论经济发展与购物方式的演变

2024-08-09

论经济发展与购物方式的演变(7篇)

1.论经济发展与购物方式的演变 篇一

端午节传统的辟邪挡灾风俗习惯之三:贴钟馗像。

对于钟馗的形象,想必都已经家喻户晓啦。据说钟馗被阎王封作平鬼大元帅,在民间更是以镇宅驱邪纳吉祥之意。所以在端午节前后,就会有不少人家中悬挂 钟馗形象的画像,或者天师符,以驱散家中的煞气。

钟馗故事的传播方式与演变过程

摘要 :钟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 ,他来源于远古人们用来驱鬼的法器终葵(终椎)。钟馗故事产生以后 ,以经文、愿文、文人笔记、逸史、戏曲、小说、绘画等多种方式传播 ,其故事也传到了邻国日本 ,影响了日本文化。关键词:钟馗;终葵;传播方式;演变过程

钟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土生土长且又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人物。他的故事从简单到复杂 ,从荒诞不经到合乎情理 ,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钟馗的起源问题 ,历代学者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不过 ,随着诸多研究者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 ,钟馗的起源问题终于有了较为合理而又可信的说法 ,即钟馗由驱鬼法器“终葵 ”演变而来。这种说法是建立在文献考证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的。但如何演变 ,目前尚无更为合理的说法。其实终葵实有其物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它要实现由物到人的跨越式发展 ,中间不能没有一个过渡性环节。而能起这个重大作用的可能就是殷人仲傀(也写作“仲虺 ”、“中归 ”等)。他的名字屡见于先秦及汉代典籍中。从记载可知 ,他“本为巫相 ,兼为驱鬼之方相 ”。夏商周三代巫风盛行 ,在国家礼制方面 ,恪守“先鬼而后礼 ”的基本原则。由于对鬼的敬畏 ,巫这一官职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人们都想依靠他对鬼的震慑力来消除心头的无形恐惧。于是身为巫相的仲傀 ,其身份就极具特殊性 ,加上他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们不免会对他产生深深的仰慕和崇拜。而当时所用之驱傩器物本来就叫终葵 ,终葵又与仲傀语音相通。时人及后人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解 ,把二者等同起来 ,以为终葵就是仲傀 ,仲傀也即终葵。它们在巫风盛行的殷商时期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实现了法器终葵的人格化转变。这在先秦典籍中可得到印证。《周礼 ·冬官考工记下 》记载 :“大圭长三尺 ,杼上终葵首 ,天子服之。”为何要将终葵置于象征权力的大圭上呢 ? 郭志强、董国炎《论钟馗形象的演变 》一文认为 ,这是“由于仲傀为商之重臣 ,为了回避祈福驱鬼与祭祖时的矛盾与尴尬 ,周朝统治者将其物化为圭上之椎形物 ,这样既可祈求仲傀祈福驱鬼 ,又避免了周王室之尴尬处境。”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周天子将终葵置于大圭上的做法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出于对鬼神的畏惧 ,另一方面是对商巫相仲傀的敬慕。从这个意义上说 ,二者兼而有之。并不仅仅是出于单方面的需要而置终葵于大圭上 ,因为当时驱鬼的主要负责人是方相氏 ,而天子将安装终葵之大圭带在身边是将其看作自己以及权力的保护者 ,这样终葵也就渐渐有了人的特性。至于在后代的传说中的钟馗没有被写成“仲傀 ”或“终葵 ”,这也许是人们的造神心理使然。的确 ,无论是作为驱鬼之物的“终葵 ”,还是身为巫相的仲傀 ,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或行为有些神秘 , 但毕竟都是客观存在又具体可感的物或人 ,而后世的钟馗又以鬼的面貌出现 ,这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的觉悟不断提高 ,远古的终葵和商巫相仲傀不能直接构成对人们心灵的震撼 ,所以后人在依据传说造神的过程中 ,有意或无意地避开真实存在的物或人 ,而借用了一个与之读音相同的人名“钟馗 ”,同时又将终葵的特性和仲傀的神秘性杂糅 ,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神 ———钟馗。伴随着钟馗形象的出现 ,钟馗的故事也就大量产生了。钟馗故事形成以后 ,以多种方式传播 ,既有道教经文、愿文 ,又有文人笔记史料 ,还有戏剧、小说、绘画等多种形式 ,使钟馗故事融入了不同时代、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不同途径、不同方式的传播中 ,钟馗形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满 ,钟馗故事也逐渐系统、丰富。1.经文与愿文

敦煌写本《太上洞渊神咒经 》(写于晋末)有关于钟馗的最早记载 ,其《斩鬼第七 》云:“今何鬼来病主人 ,主人今危厄 ,太上遣力士、赤卒 ,杀鬼之众万亿 ,孔子执刀 ,武王缚

之 ,钟馗打杀(刹)得 ,便付之辟邪。”这段经文虽无钟馗形象的具体描写 ,记述也较简略 ,但钟馗的职责却很明确 ,协助孔子、武王二圣 ,专事斩鬼 ,同时又具备了辟邪的能力。这也许是钟馗故事的萌芽期 ,从朴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钟馗的最初面貌特征 ,即凶狠、粗暴和野蛮 ,不问是非曲直 ,见鬼即诛。这与远古人们以恶制恶的观念有关 ,以为冥冥鬼怪多是狰狞恐怖、害人性命的 ,于是钟馗作为鬼神 ,理应斩除恶鬼 ,佑护善类 ,不容有丝毫的犹豫与妥协。另外 ,敦煌写本“斯 2055”《驱傩词 》(被王重民定名为《除夕钟馗驱傩文 》)中也有关于钟馗的描写 :正月杨(阳)春担(佳)节 ,万物咸宜。春龙欲腾波海 ,以(异)瑞乞敬今时。大王福如山岳 ,门兴壹宅光辉。今夜新受节义(仪),九天龙奉(凤)俱飞。五道将军亲至 ,虎(步)领十万熊罴。衣(又)领铜头铁额 ,魂(浑)身总着豹皮。教使朱砂染赤 ,咸称我是钟馗。捉取浮游浪鬼 ,积郡扫出三峗。学郎不才之庆(器),敢请宫(恭)奉 □□。音声。这篇愿文约写于中晚唐时期 ,首先表达对新年新气象的祝愿 :万物都沉浸在喜庆的正月佳节里 ,感到舒适惬意。生机勃勃的春天将要到来 ,欢乐祥和的瑞气也即降临。预祝大王您健康长寿 ,阖家欢乐。接着介绍驱傩的情景 :今夜按照规定要举行驱傩活动 ,龙凤已在天上盘旋翱翔 ,预告吉祥。五道将军亲临现场 ,他率领十万熊罴一样的威武之师 ,又有铜头铁额的雄壮之众紧紧相随 ,他们身着豹皮 ,面涂朱砂 ,个个高声呼喊着 :“我是钟馗。专来捉取浮游浪鬼 ,你们赶快滚出敦煌胜境吧!”最后是对“学郎 ”的勉励 ,希望他学有所成 ,仕途顺利。用艾丽白的话说 ,这是“此文作者的个人干预 ”“是对于写下此文的学士广施恩德的地方 ”除《驱傩文 》外 ,敦煌愿文“儿郎伟 ”中还有许多描绘钟馗的文字 ,如“伯 2569”:“驱傩之法 ,自昔轩辕。钟馗、白泽 ,统领居仙。怪禽异兽 ,九尾通天。总向我皇境内 ,呈祥并在新年。”“中(钟)馗并白宅(泽),扫障并妖纷。”此二处“统领诸仙 ”的驱鬼神除了钟馗外 ,还有白泽。“伯 3552”:“适从远来至宫门 ,正见鬼子一郡郡(群群), ⋯⋯唤中(钟)夔(馗),兰(拦)着门。弃头上 ,放气薰。慑肋折 ,抽却筋。拔出舌 ,割却唇。正南直须

千里外 ,正北远去亦(不)须论。”这里又具体描写了钟馗捉鬼杀鬼的场面 ,虽显血腥与残忍 ,却极富动感与情趣。“伯 4976”:“应是浮游浪鬼 ,付与钟夔(馗)大郎。”该处钟馗的职责 ———捉取浮游浪鬼 ,与《驱傩文 》中的钟馗相同。另外 ,敦煌傩歌中还有一首《还京乐 》,是专门写给扮演钟馗的演员歌唱的 :“知道终驱勇猛 ,世间专。能翻海 ,解逾山 ,捉鬼不曾闲。见我手中宝剑 ,刃新磨。(斩)妖魅 ,驱邪魔。”唱词渲染了钟馗的捉鬼本领 ,并为钟馗配上了一把斩鬼驱魔的锋利宝剑。2.笔记史料记载

吴道子画钟馗的故事在唐末五代时已广为传播 ,《太平广记 》曾引《野人闻话 》,记载吴道子所画钟馗的形象是 :“衣蓝衫 ,革享一足 ,眇一目 ,腰一笏 ,巾裹 ,而蓬发垂鬓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补笔谈 》(卷三)被公认为是最早的有关钟馗故事较完整的文献记载 ,其完备的故事情节堪为人称道 :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 ,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 :明皇开元讲武骊山 ,岁翠华还宫 ,上不怪 ,因痁作 ,将逾月。巫医殚伎 ,不能致良。忽一夕 ,梦二鬼 ,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 ,犊鼻屦 ,一足跣 ,一足悬一屦 , 一大筠纸扇 ,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 ,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 ,衣蓝裳 ,袒一臂 ,鞟双足 ,乃捉其小者 ,刳其目 ,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 :“尔何人也 ?”奏云 :“臣钟馗氏 ,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 ,痁若顿瘳 ,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 ,告之以梦 ,曰 :“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

旨 ,恍若有睹 ,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 :“是卿与朕同梦耳 ,何肖若此哉!”道子进曰 :“陛下忧劳宵旰 ,以衡石妨膳 ,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 ,以卫圣德。”因舞蹈 ,上千万岁寿。上大悦 ,劳之百金 ,批曰 :“灵祇应梦 ,厥疾全瘳。烈士除妖 ,实须称奖。因图异状 ,颁显有司。岁暮驱除 ,可宜遍识。以祛邪魅 ,兼静妖氛。仍告天下 ,悉仿知委。”熙宁五年 ,上令画工摹拓镌板 ,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 ,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观此题相记 ,似始于开元时。这里的钟馗故事是沈括在晚唐周繇《梦舞钟馗赋 》的基础上 ,结合当时的钟馗传说以及自己的理解而写成的。《梦舞钟馗赋 》写唐明皇梦钟馗捉鬼的故事 ,简要刻画了钟馗形象。沈括则以梦为背景 ,详细叙说了钟馗治鬼的故事 :钟馗是个武举不捷的失意之士 ,有“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的坚定信念;外貌古怪奇特 ———“戴帽 ,衣蓝裳 ,袒一臂 ,鞟双足 ”;治鬼手段高超 ,动作干净利落 ———“刳其目 ,然后擘而啖之 ”。唐明皇的病也奇迹般的痊愈了 ,最后诏画工吴道子绘《钟馗捉鬼图 》。稍后于沈括《梦溪笔谈 》记载钟馗故事的是《唐逸史 》,该书已佚 ,但明代陈耀文《天中记 》保留其有关钟馗之文字。故事内容与《梦溪笔谈 》所载大体相同 ,只是细节方面说得更透彻 ,从而使人们对钟馗故事的因果关系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如添加了唐明皇与小鬼的对话:小鬼窃太真绣香囊及明皇玉笛后 ,“上叱问之。小鬼奏曰 :臣乃虚耗也。上曰 :未闻虚耗之名。小鬼奏曰 :虚者 ,望空虚中 ,盗人物如贼;耗 ,即耗人家喜事成忧。上怒 ,欲呼武士。”此细节突现了小鬼的机灵 ,也写出唐明皇恼羞成怒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状。有了这些情节作铺垫 ,下文捉鬼钟馗便不显得突兀。又钟馗自叙其身世及经历时说 :“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 ,羞归故里 ,触阶而死。是时奉旨赐绿袍以葬之 ,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这里仅添补数笔 ,但至关重要 ,与《梦溪笔谈 》之相关记述比较 ,有以下几处变化 : ①籍贯出身明确。前者只说“武举不捷之士 ”,籍贯和出身均未交代;后者明确交代钟馗是终南进士。②应举时间改易。前者为玄宗开元朝事;后者为两朝之事 ———钟馗高祖武德时应举 ,玄宗开元时捉鬼。③举科不同。前为武举 ,后为文举。后世钟馗故事多依文举说。④介绍死亡原因。前者只交代其为鬼 ,未说明死因;后者评述死因 ———功名心太强 ,因愿望未遂而羞归故里 ,触阶身亡。符合失意文人的心理 ,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⑤增补感恩原因。前者原因不明 ,只提誓除妖孽 ,后者为“奉旨赐绿袍以葬之 ”,是出于对皇帝的恩惠而“感恩 ,发誓与我王除天下之妖孽 ”。⑥增加鬼名。前者之鬼未有名 ,后者之鬼名“虚耗 ”。经过《唐逸史 》的增补 ,钟馗故事大致定型 ,后世的钟馗故事也基本以之为蓝本。实际上 ,在唐以前 ,“钟馗 ”的名字已开始流行并泛化。赵翼《陔余丛考 》卷三十五载:“后魏、北齐及周、隋间多有名钟馗者。”并得出结论:“古人名字 ,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类以为名者。”

人们喜欢用佛仙鬼神类之名给自己取名字 ,则这类佛仙鬼神必有超凡的本领 ,能保佑人们平安幸福 ,而北魏、北齐及周、隋间这些名钟馗的人增多 ,则正说明此时为钟馗传说已经形成且日益盛行并深入人心之时。虽然钟馗传说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了 ,但不外乎驱鬼和辟邪两个方面 ,而且其驱鬼本领肯定相当高强 ,也许是神乎其神 ,连鬼闻其名也会逃之夭夭的 ,于是人们取其为名就是为了减少对鬼的恐惧 ,进而实现辟邪的目的。当然 ,人们取名钟馗还有一个可能 ,即为了顺应钟馗传说盛行的时代潮流而附庸风雅 ,听到别人取名钟馗 ,就人云亦云地给自己取名钟馗。无论怎么说 ,钟馗传说在当时的确很盛行。3.戏剧

以钟馗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从宋代起就有记载 ,宋周密《武林旧事 ·官本杂剧段数 》即有《钟 爨 》剧本。此后 ,明万历初年有队戏《钟馗显圣 》,即以钟馗为主角;郑之珍编《目连救母劝善记 》之《八殿寻母 》中有钟馗上场的描写。但这些剧本并未完整保存下来 ,即如《八殿寻母 》之钟馗也非故事主角。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钟馗戏当属明万历间教坊编演无名氏之《庆丰年五鬼闹钟馗 》。剧情是 :钟馗为终南人 ,自幼攻读儒业 ,因杨国忠从中作梗 ,两次落第。这次他又去参加考试 ,途中借宿五道将军庙 ,大耗、小耗二鬼乘其熟睡 ,偷其唐巾 ,被钟醒后赶走;殿试时钟馗“文才广览 ,诗句惊人 ,有谈天论地秀气 ,此人中第一名进士 ”,正

当殿头官奏知圣上封他为头名状元时 ,钟馗却魂归冥路。他死后 ,被上帝封为判官 ,“管领天下邪魔鬼怪 ”,但钟馗仍不忘殿头官的知遇之恩 ,将纠缠殿头官的大耗、小耗及五方鬼全都降服 ,殿头官“奏知了圣上 ,着普天下人民尽都画他形象 ,与他立庙 ”。此后 ,明清其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五鬼闹判 ”的故事 ,也即“五鬼闹钟馗 ”(判已成为钟馗的代名词)的故事 ,使钟馗传说广为流布 ,日益盛行。刘锡诚《钟馗传说的文人化趋向及现代流传 》一文列出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第十九回《灵曜府五鬼闹判 》,《金瓶梅词话 》第六十 五回演出百戏中有《五鬼闹判 》、《钟馗戏小鬼 》等 ,《牡丹亭 》有《冥判 》一出

这些都说明钟馗故事在当时的新发展。清初张大复传奇《天下乐 》是钟馗戏的集大成者 ,它收编了所有的钟馗戏 ,惜多已亡佚(仅有《嫁妹 》一出)。《嫁妹 》大意是:唐高祖开科取士 ,钟馗欲赴京应举 ,贫乏无资 ,钱塘富商杜平“赠百金为资斧 ,佐以宝剑 ”,“且使婢

为其妹役 ”。后来钟馗醉闹瑜珈道场 ,“毁榜殴僧 ”,见怒于观音大士 ,大士命“五穷鬼损其福 ,五厉鬼夺其算 ”,结果 ,钟馗在赶往长安途中 ,经过阴山穷谷时 ,为众鬼毁容。接着钟馗入京就试 ,获中会元 ,却因殿试之时 ,貌丑被黜 ,自触阶殒身。玉帝知其不幸遭遇后 ,悯其正直无私 ,怀才沦落 ,封为驱邪斩祟将军 ,领鬼三千 ,专管人间祟鬼厉气。后来杜平为钟馗伸冤 ,高祖追封钟馗为状元。钟馗为感激杜平的恩德 ,将小妹嫁给杜平。至此 ,钟馗故事已经相当完备了。在《嫁妹 》中 ,钟馗嫁妹又被作为主要剧情加以铺染 ,说明钟馗这个人物的故事也更加复杂和人性化了。4.小说 明清时期 ,有三部关于钟馗的长篇小说问世 ,它们都是根据钟馗的传说加工、改编而成的 ,分别是成书于万历时的《钟馗全传 》、康熙时的《斩鬼传 》和乾隆时的《平鬼传 》。这三部小说情节不同 ,通过对各种各样鬼的描写以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 ,歌颂了钟馗坚持正义 ,反对邪恶的斗争精神 ,寄托了人们追求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故这些小说“并非是讲鬼的鬼怪小说 ,而是写人的讽刺小说 ”钟馗小说的情节敷衍 ,使钟馗故事的情节更加复杂 ,也使钟馗形象的演变更趋人性化、民间化了。5.绘画

钟馗及其故事也是历代画家最热衷的题材之一 ,钟馗画成了中国人物画廊里的一道独特景观。从传说中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 》开始 ,一直到近代乃至当今 ,画钟馗的画家代不乏人 ,名作层出不穷。不过 ,画家笔下的钟馗形象有一个巨大的转变 ,那就是钟馗的神圣性已经减弱 ,基本上已不属于古代傩仪中那个戴着面具 ,狰狞可怕的斩鬼勇士的形象了 ,而逐渐变成了人情味十足的普通士人或百姓的形象。从文献资料记载以及传世的钟馗画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这一发展轨迹。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 》仅为传说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卷六《近事 》和叶梦得《石林燕语 》卷五中有描述 ,但并没有人见过。五代有周文矩的五幅《钟馗小妹图 》,石恪《鬼百戏图 》、《钟馗氏小妹图 》;宋代有李公麟《钟馗嫁妹图 》,梁楷《钟馗策蹇寻梅图 》,马和之《松下读书钟馗 》,龚开《钟进士移居图 》、《中山出游图 》;元代有王蒙《寒林钟馗 》,王振鹏《钟馗嫁妹图 》;明代有陈洪绶《簪花钟馗图 》,戴进《钟馗夜游图 》,尤求《钟馗小妹图 》,钱谷《钟老移家图 》、《寒林钟馗图 》,李士达《寒林钟馗图 》;清代有华新罗《钟馗嫁妹图 》、《午睡钟馗图 》,全廷标《钟馗探梅图 》,罗聘《醉钟馗图 》,钱慧安《跨驴何处觅知音 》,王素《温柔乡有伟丈夫 》等。此外 ,钟馗也出现金刚怒目的一面 ,如清高其佩《怒容钟馗图 》等除文人画外 ,还有大量有关钟馗的年画 ,《梦粱录 》等均有载述。这些作品以钟馗出游、钟馗小妹、五鬼闹钟馗、醉钟馗、睡钟馗、求吉等为题材 ,表现闲适隐逸情思的内容已占主导地位。它是钟馗故事发展演变的结果 ,也是历代文人失意情怀的真实写照。钟馗落第的不幸遭遇时时撞击着文人们脆弱的心灵 ,于是借钟馗画间接地表达那种想要尽情倾诉却又难觅知音的苦闷和悲哀 ,而表现钟馗日常生活和家世的绘画则更着重于失意之余的苦趣 ,是钟馗传说世俗化的产物。以图像形式流传钟馗故事是人们思想观念里钟馗形象趋于同一的必然产物。这种方式唐代时已很盛行。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钟馗的驱邪功能 ,皇帝年终常给臣下颁赐钟馗图。玄宗朝 ,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 》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中使至 ,奉宣圣旨 ,赐臣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 ⋯⋯屏祛群厉 ,绘神像以无邪。”这种图像是被用来悬挂于家中 ,做镇鬼驱邪之用。同时代的孙逖也有《谢

赐钟馗画表 》。相隔百年之后的德宗朝诗人刘禹锡写了《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 》及《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 》两篇文章 ,记录了同样的事,并对钟馗本身也作了描绘:“图写威神 ,驱除群厉 ”(《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 》),“绘其神像 ,表去厉之方 ”(《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 》)。以图像形式传播钟馗故事是钟馗信仰形成的标志 ,它虽以静态的方式悬挂在家中 ,但给人的震撼力是极强的 ,人们必须毕恭毕敬地供奉它。同时 ,有了图

像以后 ,人们可以凭借想象力设想潜藏在画像背后的钟馗故事 ,有利于钟馗故事的丰富和传播。这里有必要略提一下钟馗故事在日本的传播情况。钟馗虽源于中国 ,但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 ,并逐渐融入了日本民众的众神信仰之中 ,也创造了不少钟馗艺术。在钟馗信仰方面 ,他们建神社以奉祀之 ,同时在中国钟馗治病驱鬼功能的基础上 ,又赋予了钟馗新的职能 ———即掌生育和丰收。绘画方面 ,其题材有的借鉴中国 ,有的则是他们的独创 ,如钟馗救美人和钟馗私通等。钟馗戏曲也较繁盛 ,神乐中频频出现钟馗的剧目。他们以中国钟馗传说、钟馗故事为依据 ,按照他们的民族心理来重新解读钟馗 ,使钟馗这个异域之神获得了普遍认可。

2.论经济发展与购物方式的演变 篇二

关键词:阵型,技战术,演变过程

19世纪中叶现代足球刚诞生的时候, 场上的22名球员赶鸭子似的追着球满场跑, 像狩猎一样乱哄哄。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 人们开始意识到球永远比人跑得快, 一场比赛下来, 只有更好的分配体力, 组织进可攻、退可防守的球队, 才能取得比赛胜利。后来, 有些教练员通过安排队员的场上位置和职责分工, 达到攻守优化组合, 大大提升了每一回合的攻守效率, 同时提高了足球比赛的观赏性, 这就是战术阵型产生的最早契机[1]。不同的人员组合和职责分工确定了不同的比赛阵型, 具体表现为在防守线、中场线、前锋线即进攻上各安排多少队员。从1860年中期至今, 由于规则变化、队员能力提高等因素, 比赛阵型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如1872年英格兰的1-1-8阵型、1925~1945年阿森纳的WM阵型、1958年巴西国家队的4-2-4阵型到当今的4-4-2阵型都是各个时期比赛阵型的典型代表。

衡量一个球队的综合势力, 通常都是衡量其技战术能力。战术在足球比赛中, 是用来战胜对手, 根据各种情况采取的个人行动和集体配合的方法。比赛阵形则是保障各种战术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 许多技战术的实施都是由比赛阵形来决定的[2]。阵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战术。由于三条线的有序衔接, 交叉换位转移频繁, 使阵地进攻的质量有了保证, 使比赛愈发精彩, 更具魅力。而且, 从长远的角度看, 随着阵型的变化, 在如此紧凑的狭小空间, 球员必须具备更良好的意识及更高超的技术, 要在更小的范围内传球、控球、做配合, 充分发挥小、巧、精、快、灵的特点, 才能顺应这种阵型的要求。因此可以说, 阵型发展的需要又对球员自己个人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使足球的战术打法更丰富多变。

如今足球阵型是现代足球运动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直受到国内外练员们普遍重视, 阵型变化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 这就为我们研究未来的足球阵型提供了依据。本文就是根据百年来足球战术阵型的变化, 来探讨阵型变化与足球运动发展之间的关系[3]。

1 阵型的发展回顾

19世纪中期, 英国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种足球比赛阵型——“九锋一卫”。当时的足球规则规定了本方任何队员只要在球的前面就是越位。由于规则的规定和技术水平低下, 只设一个后卫防守即可抵挡九个前锋的进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个后卫的防守难以阻挡九个前锋的攻击, 为了加强防守力量, 在英国出现了三卫七锋式。1866年, 越位规则发生变化, 规定进攻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 对方队员不足三人为越位。这一变化, 使无球队员可以跑到球的前面去而有利于进攻, 促进了传递配合, 进球增多, 这样就暴露了三卫七锋式弱点。英国人根据3个后位难以防守进攻的情况, 在1884年创造了塔式阵型, 它体现了攻守力量基本平衡。因而留存世界足坛长达40余年, 对足球运动的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1925年, 国际足联修改了越位规则, 将进攻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对方队员不足三人改为不足二人时为越位, 虽只改动了一个字, 但对攻方极为有利, 进球变得容易了, 从而也丰富了战术内容。为了解决攻强守弱的矛盾, 英国人H.查甫曼于1930年首创了“WM”式阵型, 这是在塔式阵型基础上的产物, 也是一个攻守平衡阵式, 使英国队称雄世界足坛二十多年。由于“W”的三前锋很容易被“M”的三后卫盯死, 匈牙利人在五十年代初期向“W M”式阵型挑战, 创造性的运用了四前锋制的阵型。1953年11月在英国伦敦以6:3的悬殊比分大胜英国皇家队, 从而打破了英国队在本土保持90年不败的纪录, 被誉为足球发展史的第一次革命, 从此四前锋制风靡全球。这种阵型的出现使原来攻守平衡发展为攻强于守的不平衡状态。随后巴西人针对四前锋式攻守不平衡状态, 于1958年成功地在四前锋的基础上创造了“四二四”阵型, 以明显的优势夺取了世界杯冠军, 被称为现在足球史上的第二次革命。“424”阵型出色地解决了防守的弱点, 用四个后卫防守四个前锋, 又一次使进攻和防守达到了平衡, 并保持了四前锋攻击力强的优点, 弥补了三后卫防守的不足, “四二四”式被世界各国的球队所仿效。此后阵型的发展变化比较快, 有“4 2 2”、“4 3 3”、“1 33 3”, 以及近几年出现的“5 3 2”、“3 5 2”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荷兰、联邦德国、波兰为代表的总体型全攻全守的踢法在1974年第10届世界杯赛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均采用“1 3 3 3”阵型, 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踢法要求运动员能攻善守, 不论跑到哪个位置都能胜任那个位置的职能, 也必然要求运动员的意志、技术、战术、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化。从而达到实际上的攻守平衡, 被称为足球史上的第三次革命[4]。

2 当代主流阵型

在不断的比赛中, 人们发现简单地通过从后场到前场的传递成功率并不高, 某些球队相应地增加了中场的球员人数, 试图使前场和后场有更好的衔接, 于是出现了目前仍广泛采用的四后卫体系和三后卫体系阵型。四后卫阵型主要包括“4 42”、“4 5 1”、“4 3 3”等。三后卫主要包括“3 5 2”、“3 4 3”、“3 6 1”以及其变形“3 3 1 3”。如果用xy-z表示阵型的排列:x后位球员数量、y中场球员数量、z是前锋球员数量, 如何排布会根据球队的风格和球员自身特点而定。有时也有可能多出一档, 如AC米兰的“4 3 2 1”的圣诞树式。本问重点介绍下“4 4 2”、“4 3 3”、“3 5 2”的站位及简单的打法特点。

2.1 4一4一2阵型

4名后卫队员、4名前卫队员、两名前锋队员。后防线上的4名队员保持一条直线, 或者1名队员位于其他3名队员身后。中场队员的安排有:菱形、双后腰和3+1形。两名前锋队员彼此在中场相互配合或分开占据场地两侧。三条线的移动整齐划一, 相互呼应, 相互补充, 能充分利用场地的宽度和深度。两则进攻是该阵型的优势。两名边后卫要充分利用场地的纵深区域制造空当, 经常有一名边后卫压上参与进攻。边后卫和中场队员频繁套边活动, 下底传中或射门是运用该阵型的球队在比赛中常见的进攻场面。该阵型对边后卫的能力要求较高, 除了要有超强的体能外, 还应能熟练应付各种情况, 清楚何时快速插上, 何时迅速回撤[5]。第17届世界杯巴西队的边后卫卡洛斯就经常快速插上, 射门得分, 成为巴西队夺取世界杯的功臣。两名前锋在跑动时, 彼此要清楚各自所处的位置, 位于中间的前锋最好吸引对方两名队员。两名前锋可以经常沿斜线交叉换位跑动, 为突前的中场队员制造空当。中国队首次进人世界杯的预选赛中, 杨晨、郝海东就多次为祁宏制造空当, 使之多次进球得分, 充分发挥了两名前锋的牵制作用。巴西队采用该阵型获得了第17届世界杯冠军, 说明了该阵型的强大生命力。

2.2 4一3一3阵型

4名后卫队员、3名前卫队员、3名前锋队员。4名后卫队员站成一排或一名队员位于其他三名队员身后。中场安排有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两种。前锋队员按一般情况安排, 目的是迫使对方后卫队员散开。采用此阵型的球队, 其队员应该身强体壮, 对抗能力强, 懂得如何利用身体条件保持三条线的一致性。三名前锋必须具有攻击型特点, 控球能力强。其他队员 (经常是后卫队员) 要快速将球传至他们的脚下, 或传至防守队员身后的空当, 使比赛在对方防守区域内进行, 避免在中、后场进行频繁的传递。该阵型要求后卫队员要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将球长传给前锋队员的能力。前锋队员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要有个人突破能力, 在防守队员人数占优时, 能熟练地控制住球, 等待中场队员的接应。若中锋后撤接球, 其身后的区域就应由另一名从后面插上的前卫队员填补, 这也是该阵型经常采用的一种战术。中场的进攻要根据阵型来选择。后卫队员通常采用区域盯人防守, 且主动出击阻截对手来减轻中场的压力[6]。意大利的尤文图斯队采用该阵型取得过联赛冠军, 在世界性的比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维埃里、皮耶罗、拉瓦内利组成的“金三角”成为世界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

2.3 3一5一2阵型

3名后卫队员、5名前卫队员、2名前锋队员。后防线由两名盯人后卫和一名“自由人”组成。中场由两名边前卫和三名中前卫组成, 三名中前卫既可以在一条线上, 也可以让一名队员充当防守或进攻型中场队员, 两名前锋队员位于前场, 其中一名起着游动前锋的作用。一个前锋经常回撤至中场, 故也称3-6-1阵型。队员的这种组合说明这种阵型的打法主要集中在中场。发挥中场的人数优势, 要多点进攻, 既隐蔽又点多面宽。“自由人”经常作为进攻的第一发起人, 若“自由人”被紧逼, 两名盯人后卫应承担该角色。前锋队员应多次向边线跑动, 为中前卫制造出空当。该阵型一个很重要的进攻打法就是队员密切配合, 不断在边线附近寻找机会, 使对方的防守转移到边路, 然后突然传至中路空当。三名后卫队员注意盯人防守[7]。两名盯人后卫必须坚决封堵对方的进攻, 决不给对方留有接球转身的时间。在第17届世界杯上, 日本队采用该阵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队员防守比较老道, 进攻也很有章法, 攻防节奏有序。尤其是中场队员的控球能力、三条线的有机配合、前锋队员扑捉战机的能力, 均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准。

3 足球战术阵型的演变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3.1 足球战术阵型的演变原因

3.1.1 攻守矛盾推动阵型的演变

竞技体育的目的就是取得比赛的胜利, 足球比赛也不例外。因此得分与反得分的攻守矛盾是阵型演变与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一矛盾的斗争, 推动了足球水平的不断提高。当攻强于守时, 促进了加强防守的趋势;当守强于攻时, 又推动了进攻的提高, 而进攻与防守保持一段时间的平衡后, 又将出现新的不平衡。平衡永远是暂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足球阵型的早期变形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攻守矛盾把阵型的演变推到了更新的阶段。

3.1.2 足球规则的改变也是阵型演变的重要原因

在巴西人创造的“4 2 4”阵型出现前的足球比赛, 由于当时的越位规则, 人们当时都注重进攻而对防守不是很在意, 就连阵型的名称也是从前往后叫的, 如“九锋一卫”、“六锋四卫”等, 越位规则的修改对阵型的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行新的越位规则以后, 加上球员个人能力的提高, 防守的难度加大, 布阵就有后移倾向阵型的名称叫法也改为从后往前叫, 如“4 33”, “4 4 2”, “3 5 2”等等[8]。阵型虽各色各样, 但都大同小异。同时, 阵型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因此, 阵型的灵活多变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3.1.3 丰富技战术是阵型发展的目的

球员技战术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学训练的不断完善要求战术阵型的向前发展。现代足球的节奏是越来越快, 对抗也是越来越激烈。科学的训练使防守组织是越来越严密。面对对手如影随行的盯人防守, 迅捷的抢断[9], 只有通过全队的更好的整体战术配合才能取得进球。因此可以说, 研究新的战术阵型, 丰富球队的打法, 才能更好的赢得比赛, 赢得球迷。

3.2 足球战术阵型的发展趋势

3.2.1 关键位置的特殊重要性

在所有成绩优异的球队中, 重要位置——守门员、防守组织者、中场防守和进攻球员以及前锋——都是由杰出球员担当。足球是11个人的运动, 11个人要思想统一, 行动一致, 攻则全动, 守则全防。在比赛中应充分考虑到场上每一个队员的战术运用的协同能力, 只有形成整体的攻守, 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及理想的比赛结果。强调整体性的目的并不是要忽略队员的个人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把比赛场上每一个人的能力通过整体表现出来, 在合理的整体配合中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使个人的特长有机地融合在整体之中[10]。为此根据球员的能力安排阵型、确定职责、设计战术方法已是当今战术安排的重要原则。教练往往把关键位置上设置为能力相对较强、特点突出的队员。法国队的情况就是清晰的揭示:在守门员位置他们有世界杯最好的守门员巴特斯;沉稳且能力非常强的维艾拉司职后腰, 是防守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前腰是奇达内, 每次进攻组织都是由他发起, 1998年世界杯的巴西队也是在每一区域有一突出的领军球员, 塔法雷尔是球门的安全屏障 (点球) , 邓加司职中场防守, 里瓦尔多负责中场进攻, 而前锋有外星人罗纳尔多。三条线上都有可以信赖的球员坐镇, 才能使整个球队更好的运行起来。

3.2.2 中场争夺愈演愈烈

近些年来, 阵型变化的最鲜明的特点是锋线人数的减少, 增加加中场人数, 压缩三条线之间的空当, 力争中场的控制权, 有了“得中场得天下”的说法。如各队普遍采用“4 4 2”、“3 5 2”、“4 2 3 2”甚至“2 6 2”、“2 7 1”。这种中场的加强并不仅仅通过人数上, 而是要衔接前后场, 进攻时往前压, 防守时朝后退, 使整个阵型成一个整体, 像一台机器, 动作协调, 有条不紊。中场的加强使整个阵型浑然一体。无论是进攻和防守, 都在设法使这一整体保持衔接, 整体运作。在防守方面, 能够增加层次, 使相互间的保护补位有了保证;在进攻方面, 能有效地形成多点进攻的局面[11]。2002年韩日世界杯巴西、德国、日本等世界与亚洲强队就是凭借强大的中场, 最后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事实证明, 谁控制了中场, 谁就掌握了场上的攻防的主动权。它的意义在于:在中场地带尽可能地破坏对方组织有效的进攻, 控制外围, 既巩固了自己的防守, 而且更主要的是争夺了二次进攻和连续进攻的机会。众所周知, 中前场的快攻和反击要比后场组织快攻的反击更具杀伤力, 并且容易得分。因此, 力拼中场是各队组织攻防和战术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中场球员决定着由守转攻的时刻和节奏。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也是很广泛的, 包括良好的阅读比赛能力、位置感、良好的控球、以及精确的致命性的传球等能力。中场球员的进球率也在不断提高, 这也说明了球员职责的分工并不象当初那么明显, 后卫就是负责防守, 前锋就是负责进球, 球员的职责进一步扩大, 相互间频繁换位相互支持、互相弥补已成为提高攻守力量, 改善进攻与防守效果的主要途径。现代天才球员的全面能力的表现不胜枚举。

3.2.3 没有一成不变的比赛阵型

古代兵法里讲究的也是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因此只有根据对手的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变化, 才能使自己的打法更加丰富, 才可以使对手防不胜防。在英超豪门阿森纳的足球哲学里, 流畅的进攻和华丽的配合向来是追求的目标, 阿森纳凭借此种风格赢得了球迷的青睐, 阿森纳被称为穿着燕尾服的绅士。可体面不代表实力, 在对手的死缠滥打面前, 绅士一次次狼狈逃离。在亨利、博格坎普、吉尔伯托受伤, 莱曼和范佩西停赛的情况下, 温格应付两线作战实在困难。联赛开局不利, 冠军杯更不容有所闪失, 主教练温格只能改变球队的打法。面对阿贾克斯的欧冠比赛, 阿森纳一改往日冲动进攻的战术, 放弃了优雅, 玩起了防守反击, 结果换来的是实惠的三分。大玩战略的不光是阿森纳, 赛程的巧合, 切尔西和利物浦在一周内两次交手。首战冠军杯, 切尔西避其卫冕冠军的锋芒, 以保守的防守策略争取到白卷收场。而回到英超赛场, 主帅穆里尼奥显示了咄咄逼人的霸气, 没有给红军留有颜面, 干净利落地以4比1完胜对手, 确立了自己在英超无人能敌的姿态。两场比赛透露了穆里尼奥不凡的指挥才华。不断的摸索对手的特点, 用来制定自己合适的打法, 才能使球队立于不败之地。

优秀的教练临场指挥的能力对于决定比赛的胜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场水平相当的比赛中, 教练员指挥得当可以反败为胜, 指挥失误而功败垂成的事例也是很多的。在教练员的临场指挥中, 换人战术无疑是改变阵型的直接手段和方法。一个正确及时的换人战术的实施。可以起到决定胜利的作用。双方处于相持阶段, 为了打破僵局, 获得比分上的领先, 换上年轻球员或对方不太了解的队员;比分落后、时间所剩不多时, 应考虑换上进攻型队员, 全力进攻, 力争扳平比分。

4 结语

3.论经济发展与购物方式的演变 篇三

关键词:货币危机;早期预警模型

1 FR概率模型

Frankel和Rose以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71-1992年这段时间发生的货币危机为样本,以各个国家的年度数据为样本资料,建立了可以估计货币危机发生可能性的概率模型。选择的变量有:GDP的增长率、国外的利率、国内信贷增长率、政府预算赤字占GDP的比率和经济开放程度等等。结论是当经济增长越低,国内信贷增长越高,国际市场利率越高,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债比越低,外汇储备越少以及实际汇率越被高估时,越有可能发生危机。

优点是对一系列前述指标的样本数据进行最大对数似然估计,以确定各个引发因素的参数值,模型构建简单,数据取得容易,方法较为成熟,应用较为广泛。缺陷主要是:“三重估计”在客观上限制了模型的准确性;在确定引发因素、样本数据方面对各个国家一视同仁,没有区分;数据很难达到“大数定律”的要求。

2 STV模型

Sachs,Tornell和Velasco选择20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因此该模型被称为横截面数据回归模型。该模型分析了1994年末的墨西哥货币危机在1995年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考察了货币危机发生的决定因素。其实证结果表明当国家的金融体系脆弱和国际储备较低时,汇率高估或贷款繁荣容易引致投机进攻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该模型除具有FR模型在指标选取和方便使用等方面的相同优点外,还使用了横截面数据,克服了FR概率模型没有考虑国别差异的不足;同时,该模型的指导思想是寻求哪些国家最有可能发生货币危机,而不是分析什么时候会发生货币危机。不足之处在于模型要求找到一系列相似的样本国家,这在现实中相当困难;考虑因素范围过于狭窄,只考虑汇率、国内私人贷款、国际储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率等指标;估计方程是线性回归模型,过于简单;虽然Sachs等人的回归分析法对货币危机发生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有益的分析,但是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决定危机发生与否的因素,而是希望能够预测危机发生的时间。

3 KLR信号分析法

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对货币危机进行定义,确定信号区间,然后依据显著性检验挑选出一些重要预警指标,如果预警指标的变动超出阀值,那么就认为该指标发出未来一段时期将要发生危机的信号。在预警系统设中,预警指标的选择需满足两个基本求:一是所选经济指标是符合货币危模型的,在理论上能对危机起预测用。二是所选指标在实际操作上是可的,即这些指标的数据是每月都可得的。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预测货币危机的有效指标包括出口、实际汇率对一般趋势的偏离、广义货币对外汇储备的比例、产出和股票价格,而国内外实际存款利率的差别、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别、进口、银行存款等指标并不具备有效预测的能力。

KLR方法的优点首先是所选取的货币危机预警指标是一种先导指标,即在货币危机发生前一年到一年半之间就发出预警信号,便于当局先发制人、采取措施防止危机发生,真正起到“预替”的作用。其次,通过噪声/信号比筛选预警指标,KLR方法得出的指标体系具有稳健性,即就能够在危机发生前持续发出信号且准确度高、嗓声小。最后,KLR方法便于理解和应用,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它的有效性。但是KLR模型的缺陷也很明显,由于KLR模型将外债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而外汇储备又不作为指标,于是导致认为外债指标作用不佳,从而放弃了外债指标。而且25个指标中有明显的倾向性,大多集中在外汇储备、信贷增长与实际汇率等方面,放弃了外债指标有失偏颇。

4 Simple Logit模型

基于滞后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的Simple Logit模型由Kumar,Moorthy和Perraudin在2003年提出,该模型基于利率调整引起的汇率贬值构建了两个投机冲击预测模型:未预期到的贬值冲击模型和总贬值冲击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样本外预测对货币危机的发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且它也进一步证实了早期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模型的结果显示,外汇储备和出口的下降以及真实经济的虚弱是导致危机发生的最重要解释变量。此外,货币危机的传染性在货币危机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低碳经济 篇四

摘要:如果说,2009年我们不得不把应对金融危机作为一个核心任务,2010年就必须把焦点转到怎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了。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论述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探讨了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条出路。发展低碳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渐成为焦点,当“低碳经济”一词在今年两会中不断升温,我们也应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低碳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要求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 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高污染”意味着效率不高,“高消耗”意味着能耗过高,“高污染”批评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粗放型”批评了技术含量太低。厉以宁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主要三个指标来衡量,第一个指标是资源消耗率的降低;第二个指标是环境破坏程度的减少;第三个指标是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的程度。厉以宁依据这三点判断我们经济增长质量需要提高。并指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增长模式要转换,从粗放型转换成集约型的增长模式。

由于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以往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都比较低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仍是资本和劳动力。中国原有的资本积累本不多,加上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吸引的国外投资也十分有限,因此中国势必要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来弥补所需的资本。例如,中国的增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土地系统。因此,土地退化分布广泛且不断加剧。中国正面临着一些全球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实际荒漠化土地,占潜在荒漠化土地的比例在全球也是最高的,草原也正在迅速退化。这些问题中最严重的部分又往往集中在中国最贫困、最脆弱的人群所生活的地区,从而变得更为严重。其次,从中国的产业结构来看,能源密集型或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一直比较大。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使能源需求不断攀升,而能源结构中对煤的依赖程度又高这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中国 目前二氧化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排放居世界第二,大气污染已使中国 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而这样的能源使用,又严重的损耗了资源,给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转变增长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目前,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已成为当代经济社会难以跨越的屏障,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深入正确地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推进资源深层化,积极建设循环经济,确立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中

1、认识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2、低碳经济向我们走来

当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的身影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今年在我国上海的世博会,便无处不在的体现了“低碳经济”这一主题。整个世博园区,从选址、规划开始,到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上海始终贯彻低碳理念,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积极落实“碳补偿”措施,尽可能抵消世博会的额外碳排放。世博会期间将大力推进太阳能技术,大量使用新能源汽车。专设城市最佳实践区,汇聚展示全球先进的城市低碳发展理念及实践案例。2010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一年,2月9日 我国首个能效市场在天津推出,3月5日 新能源汽车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事实无不在说明我们正向着低碳经济迈进。

三、低碳经济建设人人有责

1、我们要加快建立低碳经济

首先,一是用法律法规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三是出台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四是大力组织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并且,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议在编制新一轮城乡发展规划中,紧紧抓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尽快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城市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制定低碳技术研发计划,纳入全市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引导和推动低碳经济有序发展。

再是,着力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按照建设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议进一步

细化方案,抓紧实施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

2、发展低碳经济人人有责

“低碳经济”不断升温。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往往把着眼点放在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上,而相对忽视公民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参与,公众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还不能跟上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不仅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更要倡导低碳生活,共同打造低碳社会。

发展低碳经济,仅有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托于每个公民对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的践行。低碳生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古人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注意节电、节水、节气。

【参考文献】

5.论经济发展与购物方式的演变 篇五

电视购物是一种无实体店铺的销售模式,最早在美国出现,经过四十余年发展,迅速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以其短、平、快等销售特征以及高利润回报率在全球风靡一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成功。电视购物经过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并得以壮大,改变传统广电集团单纯依靠广告招商、节目售卖等创收形式,推动了零售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电视购物消费并未与国际接轨,消费额度也持续下滑,近几年才重新回升。这表明我国电视购物行业遇到了困境。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对电视购物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有利于归纳和总结电视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我国电视购物行业规范行业秩序,健全市场竞争,最终推动该行业整体良性持续发展。

二、我国电视购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中国电视购物现状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首次在我国出现,2010年前后,电视购物开始进入电话、电视、互联网三网相融合的全新发展阶段,在互联网兴盛的今天,电视购物与网上购物逐步统一,在此种背景下,电视购物行业将面临又一次改革,走进崭新交互式数字购物发展阶段。国内电视购物自出现至今已有20多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整个行业发展速度加快;有数据统计调查,2014年我国电视购物已具备753.5亿元的市场份额。随之产生了相对正规的电视频道,使得国内电视购物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我国的电视购物市场到目前为止仍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与美国、日本、韩国等电视购物市场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视购物行业的销售数额所占全国消费品数额比例还不足1%。近年来,电视购物行业发展复苏,上海文广、CCTV等媒体已经推出了专业购物频道,并带动了各大卫视开辟电视购物频道。现在,出现了快乐购物、开心购物、爱家购物等数字付费的电视购物频道。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电视购物具备近455亿元市场份额,专业从事购物的企业达到了150家;2012年的时候电视购物的市场份额上升到了578.3亿元,和2011年同一时间段相比上升了27.10%;2013年的时候市场份额为683.5亿元、2014年的时候市场份额是795.8亿元。

2.2 电视购物面临的问题

2.2. 1面临网络购物冲击

互联网飞速发展推动了网络购物,网络购物和电视购物,都是基于虚拟运营进行交易的购物平台,并且各有优劣,但就互联网的发展形势而言,网络购物将成为电视购物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购物方式。

2.2.2虚假广告及粗制滥造

电视购物的成功与否通常和电视荧屏形象有直接联系,在以往的电视购物广告中,不乏不良商家为了达成消费交易,无中生有、夸大产品功效等虚假宣传,严重违反了我国的广告管理法规,让消费者受骗,造成损失,也降低了电视购物权威性;还有一些商家在广告中采取恶意中伤同类产品其它商家,造成了电视购物市场恶性竞争;此外还有部分电视台在进行内部操作,允许不符合国家广告法的商品进行电视购物,在广告审查中蒙混过关,严重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此外,在电视购物中虚假宣传的问题普遍存在,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在电视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并不能得到真实用户体验,只能根据广告进行判断,这是电视购物最大的软肋。

2.2.3销售价格高且质量差

我国人均收入普遍较低,消费者选购商品时最看重的是物美价廉,物美价廉也是诸多商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电视购物并没有优势,因其售卖商品的价格过高,让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就成本来看,进行电视购物的商品是产家直接进行的,没有中间环节,也没有商店租金等成本,并且没有经过过多的流通环节,省去了很大一笔流通的费用,因而销售的价格应该比一般零售商品价格更低。不过因为产家需要支付高额的电视制作费用以及广告费用,失去了原本的成本优势,销售的价格变相被抬高。广告费、播出费的巨大投入,以及中间商的回扣,使得原本应该低价出售的商品价格升高。

2.2.4售后服务不完善

电视购物尚属于新兴购物行业,未被广大消费者群众完全接受。在消费者接受电视购物的过程中,电视购物若是没有良好的开端,很难被消费者认可,更不用说接受。所以,电视购物应该在商品销售的过程中注重与消费者接触的细节,尽量发挥电视购物和传统购物相比的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促进电视购物行业整体发展。

三、中国电视购物行业的发展对策

3.1 整合营销渠道

今天,电视不再是优势媒体,越来越多的同质电视产品丰富了电视媒体,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我国很多电视购物频道面临举步维艰的状态,面临着运营与盈利的双重压力。电视购物频道及其相关的从业者应该进行整合营销,即在某一时间段内通过各种方式说明引导消费者销售的一个策略。在发展整合营销过程中一定要以消费者为核心,同时运用多种方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要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同时要配合统一目标和传播形象,传播一致的产品信息,从而树立品牌形象。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品营销、需要建立并完善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3.2 调整广告策略

在西方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电视购物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在我国总是徘徊不前,发展并不顺利,这与电视台忽视自身所肩负的责任,鼓励电视购物无序竞争直接关系;从当前的选秀节目在地方台荧幕的火爆的现象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吸引观众才能真正做好一台节目,当前中国各大电视台都依据自身的特征,朝着专业化且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发展。不断细分的电视频道,就像央视有14个频道,其中涉及体育、电影、电视剧、综艺和科教等领域;同时省级卫视也存在频道专业化的现象,例如江苏卫视已经被“江苏财经”、“影视”、“少儿”以及“好享购”等十一个频道细分。因此,电视购物产业应该主动适应这种情况,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3.3 运用先进技术,打造互联网时代的电视购物平台

随着智能电视的普及,电视购物平台的应用逐步迁移到互联网平台;这些电视购物(或称电视商城)厂商与国内智能电视厂商合作,将App预装到智能电视的系统层,拥有独立的“客厅首屏”入口,这对于电视购物厂商来说具有明显入口优势,对于智能电视厂商而言也比较乐于开展此类合作,这源于其实现持续性利润后移动机。由于大多数智能电视厂商缺乏电视购物的经验和团队,近年来开展与专业平台的合作是此类厂商的首选。目前,国内主流的电视机厂商已与电视购物平台建立合作,电视机厂商能够从合作销售利润中获取利润返点,此类厂商有创维、TCL、长虹、康佳、海尔和夏普等等,此外,电视购物平台还与运营商合作,采取在广电或电信专网中架设服务器等办法推广这些专网中的电视购物服务。

四、结语

6.浅论牛仔面料的演变及发展 篇六

初期殖民地时代,移民的衣料主要仰赖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输入,尺丝寸缕异常珍贵。进入拓荒时代后,在东海岸城市的所谓上流阶层,虽然可以从欧洲进口衣料,但在边疆拓荒的平民,仍需费尽心思自己解决衣着问题。

当时高强度的劳动使衣料极易磨损,特别在1849年的加利福尼亚,矿工蜂拥而至,形成著名的淘金潮,这个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一位犹太商人LeviStrausss把一种织料粗糙的帆布引入美国,因而缔造了牛仔裤历史性的一页,同时亦建立了一个牛仔文化的神话王国。Levi'S的神话王国由美国的三藩市开始,把原本用来制作帐幕的粗糙帆布。为当时的矿工制造了第一条Levi'S牛仔裤,一种质地坚韧耐用的工作服,因十分切合工人的需要而迅速受到欢迎,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演变。牛仔裤最初是以咖啡色为主,后来改成蓝色的斜纹布料丹宁布(Denim),成为人们现在熟悉的牛仔裤。

牛仔布,即英文里的Denim。这个名称的由来据说有些阴错阳差。五百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这种坚韧、实用的粗糙布料就已出现,当时主要用来制作船帆。因为此布原产于法国一个小镇Nimes,因此以法文取名为“Serge DeNimes”。这种斜纹哔叽布料首次传到英国时,英国商人很难发出法文“Serge De Nimes”这个音,因此就简称为Denim,即牛仔布,有时也音译成丹宁。究竟这个由来是否真实可信,彼时的Denim是否就是此时的牛仔布,现在已经很难去证实了。但有一点应该可以肯定,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已经出现了斜纹组织的面料。而现代的牛仔布正是斜纹的面料。

一、传统牛仔布的组织规格

牛仔布是以纯棉靛兰染色的经纱与本色的纬纱,采用三上一下的右斜纹组织交织而成,一般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类。轻型布重200-340克/平米(6-10盎司/平方码),中型布重340-450克/平米(10-13盎司/平方码),重型布重450克以上,纱支粗细:重型7×6,中型10×10,轻型12×12(英支)以上。布的宽度大多在114-152公分之间。除了上述传统产品以外,还有花色牛仔布:

1、采用不同厩料结构的花色牛仔布

(1)采用小比例氨纶丝(约占纱重的3-4%)作经纱的包芯弹力经纱或纬纱,织成的弹力牛仔布。

(2)用低比例涤纶与棉混纺作经纱,染色后产生留白效应的雪花牛仔布。

(3)用棉麻、棉毛混纺纱制织的高级牛仔布。

(4)用中长纤维(T/R)制织的牛仔布。

2、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制织的花色牛仔布

(1)采用高捻纬纱制织的树皮绉牛仔布。

(2)在经纱染色时,先用硫化或海昌兰等染料打底后再染靛兰的套染牛仔布。

(3)在靛兰色的经纱中嵌入彩色经纱的彩条牛仔布

(4)在靛兰牛仔布上吊白或印花

二、牛仔布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牛仔布在我国经过多次大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牛仔布的重要生产国。一大批较先进的牛仔布、牛仔服装企业,在质量和品种方面已基本与国际水准接轨。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牛仔布品种主要是环锭纱牛仔布、经纬向竹节牛仔布、超靛蓝染色牛仔布、套色、什色牛仔布以及纬向弹力牛仔布等等。

环锭纱牛仔布

随着环锭纺纱高速、大卷装、细络联、无结纱等新工艺设备的发展应用,粗支纱纺纱长度短、生产效率低、结头多等缺点已得到解决。牛仔布的用纱被气流纱代替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环锭纱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由于环锭纱牛仔布优于气流纱的一些性能,例如手感、悬垂性、撕裂强度等,同时也由于人们心理上的回归自然,追求原始开发的牛仔风格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是环锭纱牛仔服装经过磨洗加工后,表面会呈现出朦胧的竹节状风格,正符合当今牛仔装个性化的需求。此外目前市场十分流行竹节纱牛仔装,而环锭竹节可以纺制出较短较密的竹节,也推动了环锭牛仔布的发展势头。

竹节牛仔布

当设计用不同纱号、不同竹节粗度(与基纱比),节竹长度和节距的竹节纱,采用单经向或单纬向以及经纬双向都配有竹节纱,与同号或不同号的正常纱进行适当配比和排列时,即可生产出多种多样的竹节牛仔布,经服装水洗加工后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朦胧或较清晰的条格状风格牛仔装,受到消费个性化需求群体的欢迎。早期的竹节牛仔布几乎都是用环锭竹节纱,因其可纺制长度较短、节距较小、密度相对较大的竹节纱,易于形成布面较密集的点缀效果,并以经向竹节为主。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发展,目前流行经纬双向竹节牛仔布,特别是有纬向弹力的双向竹节牛仔布产品,国内外市场都十分畅销。而一些品种只要组织结构设计得好,经向可采用单一品种的环锭纱,纬向用适当比例的竹节纱,同样可达到经纬双向竹节牛仔的效果。

纬向弹力牛仔布

氨纶弹力丝的采用,使牛仔品种发展到了一个新领域。可使牛仔装既贴身又舒适,再配以竹节或不同的色泽,使牛仔产品更适应时装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因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弹力牛仔布大多为纬向弹力,弹性伸度一般在20%-40%,弹性伸度的大小取决于织物的组织设计。在布机上的经纬向组织紧度愈小,则弹性愈大,反之,在经纱组织紧度固定的条件下,纬向弹力纱的紧度愈大,则弹性愈小,纬向紧度达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出现丧失弹性的情况。此外目前弹力牛仔成品布的突出问题是纬向缩水率过大,一般为10%以上,个别甚至高达20%以上。布幅不稳定给服装生产带来很大困难,解决的方法一是在产品设计时不要使弹性伸度过大,一般取20%-30%,即保持一定的经纬向组织紧度,并在预缩整理时采取适当加大张力的方法,使布幅有较大的收缩,从而获得成品布纬向较低的剩余缩水率;另一个解决方法是弹力牛仔经预缩整理后进行热定型处理,这样可获得较均匀一致的布幅和较稳定的、较低的纬向缩水率,满足服装加工生产的要求。

特种色牛仔布

由于超级靛蓝或特深靛蓝染色牛仔布制成的服装经磨洗加工后,能获得色泽浓艳明亮的特殊效果,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超靛蓝”染色牛仔布有两大特征:即染色深度特别深和磨洗色牢度特别好。前者是指单位重量纱线上上染的靛蓝染料的量(一般为染料占纱干重的%表示,简称染色深度%)特别多,例如常规牛仔布经纱靛蓝染色深度都在1%-3%,而“超靛蓝”染色深度则需要达到4%以上,才可以称为超级靛蓝色或特深靛蓝色。后者则是指“超靛蓝”染色牛仔服需要经受重复磨洗3小时以上,其色泽仍能达到或超过常规染色牛仔布未经磨洗时的色泽深度,而其色光要比常规染色牛仔布浓艳明亮得多。对子靛蓝染色牛仔布的磨洗色牢度,其实质是取决于染料对纱线的透芯程度,而非染料本身的磨洗牢度(靛蓝

湿磨牢度仅为1级),即透芯程度愈好,磨洗色牢度愈好。

以靛蓝为基础色的套色牛仔布

为增加靛蓝牛仔品种的色泽、色光变化,各种套色牛仔品种目前极为流行。例如靛蓝套染硫化黑、靛蓝套染硫化草绿、硫化黑绿、硫化蓝等等,适应市场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使牛仔布生产厂各自有了专利特色的牛仔新品种,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控制好母液的浓度,防止染液过多的溢流而造成染料的浪费和扩大对环境的污染。

彩色(什色)牛仔布

主要有澳靛蓝(市场俗称翠蓝)牛仔布和硫化黑牛仔布,以及采用硫化染料拼色的咖啡、翠绿、灰色、卡其、硫化蓝牛仔布,还有少量的以纳夫妥染料或活性染料染色的大红、桃红、妃色牛仔布等等。虽然生产批量不大,但市场需求比较迫切,往往满足不了需要。主要问题是色泽色光不够稳定,染色重视性也较差,服装生产厂不满意。这固然与生产批量不大、色种过多有关,但由染浆联合机生产什色品种难度较大,消耗大、成本高,且污水难以处理等等,也有一定影响。解决的方法一是设计时尽量减少拼色数,尽可能采用二拼色,最多不超过三拼色,或采用其他较稳定的染料品种来替代,以适应染浆联机台的生产特性,获得较稳定的染色效果;二是较彻底解决的方法还是采用色织工厂纱线大容量染色,分条整经的生产工艺路线来生产什色牛仔布较为理想。

三、设计师品牌和新面料

对传统的牛仔服装而言,牛仔布正在经历一个再流行的阶段。近来,牛仔布又重新回到Chanel、Dior、Versace、Gucci和Helmut Lang等品牌的丁台上,而且无论是出现在顶级品牌如Max Mara中,还是出现在Calvin klein、Gap的系列中,牛仔面料的使用都非常富有新意而且十分有趣。同时,牛仔布还被用于帽子、手袋、鞋、腰带等配饰以及坐垫、窗罩和家具等家居领域。

新的牛仔面料常采用珠绣、绣花、珠片、贴花、标志图贴、流苏、羽毛装饰、毛边、撕扯、针迹、拼贴、印花、反面正用、彩色、涂层以及弹力等装饰和处理,使得西部味道很重的牛仔服从颜色到质地都有了全新的变化,具有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怀旧、现代、民族、高档、优雅、粗犷、高科技感等似乎不可能由同一种面料体现的风格都有可以在各种牛仔服装中体现,如在牛仔裙角加上一条彩色饰边或在腰间系上一条彩色缎带,可以为传统的粗犷牛仔风格注入甜美的感觉。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来看,牛仔服装更加注重体现自由自在,时下流行的韩式超阔腿裤、吊带牛仔印花小背心、A字裙、七分裤等在今年夏季粉墨登场。牛仔装的变化,反映了现代人追求自由、刻意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和在紧张喧嚣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营造快乐心情、让生命在着装上得到满足的需求。牛仔布这种跨越两个世纪的经典面料依然不折不扣的成为人们的新宠。

一个新的有趣现象是,一些大的牛仔面料生产公司开始设立服装生产分部,为一些牛仔服装品牌制作服装,目的是缓解他们的生产问题,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如美国Burlington Global Denim公司就在墨西哥设厂为Levi's生产牛仔服装。

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是牛仔面料和牛仔服装业发展的关键,牛仔服品牌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多种产品选择,这也必然意味着面料的多样化。新的牛仔服设计采用的面料既包括传统的牛仔面枓也有各种各样花俏的产品和高科技牛仔面枓,这些都有助于提升牛仔面料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前的牛仔面料在湿度控制方面有所欠缺,不适合做竞技运动服,BurlingtonGlobal Denim公司新推出了能够排汗而且保持干爽的NS2D牛仔面料,这种“舒适并能控制体温”的NS2D牛仔面料的主要成分是聚烯烃,具有卓越的蒸汽传递性能,湿气可以很快地转移并有效地从身体传递到面料的表面然后蒸发,由于聚烯烃的导热性低,所以它又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而且,用聚烯烃制成的牛仔面料还具有结实、轻质、耐磨、抗静电以及不起球等特点。

由此可见,牛仔面料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棉织品,各种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如亚麻、大麻、羊毛甚至真丝、羊绒的加盟赋予牛仔面料更多的功能性和新的美感。例如,Legler公司在其2001年春夏的牛仔系列中,开发了锦纶、莱卡、丙纶和棉混纺的牛仔布以及不褪色的涤棉牛仔布。该公司还开发了亚麻或大麻作纬纱的牛仔面料和背面有色涂层的高科技处理的牛仔面料,此外还有更具运动风格的100%尼龙纱网粘合牛仔面料。UCO公司认为,各种蓝色牛仔面料的回归以及彩色牛仔的复兴是两个主题,该公司采用Tencel A100开发了各种色彩鲜艳的牛仔面料,还将抗菌纤维和Ta ctel尼龙也运用到牛仔面枓的开发中。

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牛仔服装仍然是大多数牛仔服生产商的首要目标,因此弹力依然是各种牛仔面料的重要因素。除了棉/莱卡牛仔布,锦纶/棉、莱卡/亚麻牛仔面枓以及采用杜邦Coolmax吸湿性纤维制成双向弹力牛仔面料也都是新的发展方向。

7.论经济发展与购物方式的演变 篇七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科技创新与进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针对性地应对面临的挑战,打破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制约。在新时期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对策

收稿日期:2011-12-25

作者简介:王素梅(1982-)女,山东临沭人,山东省临沭县编委办公室职员,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进一步指出,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一、科技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就是实现三个转变: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1]

(一)科技创新促进要素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就会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的投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需要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减少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这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资源消耗,改善了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在获得更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可以享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和惬意的环境。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已成为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较颉*

(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缺乏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只能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很难有实质性的增加,这样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不仅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加速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而且能够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逐渐变强。同时,还能够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贡献率,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科技创新促进需求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实现内外需结构、消费与投资结构等方面的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将过多依靠资本投入来实现,导致投资增长过快,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进而使居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加剧。而外贸顺差过大,会引发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进而又助长投资的高增长。相反,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不仅能够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优化进出口结构,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伏。更为重要的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树立世界知名品牌,从而不再充当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不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换取微薄的利润。这样,职工工资能够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从而使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变。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制约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速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正在成为全球科技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新兴力量。而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的机制和动力不足,转化能力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像海尔、奇瑞、华为、中兴这样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008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下降为37.1%,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下降为24.7%,企业科技活动整体呈现一定的下降态势。而且,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比例过低。2008年,我国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费用与技术引进费用相比仅为0.24:1。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费用高达引进费用的3到10倍。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仍不是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果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发展方式不转变,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式就很难根本改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关系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二)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

近年来,我国出台和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大促进作用。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仍然较低。教育部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却不到1/10;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拥有上万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万项以上专利,但科技成果推广率约为15%,真正应用并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很少。应用型科技成果不能转化成工程化技术、产品或产业,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同时也就不能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都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是39%左右。创新型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而我们国家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存度达 54%左右。[2](P.46)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技术依存度虽然有所下降,但许多关键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中自主知识产权少,导致许多产业的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如果在关键技术领域不能有效突破,且又不能从国外获取这些关键技术,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会比较缓慢。

三、以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促进科技创新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而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及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才能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一要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二要加大自主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调控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及大学的生力军作用。

(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胡锦涛指出:“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3](P.190)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要强化国民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培养造就大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基础条件。二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保障,促进产学研结合,经科教联动,校企所共赢,提升科技成果的成功率和转化率。三要重视企业的特定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才能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有优化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因此,要促进科技创新,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必须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加快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创新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法律政策体系、财税金融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一要进一步注重和加强科技人员的创新素质培养,不断增强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二要不断拓展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数量,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三要进一步改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树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J].前线,2008,(1).

[2]黄苇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上一篇:区机关后勤工作总结下一篇:机电学院礼仪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