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2024-11-15

初三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共13篇)

1.初三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篇一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

摘 要:本文介绍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从基础知识着手,精选习题,进行优化组合,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关键词: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引路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2.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13

2.初三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1.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习重在定律的理解与公式的运用.教师通过习题设计来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来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与公式的理解与启发.利用课堂情境研究来创设课堂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训练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并引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为学生的趣味性习题素材.譬如在讲述速度公式时所编写的一道题.举例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为3 km, 若是以骑车作为交通工具, 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5m/s, 如果教师自7∶30出发是否能赶上7∶35的早读课.学生根据速度公式推算出教师会迟到.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解题兴趣.教师亦可出题, 若是教师务必要赶上7∶35的早读课应该在几时出发.这样灵活的出题模式可以将课堂知识生动化和形象化, 更为学生所理解和熟记.

2. 注意一题多解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题多解即指以多种角度和方法来解答题目, 获得解决问题的多思维方式, 进而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它对培养学生独立的解题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 而且还可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 加深对物理定律与公式以及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有效提高学生在听讲和解题时的应变能力以及拓展学生在面对例题和难题时的发散思维.譬如这道密度应用的练习题.如果实验室要买酒精4 kg, 那么容器的容积为4.5 L, 请问如此一来是否够装.结果显示, 大量学生还是以传统的解题方法来答题, 就是通过计算4 kg酒精的体积来作比较, 并没有进行发散思维的尝试.于是为了使学生理解一题多解的含义, 教师可将问题改为这个4.5 L的容器可以装多少kg的酒精, 或改为如果用某种液体可正好装满此容器, 而且测量其质量为4 kg, 请问此液体的密度是多少.这些问题都可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来促进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课堂知识, 促进知识的翻新与记忆, 达到举一反三的复习效果.

3. 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一题多变即指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多形式演变, 使学生在同一知识点的习题练习中得到充分引导, 以多角度和多导向的解题思路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譬如教师可将一列速度为15 m/s的火车全长为200 m, 请计算它通过一座长为1.6 km钢桥所需的时间, 改为这列通过钢桥的火车又以同速闯过一条150 s的隧道, 请问这条隧道有多长, 亦可改为已知A点到B点之间的距离, 火车通过两地的速度, 求达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等题目设计.以多变的例题来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 再者促使学生熟记解题思路和知识运用.

二、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指点

物理知识属于理性公式和科学规律, 所以内容并不好理解.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学生对知识点缺乏深刻理解, 无法运用到解题中去.物理教师在授课时便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并及时纠正其错误.譬如在研究用手拉起一个重为N的物体, 这个物体在被匀速提起和吊在空中以及被匀速降下的时候, 手对物体实施的拉力分别是多少.在这道题中很多学生总是以为上升的拉力要大于重力, 所以物体才会被拉起, 从而忽略了匀速二字.学生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把握, 只是在解题中依靠自己的解题经验蒙混过关, 自以为匀速下降时手对物体的拉力小于重力.因而教师必须予以及时纠正, 物体在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它只能匀速前进, 此时的相互作用力是0.

2. 引路

当然在解题过程中不可能只遇到例题类的简单题目, 考试时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和怪题.此时便需要教师予以有效的引导.教学中可采用降低梯度和分设疑点的方法来令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和知识套用.譬如, 如果利用动滑轮将一个重为100 N的物体提到9 m高的屋顶上, 所需的拉力为60 N, 那么所用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对于这道机械效率的题目, 教师可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解题方法, 先算出总功再算有用功, 最后再对套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这是一种逐步解题的思路, 就是要在学生复习动滑轮理论知识和公式套用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理解此类题目的解题经验.只有让学生理解了物体上升高度与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才能在今后遇到动滑轮知识点的考查题目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素质.

参考文献

[1]何燕君.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习题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 .

[2]陈玉珍.初探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 (初中版) , 2011 (4) .

[3]涂万强, 王敏.导出一堂极具活力的物理讲评课——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动量定理》教学导引[J].教育科学论坛, 2010 (6) .

3.高三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研究 篇三

下面就复习课中的习题课教学谈一谈我的实践与对策。

1学生完成习题的现状分析

进入高三,学生课内外作业量加大。在学生的作业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其一:不能正确选择所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其表现在完成选择题上的模棱两可,是似而非,不能准确选择正确答案。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或知识的掌握不熟练,知识框架没形成,没掌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其二: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过程分析不正确。一种是对物理情景包含哪些过程分析不清,即使能分析清楚有哪几个过程,但在运用物理知识解答时,也会将这些过程混淆。另一种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认真分析过程的习惯,甚至有些同学题目没读完,该做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解答。还有一种是不习惯作运动示意图和受力示意图以帮助理解题意,或不能通过认真读题,以获取重要信息(如临界条件,关键条件等)去弄清题意。有的学生甚至主观臆造条件,假设与题目不相干的情景等。

其三:有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听得懂老师所讲的习题,可自己做习题时就无法完成,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老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时,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辨别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自然就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

其四:在进行章节复习时,学生易解答习题,但一旦进行跨章节的检测或进行综合检测时,学生就容易出错,甚至无法解答。其原因在于在进行章节复习时,教师讲解的一些例题,学生解答时可套用之。但出现综合性习题时,学生往往只会用章节的知识解答,不具备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不能进行互相套用等。

2科学地确定习题课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习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习题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没有真正转变习题课教学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不当,脱离学生实际,在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上也指向不强。此外,习题课教学往往是在教师的支配下,让学生沿着一个方向,按照一种思维模式进行被动式解析,然后再布置类似习题让学生模仿、套用、解析。为改变这种习题课的老套套,我通过了两种习题课型作了探索尝试。

(1)知识复习型习题课教学

在进行知识复习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物理问题,通常要安排一些例题和习题。这类习题课,老师应精选习题,紧扣目的,重在通过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为了防止学生套解习题、不认真分析物理过程等现象发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方法和习惯。解题时,应要求学生要仔细通过读题挖掘隐含条件,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画出相应的受力图、运动示意图以帮助其正确理解,从而建立起物理解题思维。

如图1所示,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于O点,一端悬挂质量为m的小球,把小球拉到A点,使悬线与水平方向成30°角,然后释放小球,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C时的速率。

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往往不认真分析过程,套用单摆类型,认为机械能守恒,即得:mgL(1+sin30°)=12mv2。

为了建立学生的物理解题思路,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时,就应当指导学生先分析整个物理情景中包含哪些不同过程?从A到B 物体作什么运动?从B到C物体作什么运动?小球在B处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受力示意图)?通过对一串串连珠炮式的发问,激起学生紧张思维。接着带领学生读题,培养其分析习惯,教师再抓住关键点进行点拔,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几个回合后,良好的物理解题思维就逐步形成了。

此类“上当题”(它不一定是难题,但学生经常出错)对建立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效果很不错,应给予常选常用。

例2如图2所示,静止的倾斜传送带上有一木块由顶端匀速下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t0;当传送带向上开动时,木块由顶端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t,则:

A.t=t0B.t>t0

C.t

很多学生凭传送带向上转动时往高处传送物体的经验,连想都不想就自以为是地认为“皮带会向上带木块”而错选B。

学生有直觉经验,对解题有一定好处,但往往也有错误直觉存在,故不能只凭经验而不仔细分析。所以教师在指导时,应使学生明确只有认真分析题意、分析运动过程和受力情况,才不致于受定势思维的干扰而落入题目的“圈套”。教师在进行习题选取时,应多选学生易“上当”的题,充分暴露他们的错误思维习惯和错误直觉的支配,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态势。

例3如图3,平行光滑轨MN、PQ相距L,TS与EF相距L/2,水平部分置于竖直向上的磁场中,a、b两杆质量相等,开始a、b相距很远,a从斜轨道上高h处自由释放,求a、b两杆的最终速度是多大。

很多学生在寻找动量之间关系时,不仔细分析a、b的受力情况,错误地认为动量守恒而得出错误结论;还有学生在对找动量关系时,虽知道动量不守恒,但不能找出a、b两杆安培力冲量的关系而无法下手。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a、b杆受力,并说明a、b受力虽变化,但大小关系不变,从而得到a、b冲量间的关系式。

科学的分析习惯初步形成后,再选择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性认知,使学生分析能力向综合能力升华,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也是物理习题教学的核心。在习题教学中,要通过解题成功后的喜悦等途径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优化解题方法等措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要通过讲解、克服学生定向思维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解题的深刻性;通过多接触物理新题(信息题、开放题等)启迪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出创新成果。

例4在例2中若传送带水平,如图4所示。当传送带静止时,物体以v0的初速度从传送带A端运动到B端所需时间为t1;当传送带以v=1m/s向右运动,物体以v0的速度从传送带A端运动到B端所需时间为t2;当传送带以v=1m/s向左运动,物体以v0的速度从传送带A端运动到B端所需时间为t3。 试比较t1、t2和t3的大小关系?

变式一如图4传送带水平放置。若传送带以1m/s速度匀速运行,现将质量为0.5kg的小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设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为0.1,传送带两端水平间距为2.5m。则物体从左端运动到右端所经历的时间为____。若传送带的速度为10m/s时,物体从左端运动到右端所经历的时间为_______。

变式二如图5,若传送带以速度v=2m/s匀速转动,AB相距L=10m,将工件从A处无初速地放到传送带上,则经过时间t=6s能传送到B处。若用最短的时间把工件从A处传送到B处,则该传送带的运行速度至少应为多大?

变式三如图6,已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8 , 传送带与水平方向成37°角放置,传送带A端到B端的距离为16m,传送带以10m/s的速度顺时针运行。若把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B端,则物体从B端运动到A端所需时间为多少?

变式四如图7,已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传送带与水平方向成37°角放置,传送带A端到B端的距离为16m,传送带以10m/s的速度运行,若把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A端,则物体从A端运动到B端所需时间为多少?

通过以上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中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实践能力。

物理习题的设置是千变万化的,但一般地说这些习题都是命题者根据某个物理模型,创造出必要的物理情境,进而提出需要求解的问题。因此对于学生来讲,整个解题过程就是在命题者设置的物理模型的具体情景中,充分考虑已知条件,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深化已有的物理模型来构建新物理模型的过程。当它与命题者设计、构建的物理模型一致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物理模型中分为“实体物理模型”和“理论物理模型”。在习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实体或理论物理模型,并应用物理模型解答物理问题。

例5如图8所示,子弹m以初速度v0射入木块M,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停在其中,求它们摆起的最大高度h(h

分析与解答子弹打入木块(可建立子弹、木块为质点模型)由于“碰撞时间极短”(可建立过程模型)达到共同速度,则有mv0=(M+m)v,之后向上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有12 (m+M)v2=(m+M)gh。

∴h=m2V02/2(m+M)2g

以后遇上子弹打入木块中的情况,以及相互作用粘合时的情况,就可以利用这种物理模型进行求解。

例6推行节水工程的转动喷水“龙头”距地面h(m),其喷灌半径可达10h(m),每分钟喷水m(kg),所用的水从地下H(m)的深井里抽取,设水以相同的速度喷出,水泵的机械效率为η,水泵的功率P(W)至少多大?

分析与解答水连续喷出,每分钟喷出的水可视为质点(理想化模型),这些水从井底上升到“龙头”后喷出,其上升过程中位置提高的同时速度增大,这一过程可视为“加速运动”(过程模型);因喷出时速度水平,喷出后水在空中洒的过程可视为“平抛运动”(过程模型)。设每分钟喷出质量为m的水,喷出时的速度为v,则有P×60%×η=mg(H+h)+12 mv2 ,10h=vt, h=12gt2,解得:P=(1+26η)mg/60η。可见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解这样复杂的物理习题,不仅省时、正确率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建立物理模型时,创新意识就自然形成了。

(二)试卷评讲型习题课教学

在高三复习课中,试卷评讲课是常用课型。目前评讲课中,往往学生处于接受现成答案的被动地位,也有在进行试题评讲时,只顾一题接一题地评讲,或只注重题目的分析、解答过程,不注重查找学生知识的漏洞和解题的错误思想,导致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时时发生。

(1)试卷评讲前的充分准备

在评讲试卷之前对学生答卷情况作好充分的分析和统计,研究学生的得分率、失分率以及失分的题目、各层面学生的分布和原因,然后对试题进行按知识体系分类(或按其他方式分类),在此基础上找出每一类型试题需要哪些知识,用哪些方法求解,以便在评讲时做到有的放矢。

(2)试卷评讲的思想和做法

评讲试卷的基本思想应是评讲规律和解题思路,评讲失分率偏高的题,评讲常错点、常考点。评讲时,按分类试卷进行。评讲每一类试题时,先指出它们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然后复习所涉及的知识点,再针对学生在解答试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由老师找,也可由学生根据复习的知识找错误原因),让学生先自己纠错,后由老师再讲评。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方式进行。还可以用以前建立的各种物理模型进行解答,评讲后,再进行相关题型练习,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避免学生犯同类型错误。 

(3)试卷评讲中的思维培养

a、解剖典例,追溯误区,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7(2000年高考试题)图9为一空间探测器的示意图,P1、P2、P3、P4是四个喷气发动机,P1、P3的连线与空间一固定坐标系的x轴平行,P2、P4的连线与y轴平行,每台发动机开动时,都能向探测器提供推力,但不会使探测器转动,开始时,探测器以恒定的速度v0向正x方向平动,要使探测器改为向正x偏负y60°的方向以原来的速率v0平动,则可:

A.先开动P1适当时间,再开动P4适当时间。

B.先开动P3适当时间,再开动P2适当时间。

C.先开动P4适当时间,再开动P1适当时间。

D.先开动P3适当时间,再开动P4适当时间。

该题为2000年广东高考题,经检测,学生多选C。学生错误的原因一是没弄清楚“以原来的速度v0平动”这一条件;二是没考虑到开动P4后探测器的速率会增大。通过解剖,追溯错因,使学生因未弄清题目交待的物理情景和条件以及运动合成的知识(缺乏在x方向上减速的思考),就回答的思维受到了批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b、举一反三,变通求活,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8如图10,空间存在以ab、cd为边界的匀强磁场区域,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区域宽为L1,现有一矩形线框处在图中纸面内,它的短边与ab重合,长度为L2,长边的长度为2L1。如图10所示,某时刻线框以初速v沿与ab垂直的方向进入磁场区域,同时某人对线框施以作用力,使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设该线框的电阻为R,从线框开始进入磁场到完全离开磁场的过程中,人对线框作用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____。

解法1线圈保持速度不变,由动能定理可得WF=W安。根据电学知识,W安=ε2•t/R,其中ε=BL2v,t=2L1/v,所以答案是2B2L22L1v/R。

解法2F=F安,为恒力。WF=F•S=2F安•L1 ,其中F安=BIL2=B2L22v/R,所以答案是2B2L22L1v/R。

还可以灵活变通,改变题设条件和设问,一题多变,优化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变化1: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选v方向为正方向,作出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规律的I-t图像。

变化2: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线圈在恒力作用下通过磁场(速度变化),画出电流随位移的变化规律I-x图像。

变化3: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把该装置竖直放置,线框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进入有界磁场,求线框通过磁场时产生的焦耳热。

此题是2000年高考试题(广东卷),教师通过多种解法,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这一知识点,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c、开拓外延,探索规律,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例92006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测试卷I,选择题第20题,题目如下:

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Δ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0在此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 mv2。

B.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mv2。

D.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考试结果,一大部分考生选择了(A),原因是他们认为,在起跳的过程中,据动能定理得,地面对人做的功等于人增加的动能,即WN=12mv2。而标准答案给的是(B),即地面对人做的功为零。

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教材中,关于动能定理内容的描述是: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公式为W=Ek2-Ek1。这里的“物体”只能理解为“质点”模型。在该题目中,人不能视为质点,因为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不同,应当作系统来处理,所以直接应用质点动能定理是错误的。同时,功在《普通物理学》中的定义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在作用点位移方向的分量和作用点位移大小的乘积。”所以,题目中地面对人的功应为弹力乘以弹力作用点的位移,而位移为零,所以,地面对人做的功为零,故答案应为(B)。

总之,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只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在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物理教学培养的目的和任务中和新课教学一样,其作用不可小看。所以习题课教学应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存在,绝不可忽视和轻视,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新课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完整的统一体 。

(栏目编辑邓磊)

4.一元一次方程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篇四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也基本上熟悉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通过与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对比,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课本已有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课本中的“问题”是一个难度不是很大的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好理解,能发挥此问题的功能,学生能从中有所收益,甚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故干脆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学习“问题”时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首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所谓差异导学,首先体现的是一个“导”字,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在问题的提法上,力求通俗易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合作交流就能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所收益。

其次,学习评价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首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肯定自己的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但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了学习反馈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以利于后续的教学工作。

再者,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这样获得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并且能够保持较长久的记忆。”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对学生终身有用。

5.初中物理教材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篇五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电路分析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路分析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为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初中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而不是象某些老师的“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3面到14面全部完成”;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初三的复习题,针对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3、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有些教师,借口说自己没时间实际是在偷懒,或者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作业要认真批改,但我发现实际中,绝大多数老师对作业是只“批”不“改”,这里我当然主要指的是问答题和计算题。对作业的批改是“为结果论”,只要结果是对的,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旋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的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校正及时。

4、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6.初三物理复习教学反思 篇六

一、基础回顾:

今年学校以试题研究为抓手,全面回顾八年级、九年级所学知 识,重点是基本知识点、概念、物理量、公式。以历年中考试题为导向。

在基础回顾这一块,通过历年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第九章(北师大)功、功率、机械效率学生知识回生大,这一现象是通过模拟考试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得出来的。针对这一现象在中考复习到这一块时我特别细心,我把这一章六节内容当做学生没学过一样对待,让学生把课本拿出来先预习,后一节一节用新课的形式教学,之后是小节过关练习;之后是本章整体知识体系的回顾与分析,章节过关练习。通过这一方法,我让本届学生避免了历年学生在这一块的问题,效果好。

二、专项复习:

1、重点抓住三个方面:(1)力学专项,(2)机械功、功率、机械效率,(3)电学专项。

2、三类题的突破:(1)作图题,包括光学作图、力学作图、电学作图,(2)探究实验题,包括电学实验、力学实验,侧重实验的过程,培养和锤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3)综合题,教给学生解题套路、强调综合题易错的地方、以及容易失分的地方。

在专项复习这一块,我根据在柳公权中学交流两年来一直带毕业班物理教学的机会,把两年的模考题进行整理,并汇编成册,整理出来的有:2016浮力专项,2016机械功、功率、机械效率专项,2016电学专项;2017浮力专项、2017机械功、功率、机械效率专项,2017电学专项。在2017模拟考试练习中我发现32题探究题,出题灵活,这个题考试中下游学生失分大,我还专门整理出中考物理32题专项。

三、回归课本:

7.也谈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方法 篇七

传统习题课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单一手段进行的,大搞题海战术,结果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老师也疲惫不堪,而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这道题都讲了许多遍了,仍有很多学生做错。”这其中固然有学生的原因,但老师也需从自身教学的角度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实学生的懂是老师讲懂的,是假象,而不是真正的懂。由于教师包办了一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缺失,教育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应该从教师满堂灌向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并用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学、自助、交流合作的能力。下面我就“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习题课,谈谈自己的教法。

问题引入:我们经常会遇到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请同学们想一下,常见有界磁场的边界有哪些?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提出常见的边界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边直线有界或两边直线有界等。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分析以“等边三角形”为边界的有界磁场。

问题一:如图1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有一质子(电荷量q,质量为m)从AB边上的某点D射入磁场,质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方向垂直于磁场。请同学们以此为背景设计一些物理问题,相互间可以讨论。

经过大家认真分析、激烈讨论后,先请成绩中等的学生a上讲台,谈谈他的设计思想。

生a:如果D点在AB边中点,而且速度方向与AB边垂直。质子的初速大小不同,它可能从不同边射出,如右图2所示。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L,要让质子从AC边射出,质子的初速率应满足什么条件?

在解决该问题后,我又提出问题:在同学a的问题情境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b:质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

生c:质子初速满足什么条件时,质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与初速大小无关?

显然同学c的问题更加隐蔽些。

在同学们解答上述问题后,我又提出问题:

如果射入的速度方向不垂直AB边,或射入点不在AB边的中点,情况又如何?

在学生讨论后,师生一起完善数据,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一起完成。

1.在边长为L的等边三角形ABC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若在AB边中点D处以速度v发射一个质子(电荷量q,质量为m),质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方向与AB边的夹角为60°,如图3所示。

若质子能从AB边穿出磁场,则质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过程中,到AB边的最大距离?质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

2.在等边三角形ABC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若等边三角形边长为L,质子(电荷量q,质量为m)从距A点的D点垂直AB方向进入磁场,如图4所示。若质子能从AC边离开磁场,则粒子速率应满足什么条件?并求出质子从AC边什么位置射出?

3.在等边三角形ABC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如图5所示。三角形边长为L,若在三角形AB边中点D处以速度v发射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e的电子,为了使电子不射出这个三角形匀强磁场,则该磁场磁感应强度的最小值为多少?

问题二:若质子从等边三角形ABC的一个顶角射入,如图5所示, 又可以设计怎样的问题?

经过学生的讨论后,请了同学d来谈谈他的方案。

生d:在边长为L的等边三角形ABC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如果质子(电荷量q,质量为m)从顶点A以速度v沿AB边射入,当速度v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质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长短与速度大小无关,并求该条件下质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

在学生d解答该问题后,又请了其他同学来补充。

生e:若质子以速度v从A点沿AB边入射,欲使质子经过BC边,磁感应强度B的取值范围?

生f:还可以把同学d的初速度方向改成沿角A的平分线射入。

在同学解答后,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有关问题,最关键的是定圆心、描出轨迹(特别是临界轨迹)、找边角之间的关系,确定轨道半径和运动时间。若是等边三角形的有界磁场,还要充分利用它的特殊几何关系来求解相应的物理量。最后布置作业:

1.在课外继续讨论:若从其他位置、方向射入时,还可以设计怎样问题;若将等边三角形改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情况又如何?

2.选做题:(单独完成有困难的,可以组内同学讨论)

(1)如图7所示,A、B是竖直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B板中央有一个小孔,恰好跟一个边界是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匀强磁场的顶端相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其中,磁场的边界平行于平行板A和B。若使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与平行板A、B间的电压无关,则A、B两板间的电压是多少?

(2)如图8所示,边长为L的等边三角形ABC为两个有界匀强磁场的理想边界,三角形内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三角形外的磁场(足够大)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也为B。把粒子源放在顶点A处,它将沿∠A的角平分线发射质量为m、电荷量为q、初速度为v=qBL/m的负电粒子(粒子重力不计)。求:

(1) 从A射出的粒子第一次到达C点所用时间为多少?

(2) 带电粒子在题设的两个有界磁场中运动的周期。

(3)如图9所示,在倾角为30°的斜面OA的左侧有一竖直挡板,其上有一小孔P,现有一质量m=4×10-20kg,带电量q=2×10-14C的正电粒子,从小孔以速度v0=3×104m/s水平射向磁感应强度B=0.2T、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一等边三角形区域。该粒子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不碰及竖直挡板,且在飞出磁场区域后能垂直打在OA面上,粒子重力不计。求:

(1) 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2)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

(3) 等边三角形磁场区域的最小边长。

(4)如图10所示,一个质量为m,带+q电量的粒子在BC边上的M点以速度v垂直于BC边飞入等边三角形ABC。为了使该粒子能在AC边上的N点垂直于AC边飞出该三角形,可在适当的位置加一个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若此磁场仅分布在一个也是等边三角形的区域内,且不计粒子的重力。

(1) 该粒子在磁场里运动的时间t;

(2) 该等边三角形区域磁场的最小边长;

(3) 画出磁场区域及粒子运动的轨迹。

(5)如图11所示,左边有一对平行金属板,两板相距为d,电压为V;两板之间有匀强磁场,磁场应强度大小为B0,方向平行于板面并垂直于纸面朝里。图中右边有一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区域EFG (EF边与金属板垂直),在此区域内及其边界上也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朝里。假设一系列电荷量为q的正离子沿平行于金属板面,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金属板之间,沿同一方向射出金属板之间的区域,并经EF边中点H射入磁场区域。(不计重力)

(1) 已知这些离子中的离子甲到达磁场边界EG后,从边界EF穿出磁场,求离子甲的质量。

(2) 已知这些离子中的离子乙从EG边上的I点(图中未画出)穿出磁场,且GI长为3a/4,求离子乙的质量。

(3) 若这些离子中的最轻离子的质量等于离子甲质量的一半,而离子乙的质量是最大的,问磁场边界上什么区域内可能有离子到达。

在这节课习题中(我校高三是两节课连上的),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并用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多一点实践的机会、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成功的体验、多一点学习的自信,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做物理习题也不再是苦不堪言,在小组长的带动下,在老师鼓励下,快乐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8.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 篇八

关键词:物理教学; 习题课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32-002

作为习题讲评课,怎样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怎样更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果等,是习题讲评课的关键。习题课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模糊概念,而且可以明确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解题能力。高质量的习题课通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习题课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习题的设计,必须在内容上紧扣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探究学习,进一步加强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习题课与新课教学不同,它起着对新课教学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它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习题答案评讲,更应该是老师对学生解题思路的一种引导,解题能力的一种培养,科学素养的一种积累。一改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枯燥无味的习题讲评课堂,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复习效率低。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把握物理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习题,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习题要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总结性,为进一步深化做准备

在物理教学中,新课教学的任务是教师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让学生完成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在新课中除了少量的例题对学生认识物理定律和规律起辅助作用外,帮助学生完整且深刻理解物理定律和规律,主要还是靠习题课来完成的。所以习题课应先是对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借助于概括性强的习题总结回顾新课内容,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例如通过新课学习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基本概念后,可以设计如下的习题

例:比较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异同点

相互作用力平衡力

相同点

不同点

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实现这两个知识点的总结,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习题要在教学内容上层层深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须特别注意对物理知识层次性的把握,尤其是在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上,切忌在新课中提出层次较高的要求。在新课教学中应该以最简洁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记忆物理定律和规律,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学生在理解物理定律的基础上自己能解释即可,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且能够主动去运用物理规律,需要在习题课上层层深入。

例如学习了压强,结合先前学习的晶体熔点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设计这样的习题。

例:1.冰刀从冰面上滑过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就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借助所学知识对你提出的知识进行解释。

让学生从现象中认识规律,进而设置问题,让其产生探究的欲望。

又如蒸发吸热,为什么刚洗完澡出来风一吹会觉得冷?通过学习学生在新课中就能解释,但是对于干燥温度计扇扇子是否会降低温度,让学生在新课中判断就有难度了。因此在习题课上针对该知识点进行一组有层次的习题。

例:1.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人会觉得凉快?

2.那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示数会变化么?

3.如果玻璃泡处蘸有酒精温度计,温度计示数会怎样变化?

4.干湿泡温度计是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使用时,其中一支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在蒸发时要________,所以这支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另一支温度计的读数______,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大就表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_______。

这组题目考查的是蒸发吸热这一知识点,从日常生活入手,干燥温度计与玻璃泡蘸有酒精的温度计进行对比,在回到生活应用干湿计的原理,层层的深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下从生活到物理到社会的思想。这道题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定律的理解,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习题要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得以拓宽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宽泛性的把握,忌在新课教学中介绍过多相关知识,在新课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对于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可在习题课上给予讲解,在抱怨学生不想学的同时,应该反省一下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尤其是习题。让习题具有新鲜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补充,培养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也不会对习题课产生厌烦心理,习题课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例:阅读材料:谈谈你能获得哪些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

水银是一种金属,学名汞,俗称水银,在常温下为液态,用途广泛:体温计中装的就是汞;家庭用的日光灯里有汞;汞是最好的金属溶剂,许多金属都能溶于其中。但是汞及汞蒸气有剧毒,若不慎吞服水银后,水银会与体内含巯基的酶和蛋白质结合,影響其活性,妨碍细胞正常代谢,导致重金属中毒。在秦始皇的陵墓中,就有大量的水银,这些水银不仅象征着百川大海,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如果你用口表量体温时,不慎咬破了体温表,并吞服了水银,应尝试用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用水漱口后,喝点蛋清或牛奶,再立刻叫车去医院就诊。

设问:1.体温计与其他温度计有什么不同的结构特点?为什么这样设计?

2.常见的体温计中的测温介质是什么?为什么选用该种物质?

3.在南极地区能否使用水银温度计?为什么?如果不能用水银温度计,那应用何种液体的温度计来测量?

体温计作为常见的温度计,在新课教学中只要知道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即可。其他相关的知识应该在习题课上予以讲解,设计以上这组阅读习题,不仅复习了温度计的结构特点,同时还对温度计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适当补充,采用阅读式试题,让学生在增加阅历的同时而不感到乏味。

四、习题能够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组合

习题设计时,教师完全可以重新整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重整,使得已熟悉的知识变成新的知识,这种过程也能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新课教学中强调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固体以及气体也有热胀冷缩性质,一样可以制作温度计,因此可以在习题课上安排下一组题目:

例1.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如右图所示的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来工作的。

2.伽利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只温度计,它是由长颈玻璃瓶倒插在液体槽里构成的,当外界温度改变时,可由玻璃管中的液面高低来标记温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它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C.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管中的液面升高。

D.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玻璃管中的液面降低。

3.已知在同等受热条件下,铜膨胀得比铁厉害,现取形状完全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紧紧铆在一起组成双金属片,用蜡烛火焰在其任意一面加热。双金属片将向___________那边弯曲。请你根据以上现象设计一种温度计,画图表示。

根据温度计制作原理设计该题,既复习了自制液体温度计,还联系气体、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认识了气体温度计以及双金属片温度计,这组题目对学生概念中温度计进行重整。重新整合了学生对温度计结构的认识,加深了对温度计的理解。

五、在习题设计方面同时要注意创新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效率。注意到以上几点,习题课就真正可以说是新课的有效延伸。

9.初三物理的教学反思 篇九

上初三学生的作业比较多,布置作业不能太多,为了让学生做较少的题,能力提高的多,每次都精心的选择习题,偏,难,怪题尽量的不让学生做。尽量的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尽量的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生活就是物理。让学生感觉自己在物理世界中翱翔。增加对物理的爱好和对物理知识的渴望。

会,才有信心学下去。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鼓励学生把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即时解决,不要把问题留着。这样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能在持续发展中增加知识。发现掉队的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赶上来。

10.初三物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

教无定法。在复习过程中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去遵循,我常用的是建构知识框架,比如电学复习时,把概念进行分类,分成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功、电热等,再把串并联电路细化它们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物理这一门学科的特殊性,我们注重物理实验的复习,要通过实验现象的再现,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概括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要加强实验思想的培养和实验方法的指导。老师要为学生多提供动手的机会,切实提高其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

除此以外,在复习中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变了以往说实验,就题论题的复习方法,使得他们从各个层次得以发展。复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如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如: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

11.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课;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15-01

在物理课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下面我谈谈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導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km/h,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答 后发现 老师迟到了。我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注意一题多解。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我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申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解完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引路两个方面: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我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是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高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我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12.充分发挥物理习题课的探究作用 篇十二

探究课教学既包括实验探究, 也包括理论探究, 其形式多样, 其中习题课就是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的很好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曾做过这样的论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如果不给他提供食物, 这种需求就会萎谢, 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会随之熄灭。”所以我们在习题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探究氛围, 使它带上一定的研究色彩, 把一道习题看作一个“科学问题”来探究解决, 哪怕会诱发新的问题, 这样将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 提高思维品质, 激发学习兴趣。下面就以一道竞赛题来看一看如何发挥习题课的探究作用。

题目:如图1所示, A为一弹性小球, B为某种材料制成的均匀刚性球壳。假设A与B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及与桌面的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已知球壳B的质量为m, 内半径为a, 放在水平的无弹性桌面上, 小球A的质量也为m, 弹性轻绳被拉长时相当于倔强系数为k的弹簧, 且ka=92mg, 起初将小球控制在球壳的最低处, 然后轻轻释放, 试详细定量讨论小球以后的运动情况。

该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给的条件, 详细分析物体运动过程, 选择物理模型, 探索并提出问题, 概括研究方向, 定量分析讨论并作出各种可能的判断, 培养学生连续深入完整地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现设计的探究程序如下:

探究1:小球A释放后, 向上运动过程中, 能否和B相碰?

假设A、B相碰, 设小球到达球壳内最高点的速度为v0,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v02+2mga=12ka2=94mga, 由此得v0=ga2>0, 故假设成立, A、B相碰后二者交换速度, 球A的速度为零, 将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 球壳B速度为v0, 将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

探究2:A、B相碰后, 二者各自做上述运动, 绳子何时绷直, 绷直时A、B的位置如何?

B竖直上抛, A自由下落, 该过程持续时间为t, 刚绷直时位移分别为sB和sA, 则有sB=v0t-12at2sA=12gt2sB+sA=a, 由此得sA=a, sB=0, 即B球壳刚好回到桌面, A球恰好回到圆心处。当然这一问还可以有其他判定方法, 教师可以为优秀学生提供施展思维敏捷性的机会, 让学生大胆猜想, 严格论证。

探究3:球壳与桌面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后静止于桌面。而球以vA=gt1=g2v0g=2v0的速度从圆心向下运动, 该运动性质怎样?在运动过程中, A除受重力作用外还受到绳子的弹力作用, 是否做类似于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的运动呢?

以球壳中心为原点, 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建立x轴, 如图2所示。当A球的坐标为x时, 作用于球A的合力为F=mg-kx=- (kx-mg) , A的平衡位置x0由F=0求得x0=mgk=29a, 即平衡位置在球壳中心以下29a处, 作用于A球的合力为F=-k (x-x0) , 从该表达式可以看出小球做的是简谐振动。

探究4:设A向下运动能到达的最低点距离圆心O的距离为x0,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12m (2v02) +mga=12kx12+mg (a-x1) , 又因为ka=92mgv02=ga2得:9x12-4ax1-4a2=0, 舍去不合理的根得到x1=2 (1+10) a9, 由于x1<a, 所以小球向下运动过程中, 不可能与球壳B发生碰撞, 则小球振动的振幅为A=x1-x0=210a9, 小球自最低点x=x0+A处向上运动直到x=0,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知, 小球达到x=0点时的速度vA=2v0方向向上。

探究5:小球由圆心向上运动能否与B相碰?

设小球向上运动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t2则t2=2v0g=2ag, 所以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2v0) 22g=a, 即小球刚好能上升到球壳内部的最高点, 但不发生碰撞, 球壳B静止以后小球又自由下落, 到达球壳中心O处时速度为2v0, 此后开始做简谐振动, 所以小球在O点以上属竖直上抛运动, 在O点以下属于简谐振动, 可以求出往返一次经历的时间。

, 定量分析, 其中含有类比猜想、分析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 试题几乎涉及了力学中的全部重要规律, 有效地发挥了习题的探究作用,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法, 也是一项物理学习的任务, 所以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习题课的探究作用来为一些物理规律的理论探究打下积极的铺垫, 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建构物理知识, 认知物理规律。例如, 在上匀速圆周运动的应用习题课时, 有关拱形桥的习题, 我们可以进一步这样探究: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球体, 桥面半径就是地球半径地, 地面上有一辆汽车由南向北行驶, 由圆周运动知识可知, 当速度达到多少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为零?这时人对座椅的压力为多少?人有何感觉?研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兴趣盎然, 同时, 也为后面认识天体运动打下基础。再如, 在上牛顿定律综合运用的习题课时,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探究力、位移和速度变化的关系来为认识动能定理做基础, 通过对动能定理习题的探究来为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服务。通过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来形成学生对洛伦兹力的认识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习题探究来完成, 采用这种方法固然拉长了建构物理规律的时间, 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样做能启迪心智, 锤炼思维, 提高科学素质, 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将会更加的深刻, 运用也能灵活自如。

13.初三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2.若心理过度紧张,采用转移注意力,心理暗示等方法。

3.若心理松懈,则要自我加压。

4.考前应看熟悉的习题或做简单的练习,不易做新题或难题。

5.在语文考试结束后,适当做些物理习题,使思维状态及时转换。

6.考前适当喝些咖啡、浓茶等,进入考场前讲讲笑话,能使思维活跃。

二、考试技巧、方法的运用

1.答题态度要认真,书写要工整,审题要仔细,答题要规范(如计算题)。

2.充分利用草稿纸,要适当画(电路)图,要写全公式。

3.计算的物理数据要合理,一般不会有繁杂数据,如:密度、压强、电压、电流、电阻等。

4.把握好时间分配,切忌前松后紧,一定要留15-20min的时间检查。

5.答题按题号顺序,遇到难题可先跳过,不会做的和有疑问的要做记号,检查时先解决。

6.审题时可用铅笔标出关键的词句,最后擦去笔痕。

7.要会分析材料题。方法同语文。

8.看清试卷要求(左上到右下),如g=?等。

三、物理试卷答题注意事项

(一)填空题

1.类型:常量;估计;科学家;简单现象;简单计算;原理应用;看(插)图说话;开放性问题等。

2.方法:直接填空法、分析填空法、图示分析填空法、计算填空法。

3.要求:仔细审题,关键词句,数值单位,准确到位。如:“加压”“蒸发”。

(二)选择题

1.方法:直接判断法、直接求解法、图示法、筛选法、排除法、推理判断法、极值法。

2.要求:仔细审题,关键词句,如“离焦点5cm”,“无法确定”,“先变大后变小”等。

(三)作图题

1.特点:内容广泛,有力学、光学、电学等,图的形式有示意图、图示法、电路图、实物图、函数图、模拟图等。作图时,要理解题意,根据物理概念、规律,按不同图形的特点和要求作图。

2.要求:作图要规范。用铅笔作图,长度、方向要精确,接线要到位,要有适当的辅助线等。

(四)实验题

1.类型:实验目的、原理及拓展;实验故障分析判断;实验报告(要素);实验数据处理(演绎――归纳);实验设计(根据目标、任务);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实验综合题;实验方法的考查;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查;实验错解分析。

(五)计算题

1.两类:一类是基本题。它需用一个知识点的公式、定律,对能力要求较低。一类是综合题。它是将知识的节与节、章与章相对独立的各部分综合起来,运用两个以上的公式、定律,或需要较高的能力才能解答的一类题目。

上一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隐患检查下一篇:出纳简历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