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职责(共8篇)
1.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职责 篇一
附件:
湖北省2007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根据《湖北省卫生厅2007年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鄂卫办函[2007]22号)和《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十一五”规划》部署和要求,2007年,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以疟疾防治为重点,认真做好迎接世界 卫生组织对我圜消除丝虫病的审评,开展土源性线虫防治及防治监测效 果监测,以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为契机,加强基层寄防人员的技术培 训,稳定寄防队伍,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和项目管理水平,加强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寄生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巩固和扩大我省寄生虫病防治成果。
一、疟疾防治
继续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狠抓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实,强化疫情报告和管理,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加强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地区的疟疾防治工作,努力降低疟疾发病,控制局部暴发流行。认真做好低疟区县(市)的疟疾监测,加大流动人口疟疾的监管力度,杜绝二代恶性疟病例的发生,不断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一)认真落实各项抗疟措施
1、传染源管理。加强疟疾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和正规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源的积累,有效控制局部地区暴发流行。根据疟疾发病全省计划根治现症病人、休治疟史及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预防服药共4.65万人。
(1)现症病人根治。各级医疗单位对疟疾病人(疟疾症状典型、血检疟原虫阳性、抗疟药试治有效)和疑似疟疾病人应及时进行氯、伯喹八日根治,根治率要达到100%。对输入恶性疟病例采用青蒿素类抗疟药治疗,同时加服伯喹(祥见省疾控中心《湖北省恶性疟诊疗技术方案》鄂疾控传发[2004]37号)。
(2)疟史及重点人群休治。对2006年所有确诊、疑似疟疾病例全部进行休治。以自然村为单位,疟疾报告发病率在1%以下的,只休治疟吏病人和病家;发病率在1~3%的,除休治疟史病人及病家外,可扩大到病家四邻;发病率在3%以上的,对疟史病人、病家及四邻必须休治,必要时可扩大到全民服药。疟史及重点人群休治率和正规休治率都要达到95%以上。
我中心已对做好2007年疟疾休治工作下发了通知(鄂疾控传函[2007]3号),各地应认真组织实施。休治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收集有关资料,总结休治工作成绩和经验,各县市区按要求上报所辖市、州疾控中心,各市(州)疾控中心汇总后5月上旬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清理复治。流行季节疟疾发病率超过l%的自然村,对当年疟史病人和疑似疟疾病人再进行一次根治,治疗剂量及疗程同现症病人根治。
(4)重点人群预防服药。流行季节疟疾发病率超过l%以上的自然村,应及时开展重点人群(病家、四邻或全民)预防服药,采用氯喹基质0.3g顿服,每7~10天一次,连服3次,服药率应达90%以上。
2、媒介防制。在疟疾高发区和局部暴发点,应积极开展防蚊、灭蚊活动,降低蚊虫密度,减少人蚊接触,控制疟疾传播。
(二)加强疫情报告的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和有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要求,各级医疗单位和疾病控制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人(症状典型、镜检疟原虫,阳性、抗疟药试治有效),填写疫情卡和个案调查卡,24小时内实施疫情网络直报。恶性疟病例必须通过血检证实,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查确诊后作疫情报告。在疟疾流行季节,各县(市)疾控中心应主动加强搜索疟疾病例,加强重点村、疫情漏报严重和暴发点的疟疾调查,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漏报,力争疫情报告率达100%。
(三)加强抗疟药品管理
各级疾控中心要切实加强抗疟药品的管理,建立抗疟药品出、入库登记制度,督导和检查抗疟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严防抗疟药品流入市场。各级医疗单位严禁单用奎宁治疗疟疾病例和使用过期变质的抗疟药品,一经发现,全省通报。
(四)加强发热病人血检管理
发热病人血检是及时发现疟疾病人的重要手段,在低疟区也是监测疟疾疫情的重要手段,全省乡镇以上医疗单位应全年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工作,在疟疾流行季节实施逢热必检。嗜人按蚊疟区乡镇医疗单位血检率必须达到总人口的2%,中华按蚊疟区血检率为总人口的1%。
血检应涂制厚、薄血膜,采用吉氏染色,血检单位应保留全部阳性血片和部分阴性血片(50张),镜检员应按照血检登记的要求认真填写,按月统计血检结果,于次月5日前上报所属县(市)疾控中心。县(市)疾控中心汇总后,1 0日前上报所属市(州)疾控中心,市、州疾控中心以县(市、区)为单位汇总后15日前上报省疾控中心。
为保证血检质量,各地应加强血检质量控制。县(市)疾控中心对所辖乡镇医疗单位的血检质量进行检查,每个血检单位抽查所有阳性血片和20张的阴性血片,市级疾控中心对所辖县(市)血检进行质量督导检查,每个县(市:)抽查3—5个血检单位,复查所有阳性血片和20张的阴性血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全面提高血检质量。
(五)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
各级疾控部门按照《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疟防工作的通知》(鄂卫函[2004]68号)的通知精神,掌握流动人口的有关情况,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的主、被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对来自恶性疟流行区或高疟区人员及回归人员,必须做到逢热必检。
(六)加强疟疾疫点控制
各地要认真做好疟疾疫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主动搜索病例,定期开展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疟疾疫点。出现继发病例的疫点要对病家及四邻进行预防服药,必要时开展全民预防服药及防蚊、灭蚊工作,有效地控制疫点,防止疫情扩散。
(七)认真做好疟疾监测工作
承担国家级、省级疟疾监测点的县(市),继续按照“2005年国家级、省级疟疾监测点工作方案”要求,认真做好疟疾监测、发热病人血检、媒介调查等工作,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填写各种调查表格,录入监测数据,按时上报。各疟疾监测点11月下旬写出监测专题报告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每个监测站的技术指导,汇总和分析全省监测结果,向国家疾控中心报告国家级监测点的临测数据和监测报告。
(八)加强健康教育
在疟疾流行季节,各县(市)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进行疟防知识的宦传,各乡镇医疗单位应张贴疟防知识宣传画或定期举办疟防知识宣传栏,村医生向居民发放疟防知识宣传单,提高居民疟防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疟区群众自觉参与疟防工作,确保各项抗疟措施落到实处。
(九)认真做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工作
承担第五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枣阳、曾都、襄阳、老河口、南漳、宜城、广水、安陆、孝昌、大悟、荆门市(东宝、五三农场)、京山、钟祥]3个县市,要严格按照项目工作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按时完成项目的各项指标,枣阳、曾都还应完成第一轮全球基金项目的各项指标。
项目疾控中心要加强项目办建设,稳定项目办人员,健全规章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是对我省疟疾防治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地的疟防:]二作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并实施,严禁割裂开来。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我省疟防技术水平,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快疟疾防治步伐。
(十)认真做好五省疟疾联防工作
在省卫生厅的领导下,按照值班省五省疟疾联防安排,认真做好各项准备,积极参与五省联防工作。
二、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
根据《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十一五”规划》要求,认真做好消灭丝虫病后的病原监测、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和建档,推广慢性丝虫病照料二[作,巩固消灭丝虫病成果。认真收集和整理我省消灭丝虫病有关数据和资料,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省消灭丝虫病汇报材料,迎接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消除丝虫病的认定。
三、开展土源性线虫防治工作
(一)土源性线虫监测。
承担国家级监测点的阳新县和省级龄测点的通城、建始、宜都、南漳、房县、红安、曾都、汉川、黄陂、石首、鄂州等11个县(市),要严格按照省卫生厅《关于湖北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鄂卫办发[2006]34号文件要求,完成各项监测内容,按时报告监测结果。省疾控中心参与国家和部分监测点的工作,并加强督导和检查。各监测县市在11月底前写出峪测工作总结报省疾控中心。
(二)重点人群防治。
承担重点人群防治的随州(曾都)、建始、京山、广水、枣阳、襄阳、大冶、阳新、赤璧等9个县市,按照省疾控中心2005年“湖北省肠道寄生虫病重点地区开展驱虫治疗方案”要求,认真开展重点人群防治,并做好防治效果观察,12月上报工作总结。其他县市按照省卫生厅制定下发的《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十一五“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各省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开展重点人群的驱虫治疗工作,并做好疗效观察,努力降低我省肠道寄生虫病的感染率。
四、稳定专业队伍,开展技术培训
各级疾控中心应配备与当地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不断改进工作条件,并保持专业队伍的稳定。根据2007年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任务和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工作计划,省疾控中心将举办中华按蚊区疟原虫镜检培训班、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县市监测技术培训班、媒介调查技术培训班等。各级疾控中心要结合工作实际,举办相关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我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水平。
五、加强督导检查
我中心将加强对各地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尤其是加强疟防重点县(市)、工作薄弱地区、国家和省级监测点、全球基金疟疾项目执行能力差的县市督导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市(州)疾控中心应加强对所辖县(市)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县(市)疾控中心深入基层,参与各项工作的开展,共同做好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2.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职责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有关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和工作开展情况的指标及其相关数据信息来自于1987—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流行县、乡镇和村数等作为流行范围的指标,以期内受检人数、治疗与扩大化疗人数、期内治疗病人数、流行区家畜检查头数以及灭螺总面积等作为防治工作绝对量的指标,但是由于绝对工作量的变化容易受到当年病情流行的影响,很难准确反映出防治相对工作任务的开展情况。本文以期内受检比例、治疗与扩大化疗比例、病人治疗比例和家畜检查比例作为防治工作相对量的指标,据此探讨其与疫情范围变化之间的关系。
所有指标均严格按照《中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界定,保持前后一致性。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数据采用Excel录入,统计软件SPSS 13.0分析处理。对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变化趋势采用描述性分析,运用直线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进行流行范围与防治工作关系的探讨。其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以流行范围指标作为因变量,病人受检比例、治疗比例、家畜查病比例等防治工作相对量指标作为自变量,探讨随着防治工作相对工作量的变化,流行范围的变化情况。当然,本文考虑到防治工作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共线性,继而探讨防治工作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具有共线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后再探讨其与流行范围的关系。
2 结果
2.1 血吸虫病流行范围的变化情况
2.1.1 血吸虫病流行乡镇和流行村的变化:
从流行乡镇和流行村来看,中国血吸虫病流行乡镇数从1987年的5 682个到2007年的3 563个,每年以2.31%的平均速度减少,流行村数从1989年的39 965个到2001年的37 617个,每年以0.50%的速度递减,见表1。流行乡镇和流行村的不断减少,说明20年来疫情在局部范围内,如在1个县内的流行程度不断减轻,每流行县的流行乡镇数从1989年的13.7个下降到2007年的7.9个,每流行县的流行村数从1989年的105.7个下降到2001年的90.0个,突显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效果。
2.1.2 血吸虫病流行县的变化:
从1987—2007年,血吸虫病流行县数从1989年的378个到2007年的449个,新波及县71个,每年以0.96%的平均速度递增,流行范围在县层次上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见表1。
同时可以看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县数从1989年的149个,增加到2007年的276个,以3.48%的年平均速度递增;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县1989年119个,2007年90个,以平均每年1.54%的速度递减。从这一点来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达到控制标准的县数从1989年的110个,下降到2007年的83个,以每年1.55%的平均速度递减。结合流行县总数每年以0.96%速度递增,不难发现,20年来,中国血吸虫病流行范围,相当于控制了71个新波及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原有的110个控制地区中仅有27个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119个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县中仅有29个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其他90个地区仍未达到控制标准。以此看出,20年来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甚微。
个
注:“-”表示卫生统计年报该年度无该项统计数字,*均表示累计数字。
2.2 流行县的变化与防治工作的关系
由于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在乡镇和村层面上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良好迹象,而在流行县上表现出疫情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县数不断增加,未达到控制标准县数不断下降,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数却表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本文进行流行范围与防治工作关系的探讨,主要以提示疫情不断扩大的流行范围指标如流行县数、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数为主要分析对象。
2.2.1 流行县的增加与防治工作的关系:
使防治工作的相对量,如病人治疗比例、灭螺比例、家畜查病比例作为描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指标,探讨其与流行县数和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数的关系。发现流行县数的变化与受检人数比例、病人治疗比例及家畜查病比例呈负相关,P<0.05。其中,与受检人数比例、病人治疗比例呈高度负相关,P<0.01,见表2。而与流行区人口扩大化疗比例、灭螺比例并无相关关系。随着病人受检、病人治疗和家畜查病比例的降低,流行县呈现扩大趋势。
注:R为相关系数,α=0.05。
从图1中的防治相对工作量来看,除流行区人口治疗与扩大化疗比例和灭螺比例在2005—2007年表现出升高外,20年来起起伏伏,变化并不大;而病人治疗比例、流行区人口的受检比例和家畜检查比例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年平均下降速度达到了5.28%、4.39%和1.52%。因而,从20年来的总体趋势看,血吸虫病防制工作相对工作量,尤其是病人治疗、人群查病和家畜查病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提示我国血吸虫病防制工作滞后于其面临任务的增加。而这种防治工作相对量的滞后,带来了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在流行县数上的不断扩大。
进一步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流行县数与病人受检比例、治疗比例和家畜查病比例之间关系的大小。以流行县数作为因变量,病人治疗比例、病人受检比例和病畜检查比例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选用“Enter”模式,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6.828,P<0.001),调整后R2=0.866。其中,仅受检人数比例和病畜检查比例具有统计意义,随着受检人数比例减少1.00%,流行县数将增加0.567个,家畜查病比例减少1.00%,流行县数将增加0.345个,而病人治疗比例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当然,这种结果可能与病人受检、病人治疗和家畜查病比例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线性有关。进一步分析,家畜查病比例与病人治疗比例(R=0.629,P=0.021<0.05)具有相关关系,而病人受检比例与家畜查病(R=0.202,P=0.507>0.05)和病人治疗比例(R=0.481,P=0.096>0.05)之间并无相关关系。因而,需要消除家畜查病比例与病人治疗比例之间共线性后,再进一步分析。
为了准确表达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进行了病人治疗比例与病畜检查比例的主成分分析。首先,公因子方差比结果显示,病人治疗比例与病畜检查比例的主成分提取后,两变量信息均被提取了81.5%,提取比较充分;其次,主成分列表显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为1.63,它解释了总变异的81.47%,第二主成分虽然解释了总变异的18.53%,但它的特征根为0.37,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原变量,见表4,只需要提取出第一个主成分即可。重新进行流行县数与第一主成分变量的相关分析发现,由两变量提取的主成分变量与流行县数之间呈高度负相关(R2=-0.794,P=0.001<0.01)。回归分析发现,由两变量提取的第一主成分和病人受检比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受检人数比例减少1.00%,流行县数将增加0.559个,病人治疗与病畜检查比例第一主成分减少一个单位,流行县数将增加0.582个,见表5。
2.2.2 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数的减少与防治工作的关系:
同理,探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数的减少与防治工作的关系,发现,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数的变化与病人治疗比例、家畜查病比例呈高度正相关,P<0.01。而与受检人数比例、流行区人口扩大化疗比例及灭螺比例并无相关关系。表现出随着病人治疗和家畜查病比例的降低,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数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提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相对量的滞后,带来了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进一步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其与病人治疗比例、家畜查病比例之间关系的大小。以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作为因变量,病人治疗比例和病畜检查比例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选用“Enter”模式,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4.006,P<0.001),调整后R2=0.793。其中,病人治疗与病畜检查比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人治疗比例减少1.0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将增加0.473个,家畜查病比例减少1.0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将增加0.535个,见表6。
为了准确表达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了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与病人治疗和病畜检查比例的第一主成分的分析。发现,由两变量提取的主成分变量与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2=0.909,P<0.001)。回归分析发现,由两变量提取的第一主成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人治疗与病畜检查比例第一主成分减少一个单位,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将减少0.909个,见表7。
3 讨论与建议
3.1 流行县的扩大与流行乡镇、村的缩小同在
1987—2007年20年来,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在局限范围,如1个县内的流行和传播,流行乡镇和流行村不断减少。同时,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县数以3.48%的年均速度递增,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县数以1.54%的年均速度递减。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但是,流行县数以0.96%的年均速度递增,流行范围在县层次上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达到控制标准的县数以1.55%的年均速度递减,可以看出,20年来血吸虫病防治的效果甚微。结合流行乡镇和流行村的不断减少,提示中国的血防工作并没有有效切断血吸虫县与县之间的传播,因而血防工作中加强对流动人口和流动家畜的管理,以及对外来水产品夹带感染性尾蚴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县与县之间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2 流行县的不断扩大与防治相对工作量的下降有着相关关系
虽然2005—2007年3年来,中国流行区人口治疗与扩大化疗以及灭螺比例呈现骤升趋势,但是从20年来的总体趋势来看,血吸虫病防制工作相对工作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家畜检查比例、流行区人口受检比例和病人治疗比例,提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滞后于其面临任务的增加。
流行县数的增加与病人治疗比例、受检人数比例和家畜查病比例的下降有着相关关系,随着病人治疗比例、受检人数比例和家畜查病比例的下降,流行县呈现扩大趋势。由病人治疗比例和家畜查病比例两变量提取的第一主成分和病人受检比例成为影响流行县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受检人数比例减少1.00%,流行县数将增加0.559个,病人治疗与病畜检查比例第一主成分减少一个单位,流行县数将增加0.582个。
同时,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数的变化与病人治疗比例、家畜查病比例呈高度正相关,随着病人治疗和家畜查病比例的降低,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数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随着病人治疗比例减少1.0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将增加0.473个,家畜查病比例减少1.0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将增加0.535个。
所有这些结果提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对工作量,尤其是病人治疗比例、人群查病和家畜查病比例的下降,带来了中国流行县的不断扩大,以及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数的不断下降。因而,提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应加强对于高危人群和流行区人群的查病,病人的规范治疗以及流行区家畜的查病工作,早期发现传染源,及时治疗,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控制和缩小流行县的范围。虽然灭螺比例和流行区人口扩大化疗的下降在此期间没有带来流行县数的增加,但是该方面工作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实有钉螺面积大幅度增加带来的潜在危害。
参考文献
[1]Steinmann P,Keiser J,Bos R,et al.Schistosomiasis and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systematic review,meta_analysis,and esti-mates of people atrisk[J].Lancet Infect Dis,2006,6:411.
[2]King CH,Dickman K,Tisch DJ.Reassessment of the cost of chronic helmintic infection:ameta_analysis of disability-relatcome sinen-demic schistosomiasis[J].Lancet,2005,365:1561-1569.
[3]Puesel.Boat semen preservation peoceedings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oar[J].Semen Preservation,1991,3:187-197.
3.生猪常见寄生虫病及防治 篇三
关键词:生猪;寄生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8-0035-02
在猪的生长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寄生虫的危害。由于这些寄生虫病的存在给生猪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一定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寄生虫病的防治。
1 生猪常见寄生虫病种类
1.1 猪蛔虫病
猪蛔虫病是猪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一般发生于3~6个月的猪群,对猪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患猪表现为不爱吃食、精神萎糜、瘦弱、贫血等,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加快、体温升高、咳嗽、腹泻等症状;由于蛔虫具有游走性,猪如果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蛔虫会迅速进入猪的胆管内,导致生猪出现严重腹痛、呕吐等症状,甚至会导致猪的死亡。
1.2 猪旋毛虫病
猪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幼虫常寄生于宿主的横纹肌中,一般情况下位于膈肌、嚼肌和肋间肌,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中。
通常情况下,感染旋毛虫病的猪表现症状并不明显,常导致猪群发生肠炎。因为幼虫位于猪的肌肉中,会使猪出现四肢僵硬、肌肉疼痛、肿、体温升高等现象,猪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猪存活期间不易发现此病,宰杀生猪做肉检时可发现。
1.3 猪囊尾蚴病
此病也常称为猪囊虫病,猪带绦虫的幼虫常引发此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这种幼虫会位于猪的横纹肌当中,也有的会存在于猪的眼睛和大脑中,而成虫一般位于小肠中。
患有这种寄生虫病的猪临床无任何表现,发展较为严重时猪才会出现四肢水肿、消化不良和贫血等症状。
1.4 猪姜片吸虫病
在长江流域以南还存在一种寄生虫病就是姜片吸虫病,该病主要依靠存在于人和猪小肠中的布氏姜片吸虫引发。其中间宿主是扁卷螺,而尾蚴逸出螺体常常存在于大量水生植物当中,如果猪吃到这些水生植物时,就会感染发病。
2 防治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应科学饲养,保证充足的饲料营养和饮水,定期给猪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依据猪的不同品种和不同生长时期供给全价日粮,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严防病从口入,保证饲料清洁、新鲜,防止发生污染,如果给猪饲喂水生植物,一定要清洗干净,不要饲喂生鱼虾、贝类以及没有烧开的泔水;保护好猪场内的水源,确保水的质量;定期清理猪的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杀灭其中的寄生虫卵;做好驱蚊、灭蝇和灭鼠工作,不得在猪场内饲养家猫和家狗,杜绝其他猫类动物进入猪场,消灭中间宿主,切断传播途径。
2.2 消毒与隔离
最好实行自繁自养制度,严格落实全进全出和隔离消毒制度,如果确实需要引进外来猪只,首先应该全面了解供种场情况,新购进的猪只要在隔离情况下使用广谱驱虫药给予驱虫,同时认真检查在确定猪无病后才能进入生产区混合喂养,可以有效防止外源性寄生虫进入。落实全进全出饲养制度,保证同一批次、同一来源、同一日龄的猪在一起饲养。坚持卫生消毒制度,生猪出售后,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并空置2周后才能引进下一批猪;做好猪舍和用具的消毒工作,工作人员进入猪舍应进行消毒,外来人员禁止进入猪场,特别是母猪舍和小猪保育舍,防止人员带入寄生虫卵。
2.3 定期检测
要进行严格的粪检和病死猪剖检,同时认真观察屠宰生猪,根据这些情况准确判断猪场寄生虫种类和感染率以及流行情况,考察驱虫效果。每年最少要进行二次粪检,进行粪检时可以应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明确虫卵数量来判断蠕虫感染情况,如果观察到的每克粪便中含有虫卵数量在5 000个以上时属于严重感染,500个以下则属于轻度感染,处于中间的属于中度感染;在确定疥螨感染时可以应用蹭痒评估法,也就是在静止情况下观察猪群的蹭痒情况,5 min内蹭痒总次数除以猪的总头数,如果指数大于0.4 为严重感染,小于 0.1 为轻度感染,0.1~0.4 为中度感染。不管是体内寄生虫还是体外寄生虫,如果确定为中度感染时都要进行驱虫处理。
2.4 科学选用驱虫药
在确定驱虫药时要充分考虑猪群的种类、年龄和寄生虫种属、寄生部位等,选择应用广谱高效、低毒经济安全有效的药物,尽量做到使用数量少、容易喂食、方便、较低残留等,因为猪群感染寄生虫时都是混合感染,为了达到良好的驱虫效果,应该选择驱虫广谱、治疗效果突出、而且毒性较小的复方驱虫药。
2.5 规模化猪场驱虫程序
(1)种公猪。保证每年最少驱虫两次,时间常选择在清明前后和霜降前后。如果不能达到预期驱虫效果,可以间隔3个月驱虫一次,使用肯维高和虫净、伊维菌素等掺入饲料,连喂 7 d。
(2)后备母猪、空怀母猪。配种前也要进行驱虫,可以应用肯维高和虫净拌入饲料,连喂 5~7 d;母猪生产前2周必须驱虫 一次,可以使用伊维菌素连喂 5 d,而且还要对母猪全身进行消毒,将母猪分娩栏设置为高床,保证猪舍干燥,母猪移出产房后,要对产房进行全面消毒才能移入下批母猪,防止出现母仔间传播。如果母猪有球虫病,就要在生产前使用抗球虫药对其治疗,防止小猪出现感染情况。
(3)生长肥育猪。保育结束后要进行驱虫一次,自外部引进的苗猪在正常吃食后进行驱虫,以后间隔2个月就要进行驱虫,可以在饲料中掺入肯维高和虫净,连喂 7 d。如果猪场感染有球虫病,在小猪出生后5 d就要使用抗球虫药进行防治,小猪断乳后要在饲料中掺入盐霉素,连用 5~7 d,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猪群中存在小袋纤毛虫感染,则需在小猪断乳后使用甲硝唑和二甲硝咪唑、地美硝唑等掺入饲料中,坚持每天 1次,连用 3 d。
3 小结
4.+++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汇报 篇四
++市++区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29日
++是省会++新城区,总面积969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辖15个乡镇。2010年以来,我区血吸虫病疫区范围8个乡镇22个疫区村,目前没有一、二、三类疫区村,仅有四病类村13个,五类村9个,疫区人口约6.8万。全区现有钉螺面积约359万平方米,2009年以来,本地居民感染率为零,牲畜感染率为零,未发现阳性钉螺。2005年以来,现已连续六年无急血病例发生。我区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血防工作保障有力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血防工作关系疫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农村发展和稳定,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国家颁布《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血防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切实将血防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2008年,全区22个疫区村已通过国家血吸虫传播控制标准的评估验收,全面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为确保2014年全区22个疫区村全面实现 1
传播阻断达标任务,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方针和“综合治理,联合防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血防工作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成员单位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血防机制,每年召开两次以上血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定期研究血防工作,主要领导深入疫区现场办公,对防治措施、经费保障、宣传培训等及时作出部署,为血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统筹推进
我区血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严格按照《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10~2015年)》,积极配合,扎实履职,“联防联控,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逐步形成。财政部门切实将血防工作经费、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本共安排血防专项经费280余万元,其中查、灭螺、灭蚴开支240万元,查病、化疗、健教开支40万元,设立专帐,做到专款专用。畜牧部门积极配合血防部门开展疫区牲畜查病和人畜同步化疗工作,三年来对疫区村的耕牛进行全面查病,并给予吡喹酮化疗,化疗率达100%。教育部门切实将血吸虫病知识纳入教学计划,扎实开展血防知识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了疫区学生血防意识。水利部门认真落实水利血防工作,将++镇的++村、++镇++洲社区、++乡等重型疫区纳入国家水利血防项目,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消除血吸虫病传染环节。交通部门认真落实水域作业人员的查病、化疗工作,联合相
关部门采取入户、上船的方法,对区域内湘江水域作业人员进行查病和化疗,共完成查病114人,化疗441人。区血防领导小组的其他成员单位和疫区乡镇人民政府都对血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为推进血防事业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突出重点,血防工作成效显著
为达到国务院《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10~2015年)》提出的疫情、传播控制标准,我区以控制急性血吸虫病和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为重点,全面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综合治理。
1、扎实完成查、灭螺工作。采取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对全区有螺环境和相邻水系可疑环境进行钉螺调查,调查面积1900多万平方米,其中系统抽样调查面积约660万平方米,环境抽样调查面积约1250万平方米,完成全年查螺任务的102.86%;采取除草剂除草清障,氯硝柳胺药物配比喷洒法药物灭杀钉螺等方法重点对++镇++村的砣洲、++镇++洲等6处洲滩进行了药物灭螺工作。药物灭螺总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共投放氯硝柳胺药物5005kg,完成全年药物灭螺工作计划100%。
2、全面落实急血防控措施。成立++区急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急血防控紧急处理预案,加强急血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在++镇++村、+=镇++村、++镇++洲社区等重点疫区地段设立哨卡,聘请血防巡查员,加强劝诫和教育,减少疫区村民和学生接触疫水的机会;组织区动监站及所在的乡镇兽医站加强洲滩
敞放耕牛的化疗投服工作,化疗率达100%,有效切断牲畜传染源;按时完成有螺地带洲滩的药物灭杀和易感地带的水体灭蚴工作,减少疫区居民接触疫水的频率,降低急血隐患;加强水上流动人口管理,提高血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区血防站及有关医疗机构开通血吸虫病防治咨询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做到有问必答,解释清楚;采取出动宣传车,设置警示牌、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结合国家《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深入疫区村组、农户宣传血防知识,宣讲血防政策,浓厚疫区血防工作氛围;通过集中授课、发放致家长信、开展血防知识测试、发放血防知识课本等形式,大力加强疫区学校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有效增强了疫区中、小学生血防健康意识。
4、深入推进疫情达标工作任务。根据国家《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10~2015年)》及《湖南省2011年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相关精神,我们已制定切实可行的疫情达标方案及实施细则,召开了区血防领导小组成员和疫区乡镇、村会议,对疫情达标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安排,同时,对本血防资料整理归档和查病前基础性资料摸底,逐步进入微机管理;联合各疫区乡镇的主管负责人、血防专干、乡村医生对6个乡镇12疫区村的螺情、病情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核评估,均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较好完成了今年的达标工作任务。
5.包虫病防治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篇五
项目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了配合好我县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充分发挥水利资源在包虫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做好农牧民群众健康饮水工程,阻断包虫病的水源传播途径,全面推进包虫病防治工作,特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视和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切实提高群众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在国家、自治区及地委、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卫生疾控部门的指导,充分调动水利资源,完善水利措施保障,积极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不断提高防治管控水平。
二、工作目标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包虫病防治管理工作为契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加强农牧民群众健康教育为基础,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为目标,加大我县基层水利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农牧民饮水工程和区域水源保护工作,确保用水安全,发挥好水利资源在包虫病防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作措施 包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传播,宿主可通过饮食被绦虫虫卵污染的水源(食物),在体内发育成囊型幼虫而感染。其中,水源被包虫虫卵污染而使宿主被感染是很常见的感染方式之一。被绦虫虫卵所污染的水源一般来自于感染包虫病的牲畜粪便,这些排出的粪便污染土壤、草地、水源等,人若误食被污染的水源和食品以及牛、羊在吃草时食入草或饮入被污染的水,这些虫卵就会钻入体内,在人和家畜的脏器中发育成包虫囊肿而发病。因此,控制好引用水源,做好引用水源防治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做好饮用水源管理工作,是阻断包虫病水传播途径的有力保证。对所在村落选派专门人员负责水源监管工作,做到管理有台账、有报告;对选好址的饮用水源,做好水源防护工作,建立相应硬化措施,对饮用水源加盖保护;提倡科学放牧,倡导农牧民群众放牧远离保护区域的水源,防止牲畜粪便污染,亦是阻断包虫病水传播途径的有力措施。
(二)、强化饮水卫生知识宣教,是阻断包虫病水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以提倡农牧民群众“勤洗手、不喝生水”为重点,广泛宣传包虫病水传播途径的防治知识,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开展饮水质量检测工作,是预防包虫病感染、保障人群健康的重要措施。以月报、季度报、半年报及年报的方式,加强对饮用水质量的检测工作,按时到点取水标本递交有关检测部门,定期检测农牧民群众饮水质量,保证饮水安全。
(四)积极配合,加强协作,全力应对包虫病防治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卫生疾控部门的技术指导,加强与农牧、公安等部门的协作,充分调动各乡(镇)、村居的积极性,做好牲畜管控,以及利用国家对包虫病管控防治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做到上下一心,全面展开各项防治措施。
四、宣传到位
6.毛泽东与浙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篇六
解放初期,浙江嘉兴地区血吸虫病疫情严重,人民群众饱受疾病痛苦,面黄肌瘦,苦不堪言。
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十分重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体察疫区人民的疾苦,关注嘉兴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他在浙江省委领导霍士廉的陪同下,亲自到嘉兴、桐乡进行血吸虫病防治的调研工作。他说:嘉兴地区经过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乱,地多人少,又是水网地带,容易滋生、传播血吸虫病,根治的关键是消灭钉螺,集中治病。
“瘟神”肆虐鱼米之乡
血吸虫病给疫区人民造成深重灾难。“鱼米之乡”的嘉兴地区,是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公元四世
纪,晋朝名医葛洪所著《肋后血急方》中就有“水毒中人、似射工无物、蛊毒、江南山间人不可不信”记载。公元七世纪,医学家太医博士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说:“其虫细不可见,人水浴及汲澡浴,此虫着身,便钻入皮里。”所述是血吸虫感染特点。公元1599年《嘉兴府志乡村篇》中就有“腹胀即死”的记载。清朝乾隆时期的1778年,当地名中医所著《王孟英医案》中有“今有治肿胀者,用铜管子从脐下刺入,出水如射。腹胀即消,一时暂快,肿胀仍作,再针之死,不针亦死矣”的完整记载。疫区百姓,称血吸虫病为“臌胀病、大肚子病”,视其为治不好的“绝症”。其症为腹部胀大如鼓,青筋暴露,面色萎黄,形瘦无神,感染者多为农村青壮年。疫区人民悲泣地唱着“天怕黄苍、人怕肚胀”的民谣。
距嘉兴南湖十里之遥的净湘乡农村,有个?d李大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d李之战”所在地,是范蠡大夫忍辱负重送西施到嘉兴?d李的地方,现在村名叫环桥浜,是“臌胀病”高发区。抗战前该村有50多户,200多口人,20年间患臌胀病死亡100多人,剩下16户,50多人,400多亩良田无人耕种。净湘乡石蟹村,抗战前全村31户120多口人,短短10年,77人死于臌胀病。解放那年该村仅剩12户15个人,其中有7人是大腹便便的“臌胀病”。嘉兴秀洲区步云乡光明村,1928年后全村死于“臌胀病”有59人,死绝有17户人家,有一年三天竟死亡7个,连棺材也只有妇女来抬。当所民谣唱道:“步云墙头村,环境阴森森,晚血侏儒症,夺命又绝孙,荒田加破屋,野地闻哭声。”血吸虫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致使良田荒芜。解放初期嘉兴县长马吉德回忆:日本侵占嘉兴实行“三光”政策,死亡1090人;但血吸虫病更厉害,据嘉兴县286个村统计,死于血吸虫“臌胀病”多达3万多人。
从1908年至1949年,疫区人民经历着战乱与天灾,血吸虫病疫情不断发展。据调查,嘉兴县4岁至14岁得此病的有2740人,感染率达40.7%。其中曹庄乡15至29岁青年患病率达89%,到了家家户户有病人的程度。
毛主席指示到疫区
解放初期,在嘉兴、松江水域一带有人民解放军8万部队进行渡江训练,没想到,竟有一半战士遭到血吸虫病感染,有41名子弟兵被血吸虫病夺去了生命。华东军政委员会对此感到震惊,速调野战医院到嘉兴为渡江战士突击治疗血吸虫病。1951年《解放日报》发出“大力防治血吸虫病”社论,嘉兴地区立即培训血防专业队伍,动员一切中西医力量,举办了七期血防训练班,培训了760多名血防专业人员。1950年2月,嘉兴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所。各县相继建立起血防站,各区、乡成立血防中心组,整个疫区形成了一个防治网络。从此,拉开了血防工作序幕。
1953年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回故乡嘉兴扫墓时,耳闻目睹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就上书毛主席陈述己见。毛主席看到沈钧儒的来信,非常重视,亲自复信,并指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之后,毛主席又指出:就血吸虫病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病死的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病),一万万人受到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
1955年,在杭州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毛主席通知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来汇报血吸虫病防治情况后,指出: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它关系到民族的生存繁衍,关系到生产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青年能不能参军保国,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共产党人有责任帮助群众解除疾苦,把血吸虫病消灭掉。1957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并要卫生部徐运北副部长亲自下去摸情况、抓经验。徐运北老人(现已93岁)回忆说:50年代我去嘉兴血防基点净乡察看疫情和血防成果,是毛主席亲自指示我去的。杭州会议结束后毛主席来到上海,见到魏文伯时嘱咐说:防治血吸虫病是为人民造福的大事,你要具体地负责抓!时任华东局书记、中央血防领导九人小组副组长的魏文伯回忆说,毛主席所以对血防工作那么重视,那么关心,因为他体察群众的疾苦,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情谊。
激情写下《送瘟神二首》
1958年7月1日,毛主席撰写了《送瘟神二首》。原来,当他读到人民日报6月30日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报导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浮想联翩,写下了壮丽诗篇《送瘟神二首》。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气魄,在诗篇中纵贯古今,讴歌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赞扬了艰苦奋斗、气壮山河的革命豪情和改天换地的革命斗志。毛主席“送瘟神”诗篇的发表,给血防战斗融入了强劲的动力。
因受“文革”**影响,科研被批,专家被揪,机构被冲,血防工作受到冲击,致使疫区螺情病情回升,许多干部、群众惊呼:血防工作放松不得,否则,“瘟神”将卷土重来!
1969年,毛主席、周总理提出:要抓紧消灭血吸虫病。中共中央为此下达了关于血防工作的70号(2号)文件,浙江省血防工作会议在平湖召开,疫区重新制订消灭血吸虫病规划。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血防工作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开展了前所未有的以灭螺为重点的“送瘟神”运动。
血防机构经历“三建三撒”后,于1974年在南湖边原省立三院旧址重建。嘉兴血吸虫病防治医院设床位150张,收治重疫区尚遗留漏治的数以万计的晚期病人。
如今,经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嘉兴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达127万多人,灭螺两亿多平方米,达到了阻断传播的标准。被称为全国血吸虫病流行重灾区的嘉兴,取得了这场“卫护百万生灵的战斗”的胜利,大量病人枯木逢春、喜获新生。
血防医务工作者取得的学术成就,震撼了国际医学界,有诸多国家来交流、参观。康复的疫区人说:身体好了才能劳动致富。没有毛主席的号召,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要摆脱血吸虫病魔,那是办不到的。
7.家禽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篇七
1.1 临床症状
1.1.1 盲肠球虫病
常见于15~50日龄的小鸡, 病鸡翅膀下垂羽毛蓬乱嗜睡、食欲不振、鸡冠苍白、嗉囊内充满水或气体、排出血便。
1.1.2 小肠球虫病
常见于3~20周龄的鸡, 病鸡鸡冠苍白、消瘦、精神委顿两脚无力瘫倒不起、羽毛松乱、藏头缩颈、排出大量粘液样棕褐色血便。
1.2 剖检
1.2.1 盲肠球虫病
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盲肠粗大, 充满血液或血凝块, 肠壁肥厚, 有许多出血斑并发生糜烂, 其他脏器均有不同失血特征。
1.2.2 小肠球虫病
病变多发生在小肠前段, 病变肠管异常粗大, 一般比正常粗大2~3倍, 浆膜面可见白斑和出血点。切开肠管, 可见粘膜面有许多出血点, 内容物中常有粘液和血凝块。
1.3 预防
引种前, 空鸡舍冲洗干净后用20%的生石灰乳液进行地面处理, 再用火焰喷灯进行烧灼, 可有效杀死舍内球虫卵囊。饲养过程中, 鸡舍内的地面、用具、人员、定期消毒, 保持鸡舍干爽。雏鸡与成鸡严格隔离, 及时清除鸡粪, 以减少感染机会。加强饲养管理, 药物预防按常规量添加不要低于7天。
1.4 治疗
用1克磺胺氯丙嗪钠原粉加到10千克水中饮水, 连用5~7天。适当添加维生素, 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B及维生素K, 效果显著。
2 卡氏白细胞原虫病
2.1 临床症状
贫血, 鸡冠和肉髯苍白, 排草绿色粪便, 咳血、呼吸困难而死亡, 雏鸡3~6周发病严重, 死亡率可达20~80%, 成年鸡死亡率但低产蛋率下降。
2.2 剖检
可见肌肉苍白、出血;肝脾明显肿大、质脆易碎;血液稀薄、色淡;在胸肌、腿肌、心肌、肝脏等器官上有针尖大小白色小结节突出表面;严重时可见腹腔内有血凝块;产蛋鸡见卵巢变形、卵泡破裂、有卵黄性腹膜炎病变。
2.3 预防
用0.01%的敌百虫或溴氰菊脂等, 消灭中间宿主。定期消毒和喷洒一些杀灭昆虫的药物, 防库蠓等飞入鸡舍。
2.4 治疗
每千克饲料混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按50~100毫克, 并配合维生素K3混合饮水, 连用3~5天, 间隔3天后, 药量减半后再连用5~7天即可。
3 鸡虱病
3.1 临床症状
羽毛受损或脱落;病禽出现瘙痒、不安等;有时还可见皮肤上形成痂皮、出血、甚至引起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停止;产蛋下降;啄羽、啄肛等。
3.2 预防
经常清扫刷洗地面用具等, 及时清理粪便, 保持鸡舍内清洁卫生, 干燥和通风。
3.3 治疗
用0.5%的敌百虫、2~3%的杀虫菊酯或5%硫磺粉等均匀撒在病鸡全身羽毛上。隔10天左右重复一次。同时对圈舍、环境和所有用具喷洒灭虱药。
4 禽刺皮螨
4.1 临床症状
鸡群焦躁不安, 采食量下降, 日渐消瘦, 贫血, 生产性能下降。可使产蛋率下降10~50%。蛋壳颜色变淡, 肛门和腹部皮肤上形成小红疹。
4.2 预防
加强鸡舍内外环境的卫生消毒, 随时观察鸡群的情况, 经常检查鸡只体表,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禽刺螨病的发生。
4.3 治疗
8.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职责 篇八
调查表明,危害生猪生产的体内寄生虫主要有蛔虫、肺线虫、胃圆线虫、棘头虫、姜片吸虫5种,体外寄生虫有疥螨、血虱2种。
1.蛔虫病。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其感染率高、繁殖力强、感染强度大。猪感染后的危害:一是幼虫移行可导致猪内脏器官机械性损伤,引发肺炎;二是夺取患猪营养,致使患猪贫血消瘦、体重下降;三是虫体寄生刺激造成肠炎下痢;四是虫毒素引起猪机体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疾病,最终导致死亡。本病是危害最重的猪体内寄生虫病。诊断:采取病猪粪便漂浮集卵法检查虫卵。
2.肺线虫病。是肺线虫寄生于猪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引起,轻度感染有强烈的阵发性咳嗽,可引发肺炎,运动采食后呼吸困难,病猪贫血消瘦,最后衰弱而死。诊断:用硫酸镁饱和溶液漂浮法检查病猪粪中虫卵,尸检取肺膈叶下垂部分检查肺气管内的虫体。
3.胃圆线虫病。是胃圆线虫寄生于猪胃黏膜内引起。当猪抵抗力强、虫寄生数量少时,未见异常;当猪体弱、抵抗力差或虫大量寄生时,虫体机械刺激可致胃炎,病猪精神较差,贫血、消瘦、发育不良,排混血黑便。诊断: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查出虫体和粪便漂浮法检查虫卵等综合分析确诊。
4.棘头虫病。棘头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引起,虫体吻突牢牢吸入小肠黏膜,吻突钩机械损伤可引起肠炎、坏死和溃疡,猪严重感染时食欲减退、下痢、排血便、腹痛等症状明显,可导致肠穿孔、腹膜炎、肠粘连。诊断:可用漂浮法粪检虫卵,也可在患猪小肠查虫体。
5.姜片吸虫病。是姜片吸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引起,主要是虫体吸附肠黏膜机械性损伤,夺取营养及毒素作用而致病。严重感染时可致病猪顽固性下痢、进行性消瘦、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诊断:可用粪便漂浮法和反复沉淀法检查虫卵。
6.疥螨病。疥螨寄生于猪的头、颈、肩、腿部皮肤内引起,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虫体在寄生处皮下开凿隧道,产卵繁殖,致使病猪奇痒,啃咬栏杆。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7.血虱。多寄生于猪颈、耳、肋部、腿内侧和腹部皮肤皱褶中。血虱使猪烦躁不安,生长缓慢。
二、防治措施
1.种猪。每年驱虫2次。种母猪按胎次驱虫,即母猪分娩后24~26天(配种前10天)注射伊维菌素,按0.3毫克/公斤体重给药;或用阿苯达唑粉剂拌料饲喂,按5~10毫克/公斤体重给药。
2.断奶母猪。转入配种舍,用双甲脒乳剂兑水喷雾,重点防治体外寄生虫。
3.在配种舍、怀孕舍、分娩舍内的猪,可在有严重的疥螨部位涂擦凡士林(凡士林内可加入青霉素),3日后可将痂皮刮掉,再用双甲脒乳剂药浴,使药液渗透皮肤,提高疗效,有效率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