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共6篇)
1.镇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
黄各庄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按照区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精神,不断加强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着力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全镇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镇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全面了解我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规范应急预案管理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我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丰政办函[2012]16号文件《唐山市丰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镇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了镇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负主要责任,镇长任副组长,统筹协调应急工作的全面工作,镇党政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分别负责自然灾害、医疗卫生、社会维稳、安全生产、农业疫情、消防安全等各类突发性事件。截止到2011年底,我镇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坚持信息报送制度,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开展宣传和业务培训,强化应急队伍
建设,初步建立了镇-村-企业“三位一体”的应急管理队伍体系,基本实现应急队伍在突发事件面前反应敏捷、协防联动,有效应对一般性突发公共事件。
二、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我镇所辖55个村、1个居委会、10所中小学、各企业都已经完成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为应对突发事件奠定了坚实基础。镇党委政府对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同时下设办公室,抽调专(兼)职工作人员协调办理日常工作;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工作人员加强学习,熟悉业务知识,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同时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镇总体应急预案,抓紧完善各项预案目录,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程序,以求取得更大实效。黄各庄镇所辖学校在2011年3月份和10月份连续2次开展了火灾和地震等突发事件的演练,培养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了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镇中心校准备在2012年3月26日对各校进行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
三、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改善措施 我镇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单位、个别村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应急管理和防灾自救的宣传形式不够多,群众对应急管理的了解不全面、知识掌握不丰富、自救能力不够强。三是应急预案制定不够具体细致,预案
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四是应急管理工作中资金不足,开展应急演练和应急管理培训资金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我镇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预案体系建设
继续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重点提高预案编制质量,不断提高完善应急预案的各项措施和程序,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
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预案管理的建设,开展宣传教育、人员培训、现场演练,提高领导干部的指挥水平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重点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行、全面到位。
(三)提高应急物质综合保障系统的能力
在现有专业物资储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应急物资检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征用、紧急配送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指挥调度网络平台,连接各乡镇应急物资保障网络,形成了跨区域物资调运保障机制,实现了应急物资综合保障。
四、典型经验材料
黄各庄镇小学在2011年3月28日、6月13日和10月18日分别进行3次应对突发事件(地震、火灾等)的逃生演练,学校师生全部参加。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详细讲解了有关地震的常识、防火知识
和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各有分工,保证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合理有序地逃离现场,并且取得了逃离两个楼层仅用了2分钟的好成绩。学校组织的这项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开展应急预案体系调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是推动我镇全面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镇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镇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普洱市10县(区)乡(镇)卫生院及防保科防疫专职人员(专干)。
1.2 方法
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和调查表,按调查项目组织人员分县(区)对各个乡(镇)进行调查。
1.3 统计分析
运用构成比和率等统计指标对人力资源、年龄、学历、职称等进行描述并做出评价。
2 结果
2.1 乡级防疫专干基本情况
普洱市是一个与越南、老挝、缅甸3个国家接壤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总面积43万km2,山地面积占92%。总人口258.1万,少数民族占56%。全市辖9县1区,共10个县级疾控中心,103个乡镇卫生院,人口密度每km2 6人,乡级共有防疫专干127人,其中男性99人,女性28人,占乡镇卫生院人员的9.2%。乡级防疫专干平均每人服务人口2.03万、服务面积3 385 km2。
2.2 防疫专干专业、学历和职称构成情况
2.2.1 防疫专干所学专业和学历构成情况
普洱市共有127名防疫专干,其中公共卫生专业毕业8人,仅占6.30%;临床专业毕业96人,占75.60%。防疫专干在校学习专业与所从事工作有较大的差异。防疫专干持有大学专科学历者占58.27%,但绝大多数为在职期间参加函授临床专业学习取得;持有中专学历者占34.65%。各县防疫专干专业和学历构成见表1。
2.2.2 防疫专干职称构成
全市防疫专干高级职称3人,占2.36%;中级职称28人,占22.05%;初级职称84人,占66.14%,无职称12人,占9.45%。经过Chi-Square检验,防疫专干和卫生院医务人员职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卫生院防疫专干年龄与从事疾控工作时间构成
普洱市防疫专干年龄在21~58岁之间,30岁以下的52人,占40.94%;30~50岁的67人,占52.76%;50岁以上的8人,占6.30%。其中从事疾控工作1~5 a的43人,占33.86%;6~10 a的27人,占21.26%;11~20 a的42人,占33.07%;20 a以上的15人,占11.81%。
2.4 防疫专干每年从事基层防保工作时间
目前,全市各级防疫工作都是由卫生院设置的防保科开展的,防疫专干在从事基层防疫保健工作的同时还需承担医院的其他业务工作,造成乡级防疫专干工作压力十分巨大。此次调查127名乡级防疫专干 2009年平均从事疾控工作时间211 d,从事临床工作时间62 d,从事新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12 d,其他临时性工作13 d。
2.5 防疫专干学习培训和相关待遇执行情况
共调查防疫专干127人,平均应该享受休假107 d,实际享受休假67 d,仅占62.62%;节假日加班10 d,占应享受节假日休假的9.35%;能与医务人员同等享受单位奖金待遇51人,占调查人数的40.16%。
2.6 卫生院疾控工作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
调查9县1区103个乡镇卫生院,全年疾控工作支出业务经费有计划免疫135.33万元,疾控项目46.92万元,会议培训49.55万元,共计231.80万元。其中,上级拨款到位计划免疫77.62万元,疾控项目35.14万元,会议培训15.21万元,共计127.97万元,占支出费用的55.21%;卫生院自筹经费103.83万元,占经费支出的44.79%。防疫专干127人工资应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实际享受地方财政全额拨款的105人,占82.68%。
3 讨论
3.1 主要存在问题
各级卫生院防保专干人员学历偏低,素质不高。人员缺乏,工作经费不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市疾控工作开展及服务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
3.1.1 乡级疾控人员严重不足,制约了疾控工作的发展
当前疾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从省到州(市)到县(区)再到乡(镇),人员编制逐级减少,绝大多数乡(镇)只有1名防疫专干从事具体工作,目前,全市乡级从事防疫工作的专干仅占总人口的0.5/10万,低于广东省每万人口拥有疾控人员0.88人的平均水平[1]。扩大免疫规划项目实施后,防疫专干在完成常规12种疫苗运转接种、强化免疫接种、应急接种外,尚承担艾滋病项目、结核项目、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及卫生管理等工作。目前,普洱市多数乡镇卫生院因医务人员紧缺还出现防疫专干一岗多职,其中从事医疗和其他工作占防疫专干工作时间的29.19%,致使防疫人员疲于奔命。
3.1.2 乡(镇)级卫生院防疫人员学历低,专业素质较差
防疫人员中高职人员占2.36%,受过公共卫生专业教育的仅占6.30%,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36%,无职称的占9.45%,非卫生专业的占7.87%。人员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势必影响乡(镇)级疾病预防管理水平。
3.1.3 专干工作压力大,待遇低
调查情况表明乡级卫生防疫人员不但要担负繁重的工作任务,多数人员不能享受正常的休假,同时有59.84%的人员不能享受与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同等奖励。而且部分防疫专干是因临床技能差而改任防疫专干。这样的防疫专干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对做好疾控专干信心不足,他们会寻找机会离开防疫岗位。
3.1.4 卫生院疾控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调查显示全市还有17.32%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岗位未得到全额拨款,对103个卫生院进行调查显示疾控业务经费严重不足,全年用于疾控的经费231.80万元,实际收到上级拔款经费仅占55.21%,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增加了基层卫生院的负担。特别是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基层卫生院医疗工作繁重,进一步削弱了对疾控工作的管理。
3.2 工作对策
3.2.1 实行市、县、乡疾控工作队伍整合,业务工作垂直管理
随着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疾病预防工作的重心将以传染病防治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二者并举。农村疾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因此有必要成立“乡级防保院(或站)”,行政上由卫生局统管,业务上由疾控中心调度,使乡级疾控管理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提高乡级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3.2.2 积极提高乡级防疫人员的专业水平
各级卫生院校要更加合理地设置公共卫生专业,多为基层输送专业人才[2]。同时政府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以鼓励性支持。单位要和高校积极的沟通,为乡(镇)级防疫人员提供中、长期培训的机会,以各种渠道提高疾控人员工作信心,促使公共卫生岗位人员安心工作。同时针对乡(镇)级防疫专干现状,建立有效的人员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无学历和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乡(镇)疾控工作,同时要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公共卫生人才到乡(镇)级疾控机构中,改善人员学历低、职称低、专业素质低的现状,带动基层疾控业务工作的全面开展[3]。
3.2.3 要完善和明确疾控经费投入机制
尽管中央财政从2003年开始设立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投入的财力逐年增加,但是对处于网底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局面[4]。政府部门要根据所处环境条件、经济状况,建立疾控经费投入机制,对在职人员要严格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一些医疗条件好的卫生院要按一定比例提取一定的收入用于对疾控工作的补助,工作经费要形成费随事走。
3.2.4 要强化疾控工作在卫生院工作中的地位
要把疾病预防工作作为卫生院的首要工作职责[5]。目前,卫生院普遍人员不足;同样,由于经费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创收项目上,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松了对疾控工作的领导。建议各级政府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编制进行重新调整完善,确保卫生院人员正常工作[4]。卫生院要按照国家对卫生院管理的规定把疾控工作放在医院工作首位,明确责任目标,形成医疗与疾控工作良好运转的机制。
3.2.5 增加专业人员数量
随着非基础免疫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任务的日益增加,而疾控人员增长很缓慢,工作量增长高于人员增长,提示健康需求与预防服务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开展及工作质量的提高。所以国家应该在加大对基层公共卫生经费支出的同时加大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引进,使工作人员与工作量同步增长。
摘要:目的 了解普洱市乡(镇)级防疫队伍人力资源建设和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开展的现状,根据结果提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对策。方法 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和调查表,组织人员分县(区)对各乡(镇)基层疾控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全市乡级防疫专职人员(专干)所学专业以临床专业为主,公共卫生专业毕业人员仅占6.30%,本科学历占2.36%,初级职称占66.14%,防疫人员仅占服务人员总数的9.10%。结论 普洱市乡级防疫专职人员少,任务重,待遇低,人力资源结构差异较大,是当前影响基层规范开展服务及服务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今后工作重点应以增加人员数量、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提高待遇等为主。
关键词:乡(镇)疾控队伍,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夏延华,尹乐华,李国辉,等.东莞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5):464-466.
[2]刘红霞,徐燕.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5):462-463.
[3]苏海军,汪华,张瑜,等.200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结构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2):105.
[4]孙培源,黎新宇,索罗丹,等.北京市疾控体系预防保健人力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5):466-468.
3.镇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篇三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版)
备案编号:
备案时间:
****年**月**日
****年**月**日编制
****年**月**日实施
X XX 公司发布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
单位名称
机构代码
法定代表人
邮政编码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 电子邮箱
地址
预案名称
X XX 加油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风险级别
一般(L L)
本单位于
年
月签署发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条件具备,备案文件齐全,现报送备案。
本单位承诺,本单位在办理备案中所提供的相关文件及其信息均经本单位确认真实,无虚假,且未隐瞒事实。
预案制定单位(公章)
****年**月**日
预案签署人
报送时间
突发环境
事件应急
预案备案
文件目录
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
2.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
3.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4.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5.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
备案意见
该单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文件已于
****年**月**日收讫,文件齐全,予以备案。
备案受理部门(公章)
****年**月**日
备案编号
报送单位
X XX 公司
受理部门
负责人
经办人
注:备案编号由企业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划代码、年份、流水号、企业环境风险级别(一般 L L、较大M M、重大 H)及跨区域(T)表征字母组成。例如,河北省永年县 ** 重大环境风险非跨区域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5 2015 年备案,是永年县环境保护局当年受理的第 6 26 个备案,则编号为 130429--2015--026--H H ;如果是跨区域的企业,则编号为:
130429--2015--026--HT。
I 编制说明 一、编制过程概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根据加油站实际的运营规模、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结合公司环保安全生产的操作规程,完成预案的编制。
预案编制中,项目首先成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编制组人员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收集了相关资料。我单位根据收集的资料首先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对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类型、事故影响程度、环境危害因素进行了识别,分析了与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单位、区域环境的关系,构建了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确定环境风险等级,并调查了我单位第一时间可调用的环境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可请求援助或协议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并对工程可能涉及的重点影响单位及个人进行了意见征询。
在此基础上,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编制组于 2020 年 12 月按规范编制完成了《XX 加油站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XX 加油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和《XX 加油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上报环境保护监察大队备案。
二、重点内容说明 本预案结合加油站项目的性质、生产工艺、原辅料用量、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及储存处置等情况分析公司现有状况,对涉及到的环境风险物质、风险设施逐项进行识别和分析,根据事件类型及公司内部的人员配置,建立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应急处置小组的应急职责,提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措施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的应急救援处置。
根据加油站易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处理方案,通过调查公司己有的应急资源,以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的应急资源情况,补充和
II 完善公司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所需应急资源。
三、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 本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编制小组与项目负责人就本项目的建设情况、组织机构体系的建设、危险源相关情况、应急物资情况及相关处置措施等进行沟通、交流,并充分征求项目职工以及相关专家意见,在本应急预案中进行了采纳。
四、评审情况说明 本预案
****年**月**日组织进行内部评估审查,****年**月**日组织进行专家评审,针对评审会议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对本预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III 《X XX 加油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发布令
XX 加油站:
为认真贯彻落实环保部关于贯彻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及 XX 省环保厅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XX 环发[2011]50 号)精神,做好我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提高我单位应对风险和防范事件的能力,规范应急管理工作,保证职工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 69号)、《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境保护部文件环发[2011]130 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 号)等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 XX 加油站实际,编制完成《XX 加油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本预案于 2020 年 12 月 14 日编制,2020 年 12 月 25 日组织内部进行评估审查,2021 年 1 月 10 日组织专家进行外部评审,经过修改完善并上报 XX 州生态环境局 XX 分局备案。现予以批准颁布。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公司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务必严格贯彻执行。
XX 公司(公章)
签发人:
****年**月**日
IV 总目录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二、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三、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V 目录总则................................................................................................1 1.1 编制目的................................................................................1 1.2 编制依据................................................................................1 1.2.1 法律、法规.....................................................................1 1.2.2 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2 1.2.3 国家标准、规范.............................................................3 1.2.4 相关资料.........................................................................4 1.3 适用范围...............................................................................4 1.4 应急预案体系.......................................................................4 1.5 应急工作原则........................................................................6 1.6 本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分级原则.............................................7 1.7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分级.........................................................8 2 加油站基本情况..........................................................................11 2.1 加油站概况..........................................................................11 2.1.1 地理位置.......................................................................12 2.1.2 自然条件.......................................................................12 2.1.3 周边环境保护目标.......................................................14 2.1.4 站区平面分布...............................................................14 2.2 生产工艺基本情况...............................................................15 2.2.1 生产原、辅材料消耗量................................................15 2.2.2 产品名称及产量...........................................................15 2.2.3 生产设备及设施...........................................................15 2.2.4 生产工艺流程...............................................................16 2.3 加油站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17 3 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20 3.1 主要环境风险源识别...........................................................20 3.1.1 物质风险识别...............................................................20 3.1.2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22
VI 3.1.3 重大危险源识别...........................................................22 3.2 环境风险分析.....................................................................23 3.2.1 火灾、爆炸..................................................................23 3.2.2 加油站作业风险分析...................................................23 3.2.3 非作业事故分析..........................................................25 3.3 风险事故环境影响评价.......................................................26 3.3.1 油品泄漏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26 3.3.2 火灾、爆炸事故环境影响...........................................27 3.3.3 小结...............................................................................27 3.4 风险事故管理......................................................................28 3.4.1 环境事故预防措施.......................................................28 3.4.2 环境事故发生后措施....................................................30 4 组织机构及职责..........................................................................33 4.1 应急组织体系......................................................................33 4.2 组织机构及职责.................................................................34 4.2.1 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及职责............................................34 4.2.2 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34 4.3 应急指挥运行机制...............................................................37 4.3.1 应急组织机构的联动....................................................37 4.3.2 应急联动机制图...........................................................39 5 预防和预警.................................................................................40 5.1 预防......................................................................................40 5.1.1 监控方法.......................................................................40 5.1.2 防范措施.......................................................................41 5.2 预警行动..............................................................................41 5.3 报警、通讯及联络方式.......................................................43 5.3.1 报警联络方式..............................................................43 5.3.2 内部通讯方式..............................................................44
VII 5.3.3 外部通讯方式..............................................................44 6 信息报告与通报..........................................................................45 6.1 内部报告..............................................................................45 6.1.1 事件信息报告...............................................................45 6.1.2 事件信息通报...............................................................45 6.1.3 电话通报及联系词内容................................................46 6.2 信息上报..............................................................................47 6.3 事件报告内容......................................................................48 6.4 疏散通报..............................................................................49 6.4.1 非事件原发点现场人员的紧急疏散............................49 6.4.2 周边区域人员的疏散....................................................49 6.5 信息发布.............................................................................49 7 应急响应与措施..........................................................................51 7.1 分级响应机制......................................................................51 7.1.1 可控事件应急响应.......................................................51 7.1.2 不可控事件应急响应....................................................51 7.2 响应程序..............................................................................52 7.3 应急监测..............................................................................55 7.4 应急处置.............................................................................57 7.4.1 作业现场、油罐区跑、冒、滴、漏应急处理...........57 7.4.2 火灾、爆炸引发次生环境风险的应急处理................59 7.4.3 地震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处理措施............................61 7.4.4 危险区隔离与交通疏导................................................61 7.5 应急终止..............................................................................62 7.5.1 应急终止条件...............................................................62 7.5.2 应急终止程序...............................................................62 7.6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62 8 后期处置.....................................................................................64
VIII 8.1 善后处置..............................................................................64 8.2 保险......................................................................................64 8.3 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损害鉴定评估.......................................64 8.4 应急工作总结与分析评估...................................................64 9 保障措施.....................................................................................66 9.1 通信与信息保障..................................................................66 9.2 应急队伍保障......................................................................66 9.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66 9.4 经费保障..............................................................................67 9.5 其他保障..............................................................................67 9.5.1 已有救援装备保障.......................................................67 9.5.2 交通运输保障...............................................................67 9.5.3 救援医疗保障...............................................................67 9.5.4 治安保障.......................................................................68 10 培训和演练...............................................................................69 10.1 培训....................................................................................69 10.1.1 原则和范围.................................................................69 10.1.2 信息宣传.....................................................................69 10.1.3 应急人员培训.............................................................69 10.1.4 员工与公众培训.........................................................69 10.1.5 应急培训.....................................................................70 10.2 演练....................................................................................70 10.2.1 演练内容.....................................................................70 10.2.2 演练方式.....................................................................71 10.3 记录与考核........................................................................71 11 奖惩...........................................................................................72 11.1 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72 11.2 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实行奖励制.........................................72
IX 12 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73 13 预案的实施与生效....................................................................74 14 附则
术语和定义..................................................................75
总则
本预案是为了加强 XX 加油站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公司的环境应急体系,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保证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的开展应急救援处置,以预防、降低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而预先制定的应对预案,是 XX 加油站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1.1 编制目的为了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避免和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危害及损失,保证企业、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在事件发生后采取迅速有效的控制处理措施,防止事件蔓延、扩大,积极组织抢救、抢险、抢修,发挥各职能部门、社会力量的作用,使事件发生的损失减少至最低限度;使应急管理机制得以完善,做到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应急措施稳健有序,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编制本预案。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2015 年 1 月 1 日实施);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 年 1 月 8 日实施); 3、《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4 年 12 月 29 日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69 号,2007 年 11 月 1 日施行); 5、《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 号);
6、《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17号); 7、《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40 号); 8、《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 号); 9、环保部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应急[2018]8 号); 10、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应急[2019]17 号)。1.2.2 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1、《XX 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 政发[2004]203 号); 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34号); 3、《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17号); 4、《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 版);
5、《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 版)》; 6、《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 号);7、《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14 年版)》(GB50156-2012); 8、《XX 省环境保护厅应急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通知》(XX 环应发[2013]12号);
9、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环发[2015]4 号); 10、XX 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转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XX 环通[2015]39 号); 11、《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 号); 12、《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77 号); 13、《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 号); 14、《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办[2010]10号); 15、《危险废物收集贮存
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 1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 17、《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18、《XX 省企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指导目录和编制要点(试行)》; 19、《XX 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XX 环发[2015]50 号); 20、《XX 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 政发[2004]203 号)。1.2.3 国家标准、规范
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4)。
41.2.4 相关资料
《XX 加油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稿)及批复; 《XX 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XX 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其他 XX 加油站项目的相关资料。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 XX 加油站在运营过程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报告、处置救援和应急终止等工作。
1.4 应急预案体系
本应急预案属于突发环境事件综合预案,主要是通过分析 XX加油站易导致环境事件的重大危险源与风险,建立预警机制,确定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应急原则和应急措施,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和准备。
加油站建立了应急预案文件体系,文件体系主要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文本、应急资源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三部分。
(1)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加油站基本概况、所涉及的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预警、相关信息及通报、应急响应与措施、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培训与演练、备案实施及附件(包括企业地理位置图、企业平面布置图、应急物资装备清单、应急疏散路线图、企业周边重要环境保护目标图等),是应对加油站突发各类环境事件的综合性文件。
(2)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本加油站的规模、性质、危险物质的储量、储存设施的安
全稳定性、生产安全的管理体系、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周围环境受体的敏感程度等综合评估,确定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等级。
(3)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资源调查报告从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周围资源、政府资源等综合多方面调查应急资源的储备和应急能力,保障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满足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快速有效的开展救援工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保障应急救援工作有效进行。本项目应急预案与上级、平级预案衔接体系图 1-1。
图 图 1 1--1 本预案与上下级预案衔接体系(1)与上级预案衔接 《XX 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适用于 XX 县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以及行政区域外发生的、可能影响城区环境安全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
(2)与公司内部预案衔接 本项目安全预案与本预案属于平行预案,安全预案应急指挥机
构、应急资源和装备调度与配置、应急救援队伍、宣传、培训和演习协调机制等方面应该与本预案形成衔接。安全预案和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都应注重日常的预防工作,一旦有安全事故发生导致环境污染时两个预案同时启动,在各自发挥最大功能的前提下做到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将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1.5 应急工作原则
加油站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救人第一、环境优先 以保障员工和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原则,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把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影响。
(2)先期处置、防止危害扩大 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接受并切实履行政府环保部门的领导和指示,确定突发环境事件级别并及时启动相应应急方案,充分发挥各应急部门专业优势,采取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防止危害扩大。
(3)快速响应、科学应对 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点,实行分
类管理,充分发挥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分队的作用,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环境安全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环境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指挥能力。
(4)应急工作与岗位职责相结合 应急工作既要与公司日常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消防管理和突发事故管理协调一致,又要在应急工作时全面调动公司内部各职务部门的力量,分级、分部门负责,相互配合协同应对,并与岗位职责相结合。1.6 本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分级原则
为了更好研判加油站内部突发环境事件级别,按照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Ⅰ级(社会级)、Ⅱ级(公司级)共两级。
1、社会级(Ⅰ级事件)
污染的范围超出厂界或污染的范围在厂界内但加油站不能独立处理,为了防止事件扩大,需要调动外部力量。Ⅰ级应急响应立即通报当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由政府主导应急响应,加油站积极协助配合。如危险化学品(汽油、柴油)泄漏出加油站、危险废物处置不当出加油站、废气大量泄露出加油站等突发环境事件。
2、公司级(Ⅱ级事件)
污染的范围在厂界内且加油站能独立处理。Ⅱ级响应由加油站总指挥负责应急指挥,组织相关应急小组开展应急工作。如物料泄漏、设备故障、人员轻微受伤、化学品少量泄漏等依靠厂内技术力量能够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
81.7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30 人以上死亡或 100 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 5 万人以上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 亿元以上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3 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7)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2、重大(Ⅱ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 1 万人以上 5 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3 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7)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3、较大(Ⅲ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 10 人以上50 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 5000 人以上 1 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 500 万元以上 2000 万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10 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小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7)造成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4、一般(Ⅳ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3 人以下死亡或 10 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 5000 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00 万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5)Ⅳ、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内或设施内局部辐射污染后果的;铀矿冶、伴生矿超标排放,造成环境辐射污染后果的;(6)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的。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加油站基本情况2.1 加油站概况
XX 加油站原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XX 销售分公司XX 加油站,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办理了相关变更手续。该加油站位于 XX 县 XX 国道过境线 XX 路口斜对面;占地 4667平方米,设计总建筑面积 1038.46平方米,其中:加油站罩棚 640平方米,站房398.46平方米;绿化面积 1400平方米;主要由油罐区、加油区、站房等功能区组成。主要建筑物为站房(2 层,含便利店、油站办公室、值班室、卫生间、配电室等)、加油棚。配套建设加油岛、道路、停车场、绿化、给排水、供电、环境保护设施、室外消防池和完善的室内消防系统等附属工程;建设安装电脑税控加油机 4 台 16 枪,埋地储油罐容积为 140 立方米(其中有 50m3 埋地 0#柴油罐 1个,30m3 埋地 95#汽油罐 1 个、30m 3 埋地 98#汽油罐 1 个、30m 3 埋地 92#汽油罐 1 个,油罐折算总容积为 115m3)。
项目共有工作人员 10 人,实行三班制,每班工作时间 8 小时,员工均在站区内食宿,每年工作日 365 天。
表 表 2 2--1 1 加油站基本情况一览表
单位名称 XX 加油站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
法人
联系人
加油站级别 二级站 详细地址
劳动定员和生产制度 共有职工 10 人,实行三班制,每天工作 8 小时。
前期环保手续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XX 销售分公司于 2017 年 4 月委托 XX 公司编制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XX 销售分公司 XX加油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17 年 5 月 15 日取得 XX 县环境保护局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XX 销售分公司 XX 加油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XX 环审[2017]11 号);2019 年 1 月取得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
主要环保设施或措施(1)废水 1 个水封井,1 个容积为 3m3的化粪池,加油区四周设有截水
沟,雨水排放口和污水排放口各一个。
(2)废气 已设置了油气回收系统、抽油烟装置。
(3)固废 危废收集桶 1 只、生活垃圾收集桶若干以及 1 间危废暂存间。
(4)环境风险防范 储油罐为地埋式双层油罐,油罐区做防渗、防腐处理,配套设置和安装了观测井、液位仪等;站内设有灭火器、消防沙、灭火毯等应急物资。2.1.1 地理位置
项目选址于 XX 州 XX,交通十分便利。具体地理位置图见附图一。2.1.2 自然条件
(1 1)地形地貌 及地质
XX 县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盆地,3000 亩以上的坝子有 35 个,其中平远坝子 27.5 万亩,是 XX 省八大坝子之一。境内最高海拔为阿舍彝族乡鲁都克村民委的马吊陡坡 2263 米,最低海拔为八嘎乡河流入西畴县的交界处 1080 米,县城海拔 1540 米。
XX 县地貌类型错综复杂,西北高,贡南低,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其面积分别为山地 2134平方千米。有平方千米以上的岩溶坝子 35 个,以平远、稼依坝子为大(约 61 万亩)。2007 年,XX县被列为全国 100 个石漠化治理试点县之一。
项目所在地地形地貌单一,地势较为平坦,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质环境程度为中等,但未见滑坡、断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属稳定场地。
(2 2)水文和水系
XX 地处红河、珠江两流域分水岭,河网密度小。XX 县属珠江流
域西江水系面积 1548.85平方千米,占 41.4%;属红河流域泸江水系面积 2189.15平方千米,占 58.6%。主要河流有公革河、阿山龙河、八嘎河、稼依河、翁达河、贵马河 6 条小河,总长:213.9 千米,流域面积 2769.67平方千米,可灌溉农田耕地 551270 亩。人工湖、天然湖星罗棋布。
项目区附近的主要地表水体为 XX 水库,主要功能为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水质类别为Ⅲ类。
(3 3)气候气象
全县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低纬高原地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不明显,干雨季分明,立体气候特征较明显。热量资源丰富,≥10℃的活动积温 2500℃~6500℃,年温差小,全年平均气温 12.50℃~19℃,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6.60℃~10.0℃,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16.50℃~25.0℃,极端最高气温 33.20℃(1958 年 6 月 1 日),极端最低气温-7.8℃(1968 年 2 月 14日)。年无霜期 250 天~20 天,年日照时数 1400 小时~2100 小时,年降雨量 840mm~1400mm。境内海拔高低相差 1183m,形成河谷、平坝、山地 3 种不同气候类型。
(4 4)
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
受 XX 县全境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等5 个土类,11 个亚类,17 个土属,31 个土种。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贫乏,偏酸,耕作层较浅,氮、磷、钾含量少且不协调。
其中,红壤性耕地 63.4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68.7%。
项目区为耐干旱的 XX 松和多种类为主要组成树种,常见的乔木多为 XX 松、华山松、圆柏、扁柏、桉树、柳树、杨树等。灌木为杜鹃、苦豆刺、野山茶等。地表生长着禾本科和蕨类植物为主的草植
被。项目区人类活动较频繁,评价区内植被以半湿润常绿针叶林和部分人工林为主,其中植物种群数量较大的种类是 XX 松。项目区内无特有或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人工引种物种数量较多,如兰桉、油桐等。经实地调查分析计算,库区内植被覆盖良好,覆盖率高达70%-80%,高于 XX 县全县植被覆盖率的平均水平。2.1.3 周边环境保护目标
项目位于 XX 州 XX,项目区附近无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及古树名木,无风景名胜及特殊文物保护单位或文化教育机构等环境敏感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 2-2 和附图二。
表 表 2 2--2 2 周边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保护目标 相对厂址的方位、直线最近距离
人口户数
环境功能
保护类别
保护级别 新村散户 西南面约 70m 约 30 户 居住 环境空气声环境 区域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 标准。区域噪声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 类标准类区标准。
西北面约 55m 约 4 户
XX 水库 东南面约 1663m 饮 用 一级、农业用水,一般 鱼 类保护 地表水环境 GB3838—2002《地表水 环境质量标准》Ⅲ标准 鱼塘 东南约 600m 4 2.1.4 站区平面分布
加油站总图主要由油罐区、加油区、站房等功能区组成。主要建筑物为站房(2 层,含便利店、油站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配电室等)、加油棚。
站房面积约 398.46 ㎡,框架砖混结构,耐火等级Ⅱ级,2 类建筑;建筑层数为 2 层。加油区设矩形金属焊接网架罩棚,耐火等级为二级。设加油岛 4 座,上设四枪四油品潜油泵型加油机 4 台。
加油岛宽为 1.5m,高出地面 0.2m,罩棚支柱设在加油岛上,距端部0.75m。加油机与站房的最近距离约为 9m。加油区设双车道一条,约 11m 宽,单车道两条,分别约为 14m、8m。储罐区位于加油区西北侧,设埋地储油罐 4 个,其中 0#柴油罐 1 个,容积为 50m3 ;95#汽油油罐 1 个、92#汽油罐 1 个、98#汽油罐 1 个,容积均为 30m3。总储量 140m3,按加油站等级划分标准,柴油罐容积折半计入油罐总容积,折算后储油罐总容积为 115m3。在加油站东北角较独立的地带拟设置一台变压器,作为加油站进线。加油站车辆入口与出口分开设置,坡度小于 6%。站内加油区及西面设有停车、回车场。具体平面布置详见附图。2.2 生产工艺基本情况2.2.1 生产原、辅材料消耗量
主要进行汽油、柴油的销售。不使用原辅材料。2.2.2 产品名称及产量
本加油站主要从事油类物质(柴油、汽油)销售。2.2.3 生产设备及设施
加油站主要生产设备、设施见表 2-3。
表 表 2 2--3 3 主要生产设备、设施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 数量 备注 1 储油罐体 0#柴油(50m³)个 双层玻璃纤维 增强塑料油罐 2 92#汽油(30m³)个 3 95#汽油(30m³)个 4 98#汽油(30m³)个 5 加油机 / 4 台 四枪 6 加油枪 / 16 支 / 7 干粉灭火器 MF/ABC5 4 台 手提式 8 MF/ABC4 12 只 手提式 9 推车式灭火器 MFT/ABC35 1 台 推车式
16灭火毯 / 5 块2.2.4 生产工艺流程
①卸油、倒灌 项目外购的柴油、汽油由汽车储油罐车运入站内,装卸人员把接卸软管与储油罐车的密封进口连接好,把软管的另一端插入站内储油罐中,打开车储油罐开关,利用汽车罐车与储油罐体内油液之间的高差,开始自流式卸油,将柴油、汽油分别卸入埋地卧式钢制储油罐体储存。油气回收系统可将储油罐体内的油气回收到储油罐体车内。
②加油 加油时柴油、汽油通过潜油泵,经自吸式加油机连接加油枪注入车辆加油箱,整个加油过程由电脑控制,自动化完成。加油过程油气回收系统将油箱的油气回收到储油卸罐。
具体操作流程如图 2-1、图 2-2、图 2-3 所示:
图 图 2 2--1 1 工艺流程 简 图
图 图 2 2--2 2 卸油工艺及排污节点示意图
图 图 2 2--3 3 加油工艺及排污节点示意图
172.3 加油站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加油站营运过程中主要有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产生。1、废气
运营期废气主要为储油罐体装料损失、呼吸损失、加油作业损失以及加油时跑冒滴漏损失产生的烃类气体逸出,进入加油站汽车产生的汽车尾气,项目厨房会产生厨房油烟。
(1 1)烃类气体
主要是油罐车装卸、储油罐灌注、加油作业等过程造成油品中有机废气逸出进人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采用地埋式储油罐,密闭型较好,顶部有不小于 0.5m 的覆土,周围回填的沙子和细土厚度也不小于 0.3m,因此储油罐罐室内气温比较稳定,受大气环境稳定影响较小,可减少油罐小呼吸蒸发损耗,延缓油品变质。另外,根据《储油库、加油站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验收检测技术规范》(HJ/T431-2008)的要求本加油站采用自封式加油枪及加油站设有卸油、加油油气回收系统等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非甲烷总烃的排放。
(2 2)汽车尾气
汽车排放的尾气主要为进出加油站区域的汽车在启动和停放过程中产生,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 CO、HC、NOx 等,为无组织排放。
(3 3)厨房油烟
厨房燃料主要采用电和液化气加热,属清洁能源,仅在厨房炒菜时产生少量的油烟,经抽油烟机净化处理后无组织排放。2、废水
运营期有四部分废水,分别为定期清洗储油罐体的废水、生活
污水、地坪冲洗废水及初期雨水。
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经收集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储油罐体废水清洗周期为 3 至 5 年,清洗储油罐体废水约为 1m3 /次,由具有专业清罐资质的储油罐体清洗单位进行清罐作业,抽掉罐内废水,进行专业处理;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地坪清洗废水采用雨水管经过水封井收集处理后排入站外进入市政排水系统。3、噪声
运行过程中产生噪声的主要有加油机等工艺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供水水泵、抽油烟机及项目区内来往的机动车产生的交通噪声。加油机、供水水泵、抽油烟机等通过距离衰减进行降噪处理,交通噪声通过限速、禁鸣进行降噪处理,以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为使用后的消防砂、生活垃圾及加油机滤网粘附的油渣以及化粪池的污泥。
①生活垃圾:项目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全部收集后按照当地环卫部门的要求清运处置,处置率 100%。
②废消防沙:加油停车的场地清洁主要使用消防沙吸附清除地面的油污,消防砂每半年到一年置换一次,约 3m3,置换的消防砂则交由有资质的单位统一清运处理。
③废油渣:项目内的加油机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会有少量的油渣堵塞滤网,须定期对加油机滤网粘附的油渣进行清理,经收集后交供油单位回收处理。
综上所述,项目对其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均进行了合理处置,19
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可达 100%,无固体废弃物外排。
203 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3.1 主要环境风险源识别3.1.1 物质风险识别
4.镇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篇四
——重庆市开县河堰镇三通村旅游资源调研报告
开县河堰镇三通村村主任助理 晏飞
鄙人作为三通村村官,驻扎本村已经半年有余,利用工作之余和走访村民群众的机会对我们村的旅游资源作了相应的调查,初步取得了一些了成果。开县河堰镇三通村落于开县、云阳与巫溪交界的山里,这里风景秀丽,森林茂密,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路边多见松柏组成的针叶林,少有的枫树点缀之下更显和谐。该村的地质形态集原始植被、溶洞、峡谷和叠水景观为一体,虽未被开发,其景区核心面积14平方公里,极具开发价值。
位于三通村2社的峡谷内有一漏斗状溶洞,洞高218米,阴柔婉致,状似酒瓶,与藏于卢浮宫的世界名画“生命之门”如出一辙的外形奇观无不使人产生对人生,生命之源的感悟。洞底有一条地下暗河名为龙洞河。如其名,此河时而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时而转入地下,犹如一条奔腾的龙蜿蜒与山间。谷内绝壁万仞,溪水潺潺,溶洞幽胜,有小径一条直通洞底溶洞,溶洞内观摩喀斯特地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全市乃至全国非常典型和完整的喀斯特地质,极具考察和开发价值。
该村的以奇特的地学景观为主体,兼有植物景观、水景景观和地穴景观。峡谷地步为一暗河型水平溶洞,基本特点可用“高、大、险、奇、绝”五个字来概括。溶洞前洞垂直高度达198 米,在国内也属少有,洞内巨大的厅堂面积万余平方米,高70余米,硕大的洞口和巨大的厅堂巧妙组合,构成了“溶洞日照”的奇观,与溶洞相连的是一个巨大的峡谷,谷底宽不过30-80米,高差却达600多米,险峻的溶洞峡谷景观成为绝景而令人赞叹。峡谷内因为人迹罕至,较少受到破坏,有很多种类的国家珍惜动植物保存其内。溶洞内有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盾、石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龙洞河河在洞内咆哮奔流,在1.8公里的洞内下跌100米,形成跌水、险滩。大峡谷的两岸植被保存完好,林木茂密、藤蔓缠绕。硕大的洞口,巨大的洞穴厅堂,险峻的大峡谷,以及前洞栖息的燕子,后洞觅食的蝙蝠,洞口酷似酒瓶造型的“生命之门”等都是国内罕见的绝景。
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该村的交通由于山区地形的限制,交通是最大的问题。虽然在几届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三通村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主要通往村里的公路都没有得到硬化。并且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山路蜿蜒难行,村里到河堰镇20公里,到温泉镇18公里,大大影响了村民出行和开发此间美景的难度。
面对上述困难,我想可以采用如下办法可逐步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
其一,争取县里和镇里的专项资金,以达到尽快硬化村级公路的目的。有好的交通环境可使村里的经营和景区的开发加入快车道行驶。
其二,利用报刊,网络等传媒对本村的美景进行适当的宣传,扩大知名度,以达到招商引资对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的目的。
其三,对村民进行培训,扶植和引导村民多种项目经营,配套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项目,使部分有想法村民先致富。结合本村特色搞“农家乐”,提升服务水平,逐渐把本村的名声打响打好,吸引旅游客源。
其四,准确定位,在知名度不高的情况下,可适当联系企业组织和开发峡谷漂流,以本县周末游客源为起点,逐渐做大做好,慢慢稳步的走向全国市场。
5.镇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篇五
近几年来,X县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植和发展特色产业,先后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镇依托当地丰富的牛羊皮资源,开展招商引资,以企兴农,发展镇域经济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一、做法
X镇现辖50个村,总人口3.7万人,其中
回民人口占到1/3,耕地面积6万亩,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亿元,财政收入12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在地方性税收中,该镇羊皮收购加工业所占税收达到37。
X镇曾经是一个经济弱镇,收支矛盾突出,经济总量少,曾经是该镇面临的主要困难,近几年来,在工作中,长官镇党委、政府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回避而是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在发挥当地牛羊养殖业这一优势上做大文章。
(一)引导促发展。
由于X镇回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有饲养牛羊的习惯,并逐步发展了一批牛羊贩运加工专业户,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区域性特色产业,因势利导,把这一产业当作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他们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原来一部分有资金积累的贩运、宰杀大户,引导和扶持他们办企业、上项目,为促进该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他们选派精兵强将成立专门班子,协调企业同各部门的关系,促进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已经有大型皮革制造企业、肉食冷藏企业、畜产品经销企业12处,年产值超3亿元,其中羊皮收购企业发展到9家,年羊皮经销量达到400万张。羊皮经销业的发展带动了全镇农户牲畜饲养量连年成倍增长,2003年饲养量达到30万只,仅养殖一项,农民年人均增收80元,现在养殖宰杀、分割、牛羊肉冷藏、牛羊肉、牛羊皮运输、加工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并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下一步该镇将扩建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新建占地面积103亩的畜产品经销小区,以满足该镇畜产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招商促跨越。
该镇党委、政府按照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基地的原则,立足当地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采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的原则把工作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2002年10月份,通过一收购大户同浙江金鑫皮革有限公司取得了联系,浙江客商对当地的条件很满意,为使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镇党委书记亲自抓该项目,为企业选址、办理证照、联系施工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在镇驻地建起了宁津诚鑫皮革厂,2003年该厂羊皮加工达到150万张,产值7000万元,今年该厂又计划投资600万元扩建羊皮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年加工羊皮300万张,其年加工能力将消耗该镇羊皮收购量的70,可实现产值1.2亿元,年纳税将达到200万元,同时在县委有关领导及长官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该厂投资1800万元的羊皮深加工项目,也有望于年内开工建设,届时该企业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很快促进长官镇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启示
X镇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经济的做法,对全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同时这一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对我们最大的感触和体会是:要真正发展当地经济,把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需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立足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应对方案,最大限度的发展经济。
(一)抓资源优势,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近几年,x镇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和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找到了一条适合该镇特点的发展路子。对全县来讲,我们要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要善于寻找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条件,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使个别优势变为群体优势,使单一优势变为综合优势,促进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要选准发展民营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象我县的五金加工业、地毯业、x打火机业、x木器业、柴胡店蔬菜生产等,都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因地制宜的做大陪强,使其形成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的格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抓项目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x镇羊皮收购加工,之所以能够成为该镇一项优势产业,关键是狠抓了项目建设,正是该镇12处畜产品收购加工冷藏企业的建设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项目是加快发展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的命脉,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项目工作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大谋划和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使传统产业的主导产品逐步实现从单一型向多元化、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从底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形成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资源与生产能力配套的工业格局。
(三)抓招商引资,走经济跨越发展之路。
6.镇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篇六
关键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宁夏固原,原州区官厅镇
为了有效防范应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入及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维护良好的生产生活秩序,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印发《关于加强鸟类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 (宁林 (办) 发[2016]35号) 文件精神, 按照“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 依法治理, 促进健康”的方针, 加强原州区官厅镇及周边区域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结合官厅镇实际情况, 制定本预案。
1 工作原则
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 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原则, 及时发现, 快速反应, 严格处理, 减少损失, 维护安全, 保证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2 组织指挥及职责
原州区官厅镇组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领导小组, 镇长为组长, 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成员由官厅林业工作站及官厅畜牧中心人员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设在原州区官厅林业工作站) , 负责制定本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应急措施, 指导、培训村级监测人员适时监测, 汇总各类监测信息, 及时上报各村监测情况, 通过数据汇总及时上报到原州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办公室[1,2,3]。
3 监测种类及监测范围
3.1 监测的主要野生动物物种
兽类 (灵长类、有蹄类、啮齿类、食肉类和翼手类等) 和鸟类, 特别是候鸟等迁徙物种和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3.2 监测范围
一是作为储存宿主、携带者能向人或饲养动物传播, 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原体的野生动物;二是已知的野生动物与人类、饲养动物共患的重要疫病;三是对野生动物自身具有严重危害的疫病;四是在国外发生, 有可能在我国发生的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的人或饲养动物的新的重要传染性疫病;五是突发性的未知重要疫病。
4 疫病监测
根据辖区林地分布、分属管理的实际, 各村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实施单位, 负责组织实施监测预警工作;各区域的护林人员为监测员, 负责做好各村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各村要对候鸟的越冬地、停歇地、迁徙路线及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 指定专人和发动群众进行实时监控和巡查, 及时了解野生动物疫病信息和鸟类的迁徙动态, 真正做到掌握信息并排除隐患。每个饲养场所都应作为监测点, 由场主负责, 根据监测情况详细记录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 发现不明死亡和其他异常现象, 要及时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并指派专人管护发生现场, 避免过往人畜接触, 实时监控, 科学处置。
5 预警体系
原州区官厅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办公室设有24 h值班电话:0954-3968556;值班人员接到预警后必须详细记录来电情况, 立即向防控组长汇报, 同时将详细情况向区防疫指挥部汇报, 由区防疫指挥部派专家进行现场鉴定, 并及时进行合理处置[4,5]。
5.1 疫情报告
5.1.1 义务。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一旦发现或疑似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 任何人 (单位) 都必须向原州区官厅镇疫源疫病防控办公室报告, 防控办公室则须立即派员赴现场诊断或采样送检并予以确认。
5.1.2 形式。
保护区内各监测点应按照野生动物疫情报告有关规定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以最为便捷的通讯方式及时上报。
5.1.3 内容。
包括疫情发生时间、地点、野生动物的种类、年龄、发病和死亡数量、临床病变、实验室诊断初步结果、已采取的措施、疫情报告单位或个人、联系方式等。
5.1.4 程序。
各监测点发现疫情后, 应及时报告原州区官厅镇疫源疫病防控办公室, 再由防控办公室上报原州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防控办公室。
5.2 疫情保密
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疫情保密工作, 疫情由指定部门统一发布, 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发布,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按照疫情发展情况向组长汇报, 并实施“零”报告制度。
5.3 疫情监测
疫情发生时, 疫区及周边地区要及时开展对本地区的疫情调查, 同时, 要对疫区和监测区疫情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做好疫情监测记录, 保存记录档案。定期汇总上报, 疫区采取每日上报, 监测区采取每周上报。
5.4 疫情解除申报
在疫区未发现新的疫情, 疫区的监测达到零监测记录后, 由疫区将监测报告和疫情处理工作总结上报原州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 由原州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办公室审定后上报宁夏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 按照相关条例发布解除信息。
6 保障措施
6.1 通讯保障
为保证通讯及相关信息上报畅通, 设立监测举报电话, 并在疫病高发期实行24 h值班制度。
6.2 交通保障
配置监测防控专用车辆, 以保证及时赶赴疫情发生现场。
6.3 经费保障
原州区人民政府已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 确保乡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能适时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建章, 周红菲, 贾竟波.野生动物管理[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4:15-17.
[2]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 2013 (3) :16.
[3]李永成, 孙贺廷, 刘枫.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发生、传播中的作用[J].林业科学, 2006, 42 (5) :120-126.
[4]车桂萍.元阳县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对策措施[J].绿色科技, 2015 (2) :136-137.
【镇应急资源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08-10
我院组织护理人力资源调配应急演练11-17
镇应急管理工作要点06-18
AA镇防汛应急工作方案10-03
镇卫生院地震应急预案11-03
乡(镇)抗洪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编制大纲06-21
小协镇中心小学防踩踏事故应急预案11-16
茨沟镇换届工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9-07
教育资源调查报告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