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探索与实践(共8篇)
1.企业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篇一
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
陈 航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650211)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信息化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本文就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合理设置和相关职能,作了一些探索研究,提出了建设建议和实践措施,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机构设置;建议和措施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Hang(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Judicial Police, Kunming, Yunnan 650211)Abstract: These year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advanc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is relatively backward.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has made som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bout the reasonable setting and relativ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at vocational colleges.According to these, this thesis has putted forward some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and practices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institution setting;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同时,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 确保教学、管理和科研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 这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作成绩显著, 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库开发与整合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在被各个高职院校重视及实施。然而,由于信息化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也给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一、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是学习模仿我国本科院校传统的信息化机构体系建立的,一般来说,负责院校整体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部门是诸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这类的学校下设业务部门,就工作职责来说,业务部门主要负责院校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校园信息应用支持和维护,即依据院校信息化规划和工作安排进行技术实施。就更高层次的立足院校实际,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安排实施计划等这些具有学校战略性的工作,业务部门做起来则力不从心,即使勉强为之也很难达到要求,分析原因,一是业务部门的工作职权和统筹能力决定其无法达到总揽院校信息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二是业务部门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日常的校园信息环境维护和管理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高难度的技术要求也使得业务部门没有过多精力来全盘思考及研究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兼任组长提高权威性,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这当然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但由于职责不明确、人员构成不科学、定位不准确等原因,造成领导小组仅仅起到信息化建设中辅助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关系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把握信息化战略方向、指导和决策信息化建设的职能却没有发挥,院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战备规划和建设方案往往还是交由相关业务部门来完成,依据这种缺乏科学论证及评审的规划方案建设校园信息化存在着极大风险,甚至造成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损失。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信息化机构及职能定位,其职责主要是根据院校办学的需求提供具体的信息技术及教育技术辅助,完成校园信息环境的常规管理和应用支持。还无法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现行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不仅制约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也严重的制约着校园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信息资源和技术的潜能无法真正发挥,校园信息化难以成为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科学设置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借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我国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笔者又实地考察了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昆明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职及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及相关职责,结合高职院校的普遍性特点,认为:高职院校要设置适合自身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机构,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建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理念基础。信息化机构不仅仅是对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软硬件的管理和应用支持,更在于科学规划并指导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新的信息化观念以及管理的新思路,科学组合信息技术并充分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同时对信息资源及其有效利用进行充分发掘,探索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重新优化管理流程,全面拓展信息应用领域,提高信息管理决策水平,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科学定位高职院校信息机构及其职能。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得以普遍的应用,从而巨大的促进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建立起以网络为构架,以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共享和即时学习为理念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地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和教育时空范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必须适应变化,在掌握着巨大信息资源和新的教学手段(教育技术应用)的条件下,定位于全面建立校园信息化工作理念,充分统筹应用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流程,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信息化。因此,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机构在院校运作决策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在设置权限方面要有更加科学的定位,要把校园信息化纳入院校办学理念,使信息化全面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
3、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引入CIO体制
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高层领导的介入,需要科学的管理机构。校级领导直接参与高校的领导决策, 全面负责高校信息化推进的规划和实施, 是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保证。美国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在信息化机构建设、管理职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高校建立信息管理CIO体制,这种体制在许多世界高水平大学中得以引入,成为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的成功模式。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国内一般称为首席信息官、信息主管等。美国《CIO》杂志对CIO 的定义是:CIO 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CIO 体制是基于CIO 职位的针对组织内信息技术和系统之间全面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这里有一个高校采用CIO体制的案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制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由学院教务长任主席,学院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负责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和策略建议,“教育技术委员会”的权限高于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一模式使学院能够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全面进行优化组合,并有效应用于学院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校园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的改进了学院办学效果和活力。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职责除了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策略建议和建设方向的指导外,还包括总体规划指导学院的信息和教育技术全面建设发展,对信息和教育技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统筹,实验、评估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运用效果。在“教育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涵盖33个不同学科的900多门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向世界范围提供免费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今天,遍及全世界的许多高水平大学都借鉴或引入了CIO体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高校的CIO 体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中山大学等许多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中引入了CIO的建设思想,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借鉴CIO思想,搭建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总体来说,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规模小,师资弱,资金紧。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借鉴CIO模式,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职责与权力应包括:
⑴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出发点,结合院校实际办学要求,规划校园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为院校的高层决策提供信息化方面的设想和依据。
⑵主导数字化校园建设, 决策院校的信息化规划、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及优化信息服务工作。
⑶探索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调整信息化发展策略,对院校不协调的业务管理流程及时进行适应性改进。
⑷对院校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全校性的信息制度、信息政策、信息标准,规范信息工作程序。
5、下面是笔者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的一个模式设想。⑴信息化领导机构
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机构设为校级机构,成员由人、财、物、教学、科研、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负责人由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院级领导担任,为院校首席信息主管(CIO)。
职责:全面领导和决策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制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审议信息化建设工程方案;预算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跟随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整合信息管理流程和运行(服务)流程;全面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使用信息资源等。
⑵信息化评审机构
建立信息化建设评审组,该机构隶属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成员不但要有信息技术专家,也要有管理方面专家,可聘请部分校外专家与本校专家共同组成,增加权威性与客观性。
职责: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类规划;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检查评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等。
⑶信息化管理机构
建立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处),该机构是信息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级别为处(部)级,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职责:为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协调和管理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⑷信息化实施机构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部门包括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学院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建设信息化具体项目,充分用好校园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职责:在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下,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具体信息建设方案的实施。相关部门配合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并最终成为用户。
结束语:
信息化机构,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体制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成效。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切不可照搬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更不可想当然的随意应付,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先进的建设理念,建立科学的信息化机构,在其具体管理指导下,才能建设成符合自身管理及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 鑫 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2005专刊
〔2〕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 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 〔3〕郑真真、马文娜、张芳 试析CIO体制之于高校信息化的意义 电脑知识与技术 第5卷第33 期
〔4〕王婷婷、阳征 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第7 卷第4 期
2.企业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篇二
关键词:会展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正随着计算机应用 (网络) 技术的发展而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一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正步入信息经济时代。
会展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烟产业”, 正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会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 助推了会展产业的发展。然而, 会展业在蓬勃兴起之时, 也越来越暴露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滞后问题, 其中会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1 会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会展企业特指承办或主办会议、展览或节事活动的公司, 不包括有会展业务的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等。会展企业员工数量一般都在10-50人之间, 属于小型或微型企业。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 存在以下问题:
1.1 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位
会展是一个新兴行业, 在有些中西部城市, 会展业的发展才短短十几年。会展人在对企业的管理上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他们对新兴媒体网络的强大功能认识还不够, 对建设和维护网站、购买昂贵的呼叫中心软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等难以接受。
1.2 资金不够
会展企业大多属于小型或微型民营企业, 资金有限,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非常少, 无法做到“先信息化, 再做业务”的要求。
1.3 缺乏专业人才
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企业人员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力、维护能力、开发能力、实施能力等都普遍较弱。已建设的网站由于缺乏专人维护而功能单一、信息陈旧, 用户点击量极少, 网站成了毫无作用的花架子。
1.4 管理软件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会展企业人员规模不大, 工作流程不好固化, 岗位职责较难各就各位, 这势必造成管理软件所设计的流程很难按照完整的步骤走下来, 管理软件难以满足自己的多变。
2 会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成化, 综合利用帮助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 实现企业内外部的有效利用, 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 信息化水平是一个标准。
会展企业具有运用信息化管理的特性:
2.1 会展企业的宣传途径依赖网络
会展企业网站和展会网站是宣传营销的最佳平台。对于一个小型或微型的民营企业而言, 很难承担电视广告和传统印刷媒体广告的巨大的费用开支, 因此, 低价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是最佳宣传方法。
2.2 会展企业的招展招商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管理
招展, 即邀请企业参加展会, 招商, 即邀请观众尤其是专业观众到展会现场来参观, 这两项工作是会展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举办展会的主要目的是为参展企业和采购商 (观众) 搭建一个贸易洽谈、交易交往的平台。参展企业和采购商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 电话招展招商是当今会展企业首选方式。客户数据库的创建、智能呼叫系统成为电话营销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2.3 提高办公效率需要信息化管理
节约纸张、节省时间、减少差错等是办公室工作的追求。相关资料的发送可以任意指定收信人, 直接传送给所需人, 无需任何中间环节, 无需打印出发给相关人员, 缩短办理时间, 节省办公开支, 减少差错率, 提高整体办公室工作效率。
3 会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实施策略
企业信息化不是模拟现有管理方式, 而是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结合和变革。会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可根据企业自身需求, 实行通用化的产品设计, 充分体现企业规范管理、提高办公效率的核心思想, 为用户提供一整套标准的办公自动化解决方案, 以帮助企业迅速建立便捷、规范的办公环境, 迅速提升企业的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并降低投资成本。重庆市会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从建设企业网站、智能营销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三个方面入手。
3.1 办好会展企业网站和展会网站
对于办展机构而言, 网站是联系会展主办者和广大参展者的桥梁和纽带。
3.1.1 网站建设的内容及功能 (见表1)
3.1.2 网站的应用价值
会展企业网站和展会网站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为展会组织者服务。高效、充实、开放的信息平台不仅有助于提高展览公司、展会的知名度、促进营销, 还将为参加展会的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展会, 由于其招展的便捷、高效、互动、覆盖面广、能够为参加展会的企业创造新的价值, 因而有可能迅速做强做大, 使会展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展会前:建设展会的互联网商务平台, 发布展会信息, 有效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展会推广、展会招商、展位预定、服务合作、服务预定、参展商信息发布、网上观众预定、网上调研等, 建立包含多功能的大型数据库, 采用三层结构的应用管理, 展会后台简单的操作页面进行管理维护。
展会中:展会现场新闻报道、信息发布, 展会现场图片直播、摄像直播, 展会现场观众登记统计分析、观众条码识别胸卡制作、观众信息识别管理, 参展商、观众统计信息发布。
展会后:对数据库展会信息资源整理、展会信息资源数据库提交、展会信息资源详细统计分析、展会成效成本统计分析、网上展会系统管理。
电子名片制作:会展组织者为参展商和参观者特制电子参展证, 通常用磁卡或带条形码的材料制作。在签发该证前, 会展组织者要求参展商或参观者输入个人资料, 包括公司名称、联络办法、本人职衔、公司性质和业务范围等, 然后把这些资料存入卡中。有了电子名片, 展览会甚至不用花人力来看守大门, 可以像地下铁路入口那样实行电子化管理, 从而准确记录入场人数。
(2) 为参展企业服务。具体应用范围包括下面几种。
网上报名:可以让出席者直接在网上填写申请表, 在网上浏览会议详情, 自动统计出席者人数, 自动监控财务交易。运用网上报名数据库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将所有报名资料都汇总在一起, 使会展组织者拥有一个不断更新而准确的报告。
住宿安排:展会组织者还应该引导展会参加者在网上预定旅店, 可以把免费团体住宿安排应用软件、网上预定工具和报名数据库结合起来使用, 把所有住宿安排信息都储存在一个在线数据库中, 及时监控住宿安排情况, 并可以提前几个月或几个星期根据定房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住房安排结构。
旅行:让会展参加者在网上做旅行安排、网上预定机票, 或是与网上报名和网上预定房间系统相结合。最新的选址和RFP工具添加了为参加小型会议而及时预定房间和会议地点的相关内容。
电子名片使用:参展商可以自由选择租用组委会提供的电子名片读取设备, 将设备连接到自己的电脑上就可以开始使用。买家需要把名片给参展商时, 只需要把存有自己资料的入场证在读取设备上划过, 所有资料就会在眨眼间被传输到参展商的电脑里。参展商还可以把双方谈话的要点记录在相应备注栏里, 做到十分有条理地管理买家资料。
网上会议服务范围:给任何地点、任何人作讲演;在线软件、产品演示说明;可以让会议中任何人观看、编辑发言人的各种电子文档;向所有与会者播放发言人计算机里的多种媒体文件;发言人带领其他与会者共同浏览网页;发言人计算机里的任何应用程序可共享, 对方可以进行各种操作;使用桌面控制功能进行远程技术支持;视频功能使会议更人性化;VOIP语音功能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话费用;以上所有功能都是实时、交互的, 会议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同样实现。
3.2 安装智能营销管理平台
传统的会展公司营销管理靠的是手工作业, 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如营销成本高, 效率低;数据积累不到位;客户资料混乱、重复、易丢失;无法深入的、持续的挖掘客户价值;与客户联系的中间过程无法把控等等。智能营销管理平台具有呼叫中心和客户关系管理 (CRM) 双重功能, 可以轻松解决以上所有问题。智能营销管理平台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1) 来电弹屏:来电时在计算机屏幕上弹出用户姓名、电话、地址、交往记录等。
(2) 鼠标拨号:只需用鼠标点击一次电话就完成拨号。
(3) 客户信息管理:客户信息可自行输入、分组、查询、修改、移动、删除编辑。
(4) 数字录音:实时数字录音, 存入计算机硬盘, 并由声卡和电话播放, 录音存储时间长。
(5) 语音留言:每个座席的话务员不在时, 客户均可留言到硬盘。
(6) 话务员考勤:记录座席上班和下班时间来统计其考勤。
(7) 话后评价:用户对话务员服务态度评价。
(8) 工作质量监督:局域网内的管理人员都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调听, 各座席的录音和观看来、去电情况。
(9) 资源共享:客户信息资源共享。
(10) 报表统计功能:可以作销售报表, 也可按工号、产品型号、日期等进行分类统计, 还可实现供应库存、财务统计和报表功能。
(11) 短信:可通过短信平台向用户发短信。等等。
3.3 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 (OA) 是面向组织的日常运作和管理, 是员工及管理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系统。自1985年国内召开第一次办公自动化规划会议以来, OA在应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IT技术运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并成为组织不可缺的核心应用系统。
适用于会展企业的OA系统, 一般应包含以下功能模块:
(1) 流程审批:表单制作、流程设定、审批处理、工作催办、审批统计。
(2) 行政综合:包含“公告管理”、“新闻管理”、“员工评选”、“外出登记”、“重要提醒”等模块。
(3) 电子邮件:内部邮件、POP3邮件收发, 邮件管理。
(4) 文档中心:公共文件夹的建立与权限分配, 文件上传与管理。
(5) 部门计划:部门周计划、月计划的起草、审核、发布、汇总等。
(6) 任务安排:工作任务下达、执行、转发, 任务执行进度监控。
(7) 工作报告:撰写工作总结、汇报, 可提交上级审阅。
(8) 个人办公:管理个人工作日程安排及建立个人联络系统等。
(9) 即时通讯:在线文字、语音、视频交流, 待办工作即时提醒。等等。
参考文献
[1]刘佩仓.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企业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辅助教学;传统教学
作者简介:李慧(1976-),女,湖北随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厉虹(1959-),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09JG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79-02
一、建设“网络信息化”平台的意义
目前,高校建设各专业均是依照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专业课和专业任选课为辅的思想进行的。各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既有系统性又有上下依托关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的系统性、各门课程的上下衔接关系、相关课程的重叠交叉关系以及专业课程与一、二级学科基础需求的关系等等不很清楚。另外,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情况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由于缺乏实时、有效地评价和反馈机制,学生仅通过学期末考试的成绩才能明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因此,有必要将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新的辅助教学平台——“网络信息化”平台。[1-3]
“网络信息化”平台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要学什么,并建立个人的专业体系结构;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网络化互动式课堂教学,课后学生有资料可循,并杜绝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利用设立的学生论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引入客观评价机制,科学地研究教与学的规律,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积累第一手的资料。
二、“网络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网络信息化”平台是实现网络化教学模式最有效的途径与媒介。[4]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网络化互动式课堂教学,即学生能够从网上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情况,及时看到老师的反馈和评价情况,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在班级中的学习情况,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定位,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
1.“网络信息化”平台的组成
“网络信息化”平台主要由用户登录、网络课堂、教学园地、助学园地和实验指导等五个部分组成。用户登录包括用户注册和系统登陆两个模块;网络课堂是由课程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参考资料和实验指导等6个功能模块组成;教学园地是由与课程相关的动画库、视频库和图片库等3个模块组成;助学园地是由课题讨论、典型题例和网上答疑等3个模块组成;实验指导是由选做实验、必做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3个模块组成。图1为适合本专业教学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关系图。
2.“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内容及各部分作用
该教学平台需要对访问用户进行资格审核,第一次使用前须注册,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进入该系统。授权用户分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三类,这三类用户均有权使用网络课堂、教学园地、助学园地和实验指导中相应的功能,但管理员还有更新网站内容的特权。
(1)网络课堂。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人数多,学时有限,并非所有学生能第一时间领会老师的授课内容。但是,该平台中的“网络课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单独为其构建一个个性化的网上教室。在此课堂上,学生可以使用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资源,并利用网上教室对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自学并加以巩固,还无学时限制。
(2)教学园地。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或者传统课堂上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教学园地模块中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动画库、视频库和图片库等。例如,电机与拖动课程中介绍同步电机旋转磁动势、旋转磁通势波等抽象的概念时,传统的黑板以及书本模式非常抽象,无法形象生动地加以说明,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该模块中的动画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即可解决问题。
(3)助学园地。因时间所限,传统课堂上教师所组织的交流与讨论仅在少数学生范围内进行,无法顾及到大多数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学生能随时在“助学园地”与本课堂中的同学或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还能将学习心得或讨论过程上传至讨论区,由管理员负责更新内容,实现了网络化教学的实时性和交互性。[5]
(4)实验指导。传统教学中学生做实验均是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照猫画虎”,通常實验结束后学生往往不了解此实验目的和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目的、内容以及顺利完成实验项目,“网络信息化”平台下的实验指导模块中提供每项实验的指导书以及部分实验过程的视频。利用网络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之前预习实验内容、方法及步骤;另一方面可以在书写实验报告时作参考;另外,还考虑开发一些网上模拟实验,同时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网上模拟实验。[6]
三、“网络信息化”平台的优越性
1.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
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解决书本类学习材料缺乏的问题,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及处理,不仅获取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充实其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综合性的学习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自主化的学习环境,它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约束,让学生尽可能在最适宜的时间和最佳的学习状态去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克服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动感的及不断更新的资源,代替以往单调的、沉闷的及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建立了一种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模式。
3.提供便利的辅导条件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后在线浏览或下载网络平台中有关课件、补充材料、参考辅助资料等得以解决。此外,利用E-mail和论坛等有效的个性化辅导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不再会因有问题时找不到老师而发愁。这些均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既为教师辅导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又为增强师生感情搭建了沟通桥梁。
4.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更生动、更广泛地了解整个学科体系,寻找兴趣点,明确学习的重点;通过网络平台交互,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学生可以及时答疑解惑,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知道如何获得丰富的教学素材等等。这样,更适合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各取所需,选择适当的学习形式和内容,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提供一个实用便捷的交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学习课堂之外的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但是,网络辅助教学还应该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重视网络负面影响,提倡健康的网络文化
网络提供给高等教育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的自由、平等特性,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但是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作用则可能减弱甚至消失,导致大学生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网络拥有的强大诱惑力远远超过大学生自身的控制力,现在的网络黑客、网络罪犯中不乏青年人;同时,网络的高度图像化和综合性的特点,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阅读和表达能力退化;一些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甚至使言语能力、社交能力、自知能力等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实在不可小觑。学校应该大力提倡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培养他们是非判断的能力,让青年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养成道德自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出台关于青年学生上网和网吧经营规定,采取学校、社会及家庭共同参与的方式,坚决清除非健康网吧,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绿色环境。
2.增强教师主导作用,合理使用网络辅助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网络的出现可以解决学生依赖教师的现象,全面放手让学生自学,但不良后果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失去控制。实际上,多媒体网络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应该清楚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网络辅助教学是否需要应用,取决于教师教学内容的需求。
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应当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心灵的守望者和时尚的引导者。教师除了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多媒体课件之外,更多的应该是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并指导学生正确地获取信息资源、掌握学习方法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也参与课程建设,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能力
网络辅助教学的应用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它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具体地说,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和网络教学的设计者。为了适应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变化,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深化教学基本功,尤其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五、结论
建设“网络信息化”平台,运用多媒体网络庞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行教学资源的收集、检索、统计及分析,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效率和水平;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结合多种网络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科建设中研究教学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倪向东,李盛林,曹杰,等.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辅助教学应用中的利弊[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70-71.
[2]陆继远,景亮.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方案设计及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1,(5):47-48.
[3]谢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生物化学辅助教学的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27(6):51-53.
[4]黄国波.《化工CAD》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探讨[J].台州学院学报,
2010,32(6):85-89.
[5]冯宁.利用“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建构高等数学教学之策略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2-26.
[6]陈贵荣,刘少克.“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6):1-2.
(责任编辑:宋秀丽)
4.企业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篇四
杨金桃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出现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进度无法统一的问题,提出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在多个方面:教学对象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层和教学评价分层。本文着重讨论如何分层,以及分层后如何安排教学,来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
【主题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从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存在学校中心本部和村校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水平的参差不齐,固造成学生电脑水平差异悬殊。再加上教材内容经常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在我任教五年级两个班实施分层教学实验。
二、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差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恶性循环导致差生越差;中间部分的学生要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呢?面对着这许多问题,我们现在存在的情况仍是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学生的双基情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接收能力,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学习兴趣,动机,情绪,态度等),由这些差异因素综合起来的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都形成了差异。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好的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电脑并没有什么兴趣,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以致这部分学生的学生情况相当不乐观,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他们都接收不了,兴趣进一步丧失,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一种惧怕的心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培养出了七十二圣人。也许在今天,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像孔子那样针对每个学生来实施教学,但是如果我们将这样一个宝贵的教学财富弃之不用未免可惜。可是我们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吸收这个理论并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呢?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尽量兼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层教学模式就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教师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不能只顾及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学生的发展。
三、概述
分层教学,从古至今历来被教育界所重视,它凸现出浓厚的人本主义理论和人性化思想。从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到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无不映射出分层教学的光芒。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重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弥补了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即基础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2、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
3、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中小学教育的普及性和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四、实验过程: ㈠、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并相应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组。学生升入五年级后,我先进行一次小测验,根据他们的测验成绩,在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把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在学习上很努力,电脑水平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也往往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㈡、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A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着重提高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B、C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一定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要重点培养B层学生的上进心和C层学生的自信心。
D层:降低学生的起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自信。在着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
五、实验成效
1、学习的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浓厚。各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的热情大为高涨。
2、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得到培养。训练活动始终使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不仅如此,学生的性情得以熏陶,不少性格内向羞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现在变得开朗多了,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主动。
3、较好地贯彻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我进行实验的两个班,进步尤其明显。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的变化,学生层次也有所调整。有6名D层的学生升到了C层,其中有一位能力接近B层,8名C层学生升到B层,5名B层学升到A层。
六、思考与体会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信息技术课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与自信,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分层教学”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帮助。
3、分层教学有利于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平等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且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容易进行协作式学习,更容易做到“学有所获”;它有利于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就教学对象的层次性而言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任何机械的将学生人为定位分层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5、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学习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在某些教学环节中,A、C组学生以一对一的模式辅导B、D组学生或者共同完成一个小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对一模式并不是固定的,随教学的需要可随时调整,让他们在互助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以此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素质。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当然,我们探讨的分层教学模式,不能形成思维定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电化教育研究》2004.1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2000年 [3]《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教材》中文版
5.企业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篇五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标还强调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八年级学生由于缺乏上网的正确引导,导致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教师利用课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责无旁贷。我认为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观点,设计了一节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中《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整合课,也是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选择方案》。
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高峰,身体与心理发育不同步,所以内心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外在体现为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网络感兴趣。八年级学生受理解力局限,对函数一直有抵触心理,认为学习起来很困难,特别是画函数图象后进行方案选择,认为远远不如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简单。所以利用《几何画板》解决学生认为的画图像困难、误差大的麻烦后,让学生感受函数图象的强大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函数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好函数的必要途径。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这样上了一节课:
用幻灯片播放班里一名同学的笑脸,让学生想象考入理想大学后要做哪些准备?思考问题:“如果要到外地(例如北京)上大学,就必须买张当地手机卡,能在家提前做准备,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手机卡吗?”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采用小组竞争制,回答正确一次加一分)最后达成共识,可以上网搜索网上移动营业厅,查阅相关信息,老师当即上网查询展示。首先在百度上搜索“北京移动网上营业厅”,进入页面后,在站内搜索“资费沟通”,根据提供的网址进入“资费导购系统”,点击资费详解,就看到移动通讯的各种品牌,逐个打开,各种话费套餐就展现在学生面前,看到各种品牌下的各种话费套餐的不同优惠方案,着实让人眼花缭乱,感觉无从下手。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卡?”就摆在了师生面前。(出示课题:选择方案)小组讨论,形成决议,首先大致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几种手机卡,然后进行比较,从最简单的比较做起,先初步从中选出两种收费方式,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解法,派代表发言,汇总后展示出方法一:用方程不等式解决,方法二:用函数图像解决。
统计两种解法的人数,请学生说说选择方法一或者方法二的理由。大多数学生认为方法一简单。在学生普遍认为方法二(画图像)太慢后,老师提出新问题:“如果选出了三种手机付费方式,该怎样进行比较呢?”紧接着用幻灯片出示新问题。
学生讨论后发现如果用方法一解决,就要进行三次解方程和不等式,比较麻烦,如果用方法二就要简单一些了。接下来,不用老师提醒,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列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中,这个问题属于分段函数,对八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在大家积极的讨论中,难点很容易就被攻克了,在小组合作中正确列出了函数解析式。
接下来面临的是“怎样解决画函数图像慢的问题呢?”老师导出《几何画板》软件,进行一步步的绘图操作,然后引导学生从图象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之间交流收获,智慧共享。
作业分类布置便于课外拓展:1.书面作业:独立解决《课题学习》问题1。2.实践作业:(1)帮助父母选择最合算的手机卡。(2)收集身边的选择方案问题,尝试解决。
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何画板软件与幻灯片软件交互使用,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与已得出的结论在幻灯片上显示,直观且有动画。几何画板解决PPT无法实现的功能,就是快速绘出函数图象。同学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几何画板强大的绘图功能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动脑、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不断的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产生飞跃。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实现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初衷,同时也达到了改变学生对函数知难而退的心理。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几点优势。
一、信息技术能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②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达到这两个目标的目的是激活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真实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皮亚杰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繁复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领悟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更认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更毋论拥有领悟和掌握知识的时间,使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信息技术就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想象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
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海量素材,例如数学家的故事,丰富的图形,数学与艺术的的结合等等,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同时在网络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掌握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6.企业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同时也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完成,传授知识是其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对于旧的传统教学要在继承和借鉴其经验与长处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落后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
为了适应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1条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从学校的现状来看,随着学校的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室的建成和电子白板安装使用,宽带网的接入,也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我校重点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地探究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优化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跨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以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新型人才服务。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作为课题研究,并在校内进行实践研究。
二、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的信息环境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成学生的自身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建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就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进入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性质。本课题研究是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图建构起崭新的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具体说就是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智能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我们想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克服目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等矛盾,形成符合我校学科教学模式,为今后学科开展信息技术同学科的整合提供借鉴。
四、研究的目标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促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无痕迹地融合的,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协同发展的新型教学结构。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的教育思想、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教学能力协同发展。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技术手段,更需要深刻了解教育之本质,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互补,增强教学效果。并分析本学科特点,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形成有效整合的所需要学科系统的资源包,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课堂评价量表,形成一些优秀整合课例和教学设计。
五、研究策略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等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我校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目前的教学现状。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对掌握的文献进行研究,形成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寻找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支撑。
2.文献研究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分析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构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的现实方案并予以执行。将信息技术引入中学课堂,不仅能使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而且会带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认知方式的多元化,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行动研究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制定课题组的行动计划,然后在实验中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后在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修改计划——再贯彻落实于行动——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此项实验。以收集整理课堂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实践的研究,在理论学习与课堂整合实践之后,及时进行微格教学反思、写出论文或教学案例。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结合教学实践,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创造性原则:多媒体教学突破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模式,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
2.科学性原则:课题的选择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认知规律。高效快速地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口、眼、耳、脑的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3.可行性原则:
软件:我们该课题的研究教师都受过专门的计算机培训,对现代教育技术有浓厚兴趣,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且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
硬件:我校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和一个微机室,多个多媒体教室。并设有大量信息资料库,新添置了许多硬件设施。课件使用遵循的原则是: *辅助性原则 *不可替代性原则 *优势互补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八、课题特色及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的工具,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通过信息技术掌握学科课程的内容,学科课程内容中又蕴涵信息技术,如数学课程包含对各种计算软件的运用,部分物理实验通过自制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语文课程掌握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等等。使信息技术不再游离于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真正地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些比较,制定详细的子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此阶段中,课题组成员注意收集整理有关理论资料及学习体会。实验未立项时,研究老师同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记忆规律,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尝试在第二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研究他们同一知识在无媒体影响下的巩固程度,和有媒体教学作对比,发现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创建的语言情景中,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参与欲强。从此开始收集资料,理论学习,申请立项。确立了课题名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
(二)第二阶段:探索研究阶段(2010年12月——2013年7月)为实验阶段,对我校初二和初三的学生进行实验。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法。具体做法:由该课题的老师负责收集调查分析资料,由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我们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由专门的计算机教师组织课题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和修改的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在实验班中运用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实验期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座谈、调查,增强信息的反馈,教师继续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体步骤:
1.分析教学现状,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2.研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论与方法。3.研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最佳作用和时机。
4.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优质课件的方法与方式。
5.研究与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课改的要求且又超越新课标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此阶段中,重点是根据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活动,积累有关研究材料,做好中期成果小结。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结果,进一步调整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将阶段研究取得的成果巩固并加以推广,进行验证性研究。
(三)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不断反思——再实施期:在此阶段利用第二步所取得的成果,反思不足之处,并总结经验,力争在此阶段将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更好的落实下去。分类整理、汇总研究资料,撰写研究结题报告,成果以结题报告、课题总结的形式呈现。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7.企业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篇七
1 S部门员工培训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员工培训工作现状概述
S部门作为该国有航空制造企业最后一道生产制造环节,担负着非常重要的飞机系统调试、维护和试飞任务,对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十分迫切。为加快步伐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S部门在培训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一方面,建设培训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包括《培训管理规定》《培训实施办法》《培训考评奖励办法》在内的六项制度;另一方面,扩充培训配套资源。选聘教师队伍,组织编写并固化培训教材、筹备搭建培训实操平台和电子化教学培训室。
1.2 员工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 培训管理工作压力日益增大
第一,为适应科研、生产发展要求,培训基层管理单位需策划并组织更多专业化的管理、技术、技能培训等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从而在有限的培训能力条件下,造成了巨大压力。
第二,基层培训管理人员采用传统手工作业方式整理并填写大量培训资料,不仅耗费了很多时间精力,而且容易出现填写错误,导致重复工作的发生。
第三,培训沟通成本高,一方面培训过程中的重复协调降低了组织效率,加大了培训组织难度;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培训过程中碰到问题,常常不能及时向培训管理员反馈,造成培训效果评估的偏差。
1.2.2 培训资源稀缺并且分散,未实现信息整合和共享
培训教材存储在资料档案室、公司PDM等系统和部分管理、技术人员手中,缺乏整合、优化、传播的手段,不利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传承;优质培训课程没有得到有效保留和固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1.2.3 培训模式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个性化培训需求
S部门管理业务宽泛、专业岗位众多,不同系列、不同岗位层级的培训需求差别巨大,统一的培训安排已经不能满足员工个性化的培训需求。随着企业变革的不断深化,员工对培训的精细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差异也会愈加明显。目前单一的、传统的集中授课模式和单一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员工对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1.2.4 缺乏技术手段支撑培训过程中的监控、数据统计、考核评估
在培训体系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培训实施仍然面临制度执行不到位带来的困扰。培训管理员没有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不能随时跟踪检查培训准备情况,也无法及时跟踪掌握考评统计数据,导致培训管理的激励考核机制失效。更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历史数据积累,培训管理人员无法利用科学、客观、标准化的数据来支撑培训规划和决策建议,也就影响了培训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如何运用信息管理手段解决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是S部门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2.1 设计理念
2.1.1 模块化
在信息化平台上利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实现培训管理功能。此平台应当承担从培训需求收集、方案设计、培训计划发布、培训通知、实施到培训考评和数据统计的全流程管理。系统框架分层设、模块化搭建,模块之间相互独立运行,具备可维护性、可扩展性。
2.1.2 资源共享
通过集中的数据管理将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再借助培训管理系统电子平台达成培训资源的传播,实现“线上自我培训“”协作讨论型培训“”虚拟教学培训”和“线上测试”等e-learning的经典培训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员工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培训针对性,同时节约培训成本、提高效率,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培训造成的障碍。
2.1.3 融入培训业务流程
培训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在日常管理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资源,所以急需与信息系统接轨,以降低管理成本。将管理流程融入信息系统,不仅使业务流程得到重组、优化和显性化,而且有利于打通部门壁垒,使培训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统一所有与业务相关部门的管理操作模式,降低协调沟通成本,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
2.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在传统培训管理中,培训数据的统计往往通过人工完成,而培训过程产生的数据常常不能被准确记录。由于培训业务繁杂,工作量大,数据统计通常只反映总体问题,不能精细到个人,从而在功能上并不能满足培训考评精细到个人、培训历史数据支撑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现实要求。而信息化系统可以完整记录培训日常过程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并通过统一管理自动生成档案,还能按照预设标准自动完成积分扣分动作,保证培训的规范化操作,也为培训组织单位提供了用于决策的数据支持。
2.2 基础框架及概述
基础框架依据前述系统设计理念,从顶部至底部分三层依次构建。最顶层为管理标准层,旨在将培训体系制度作为整个管理系统的指挥棒和最高层标准进行管控;中间层为应用管理系统层,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贯穿其中,主要描述了整个系统所涵盖的所有管理业务模块,同时将培训业务流程融入管理模块,起到规范培训管理工作的作用;最底层为运营支撑平台,也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运营载体进行管理操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统计分析等传统培训工作难以达成的管理功能,如图1所示。
3 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探索实施及启示
3.1 探索实施
2015年7月,S部门开始筹备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先后经历了前期需求调研、管理模块梳理、系统详细设计和前期研发等阶段,在2016年启动功能测试。综合考虑培训管理系统庞大且包含模块较多,而目前开发能力不足以支撑一次性完成所有功能,因此明确了先打通流程管理再加强统计管理功能,最终逐步开放线上学习功能的开发策略。
第一步,测试流程管理功能。
主要是基于课程表平台实现培训管理流程管理。在该平台上培训管理人员可以对所有培训计划进行实施情况的监控;培训组织单位通过该平台完成资料上传、培训时间、地点的确定;授课教师可以随时查看上课时间;受训人员根据个人培训需求,可自由选修培训课程。
第二步,测试统计管理功能。
培训过程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模块化管理分布在各个功能平台上,实现了数据的统一管理。该功能能够帮助培训管理员预防培训质量隐患,例如,通过统计分析,在证书到期前,预告提醒功能可以有效规避证书过期风险
第三步,测试在线学习功能。
实现在线培训学习功能,为员工提供更多样的培训模式和内容选择。
3.2 实践成效及启示
3.2.1 完成了职能转变——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转向流程管理
培训实施环节中琐碎的资料整理、台账维护、开班协调、培训实施等事务性工作被有效的替代和分解,所有的工作在标准化的流程约束下开展,节约了管理成本、提升了培训工作效率。不仅如此,凭借信息管理系统可追溯性、可跟踪性、互动性的技术优势,更是有效提高了培训管理质量。
3.2.2 逐渐凸显培训的“辅助决策”价值
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真实反映员工学习情况、培训组织效果、员工培训需求和能力差距。同时,借助统计分析工具,业务、生产部门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支撑战略规划和决策。
3.2.3 强化了培训的激励效果
数据统计功能保障了培训积分制度落地实施。通过培训积分考评与绩效考核、福利待遇、员工晋升、外培机会等要素的挂钩,使培训负责单位、教师和学员从被动实施到主动参与,深度介入培训业务。
3.2.4 实现知识共享
E-learning网络课程培训模式由单一的线下课堂授课转变为集中授课、在线网络化教学、知识库共享,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员工按需学习、随时学习,而且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更符合成人学习偏好和习惯,满足了员工日益个性化的培训需要。
S部门培训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是航空制造业基层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展望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进一步推动培训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和改进。其一,加强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平台的协同集成,实现系统交联,集约化管理;其二,丰富教材课程体系内容,特别是视频课程,实现视频操作教学与工人实操教学的功能互补,提升培训效果;其三,提升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使其不仅能完成基本数据的收集与统计,还具备挖掘更具战略价值的信息能力。
摘要:在航空制造企业人才培训需求迫切、培训组织实施面临诸多问题的背景下,加强培训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本文以某国有航空制造企业S部门为例,分析了S部门培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该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培训管理的设计理念、方法以及步骤,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实施应用前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以期为同类型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空制造,培训管理,信息化,e-learning
参考文献
[1]赵龙.大型房地产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蒋科蔚,张建栋.企业信息化培训中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企业经济,2012(1).
[3]杨洪常.中国企业培训管理现状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4(2).
[4]Au A K M,Altman Y.Employee training needs and perceived value oftraining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China.A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approach[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8(31).
8.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八
为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我院深入贯彻“互联网+”理念,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学院科学化决策与办学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校园基础框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实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保障。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学院在建设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一、融入整体发展战略
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院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和理念。在十三五规划中,学院将信息化发展作为学院整体发展战略来考虑,制定出学院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规划和阶段建设目标。其次是明确学院信息化发展的定位问题,确定学院各阶段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实现的具体目的。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建设任务,只有经过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才能够持续稳定的推动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引入先进管理机制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行,如果没有院领导层面的有力协调,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和具体项目的实施推进往往很难得到保障,信息化应用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应用推广。同时,管理机制是信息化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保障了信息化项目顺利建设和应用推广,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切实有效地指导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建设方向,而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发展,反作用于项目支撑管理机制的运行和推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我院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中,针对实际情况,为保障整个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在管理体制上引入了CIO体系。
结合我院院情,其CIO体系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构成。
决策层:学院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亲自担任。为了支持信息化领导小组科学决策,学院还在全院范围内挑选了信息技术专家组成信息化专家组,负责对学院信息化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协调层:为提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筹管理和充分整合信息化基础设施,学院在原有的网络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赋予其学院信息化的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化办公室是学院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层,在CIO领导下开展信息化各项工作,负责学院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
执行层:包括学院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学院各职能部门明确信息化负责人(部门CIO)和信息化管理员,参与学院信息化规划与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负责业务信息化需求的提出与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教学单位也设置了信息化负责人(学院CIO)和信息化管理员,负责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师生管理中的应用,负责组织师生信息化素养培训,并从教学单位角度提出信息化的需求。
另外,信息化办公室也帮助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运维支撑服务。
通过全院信息化CIO体系的建立,为信息化高效率、可持续化发展的推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该体系下,学院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有效地共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分工协作,协同配合,确保了管理机制与业务系统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可预见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理想效果。
三、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用户的体验度是评判信息化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数字校园时代,围绕数字校园三大平台所建设的各个系统相对独立,系统与系统形成网状关系,用户体验度不高。为推动学院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基于以为人本的思想对学院各项业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分析、演绎、聚类等方法,力求全面、多角度的把握学院各部门业务的内在规律,构建符合学院业务特点的信息架构模型,设计出适合我院的管理模型和业务流程。采用“开放式大数据中心平台”模式和模块化封装方式,并提供标准API,通过充分整合原有数字校园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中心。以流程重构的形式,细化各种业务服务,实现系统与学院业务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用户体验。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专业性强的技术队伍为支撑,学院根据CIO决策的建议,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全面推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信息化办公室的人员配备,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技术水平过硬,多种编制有机搭配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确保信息化建设执行。
鉴于小组内人员岗位的流动性以及每年新进教职员工,学院建立了常态化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信息化培训制度,以确保各系统的有效使用。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地方高校快速发展、实现超越提供了捷径。地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应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信息化队伍建设,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信息化探索与实践】推荐阅读:
集团信息化探索与实践08-28
信息化与企业文化07-15
妥善处置“僵尸企业”的实践探索07-12
2016年省级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企业转型升级方向设备更新专题)项目申报要求11-09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08-10
企业信息化概论07-29
企业信息化目标10-27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切入点之探索论文07-19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