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认识(精选8篇)
1.全面深化改革认识 篇一
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任务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系列党课之二
郑州人民医院
2014年03月04日
浏览量12845次
分享到: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改革领域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升。时间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作出了总体部署,审议并通过了《决定》。《决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而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这一贯穿《决定》的主线,深刻了解它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它的着力点,对于学习贯彻《决定》精神意义重大。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
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新阶段必然会有新目标、新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及其内涵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决定》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90多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高度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并日益丰富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的一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产生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大量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而且这种制度建立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基础上,是一个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减少制度漏洞、克服制度弊端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和完善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也处于不断改革过程中。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让我们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代表制度的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永无止境,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也没有终点。党的十七大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制度的真正完善依赖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的社会历史形态的。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阶段了,已经从制度确立期进入到改革和完善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要对那些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符合人民发展需要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深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人民幸福要求的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1)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是要求满足不同国家治理主体利益需求的过程,是治理主体之间不断调整、协调互动和综合平衡的过程。在经济方面,市场经济机会带来大量的物质财富,也会产生许多消极因素,只有嵌入社会建设的市场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在政治方面,政府天生具有自我扩张倾向,只有在民主与法治的制度约束下,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才会健康成长;在文化方面,只有意识形态世俗化,决策更加理性与科学化,努力促进公民主体的文化自觉,才是文化走向繁荣创新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方面,追求公正,保障民生,塑造“强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是迈向国家善治的关键途径。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善治的关键路径。因此,国家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时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国家治理体系是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求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我们能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质、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2)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国家治理也是国家通过配置和运作公共权力,执行一定的政治理念,始终围绕着特定秩序,对公共事业进行调控、引导和支配,保持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善治状态和过程。国家治理本质就是调动各个治理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国家运用公共事务和实现公共利益需求最大化的活动和过程。国家治理是社会的、历史的、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因而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方式的特征也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中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进入了全能国家治理时期,由于治理主体的一元性,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是全能时期国家职能最主要的特征。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但由于国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始终没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国家治理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时期,国家与市场在治理过程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国家进入社会起重大作用的新时代,初步形成“强国家—强社会”国家治理模式。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了从注重效率优先的发展型国家到追求公正价值诉求的和谐型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国家治理从全能国家一元治理逐渐演进到市场、国家与社会多元并治;国家治理从被动应付到积极应对,再到通过国家治理自身推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现阶段,我国进入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解决中国的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
一种制度具体是通过国家治理或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实现和表现出来,表明整个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即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制度完善要体现和落实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急剧的转型期,转型期的国家治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制度建设,具体表现对基本政治制度、权威合理化体制等进行调整规范和稳固化的过程。没有必要的国家制度建设,一个国家既不可能持续、稳定与协调地进行经济治理,也不可能为实现现代民主政治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反过来,如果国家制度建设不包括民主的因素,得到加强的国家可能变成任何组织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怪兽”。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及时经济社会全方位改革的纲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可以说,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进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及其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决定》中提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和“六个紧紧围绕”,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以经济体质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和“六个紧密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
1.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是其他各方面体质机制的基础,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都是基于经济体制来设计和构建的,因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涉及其他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因此,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之中,是各个领域的改革期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协同推进,推动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现阶段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全方位的改革,从现实情况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像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牵涉范围如此之广,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可能向经济体制改革那样牵动全面改革。我们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带动各方面改革整体推进。因而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继而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六个紧紧围绕“勾画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六个紧紧围绕“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个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而《决定》首次提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质和当的 建设制度六大改革方向,是决定我们党正确把握未来中国改革方向的总的路线图。《决定》中“六个紧紧围绕“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过去我们一般将党的建设改革,现在加上”制度“,说明我们把党的建设改革重点放在制度改革上面。此外,还第一次提到生态文明体制,以前只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体制,现在形成五大体制与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相吻合。
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总任务的重要性
《决定》系统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性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从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把党和国家工作中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探索在农村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广泛推广了以大包干、利改税等形式的经济制度探索活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新局面。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制度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制度创新成果,引领改革进一步深入。
(2)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改革之初,其着力点是经济发展。这对于当时的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有利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普惠式的改革,所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求的是对已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和触动,这就使改革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制度完善的任务也更加紧迫和严峻。
第一,改革的过程需要有更强有力的制度支持。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对世界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不同利益集团相互矛盾的各种诉求,与市场经济制度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尖锐,为了使改革开放更加深入,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平衡各种利益集团相互矛盾的诉求,以推动改革的深化。
第二,选准改革突破口、确定改革目标需要有强有力的保证。
当前,我国对改革目标、改革的突破口等方面的共识比较分散,存在改革议题碎片化、改革目标分散化的现象,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改革的风险在日益增大,在改革的同时保证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难度也在增加,权衡利弊,选准改革突破口、确定改革目标成为了一个较难达成共识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既定改革目标的实现,就要使部分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这必然会导致这些利益群体的反弹,浴室,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2.“善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大单开拓,又要步子稳妥,还要方式适当,特别要注意处理好稳定、发展和改革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只有稳定才能使我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经济建设,才能使改革在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有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保障。
35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全面深化改革总任务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六个紧紧围绕”阐明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我国改革的实施是一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历史没有给我们进行改革理论准备的充裕时间,因此,在改革之初,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航人邓小平就反复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边实践,边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抓紧改,不足的加点劲,争取不出现大的失误。改革之初只确定 了一个大致的思想,就是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城市改革,同时先经济体制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下而上,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考虑各方面的承受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少成多,逐步加以推进。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面改革深化,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就要求我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因而我们除了要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要配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和党的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
2、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论,突破了“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观”“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观”等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中国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从何入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入手,35年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要始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我们的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之后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其他领域的改革,都是为了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从农村体制改革起步,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有偏离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并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逐步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通过经济体制把生产过程中的各方面生产要素都解放出来,包括把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资本、技术和知识等要素解放出来,也把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要素解放出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是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解放了出来,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出来,这才有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把资本、技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解放出来了,把农村富裕劳动力和具有创业能力的民间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出来了,这才有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些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八大强调,“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要求我们要仍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将其作为解决中国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在经济领域,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等,这些都与经济体制直接相关,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改革就失去了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当今中国的“第一要务”。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把“蛋糕”做大,让我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为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他各方成的改革才会有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实现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着力点
总目标总任务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统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所以,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成效,必须选准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着力点。
(一)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着力点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既涉及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情况之复杂,工作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要顺利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根本原则,不能有丝毫含糊。党要实现对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就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须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能否实现,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治理能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改革。
1.提高党的治理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党的执政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运用国家政权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过去十年,执政能力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是在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还没有落到实处,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问题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缺乏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需要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我们党切实提高治理能力。
(1)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社会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整个客观形势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准确了解事物的民菜变化,积极判断事物发展的客观形势,并在这一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行为。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状况时,也需要科学地判断客观形势,比如判断经济发展的形势、总体的政治形势、文化发展的形势、社会发展的形势、生态发展的形势等等。
(2)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就国际而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就国内而言,中国现在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各种棘手的难题接连出现。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国的各方面建设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难以回避的课题。
(3)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中国现在正处于建设法治化社会的关键时期,法治对于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化政治文明的核心就是法治,法治的关键就是将国家的各项事务纳入法律的轨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同样要纲入法治的框架之内。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拥有法律依据,而且还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法治化。
(4)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各方面的事务极其繁重,各种大小事情千头万绪,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务,有国际、中央和地方各个层次上的事务等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对着繁多的事务,不可能全部包揽,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一些大事,对重大问题、重大方针进行重点研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2.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改革
制度是保证一个党少犯错误的重要前提。邓小平甚至将制度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他深刻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他还提到,“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并不简单地等于加强党员的执政能力。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良好的制度首先应具有明确的规章和严密的程序,它规定了整个组织的行动准则,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能保证组织意志的向下执行。党的制度建设还表现在能够及时应对社会变迁。因为政党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桥梁,能否将社会变化的每一个细节传给公共权力组织,转化为公共政策回流到社会,是政党制度化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只要保证这条通道畅通,党就可以随时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实现自身的调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任务的着力点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关键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1、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1)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民族的凝聚力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在精神上空虚、苍白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日本,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之所以能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建成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原动力就是在国家严重受挫之后,全民族形成了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振兴精神。这种精神转化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群体意识,进而转化为巨大的建设力量,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这个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2)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勇于开拓创新。在中国这样一个的东方大国,推进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大业,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股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难以想象的。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往往决定这社会变革的深度。中国改革的兴起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改革的深化也来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想解放、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每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还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这是一个战略抉择。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挑挑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擎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实现改革任务举措。提出落实改革任务的举措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小甚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要大胆干。
2.准确定位征服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也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对政府和市场定位,我们一直在根据时间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广范围发挥失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征服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治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2)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人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牟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限制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只能是不同的。政府要更好地发挥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的职能,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列宁说过,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35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力军,是发动改革并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的主体和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时就时就说,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他本人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新创造概括起来,形成政策,加以提倡。的确如此,中国共产党正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的愿望、要求、智慧和经验,概括提高,变成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从而推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实践。
2.全面深化改革认识 篇二
改革开放30年强调的是经济增长, 但如今以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已显露了它的种种弊端, 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风险。改革到了今天, 开放更多空间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新兴产品的不断涌现, 各行各业的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甚至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导向的结果, 而传统的经济模式以及由此主导下的多种传统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抑制大量的活跃的市场因子。经济转型加大了金融改革的紧迫性, 这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得到了简明扼要又力透纸背的概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呈现出较高的垄断性, 由此出现了竞争不充分、价格不透明的问题, 导致金融活动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相对较低。人们希望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民营企业, 从而重塑实体经济。然而实现利率市场化, 改革者除了要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标志外, 更要创造出支撑利率市场化背后的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监管条件以及体制条件。
3.深化三个认识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篇三
关键词:质量 管理
0 引言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是人类追求更高质量境界的航标和工具。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提高整体素质,帮助企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增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从三个方面认真思考和把握。
1 难点在变革管理,不在制度补充
全面质量管理不只是对产品质量的改进,也会涉及组织价值观和文化的改变,还要涉及组织结构和体系架构的根本性改变,往往表现为文化阻力、技术阻力、管理阻力等等,它都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进产生强大阻力。
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变革文化理念。思想意识支配行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照搬、走捷径是绝对不行的,奉行“拿来主义”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一之路是结合实情,塑造企业自己的质量文化氛围。必须要强化质量观念,把质量教育作为“第一道工序”,教育员工认识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坚持质量起始于“源头”、深入于“过程”、终结于“现场”的认识,把追求质量演变成一种精神文化、一种科学态度、一种工作作风和一种生活习惯,将全面质量的理念、价值观、工作习惯、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效融入到员工行为之中,培育企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让员工在观念和行为上接受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理念,把质量意识渗透到日常管理之中、融汇到生产经营之中,营造出质量就是生命的核心企业文化。
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变革组织结构。从组织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分为上层、中层、基层三个层级。管理层级是分工需要,目的是实现由想到做的过渡。传统的宝塔型结构,内部科层化严重。领导为中心的职能管理,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只关心本部门工作,对于穿越部门间的工作相互推诿,且各部门管理交叉,相互制约,交流不畅,信息资源不共享,大大影响了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要将全面质量管理推向更深层次,必须从组织整体的发展角度去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要打破企业内部的权力部门化、利益团体化的组织框架,变革质量管理的运行体制、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责,明确界定权利与责任,变职能管理为流程管理,变行政指挥为自主运行,变过程管理为效果管理,淡化职权,强化服务,严格执行,透明操作,构建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质量工作格局。
2 重点在前端执行,不在高层决策
产品制造是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制造过程是企业中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管理活动。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执行能力和员工技术水平。
提高组织的执行能力。选准了工作方向,关键是如何执行。有效的执行才能使企业创造出实质的价值。首先,执行政策要恒久,不能虎头蛇尾、搞“一阵风”,要主动认真、深入细致,不能大而化之、浅尝辄止,不能机械照搬,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接受任务不谈条件,不找任何借口、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怠工,特别是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要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有条件要干,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第三,推进工作不打折扣,要发扬“钉子”精神,在工作环节上不打折扣,盯紧细节,注重工作质量,关键程序不能少,重要步骤不能减,严格执行工作标准、体系文件、规章制度,严格进行全程质量监督,在工作质量上不打折扣。
提高队伍的技术素质。质量是通过个体的实施来实现的,一支质量意识高、责任感强且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最重要保证。当前科技发展更新速度加快,新工具、新方法层出不穷。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教育培训,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员工业务素质技能,才能在更高层次、更大幅地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企业的未来、是发展的根本”的思想,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从内部培养挖潜和外部引进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人员、内审人员、特殊工序检验人员、操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工作方法和操作技术方面的培训,通过持续培训,建设一支掌握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标准的技术队伍。
提高全员的参与程度。产品质量是企业许多环节和工作的综合反映,产品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岗位员工对质量的认识和工作。因此,需要广泛调动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形成人人关心质量的工作氛围。要教育员工对质量高度负责,对岗位负责,按标准、按规程进行生产,全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发现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因素,发挥聪明才智,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持续进行质量改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3 关键在过程控制,不在结果检验
产品的形成是由市场调查、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制造、检验出厂和销售服务等一个闭合循环构成。产品质量是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要想真正控制住品质,必须紧跟过程控制,将质量管理不断细化,才能减少无为损耗。
操作任务要明确细化。要确保质量控制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建立起目标管理、计划落实、过程控制、分步实施的质量管理机制,要制定工作计划,将年度质量管理工作任务和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标准,通过计划控制,层层传递压力和任务,责任到个人,落实执行措施,使人人肩负质量指标。
工作标准要适当单一。人、动物甚至机器,都有一个合理的工作时限和节奏,如汽车每小时行驶不超过多少公里,运动员每隔多久要中场休息等,都有一个极限标准,一味地追求挑战极限,只会让员工疲惫作战,产品也只能由精益变成滥造。另外,尽量不要超越“专业”极限。不熟悉的“异域之事”,未能经过培训的“意外事件”,会让员工勉为其难,感到困惑,只能让员工乱了阵脚,降低工作效率,影响产品质量。
节点流程要合理对接。要推行“买卖化”的独特管理方式,把上道工序作为“卖方”,下道工序作为“买方”。强调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好,将员工都成为人人严把质量关的检查员,“卖方”质量存在问题,“买方”可拒绝购买,让不合格品无法继续“流通”下去,让员工实现由过去的“要我控制”转变如今的“我要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品的流转。
过程监测要激励有效。要建立层级监测机制,定期开展自我首检、日常巡检、出厂终检、绩效考评等工作,强化生产过程的宏观控制,注重事先预防管理,要变单纯的事后惩治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发挥过程监测中的预防和纠偏作用,通过对实施过程的检测和考评,增强员工质量控制意识,并通过“质量回头看”活动,复查产品质量,责成进行整改,确保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4.全面深化改革认识 篇四
只有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党才能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者。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归根到底体现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注重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生产关系,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着力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而腐败分子滥用手中的权力,人为地“设租寻租”,阻挠和破坏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增加流通环节,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搞乱经济秩序,破坏党的经济政策。毫无疑问,腐败造成经济管理混乱,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危害。以权钱交易、权力商品化为主要特征的腐败现象,是对社会主义原则的背叛,也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大敌。
只有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党才能始终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腐败是腐朽思想和文化的外在形态,与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它腐蚀干部的思想和作风,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腐败的蔓延,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消极悲观和愤世嫉俗的心理,从而削弱人们遵守社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它既导致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堕落,也严重地冲击着公众的法制信念,使公众对法律、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发生怀疑。腐败不除,难以建设先进文化。
只有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党才能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腐败的最大受害者是广大人民群众。腐败的本质,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侵害和掠夺。腐败分子谋取私利,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口中夺食”。腐败导致党脱离群众,失去民心。
只有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党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腐败是执政者丧失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基本原因。腐败首先腐蚀的是执政党的肌体,导致在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从而使党的系统和权威受到瓦解。腐败扭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无法得到正确的制定、贯彻和实施;腐败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引发广大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腐败造成用人不公,严重地打击和压制人才,使之离心离德,甚至成为对立面。
党内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重视不行,不抓紧不行,不下大气力也不行,否则就会影响党的先进性的充分发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都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党领导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点,这些特点和优点都源于党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惩防腐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奠定了基础。自觉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带动反腐倡廉工作,就能使反腐倡廉工作日益深入,不断取得新胜利。
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带动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不断拓展预防腐败的领域。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彻到防治腐败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在抓好已经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在政治领域,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机制;在经济领域,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机制;在文化领域,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崇廉鄙贪的有效机制和氛围;在社会领域,要形成领导服务群众、群众有效监督的机制。
以党的先进性教育带动反腐倡廉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防治腐败必须从思想教育抓起,以党的先进性教育统领和带动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严格要求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以党内制度建设带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推进反腐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必须纳入党内制度建设和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框架之内,既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又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党内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要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用制度
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当前,要以改革的精神抓紧抓好预防腐败的法规制度建设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二是制定落实党内监督条例的各项配套措施,增强监督效果;三是制定党纪处分条例的配套规定,制定和完善对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四是进一步完善政务、厂务、村务等公开办事制度,建立健全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五是加快廉政立法进程,做好我国法律法规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衔接工作。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责任感使命感带动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权力得到正确行使。积极的党内监督,是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和有力保证,是防治腐败不可或缺的重大举措。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坚决克服明哲保身、怕得罪人的庸俗作风,澄清“不必监督”、“不能监督”、“监督不了”等错误认识,增强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当前,尤其要针对干部选拔任用、财政资金使用、国有资产运营、金融资本运作、土地使用权出让、行政审批权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巡视和监督检查。要健全发现问题机制,力争防患于未然;健全纠错机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一旦决策或权力运行出现失误,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以严肃党的纪律带动查办腐败案件工作,对腐败案件保持高压态势。要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受贿以及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必须明确,“注重预防”决不是要放松惩治腐败的工作;加大查办腐败案件的力度,同样具有“治本”功效。只有毫不留情地查处各种腐败案件,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才能有效捍卫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反腐倡廉工作也必须坚持这个根本标准。为此,必须坚持纠防并举、综合治理,继续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切实解决看病、上学、食品药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继续纠正在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真正做到办事要公、作风要实、用人要当、为政要廉,决不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扎扎实实地促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各项工作。
反腐倡廉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深刻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处在关键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仅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大力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于进一步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点,就是通过具体的执政行为最大程度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以坚持和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己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廉洁从政、勤政为民。严惩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不断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才能切实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只有把反腐倡廉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持之以恒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在复杂的形势下,经受住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考验,牢记党的宗旨,使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党风问题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党执政的条件下,党风的好坏既对政风和社会风气状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直接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作风总的状况是能够适应执政的需要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作风建设还存在不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的一面,直接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要进一步认识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权力观,解决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5.全面深化改革 篇五
班级:网络1111学号:2011811020姓名:沈元超 论文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改革;十八大;意义;新举措;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全面深化改革。
总书记近日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改革的新谋划新举措,都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眼于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谋划的一系列新目标、新部署、新举措,针对的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因为抓住了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改革氛围越来越浓,改革共识越来越强,改革举措越来越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还有具体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并相应拿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谋划新举措,必须是宏观思考和微观探索、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的有机统一。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6、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7、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8、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9、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10、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2、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1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参考文献:
[1]范玉刚.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3,12:18-21.[2]翁淮南,刘文韬,张纪.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前景——10位专家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J].党
6.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 篇六
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为了全面反映全市上半年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经认真了解掌握各领域改革进度,现将深化改革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5年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各县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委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委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2015各项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初步成效。
(一)改革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6个专项小组和改革办,制定了《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了领导小组、专项小组、改革办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深化改革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2.分解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市委关于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党发„2014‟1号),明确了深化改革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推进步骤、重点任务。制定和印发了《贯彻实施<中共市委员会关于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责任分工方案》(党办发„2014‟41号),确定了6大块、23个方面、175项改革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协调单位、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各专项小组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指导和督促各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制定了本专项小组承担的改革工作方案。市改革办制定了《市2015深化改革任务及推进计划表》,确定了71项重点改革任务。全市32个主要牵头单位制定了深化改革推进任务表,明确了重点改革事项计划,为扎实有效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3.调查摸底重点改革进度。协调各部门报送了2011年以来承担全国、自治区改革试点和全市性重大改革事项进展情况,收集了近三年来我市已经出台的改革规划、方案、政策、办法、制度等资料,为做好重点事项备案、评估重点改革实效、深入谋划重点领域改革提供了依据。
4.开展重点改革事项调研。各专项小组及相关部门围绕承担的重点改革任务,组织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中小微企业发展、政府性债务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等调研,为推进重点改革理清思路、制定方案、明确重点、提出对策提供了参考。
(二)行政体制改革
1.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市编办牵头开展调研、分析论证、讨论修改,提出了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初步意见,已按规定报市委、自治区逐级审批。
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印发了《<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办法(试行)>补充规定》(党办发„2014‟17号),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管理。对市属105家事业单位工作职能和目标任务逐项进行梳理,初步将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等类别,为全面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奠定了基础。稳步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促进市光明中学国家试点、市中医院自治区试点工作,已组建了理事会,制定了章程,建立了法人治理机制,为全市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积累了经验。改革县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对一县两区146家事业单位开展调查,已经完成了大武口区26家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岗位设置工作,其他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较快。围绕审批事项(项目)平均办结时限压缩50%以上,实现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四减少”和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两提高”的改革目标,部门联动,多策并举,精简、合并、优化行政审批。一是全面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查。印发了《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方案》,梳理行政审批事项和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233项。制定了《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党发„2014‟11号)等十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采用取消、下放、合并和调整管理方式等措施,积极推动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和优化。二是减少项目前置审批备案程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初步拟定了我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力争年内正式颁布实施。初步制定了《企业投资审批流程优化方案》,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正在细化《优化前置手续办理流程及时限表》。在网门户网站开设了“在线政务大厅”平台,完成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和行政审批督查督办平台等软件功能,6月底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平台、智慧政务网上办事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开始对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机密的审批事项在网上直接受理办理。三是积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初步拟定《市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初稿),清单初步列出了限制类14种205项、淘汰类14种228项、落后产品9种114项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和领域,逐步将投资由“严进宽管”审批制转变为“宽进严管”备案制。四是减少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了《市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了行政事业性收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与收费标准,对两个辖区和市属108个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18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审核,重新申报和发放行政收费许可证,注销了15项商品价格和收费管理文件,保留了144项有法律法规依据的项目,在39项临时性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取消收费项目20项,将19项“自愿有偿”项目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五是进一步降低中介服务收费标准。对全市73家中介服务组织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逐一进行审核,重新核发了《服务价格备案登记证》,严格落实自治区减免标准,对建设项目前期咨询费、工程监理、勘察设计、环境影响咨询等12项收费项目全部降低了收费标准,对监理、招标服务类和测绘、检验、评估咨询服务类等42项属于市场竞争和协商确定收费价格的项目予以保留,工业企业涉及的共同性项目评估报告以开发区及园区为单位统一编制。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健全完善经济转型升级机制。围绕国家老工业城市转型示范区建设,编制了《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配套方案,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等方面的工作已启动,《惠农区西河桥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2年)》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编制了《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工作方案》及《市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市农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市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三个专项方案,《宁夏银川—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委托专业机构启动调研和编制工作,《关于支持陆港经济区发展若干意见》已报送自治区相关厅局。围绕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落实《市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2015年重点实施29个试验区重点项目,上半年已开工建设21个,完成投资10.8亿元。制定和印发了《市重大项目推进管理办法》,促进项目引进、储备、推进、建设、考评奖惩科学化。
2.进一步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党发„2013‟1号)和《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和事权下放的意见》,以理顺体制、健全机构、下放事权为重点,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惠农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了开发区工作机构,调整核定了人员编制,下放干部人事、项目审批、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9大类24项市级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明确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市、惠农区之间的关系,基本理顺了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
3.大力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印发了《关于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党发﹝2014﹞13号)、《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党办发﹝2014﹞38号)两个指导性文件,完成市保安公司、童龙公司、沙湖机场公司等7户企业的清产核资及财务审计工作,完成了沙湖机场、童龙公司等企业股权划转,做好了九柱集团生活垃圾填埋厂财产清查、资产清单、产权划转等准备工作及市环保研究所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工作。探索建立市属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修订了《市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办法》。探索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础天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基础,初步拟定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组建(改组)方案。积极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定了广西柳州化工与市环星海湖开发公司产权转让《方案》。
4.多策并举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一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市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市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办法》,完善“单位绩效自评”制度,公开2015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报告及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民生支出预算,市直66家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公开部门预算、“三公”经费预算。二是改进行政成本控制方式。强化以“三公经费”为重点的行政成本支出监管,修订了《市本级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暂行)》,制定了《市本级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进一步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加强预算单位资金支付实时监控,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会议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11项指标。1—5月份,全市党政机关行政运行支出同比下降38.99%,其中公务接待费、会议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日常办公费分别同比下降70.34%、42.99%、25.97%、38.17%。三是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制定了《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方案》和指导目录。四是建立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出台了《市本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业金融考核办法》、《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有效利用自治区财政厅间歇性资金4.5亿元。
5.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房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平罗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颁证率、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颁证率和农民房屋确权登记率均达到100%,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颁证率分别达到97.2%和96%,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惠农区红果子镇等9个自治区试点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在全区全面推开,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所有权颁证率分别达到86%、83%。二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及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平罗县国家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深入,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规模生产经营、农村土地产权抵押交易、农民土地和房屋产权自愿退出转让三项机制,探索开展了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和以地养老、以权养老两项试点,已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4100多笔,发放贷款1.6亿元;办理各类农村产权交易650多笔,交易金额5700万元;退出转让宅基地和房屋农户720户,退出转让耕地3600多亩。惠农区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成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投入试运行,现呈报自治区金融办待批,正探索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健全农村产权交易规则和建立农村产权评估机构;与银行对接采取担保加确权合同抵押的方式提高贷款额度,发放农业贷款160余万元。三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改革。平罗县对23个试点村集体“三资”及债权、债务等进行了全面核查清理,制定并修订完善了《平罗县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暂行办法》,积极探索农民对集体“三资”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继承权机制。惠农区对38个村集体“三资”进行了清产核资,实行村级“三资”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加强对集体“三资”处置行为的监督。
(四)社会事业改革
1.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党发„2012‟28号)和《市实施“两名三提高”工程方案》,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以县区为主每年按10%比例实行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市、县(区)两级政府制定每年10%自治区、市级骨干教师到偏远落后学校支教。健全教师职称评聘分离机制,研究制定了《推进教师职称评聘分离实施方案》,探索推进教师职称评聘分离。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制定了《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办法(试行)》,细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申报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审核评估细则》,扶持发展以学前和普通高中教育为重点的民办教育。探索新建公办幼儿园政府购买服务办法,提高了新建公办幼儿园经费补助标准。整合宁夏煤炭工业学校、西北煤机制造高级技工学校、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组建联合学院。
2.改革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总量、类别、等级及其数量的设置和调整办法,初步起草了《市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激励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特设岗位”聘任工作,初步拿出了专业技术人员“特设岗位”聘任名额分配方案,待市政府研究审核后步实施。
3.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市属医院已打破编制界限,全部实现同工同酬;县级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探索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推动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在市中医医院2013年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员岗位竞聘方案》、《外聘职工收入分配方案》及奖惩办法等制度性规定。将平罗县定为全国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4.健全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一是开展智能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成硬件设备安装及门户网站建设,形成“同人同城同库同网”,基本实现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就业服务全程自动化、网络化和一点登陆全市查询。二是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着手成立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开展服务机构诚信状况评估,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三是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出台《市大学生创业园区优惠政策和服务实施意见》、《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管理办法(暂行)》等一系列创业孵化园优惠政策,完成了26个项目的征集、评审和入驻。四是实施职业培训示范创建工程。制定了《市鉴定中心建设方案》,成立了筹备工作协调工作小组,统筹现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立鉴定资源共享、鉴定信息互通的联系协调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订单、培训机构让利、个人适度缴费”的培训机制。
5.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是完善大病保险救助制度。出台了《关于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增门诊大病有关规定的通知》,增加了4个城乡居民门诊大病病种,提高了城乡居民在基层卫生院住院报销和肾透析等20种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已累计兑现赔付1129人次,赔付金额724.8万元,共有821户家庭受益。二是改进医保监控机制。制定了《医保基金控费管理若干规定》和《市职工生育医疗费用人头包干结算标准》,完善协议医疗机构准入退出制度、协议管理制度、住院病历二级审核制度、医保用品和一次性医用耗材监控制度、医保医师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协议医疗机构诚信制度等八项制度,促进协议医疗机构诚信履约、自觉控费。三是完善就医转院和跨地区就医结算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与银川市9家医疗机构连通了医保结算系统,解决了7000多名在银川居住的籍离退休人员就医即时结算难题,方便了市参保患者区内就医。四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草了《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筛选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26个,利用农村闲置村部、学校,新建、改建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争取民政部批准建设市失能失智护理院项目,市永峰养老院一期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五是做好低保提标扩面。把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统一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城镇居民低保提高到30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最初的每年420元调整到1930元。六是健全完善保障性住房建管机制。制定了《市保障性住房租售并举管理办法》、《市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管理办法》、市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办法,具体事项正在实施。七是完善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政策。立足于扩大住房公积金政策惠及面,将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30万元调整到50万元,最高贷款年限由25年调整到30年,大病提取住房公积金范围由9种扩大到15种,实行父母与子女间联动使用住房公积金归还个人住房贷款,对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30%(含)以上的低收入家庭可凭证明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将机关事业单位支付工资、且与单位签定劳动合同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三个月以上的职工纳入缴存范围。
(五)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清理社区创建达标、考核评比,梳理各部门组织或批准的创评活动共有26项,其中保留24项,撤销2项。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市社会组织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市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一律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实行由市、县区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对社会组织的分支机构不再进行登记审批,异地商会、非公募基金会的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市、县区民政局。
2.健全完善依法治理机制。一是在党政机关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制定了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规则,建立完善了法律顾问定期服务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顾问律师工作交流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明确政府法律顾问团的职责定位,进一步规范法律顾问行为。二是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施意见》及具体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三是健全完善依法处理信访问题机制。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加强涉法涉诉信访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成立了涉法涉诉信访接访服务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政府法律顾问服务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信访值班律师受理分流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涉法涉诉信访联调联动法律服务工作机制、涉法涉诉信访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联合接访。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将市、县(区)信访任务较重的职能部门接入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建立网下办理、网上流转的群众信访事项办理程序,实现办理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
3.改进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了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与社区服务两项档案制度,制定了《市社区矫正对象定位手机管理办法》,先后为400余名社区矫正人员配备了定位手机,确保矫正对象不脱管、漏管。改进农民工资支付方式,严格执行“月支付、季结算”制度,在13家建筑施工企业推行农民工工资银行直接支付工作,办理农民工工资卡3000余张。完善劳动监察与行政司法的联动机制,研究起草了《关于建立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联动机制的意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五)文化体制改革
1.整合组建新闻传媒集团。整合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网络信息中心3家市属新闻单位,对现有人员、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和清产核资,组建了新闻传媒集团,目前三家单位已实行集中办公。建立重大新闻宣传报道媒体联动制度,在网首页建立《日报》电子版,网取消时政新闻采写,时政记者岗位转型,时政新闻统一采用日报稿件,实现一稿多用,促进报网融合。在网设立网络广播电台专栏,实现网上收听广播电台。
2.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组织实施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活动,选调基层优秀文艺节目进城市、进社区、进企业,扩大城乡文化交流演出。建立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下派的36名文化辅导员协助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建文化活动团体,引导居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将加强“流动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加大投入、增强服务、组织落实,在服务供给、人才培训等方面努力实现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欣赏、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在体验经济发展的同时,享受“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的便利和“流动文化服务”愉悦身心的快乐,实现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文化活动、免费开放、流动服务、电影下乡、信息共享等工作有序组织实施。
3.推进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制定了《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确定了建设市图书馆数字化系统改造一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文化馆电子阅览室、大武口区文图两馆达标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建设、47个社区193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配置及挂牌工程等7项重点建设项目,各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五)党的建设体制改革
1.健全完善组织工作机制。制定了《市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联系工作机制》,推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出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制定了2014——2018年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努力建立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干部培训体系。认真落实《市处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新任职副处级干部到信访部门跟班学习管理办法》的制度,建立全市处、科级优秀年轻干部库。建立干部“干事档案”核查公示和组织部门“双向约谈、深入走访”制度,形成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查机制和综合分析研判机制。在大武口区开展“智慧党建”试点工作,在惠农区开展机关干部到社区报到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制度,成立了市大学生村官促进会。改进干部培训机制,落实《市选派非公有制企业指导员暂行办法》(党办发„2013‟89号),进一步健全完善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机制。落实《中共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党发„2013‟42号),推进市县党校改革,撤销大武口区委党校和惠农区委党校,原工作人员和编制由各县区消化,干部培训工作由市委党校承担;平罗县委党校挂市委党校分校牌子,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共享。
2.健全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公开述廉制度,制定出台了《市市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市纪委全委会公开述廉制度(试行)》,在全区率先启动了领导干部在纪委全委会上公开述廉工作。调整市反腐败案件查办协调领导小组成员,修订完善了工作规则,建立了重要信访举报情况、重大案件线索分级移送、处分问责通报等工作机制,强化各执纪执法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了工作合力。加大对县区和部门纪委(纪检组)查办案件的指导和考核,重要案件坚持下查一级,防止压案不查、瞒案不报和查案不力等现象,先后严肃查处了三起严重违纪违法案件。3.健全完善人大、政协工作制度。市人大围绕健全完善人大工作制度,进一步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使代表依法履行职权,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制定出台了《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建议督办办法》。市政协制定了政协领导直接联系委员工作制度、政协委员联络服务基层群众工作制度,围绕建立党政府和政协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制度,制定了《市政协2015协商计划》,确定了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8个协商课题,在市政协十届二次全会上审议通过,积极促进常委会协商、主席会协商、字正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等多层次广泛协商,目前已完成政府采购、中小企业技改资金、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等课题调研,以咨政形式对政府采购工作进行了协商。
二、深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等待中央、自治区出台改革决策政策和报批事项。中央、自治区相继召开了2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了一些重大改革事项,但目前相关文件和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我市各县区、各部门担心“抢跑”与中央、自治区改革要求不相符,同时也期望参照中央、自治区改革“蓝本”制定相关规划、政策;一些改革《方案》、《意见》已报送自治区相关部门,但一直未下批复,影响改革事项的实施。
(二)部分改革事项研究不够深入、《方案》不够完善。目前,对一些本市能自主改革的事项,相关部门已草拟了《方案》或《意见》,但由于政策依据不够充分、改革措施可行性不强等因素,有的一直在反复修改,有的未能提交会议研究,影响改革进度。
(三)部分单位对承担的改革事项重视不够、推动乏力。一些单位没有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工作创新等方面研究思考改革,把抓好常规工作当做推进改革,抓不住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事项,市委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若干意见》及其《分工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没有有效落实。
(四)各部门(单位)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深化改革事项多、任务重,各专项小组牵头单位人力、精力有限,对各专项小组成员单位的改革事项不完全熟悉,推进改革主要依靠承担改革任务的责任单位。对于跨部门的改革事项,相关单位还缺乏深入沟通,分工负责、协力推进机制还不到位。部分单位牵头责任意识不强,协调配合单位不主动,使改革事项各部门、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各环节之间的进度不平衡,缺乏整体推进的协调性。
三、下半年深化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一)强化领导小组决策职能。组织召开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第三次会议,进一步完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议事机制,健全深化改革事项会议研究、资料备案、信息报送、督查考核等制度,强化深化改革的决策研究和指导落实职能。
(二)开展重点改革事项研究。领导小组各成员、个专项小组及各责任单位要及时研究国家、自治区深化改革决策和政策,围绕全市重大改革事项,确定调研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深化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三)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制定《市2015年深化改革任务和推进计划》,指导各专项组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抓好各领域改革工作。各专项小组要强化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职责,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增进相互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动2104年71项重点任务,梳理确定重点改革事项和试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四)加强深化改革督查考核。建立深化改革督查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发挥考核导向作用,促进各县区、各部门切实抓好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市改革办每月对深化改革工作进行统计汇总,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和通报,每半年进行一次考评。加强与与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及各专项小组办公室协调,联合开展改革专项工作督查,推动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实。
7.全面深化改革认识 篇七
一、“南巡讲话”的精神实质
1992年的1月间, 邓小平同志先后视察了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深圳和珠海市及上海市并在视察的途中发表了多次讲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必须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树立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
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以“谁要是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谁就会被打倒”和“谁想变也变不了”等斩钉截铁的话语告诫全党, 实质就是再次强调了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这也成为了“南巡讲话”的内在灵魂。同时, 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具体判断标准, 设定了“三个有利于”的度量准绳,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 构筑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博大的生命力。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冲破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二者对立起来的思想牢笼。
在讲到社会主义本质时,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解决了萦绕在很多人心头关于“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的疑问。在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 邓小平同志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原则即共同富裕, 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同时, 邓小平同志还告诫:“如果富的愈来愈富, 穷的愈来愈穷, 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三) 强调改革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改革, 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把改革和革命并驾齐驱设定为解放生产力的手段与工具, 为改革开放基奠了坚实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四) 坚持大刀阔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途中谈到深圳的经验时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没有一点‘冒’的精神, 没有一股气呀、劲呀, 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走不出一条新路, 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不冒点风险, 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万无一失, 谁敢说这样的话?”从这些讲话中不难看出, 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巨大勇气表示了坚决支持的态度。
(五)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工作方法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重要的理论方法。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而不要“一手硬、一手软”;还强调要警惕经济犯罪、腐化堕落、奢靡享乐等违法乱纪行为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与蔓延。这一点, 对今天的政党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南巡讲话”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南巡讲话”的许多理论、思想与方法依然指导着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具体实践, 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坚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继续深化改革
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东西, 即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体制, 这必然会触及局部的既得利益体。当年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改革之路, 是主政南粤的习仲勋同志执行邓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指令而硬“闯”出来的。而当今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深水区”改革之履, 依然需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的号召, 正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
(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是我党一贯倡导的思想作风。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奋斗, 中国人民已经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只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切有益的东西都可以加以吸收并利用, 这就是“南巡讲话”留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宏伟的目标需要坚实的脚步, 战略上的藐视需要战术上的重视, 只有埋头苦干才能将改革的总目标落到实处。
(三) 坚持共同富裕的改革方向与价值原则以扩大改革成就的覆盖面
邓小平同志明确告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改革开放历经35年的风风雨雨,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亦日益突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取向,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区别。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宗旨, 必然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以致走上邪路。
所以, 应该充分理解“南巡讲话”的精神实质, 稳步推进分配体制的改革, 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和杠杆, 切好“蛋糕”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国各族人民。三中全会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的措施和目标, 正是对这一原则和方向的传承与坚持。
(四) 坚持推进全方位的改革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中的重要部分, 不能相互脱离。目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科教文化领域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虽然没有直接详细的讲到除经济领域以外其他方面的改革, 但是却强调了改革要有“闯”的精神, 讲到了要发展科技和教育, 讲到了要“两个文明”一起抓, 还讲到了要进行反腐倡廉建设等, 所以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主张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目前,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在经济的恢复与起步期可以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模式, 但是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临界点的时候, 就必须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并引领经济的继续发展, 这是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我们应该全面落实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基石的党的规章条例, 全面落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主干的国家法律法规, 积极稳妥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等, 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高举“南巡讲话”旗帜, 实现复兴之梦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他6名政治局常委一起参观了国家博物馆。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年的持续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而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费里德曼以《中国需要自已的梦想》为题, 专门撰文解读“中国梦”, 寄望中国“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二十余年之后, 习近平同志将深圳作为了第一个视察的地方并向位于莲花山的邓小平铜像敬献了花篮, 又一次向全国和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改革的坚定立场与决心。而历史已证明了一个铁律:落后就会挨打、自强才能生存。伟大的梦想需要不懈的奋斗, 高瞻远瞩的战略需要脚踏实地的策略, 希望和实现中间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即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奏鸣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交响乐, 而随着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 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可抛弃, 改革创新的锐气或勇气不可丢掉, 共同富裕的价值方向更不可偏离。“南巡讲话”的思想理论依然在指导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指引着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征程;而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财富, 必须加以“盘活”和利用,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南巡讲话”的生命力与伟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8.全面深化改革谱写改革新篇章 篇八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4.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6.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8.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2.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4.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5.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7.要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endprint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5.要大力发展大众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3.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5.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6.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8.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9.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10.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endprint
1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能力训练】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上 ②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上 ③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上 ④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政的作用表现在( )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④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D.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下列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是
( )
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说明( )
A.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B.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D.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6.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行政 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下列符合科学执政要求的是( )
①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 ②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③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④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方向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保障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途径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9.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下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10.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A.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其哲学依据是( )
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endprint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主流
C.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重点
D.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1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B.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
C.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材料二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正确认识。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必要性和途径。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二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B 6.C 7.D 8.B 9.C 10.A 11.B 12.C 13.D
14.(1)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因此,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所以,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④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因此,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2)①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②途径: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使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15.(1)①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面深化改革认识】推荐阅读:
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09-30
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10-25
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答案06-15
刘云山论述全面深化改革08-16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10-03
晒一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成绩单”10-26
看全面深化改革_携手共筑中国梦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