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024-09-11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精选11篇)

1.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一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摘 要:目前,新课程体制改革影响下,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音乐课程教学地位的提升,学校应要求老师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构建音乐高效课堂。在小?W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要依据学生实际学情,运用有效方式,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对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现以培养素质人才和综合能力型人才为标准,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地位也逐渐有所提升,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形势来看,小学音乐课程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老师仍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或运用方面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学目标依然以学生成绩为主,另外老师的主观教学意识还是很强,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重要性,因此综合实际情况,目前音乐课程地位还是较于劣势,音乐欣赏教学得不到有效发展。从更深层面来讲,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对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没有做到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只是学到了一些音乐技巧。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1.创设良好环境,营造趣味性教学氛围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最好途径,也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教学证明,相较于老师的教学与督导,兴趣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颖事物都会有好奇心,那么,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丰富且生动的课堂情境。多媒体网络,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视觉双重能动力,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推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新高潮。

例如,在《春天》课程学习过程中,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音响设备播放山东民歌女生独唱《沂蒙山好风光》,在淳厚优美的歌声中,有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音乐欣赏状态,然后老师再让学生接着欣赏“春到沂河”歌曲,提问:“同学们,大家对这首音乐曲调熟悉吗?”学生:“老师,我们听着像是民谣风格的曲子。”老师:“那大家又从这首曲子里感受到什么了?”学生:“老师,我听着好像有一种春天要来的感觉。”进行到这一部分,老师的引导教学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再用多媒体幻灯片或其他方式介绍一下柳琴的音色与外观,简略介绍歌中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深入感受春的意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组织学生表演“嘀哩嘀哩”,以表达对春的热爱、对自然的歌颂。

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加强课程知识渗透性。另外,老师还要积极实践各种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可采用人物或事迹讲述让学生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但要注意时间要简短;或是直接让学生以听赏为主线,留给学生足够的欣赏与想象空间;又或者课堂情景活动教学等都是一些有效教学手段。

例如,《可爱的动物》音乐课程学习中,老师先进行课堂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谁在旅游的时候去过森林?”学生:“老师,我们没有去过,去过树林算不算?”班级学生哄堂而笑,老师:“没关系,大家随便表达自己意见,那么老师就让大家听一首歌曲《森林深处的杜鹃》,然后大家在音乐中想象一下画面。”老师:“大家谁能模仿表演一下歌曲中杜鹃的叫声,老师奖励一个漂亮的杜鹃玩偶。”通过课堂调动,学生们都跃跃欲试。然后老师再让学生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简笔画或动作表演等形式表达出来。最后进行知识总结与情感体验归纳,让学生学习到动物都各有其可爱之处,对待动物要有爱心。

3.重视音乐教学,做好总结反思工作

新课程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对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学校和老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策略。因此,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领路人,必须要不断积累音乐教学经验,开阔自身对音乐的认知眼界,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欣赏并理解音乐所具有的内涵精神。最后,老师还要时刻做好总结反思工作,进一步完善音乐课程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老师的教学思想在不断转变与提升,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会得到更大提升,最终会实现音乐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路小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2.[2]冯丽梅.关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6(14):217-218.编辑 李琴芳

2.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二

一、“师传生受”到“学生主体”式教学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倡导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占指导地位.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作为数学教育的开端,小学数学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逻辑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在每一节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只有教师积极发扬创造革新精神,才能带动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携手共进,相互影响学习定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结出丰硕的创新果实! 因此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传生受”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整体式与范例式教学模式

在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普遍存在着知识点分布零散,欠缺条理性的问题. 分散的定义和定理很难加强数学教学中整体意识的构建、形成和发展. 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遵循书本上的授课过程. 应该把单元中的数学思想、核心意识,集中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学习趋向. 并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向核心意识靠拢,使得数学学习健康进行.

有时候,例子胜似说教,选择一个好的例子,对它进行细心剖析,对学生传输本质知识以达到学习最终目的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范例教学就是如此. 范例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通过讲授“范例”内容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避免题海战术高投入低收益的消极现象.

三、生活式教学模式

生活式教学模式是指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实际活动学习数学的教学模式. 与其他模式相比它更重视问题的提出而不仅是数学问题的解答,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死板,教课用具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缺点. 生活式教学模式强调通过生活实际经验建立数学教学模型,这种模式富有生活与创新的气息,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向往及对数学知识的渴求,采用这种方法还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教课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对课堂进行设计,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又要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调查、实验、测量的手段将课堂与生活契合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对抽象性数学思维还不熟悉的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采用这种生活式教学模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创新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起步,担当着打好学习基础的重任,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数学思维还都相对薄弱,因此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很难实现教学的目标,而合作学习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合作学习也可以称为分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倡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交流学习.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科学的分组,这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讨论学习. 同龄人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不仅利有于他们对知识理解,也会加深他们对知识印象,继而增强学习自主性和对学习兴趣. 当然,数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可以在旁进行引导,适时点评,并总结分组讨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 待讨论完毕,教师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选择讲解,并梳理知识脉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授“面积单位”时,教师讲授给学生这一课的学习目的,并对这些面积单位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讲解,然后分组进行物体面积测量活动,活动要求测量身边物体的面积,如桌椅,文具盒、书本橡皮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明白各个面积单位所代表的面积的大小,继而便于学生理解他们的换算关系. 活动完毕之后教师梳理知识脉络,进行课堂总结.

总之,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们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完成教学模式的创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历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三

一、阅读教学模式——注重精读与泛读的结合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大基本功。读包括朗读与阅读。阅读又分为泛读与精读。快速浏览,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文章所给信息点为泛读;在此基础上掌握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能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及中心思想,能翻译文章为精读。初中学生所学知识肤浅,词汇量小,分析问题不深入。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泛读能力,更应该培养他们的精读能力,注意两种能力相结合。

《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有一两篇短文,要求学生阅读完短文后完成相应的任务:或是回答问题,或是完成表格中的信息,或是判断句子正误,或是归纳总结文章大意。类似于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因此在平时阅读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强,尤其遇到新单词就会产生畏惧感。所以首先应帮助他们扫清单词障碍,先通过泛读完成阅读任务,再通过精读,做到掌握单词及语法。

二、互动教学模式——激励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教学新理念是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的。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的获得等都依赖于课堂,取决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质量。因此,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利而有效的。

在互动教学中应该按照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和练习评定五个步骤开展进行,以便于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交流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能够培养学生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互动”教学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突出学生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交流—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教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最后,强调团结互助,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由于互动式课堂教学强调了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因此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多维互动的信息传递活动。这不仅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形成联系,推动了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国家教育部组织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建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并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其特点在于:1. 通过语言交流可增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2. 个人练习更加充分,每个同学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共同的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3. 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4. 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三个环节: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知识要点。其中任务环是核心部分,任务的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的设计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我认为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1. 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始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多样性,从口头到笔头,从易到难,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交流。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任务型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3. 任务的设计要体现人文化,既要注意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渗透,也要注意社会、生活、交际、跨文化的互相渗透,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不断培养。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生活,为学生组织并开展,使学生从中获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动”起来,使英语教学“活”起来。

4.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四

随着社会转型的持续深入,我国的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调整转型,这也对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多时,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却没有稳步跟进。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而我们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有义务也有能力从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方面面进行尝试和创新。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为目标,积极能动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对“新课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出于应试教育需要,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大多以填鸭式教育为主,授课时强调大量知识的灌输,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典型的“单主体”模式,即:在课堂中,老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更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元素之一,并不具备主体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应深刻认识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所在,语文教学不应遵循固有的模式,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同时,应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教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为主要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并在此指导下优化

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学生乃教学之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感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以此为基础,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感触,还要求教师拥有敏锐的双眼,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独特想法和观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新奇想法,绝不断然地否定或给予消极的评价。总之,坚持“以学生为本”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体现。

第二,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构建师生互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人是生活在一

定环境中的人,“环境造就人”,好的环境能让人“不扶自直”,坏的环境却也有着“近墨者黑”的负面影响。可见,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教学环境也是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教学质量同样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乐融融的教学环境往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高效掌握知识,而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学生如坐针毡、如履薄冰的痛苦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创设活跃轻松的课堂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锋与争鸣,本着“赏识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提问,同时,在新课导入环节,多动脑筋,利用教学挂图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激活课堂气氛。在授课时,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以和蔼可亲的姿态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通过引导式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并在思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现代社会并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学习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式学习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可鼓励学生自发结成小组学习团队,课上共同讨论,课下一起学习,教师在节假日或寒暑假时还可布置一些小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沟通、交流、学习,并在互助合作之中完成指定的任务。这种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起优良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通过在小组交流中发表自我观点展现出个性和价值。合作式学习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常言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缺乏“质疑精神”,这样的品质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和进步的,而合作式学习方法则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有助于学生课堂交流讨论的圆桌式教学,老师在新课导入或其他环节,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讨论空间或存在疑问的命题,号召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搜集资料的方式证实或证伪,在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经过这种学习方式的磨炼,学生也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建构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进步,这种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利而无弊。

小学语文教育应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努力做到“基于学情,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自主能力等为主要目标,力争做到“授之以渔”。著名的教育

5.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五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文/李佰娜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实用性等方面的启发和培养,同时强化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借此来促使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应用历史知识。对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标准来创新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开展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展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6.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机智 篇六

—李改会

【摘要】 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认识和深刻理解。新课改化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失控现象,考验着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化学教学机智表现于教学设计、实施、反馈过程。本文主要分析教学机智的表现形式和应对的具体策略。【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 偶发情况 具体策略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充满着各种变化和突发事件。新课改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为教师运用化学教学机智提供契机。新课改在给化学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提供契机,搭建平台的同时,也对化学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挑战。现代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解决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过程分为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馈过程等。化学教学机智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过程将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教学设计过程的教学机智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这时,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化学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如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将实验设计得更具趣味性,仪器安装设计得更具审美性,操作演示设计得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设计得带有开放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这些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具体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例如,我们可用日常生活中的简易材料来设计实验。如在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可在课本实验(铜片与锌片分别、同时、连导线同时、连电流计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前增加西红柿电池实验。由西红柿电池引入新课,水到渠成地过渡到“这些简易材料可构成原电池,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通过趣味实验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试想:若按部就班按课本来,效果还会一样吗?

具体策略二: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如何帮助学生复习好气体实验室制法,是每个初三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抓住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后让他们记住,显然有违于新课程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老师们要不断思索,发挥自己的机智,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从做中学,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

福州十八中的一位老师在上“气体实验室制法复习”的课时,她是这样处理的:通过图片引入哪些物质可产生O2和CO2。并设计探究活动:根据所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一套制取O2和CO2的发生装置。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和上台展示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成果,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生生互评分析装置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开动脑筋、激发思维,加深了对气体实验室制法知识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自然而牢固地复习了气体实验室制法的知识,而且初步体验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创造性思维。这一教学设计,教师不拘泥于解决问题的模式,激发她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教学机智的创造性[1]。

二、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学机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设计得再完美也难免会有闪失。化学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又以属于认知因素还是非认知因素为依据分成二类:

1、课内认知因素的偶发事件及其应变策略 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产生的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①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疏漏或失误

②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③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④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⑤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不着边际。⑥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对于这些偶发事件的应变,一般有以下一些策略技巧:(1)诚恳自然、自我批评

漫长的教学生涯可能会出现疏漏。有时教师讲解过程中有失误被学生当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以谦逊、严谨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把授课中的失误当作一面镜子。这样往往比一味地强词夺理更能树立教师的威信。相反,教师强词夺理、硬撑着头皮,不仅会耽误教学时间,而且会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观摩课时,演算一道化学方程式,但由于一时紧张而列错了式子。这时有学生小声地给他指出错误,但他怕丢了面子,还是硬着头皮演算。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大汗淋漓,式子列了半黑板,也没有结果。这时台下一片骚动,使这位本来就心理紧张的老师更乱了分寸。最后,一堂观摩课讲“砸”了。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如何去对待“过

2)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一堂关于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一位教师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感性认识,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关钠的化学性质的知识。但在做钠与氯气的演示实验时,本应看到大量白烟,却出现了大量黑烟,学生顿时表现出惊奇不解。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次演示实验失败了。这时他把话锋一转,叫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他问学生“黑烟的产生似乎是不正确的。我们来推断钠与氯气的产物应当是什么?”学生:“应当是氯化钠。”教师又问:“但是黑烟又从哪儿来的?”接着提示:“大家想一想,金属钠是如何保存的?”学生:“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噢,找到原因!一定是煤油没有擦干净,煤油燃烧发出黑烟。”这样巧妙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学生不仅深刻了解反应本质,而且还受到科学态度的教育,对教师的坦诚也感到钦佩。(3)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乙酸的羟基电离时产生H+,并且具有酸性,乙醇也有羟基,它也能电离出H+吗?教师反诘的问题是:乙醇是电解质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或婉转加以说明,避免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上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系统介绍周期表,课本上介绍的2s22p4是外围电子层排布。学生问道:什么是外围电子层排布?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在选修课本中会学到。总之,这些知识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应予以回避,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4)明断暗收,为我所用

开放性的课堂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课堂上,对个别学生爱出风头和提出的古怪问题,教师要用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肯定其长处,不记过失,并以妙语相对。

当上到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时,讲到汞与硫磺生成硫化汞。因此,实验室常将硫磺撒在汞的表面,以除去不慎洒落的汞。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小孩发烧时测体温,若不慎折断水银计,将汞吞入口中,也用硫磺吗?”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老师没有被激怒,反而平静地说:“这问题提得正好,能用硫吗?大家讨论一下。”通过讨论很快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在教学中巧妙地把教学中的意外变为可利用的生长点,既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还使学生受到了教育。试想,如当时停下课来,把发问的学生劈头盖脑地训斥一顿,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5)善于置留

学生是求知好学的、各具个性的个体。青少年学生有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多思、多想,凡事喜欢问为什么。在教学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太难,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教师即使回答也超过学生理解力,或有时学生提问超过教师的认知水平。这时,教师可采取置留的技巧。

如在做淀粉-KI溶液与氯水的反应,教师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强调滴加适量氯水,但有的学生多加了一些,出现了先变蓝后褪色的现象,褪色涉及的反应显然课标不要求。可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研究这一问题”,转入下一教学环节[3]。(6)当机立断,对症下药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如何鉴别Na2CO3、NaHCO3和NaCl?有学生主动回答用石蕊试液鉴别,原因是:NaCl溶液呈中性应为紫色;Na2CO3为纯碱,故其溶液显碱性应使石蕊试液变蓝;NaHCO3是酸性盐,同NaHSO4一样其溶液显酸性应使紫色石蕊变红。教师若立即指出其回答错误,这样势必让一些学生以后不敢再主动回答问题。教师首先赞扬了该同学懂得将知识进行迁移,然后指出并非所有酸式盐都显酸性。如NaHCO3显碱性,为什么显碱性我们会在选修课本中学习。这样的评价没有让学生因自己的回答错误而感到懊恼,并且能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7)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课内非认知因素的偶发事件及其应变策略

这类随机事件多属于课堂教学纪律方面。主要有:课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引起学生的反常情绪,影响了课堂上正常的教学气氛;教师点错了学生的名字引起学生嬉笑或因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而产生节外生枝;学生的突发性生病;个别学生的恶作剧引起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等。这时,教师可采用情理交融法、幽默教育法等应对策略。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学生由于排练歌咏比赛迟到了,因此上课前次序有些混乱。当教师讲解要做的实验时,有的学生还沉浸在歌咏比赛讨论中,有的学生没听就开始做实验。这时,这位教师说:“我太相信你们了。其他班这个实验都是老师演示,我相信你们会做好实验才把它改为学生实验。”听完老师的话,学生都静下来,专心听老师上课并完成实验。这位教师用言语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情理交融,促使学生自我认识。

新课程给化学教学机智开辟了新天地。相应地,化学教学机智理应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推向新境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应成为情感与智慧的交融汇合,成为激情人生与智慧人生的淬火,而这一美妙境界的达成正是来自于化学教学机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化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熟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不断研究、总结教书育人的策略与技巧,逐步培养和完善自己的化学教学机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成为唤醒师生各自潜能的时空。参考文献

1.傅爱芬.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机智[J].教师论坛,2006,(5):15-17.2.吴法成.现代教学艺术新论[M].西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96-225.3.胡志刚.教育时机论[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45-266.化学组

7.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七

在不断推进的教育形式下, 教师需要不断用新的理论来充实自己, 通过寻找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的不断发展。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教师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中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氛围。在素质教育中, 不仅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对学生的指导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使自己不仅对英语专业的知识研究更深入, 在其他科的学习和理解上也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才能用自身的知识魅力来对学生产生影响。英语教师应该把新课改作为对自己的一项挑战, 在逐步深入理解新课改要求的同时, 不断充实自己, 使本身丰富的知识能适应考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把不断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可以使人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再回顾, 找到其中产生积极作用的地方和产生消极作用的地方, 进行采用和不断改进, 使以后的事情能获得成功。在英语教学中, 由于新课改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在这种不断探索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 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通过反思, 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使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 从而实现了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要求。

通过不断进行反思, 教师可以采用在反思过程中获取的灵感, 舍弃在之前课堂教学中效果不好的教学方式, 不断地反思, 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发展和提高的状态, 这种发展对教师是一种促进作用, 对学生是一种吸引作用。高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他们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 而对于不断有新意出现的教学课堂却兴趣十足, 这种作用对整个课堂、整个班级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要通过教学情况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 把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结合。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自己经验的分析总结, 结合其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在教学中设定教学情境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发展, 使学生从思维的横向和纵向都获得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 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不断地进行学习, 不断地进行反思, 使教师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外, 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还可以经常参加同事之间和学校之间举办的教研活动, 通过其他教师对自己上课的评价来进行改进, 通过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融合。通过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使教师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和发展。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 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 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 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 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 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 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 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 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 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重大的, 但是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不能形成主动研究和分析的意识, 所以,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要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使学生成为了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教师从观念上真正适应这种转变, 能把自己从课堂上的主要活动者转变成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以及他们提出的问题表示尊重, 激发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思维的活跃性, 主动地进行学习。

8.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八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04-01

在我国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为了培养紧跟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中生,并为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考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进行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转变英语阅读教学观念,加强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促进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

当前正在大力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正好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阅读教学的理论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认识到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对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知识,拓展视野,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意义。目前我们教师针对英语教学方法的主动研究还远远不够。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参加新的英语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学会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生机盎然、富有成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坚持养成训练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行交际。“口头”方面的某些基本功训练,对阅读理解有正面的帮助作用。以前,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存在不够全面,教学实践也有偏差,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操练,忽视对语言意义的掌握和运用等现象。交际语言不仅是指语言的音、意统一,同时也指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比较重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强调使用语言的得体性。这样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这种交际情景的真实性,是学习语言的生命和实质,交际才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具体情景中交际,得体地使用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而不仅仅是孤立的句子,我们教的才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能力。当今考察学生能力的方法,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大步发展。这种语言学习的养成教育,不仅使你的学生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而且使一代人会终身受益。

三、教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

英语阅读常用的一些有效方法有:

(一)略读法。

略读法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略读的主要目的是快速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准确回答有关文章主旨或大意的问题。关键在于用最快的速度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去分析理解。

(二)查阅法。

查阅法是做细节题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学生不需要阅读整篇文章,只需要找出可能包含所需信息的那部分,然后进行阅读寻求具体答案的方法。查阅法主要的要求是获得具体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在使用查阅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选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弄清楚文章的具体结构和排列顺序,这样能在阅读和作答时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结合上下文判断词义法。

这个方法的使用要以学生拥有一定的词汇量为基础。学生在日常就应该有意识地去不断积累单词,小小的单词与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关系。在做词义题时,学生依据词不离句的原则,将一个个生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判断。

(四)判断推理法。

通过恰当合理地运用以上方法,学生已经能根据文章答对很多题了,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在所给出的选项中,不止一个选项适合做答案,这时,就考查的是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了。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指导。便于学生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和全面分析,进行合理恰当的推理判断,从而选择出最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那个答案。

四、指导学生阅读

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并指导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英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因此,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极其重要的学习环节。具体要求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并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任何准备就走进课堂的学生,学习肯定是被动的,教师讲解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演示什么,学生就看什么。这样的学习缺失了学生自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学习也是低效率的。预习看起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教师的精心指导也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要求学生写出自学笔记,提出并记录他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预习生词,安排学生针对有关课文中的问题做些准备。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接受新知识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授之以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五、充分利用教材

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品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品德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高中英语课本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好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英语阅读教学应密切结合课文中的教学内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材料和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实施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综合掌握英语语言运用功能,才能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水平,才能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丽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J].现代教学探索,2009(14).

[3]李杰.新课程下初中英语阅读技巧[J].新课程:教研版,2010(7):161.

9.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九

摘 要:情境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得以广泛应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更加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从什么是初中物理情境教学进行综合阐述,其次介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引用一系列具体情境教学实例来阐明对于初中物理学科如何更好达到情境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必要性;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形成了教育界的一股热潮。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将教学内容赋予具体形象情境之中,通过其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要求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适合学生但又作用于学生,并且能够使其积极主动的构建具有学习背景、景象、活动和条件的学习环境。将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就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引入、制造、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可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探索、认知和领悟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景体验,使其心理机制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的必要性

1.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之不足

传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为理论核心。它某种程度上重视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控制,似乎趋向于“填鸭式教育”,教学目标上也较为单一,只有知识目标而没有人格和情感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机械记忆。物理这门学科中涉及到大量的物理实验,必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够吸收理论知识,而这种传统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灵活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创造力。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教学目标,讲究文化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相统一。一定程度要求教师突破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创新课堂形式。初中物理课堂如果继续让学生抱着教材学习,不从本质上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就无法在新课改后素质教育为重中之重的教育背景下立足。

3.情境教学模式具有前瞻性

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到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并能够学以致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系列概念或规律都过于抽象,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述只能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至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不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是很难清晰理解知识点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学习会严重影响其对这些规律或概念的理解,甚至容易混淆一些相近概念。相比之下,情境教学就会毫无隐藏的避免此类问题。

三、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既可以贯穿于整堂课,也可以创设在是课堂的初始导入环节、课堂的中间或课堂的收尾环节。教师通过创制具有探索性、引导性、创造性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主动在物理惰性环境中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与此相关的物理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取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提供适当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型物理素材,对物理课堂创设情境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1.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或者应当接触到的生活小常识来创设相关的物理情境,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更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实用性那就显而易见了。比如说,教师在讲述“物态变化”这小结内容时,就可以抛砖引玉,试问同学们“在平时测量体温的时候,医生为什么在测量之前总会将体温计甩几下,完了再看一眼刻度值才会给我们量体温?”“家里人为什么总是习惯于在发烧生病的人额头上敷上?崦?巾以助退烧?本来就已经发烧了,再敷上热毛巾不会更烫吗?”“有没有注意过妈妈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消失了,樟脑丸真的就消失了吗?”对于声速的引入,可以用“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等问题导入,通过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奇异事件”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

2.利用现场物理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概念、规律达成的重要纽带,也是学习物理的最有效的方法。趣味的物理实验可以把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想模型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现场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大米,插入一只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随后,再做一次实验,重新将筷子插在盛有米的玻璃杯中,并向玻璃杯中加入少量水,等一会再拿起筷子,就会惊讶地发现玻璃杯也被提起来了。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讨论交流原因,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疑问中导入新课。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对于一堂新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便意味着本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通过PPT、视频等方式便可以将难以展现的景象、不便操作的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导入新课。比如,在上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如“神六”发射升空的图片资料,大型挖掘机工作的场景,磁悬浮列车运行的视频资料等,通过PPT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把同学们带进了神奇、有趣的物理世界中。在物理教学中,对于类似于力、磁场等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学习和探索。

四、结语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必修的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思考,学到的理论能充分的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成果才能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表面走向深入、从表层感知到深层探析。

参考文献:

10.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

【摘要】近一段时期以来,语文界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应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当下语文教育陷入一种低效,被遗忘的境地,被多数学生无辜地视为众多学科中的“鸡肋”。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提高,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因付出的热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再加上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的影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语文没有了情趣、文学、审美、情感的“追求”,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学科特点,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学数学见效,而真正热爱的语文学生不多,难于持之于恒坚守,导致小学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上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衍生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突出的弊端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和审视这门母语,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现实难题。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

有效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共同预习,教师静心阅读裁剪教材,让学生温书明确方向

我们老师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主体是学生,引导是老师,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课堂上,不是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而是现在我们要去适应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备教案,备学生,备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备教材,就要用活教材,整合资源,创生开放性的语文课程。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该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的重组或增删。可以在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系列,写作教学系列。还可以选用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从课内联系拓展到课外,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个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影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把新课标落实到实处,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超于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而有了一股风力气势,抓得住学生,吸引的了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有效。

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个方向,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我一般会在上新课前,参考教材与教辅,依据我教学设计,抛出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一二个大 1

问题,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先走一步。避免课堂变成教师一言堂,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合作探究。

二、大局着意,教学目标与环节相辅相生,让学生渐次有整体感

自身准备好,备好学生之前,一堂优质有效课还得在大局上有重高屋建瓴把握,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整体感,渐次形成作品和学科的系统。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规定和设想它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应围绕目标进行。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成两张皮,形同虚设。

犹记第一次公开课,我上的《短歌行》,本设计重点是诵读并想象诗歌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慷慨胸怀,这设计本来很好,后来我却在诵读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延展,为了追求课堂的风趣变成天南地北,不着边际的“侃大山”,甚至为了取悦学生和增加表演性质而“大放羊”。这在目标中根本没有涉及,况且后面还有很多诗歌分析,关键句子分析,由此耽误。结果这些沦为低效的废话,浪费学生的时间,耽误了其他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当讲则讲,一篇文章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如果要几课时教完,每一课时都要相对独立完整,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学流程,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学生呢,才有实实在在的知能收益。

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不宜做作,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体的才能牵一发动全身,提纲挈领。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都有其系统和结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每一节课,帮助学生去梳理建构知识的内在层次和逻辑感,确立整体感。完善全面的语文能力建构,避免出现残缺,支离的、随意的、功利性的教学环节,让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不脱节,做到相辅相成,提高有效性。“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三、问于当问,问题设计相机穿插课堂,让学生进入文本要领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一个最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挑战性问题就是有效问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活课堂,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而无效的问题一易重复,令人生厌;二易主次部分,无效、零碎、突不出重点;三易学生来不及思考,没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没有悬念和情趣,胡乱设疑。

本人在引导学生鉴赏鲁讯先生的《祝福》时,可考虑提出系列问题:

①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现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请大家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②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运的动词吗?祥林嫂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祥林嫂不是改嫁给了贺老六,为什么没有改称“贺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终称为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疏漏?还是他的有意之笔?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通过创设如上系列“小步距”问题富有激活性,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如上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自觉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实现读文—品文—赏文。

在教授《沁园春·雪》下阕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⑴ 下阕中提高的英雄人物有什么共性?⑵对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用了一个怎样的字对他们做了总评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评价?⑶ 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请说出你的理由。

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相悦以解”、“从容尽其声”,还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并能从对文章的实际探究中,悟到阅读文本的要领,举一反三,跨进阅读文章的大门,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建立阅读方法,培养了浓厚的探究思考的兴趣,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自然事倍功半。

四、教学环节、交互激发,引导合作,让学生由内而外感悟

《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引导,引导艺术是否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升华新的认知。

初为人师那会,上过一些“受益一生”的公开课,那次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我吸引住了。课堂依然在延续,教师严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设计好的步骤,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可能是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有些问题就自问自答了。此时,我往学生当中看去,发现学生那股新鲜劲已经过了,课堂气氛也沉闷了许多。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议论着什么,有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突然,下课铃声响了,我从教师的脸上看到了沮丧。这时,一位教师走上去安慰说:“你的教案设计的很好,上课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学生没有跟上你的思路。”

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听到这话,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课堂教学活动,是谁服务谁?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还是老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处理思考这一环节,我们有时不自觉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两三个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自己讲解。在整二个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可以偷懒,只要有学生回答正确,问题就会被认可。至于其余的学生真会还是假会,就不得而知了。

再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

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如果换种解决 方式,这种现象就会被杜绝。教师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每个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小组内交流、探索,定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再共同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这样学生不仅被引入文本之中,自然兴致高涨,参与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教师真倾心语文,真爱学生,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高洁的思想,精辟的文理,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真意伴随语言流淌,叩击学生的心扉,弹奏出学生的心灵之音,而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等都是对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语文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课堂教学回归到自身,与教师的设计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 教育科学出版社

4、薛贵亮《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浅说》《中学语文》2005年10期

11.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是整個音乐学习时期最为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开启学生智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关键阶段。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以教学的主导者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见解与感受,从而在学习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重点,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为主要分析点,希望找到一套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堂的效率与质量。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欣赏教育。如果是一个不懂得欣赏的人,即使再优美的乐曲也不会听出其中的美妙,只会简单地认识几个音乐音符而已,自身的审美观念也不会提升,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失去兴趣。相反,如果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那么他会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感知音乐给他带来的美好心情。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欣赏教学形式及内容较单一

如今,小学音乐教师大部分都是专业的音乐院校毕业,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音乐课被其他学科的教师占用,使音乐教学时间不充足。对于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大部分是根据教材安排而进行教学,这就使得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不充分。除此之外,在小学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并没有其他新颖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兴趣不高。

2.教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由于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当教师对音乐作品欣赏进行解读过程中,学生对于歌曲表达的含义不能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而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一般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完整聆听之后再进行分段聆听,这样使得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与此同时,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独立个性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各个能力得到发展。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小学生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多利用多媒体等新型的教学媒介,以生动形象地展示音乐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山村来了售货员》时,这是一首经典的唢呐独奏曲。这首乐曲主要描写的是售货员挑着扁担上山,为山上的老百姓热情服务的情境。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的音像、视频,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售货员的共鸣,更好地理解乐曲中所要表达的意境。

2.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

新颖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与音乐完美融合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例如,在学习《迎宾曲》的时候,这是雷雨声在1980年时创造的一首歌曲。这首乐曲主要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状态。因此,教师要利用这首乐曲的音乐背景,并结合多媒体的新型教学设备,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一派繁荣景象向学生展示出来,从听觉以及视觉两个方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祖国的日益繁荣而自豪。

3.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带给他们的乐趣,真正意义上爱上音乐。

总而言之,音乐的欣赏是学生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良好基础。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个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并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5).

[2]李涛.浅谈小学音乐欣赏创新教学模式[J].读与写(上,下旬),2013(15).

[3]刘馨.论小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3).

上一篇:共青团演讲比赛主持词下一篇:《去年的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