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2024-11-1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精选8篇)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篇一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

2002110094

王子健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中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经济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低等一系列问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实际效益较差,国有企业亏损面大,不改变这种状态,经济发展就很难良性和持久。二是可以改善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我国在工业发展上过度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忽视现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内部管理,造成不少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生产能力闲置等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彩电生产能力闲置比例为二分之一,家用冰箱为三分之二,汽车为四分之三。这种现状迫切要求转变工业化发展道路。三是可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国家对农业基建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已下降到3%~4%,远远低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10%以上的水平。这说明工业的粗放增长实质上已挤压了农业,成为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农业未受应有重视、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的做法,而且工业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反哺和支持农业,从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此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将改善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传统的经济增长要靠大量的能源消耗来维持。据统计,每增加一美元的生产总值,我国的能耗是日本的5倍~6倍,是美国的2倍~3倍。资源的过量消耗,也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以集约型方式增长,资源消耗将会减少,环境污染状况将会得到改善。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看,我国长期以来生产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低价竞争。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更重要的是,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约型增长方式有利于人们实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物质条件,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整体上比较脆弱。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发展、循环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不断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更加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轨道。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篇二

校园新媒体是一个能够全方位展现高校独有的性格、气质的窗口。不同于过去通过传播方式, 校园新媒体能够将抽象的精神和思想通过这种形式具象化更让大学生所接受。例如, 青岛理工大学六十周年校庆之际, 在微博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引发了众多学子的参与, 实现了网上、网下联动的结合。

二、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双重性

1. 校园新媒体在高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成熟的校园新媒体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引导、生活交流和娱乐审美的作用。在以往, 向学生传达信息或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往往通过开会、作报告等传统的方式实现, 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感觉枯燥, 也使得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政治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当下校园网、校园BBS、微信、微博以及各种手机终端的灵活使用, 以及主题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变, 使得原本感觉枯燥的政治精神思想等具象化, 令年轻的大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得到满足, 又能够很好地与同学们进行互动, 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目前校园新媒体存在的弊端

尚待成熟的校园新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带来新的冲击。微博、人人网、QQ聊天工具、网游以及论坛中往往存在一些不良信息, 这样复杂的环境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以及素质教育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由于校园新媒体的互动、开放和自由, 很多平台向大学生宣扬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不文明的言论, 而世界观、价值观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容易受到网上相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这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很大困难, 更对大学生人格素质培养树立了障碍。

三、如何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

1. 将校园新媒体和传统校园媒体相结合

一方面, 校园新媒体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是媒体不断发展深入到高校的结果;另一方面, 校园新媒体不是作为传统校园媒体的对立物出现的。二者的关系应该基本定位为合作和互补关系, 校园新媒体在正确的引导下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 只看到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又不能因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而否认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将新老媒体结合起来, 实现优势互补, 发挥新老校园媒体在思想、素质、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 主动占领尚未成熟的新媒体领地, 正确引导大学生

我们要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而不是被学生引导。校园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匿名性和参与性让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发展, 尤其是诸如微博、人人网、贴吧等这些双向互动性非常强的新媒体, 更要把握主要方向, 抵制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言论等影响学生“三观”以及学校稳定, 坚持正面灌输和恰当地引导。

校园内可以建立专门的站点或者部门, 让专门的富有经验的人员或老师管理自己负责的新媒体, 时常监管校园新媒体所涉及的言论和内容, 及时清理不恰当的内容以及不文明的言论, 积极维护校园新媒体的正能量。

四、结论

校园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源, “自媒体”时代带来的不仅是人与人沟通交往方式的变革, 也为高校校园媒体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简洁、直观、有效的方式, 无论是校园官方媒体, 还是校园草根媒体, 都可以在新媒体的支持下, 获得崭新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 高校校园新媒体建设与发展是一样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 我们将在更加着力推进其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慎重权衡, 有恒心, 有耐心, 将校园新媒体运用于更广泛的平台, 实现更大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瑞生, 赵康.网络论坛社区发展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0)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 消费 经济增长 居民购买力 消费需求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必须理性地分析以往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已不容忽视。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位成为必然。

一、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一位的必然性

2006年中国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大环境条件下,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但由于重投资、轻消费的观念,我们也必须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经济增长方式不和谐造成的突出矛盾日益显现。

1. 从2006年经济增长不和谐现状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必然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达到209407亿元,增长10.7%,这是1995年以来年度GDP增幅的新高点;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全年达到17607亿美元,出口969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年末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为109870亿元,占当年GDP 比重52.7%;城镇新增各种就业人员1184万人,年度城镇新增各种就业人员首次突破千万人,但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保守估计,仅城镇实际失业率也在15%左右。从2006年中国经济态势看,处于高增长、高投资、高顺差、低就业并存的状态。这种宏观经济态势直接表现出国内消费不足,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来拉动。这就使经济增长的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没有消费的经济增长是不和谐的。

一 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而城镇就业增长率低。

根据经济增长的一般性规律,国内生产总值高增长应该带来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高增长。但是,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城镇就业增长率却只有3.6%。而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3%,城镇就业增长率却达到12.5%。近年,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就业高峰期,2006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中学和中专的毕业生就将近1500人,2007年仅大学毕业生人数就高达495万,增幅达19.9%,增量多、压力大,另外,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任务依然很重,还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巨大群体,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连续5年低于4%的城镇就业增长率与连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相比,显得很不和谐。

二是投资和出口增长率高而消费增长率低。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为109870亿元,比去年增长24.0%,占GDP的比重达52.47%。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出口增长了27.2%。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2089亿元,比2005年仅增长了13.6%。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36.5%,而在198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52.8%。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出口、国际收支等方面出现严重失衡。

三是财政收入增长增长率高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低。

这是持续多年的现象。2006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9%,已经连续四年高于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了10.4%和7.4%。这意味着国家可支配财力连年持续增加,而城乡居民收入份额在连年持续下降。

四是宏观经济稳定性较差。

第一,消费增长比较慢,无法给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健的支撑。第二,投资具有不稳定性。2006年上半年投资出乎预料地出现反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3%,超出预期目标。第三,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投资。国外一般是以调利率,或调通胀、调就业率为主,这反映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健全,一些领域改革还不到位。第四,我国经济还没有走出“控冷和放热”的循环。

2. 从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瓶颈”问题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运作不断加剧经济增长中的资源与环境矛盾。

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使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强化,矿产、土地和水等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甚至濒临枯竭,能耗和污染排放指标仍然居高不下,完成节能降耗和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一次经济增长周期并未显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的新型工业化特征,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仍然是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为主。例如,传统的钢铁产业高速发展,掀起新一轮大炼钢铁热潮,低水平扩张屡禁不止。

二是靠固定资产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在持续降低。

200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率是33.94%,200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率竟突破50%,高达52.47%。而投资对GDP的拉动效率却未能同比增长,反而持续下降,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年GDP的单位比例是1元﹕2.87元,2004年降至1元﹕2.27元,2006年已降至1元﹕1.91元。这从一个方面可以清楚表明投资效率在持续大幅下降,也意味着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三是外贸进出口总额连年高速增长。

外向依存度已达到65.6%,已连续四年高居60%以上的危险高度。贸易顺差不断攀升,顺差高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净增755亿美元,增加74.2%,引发贸易摩擦、贸易纠纷不断。四是外汇储备2006年猛增2475亿美元,增幅30.23%,而美元汇率却持续下降,美元兑人民币比上年末贬值3.35%,这意味着中国在这一年里有357.21亿美元资产“蒸发”为乌有。事实上,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当年就“蒸发”209.61亿美元。在这两年里,中国用低廉的商品、低廉的劳动力和高昂的资源环境成本换来的565.82亿美元就这样“蒸发”了。而这种“中国美元资产蒸发”还将继续下去。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并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

经济增长的“瓶颈”,实质上来自于经济增长的不和谐度正在急速增高,只靠投资与出口是不和谐的,经济忽视了民生消费,那么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提升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一位的措施

我国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从可持续的角度分析,这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主要依靠投资的做法更是难以持续;出口目前也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有贸易壁垒,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等。消费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是最终需求,投资增长最终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持。但是我们文化传承中大都不讲消费,或者不提倡消费,消费观念一直受到束缚。如今可以说是真正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并列为首位。消费不足不但是观念问题还有其他实际因素。大力提升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制约因素,需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据有关专家对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我国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就促进消费增长1.72个百分点,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就拉动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但改革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对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上升。原因在于消费不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一直相对不足,是消费不足削弱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与投资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则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2.1%下降为2006年的50%,年均消费率为57.4%,其中年均居民消费率为42.8%,有11年的消费率低于60%。因此必须要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一、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强购买力。

消费增长乏力的根本症结在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有限,缺乏一定的消费实力。因此,一要必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力争做到居民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同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只有在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居民的消费潜力才有条件释放出来。我国较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水平有其历史原因,但随着加入WTO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商品价格中劳动力成本构成比重偏低的现象必然要改变。一方面,低工资留不住人才;另一个方面,商品价格中劳动力成本构成比重偏低虽然商品出口价格低,但却给国外反倾销以借口。因此全面提高工资水平是必然的。二要把扩大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供给体系作为扩大消费水平的重点,促进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当前消费不振原因之一在于消费结构断档,供给与需求结构不衔接。一方面大量豪华住宅、汽车、高价教育、高价医疗等高档消费品供给过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房地产、汽车、教育、医疗等产品供给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政府应当对高档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通过税费形式加以限制,采取必要手段,加大对普通大众可承受的廉价商品供给,从而有效引导普通大众消费潜力的释放。

第二、破除陈旧消费观念,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一是适当降低消费信贷门槛,如首付款比例、还款期限和利息等,以便更多的居民能够达到消费信贷的标准;二是建立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三是加快制定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各项消费信贷业务有法可依;四是银行要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评估、保险、公证等机构紧密合作,简化手续;五是以住房消费、教育消费和汽车消费为重点,适当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同时,倡导现代文明消费观念,增加消费的文化内涵,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引导居民时尚消费。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刺激消费的另一手段。

政府要致力于完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等基本保障体系,提供较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消解百姓的后顾之忧。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十七大将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位,必然要考消除制约消费的种种因素。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使得人们不能消费和不敢消费的根本原因。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和政治问题。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八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何愁消费不振?走扩大内需的道路,将有助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有助于树立民族品牌。

从近日的政策和信息分析来看,中央正在着手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教育部长已经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了教育的公益性,提出了反对教育产业化;卫生部长陈竺也提出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基础医疗体系,这个体系需要覆盖不仅仅是城市,而且是农村,包括所有的中国居民,给他们提供基本的基础医疗。”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大家关心和关注的焦点。从中央严肃查处上海社保资金挪用案件中,可以看出中央对社会保障问题的高度重视。而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的来临,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建立。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要求。消解百姓的后顾之忧,百姓才有能力和有可能进行消费。也就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增长循环圈。

第四,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若干方面体制的改革,配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这些改革包括财政税收、银行信贷以及政绩考核方式等,特别是应该考虑将财政政策由以前较多地侧重促进投资增长转变为更多地侧重促进消费增长方面上来。增加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尤其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支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通过增加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消费性支出,可以间接达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目的,增加农民的消费支出。

第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严格的投资约束机制,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一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规范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的投资行为,强化投资的约束机制。要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要健全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和中央与地方的投资事权。二是合理控制投资规模。我国目前的投资规模比较大,应适当加以控制。同时,正确引导投资方向,把资金引导到社会和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三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国家投资要更多地向中西部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向教育、医疗、社区等社会领域倾斜、向高技术领域倾斜,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合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行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设立资源调节税种,遏制某些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对不能达到能效标准的企业开征高能耗资源使用税。要加快金融改革,完善货币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投资规模的合理控制。五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投资调控体系,逐步建立以行业规划、产业目录、登记备案、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债券发行、差别利率等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投资调控体系。

第六,建立投资监测和预警系统。

首先,要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建立全社会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和规范审批项目、核准项目和备案项目不同的管理程序,真正做到从项目的审批、行业准入、规划批准、用地许可、环境保护、技术安全、资金筹措等方面对新开工项目进行监测和预警。其次,要建立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的公示制度。这样,一方面便于投资者查询各类项目投资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为建设领域的规范管理、项目建设安全监测和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基础性资料。与此同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的公示制度还可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让社会公众监督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否合法、是否对生存环境构成威胁或破坏。最后,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公开网站和新闻媒体中定期公布全社会投资的宏观信息,包括投资规模、投资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等。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政策的宣传引导,定期公布行业生产能力利用情况,指导社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使全社会投资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范围中。

当然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非一日之功。将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位的意义在于把经济问题同民生问题和政治问题进行综合考虑解决。从而确保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走民族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宽宽、俞肖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统计[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2] 施发启,中国经济增长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八条路[r], 上海证券报, 2006,12(04).

[3] 周占华, 经济增长 消费第一[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篇四

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只有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才能有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此,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时代的命题、实践的命题,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现实经济发展的挑战。就渑池而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转变领导方式更是刻不容缓。

怎么认识转变领导方式

转变领导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支撑。领导方式是执政党对执政规律把握的外在表现,是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阶段性中心任务的组织及施政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领导方式是观念理念,是思维方式,是体制机制,更是方法举措和干部作风表现。省委提出这一命题,抓住了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导方式不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在落实效率、效果上大打折扣。不同领导层级有特征不同的领导方式,不同阶段中心任务有方法不同的领导方式。现阶段,中心任务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因此,领导方式必须随之转变。

转变领导方式是推动县域发展的引领因素。渑池是资源大县,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已到了不转不行,非转不可的地步。十多年来,渑池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完成了原始积累,但资源工业的粗放

发展也带来了种种弊端。一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大而不强。二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压力加大,环境约束趋紧。三是三产过于弱小,导致社会就业不足,城镇化进程缓慢。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必然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产业发展停滞,产业困局、生态困局、发展困局将积重难返。另一方面,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矛盾叠加,这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发展为民的目的背道而驰。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需要转变领导方式。

如何转变领导方式

一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纵观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凡是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的地区,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就高,眼界就宽,思路就广,办法就多,其共同特征是,不只是个别领导干部,而是整个干部队伍的思想解放程度都高。渑池是建制2000多年的历史名县,历史遗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仰韶文化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北部山区、黄河沿岸,山水秀美,景观独特,然而渑池的三产却做不大。因此,转变领导方式应着力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抓起。

二靠科学决策转。现代决策涉及的要素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单靠领导本身的智慧难以应对。作决策时应注重领导与群众结合,政府与专家结合,用程序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注意充分听取班子的意见、基层单位的意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立信访评估制度,听取广大群众对重大决策的意见,避免决策的盲目性、片面性。

三靠强化责任转。近年来,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传导快,安排部署清晰、具体,但一些好的决策还是落不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在基层干部。为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二是明责无缝隙。三是评议面对面。四是强化问责,加大对不作为干部的问责。通过建制、明责、评议、问责,努力解决中梗阻、下梗阻的突出问题。

四靠转变作风转。转变领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有针对性地戒“浮”求“实”。要多学习勤思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要加强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在渑池形成清正的党风、清净的政风、清纯的民风。要讲究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的规律、尊重群众的意愿,通过持之以恒的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要讲究实在,工作措施要具体扎实,要把工作部署变成具体的项目,一件一件抓好。要讲究实效,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实际效果,以此带动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

五靠体制机制转。机制的支撑,体制的保障,是转变领导方式长期的决定性因素。这应该是县域当前最具现实针对性和执政挑战性的问题。去年以来,我们成立了渑池商会、仰韶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研究会、社区自治组织和铝工业、建材耐材产业协会及渑池县新能源发展促进会,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第三方社会力量、中介力量,构建行业协会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服务企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与此同时,组织成立渑池科学发展促进会北京、深圳、郑州分会,整合渑池籍在外人员及在渑工作、服役的外籍人员资源,构建外部力量收集信息、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合作交流的平台。以体制机制的完善,在更广领域整合资源,支撑转变。

六靠政策制度转。在常委班子自身建设上,渑池研究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关于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的意见》。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制定完善了实绩登记制、末位淘汰制和干部任前公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规章制度,试行公推直选乡党委书记,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建立了重大项目稽查制度、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政府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尝试

探索县委及县委书记权力的规范化、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运行。在产业发展上,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产业聚集区发展基金,并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了项目准入、节能减排、平安建设、信访稳定等一系列工作规范。通过政策和制度引领,推动领导方式转变。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篇五

刘红丽

三月十五日下午,我校全体党员干部在左校长的办公室,传达贯彻北关区教体局“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专题会议精神,3月21日、24日,我校又集中组织了两次集中学习,自学内容有卢展工书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何平九论。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进一步深刻领会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认识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加速“富民强市”步伐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建设水平、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迫切需要。下面就立足本职工作谈谈我对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浅显的认识,不足、不到之处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领导方式转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教育出求真务实的学生;教师不断丰富完善自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和教育理念,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同进成长,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三、领导方式转变要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平时多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不仅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好参谋,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中力争做出最大的贡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要变教学工具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的课堂,应努力追求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个学生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精神。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对“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建。它既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建,目的是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现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根据我校自身特点,学校了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项课改制度。目的是引领教师更好地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经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素质。减轻教师、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恐慌感,减少行动的盲目性,为教师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学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构建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新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六

(1)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迫切地要求我国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迫切地需要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的发展初期起点很低,而且经济的基础相对较差,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经济刚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对我国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这就导致了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了资源的制约,因此,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迫在眉睫。

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响应了我国近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而且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以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为代价,严重地损耗了我国的资源储备,所以,经过我国国家部门的探讨,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势在必行,要将以前的.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方式转变成低能耗、低投入、低污染的方式,要以最少的能源消耗以及最低的资金投入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策略,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大,经济也不断的迅速发展,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始终以粗放型的高能耗、高投入以及高污染为代价,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资源储备、能源储备大大地减少,尤其是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资料显示,我国经济的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是欧美各国的几倍之多,当今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环境以及资源的限制。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高度损耗,使得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我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能源,这必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体现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科学发展观。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探索 篇七

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 活力

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方面仍不够深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更快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允许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经济发展更加持续稳定、更加健康高效、更加富有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公共服务水平,保护好资源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遵守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发挥国家政策、规划对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和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作用,防范单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局限性和事后性,维护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公有制经济建设中, 一方面要引导国有资本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按照社会化生产规律,积极提倡公有制经济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使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使中国的经济制度基础更加稳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渠道和来源,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收来源。要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前提下,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税费减免等方式,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激活其生产、经营和创新潜力。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和谐互补,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向前发展。

二、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扫清经济发 展障碍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只有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坚实基础。

1.改善需求结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民众购买力下降,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及对外贸易摩擦频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放缓,部分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改善需求结构,扩大内需,充分释放出中国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使消费代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作为前提,必须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地区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要坚持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要持续提升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踏实发展实体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坚持自主创新,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和发展空间。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鼓励东部优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消除地区和部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流动;要根据本地区科技、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力度,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性。

4.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布局,严格控制大型城市规模,缓解因其人口过多而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要明确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位,通过产业发展升级、公共服务提升,吸引周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和就业,发挥集聚人口的功能;要总结户籍制度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三、加快实施科技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经 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驱动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因素,科技发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动力。只有鼓励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

1.优化创新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技研究;通过完备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 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在全社会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及文明和谐的人际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注重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联动,建立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使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持续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3.加大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要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要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制度,吸引外国高水平人才到中国发展创业。

四、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在努力把外国资金和技术引进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国际金融风险;要鼓励国内企业勇敢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天地获得更大的发展。只有更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通过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和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2.科学利用外资。通过政策倾斜,税费优惠等方式,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水平较低的行业,发挥好外资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引导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努力控制吸引外资所付出的政策、资源、生态等招商成本,防止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造成负面影响。

3.鼓励对外投资。通过开展跨国并购,形成更加完整的技术链、产业链和销售链;参与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保障;鼓励企业机构投资建立海外技术研发中心和加工基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人才和劳动力优势,降低生产研发成本,减少贸易摩擦。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之上,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走向的重大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带动发展、发展开放型经济几个方面入手,促使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

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篇八

构建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体制

财政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作用。应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财政地位、职能和作用,从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和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色出发,更加注重健全省与市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发挥好财政的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

一是进一步合理界定省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政策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省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适当形式予以明确。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结合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市县发展积极性。引导市县政府完善对市辖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财政体制,激发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并处理好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其他经济管理权限关系。强化乡镇财政管理,因地制宜深化乡财县管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基础上,逐步做到属于市县政府事务,其自有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的,省财政统筹运用中央补助和省级财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补助;属于中央和省委托事务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足额安排资金;属于中央、省和市县共同事务和支出责任的支出,明确各自负担比例,形成科学合理的配套机制。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当前研究的目标,在加大财力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落实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费制度

科学的税费制度对促进发展方式转變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家税制改革的导向看,未来国家将进一步深化资源税制改革,使之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环境税制改革,使制造污染者和破坏生态者承担必要的环境损害成本,正确引导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进一步深化货物劳务税制改革,如适时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逐步实现由现行分类税制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转变,有效调节收入分配;进一步深化房地产税制改革,逐步改变目前房地产开发、流转、保有环节各类收费和税收并存的状况,合理安排税收负担,促进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地方税体系。应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更加注重发挥好税费制度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调控作用。

一是做好税制改革措施在河南的落实工作,并争取在河南先行先试,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二是结合税制改革,理顺相关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管好用好相关资金,使其调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比如,在涉及资源、环境的收费方面,统筹处理好以经济手段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灵活运用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企业按规定提取准备金(保证金)等手段,促进企业和政府分工协作,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健全完善财政调控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是各级政府调控政策体系的重要构成和基础力量。应更加注重主动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挑战,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财政发展改革规律,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财政政策。继续完善有利于国内外企业投资河南的财政支持政策,推动河南吸引内外资跃上新台阶。落实好中央扩大内需投资、代发政府债券等政策,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投资持续增长。大力支持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和基本生产资料供应,发挥好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围绕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支持推进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落实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新能源、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适应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要求,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统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持力度,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政策。支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实工作,在改善民生中促进扩大消费需求。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对象待遇水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按照国家提高财政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对我省的分解任务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启动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等政策,提高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标准,支持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支持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大幅度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争取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支持建立政策性住房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投融资机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省各级财力还比较薄弱。应更加注重通过改革创新,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养老、政策性住房等社会事业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通过财政贴息、奖补、政策性金融等具体途径,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使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

进一步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构成,也是财政系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表现。应更加注重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促进理财方式转变方面的职能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两基”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提升管理基础工作水平。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提升基层财政建设水平。研究建立财政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基层政府科学理财。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推进市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继续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编工作,逐步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三是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學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研究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研究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使绩效目标与评价与预算管理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市县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积极推进政府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等情况公开。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五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完善财政“大监督”格局。充分发挥省财政派出监督检查机构作用,加强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市县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开展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六是进一步完善财政法规制度体系。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全面加强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

转变理财方式是一项持续的任务。全省财政部门将把以理财方式转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促进财政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把转变财政职能、理财观念、工作方法与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求实求效,真正肩负起服务转变的责任,在创新中提高理财水平,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润滑油营销下一篇:幼儿园建设项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