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2024-07-29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共11篇)

1.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篇一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黄河就代表着气势磅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而自从在音乐课上听到了《黄河大合唱》之后,我发现它向我显示了黄河的另一面: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气节,它是我们所有华夏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真正属于龙的声音。《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它诞生于抗战时期,在当时起了非常大的反映,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章。其中我最喜欢《保卫黄河》。《保卫黄河》首先它的词写得就很好,特别是后面的“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把一种要紧急抗战的迫切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其次它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让任何一个昏昏欲睡的人听了都会立刻精神提高八度。而且这种音乐还充分模拟了黄河水流湍急的特点。如果说光看歌词能给我一副黄河奔流图的话,那么听了歌曲之后,我就仿佛是站在险峻的黄河岸边,亲眼目睹黄河万马奔腾的景象和倾听那震耳欲聋的水浪声!当时,我心中一种爱国情绪油然而生。我想当时饱受苦难的人民听到这首曲子后感受一定更加深刻吧!《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钢琴协奏曲< <黄河>>,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提起20世纪的华人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听着这激亢的乐曲,我心中顿时充满一股力量,我又细心地向屏幕上看去:词作者光未然。他15岁入党,在那战争年代,它在敌后做抗日救亡工作。又一次奉命渡过黄河执行任务时,它获得了一份创作的灵感。当他看到,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惊涛骇浪扑面而来,呼啸龙吟的声音如雷贯耳。他被这黄河的宏伟气势折服了。当他看到船工们在三月延安的初春光着膀子,用尽全力摇着他过河,喊出震天动地的号子时,它顿时被这情景感染了。他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它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于是,长诗黄河吟开始酝酿。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昂首挺胸的屹立在世界东方。而这支诞生在战火中的歌却经久不衰。随着国门的敞开,世界各国人民都理解了这支歌。1947年美国人民齐声高唱这支歌,1964年日本人民齐声高唱这支歌,1991年台湾人民同样高唱这支歌……我们说这支歌给了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无穷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贯穿起来,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1941年在前苏联,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这部作品,丰富了声乐部分,并运用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将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正如埃德加·斯诺当年所预言——《黄河大合唱》属于明天的中国!

《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全球华人歌唱祖国强大的战歌!它将带领我们昂首阔步走向辉煌灿烂的21世纪!

2.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篇二

刘老师满 怀激动与 喜悦开场 :“上次我们写了一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整体写的很好, 选材扣住中心, 叙述条理通畅, 描写生动具体, 感情真挚自然, 其中不乏大量的优秀之作, 有的甚至让人震撼。我们班写作高手的作文这次就不读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大作。”在第一位同学朗读之后, 老师做了简明扼要而又恰到好处的点评, 那种评价大作家作品的语言、发自内心的褒奖足以让习作者心花怒放了。然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对两篇作文进行点评。最后又列举了20多个优秀习作的学生名字, 同时还特别点了几个进步很大的学生名字。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写作高手的作文这次就不读了”这句话, 老师还注意到了不冷落那些“写作高手”, 始终注意保护所有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 受激励而改过, 是很容易的, 受责骂而改过, 比较不容易的, 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 不喜欢听恶言。”宋朝魏戾之在《诗人玉屑》中说:“名家者各有一病, 大醇小疵差可耳。”强调总体不错 (即大醇) 就过得去, 差不多就行了, 不能求全责备, 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我们静下心来, 换一种心境去看学生的作文, 注意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那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会高涨,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多鼓励不是一味地吹捧, 少批评也不是一味迁就。要实事求是, 一分为二, 以鼓励为主, 对作文中的缺点错误也要严格要求, 一丝不苟;要满腔热情, 使学生能从表扬中觉察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也能从批评中得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 对后进生可从文字基本功方面要求, 对较好的学生可从立意笔法上得到提高, 总之要先求“通”再求“好”。作文没固定的标准, 要说有标准的话, 我认为要真挚、真心、真话、真诚, 教学生写自己想写, 说自己想说, 抒发自己的感情, 应该不会错。

二、课前功夫, 来不得半点浮泛

刘老师让三个学生起来读的三篇作文, 看起来似乎随意, 实际上颇费心思。倪莹莹的作文取材于我校课堂教学改革, 从“组名”的命名到“组训”的确定, 再到课堂活动中所经历的波折, 突出了取材之真。朱志军同学的“母亲的唠叨”就像对整天拿着放大镜一样来找“我”的毛病的娓娓道来, 表现的是语言之美。张烁烁同学, 因为考试没考好, 大休时妈妈又不能亲自来接, 在令人抑郁的该死的训斥声中, 舅舅的突然出现也没能使“我”走出郁闷, 态度粗劣地顶撞了舅舅, 而就在返校的那天, 舅舅却因车祸而没留一句话就离“我”而去了。其情其景, 催人泪下, 真可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三篇作文从“真”“美”“情”三个角度诠释了文题内涵, 无疑是精心选择的结果。

作文讲评是一项非常繁杂细致的教学活动, 在整个作文教学环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讲评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决定了讲评课的质量, 因与重点, 然后精选讲评所需的实例, 采取恰当的讲评方式, 拟定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三、文道统一, 既教作文又教做人

刘健老师的课, 始终强调作文选材的真实性, 一切素材皆来源于生活, 决不能为了作文而胡编乱造。他所选择的三篇作文也都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像我们有的作文讲评课, 只教写文不教做人, 闹出许多笑话。如讲评《今天真好》, 一个学生读了自己的作文:大休在家, 早晨醒来后, 父母便为我递来一杯热牛奶, 感到很温馨。早饭后, 跟小朋友来到小学, 结果那小学是铁将军把门, 于是我们就爬门进去, 打了半上午的篮球, 然后又怎样怎样……结果教师在点评该文时, 没有指出选材有问题, 仅仅说了一句“细节描写不充分, 怎么爬门的没写出来”。唉!难怪有的学生犯了错误之后, 你问他犯了什么错误, 他竟然一脸的茫然, 很受委屈的样子:“我怎么了?”这种明显有悖于道德的做法竟然被忽视了, 学生的真善美的判断意识何时才能明晰?

3.听《游子吟》一课有感 篇三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母爱是伟大的,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歌颂母亲、赞美母爱,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母爱,有的教师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母爱的名言、故事、歌曲(词);有的教师出示了名作家的关于母爱的诗……在学生饱含深情地交流之后,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想对母亲说的话,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写心中的感受,有教师启发学生为文中的插图写几句话……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从学生口中涌出,一行行诗一样的语言在学生笔下流淌。

4.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篇四

《黄河大合唱》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震撼了我,歌颂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这是高昂,这是沉厚,这是凄婉,这是悲壮。听《黄河大合唱》的心境,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很多人明白《黄河大合唱》。它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它用自我的整个生命与活力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齐,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齐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以高昂的节奏歌唱了黄河的博大雄姿,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热情激昂的歌词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黄河大合唱》深深感染着我。要明白,我们此刻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日,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青少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职责。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此刻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当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当具备。所以,朋友,倘若你此刻正在每一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我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牢记祖国惨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报效祖国,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黄河大合唱》,清浊之音,千古绝唱!

5.读黄河的主人有感 篇五

读《黄河的主人》有感通过读《黄河的主人》以后,我认识了勇敢无畏的艄公,下面我就来讲这个故事吧!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你想象到那幅画面了吗?在那湍急的黄河上还有人哩!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就是河上的羊皮筏子!上面只有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上面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旁边还有两只装的满满的麻袋。那艄公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一点害怕的神情都没有。第一次尝试,重要的是小心和大胆。如果没有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黄河上的艄公是个有战胜险恶风浪的信心,智慧,机敏有高超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就凭着不粗不细的竹篙,成为了黄河的主人。我们也应该这样,只有勇敢和有足够的把握,才能把一切事做好,我们大家都要学习艄公他沉着胆大的精神。

6.听讲座有感 篇六

有幸听了吴教授的讲座《让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深深的触动。

在大多数人的眼睛里,“又好吃,又有营养”是用来形容食品的,但吴教授却用它来形容数学,用它来形容教书传授给学生的数学知识。这种比喻是我第一次听到的,细细想来,这种比喻是那么地贴切。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可谓是营养丰富,可以说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营养,然而这些营养却并不想孩子们所品尝的美食那样可口,甚至是难以下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这些极富营养的知识,烹调成好吃的,近似美食的数学。

如何让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的问题。吴教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数学、读懂课堂,只有属于孩子们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只有属于孩子自身的数学才是真正的数学。好吃的数学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好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就是能给孩子良好感受的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走教案”!要读懂学生,要放下架子。课堂要“真实”、“朴实”、“互动”。如果教师能真正融入课堂,就是对课程有感觉的人。教师要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创造孩子们“好吃的”数学就必须改变我们自己已经习惯的教学行为,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有所突破,充满智慧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一定是伴随孩子千奇百怪为题的开始,学生会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吴教授还提醒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孩子童真的话语;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输出准确的语言;教师要学会对接,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孩子,实现孩子语言想精确语言的转换。听着吴教授的话,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的课堂上就缺少倾听,当孩子们一次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式,我总是很武断地打断他们,力求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教学中,我也缺少耐性,总是不愿多话些时间去等待孩子“成熟”,总是以一个成人的眼光,一个成人的标准去计算孩子们所需的时间,总认为再多的等等待等同于“浪费时间”。至于教师的对接 我更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时间,总是让孩子生硬地接受精准语言,而忽略了童年时代的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听了吴教授的讲座,我才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种种不妥,种种行为表明:我的教学行为正在一点点吞没这孩子们的同去,我的童心也早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翼而飞了,我将孩子们原本快乐的童年时光一点点给抹杀了。

吴教授的讲座从一个侧面唤醒了我,唤回了我那颗消失已久的童心。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一定会改变现状,力求从儿童的心理出发,把好吃又有营养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感受到学习也是童年快乐的幸福时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月8日我听了吴正宪老师关于怎样做一名数学教师的讲座,她讲到数学教师不只是要传授知识与技能给学生,更应把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来看待。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是夯实知识基础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地看待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避免对数学知识的肤浅化、形式化。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能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严整、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她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她在讲座中把理论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讲述了自己成功的历程、课堂的心得。她的成功之路就是对学生那份深深的爱,和学生真诚相处,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她善于感悟文字的美,课堂的美,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她容易感动学生,也被学生感动。看到她就能感觉到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活力。她在课堂的情感、激情能点燃学生对生命、生命的热爱。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怎能不成功呢?

吴老师说教师应该是孩子们一生经历中一位重要的朋友,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数学教师要创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那需要成长为一个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老师。“教书必然育人——这是不可逃避的历史事实,教书必须育人——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世界上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吴老师以她的话指导新教师成长,同时点明在成长过程中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的,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吴老师的讲座让我很受鼓舞,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沿着这样的成长道路,早日成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只要在教学中学生思想出现的火花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要及时引导,吴老师还提出了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笔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迷惑中自己能主动去探求,以达到自己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个性得以民展等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对于所谓的差生要学会等待,等待是艺术,等待是尊重,等待是策略。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小心呵护学生的情感,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除此之外,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能教出数学品位、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漫长悠久的数学史、璀璨的数学文化、著名数学家的名人事迹、古代数学名题”都是滋养学生数学涵养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当然数学是科学,讲究的是真与实,教学必须扎实、踏实、诚实地对待,让“求真、求实、诚实、守信”的教育浸润其中,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凸显其中。

吴老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她与所教过学生的深厚感情。有因为一句表扬的话而多年还深深记得这句话的学生;有冒着严寒,捧着多年储蓄的零用钱只求能请吴老师吃一顿饭的小学生;有因一句话而影响到一生的学生。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吴老师高尚的人格。由此我们想: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心换心,何愁不能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最后再次用吴正宪老师的四句话与大家共勉: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

听了她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体验!

7.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篇七

一、丰富的写作素材

首先, 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文教材收编了古今中外大家大师们的语言精华, 我们可以根据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 要求学生在熟读与背诵、积累摘抄、仿写、训练、自悟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的运用, 强化记忆, 促进由了解到吸收的转化。初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自南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化句无论在音韵上, 还是在表情达意等各方面, 都远远胜出庾信的原句。谁说不可以化用!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少”字的含义有二, 一是读得少, 二是记得少, 到写作文时没词了。正如清代林则徐说:“只要常读始能记, 常记始能用, 故口诵目览手抄, 则下笔汩汩然来, 自有琼浆也。”只有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大脑中固定下来, 使其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印痕, 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如成语、熟语, 它形式简洁、意思精辟, 表现能力强, 是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元素。恰当地使用成语, 会使我们的文章简洁明了, 意韵深邃。教材中《论语》、《孟子》的选篇比较多, 它们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积淀下来的成语特别多, 如“三思而行”“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择善而从”“三人行, 必有我师”“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千乘之国”等 (《论语》)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五十步笑百步”“短兵相接”“途有饿殍”“保民而王”等 (《孟子》) 。饱含哲理的语句, 如“它 (花) 盛放, 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川端康成《花未眠》) 预示着“水满则溢, 月满则亏”的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史铁生《我与低坛》) 告诉我们, 身体虽然残疾, 生不该由自己决定, 死, 也不该由自己决定, 人活着就应该顺应自然, 平静豁达地对待死亡。

其次, 丰富的内容素材。爱国主义精神素材:《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肉袒负荆谢罪”, 两人均出于爱国主义精神。《屈原列传》:屈原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至死不渝。《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大敌当前, 不计前嫌。涉险说秦, 体现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陆游一生坎坷, 但矢志不渝地主张北伐, 豪壮爱国, 并写下了几千首慷慨悲壮的盼望统一的爱国诗篇。“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诉衷肠·当年万里觅封侯》)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饱含满腔愤慨之言, 拳拳赤子之心。《哀江南》苏昆生唱“宝城享殿, 成了刍牧之场;皇城墙倒宫塌, 满地篙莱;”繁华的“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儿”, “长桥已无片板, 旧院剩了一堆瓦砾”, 于是发出“恸死俺也”四字, 道出了无限的亡国之恨, 悲哀之情。

二、加强自身修养的素材

1、理想。

活着真好, 然而有理想活着更有价值。《待坐》孔子主张“礼治”, 肯定冉有、公西华、曾皙三人对未来事业的设想。《赤壁赋》客“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时, 苏轼答:“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苏轼认为世上万物和人生, 既有变的一面, 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 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 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 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 也不用哀叹人生短促。应轻物质而重精神, 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 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情怀。《滕王阁序》“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 挟摇可接;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2、感恩。

古语有“受人滴水之恩, 必将涌泉相抱。”“学会感恩”已被写进了2005年8月3日正式颁布的新版本上海市《中学生守则》,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一种做人的道德。2006-2007学年度我校教师节表彰先进颁奖晚会就是以感恩为主题, 引导学生发扬民族传统, 学会感恩。《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体现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品质,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嬴受信陵君之恩, 却因年老无法与信陵君同去救赵, 在信陵君“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刎, 以送公子”。

还有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素材。恰当地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 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如至亲关系, 《边城》中的翠翠的与爷爷的生死相依, 真诚善良;婆媳关系, 《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与焦母, 家长制度罪恶深重;师生关系, 《师说》的“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上下级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吼出了几前年封建社会里人应该有尊严的呼声。

课本中语言生动鲜活, 内容丰富多彩, 可以指导学生分类搜集。

8.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篇八

音乐会以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偷东西的喜鹊》序曲开场,诙谐、轻松、欢快的音乐,泻染了歌剧的喜剧气氛。充满了罗西尼所独有的音乐语汇和风格。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在年富力强的指挥家张国勇娴熟的指挥下,流畅自如地演奏了这首乐曲,给听众带来了喜悦。

音乐会的第二个节目是中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担任独奏的谢楠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谢楠幼年受教于广州交响乐团朱雄震先生和中央音乐学院黄晓芝教授,目前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她自幼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和拥有多次登台演出的实践及参加国际比赛获奖的经历,使她具备了表演的自信心和演奏的自由。因此,她演奏的《梁祝》,不仅技巧娴熟,而且表情得当,动人心弦。她演奏的“长亭惜别”和“楼台相会”的抒情高潮段落最令人感动。

音乐会的“重头戏”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交响乐大师。他亲身经历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家的伟大成就而讴歌,也为民族的沉重灾难而悲叹。他的一片赤子之心和艺术上的执著追求,往往不仅得不到官方的理解,还常常遭到批判和打击。他坚定地表示要用自己的创作来回答对他的批判。第五交响曲就是在他受到不公正指责之后创作的一部杰作。关于这部作品,他说道:“我的新作品可以称为抒情英雄性交响曲。它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和全面肯定乐观主义。我想要在交响曲中展示的是通过一系列内在心灵斗争的悲剧性冲突来肯定作为世界观的乐观主义。“这部交响曲的成功演奏,无疑要归公于指挥家张国勇对作品的理解把握。显然,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深造和得益与指挥大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指点,对肖斯塔维奇等俄罗斯作家家的创作有较深的体会,精彩地诠释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所表达的刚强屈、坚忍不拔精神。

9.听感恩教育有感 篇九

王桂英

星期五下午,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感恩教育的特聘讲师叶航驿先生来我校演讲。演讲的内容是感恩教育,他讲的感人肺腑,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

当叶老师讲到感恩老师,让学生们对老师说出心里话时,看着一个个学生泣不成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歉意之时,我心中涌起了感动和欣慰,因为叶老师的演讲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同时我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那一刻他们都很懂事。

随着活动的进行,八年级的几个学生走到我面前,对我说对不起,我落泪了。我感到自己平时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虽然没有看到成绩进步,最起码我知道了他们都是些渴望进步、懂得感恩的人,是内心善良的孩子,还有什么比看到学生的思想进步更然人感到欣慰的呢? 在欣慰的同时,我感到了内心的压力,我想我可以让他们学更多的东西。或许在平时我太想着让他们进步了,以至于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水平,以后我一定要多研究教法,让他们的英语进步。

10.听爱国演讲有感 篇十

北流水小学 五(1)班 刘经典 星期二的上午,我们学校有幸请到远道而来的“感恩中国,与爱同行”演讲团来为我们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学会感恩。许多家长慕名而来和全体师生欢聚一堂,认真地聆听这次演讲报告。

演讲团里著名的汪丰老师声情并茂地为大家演讲了一个个感动人心、催人泪下的的故事。听到老师动情地演讲,在坐的观众都纷纷落泪了。最让我难忘的一件事是:一个年仅八岁的小女孩,因为一次意外的烧伤,被送到了医院里,经医生诊断,小女孩全身百分之八十的皮肤因为烧伤而毁掉了。

她的父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愣,便号啕大哭起来。哭罢,她的爸爸妈妈问医生有什么办法可以治她的病。医生说只有植皮手术才能让她好起来。然后,她爸爸妈妈抢着为她植皮。经过检验,医生还是选择了妈妈大腿上的皮肤。

手术要开始进行了,医生跟女孩的妈妈说:“要不要打麻?如果打的话,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如果不打的话,会疼的不堪忍受。给她半个小时决定。”可是,这位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医生啊,你不要再说了,我不会打麻药的,快点给我做手术啊。”医生马上进行手术,手术中,这位母亲只叨着一条毛巾,手术进行了5个多钟头,她吭都没吭一声。手术中,母亲晕死过去了十几次。一块块嫩嫩的皮肤从母亲身上割下来,一块块的贴在女儿的脸上、身上。鲜血染红了手术台? 听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想到了我的父母对我的种种关爱:在生活中,母亲总是处处替我着想,晚上吃面时,她总把仅有的一颗鸡蛋让给我;吃肉时,总让我多吃瘦肉,自己吃肥的;还总是给我买新衣服,自己却从来不舍得买;小时候走散了,也坚持找到我;晚上,我把被子踢翻了,母亲总要醒来几次为我盖被子,不顾自己的睡意正浓。

今天的这一堂课让我终生受益。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辛勤教导,我要好好努力读书,学好文化知识。长大了,为祖国的建设出力,回报老师和父母对我的爱!

(辅导老师:陈金玲)篇二:听顾泠沅教授的演讲有感

听顾泠沅教授的演讲有感

顾教授说:一个人的成功要有机遇,也要有朋友。

顾泠沅是幸运的。

人生路上,有缘碰到一个好老师,那就是一种造化。

而顾泠沅这一路却先后遇上了三位,并且个个都是当代的大师。

第一位是苏步青,著名的数学家,教他懂得如何做学问。

第二位是刘佛年,著名的教育家,教会他如何待人。

第三位是吕型伟,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教会他脚踏实地搞事业。2013年11月顾泠沅教授在上海做了一上午的激情演讲,我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顾教授对“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课堂教学”简要向大家汇报。

顾泠沅教授认为教师应该追求卓越的职业生涯,不断地提升教育实践智慧,而且,作为教师一定要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沿,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潜能与智慧。

一、谈教学经历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8年9月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自己说曾担任小学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甚至在幼儿园工作过),曾任青浦县莲盛中学教师,县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教研室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1987年4月至1990年4月,任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经历过了才知道各学段都有自己的苦与乐。

二、谈到课程改革 顾泠沅教授承认改革的艰辛,也肯定改革的必要,尤其是对课程改革的深刻的理性思考,让我们重新解读了新课程改革。比如说,新课改中要求用探究式教学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顾泠沅教授就提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刘佛年校长,刘校长多年来从事中外教学方法的研究认为教学方式其实只有两种,一种就是接受式,一种就是活动式(现在的探究式)。所以,寻找两种方式的最佳互补是时下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

当然,课堂的有效性是以学生是否在课堂中真正地先动脑,再动口、动手为标准的,不提倡课堂中的热热闹闹现象,那是教育的肤浅与浅薄。身为教师,教学的内容应该做到合理性与实质性的结合。合理性即要求从整个知识结构框架下,组织教学内容,让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有效的合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铺垫,达到想上的台阶(脚手架理论);实质性即通过一系列的变式训练,达到教学目的,为了实现能力的提高又可以采取开放式变式训练等。

教师走向专业成功的三大支柱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情意。

三、谈团队

教研组、备课组,都要有专业引领者;同事互助指导;案例讨论。其中顾泠沅教授提出,“教案不能复制效果”,关键在于行为的跟进。(一个人走的很快,但是一个团队走得更远)

四、谈捷径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师案例:“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值得提倡与学习:

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资料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科后再备课。这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磨课”——磨你千遍也不厌倦。

教师成长的捷径,就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以上,顾泠沅教授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提出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持有怎么样的数学观与教学观;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给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切实可行的途径,从而为追求卓越的名师而努力。篇三:听俞敏洪的励志演讲有感 听俞敏洪的励志演讲有感

“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带着怨气和怨恨在工作,你的工作就远做不好。如何能够把事情做得更成功的几个要点。第一要点,如何尽可能把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我们要先分清楚,哪些事情是我们想一辈子干的事情,哪些事情是一下子干完,我们就可以不用干的事情。中国有句话叫急事慢做,你越着急的事情,你做的越仔细、越认真,越能把事情做好。而你越着急的事情,做的越快反而越做的七零八落,我把这个急事也叫做大事。第二个要素就是要决定自己一辈子干什么。那么还有一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平时做事情的时候,对时间的计划性。还有一点,就是成功要自我约束。任何时候,当你前面面临一个巨大的诱惑,和其它任何可能产生诱惑的时候,如果你觉得自己停不下来,你千万别去追那个东西。因为你追了那个东西停不下来,最后栽跟头的一定就是你。” 这段演讲词体现俞敏洪很会工作,他之所以成功。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点,为自己的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点,就是严格实施自我约束去实现目标。这是成功的关键。而且还分享了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是一下子干完,以后可以不用重新再干的事情。这点目前我似乎有些懵懂,但还有待思考。似乎有些道理,我们大部分都在做一些重复劳动,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是该想一想该怎样改进工作效率了。对于对待诱惑的态度俞先生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就是“和可能产生诱惑的时候,如果你觉得自己停不下来,你千万别去追那个东西。”也就是能够成功的自我约束。这一点看似很容易,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些场合,有些事情迫使你必须去完成,哪怕是牺牲自己的既定目标。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关,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成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进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像泥沙一样慢慢的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你却永远也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的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了,成就自己的生命。

总之,俞敏洪的励志演讲词精髓不是我们能立刻领悟的,但心灵的震撼和净化却是实实在在的。做为一名学生,我们更应该懂得学习,树立一名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我们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文化涵养,还要努力使自己身边的人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国人的素质极大的提高,让中华民族逐渐强盛起来。

机械0842班 沈亮亮 学号:081841213篇四:听邹越先生演讲有感

让世界充满爱

初二8班 张舒昊 11号

这个星期六,我们学校请来的演讲家邹越先生进行了一场激昂澎湃的演说。结束后,我万分感动,不禁想起了《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听着群星唱这首《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到今天刚看那集《铿锵玫瑰》里的一段情节:一个身系几大重案的的犯罪嫌疑人,不管刑警怎么用法律威吓他,他就是铁嘴钢牙,死不开口。后来几位女干警找到了他失踪了十几年的外婆--从小唯一爱他,关心他的人,他与外婆拥抱的那一刹那,泪流满面,也说出全部的犯罪经过。让犯罪分子感化的东西,叫亲情。

“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记得《名扬四海》里,那六个小时侯玩在一起的朋友,长大后在大都市中相遇了。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像小时侯一样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为朋友的成就而高兴。最后,他们遵守小时侯的约定:在实现梦想的时候回到他们一起成长的地方。让他们不放弃理想与约定的东西,叫友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曾及何时,有个小汤山医院,那是非典最危险的前线。从全国各地来的医生,护士们,整日穿着厚厚的衣服在里面忙碌着。他们不顾家人和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终日在与非典战斗着,在他们眼里,只能读到一种坚定的信念--我们一定会胜利!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走过了那场灾难。让中国走过灾难的东西,叫爱。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爱是人类最没的感情,韦唯唱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手牵手吧,我的朋友,爱永远在你左右,牵着我的手,看明天的彩虹。让世界永远充满爱!篇五:《感恩励志中国行演讲报告会》听后感

《感恩励志中国行演讲报告会》听后感

周六上午,我校组织了感恩励志中国行演讲报告会,主讲者是张老师。报告以“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要自信自强”为线索,列举了一个个热爱祖国、关爱父母、感恩老师、努力学习的故事,使在场的每个孩子心灵震撼,每一个感人之深的故事,让每位都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爱父母——“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老师讲了一个感人泪下的故事:那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体重只有86斤的舟曲年轻妈妈,在泥石流淹到脖颈、无路可逃的绝境下,拼命将4岁半的儿子单手托举过头顶,整整8个多小时,直到救援人员赶到。在儿子被顺利救出的瞬间,妈妈晕了过去。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爱老师——记得5.12大地震吗?在汶川映秀镇中心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救援群众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中,双手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早已气绝身亡了。由于紧抱的双臂已经僵硬,人们掰都掰不开,最后只得将他的胳膊锯掉才将孩子救出。他就是29岁的老师张米亚,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在关键的时候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牢牢守住生命之门。像这样爱学生的好老师,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是!

张老师以实事为例,谆谆耐心地演讲、声情并茂地演绎,借古育今,还有那身边感人的事例,再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彩的阐述一次次将演讲推向高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曾感叹“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周总理少时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昂的演讲顿时激发起全场听众的爱国热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爱飞翔”就是要让每个孩子牢记父母之恩,懂得感恩父母,为家长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道爱的连心桥。听着张老师那声情并茂、感声涕零对爱的表达,回忆着曾经父母给与自己那厚重的爱„„同学们哭了,老师也流出了感动的泪水„似乎这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尤不重要,一个亲情的拥抱,一句贴心的话语——爱是如此深沉!如此厚重!“师者,强国之柱,仁爱之本,育才之丁”三尺讲台孕育桃李,蜡炬成灰照亮世界燃尽自己,老师用尽毕生的精力和爱心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今天,张老师激情的演讲鼓舞着每一个同学,他们站起来向敬爱的老师深深地鞠躬致谢并跑上前台紧紧地拥抱起自己的老师,同时用心大声喊: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辛苦了!激昂的呐喊声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自信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大半” “我自信,报效祖国!我自信,感恩父母!我自信,回报老师!我是最棒的!”从励志报国到感恩父母,从感恩老师到自信成才,张老师的真情演绎震撼了每一位听众的心,所有的同学明白了何谓感恩,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与

11.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篇十一

说心里话, 在没听田丽老师讲座之前, 我只能想象出本次学习内容只不过和以往的讲座一样:单调枯燥。可当田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开的时候, 我们所有老师的那颗不太敏感的心被深深牵动了。

田老师重点讲解了《道德规范内容》的第3条: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与灵魂。因老师列举了崔永元因小学数学老师的挖苦、审视、罚站而产生的厌师、厌学、恐慌甚至是终生不能泯灭的噩梦般惊悚的事例。我们在田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叙述中捧腹大笑的同时又倍感心酸!对于一个8岁孩子来说, 他最害怕老师那双躲在眼镜后的眼睛发出怀疑的“蓝光”。我想这种伤害是伤到心里的、是伤到血液和骨髓里的。这种来自语言的冷伤害比打到肉体上的伤痛来得更猛烈、更持久!田老师举完这个事例对我们所有的老师说:“请老师们口下留情、手下留情啊!我们可以成就一个孩子, 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这句话的道理多么朴素, 既然我们有成就人的权利就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个“权利”吧。一位老师的言行可以影响一个班50个孩子的思想, 而教龄在30年的老师, 她教育生涯中可以成就多少鲜活的生命啊!

田老师《道德规范内容》的讲座在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时间虽已超过了预期的时段, 但老师们意犹未尽, 再一次掌声欢迎田老师做《心理成熟》的讲座,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不良情绪的产生是由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和认知造成的。”猛一听这句话, 我们会有太多要批评的理由和原因, 再一想, 万事都有它存在和发生的合理性, 只有我们的主观想法能改变外界带给我们的不良情绪。为此, 田老师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语送给大家:“学会改变, 幸福无限。”

上一篇:难忘的拉丁舞比赛作文400字下一篇:认知实践心得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