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习读后感

2024-10-23

初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习读后感(精选12篇)

1.初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习读后感 篇一

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王宇明

经过十几天的学习,整理了一下思路,说一说新课程改革以后如何上课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课堂上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谈老师方面。

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在合理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针对教材分析处理、学情把握、教学结构安排,运用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

如何体现教学思想(理念)。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涉及导入艺术、提问艺术、点拨艺术、暗示艺术、启发艺术、评价艺术、过渡艺术、结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表演艺术、情境设置艺术、人文思想渗透艺术、课堂调控艺术、课堂应变艺术、引导学生乐学进而好学的艺术等。无可置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艺术——艺术地教学会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中通过对话完成高层次的精神交流,既利于学生学,又利于引导他们乐学、好学。清晰、精练(基本要求)、激情、幽默(发展要求)等不同风格、富有个性、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语言和适度的情感投入,无疑会使教师充满个性魅力和感染力;巧妙的导入会“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来;富有艺术的提问、暗示、点拨、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文本,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矫正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地自信心,进而乐学、好学;流畅的过渡,巧妙、隽永、回味无穷的结尾会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联系生活、设置情境、深入浅出的教学不仅是“巧教”、“巧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地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在无形中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可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啊;最后,教师在既定预设教学设计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真正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具体接受、反馈情况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临时机智应变,那就更是教学的高境界了。

其次谈学生方面。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注预习准备情况。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准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是语文课和执教者有吸引力、感染力,是学生告别“要我学”,开始“我要学”的具体表现。

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课堂气氛。以学生发展为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思想、理念中,最终只会流为一个口号,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对之有浓厚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思考、回答、讨论进而提出问题,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热烈的气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的聆听(观察)、表达(说)情况和思维活动。聆听(观察)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将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表达则是学生将所接受、吸收、消化的知识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一种工具。积极、主动地听、说是师生交流、对话的重要前提。而思维的灵敏度、活跃度、广度、深度、批判度、领悟度、创新度往往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认真、仔细地听、看,准确、得体、流畅、自信地表达,积极、主动、高品质地思维,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目标,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本质上说,学生的接受、反应、应变能力是教师教的客观依据,关注以上能力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本),而且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的各种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

以上内容,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提醒、引导新教师去学习、注意、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听课中把握要害,不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获得进步。课后反思阶段,应该做的工作有: 倾听学生反馈意见(有机会的话),了解教学效果。“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如果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乐学、好学,这是教学效果良好的绝佳体现。

浏览听课笔记,初步思考执教者的教学得失。从自己角度出发,对授课者的整体教学情况、过程及效果进行思考并在心里对之予以评价。

聆听执教者教学设计思路陈述及对教学实际效果的自评。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授课者进行比较,把自己思考的评价和他的自评相比较,看看有什么差异和差距,并把感想记录下来。

聆听评课教师的评价。把他们的评价与你的评价及授课者自己的评价对照比较,找出差异或差距并记录。

以上就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初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习读后感 篇二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都是一个热点问题。在通识教育的问题上,目前达成的共识是,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强调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和创造性、个性教育,重视人的交往能力的培养。”(4)在大学中文基础课的教学中,常常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稳定。如果能够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教与学的有效配合,则需要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模式,从问题的学习入手,面对不同的学生,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大学通识教育课堂中,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如果进行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收到的教学效果就会大相径庭。而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入手,则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更强的自主意识,以及主动学习的热情。

因此,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首先可以解决传统的、单一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问题。通过引入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尤其是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探索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次,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要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结合他们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联系学生专业,从学生的专业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教学方法的改进,帮助学生在通识教育真正获得知识、文化素养上的提升。注重学生知识的沉淀和拓展,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促进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学生,将课程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探索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新模式。

大学中的通识教育课,以“大学语文”课为例,“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它可以使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素质、创新能力,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可以起到其他课程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好能弥补大学由于分科过细所带来的某些弊端。”(5)因此,在大学语文这样一门通识课程中,一方面要讲求课程自身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兼顾不同学科对这门课的不同需求,并能真正起到弘扬人文精神、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单位,在理解、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学习风气,解决教师设计的各种专题,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根据所涉课程的特点,结合授课教师所在的研究平台及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对文科通识教育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几个步骤来实现上述教学理念。

首先,在课程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几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分组的过程中,可以互相了解或认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每个学习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会面临相同的学习问题,各个小组都要独立完成这些学习问题。第二、设计问题,这是实施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关键。在设计问题时,结合文科通识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与不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问题。比如,同样是“大学语文”课,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设计的问题,会更多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考虑,而对运动医学专业的同学,则更多从体育、养生、医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第三、开始问题,首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最后从一个问题出发,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合作,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第四、解决问题,此阶段需引导小组长发挥带头作用,召集组员分工合作,并把各个组员所负责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组织组员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在遇到分歧时,能及时和教师沟通交流。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也直接参与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各个阶段,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五、讨论汇报,由于各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时的切入点不同,因此,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侧重。基于结论的多样化,在讨论汇报时,着重汇报各个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思路,判断一个小组成果的标准主要在于这个小组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研究方法等,最重要的不在一个具体的结论上,而在于得到这个结论的路径是否合理,是否论证充分,言之成理。最后是点评讲解,这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最核心的环节,教师的点评讲解是帮助学生梳理在问题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程序,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开始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通过教师的点评讲解,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在各个环节中的成败得失,也能够找出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以后的训练中加以重视。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学习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解决一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并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这也是大学文科通识教育课非常必要的任务之一。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对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所强调的:“我们再次肯定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和价值应当保持、强化和进一步扩展,即:提供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开放场所,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流动,进行全面的国民教育,培养全球观念,鼓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发展内源能力建设,加强人权、民主与和平;通过教学和研究更新和传播知识,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部分提供相关专门知识,在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服务于社会,促进科技方面的研究。通过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职业资格和能力的培训,采用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培养高层次合格的毕业生。通过强调道德和伦理,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探讨战略选择和人性主义的新进展,以帮助保护和提高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包括教育体系。”(6)面对新一代的大学生,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陈规,是历史的潮流,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注释

11 文艳平,秦国杰.PBL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223 文艳平,秦国杰.PBL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

34 罗承选.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78.

45 樊宝英.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典文本教学模式探索.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59.

3.初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习读后感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培训;专业素质;初中化学

一、青海牧区初中化學新课程培训中的问题

由于青海牧区发展较为缓慢、落后,在新课程培训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训的任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差异很大。由于每个老师的经历不同,他们的专业素质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培训过程中这些差异逐渐显现出来。

(2)培训的内容与学员真正急需的内容不相匹配。在新课程培训中,培训者可能没有与被培训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培训者培训的内容不是学员所需要的。

(3)培训过程中缺乏有效、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在培训中,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造成培训质量较低。

(4)大部分学员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二、青海牧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中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教师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及专业素质

(1)教师在新课程培训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一名教师对新课程培训的认识及他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此次课程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所做出的一项重要改革,它涵盖了初中化学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诸多方面。这就要求广大化学教师摒弃以前落后的想法,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进程。

(2)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广大教师不仅要正确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理念,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去摸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更能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与学生的关系要更加亲密,更要勇于探索并实践新课程。

(3)要提升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一名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师要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学习,使自己的知识量更大、专业技能水平更高。

2.加大初中化学教师培训力度

(1)要保证初中化学教师的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前提是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熟悉新教材和使用新教材的同时,也要注重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目标、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因此,面对初中化学新课程,在培训中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注重初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者的培训。培训质量决定着化学新课程培训工作能否圆满结束,这就要求培训者要有过硬的素质。目前,有许多培训者由于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培训,凭着自己的理解进行培训,他们没有根据青海牧区中学化学教师和学生实际进行培训,大大降低了培训的质量。因此,加强对培训者的先期培训,提高培训者的水平是该区化学新课程培训的关键所在。

(3)培训内容要有较强的实战性和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青海牧区中学化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不能盲目地脱离多数教师的实际需求,这样的培训不仅缺乏实战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严重地降低了培训的质量,同时也不能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正确的引导。

(4)培训工作应采用多种培训模式。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单一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训的需要,采用多种培训模式能够大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要让更多的化学教师意识到,通过一次短暂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3.对培训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建立良好的、恰如其分的培训机制

(1)政府部门要参与到教师的管理中。教师培训的好坏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青海牧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该区政府应当为教师培训创造一系列的条件,包括培训场所、培训时间等等,加大经费的投入,以保障培训的有序且高质量地进行。

(2)建设良好的培训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机制。教师培训机构在培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要把促进青海牧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当成自己的一项使命,认真履行职责,使培训的效果得到明显提升。青海牧区有关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力度,保证培训工作有序且高质量地进行。

(3)实施切实可行、有效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青海牧区的各级政府应当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区实际,又简单易行且科学的教师培训评价和激励体制,从而带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担当好教师这个角色,履行好教师的职责,进而为青海牧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提升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吉.青海省海南州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2]杨永寿.农牧区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青海教育,2014.

[3]黄家群,田芝久.西藏地区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

4.通识培训的学习体会 篇四

通过这次通识培训学习使我获益良多,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教学技能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这次培训中,各位专家结合了教学案例,较显浅地传授各个知识点。使我们更加容易接受。同时,对于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班级管理模式和班级文化建设》这一课程,让我有所共鸣:

班主任制定学习目标、纪律目标、卫生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整体实力来安排,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高了就成了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低了容易满足,觉得乏味。确定一定的班级目标后,全班学生就会向集体靠拢,紧紧拧成一股绳向既定的目标奋进,从而既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创造一种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又提高了每个成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比如说,上次的升旗活动,该我们班了同学们星期一早早的来到学校。可以看出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其次,除了班内制定总目标外,每个人也要有个人目标。比如做好每一样作业,争取都得“优”;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得到同学赞许的目光;做一件好事,体验超越自我的感觉等等。这样,鼓励学生制定自己目前的目标和今后的目标,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写出来,尽量说到做到,培养他们积极进取、永不懈怠、设计生活的能力和习惯。教育家陶行知说:“一年之内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内务求不虚度一时。”我尽量让学生珍惜时间,充实生活。例如,班上一位学生在写《20年后的我》这篇作文时,想像自己是房屋设计师,是市长,是老师等等,这就是他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美好理想就必须在今天扎实学习,勤奋进取,从而在心中有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

5.初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习读后感 篇五

1、在陷入抑郁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认知重建)的方法 2萨罗维和梅耶情绪智力理论的四因素模型中体现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的是(情绪整合能)

3(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代表性指标。4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戈尔曼)提出的?

5萨罗维和梅耶将情绪智力的能力概括为(4)方面能力 6劣性情绪指的是(过度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7儿童与青少年面对的心理冲突主要是(独立与依赖)

8以否定、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是职业倦怠的(去个性化)指标。

9灵活应对风格的个体面临可控的环境,往往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10深呼吸、肌肉放松或想象放松等放松技术调节可以调节(焦虑)情绪。

题目1 压抑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抑制到潜意识领域当中,这是一种(主动性)的遗忘。

2在陷入抑郁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认知重建)的方法 3劣性情绪指的是(过度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4同一事件,个体是否感到压力的关键在于当事人的(认知评估)5情绪智力以(情绪和情感)为操作对象。6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戈尔曼)提出的?

8运动宣泄的方法可以很好的缓解(抑郁)情绪。9在众多防御机制中,最为成熟的方式是(升华)

10在多数情况下,比较健康的应对方式是(问题应对)

11情绪和情感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属于情感智力的是(交往——人际关系智力)“一位教师评职称没评上,推说领导不识才”这里他所采用的防御机制是(投射)13“心烦意乱或感到恐慌”是典型(焦虑)症状。14压力的情绪反应不包括(抑郁)

1.结合教师工作的实际谈焦虑和愤怒情绪的调节。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这些情境折射到人们的身上就有了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的情绪,各种情绪的叠加、混合,使得人的情绪更加丰富多彩,于是又有了喜忧掺半、悲喜交加、惊喜不已,情绪的多样性说明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因此,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因素。一个人内在的自我语言、想法,是决定情绪反映、行为的关键。情绪可划出肯定的、积极的、正性的情绪和否定的、消极的、负性的情绪。比如快乐就是肯定的、积极的、正性的情绪,而烦恼就是否定的、消极的、负性的情绪。

2.应对风格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分析自己的应对风格,以及可以做哪些改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许多心理方面专家不断研究和发展有关应对、应对策略、应对风格的理论。可以说,整个20世纪研究者从一个广阔的领域认为生活中的压力和应对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虽然众多,但是对于其中一些有与应对有关的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是一个不同的研究者应用不同的理论来描述人们的行为的概念”。[1]作为应对的一个子概念应对风格更是存在争议,本文来试图通过讨论应对与应对风格的概念、类型及其在心理治疗效果中的作用,对应对风格作一个全面探讨。

一、应对与应对风格

与应对有关的研究中,一个难点就是对应对相关概念的届定。“我们对于压力和应对的困惑来自于对两个概念的定义问题(石林2005)”,[2]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届定。

(一)应对

应对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应对研究早期,人们将其定义为寻求对现实的保护的任何努力。这一定义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太模糊,无法对研究产生指导作用。第二,忽略非现实倾向的策略(Beulter,Moos,2003)[1]。随着研究进展,定义的操作性越来越强,心理学家Lasarus将应对定义为“应对由应付(控制、忍受、减小)环境、心理需要、冲突的行为和心理努力组成的一种结构(construction)。”(Lazarus and Launier, 1978, p.311)[3],而1999年,他对应对重新界定,把应对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构。还有研究者认为应对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以管理被评价为消耗或超出个体资源的外部或内部的要求。”。[4]Matheny和其同事则将下应对定义为:应对是任何预防、消除或减弱压力源的努力。这种努力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可能是以最小的痛苦方式的影响给以忍受。[5]

从研究开始到现在,可以发现,对应对的定义有的认为应对是个体为了对付应激而采取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是重要的心理应激因素[6]。因此,应对概念不仅包括针对具体应激所采取的行为的、认知的和情绪的反应,也包含针对应激而形成的一些固定的应对策略。

从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应对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一个是比较广泛的定义,是指针对应激做出的所有的认知的、行为的努力,这个定义与“应对技巧”较为接近。另一个是更为狭窄的概念,指与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种比较持久的模式应对,或称之为“应对风格”。一句话,应对因情景而变(Lazarus,1993),但也存在跨时间和不同应激情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McCraeCosta,1986;HewittFlett,1996)。[7]若说应对是应对是特质与过程的结合,那么在应对过程中打上了某种不易改变的烙印,这就是应对风格。

(二)应对风格

对于应对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说明。针对具体的压力情景个体做出的具体反应,可以称之为应对技巧,个体在应对不同压力时会表现出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我们可以称为应对风格。但是应对风格究竟是特质的还是情景的现在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其与人格、一样是特质的,较为固定,难以变化;一些研究者认为其既具有特质性特征也具有情景性特征。如国内学者石林(2005)认为应对风格不仅包含针对具体应激情景而采取的应对策

略,也包括跨情景的不变特质成分。[2]

正是上述原因,直到现在,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关于应对风格的概念。查阅资料发现,诸多定义是从特质性应对理论给应对风格定义的。如早期特质性理论的研究者者认为,人们都有自己偏好的应对策略,在不同情景下都会使用这些应对策略,称为应对风格。一些研究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可观察的行为,这种行为显示了处理压力时的倾向性和规律性,同时显示了压力唤醒时个人的不同应对(Beulter,Moos,2003)。[1]这个概念将应对方式限制于行为上,而是否包括应对压力时思维和认知的变化,而且不能说明应对风格是压力情景的反应,还是处于情景中个人的反应。若将应对风格归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此概念定义比较模糊,区分不出人格与应对风格之间正确的关系。后来,Beutler和Clarkin经过研究和综合,认为应对风格是一种通过不同方式测量诸如冲动性、情感控制程度、社交、刺激搜寻、社会回避、自我投射和社会关系中的攻击性和被动性获得的一种行为结构。这些行为特性表现了人们适应性行为的持久特性,其中包括了许多人格特征。因此,应对方式包含人格中的某些特征,但不是简单的人格构成。[8]

因此,我们将应对风格定义为人们的某种或某些行为风格,而不包括认知、情感等,这也有利于我们界定其内涵,也易于研究者制定测量工具对其进行精确测量。

二、应对风格的分类

应对风格究竟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特质,是情景性的还是特质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直到现在并没有达成一种一致性认识。因此,分类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早期分类

早期的应对风格的研究认为可以将其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回避型应对风格(avoidant coping style),另一种是直面型应对风格(confrontive coping style)。由于这种划分被认为是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应对过程,许多研究者已经放弃了这种划分。

(二)EndlerParker的分类

EndlerParker将应对风格分为情感定向和任务定向两大类,又称消极应对风格和建设性应对风格。前者主要包括了自我关注、白日梦、情感规律性反应等诸如此类的应对策略,后者包括从认知上重新界定问题或尝试去解决问题等应对策略。[9][10]

(三)国内学者的分类

心理学家罗特曾提出关于控制感的理论,而Lazarus却认为应对是一种过程,会随应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石林结合二者的将应对风格分为三种类型:灵活的应对风格、控制应对风格和非控制的应对风格。灵活的应对风格是大多数人采用的一种应对风格,持有此应对风格的人会根据应激情景灵活调整应对策略,充分体现了应对的情景性特征。

相对与灵活的应对风格来说,控制与非控制的应对风格则较为固定或“笨拙”。控制型应对风格一般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应对方式,认为所有的应激情景是可控的,可以改变的,而非控制型应对风格则认为应激情景是不可控的,类似于中国古语所说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石林根据以前研究者的理论,对应对风格进一步分类为四类型:灵活应对、问题应对、情绪应对和异常应对。灵活应对风格的人善于对应激情景进行评估,若情景是可控的就以问题应对为主,若情景不可控就以情绪应对为主。问题应对的风格在可控和不可控的应激情景下,都以问题应对为主;而情绪应对风格在两种应激情景下则以情绪应对为主。而异常应对风格则是在可控情景下采用情绪应对,在不可控情景下采用问题应对。

三、应对风格与心理治疗

Beutler,Harwood,Alimohamed,Malik对19个研究的综合得出一个结论:应对风格在心理治疗中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是预测治疗反应。这是因为“与人格的所有方面一样,应对风格可以在人们中分辨出来是因为他不仅能借助行为容易的表现出来,还具有跨情景和事件 的稳定性。……它不能解释行为发生的原因;他仅仅用来辨别已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特定行为(Beutler,Moos,Lane,2003)。[1]

Beutler(2003)等在总结19个研究证明,19个研究中的15个表明应对风格从不同方面影响了心理治疗效能,这些研究主要设计为:一方面提出症状的表现和改进行为技巧,另一方面提升个人的顿悟和自我觉察水平。在所有15个研究中人际关系与顿悟定向的治疗对于使用强调内化形式的行为应对策略的患者最为有效;基于症状和行为的治疗对与强调外在风格的行为应对模式最为有效。

Beutler和Michell(1981)在早期研究中也发现了患者的应对风格与经验、行为和心理分析疗法之间的内部影响关系。与顿悟疗法相比,内在化的门诊病人从经验疗法中获益最大。与之相反,外在化病人从顿悟疗法中获益多于行为疗法。后来,这些发现被进一步证明,经验疗法可以减轻急性痛苦和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的消极影响。一旦后面这批患者转为门诊病人,治疗的有效性与他们应对风格的功能是相关联的。

国内研究者利用石林(2005)编制的应对风格量表考察中小学教师对压力反映时得出不同应对风格对压力反应是不同的,非控制型老师的心理反应高于其他风格。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心理患者在应用不同治疗方法时会出现上述变化——不同的应对风格对压力和治疗方法出现不同的反应。

Bloks等人研究发现,饮食紊乱(厌食和暴饮暴食)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疗时应对风格的变化与饮食症状的改变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测量可以得出应对风格对症状改变有极大作用,说明适宜的应对风格是是康复的一个重要指示标准。

虽然许多研究得出了应对风格是预测症状改变的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预测标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研究结果——积极和消极的应对风格对被试的影响是不同的,既积极应对对思维紊乱、睡眠障碍和焦虑,而对情绪低落没有多大作用。

3.职业倦怠有哪三个指标?如何调整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 职业热情、兴趣消失,消极应付工作。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写教案,不带教案上课,不仔细钻研业务,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常用讽刺、挖苦、讥笑的语言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这不但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变得内向、孤僻、敏感、自卑,对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不可磨灭的伤害。职业兴趣转移。由于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职业,做生意,交朋友,玩牌,打麻将,吃吃喝喝等,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职业自豪感。对于教师身心造成影响。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避免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方法与措施。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帮助教师找出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贯彻落实教育方针,获得社会支持,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

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制订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从“八五”规划以来,对于教育的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 1995年至 2005年这十年间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为 30.6%。但是,要真正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使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使人羡慕的职业,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完成,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倾向与心理氛围。社会在对于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的同时也应该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政府在制定有关教育政策时 ,应该注意政策倾斜,切实保障教师的经济地位与职业声誉,因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由它的经济地位与职业声誉所决定,会对教师的工作情绪产生重大的影响。政府不仅要制订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抓落实,使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教师的气氛。例如,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使教师的工资在社会各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并且要按时发放,从不拖欠;建立健全新的人事制度,为教师的晋级、晋职提供便利;在住房、子女读书就业、配偶工作等生活方面要多关心照顾教师等等。这样教师才更加安心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

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努力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产生团队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当教师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取得成绩时,应该按照奖励制度不打折扣地给予经济奖励,并且授予荣誉,肯定成绩,产生激励与示范作用。当教师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使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工作。经常性地举行一些活动,如文体活动、参观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等,都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归属感,并且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一点非常重要。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要失去信心,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与工作都有益处。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信心与勇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

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受人欢迎。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品味生活。一个人工作压力越大就更应该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比如听音乐、收集邮票、郊游、游泳、看电影等等,通过欣赏艺术,拥抱大自然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变得“豁然开朗”。

6.义务教育新课标通识培训心得 篇六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7.初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习读后感 篇七

一、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概述

目前,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探究性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新课程背景理念下,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去。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以问题研究为中心,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互助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要落实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问题的探究者, 教师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引导者。通过探究性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可以解决数学问题, 获取数学知识, 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它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它注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 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初中数学教学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而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创设情境可以选择有利于探究的内容, 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对数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变教材中的内容为与生活有联系的探究问题, 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探究时要积极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敢说、敢想,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 自主探究, 建构新知。当学生已经提出问题后, 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个探究、思考、建构的过程, 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要转变教师的角色, 通过交流和引导, 完成问题的探究, 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如:把两个相同三角板重合放置, 绕其中任意一角旋转180度。教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观察得出相关结论。学生通过探究, 通过思维的激发, 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3) 合作交流, 提升能力。在教学中,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合作交流本身也是取长补短的过程, 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 通过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 进行认知结构的重组,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团队观念、交际能力。进行合作交流时, 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进行探究性学习, 否则一切都是流于形式。深入地进行思考交流才能有利于认知的发展, 才能全面提升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个完整过程, 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 设计探究的课题、探究的模式以及探究过程中可能突发的状况。在探究的过程中, 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 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 出现问题要引导解决, 最后一步一步得出结论, 完成对知识的探索构建,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要对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正面评价,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他们保持学习勇气。探究性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能只是形式。这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起辅助作用, 否则就失掉了探究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探究性学习要求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主动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 通过实验、分析、反思等活动, 建立模型构建知识。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 可以自由思考, 自由活动, 自由提问, 自由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我们初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精心研究教材, 与生活相联系, 合理设置探究问题, 尊重学生主体,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我们的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发展。这一切, 对我们教师是一种挑战, 也符合课改理念和精神。

参考文献

[1]卢建筠.初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8.初中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习读后感 篇八

2013年12月14、15号的通识性课程培训让我收获很多,曾经的困惑在培训中慢慢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次培训给我感受很深,教育局组织了教师来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课,从他们的课中我还是知道了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他们的自信、风采是我望尘莫及的,他们的敬业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想到这里,我不仅得要自问,他们做到的,难道我就不能吗?是的,我一定能,只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今天我突然明白了,不要再觉得自己的工作太平凡,也不要抱怨自己的待遇有多差,只有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我们的形象、提升我们的价值。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不是丧失学习兴趣。我们只有从内心爱上这份职业,才不会叫苦叫累,学习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二、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相反,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

三、努力进取。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实现朴实、高效、生动、独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四、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教师要知道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我们要学会喜欢学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才可以发现他们的优点,我觉得“身临其境”才是最好的教育。

五、刻苦钻研业务。

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9.新课程培训 学习心得 篇九

双柿树小学

刘芬青

2012年10月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双柿树小学刘芬青

我是一名2011年加入教师队伍的特岗教师。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整体的把握不够透彻,我在进行教育工作的这一年来,总感到无限的压力,甚至力不从心。尽管自己拼命地学习教材,、学习教育规律、学习班级管理等知识,但是还是达不到教学的要求,不能对教学应用自如。

但是非常幸运的是,在今年的暑假,我参加了新课标培训,并且收获颇多,感到触动很大,受益匪浅。在培训的过程中,能与这么多老师交流学习,说说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疑问与困惑,尤其对我们没有接触过新教材的教师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虽然这个培训并不能让我一下子成长起来,但是给了我今后学习的一个方向,让我这个对课程或教材拿捏不准的教师增添了一份自信,也让我对新课程表标准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程的理念主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如何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有效的互动

我们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抑制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事实上,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它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这种交往互动,就是师生互教互学、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行精神交流和传授知识、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实现自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这次开学后,我尝试着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发现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在讲《倒数的认识》这一小节时,我就采用小组讨论互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前我引领学生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紧接着,我把全班分成以6人为一组的4个大组,各组自主预习新课《倒数的认识》,小组内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令我惊奇的是,在学生讨论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们很认真,没有遗漏本节课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和难点。在这

次课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教师要适当的信任学生,学生才会在这种不断地自主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会得到飞快的提高。所以,以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引发思考,与学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多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强调要大力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中添加了许多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几乎做到每课一活动。这里的活动课有别于传统的课外活动。传统的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新修的课程标准是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并行发展的全新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活动课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使活动课朝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学的方向发展。

三、注重以情激趣,以动促思

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的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这让孩子们通过剪一剪、比一比、数一数、拼一拼、折一折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最后在认识了图形的特征后,又让孩子发挥小组力量,发展学生的创新,动手用图形拼图案,从而在“玩”

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讲解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小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一张纸折出它的五分之四、五分之二等。学生最初不懂得怎样去折叠,我就试图启发学生,只要是平均分配即可。没想到,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全班学生共得出三种折叠的方法。这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兴奋不已,我就抓住时间,引发学生思考,分数除法的意义„„这种自己动手做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的乐趣,达到在学中玩、从玩中学的课堂效果。

四、注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时刻关注学生

作为教师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注能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能更好的控制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能找到师生交流的结合点,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师真正做到用心关注学生,用爱启迪学生,把每位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辅导。即便是石头心肠也会被融化,何况是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呢?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该严厉时就严厉,学生体会到教师是真心为其好,那么从此教师真正的威信就存在了。

五、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教师要善于读书、善于学习,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各种信息渠道学......集百家之长不断充实自己。

记得培训时,主讲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管理上万人的企业老总,尚且每年保持不断地读书,还要求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我们作为育人子弟的教师,是不是更加努力的学习呢?”。教师影响的是一个人的未来,是一代人的希望。教师只有使自己更加的充实,不间断地给自己输入知识,才会有源源不断地知识的输出。

10.新课程下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谈 篇十

一、文言文的听说读写, 诵读为先

“读”, 自古以来就很受重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所以学习文言文, 我们要提倡学生多读。古人读书讲究“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今人读古书, 就更应在诵读上下功夫。唯有把握课堂时间保证一定的诵读量, 并尽可能地熟读成诵, 才能对文言文更好地理解。

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较短时间里落实字词的读音, 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不仅如此, 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 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还可唤起想象, 引起共鸣。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 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音、语义, 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的内容要点, 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诵读是教学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步, 是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 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促使知识内化。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 要注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 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吐字发音正确、规范、清楚, 并帮助学生克服误读和落读。这不仅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功,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 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 朗读时, 句读停顿出现错误, 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指导朗读时, 还应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 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紧迫, 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 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二、字词句篇整体联动的学习方法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 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 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 由于时代的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 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 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 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 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 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 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 如“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 解释为“弯曲”, 学习文言文时, 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 使用频率高, 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 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 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 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 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 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示转折关系。

在句的认读方面, 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 增加自己的文言文语感之外, 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 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 由于词性的改变, 词义也就跟着变化, 遇到这种情况, 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 如 “汗牛塞屋, 富贵家之书”中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 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最后, 要学会语法归纳。从句的角度说, 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学生认读文言文语句, 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 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 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一篇文言文中, 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 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 可画一简表, 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列在表中, 这样一目了然, 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三、立足课本知识, 拓展课外阅读

近年来, 中考范围已经淡化教材内容的考查, 完全使用课外文言文内容来考查学生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这部分试题通常采用解释常用实词与重要句子的题型, 来考查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过说道理、讲启迪、谈看法等题型, 来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关文言文知识的检测考核, 其本质还是来自教材, 特别是古汉语的一些实词解释和特殊句式, 都是在教材里曾经出现过的, 只不过在试卷里是把它们放在一篇学生课内没有读过的文章里来进行检测罢了, 是检测学生在陌生的语境里是否能掌握这些实词的解释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即考试时给的是教材之外的文章, 但考核的知识是教材中的, 所以,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阅读, 特别重视有关古汉语知识的整理。

11.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 篇十一

1、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培训过程中,通过观看视频、在线研讨、提交作业、发表文章、互评作业和文章等环节,汲取了专家教师的宝贵经验。

2、使自己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过去我在教学上,教学设计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在新课程标准下,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

3、使我认识到的教学方式将更开放,教学评价将更公正。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积极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转变观念,多多关注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过渡到“对话”,如何倾听分享,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我的成绩

我在这次学习中,发表评论近200余条。发表文章《我对高中新课改的几点认识》《历史新课改与高考指挥棒》《 大班教学与分组讨论》点击率比较高。多篇作业被评为班级优秀作业。积极参加在线讨论。提出了5个问题。每天基本上都在上网,研修的路上,一路汗水,一路思索。但是,苦中有乐、苦中有趣、苦中有获。关键是获得了真知、获得了友谊、珍享了精神财富。研修平台永远是传授科学知识的神圣殿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是那种致力于文化的传授,学业的精进,人格的塑造之地;是那种崇尚奋斗,拒绝平庸,激励学员们以不断探索的精神而努力拼搏的心中舞台。

三、我的设想

12.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篇十二

通过本次学习,我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更新了自己的对《新课标》的认识。现将此次学习的收获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重新认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明白了教师应处于什么样的角色

1、对于学生来说,有趣、有效、有用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钥匙,并从学习上走向生活中。

2、教师并不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同时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应以宽容的态度去赏识,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3、对于后进生或者说学困生,学生不能自暴自弃,老师更不能视之不见。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学生学习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本身,教师的成长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1、怎样让学生喜欢老师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作为老师,要像父母般去关爱每个学生,有宽容大度的胸怀,语言风趣幽默,而不能像警察一样时时盯着学生不放。作为教师,其本身必须具有真才实学,做到为人师表。

2、教师应该先是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教学工作者。教学不能只顾进度而忽视质量,学生没有掌握本节知识,就绝不前进教学。教师在上课时应具备课堂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及个人的人格魅力。

3、做为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威信并不是让学生怕你,而应该在对学生的宽容与关爱中,树立起来,让学生有感而发。

三、认识到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和思路,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可以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自己获取一些新的知识。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第斯多惠说得好:“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

四、教学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

1、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预设,在预设要适当而不能过头。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好习惯,而且还可以从中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3、在教学中虽然创设情境是重要的,但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因学科、知识面而定。创设情境要借助实际的生活、活动,也可以通过语言、知识本身、学习背景、问题或者是猜想而达到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创设情境要简单易耗,有直观意义,考虑学生的特点并切合实际。做到有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学科性和情感性。

上一篇:母校青春回忆说说下一篇:八年级下物理实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