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论文

2024-11-15

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论文(精选8篇)

1.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论文 篇一

大学生就业心态

作为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心态和心理误区深有感悟,这些不良心态和心理误区,也曾经深深地困扰着我,使我在就业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折后我最终来到了良中行,加入了三良行,成为一位可爱的三良人,在人力资源专员的岗位上,实现着我的价值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充实着自己。我已经在良中行工作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了。我不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四个月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因为我发现现在有不少的在职场上奔波的同学时常在尝试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短时间内换几份工作的大有人在。

在这家公司,我感觉的到,我热爱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我热爱我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当然,我更加热爱给我提供实现人生价值舞台的三良企业。现在,公司的一切都让我感觉那么亲切。我为能够成为一个三良人而感到深深的自豪。然而,我却也在总结以前的工作经历和先前的求职过程中,深切的认识到作为应届毕业生所要经历的心路。我也就把自己的知识、把自己的学历、把自己的期待暂且抛之一旁,为了更远的将来、清晰的职业规划,我首先要做的还是学习,不是纯粹的积累经验,是为了塑造梦想,一个一生的追逐之梦。就像我们的在司歌中所唱的那样“一起创业,梦圆三良”。

当然,以上只是把我当前的一点点感受稍微的做个介绍,我真正要讲述的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当我进入一个企业,作为用人方,我在招聘工作进行过程中所遇、所感。我想以此来为自己的过去做个总结,同时也是自己进行头脑风暴的一个过程。我经常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思考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因此我得给自己用心的来一次清醒的思考。

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近入到竞争激励的阶段。从高校毕业生人数来看,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2014年需要就业毕业生总人数预计将要增加超过28万人,继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后,再创历史新高。从高校毕业生的供需结构来看,“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同时存在,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观念、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市场需要,毕业生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发达地区就业,就业地域结构极不平衡。

从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局势进入动荡期,其直接影响就是国际贸易下降,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新增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就业竞争者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近四个月的招聘实践,我接触到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面试和其他途径我了解到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的规划非常重要,但只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一定的规划。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并没有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合理具体的规划。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成长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规划,知行不统一。同时也暴露出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

首先毕业生对现状不满意,要求选择的自由度越多越好。就业制度改革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机遇,受到普遍的欢迎。但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既然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政策就应该是完全的市场政策,供需双方完全可以自由交易、自由成交,选择的自由度越多越好。但是,社会实际却是,在社会工作和招聘中任然存在着大量的条件限制,使得他们对现状不满。

其次,他们会抱怨竞争环境,自认为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为广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毕业生的择业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多选择的机会。有的同学抱怨竞争环境不公平,甚至认为,择业的竞争不是求职者素质的竞争,而是关系的竞争,看谁的关系硬,看谁的关系起作用。于是这些学生缺乏竞争的勇气,长期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在择业中遇到困难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再者,强求心理平衡,总认为我不比别人差,有些大学生自尊心特别强,在他们心里总有一个念头就是“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尤其是有些学习稍好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于是在选择中,攀比嫉妒,强求心理平衡,总是把别人作为心理标准,“这山望着那山高,这花看着那花俏”。周围的同学选择了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或者去了大城市或高层次部门,自己找的工作一定要比其他同学强,结果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还有的大学生自己无主见,总是随波逐流,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盲目跟着大多数人走,忽视了自己的特长。结果不从实际出发,延误了时机,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最后,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不良,从众心理较为严重,对社会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受社会、家庭、朋友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从众心理较为严重。忽视了对自己情况和特长的分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使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单位。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总结可以得出,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基本表现为: ——对就业形势关注比较少

——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缺乏明确的目标 ——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偏高

根据我自身作为一个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在融入三良企业之前,我也曾有过这样那样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在我真正地融入三良企业,明白一个企业,一个人的发展都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经历时间的沉淀,厚积薄发。对于当前毕业生在就业心态方面突出的问题我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首先,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要调整心态,放底架子,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到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更务实些。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 大学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心态放平,关键是心态的转变、对职业的预期值也序号适时加以调整。最后,大学生应提高敬业精神和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端正择业的心态调整以及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

2.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论文 篇二

一、通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态

通信类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理工学科门类,实践性强,专业更新迅速,要求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行业知识和技术。即使是在校阶段,学生也必须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笔者通过对通信类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专业性质和培养过程共同决定了通信类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心态,反映出一些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有如下表现:

1. 对行业的乐观,从事本专业的坚定性。

相比其他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通信类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本专业就业。学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国内外通信类设备生产企业、通信行业运营商、各单位的IT技术部门,从实际就职的情况来看,九成以上的学生供职于通信类技术岗位。虽然技术岗位往往是各企业的基层岗位,但毕业生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从事本专业的选择。南京某高校的毕业生王某在访谈中说:“辛辛苦苦学了四年,如果所学不为所用,就觉得很可惜。”而通信类专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不是学生选择本专业的根本原因,更多的学生在谈到对于求职的态度时,明确表示,甘心在基层的岗位做技术,也是因为通信行业是一个有着美好前景的行业,行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更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强大支撑。

2. 对就业形势的信心回落,求职过程中的畏难心理。

从对连续两届的毕业生,以及大三学生所作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并不乐观。近几年,学生有信心回落的趋势,相比前几年通信类专业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近两年的毕业生表现得更为谨慎,对单位和岗位不再挑三拣四,甚至有少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毕业就会面临失业。此外,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怕遇到挫折。行业对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资历和条件信心不够,有畏难心理,表现为不愿主动求职,“等、靠”的心理较重,走向人才市场寻找岗位、走进单位推荐自己的行为比较被动。所在家庭的社会资本较强的学生容易依赖父母给予的帮助和安排,而各方面条件相对普通的学生宁愿选择考研来回避就业。南京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林谈到自己的考研行为时说: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读到研究生毕业,更高的文凭也许可以帮助自己更轻松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3. 职业规划中的认知片面性。

通信类专业的就业方向较明确专一,学缘承袭较明显,因此,学生在求职过程容易将往年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作为对自己的选择意向。根据调查,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对职业规划的认知比较片面,包括自我认知和对外在环境的认知。自我认知不足表现为求职过程中的自负、自我定位过高、对自身过于低估,并由此产生眼高手低,攀比,盲目参照别人的经历和标准,体验到挫折后容易否定自己,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及专业优势制定一个近期和长远的求职目标。对外在环境的认知不足表现为对行业了解不够,盲目乐观或信心过低,甚至不明确专业应用范围及岗位具体职责,不能制定一个符合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的职业规划,求职过程中仅仅以岗位、薪资、地域范围等条件作为取舍标准。

4. 就业择业中的责任心缺乏。

通信类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良好纪录,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自2005年以来,该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选择中,学生方面面临的压力相对其他专业较小,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往往可以在几个单位的签约意向中挑选,导致近年来在宁各高校的毁约率居高不下,某通信类企业的2008年招聘数据中显示,在宁高校普遍存在通信类专业学生毁约现象,比率最高的学校可达34.8%。学生依托较好的专业市场结构,有更多的机会取舍,因而造成责任心下滑现象,一些学生将心理定位较低、非第一应聘意向的单位作为“垫底”,取得就业的保障后,并未停止求职行为,导致学校和学生在企业心目中的诚信度下降,给企业招聘工作和高校的就业工作较为被动。而且,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索取心态强于奉献意识,关注企业“能否给与”较多,而较少反思、要求自己向企业和社会付出。

二、通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心态成因探析

1. 中国高等教育背景及社会就业环境的影响。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向大众化阶段,2002年有毕业生145万,2003年第一届扩招毕业生走向社会,人数达212万,此后,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的速度增加,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继续扩大到559万。与此同时,大学生未能实现就业人数,2003年为64万,2004年为76万,2005年为93万,2006年为124万,2007年为144万。2008年全球进入经济衰退期,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已升至峰值(4650万),而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80%降至2007年的71%。这些背景都会波及学生的求职心态和求职信心,对于通信类专业学生来讲,待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是隐性压力,而经济危机下,通信行业或IT行业中的一批外企或民营企业缩减招聘计划或撤退市场,是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的显性压力。

2. 行业特点及通信类专业的市场供需结构。

相对大环境的不利,通信类专业的市场供需结构占据了乐观因素。从“需”的角度看,近三年通信类专业稳属社会需求旺盛专业;从“供”的角度看,通信类行业也明显处于人才未饱和状态,近几年通信类专业一直未出现在待求职人数前十的专业排名榜中。较宽松合理的专业人才市场供需比,使通信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就业压力相对其他专业较小。行业发展方面,3G牌照向市场发放、通信企业重组和调整、信息技术大步更新都预示着较好的行业前景和通信专业的发挥空间,这一现状也暗示着通信类人才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市场大量需求状态。因此,学生选择本专业就业的倾向性较高,对行业发展的满意度也较好。

3.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应急”状态。

从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中了解到,产生负面和消极心理的学生往往是面临就业准备不足,对就业信息的掌握不畅,这些现象和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关系密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职业规划没有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就业时会出现茫然的情绪,不清楚需要自己要做什么、从哪里做起,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方式渠道了解甚少。很多高校的学生接触企业的主要方式是参加企业宣讲会,因而出现坐在学校等,不知道要走出去,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接触也是集中在临毕业阶段,这种“应急”状态给双方都带来被动。

4. 学生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意识不强。

选择了社会公认的好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很多通信类专业大学生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存危机,同时他们过于依赖父母和教师,迟迟不能自立。而就业时,又没有做好吃苦和受挫的心理准备,依靠自己的思想信念不足,缺少主动参与竞争的精神,独立择业、自主创业的意识较弱。同时,作为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接触人文类事物的机会相对较少,通信类专业学生对自己的理性价值思考不足,不考虑未来可以学到什么,可以为企业为社会带去什么有益的改变,可否实现自己的价值等问题,而过分追求工具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学习心态和求职心态功利性明显。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整,在走上社会后,也容易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产生失落情绪。

三、高校调整学生就业心态的对策

1. 意识形态层面:培养责任心,开展诚信教育。

大学生就业心态形成的根本原因,源自意识形态结构。因此,高校培养人和服务人的前提是教育人,只有在思想观念、道德信念上打下良好基础,才能为实际行动做好铺垫。面对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心态特征,高校应当加强思想品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尤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责任心、诚信品质的培养上,使学生懂得理性全面地思考问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遵守求职过程的纪律和制度。

2. 新型择业观的灌输,为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心态基础。

向学生灌输“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高校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多方面体验社会生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从思想上、心理上、行动上正视日趋激烈的就业现实,以正确的思想、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行动求职就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走出就业误区。

3. 高校职业教育应当结合行业发展丰富完善,贯穿四年始末。

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集中指向就业,而在职业生涯设计、自主创业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向专业化和职业化转变,丰富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的同时,改进就业指导课,并将理论依据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等学科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同时,应当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的教材。

把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择业技巧指导,帮助毕业生掌握资料准备、推销自己、文明礼貌、语言交谈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择业能力。针对就业岗位(群)的需要,学校在毕业学期开展应急性培训,通过选择一至二项核心技能开展特别培训和训练,学生能在就业前掌握某些具体岗位的操作技能,并使之成为就业制胜的法宝。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需要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不仅通过宣讲会的形式,而且应当发掘更多积极有效的办法为学生创造更多了解企业、接触企业的机会,例如开办求职论坛、模拟企业招聘、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等等。

4.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学生成才软环境。

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事关学校的教育质量。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成才的软环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受益终身,使得师生一起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而且为人才素质奠定优势力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更能适应社会新环境带来的挑战,更易为企业认可吸纳,并带动学缘的积极互动,将高校的人才输送塑造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

5. 借助网络平台,增强学生自主择业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这其中包括对学生获取、判别、筛选信息能力的培养。这能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载体和信息技术完成选择、应聘的过程,同时借助大量信息,直接或间接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而在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中提升求职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蓉.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审视高校学风建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4.

[2]姜爱贤, 孟亮, 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教育探索, 2008, (11) .

3.中职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指导措施 篇三

关键词:中职学生;就业心态;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29-01

一、中职学生的就业心态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毕业生又是怎么想的呢?调查发现:有近七成的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摆正心态,对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择业时不肯从基层、从低处做起,有大部分学生存在“职业贵贱”观念。因此,他们对前途存在不同程度的担扰;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对于工作经验、学历的要求都很苛刻,并且薪水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设想;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找一个离家近、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自己独立创业的想法。

归结起来,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心态:

1、依赖性太强

认为就业是学院、父母应解决或能解决的事,不少学生寄希望于父母长辈的社会关系,缺乏自己解决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消极等待而又抱着观望的态度。

2、就业定位不准确

很多人都梦想能拥有一份好工作,这份工作最好既轻松,又能带来财富、名声、地位,为人称羡,但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以及职业能力却不了解,自我评价偏高。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存在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把就业前景想象得过于美好或过于艰难,直接导致期望过高或悲观失望。

3、就业的矛盾心理

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分析,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而是盲目攀比,有的想找一份“比较好听的工作”,存在“职业贵贱”观念。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因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不扎实等种种原因。没有信心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

4、就业竞争意识不足

缺乏健康自信的竞争观,有一种自卑感,认为社会竞争太激烈,人际关系太复杂,自己难以适应。有的学生选择升本以争取一个缓冲期。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卷入激烈的竞争中,宁可选择成为在家一族。

5、缺乏正确择业观

由于就业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所以学生在择业初期,往往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首位,等到到处碰壁后,才发现该岗位竞争激烈,于是只能被动地改变求职方向,另谋他职。

6、创业意识淡薄

一种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创业意识不强,创业信心不足。另一种是有创业激情和欲望,可是因缺乏必要的创业资金而不得不放弃。

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职学生一直囿于校园生活,经历简单,没有经受过挫折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遭遇挫折,则感到失落、悲观、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还有就是学院的部分老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也会经常的强调他们是中职学生,不是大学生,进而也影响着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上课迟到、睡觉、开小差,不认真记笔记,不写作业等等,反映了中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合理支配时间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是较差的,这些都将严重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面着手。随着目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中职院校除了要使自己的办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之外,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是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中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强化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摆正就业心态,要使学生一入校就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没有哪一种工作能提供完全的保障,没有哪一种工作是真正的热门行业,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磨练与挑战,在就业市场上,就要做到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既要充分认识到一切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就是理想的岗位,也要充分认识到,经过社会基层的磨练,也是人生成,长的必经历程。要取得一份较为实际同时又富含理想色彩的工作,关键在于要有健康的、奋进的就业观念。

1、注重学生的“职场体验”

在平时邀请专家、企业负责人来校进行模拟招聘面试;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用人单位招聘,指导教师亲自带队,组织学生到企业面试,积累面试经验;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2、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到每位教师责任上,与每位学生谈话,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客观的分析与总结,指出其优势与不足,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成才意识,重视学生人身观、道德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积极推东学院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从而让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为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就业课程学习和就业指导专题讲座,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课要占一定的学分,主要课程内容是:进行专业思想、就业前景等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道德和择业观、职业测评和就业心理;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分析、求职技巧、模拟面试。加强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学院除了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重视以外,还应多邀请社会成功企业家来学院给毕业生做专场讲座。

4、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4.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 篇四

论文题目: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

名: 学

号:

业:行政管理(函授专科升本科)学

院:公共管理学院

级: 指导老师:

二0一一年十月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

【内容摘要】即将走出校门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怀着对未来事业与职业生涯的美好憧憬,踌躇满志,满腔热忱地准备在职场中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社会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竞争,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基本趋向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迫在眉睫。本文叙述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因素,提出自己关于改善就业心态的对策,帮助所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说的那番慷慨激昂的点明少年之于国家的重要性的话,仍旧时刻萦绕在所有大学生的耳旁,那段话是这样说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今世界,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少年强则国强,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以科技发展为本的高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代表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是一股非常大的潜力,所以它能够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更能够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对国家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人数居高不下

大学生就业人数总量巨大,造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某些失业现象。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根据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宣布,大学毕业生人数近1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15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超出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一问题也可能会长期存在。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引起了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尤为突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较多新生、新鲜的岗位,然而由于客观与主观的因素,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岗位;同时,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许多毕业生热衷于一些稳定、体面的工作,从而出现了“公考热”、“考研热”等现象。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一边大量毕业生等待就业、一边却有大量岗位空缺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1.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

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3.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产业结构不够协调。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第六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就业结构落后,需要较高文化水平劳动力的第二、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65%(美国达75.6%),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达到60%以上,而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仅在30%左右。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4.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5.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企业本着一切以追求利润为先的原则,往往会对大学生提出地域、性别、经验等种种限制条件,阻碍了一部分学生的顺利就业。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6.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就业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面临复杂的就业形势无法正确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加之家庭和社会对其期望值较高,容易出现盲目择业的行为。此外,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只是一味地学习并没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面对如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他们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几次求职受挫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而始终在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甚至极端的心理。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态问题及表现

1.易焦虑暴躁或低迷抑郁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当意识到客观实际与自己的主观期望产生较大偏差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浮躁的心理。表现为心慌、失眠、坐立不安等症状。多次受挫后对找工作产生畏惧心理,既希望谋求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过分担心找不到工作。当机会来临时,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导致失去就业机会。

2.过度自负或过分自卑

自负心理在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总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工作单位提供的岗位无法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从而盲目攀比,虚荣心不断增长,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对自己的劣势和缺点估计不足,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与自负相对的,是自卑心理。自卑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当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后,丧失了竞争勇气,于是临阵退缩。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从众心理严重

所谓从众心理,主要是指个人受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在就业方面表现为毕业生一味追求热门职业和工作单位,甚至不惜放弃自己所学专业。于是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4.有明显的依赖倾向

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对自身缺乏理性的认识,就业信心不足,犹豫观望,就业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高校每年招聘季到来时,有些毕业生缺乏就业意识,对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置之不理,等待辅导员老师将就业信息发到自己的QQ上;在每年的大型双选会上,学生家长、朋友代替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这些高校毕业生缺乏自我选择决断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竞争,或推销自己。从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四、应采取怎样对策改善大学生就业心态

就业是大学生由“象牙塔”向社会过渡的一个过程,期间遇到困难甚至多次遭遇挫折才成功是很正常的,遇到心理冲突、困惑和矛盾也是正常的。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就业工作顺利进行,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1.社会方面:

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应积极构建规范、合理的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调整就业岗位分配不均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平台。2.学校方面:

2.1.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对于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决定其在校期间的发展方向以及日后在社会上的成败得失。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老师就应该做好相关引导工作,根据学生在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拟定一套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加各项实践,将来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促使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2.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给自己正确定位普通院校的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学校的地位,不能因为学校不是名牌大学而自卑。对此,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以及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就业心理开展情景剧模拟活动等途径,让学生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给自己正确定位并调整好就业心态。

2.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班级管理等校园实践以及商品促销、家教等社会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以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主动自我展示的激情,同时改变他们在就业时的享乐、浮躁和依赖心理,提高其职业素质。

2.4加强社会宣传

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外部就业环境通过宣传,不仅使学校的知名度、市场认可度得到提升,同时也让用人单位更全面地了解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专业设置以及学生素质等情况,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来关注学校和毕业生的发展,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2.5与时俱进调整学校专业

依据就业情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对专业课进行更新或提升,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和英语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上,关注学生的职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在解决问题的所有方面而言,我们主观的意志与行为是我们唯一能去改变和做到的,先修炼好内功才能在应对竞争时占据主动地位置,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可以在态度上和行为上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其实中高等级的职位需求是较少的,而较低等级的职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只是停留在自己对“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仍然有大量的职位空缺的现状。我们说,与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就业的期望值。

2.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当下,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外乎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其实不然,我们选择时也要考虑到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3.修炼内功,直面竞争

除了面对就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外,能力是面对竞争脱颖而出的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修炼好内功,才拥有谈判的筹码。在大学期间,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应细致到具体的行业与职位,之后再去了解这些职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并通过大学的学习不断往这个方向靠拢、深化,让自己具备这些方面的技能,当我们在毕业应聘的时候,哪怕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修炼过内功的我们会赢在起跑线上。

4.鼓起勇气适度自主创业

我国教育局常常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能够纾解就业的压力,也为毕业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大学期间没有为生存做好必要准备,导致很多学生放不开手脚,特别是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而创业者恰恰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的知识结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以及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这就导致了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而许多人错失了机会。并不是说鼓励所有人去自主创业,只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正视这方面的选择。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21世纪国家建设的伟大使命,未来需要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代大学生若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必须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具备从事未来职业的能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局势严峻,如何使自己在众多的应聘者之中脱颖而出,是大学生需要考虑而且是应该考虑的问题。额不能问通过剖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大学生就业心态产生的因素,并提出自己关于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见解,帮助所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5.大学生对待就业的四大正确心态 篇五

首先要明确改变比学习更重要。实际上很多学习都是“学而不行,知而不用”。如果学了,而没有改变就没有任何意义。李白少时,读书很不认真,吊儿朗当,经常旷课迟到早退,老师以及家长都无可奈何。有一天李白一个人跑到河边洗澡,却看见一个老太婆坐在河边,好象在吃力地磨着什么东西,李白走近一看,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于是李白很好奇的询问:老人家,你为什么要磨这根铁棒呢?老婆婆答道:要磨成针。李白听后受到极大感触,于是由此发奋图强,终于成为一代诗仙。成就李白的不是他的天赋,而是对学习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其次,要定位好自己。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父亲希望你像他一样当个医生;你爷爷希望你能接管他的公司;而你的老师又认为你最适合从事文学创作。每当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当然,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那里接受忠告,得到支持和鼓励,但只能将这种接受当作有益于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途径,而决不能将自己完全托付给别人,因为你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的权利,让别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他们把自己上学、择业、婚姻,统统托付或者交给他人,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信仰、也失去了自由,最后变成了像《伊索寓言》里的那个老头和儿子一样,成为毫无主见的人;一个人完全按照别人的意见去行事,失去了自己的主见,就犹如被缚住双翼的飞鸟,即使有飞翔的愿望,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去施展才能。我们从那些卓越的成功者的早期经历中发现:一个人学会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成功之路。他们不少人曾经在事业选择上受过父母、老师或同事的非难与劝阻,而这些被非难与劝阻的事业,恰好是他们后来最终获得极大成功的那个事业。第三,不要放弃。在就业的过程中,成功变的那么的弥足珍贵,人人趋之若鹫,因此成为最令人向往的偶然,而失败却是无法回避的必然。是啊,谁不想成功能呢?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失败?一味的逃避就无法拥有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的老师。而失败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唯一的“伴侣”。不管人性多么不希望痛苦,但却要学会:破釜沉舟、卧薪尝胆。失败致命的弱点就是:破坏性极强;失败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你如何成功,他依然不离不弃。成功最大的缺点是:必然;成功的最大优点就是:偶然。下一次成功的偶然什么时候出现取决于你坦然面对失败的必然。恰恰相反的就是:失败真的像个勇士一样,永远屹立在我们的面前,是一段我们无法割舍的情怀,是一段永远需要我们挑战的险峰,是一段需要我们克服的困难。要么就跨过去,要么就止步不前,一蹶不振。这就是失败的味道:是继续还是放弃?第四,“就业”第一。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多身无分文的人不也创业成功了么?老的有李嘉诚,小的有黄光裕,外国有比尔.盖茨,中国有陈天桥,还有张朝阳、丁磊等等。是的,的确有很多人创业成功了,但是有更多的人创业失败了。媒体更多宣扬成功者的显赫,很少聚焦失败者的泪水。于是,我们的学生就以为创业就象媒体吹的那么容易,要知道以极其羡慕的心态热情吹捧创业成功者的,大多是绝无创业经验和教训的媒体打工仔啊。更何况,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创业即便可以成功,需要领头创业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啊!怎么可能那么多人去创业呢?社会资源也不具备呀!有一个事实是必须认清的,那就是,众生之中,打工者

比例远远高于做老板的。太多的人想去当老板,完全是传统的“宁当鸡头,不做牛尾”的旧文化在作怪。工业时代的发展,一定会带来社会力量的进一步组合,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但合作越来越强,一家企业需要一大批专家有效组合成团队,以后的老板也更多在专家团队中产生。专家中有个人魅力、善于发现人用好人、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强、对市场敏感的并且会调度其它社会资源的佼佼者,日后可以当老板。如果你说,现在看到的老板没有这么高,那是因为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确实存在太多机会,并非优秀者也做了老板,甚至还莫名其妙做大了,也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6.大学生择业就业该有怎样的心态 篇六

他们或者即将毕业,正忙着找工作;或者已经毕业,就业出现了难题——今年,全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将走向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实,无疑使他们的就业道路出现了诸多障碍。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最近与大学生展开了一场对话,透过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热门话题,传递着诸多人生经验,或许,这对更多大学生会有启发。

关于面试 “面试中愿意弯腰捡两张纸的细节,摆明了他的踏实认真和仔细,老板是不能不用你的”

学生:我在就业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去面试不知道如何展示自己。

俞敏洪:在面试以前接受一些面试技巧的培训,这是必要的。比如说如何面对老板,怎样做到有问必答,答得恰到好处,包括眼神脸色到底应该怎么展示。

但这只是一个表面上的东西。真正实在的内核,是把你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曾经有家大公司面试时,故意在地上放两张纸,所有的学生进去面试,都不去捡那两张纸,夸夸其谈说自己有什么才能。结果最后走进去一个学生,一句话没说,把两张纸捡起来放在总经理的桌上,然后才开始回答总经理的问题。结果总经理什么问题都没问,说“我录取的就是你”。为什么?细节!愿意弯腰捡两张纸这个细节,就摆明了他做事的踏实认真和仔细,当你的品德和特质露出来的时候,老板是不能不用你的。

学生:我相信您也面试过很多本科生,您最不满意他们哪一点?

俞敏洪:现在我们遇到的麻烦,就是年轻人心态浮躁。看了锅里的、想着碗里的,看了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我最烦听到的,就是有人来向我抱怨,说这个社会对他如此地不公平。其实人的出身由不得你自己选择,但人生的终点,是由你们自己选择的。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跑的是一辈子。所以我完全不在乎现在你钱多我钱少,你有社会地位我没有社会地位。钱和社会地位是你可以争取来的吗?福布斯榜上排着的那几百号人,我曾经查过,百分之六七十来自农村,来自身无分文的家庭。任何一个只要把社会和别人当做自己敌人、当做自己生活不幸来源的人,你的人生一辈子都不会幸福,也不会成功。任何一个认为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在社会中应该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得靠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够把事情做成功。

关于第一份工作 “只顾耕耘不问收获是做第一份工作时最重要的心态”

学生:即将毕业的一个大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第一份工作的成败与否?

俞敏洪:你面对第一份工作时,就不要去想成败,而是应该去想我怎么样全力以赴地把这份工作做好。你全力以赴以后做成功了,那表明你做这件事情是合适的。如果说全力以赴以后依然做失败了,也很正常,因为你没有工作经验,也许这份工作不适合你做。只顾耕耘不回收获,是做第一份工作时最重要的心态。

现在这一代年轻人,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到大得到了父母较多的呵护。一旦

面临找不到工作之类的考验,心里会有很多失落感。我想告诉大家几个要点:

第一,苦难让人成就自己;第二,你失去东西的同时另外一件事情一定在得到,这就是得失。所以我常常说失业能够知道生活的艰辛,失恋能够知道感情的珍贵。

其实我最担心的不是大学生的就业,而是大学生的心智和知识结构。我觉得浮躁本身不算一件坏事,为什么?因为只有一个想要往前走的国家和人,才是存在浮躁,浮躁表明我们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国家。不浮躁死水一潭,就表明社会结构秩序已经全部完成,甚至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僵化。但是大学生浮躁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大学生活这四年,大学生除了为工作做好准备,还应该得到心灵净化和心灵提升。

学生:相对于本科毕业的时候,研究生毕业时肯定对职业的期望值更高,很可能第一份工作与内心期望之间的落差很大,对于这种情况您有什么建议?

俞敏洪:我这儿每年都要面试几百个本科生,坦率地说,其中大部分人表现得“眼高手低”,恨不得上来就当总经理,恨不得上来给他的一份工作,就是全世界工资最高的。这中间有很多爱面子的成分。其实,当一个人为别人活着时,就非常麻烦了。因为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如果不坚持自己的追求,你的尊严和自尊同样得不到保证。

我在面试时,有时会试着问:“同学,你想要的工作,我这儿都没有了,但是有两个卫生间没人打扫,你愿意不愿意干?”几乎不会有学生说愿意,实际上他在拒绝扫两个卫生间的时候,丢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我让一个大学毕业生去打扫厕所,很明显是对你的考验。你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我绝对会关注你的一举一动。你的表现是不是符合那种正常的坦然接受一份工作的心态?当你真的把两个卫生间打扫得如此干净,你想我能让你一辈子打扫卫生间吗?至少我给你增加工资,我给你打扫四个卫生间;当你把四个卫生间打扫干净以后,我会考虑,是不是把所有打扫卫生间的后勤人员都给你管理,你不是很自然变成管理者了吗;当你把这些打扫卫生间的人员管理得井井有条,整个公司的环境因为你的管理变得赏心悦目,我不把你提到后勤主任这个位置上我提谁?你如果又干得非常出色的话,我不把你送到哈佛大学去读MBA我送谁去?当我把你送到哈佛大学MBA学完了,你回来你不当总裁谁当?

关于专业 “就业、职业、事业做好了,失业就永远找不到你”

学生:我本科是武汉大学国学实验班毕业,是一个非常非常冷的专业。

俞敏洪:你喜欢不喜欢你这个国学专业?

学生:我喜欢它,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非常快乐。

俞敏洪: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这个东西找不到工作?

学生:对,我们的硕士和博士的就业形势都不是很好,您对我们的建议是什么?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俞敏洪:如果说实在找不到工作,你必须要有一个另外能找到工作的技能,假如说你在学国学的同时,你的英文水平很好的话就可以去当英文老师。

你现在的问题是你对国学感兴趣,但是你需要有一个养活自己的技能,大学生毕业以后首先就是要工作。我把它叫做先就业再职业再事业!先就业就是赶快先找一份工作不要父母养活了。所谓的职业就是一辈子我想做的职业,当你职业做到一定程度,比如说你做了会计,最后自己出来开一个会计事务所,这就变成你的事业了。你把前面的就业、职业和事业做好了,失业就永远找不到你。

现在的大学生,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工作不对接。解决的方法呢,第一就是大学生学专业的时候,和未来工作对接要思考得更多,尽可能在未来找工作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在本科所学的专业用上。第二个情况,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各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都在不断成长,招人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我建议,大学生有一个比较切实的心态,先找到工作再谋求发展,最后再去寻求自己的事业。

学生:我是去年毕业的学生,今年也在做传媒。很多人失业了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工作会选择回学校继续读书,您觉得合适吗?

俞敏洪:这是一种逃避。已经找到了工作,在工作中有很多心得体会,未来自己喜欢这个工作,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还不够,这个时候,可以继续回去读书。大家进入社会以后一定要学会锻炼自己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堆面粉放在案板上,你用手去一拍这堆面粉就散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心理承受能力,你把它加点水揉一下,你再拍就不一定散了,但是还是一堆很松软的面粉,如果说你再不断地给它加水,把它揉到最后,就变成了一个面团,你再怎么拍都不散了。你继续给它揉,它就不仅仅是一堆面团了,你即使用手给它拉,它也不断,这就变成拉面了。人的神经承受能力一定要达到这种状态,你才能去参与社会,在社会中间奋斗。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拍案而起的人,肯定是没有度量和心胸的人,找工作一次被拒绝就不找了,那你说你能找到第二个工作吗?

关于职业规划 “人生用六个字来表达,第一个叫经历,第二个叫体验,第三个叫升华”

学生:有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没有自己准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规划。您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达到事业的巅峰的?

俞敏洪: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确定自己一辈子事业的年龄是从二十岁到三十岁,所以中间可以做无数调整。我们现在很多人,为什么每天干活没劲呢?因为工作本身不是一个目标。有的人把工作本身变成了一个自己每个月能够拿点工资,每天来上八小时班,完成我的任务就算完了的一件事情。如果这样的话,你的生命也同样失去了目标。有目标就意味着我心中有一个梦想,我想去实现。

我觉得人生用六个字来表达比较恰当。第一个叫做经历,第二个叫做体验,第三个叫做升华。一辈子有很多不同的活法,你可以很懒散地过一辈子,什么也不做地活下去,也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你可以一辈子待在一个城市里,也可以一辈子走遍全世界。所有这一切的决定,全是来自于你自己的这颗心。因为人是随着心来动的,你心想走到哪里,你人

就可以走到哪里。

大多数人一辈子只生活在一个地方,生活在一种习惯中间,生活在一种思想的禁锢之下,而没有任何创新,没有任何创意,没有任何激发自己生命的那种动感和令自己感动的生活状态。其实仔细想想,你找不到工作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你的生命得到了甜酸苦辣的体验。未来你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知道这份工作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多么值得你去珍惜。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你找得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我去年夏天毕业时,选择了一家电视制作公司,这个工作不是待遇最好的,但的确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但是这份工作我只做了四个月,就跳槽去了另外一家公司,这是一个比较著名的韩国企业,他们当时给的职位、待遇更好,所以我受到了诱惑,可是去了之后我发现,我完全不能胜任市场部经理这个工作,最后辞职了。

俞敏洪:你是否问过自己,你到底喜欢做什么?当然第二份工作作为一种尝试,虽然最后你发现不适合,但其实是一种收获。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她本来是商学院毕业的,也能找到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她偏偏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特别感兴趣,所以她就申请去为天津电视台制作组的人拎包,扛机器,帮着收拾东西,而且没有工资。她的工作心态非常好也非常努力。一年后,大家觉得这小姑娘不错,就开始给她开工资了。后来又发现这个小姑娘说话也挺到位,所以就在小的新闻节目采访时候让她出镜,后来她就变成了天津电视台很好的节目主持人之一。

当你决定了一辈子干什么以后,你就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就不要随便地换。你可以像一条河流一样越流越宽阔,但是千万不要再想去变成另外一条河流或者变成一座高山。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以后,你生命就不会摇晃,这样你才能够做成事情。伟大与平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个平凡的人每天过着琐碎的生活,但是他把琐碎堆砌出来,还是一堆琐碎的生命。所谓伟大的人,是把一堆琐碎的事情,通过一个伟大的目标,每天积累起来以后,变成一个伟大的事业。

相关链接 俞敏洪感言

●每一位同学在大学的时候要做的四件事情:

第一就是一定要学到很必要的知识;第二要学会交到很好的朋友;第三如果有可能的话,体验一下爱情;第四要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摔倒了十次就再也不愿爬起来,他就永远是失败,但是他哪怕是摔倒了一万次,他一万零一次继续站起来,往前走实在站不起来了,我爬也要爬着往前走,这就叫成功。

●这个世界上失去什么东西都不可怕,惟一可怕的是失去你的心,失去你的勇气,只要你坚韧不拔地奋斗,只要你眼睛看向未来,生命就永远属于你,生命的辉煌也一定永远属于你。

●凡是想要一下子把一件事情干成的人,就算他干成这件事情他也没有基础,因为这等于是沙滩上造房子,最后一定会倒塌。只有慢慢地一步一步把事情干成,每一步都给自己打

下坚实的基础,每一步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交代,再重新向未来更高去走一步的人,他才能够把事情真正地做成功。

7.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论文 篇七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就业心态

在当今这个就业岗位少而就业人数过多的形势下, 90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成为当下的一大难题, 对于原本心理素质不高的90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在90后就业过程中通常会感到恐惧、疲惫、自卑、焦躁、能力不足……这些感受更加使大学生感觉到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对于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对自己进行定位, 从而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而不是面临就业压力时感到的焦躁不安与无赖。

一、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成因

1、自身能力缺乏

首先是大学生刚一进入学校才摆脱高中整日苦读的枯燥生活感到新鲜, 却忽视了大学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专业的认识不强, 没有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 没有订立一个长远的目标。例如: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何;以后自己做什么……这些都会成为90后大学毕业生刚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之后的不适应。

其次是对于自己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没有详细的了解。许多大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并不是十分了解每个专业的专业方向, 在大学中也没有详细的了解, 导致思念大学生活结束之后, 没有取得相关专业的证件, 没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的知识, 也造成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第三是没有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大学生活毕竟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人、事都是有限的, 并不能全面的了解一个专业中所学习的知识到底有多大的用处, 在那些城市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在那些城市的就业不乐观, 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正是因为对于这些认知并不是非常了解, 而设定的原始期望过高, 就会造成再就业过程中一直找不到心满意足的工作, 从而导致了就业心理落差。再加上社会媒体对于90后的大学生认识一直存在误解, 认为不能吃苦, 也间接导致了90后的就业压力增大。

2、传统的就业观念

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会选择继续深造以逃避就业到来的压力, 或者已经就业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吃苦, 总觉得自己大学出来就可以在很好地岗位上工作。

因为刚出学校大学生掌握的大多数是书本知识并没有在实际中应用、实践, 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花费时间、金钱去培养一个什么都不懂得大学生, 往往有时候一个企业刚刚培养了一个有能力的人才, 就面临这个人才的流失, 正是因为大学生这种对于一个工作岗位或者企业没有由衷的热爱, 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也导致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3、心理素质

90后的大学生大多都是被呵护的一代, 从小到大都有父母帮助所以什么事情都比较顺利, 没有受过什么挫折, 所以一进入社会巨大的压力都需要大学生自己来承受, 就凸显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连番的就业失败会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心理落差, 会使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显得疲软。

二、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对策研究

1、认真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规划长远目标

大学生在一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就会有对于自己专业的了解课程, 应该认真的对待这些专业了解课程, 了解自己的专业是什么, 以后会做什么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相符, 然后根据对于自己专业的了解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例如:那些证书是需要获取的, 哪些技能时一定要掌握的……对于四年的大学生活有合理的规划, 才能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

2、对于职业规划要清晰明确、有价值

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都会经历一个盲目的过程, 这时候就需要对于职业规划有清楚的了解和明确的认识。首先是了解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对于什么感兴趣然后和自己想要做的工作相结合, 就可以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这样也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就不仅仅是工作, 也是自己实现理想的过程, 可以最大化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对于没有找到和自己的兴趣相关的专业的时候, 要以就业为主, 在职场上去获取一些知识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实力, 以便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 也可以减少刚毕业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 使90后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就业挫折感。

3、增强自身的能力素养

第一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素养, 在哪些方面缺乏, 在哪些方面专长, 对于自己专业能力缺乏的方面, 合理计划提升能力;第二是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 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不仅仅时光学习书本知识更多的是接触社会, 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现在的社会最缺乏的就是技术型人才;第三是独立的完成各种事物, 增强自己的受挫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踏实的态度, 是大学生更加赋有责任心和责任感。

4、学会释放心理压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中, 90后大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大学生需要做的是将这些压力以正确的方式排泄出来。例如: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自助游, 找知心的好友一起诉说, 逛街, KTV……将在就业中遇到的不顺心、失败、挫折统统的发泄出来, 然后以更加饱满的心态面对之后的就业。

三、总结

在当今这个就业岗位少而就业人数过多的形势下, 90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成为当下的一大难题。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暴露了许多的问题, 按照现在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很难立足于社会。对于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对自己进行定位, 从而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而不是面临就业压力时感到的焦躁不安与无赖, 以更加好心态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毕伟林、钱威;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09)

[2]、徐海波、孙东莲;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观调查分析--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调查报告 (2009-09)

[3]、黄洁、宋振超;“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M];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2)

8.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就业心态就业观念

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每个人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给传统的人才观带来很大冲击,每个人都必须凭自身的实力在社会中求得生存。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务员的待遇日益提高,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工作相对稳定,从而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投奔到公务员的考场。

近年来,公务员报考热“一浪高过一浪”,而在众多的各类公务员报考者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又占了绝大多数,如2008年11月广州公务员招考,报名人数达到7万多,最终有5.7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平均63个凡竞争一个岗位,广州某重点大学的一位应届毕业生介绍,全班50多个同学除了报考研究生的外,其余都报了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占了全班人数的2/3。类似情况在全国的其它高校也普遍存在,以至于在各大学,“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毕业班中最为热门的流行语。

一报考公务员的原因

根据新闻、网络以及对毕业生的谈话了解到,大学生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心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做公务员,可以直接的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可以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与政治追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在近代,由于科技与制度的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从1949年107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理想、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学生,应该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则是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的最直接的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做一个勤正廉洁、高效奉公的国家公务人员,就是在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作为有理想、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学生,进入公务员队伍,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追求,将来的某一天,可以实现造福一方百姓、为人民谋福利、办实事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2做公务员,有比较好的社会地位,可以解决户口,收入可观。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做一个公务员,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国家干部,可以说是非常光宗耀祖的。而且现阶段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公务员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公务员越来越受人尊重。可以说,公务员有着非常好的社会地位,是—种非常体面,非常令,人羡慕与尊敬的职业。

现阶段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户口是非常重要的。经济适用房、孩子上学。医疗保险等等都与户口挂钩,而做公务员,是肯定能解决户口的。公务员的收入一般包括工资和奖金,现阶段在我国可以说是中等偏上了,而即将实行的“三五八”工资方案,将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收入。

3做公务员,福利好,有保障,工作稳定,压力小。

保险、公积金和各种补贴为主的福利相对于其他行业、职业来说,是比较高的。公务员享有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这是事业编制人员或者企业所不能比拟的。现阶段我国的很多行业,很多职业都存在不稳定,有风险的特点。比如外企,私企以及自主创业等等,都面临着工作不稳定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失业。而公务员的工作节奏不快,工作压力小,更不用担心下岗待业,可以说是最稳定的职业之一。

4做公务员,可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对自己参加别的职业的招

在公务员的很多工作中,要与其他部门,其他行业的人打交道,所以,做公务员可以建立比较广的一个关系网。现在很多单位招聘时,例如国企,银行招员工,高校招行政人员,甚至有些外企,都会询问应聘人员是否参加过国家或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是否进入笔试,有的甚至要出具成绩单与合格证(例如北京的公务员考试是有合格证的),因为这些负责招聘人员相信公务员考试是能区分、鉴别出人才的,所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对自己在其他行业的应聘也是非常重要的。

5参加公务员考试,对考研、考博的同学来说又多了一条出路。

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的本科生报考研究生,而拿出一小部分精力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是给考研或者考博多留了一个退路,很多考上公务员的同学,就是本来想考研的,结果没考中,反而作为备选的公务员考试考中了,因而对于那些要考研或者考博的同学,把公务员考试留做自己的一个退路,就是给自己多了一个机会,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毕业生盲目报考公务员既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又降低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公务员这一职业本身的认识十分粗浅,甚至存在偏差,在报考的目的上“无意识”。近年来,部分毕业生离开象牙塔考进国家公务员后踌躇满志,想大干一场,然而却发现清水闲职,每天一张报纸一杯茶水浑噩度日。做了一段时日后方恍然大悟:原来政府机关并不适合自己,并非展现才华,完成人生追求的理想地方。然而悔之晚已,即使想要跳槽,也已浪费了一段时间甚至还要赔上违约金。

其次,一窝蜂考公务员显示出相当一部分人在个人职业选择上的局快观念,表现出在个人职业定位和规划上“无意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已经成为网络、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好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是奇耻大辱,只有小学生卖猪肉才天经地义。难道说高学历的人才就应该考公务员走仕途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有些人在政府机关里消磨了锐气,有些人不得不放弃自己打小就已有的抱负,更有些人一辈子碌碌无为;我们更看到北大卖肉才子陆步轩卖猪内生意红火,开新肉店并投资两处房产。事实上,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任何一条都可能通向成功,但并非每一条都适合任何一个人。关键是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然而,大学生若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很容易误入歧途。有关专家认为:市场经济下青年公务员因买不起房或供房压力等诸多压力下,处理不好,很可能利用职务之便铤而走险滋生腐败。近年来,随着中央的监督机制逐渐完善,人民的法制观念日益提高,一批3L--批的官员下马,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中有绝大多数人当初是因为公务员权利大、待遇好等因素进入公务员队伍里的。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人民需要的是能安贫乐道的公务员,不需要“享受在前,吃苦在后”的公务员,大学生对“公务员崇拜”严重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它是官场腐败的一个缩影,是—种社会之痛!

三大学毕业生应正视自己大学期间内所学专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大军中,大学生成为一个主要群体,公务员考试又成为大学生千军万马争挤的一座“独木桥”。一边是一些热门地区热门岗位炙手可热,一边是一些偏远地区基层岗位无人问津。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仔细分析—下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会发现就业也许并不那么难。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加上历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存量,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重压之下,公务员考试、考研等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机会。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却“漂在都市”的待业大学生越来越多。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由于城市本身的吸引力,使大批学子长期滞留,越聚越多。在这些城市,由于人才积聚,确实出现了大学生一岗难求的就业局面。

上一篇:关于蚂蚁的童话作文下一篇:个人年终考核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