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与反思

2024-11-12

生物教学与反思(共8篇)

1.生物教学与反思 篇一

教学实践论文反思与困惑论文:新课改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潜能被充分挖掘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智慧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反思与困惑 the new lesson change teaching to practice with introspect wang ming-chang 【abstract】implement new course reform, the feature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ccurrence root of change, student of study aggressive drive full transfer, potential drive full scoop out exertive, teacher of profession level and profession intelligence continuously exaltation, real realization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both parties of common growth „„.【key words】the teaching practice;classroom teaching;introspect with perplexity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潜能被充分挖掘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智慧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旧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了,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简单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做到了目中有人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大大减弱,学生有了质疑的机会,有了表现自我的天地;我们的课堂从过去的教师演绎独角戏的课堂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能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发现、掌握知识。有时候,为了某个问题,课堂上有激烈的争辩、平等的对话、多方面的思想交流。在参与课改的一线教师眼里,学生是促使教师们不断迎接挑战,不断成长的主要原因。在学生们眼中,老师是平易近人的学习伙伴,是充满人情味的良师益友。学生能处于一种可贵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平等对话。这样的情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三极少见到的。

可以预期,改革设计者地贯彻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民主精神的初衷,是有可能实现的。

2.学生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个人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之间实现了融洽的相互合作。在学习小组中,个人的观点和其他人的观点相互碰撞、磨合,并最终形成共识。大家互相促进,不断引发形成新的见解和主张。整个过程充满了令人鼓舞的群体创造的强烈色彩。它有助于弥补教师难以面向学生众多差异的不足,从而有可能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生生互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交互式的提高。

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佳体现。

3.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促使他们有望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事实证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经过个体的思考和整合,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沟通,结合课内外的有关资料或经由某种课外活动,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之下,使学生以良好的思维状态进入多层次的思考,从而打开思路,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再提问题再讨论解决,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如果学生学习方法正确,随之而来的就是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并最终实现授学生以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从狭窄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放眼无限广阔、飞扬灵动、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新课标指引之下,语文课的外延向生活延伸,其意义重大: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文本是相对狭窄的,有了生活这个永远新鲜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有着落。

当语文的外延向生活延伸时,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常新。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当然应彻底放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培养目光远大,胸襟宽阔的世纪新人。新课程改革,他承载着这个民族和历史的重任,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希望,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岂能不脚踏实地,奋然前行乎?

5.教师有可能成为专家、教学艺术家甚至是教育家 无论是课堂内外,学生的问题都有可能是多角度、多侧面的,这就迫使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广阔的知识面、更具人性化也更灵活的专业引领。

由于上述原因,也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无限广博,要求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全方位的把握。同时,还必须有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时时更新的多方面的知识。这就突破了局限于狭窄的教材所产生的相对固定的思想状态,彻底改变教书匠的传统定义。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是

永远不可预知的,允许学生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勇气。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动向和思维方式,努力给予正确的引导,学做学生最佳的心灵捕手!

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有着现实的困惑和思考。

1.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要求差异性的困扰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认为“教学中再也不要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注释,测试时也不要考词语解释。”我们认为,一定量的词语积累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整个初中阶段,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词语后,才有可能开展广泛的阅读。这正如学英语,如果都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词语,就会大大影响阅读的实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教系统的语法知识已形成了共识。但在教学中遇到了,要不要做起码的简单介绍呢?如果以上两者都不多讲,到了初

三、高中,学生如何才能读懂学到深奥的文章呢?即便是以后的中考,如果有考文言文课外阅读,没有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将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因为新教材的文言文的容量比过去要少一些,更加深了这方面的教学难度。

2.如何处理好大班额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让生生互动成了现实。在大班额的现实下,尽管老师们知道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班上总有一些学困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思维的活跃程度、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但没有成为合作伙伴,反而成了小组得分的负担。如果要组内同学帮助,老师们也是根据合作的程度来决定评价的等级和层次,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这些同学的依赖性,反而于集体不利。特别是到了毕业班复习时,这种问题就更加突出。我们时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个个争先,人人向前,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哪里还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程度实在很差的同学呢?

往往在很多时候,这些学困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老师们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老克服,想要改造他们,但苦于没有一种有效地途径。有时,我们还多痛苦的承认,我们的教育还是成了精英教育:在新课改中,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发挥,他们如鱼得水。可正像社会成员组成的层级结构一样,总有一部分金字塔底层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想又如何实现呢?

3.如何处理好课题气氛活跃和教学实效性之间的矛盾 我们都可能见过这样一种课,气氛活跃,课题景观令人振奋,然而却没有收到多少实效。

我们认为,只要现行的社会通过考试选拔、用人的制度没有改变,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就都得经受考试的检验。事

实上,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这里,有不容教师们选择的因素。因为新课改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不让或是中途截断学生的讨论,都是那么不合时宜的,是有悖于课改精神的。在通过课题讨论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是不是还要关注语文传统的工具性?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的想法时,是否要更关注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机会。我们的追求是让学生一方面能进入文本,另一方面也要求能出得文本。教材就是例子,就是工具,怎么利用好这个工具,就得学生有深入思考的时间。一堂课中的动静、内外、古今结合正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得到表达和思维两方面的锻炼,然后利用课堂上所修得的“武功”去举一反三,解决新的问题。

4.如何处理学生讨论和教学进度的两难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课: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之后,班级讨论正酣,气氛非常热烈,可正要下课或时间不够,处理的办法是继续讨论还是暂停讨论?若是前者,则不符合新课改理念;若是后者,在转往其它环节的教学并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后,将要面对重回老的一套的尴尬。

新课改理念认为,在此时截断学生的思路就断送了学生

自主性的发挥和培养,哪里的新?即使余下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但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改实施以前,满堂灌作为千夫所指的垃圾,确实不能再让它来主宰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反对老师们搞的一言堂,也不能忘了在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接受性的学习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在能力培养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夯实基础的基本任务。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此为良训;同时它也是新课改所强调的“三维”之一。从教材的实施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毕竟还要有一个时间观念和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还要有一定的预设。有些典型的、有很强示范性的课,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某些计划好的教学环节到底要不要放弃?对于整个教学进度来讲,该对哪些课文进行取舍,确实是一件难以定夺的事。

5.如何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也逐渐形成。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加盟”,其重要性正前所未有地显现,开足开全这些科目理所当然。接下来的情况就是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更少了,学习的负担更严重了。

在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升学的实质未根本改变的现实下,本来各科教师争强时间、争留作业的现象就屡见不鲜,加上这些科目的考试要求,学生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课业负担,以上的情形就更加雪上加霜。比如语文课,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和走出校门扩大见闻的机会,需要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发挥功能,需要与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都无法很好地实现:一方面在学校里的时间不允许,也不会有哪一科教师会允许,因而现实的情形是想看也看不了;另一方面,囿于各方面的实际原因如安全方面的考量,家长们和校方也十分为难,因而是想出去也不易去。

6.如何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塞缪尔森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师徒关系的达40%以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水平对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办学之本,唯在得人。(余文森:《教师的专业智慧》)在新课程的诸多成长中,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保证教改的实效和可持续性发展后劲。

我们认为,教材对每个教师而言,都是相同的,可因为教师的差异,每堂课都将打上教师个人的印记。效果孰高孰低,孰优孰差,都将因之而千差万别。因此,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应与教师的培训同步进行,走出去、请进来,扩大视野和校本培训也要同步进行。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还要到实地去取经,评判鉴别、博采众长,内外双修。海纳百川,山积万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7.传统的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可取之处,在教学中要不要传统教学的参与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毫无是处?我们现行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要、敢不敢运用“旧”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新课标解读》)注重对学生双基德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来都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即使在新的时代,它还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绝大多数的改革,都不可避免的包含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只有与 现实的土壤结合,才能奏出最强的时代之音。

然而,在起始年段,知识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更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背诵、默写、识记等基础性的东西,教学实践表明,“旧”的一套仍然有用。在培养学习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时,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只要是能提高教学实效的,应该都是可行的。我们奉行的原则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之所以要提出一些问题,主要是为了新课改的全新理念能更好地实施,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加以总结并不断地丰富,以便能更好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当然,我们反对身在曹营心在汉,置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却满脑子陈旧观念的教法,反对打着新课改的大旗却了无新意的教学模式,更反对重新回到桎梏了

无数人心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那是历史的倒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师的专业智慧》 [2]《语文新课标解读》

2.生物教学与反思 篇二

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只有经过真正的反思, 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教育高度, 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认为教师的成长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体现在对教学的反思上。同时,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认为要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离不开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由此可见, 不断反思是教师从一个“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育家”的有效途径。那么,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反思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教学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必须反复研究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传统的教学内容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 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 灌知识、灌方法、灌练习, 很少有师生互动探究, 更谈不上激发兴趣、启迪智慧、开掘潜能。而新课程标准理念却要求教师要从片面地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教师还应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的互动过程。因此,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独占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单一教学信息的教学方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探究为主线, 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对学习方式的反思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 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点明了新课改的主要特征, 也说明了为什么现在的教学要求和20年前不一样, 过去谈得多的是教师如何教, 而当前对学生如何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里所说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尊重, 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策略是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变革。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因此, 时代的需要促使了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反思。

三、对学习对象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目的性,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富有创新,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手段是否有效, 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是否明确,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如何等各方面是现有教学中的问题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接受状况存在的差异性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像我们现在实行的大班教学中,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 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现象。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呢?这需要教师细心体会, 时常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审视和评价;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多方面及时地进行有意识的反省, 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改正错误。例如, 我们在上每一节课前, 对自己将要讲授的内容用何种方式讲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要有清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 而且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反思。总之, 只有对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反映进行细心体会, 时刻反思, 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实践表明,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有利于教师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教师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有利于教师的监控能力得到提高, 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因此, 在教学中, 每个教师有必要学会真正的反思。

3.教学反思与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三

【摘 要】反思性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激活了教学领域,给教学注入了活力。生物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对进一步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教学反思;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后记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现代社会反思已成为人的自觉行为,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也不断尝试应用反思,发现它可以消去弊端,受到教益,“借石攻玉”。

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特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构建。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由此足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荷兰学者柯斯根在研究中提出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教学反思包括五个阶段:第一,行动;第二,对行动的反思;第三,意识到关键所在;第四,创造其他行动方法;第五,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心理学家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关于老师成长的公式,就体现了反思能力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二、反思能力的培养只能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总的要求就是要从“对已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向“对将要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过渡。即:首先要重

视教学设计之前的反思,然后才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

(1)教学前的反思

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教师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达成的目标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主要在于备课阶段,这时教师要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看能否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在备课时,教师要对现成的教案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反思他人在教这一节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同时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采取什么策略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现成的教参,已有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教学设计才具有针对性。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它包括对教学情景、过程、态度、内容、方法的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教学的情况、师生互动程度的反思;对课堂中教与学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等。

(3)教学后的反思

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通过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产生新的理解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指导以后的教学活动。写教后记是教学后反思的主要形式,教后记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写成文章,或插写在教案、课本的边角。对于不同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可从反思教师的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状态对教学实践影响的角度去写,从中寻找教学规律。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后记的内容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记成功做法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语,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如讲“遗传”时,我以一个问题开头:一对夫妇,男的是白化病,女的正常,假如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孩子是什么样的?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七嘴八舌的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开头被我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②记失败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讲多对等基因的杂合子连续自交两次,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有多少种时,我按常规思路先画遗传图解,再统计后代各种类型的分类,这样做十分复杂,而且极易出错。我将这一教训写入教后记中,并交换思路,打破常规,换角度思考,提出改进方案,引进数学归纳法,不难得出结论:后代中基因型有3n种,表现有2n种(其中n为等位基因对数),这样使问题迎刃而解。

③记教学机智

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如:讲有丝分裂时,间期染色体复制,分裂后染色体怎样变化?学生回答:“加倍”,当时我灵机一动,将计就计,接着学生问: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如果染色体加倍,则一个细胞中有染色体46对92条,依次类推,那人的一个细胞有多大才能放得下如此多的染色体,显然这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三、教学后的反思应注意什么

(1) 要注意倾听,加强同事间的横向交流

同事之间围绕某一教学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横向交流。这是自我反思,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与同事进行经常性、实质性的磋商,坦然暴露问题,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个真正的反思集体,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之道。如果能主动与同事就某一问题展开交流,收获会更大。

(2)要及时将反思的内容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每个单元,每课书或每节课之后,要结合典型课例,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及时将教学反思的内容与认识具体化,将钻研之得,施教之法,驾驭之智,失败之处等形成文字。

一学期或一学年之后,要及时对平时的“教学反思”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将日常零碎的教学反思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教学经验和思想理论。这是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它反过来又会指导自己日后更好地进行工作。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想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反思过程,并善于运用反思结果指导、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使专业能力获得长足发展,是教师能坚持反思能力培养的动力及目标。现代教育理论发展较快,不断吸收新营养,拓展新视野,是能否对自我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理论基础,有了不断更新,充实的头脑,都会产生反思的动机和要求。

总之,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勤于反思,能有意识地自我调试,不断优化和改良教学行为,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必经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教学》(2002年第2期、2003年第10期 2005年第5期).

4.生物教学与反思 篇四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中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生物这门学科,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系统化才容易理解记忆,因此需要反思教学,使知识系统化,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课后反思是比较常见的反思方式,“教然后而知不足”。我非常注重教学后的反思,通过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与思考,分析总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否适宜。这样让我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促使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把我的做法归纳总结如下。1 教学后的反思形式

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就要总结思考,写好教课心得或教学日记,认真分析研究,以便找到好的办法促进自己的教学。这对新教师尤其重要;

周后反思或单元反思: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结束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月后反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

期中、期末反思:即在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进行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年或一届的教学进行反思。

反思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任选一种,也可多选。最常用的是课后反思,现在谈谈我的课后反思心得,供大家参考。2 课后反思的内容

课后反思要注重内容,做到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及时记录。这样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快速上升。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手:

(1)反思教学亮点,记录教师教学灵感,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突发奇想,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文字组成了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收获,都可在教学后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大有好处。

(2)反思学生见解,记录学生创新火花,为教学进行知识积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port”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另外还说了书写中枢W区,视性语言中枢V区。这样学生能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

(3)反思失败之处,记录教学疏漏,使教学趋于成熟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寻找“办法”,使教学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种群不只包括该种生物的幼体还包括成体。即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对这些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4)反思教学疑难,寻求突破方法,使以后的教学化难为易。

这里的“疑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难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某些疑问,又无法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这些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如在讲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区别时,学生总是区分不好,因为他们对同源染色体辨认不好。因此我就想到用橡皮泥演示一下,这样做效果比较好。但是橡皮泥做这种演示不是很科学,因为当时我们买的橡皮泥颜色种类多(而我们就需两种颜色,一种颜色代表父方染色体,一种颜色代表母方染色体),其他的都用不着,这样很浪费,并且同一种颜色的又很少,不够用。而且学生用橡皮泥做的同源染色体常常形状不一致,因此会影响效果。通过反思,我想用两种颜色的彩纸更好一些,用剪刀叠着剪,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就一样了。这样做效果明显好了,在以后进行这部分教学时我常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有时不能理解透彻。通过课后反思,把它们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这样在以后的相同教学中难点解决就做的比较从容。

(5)反思教学评价,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推行的是教学当堂达标,一节课下来收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课堂测试来评价。一种好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乐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评价不当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每节课都要有适合本节内容的评价方式。在一次遗传规律的教学中,由于刚刚接触遗传规律,很多学生掌握的不好,做练习时错了很多,学生都唉声叹气,积极性大减,我把这种情况记录下来,经过思考,决定在较难的知识教学部分,给学生打分时按进步幅度,或给学习小组打分。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并且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高。现在每当到难点教学时我都这样,效果很好的。

(6)反思学生活动,提高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好的生物课,需要师生合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能把教学效果推到一个高的水平。例如:上复习课时,我们学校要求使用学案。一般学案都包含基础知识回顾这一栏目,这一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过的基础知识。不过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效果不同,同学们的完成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学能很轻松地填完,但也有的同学填的很吃力。因此,这要花费课堂很多时间,通过课后反思,我想到了一个让同桌互对答案的方法,但是实践操作时我发现还是不行。因为两个人都有可能出错,因此反思之后,我决定由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对答案时,以六人为一组进行。这样不只答案正确,而且疑难点还可通过小组讨论zs都基本解决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较好。

(7)反思作业布置,寻求合适的布置方法,提高巩固教学效果

一节课上完了,一般需要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作业的布置也很重要。但是生物教学,知识点零碎,选择题较多,而高考中简答题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因此应该多留简答题,但是简答题抄题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麻烦事,我通过反思想了这样一个办法:预先在各种材料中把有价值的简答题选择下来,经过裁剪、粘贴复印下来,如果用某题做作业时,就把它裁剪下来,发给学生去做,等老师批改完了,学生再把它们贴在作业本上。这样免了学生抄题的麻烦,也减少了老师批改时,翻作业本的麻烦,还可以把有价值的题集中保留下来,真可谓一举多得。现在我们学校很多班级都用这种方式布置作业。

(8)反思教学设计,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按大纲要求该节分为两个课时讲授,当时是先讲精子的形成,再讲卵细胞的形成。因为过程相似学生出现了厌烦的情绪。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计了第二课时这样上:我先让一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精子形成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找出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与精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让另一学生在第一位学生的板书的基础上进行改动,从而使第一课时的板书变成了第二课时的板书,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节课也受到了听课领导的好评。

总而言之,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教学后反思。教学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5.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五

《比的意义》教案

南阳市第十七小学刘冬冬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的内容及相关题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3、会读、写比。

4、能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5、能说出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爱国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8到49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8、49页内容,画出关键句子,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主题图呈现的是什么内容?你有何感想?

2、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

3、在15:10= 3/2 中,15叫( ),“:”叫,10叫(),3/2叫( )。

4、怎样求比值?

5、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2、做一做:

过渡语:(3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先对自学指导进行交流检测,再完成下面检测题。

①填一填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 ):( ),比值是( );小敏花的钱数和买的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六.三班在践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赛中,第二周A队各小组的量化积分如下表:

组别

A1

A2

B1

B2

人数

5

6

6

4

得分

22

27

30

18

(1)A2组和B1组的所得分数之比是():()

6.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六

1.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我这种新手而言,为了上好一节课还是要提前先打好草稿,如何去讲解表达知识点,如何用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一个老师表达不清楚,学生也听不懂,整个知识点都会一头雾水。语言表达出现了错误,学生也会起哄。因为心情比较紧张,所以导致上课的时候有一处的确是出现了语言表达的错误,学生也一听就出来了,让我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在往后的日子里,的确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学会从容面对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的场面,更要加强文字表达艺术。

2.时间利用能力

在上完该节内容的时候,还有剩下一点时间,我便让学生去做练习。有老师就建议我,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再把课堂总结读一下,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好的措施,在总结的时候也是用几分钟回顾一下一节课的内容,对知识点的记忆的确是不够深刻,让学生齐读一下总结,可以让每个人都开口去读,不多不少都能进入一些学生的脑海里面,而有一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同学,也能在同学们齐读的时候,那些知识也不知不觉跑进耳朵里。所以我觉得在上课时候剩下一点时间,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好这一点时间,让学生得益更多。

3.课堂控制能力

这节课为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小组竞赛制,学生在课堂中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还会有小惊喜。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学生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课堂下一个个踊跃举手的同学让我非常的欣慰。也是因为同学们举手得太积极了,所以课堂出现了一点点骚动,尽管我说安静他们也很快安静了下来,但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的能力还要继续加强,否则就很有可能影响到我上课的内容。黄主任也建议我在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尽量空出一点时间让一些反应慢的学生能够有时间去思考。主任说得非常对,如果连续提问,一些学生还没做第二道题的时候我已经提问了第二道题回答的同学,那其他没做的同学就会失去做练习的兴趣,真是一个很有帮助的建议。

4.学生作业的反馈

在上完课之后,我批改了两个班的对应练习。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对我的课堂的一种反馈,它会告诉我,我的上课方式还存在什么问题,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例如这节课有涉及到“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引起,而“酸雨”由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引起。有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混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导致的不同环境问题,所以我觉得我的课堂,还需要反复加强某些知识点,可以使用注意语气去提醒学生,或者在上课过程中多强调几次。还有一些应该讲解到的内容还是有所缺乏,我意识到这是由于我掌握的考点不够多的缘故,以后我备课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做多点练习,从练习中发现总结该节考点,并扦插到我的课堂中去。还有就是有些学生甚至连非常基本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这是因为学生在我的课堂中走神了。也就是说我这节课还并不足以去吸引学生,提起他们的兴趣,我应该在上课的时候除了上好我的课,还要去多点关注那些上课走神的学生。

这节汇报课因为学生的积极配合,上得也是比较顺利,但是自己的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改正,希望以后能不断从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里面完善和提升自己,打造更好地生物课堂。

7.反思与英语教学 篇七

对教进行反思的过程, 也就是教学主体 (教师) 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各方面问题的过程, 亦即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然为自己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决定和行为找到好的理和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能依赖直觉或预先的设计来进行教学, 而必须以一种批判与分析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什么, 提供的行为选择是什么,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选择, 换而言之, 就是教师必须参与到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中去。只有反思, 才能让教师在看似千篇一律的教学活动中感悟的提高, 只有反思才能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教育学, 心理学的知识去构建自身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会对课堂教学诸方面作充分的设计, 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未必能顺利实施, 他会受到教师自身, 学生, 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监控自身的表达, 关注学生的反应,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思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1、反思检查学生作业环节, 问题设置是否只考虑到尖子生而忽略了中差等生。题型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是否涉及全体学生。

2、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 所提的问题或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激活学生思维。新课的引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环节, 引入得好, 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3、反思教学难点是否通过分析已经解决, 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 是否再补充实例进行详解。教学难点是学生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他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 阻碍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4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改革顺应全世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 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 改变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要及时反思我们做得怎么样。

三、课后的反思

1、总结精彩之处, 反思遗憾片段, 将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楚, 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 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但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需对他进行及时的回顾梳理, 作深刻的分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2、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有时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伤害学生, 虽然这并不是出自教师的本意, 但这些不当的行为很有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所以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班里每个学生的反应, 如在两人合作做对话时, 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不要让学生有被冷落的感觉。

四、反思的形式

根据教学中的感受而写, 不受时间, 内容, 和环境的限制, 想写就写, 不想写就留在头脑里积淀。教学反思的形式丰富灵活。

(1) 勾画圈点直接在备课上圈点勾画并进行批注, 能够起到醒目的提示作用。

(2) 旁注, 许多教师都习惯在备课本上留有一点空间作旁注, 旁注能够起到及时的修正, 强调作用。

(3) 课后的集中记录:如果教学设计有大量的调整或上课过程中有精彩的片段, 可以及时地集中记下,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如果上课后有需要及时补充的环节也可记下, 抽时间给学生查漏补缺。

记得我在讲授牛津英语7B My neighbourhood这个单元时, 在同学们进行对话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个灵感, 就是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来询问对方的职业, 但只可以用一般疑问句的方式, 而另一个同学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例如:我让一名同学充当医生, 其他同学可以问:Do you like your job?Do you wear uniform?Do you work m a office?Do you always work late?有了这个想法之后, 我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 让同学来做这游戏, 让人吃惊的是, 学生把以前学过的句和词组运用的很好, 同学们都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后来, 我把这个片段记了下来, 而且在后来的教学中又用了类似的做法, 效果都非常好。

8.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

2.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愿意合作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理解光源的概念,以及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蜡烛,小刀,纸板,激光器,大盒果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家晚上用什么照明啊?

生:我们家用灯泡照明。

生:我们家停电的时候用蜡烛照明。

生:过年的时候,我们还用灯笼来照明呢!

师:真是细心的孩子。灯泡,燃烧的蜡烛,灯笼都能发光。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如果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会怎么样呢?

生: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生:人们不能干活了。

生:地里种的庄稼枯死了。

生:植物不会进行光合作用了。

师:同学们以前做过有关光的游戏吗?

生:我做过手影游戏。

生:我玩过放大镜,把一根火柴放在地上,用放大镜对着它照,火柴会燃烧起来。

师:光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光,研究光好吗?(板书。)

二、观察现象,作出猜想

师: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光。现在就请同学们看图片,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幅图片的物体都能发光。

师:那你能具体说一说,这几幅图片上画的都是什么吗?

生:分别是太阳、闪电、路灯、电焊时发出的电火花,第三幅图好像是一种虫子,还好像是植物,最后一幅图我不知道。

生:老师,我来告诉他。第三幅图是萤火虫。

师:你说的非常正确,最后一幅图是海里的一种动物,它叫水母,它也能发光。这几幅图片上的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能——

生:发光。

师:发光的物体叫做——

生:光源。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源?

生:奥运会上燃烧的火炬是光源。

生:月亮也是光源。

生:他说的不对。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师:确实如她所说,我们给她鼓掌。

师:光到底有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光可以为我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

生:光可以使生物生长。

生:我们还可以利用光来制作一些装饰品。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看来光具有照明,使万物生长,美化、装饰我们生活的作用。

三、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师:光这么重要,那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通过观察图片,猜想光是怎么传播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观看图片,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我们猜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生:我们联想到以前学习声音的传播,再通过观察路灯这幅图片,我们猜想光也应该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到底光是按怎样方式传播的呢?大家想验证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3组实验材料,第一组实验材料:4块纸板、1根蜡烛、1个打火机;第二组:1盒果冻、1个激光器;第三组:两张白纸、1根蜡烛、1个打火机。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讨一下用哪组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制订好方案,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记录好实验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燃烧的蜡烛烧到自己。请各组小组长读实验要求。

(生实验,师指导。)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们把两张白纸卷成了两个纸筒,站在任意位置,将直纸筒对准蜡烛,都可以看见蜡烛的光。当我们用一个弯的纸筒去看蜡烛的光时,却看不见了,这就说明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师: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研究的?

生:我们在桌子上放一支蜡烛,后面放两个带孔的纸屏,点燃蜡烛,只有当蜡烛的火焰和两个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们才能看到蜡烛,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同时我们还有新发现,当我们放上第三个,第四个带孔的纸板时,也是当这些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才能看到烛光。这就更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你们组是怎么研究的呢?

生:我们用激光灯沿这盒果冻的边缘照射,我们会看到一条笔直的光的轨迹。这就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践应用

师:你们的办法既简单又实用,非常好。刚才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得积极,思维活跃,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你们能不能举几个生活中的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呢?

生:手电筒在夜里发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晚上汽车的车灯也是沿直线传播。

生:看电影时,放映机发出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

师: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你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光吗?

生:晚上写作业时需要光。

生:医生做手术时需要光。

生:植物的生长需要光。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

师: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我们县城的夜景录像,请同学们欣赏。

五、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谁能说一说,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生:光在生活中有多么的重要。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得出了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结论。可谓收获颇多。今天的学习只是一个起步,其实关于光的学问还有很多,如光污染等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上网或者找课外书查一些相关资料,我们再进行交流,好吗?

反思: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什么是光源及光的传播,但对于光源的分类只作为弹性目标处理,所以我只让学生认识到“光源”的概念,即结束此环节。在探究光的传播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对光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继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光,但在利用光的同时也会产生有关光污染现象。并以此作为新的探究课题引入后续探究,为继续研究光做铺垫,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光的认识。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涨。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验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极高,但在其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集体研究讨论时,发言的同学虽多但缺乏创新意识,交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方法步骤不够严谨,交流过程过于简单。这些和我引导不足有关,在今后的课堂上,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上一篇:标准工程水电安装合同下一篇:前出塞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