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2024-07-31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精选8篇)

1.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一

小学语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课改的实施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重要环节。但是,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无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所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二)放任自由,缺乏有效监管和调控。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参与热情不高。

(四)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就开始合作学习了。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经过教学实践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契机

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合作的契机,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

1.选择学习策略时。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既相似又模糊的问题,自己又决断不下来,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验证,此时安排合作,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和认证,学习效果较好。

2.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时可以先通过独立解答,作业在小组内互阅、互批、互改、互评,从而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事实上,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出乎教师的意料,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真的会还给你一个精彩。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并按成绩编号。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气氛不浓,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二是分组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各组实力相当,还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三是各组间经常互换组长及同号组员,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三)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和积分奖励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每节课评价方法如下:第一次由本组计分员对组内成员参加合作的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做评价;第二次在全班交流时由其他组进行互评;第三次教师做全班总评,对本次合作中纪律好,参与度高,分工合理,有创新的组及个人进行表扬,加分,最后一周一总结,表扬优秀组和进步组及进步最快的学生。给学生已不竭学习动力。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涟漪是生生交流之果,灵光乃思维碰撞之火花,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实施教学改革所必须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学生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2.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提问有效性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提问有效性”, 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下面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 来重点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化教师认识是前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开展的语言交流是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这一语言方面的交流作用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单纯信息交换为基本目标的沟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提问——回答”。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有效提问, 能充分避免“满堂问”的现象, 真正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地位, 提高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 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有效提问, 能有效帮助教师在特定的时间内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方面的主动性, 让更多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有效提问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要敢于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提问教学模式, 思想上对有效提问进行充分的重视。

二、明确问题所指是关键

教师在提问时语言一定要清晰, 自然表达所要问的问题。问题措辞需要做到简洁明了, 这类问题不至于让学生感觉到困惑, 这样学生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与表达明确的观点。假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 连续提问几个问题, 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弄不清楚到底需要回答哪一个具体问题, 怎样回答。

比如教师在讲授新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之时, 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在书中找到你认为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与英勇跳崖的事迹, 明白吗?课文中为什么强调的是仇恨敌人与勇于牺牲的精神?找到其中的原因了没?这几个问题加起来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即狼牙山五壮士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战士的“壮”?。语文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连串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做出回答, 学生不明确是应该回答“明白了”、“找到了”还是应该回答“为什么”。语文教师采用这种形式的提问, 不仅浪费了课堂上宝贵时间, 并且能干扰学生思考与回答。

三、精确设计问题是核心

1.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做到“少而精”。

教师进行提问的根本目的, 并不在于对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数量, 而是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 并能进行主动的思维,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之时, 数量不能过多。假如设计的问题过多的话, 很明显会导致教学从整体上出现分散化倾向, 教学整个过程逻辑性势必会冲淡,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很难突出;太多的问题将会缩短学生思考问题所需要的时间, 学生不能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简单的回应, 学生思维方面锻炼的目的也会失败。与此同时, 教师在设计问题之时, 要注重精, 这实际上指的是问题在提出之时, 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然而针对那些记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的可以省略没必要提问。

例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 有位老师的教学就是不断地问:早上是什么花儿开啊?中午什么花儿开啊?晚上是什么花儿开啊?牵牛花、蔷薇为什么在早上开啊?……如此多的简单的问题, 就导致教学整体的分散化。其实这课只要抓住一个问题就足矣。即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 组成花的时钟, 他的做法真妙。请同学想想, 你认为他的做法妙在哪里?只要这一个问题, 就有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2. 问题设计要合理有序。

高效教学一定要有条理性, 教师需要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行为目标与学生教学水平来确定提问问题, 并且学会使用不同的问题提问的顺序。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这一内容时, 要达到让学生领悟鲁迅先生那爱憎分明的品质。可先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读课文, 把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画下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从文字、从画面, 由抽象到具体地感受鲁迅先生对车夫的爱。 (2) 提问:难道发现受伤的车夫只有鲁迅兄弟吗?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呢?通过这个发散性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对比, 进一步形象具体化鲁迅对普通人的爱。 (3) 提问:这时候,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 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 他变得那么严肃。这里连用两个清清楚楚, 作者当时“清清楚楚”的只是伯父的表情吗?如此层层递进的问题, 使得鲁迅的高尚品质也就跃然纸上了。

四、处理好回答过程是保障

1. 平等回答。

教师要却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较多的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在向全体学生提问操作的基本步骤是:首先教师提出相关问题, 然后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最后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积极的思考。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之时, 最好采取抽叫的方式, 让学生始终存在悬念, 让学生保持适度的注意力。教师特别注意不仅要让那些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作答, 还要特别注意那些不愿意作答的学生, 要给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才能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来。

2. 适度等待。

适度等待指的是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 需要先停顿几秒的时间, 以便能让学生思考问题与组织答案。假如教师给学生等待的时间很短, 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全面与多角度的思考与回答。相关研究证明, 教师合理安排等候的实践, 将时间从1秒增加至3、5秒之时, 课堂会出现相关的积极变化:比如学生会给出更为细致的答案, 出现拒绝或者是随意给出的答案的情况会减少;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整体水平会逐渐得到提升, 其作出的回答也往往更加具备预见性;学生成就感加强;那些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也会给出更多与更好的回答。

3. 耐心倾听。

教师需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与反应, 这点非常重要。学生在回答问题之时,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 假如教师打断学生的回答, 这不利于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气氛。即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之时, 向错误的方向发展, 也不应该给予立刻打断, 因为在某些时候, 其余的学生可能从这个错误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行对学生回答作出迅速准确判断答案的对或者错, 特别是要在倾听的过程中找出错误答案到底错在哪, 以及为什么会错, 这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点评作好准备。

五、恰当进行反馈是补充

反馈指的是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 对学生回答作出的反应行为并且带有一定的反馈信息, 能向学生清楚的表明其所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 是否恰当, 进而帮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握好一定的度。从理论的层面出发, 反馈可以给学生的学习上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还能加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效果;反馈还能给学生积极提供认知方面的信息, 让学生明确当前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 便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来。

教师积极有效的反馈, 能充分激发学生认识到本身学习的重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简洁而迅速的回答, 首先, 需要表示肯定, 比如说“对”或者是点一下头,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再次重复;其次, 在恰当的时候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表扬;或者是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更深层的解释, 或者再继续的追问一个问题, 真正去了解学生是真正的理解, 还是去背参考答案。教师在反馈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观点, 这样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 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提问方面的热情。教师要充分掌握好班级学生的的个体差异性, 对不同的学生作出具有针对性的反馈。有的学生喜欢和教师进行非语言的反馈, 比如面部表情、目光交流等, 还有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鼓励之后脸上往往表现出喜悦心情。

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反馈之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教师做出的反馈需要和学生的答案相符合。当学生回答的正确之时, 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表扬;而当学生做出了错误的回答之时, 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纠正。反馈越及时, 收到的效果就会越好。二是, 教师做出的反馈应该是明确的。这实际上是说教师要能做到准确指出表扬了什么, 需要继续努力的又是什么, 明确的反馈能够让学生扬长避短。三是, 教师反馈应该是真诚的。教师在对学生回答之后, 进行反馈之时, 反馈应该是真诚, 假如让学生感觉到是言不由衷的话, 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感。

参考文献

[1]金惠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 (6) .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篇三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阵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都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实施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现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依旧存在问题。阅读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效果不好,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满足新课改教学的需要。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对教学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是对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阅读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不够透彻。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探寻阅读材料时,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并不到位,过分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度,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不足,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开展。

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新课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上,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关注不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主动性发挥不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多,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引导,会挫伤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要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需要家庭教育的帮助与支持。但是实际上,家长只是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方法不够了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辅导与帮助,只是让学生完成作业,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和必要,有利于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提升,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创设教学情境有很多种方法,如故事情境、表演情境、问题情境等。应当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依据,创设科学的情境。

例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小雪花的模型,然后模仿小雪花的语气说:“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雪花……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到雪地里玩耍吗?”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你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然后教师拿着小雪花在图中飞舞,小雪花飘呀飘……在这银装素裹的大地上,走来了几位小动物,大家看一看它们是谁?分别出示小鸡、小狗、小鸭以及小马的图片,由此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2.开展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对语文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团队的合作与努力下解答问题,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授《乡下人家》时,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科学的问题。如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不论…不论…”,然后提问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其中的独特、迷人能够换成其他词吗?”……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家庭教育。家庭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学校应与家庭之间有效沟通,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怎样帮助和辅导学生,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可以让家长观看一些网络课程,帮助学生拓宽课外知识,选择有益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四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三、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在备课上多花一份精力,在教学中就会多产生一份效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教材,真正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首要抓手,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1.强化目标意识,整体把握教材 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牢记课标的课程理念,融入自己的思考;熟悉任教学科的课程总目标,对阶段目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要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具体的建议更要有深入思考;对课标中的评价意见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价值地完善,形成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必须明确本学科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的目标,以保证自己对本学科有全面、深入的把握;教师必须熟知所用教材的编排特点、知识重点和难点,并参考其他版本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整合与分析,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准确确定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特别是针对每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预设必须是适合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的,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有生成目标的形成,而这些预设目标能否落实和最终形成是备课的关键所在。2.加强集体备课,营造教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备课组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能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合作效益。集体备课决不仅仅是一份教案、一个课件、一张试卷、一次作业的共享,而是要引导教师在研究问题上下功夫、在研究专题上下功夫。通过集体备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科专业问题、甚至是课题研究问题。集体备课活动前,每个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充分熟悉和思考,每次活动确立主备者。活动中主备者要分析教材,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每位教师因为有了预先的思考,能很快融入交流、讨论,保证备课活动的实效。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实效、创新、合作”。3.关注备课前期,完善备课后期 教材有它的连贯性,为此,教师在备课前期要通览教材,对整个高中阶段本学科教材内容有所了解,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对整套教材全面熟悉知晓,会成为教师的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在备课时,具有更高的立足点。后期完善备课是一些优秀老师、名师大家的经验之举,很值得借鉴。后期完善包括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完善、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教学设计的重新定位、甚至是学生情况的再思考等等。只要发现相关信息就及时地补充到原备课中,让自己的备课不断丰富,不断深入。这样的后期完善,是对备课的一种提升,它让备课有效而且高效,课堂教学也会因为备课的有效、高效而变得轻松起来。

四、教师提升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关键。1.确立有效教学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课堂结构的优化与否,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得到协调发展。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深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5.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篇五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语文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鉴于此,本文就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近年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这就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升教学效率,以适应当代的主旋律。然而,语文教师认真开展教学,但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就是传统教学法,即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宰,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开展一人教学,而学生则是坐在课桌前默默地听讲。教师讲解完后剩余不多的时间或留给学生背诵、朗读课文,或是进行习题练习,或是学生自己做作业。整节课堂学生都是在被动中学习知识,完全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如此语文教学势必带来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进而导致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语文教学效果又怎会提升呢?

2.忽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经常忽略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导致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只适合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则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由于小学生处于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年龄阶段,尤其是对游戏最感兴趣,如果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渗透一定的游戏环节,定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前提条件,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出发点,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原则开展教学,多管齐下,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稳步提升的目的。

1.转变语文教师的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就要转变语文教师的观念。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并非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教师要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做一名优秀的引导者,即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还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局观念,不应只是为了应试教育,为了完成自身教学任务而开展形式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师生在课堂上紧密配合,学生兴趣满满,教学效率的提升将会指日可待。

2.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并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学科更是如此。为了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在讲解的同时,可与小学生日常实际生活所遇、所见、所闻密切结合,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自信心。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学习活动,如在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时,可将课堂转移到革命纪念馆,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加上精彩的讲解,教学效果就会更进一步。因此,开展语文生活化教学,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定是水到渠成之事。

3.开展语文游戏教学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师如果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解《坐井观天》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表现好的、积极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此外,语文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猜成语游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补全成语等。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深受师生喜欢,已成为语文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

4.实施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作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试想,小学生对语文教师没有好感,又怎会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呢?因此,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多多鼓励、表扬。学生犯错之后也不应大声呵斥,更不应说有损学生自尊的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说服。对待小学生犹如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更多的关爱,这样学生在心目中就把教师当做父母、朋友,师生关系和谐,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快乐,教学目标在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实现。

总之,语文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同?r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并利用多种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带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质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6.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六

2011-01-12 12:31:06|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现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教学线索、教会学生学习的功能。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教师提问的内容处于浅层化或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透用外来教案设计的问题不无关系。问题设计的随意化,导致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对于我们学校教师来说,对课堂提问的理解还有失偏颇,运用起来大多满足于为问而问,不管实效。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2、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整体性、启发性、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启发式”的教育理论: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问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与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调查,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具体从问题的梯度和效度、等待时间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不足,难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会引起智力困窘状态。这样的状况人们称之为心理问题情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3、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问题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促进学生领悟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教师课堂提问的效率意识,促进转变观念,构建有效互动的语文课堂。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随机在1-6年级中各选一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参加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宝贵经验。

2、研究思路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

(2)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

(3)从课堂提问的类型、特点、提问的过程、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2月):

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0月):

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的撰写。

阶段成果:相关案例、论文,课题阶段研究小结。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2年11月——12月):

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2)完成课题实验,做好各项成果资料工作。(3)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阶段成果:课题结题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八、课题组织:

(1)课题主持人:范国新校长胡秀芳老师

(2)课题组成员:吴丽娜、林高明、谢建设、庄金星、林文芳、黄巧云、茅丽萍、庄晶、郭春兰、詹秀钗、林喜娟、张燕钦

张开洪 陈少霞 蔡丽琴

九、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结题报告。

7.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七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基本概念及现状

(一)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概念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组成就是教师行为,包括了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1]。其中教学行为是主体部分,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会精心设计教学行为,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行为,达到教学目的。辅助教学行为是为教学行为服务的,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课堂教学等。教师课堂行为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等因素对教学中的媒介、环境、学生等可控因素进行利用、组合和监控的工作行为。教师课堂行为是以教师语言、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师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等因素为载体的,对语文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行为隐含了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对语文教师这个岗位的态度、对课堂行为技术的掌握和对社会的文化观念等[2]。

基于此,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就是指教师在有效时空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获取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标。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影响教学效果。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尤其是教师行为,好的教学行为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显示行为中的演示行为,如传统的板书和现代的多媒体课件;讲解行为,这种最为主要的教学行为,同时也是较为缺失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行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不合理。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教学中过度强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目标设置不全面。

2.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诗歌、散文、小说、阅读、写作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中仍然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3. 教学评价的片面性。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但是现实是很多语文教学评价较为片面,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都不够全面,影响了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科学策略

(一)促使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提高教学观念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来年,很多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课堂教学行为上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树立正确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一旦教师形成一种教学理念后,就会长期甚至永远伴随其教育生涯,影响着其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要重视教学理念,形成科学、正确的教学理念。

其次,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树立教学理念时,可以对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理念认真探索,与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新理念的本质,以帮助自己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

最后,教师要科学践行教育理念,建立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长效机制。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必须经过理解、评价、判断、实践四个阶段,因此,教师要想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4]。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理论的有效性,同时为初中语文课堂实际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有效的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如在《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上,通常教师会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引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有力,且对教学重难点也没有很好的指引,这样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文章,达到应用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更有针对性、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揣摩文章中有感染力的语言,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这样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炼课堂讲解语言和内容,提高讲解行为的有效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求教师的讲解语言要流畅、准确、科学 ,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旧事重提》和《朝花夕拾》两个题目哪个更好,来引导学生对两个题目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讲解,运用准确艺术的词语将一些学生没有表达出来的意识进行深入讲解和补充。教师可以用艺术性和哲理性的语言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如“作为历史的见证,在作者成长的青葱岁月中,历史到底见证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呢?”这不仅提高了语言的有效性,还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对教学内容的包括上要包括生活、思想、行为、价值观和情感等,要设置具有教育性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教学中,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紧抓文章的细节,如“文章三四段中爸爸将摘好的花戴到瘦鸡妹妹的头上时”这温馨的动作细节,教师可以利用好该内容,将其与现实中父母用物质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父爱表达方式的思考。通过设置这样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对子女不当的感情方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发人深省。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本身教学内容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不利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创设合理化的教学情境,有效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

如在《蜡烛》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10分钟,利用多媒体导入有关二战相关历史故事、图像或者视频,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文章的氛围中,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也能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进行科学分组,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从开头到‘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从‘方场的一边’到‘回到地窖去了’”“从‘拂晓前’到结尾”,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设置问题“理解文章多次提到炮火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的意义,你认为老妇人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等。

让每组学生带着问题分别对自己部分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进而组内讨论交流,获取答案。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你认为,作者以蜡烛为题的原因是什么”,以调动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探究力和想象力。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力;通过采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节语文课的总结和反思,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做出教学评价,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提问、对话、讨论进行评价、指正和鼓励[5]。

如在《我的母亲》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问:“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论述了与母亲之间哪些故事,并归纳出我的母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回答。

学生1:每天天刚亮,母亲就会把我叫醒,跟“我”说“我”昨天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要“我”认错、用功读书,每每说到父亲的好处时,就会落泪,我认为母亲是一个慈祥的人。

学生2:有次母亲拿了一件小衫让“我”穿上,“我”随意说了一句浅薄的话“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晚上,母亲就罚我跪下,重重的责骂了我一顿,我认为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

两个学生的概括都很比较准确,这点教师要及时肯定,然后可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可以结合两个学生的观念,阐明“我”的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在内容、手段、过程、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进行综合的评价。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又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升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8.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八

语文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以后读文章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地理解领会文章内容,从文章中找出于自己有用的东西。

一、从兴趣着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做任何一件事情,喜欢做和不喜欢做,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培养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才会愿意读,喜欢读,自动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并从中学习,在愉悦中进行阅读,学到有用的东西。

(一)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课外读物。

在日常语文传授知识过程中,课外阅读应该在老师的督促下来阅读,开拓知识,发展阅读力量,大下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天生好动,寓言选择可以,动漫这类图书,理解起来很容易,低年级学生在这个时候是最喜欢的。学生是高年级,充满好奇正是对事物,这个年龄段要求知识强,科幻小说是学生找的,小说是用来推理的,他们来读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读一些健康图书,并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片断,都要记下来,增强知识储备。

老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的课文,给学生推荐相关课外读物,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和他的作品,引导学生去读所有安徒生的童话,让学生去了解课本之外的安徒生的作品,增加学生阅读量,学生因而乐此不疲,逐步喜欢上阅读。

(二)通过给小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

故事是小学生最爱听的,老师通常在讲到最重要部分停止,留下想想空间,是用来引导学生幻想,让学生自己联想故事的结尾部分,适时引导督促学生主动去看书,去引导学生自己去读阅刊物比说的要好几倍,激起学生对读书有强烈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对阅读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将历史人物在艰苦环境下阅读的事情讲给学生听。例如古代匡横凿壁偷光的故事,毛泽东在戏台下读书,那么喧闹的环境,能读得津津有味,十分投入。以此来激发学生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阅读,抓紧时间,不要将今天的阅读内容拖到明天。

二、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要首先加强词语和句子训练,从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开始

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先对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对于小学生,平时要注重词语和句子方面的训练,深入理解词语和句子并学以致用,这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于常用的词语,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在日常交流中,写作中学习使用,增加词汇量,不断积累知识。对于新学的,不太熟的词语,先要学会基本用法,然后逐步熟练,运用到平时阅读写作中。

三、合理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正确与否,是获取阅读知识的质与量的关键。合理的阅读方法,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指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总结阅读技巧。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響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方法主要有:

朗读,即大声地读出来,这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

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法,它用眼睛去看,用心去读,便于更集中地思考和理解所阅读的内容。

精读,就是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地去透彻阅读理解,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有时一个字都很关键。要积累知识,就必须精读。科普类文章通常用这种方法。

略读,指粗略地了解文章大致内容,适合不需深层次理解的内容,例如小说类。它能使读者在较短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书籍。

速读,是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应用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技巧,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就要求阅读者有较扎实的基本功。

四、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不但要给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集体交流。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一个阅读讨论的良好的课堂芬围,在交流中扩展想象力,学会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创新思维,以教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深度,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并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后,老师要回顾刚学过的内容给以点拨,小结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平时只要小学生多阅读,读好书,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与帮助,一定会不断汲取书中的知识,领会书中的真义,阅读能力也一定会从中得到提高。

上一篇: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未来下一篇:关于志愿者形象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