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保安述职报告

2024-07-23

学校保安述职报告(12篇)

1.学校保安述职报告 篇一

辞职报告

尊敬的领导,你们好:

我于今年3月份参加学校的保卫工作以来,感触颇多,现汇报如下。

首先,感谢国家和党的信任,把校卫这一艰巨而圣神的使命交与我!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深表感谢!

其次,感谢校领导的对我工作的关心以及对我个人成长的关怀,这段工作经历将无疑对我人生产生里程碑式的影响。最后,感谢杨校长本人,多次指出我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我终生难忘,将以你为楷模,榜样,刻骨铭心,它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严于律己!你让我知道什么叫

“责任”,什么叫“爱”!如有机会,我将不惜一切代价来报答“您”!做人能像杨校长这样,我夫复何求!

面对党的厚望,校领导的殷切期盼,杨校长特殊关怀,我烟酒不染,寝食难安,夜不能寐,诚惶诚恐,唯恐出现什么差错,生怕辜负尔等!即便如此,不当和纰漏之处在所难免!再次深表歉意!

敢问路在何方?每当夜深人静,吾扪心自问,我的前途在哪里?我需要爱,尊重,自由,以及万能而伟大的人民币!而这里给我了什么?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愿做井底之蛙!更不愿看到你将成为我追逐梦想的绊脚石!鉴于此,经我思虑再三,我将毫不留恋的将这份神圣的使命还给党!故写的辞

职报告一份,敬请您批准,吾去意已决,望您理解我的心情,渴求您的同意!

再次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组织!感谢学校领导,感谢杨校长本人!

最后,我要感谢自己,感谢自己做出这一英明而伟大的决定!

辞职人:您二大爷

二零一二年 十二月三十

2.学校保安述职报告 篇二

本报告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情、国视、国菁、国际”四大书系中“国视”书系的成果之一。“国视”书系着眼于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着眼于基础性、前瞻性问题, 以了解事实、回应关切、提供政策建议为主要目的, 探索教育发展规律。

本报告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国内外高等学校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和研究现状, 并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DEA分析等多种主流量化评价方法, 对我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及分析, 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特点。本报告表明, 旨在反映高校投入与产出关系的高校绩效评价对于改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促使高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但仍存在诸多评价难点, 需要予以深入研究与创新。

3.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 篇三

第二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全面总结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编制和公示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逐级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报情况进行分析、反馈,并向社会公开。

第三条 年度报告重点反映本地区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

第四条 各地要认真分析学校体育工作关键指标信息,按要求填写《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表》。年度报告内容和报表数据信息的采集计算时间为本年度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五条 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于次年1月15日之前,向教育部报送本年度学校体育工作报告及报表(含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请登陆教育部指定网站下载有关电子表格。

第六条 教育部负责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和发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研究、分析和公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相关信息。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和发布本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第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站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汇总和动态发布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持续推动各地交流体育工作经验,展示体育改革成果,共享优质信息资源。同时,通过全面总结和建立健全年度报告制度,动态监测学校体育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4.学校保安个人辞职报告 篇四

您好!

我一直都守在学校的大门,这一守就用去了十多年时间,黑色的头发也已经斑白,健壮的身体也慢慢老化,虽然现在还不如何苍老。但是我想要走了。

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也没有什么意见。一切都是个人,是我已经累了,想要休息了,不想在一直看门,做一个保安虽然能够保护一方平安,守卫学校,但是我并不能够帮助大家,学生听话,老师负责,我这个保安最多也就是看守人员进出罢了。虽然轻松,但是却也已经疲惫了,我们人都容易倦,我做保安一做就是十多年,也感觉到了枯燥无聊,因此想要重新打开局面。

外面的世界很美永远守护在一个角落里面虽然做着自己的事情,但是我却感觉到自己太过枯燥,想走出去看看,看看繁华的世界,去闯一闯世界的广大。人需要的不但是能力,更需要勇气,以前我没有勇气去闯荡,一个因为自己能力不足。从保安学校毕业,没有多少墨水,也没有多少知识,学历也低,自己清楚自己的情况,个人的性格也比较内向,不敢迈出那一步,选择在学校做清闲的保安。

虽然所不后悔,但是已经不再年轻了,年轻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到了现在我心去体验一番,想要去锻炼一下,看一看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去思考,不想在一直沉默,沉默虽好,但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人的一生都平静如水,没有任何波澜,没有任何挫折与成功,苦难和打击,这都都自己的问题。

离开保安是因为我们保安是人数众多,需要裁员,其他很多同时都是入职不久的新人,这一份工作对他们来说是生活的必须。也是人生的开始,而我已经工作了这么多年选择离开也是正常,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生,不想在一直呆在学校了,毕竟看着一批有一批学生离开心中也有些伤感,想着自己也到时候离开了,是时候选择重新走上不同的路。

那些比我年级小的学生,却比我更加有勇气,能够面对未来的任何变化,而我却一直沉默在岗位上,心中也未尝没有沮丧和难过,或许破釜沉舟有一番新的结果也说不定。所以我决定辞职,决定出气走走看看,七体验一番不一样的生活,毕竟身上的担子也已经放下,不在需要我一直扛起,可以方心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学校保安个人辞职报告2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我于今年3月份参加学校的保卫工作以来,感触颇多,现汇报如下。

首先,感谢国家和党的信任,把校卫这一艰巨而圣神的使命交与我!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深表感谢!

其次,感谢校领导的对我工作的关心以及对我个人成长的关怀,这段工作经历将无疑对我人生产生里程碑式的影响。

最后,感谢杨校长本人,多次指出我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我终生难忘,将以你为楷模,榜样,刻骨铭心,它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严于律己!你让我知道什么叫“责任”,什么叫“爱”!如有机会,我将不惜一切代价来报答“您”!做人能像杨校长这样,我夫复何求!

面对党的厚望,校领导的殷切期盼,杨校长特殊关怀,我烟酒不染,寝食难安,夜不能寐,诚惶诚恐,唯恐出现什么差错,生怕辜负尔等!即便如此,不当和纰漏之处在所难免!再次深表歉意!

敢问路在何方?每当夜深人静,吾扪心自问,我的前途在哪里?我需要爱,尊重,自由,以及万能而伟大的人民币!而这里给我了什么?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愿做井底之蛙!更不愿看到你将成为我追逐梦想的绊脚石!鉴于此,经我思虑再三,我将毫不留恋的将这份神圣的使命还给党!故写的辞职报告一份,敬请您批准,吾去意已决,望您理解我的心情,渴求您的同意!

再次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组织!感谢学校领导,感谢杨校长本人!

最后,我要感谢自己,感谢自己做出这一英明而伟大的决定!

【学校保安个人辞职报告】相关文章:

1.学校保安的辞职报告

2.学校保安辞职报告

3.学校保安辞职报告

4.学校保安辞职报告

5.保安个人辞职报告

6.保安岗位个人辞职报告

7.保安岗位个人辞职报告

8.保安个人辞职报告范文

5.学校保安述职报告 篇五

英吉沙县教育局:

为更好地落实县教育局领导关于学校安全稳定的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加强学校安保建设,构建平安校园,确保师生在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需聘请保安二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同时为保证学校供水、排水、供暖系统和安全用电及相关设施正常使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对学校设施安全范围,坚持每天巡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维修;杜绝滴、漏、跑、冒现象,需聘请水暖电工一名。

此申请妥否?请给予批复为盼。

特此报告!

英吉沙县二小

6.学校保安培训心得 篇六

二、保安应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工作中要时刻观察周边环境安全与进出人员的安全,尤其是学校的保安工作,校内的主要人群是学生,他们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作为保安我们把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挡在门外,给学生和老师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三、充分了解所在服务单位的基本情况,针对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好服务单位的安全防范预案,像我们现在服务的历城三职专,针对这种学校这种环境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借签以前的工作经验,根据现有的状况,我们加强了周边环境的管理,停车位的管理,凡是力求做到一丝不苟,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最后,就是物业保安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提高物业保安素质水平,是动态环境下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紧迫要求。

7.学校保安述职报告 篇七

时至今日, 办好每一所学校, 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优质教育, 是当前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 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民群众欢迎和认同的, 他们心目中的“好学校”包含哪些要素?

本研究调查把对各层面的教育需求为分析视角, 以“我心目中的好学校”为主题, 对当前家长、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以此分析“好学校”的主要内容及若干要素, 为学校的办学实践提供实证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进行, 分析“好学校”的各要素及其主要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对办好学校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调查分两轮进行:

第一轮“开放式问卷调查”。2008年10中旬发放“好学校”要素列表问卷100份, 回收82份 (其中, 高中22份, 初中28份, 小学32份) 。第二轮“要素排序问卷调查”。对第一轮问卷结果整理汇总后, 于11~12月发放问卷200份, 问卷回收175份, 回收率为87.5%, 其中有效问卷172份, 有效问卷率98.29%。调查对象是本校的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

我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学校, 现有学生3000人, 84个教学班, 教职工400多人。学生来自省市内外、港澳台及外籍, 家长工作相对稳定, 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 教师从全国择优招聘, 地域分布广泛,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首先统计出受访者对“好学校”的各要素选项排序在各个位置的人数;然后采用尺度法, 按“要素选项”的排序情况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值, 如排列“序号”为1、2、3、……11, 其权重值分别为11分、10分、9分、……1分;最后计算出每一个“要素选项”的总分值。分值越大, 则表明该“要素选项”的重要程度越强。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好学校”各要素的排列顺序。前五项要素分别是:

1. 拥有一支“责任心强, 潜心教学, 开拓创新”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65%受访者把此项选为“好学校”要素的前3位。一所好学校应建设一支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素质, 有特长, 结构合理,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能力, 掌握现代教育手段, 有高度凝聚力, 注重科研的专业化研究型教师队伍。

2. 明确的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

64%受访者把此项选为“好学校”要素的前3位。一所好学校应具有明确的、激励的、可实现的办学目标, 有前瞻性的、有远见、先进的的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 彰显文化品位。

3. 拥有一位有思想, 懂经营, 善管理, 会科研的“职业”校长

60%受访者把此项选为“好学校”要素的前3位。一位好校长应德才兼备, 富有人格魅力和远大理想, 具备面向市场经济需求的教育经营能力, 因环境变化实施动态调控的教育管理能力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科研能力。

4. 以人为本、讲究效率公平、体现人文关怀的学校管理

33%受访者把此项选为“好学校”要素的前3位。一所好学校应以人为本, 依法办校, 制度完善, 有远期的发展规划和高效的管理运作机制, 相对公平的激励机制, 信任教师, 尊敬员工, 为教师员工提供不断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5. 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与展示个性特长的大舞台

28%受访者把此项选为“好学校”要素的前3位。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培养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创造、会健体、会审美、会生活”, 学生对集体、家庭、社会有责任心, 拥有良好习惯, 综合素质强。

三、讨论与启示

1.关于“好学校”要素的差异性讨论

调查数据表明, “好学校”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组成要素, 不同年段的学生、教师、家长对于“好学校”要素的排列顺序却不尽相同。

从表2, 我们发现同时进入前五位要素的有:

(1) 明确的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

(2) 有思想, 懂经营, 善管理, 会科研的“职业”校长;

(3) “责任心强, 潜心教学, 开拓创新”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4) 以人为本、讲究效率公平、体现人文关怀的学校管理。

由此我们认为, 一名“职业”好校长、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以及清晰明确的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人文化的学校管理, 这些都是一所好学校的关键要素, 更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基础。同时我们也发现:

(1) 小学:强调了“学校管理”、“优质服务”, 这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小学家长对细致到位、具有鲜明办学特色、高品质学校教育的需求与认可。“好小学”应做到以人为本、讲究效率公平、体现人文关怀, 着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长、社区和学校充分合作, 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把“职业校长”列为第一要素, 表明小学教师群体需要有一位好的领路人, 一位对教育有着深刻理解、理性思考并睿智懂行的好校长。

(2) 初中:把“教师队伍”放在第一位,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好初中”的文化底蕴要深厚、学术浓郁、健康和谐, 具有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优质的管理服务。由此可见, 强调了教师水平、管理服务、环境氛围等要素, 这符合初中青春期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发展特点的实际需要。

(3) 高中:把“明确的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选为第一位, 强调“学校管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这体现了高中教育的理性选择及客观需要, 反映了高中教师的群体特点以及注重高中学生的自主发展。“好高中”应体现以人为本、讲究效率公平、体现人文关怀, 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与展示个性特长的有利条件。

小学注重教育服务, 初中重视校园文化, 高中强调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三者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规律特点和阶段性的教育需求。

但是从调查对象来看, “好学校”的前五项要素依次为:

(1) 学生:“研究型教师队伍”“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学校管理”, 显然学生强调了教师、自身发展及校园文化环境等要素;

(2) 家长:“研究型教师队伍”“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职业校长”“办学特色”“学生发展”, 教师水平、学校特色、孩子发展等都是家长重点关注的内容;

(3) 教师:“职业校长”“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研究型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办学特色”, 教师重视的是好校长、办学目标、学校管理等要素。

从不同的选项可以看出, 家长、学生关注的是培养的结果、及促进自身发展的条件性因素, 包括师资水平、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等方面, 而教师关注的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因素, 例如校长、学校办学目标理念、管理及特色等。五要素中三者共同关注的有“研究型教师队伍”“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 表明师资水平、学校办学目标及培养方向是“好学校”的基本条件, 而对于“学生发展”教师与家长、学生的关注程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差。

2.值得关注和重视的两个问题

(1) 关于“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本次“好学校要素”的调查结果, “教学改革”排在第8位, 这反映了当前学生、教师、家长对教学质量尤其考试成绩的理解和认识。好的考试成绩固然是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 也是满足家长对于优质教育需求的核心要素、择校的首选条件。之所以排名稍为靠后, 反映了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需求已经趋于多样, 家长们不仅期望孩子们有一个好的成绩, 而且更加期待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这对于学校办学实质上已经提出了更多样、更高标准的教育要求。

另一方面, 也许是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对于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在理解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能从复杂的教学环节中发现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 或许也缺乏对“影响课堂教学效能提高的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科学诊断以形成更多的共识, 以致于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聚焦不够, 针对性、实效性均有所欠缺, 从而导致师生对于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期望值并不高。

虽然排位较靠后, 但选择此要素为前3项的仍占30%, 初中、教师分别将此要素列为第6、7位, 学生却列为第9位, 其余均为第8位。据此认为, 教学质量仍然十分重视, 尤其在初中阶段、教师群体中更为关注, 教师与学生对于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2) 关于“具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一项排在了第11位, 但选择此要素为前3项的占31.14%, 学生将此选项列为第8位 (相对最前) , 家长、教师、小学列为第11位 (最末) , 其余是第9、10位。

8.学校保安述职报告 篇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规定:要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了贯彻纲要的精神,教育部于2011年5月23日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7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其中体育健康的总课时数为1029节,占总课程比例的10.8%,仅次于语文(1985节)、数学(1495节)两学科。可见体育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农村中学,体育工作还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的设置还处在边缘化状态,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在几所农村中学任职,几所中学体育教学都存在一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专业素质低,学科配套差

在农村中学,一所学校通常只有一个专业体育老师,有的学校甚至一个都没有,体育老师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也有的是其他学科老师“改行”,谈不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虽然教育部门也组织了培训,但不能根本提高这些“改行”老师的体育素养。体育课一般都是自由活动。又由于缺乏女体育老师,所以对女孩子也不能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分类指导。2007年,为了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江苏省实行了“四配套”工程,为学校配备了大量的体育设备。但是由于体育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有很多器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一个哨子,两个球”的上课现象还大量存在。

2.教材笼统,目标含糊,一般教师无整合编排的能力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印的《体育与健康》中册为例,全书共分为体育理论、运动实践、心理拓展训练、作业实践4个部分,其中运动实践部分又包含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铅球、滑冰、游泳、体操、跳跃练习、投掷练习、提高素质练习等13个方面内容。这就需要体育老师根据本校情况,选定相应内容,然后就选定的内容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还要考虑天气因素,给学生上体育理论知识课。而一般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合编排能力。

3.考核模糊,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当前各县市都把体育纳入中考一部分,其所占分值也不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除了中考的几个项目外,其余项目经常被忽视。一般学校每学期都组织期中、期末两次检测,但体育课就没有考试。对体育老师的量化考核缺失。由于其学科特殊性,一般学校都把体育课视为“副课”。

4.因为安全问题,传统项目举步维艰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由于一些难以预料的原因,经常会发生一些运动伤害,使得学校和体育老师非常被动。于是一些对抗相对激烈的项目就停止了。如足球、篮球这样的项目,学校一般都不组织比赛。标枪、铁饼、铅球等投掷项目在现在的体育课上已不多见,有的学校甚至明令禁止。3000m、15000m等长跑项目在学校运动会上也鲜有出现。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确保课程计划的落实

省教育厅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每周3课时,但一般学校都是2课时,这就要加大监督力度,切实从依法办学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课程计划是国家规定的纲要性计划,任何学校都无权擅自改动,一定要认真落实。学校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同时也发挥师生的动手能力,自制一些活动器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让体育教学走上正轨。

2.把好教师入口关,选聘优秀的专业教师

体育教学的质量关键是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在选聘体育教师时,应选聘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既要考虑到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又要考虑到性别比例。

3.组织体育备课组

体育老师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形成一个团队。在进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就每个体育老师而言,其专业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什么都精通,所以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应该兼顾各种专业方向、特长、性别,这样才能完成教材的整合,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4.制定可操作的考核目标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对学校的体育考核细则,同时还要指导学校制定对体育老师的考核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各项体育工作的落实。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其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过程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有个新的局面。

9.学校保安职责 篇九

1、我校设立专职保安,保安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一心一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履行保安人员职责,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安排,尽职尽力维护学校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

2、文明值勤,礼貌服务,穿制服上岗,讲究仪表,为学校树立良好形象,努力为学校提供优质保安服务。

3、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经常排查各方面的安全隐患,及时向学校提出整改建议,落实安全措施。

4、值班保安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值班岗位一天二十四小时必须有人在职在岗,严禁擅离工作岗位,值班时间要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不得睡觉或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学校迎接检查活动必须在门卫室值班。

5、加强治安巡查,至少每两小时携带相关器具巡视校园一次,认真填写好巡逻记录。确保学生宿舍、教室、食堂等部位的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立即通知值班领导和宿舍管理员;重大异常情况要在第一时间汇报学校领导和公安部门,并作详细记录。发现案情立即采取措施并保护发案现场,维护发案现场秩序,协助公安机关破案。

6、负责和宿舍管理员一道处理学生夜间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立即汇报值班领导和学校领导。

7、遵守请假制度。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必须事先征得学校同意。

8、严格依法办事,不得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包庇纵容坏人,不准违法检查;在国家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服从学校调配。如因玩忽职守、工作严重失职造成学校发生安全事故的,必须追究保安人员的相关责任。

9、如遇学校重大活动或特殊情况,必须服从学校安排,完成学校交给的基本工作范围内的临时工作任务。

10.学校保安考核细则 篇十

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结合门卫岗位职责,特制定保安岗位考核细则如下:

一、文明值勤方面

1、着装统一,仪容仪表的端庄整洁,规范配戴警械,站姿、坐姿端正大方。违规扣1分/次。

2、工作时间不读书、看报,不吸烟、喝酒,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违规扣1分/次。

3、作风正派,热情文明对待师生、家长、来宾,上学、放学时间在校门口迎送师生。出现不礼貌行为或上学、放学不按要求站岗扣1分/次,无正当理由与人吵架、打架扣5分/次。

4、保持传达室和学校门前的卫生区的整洁。不打扫或不洁净扣1分/次。

二、学生出入方面

1、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外出时,必须持有班主任签字的规范的书面请假条,门卫要认真审查请假条真伪,做好出校登记并保存请假条。违规扣2分/次。

2、节假日学生到校要穿校服,不穿校服或无本校教师带领不允许学生进入校园(学校兴趣小组的学生凭本人《学生出入证》进出校门)。违规扣2分/次。

三、车辆出入方面

1、外来车辆原则上不允许进入校园。确需进入的需校级领导批准,放行时要告知:机动车校内不能鸣笛、减速慢行,非机动车下车推行,同时引导车辆按指定车位停放。违规扣2分/次。

2、严禁各类车辆在校门口内外随意停放,确保校门出入畅通。违规扣1分/次。

3、课间、集会、课外活动等室外活动学生密集时,门卫不得允许任何机动车辆进入校门。违规扣2分/次。

四、外来人员出入方面

1、严格履行来访登记、联系手续(由保安联系被访教师)。未联系上、未经领导或老师同意、没办理登记手续不得让来访者进入学校。违者扣2分/次。

2、学校的临时施工人员凭学校《临时出入证》进出校门,无证或无引领者不允许进入校园。违规扣2分/次。

3、严禁放社会闲杂人员(如业务推销员、醉酒人员、无业人员等)进入校内,违规扣5分/次。

4、对运物品出校门的车辆要进行仔细检查,凡学校公物须持有学校有关证明,并进行登记,方能放行。违反学校公共物品带出校门制度的扣5分/次。

五、其他方面

1、校门内外公共财物,花草树木,发现破坏没有制止或根本不知道的,视情节严重情况扣2-5分/次。

2、接收邮件、报刊、信件出现丢失,除赔偿外扣2分/次。

3、保安人员严格执行上下班制度,按时交接班,坚守工作岗位。出现脱岗现象扣2分/次。

4、保安人员需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全面履行安全保卫人员的职责。出现不服从学校安排现象扣5分/次。

5、发现火警、匪警等安全事故未及时汇报或报警的扣10分/次。

6、师生放学离校后,全面巡视,锁好各口大门,发现学校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或报告学校有关领导。造成损失的视情节严重扣分并追究责任。

六、责任追究制度

保安人员因工作失职,造成学校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需承担相应责任、扣除当月工资并予以辞退。

11.学校保安述职报告 篇十一

摘要 在青少年教育上,亲子之间的“是非曲直”问题愈演愈烈。为调查寄宿制学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状况,本调查从四个维度对无锡市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寄宿制学校的初中生亲子代沟普遍存在,尤其凸显在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维度上。针对问卷反映的问题,论文提出从家庭教育入手、改变沟通方式以及学校开展相关的亲子课程、亲子活动等很常见的讨论话题建议。

关键词 寄宿制学校 初中生 亲子代沟

一、调查目的

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上,代沟是很常见的讨论话题。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是非曲直”一直是纷争不断、难以定论[1]。2011年出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明确提出:“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2]本项研究通过考察亲子双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试图挖掘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实现亲子和谐的路径与对策。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问卷设计

本调查使用的《初中生亲子代沟现状调查问卷》属于自编问卷,问卷的制定、修改及发放主要有以下几步:第一步,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家长和学生的访谈情况,用符合初中生的言语自行编制问卷。第二步,进行试测和分析。最终确定35个题目。本问卷分为父母卷和子女卷,问卷由学生及对应的父亲或母亲来填写,两份问卷在内容和结构上趋于一致,只是在提问立场上有所区别。比如,问子代“父母对你的教育培养方式是怎样的”,问亲代则是“你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式是怎样的”。本研究随机选取无锡市两所寄宿制学校的22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40份(子女卷与父母卷各220份),经回收得到问卷43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16份,有效率为94.5%。问卷将维度分为价值理念、学业教育、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及家庭教育几个方面,据此分析寄宿制初中生亲子代沟的现状。

2.访谈设计

本项研究还选取了4位任课老师(其中2人为年级主任)、10位学生和8位家长进行访谈,并做了访谈笔录。据此掌握寄宿制初中生的价值理念、人际交往等基本情况,借此对编制的问卷和研究提供支持。

三、研究结果

1.亲子代沟的概况:存在的普遍性

通过表1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与父母存在代沟,在被调查的208名学生中,有74%的学生认为与父母在价值理念、学业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仅有6.2%的学生觉得与父母之间有较小差异和没有差异,不好说的占7.2%,也就是说有92.8%的调查对象对该问题表达了明确的观点。这说明代沟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亲子代沟更是作为一种教育现象随着新时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凸显和个性发展而变得日益严重,充斥整个初中教育阶段。

2.价值理念

在所有题目中与价值理念维度相关的有8道题,在这8道题中父母与子女的答案有显著差异的有4个,分别为选择工作时的第一考虑、读书的目的、选择朋友的标准以及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的影响。

在调查读书目的时,有40.9%的子女群体选择对社会和祖国有更大的贡献,而父母群体则高达71.6%;在子女群体中选择“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则占据了最大的比例(50.5%),父母群体选择这一选项的有24%;选择“现在还没到工作的年龄”的子女与父母群体分别占8.7%和4.3%。

表2表示:子女群体更多地倾向“工作要有很高的收入”,其次才会考虑大多父母群体选择的“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基础上听从国家的召唤”。仅有19.7%的父母选择“要保证有很高的收入,使家人过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答案很明显地显示出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思想差异。这些也正如访谈老师说的一样,市场经济让功利主义教育盛行,进而造成学生对唯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推崇。

当被问到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的作用时,43.8%的子女和52.4%的父母一致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很重要;51.4%的子女和45.2%的父母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起一些规范作用。但是也有4.8%的子女和2.4%的父母认为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可有可无甚至是有消极作用。这说明:大多数父母和子女都认可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规范作用,这与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现在社会上也充斥着某些不良的风气,再加上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同在的事实,使得某些初中生甚至是家长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有可无。

3.学业教育

学业教育维度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花在子女学习上的时间、知识观和考试观等,问卷中子女与父母的答案趋于一致,这说明两者对学业教育的态度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个维度上亲子双方没有代际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77.4%的子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是民主平等的,但是仍然有15.4%的子女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专制的。还有23.6%的子女觉得在学校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学。初中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考,因为中考的考试分数决定了去好高中的几率,那么上好大学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大很多。在这种心理的指引下,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都会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因此就有了“知识改变命运、对自己学习不满”等说辞。但事实上,家长和老师都一致认为大多数学生是被迫学习,接受访谈的家长当中仅有3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比较民主。

4.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维度主要包括与父母的交往、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三个层面。在与父母的交往层面,以“在家庭中你最喜欢与谁交流?为例,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探讨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意愿可以从中得出与某一方的融洽度。调查结果显示:46.2%的子女群体认为,在家里不管是和爸爸交流还是跟妈妈交流效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父母群体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子女更喜欢跟妈妈交流。这种主观意识的判断容易让亲子双方出现代沟。作为父母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子女的所作所为是基于某种目的或者想法而从未问过子女的内心想法,这样就造成子女想的与父母想的不一样,因此,逐渐形成代差乃至代沟甚至冲突。

人际交往维度中最有代表性的题项就是早恋问题,这俨然成为父母和老师眼中的“洪水猛兽”。除此之外,当问到与父母沟通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有不到一半的子女回答是宽松的,而剩下的则选择紧张、无奈。而被问到为什么会这样时,学生们的回答更是惊人的一致:父母与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好可能交流得多点,成绩一下降父母的脸色立即晴转阴了,还谈什么谈?从学生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题较多的是与学习有关的,而这往往也是子女不喜欢被提及的。双方的关注点不同、想谈论的话题不同导致沟通的心情“不美丽”。子女与父母关于学习方面的交流都会有紧张或无奈的心情,那关于青春期心理又怎么会跟父母说呢?而父母对早恋的紧张与防御态度更是让异性同学之间成为互诉心事的好朋友进而在暧昧中发展成早恋。

5.生活方式

在生活的目的这一问题上,72.6%的子女和43.3%的父母选择了“为了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20.2%的子女和49.5%的父母是选择“为了回报父母/让孩子更好地生活”。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子女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发展,而父母则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研究表明,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作为初中生茁壮成长的大后方,父母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拥有的一切给予子女,一心付出,不求索取;而子女却往往对父母的索取多于回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因而常常忽视对父母的理解和回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慢慢改变。

从表5可以看出,闲暇时间的子女们,不是玩电脑游戏就是与朋友、同伴玩耍,仅有1.4%的子女会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当然这与初中生学习任务的繁重有关,闲暇时间需要放松。但是父母的选项也让笔者陷入沉思:43.3%和49.5%的父母选择与朋友聚会及操持家务,也有5.3%的父母闲暇时间玩电脑游戏。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在空闲时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多,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子女与父母出现隔阂。作为子女喜欢玩耍是天性,但是,家长却也常常喜欢与朋友聚会,甚至玩电脑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子女带来较坏的示范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亲代示范作用不良,这些与亲子之间的代沟是否有关,各位家长理应进行反思。

从表6很容易看出亲代与子代的代际差异:子女更加喜欢综艺娱乐和卡通动漫节目,而父母则倾向新闻财经和电视剧,当然综艺娱乐也有不少父母喜欢看。亲子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同也导致双方无法就某一话题进行交流,就比如子女谈论动漫当中的一个人物,想跟爸爸分享这个动漫故事,而爸爸对该动漫节目一无所知,亲子双方交流不畅,就会产生亲子代沟。

从表7可以看出,子女与父母对于穿衣打扮有着不同的追求:子女中追求时尚者所占的百分比最多,达47.6%;而53.4%的父母选择衣着朴素自然。对于青少年来说,衣着和外表是他们对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穿着或跟随当前流行的品牌比如阿迪达斯、耐克等,青少年们传达了自己希望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研究认为,衣着是青少年表达自己独立对依赖、遵从对个性等冲突的手段。与父母敌对或叛逆的青少年选择父母不喜欢的衣服和发型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父母反应越大,他们越坚持不懈。但他们选择自己风格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让他人认为自己很酷或依赖他人、与他人相仿。这种衣着与发型的独树一帜实际上是青少年在向父母表明自己的立场,希望父母能给于自主的空间,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成人世界道德与价值观的反叛[3]。

在喜欢的流行歌曲方面,两代人的看法更是截然不同:子女代喜欢的歌曲大多是新近流行的曲目、外文歌曲等,而父母代则更喜欢七八十年代的曲风曲调。这些都与两代人的出生跟成长环境有莫大关系。

四、总体分析与建议

1.总体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不难看出亲子代沟在寄宿制初中生中具有普遍性。其中,调查表明部分初中生的读书观、工作观、交友观与父母辈有一定差异,需要父母、教师加以引导。初中生的生活方式与父母辈差异很大,典型的两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在学业教育方面,几乎所有的初中生与父母的意见都趋于一致。在人际交往维度上,早恋问题是家长最难以接受的。

2.建议

针对上述寄宿制初中生的亲子代沟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亲子和谐,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亲子代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亲子之间缺乏沟通、沟通不畅所产生的,因此实现亲子和谐的关键在于家庭。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教育,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初中生从客观方面来说就比走读学生与父母见面的机会少。作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父母要主动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成长发展。代沟是两代人之间的沟。沟是填不平的,但是可以跨,可以跳,也可以搭桥。但是无论是跳还是搭桥都应共同遵循尊重与理解、倾听与支持、分享与欣赏、接纳与体谅的原则。其次,改变沟通的方式。中国的父母大多是专制型父母,“我说什么你必须照着做。叫你干嘛你就干嘛,都是为你好。”这样的交流让“成人感”意识强烈的初中生很难进行下去。父母应该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子女,真诚地与子女谈论家事,比如在开家庭会议的时候让子女参与进来,从而让子女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有位置的。这样可以增加子女与家庭成员交流的积极性。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另外,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作为子女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改善亲子关系上有独到的优势,比如学校开设相关的亲子课程、举行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进来,以此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1] 沈贵鹏.代沟:一个敏感的教育话题[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7-8).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http://jys.xze.cn/Item/1728.aspx

[3] F.菲利浦,赖斯金.盖尔.多金.青春期(第11版)—发展、关系和文化[M].陆洋,林磊,陈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学校保安述职报告 篇十二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该课题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 高等学校教师工资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我国高校工资制度的四次改革历程, 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影响。第二, 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及其制度化, 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发展和制度化的过程。第三, 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的合理性, 从收入分配理论出发, 分析了高校教师收入分配的应然追求和实然状态, 以及实行津贴制度的现实合理性。第四, 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导向的偏差, 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津贴制度存在的偏差及其影响。第五, 高校教师津贴制度的完善,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 提出完善高校教师津贴制度的策略。

(二) 研究方法

第一, 文献研究法。有意义的研究, 一定是一项有所创新的研究, 这种创新抑或是前人根本没有涉足的研究, 抑或是对已有研究的补充或修正。因此, 对前人已做的研究进行学习, 是寻找创新点的基础。只有如此, 才能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想得更深。课题组通过各种方式, 查找了所有关于高校教师津贴制度的文献, 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反思。在此基础之上, 形成了该研究的思路。

第二, 案例分析法。高校教师津贴制度是各个学校的自主行为, 因此, 其模式各式各样, 五花八门。如果不对这些制度进行分类、概况, 那么, 该研究将会陷入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的境地。有鉴于此, 课题组通过各种渠道, 收集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的津贴制度。为了增加论述的可信度, 该研究还需要获得所发放的、具体的津贴数据, 但这个数据涉及到高校的财务秘密, 一般高校不愿意提供。经过努力, 最终获得了一所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岗位津贴数据。这些案例和数据为该研究的论证提过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 访谈法。为了切实了解高校津贴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这些人员包括高校分管收入分配工作的副校长、人事处具体拟订津贴制度的副处长、分管岗位津贴制度的院长以及教师。通过对他们的访谈, 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他们对高校教师津贴制度的见解为该研究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实证材料。

二、研究结论

高校教师津贴是其工资的一个部分, 而工资制度又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对高校教师津贴制度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小”的探究。该研究采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相互佐证的方式, 对我国高校教师津贴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 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 津贴制度, 主要是校内津贴制度的实施, 带来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术生产力的提高。高校校内津贴制度实施之前, 我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对外不具有竞争力, 对内不具有激励性, 从而导致教师队伍建设比较艰难, 教师流失严重, 师资的学历水平整体不高。如1999年3月6日的《市场报》曾报道,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每年流失的人数占留校人数的60%-70%, 当时北大的青年教授只有115人。[1]校内津贴制度实施后, 高校教师工资的外部竞争力得到增加, 内部激励性得到提高。这种工资状况不仅稳定了现有教师队伍, 而且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如北京大学实施校内津贴制度后, 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从年龄结构看, 教师队伍中教授的平均年龄从1999年的59岁下降为2003年的52岁;45岁以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从1999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1%;60岁以上的教授占教授总数中的比例从1999年的46%下降到2003年的24%;45岁以下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上升至63%。从学历结构看, 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已经达到1, 200人, “培养和引进1, 00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目标已经实现,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53%。从学缘结构看, 该校已经形成了“国外引进1/3、国内兄弟院校引进1/3、本校培养1/3”的良好学缘结构。[2]

同时, 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带来了高校学术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学术生产力是指大学这种学术组织所具有的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知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主要表现为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发展知识的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1999年, 我国招生数为154.9万人, 到2012年, 全国高校招生数为685万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教育阶段, 成为高等教育大国, 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在校生。对于科研生产力, 在高校科技人力和经费投入大大提高的作用下, 学术活动和成果水平都有了较大上升, 而且科研基础条件和管理水平也大为改进。对于为社会服务, 高校更是发挥其智力库的作用, 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智力支持。

第二, 国家工资对高校教师具有保障功能, 而校内津贴则具有激励和调节功能。工资是对劳动者劳动的报酬, 它具有保障、激励和调节功能。目前, 我国高校薪酬执行的是2006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根据这份文件, 教师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 即他们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个部分组成。但时至今日, 国家仍然没有出台具体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标准, 因此, 教师的工资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组合:一部分是“国家工资”——即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的总和, 一部分是“校内工资”——即各个高校自1999年开始自主制定和实施的校内津贴。

通过对高校教师工资组成部分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教师的工资结构是“二元结构”, 即国家工资由国家制定和买单, 而校内津贴由高校制定和买单, 两者基本上没有关联。国家工资是固定的, 教师当年的努力与否不能改变它的多少, 即具有刚性的特点, 正因为如此, 教师几乎不会关注这部分工资, 从而使得国家工资仅仅只具有保健功能。即国家工资如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则易使教师产生不满情绪, 消极怠工, 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如果国家工资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也往往很难使教师感到满意, 因此也就难以再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而校内津贴是跟教师的岗位和业绩直接挂钩的, 它给了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更多收入的机会, 即具有弹性的特点, 也正因为如此, 教师对校内津贴近乎“斤斤计较”, 因而校内津贴对教师具有更多的激励和调节作用。

第三, 校内津贴在工资中的比重过大、具有变动性是导致教师急功近利的主要原因。津贴原是工资的一种补充, 只占工资总额的很小一部分, 但是, 近年来实施的校内津贴却占到教师工资总额的1/3以上, 已经高于国家工资所占的比重。既然份量如此之大, 教师自然会比较关注。同时, 业绩津贴和岗位业绩津贴是与教师的努力直接相关的, 教学学时数越多、科研数量越多、课题经费越多, 津贴就越多。因此, 在实行课时津贴的学校, 教师为了多获得课时津贴而纷纷抢课;在科研津贴较高的学校, 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课题经费、规定论文篇数, 只好选择一些短、平、快的科研, 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而对于那些需要较长时间的基础性研究, 教师也许不是不想涉足, 只是这类研究在现行的津贴制度下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教师越来越难以“消费”;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 教师更热衷于获得行政职务。因为拥有了行政职务, 也就拥有了权力, 更是获得了人际和信息资源。有了这些资源, 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高级别的、重大的课题项目;为了获得更多的校内津贴, 教师之间的协作减少, 人际关系比较紧张。教师能否获得一定等级和数量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是能否得到科研津贴的先决条件, 因此, 为了获得课题, 教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于是, “在学术系统最顶部凤毛麟角的高素质学术人员和处于系统底部的大批普通教师之间存有一条显著的鸿沟。”[3]正是津贴给教师提供了合理增加其收入的可能性, 所以很多教师“唯津贴是从”, 既然学术选择是围绕“津贴”而进行的, 那么津贴这根指挥棒指向哪儿, 教师的学术重心就会指向哪儿, 也就出现了“有课题意识而无问题意识、有经费意识而无学术意识、有数量意识而无质量意识”的急功近利行为。

第四, 津贴制度的完善, 主要是校内津贴制度的完善, 需要国家和高校共同的努力。公共政策是对价值观的可操作性表述, 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 往往塑造了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形态, 这自然包括对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政策。[4]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 直接受益者是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 而外部受益者主要是受教育者所属的国家和社会。按照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核心思想“谁受益, 谁付款”的原则, 政府和个人均应在其大致受益范围内支付教育经费。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品从原则上讲, 应采用直接收益者个人付费和公共财政支持共同负担成本的供给模式。

与此同时, 高校要加大人员经费的比重,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近年来, 由于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开展, 各个学校纷纷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等硬件设备的投资, 而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能挤则挤, 能占则占。谈到教师与高校其他资源的关系, 我们总能想起梅贻琦校长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大学乃大师也, 非大楼也。”但在实际的办学中, “大学乃大楼也, 非大师也”的现象比比皆是。有鉴于此, 办学者需要重新认识高校和教师的特点, 真正树立重视教师的理念, 在经费的使用上向人员经费倾斜。惟有如此, 高校才能在有限的财力下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无论是对高等教育实行集权式管理的德国和中国香港地区, 还是实行分权式管理的美国和印度, 其人员经费支出是高校办学经费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的平均收入处于社会中上水平。

三、课题研究对策

第一, 提高高校教师工资水平。根据要素分配理论, 谁拥有的资本越多, 谁获得的收入将越高。因此, 高校教师作为拥有知识资本最多的群体, 如果仅以知识资本一个要素作为分配的依据, 那他们应该获得最高的收入。可是, 在实施校内津贴制度后, 高校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提高, 但跟拥有的知识资本相比, 跟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其他从业者相比, 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 高校教师的工资依然没有真正体现其拥有的知识资本。德国、美国、印度和香港地区的高校, 为了体现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资本, 切实遵循按要素分配的收入分配理论;为了提高教师工资的外部竞争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组织承诺;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学术生产力, 都对教师制定了较高的工资水平。这种制度设计最终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价值。我国已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列, 但距离高等教育强国的路还很漫长。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话很朴实: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我们的教师决定了学校的实力, 也决定了学校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其他的方面, 我们可以紧缩财政, 但教师的人均收入不可能跌得太低, 否则, 他们都跑了。[5]因此, 根据教师拥有的人力资本, 他们的工资急待大幅度提高。

第二, 增加对高校的拨款。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是高等教育的唯一办学主体, 不仅办学经费由政府全部承担, 还给予在校学生相当数额的生活费。这一时期高校与政府财政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政府筹措经费, 同时也管理这些经费 (“谁管谁出钱”) 。[6]1993年2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重申教育服务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由此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总体呈急剧下降的趋势。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国家应尽的责任——给予高校比较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否舍得对教育投入, 特别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甚至财政收支状况紧张时期舍得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反映了一种从长远战略和民族未来高度洞察事物的眼光和魄力, 关键还是在对教育的认识和观念上。应当让每个人, 特别是领导者都清醒地认识到, 教育投资属于一种以目前的开支换取长远的国民整体文化水准、道德风尚和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和经济效果最大化的特殊投资。”[7]高校只有得到国家较充足的资金支持, 才有条件可持续地、不断地改善教师的待遇, 从而增加学术职业的吸引力。

第三, 制定切合实际的校内津贴模式。目前我国高校的津贴模式, 大致可以归纳为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和岗位业绩津贴三种。这些不同的模式是在不同的理念支配下设计的, 不同的模式反映出制度设计者对学术职业不同的认识。对于最早实施某种模式的高校而言, 完全是一种制度的创新, 而对于随后借鉴的高校而言, 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搬硬套, 制定出的津贴制度与学校实情不相符合的问题。不同的高校, 其类型不同, 学校发展定位不同, 教师的素质不同, 应选择不同的津贴模式。千万不可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 照搬别校的津贴模式, 最终收效甚微甚者弄巧成拙。

与此同时, 全国各高校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 办学质量不同, 社会声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获取资金的能力, 因而其资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同, 这种不同的资金实力决定了不同的津贴标准。学校一定要根据其发展目标, 结合资金的筹措能力, 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 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津贴标准, 在考虑到津贴标准的外部竞争力的前提下避免相互攀比、盲目向高标准看齐的短视行为。

第四, 降低津贴在工资总额中的比重, 还津贴本来面目。津贴是一种辅助工资形式, 也是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通常把补偿生产 (工作) 条件方面的叫做津贴, 而把弥补生活开支方面的叫补贴, 其实质都是属于补偿性质的劳动报酬;另一种定义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两种定义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 但它们的共同点却是:津贴是一种对生产条件的补偿报酬。既然是补偿性质的劳动报酬, 也就决定了津贴只能是一种辅助工资形式, 从数量上而言, 只能在工资总额中占有较小的比重。可是, 现在全国高校的校内津贴却占教师工资总额的1/3以上, 超过了工资结构中其他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比重。如果仔细分析现有校内津贴制度产生的起点、变迁的路径就可以发现, 校内津贴制度只是“挂津贴之名”而“无津贴之实”, 大有张冠李戴的感觉。当初, 高校为了留住人才急需提高教师的待遇, 同时为了增加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急需拉开工资的差距, 这两种需求决定了高校要设计一种校内分配制度。但这种分配制度如何命名, 却让制度设计者破费脑筋。由于长期的政治运动, 我国高校工作者养成了保守的性格。这种性格让他们在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的时候, 却不敢直接以企业早已实施的“奖励工资”来命名, 因为“奖励工资”似乎是企业员工的专利, 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 如果获得了“奖励工资”, 那将是对学术职业的一种亵渎, 更会招致其社会形象的下降。于是, 在这种既想获利又想留名的思想指导下, 制度设计者用了“校内津贴”这个称呼。这样既模糊了这部分收入的性质, 又实质上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其实, 这种“欲说还羞”本身反映了高校工作者对自己的正当利益不敢理直气壮地诉求的懦弱性格, 也反映了“学术为道”对他们的影响何其之深。因此, 既然提高教师的待遇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 就没有必要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继续高举“津贴”大旗, 而是应该降低津贴在工资总额中的比重, 还津贴本来的面目。

四、研究的改进与完善

高校教师津贴制度是高校的一项具体的管理制度, 因此该研究属于应用性较强的研究。为了全面了解各高校的津贴制度, 需要对全国高校的津贴制度做样本分析。在前期的准备阶段, 课题组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高校的津贴制度文本, 也通过一些方式对相关人士进行了访谈。但遗憾的是, 由于津贴属于各高校的自主分配行为, 尤其是涉及到各高校的财务数据, 因此, 很多高校不愿意提供制度文本。另外, 收入是个人的隐私, 许多教师也不愿意就这个问题接受访谈。如果样本量更大, 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摘要: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是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形式, 不论对教师还是对高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不同高校, 实行教师津贴制度的动因各有不同, 但总体来看, 它对提高教师的整体收入水平、稳定教师队伍,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重要影响。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 高校教师津贴制度也有其另一面, 人们对之也有各种看法。如何正确看待高校教师津贴制度, 理性全面地认识其利弊得失, 客观地把握其未来发展走势, 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注释

1[1]杨震.基于事业人假设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3:40.

2[2][3]刘耕年, 等.北京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S1) :49-51.

3[4]邹国兵.中国政府与公立高校财政关系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方向研究[D].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07:15.

4[5]李培根谈高校排名[EB/O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 Ix NTI1MDQ=.html.

上一篇:美文欣赏二下一篇:学校的安全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