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4-09-15

论文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通用8篇)

1.论文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一

4.1 针对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策略

4.1.1 制定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总策略。相关部门及人员首先应针对当前的经济、市场形势,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其次应给予新能源汽车行业一定的扶持政策、资金上的帮助,以帮助其开展技术的研发。

国家还应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给予政策性的优惠,尤其是加大对私人购车优惠条款。通过相应的方法,如减免税等政策的制定来鼓励消费者购买此类汽车,并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度。与此同时还应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设计的建设,来有效的解决新能源汽车能源补给的问题。

4.1.2 强化技术研发。相关企业应进一步的提升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从而来对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核心技术进行掌控。相关的技术人员应在传统汽车生产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改进,从而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进而摆脱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真正实现自主地、高效地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研发与生产。此外,相关的部门、企业应加大对于相应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起高效的技术团队,为技术的研发、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

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中,技术人员应将汽车新技术的研发与传统汽车生产技术的改造结合起来,进而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功能,让其在既延承传统汽车功能优点的同时,又具有新型的功能优势。

另外,应对具备生产条件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批量的生产与销售,并加大扶持的力度。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开拓,于多方面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管理,以更加严格的管理方式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5 结语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建设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在进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的解决与完善,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2.论文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二

1 传统的能源汽车能源消耗问题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浅析

1.1 传统的能源汽车能源消耗问题

能源是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的重要保证, 却少了能源无论是国防军事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能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世界能源中, 大多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其中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等能源每年的消耗都成几何级数增长, 而汽车的燃油消耗大多都是石油资源, 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 汽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汽车的能源消耗也占据了石油能源消耗的大部分。然而石油资源并不是可再生资源, 而是一种有着固定储量的资源, 在过量消耗的过程中, 石油资源的存储数量也在逐渐的减少。目前, 世界上探明的石油储量仅够世界各国消耗到2050年左右, 而石油资源的过量消耗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同时, 环境的污染问题也开始被人们所加以重视, 节能减排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所共同认知的普遍政策。在这样的前提下, 世界各国开始通过发展新型的能源汽车来避免对石油资源的过度消耗, 而这也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新型能源汽车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延长石油资源的使用期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研究后, 新能源汽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 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汽车能源的使用效率。

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使用, 能够有效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 新能源汽车包括了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多种类型, 在投入使用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短期来看, 传统能源汽车依然会是汽车发展的主流, 世界上每个国家在应用新能源汽车时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这也是传统能源汽车不可替代的原因之一。同时, 传统的能源汽车在节能减排的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近年来传统能源汽车也在朝着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 其中发动机技术以及汽车的排放再利用技术的应用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技术上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同时均质压燃发动机技术、非活塞式内燃机技术、高效传动技术几个方面的研究上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针对汽车的节油功能以及技术上也有了新的改进和完善, 这也说明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会占据一定的市场。

1.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 早在“八五”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我国持续鼓励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 尤其是“863”计划中, 更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多个重大项目, 有效的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进度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五大类。我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 即传统燃料与电能的混合能源汽车, 这类汽车相较于传统能源汽车来说节油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且不需要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有较大的商业化运营前景。

2 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能源汽车在能源的消耗上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特别是能耗以及尾气排放方面。目前, 我国在燃机技术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高效载重汽车方面, 我国目前应用于高效载重汽车的发动机技术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 尤其是大功率高效柴油机技术方面, 高效载重汽车品种相对较少, 缺乏系列化高效载重汽车的研发能力。此外, 由于应用于轿车和轻型车的轻型高速柴油机技术研发方面的不足, 以及柴油品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程度还远远不足。

2.2 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策略, 在传统汽车内燃机技术无法满足石油消耗和碳排放需求的情况下,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经过数年的努力, 全球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并从政策等各方面给于扶持, 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 但当前新能源汽车依然身处推广困难的困境之中。一方面, 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依然过高, 在我国, 既便是政府补贴后的售价同传统汽车相比也依然没有竞争上的优势, 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售价往往高于传统燃油车两三倍, 而同类型纯电动车售价更高达传统燃油车的三四倍甚至更多。究其原因, 与零配件未能实现批量化生产, 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等有关。另一方面,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 如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提供服务的充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 既便是在试点城市也存在布点不均的问题, 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服务范围覆盖能力, 此外城市用地资源紧张, 也影响了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 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此外, 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问题还有待解决, 如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还存在技术上的缺陷、锂离子电池回收体系还不完善等, 另外保障新能源汽车稳定运行的一些关键技术也还未掌握。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都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结束语

能源问题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被全球各国提到了战略高度。汽车作为重要的传统能源消耗产品, 降低汽车的传统能源消耗, 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对节能与环保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 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 提高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效率, 另一方面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 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规模化, 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范围, 不断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张发龙, 陈春菊, 闫忠孝.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刍议[J].价值工程, 2012 (23) .

[2]姜凯.十二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攻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1 (4) .

3.论文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新源汽车 发展现状 发展问题 传统能源

中图分类号:V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01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问题成为关系着一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问题,被整个国际社会所广为关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在石油消耗中,汽车燃油消耗占据了石油消耗的重要比例,也是近年来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但石油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的,其存储量极为有限。据估计,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储量仅能支撑到2050年左右,石油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威胁,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各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解决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该文就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1 传统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问题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虽然发展新能源汽车,包括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是世界各国的长期目标,但短期看来,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将会占据主流,因此在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传统能源汽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在节能技术方面,近几年传统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汽油机、柴油机技术的研究,高效载重汽车及其发动机技术的研究,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技术的研究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节能技术也是我国当前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研究的重点。目前,在均质压燃发动机技术、非活塞式内燃机技术、高效传动技术几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效的提高了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水平,此外在用车节油方面也有所研究,如汽车维护保养、机油添加剂等,也对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

1.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早在“八五”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持续鼓励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尤其是“863”计划中,更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多个重大项目,有效的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进度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五大类。我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即传统燃料与电能的混合能源汽车,这类汽车相较于传统能源汽车来说节油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且不需要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较大的商业化运营前景,如上汽开发的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荣威550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即已经顺利上市,一汽双电机重混合动力轿车和中度混合动力客车也开始投入运行。据统计,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试点城市就有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2013年3月预计示范推广规模达到3.97万辆。而全球范围来看,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700万台,我国大力扶持的纯电动车由于受技术和产业配套的影响,至今销量一直较低,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将会成为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2 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能源汽车在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有效的降低了传统能源汽车的能源消耗水平,提高了节能效率。不过从目前看来,我国内燃机技术方面的研究同国际发达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柴油机多次喷射技术、废气涡轮增压技术、高压共轨道燃油喷射技术等方面。在高效载重汽车方面,我国目前应用于高效载重汽车的发动机技术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大功率高效柴油机技术方面,高效载重汽车品种相对较少,缺乏系列化高效载重汽车的研发能力。此外,由于应用于轿车和轻型车的轻型高速柴油机技术研发方面的不足,以及柴油品质方面的问题,我国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程度还远远不足。

2.2 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策略,在传统汽车内燃机技术无法满足石油消耗和碳排放需求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经过数年的努力,全球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从政策等各方面给于扶持,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但当前新能源汽车依然身处推广困难的困撞之中。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依然过高,在我国,既便是政府补贴后的售价同传统汽车相比也依然没有竞争上的优势,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售价往往高于传统燃油车两三倍,而同类型纯电动车售价更高达传统燃油车的三四倍甚至更多。究其原因,与零配件未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等有关。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如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提供服务的充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既便是在试点城市也存在布点不均的问题,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服务范围覆盖能力,此外城市用地资源紧张,也影响了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此外,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问题还有待解决,如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还存在技术上的缺陷、锂离子电池回收体系还不完善等,另外保障新能源汽车稳定运行的一些关键技术也还未掌握。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3 结语

能源问题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被全球各国提到了战略高度。汽车作为重要的传统能源消耗产品,降低汽车的传统能源消耗,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节能与环保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提高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规模化,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范围,不断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张发龙,陈春菊,闫忠孝.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刍议[J].价值工程,2012(23).

[2]姜凯.十二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攻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4).

[3]孙丽玮.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7).

4.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篇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题 目: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学 院: 交通学院

专 业: 车辆工程

班 级: 16级3班

姓 名: 余魏敏 学 号: 201621080158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目录

引言 ······································································································ 1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2 1.1 国家的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 2 1.2 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 3 1.3 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渗透率预测 ························································· 4 1.4 环境的影响 ··················································································· 4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与钢材之间的关系 ··························································· 4 2.1 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新要求 ································································ 5 2.1.1 新能源汽车构造对钢材的需求 ····················································· 5 2.1.2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对钢材的需求 ················································ 5 2.1.3 由钢材带来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 6

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 6 3.1 对2016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分析 ················································· 6 3.2 消费者是如何选购新能源汽车的 ·························································· 7 3.2.1新能源汽车的品牌 ···································································· 7 3.2.2 价格合适 ·············································································· 7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 7 4.1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进口分析 ····················································· 8 4.1.1 上半年汽车进口结构分析 ··························································· 8 4.1.2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特征······························································ 8 4.2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 8 4.2.1 新能源车的出口结构 ······························································· 8 4.2.2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特征 ························································· 9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五、结束语 ····························································································· 9 参考文献 ································································································ 10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与前景分析

摘要: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下,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车成了必然的选择。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特点进行总结,阐述各类新能源汽车最新技术进展及其性能,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应用现状,指出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需解决的问题,对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面临资源、能源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关键词: 技术,现状,应用前景,钢材,出口

引言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在持续的增加,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日益升高,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升高。在另一方面,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不仅给能源带来危机,同时传统汽车发动机排放的尾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同时,在政府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和在一线城市限购限行政策推高传统牌照汽车持有成本的双重利好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快速增长,渗透率在不断的提高。201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达到了 34 万辆和 33万辆,同比增长 3.3 和 3.4 倍。2016 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 50.7 万辆,同比增长 53%,预计 2017和 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以达到 75 万辆和 200 万辆,渗透率在 2020 年有望达到 6%,新能源汽车正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7年版)认为,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突飞猛进,高速增长。但是,不得不看到这中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技术标准的不完善、提供虚假技术参数骗取产品补助资格、提供虚假推广信息骗取财政补助资金、销售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型号、电池容量、技术参数等与《公告》产品不一致的等,使我们看到在一片高歌猛进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

1.1 国家的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在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支持和鼓励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新能源车发展的利好政策。如2015年11月初,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已经制定。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实现免征车辆购置税,目前,工信部相继推出了5批免征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可选车型大幅增加;第二是坚持纯电动为主的发展战略,前5批纯电动车型合计为968款,占比87.84%;三是持续鼓励公用事业领域先行的发展原则,如客车与专用车合计车型为975款,占比88.48%;第四是新能源汽车最关注的续航里程总体持续提升。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具备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指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1.2 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井喷式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比2013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201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34万辆,销售33.1万辆,比2014年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数据将不断被刷新,在新能源销量构成中,纯电动车占据超过 60%的份额,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1.3 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渗透率预测

在纯电动 乘用车市场中,A00 级电动车凭借小巧靓丽的外形和出众的性价比 已经成为市场上电动汽车销量的绝对主力。同时,A00 级电动车在使用成本上占据巨大优势也成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主力车型,成为城市白领、大学生的首选,或是家庭的第二辆车。目前,A00 级纯电动乘用车正在替代大量低速电动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市场,市场空间广阔。

[2]1.4 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传统能源汽车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越来越受到诟病,被指为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汽车尾气刻不容缓。新能源汽车出现之后,因其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优势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及能源紧缺问题,使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前所未有地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与重视,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亦采取多种扶持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同时与全球主要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位居中上游位置,如2015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为0.92%,而美国和德国均为0.63%,法国为1.28%,且2015年我国占比提升最为显著。

[3]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与钢材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动力汽车,汽车自身重量都与能耗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实现轻量化对于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而材料性能的提升对实现汽车轻量化尤为重要。高强钢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有效措施,汽车自重每减少10%,可降低油耗6%-8%,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3%。因而在成本控制与性能改进条件下,通过结构设计与高强钢的应用实现汽车减重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2.1 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新要求

2.1.1 新能源汽车构造对钢材的需求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高端汽车用钢提出更高、更多的需求。钢材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用料,钢材在汽车的原料中达到了72%-88%左右,主要有钢板(带)、型钢、优质钢材、钢管等。

根据汽车制造各个部分的用钢经验数据,测算一辆乘用车平均用钢大概在1吨左右,因此保守估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需求有26万吨左右,在这26万吨钢材中高强度钢占比超过50%。未来五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守产量约为450万辆,将在未来形成对汽车用钢材340万吨的需求。

2.1.2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对钢材的需求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站包括直接充电设备、配电设备、管理辅助设备三个部分,充电站的建设将带动一部分建筑钢材需求;而充电相关设备又会带动仪器仪表用钢需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2016-2020年建设充电站达到10000座,全面开展充电桩配套建设,同步建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未来我国充电设施建设还需要大力推进。

根据《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针对公众关心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配备作的明确规定,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保守估计一个充电桩用钢量为50Kg,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桩用钢量约为25万吨,主要用钢材品种为普通热轧板、冷轧板及镀锌板。

充电站的建设用钢量需求更大,用钢品种更加丰富,包括大型H型钢、彩涂板、结构用管材、建材等产品。按照每个充电站容纳30辆小型汽车同时充电,标准占用面积约为400㎡,实际占地面积约为500-800㎡,地上部分建设顶棚按照400㎡,每平米用钢量50Kg计算,每座充电站顶棚用钢量约为2吨,加上四周立柱用钢量约为6吨,再加上地面建筑物用钢量,每座充电站用钢约为10吨,未来10000座充电站建设用钢量约为10万吨左右。

纯电动汽车将彻底取消发动机、变速箱及车轿系统,是汽车结构的一次革命,也将明显减少这些系统的钢材消费,但是会增加电机使用的硅钢片的消耗。混合动力汽 5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车将增加电机系统,不仅没有减少原有发动机系统的钢材消费,还相应要增加电机的硅钢片消耗。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需求约为375万吨。

2.1.3 由钢材带来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优势分析:

综合分析,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将会对钢材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尽管拉动的钢材消费量较少,但多数为高档钢材,对汽车钢生产企业将带来明显利好。目前,国内主要的汽车用钢生产企业能够按照不同的国内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质量较好,能够满足国内大多数车型用钢需求。不足之处:

但在汽车用高强度钢生产领域,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稳定性和性能一致性方面,与浦项、新日铁等国外优秀钢铁企业的产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3.1 对2016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分析

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466辆,高居榜首位置。而北汽新能源、吉利则分别以41707和39191辆分列2、3位。众泰、上汽、奇瑞、江淮等紧随其后。

1作为电池起家的公司,电池是比亚迪的强项,而且比亚迪新能源电池保终身,○也让消费者购买有了底气。

2北汽新能源专注于纯电动车,当然也和北京市也只补贴纯电动车有很大关联。○北汽新能源目前有3个系列,EV系列是小型电动车,性能一般,单是价格便宜,适合入门代步使用。EU系列比EV系列高一个级别,新能更好,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续航里程更加出色。EX系列是SUV系列,因为目前SUV火热都知道,所以北汽新能源也开辟了小型电动SUV的分支。有了上面三条不同的产品线,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多了很多。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3众泰、上汽、奇瑞、江淮它们这几家的产品,都主要集中在微型电动车。这○些电动车空间都不大,并且售价便宜,比较适合于限购、限行城市日常代步使用。

3.2 消费者是如何选购新能源汽车的

3.2.1新能源汽车的品牌

2016年新能源汽车品牌消费者关注度方面,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应该说毫无悬念的领先。比亚迪拥有最成熟和扎实的技术,产品力领先其他品牌一个档次。北汽新能源拥有最为广泛的电动车产品线,选择空间非常高,二者获得最高关注,实至名归。而江淮则有12%的关注度,猜想和今年于大众签约合作有不少的关系,大家都应该比交期待江淮和大众的新品吧。吉利、众泰、上汽关注度接近,分类4-6位。

3.2.2 价格合适

价格可以说是所有中国消费者买车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新能源汽车也如此。而充电和续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性指标,是很多人关注的。而折旧费用这一块,其实是新能源汽车如今的一个软肋,目前关注度不高,可见很多消费还没有“流动消费”这个概念。

养护升本这一块,很多人以为新能源汽车会很低,但是实际上并不是那样,估计有很多人都忽视了。体验感受,在新能源汽车上,不被重视,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很多人是迫于无奈购买的新能源汽车。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2017 上半年年中国汽车进出口增长30%,面临的形势大幅改善,出现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新特征。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进出口表现也是较强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尤其是特斯拉等进口的进口表现较强。中国的纯电动出口也是表现较强,新能源车出口也是很好的机遇,对于我们的常规汽车出口情况,多年在低谷徘徊,今年又从谷底回升,新能源车是出口突破的新机遇。

[4]4.1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进口分析

4.1.1 上半年汽车进口结构分析

17年1-6月的汽车进口达到59万台,其中新能源 车车进口11668台,新能源车占到进口总量的2%,且6月占到2.5%。新能源车进口表现较强。17年普通混动进口16350台,高于纯电动的进口,也就是混动和纯电动等的广义新能源达到5%左右的进口车比例,这也是远高于我们预期的18年实施新能源车的3%的比例的。

4.1.2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特征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主要是新能源的乘用车,而且插混达到1450台,纯电动达到10215台,都是很好的业绩。从均价看,新能源车的均价是7.5万美元,与特斯拉的进口价格相近,说明其为主体,而客车的进口仅有3台。

4.2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4.2.1 新能源车的出口结构

出口新能源车的产品差异性较大,新能源车的主力是纯电动未列明乘用车,占到总量的99%左右,而其次是纯电动的货车出口,也是出口额主力车型。而新能源客车的出口在上半年达到74台,其中纯电动有72台。

总体新能源车的出口均价较低。部分纯电动未列明车型的均价在1000美元左右,数量达到月销近万台的水平。而纯电动客车出口似乎档次较高,达到20万美元的均价,只是数量太少。[5] 8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4.2.2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特征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势较强,1-6月出口新能源车23907台,其中绝大部分是纯电动车型,而插混车型也有372台。但与进口形成反差的是出口普通混动仅有45台,还是在6月的数量奇高的结果。

五、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们出口的新能源车的平均单价不高,但其数量规模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我们应该感到振奋和机遇。

我们纵观全球市场,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新兴市场的代表印度市场中,中国厂商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印度本土厂商被全部挤出前五;非洲市场,中国是排名第一的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超过三星;中国手机以相当本土化的打法在东南亚市场受到当地消费者追捧;在东北欧和西欧,中国手机领军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突破15%和10%。

现在的电动车虽然入门和低价,但随着我们的产品技术提升,入门级产品会越来越好,而传统燃油车的产品提升缓慢,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新能源车出口,应该从问题中看到机遇,提升我们的技术和小幅提高售价,让燃油车转向智能电动车的速度更快一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5.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论文 篇五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论文

学院:汽车学院 专业:汽车运用技术 班级:汽运1101班 姓名:李永俊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论文

摘 要:环境污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伴随着发达国家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计划,我国政府公布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计划,将其作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予以重视。本文简略概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特点,对我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预测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零排放;高效能;发展趋势

一、前言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 “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从2009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产品导入期,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将在我国一批中心城市全面开花,并有望形成一定规模。各家汽车企业都希望能够占据先机,从日益膨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于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正在开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发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燃料汽车、燃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以及以植物油为燃料的汽车等。

(一)气动汽车

以压缩空气、液态空气和液氮等为介质,通过吸热膨胀做功供给驱动能量、通过高压空气驱动气动马达行驶的汽车称为气动汽车。气动发动机排放无污染物辐射氮气或空气,实现真正的零污染。

(二)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完全以动力蓄电池作为动力源,通过牵引变流器和大功率异步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车辆的驱动通过传动装置运行,是一种具有结构简单、噪声小、零排放、无污染、低能耗等优势的新能源车型,完全符合环保要求。对于电力公司和发电企业来说,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可以利用夜间电网的廉价“谷电”进行充电,平抑电网的峰谷差,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而其缺点包括续驶里程短,每次充电所能支持的行驶里程短;电机控制器和蓄电池价格昂贵致使成本较高;质量重以及外形尺寸大;动力蓄电池寿命短等方面。

(三)二甲醚汽车

二甲醚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加压5个大气压以上即为液体,具有优良的燃烧性能、良好的动力性、十六烷值高、污染少,适合作为代用能源代替压燃式发动机。二甲醚汽车不排放污染环境的黑色气体,产生的氮氧化物相比柴油减少20%。目前二甲醚汽车的推广仍不具备经济性,但随着油价的迅速提升,二甲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醚汽车的性价比将日益升高。同时,当前各个城市几乎都没有二甲醚加注点,不利于二甲醚汽车产业化的发展。

(四)氢燃料汽车

氢燃料汽车采用氢气作为主要能量,氢燃料电池的原理是将氢输入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膜阻隔氢原子的电子,电子经由外电路从负极传导至正极,形成一种电能驱动电动机;质子却可以通过质子交换膜,与氧发生化学反应成为纯净的水雾排出。氢燃料汽车干净卫生;燃烧产物不具污染性;燃烧效率高,有利于燃料的节约;氢气燃料中也可加入压缩天然气,以进一步提高燃料效率和减少NO2的排放。氢能汽车最大的使用障碍是储存和安全问题。推广氢能汽车需要解决廉价氢气大量制取的方法、氢气的安全储运问题以及研制高性能、廉价的氢供给系统这三个技术问题。

(五)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主要包括以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压缩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液化石油气汽车。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是理想的点燃式发动机燃料,具备单

一、纯度高的燃气成分,燃烧完全;氮氧化物和微粒的排放量非常低;低温启动和运转性能较佳;是目前较为实用的新型低排放汽车。其缺点是储运性能与液体燃料相比较差;发动机着火延迟期较长以及容积效率较为低下等。

(六)醇类燃料汽车

醇类燃料汽车是指利用醇类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新型汽车。醇类燃料包括甲醇、乙醇等,可直接采作为发动机的燃料,也可与柴油或汽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油按既定比例配制成混合燃料。醇类燃料汽车可降低污染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节能作用,但这种掺和燃料难以获得与柴油或汽油相同程度的功率,若想提高功效性,必须增大燃油喷射量,而当掺醇率大于15%后,发动机的压缩比和点火提前角也必须予以改变。目前更大比例的掺混燃料研发仍处于试验阶段。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2001年,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并提出“三纵三横”(“三纵”为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3种整车技术,“三横”为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3种关键技术)的研发布局,提出了近期发展混合动力汽车、长远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思路,“新能源”开始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宏观构图。

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机动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到要突出发展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技术。

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重点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汽车计算平台技术,高效低排放内燃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新能源汽车实验测试及基础设施技术等。

2007年6月3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鼓励“开发生产燃气汽车及发动机;开发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发动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执行《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对新能源汽车做出概念界定,并制定了各类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统一标准,为促进汽车产品技术进步,保护环境,推进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鼓励产业目录。目录规定凡是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将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还有可能在停车、过桥、高速公路行驶等环节得到便利。

2009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发出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开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009年3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提出了未来3年新能源车形成50万辆产能,占乘用车销量的5%的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形成10亿安·时动力电池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聚焦点。

2010年6月,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明确规定,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可达6万元。

我国新能源利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沼气利用,但新能源产业在我国规模化的发展却是在近几年的时间。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但同时,我国具备丰富的天然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扶持下,新能源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加快

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较快,利用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居世界首位,热水器保有量一直以来都占据世界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到2006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800万平方米,运行保有量达到9000万平方米。全国有3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年总产值近200亿元。

2006年我国乙醇总产量约350万吨,其中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3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达到6万吨,农村沼气产量突破1.7亿立方米。

(2)产业链尚不完整

我国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或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问题。矛盾比较突出的是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

风电产业链大致分为上游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和下游的风电建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设运营产业两部分。其中风电制造产业可以细分为整机制造产业和零部件制造产业。我国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不匹配,上游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发展速度却位居世界前列,上下游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不能衔接,我国风电产业产业化进程受到约束。

上游,我国兆瓦级以上的整机制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部分厂商通过与国外厂商联合开发、得到国外企业生产许可证等方式具备了兆瓦级机组设备生产能力,但技术和市场尚不成熟,还未能大规模应用;同时,我国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薄弱,比较突出的是叶片、齿轮箱、主轴轴承制造,还不能满足国内整机制造能力的需求。下游,我国近年来风力发电发展迅速,国内大型发电集团、企业纷纷开发风电项目,风电设备需求持续高涨。

(3)平均技术水平偏低、利用成本较高,产品竞争能力弱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利用起步较晚,新能源利用技术平均水平偏低。目前,我国新能源利用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而技术和设备部分一般占新能源投资的绝对比重,导致我国新能源利用成本高,同类产出产品竞争能力弱。

2、中国新能源发展前景

(1)国家政策将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为优化国内能源利用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公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全额收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购、价格优惠及社会公摊的政策。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

(2)自主技术研发将为新能源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近两年,我国新能源利用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高,为新能源利用持续利用奠定技术基础。

我国风电制造产业技术发展迅速,风电机组生产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迅速提高。2006年5月,2MW风电增速齿轮箱在重齿问世,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的空白;2006年11月13日,国内第一套在自己制造的模具上生产的1.5MW风力机叶片在上海玻璃钢研究院诞生,表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制生产兆瓦级风力机叶片能力。2007年,继2006年我国1.5M变速恒频双馈风力电机组,“兆瓦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通过成功鉴定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MW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安装试用,正式并入国家电网运行,该机组是目前中国最大功率的风力发电机组。

(3)产业龙头带动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动力

新能源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各产业巨头和民间资本重点投资对象,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战略之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新能源发电,特别是风力发电受到国内发电集团追捧,我国五大发电集团均不同程度进入风力发电领域。截至2007,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风电总装机规模超过100万千瓦;2007年9月,华电集团成立华电新能源公司,负责华电集团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生产及电力销售;华能集团成立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从事水电、风电、城市垃圾发电、太阳能利用及其他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组织、生产、经营、工程建设。

受到新能源利用技术条件限制以及产业链断接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新能源开发离产业化利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同时,迅速成长壮大的新能源企业、国家发展政策对新能源的倾斜以及逐步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专家预测到2020年为止,中国将有10%~20%的乘用车销量来自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挡。

一汽集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研究开发”和“红旗牌混合动力轿车研究开发”项目,其开发的混合动力电动客车获得了汽车新产品公告,并已投入示范运营。奔腾B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是一汽集团开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车,它集成了一汽集团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整车制造的最新成果,采用双永磁同步电机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其最高车速达到183公里/小时,油耗5升/百公里,排放达到国Ⅳ标准。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东风汽车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该公司已研制出的东风混合动力轿车(EQ7200)排放指标满足国Ⅳ标准,燃油经济性比基础车型提高30%以上。武汉电动公交专线示范运营的结果表明,东风混合动力公交车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总体性能、状态正常,环保和节能效果明显。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上汽集团起步相对较晚,但成绩喜人。2009年上汽集团展出了基于荣威750平台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轿车、上海牌纯电动汽车、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荣威750混合动力车具备“智能停机零排放”和“环保与动力性兼备”的特点,可实现综合节油率20%左右。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是通过对通用第四代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重新优化匹配而成,最高车速达150公里/小时,最大续驶里程319公里,该车目前被选用为上海世博会场馆内的出租车。

比亚迪致力于油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的研发。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搭载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按键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自由切换。其研制的e6纯电动汽车可与F6同平台生产,15分钟左右可充电量80%,其续驶里程在60公里等速的情况下达到4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2010年3月,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已在深圳试运行。

2005年,奇瑞公司推出A5BSG车型,这是国内自主品牌首次可以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车型,于2007年正式下线,已投放于芜湖出租车市场,迈出了自主知识产权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市场化的第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步。

此外,长安、江淮、长城等多家企业也都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

能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以及汽车行业在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中的高份额,意味着汽车行业必须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绿色环保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在世博会上亮相,不仅是一个中华民族汽车品牌的“重生”,也反映了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态势。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研发向规模产业化过渡的重要阶段,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应该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作为重点领域,最终实现从汽车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转变。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导入晚于发达国家5~10年,此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及时推出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推动电动车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包括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

从当前形势来看,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发展趋势。纯电动汽车的技术缺陷是电池成本高、电池容量不足以及续驶里程短,并且需要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不适宜产业化发展。因此,混合动力汽车成为规避纯电动汽车研发和市场化高风险的最佳过渡性新能源汽车技术。而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清洁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方面。我国各大型企业以及高级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应按照这一层级循序渐进,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当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致力于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建设,完整的关键零部件研发体系建设,以及实现从小批量整车生产逐渐发展至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边耀璋.汽车新能源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2] 王诚,毛宗强,徐景明.发展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C].第二届国际氢能论坛青年氢能论坛,2003,207-211.[3] 邵毅明.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4] 杜子学,王可.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发展与研究[J].上海汽车,2007,(6):3-8.[5] 崔心存.现代汽车新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97:225.[6] 曾鹏.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J].上海汽车,2009,(8):5-7.[7] 赵艳男.燃料电池汽车供氢系统及系统安全策略[J].上海汽车,2006,(12).[8] 廖大方,王志金译.未来汽车技术[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科技情报所,1994:23.[9] 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6):5-12.[10]世界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及发展前景深度分析报告

6.论文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六

目前我国的汽车美容行业具有四大明显特征:

1.起步较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的汽车美容行业在最近十年才开始出现,但发展比较迅速。目前我国的大小美容行业已达几十万家,并且国际的众多连锁企业都纷纷在中国发展,汽车美容行业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良好时期。

2.汽车美容市场的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汽车消费的大国之一,我国的轿车保有量在未来一二十年会有着巨大的提高,因此汽车的美容与养护必然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之一。市场调查显示,我国60%以上的私人高档轿车车主都有给汽车外部美容养护的经历,30%以上的私人低档车车主也逐渐地开始对爱车进行汽车美容,30%以上的公用高档车车主也对车辆进行定期的外部美容养护,所以汽车美容业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3.市场管理混乱,技术水平较低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由于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并且缺乏有关的技术标准和现成的法律法规,汽车美容行业存在着众多的问题。第一,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目前汽车美容养护工人大多都是汽车修理厂的学徒工,他们不具备丰富的汽车知识就开始从事汽车美容行业。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汽车美容技术的传授和更新速度十分缓慢,只能靠老技师的传、帮、带,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第二,从业人员对汽车美容养护产品知识欠缺,无法辨别汽车美容用品的好坏。在市场上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和国外早已淘汰的产品。第三,由于对美容知识的欠缺,车主对此行业更是了解很少,所以无法识别美容行业的巨大暴利,给不良商家创造了可乘之机。第四,由于各大汽车美容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所以阻碍了汽车美容行业的交流和提高,致使很多人没有简单的途径去获取汽车美容知识。所以汽车美容行业的规范、汽车美容知识的普及以及对汽车美容专业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4.发展前景广阔

汽车美容行业的潜在市场很大,随着人们对汽车美容需求的增大,给汽车美容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国家对汽车美容行业的关注,以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的汽车美容行业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汽车美容的发展趋势

最新调查表明,我国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 000万辆,汽车正在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大众的消费品。与此同时,车主对自己的爱车也越加呵护,“三分靠修七分靠养”的观念落实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消费行为上,汽车美容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阳光产业。

根据欧美国家统计,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汽车的销售利润在整个汽车业的利润构成中仅占20%,零部件供应的利润占20%,而50%~60070的利润是从汽车服务业中产生的。美国汽车服务业的营业额已经超过汽车整车的销售额,其中,单单一个汽车美容业年产值就己超过3500亿美元。

7.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篇七

在传统的能源建构中, 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柔性负荷在广义的范围内分享各种能源, 将再生能源作为主要供应源。对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不断深入, 目前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三种认知方式。一是将能源互联网看成是开放、对等的架构和理念, 充分融合信息通信系统的能源网络体系, 形成以大电网、局域网等相互关联的网络为特征的新型能源网。二是将信息网络定位为能源互联网的支持决策网, 指导能源网络调度方式的不断变革, 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决策。三是实现信息和能源的双向连接, 将能源和互联网深度融合, 引导用户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总之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能源系统, 实现多元能源的有效利用。

能源互联网在范围和时空上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 能源”本身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前景, 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理念上, 能源互联网有着高效率、一定的资源配置水平等特征。能源和信息网的深度融合将更有利于技术发展。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中心, 融合智能电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手段, 综合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 实现能源互通互补, 融合成下一代能源体系。能源互联网具有偏平化、面向社会化和用户服务性犹豫的发展特性, 将电力、石油等不同的交通运输节点相互关联, 形成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能源应用, 实现对能量流的全面控制。

2 能源互联网的未来趋势

相较新兴的单纯的信息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成本比较高, 有一定的技术瓶颈, 受到技术、政策、经济等各个因素影响, 未来的发展不可控性大。但是, 基于目前的技术情况和初步设计的发展方向, 可以对未来做出预期。

2.1 能源互联网发展模式预测

我国在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深入提出了发展“互联网+”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指出能源领域革命的重要性。在2015 年6 月30 日提出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报告中强调要不断降低碳排放, 实现在25 年内降低60%-65% 碳排放量的目标。也就是说国家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一套新的供给能源体系, 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智能化。

首先, 在能源结构方面, 能源供给环节应向着清洁环保、高效节能方向发展, 建立出新的能源供应体系, 促进集中式和分布式的协调发展。一方面, 我国西北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 将能源不断向中东部区域转移,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 更替旧的能源类型, 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有比例。另一方面, 屋顶光伏和电动汽车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利用好新能源, 不断优化能源供应链, 形成绿色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品质, 以低碳绿色为新能源发展方向, 逐步构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体系, 促进电力发展和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化。

其次, 在技术属性方面,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高效整合能源生产数据和电网上运行的数据, 才能实现能源的管控目标, 达到实时采集数据的效果, 同时依靠不同的控制算法, 能够在广泛的基础上实时掌握通讯网络的情况, 进而达到智能控制的目的。能量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优化应用和平衡供需, 按照信息互联网的信息流机制, 能量流也达到调度和控制的效果, 充分地在网络中传输, 大幅度开发可再生能源, 实现主干网能源的充分调动。而局域网能源主要是依靠能源路由器和不同性质的储能装置之间的交互, 结合经济性电能的转化, 实现离散化能量的优化管理。

另外, 产业技术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 依靠支撑技术、高效产能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不断创新模式。近年来, 新一轮的电力改革不断深化, 开放售电和采电渠道, 改变电网企业电价,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逐步建立, 更深一轮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 未来电网公司应尽快转变理念, 锐意创新, 改变传统单一的配电管理模式。从对电力资源的整合、运维、推销等各个方面实现资产管理, 完成电网企业的转型升级。

而对于一些中小型新能源企业来说, 电力市场的变革是一个有效突破口, 能够实现消费主体的转变。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 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模式,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为用户的节能开发和贡献新的力量, 增加用户的兴趣和规模, 引导低碳、节能和高效的能源生产和生活方式。

2.2 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建议

首先, 对于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应稳步加速, 例如智能传感器、信息物理系统、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管理、智能配电网的关键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发, 融合多元能源, 实现供需互动的能源互联网架构规划技术、主动配电系统规划运行技术、直流输配电和微网技术的研究, 高级资产管理体系、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工作都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其次, 应认清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特征和发展方式, 实现能源生产和利用的动态平衡, 优化新的生产和发展目标, 借助新型管理模式, 实现电力网络、信息网络的协同合作和融合。最后, 认清能源结构方面的协调发展新模式, 对信息流和能量流进行灵活控制, 使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的主体更加多样, 参与方式更为灵活, 从而实现通过能源互联网达到信息实时交换、能量互补的作用。同样, 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时, 要保证系统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达到更深层次的集中式和分布式协调发展的效果。

3 结语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能源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能源互联网将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摘要:能源互联网是能源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受到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传统的能源互联网主要依靠化石能源支撑, 其具有易获得、不可持续和不可再生的特性。但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能源危机也随之到来, 能源互联网的建立可以逐渐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社会转型和发展。笔者主要从能源互联网的深层含义和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特征阐述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进而分析能源互联网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查亚兵, 张涛, 谭树人, 等.关于能源互联网的认识与思考[J].国防科技, 2012 (5) :1-6.

8.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八

一、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200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整体规模达到了780亿元。从汽车电子产品应用市场的结构来看,2005年,传统汽车电子产品已经达到较高的普及率,EMS、ABS、汽车音响、安全气囊和汽车仪表分列汽车电子产品市场份额的前5位,占有率分别为29.1%、15.9%、9.2%、8.5%和8.1%;新兴车载电子产品开始普及;车载电子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占16.5%;汽车电子产品升级步伐加快;国外厂商仍在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博世、DENSO、DELPHI和西门子VDO分列市场占有率的前4位,市场占有率为12.2%、10.8%、9.2%和8.8%。

车载电子产品成为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亮点。2001—2005年的市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5%。车载音响等传统车载电子产品进入产品升级阶段,车载GPS、TPMS等新兴车载电子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车载电子市场为本土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产品的持续升级确保中国车载音响市场保持快速增长。2001—2005年的市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8.1%。车载音响是目前普及率最高的车载电子产品,产品升级是车载音响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中国汽车改装业的发展对车载音响市场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车载GPS市场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势态。2001—2005年,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惊人的123.6%。实时通信GPS、基本型GPS、静态导航GPS三大类车载GPS产品市场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日资汽车厂商主导了中国目前的前装静态导航GPS市场发展,在公共交通车辆上的普及使得基本型GPS市场持续发展,相对而言,便携式静态导航GPS市场在中国刚刚兴起,市场规模较小。

TPMS(胎压监控)产品逐步进入普及阶段。2001—2005年的市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1.8%。总体而言,中国TPMS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TPMS产品虽然开始在国产轿车中应用,但是目前只有部分中、高级轿车配有此类产品。未来几年,TPMS产品的大范围普及将推动市场进入又一个快速增长时期。

中国车载TV市场相对较小,增势良好。2001—2005年的市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公共交通车辆成为中国车载TV最主要的应用市场,在国产轿车中,只有少数高级轿车才配有车载TV。独立的车载TV在普通轿车中的实用价值不大,但其可以作为后座娱乐系统的一部分。

(二)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现

目前,中国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以北京和天津为主的环渤海产业集群和以大连、沈阳和长春为主的东北产业集群等四大汽车电子产业集群。

上海、无锡、苏州等地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带已经形成了价值链的区域分工,呈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协同创新效应等集群效应。这种集群使上海能不断吸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关键及优势资源,越来越居于产业链分工的顶端,成为制造业关键技术、人才、资金的集聚地,形成以江浙一带为核心的长三角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并在汽车电子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包括一些部件系统方面形成优势。

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家电和IT企业以车载液晶电视为突破口,发展车载电子装置,如汽车音响、汽车DVD、汽车空调、中控锁、防盗系统以及电动车窗等低附加值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此外,ECU(电子控制单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将逐渐发展,并有望成为ECU或者电子元件的生产基地。

以北京和天津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区目前聚集了如德国大陆、飞思卡尔等国际汽车电子巨头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及研发中心。

在以大连、沈阳和长春为主的东北产业集群也初具规模,已经形成汽车控制及车载电子两大龙头产品生产基地。

在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武汉、西安、重庆和成都等城市的汽车电子产业也将逐渐成长起来,将来也会出现一批汽车电子专业厂。

二、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汽车电子设备在汽车上的应用逐步加大

目前,中国汽车电子设备在整车上的应用开始逐步加大,除汽车音响、电视、空调器等产品以外,高能无触点点火系统(在桑塔纳、捷达、奥迪、富康、解放中卡等车上),发动机管理系统(在国产轿车和轻型车上)和中央门锁控制(在捷达、奥迪、桑塔纳等车上)等均已装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等电子设备也均开始在高档车上装备,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成本中的比例逐年提高,其中奥迪A6汽车的比例已高达30%%以上。

(二)整车厂家的战略调整增加汽车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已告别高利润时代,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在市场需求多样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双重驱动下,整车企业需要不断推出新车型以满足消费需求,从而导致产品研发成本不断上升。同时,新车型推出的周期越来越短,整车制造商成本增加,投资回报减少,导致利润下降。整车厂为了增强产品的个性化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会更多地在车上加装人性化的新型汽车电子产品配置,使得汽车电子配置成为汽车市场竞争的重点。

(三)采购模式的创新为汽车电子厂商提供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

传统的采购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生了改变。中国汽车电子市场70%以上的份额由外商所占据。整车厂家传统的采购模式是整个系统连同其电子部件一同采购,国内汽车厂大多是合资企业,由外方掌握着技术的决策权,所使用的电子产品也多由外方配套商提供。在当前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这种传统的采购模式正在改变,汽车电子零部件的全球化采购成为最佳选择。在这种趋势的作用下,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原有的相互封闭的配套合作方式被打破,灵活的零部件采购模式逐渐走上前台,如利用招标形式,将整个系统分拆,分别进行零部件采购,以便更有效地控制成本。这种采购模式的创新将为汽车电子厂商提供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

(四)本土汽车电子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汽车电子特别是汽车控制系统在技术上涉及“汽车”和“电子”两个专业,资金投入大,开发难度大。同时,汽车电子产品具有系统开发周期长、产品寿命长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普通消费类电子产品开发周期为3个月,产品寿命为6个月;汽车电子产品的开

发周期会长达3年,产品寿命则长达10年。这种状况使得领先进入者的先发优势较为明显。再加上短时间内研发投入难以见到收益,导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少,开发能力弱。目前,国内零部件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1-2%,发达国家为3—5%,甚至达到10%。国内汽车电子生产企业多需要从整车厂获得技术与加工图纸,只能满足整车企业现有生产的要求,难以做到与整车厂新车型的研发同步开发;只能进行满足国产化的适应性开发,无力进行超前开发、高科技产品开发和系统化开发。

中国涉及汽车电子生产和服务的企业1000余家,但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生产未形成,能自主研发并大量生产的多为技术含量不高、功能较单一的产品,而多功能、系统化的电子产品刚进入产业化阶段;中高档轿车的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如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等,基本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电子产业。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与整车厂自上而下、依据整车需求开展电子产品配置合作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许多新兴的汽车电子制造企业不得不自行研发产品的功能性样机,才能到整车厂接受测试,通过测试之后再寻求配套厂家,由于测试次数少和费用高的原因,产品经受的试验时间比较短,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难以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同时,由于汽车电子产品与整车的配套相关性很高,新兴的中国汽车电子企业要上规模,很难走出合资经营模式,因此容易被整车厂控制。在这两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汽车电子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并发展壮大。

汽车产业附加值的70%是零部件创造的,汽车领域70%的技术革新也是来自汽车电子产品。建成具有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大型汽车电子企业,是中国汽车电子产业乃至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国外企业主导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全球的汽车电子零部件系统开始进入中国。目前,国内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占领,加上合资企业,国内企业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市场份额也不过30%。如果除去合资企业,则中国企业在汽车电子市场上的占有率微不足道。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一是汽车电子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国内市场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国外实力强大的跨国汽车电子公司,加之国内电子行业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缺少了解和技术储备,影响国内汽车电子产业化进程。二是国内轿车生产厂多是合资企业,生产的轿车多为外方设计,由外方掌握技术的决策权,所使用的电子产品也多由外方配套商提供,国内自主开发的电子产品很难进入其配套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MCU、传感器和模拟Ic是构成汽车电子解决方案的主体,其中尤以MCU为核心。在汽车电子市场中,由于核心汽车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远高于其他汽车电子产品,其所占的比重很大。当前EMS、ESP等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博世、德尔福等全球知名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手中。这些国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正是跟随着各自国家的整车厂进入中国的。在中国建厂,不仅可以使其迅速抢占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而且还可以利用中国电子产品的加工基础和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控制成本,从而占领国际市场。

三、2010年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

未来几年,汽车电子将进一步向智能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同时,择优配套将推动全球汽车电子产业区域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中国将成为此次转移的重点国家。中国汽车电子产业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未来的汽车电子产品中,围绕安全、节能、环保、舒适和娱乐等方面的元器件及其周边产品将发展最快。目前,中国消费者对车辆需求的增加、网络在车辆中的高速发展、安全与防盗需求的增加、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之间的转换以及动力总成方面性能的提高,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与汽车行驶安全和控制相关性不大的车载娱乐和导航信息系统、车身电子是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产品不断升级将是各类车载电子产品普遍的发展趋势。同时,车载电子集成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应用趋势来看,动力和底盘控制系统将逐渐成为汽车的标准配置,越来越多的车身电子产品将被应用于汽车中来提高汽车的舒适性。车载GPS也会加快普及的步伐、车载网络和通信产品市场也将逐步兴起。

上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下一篇:黑马程序员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