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激励机制

2024-09-26

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精选8篇)

1.校本教研激励机制 篇一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四川省宣汉中学教科室 龚元光 向朝东

四川省宣汉中学位于大巴山南麓,2004年被验收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素有“巴山深处桃李园”之称。学校现有1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00人。其中,高中教学班78个,学生5400余人;初中32个教学班,学生2200人。在职教职工447人,其中专任教师365人。2006年,学校被首批确立为“达州市校本教学研究基地校”

近年来,我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办学规模来看,无论是教学班数,还是学生人数,三年来都翻了一番。师资配备数量激增,年龄、教龄年轻化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高中专任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72.3%,其中2003年以来陆续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的新教师和从县内其他学校调入的优秀的初、高中教师,占现有高中教师总数的58%。一大批青年教师的输入,无疑为学校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师资数量的增加,加之新课改的实施,也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通过整合资源,营造环境,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培育合格师资,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推名师,育名品(优生),铸名校——成为了我校自身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面对问题,2004年学校调整思路,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为导向,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先导工程。提出了“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策略,并创造性地从教师教学技能及教学实际现状出发,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了一套有效推进校本教研的长效运行机制,切实地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使宣汉中学的校本教研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作为一所基层学校来说,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涉及面很广、内

会,勤奋刻苦,打好知识基础,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服务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励志笃行”是为做到“厚德勤学”所应有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励志”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和态度,具有崇高远大的志向,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体现出每个宣中人对国家、社会所应负的责任。“笃行”即忠实地、全心全意地去践行“厚德勤学”。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以办学理念作指导,审视这些制度是否能够从机制上引导和改进学校的教研工作,在制度的规范和导向下,使学校的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的常态,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2、上下结合产生制度。制度的建立,不在于“卡教师”,而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一个制度的产生,既要符合上级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要求,又要符合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同,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够得以全面实施。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讨论,几经修改,最后形成文本。

二、创新管理机制,务实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能说有了规范依据的文本,如果不对校本教研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文本也就成了摆设。我们在校本教研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追求务实的校本教学研究。

1、构建“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管理体系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得到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首先,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责: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都分包了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

为使校本教研形成规范,学校统一制作了实施手册,即《教研组长手册》《备课组长手册》《校本教研工作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青年教师成长记录》《专题研究登记表》《课题研究进展登记表》等。这些《手册》,既对教师校本教研给予了导向,又有利于检查目标的达成。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们认为,开放校本教研形式,选准校本教研内容,是推行校本教研的关键。

(1)有效的教学反思。

为使教师的反思日常化,并提高其反思能力,我们提出了“八个一”(学、记、听、思、讲、编、读、研)的校本教研要求,即:学,每周学一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文章;记,记好每周的教后记;听,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思,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提出一条教学建议;讲,每学期主讲一次高质量的公开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高级教师上示范课、一般教师上研究课);编,每学期编拟一份标准评价试卷;读,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研,每学期写一篇研讨论文。对青年教师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上述“八个一”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听课两节,每期做至少两个案例分析,每期写一篇成长叙事,每期至少上交教育教学故事两篇。

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通过反思、研究,观念不断地更新,教学行为不断地改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升,教师体会到了反思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于是很多教师成了自觉反思者,有的还养成了每天记教后记的习惯。学校为此在校报《今日宣中》上辟出了专版,每期刊登教师的教学故事、成长叙事,并编辑出版了《来鹿教育教学故事》系列文集等,让教师们在分析和解剖自己时,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2)落实同伴互助。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落实集体教研。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我校的集体教研形式主要有:集体备课、集体说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信息交流、经验交流、问题会诊、课改沙龙、专题

广泛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我们统一规定了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评议公开课坚持了“123”评课机制,即,“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指出课堂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三条可操作性建议”,有效地克服评课时只唱赞歌不谈问题的评课形式;规定了各职级教师公开课展示的责任,明确了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不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了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了共同提高和进步。

开展专题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把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包括研究课、说课、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等)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每期活动达数十次。如:初一数学组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初二数学组的“专题复习策略”等,在专题研究活动中,推广“五段式”案例研究经验,即采用“个人设计(集体研究)——个人(选人)执教——总结反思、集体再创——再次(换人)执教——总结反思”的方法,以案例为载体,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开展小课题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依靠开展几次教研就能全部解决,我们便引导教研组将一个个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小课题”,开展较为规范的研究,实现教研内容的系列化,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针对课堂教学的、能够在一学期或一年内完成研究任务的,我们就按照《四川省宣汉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立项为校级课题或专题;研究周期在两年以上的,就推荐市、省级立项。目前,全校有专题46个,有校级课题26个,市级课题4个,省级课题2个,其中省普教资助金项目1个。基本做到了人人有课(专)题,个个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山区城镇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培训策略研究》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获四川省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获四川省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二等奖。

(3)注重专业引领。

学青年教师过关考核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奖励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成果奖励规定》等相关细则,对照目标,逐项统计,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优秀教研组、先进备课组、教研先进个人、“人梯奖”一、二、三等奖,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予以表彰。对做得好的,广泛宣传;做得差的,通报批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及时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着手纠正。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存入教师的业绩档案,纳入教师的评先选优、考核、晋职晋级之中。

三年来,我们运用评价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了老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教研组之间、各备课组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营造出了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

再次,激扬先进,推出名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学校不定期地选送上级进修,进行培训。三年来,先后有18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24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168位教师参加了市县级培训。通过培训,有31人成为达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7人成为宣汉县兼职教研员,12人成为宣汉县学科带头人,12人成为宣汉县课改实验学科指导组成员,8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17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78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

四、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健康发展

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的制度保障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才能使校本教研持续、健康地发展。

首先,环境保障。为了使教师有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领导不遗余力为老师创造条件。不仅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而且构建了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每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其次,经费保证。新区建设后,学校经费十分紧张。但领导们认为,经费再紧张,也不能影响教改教研工作正常开展。因此,几年来,学校用于校本教研(包括培训)费用都是逐年增加,教研组常规教研经费、课题组教育科研经费、教科室阵地建设经费、制度建设经费、各种奖励经费、校本培训经费、专家咨询经费、教研信息经费等,每年达20余万元,有力地保障了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

2.校本教研激励机制 篇二

一、健全教研制度, 让制度管人

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出效果必须有制度, 而且制度要配套完备、适合校情才能起到作用。所以校本教研一方面要与学校其他管理制度协调一致, 成为学校管理制度一个主要分支, 实现学校其他工作与教研工作双向服务, 达到“互惠互利”目的;另一方面教研制度下面要有许多分支制度, 做到既有宏观调控, 又有微观分工, 有的刚化, 有的细化。譬如:湖南省耒阳市城北完小 (以下简称“我校”) 制定了《城北完小教研管理制度》《教研奖惩条例》《课题研究》等, 教研计划有全年规划, 有学期计划, 各种教研活动有活动方案、活动总结, 做到有始有终, 同时对于教研工作开展的情况又有评价方案。学校教研处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依照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教研制度规定, 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实行一票否决制, 例如:教师年内必须有一篇以上获市级以上论文评选等级证书, 或相应报刊发表, 否则不能评“优”。有了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教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硕果累累, 现在我校已成为耒阳市教研窗口学校。

二、加强教研培训, 让观念先行

校本教研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的传播, 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为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实践, 应首先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开展新课程实验的理论学习, 转变教学理念。我校充分利用教工大会、学科活动宣传学习课程改革实施的有关材料, 统一认识。其次深入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 领悟课改意义, 理解课改内涵, 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参与意识。最后是研究教学与课程的整合问题、师生关系的互动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教师通过学习使实践活动有了理论支撑, 目标更明确, 条理更清晰。

三、开展教研活动, 让特色绽放

校本研究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之中。而教学研究的问题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 而不是预设和推演。因此,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 变“教室”为“研究室”, 变“教师”为“研究者”, 发挥集体智慧, 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 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自发走向自觉, 由无序走向有序。让我校的教研特色之花更加绚丽绽放!

1. 名师工程

我校着力实施“名师工程”, 打造名师品牌。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 首先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上进行改革, 鼓励广大教师勤奋学习, 钻研业务,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是用“请进走出”的方式, 提升教师素质。我校每学期结合当前教改热点和本校的教改实际, 有计划地邀请外地教育教学专家来校示范教学、讲座, 不断开阔教师的视野, 同时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和观摩学习, 加强横向教研和交流。再次是积极组织教师参赛, 以赛促学, 以赛促育, 搭建平台, 不断让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名师。

2. 课题研究

为贯彻“教研兴教”这一方针, 我校号召全校师生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在新课改背景下, 积极探索, 狠下工夫,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分别进行了三个课题的研究: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大班额下小语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省电教馆课题“大班额下小学开放式作文的探索”“大班额下小学综合素质评价”,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3. 随堂听课

我校坚持按随堂听课的方案进行推门听课, 课后按新课程标准进行评课, 针对焦点、热点问题现场研讨,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课前深钻教材, 不打无准备之仗, 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4.“老带青”手拉手活动

由我校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指导相应学科的新教师, 以培养新教师, 迅速地提高新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5. 组织“师徒结对”教学比武活动

提升徒弟业务水平, 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6. 教师基本功训练

我们进行了以下基本功训练:口语表达训练, 粉笔、钢笔、毛笔字训练, 简笔画训练,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组织教育活动技能培训等, 使每位教师都能书写规范工整的汉字, 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设计一个完美的教学案例, 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课件, 上好一堂学生满意的课, 充当一位出色的德育导师……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一系列活动, 牢固树立“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的形象意识, 营造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的氛围,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7. 自学自悟

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实际, 结合学校计划, 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馈、自主检查、自主完善的办法来提高业务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期末进行读书笔记评比。

四、改革教研形式, 让创新持续

创新是校本教研的活力源泉。我校积极探索不同的校本教研形式, 开阔思路, 全方位提高教学效益。

1. 网络式

为了给学校和教师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料, 给教师提供便利的研究条件, 使学校、教师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 我们建立了校园网, 开通了课改教研信息网站, 教师可以通过上网获取教学研究信息, 同时要求教师建立个人博客, 把自己的研究情况在网上公布, 为教师交流、研讨搭建了平台, 扩大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空间。

2. 互动式

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 同年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 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 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 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 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 让大家分析讨论, 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专题式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 形成专题进行研讨, 如: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大班额下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教师……把这些热点问题形成专题, 让大家研讨交流, 各抒己见, 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4. 沙龙式

给教师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研究氛围, 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比较、鉴别, 让个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进行对接、兼容并保留不同意见, 形成“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教研新局面。

校本教研是一个处于建设和发展中的事物, 我们对它有着诸多美好的愿景。我们深信,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交流与探讨, 校本教研之树一定会深深地根植于教研这片沃土, 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董文起.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J].教学与管理, 2006 (10) .

3.校本教研机制策略摭论 篇三

一、反思日记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省机制,它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等各种教育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批判提升。

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觉地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批判地考察反思自身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从而给予或肯定、支持与强化,或否定、思索与修正的自我反思形式。它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从而力求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我是谁?——丁老太爷!

2005年3月12日

某 君

阿Q,其可悲在于被封建等级制度同化。他心甘情愿地跪在“赵太爷”的脚下,但他在精神和行动上却置更弱小者于膝下,享受由此带来的精神胜利——王胡,小D,小尼姑……我想,一个教师更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当我们睡着的时候,我们喜欢听话的学生,从他们的恭敬与畏惧中暗暗享受着一丝丑陋卑鄙的快感!我们在鲁迅先生穿越时空的呐喊声中有短暂的清醒:思想深处是不是还残存着专制的渣滓?专制从传统文化中来,也从现实环境中来。一个在学生面前说一不准二的教师,思想深处必定深藏着专制余孽。他在权势面前会是什么样子?必定是绵羊,只要他在弱小者面前是野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创新的胆识来源于平等的教学交流氛围,教师如果是“赵太爷”,学生就永远只能是“阿Q”!体罚是对学生极端不尊重,但真正的尊重则是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记”,即使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布置、教师捧着标准答案在前面等着评价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悲哀的发现学生眼神竟然有那么多的依赖和顺从,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的成人化,作文中学说大人话老气横秋,课堂上回答问题首先思考的是老师要我们怎么回答。我们做“太爷”的时间真的是太长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将其置于传统文化背景下去思考也许更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反思=成长。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篇教学反思日记不仅对课文进行深层的解读,更反思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和当前的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不谋而合,深刻得当。我认为撰写教学反思日记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只有经过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的得到提升,才能形成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出封闭,打造出水平更高的课堂效果。

二、反思日记成为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按摩器,成为激情的源泉。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持续疲劳和压力的积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效能感而产生的疲惫、厌倦和挫败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态。它对教师的成长极为有害,而教学反思日记可以让我们每天都在教学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觉悟,在觉悟中有新感受、新发现、新启发,让自己的职业快乐和职业激情长久持续的保鲜。

有人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心的去反思。反思日记就是要你用心地,及时地,有效地反思,“让教师从机械的忙碌、盲目的忙碌、麻木的忙碌中走一个新天地!”

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一个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成熟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2005年4月20日

眉飞色舞演讲一节课让学生傻傻的听是教学的耻辱,与学生共同实现自我,是师生平等的表现;让学生在创造中享受成功在思考中享受快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于是开始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此我开始承受着失败的痛苦:学生在问题前低头不语,课堂一下变得了无生气,教师在令人窒息的宁静中忍受煎熬,在漫长的等待中变得心浮气躁。

为什么痛苦?首先,改革必然带来痛苦。教师已经习惯了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课堂早就变成了教师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教师是唯一的舞蹈者。现在要求教师与学生共享舞台,让学生展现才华,教师一时还不能适应主角地位的丧失。学生曾经只是你忠实的观众,你享受学生兴奋佩服的眼光,而今你退而居于观众的位置,所以郁郁寡欢。其次,教师惟我独尊的顽固心态难以改变。教师在课堂仍占据着权威者的位置,表现在教学语言甚至神态中的无所不知,表现在对学生评价中的话语霸权,仍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作为学生见解的唯一评价标准,缺少相机引导的意识与方法,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最大阻力,痛苦却不知道痛苦来源于自身。

如何在痛苦中成长?转变角色。教师在痛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角色意识,寻找新的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是形式上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也不仅仅是善于提问引导,更要从人格意义上真真正正地尊重学生,这就要教师彻彻底底地改变自己,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课堂上就做学生的朋友而不是等到课下,当学生忘了你是老师的时候,他才会畅所欲言,说出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当学生心中没有权威的时候,他才会勇于创新,读出作品最个性化的见解。

这个老师的反思日记告诉我们:一个老师随时会遇到焦灼,浮躁,甚至于痛苦,在痛苦中转变,在转变中觉醒,在觉醒中提升。

nlc202309041246

于漪说: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中说:想要成为好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优秀的教师既出自天赋,也一定是伴随激情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用日记激发我们的教育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三、反思日记可以引领教师从教书匠跃升为优秀教师再变身教育家。

审视古今中外教坛,我们惊讶地发现,很多著名教育家几乎都是在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或反思日记的伴随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记录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语》不就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老师的教育叙事故事集吗?《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乃是学界的醒世名言。另一个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给女儿的信,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日记等等也证明反思的重要性,他还手把手教老师们《我是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他说(教育中)“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又说“那种连续记录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代的许多普通的教师于漪,魏书生,张丽钧,谢利民……之所以会跃升为教育家作家学者,哪一位的成功能离开教学反思?他们的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著作,甚至直接脱胎于反思日记。于漪老师本人就是这样一位经常写反思日记的教育家。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撰写教后录或反思日记才是让自己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飞跃为优秀教师的利器,如果你是一位时时写反思日记的教师,谁能预料未来的更新型更科学更民主更平等的教育家不会在10年20年后出现哪?

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日记。

美国学者D.Shon认为,反思实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它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反思日记可以是叙事型的教育叙事,即客观记录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有关经历与事件;也可以是评述型教育随笔,在叙事的基础上,对事件和经历进行诠释、批判反思,以寻找更加完善的教学思路与方案。

教师反思日记可以是教师的专业日记,也可以是课后记,个人的感悟日记。可以是教学行为的思考,可以是对教学思想的反思。反思的形式和载体可以是纸质、网络、博客、日志、微博等不一而足。既可以是个人思考,也可以是集体成果交流和思维碰撞,其核心在于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为今后上课提供参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教师的教。可以思考面:教法与学法,技巧与手段,预设与生成,得意与失意,保持与改进,推广与修订,长效与短效,规律与特殊,故事与事故等方面的自我得失、优劣。当然,也可以就某一点进行反思,并没有固定的内容和程式。

2.学生的学。主要思考:所得与所思,群体与个体,课内与课外,教材与拓展,兴趣与失趣,近期与长远,困惑与不足,分享与合作,方法与策略,共性与个性等

3.自身成长。主要思考:语言与表达,理念与操作,专业与成长,知识与技能,流畅与凝滞,发现与突破,沉淀与划过,黑板与白板等方面,具体要思考哪方面,自己根据课堂情况而定。

总之,通过研究和调研我们发现,教学反思日记,不仅是教师个体迅速成长的很好的方法,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的有力抓手,更是培育有思想有远见的未来教育家的土壤。对于一个愿意并渴望迅速成长的教师来说,一定要记住:踏实教学+反思日记=您的迅速成长。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4.校本教研激励机制 篇四

作者/罗 明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初级中学,211103)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常态教研中,可以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开展课例跟踪,着力教师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并加以科学的引领,才能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素描转变行动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多年来,随着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笔者认为,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许多势在必行的变革。

一、对当下校本教研的素描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研组、备课组是承担校本教研的两个基本业务组织单元,教导处负责对两组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从活动的内容看,以学期为时段,两组在开学、期中、期末三个节点上的主要工作是:开学制订学期学科教研活动计划;期中组织阶段性学情调研与复习,对期中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期末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对期末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三个节点外的时间,教研组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内容,组织开展组内教师公开课的听评,督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组织业务学习,外出参加或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从活动的评价看,每学期结束,教导处都将对两组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是:两组上交的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在校、区的影响度,等等。

以上三方面只是对当下校本教研现状轮廓的简单勾画,都是具象层面的。而通过对校本教研有效度的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发现,在实际情况下,(论文范文)校本教研大多处于缺失和无奈的状态。由于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从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看,虽看似繁多,但若只是应对检查,无需太多精力就可以“突击”完成。比如,常态下,某个教师根据计划安排上公开课,学校教导处会向全校发出告知,希望其他学科教师前去听课(但事实上跨学科听课的教师很少,其中还有为完成规定听课节次而去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组内成员听课,听完课后评课(有的学校则是发放评课表,听课教师在表上写上几条建议,课后交给教研组长,以此代替集中评课),评课过程也很简单,时间一般20~30分钟。点评的内容面面俱到,且大同小异(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除了在肯定前面点评的基础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这般,一次学科内的校本教研就算完成了。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惯看常态下低效的校本教研,在几多感慨和无奈的同时,变革的念想和行动也从未停止过。

二、转变教研方式:在做中研

量变与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事物的质变,一种是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实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和强化——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课堂进行全程实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为教师实录一节课,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所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流程是:全体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由学校组织专人,为其实录,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交学校教务处。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

请看一名教师的观后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校际联合教研,校本教研新拓展 篇五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探索》研究报告

上海市山阳中学夏玉芳 *

引 言

教研活动被证明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助推力量,且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专家的引领作用等等也是在教师交流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与深化。在此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得到大力推广。但同一学校的教师囿于范围的狭小、圈子的固化,思想碰撞逐渐陷入“疲劳化”,时间一长,使得众多学校教研流于形式,作用顿失。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则是一种突破传统学校教研模式,探索教师有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它是以课程实施中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催化动力的联动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是以校际联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以校为根本,最终的目的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方式既符合二期课改中亟待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是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个体、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是符合二期课改中亟待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

二期课改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教师们如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有效地实现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在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开展校际联合教研,综合各校的力量,通过和同学科、同年级的区内众多教师的碰撞和交流,对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有极大的推动和激发作用。因此,实施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模式,是符合课改中对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

2、是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的需要;

我区地处上海市的远郊,城乡学校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乡镇学校,受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现有师资中还存在着一些业务水平弱势群体,严重制约着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更制约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同时,区域内优质教研资源依然不足,现有优质教研资源集中在少数城区学校,缺乏有效机制解决其均衡化问题。而区级层面组织的教研活动,受限于场地与规模,能参与的每所学校也大概只能1-2人。

通过“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能将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乡镇,有效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推动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3、是实现教师个体、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有效的专业成长是二期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成就学生的发展。校际教研则是通过教师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构建了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际学习共同体。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激发教师学科教研的活力,增强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最终实现各校教师专业的和谐发展和学校教学研究科研化内涵的提升。* 本课题金山区2006年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夏玉芳。课题组成员有徐志强、罗向军、张华根、李军、谢东雷等。研究报告由夏玉芳执笔。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校际教研是以课程实施中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催化动力的联动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是以校际联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以校为根本,最终的目的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

这种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规律探索,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促进资源共享;各种校际联动的运行模式,在一定区域内有推广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

1、构建校际互动教研活动的网络交流平台

2、形成清晰的可操作区域性教研活动新模式

3、实现区域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四、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1、调查分析。在参加校际联合教研活动的区域学校对开展的校际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行问卷调查。

2、模式筛选。在校际教研实践中采用的各种教研方式,如校际会课、研修沙龙、教学互访、专题研讨、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命题评价等等,进行筛选,确定出最受教师欢迎而又有效的活动模式。对这些有效模式整合、提炼、研究,予以推广。

3、搭建平台。搭建校际互动网络交流平台,探索校际互动教研活动的新途径——网络交流平台。其中包括网上研修平台的建设研究;网上研修平台的管理研究。

4、资料汇集。包括整理、分析、汇总研究资料;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案例集;活动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汇编;建立校际教研网上研修网站;参与者感言集。

五、研究的成果

(一)、“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架构;

要使校际联动式的教研有序开展,必须走上制度化、规划化的轨道,建立行之有效的校际教研机制。

蒙山片教研联合体的活动已逐渐由活动化走向制度化,由制度化走向研究性常态化,并已建立了活动常态化的保障机制——组织机构:

1、联席会

联合体设校长联席会,负责教学合作研修制度的建设和计划的制定。各校校长按学年轮流主持联席会,轮值学校负责起草计划,交联席会讨论,经修改后付诸实施。并可邀请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的专业引领人员给予指导和支持。

附:校长联席会名单:周纪平陆文元王龙祥杨惠忠程维新

2、工作小组

联席会下设工作小组,由各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研室主任组成,组长由轮值学校担任。工作小组负责计划的实施,并由各校再将有关内容与要求落实到本校的具体计划之中。同时,轮值学校组长负责好计划活动的组织和协调。

附: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夏玉芳徐志强罗向军夏霞红陈炜炯李军

张华根于澍

3、学科实践小组

各校学科备课组为实践小组,组长由相关备课长担任,联合体学校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计划中具体活动的实践探索,完成相应的任务。

附:实践小组——各校各学科备课长(名单略)

校际校本教研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制度的制定,有效地促进了活动的常态化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二)、“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交互系统

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中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的交互系统,主要是搭建了校际互动网络交流平台。

在蒙山教学网上开辟了“校际教研”专栏,“视频点播”中开辟了“网上讲堂”,将校际间的公开课录像上网,开辟校际互动教学评课交流的专题论坛等。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教学资源交流”专栏,收集本校和外校教师的二期课改新教材课件及素材,最终实现每一门新教材课程的每一课都有课件、都有素材,最终让广大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轻松找到需要的资源。各校联席会议、教研组、备课组的联合活动采用视频会议(实时)、论坛交流(长期)的形式。在校际互动的网络交流平台中,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

(三)、“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运行模式

1、校际会课模式

校际会课模式是指校际教研联合体中的每所学校承担一门学科,每个学科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由各个学校各派一位教师,在独立备课之后,在规定的学校进行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研模式可以让教师在观摩交流研讨中,捕捉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学习不同教师的优点,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秉承“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的精神,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校际会课模式的主要形式是校际会课赛课。一所学校承办,联合体中各学校派出教师,分别写教案,力求在预设问题、落实新知、巩固反馈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出有效和新课改理念,之后,分别在同一天面向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会课,各校其余同学科老师全部参加,并邀请了学科研训员进行专业指导。在会课的基础上自然有一种良性的比较和竞赛的性质,让参加会课的各校教师在紧张的赛课中深入关注课堂,研究课堂。

2005年秋季,新教材在我区预备起始年级全面铺开,为使片内兄弟学校老师少走弯路,尽快找到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我们通过开展“会课”的形式交流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课堂中的棘手问题。我们开展了“以校为本,校际联动,聚焦课堂,探索有效教学”蒙山片预备年级新教材联合教研活动,语数英三门学科每校各派出一位教师参加。课后,三人分别说课,依次评课,研讨分析,提供改进建议。如在钱圩中学进行的语

文学科的会课。钱圩中学作为乡镇学校,其学生课堂上不爱发言,课堂气氛沉闷。但是在作为城区学校代表的蒙山中学教师上完课后,钱圩中学的王龙祥校长很惊喜地说:“我们的学生也能动起来。过去一直有这样的偏见,始终认为乡镇学校生源差,搞课改行不通。通过校际会课的实践证明,可以行得通。”并且蒙山片的校际联动还由区内 延伸到了区外,复旦二附中、汾阳中学、奉贤育秀实验学校的教师相继来我校传经送宝,上展示课,我们及时通知兄弟学校派同学科老师一起参与听课评课。

理念的提升和行为的改进是随着教研实践的深入而逐步实现的。这样一种“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校际会课赛课增加了教师的展示机会,教师在“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的反思互动中不断进步。教师间相互发现问题、相互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封闭的课堂被打开的同时,教师的心态日益开放,理念逐步得以更新,教师间合作反思的意识明显加强,以此促进了听与被听双方教学的改进。同伴的互助,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智慧,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飞跃。

2、研修沙龙模式

研修沙龙模式是通过沙龙活动的方式,对当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研讨,从而达到解决教师疑惑、启发教师思考、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的效果。研修沙龙模式真正帮助教师们实现对话式的深入探讨交流。

研修沙龙主要由专题研讨和教学互访两种形式展开。

形式一:专题研讨专题研讨是校际教研联合体的教师们就共同关心的某个教学焦点、难点问题,集中各校骨干教师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校际间的专题教研活动。此项活动主要是将教师共同的困惑进行麻雀式的解剖,通过专题公开课的开展和课后的深入讨论,期待在众多优势资源的碰撞中能对教师们有所启发。如我片在钱圩中学进行了“预备年级数学例题”专题研讨等。

2008年4月,我们在廊下中学开展了“初三数学分层复习教学”的专题研讨。蒙山中学的优秀教师在廊下中学上的研讨课上就实施分层复习策略:如面对基础扎实、智力活跃的学生预备出哪些例题,并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面对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有采取哪些例题,并运用哪些调动性的策略来完成,这种分层复习的上课模式对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提高。课后联合体中的初三数学教师们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分层来提高复习效率的话题进行激烈而深入的探讨。

2008年5月15日,我片在吕巷中学杨校长的牵头组织下,开展了“改进教学,构建活力课堂——两区七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的专题活动,参与活动的除了我片的四所学校,还有徐汇的田林三中和汾阳中学两所学校和我区的朱行中学。

形式二:教学互访 教学互访是指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让校际教研联合体中的每所学校的教师们对刚刚过去学期中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罗列和筛选,确定教学疑难问题,然后各校相互坦诚邀请或主动走访,通过交流探讨、集思广益,获取他校同行的智慧。

2007年1月17日,在06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开展了题为“交流、切磋、相长”新教材教学互访活动。为了使此次研修互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成效,会前对各校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WOA平台发送)已进行了初步筛选,确定了一些教学专题,如:“课堂教学中分组讨论怎样做到以学为中心的有效交流”、“如何开展学生作文训练”、“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一个概念怎么讲?一道习题怎么讲解,有几种解法?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课堂集体练习一部分学生不投入怎么办?”等等,活动按学科分组进行。在宽松、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大家围绕前置的各个问题,每位教师就自己的做法自由发言、坦诚交流。通过研修沙龙活动,促使教师进行深度对话,让教师在与同伴的相互对话中形成理念,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策略,在相互碰撞中生成智慧,获得经验和成果的分享,提升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而教师们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自己的反思总结,而且其专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对于在研修沙龙中涌现出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通过课题带动教研,将传统教研向纵深发展,扎实稳步推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在校际教研的过程中,为了使我片的研修活动能更深入、更有效,并能出一点可供兄弟学校借鉴的经验,我们成立了课题《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的探索》,此课题已成为区级重点课题。通过课题引领,促进教研协作共同体活动的科研含量,提升教学活动的研究层次。让课题研究引领我们这一联合教研片的活动更扎实、更规范。

3、专家引领模式

专家引领模式是通过专家学者以及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也是摆脱教书匠的必经之路。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之一,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力量。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从这个角度说,专家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专家引领模式的主要形式有: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培训的宣讲。

形式之一: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在校际教研中,共同体中的每所学校的每位校长都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外请专家学者、市区教研员来校指导、讲座时,一校相邀,五校共享,提升校本教研层次和水平,为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撑,为教师铺展更多的学习之路。教师在专家近距离的指导引领下,往往进步会更快。

形式之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培训的宣讲。新教材除了第一轮试点的老师由市里、区里组织培训,随后推进老师的培训基本都靠自己。我们充分发挥了试点组老师的力量,通过先行试点老师讲解教材体系,上示范课,介绍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课时安排等提出一些建议,分析重点难点,使我们第二轮的老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在之后几年新教材的铺开推进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推行这种方法,让“先行教师当模范,骨干教师做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彻理解,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在我们这个片里,对兄弟学校的辐射我们也是充分发挥蒙山新教材试点老师的示范作用,充分放大优质师资的引领作用,让优质师资在兄弟学校得到充分共享。

2008年的10月17日,受朱行中学的邀请,两校初二年级组间进行了交流活动,我校两位教研组长也是区学科带头人的数学张旭英老师和英语潘文妹老师为朱行的同行上了两节展示课,随后还就“年级组建设”、“拉差补缺”、“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进度”等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4、命题评价模式

命题评价模式是校际教研联合体中各学校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但能激发学生成功感的命题和评价方式,各校之间进行交流的教研活动形式。

命题水平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的教辅书很多,而学生的差异性又很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作业布置、阶段考核时都要兼顾,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他学习持久的兴趣和热情。为此,要加强命题研究,一卷分叉,分层考核,建立一个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试题库。

蒙山中学针对学生中的由于学习动力的薄弱等原因而出现的对考试后面题目根本不看的学生,采取了一卷交叉的出卷方式。即:100分的试卷其中70分为基础题,30分的题目分为A、B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在采取在讲评之后再考一次,若高于第一考试成绩就取第一次成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成功感,保持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校际教研中,蒙山片还把初三毕业班工作列为了联合片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初三毕业班工作教学计划、教学全过程、考试研究、心理辅导等的交流。

六、研究的实践成效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模式的推进,促进了联合片中各校教师的快速成长。如在2008年区青年教师大奖赛、基本功比赛、教案评比、论文发表等方面,众多联合体中的青年教师都脱颖而出,特别是参加校际会课、研修沙龙等教研活动中的青年教师都迅速成长为区内优秀教师。在每年的高级职称评定上,联合体中的多位教师也都评上了高级职称。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生成绩。作为校际联合体中的核心城区学校,蒙山中学连续获得教学质量区第一的好成绩。乡镇学校钱圩中学的物理和数学成绩也在不断研讨中得到迅速提升。

七、研究结论

1、唤醒了教师专业自觉性,带动了农村是自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区域教师的整体水平;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模式让区域内的教师们在会课、探讨、互访等活动中交流、合作,唤醒了教师们的专业自觉性。让城区的教师们明白只有自己深刻的领会课改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很好的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其他学校;让乡镇的教师们明白只有自己多走出闭塞的环境,主动学习新的课改做法,优化自我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将自己对外的抱怨变成前进的动力,个体才能得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育品质得以优化

开展校际教研,目的在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在帮扶中成长,在共同学习中提高。

3、形成了“同伴互助、反思交流”教研文化

开展校际教研则更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通过:会课、研讨、协作、互访等基本形式形成区域之间教师的互助成长。

区域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成为了校际教研的灵魂。

八、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其反思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在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其各种运行模式也为各共同体的学校所接受。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实现的资源共享、教学探讨和质量提升都大大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但是,校际教研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有着不足,如容易产生轻理论而重实践的倾向。因为校际教研经常是针对听课而进行的,又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强调以经验和问题为中心,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引领和学习,更好的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如何形成“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研模式的有效性评价策略,还有待继续反思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洁,周卫,顾泠沅 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革新[J] 《校本研修:行动与文化的变革》2005年10月青浦教育论坛

[2]杨玉东.教师何以需要校本研修[J]《上海教育》2005年第3期B刊

[3] 张行涛.课题先导,走向雅卓[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4]《校本教研行动——全国第三届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资料汇编》[R]山西2005年12月

6.跨学科教研提升校本教研高度 篇六

作者:崔弘谅来源:中国教育报更新时间:2007-11-2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跨学科教研方式越来越成为校本教研的需要。一方面,新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理念倾向要求实施跨学科教研。与“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相适应,校本教研必然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由以单一学科为组织单位的固有模式向跨学科模式过渡。另一方面,“强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两极分化也呼唤跨学科教研的开展。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课程安排中,艺术、综合实践等新生课程及其他所谓“副科”课程师资薄弱,先天不足。通过开展跨学科教研,还可以使这些学科得到“强势学科”的带动。在校本教研中进行跨学科教研活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多元化的组织建设。跨学科教研意味着突破学科局限,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动态教研机制。首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分科教研组之间建立关联,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创造沟通的机会。关联的方式有:相近关联,将性质相近的学科教研组关联在一起;对比与互补关联,在性质差异较大的学科教研组之间建立教研关系;研究专题关联,学校在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中统筹安排教研专题,为各科教研组拟定相同的选题。其次,可以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实现各学科平等、均衡、同步发展。综合教研组可以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成立教研组。二是确立若干研究专题或校本小课题,每个专题或小课题将一部分各学科的教师聚集到一起,共同开展研究,形成专题教研组。这样,各学科能够相互协调,保持同步,共同达到某一研究高度。

多视角的教学设计。跨学科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发挥得更好,由于众多“门外汉”的参与,其视野与思维空间远比同学科的集体备课开阔。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关照和审视所备学科,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使得集体备课由“取众人之长”,上升到“取众科之长”。

多渠道的资源共享。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在跨学科听课中,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渠道,而可以具有广泛选择性,拥有更多的学科渠道。这样,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远非同学科听课可比。教师只有坚持长期的跨学科听课,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积累丰富而全面的资源储备。

多内涵的专业发展。当前,仅仅追求在某一学科领域成为名师的教师已经不再是合格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内涵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由单一趋向综合。因而,校本培训也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师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上,我们应该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多内涵发展,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的个人素质满足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7.校本教研激励机制 篇七

一、以蹲点教研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为了促进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05年开始,我们制订了全市初中《“一带一蹲点式”教研实施方案》,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实施方案确定以5年为一个周期,教研人员深入全市初级中学,每所学校蹲点教研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开展以学校为教研活动中心,采取教研员深入教研组,与教师结成“一带一蹲点”帮扶对子活动。教研员首先要做好结伴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工作,改变课改后仍然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的倾向,经过几年的努力,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二是开始关注学习“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三是有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四是能正确把握所教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其次,教研员与结对教师一起备课、研课,观课后要与教师一起议课,面对面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指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做好教后反思,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通过教师的课程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并发挥其在学科教研中的带头和辐射引领作用。桃山林业局中学的蒋守玲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翠峦区三中的历史教师张桂霞,教学成绩突出,辐射作用明显,被区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教英语学科的陈昭、王凤刚、郝立新老师现已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伊春区第五中学的于为老师、上甘岭区中学的王艳双老师、铁力市第五中学的魏宝玲老师、友好区第一中学的张宏峰老师、带岭区第一中学的陈桂华老师等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级名师,引领各校学科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历史学科多名骨干教师在教研员带领下,研究编制学科测试方案、2010年伊春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试题样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历史学科的考试版本,编写的《资源与评价》成为龙东地区中考分析不可或缺的复习资料。

二、以联片教研活动为平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延伸

联片教研是基于伊春市34所初中分布于22个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教研活动。全市每年都要联片组织中考复习策略研讨活动和初中教育质量分析,这是每年教研工作的规定动作。每次活动明确研讨主题,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从教学角度以分学科开展观摩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教学设计,结合课程标准研讨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研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关注学生情况(参与教学活动,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合作能力);关注教师发展(教师学科素质及教学方法有效性)。从教学效果的角度集中研讨教学方法,几年来先后组织研讨了朗乡林业局中学的“ACDU”(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运用提升)教学法、乌伊岭区中学的“分科分层、学案导学、先学后教”教学法、西林区第一中学的四步三查教学法(学案自学、对学群学、成果展示、回归目标及课堂上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嘉荫县的五步十环节(温故知新、探究释疑、理解巩固、互相提高、总结归纳)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各校在不断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经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打造出来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近三年共开展联片教研18次,有5 625人参与了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是教研员、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校本教研,并已成为各校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大平台。

三、以市级学科名师为引领,推动校本教研活动短时高效

为了实现“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研服务方式,提高教研工作服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教研员、名师下乡活动。从2010年起,市教育局与市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名师送教、互帮互学、提高质量”送教进班活动。下乡送教到校进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基层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为主,将教学实际与校本教研融为一体,采用教研员讲座、名师示范课、教师互动研讨、结对帮扶等形式。送教活动深入全市21个县(市)区(局),使基层教师都经历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课堂教学到深度研讨交流的全过程。比如思想品德学科,在西林区域的活动中先观摩西林区第一中学教师栾泽与辛启明分别展示的《唱响自信之歌》(初一)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三)两节公开课,然后由作课教师自评,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业务副校长、外校业务副校长、市级名师评课,市级教研员总评。针对这两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最后名师伊春区第五中学教师于为作了《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初三)一课的示范教学。送教进班活动一方面通过当地教师的观摩课教学与反思交流,使教师们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及问题所在,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市级名师的示范课教学,让教师进一步看到自己与名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力地调动起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反思热情,有利于带动全市教学质量的提升。送教活动打破了“教研员”和“教师”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研讨者。这种教研模式为教研员、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送教下乡、专业引领、名师引路是促进薄弱学校教师快速成长有效途径。

四、以教育教学疑难问题为突破口,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

8.校本教研中的主题教研 篇八

正因为这种问题的出现,“主题教研”便诞生了。主题教研可以解决以上所述的种种弊端,人们又都开始把眼光从一般校本教研移向主题教研。主题教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主题教研是教研小组把平时校本教研中多次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升到学校层面来,定为学校集体攻关的问题。没有一般的校本教研,就没有针对性强的符合实际的主题教研。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主题教研,这是需要斟酌的,也是需要根据教研情况发展的。搞主题教研,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主题教研是必然要生成的大家都会发现,一般校本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内容常常是方方面面、星星点点。视角是四面八方,发言的根据脱离学生实际,就这堂课论这堂课,无法实现教师的有效进步,经常纠缠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具体细节。尽管我们还有二次听课、评课或者观摩课活动进行再评课、议课,但往往是不少教师在二次听评课之后,会发出“二次听评课还不如第一次”的感叹,大家对“二次听评课”也有了质疑。第一次听评课中那些关于教学技巧和细节处理的方法,在二次听评课的课堂上往往因为情境的变化而不再适用。这种零敲碎打、形散神也散的教研,耗时多、收获少,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于是,提出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有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究”成为必然,进而促进校本教研得到完善和发展。

主题是如何提炼的一般校本教研中的听课评课,对一堂课的内容讨论,不一定就是主题。比如:我们常见到的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的点评,但如果讨论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是由参与讨论的成员凭借自己的认识评头论足,说是说非,就不能说是有主题,而只能说是有了个话题,或者说是有了个内容。作为主题教研的主题,是应该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有共性、有代表性和目标性。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如:现在的语文教学都说应该强调学生的体验,如果在这方面展开研讨的话,就这一话题。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可以是:形成体验的基本条件;引导体验的有效方式;体验在帮助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等等。主题有一定的概括性。不同于具体内容和问题。

主题教研是如何铺开的主题教研也可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方式是校本、师本的,便于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集中智慧,关注主题内容。所选主题是以教师感兴趣的、有研究探讨价值的,要以实践性主题为主线,在专题理论的指导下,一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资料学习、交流讨论、模仿操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和示范性演练,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教研者到实践者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和形式。

以听课评课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形式是开放的,通过主题研究能够提升不同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因为是同伴看同伴,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能深度参与,使整个教研活动气氛热烈。教师可以“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管理要注意搜集主题信息。教研组长要注意从平时的教学教研中发现主题信息,搜集主题信息,及时公布主题信息,让主题信息始终保持鲜活的特征,始终在教师间快活地跳动,引导教师对主题信息的特别关注。唯有信息源头不断,兴趣主题才能不散。在教学常规管理的各环节中,要坚持课程、课堂、教育技术等系统化运作,捕捉搜集教研主题。特别是带动教师在任务驱动中,有目的地收集源于课堂的教师表现、学生表现的相关信息,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记录在信息卡上,利用办公室、教研活动室、校园的信息栏发布主题信息,吸纳对相同主题信息感兴趣的教研伙伴,初步研究主题信息,为形成主题内容打基础。

上一篇: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共享下一篇:房产销售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