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2024-08-24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精选8篇)

1.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篇一

浅谈小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锦州市凌河区解放小学 牛雨

【摘 要】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创新教育 小学教育 重要性

一、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常见的是小学教育总体上处于之后的状态,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依然受制于17年模式和应试思维。一般而言,较之于教育法规,课堂教学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前卫性,但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则正与该趋势背道而驰。义务教育法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重视能力,尊重个性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应试思维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应试思维决定了小学教育的两大特点: 1.多做、多练,题海战术才是真道理。

在这种思想的前提下,老师及学生都很辛苦,学生每天背课文、写作业、参见各种课外辅导班的同时还要应付学校的考试,学生完全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这样完全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而老师团队亦是每天超负荷工作,尤其是目前,中小城市小学班级内人数严重超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怎是一个“苦”字了得。2.超前训练

在应试教育思维下的教学,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学生和老师都会盲目的追求分数,而对一些期末的考试内容及科目会重点讲解,而次要内容则会忽视。这完全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忽视了对孩子得个性化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未成年人以后的发展。

二、小学应将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历史任务的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小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切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我们古老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要进行创新教育,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三、创新教育的内涵

教育创新这一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更是在全国掀起了教育创新热。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创新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种定义,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

个人认为,在对创新教育的定义上,我们既要考虑一直以来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想法思维,也要充分考虑到创新教育本身的扩展性、可升华性。因此,我们不应该狭隘的理解创新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素质、强化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

四、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1、创新教育之于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创新教育有如下说明: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关键。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灌输式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但灌输式教育只能死板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如此,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维发展都是不好的.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在他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和实验》中提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独立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所以要进行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要由灌输式教育转向启发式教育,在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启发而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目的,想出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创新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往后学生遇到同类的问题也能自己解决了.我在讲破折号的作用时,转折和插说是很相似的,同学们比较容易混淆.所以,我就采取情景举例法,请两位学生出来做动作,我就在旁边旁说,把他们的动作和语言都用使用破折号的用法讲出来,强调了转折和插说的不同,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这两种作用的区别.因此,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快就区别了转折和插说两种用法不同的作用.现在,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这样就给我们的创新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开拓学生的视野,扩阔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我们可在课外举行一些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我就曾经成功地举办了“语文兴趣小组”,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学习的创新.其次,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创新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剂和重要手段,同时也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创新教育助推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完善创新思想和创新教育手段,两者是完美融合的,两者具有高度的目的一致性。

2、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要手段

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说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就要从课堂教学抓起.现在,我们一节课的时间一般都是45分钟,要搞好素质教育,要向45分钟要质量,就必须创新.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抢答式学习就成为我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事先准备好四道到五道的题目,然后在上课时,就一边让学生阅读新课,一边思考问题,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一组的学生以接力赛的方式分别做完题目,然后结合速度和正确程度打分.这样,就让学生抱着要为自己小组争光的心理学习,不但促使了他们做课堂的练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多思考,并能体现出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所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抢答式的学习方式,而我也认为这种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五、开展创新教育的手段

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时候,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决计找不到离开了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决计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小学教学中只注重认知,注重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熟视无睹,甚至采取雪上加霜的做法伤害学生积极的情感。目前有许多小学生有厌学情绪,这当然同各科教学都有关系,没有激发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实在是难辞其咎的。有人说“忽视情感是忽视教育的另一半。”这是各科教学,也是小学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认知和情感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提高小学生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所以,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必须放开传统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总之,小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关系到培养世纪人才的百年大计,不是一个简单而轻松的话题,更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而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长久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2.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篇二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所以, 归根结底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根基, 担任着民族、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 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说任重而道远。197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 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 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可以说基础教育本身就蕴含了对于创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是关键期, 好的习惯、兴趣将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生, 并且制约人才的创造能动性。基础教育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 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 不可能优秀的高等教育, 也就更谈不上创新。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根本, 对我国的人才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 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各种学科活动相结合, 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大教育家都十分注重, 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的原因。

2.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正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发展, 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不好好加以引导, 会成为影响并制约其发展、创新的“绊脚石”。从里一个角度看, 正因为儿童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使儿童不受因过多的制约, 表现出比成人更多的创造力。因此, 在这一时期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知识的启蒙与起步期, 对知识、生活及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兴趣、渴望, 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新事物的创造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这一阶段学生, 就像一张白纸, 如何去绘制就决定了他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正确的、适度的引导是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 这就要求教育者把握好度的问题, 一方面, 过多的干预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接受的状态中, 学生学得很苦、很累, 最终只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 对学生放任自流, 让学生自我创新并不现实, 因为, 学生对于外界环境还处于一个认识不清的状态中, 他们需要引导。比如:阶段性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集中注意力做事、扮演演戏较色、自制礼物等等, 若在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话, 学生在以后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用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来看待以后的生活和实践。

3. 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

成为创新型国家, 是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为什么每一届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很少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为什么那么少?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缺少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种类型人才的缺少, 正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虽然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是在时间过程中并没有把创新能力当作对学生基本评价标准之一, 谈及基础教育更多的对于应试教育的误读, 这种误读把对于下一代的培养建立在对其创造力的牺牲之上。[3]首先, 静态的应试指标缺乏创新, 规范化、标准化的考评标准成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枷锁。其次,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破坏创新, 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 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 学生从属整个教学流程, 缺少启发式的、创造式的思考方式。再次, 强制消化、记忆所学的知识抹杀创新, 这种学习方式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 创新最终只能是水中镜月。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当作主要任务, 并贯穿至教学的始终。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 也不能把升学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既无法迎合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也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因此, 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用探究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这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创新是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担任学习的主要角色, 这样他们能从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提问、鼓励基础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只有这样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源头活水。

4. 结论

综上所述, 一方面, 基础教育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再次, 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同样对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着是重要的作用。因此, 继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虽然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探索, 但是我认为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5. 建议

(1)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2) 营造校园、社会、家庭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3)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 (4) 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 (5) 改进考试方式。[3]

摘要: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 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可见基础教育的成败, 对我国下一代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方针和主要任务。如果说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主要途径的话, 那基础教育在提升我国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关键词:基础教育,创新能力,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1, 1:71

[2]百度百科.基础教育[F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68569/10650943.htm

3.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创新;观察;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1-0074-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1.033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李政道也说:“实验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疑启思,引发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一节高质量的化学课,教师必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索、讨论,问题提的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实验探究式教学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创新。

例如: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这样创设问题情景:新闻媒体经常报道浓硫酸毁容事件,而浓硫酸(出示浓硫酸)是这样一种无色液体,洒在脸上后,为什么使人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呢?你想了解浓硫酸毁容的原因吗?你想知道浓硫酸有哪些特性吗?请进行下面的实验探索。这样学生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动机。又如讲CO还原CuO时设问:CO还原CuO是否可用H2还原CuO装置?H2还原CuO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否符合CO还原CuO?H2、C、CO分别还原CuO反应装置有哪些异同点?这样设问,知识以新带旧,以旧引新,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也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机会。

二、深入观察,培养创新

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通过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发明家无不有着对实验的观察力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却仅停留在直观感觉上,在实验观察中往往受突如其来的新异变化的影响,忽略了对现象的深入观察,使观察变得盲目。例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很多学生忽略反应速率是由慢—快—慢,试管口的颜色由无色—红棕色—无色的观察过程。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又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观察方法应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周密的观察计划、严肃的观察态度、良好的观察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在做实验时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来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在制取乙烯的实验时,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启发:(1)黑色物质是什么?联系浓硫酸的性质加以解释。(2)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与其能否反应?产生哪些物质?(3)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产生气体的成分?再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观察、讨论,对学生创造思维的萌发起着催化作用。

三、改革实验,探索创新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而且要求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课本上有些化学实验,存在现象不明显、步骤复杂、装置不合理等问题,并且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因而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依赖教材,而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大胆地改进,使实验尽可能地向着可靠性、科学性、启发性的方向发展。

高二有机化学中学习醇的催化氧化性质时,用铜丝做此实验很难闻到乙醛气味,因此可改进如下:将少量氧化铜粉末置于干燥的小试管底部,在酒精灯火焰上集中加热30秒后,向试管中滴加3~4滴无水乙醇,黑色的氧化铜粉末立即变为红色的铜粉,反应生成的乙醛气味清晰可辨。这个实验的启发性很强,实验做完后,教师马上提问:铜粉在实验中起催化剂的作用,那么,把铜粉不加热直接与乙醇反应,现象会怎样?为什么需要生成氧化铜粉末再与乙醇反应?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和探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催化剂参加了反应过程,只不过在反应前后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即先消后生。

再如:必修化学1中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学,实验室没有教材上的装置,我们引导学生对此实验反复设计改进:① 实验前在圆底烧瓶中收集一瓶NO2气体,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② 打开活塞,水全部流入烧瓶中,立即关闭活塞。③轻轻摇动烧瓶,观察现象。④再次打开漏斗活塞 ,一会儿关闭,密切观察发生现象。⑤ 再次轻轻摇动烧瓶,观察现象。⑥ 重复实验④、⑤,观察现象。本实验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现象明显、无污染、设计新型等特点,既有效实现NO2和NO的相互转化,又加深理解它们的性质。在一堂公开课上学生展示此实验,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好评。这种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改进,体现了学生不受课本的束缚,敢于求新求异。在宽松、自由的空间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形成。

四、实践锻炼,主动创新

创新教育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创新发现和制作。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这要求教师平时上课不要讲得太多、太细,要留有空间、发展区让学生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Fe、Cu、H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学完酸、碱、盐性质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何从NaCl、CuSO4、Na2CO3、MgCl2的混合溶液中提纯出NaCl。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思维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欲。

尽量把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小实验、边讲边实验以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苯酚的性质等等。在学生实验中,让人人能动手操作,教师还应依据大纲多翻阅一些化学书籍和参考资料,增加一些趣味实验,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验。如“卤素”一章中可加入趣味实验:指纹检查,鲜花褪色等。重视家庭小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都有积极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新课标倡导化学教学是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领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实验设计,启发学生实验探究,启动学生主动创新激情。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3]徐学福.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篇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学生有些不易理解掌握的知识,如果通过实验,就可以直观的、形象的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改进一些实验的常规教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金属镁的化学性质”内容时,当演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看到镁带剧烈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学生新奇而兴奋,我趁机提问:怎样才能将燃烧的镁带的火焰熄灭?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不约而同的说:用二氧化碳。此时可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演示“将燃烧的镁带伸入到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结果使学生不理解,怎么不熄灭呢?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燃烧后集气瓶中的物质颜色、状态,并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在这里,不仅教会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来掌握镁带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更为重要的是能教育学生在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普遍规律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特殊性,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H2O2的性质”内容时,为了便于学生认识、理解双氧水的性质、用途,我们化学组对“H2O2氧化漂白性实验”作以下探究。

下面我们来探究“向NaOH和酚酞的混合液中滴入双氧水,红色消失的原因”。

探究过程:首先我们来验证H2O2是否具有漂白性。操作如下:

①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先加入少量Na2O2固体,然后向试管中滴加蒸馏水,直至不再放出气体为止,再向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稀释,最后所得溶液平均分到两支洁净的试管中。

②向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溶液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褪去。

③再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又有气体放出;待气体不再放出后,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很长一段时间红色不褪去。

解释和分析现象:

在①中,向Na2O2固体中加水,则方程为:Na2O2+2H2O===2NaOH+H2O

2在②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有NaOH生成,一会儿红色褪去。在③中,加入少量MnO2有气体放出,我们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有O2放出,则方程为:2H2O22H2O+O2↑,说明溶液中先有H2O2存在。

后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还有NaOH,很长一段时间红色不褪去,说明气体放完后溶液中没有H2O2。

通过上面分析:H2O2确实能使NaOH和酚酞的混合液褪色。

其次,再取一支洁净试管,先向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滴入2~3滴酚酞,振荡均匀,溶液变成红色。然后在混合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这时看到红色逐渐消失,这时我们分析其红色消失原因:①H2O2有弱酸性,中和NaOH,使红色消失;②H2O2具有氧化漂白性,将酚酞氧化而永久的褪去。为了探究上述原因,我们作了以下理论分析:

如果继续向无色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变成红色,那么褪色原因是第一个,如果溶液不变红色,那么褪色原因就是第二个。

为了求证哪一个理论正确,我们又做了如下实验:用一支洁净的试管,取上述适量的无色溶液,向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观察溶液始终是无色。

所以,向NaOH和酚酞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双氧水,红色消失的原因是:H2O2氧化酚酞而永久的褪色。因此第二个原因正确。

5.产品创新的重要性 篇五

我国是个制造大国,在这个光环下面我们也看到却仅仅是个制造的国家,只是通过卖劳动力,卖材料 等低技术东西的大国,在这缺乏高技术的交易中,中国吃了大亏,像三星公司在中国分公司,三星公司只是提供技术剩余的全由中国供应,似乎我们应分到更多的利润,然而我们只能分到三成,好气愤但又能怎么办,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向国外出口DVD,出售一台DVD能赚17美元左右,然而却要交16美元的知识产权费,这简直就是替别人干事嘛,更可惜的是DVD的前身品缺乏创新的代价。

纵观现今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专属话题,更强的适应力和机动性,制作大国,然而当前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存在五个主要问题。一是工业产品标准水平偏低、贯彻不力。二是许多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三是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淘汰缓慢,产品档次低、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小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不足。尚未落实。综上所诉制造大国虽多但质量却并不是很好,难有更快更强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产品创新呢,怎样进行产品创新呢?产品创新是指将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服务成功的引入市场,以实现商业价值。如果企业推出的新产品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通常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组合和新应用都可以实现产品创新。如果说创新意识是企业的血液,那么创新方法就是心脏的左心室。创新设计方法是挖掘和整合创意的方法。每个创新团队都有独特的创新设计方法,计方法(HCD),调研与发现需求是他们强项;发的设计。很多企业和同行认为,产品设计任务于优化其外形、结构、人机、成本等要素,更新产品线,创造商业价值,被认为不适合产品改良设计。我们则认为:创新设计方法也是一种设计流程和方法的创新,除了有助于产品研发,同样的对产品的改良、优化、增加附加价值体现出强大的推动作用。还有用TRIZ理论指导设计、VCD是中国人发明的,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体现出更强的抵抗力,五是质量监管不到位,但是产品创新不限于技术创新,设计经验在中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察-就是没有申请专利··“山寨”横行,创新设计不再单单是大拥有创新意识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资源消耗大、四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如果产品没有创新的话,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创新。因为新材料、IDEO采用的是人类为本的设Nokia、Apple则更注重从人机的交互体验出而创新设计的方法往往-分解式头脑风暴”、“逆向思维法往往拥有虽说是产品大量中中国就很产品的创新 6M法”等多

····看看中国这些产

技术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也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环境污染严重、企业产品质量责任

带来商业价值,新工艺、现有技术的

体验”、“奥斯本种方法来寻找灵感和突破点。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设计方法如果脱离了系统的设计流程,就变得没有意义。我们主张把创新设计方法或方法的组合融入到完整的设计流程中,让其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产品创新设计跟外观改良不同,单凭经验难以收效,它更需要严谨的流程和评估,更需要讲求方法,更需要推理和依据。产品创新方法有很多种,以上方法只是冰山一角。显然,不同的创新项目都有其适合的设计方法,创新设计方法若能灵活善用,将为产品创新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纵上所述:

1、产品创新可以增加获利的机会,降低市场风险,形成新的增长点,有利于产品结构调整。

2、产品创新可积累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快速处理能力,以适应多边的市场3产品创新的领先是必要的,它在一定条件下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可观的市场利润;只有持续的产品创新才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6.创新的重要性作文 篇六

在儒勒·凡尔纳之前,有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大仲马,有将社会伦理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巴尔扎克,有将人文精神与文学相结合的雨果。而凡尔纳却创造性地将科技与文学相结合,开创了“科幻小说”一脉。正是凭借这种文体的创新,凡尔纳在那个名家众多的时代让自己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尤其可贵的是,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他的《海底两万里》中出现了潜水艇的雏形,他在《从地球到月球》中幻想了人类登月的情形,他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更是发明了新事物——热气球。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使二十四史的编撰蒙泽受益;陶渊明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泽及后代无数文人雅士;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开创了白话文写作的风尚,影响甚为深远。他们之所以成为彪炳千秋、令人景仰的巨匠大师,是因为各自“创新”的历史功勋。

当然,创新不是凭运气就能遇上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需要有舍弃成规的勇气,需要有不懈追求的毅力。若只是创新一次两次,那远远无法跟上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只有在创新之后能持续奋发努力,矢志图变创新,才能始终走在别人前面,成为现代竞争之战的勇而胜者。

苹果公司从推出iPhone開始,就以它的创新特质风靡全球。此后,苹果公司持续发力,不断推陈出新,相继推出了iPod和iPad等一系列创新产品,使苹果公司始终充当科技进步的领头羊。相比之下,当柯达公司沉湎于胶片产业的出色业绩无法自拔时,已然错过了数码成像技术,最终导致了破产。

回首历史,我们发现,清王朝的覆灭不仅是政权的腐朽,更是从根本上缺少一种创新图变的精神。当文臣和秀才还在故纸堆里研习八股时,洋人的火炮已经架到了我们的港口。鲁迅先生在编译《域外小说集》时,说了一句让我们至今汗颜的话:“当中国人的梦想还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时候,西方人已经开始幻想奔上月球了。”

当前我国提出了“推动经济化转型,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首先复兴我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当我们手捧苹果或三星的手机时,最先想到的不应该是对这款科技含量高、性价比高的新型手机的赞美,而应该是我们何时才能自主创造出与之比肩的高科技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

7.试论创业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篇七

一、人类社会历史是创业创新的历史

人类五千年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类不断进行创业创新的劳动生产、变革发明活动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到今天高度的工业文明的电、核、航天、网络时代无不闪烁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光芒。

二、中华民族是有光辉的创业创新传统的民族

我们中华民族是具有光辉创业创新传统的民族。不论是巍巍的万里长城、千年悠悠流水的京杭大运河、北京故宫瑰宝和宏伟建筑、闻名世界西安的历史博物馆、美艳无比的杭州西湖……还是指南针、火药弓箭、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 还有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印度取经、郑和下西洋都记录和佐证了我们先辈有着光辉创业创新的传统。

三、党继承和发展了创业创新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在旧社会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创业和卓越的创业创新斗争。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奠定了初级现代工业的基础, 有了属于人民的自己的家当, 大庆油田、

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的二弹一星等等等等,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创建发展……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民营经济崛起, 百姓致富等等, 创业创新让我们中国、中国人民奔入强起来、富起来的时代。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创新理论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在邓小平设计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道路上创业、创新奋勇前进, 三峡这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浦东这世界金融重要中心崛起等等是不朽的历史。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领导人以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道路继续前进, 高铁、动车“和谐号”、载人航天的“神舟号”、汶川地震后的重建等等等等继续书写了我们民族的创业创新的历史。

四、实现 “中国梦”和经济转型必须创业创新

习总书记为首的第五代的党领导集体开启了新中国第三次重大发展。毛泽东的“站起来”, 邓小平的“富起来”和现在习书记“中华民族完全复兴, 真正强起来”串联看党的历史进程。习书记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 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复周年时候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候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这是令人振奋促人奋斗的光荣任务, 是我们几代中国创业创新主力军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们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并且站稳世界老二的地位。我们是充满希望的新生力量。有能力再不远的将来达到世界经济实体的第一位。但是应该清醒看到我们的人均产能、人均资源、人均消费、人均的多种指标还是比较落后的。因之我们更应加倍努力创业创新。现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刻不容缓转型的时候。这就是把依靠粗放、传统劳动力密集的生产向技术创新的生产转型向社会服务不断发展细化转型, 诚如李总理说“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未来希望所在。

五、我们的创业创新定位要求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务新求实的高职院校。学院的贾少华副书记在接受中央台采访时, 记者曾谈到我们学院如果要办成北大、清华那样就是走自绝之路, 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要求自己学生走出校门后是创业创新的能者。社会需要这样的新人, 社会能给有着强烈创业创新观念的我们学生施以施展理想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多年来, 我们培养出千万驰奔奋斗在祖国圣地, 各个领域的创业者、创新者。他们中有企业的老总、主管, 有领导一个地域电商人才, 有特色品牌生产销售的经营人, 有土木工程的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 有艺术广告设计的负责人等等。社会看中他们, 欢迎他们, 因为他们是创业创新的达人。

六、创业创新既是社会是时代也是家庭的要求

我们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 不同职业的家庭。他们有不少出身富裕, 有着自己的工厂、商店、摊位家庭, 是时下戏称的“富二代”, 有出生父母是公务员, 领导家庭, 时下戏称“官二代”, 但更多出生在相较清贫的工农家庭。他们来到我们务新求实的高职院校, 教育培养目标是一样的, 为社会输送创业创新的劳动者人才, 这是社会时代的要求。“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父母观念。富有的父母希望子女能守好业、发展家业, 因之教育培养他们子女成为创业创新的人才是这样家庭父母迫切要求。相对清贫父母都望自己的子女有创业创新的愿望和能力来迅速改变后代的命运, 解困脱贫的希望更切。

七、实现生生梦想要求创业创新

出于公我们应该有“中国梦”, 出于私我们每个人需要个人幸福甜美的“人生梦”。古人说“士无恒产, 而有恒心”, 今人说“人当自信、自立、自强”。远则包玉刚、李嘉诚、马云等等是创业创新的成功者, 近则那多多举不胜举的小商品城经营人; 那许许多多的学长、学姐创业创新成就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梦想。他们指引

参考文献

8.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篇八

一、概述创新能力

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能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因为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创新能力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创作、表演到欣赏,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有音乐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音乐教师要创造一条适合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活动的途径。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的。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音乐学习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2.体验联想,诱发创作灵感

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培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每做一件事、每发现一种现象、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捕捉瞬间出现的灵感。我们可以设定生动有趣的音乐学习内容、形式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诱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音乐思维能力是学生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认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的耳朵对美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音乐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最高要求。审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都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只会不厌其烦的讲解乐理知识,一味强求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反而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无意识的抑制、扼杀。为了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情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

2.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是“指挥”,总要求学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或者他认为他怎么教学生就应该怎么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这种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大。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不民主、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肯定得不到发展,肯定缺乏能力创新的锻炼。因此,为了能改变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的这种现状,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经验、情感的交流,从而达到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学习、共同发展,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利的条件。

罗曼•罗兰说过:“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21世纪将成为创造教育的世界,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推进创新。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对学生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为我国培养面向未来人才提供了根本保证。

上一篇:财会部年工作总结(财会)下一篇:2017—2018学年音体美兴趣小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