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做

2024-07-05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做(共7篇)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做 篇一

一、书信格式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

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用作敬称。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 ”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诸侯,《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 ”,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也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此外,“公子”,原本指诸侯的庶子,后也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对于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故也用来当作尊称。古代台与臺是两个字,后来将臺简化成台,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字,其实不然。所以,给港台等通行繁体字的地区的友人写信,千万不能将台甫写成臺甫,那样就会贻笑大方。

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目前,进入近代以来,一般人已经很少再取表字或雅号,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与他们通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以免唐突。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对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等。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谦称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当时的贵族都有特定的谦称,如《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是善的意思,不谷犹言不善。《礼记-曲礼》说,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别国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称“小童”。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语,“臣妾”的本义,犹后世言奴才。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仆也是奴仆的意思,日本人至今还“仆”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牛马走”,意思是象牛马一样供驱使奔走的人。与此相类似的用法,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者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样,对他人称呼自家的其他亲戚,也都要加一“家” 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自称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或者用平称“爱人”、“太太”。常常听到有人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我夫人。”这是非常失礼的说法,如前所说,诸侯的元配才能称为“夫人”。普通人相交,称对方配偶为夫人,略有恭维的意思。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就显得自大,或者是无知。

如果向对方有所馈赠,则要用谦语,如菲仪、芹献、寸志等,意识是说自己的东西微雹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四、书信中的平和阙

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廑念。惟思  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伏望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专此谨禀,恭请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信的开头“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下文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在书写方式上一定要有所变化,以表示尊敬。书信的第一行要顶格,高出下面所有的文字一格,称为“双抬”。正文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等字样,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台”,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再书写;另一种叫“挪抬”,就是空两格或一格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平抬的方式。  这种方式至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台、韩国、日本文人写信时还常常用“抬”的方式表示敬意。

五、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两人见面后,即将分别之时,应该互道珍重。这一礼节表现在书信中,就是祝愿语和署名启禀词。

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顺颂○台安。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敬颂○绣安。即祝○壼安。恭请○懿安。

祝愿词的主题,是希望对方幸福、平安。上面列举的祝愿词中,禔、祉、祺等都是福的同义词;绥也是平安的意思。明白于此,就可以视需要选择、搭配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祝愿词切不可混淆对方的身份,如绣安、壼安、懿安是专用于女性的祝愿词,如果用到男性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此外,祝愿词中的某些字比较古奥,要弄清楚字义之后再使用,例如“壼(kun)”字的本义是指宫中的道路,后引申为后妃居住的地方,故借用为对女性的尊称。壼字的字形与茶壶的壶字很相像,有人不察于此,将壼安写成壶安,就成笑柄了。

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例如: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叩是叩首,即磕头,这是礼仪书面化的表现。磕头礼节早已废止,但在书信中也还见使用,不过是借以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必过于拘泥字义。

六、信封用语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需要先作一些介绍。

所谓“牍”,就是将树木锯成段后剖成的薄片。在牍上写信后,为了保密,用另一块木板覆盖在上面,称为“检”;在检上书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 ”。用绳子将牍和检一并捆扎、再打上结,称为“缄”,缄是封的意思(我们今天还用这个字)。如果是用竹简写信,简数较多,就盛在囊中,用绳子扎口。为了保密,在绳结处用泥封住,上面加盖印章作为凭记。

信封的书写,也有很多讲究,要体现出自谦而敬人的原则。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俯启,有显示对方高大,必须俯下身子来接信的意思。赐启,是请对方赏光、恩赐启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古人每每用陛下、殿下之类的词语来表示不敢与对方平起平坐,而只能与对方站在丹陛、大殿之下的执事者对话,请他们传话。类似的意思表现在信封上,就有了“将命”、“将命考”等用语。将命,是指古代士大夫家中为主人传话的人。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者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命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将命考”是传命者的副手,让将命考转呈,则是谦中尤谦的表示了。

与上述表达方法相似的还有,“某某先生茶童收”、“某某先生书童收”等等,意思都一样,写信者明知对方并没有将命者、茶童、书童之类的仆人,如此书写,一则是借此表示敬意,二则也可以为书信增添一些雅趣。

顺便说一句,明信片没有信封,所以不能再用“缄”和“启”等字样。

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做 篇二

一、熟记《朝代表》

我刚接高一语文课时,在课堂上遇见过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找三名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我的问题是: 陶渊明是什么时期的诗人?甲同学回答: 北宋。甲同学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乙同学回答: 东晋。乙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我接着问乙同学: 你能否说一下与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名人或名篇吗? 乙同学回答: 不能。我又对丙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丙同学回答: 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渊明同时期的名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兰亭集序》,和陶渊明同朝代的有西晋的“竹林七贤”。丙的回答令我很满意。我问丙同学: 你怎么记得这么准确? 丙同学回答: 我很喜欢历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个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记得很清楚。

丙同学思路清晰、记得扎实准确并且能广泛地联系,不仅仅是喜欢历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对《朝代表》记得娴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我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丙同学喜欢历史,所以重视《朝代表》,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如果让不太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不就很容易了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 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记《朝代表》。所谓对《朝代表》的熟记,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相互联系地去记忆。记住每个朝代的分支、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位置( 谁先谁后) 。最后达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哪个朝代在《朝代表》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记忆之中。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个《朝代表》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既觉得很有趣味,又能学得准确、扎实。

二、科学利用《朝代表》

科学利用《朝代表》是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重要方法。1. 找出位置。( 把《朝代表》写在语文笔记本的第一页上。) 让学生先把学过的文学常识拿出来加以对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个朝代。然后加以归类,每个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们在《朝代表》里处于哪个位置上。比如,《诗经》: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学生们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还能找到时间与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辞》: 屈原创作的诗歌体裁,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学生们就知道屈原是处在《朝代表》里战国的位置上,在战国这个位置上还有《庄子·逍遥游》、荀况《劝学》《孟子》《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2. 放进位置。在语文课堂里,学生们随时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果与《朝代表》相关,就得马上把新出现的名人名篇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即把新学到的知识放进位置里。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自《史记》。《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然后让学生们把作者司马迁和《史记》放进《朝代表》的相应位置上———西汉。再如,“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个汉乐府,一个北朝乐府。让学生们把它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汉朝和北朝。3. 脱离《朝代表》演绎练习。俗语说: 熟能生巧。学生心无杂念,记忆力好,思维不混乱,只要对《朝代表》反复练习,就能日久扎根。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过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来,穿插提问,经常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笔记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会经常地在学生们脑海的《朝代表》里进进出出走来走去。他们的眼前就会经常出现孔子漫步春秋、庄子逍遥战国、太史公秉笔西汉、太白诗吟李唐、苏轼豪放北宋、关汉卿元朝鸣冤、施耐庵明修《水浒》、曹雪芹清唱红楼等情境。

三、认识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学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师就应该有必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情况。也许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学生们对“上古”“先秦”这两个词汇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个什么历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学生们对它们的解释就会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尽管这样,教师还得要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1.《朝代表》是具体的,它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体的。比如,《资治通鉴》: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 文学划分是笼统的,它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式样。比如,“上古时期”: 专指神话传说。“先秦时期”: 专指散文(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再如,“两汉时期”: 专指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 专指诗歌。“唐宋元时期”: 诗词曲。“明清时期”: 小说。

2.《朝代表》是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依据; 中国古代文学划分是建筑,它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式样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习《朝代表》旨在借助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们讲清楚,我们学《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从文学常识角度看问题,旨在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并不是像学习历史那样详细地了解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商朝: 只讲我国出现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们的文学才有了延续即可。如果再讲什么青铜器、武王灭商等就跑题了。再如,周朝: 周朝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主要是《诗经》( 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 、孔子、老子; 战国时期主要是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们再讲什么“井田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那就把语文课堂真的变成历史课堂了。作为教师,治学要严谨,师德要端正,课堂上不能漫无边际东扯西拉,否则就会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切忌把语文课当成历史课来讲。

五、借助《朝代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必要性

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谓篇) 篇三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以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决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就是直接用人物的籍贯称呼其本人。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称郡望]所谓郡望,是指某家族祖先受封之地的地名,或是显赫祖先住过的地名。古人常以此称呼其族内名人或自称。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爵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常封以爵位,赐以爵号,至高为王,下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古人常以此相称。如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世人遂称其为“莱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人们以官地称之为“刘豫州”。

[兼称]兼称官职、字和姓,也可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促织》),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3)古代官吏的自谦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称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是美好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也称自己的弟弟或年岁较幼之友)。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面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元世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常见的有“竖子”“小子”等。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为谋!”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对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遇到磨难时结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成为来代替。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少女的年龄为“豆蔻年华”)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有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篇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14个范畴的古代文化内容,几乎是无所遗漏地将日常生活里碰到的常识项目一一列举。

常识,百度百科给出了如下定义。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此书封面上“常识”字,给很多人造成一种直觉:“‘常识’?我百度一下就知道了,还要花钱买吗?”但是,我要说,不读这本书,中国古代文化里的很多东西,我们永远都不得知。

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一个自诩为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智能社会的成年人,在读完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后,内心如打翻的调味瓶,五味杂陈。咱在古人的常识面前,就是一个无知的孩子,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神奇、那么有趣。只能忽闪着双眼,连连发出一声声的喟叹!

在天文、历法两章中,看着二十八星宿那陌生而又怪异的名字,捧着厚厚的古代汉语词典,像是在啃一个风干了五千年的烧饼,硌牙!但在坚持不懈的咀嚼中,一个被遗忘了的世界慢慢在心中复活,在宗法、礼俗、职官、科举几章里,为我们呈现了远古的礼乐之邦,礼崩乐坏后的百家争鸣,以及在儒道思想维系了两千多年的皇权时代。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发现古代先祖在天文、历法、地理、乐律上的常识,与我却是犹如天书,除了对祖先的高山仰止,内心悄然升起一丝惴惴不安。自己作为一个年近不惑的中国人,对祖先的常识竟然只剩惊叹和叹服,不得不反思是什么模糊甚至抹掉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常识。

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行文非常朴实平静,不疾不徐的罗列着遥远过去的点滴常识,但这种罗列,竟然有一种考古般的仪式感和庄严感,慢慢的清理着那层历史的尘土,给我们证实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璀璨,这璀璨的历史之光,逼视着我们的眼神,拷问着我们的灵魂。让口口声声号称自己是那个伟大民族的后裔的我们,实在羞愧难当,除了方方正正的汉字字型以外,还有哪一点传承证明今与古的的联系?祖先生活的常识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让我惊讶;时光流转的太快总是把后人的记忆匆匆填满。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每一步都好象踩在前人的脚印上,俯身就能撷取昔日的生活片断,看真切了,才发现自己也不曾偏离片刻。

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做 篇五

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椒房阿娇青娥老”椒房:后妃所住的宫殿,用花椒籽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B.“云中谁寄锦书来”锦书:据《晋书》记载,窦滔妻子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寄信。

C.“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古代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伯仲”连用,后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D.“蓬莱宫中日月长”蓬莱宫:泛指仙境,蓬莱是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瀛洲。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

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3.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B.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C.“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D.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 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种“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恒古男儿一放翁”中的“放翁”指的是陆游的号。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他的《拟行路难》18首表达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B.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他还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

C.张若虚是唐朝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事实上《春江花月夜》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平。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李白借梦游天姥山表达对自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和不平。8.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弟子白发新梨园弟子:指过去玄宗在梨园里所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

B.椒房阿监青娥老椒房:后妃居住的宫殿,因以花椒和泥抹墙,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C.椒房阿监青娥老青娥:年轻的嫔妃 D.迟迟钟鼓初长夜钟鼓:报更的钟鼓声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二十四桥明月夜”出自唐.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B.在古代 “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 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 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 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薨封王的贵族。1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钟鼓馔玉:泛指富贵豪华的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吃精美的饮食。馔,吃喝。

B “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又称湘娥,尧之二妃。素女,古代神话中的女神。C.沈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D夷歌数处起渔樵:意谓渔人樵夫唱起了民歌,夷:指当地少数民族.16.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芙蓉浦:有桂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桂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桂花的别称。B将进酒:是乐府《鼓吹曲·汉铙歌》的旧题,本以欢宴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C.五更鼓角。五鼓:天未明时。鼓、角,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D.“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17.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只是朱颜改。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B。古体诗具体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李凭箜篌引》就是这种文体。C 女娲炼石补天处。“女娲炼石’古代神话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于是炼五色石补天。D 箜篌,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体制不一,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等数种。18.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喻指黑发(青,上古的时候指黑色。《尚书》中的《禺贡》篇中说:“厥土青黎。”意思是说,那里的土是黑色的。后来,人们就用“青丝”比喻头发,也就是黑头发。)

B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高堂”指高大的厅堂,大堂。高堂也可指父母。C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的意象往往出现在春天,东风通常指春风,常代表如春天般积极美好,欢欣的情感,或是闲愁相思,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便写出了春风吹来时,百花齐放美丽繁盛的一派春景。

D 温庭筠,太原祁人,才思敏捷,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花间词人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诗与李贺齐名,时称“温李”。19.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B.“列置烽燧”中的“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起的火叫燧,白天烧的烟叫“烽”。

C.“信造化之尤物”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界,“尤物”这里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D.“舟中估客莫漫狂”中的“估客”指的是贩货的行商。20.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云,山中有栖鹘甚多”中的“庙祝”是指庙堂中管香火的人。B.“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的“先”就是这种用法。

C.“州治德化县”中的“州治”指州的官署所在。“治”是旧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呼。

D.“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中“军”在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是管辖的意思。

21.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中的“疱”指“厨师”,“丁”是人名。“吹觱篥数声”中“觱篥”是一种管乐器。

B.“干支纪法”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C.“时不利兮骓不逝”的“骓”本是指青白相间的杂色马。古人有根据马色命名的习惯,故这种颜色的马又称“骓”。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中的“麾”指的是军中指挥士兵的鞭子,“麾下”即部下。

22.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中的“江东”是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这段水域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B.“钩心斗角”中“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脚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C.“而望幸焉”中“幸”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做“得幸”。D.“鼎铛玉石”中“鼎”是,是三根立腿,两只提耳,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铛”是烙饼或做菜用的尖底浅锅。

23.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锱铢必较”中“锱”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B.“闾里之侠皆宗之”中“闾里”就是乡里;“折节读书”中的“折节”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

C.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以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D.“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中“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明朝初年,改元朝大都为北平府,即现在的北京城。

24.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B.宗庙:天子、诸侯、大夫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D.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25.下列各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B.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马、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26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各朝各代最高司法机关。

C.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D.梏:古代木制的手铐。桎,指脚铐。27.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C.独夫:①独身男子。②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D.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二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28.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B.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以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C.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D.告庙:天子或诸侯、大夫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29.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之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成为“舍利子”。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C.先大母:大母,第一层意思是祖母,出处《汉书·文三王传》,第二层意思是古代称太后,出处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

D.归宁:又可称为做客、返外家(闽南语用法),古老的传统婚俗。流行于南北广大地区。指已嫁女子,回婆家归问公公、婆婆之行动。起源很早,《诗经》已有“归事父母”之记载。

30.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辟是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语出《书·吕刑》: “大辟疑赦,其罚千锾。” 《狱中杂记》中的“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中的“大辟”就是斩首。

B.九门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兵统领。掌管京城九门督查职务的武官。九门,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C.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之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成为“舍利子”。

D.锱铢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忽微是古代长度单位,忽等于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微等于一寸的十万分之一。3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B.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殿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因此称“鹿鸣宴”。C.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D.赐姓即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维持和加强统治的手段之一。唐五代时期.皇帝对异姓臣民赐以皇族姓氏,或者赐予他姓,用以褒奖功劳,勉励勤能,笼络人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

3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是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B.尚飨是一个汉语词汇,亦作尚享,旧时用作祭文的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

三、季排最小。阴历每季三个月,第一个月为伯月,第二个月为仲月,第三个月为季月。D.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朝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3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狱中杂记》是“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B.《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公集》,该论文被南宋李漆称为“此老文字,遇感慨处便精神”。C.勾者就是可以被立即施刑的人。清制,每年八月,由刑部会同九卿审判死刑犯人,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呈交皇帝御决。皇帝用朱笔勾上的,暂缓执行;未勾上的为留者,立即处死。

D.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3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古代又把羊叫“太牢”,牛叫“少牢”。

B.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汉儒董仲舒则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即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

C.祭文,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自唐宋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

D.刑部狱:清政府刑部所设的监狱。刑部,明清两朝设六部,刑部掌刑律狱讼。刑部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处决犯人在秋天,春生秋杀,故刑部也称为为秋官。3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初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下设十四司,每司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B.薨:去世。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死亡。

C.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D.公,公卿。古有“三公”之说,即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1.B【这里反其意而用,指丈夫的来信】 2.D【不是五言诗】

3.B【辞赋、乐府同兴于西汉初,兴盛于汉。】 4.C【《长恨歌》《琵琶行》长篇叙事诗】 5.A【《新乐府》具有感伤色彩叙事诗】

6.A【青莲居士不李白、四明狂客贺知章、“六一”居士欧阳修】 7.C【《春江花月夜》是优秀之作,不代表唐诗的最高水平。】 8.C【青春美好的容颜】 9.A《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10.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11.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12.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13.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14.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5.B【尧之二妃应为舜之二妃】 16.A【桂花应为荷花】

17.D【古代管乐器应为弦乐器】 18.【李贺应为李商隐】

19.B【夜间燃起的的叫“烽”,白天燃起的的叫“燧”。】 20.C【“治”是地方政府所在地。】 21.D【“麾”指的是军中指挥士兵的旗帜】 22.D【“铛”是烙饼或做菜用的尖底浅锅。】 23.B【“折节”就是改变自己的志向。】

24.B【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25.B【少劳是这三种牲畜的任意两个组合。】 26.B【不是历朝历代,只是明清时期。】 27.D【上九是“二十九”,下九是“十九”】 28.D【不包括“大夫”。】 29.C【是回娘家探望父母】

30.D解析:忽等于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等于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1.B解析:于乡试放榜次日。

32.C解析:每季三个月,第一个月为孟月。

6.古代文化常识 篇六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5.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6.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7.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2.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2.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3.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又指东、西、南、北、天、地。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兰亭集序》

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2.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琵琶行》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马嵬》

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

2.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劝学》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过秦论》

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2.六合:天地四方。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8.七庙:天子的宗庙。《师说》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在某地住宿。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8.投笔:投笔从军。《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望:望日是阴历十五,既望是十六;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其他重要文化常识】

1.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2.座次: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趋: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叫“趋”。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每季用孟、仲、季区分。用朔(初一)、望

(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

13.五更报夜: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 21-23

夜半丙夜三更 23-1 鸡鸣丁夜四更 1-3平日戊夜五更 3-5 14.名: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15.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16.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

17.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8.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19.《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祖先。凶礼: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

宾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7.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 篇七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通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发地阅读有关古代文化的文献资料积极性。对于竞赛试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现阶段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容涵盖面要全,但不能偏、怪、难,不然会事与愿违,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一篇:中小学生饮食健康下一篇:花旗银行软件电话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