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演讲稿(精选8篇)
1.把课堂还给学生演讲稿 篇一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于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考
(一)在2012年全县寒假教育干部培训会议上,本人有幸聆听了枣庄市薛城区教研室主任李献玲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她关于“学习效果金字塔”理论的阐述,更让我深受启发。下面结合近期研读的蔡林森先生撰写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教后学》一书,谈一谈对学校课堂改革的一些认识。
一、对“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理解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其内容如图所示:
根据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都是低层次的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生参与度非常低,其学习的保持率不超30%;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第五至七项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特别是如果学生有机会把学习内容立即应用或当小老师转教别人,则保持率可达90%。由此足以看出,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巨大影响,而我们部分教师恰恰对此认识不足,习惯于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灌输是主流,学生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当堂应用的机会很少,这种模式即使老师思路再清楚,语言表达力再强,最终能够落实到学生身上的知识和能力也寥寥无几。而那些上课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老师,上起课来学生昏昏欲睡,更是白白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科学定位课堂角色,教师的身份应是“教练”,学生的角色是“球员”。众所周知,“教练”的任务是如何指导“球员”,而不是在赛场上亲自踢球,“球员”的能力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实战锻炼出来的,不仅是由“教练”说出来的,“教练”的指导代替不了“球员”的实战。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引导好学生,让他们的耳、眼、脑、口、手都“活动”起来,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全程参与中学习。总之,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才能把知识记得牢、用的活。
二、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思考 根据蔡林森先生1982年—2006年在洋思中学(初中)24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从2006年以来在永威学校(含高中、初中、小学)的成功推广,足以说明,他所倡导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看书检测(先学)、讨论更正(后教)、当堂训练等六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为辅助环节(约1分钟),后三个环节为主要环节(约44分钟)。该教法简便实用,形式灵活。所谓简便实用,是指这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易于操作,效果良好;所谓形式灵活,是指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可选择不同的具体形式,灵活运用。如初高中数学课常规教学一般采用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的教学模式,即一次性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初高中语文、英语课常规教学实行分散学、分散教的模式,即经过多轮的“先学后教”,最后才“当堂训练”;小学数学常规教学采用“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高考前的复习课,采取的是大循环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第一节读书,第二节考试,第三节更正、讨论。总之,无论哪种具体形式,其共性就是把课堂时间基本都留给学生,绝不越俎代庖,一节课老师仅仅讲几分钟,在这45分钟里,学生要用近40分钟时间去紧张研读、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当堂巩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恰是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具体应用。事实证明,这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经过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蔡林森先生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换教与学的顺序、主次,极大地提高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其教学模式的精髓,总结起来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我们教师都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努力寻求突破口,尤其在备课上,虽然学校强调备课要备《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学情)、备教法,但大多数教师备课精力仅放在备书面知识上,认为只要撰写好“备课本”便大功告成,只看重教什么,不考虑怎么教,基本上不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上课时不分学生层次,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重教学实效,唯恐学生听不懂,只知一味的讲细、讲透、讲全,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切身体验、自我纠正的时间,把本来应当堂落实的东西,推迟到课后作业上,教师的教学意图很难实现,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这样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其教学效率(即学生学习保持率)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是忽视了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二是忽视了如何教学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来该由学生主动思考的、自主探究的、亲身体验的环节,老师多数都包办了,这明显与“学习金字塔”理论相悖,这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效率低下成为必然。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哪种教学模式,我们都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引导好学生,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归纳、乐于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积极主动和相互协作中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在充分了解学情,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不仅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更要善于“把课堂交给学生”。
2.把课堂还给学生演讲稿 篇二
这些年我一直在尝试着转变课堂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用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借助多媒体、精美的图片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美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比如,我在讲Unit 6“Do you like bananas?”时,首先展示给学生们一幅漂亮又可口的食物画面,看得他们差点儿流口水,同时我又问了一句:“Do you want to eat?”他们自然说“Yes”了。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在讲Unit 3“This is my sister.”时,放了一首启蒙英语的家族歌。内容很简单,先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效果也很好。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我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课堂开个好头。
二、选择性地讲课文
我在讲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时,不再通讲全文,而是采取让同学提问的方式,比如我给学生一定时间浏览全文,让他们讨论并解答,学生们就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乐趣。学生一看就会、一点就通的知识我尽量少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体会和总结。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
英语学习中听和说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说”的语言情境,真正地把所学的英语句子用于交际。语言情境、语言形式等要符合交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
如在Unit 7“How much are these pants?”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掌握询问价格的表达方法,我把自己和其他老师的一些各式各样的衣服拿到了教室,现场摆了一个服装店,并且安排了“售货员”,让学生来“买”自己喜欢的一套衣服。让学生动了起来、说了出来,他们的印象自然很深。这节课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询问价格的方法。
四、层层递进,人人参与
整个课堂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与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学生只有在经过战胜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
五、精讲多练
精讲,就是讲解要精辟透彻,画龙点睛,要抓住实质,依靠大纲,钻研教材,落实每篇课文知识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授新知识时,经常让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兴趣,获取知识。多练是指在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进行大量有实效的练习。并且在练习中,还应做到:(1)内容适当集中,(2)内容逐步加深,(3)单项练习与综合性练习并举,(4)注意全班学生反应,(5)为学生当堂解决问题。在练习中,运用多样化的形式,例如,连锁操练、同桌问答、小组角色表演等,也运用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如双人活动、横排、纵队,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面,言语实践。就新授内容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试着回答或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预习、听讲,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还可准备一个小本子,将回答错的同学记下名字,课后要求重做错的部分,这样能加强学生主动复习知识的环节。
六、师生关系要融洽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跟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喜欢上一位英语教师,往往也会喜欢上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内外应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努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经常找学生谈心,进行家访,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并精心设计作业,认真批阅,及时为后进生补缺,一切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们主动地学。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怀着尊重和接受的态度,不因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厚此薄被,并且容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即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出现错误,不轻意批评,而是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法来使其意识到自己所错之处。
七、采用多种的方式来反馈学生信息
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只有考试一种方法。我用过一次竞赛形式:要求学生准备四种小卡片分别代替A、B、C、D,然后用幻灯片打出竞赛题(全部选择题),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记分,然后统计分数,这种寓游戏于一体的竞赛测试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做到有效地查漏补缺,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
也可以用演讲的形式,如确定几个题目,让学生准备一段时间,然后抽签决定自己演讲的题目,再找几位英语教师进行打分。这样学生们自然会竭尽全力地使用自己所学过的语言知识准备这次演讲比赛,既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可比考试的效果好多了。
3.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三
一、激发思维活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为此,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其智能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设计问题,搭桥激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
例1:在“正方形的识别”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在平行四边形ABCD(见右图)中,添加什么条件可得到正方形?
(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从“①AB=AD;②AC⊥BD;③∠A=90;④AC=BD;⑤AC平分∠BAD;⑥AO=CO;⑦BO=DO;⑧AO=BO;⑨∠B=∠C;⑩∠A+∠C=180中任取两个条件加以组合,哪些能推出平行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试将其中的组合一一写出(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在思考第一个问题时,已经在感受由平行四边形ABCD,怎样添加条件可得到正方形。紧接着通过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学生面对问题中众多的答案,有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从容地进行思考组合。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把矩形特征和菱形特征分别归类,然后一一组合,从而得到更多最完美的组合——正方形的几种识别方法。
教者通过设计一系列辅助问题,用“搭桥”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问题的探索做一定的铺垫,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也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课堂的优化提供必不可少的机缘。
2.对比联想,迁移活思
虽然数学有许多分支:代数、几何、三角,但彼此都是有着某种联系的。由于一些同学不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思维方面存在着单一性、片面性,所以缺少应有的联想,导致思维受阻,从而在听课时显露出被动、无奈的情绪。此时,教师完全可以改变教学方式,运用对比联想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改变学生思维困顿的局面,由“听众”的角色慢慢地转换成“演员”,从而真正主宰课堂,变成课堂的主人。
例2在学习初二教材“特殊的多边形”中有这样一道题:用若干个等腰梯形拼组成一个大等腰梯形的问题(其中等腰梯形的上底长与腰长相等且是下底长的一半)。相当一部分同学看到这道题目时不知从何下手,思维片面地停留在长度的计算上面,不能很好打开局面。我指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方式来分析,看能否从前面学过的正多边形平面镶嵌中得到启示,从而产生联想。首先在铺地板等平面图形时要求拼接的某一顶点处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应为360,其次是看我们现有的梯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60’,60‘,120’,120’),最后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思维更加广阔、活跃;同时也使代数与几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我们应确立“用教材教”的思想,把教材中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活”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学会深层次思维,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动手操作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我们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对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以及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大有裨益。
例3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第一次,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再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因此,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就能让学生加深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方法,进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离开了生活,一切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这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的,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几个例题,做几道练习就行了,而应该从过去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训练学生学会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消化、吸收,再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训练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4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中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建立轴对称的概念。通过剪纸、画图、开放题的测试来探索、巩固轴对称的性质。
具体步骤:
1.引导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有的学生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棵树、一只蝴蝶;有的学生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朵花、一只蜻蜓;有的学生直接用纸对折后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有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个五角星、一座房子;有的学生用颜料在纸上涂出各种花纹后再对折,印出漂亮的图案。)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
2.让学举出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吗?(杯子、门窗、字母、剪纸、蝴蝶、五角星、双“喜”、房子……)
3.安排了一个开放题来检测所学知识:
(1)在你学过的数学符号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一 X ÷ ⊥∠=< > ∵∴△=)
(2)在你学过的标点符号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一《》)
(3)在你学过的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A B C D E H I K
M O T U V W X Y)
(4)在你学过的汉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人、回、个、出、由、中、早……)
通过活动,让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做到了既能分辨哪些事物是轴对称的,又能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在数学教学的同时又渗透了美学知识。
“学生是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再也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而是其中平等的一员,课堂应是学生的天地。我们应让学生拥有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学生才会去发现、去思考、去观察、去实践、去交流、去创造,如是,数学课堂定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4.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 篇四
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
刘洋
四川省广汉中学实验学校(618300)
能否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其标准之一是看教师能否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自主学习”。因为在体育课中,自主学习可以体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这一实质,可以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可以体现执教者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行为。执教者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不是文化学科的专利,体育学科采取“自主学习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还有助于人的潜在智能的开发,突出人的个性发展。
怎样才能让学生做体育课的主人?自主学习如何在体育课中落实?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要重视引导
在课堂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要注意引导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欢迎学生积极参评,广发议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更能提高学生鉴别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很快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要认真指导
指导不仅是帮助学生解答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当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因为在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并想方设法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旦学生掌握了体育学法就可以更主动、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这样也就促进了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进行体育学法指导中,要制定出明确的体育学法目标,注意掌握好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原则,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并注意与学情研究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提高认知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学法,并把被动学习变成为主动学习。
3要构建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不应仅仅传授单一的体育技能,而要把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加以重视。要在课堂教学中使这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说到体育课上的“自主学习”,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口哨,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所以体育教师不敢让学生“自主学习”,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我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
4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要选择好“自主学习”的形式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练,就要在课堂的一些环节上放手让学生“带”,如在每节课的准备部分,我让学生学着教师平时带准备活动的样子,带队列、带慢跑,我还让他们带同学们一起做自己准备的徒手操和韵律操。通过放手让学生们带,激发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在放手让学生“带”的同时,我还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项目分组,教师按教学计划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由各组集体制定该项目的学习计划,自主设计学习、考试内容和形式,并以书面的形式交教师审定后实施,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见附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①教师要有目的的培养一批体育骨干。
②“自主学习”时,要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场地器械分配、负责的学生等。
③教师应密切注意“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情况,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要做到张弛得当,放得开,收得拢。
5经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有所得;
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③有利于因材施教;
④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
⑤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5.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篇五
博白县龙潭镇第一初级中学 黄海东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实行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铺开阶段,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也课程标准等的讨论转向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相比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参与程度,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果不能使课堂教学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不能给学生、教师带来新内容,新变化,也就没有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课改也就只是一种形式了。
从我校新课程实施的情况看,“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这一问题引起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学校教学、教研活动都围绕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重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些教师的实验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承认,成功者不是很多。即使是成功的教师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不能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归结起来,在“如何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看,仍存在着教师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存在着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现象。
二、从课堂的活动空间看,教师活动仍局限在讲台上还没有真正从讲台走到学生里,学生仍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很难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
三、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全班学生是否大多数都已理解、掌握?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把握?是否体现面向大多数?教师心中无数。课堂里只满足于对学生的集体发问“是不是”?“是”,“能不能这样”?“能”,“或是”“不能”,这种机械回答,或是少数个别的学生回答代表全体的回答,课堂教学仍未能照顾全面。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还没有落到实处,一堂课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极少,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还是教师全堂讲授多,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问了也等于白问”,对学生的回答不加理会,就喊坐下。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流于形式,只做表现文章。一进入课堂,看到的只是学生课桌椅排列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江山依旧”,体现不了这种变化对课改有何意义,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老师正常讲课,板书视线。
课堂教学存在着上述的等等问题,说明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人翁精神还远没有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实实在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家都在探究之中,没有完整、成熟的可操作的经验,以下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为什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校办学目的是什么?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其学生成长打下基础。是因为有学生的存在与需要,才有学校,教师存在的必要。这就是揭示课堂中主体与客体,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过去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坏,教师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学生学得好,是教师会教,功劳归教师;学生学不好,责任全在老师身上,是老师不会教,学生完全受控于老师。这种倒置的师生位置,严重压制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堵塞许多学生成才的道路。新课程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和教师的认识必须真正到位,绝不能含糊,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高度自觉。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每位参加课改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门硬功夫。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在于他无与成年人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年纪小,知识对他们日后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没有亲身的体会。因此,自觉追求知识的欲望不强。在课改过程中,许多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学生当耳边风。这耳进,那耳出,不当一回事。不认真按教师布置进行预习,有的学生根本没有预习。第二天上课,教师围绕预习的内容,要让学生自答、自释,则无法进行。教师只好重复旧的教学法,以教师的讲为主。有的学生因长期受到传统的教学法,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不习惯,不适应。有的学生爱面子、胆子小,在老师鼓励发散思维过程中,不敢辩论,不敢发言,不敢交流,不敢实践,致使课堂冷冷清清即是冷场,这使老师只好回到传统的教学法,自导、自演,独讲独释。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一名课改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达到预定的课改的目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的主导作用不能否定,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
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学会弹知识钢琴,而不是面面俱到,主次不分。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丧失了学习信心。
第二,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比如学习弦的概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些问题:①出示一张圆形的纸片,让学生任意折叠好几次;②观察:每次折叠都留下一些折痕,提问: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相当几何里讲的什么概念?(是线段)③是线段,它的端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在圆上)④在以后学习经常要用到它,又为了区别于线段给它一个什么名字好?(点明弦)⑤进一步提问:这样弦在圆中有多少条?在这些弦中有没有特殊的弦,找找看,有没有,它是什么?(直径)接下来认识介绍它的表示方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的记忆,不会太深。让学生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探究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第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严防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
第四,课堂是学生共有的学习场所。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者,应面对全班全体学生,分别进行知识点的讲座,以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教材的要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学生相互启发,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值得各位教师长期坚持与实践的好办法。当然也不是每一堂课教师非这样做不可,这就得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定。
第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对学生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课堂里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要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后进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
第六,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学生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做到老师讲,学生动脑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灵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在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拼搏知识的大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相当大,还有许多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做好这篇新课改的大文章。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应该是学生学习、求知、交友的自我发展殿堂;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兴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学生应该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应该得到的是“鱼渔”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捕到的鱼。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应大于单个的老师。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6.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篇六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近年来体育教学凸显的热门话题。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堂变成了老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局面。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这种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是他们兴趣的需要,教师是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要从全新的视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权力。一句话: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
把体育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从主体转变到主导,一切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检验等,都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换言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良好局面呢?
首先,让学生多一些选择。
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很大,兴趣爱好各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为了培养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激发他们的活动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选择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以及器材和场地,能够在课堂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性活动中,充分培养了他们做课堂小主人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重在让学生多一点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真正改变以往教学中一切由老师说了算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例如,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状况,教师可在一些练习难度不大的教学环节中开设“练习超市。”“练习超市”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自由选择的练习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练习内容。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在“练习超市”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指导和服务,巡回于学生之间,一旦发现学生需要的时候,就要及时提供帮助。同时,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练习后要安放好器材,练习中不要争抢和拥挤等。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余地。这样就更能培养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
其次让学生多一些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起端于想象。想象和创新靠的又是主人翁意识,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想象和创新的热情。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奇特想法。因此,教师要寻找激发学生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时空和方法,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没一个环节,让学生多一份自主创新的主动权。例如,我在执教二年级的一节前滚翻学习课时,就让学生在学会前滚翻以后,启发学生想出一些优美的动作与前滚翻连起来做。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不少学生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动作:有人做出前滚翻接侧手翻,前滚翻接燕式平衡,前滚翻接兔跳等等,学生的思维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了。
第三,让学生多一份责任。
现在独生子女很多,他们都是宝贝,在家里大事小事都被家长包办代替了,所以缺乏责任感,这种品质也带到学习活动来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孩子有担当的意识。我经常有意的安排学生担当某个管理角色,让学生在行使管理职责时培养其责任感。比如,每次课前的准备工作就交给学生轮流完成,活动结束时收集器材,把器材放到指定的位置这些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切实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人翁意识以及难能可贵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有机会胜任管理角色,让学生协助老师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事项,这对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建立体育委员轮岗值日制度,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体验当家人的滋味,轮岗值日时,让学生协助老师整队,发送器材,当裁判,记成绩等。别小看这轮岗值日的当家会动,它的推行,让学生在这个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会管理,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增强责任感。许多学生在体验轮岗值日后都很有收获,在他们心底播下的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自信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责任感。
第四,给学生多一份信心。
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做出积极地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言行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如“你真行!”,“动作真漂亮!”在赞扬学生时,要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还可以伴随赏识的表情,手势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和愉悦的情感。此外,让学生参与评价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教师应提供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何被评价中,树立做主人的信心。
总之,我们体育教学的课堂要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理念的目标。
7.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篇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同时也是生活的地方。语文学习是最复杂最富弹性的, 它与生活的外延几乎相等。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有多丰富, 语文就有多丰富。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语文、感受世界、感受生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便会主动愉快地探究, 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 反而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 兴趣是推动人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能产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 轻松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 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 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及生理、心理特征。现在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 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 从适当的角度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 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 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开展教学。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 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 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 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 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 便很容易理解文章“批判封建教育, 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初中课本中选入了七篇鲁迅先生的文章, 都是重点讲读课文, 主题深刻、语言精练、篇幅较长, 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串讲模式, 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 学生就会不胜其烦, 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又完成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 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开阔学生视野,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 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尊重学生, 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协同活动,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教学《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 把课堂变成舞台, 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 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 学生边朗读、边演示, 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古文语言, 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转换角色, 充当导演, 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 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 (学生) , 调动各种因素, 让舞台 (课堂) 充满光彩, 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要明确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 (钱梦龙语) 。因此,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 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 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 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查字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 提炼语文知识, 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 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 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 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将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 潜能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 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学习的质量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 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必然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情境和气氛,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需要渲染课堂气氛, 创设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甚至不自觉地进入文章的角色中。例如, 在教学《周总理, 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时, 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情景。教师入情入境, 拨动学生感情上的心弦, 起到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 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 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 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 都可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 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 饱享秀色, 乐而忘返。教师要通过想象力激活课堂教学, 这由语文教材内容决定。语文教材内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特征, 要深刻领会这些, 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发挥想象力,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8.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八
一次新课改下的研讨课使我进一步理解到课堂教学改革中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内涵。研讨课的课题是《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人口国情引出资源和环境国情;第二步,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资源和环境国情的材料;第三步,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国情;第四步,学生交流和质疑: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该如何解决?第五步,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教师号召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资源和环境。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疑虑:1.学生是否会积极主动地收集材料?2.学生在交流材料的过程中会不会冷场?3.学生能否想出有新意的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对策?结果,课堂实际情况表明我的担心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在上课前,学生就主动把各类材料交给我检查和修改,然后又踊跃报名参加这次交流材料活动。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请看下面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郑海东同学对回收的废电池进行解说:“废电池里含有汞、铅、酸碱等有害物质,乱扔会污染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废电池回收之后,我们可以对电池中的墨棒和锌皮进行再利用。”“同学们,还有什么废品可以回收再利用?”“纸、铁、塑料……”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片段二:李堒同学介绍海洋污染的情况:“同学们,是什么导致了海洋污染?”“化工厂的污水、生活垃圾污染、伊拉克的石油……”同学们一下子列举了一大串儿。“海洋被污染了会造成什么危害?”李堒同学继续问。“就没有海鲜吃了。”一位同学的回答使教室充满笑声,也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堒同学最后归纳了污染海洋的四大罪魁祸首和海洋污染的危害。
在同学们交流材料结束后,我感叹:“同学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让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没想到这节课能如此生动活泼,我索性放开手脚进行第三步课堂教学,让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结合交流的材料,总结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面对这些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呢?”进行完第三步,我很自然地把教学引到了第四步。这一步是对课文知识的拓展,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但问题很快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解决了。
现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教师应积极做好以下方面。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学方式要转变
广大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和新教材特点做好以下工作:
1.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每节课都要做到目标明确。通过一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提高哪些能力,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要细化,要有可操作性。上课时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和评价。
2.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有和老师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创新。
3.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
4.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也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二、引导学生更新学习方式,使学生善学、乐学
1.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布置预习作业,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初步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因此,预习作业应基础性强或可操作性强,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动手动脑解决的问题。
2.课堂上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和质疑,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乐于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等学习品质,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
3.鼓励学生课后以多种方式去实践、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把课堂还给学生演讲稿】推荐阅读:
立法的还给立法、司法的还给司法河北省政法委文件的评论08-07
学生课堂要求08-29
智慧课堂演讲稿08-23
学生日常课堂行为规则07-18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兴趣09-17
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08-22
课堂学生表现评价表09-27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09-30
课堂英语演讲稿3分钟08-27
《激情点燃高效课堂》演讲稿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