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2024-07-20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精选10篇)

1.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一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学生未来是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从小让学生“学会爱惜生命、尊重他人、热爱和平、与人合作、回报社会的信念”,进行符合人性、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培养真正合格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该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例如我在教学“左与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在上课的同时,我适时的问学生在楼梯上走,假如不按一定的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后果呢?然后我放一段人们在楼梯间混乱的情景,学生看后展开想象并畅所欲言。然后带着学生亲自在楼梯间走一走,通过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让他们感受到只有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在上学、放学路上,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行走,体验到在实际生活中去,我就利用这个时机,同时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命教育运用学生生活中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把遥远的数学知识一下子拉到了学生身边,使学生学得有趣,充分体验到“学有所用”,潜移默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变角色,平等对话,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要解放学生思想,消除“惧师”心理

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在学习中,拉近距离。使双方在愉悦情感的同时,迸发创造的激情。平等,就意味着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如在教学过程有时会出现板书错误的现象,学生会因逮到了这个表现机会而“怯喜”老师,你错了。学生回答后,我常常这样说谢谢你,看来你养成仔细审题、认真检查的习惯很重要。能指出老师的错误,给老师一个改正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彻底地放下“架子”,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实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培养目标,才能不断涌现精彩纷呈的瞬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打岔,让学生在祥和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孩子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提高表达能力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要求孩子通过观察,找一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孩子通过充分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许多老师未想到的结果门中间的玻璃、闭火的开关,黑板的表面……多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很爱学,也能学好,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孩子也能学得较好,并因此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生命教育

神奇的数学王国里,充满了无数的奥秘命题。在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一些联系生活动实际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如在“认识厘米时,可以自己量一量书桌的长度,在“学习物体的体积”课后教师可以布置选择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土豆、洋葱等,测量出它的体积,并把试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已获得的,肯定深受学生欢迎。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处处可以渗透生命教育,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带领学生走出生命的沼泽、共同进入心灵的绿洲时,便能问心无愧地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让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数学教学之中!

2.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二

一、生命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每位学生生命个体为根基的。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语文学科的悠久的历史又为我们留下了富饶的文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仅是语文工具性能力的获得,到了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学生思维不断发展成熟,更应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完善个性生命,建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所以,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的生命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狭义的生命教育是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教育”原本是对20世纪中叶时期美国社会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等危害生命的现象而制定的策略,是所谓的狭义的生命教育。而现如今,中国课堂中“生命教育”的呼声是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尊重,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的生命价值。正如《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生命教育的宗旨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心理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关爱生命,创建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感悟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所以,在语文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中,通过对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赏析和交流,不仅要强调语文知识的工具性,更要强化人文素养的教育,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必要性

经过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阶段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自我的主见,但又未对世人有着固定的观点,所以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最为恰当的时期。但由于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和一定的叛逆心理,所以在进行生命教育中,往往将其融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而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言语互动以及文本内涵的赏析交流,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地生命教育的影响。

首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难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注点,注重学生的成长,完善学生的情感认知。其次,高中语文课本不同于小学、初中语文课本,它增加了多种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多样化、丰富化,体现着当代的时代特征,融入了古人和今人的智慧,体现了生命的传承的勃发,无一不包含着选文作者对于生命的重视。最后,由于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高中学生语文阅读不断增加,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和感悟总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宣泄,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的阅读课堂,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感悟,带领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去感悟作品,读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发现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体现着人学,是对“人”的生命的礼赞。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高中生,他们追求的是成功的人生,希望自己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精神状态,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大有裨益。语文教育培养的不是精神侏儒,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我判断力,具有道德和生命意识,达到自身与社会、自然相和谐的个体“人”,学会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甚至发展生命。生命教育的渗透更有助于学生学会体贴他人、关注自然和关心社会,减少社会上青少年残害动物、漠视生命等事件的发生,甚至不再发生,这对于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罗曼·罗兰曾说:“伟大的灵魂犹如崇山峻岭……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的呼吸与脉管的血液;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3)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阅读中的生命教育的传授,是使得学生站在更高的精神支点上,追求崇高的理想,精神世界的品性和高度不断提升,从而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挫折或者困难,都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设计出自己美妙的人生,活出生命的精彩,成为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四有”人。

二、现状堪忧:高中语文“生命教育”的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纵观当今中国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对生命教育的实践却是尤为不足,令人沉思。

(一)语文阅读课堂注重知识点教学,淡化人文生命教育

在中国教育中,高中教育在学生一生的求学道路中是重中之重的,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分数都是密切关注的,高考分数决定命运,这句话似乎还是起着不可更改的作用。所以高考这种标准化“一纸定天下”的考试模式使得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强调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以及各种答题技巧、答题格式的传输,关注的是高考语文怎么考,怎么分数更高,语文老师就怎么教,由此直接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学生对语文人文内涵丰富的吸引力,使得原本具有生命意义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工具化,越来越标准化、考试化,让学生觉得语文课的魅力荡然无存,与数学课、物理课等公式化的课堂没有差别。当然,也有语文课堂中传输了课文中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但是由于高中课程紧张,在阅读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往往都是纯粹的生命价值灌输,忽略学生的人格、道德、精神、意志等的培养,没有真正落实语文教育中“语文素养”“生命教育”的所在,只是游离于学生的精神意志之外而已。

(二)语文教师忽略生命关怀,缺乏与学生的生命价值意义沟通

吴惠青说: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新认识,是生命化的教育,不仅实现了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表达了“本真教育”的本质。(4)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不能忘却“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但是,如今的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阅读教学环节内容单一、环节不连贯、教学目的功利化,使得语文课堂中生命教育难以达成。在阅读环节中,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往往不是研究这篇文章所要表达出的人文内涵以及所透露出来的生命意义,往往是想着如果是高考出现了这样的文章,会考哪些题目,这样功利化的目标往往割裂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感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甚至不与学生互相沟通交流,还是实行的填鸭式的教育,这时,学生没有自己对文章阅读的生命体验,与教师、与文本、与文本的作者的对话都是隔离的,所以无法体会到文本表达出的生命的价值,以及选文的价值意义所在,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对自我、他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关心和思考。所以,社会中往往出现的高中生打架斗殴致死、不堪压力自杀等现象的发生,大都反映出学生遇到精神问题,但由于高中阅读课堂中语文老师对生命教育的漠视和不关心,学生找不到精神支柱,内心的情感得不到发泄,封闭在自我的内心中,由此变得冷漠生命,轻视生命。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人文“生命价值意义”的教育得不到清晰的实施目标,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重视学生的分数,漠视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引导,那么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得不到良性的发展,也只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冷漠“机器”罢了。

(三)高中生叛逆轻视生命,生命价值感悟不够

高中生正是十六七岁的青春年华时期,他们有着自我的想法,不太容易接受家长、教师等对他们一些错误想法的纠正,容易固执己见,想要证明自己,然而就是这种太想要长大独立的想法,但又缺少强大的内心精神的寄托,往往遇到困难时,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采取的大都是封闭自我内心甚至是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据有关方面调查,自杀已经成为未成年学生的第一大死亡因素,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自杀的比例更有低龄化的趋势。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学校的课程紧凑,家长的满心期待,作业、试卷漫天铺盖,分数的重视,学生在这些压力下,往往被动考虑的是是否有利于提高分数是投入学科学习精力的多少的标准,而语文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慢慢提高的过程,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分数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学生投入语文学习不足,成了只参照标准答案答题的考试机器,轻视了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的追求,感悟不到语文阅读课堂中生命的价值意义、体验不到生命的丰富性,对生命的敬畏、热爱、重视以及探索都慢慢消失,他们理解不了生命中的生与死,对生的不够珍惜,对死的不够慎重,甚至最后终将会造成大错。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建议

于漪曾指出:“教育要给学生提供四大精神支柱。但现在呢?作业笼罩了整个学习过程。作业=读书=学习=求知,这是极为荒唐有害的。现在中小学教育的普遍倾向是重理轻文,毛病都出现在‘急功近利’这四个字上。这是要负历史责任的,因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会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导致国家民族的灾难。我们再也不能办没有灵魂的教育了,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可爱的孩子啊!”(5)从于漪老师的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教育是教导学生面对不同的重大生命问题时能够学会解决,而不是逃避,是要丰富学生的生命意义,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生命教育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发现并用好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

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区别于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它的内容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更加丰富,更加深度化,对高中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有着众多具有生命教育的阅读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文章时,要发掘阅读素材中的生命意义,用好这些素材,在阅读课堂中与学生交流语文的人文生命价值。例如在苏教版必修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的体现。如在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等等诗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悟到青春生命的昂扬,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求,实现自我目标,奋勇前进,这些都是非常激昂向上的生命礼赞。再如必修二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最后的常春藤叶》都体现着对有限生命的礼赞,生活中虽然都有挫折,但仍然要珍爱生命,要做精神的强者,要有自我的精神寄托。这些例子无不体现出生命意义教育的不同方面,而这些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对学生精神、意志、人格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课文中的这些篇目如果能被高中语文教师用好、挖掘好,对学生感受自然、社会、情感、生命都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的。

(二)教师阅读课堂中学会引导学生探寻生命意义,启发生命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所以,在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意义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在阅读环节中不能填鸭式地告诉学生阅读素材中的生命意义是什么,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了。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感悟阅读素材中表达的生命意义,从而带动学生在阅读其他的文本素材时能够自发地感悟文本内涵。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生命教育渗透环节中,语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加强与学生的精神情感世界的沟通,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赏析文本中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运用共情法,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动之以情,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讲解课文,描述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沟通教材中选文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相连接的桥梁作用,带着学生走进课文,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感染他们的情感,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中《祖国山川颂》一诗中,教师可以先范读,要注意读的情感,断句、重点词怎么读,带入情感,融入其中,而后让学生朗读,从读中悟,从悟中读,去感受这首诗歌表达出来的对祖国大自然山川的生命热爱。此外,在课堂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将文本的素材生命感悟的主动权交于学生之手,让学生自我去感悟情感,相互交流,思想发生碰撞,如果发现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对生命的感悟有过激或者消极行为,由于语文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这时候就可以及时地科学、善意地引导这些学生,使得他们的生命教育得到良性的发展。

(三)开展高中生课外阅读,提高生命价值,加深生命感悟

对高中生生命教育的渗透除了来自课堂中学校必修教材中课文素材,高中生的视野更加宽阔,对世界的求知欲更加浓厚,所以课外语文的阅读,也是不可减少的。从更加宽广的生活中学习,众多的书籍中探索生命价值、感悟生命魅力,对培养高中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无论是拓宽眼界或者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高中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必要,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专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老人与海》这一本课外名著去感悟这一生命意义。通过感悟主人公圣地亚哥在面对大自然的凶恶环境中,不是选择躲避或者失败,而是通过强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勇气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从而论证了他的那句“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名言,激励着多少不畏挫折、不肯放弃的青年去奋斗、实现自我目标。所以,在学生阅读之后,语文老师可以组织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去讨论圣地亚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价值和人生追求。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下,学生很容易感悟到圣地亚哥身上不畏惧死亡、不愿屈服,直面人生,奋勇向前的生命意义,而这些意义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也是能起到模范作用的,激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失败,要积极向上,努力攻克难关。因此,通过课外语文阅读,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感悟生命丰富的精神意蕴。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个体的人格、精神、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让高中生在获得语文工具性知识的同时,唤醒生命的认知,增强生命能力,感悟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生命价值观,达到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生命,超越生命,让高中生青春活力的生命绽放灿烂的光彩。

注释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2)

3.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探讨 篇三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生物;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20-01

一、生命教育,当今教育缺失的一环

2013.9.4,17岁的少女黄某就读高三,因向哥哥索要一部5000多元的新手机无果,从外婆家楼顶上跳下,花一样的年纪就此定格。2014.3.13,萧振中学高三学生贺抒勤因不满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冷落与区别对待,在发出一阵恐怖的笑声后纵身一跃跳下五楼,当场身亡,而此时离2014年的高考仅剩下86天。2009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当代中学生之中每5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曾经想过自杀,达到总体样本总数的20.4%,而曾经为自杀做过种种计划的也占6.5%。一则则血淋淋的现实不禁让我们唏嘘:“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极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极大程度上折射出部分学生生命观淡化的的普遍现状。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行为发育和成长的高峰时期,不断地应对来自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压力使他容易发生情绪低潮现象,由于缺乏理性解决事情的方式,他们认为消除一切负面情绪和问题得到安宁的方法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应试教育过于看重成绩与对生命教育的漠视,使得一个人在长期受教育过程中并未形成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这也是导致许多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的最大症结。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天下不若生之贵也”——墨子,生命的存在是世间一切万物的本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仅有一次,如果放弃了它,也就放弃了你人生中所有的一切。由此,加强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二、适时渗入生物课堂,生命教育潜移默化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量涵盖生命教育的素材,如果我们能从大背景去研究钻研,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可以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给生命教育创造有利的普及途径,既能提升课堂的鲜活度,又能有效的培养人文精神。

1、细胞到个体的形成,生命来之不易,珍爱自己的生命。关于一个个体生命的来源,其实在初中教材中就有所涉及,但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爆发期,对于身体的变化既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又带有羞怯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往往阻碍了教师发挥课堂与生命教育结合的授课效果。到了高中阶段,心理成长速度加快,很多学生从懵懂逐渐走向成熟,由此以课堂为主阵地,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升华生命观,价值观具备了可行性。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6章主讲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的增殖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一节,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主要偏向分析其繁杂的分裂过程及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对于新生命形成的繁杂条件和神奇历程,与个体生命形成的意义探索甚少提及。结合初中生殖知识,创设条件共同探讨生命来之不易,如成年男性每次排出的精子可达到3至5亿个,女性一生能发育成熟的卵泡却只有400个,一个精子要与亿计的精子竞争才能得到受精的机会。成功受精的受精卵只有通过通畅的输卵管才能在子宫中安家落户,由此经历漫长的胚胎发育阶段。一个小生命的诞生,从经历配子的形成到胚胎的发育乃至母体的分娩,都不容出错,细胞每一次精确地分裂都是自然界沉甸甸的馈赠,如此精心塑造与得来不易的生命,如何能轻易舍弃。创设情境,把握情绪,在提升课堂宗旨的原则上构建生命教育下的生物课堂。

2、从遗传到变异,尊重自然规律,敬重他人生命。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中提到:“人人生而平等。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珍爱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自私”的活着,敬重他人的生命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根本的要求。可如今,从人神共愤的江西高中生挥刀割破班主任颈动脉案到震惊中外的湖南邵阳高中生跨省截杀案,他们的世界已不再纯粹,这种“视他人生命如粪土”的病态心理似乎激怒了还活着的人们,都仅仅只有一次的生命,怎可妄自剥夺!人教版必修二主讲遗传和变异,在创建课堂的过程中认真分析素材,就能自然地讲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例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这节,在对遗传只是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基因对于性状的控制,并将这种遗传现象辐射到人的外貌等其他方面,再通过学生自己对现实例子的探讨,让他们感受到遗传在自身的体现。同时,扩展到植物,动物,提升认识,使其在摸索过程中得出遗传是一切自然界生物的共性,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是自然界的遗传规律。再如,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这一章节,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用下,幸运的人群获得了双亲的最优基因,但也有不幸的人因为不同变异成了社会的弱者。一个有公德的社会公民,对待他人的生命,无论是强富还是贫弱,当你的行为影响着他人的生死,不管造成的结果多么微小,都应该慎之又慎。

3、从细胞分化到细胞癌变,助人为乐,人格升华的标志。最近多年来,白血病发病率逐渐呈走高趋势且低龄化,青少年及儿童急性白血病多数发病急促,除极少数特殊患者可能行自体移植外,绝大多数都只能靠异体移植。在我国,每年大概会有400多万名各类疾病的患者等待骨髓移植,可骨髓库中的储备量却远远是供不应求,无数的患者只能在迫切期盼中痛苦的结束生命。在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中,学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时,人体骨髓中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造血干细胞,源源不断地更替在新陈代谢中衰老凋亡的血细胞,在理清分裂与分化机理的基础上链接相关实例,从观念上消除学生对于捐献骨髓会损害健康的错误想法。骨髓移植时通常要求配型完全相同,可在人群中骨髓配型相同的概率其实是很小的,若捐献者人数很多,那么在患者找到相同配型的机会就会增大。一个成年人的骨髓大概会有3公斤重,一名供髓者其实只需要捐献约10g骨髓造血干细胞,便能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无私的爱心却总能超越生命的长度,温暖人间。

三、守护孩子的未来,是你我共同的责任

保证青少年群体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提高他们生命的韧性,学校的教育自然必不可少,而只有课堂言语灌输的教育是不够的。当学生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时,更需要来自各方的正面引导。然而如今扭曲的社会,注定你我守护学生未来的路更加长,责任更加重。

参考文献:

[1] 郑洪冰.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内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2):4-6.

[2] 伍阳斌.生命教育:素质教育的底色[J].四川教育,2006:2-3.

4.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四

近年世界各国的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从我国现状来看,“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今,在“教育回归本真”的呼声中,人们顿悟“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而今新课标下生命教育作为当代富有新意的改革思潮与改革实践;特别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的主题有关,这些课文有的关注人类自身个体的生命,有的是关注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

可以说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生命教育蕴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积极健康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并能积极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提高生命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和宇宙,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这时,老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指导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最终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最终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尽可能得到充分表达,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说只有在学生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2、在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惜时与敬业。惜时与敬业是生命价值“社会性”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

教学中;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师生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在明确探究方向后,学生分组搜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有人回答: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有人回答: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后,形成结论: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现代绝对不会是这样子,因为现代社会人懂得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的病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和认识,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加强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而且让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并与其他学生信息共享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在这样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对生命价值认识。正如有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当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二、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并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1、有意识引导学生写有关“生命”的话题。

初中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忽视对生命的话题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规律、内涵和本质,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能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在谈话或作文中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写中有得,就很好。

2、写作点评中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老师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例如,我们班学生写的《麻雀》,在文中学生写了自己看见的几只麻雀命运:有雏雀冒然离开父母而被人捉住,有麻雀因自然风雨摧残而死,有麻雀被人类猎杀等,通过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类与麻雀有一样的生命却常常无法把握自我命运的思想。本文主题虽然有所消极,但是可以看出小作者对生命的独到理解。我对该学生只适时点拨,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因此他在主题升华时写到:“人活着常常如同麻雀一样,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谁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总之,写作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能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勇敢自信的面对,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三、开展语文方面课外活动,感悟生命意义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课外活动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有意义的事,不极端行事,不自暴自弃,这是对生命敬畏的最朴素的体现。

1、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通过观看交通安全片、看一些图片展览,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或收集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片、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开展有益的生命教育集体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生命的价值观。

如材料一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三十四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这样在阅读、收集、学习和不断的感悟中,他们不仅能明白“生命因信念极其顽强、坚韧”还理解了“生命因抗争而尊贵。”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无形中得到认识和升华。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而生命教育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机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学会如何关爱身边的生命。

5.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五

摘 要: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好物理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实验、认真思考,才能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意志素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品质素质、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这些素质,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为祖国的强大、人类的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职业高中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对于职业高中教师来说,更是一次较大的挑战。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物理教学课堂,利用物理课实验多、操作多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把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中开展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能够极大地陶冶学生的科学情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素质教育下的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铸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学习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情操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物理学史的知识来铸造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智力因素这个操作系统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各种知识技能的加工和处理工作,它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结构,如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等。由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整体属于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这个动力系统对智力因素的操作起着推动、定向、维持、调节等方面的作用,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学过程就是这两个系统的共同活动,智力因素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离开了智力因素,就谈不上教与学;非智力因素是维持教学活动的保障,支配着人生与某种教学活动的意愿、倾向、动机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没有操作系统,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没有维持调节系统,教学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物理教学中智力因素是基础,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素质

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状态,意志是创造力的可靠保证。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那些目标明确、意志坚强的学生才会取得学习的成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把物理学史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物理学的重大贡献,了解前人探索的道路和探索中的艰辛,以及只知奉献不求索取的献身精神。这些是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培养意志的最好教材。如: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实现捕捉雷电的惊人实验;焦耳在近四十年时间内做了四百多次不同的实验,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定热功当量;爱迪生为寻找合适的灯丝,试验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研究笔记达四万多页;居里夫人经历一千三百五十多个昼夜,历经千辛万苦,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一克纯镭,但她没有去申请专利,而是毫无保留地把科研成果公布于世;我国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等为了祖国的富强,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弹之父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建设,隐姓埋名几十年,为后人称道等等。介绍这些史料,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并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意志。

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不仅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更来源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来源于创造力资源的开发,来源于创新教育。现代教育观认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物理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最高目标,充分利用自身学科特点,挖掘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并发挥其先决作用为前提,有意识地使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6.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六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对知识的好奇心,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新课程对这方面要求的凸现以及数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让它焕发“生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追求和期待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珍爱生命意识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借助传授知识,渗透生命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左与右”这节课时,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走路靠右走。在上操和集会时,我带着学生们在路上走,就给他们布置作业:如果违反交通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此外,在找左右邻居的游戏中,我抓住契机,适时加入了“远亲不如近邻”,“要与同桌和睦相处”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在进行加法、减法、除法的笔算教学时,不是教他们简单的模仿,在让学生理解算理的同时,学会有序的计算每一步,并教育他们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以此来培养他们踏实、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不仅对自己所做的题目负责,做人方面也一样,对自己的言行要负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命教育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单给他们讲大道理,其收效是不大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创设“小小图书馆”情境进行引入,在游戏中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出错误所闹出的笑话,此时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出错会带来怎样的损失。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选用的素材也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绿化环境种树,节约用水,积极锻炼身体等事例。这样就有机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三、注重个性差异,渗透生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尊重、信任。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携手学生共同营造具有生命化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中成长。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创造的空间,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例如,教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可能性----抛硬币”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拿出硬币,自己大胆探索地谈如何抛硬币才是最好的办法,(不让硬币到处跑),结果出现多种不同的抛法:有的学生说用手指弹;有的学生说用双手接然后合并;有的学生说抛到桌面上用手盖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从不同方面解决了问题,显现出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里,学生首先是按自己的喜好,接着是从自已的理解水平出发,选择摆放和归类的方式,教师并不随意作出定性评价,而是一一展示出来,再对学生加以指导。在这样的教学里,学生有直观的动手操作,也有理性的比较归类,有合作,也有自主探究,个性化的思维一一闪现,因此才有了多种的归类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就是生命在思考、完善、寻求优化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是充满生命律动的课堂,洋溢着生命光彩的课堂。

四、创设教学情景,渗透生命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景,借题发挥,适时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学习加减计算时,有一幅学生排队乘车的场景图,出示图后,我让学生说说应该怎么乘车?学生说到:要排队有序上车,要先下后上,要主动给老人让座等等,我就此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作为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通过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机地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五、培养良好习惯,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时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必须写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7.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七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初中思想政治的教材中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 但却太过平实, 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教材挖掘出生命教育的本质内容。生命教育主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懂得欣赏自己, 珍惜生命, 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开展生命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通过生命教育, 学生能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学会接受他人, 关爱他人, 从而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生命教育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自我, 也让学生了解了世界, 理解万物存在的意义, 体会世界的美好, 感受自然的神奇, 学会适应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命教育还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让学生发现生命的乐趣,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的生命教育

我国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通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进行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即是笑迎新生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 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 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只有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 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才能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而新起点即是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能够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明白集体的重要性, 增强集体凝聚力。小游戏是这样的:选两位同学在互不商量的情况下在X、Y中选择一个。如果双方都选择X, 则每人各得10分;如一方选择X, 一方选择Y, 则选X的人扣15分, 选Y的人得15分;如果两人都选择Y, 则两人都扣掉5分。现在假定你和那个同学做这个选择, 不管对方选择什么, 请问你选择哪一个呢?这个简单的选择题体现了“双赢”观念, 可以体现出参与者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因为在不知道对方会选什么的情况下, 如果自己选X, 就有可能会失去15分, 双方的差距将达到30分。但凭借希望对方也选X的心理, 仍是选择X, 对双方都有利。在这样的小游戏中渗透生命教育, 让学生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班级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生命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懂得欣赏自己, 珍惜生命, 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中, 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及书本的情景问题分析, 向学生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 关注自己的健康;尊重生命, 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又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 教育学生要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生命中的第五颗子弹》, 教育学生乐观地面对挫折;通过世界石油大王哈默先生的成功案例, 向学生传达了自尊的重要性;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 教育学生维护自己的人格,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因为信息时代的共享性及高速性, 学生在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同时, 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腐蚀, 现在的初中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 自我保护能力差, 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因此引导学生建立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至关重要。生命教育是初中教学的具体要求, 旨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发现生命价值。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成绩太过执着, 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 导致了对学生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方面的培养, 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树立生命教育观念, 体现了以人为本, 能使教学更人性化, 并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四结束语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引导学生建立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懂得欣赏自己, 珍惜生命。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生命教育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卢彩云.为成长奠基为生命添彩——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2) :65~66

[2]苏建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8) :459

8.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命教育;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24-02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何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指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为起点,使学生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1高中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中阶段从心理学角度看,按照年龄划分为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学生身体发育已臻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基本保持平衡,但神经系统的联系和机能复杂化仍在继续。在认识方面,高中学生绝大部分能正确处理好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自我意识过强,抗挫折力差,自控力弱,缺乏辨别能力,叛逆心理严重等,导致种种漠视和践踏生命的行为屡屡发生。从高中生身心发展来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生命教育的物质条件,更有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1.2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科

教育要实现人的生命的总体生成,需要借助各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把德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健康的生命情感,提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培养热爱生命、积极生活的学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被工具化了。教师受制于升学指标等行政性压力,教师的精力过多地被各项考核和单一的考试机制所牵制,久而久之,教师成了教会学生取得高分的“教书匠”,失去了教学上的自主权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思想政治课在学科中处于“副课”的地位,这就使思想政治教师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这样使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处于无奈和倦怠的职业和生活状态中。试想,这些教师又怎能成为优秀的政治教师,又怎能成为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呢?

教师要融汇生命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生命意识:首先,自身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通过互动传递给学生;其次,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坚持以生为本,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生命教育不但要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同时也要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2.2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内容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把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开来,把完整的生命体仅当作认知体来对待,从而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教师充当教材的搬运工,单调的知识灌输使课堂教学显得死气沉沉,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乐趣。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要结合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生命意义,追求生命质量,使课堂教学透射出生命的气息。

如在《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正确消费观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消费观,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尊重他人劳动、孝敬父母的思想情感。通过《哲学与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制消极人生观的能力,确认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身的精神生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2.3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政治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体现学科教学的生命性,实现学生的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高中生对我们空洞的理论说教往往不乐于接受,我们的教学方式应以生命化的活动为载体。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广泛推行的“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模式,都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去反思,逐步达到生命意义的把握和追求。

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模块构建的,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高中政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生命是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共同的生命互动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课堂教学要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才能展开,学生才能焕发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不断地体验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各种教育形式的最终指向。“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育的形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才能构建生命化的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肖 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中国教师,2006(5)

3 董林辉.浅谈生命教育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彰显.科教文汇,2007(7)

Adding the Life Education in Politic Subject in Senior High School

Zhou Yimin

Abstract:There is advantage to use the life education in Politic Subject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is text show the importance and the way of using the life education in Politic Subject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9.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九

据有关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更可怕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两个迹象:一是自杀率呈上升趋势;二是青少年自杀率较高,且有进一步低龄化态势。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在警醒我们:生命教育对广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来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旨趣,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和谐丰满、蕴涵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主要阵地,更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体会,去感受作者笔下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春天,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界中生命的力量,并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获取生命的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乃至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感受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关爱生命,学会欣赏他人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没有高等和低等、有价值和没有价值的区分,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质的基础。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让学生感悟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瓜子,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呢?

二、利用写作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能充分抓住这些作文过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也就充分发挥了作文教学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较好发展的作用。

(一)、在作文写作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以生命问题为题材作文,生命问题是一个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是那些自然界小生命的生命过程等。教师可以通过关注这些问题来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让学生在完成有关生命问题的作文中,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这样,我们既实现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又拓宽了学生的`作文题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的能力。

(二)、可以在作文讲评中渗透生命教育。在讲评中也可以渗透声明,根据对学生所写的作文的批阅,提取其中有生命教育意义的语言与材料进行点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要注意在讲评中与学生真诚交流,坦诚相见,要创设随意中流露真情的气氛,就如聊天。应该让作文讲评成为师生间的心灵的对话,成为师生间的互动的舞台,让师生互相汲取清亮的生命汁液,使自己的生命之树也勃发生机。

(三)、坚持写观察日记,关注周围的生命状态。写观察日记是作文训练的常用的手段,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学生每天只是埋头读书,对身边的世界和周围的生命关注太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写有关生命问题的观察日记,可以是对自然植物的观察,也可以是对家中动物的观察,还可以是对一般生物的生命过程的观察,并把观察所得的过程和感受诉诸文字。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较好的生命教育。

三、拓展课外阅读,加强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及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1][2]下一页

10.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篇十

湖北省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

覃翠瑛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使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尊重关怀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初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是生物课,作为中学生物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一、课堂渗透

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阵地,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引导学生从爱惜自己的生命开始,扩展到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这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1.关注生命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众多的生命个体彰显着勃勃生机。那么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我结合教材中“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内容引领学生去关注这一问题: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而不是由上帝或神创造的。因此,教育学生关注生命,要树立正确而科学的生命观;同时,还要对各种生命体的产生、存在与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等加以综合研究。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 不能形成原始生命。在地球历史中,生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地球上现存的各种生物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生物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和地球上的其他许多动物一样,人的生命也是从一个很小的受精卵开始的。男性的精子经过千辛万苦和女性的卵细胞在输卵管里相遇并结合后,便形成了受精卵。随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并进入母亲的子宫内,胚胎植入子宫内壁后,接受胎盘和脐带为其提供的养料和氧气发育成胎儿。胚胎在子宫内一般生活280天左右,期间,母亲的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系统的生理负担加重,发育成熟的胎儿经母亲分娩来到人间。新的生命便在母亲的痛苦与欣喜中诞生了。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要善待母亲,感恩母亲,感恩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这也是生物教学中值得高扬的主题。

2.尊重生命

人生没有回程的旅途,生命不会让你去了再来。人一生中有所作为,往往是在青春期打下的基础。因此,尊重生命,首先一定要自尊、自爱,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为什么说青春期是生命的春天,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黄金时期?其实教材“青春期发育”内容中就能找到答案。教学时,只要师生们通过分析有关人体生长发育的数据和图片,就不难认识青春期的特点: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的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等。不可小视的是师生们还补充列举了一些名人、伟人的实例,它能极好的使学生意识到青春期是美丽的,我们应以实际行动来展示自己的青春之美妙与青春之活力,使生命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尊重。

3.珍爱生命 生命是美好的。健康和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然而疾病、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灾害却不断地向人类袭来。更可悲的是许多人为的灾难也在摧残着鲜活的生命!毒品,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今天,毒品,像一个幽灵,正在悄悄地向我们伸出魔掌,威胁着许多风华正茂的青年,吞噬着那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人们的生命。鉴于此,对青少年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是我们做教师的义不容辞之责。于是我在教学“健康地生活”内容时恰到好处地渗透这个主题,让学生知道了毒品的种类很多,是成瘾性极强的物质,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吸毒和贩毒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所以,青少年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让生命之树永放光芒!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我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禁毒展览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毒品对人身心健康的损害及对社会的危害,明确了健康地生活对生命的重大意义,从而树立自觉抵制毒品,珍爱生命的强烈意识。

4.欣赏生命

地球孕育着生命,地球是生命的家园。我们要善待地球,欣赏生命。学生通过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了解到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确立了“三北”防护林等十多项大型生态工程,使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有了较好的资源基础和广阔前景。现在这些生态工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课外读内容——“生物圈2号”实验,知道了“生物圈2号”是美国科学家模拟地球这个自然生物圈而设计的人造生物圈,“生物圈2号”实验没有获得成功。“生物圈2号”的研究告诉我们,在目前的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与人类生活的地球类似的环境条件,也进一步说明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更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好地球,要从爱护身边的动植物做起; 3 保护好地球,要从保护好周边环境做起;保护好地球,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5.成全生命

人在成长中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或给予他人帮助,但没有什么帮助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重大,更有意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量、输血和血型”、“大量提倡无偿献血”等知识后,学生明白了: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无偿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健康人的血液可以帮助失血者恢复健康,使他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无偿献血,是公民的义务,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也是我们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风尚。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尽管我们的年龄还达不到献血的要求,但我们任然可以为无偿献血事业做些宣传,以增强社会的献血意识,为生命储备一份精彩的礼物,让生命之树常青!我还结合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的知识,向学生们补充介绍器官移植这项20世纪以来医学领域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器官移植是世上最美好的接力。通过器官捐献,爱心得以传递,生命得以延续!这就是成全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6.敬畏生命

只有当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教材“生命的发生和发展”中有一段“猿向人过渡”的大致过程,学生通过学习由衷地对人类祖先那划时代的选择产生了敬畏心理。古生物学证实,在距今1000——3000万年的非洲森林中,人类还与大猩猩等类人猿是一个物种,作为森林古猿树栖在热带丛林中。后来,由于造山运动和气候的剧烈变化,迫使最终进化为人类的最早祖先的一些古猿选择了充满挑战的地面生活,而进化为现代类人猿的祖先的 一些古猿依然过着“安逸舒适”的树栖生活。虽然这一选择不是人类主观意志的决断,但却使人类的生命摆脱了野蛮,一步步迈向高度文明的境界。人类的正确选择,不仅能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且也为他人描绘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甚至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添上闪亮的一笔。

二、实验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不可避免要拿生物做实验,因此实验课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实验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不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伤害活体,注意动物的善后处理,实验之后把其放归自然,给学生留下珍惜生命的印象。如在做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或青蛙后肢的蹼内)的血液流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活动结束后将小鱼、青蛙、鼠妇放回大自然(或放生),做“探究鱼鳍的作用”时让学生用纱布和绳子捆扎鱼鳍的方法来代替剪掉鱼鳍的方法。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明白,科学不能随随便便地牺牲一些生命来换取,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要珍惜生命的种子。

三、课外活动渗透。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如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后,让学生将玉米种子带回家,感受健康的种子在适宜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都具备的条件下才能萌发,植物在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后才能形成种子;通过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感受生命成长的不易。

四、利用各种纪念日渗透

利用各种纪念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如利用“3.12”植树节、“4.1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6.26”国 际禁毒日、“12.1”预防艾滋病日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学生参加“救救濒危野生动植物”、“救救餐桌上的野生动物”、“救救大鲵”等系列竞赛活动,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尊重、爱惜生命,关爱其他生命,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物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意味着不仅要向学生传播有关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等科学知识,还要在实际行动中注重生命教育思想的落实。生命教育不能靠堆砌的理论说教,而应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关于生命的启蒙教育与引领,能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不断探求,去把握生命的真谛。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增添生命的色彩。让我们一起携手,去享受丰盈而灿烂的生命!

作者简介:

上一篇:做大做强我市旅游业的建议下一篇:《草船借箭》读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