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的读后感

2024-09-13

从0到1的读后感(共14篇)

1.从0到1的读后感 篇一

《从0到1》读后感

这是一本风靡世界的商业书,作为现阶段的我来说,读这本书可能并不能对其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尤其是本书里面很多的商业理论。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这是本好书,不单单在商业领域来看,即使放到价值观念的层面,也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在书中作者彼得-蒂尔开篇便问了读者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的问题上你与其他人不同。”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好去回答。这句话非常短,但却是这整本书的贯穿,串联起所有的章节,支撑着所有理论构建的大厦。直白的去理解这句话,去回答这就话的话,应该是不难的。对于一个事物我们有什么异于其他人的看法,但我认为如果去深层次的挖掘这个问题,这不单单是要问我们关于一个事物的看法,更是在问我们看待一个事物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于一个相同的事物,出发点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的话,那从同一视角出发的视线,也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也正是在考量大家在面对芸芸大众看似平常的事情时,能否看到不一样的具有价值的东西。这也就是本书从0到1的思想的精髓。要拥有这样一种善于发现隐藏在事物之间不为大众所看到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有了从0到1的基础。这个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彼得-蒂尔所要展示给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想的深邃与独特。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自己的重大商业决策,即旨在鼓励高中和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的“20under20”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每年在全美选出20-25名20岁以下的青年天才,两年之内给他们十万美元去做他们自己最想做的创业项目。这个项目的官网上写着一句话:some ideas can not wait.但是这个项目在初建之时,即使在以自由著称的美国,也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并且批评声喧嚣尘上。人们纷纷指责这个项目是在鼓励学生们追求商业而却放弃学业,哈佛大学的校长更是将这个项目称为尽十年来最糟糕的慈善项目。但是后来的这个项目的结果反映确是非常的积极,并且我们可以预期,假以时日,这个项目中很有可能会涌现出下一个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菲,因为一些创意不能等,也因为成功的道路不只高等教育一条。或许彼得-蒂尔的这个项目对于世界的推动力是万千波浪中的一朵,但这个项目的成功所反映并证明的一个理念,即人们对于成功的统一标准扼杀了很多的可能性,高等教育不是唯一出路,人们的自由的发展才能最大的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社会是否进步,也在于是否对于人们自由发展给予极大地支持,这两者的关系是交互的,而且是具有良性循环的。

在为本书所做的序中,徐小平先生提到了一点,我们国家在2014提出了关于扶持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在2014年12月10日在教育部官网正式公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即日起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其中包括“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而且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各项扶持政策纷纷落实到了纸面上,其中包括关于大学生创业享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大学生二三线城市就业及相关配套鼓励政策。

在面对培养从0到1能力的道路上,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实做到了做好引路人与陪跑者的角色,但是在这个综合问题上,从来不会一方面的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创新精神,能够从0到1,而非万千一样,从1到N,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也是一个跨界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才刚刚的开始,而且是十万八千里的第一步。

在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通过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层面去考察,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在近一两年,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那就是创新,而且其热度已经盖过了前几年的全球化。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我来说,一直不得理解,索性冷淡对待这一切。但是读了这本从0到1这本书后,我发现在这本书中,彼得-蒂尔也在给予这两个词极大地热情,其中给予创新以欢迎,给予全球化以排斥,这无不与我们今天耳濡目染的新闻所反映的一切不谋而合。

在本书中,彼得-蒂尔一直在强调一个思想,那就是要从0到1,而不要去1到n,简单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创新,要创造,而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在书中,彼得-蒂尔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其概括起来大体是一下内容。有的企业会成功,而有的企业会失败,成功的企业的原因都不尽相同,而失败的企业的原因却大体相同,那就是成功者一般都是创新者,而失败者都是从1到n的复制者,成功者通过创新,得到垄断的权力,而失败者通过抄袭,通过复制,成为与被复制者的竞争者,蛋糕的大小没有变化,但是复制者越多,每个人能够分到的蛋糕就会越少,这就是竞争,这就是竞争一定会失败的原因,这也就是复制与抄袭不可避免的后果,而创新却是另一种思考方式,它并非去抢夺现有的蛋糕,而是去自己去重新做一个蛋糕,那么这就可以独得所有的奶油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复制的过程,将一个成功的模式复制到全球去,在南美,在亚洲建立起欧美一样的摩天大楼,一样的发展模式,而这些现在确实使一些国家落入了发展的困境中,竞争的加剧,让这些国家间没得蛋糕可抢了,这些需要我们深刻的反思了。这让我想到了我读过的一本历史题材的书籍。其中写的是关于元朝的事情,元朝在历史中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确是幅原最为辽阔的一个朝代,而且还有万古流芳的丝绸之路。元朝统治者蒙古族被史书记载为杀神下凡,他们攻城略寨时经常都会屠城,但是就是这么一群不懂中国儒家思想,不懂统治体制运行的一群人,却在其治下拥有马可波罗所描写的元大都的遍地黄金。而且据历史记载,在元朝的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一片泰康盛世之景,这让当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读了这本书,我试着运用其中的从0到1的思想去理解那段历史,豁然开朗。其他的朝代的老百姓基本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统治政府繁重的徭税,政府注重农业的发展,轻视商业的发展,并且有些还规定经商者不得为官,其后代子孙也不得为官。政府为了戍边,不但征兵,把农民百姓从田中赶到边关,而且征收赋税。这样当发生连年征战或饥荒,农民百姓就会要推翻统治阶级。陈胜吴广还有后来的李自成。但是元朝不懂儒家,不但不轻视商业,而且还重视发展商业,元朝统治者不是从前朝那里学来统治经验,从1到n,而是积极发展贸易,让阿拉伯人串联起来欧亚大陆的贸易,而统治者仅仅收取贸易交易中一些手续费,就是这些手续费,免除了从事农业劳作的人们的沉重的赋税,使的元朝的统治鲜有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而起的**。这就是元朝能够在这件事情上成功的原因,并非去运用千年不变的传统做法,去向农民增收赋税,而是运用新的方法解决了政府财政的问题。

结合现在的现实情况,我们国家的新闻中经常提到要创新,无不是认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从0到1才是具有前途的光明,而一味的从1到n,只会让我们向前的道路越走越窄。我们要鼓励创新,鼓励发展这些可以让我们国家的企业取得竞争力,取得垄断能力的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国家在走向振兴富强的道路上步子才会越迈越有利。

在前面我们就提到,取得从0到1这样的突破,并非是一个一撮而就的事情,这是个综合的问题,这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这需要人们最深层次,最根深蒂固的思想的转变。我们喜欢说要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乍听起来,这就话没有什么错误,而且还特别的正确,但是在我学到了本书中提到的幂次法则后,对于这句话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在这本书中彼得-蒂尔认为不论是投资还是生活都遵循冥次法则,即20%的关键事物带来80%的收益。大体意思即为,我们大部分不会对于我们面对的事情都很擅长,而且在对于每一件事情付出同样时,收获一般都会不一样。我们为了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我们花掉了我们的80%的精力,去取得了20%的收益。所以细思一下,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是多么错误的一句话,而且当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作为一个评判标准的时候,又会是多么的可怕。对于一个面对即将高考的高中生来说,他的目标便是考上好大学,而途径就是要在高考中尽量考得比别人更高的分数。这样的一个标准就犯了上面我们提到的一个错误思想。如果一个考生在某一个方面特别优秀,而在其他方面表现一般,那么他就会失去上升的通道,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更可能失去了中国的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比尔盖茨。面对上千万的高考生,画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标杆,那么这些高考生都成了去争夺一个蛋糕的竞争者,而且要想有一口蛋糕吃,就需要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也要花80%的精力去做,这便是失败,这便是错误。我觉得对于自己乃至社会来说,当我们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社会才会最大可能的进步。所以要打破一个标杆的思想,“尽量把所有的事情做好”,让维度增多,让自由变大。当我们打破了这一思想惯性,我们从思想层面就能够去接受特质,就能够接受从0到1的思想。也就能用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去考量我们视线内的一切。我想用彼得-蒂尔的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那就是在开篇他的那个问题,“在什么重要的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我会继续深思,也希望我们都会深思。。。

2.从0到1的读后感 篇二

O2O竞争之惨烈,如硅谷风投教父彼得泰勒《从0到1》中描述的那样: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如何在红海的O2O竞争中,突出重围,脱颖而出,建立自己的从0到1?

以下内容整理自我与邻里间CEO方智的对谈。邻里间在2014年获得千万级别天使投资,但方智一直不认为“烧钱”是O2O的出路。

O2O创业者普遍焦虑,源于许多O2O模式没有竞争壁垒。方智一直思考着社区O2O的壁垒在哪?

“非颠覆”社区O2O模式

“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上。”

社区O2O这两年一直是创业热点,“衣食住行”只要用互联网模式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成功,都是千亿估值平台级公司,何况是万亿级市场容量的社区服务O2O。

对于社区O2O,95%的创业者都是想绕过现有物业,某融了1亿人民币天使的社区O2O项目,曾经用邮寄明信片的方式来确定每一户户主的身份。这种上来就想在物业产业“闹革命”的方式,代价巨大,效率低下,并且会和整个传递物业处于“竞争”的不利位置。这是众多社区O2O项目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一直言之“颠覆”,实际上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并不是什么“颠覆”(特别是与传统行业结合紧密的O2O领域),而是解决行业痛点,为行业提高超预期的价值,大幅度提升传统产业效率及收益问题,从而快速淘汰“低效者”们。

一个切入O2O的创业者,想获得利基市场(niche market),第一思考点应该是如何“提升产业效率”,才能真正利于竞争上风。估值高达30亿美金的外卖O2O平台饿了么,靠大幅提升餐厅翻台率整合市场,410亿美金估值的Uber提升了社会车俩的利用效率,滴滴快滴也大幅提升了出租车的接单效率……

从0到1的过程,怕的是无法把握事情的核心价值,而习惯性的想用用户运营数据与地推思维去解决一切问题。而后期出现的一批创业项目如社区O2O“邻里间”正是为传统小区物业提供企业级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平台+运营”,通过提升传统物业企业效率来整合B端(物业)和C端(社区用户),从而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的,为社区用户构建全新的便利社区生活方式。服务社区用户的同时,帮助物业实现多元化增值收入。

以物业管理切入社区用户资源

“在静态世界里,垄断者只是收租人,购买者没有选择,这种人为造成的稀缺并不会带来新的价值;而现实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世界,富有创意的垄断者创造出了崭新的事物,给消费者更多选择,这种创造成为了美好世界的推动力。”根据社区O2O创业项目邻里间的调研,物业产业其实是一个行业分散(小公司林立),效率低下的传统领域。全国物业总数为10.5万家,但是其中97.14%(10.1万家)都是中小物业公司。

传统的物业公司信息化、数据化差,导致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一个10栋楼左右的社区,需要上百名保安、保洁、管理人员。物业的通讯靠电话和对讲机,靠excel表格来管理信息。住户和物业基本上很难顺畅交通,物业不知道住户住哪栋楼,住户有需求也不知道如何找到相关物业。

根据产业实际情况确定了自己的核心策略:整合小B(中小物业公司),通过互联网手段为物业公司提高效率,压缩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增加收入。与物业公司结盟,获取社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解决物业和业主的真正痛点

虽然现在所有公司都在焦虑中尝试拥抱互联网,但在以前社区O2O公司推广过程中,很多物业公司没有积极响应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共赢点,传统物业公司最痛的点在于管理模式传统落后、收入低,加上由于信息不通畅,业主满意度低,社区住户物业费经常出现拖欠的情况,这是需要着重解决的“最疼的点”。

邻里间设计了数十种收费类型,覆盖了各种收费场景。对于用户来说,实现了快速的服务请求,通过邻里间快速享受物业服务,微信等线上支付手段等实现了在线缴费,资金快速回笼。对于物业人员来说,可以提高物业服务效率。为此,甚至有近100家物业公司主动求与邻里间进行合作。

从0到1建立的壁垒

有物业提供基础服务作为支撑,确保了社区住户对产品的打开频次。邻里间在为物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社区住户提供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家政、洗车、洗衣等生活O2O到家服务,也包括特色商品购买服务。目前邻里间电商的品类达到近1000个品类,共计4万个SKU,同时采用精准化营销与用户行为分析,在试点的社区中,购买转化率达到48%。

《从0到1》认为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一个初创企业的完美目标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开始很小,但必须在自己的市场内占主导地位。理由很简单:在一个小市场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里要容易得多。Facebook发家就是利用此法,最开始从常青藤高校校园内社交起家。

扩大规模。一旦成功创造或是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就要逐步扩展到相近市场,有核心事业逐步往外扩展。如亚马逊一开始主要精力在图书市场,形成垄断地位之后逐步扩展到相近的光盘、影像和软件,最后成为世界级的综合商店。京东也如此。

建立共赢点,不树产业内敌人,“3Q大战”就是典型的例子,360四处搞破坏,最终结果是核心竞争力被全行业全力围剿,最终失去竞争优势。”

3.从1到n, 还是从0到1 篇三

我们常常谈论创新,但什么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创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水平创新,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 跨越到n。第二,垂直创新,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实现从0 到1 的进步。如果你根据一台打字机造出了100 台打字机,那就是水平创新。而如果你有一台打字机,又造出了一台文字处理器,那你就取得了垂直创新。

在商业上,水平创新表现为企业在同类产品中努力寻求差异化。比如2010 年10 月,一家名为Square 的初创公司推出了一款白色方形、体积很小的产品,可以使人们用iPhone 刷卡,读取信用卡信息。这之后,一家名叫NetSecure 的加拿大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半月形读卡器。随后,Intuit 集团又为这场几何图形战增加了圆柱形。2012 年3 月,eBay 旗下的PayPal 又跟风发布了自己的读卡器,这次是三角形的。

类似这样的水平创新,其背后其实是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经济学中,竞争是一种理想状态。经济学家们甚至为完全竞争的乌托邦市场呐喊。而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意味着,处于竞争市场中的每个公司之间没有差别,卖的都是同质产品。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市场支配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定。如果有钱可赚,就会有新公司入市。这样供给量上升,价格下落,起先吸引这些新公司的利润又荡然无存。如果进入市场的公司太多,这些公司就会亏损,一些还会倒闭。最终价格会回升到可维持的水平。

从长远来看,在完全竞争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

与完全竞争相反的是垄断。竞争性公司的产品由市场定价,而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可以自己定价。没有了竞争,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在经济学家眼中,无论垄断企业是靠什么方式成立的,是耍手段消灭了竞争对手,还是从政府那儿弄到了许可证,抑或是靠创新一步步攀到了顶峰,它们都是一样的。但我们不討论非法强霸,也不涉及政府宠儿。这里的“垄断企业”指的仅仅是一种企业,它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其他企业无法供给。谷歌就是从0 到1 的范例:自21 世纪初谷歌就已经将微软和雅虎远远抛在身后了,在网络搜索领域无人可敌。

美国人神话了竞争,赞颂竞争使他们免于排队领面包的窘境。但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本文根据《从0到1》内容整理而成,感谢中信出版社提供帮助)

4.《从0到1》读后感 篇四

未来是怎样的?在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不去想。活好当下,活出自我,在我看来是最切实可行,最简单又最有效获取快乐的方法。然而未来我们又不得不去想。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个美好的未来。该怎么做?从0到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了我们思路,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都应当思考,怎么样走出困局,去找寻发展的奇点。对个人来说,一个重大的决策可能影响你整个人生,对国家而言,重大政策的决定与实施同样左右着国家的命运。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需要创造一个好环境,跨越西方模式,找寻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独特的创新方式,需要亿万万中国人的共同努力。许多固有的思维和观念被时代的发展彻底颠覆,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与模式。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如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一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同在蓝天下,我们共呼吸,同命运,治理雾霾,还一片纯净的蓝天,大胆创新,走一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做一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从0到1,就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5.从0到1读后感 篇五

作者彼得。蒂尔认为,进步有两种形式(原文):第一,水平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第二,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水平进步的最大红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进步能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科技,就是互联网。

其实从0到1,个人理解就是从无到有,是从未知到极限的突破。的世锦赛上,刘翔简单一跨,胜过小将罗勃斯。跨栏项目,一向是美洲、非洲人的囊中物,刘翔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然而这个不到30的小伙子,却用自己零的突破向世人宣告:亚洲人也能够有同样的成就。刘翔凭借着他的坚韧让我们清晰地明白了从0到1的可能,这就是从0到1。

但是此刻的中国人大多是羊群思维,擅长从1到n,严重不擅长从0到1。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从0到1的突破必定先经历从0到1的失败。此刻很多人害怕失败,所以才埋没了自己从0到1的思维。古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们看到了因为坚持不懈而取得的突破,更不能忘却在每一个突破背后的无数失败。没有失败,何谈成功;没有跌倒,何来爬起;没有沉沦,何来觉醒;没有挫折,何来突破。而每一次从0到1的失败才铸就了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

6.从0到1读后感 篇六

人,真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对人或事物的喜好。如今当我站在他曾经的`跑道上,感受他曾感受过的风景,而他早已不在原地。我知道,如果没有也许,也许没有如果。

尽管已经降低期望值,整本书看完还是有一点点失落,这本书他会给到几星?对他创业有没有一点点帮助不得而知。

而我最多只能给到三星,读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道理大,鸡血足,马后炮,逻辑混乱。通篇翻来覆去其实就只讲了一个点——要创新,至于要如何去创新就没什么干货了,大概“创新”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作者说,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幂次法则也叫“80-20法则”,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做事要抓重点,我们要让自己的选择在今后的几十年变得很有价值。

有人说,一个人不是忙着出生,就是忙着去死。那么你可能要设法做些什么,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从0到1,从无到有,钱能生钱。

7.地产从0到1的黄金时代 篇七

现在来谈地产的“黄金时代”恐怕很多人要在前面加上“告别”二字。确实,在十五年房地产的大繁荣后,昔日的“香饽饽”逐渐成为“鸡肋”,行业盈利空间降低,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谋求转型甚至想甩掉这个“包袱”。

但是,看过《从0到1》这本书后,却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地产从0到1,黄金时代还会被创造!书的作者是被誉为“硅谷天使”的彼得·蒂尔,他成功投资了eBay、Facebook等企业,是投资界的思想家。书中反复提及了: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O到1;竞争扼杀创新;失败者才会竞争,创业者应当选择垄断。在彼得·蒂尔看来,“从0到1”,意味着企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网络效应、技术专利、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这样的垄断可让企业安享丰厚的利润。

针对房地产行业,靠高负债、高周转等竞争元素,同质化的产品和营销正在演绎“从1到N”的模式。如何做到“从0到1”?按照彼得·蒂尔的创新四要素,让我们打开脑洞,风暴一下!

要素一,“网络效应”。它会使一项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变得更加有用。“互联网+地产”两个要素的重组就会带来神奇的变化。从房产信息查询,到线上的房产销售,再到房产众筹,“互联网+地产”的创新最先发力在营销端。更多的新型地产电商平台在崛起,它们通过流量平台、交易平台及金融平台,全方位为行业及终端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体验的房产交易相关服务,并建立一站式的O2O闭环,与产业各个环节连接更加紧密并帮助地产商实现销售转化。

要素二,彼得·蒂尔提出:“专利技术”是一家公司最实质性的优势,它使你的产品很难或不能被其他公司复制。要素三,“规模经济”,垄断企业越来越强大,开发一项产品就会享有规模效应,这样,边际成本趋于零。要素四,“品牌优势”,一家公司最显而易见的垄断是对自己品牌的垄断,因此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这三点结合起来,就要提出“房地产+”这个概念:定义为房地产+医疗+金融+创业+娱乐+教育等等,以房子为核心,可以解决诸多生活配套所涉及的行业。商业世界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盖茨不会再开发系统;下一个扎克伯格也不会再创建社交网络;下一个王石和王健林一定不会去盖传统的房子,地产从0到1的黄金时代也一定超乎我们的想象。

8.从0到1的读后感 篇八

在传统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复制之前的经验,通过竞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却是一个从无到有,即从0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

《从0到1》为你开启创新的秘密。PayPal公司创始人、Facebook首位外部投资者彼得·蒂尔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从0到1》还将带你穿越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帮助你思考从0到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与机会。

★ 0到2岁短篇睡前故事

★ 育儿心得范文

★ 育儿心得

★ 幼儿园育儿心得

★ 育儿心得幼儿园

9.读《从0到1》有感 篇九

一往无前,无所畏惧,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有大智慧。

时光倒流,重播成长之路。伴随我们成长的声音,关切之语,教导之声,以前辈的经验为我们的未来规划好各种蓝图。伴着前行的人流,我们也都希望,不必为未来担忧的角色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竞争之激烈,偌大的世界人才济济,机会来之不易。各种强调环境之残酷的语调充斥着自己的生活。这也让很多人,不敢,或者至少,失了许多将独特想法继续深入的勇气。

时代发展的洪流,裹挟着泥沙,但也不乏潜在的未来之星。商业世界里,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乔布斯也不会再创造苹果。每个阶段冉冉升起的新星,是打破平衡的光,是照亮前行方向的光芒,更是燃烧勇气,补给智慧的催化剂。

从1到N,会创造价值,甚至是不小的价值,当面对社会上暂时需求不足的情况。也会有部分人取得成功,成为我们眼中所谓的“成功人士”.而换个角度看,从0到1,则更是时代前行,层级跨越的`代表。

鼓励创新创造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开辟一个独有的蓝海市场,不仅对于企业来说是成功的保障,而且,也是个人创造成就的不二法门。

有想法,如何实施也必须得到重视。一个明确的愿景可以坚定人的信念,而也只有明确的未来和明确的计划,才能够带动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

我们,在时代的发展和前行中,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一张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

读秋,多像在读一本人生的书。秋固然令人伤怀,但秋,更多的是盈实丰满,此时的落叶,不正在为明年的厚积薄发而做准备吗?秋,既有伤怀,也有喜悦,你用什么样的心读它,它便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触。

一杯清茶,一段秋光,一片秋叶,将阅读的惬意铺展开来……

10.影视风险如何从1到0? 篇十

《经济》:为了降低影视风险,一般情况下,影视开始筹拍之前都会先进行风险评估,这个风险评估流程是怎样的?

陈鹏:首先要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明确衡量某部电影存在的关键风险因素,接下来评估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然后确定项目团队或投资方承受风险的能力,判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可行的消减和管控风险的对策。这种评估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全流程、分阶段的。

在风控体系中主要是按照影视的项目运作流程进行研究,首先从IP创意入手,评估故事本身的风险和价值等级,然后对后续影视项目的制作、宣发、放映、映后等各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和评级,最后根据风险模型构建出风险区间,并且在此过程中通过信息量不断丰富来缩小这个区间,以求得出更精准有效的结果。

《经济》:宏观来说,可采用哪些方式降低影视风险?

陈鹏:首先要能识别风险,并极力去避免,对于不可控因素要尽可能去降低风险等级。然后采用替代的方式减轻风险。

替代主要指3个方面,第一是投资方面的风控替代,即投资方在投资电影前,需要专业第三方影视风控团队代替传统自有团队进行项目风评,在投资决策中参考相关报告提供的风险评级及相关策略优化投资方案。

第二个替代是项目执行中防止拍摄团队超期超支和人员意外的监控替代。过去出品方会委托制片人或执行制片人代表出品方监控剧组的运转,保证剧组按照计划和周期完成相关工作;而现在可以更多引入保险公司的完片担保方式,由承保的保险公司派出专业团队进行摄制监控,通过专业第三方的方式保证影片制作按照计划完成,对于发生的风险由保险公司分担相应风险。另一方面,在摄制中可能涉及一些主创人员的意外风险,这部分风险也需要由保险公司根据摄制方式、拍摄环境、人员身价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并进行投保。通过这种替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控影视剧制作的超期超支和人员意外风险。

第三个替代是相关主创人员替代,也就是主要的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需要有相应的替代方案,选择和原有人员能力、特长等相似的人员作为备选方案,在错开档期的基础上,预备使用。剧组实际运转中,磨合期的人员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大问题,各种矛盾都会使剧组拍摄停滞不前,如果到后期矛盾不可调和时再进行演员替换,则使得前期拍摄的素材也大都成为了废品,不仅造成浪费,更可能会超期超支。同时,相关主创人员还可能因为各种意外和个人因素(如涉毒影星问题)而导致拍摄或上映受阻,这种预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出现问题后的备选方案和执行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员风险。

《经济》:目前国内影片降低风险的方式是什么?好莱坞影片的方式是什么?是否可借鉴?

陈鹏:尽管目前风险管控问题已经被很多业内人士重视起来,但通常影视剧行业防控风险还是依赖传统的三大法宝:经验判断、押宝明星、团队默契。在冗长的立项、摄制、发行过程中,影视剧投资方、制片方、创作团队往往依托以上3个方法来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制作效率。但这些传统方法基本上是依托主创团队的经验,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的盲目性。

相比较之下,好莱坞的影视工业体系中任何影视环节都有相应的风险与价值评估环节,有了这些全过程风险的细分、甄别、评级和管控体系,使得影视项目运作中的资金风险、法律风险、人员风险、周期风险等得到了很大控制。同时无论是剧本、导演、演员、场景、档期、制片公司等都有相应的保险险种和保险体系。在好莱坞,一个电影项目的达成涉及到多种主体的相互配合,包括制片方、艺人经纪公司、电影演员工会、信贷公司、电影保险公司、后期制作公司、发行公司、担保公司、电影院线、顾问咨询公司等,以使电影行业内的操作和收益与行业外的融资与获益顺利关联,各方风险得以控制。

好莱坞的影视风险管控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可借鉴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电影保险开发、专业风险评级体系建立等。但前提必须要认识到,好莱坞电影的保险险种、组合方案或经纪服务是在其电影产业链发展完善且美国国内保险业发展已经有能力对电影领域进行延伸和拓展情况下建立的,而且美国的影视产业本身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因此想要借鉴也必须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以电影项目的风险评估及管理为基础,全面识别各阶段风险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险种及保险组合方案,将国外成熟的电影保险险种、组合方案和经纪服务进行本土化使用。

11.从0到1读书笔记 篇十一

“诚”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诚”要求我们对别人要坦诚相待、诚实守信。一个人如果没有“诚”,终将一事无成,不要以为你能骗了所有人,其实到头来不过是所有人骗了你而已。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所以才有了“狼来了”的故事。现在,国家也在大力倡导诚信体系建设,失信黑名单、限制高消费、发布“老赖”信息等措施,从根本上说都是希望全社会能做到一个“诚”字。芝麻信用分、银行征信系统、个人诚信档案等也都是通过制度建设促使人们能珍惜自身的信誉,以诚为本。晚清著名中兴名臣李鸿章,非常喜欢睡懒觉,他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的一天早上,为了多睡会觉,就谎称说受了风寒,曾国藩当然没批准李鸿章的“病假”请求,但也只对李鸿章说了一句话——少荃,你既在我处,就要守一个“诚”字。出人意料的是,就这么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却改变了李鸿章的一生,从此,李鸿章再没睡过一天懒觉,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成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从李鸿章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诚”不仅是对待他人时的要求,更是我们对待自己时的要求。我们在欺骗他人时,不仅是在骗别人,更是在骗自己,所以我们才要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诚待人、以诚待己。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若要成功,无不“诚”字当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专”要求我们在认定目标后,务必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要有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唐僧之所以能西天取经成功,除了有四个徒弟保护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有坚定的信念和为取真经愿意付出一切的执着。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要不忘初心,始终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更为不易,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干扰,若想实现目标,就需要我们有更为决绝的心态。佛家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舍”后有“得”,所以,我们若想有所“得”,务必要先学会“舍”,怎么“舍”,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学会做“减法”,跟实现自身目标无关的事都不要去做。马云、马化腾、丁磊、蔡崇信等商界名流,无不是放弃了当时人们认为的大好前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身目标,投身到创业的洪流中,才成就了今天他们。对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选择太多,诱惑太多,使得他们在选择中迷失了自我,在诱惑中走错了方向。不要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有太多的人都是因为舍不得、放不下才错过了成功的机会,因为我们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其实,你要能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每天坚持,一辈子想不成功都难。

“新”就是要创新,就是要从0到1,从无到有。无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创新都不可或缺。但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创新都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被提倡、被鼓励。“中兴事件”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中国企业,也给我们国家敲响了警钟,没有创新,我们的命运将被他人掌握,受他人支配。当然,创新不单单指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等等。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华为等一大批卓越的企业,无不是靠创新取得,这也是对创新最好的注脚。诺基亚、柯达、通用、克莱斯勒等失败的企业巨头,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停止创新。毛主席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与他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无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说“创新是成功之母”也不为过。

12.六问小米投资者是如何从0到1 篇十二

我认为创业失败是正常的,成功本身就是个低概率事件。战略上你必须想明白——比如赢牌是系统性低概率事件,在其他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概率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次数。创业失败为什么高概率,因为你做一个从零开始的事情,对人、资金、战略、能力要求太高,我们总是在做预测,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我们需要把判断性的预测变成超级回报。

创业者在决定回报时所占的权重可谓极高,因为正是他们将预测性的东西实现出来。而投资人所做的就是“夜观天象,日观人像”,我们在乎发展的脉络和优秀的创始人,就这两件事情。当你明白成功是低概率事件、而优秀的创业者是把方式方法识别出来之后,我们基于对很多事情的思考和认知,能够与他们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投资人有很多方法识别这样稀缺的优秀创业者,一旦他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第二次成功的概率是这次的10倍;如果第二次还失败了,第三次成功概率是第二次的10倍。

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他的能力模型更加强大,我们就是要增加概率和机会,所以需要依赖于创始人的深度信任和高度互动。我个人认为,很多时候创始人的主观性会影响很多自己的判断,好的创业者的难点在于很难做到客观,但他经常需要做好高质量的决策,此时我们就需要为他创造很多客观性的环境。

为什么“投三把“,投资一个项目,公司是从零开始,要做到有一点眉目平均需要6~8年时间。一般而言,公司只要不太差都可以做到从0到1,A轮到B轮,完成2~3年的生命周期。“三把”是给三次机会,一个人的创业黄金期在8年左右,找到一个优秀创业者,连投三把,就是跟他合作十年,从零开始一路规划,把一个愿景变成可行方案,总结失败。如果三把都不行,就是“烧烧香看看祖坟”,这就是认账。

总而言之,就是用时间把运气成本降到最低,将能力权重拉到最高,用次数来过滤运气。但是得承认要有运气,所以不行就心安理得地认输。

第二问:创业者如何把握时机?

我们对时机的考虑权重很高,最好的时机是领先市场0.5,太早会熬不到市场起来。要判断一个大的趋势不难,但时机包含许多要素。美国就有人总结,过去20多年许多人做出对科技浪潮的预测,绝大部分都变成了伪趋势。失败的原因是大部分人从技术角度出发来考虑很多,但是对市场考虑的太少。领先市场0.5,最重要的是对消费者的洞察,最后还是消费者是否接受的问题。

我们做创新,最后检验的人也是消费者,以VR为例,它现在给予消费者的体验还并没有足够好,并且消费者从手机和PC上迁移到上面的成本还没有足够低,两者之间需要达到一个平衡,所以时机的拿捏很重要。

从创业者的角度,对于大势和时机,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并且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该首先搞明白你对在何处、错在何处,你是谁,什么是在大势里裹挟,什么是你应该坚持的,并想办法管理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一面。

我自己经常讲的一句话——守正出奇。要学会利用新的工具把自己的优势放大。如果迎合一个市场做了一些伤害核心竞争力,那就不是守正,公司迟早会还回去的。当我们对市场变化有一些发懵,然后被市场裹挟时,一定会有些痛苦,但是当市场的潮水稍微退去一些,就会发现自己坚持的东西没有被冲垮,那时就会在市场上出类拔萃。

第三问:坚持和放弃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绝大部分创业者是被迫放弃,没有钱了。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做决策,还是要看信仰是什么。信仰是麻醉自己、是在压力巨大时说服自己坚持的理由。对于投资人来说,我们需要判断他所碰到的困难是什么。如果产品对了,那就控制风险继续投入;还要看大趋势对不对,适不适合长跑。创业者的试错,要么推翻我们系统性的逻辑,那我们就该承认;要么就是方向对、产品对,但是需要更多一点时间;还有一种就是人不行。

我个人有一个观点认为,一个公司最终能做成,如果有十几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其实是乘法原理,每一个环节上比别人厉害10%,最终效应就会比别人高出很多。我们无非是比别人多做了一些反常理决策和判断,运气又好,就起来了。

有人问我早期投资的方法论,其实早期投资有非常多信息不对称的决策过程,我们的投资方法也像创业公司一样,也会问自己要不要放弃,要不要坚持这类问题。我们对失败的容忍度很高,好处就是我们更倾向于在困难的情况下做一些坚持的决定。我们认为痛苦不重要,并且强调失败是正常的。尽可能帮助公司过滤短期风险,做好风控。到最后,我们有很多理性的定量工具,在做决策时,越是有经验的投资人,越是更多利用客观性工具让自己做出理性思考和判断,但最终决策一定是依赖于他的内心艺术。

第四问:怎样把握融资、业务和运营节奏?

创业者不能等到快没有钱才想到融资,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做融资需要6个月,接触、谈判、搞团队、弄法律得3个月,如果签字当天账上没有钱了,那为时已晚,所以手上最好有超过三个到四个季度的资金,至少要超过两个季度。

当你留有提前量,业务节奏就一定要跟在外谈融资的节奏匹配。创业者需要“教育”投资人,第一,你的愿景和对市场的定义,为什么不能失去他们的融资;第二,上一轮融资的情况,进行了怎样的试错,为何对之前的想法深信不疑,消费者如何反馈,团队执行力怎样,这就是节奏的问题。

在创业过程中,有一些会发生量变,有一些是质变,质变描述地越清晰越容易说服别人,而小的变量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得到验证。节奏的核心就是你要理解投资人要什么,投资人找到你就是希望你带来超级回报。

这就是为什么A轮讲概念,B轮就有了产品和用户验证,到了C轮只有产品没有用户也不够,你得证明你是市场上的第一名,是垄断性的。再后面的阶段你就需要质变,要变现,要有收入。

而创业者的经验不足往往在于花很多钱,但花钱没有紧迫感,或目标感不清晰,以为自己所做的东西对于市场而言比较容易接受,但等到真正融钱时,时间却来不及。

第五问:创业公司如何降低决策成本?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融资市场是不可控的,决策机制决定了资源,而唯一可控的就是资源如何分配。创业者最大的机会和风险,在于环境比别人好,还在于战略上比别人想得多、想得对,于是你的资源分配浪费的就少。不过浪费是必须的,因为创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你不浪费不知道路在哪,所以创业公司真正的战略拼的是试错效应。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试错,以及试错之后如何反馈。

优秀创业者的优势在于试错的效率。

第一是方向,方向错了,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仗就是在做牺牲,牺牲的就是分配的资源——你要思考的就是,牺牲后得到了什么,如何运筹帷幄,创业者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决策压力。只有战略级的思考,才有一级部署和战斗性的结果。如果没有战略级的思考,就是在牺牲士兵的信任。

第二,反馈的机制很重要。我的建议,好公司做短反馈,不做长反馈,迅速知道自己是对是错。短反馈的缺点是大局观不够,长反馈的缺点是风控风险很大。在我看来,反馈得快,创业者越能冷静客观,纠正错误,而这些都会反映出你最后的功力。你的战略上比别人胜出10%,资源分配可能就会比别人好10%;而资源分配好10%,有可能执行结果就比别人好10%……这样就会比别人好很多,这也就能够解释有的跑道上有创业公司在两三年内跑得很快,收到的资本叠加迅速放大,遥遥领先于其他人。

第六问:未来看好哪些市场方向?

中国VC投资大部分是与消费互联网挂钩,而在美国,40%~50%与企业、科技、技术相关,这是有原因的。在美国,消费行业已经高度成熟,创业公司很难进入。中国是典型发展型经济体,所以在美国已经没有机会的行业在中国都是超大型机会。而现在,中国许多存量还没有做起来,比如车后服务,旅游,医疗还有教育,甚至还有零售行业,对比美国,它们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第一,中国有一个优点在于可以弯道超车,印度没有互联网可以直接跳到移动互联网,中国没有IT时代可以直接跳到PC互联网时代,美国有IBM、英特尔、微软,我们还在被人家割韭菜时,国内的BAT一上来就是世界级。为什么?用新的基础设施,结合未满足的需求,产生超大的中国零售业的投资机会。

第二,全球化正在面临新的再平衡状态。在中国,问题是低成本制造业不再具有竞争力。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两个挑战,要么从低效里退出,要么转型升级。而升级也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雇更贵的人才做研发,或者用雇更少的人,使用管理工具和IT工具。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会出现一次新的信息化的过程来解决效率提升的问题。

所以现在我们主要在抓两个主要逻辑,一个是消费升级,一个是效率提升。还有许多行业的渠道,已经养不起这么多环节了,价值链需要重构,新一代的公司一定是大胆利用技术手段与现在的业务流程做重构。

第三,技术权重在增加。原来是粗放型增加公司毛利,而科技型企业的出现,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让中国进入了基础设施重构的阶段,未来的软件产业会被智能化产业取代。

13.用场景实现创业从0到1的蜕变 篇十三

瞄准用户“痛点”

我作为跟谁学的创始人,从创业的那一天,我想的就是几个基本的关于用户的需求逻辑。就跟谁学而言:

第一个是确实有很多家长他们想起帮孩子找老师的时候不知道去哪找,当然,农村的孩子在寻找城里的老师的时候就更加困难了。我那么多年教书,后来做管理者,就是这样的话也会有很多的家长找我说能不能帮忙找一个老师。

第二点就是在移动场景之下,有没有一个平台能够让个体更大绽放,能够让中小结构更大绽放,能够有优秀的个体和中间机构依托,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基本的判断。

第三点就是如果做一件事能够帮助到很多的中小机构的老师,帮助很多的个体老师,帮助很多的中小机构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事情就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们就开始了跟谁学的创业。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跟谁学的创办前后,我本人收到的BP合作或者见过的类似跟谁学的场景创作大概有400家到500家,也就是有2000多家在做跟谁学类似的事情,到今天大家看到跟谁学在这件事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我们是真正遥遥领先。

因为我会见到行业当中的一些被别人定义为的竞争者,我经常跟小伙伴说,我不喜欢把和我们一起做一样事情的人叫做竞争者,同时我也不希望你们把他们看到真正的竞争对手,我倒是愿意把他们当做真正的合作伙伴,只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他们在市场当中有发展的时候,我们才会有更多机会,我们才可能更快地教育我们的用户。

在过去两年里面,我们做事的逻辑是从用户方面去考虑。当我们发现有很多老师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发现很多的家长喜欢我们的产品,发现很多的中小机构慢慢真正认可,他通过你的产品真正有所收获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坚守主战场向外布局

跟谁学到目前为止做了6件事,这6件事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主场景,就是跟谁学的主场景。我们把它定义为O2O找好老师学习服务电商平台,我们是希望帮助中小机构从营销的层面、从互联网+升级的层面能够帮助到中小机构,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产品,也是我们的主战场。

跟谁学从创办的第一天到今天,我们从来没有偏离过我们的主战场,我们重要的兵力都投在了跟谁学的主产品上。目前有三个产品,一个是跟谁学的学生版本APP,一个跟谁学的老师版本APP,一个跟谁学的机构版本APP。如果大家今天看跟谁学的学生版本的APP的话,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进步。比方说我们目前的学生进来之后页面可能会有个性化,尽管还没有做到千人千面,但是基本在朝着千人千面的方向努力。再比方说我们看跟谁学的初中频道或者是跟谁学的高中频道的话,里面的内容有很多教育方面的东西开始不断地添加了,所以你发现他不是纯粹的一个有些人理解的跟谁学的概念。第二件事情叫做天校。天校这个产品是我们在注册成立公司的时候我们就申请了天校的商标。我们希望通过帮忙中小机构从系统的层面来提升他们的效率。第三件事情是商学院。跟谁学商学院希望从管理的层面帮助中小机构去进行提升。第四件事情是跟谁学考研。这个是跟我们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机构推出的一个优秀的产品,你可以叫做优选。第五件事情是强强合作,需要最优秀最好的公司来进行合作,强强联合的话会产生最大的场景。第六件事情是创投孵化,超级志愿是我们一个投资的团队来做的,可以叫投资+。也就是我们跟谁学讲垂直细分各种场景,这些公司我们会做一些投资和布局。

是从营销层面,从系统层面,从管理层面,从优选层面,从合作层面,从投资我们做的六件事。所以你要把一家公司真正做到伟大的话,其实需要把你的团队能够打造成大家共同一致的认知,我觉得才能够真正的胜出。这是我们跟谁学做事的一个逻辑。

团队才是核心竞争力

有人问,跟谁学团队的最大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说肯定是团队。两年前大家相互不信任,大家有芥蒂,但是两年后大家有默契,大家知道什么样的方式赢得别人的配合,最后我们能够把它做成功。所以我觉得做事先做人,带兵打仗先带团队。在开始创业后我把自己的主要方向定位在三件事上:

第一件事就是我把这个战略定好,方向别错,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我觉得方向要对,然后我们再加倍的努力,加倍的执行,我觉得就能创造很大的成功;

第二个是人才,我觉得我就是要招人,想做一些大事情,首先找人,人找对了,这件事也就成了;

第三件事是文化,或者说是价值观,我要不断地讲跟谁学的文化,跟谁学的价值观,通过文化,通过价值观,我们来留住更加好的人才,靠谱的人才。

14.读从0到1有感800字 篇十四

彼得·蒂尔,人称硅谷教父,“paypal”创始人,也是“paypal黑帮”创始人之一,他用全新的思想讲叙他的商业哲学,带我们走入一个全新世界。如果你是个创业者,正如网景(Netscape)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所说的“《从0到1》是每个想要创业与正在创业的人,都必须优先阅读的一本书,绝对不可错过。”,它将开启你的全新商业创业思维,让你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如果你是个不安于现状并对未来充满想法的人,这本清晰、理性又实际的指南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美国《财富》杂志高度评价了这本书道“蒂尔在《从0到1》中融会贯通了他广泛的知识,综合了对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独具特质的理解,可以说是当今美国最顶尖的作品”。然而,对我而言,我认为对我最重要的启发有以下二点。

首先,当谈到对竞争这个问题的看法,多数人都会认为竞争是有利的,无论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生物学家到学校教育,我们都信奉了一个自然的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甚至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中用剩余价值学说无情地批判了自由竞争市场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罪恶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切的合理性。所以,这个看似毫无错误及合理到无可挑剔的观点是我们社会上几乎所有人的主流意识。然而,彼得·蒂尔另辟蹊径,反其道行之,用独特而又犀利睿智的角度剖析了我们的意识悖论。当谈到竞争和垄断,彼得·蒂尔说,“创造性垄断就是新产品既让大众受益,又可以给创造者带来长期利润。竞争意味着大家都没有利润,产品没有实质差异,而且还要挣扎求生。但是为什么人们相信竞争才是健康状态呢?回答是:竞争并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也不只是个人和企业必须在市场中解决的麻烦。重要的是,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条律;结果就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在他看来,“竞争是有利的”竟然是个彻底的悖论。如果你不继续深入读下去,你可能会不以为然,毕竟接受了数十年的教育观点竟然被赤裸裸的批判,怎么可能能让人轻易背弃。逐渐深入,你便开启了先破后立,你开始打破固见,开始怀疑进而否定。这真是神奇的魔力!彼得·蒂尔竟然硬生生颠覆了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人对所学竞争和垄断理论相关理论的肯定。

不仅如此,彼得·蒂尔还给我带了另一个巨大的思想上惊喜洗礼,这无疑便是他反复提到的“幂次法则”。“幂次法则”既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八定理,彼得·蒂尔认为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都遵循一个定则,既百分之二十的关键事物带来百分之八十的收益,因此,我们要把精力专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去。为此,彼得·蒂尔批判了“撒网式投资,然后祈祷”的避险思路。因此,正如他所说的“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不管何时,如果我们不关注事业的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层面的问题,那么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包括投资就像是在买彩票。而当我们一旦认为自己像在抽奖一样,那我们可能已经做好了亏损的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彼得·蒂尔通过这神奇的“幂次法则”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知道大部分人知道的或者公认的公理并不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如果你和他们一样都固守已有的知识和见解,不去探索挖掘还没发现和涉及的秘密和领域,那你的想法不能为你带来巨大的价值和飞跃,只有掌握真正秘密的人才能产生巨大的改变从而影响世界或者走向巅峰,正如他在书中说到“成功的企业建立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这秘密关乎世界如何运作。”

上一篇:八年级下历史学案下一篇:开展效能风暴行动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