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有感(精选10篇)
1.新教育有感 篇一
读《新教育》有感
金川公司总校第六小学
王桂芝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反思本身就是教育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有极大的不足,同时也为了我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一读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全方位阐释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和观点,方法和步骤,展示了美好愿景,解答疑难问题,是新教育实验的总结和指导,是教师改变方式、发现自我、创造价值的行动指南,是新教育实验的入门书。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
新教育实验的目标追求是: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朱永新特别鼓励参加实验的所有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要相信相当部分的老师会有成就,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成才。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新教育实验追求的一种境界。
书中有一些让我耳目一新的做法是 :
1、营造书香校园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由“新教育文库”提供教师必读100本,并组织相关读书研讨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经典读本》诵背活动。如:实验学校将每年9月25日设立为校园“阅读节”,并倡议这一天为全国“阅读节”。实验学校加强了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建立开放式图书广场、每班配备图书架,重视超文本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利用网络开展阅读。这正与我校落实的“营造书香校园 ”相吻合,只是全校师生对此活动认识不深刻,行动不到位。
2、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与教师的潜力的作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书中提到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快乐发展;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就没有学生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要经常说。新教育者认为建立在潜力论基础之上,我们就必须无限地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必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搭建舞台、创造空间。新教育相信,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多大的精彩;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空间,他们就可以创造多大的辉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我们要是没有看《千手观音》,假如不知道她们的背景的话,就很难相信这些人都是聋人,她们听不到音乐,只能用心去感受,这让我们普通的正常的人去做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
3、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这是核心理念。这里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
4、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喜欢和其他学校比,这是非常愚昧的做法,好的教育不需用分去衡量,一个好的老师也不应该用分去评价一个学生,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要相信“上帝在每个人身上都注射了成功基因”。学生的潜力没挖掘出来,教师千万不要宣判学生“死刑”,“残障儿舟舟不是当上了出色的指挥家吗?”
以上就是我读完《新教育》后的微薄体会,下面我摘录朱教授的一些心灵感言作为结束语,和大家共勉: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们,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八方护持的人和,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世事常呈波浪式起伏,世事难逃潮涨潮落的规律,让我们把握属于我们的机会,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随潮而歌,踏浪而行,以免潮水退去,折戟沉沙,空怀使命,黯然神伤。0 1 4.3.
2.新教育有感 篇二
卢家楣教授将情感的功能归为九大类, 即情感的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强化功能、疏导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协调功能和保健功能。这些情感功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发挥情感动力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发挥情感调节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 促进智力的发挥和发展;发挥情感强化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发挥情感疏导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内化;发挥情感信号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提高教学中认知信息传递的效果;发挥情感感染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情绪, 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情感迁移功能的作用, 有利于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学习倾向;发挥情感协调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改善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形成教学中良好的人际环境;发挥情感保健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情感功能具有两重性,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防止消极影响。
包天仁教授在“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理论架构”一文中提出以下理论:the learners’strategy of the English“four-in-one”teaching approach。这是这一理论的两个独立子系统中的一个:the humanistic aspects of the approach。
情感是“金字塔”的基石, 积极的情感能使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一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 便会产生一种学习动力, 支撑这种动力的是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就会使学习者充满信心。自信心增强了, 就会产生自学的持久性和自主性。长期坚持下去, 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由于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习者就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由此形成自主学习过程。而自主学习是高中生所需要的一种学习策略, 也是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在其教学目的中所明确指出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情感投入策略即教师和学生彼此保持适度的焦虑, 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活动。人本主义论 (humanism)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 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 (whole-person education) 。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精神时常处于紧张状态,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 利用多媒体将世界名画或自然风光制成课件, 视觉欣赏和听觉欣赏的完美结合, 可以使学生放松身体和舒缓情绪。此种做法能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情绪对思维起着催化作用, 高昂的情绪能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教学中需要感情投入, 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教师运用这一策略时, 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性格内外型、焦虑程度等非智力因素,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让外向型学生在讲台上进行课件演示、角色扮演、口头报告等活动;让内向型学生深入思考, 进行理论分析、逻辑推理、笔头即时写作等活动。这样做可以顺应心理情感差异需求, 切实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现象学奠基人之一的德国哲学家舍勒指出:“不断发展着的研究人的种种专门科学, 与其说阐明了人的本质, 不如说使人的本质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了……因此我们可以说, 现在人的本质问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令人迷惑不解。”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的那样:“只有对人和人的本质有了彻底的和充分的认识, 从而得出教育人所得的一切知识, 才能使教育开花结果。相反, 任何一个没有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巧的人, 很难把人教育成为更好的人。他会完全是在做表面文章, 并且会错误地深信, 由于事物的外在方面已经发生改变, 他完成了某些有意义的事情。”
非人性的教育的缺失, 即情感的匮乏导致人性的缺失, 人性的缺失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今世界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 重物质、轻精神, 重物质、轻文化, 似乎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通病”。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的进程中, 人们的物质财富有了惊人的增长, 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 人格现代化的目标正日益远去。如果这样发展下去, 现代人就真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或者是精神匮乏、人性丧失的“技术性动物”和“精神侏儒”, 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当是生命化的教育。如果把生命化的教育比拟为纳百川的海, 知识性的教育则是消融在其中的支流。教育通过“明明德”启迪人对价值的选择, 真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价值观正确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价值观正确的学生, 合情合理的教育需要知情合一, 成功的教学必须既有丰富的知识含量, 又有融洽的情感氛围。
学生是有情感的, 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反应等进行积极的评价, 尤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点点进步, 都要及时予以表扬, 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民主, 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 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和心声, 允许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多给学生一些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笑容,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赏识学生, 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使学生养成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品质和情感态度, 保护学生敢说敢想的积极性。有时候学生说错了, 教师不要直接说:“No, you’re wrong.”而要微笑着说:“Please think it over.Try it again.”争取不让任何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 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意识到一个班的学生是一组不相同的个体, 每个人对教师、教材和对教师的教法所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喜欢这个英语教师, 那自然而然就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课, 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大;反之不喜欢这位教师, 上课时就会心烦意乱, 学不进去, 学习效果则会降低。又譬如, 有的学生喜欢正式、对课堂控制很严的教师, 而有的学生更喜欢放松的、不拘谨的教师, 或者更喜欢变化较多、形式多样的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英语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 尤其是性格差异, 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鼓舞、吸引学生, 从而达到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互相补足, 创造健康的教学氛围,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针对学生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 我们在教学生时应正确认识和分析两种性格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内向的学生需要一种激励式的、不令人害怕的课堂气氛, 这样他们才乐于“冒险”, 愿意试着用所学的英语去说, 不必担心犯错误。在洞悉班级学生谁是外向谁是内向的情况下, 防止只让外向的学生发言, 并提醒外向的学生, 仅仅可以理解的流利讲话是不够的, 更应该用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和情感去沟通、交流, 否则就会导致失去学习英语的准确性;对于内向的学生应从能流利地读一段话、背一个句子、开口表达一次情感中使学生逐步产生自信, 不胆怯, 但性格内向的、书生气的、沉默寡言的学生, 由于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研究和练习英语语法、结构和形式, 因而会比性格外向的学生在对语言结构的理解中更加全面、准确。至今为止并没有充分证据说明哪一种性格的人是最好的语言学习者, 但在高考制度下, 我们的教学目的更多地是培养能够准确运用语言的考生, 因此, 比较细心的学生可能学得更好。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 我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袋。记录他们每一点进步及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而且自始至终坚持公正和鼓励性的原则, 这样有利于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兴趣, 保护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必须从心底接纳和欣赏每一个学生, 并持之以恒地帮助他, 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个性特质教育他, 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并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情感是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参与学生的英语学习的, 它复杂多变, 难于捉摸, 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各种明显的行为表现和细微的心理变化, 我们不难看出情感差异对学生整个英语学习的贯穿和影响。对于学生来说, 加强情感教育, 注重其情感差异尤为重要, 作为英语教师如果无视情感差异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影响, 学生的情绪会降低, 注意力易于涣散, 学习和记忆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并最终导致低效英语学习。
3.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三
关键词:书籍 历史 现代 融合
一、书籍的演化史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书籍起到记录、融合、生发的作用。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过程中,书又是媒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对于后来者而言,我们听“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教育名著给我启示,催我上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乘教育东风,以书籍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说基础.
[2]陶行知教育名篇.
4.读《新教育》有感 篇四
寒假里,我阅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这之前我对“新教育”的了解只是偶尔在网站上一瞥而过的“新教育在线论坛”并不以为是。通过这次阅读,我知道了,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它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它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了解了它的精神,知道了它的“学理基础”,学习了它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九大定律”等,“新教育”的确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和落实“新教育”的和理念。
一、落实自己的“专业发展”
在新教育中提出“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要努力地区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学校管理最灵魂最核心的东西就事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所以,我要首先做一个快乐的教师,最为教育工作者,我快乐的基础就是我能够在教育生活中成长,而我的成长取决于我所实现的专业发展。
我非常认同《新教育》中的专业发展“三专”模式。但就具体学科而言,我认为音乐教师除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之外还需要对专业听赏和专业练习这样的“专业技能”倾注更多的时间。我们且不说“新教育”中的三专模式。但就音乐教师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而言,由于每天的繁杂琐事,铺天盖地的迎检做课,有多少音乐老师能够每天都有时间
静下心来听听音乐,弹弹曲?难怪许多声乐专业钢琴专业毕业的老师教了若干年书后会感叹“唱不出一首像样的歌,弹(吹)不出一首像样的曲子。”
这是当今许多音乐教师的境况,也是我的经历,我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无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没心情,要么没时间。《新教育》给我的启发是,首先,面对新在教育现状“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热情,减少工作中的畏难、倦怠和偾事情绪,努力为自己的快乐做主。其次,学会合理安排和及时调整时间,协调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一种最好的平衡状态。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要眼高手低,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学会快快行动(生理),慢慢来(心理),时刻提醒自己多读、多写、多听、多练、多交流。
二、努力创建“理想课堂”。
《新教育》第七章中分析了四种课堂话语,提出了理想课堂的六个度,总结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一章的对我的教学实践活动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性。在我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会先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做起,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
参与度——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不做自己的表演,不做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时刻审视自己是否在课堂上讲“废话”,拒绝“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能力,做到一堂课上学生的参与(发言与活动)时间不少于二分之一。
亲和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进行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自由度——努力使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使课堂多一些轻松,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欢声笑语,多几许神采飞扬。
整合度——努力把课上的教学内容音乐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把枯燥的乐理知识、作品分析变得生动、多元、实用。
练习度——努力让学生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聆听、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延伸度——努力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伸,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三、一步一步地走到“新教育”的三重境界
《新教育》中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想要达到这三重境界,书中引经据典,列出了许多教育家的理论和方法。在第一重境界中,《新教育》所列描述的有效教学框架以及对它的解说值得我们应用和借鉴;在第二重境界中,《新教育》强调要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地三重境界中,《新教育》强调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即,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在这一重境界的阐述里,《新教育》强调了人与知识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想课堂所追求的是“倾听”与“应对”。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了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提醒我们在课堂教学里,应该以实现活动性、合作性、表现性的学习为课题,在教师集体中,应该以彼此观摩教学、构建作为专家一起成长的“同事性”为课题。我们也学到了莫兰论述过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路径:“自我审查、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这个路径的 实施,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教学随笔(就是我校的课后记),记录、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从而促进教师的成长。
5.读《新教育》有感 篇五
四月份我认真品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收获很多,现将所感所悟总结如下:
新教育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 为了人的一切,舒展自我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把人还原成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无限相信学生和教师的潜能。
教师要教给学生以一生有用的东西。理想课堂的“六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这种状态的出现,让我们教学有了追求的目标。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有一个辉煌的今天,更要有一个辉煌的明天。实现这一切就要从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抓起。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达到你这二者的融合才是真正的理想课堂。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新教育才有了根。”朱永新说。他认为,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只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一定不会享受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如果不能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里发光,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教师只会成为“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和“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新教育倡导的理想课堂的三重“理想境界”
朱永新描述的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
理想课堂的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不应该是为教学做准备。应该尽可能的针对的所有教学目标,是学生真正的学习。
教师列出个体学生学习清单,是为了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真正成为课堂的核心”的理念。教学板块则要求课堂清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时间。让学生有计划有实效。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教师要灵活的整合教材,将知识活化。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人与知识这一简单维度。应是人与知识,人与他者 ,人与自己的对话。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6.读《新教育九大定律》有感 篇六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陈雪丽
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任何事情,说得再好,如果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只是一场空。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仔细留心注意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你会发现一般是贬多褒少。似乎我们的教师认为:学生做正确是应该的,出错是无法容忍的。就在这种不成比例的褒贬之间,有多少学生的信心被碾磨得粉碎!真正的名师往往是严格与亲善的完美统一:他们既对学问一丝不苟,又能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近远期目标,并为学生点滴的成就而喝彩。会欣赏学生才会当好教师。
当然,这个教育定律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的。如果你能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真行;如果你能拥有强烈的自信心;如果你能毫不计较别人说你不行:你肯定会变得很行
其实,自信心不仅是提高记忆力的诀窍,也是成才的先导。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强不息,不达目的不罢休,几乎每个成功者都具有自信心这个最重要的法宝;而自卑,只会使人自暴自弃,畏首畏尾,多愁善感,无所追求,从而失却成功的希望。几乎每个失败者都与自信心无缘。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科举考试落第后曾写过这样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落第不落志,自信心毫无削弱,更加勤勉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蒲翁的成功,就是自信加勤奋的结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呈正态分布,真正的天才的白痴都是很少的,只占1%左右,我们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在智力上的差异是不大的。只要不是白痴,我们每个人的成功概率几乎是相同的,只要选准目标,奋力拼搏,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明了这个道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树立自信心呢?
7.有感幼儿的素质教育 篇七
一、重视诚实正直品德培养
诚实、正直是一种美德,也是绝大多数家长、老师祈求的。这是幼儿将来立足社会、走向成功的基础。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有种种疑虑,担心自己的孩子太正直、太实心眼,将来会吃亏,因而心里希望孩子将来能达到“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但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方面能随波逐流、圆滑世故。给幼教工作者提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在心理、品德上健康成长?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诚实的榜样,更要对他们进行诚实教育。既要做到言而有信,又要注重时时引导, 还要鼓励幼儿讲真话, 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尤其对幼儿的过失,不能采取粗暴态度与压抑方法解决,以免他们为逃避惩罚、掩饰错误而说谎。另外,教师还可采取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将品德教育寓于一日生活教育活动中,为幼儿选择有助于培养诚实正直品德的故事、儿歌等。对他们进行诚实教育,善于抓住一点一滴的小事,从入园开始培养他们这种品德。
二、重视幼儿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所有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学前期的幼儿由于各方面发展,对周围环境产生探索欲望,在他们世界里,一切都是新奇的,都想看个究竟、问个明白。好多东西在大人眼里习以为常, 而在孩子眼中却奇异无比。如何看待和回答孩子的提问和好奇,对激发和保持他们的求知欲有很大关系。如果老师对孩子们的提问不耐烦或搪塞,就会浇灭他们的好学幼苗。教育工作者应当点燃火苗,耐心解答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好奇的问题,并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多观察,激发他们多思考、多推理、多判断、多想象,这样可培养他们勤学好问、好动脑筋的习惯,使好学之火越烧越旺。其次还要让孩子们喜欢读书,对培养他们勤奋好学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让孩子们知道老师掌握的知识来源于书本外,还可以经常为他们读书,对着书本讲故事,让他们知道故事是文字写成的,书里面有很大的世界,使他们自觉读书、自觉识字,引导他们,激发幼儿读书兴趣,从而奠定勤奋好学的良好基础。
三、重视幼儿审美素质培养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游戏是始终贯穿其中的。游戏是对幼儿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可以有力促进幼儿身体、智力和情感发展,不但对幼儿 起到愉悦 身心、启迪 智慧、培养 品质、增强 体质的作 用,而且游戏中蕴含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可有效培养幼儿审美素质。
首先认清幼儿的审美特征, 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平常幼儿游戏是通过形象媒介和生动情境,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美化心灵这一目的。
其次认清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目标, 注重游戏主体活动的组织。可以为幼儿创造美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注意的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最后,认清幼儿认知规律,注重游戏活动总结与评价。幼儿认知规律应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相同, 都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对幼儿在 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要做理性分析,肯定、表扬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并针对存在的缺点, 提出改正意见,提出努力方向。用鼓励、希望的语言引导幼儿在下次游戏中表现得更美,绝不能横加指责,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教育的升华过程,通过总结评述, 达到增强游戏活动教育效果的目的。
四、重视幼儿坚强意志和承受挫折力培养
当今独生子女常常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使这些在阳光春风下成长的“小皇帝”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而人的一生是在风雨中搏击、在挫折中奋起的一生,人生旅途中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言。当幼儿走向社会、接触生活时便有数不清的问题困难等待着他们,要使孩子们正视困难,经得起失败和挫折,必须让他们接受这方面教育,否则有些孩子便会走向极端。在湖北武穴市石佛镇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有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小男孩在他长到1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父亲让他做家务活,他不干,他的父亲生气地说:“你不干,就打死你。”就这么一句话,小男孩一气之下喝下农药自杀了,一棵幼苗就这样消失了。足以让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的孩子为何这样脆弱?
正相反, 有一个才六岁的小女孩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坚韧意志。在一年特大洪灾中,湖北嘉鱼一个年仅六岁的小朋友江珊在水中浸泡了9个小时(其中包括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终于获救。之所以出现这一奇迹,是由于她奶奶在关键时刻把她推上了水中小树,并且告诉她不要怕,等人来救,武警官兵及时发现了她,把她救上了冲锋舟,这一结果缘于她自身承受能力强,生活的磨炼使她学到了一般孩子少有的本事,正是这些小小的本事在关键时刻救了她。
一个是自寻死路,一个是死里逃生,家长们、老师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给孩子锻炼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重视幼儿独立性培养
独立性反映一个人在行动中的自主程度。三岁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几乎完全直接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没有自己的目的性与独立性。三岁左右,幼儿的独立性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按照成人的直接命令行动,开始渴望像成人一样独立行动。这个阶段的幼儿常常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后果,也不知道失败的危险,表现出不听话、执拗、顶撞,经常说:“我自己来”、“我不要……不要……”“我偏要……”这一类话。在这个阶段, 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 培养幼儿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 学会生活自理能力。其次,培养幼儿参与周围生活的习惯。最后,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8.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有感 篇八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有六个步骤:1.观察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2.由学生讨论确定班级合作研究的问题;3.分工合作,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4.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5.报告方案,展示成果,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开展听证活动,将行动方案提交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6.总结(反思)活动过程。
公民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将眼光投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从社会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学生需要了解社会、采访相关部门人员,记录、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汇总后进行分析、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每一个步骤都在锻炼、教会学生怎样深入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这一切,单靠书本是无法给予学生的。
2009年4至5月份,我校开展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指导老师,我和学生一起投入了整个活动的研究、调查。在与学生合作、协调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收获,我们也得到了不少启示。
通过这次的活动学生学会了很多:1.增长各种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海州的历史文化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了解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保护意识。2.学会多渠道查询资料。学生为了完成课题,需要许许多多相关资料。因此为了得到资料,学生会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以前不曾用过的方法,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3.学会团结、分工协作。课题的完成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完成课题,全班同学分工协作,分成不同小组,完成不同任务,同学愿意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把自己任务完成好。而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本身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4.掌握基本与人交往的技巧。在活动中,学生避免不了与相关部门的领导、负责人、普通市民、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态度的人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得克服种种困难,从而提高了交往的能力。5.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一天的学习任务很重,他们要挤出时间,搭进周末,争分夺秒的收集、整理资料、制作展板、准备发言稿,经常是中午不能休息,晚上忙到深夜,非常辛苦。虽然很苦,但他们做每一件事都认真对待,因此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所提高。
9.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九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正是这样一位好老师。他是教师的典范,是我们做人的榜样,更是一名世界教育大师!他历经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一意地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着自己的教育实践。这,不是一个常人所能做到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做到了。所以,他不是一个常人!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
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10.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篇十
首次翻看这本书,我被新教育的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我非常认同作者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一个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说到阅读,“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于是我在班里提倡学生早晨背古诗,希望孩子在每天的清晨与经典古诗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然而,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我任教的是二年级,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是阅读能力还有限。我根据新教育倡导的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孩子们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刚开始,班里有几个不爱看书的孩子,一直让我发愁,因为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玩具。在开展读写绘活动一个月后,我评选了九月的阅读之星,让他们写好读书卡,并贴上照片,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大家看到了,积极性也提高了,我顺势介绍一些比较符合低年级孩子看的书,如《唐诗三百首》、《小猪唏哩呼噜》、《三字经》、《安徒生童话》、《二年级的小豆豆》等等。现在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也加入到阅读队伍,全班至少人手一本,每天中午看半个小时的课外书,孩子们快乐,我也跟着快乐。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学生写日记是老师要求的,不得不写,并且会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特别是低年级,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但是老师自己也需要多写教育日记,时时鞭策自己,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我会朝着这方面不断努力。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做到晨诵、午读、暮省,那我们的教育也事半功倍了。我们相信,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朱永新《教育是一首诗》
假期中,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加深了我对新教育的认识,使我心情澎湃。新教育就像星星之火,唤醒了沉睡心底多年的教育激情。我从中深深感到,朱永新教授是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对教育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和献身,为中华民族的教育腾飞,返璞归真,发起草根新教育行动,令人敬仰。读后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一、新教育在哪里
新教育在哪里?在新闻媒体的报道里;在新教育人的著作里;在新教育实验学校里;在所有热爱新教育实践者的课堂里„„自1999年新教育的萌动、2002年的启动、到如今虽然走过了不到10年的时间,却如星星之火散发着燎原之势,硕果累累,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行动者着。我们有理由相信: 朱永新教授所倡导的新教育行动,必将在中华民族的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新教育精神
新教育有四种精神,概括为四句话就是:
1、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相信新教育,坚定向前走。)
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思考每天的教育生活,倾听内心的教育声音。)
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共读、共写、共同合作。)
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种爱得爱,新教育中充满爱的情怀。)
三、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包含了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全部过程的这样一个概念。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
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四、新教育的六大行动。
1、营造书香校园。
2、师生共写随笔。
3、聆听窗外声音(参加社区活动)。
4、培养卓越口才。
5、构筑理想课堂。
6、建设数码社区(建设网络社区)。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其中一个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实践证明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有阅读的人,就有底气,很从容,很有自信,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生活和生存的艰难。所以,我要经常阅读,有了阅读的教师,也有底气,也有灵气,不再为教不好学生而犯愁!再看看新教育的先行者,他们是怎样带领孩子进行阅读的:最让我仰慕的是网名叫芷梅的常
丽华老师,她开辟了新教育的一片新天地“农历的天空下——新教育晨诵课程之古典诗词部分”,近5年的时间里读了500本左右的图书,带着她的学生又用了一年的时间,用唐诗宋词、用音乐图画穿越了整整24个节气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在农历的天空下,他们唤醒了唐诗宋词,唤醒了中国文化,也唤醒了许多迷茫的新教育者。今后,我也要学习他们的思路,来激励自己和学生的读书热情。
五、全民阅读
朱永新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国家教育价值观,应该把阅读上升为国家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教师、家长或者个别学校行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校长已经意识到真正要改变我们的教育,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路径”。我觉得全民阅读非常有必要,而且阅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比如犹太人为什么如此厉害?我觉得这和犹太人视书如命,将阅读作为崇高,是有很大关系的”。少年志,则中国强!随着新教育的推进,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伴随孩子成长,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是水到渠成的事。让孩子写他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写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倾诉自己的感悟;诉说自己的心声。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视野,净化他的心灵。这样孩子距离成功就不远了。
六、全面发展不会导致全面平庸
在刚接触新教育之时,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强调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势必要挤占孩子的时间,到头来会不会造成孩子全面平庸?看了《新教育》,让我消除了心中顾虑,明白了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不会导致平庸,而看似平庸的学生也并非是全面发展所致。教师能在同样的时间内教儿童更多的东西。更确切地是要给儿童展现自己的各种能力,并且如何在他所处的世界中从物质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练习这些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更好、更幸福、更有用的人。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吧,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课外时间和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有个兴趣爱好。让孩子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有健康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毕竟考上大学的是少数人,要求孩子们个个都优秀,那是不现实的。只要经历过,追求了自己的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有 永不言败的勇气,这样就足够了。
最后,让我以扉页中的那首诗作为结尾,同时来勉励永远年轻的新教育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 有一群
播种理想的人
【新教育有感】推荐阅读:
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07-02
新教育事迹09-17
新教育工作小结06-18
新教育班级取名09-21
新教育实验工作09-22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06-19
小学新教育数学随笔怎么写09-04
新教育理念下的五项教育06-30
《朱永新:新教育精神》读书笔记07-22
刘小新教育成果解说词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