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活动总结

2024-08-01

诵读经典活动总结(精选12篇)

1.诵读经典活动总结 篇一

滩桥高中“朝读经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活动总结

中华经典诵读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结合高中实际组织开展了“朝读经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思想重视,领导关注。

学校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高中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

二、明确目标,强化宗旨。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未成年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美德,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使经典诵读课程化,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朝读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三、安排课程,确保时间。

利用每天的晨读和每天下午的读报课,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晨读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读报课有班主任指导督促。同时开展各项活动,使经典深入骨髓。

四、活动丰富,寓教于乐。

1、每班每月办一期黑板报或墙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经典内涵。

2、每周利用升旗仪式时间组织全校师生诵读经典,并及时评价。

3、每学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开展硬笔书法写经典活动。

4、利用文化长廊要求各班利用经典名句展示各班精神文化。

5、在橱窗和校园醒目处标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利用电子显示屏普及经典文化内容,倡导中华美德。

7、结合教纲考纲开展背诵经典竞赛活动。

8、结合我校校本教材《吴清远传》《咏滩中楹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9、利用涂鸦墙在全校开展“阐释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竞赛活动。

10、结合我校传统节目“我爱母语”活动开展不同主题的课本剧、演讲、辩论、背诵、歌唱、舞蹈、朗诵等形式的比赛。今年我校成功开展了“我的祖国●我们的经典”诵读综艺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情,彰显了经典诵读的魅力。

总之,诵读经典,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一大功德无量的事。经典诗文诵读为我校带来勃勃生机。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知道:经典诵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文化浸润式的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经典诵读活动一定能成为我校的教育品牌。

2017-4-26

2.诵读经典活动总结 篇二

一、内容定位。

我们的经典教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选读《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编成单行本供师生共享。然后是学校自行编撰《经典精读》教材。最后是全市推行完善《经典精读》教材。我们对经典诵读内容的定位是:以优美的古诗文为主, 加入现当代的优秀诗文和适量的外国优秀诗文, 只要是能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都是我们诵读的内容。

二、时间定位。

学校除开设了每周一节的经典课, 由专职教师任教外, 还安排了每天午后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 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诵读, 保证了经典诵读的时间。

三、要求定位。

第一, 我们不要求学生对所读作品都有透彻的理解。第二, 我们不强求每个学生都把所读作品背得滚瓜烂熟。我们只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让他们天天读一读, 并要求他们先有声朗读, 再有感情的诵读, 然后到诵读成背, 形成诵读的习惯, 从而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 积淀人文素养, 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

四、方法探索。

1. 熟读是前提。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乐读, 我们必须注意诵读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新学内容, 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生读。首先老师模仿古人吟诵的方式导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文字的韵味。接着可以学生跟老师无声朗读 (即老师诵读, 学生不出声跟读) 、老师领读。然后齐读、指名读、学生带读。还可以自由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避免读的单一性而导致诵读时的枯燥无味, 使学生失去读的兴趣。

2. 兴趣是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用比赛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时而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比赛读, 时而是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读, 时而是老师与个别学生挑战读、老师与小组同学、老师与全班同学比赛读, 使诵读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我们还用经典小故事培养学生诵读兴趣。教学过程中, 穿插与所读内容相关的经典小故事, 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 更能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学生会从中感受到:哦, 这经典内容原来还有这么精彩的故事!真有意思。

3. 理解是基础。

要想达到诵读的最佳效果, 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应该是背诵的基础。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不入情, 则所读之书“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朱熹语) 可见, 只有对材料充分地理解, 方能很好地去背诵。因此, 在经典诵读时, 我们结合经典小故事和对难解字词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了所诵读的内容, 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重新整理文字材料, 用自己的方式诵读和背诵所学内容。

4. 游戏是催化剂。

每个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尤其小学生。我们利用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特点, 把拍手、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等游戏安插到《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内容的诵读过程中, 把开火车背诵的游戏运用在对其他诗文的诵读过程中, 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背诵经典诗文, 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 加深对所读诗文的记忆。

5. 复习是保证。

德国著名心理学专家艾宾浩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 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 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因此, 对所学东西我们要经常进行复习。“复习”“温故”是古老而又实用的记忆诀窍。“温故而知新”便告诉我们复习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把所诵读的内容刻在记忆深处,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对所诵读过的经典诗文进行回顾诵读, 使其在学生脑中根深蒂固, 经久不忘。

3.经典诵读诵出“经典” 篇三

一、诵读课堂凸显“五重”

(一)重诵读轻分析

经典诵读是对典范性、权威性并经过历史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典籍的诵读。它重在“诵”。“诵”,意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日本加藤荣一教授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吟诵方法之后提出了“素读法”,就是对经典读物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读的方法。

今天的四堂课,教师们非常注重学生对经典韵文的吟诵,课堂上有自由诵、拍手诵、变换节奏诵、师生对诵、拍桌子诵、摇头晃脑诵,甚至吟唱,变换着各种方式吟诵,让学生意犹未尽,乐在其中。教师很少分析语义语境,很少讲解缘由典故,真正将经典诵读课上成诵读经典课。

(二)重记忆轻理解

科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此时将大量的经典储存于大脑中,日后随着理解力的提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自然会有“活用”之时。今天的几位教师都将记忆作为诵读的主要目标,很好。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们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变化节奏读、变换音调诵,有敲打节拍吟、观图视像诵、聆听古韵跟着读,有激发兴趣情感投入吟等等,帮助学生记忆,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大家知道,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等媒介有助于人的记忆,今天的这四堂课教师都很重视记忆的方法选择,而轻解释理解。

(三)重情趣轻机械

经典诵读追求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中学,趣中诵,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诵读。今天的四位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用动画演示呈现“信”字,让学生知道信就是“一个人所说的话,要诚信”,随后又通过学生表演来理解疑难句子,学生觉得十分有趣。《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教师一连用了六七个版本让学生变化着读,在学生读得情趣盎然之后,教师提出:“要不要再换一个版本?”学生都说“要”,教师戛然而止——“没了”,引起全体师生哄然大笑。当教师讲述了有趣的“王屋山”故事之后,用课件将下面的韵文都显红了,说:“这里这里这里都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想不想听?”学生齐声喊“想”,教师又一次戛然而止——“讲不完”,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无形放大。《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拍着书桌吟诵;《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变换着节奏吟诵,甚至教师跟着配乐吟唱,学生都觉得很有趣。这四节课教师紧紧围绕一个“趣”字组织教学,学生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达到了“趣味横生”之境界。

(四)重导行轻说教

《弟子规》主要列举了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规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行为规范教材。《三字经》包括历史、天文、伦理、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的经典诵读课有别于文学欣赏课,有别于思想品德课。几位教师都能准确地把准这一特点,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采用让学生看动画片《狼来了》《曾子杀猪》,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讲诚信的重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是怎么讲信用的。《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人物图片后说说“最佩服谁”“你平时学习犯困时是用什么方法克服的”。《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安排了看漫画读一读等环节,达到了重导行轻说教的目的。

(五)重鼓励轻催促

由于历史久远,很多经典典故已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经典有陌生感,因此经典诵读课上好不容易激发起的点点兴趣,应倍加珍护。如《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学生流利地读出繁体字的《笠翁对韵》书名时,教师毫不吝啬地献上一句:“张老师平时可不服人,今天我真服了你了。”《百善孝为先》一课,当学生读错了自我纠正时,教师一句“改得好”,温暖了学生紧张的心。类似这样的鼓励、褒奖的语言随时可听见。在整个诵读、背诵过程中,教师从不催促和逼迫,学生在课堂中显得舒适、愉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引发。只要学生对经典有兴趣了,钟爱经典、无师自通就不远了。

二、特色课堂显尽“特色”

这四堂诵读课有相通之处,更有独特之处。每节课都特色鲜明,风格迥异。

(一)《弟子规·信》 ——故事解疑的趣诵课

《弟子规》一课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用了一个个既经典又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解惑。她播放浅显的《狼来了》的视频故事,让学生明白“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播放《曾子杀猪》的录像,让学生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借助故事解答了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几句话,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又是一节趣味诵读课。动画播放“信”的由来及意义,课前课后的三鞠躬,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背等等,都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

当然,在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教师能多花时间指导学生诵出意味,诵出韵味,诵出情味,将会更好。

(二)《笠翁对韵·六鱼》 ——层层推进的吟诵课

《笠翁对韵·六鱼》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将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会背到逐渐会背这一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揭题之后,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准字音,然后去拼音读,去标点读,竖排读,繁体字读,最后去掉部分句子背诵,变换着各种形式的读旨在让学生觉得诵读过程不枯燥甚至挺好玩的,同时又能增加诵读次数,层层推进,扎实有效。

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从《一东》《三江》《六鱼》中发现押韵取题的规律,师生对对子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最后师生吟唱,唱出情趣,整个过程层层推进,达到诵出韵味、诵出情味的目的。

整堂课安排了大部分时间吟诵,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韵文,要求学生读懂多少算多少,代表性地讲解“王屋山”的典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诵读为主、理解为辅的教学特点非常鲜明。

(三)《三字经》 ——好玩有趣的唱读课

《三字经》一课课后学生“很好玩”的表白说明了他们对这堂课的喜欢程度,教师和学生在玩中诵读,在诵读中玩,甚至分不清什么时候是诵读,什么时候在玩耍。

课伊始,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教师读半句,学生读半句;教师读一字,学生接着读;教师都不读,学生全部读,好玩、有趣。稍有理解之后,教师又带领学生拍手读,节奏有快快慢,快慢慢,快慢快,快快快,越来越快,学生总是意想不到,在拍手诵读中享受着快乐。更有趣的是,教师居然带领学生拍着桌子吟诵,学生更来劲了,拍着读着,读着拍着,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背了。最后教师直接给他们配乐吟唱,直到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欢快的吟唱之中,意犹未尽,真是一节欢快好玩的唱读课。假如我是学生,也希望天天这样上课。

(四)《百善孝为先》 ——孝道专题的诵读课

《百善孝为先》一课紧扣“孝道”选择材料,从猜字迎“孝”,反复诵读记忆《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到《孝经》《礼记》《论语》有关孝道名句对应诵读,最后推荐阅读《论语》《三字经》《孝子》《孟子》,紧紧围绕“孝道”专题进行诵读,以一篇带多篇拓宽诵读的面,达到以一带十的效果。

诵读《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时教师带领学生变化着节奏读,学生特别感兴趣,变换着停顿读、配乐吟唱更激发了学生吟诵的兴趣,诵读过程是学生玩乐的过程,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精彩。

4.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四

我校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使经典诵读课程化,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现将工作得失总结如下:

一、满意的地方:

1、保证了学生的诵读时间,每天早读20分钟,学生自由读,语文课的前15分钟,老师讲解意思后,再让学生阅读、背诵。学生在校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经典吟诵时间。

2、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背诵,如果兴致所至,甚至可以脱离座位在教室内来回晃着走着背。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都是正襟危坐,我不喜欢我的学生一个个是木偶,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因为国学经典,对于学生来说太深奥,太难懂。希望学生读这些的时候能够咀嚼到经典的美味,能够把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在国学经典中展现出来,并且不把经典当做僵化的教条的。越是宽松的氛围,学生的兴趣越是浓。每次一说读《三字经》学生都高兴得拍手叫好。

3、师生比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够保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文化内涵。于是,在要求学生背诵的同时,教师也一起和学生背诵。教师应经常和学生PK,向学生发出单挑的倡议。因此教师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候并不正确。教师不能背会,就不让学生背了,教师写的字不好,就不让学生把字练好,这是谬论。

4、理解作为背诵的基础。怎样读经,这是一直困惑着老师的问题。教师总认为学生记忆力好,也为了自己省事,学生背诵内容的意思从来不做讲解,把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自由背诵。那样的做法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做法,对于《三字经》的字面意思教师应该都对学生做大概的讲解,牵涉到典故要查阅资料,讲给学生听。当背诵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背得相对轻松得多。

二、欠缺的地方

1、检测反馈需要改进。这两周的背诵检测的方式单一,都是组长检查组员,对于会背的没有采用奖励措施,会背的学生也没有采取任何帮助手段。致使部分学生不会背的内容越积越多,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以后检测、激励措施要跟上。准备这样进行:

老师每天抽查两人背诵当天内容,如果被抽查者会背就有权利当当天班长,班长负责管理学生背诵时间安排和抽查学生,如果有能力还可以给大家讲有关典故等。不会背的同学需要在同学的监督下把当天内容读二十遍,并且第二天必须会背。

2、讲解方式需要改进。老师一句一句地讲解,耗时费力,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后的方法准备让学生提前预习,边读原文边看后面的注释,学生读不懂的,提出来再让老师帮助解决。

5.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五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书香润校园,诵读千古文章”,传承华夏文明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提高提高我班学生的经典诵读水平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科学安排,营造氛围。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

1、利用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在班级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3、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可以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三、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

3、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活动和活动体会。

希望全体学生都能在“书香校园”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做一个“真、善、美、健”的锦绣学生,从而拥有幸福人生的开端。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6.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六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在发展与放弃之见,在索取与奉之间,存在着的是太多太多的矛盾。大一点说,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仍可作为治国之道和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则;小一点说,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仪,可以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国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都不被重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中国人造成了太大的伤害,很多人把这归咎于传统文化太过于保守,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但这些人的目光同样太狭隘了,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根本就不缺少改革创新精神。有些事情我们必须深刻思考,从百家争鸣到八股取士,这到底是怎样一条畸形的道路呢?腐化的封建统治者对传统文化根本就没有做到最起码的尊重,而只是将其作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最终致使人们对民族文化信心不足。

今天我们很幸运,可以在古人无穷智慧中任意选择自己想要的,但有时不幸的,虽知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在接近被遗忘的东西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确实很困难。面对的是一片熟悉而又未知的海洋,我们需要的就是做个好水手。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不拘小节,或是说把“礼”给遗忘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从自己眼中的礼仪之邦,到亚洲闻名的礼仪之邦,再到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但转而成为宇宙闻名的.不讲理之类,仅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几十年里,我们失去了多少,想把失去的找回有多么困难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掌握和熟悉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接物恰到好处。我们应首先“知礼”,然后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礼”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国学小名士》中的一个环节,考验的便是选手们平常的礼仪。生活中有太多不易被关注却能充分考验人利益的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一块垃圾,一次红灯,捡与不捡,等与不等,一瞬间的决定,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7.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篇七

一、读经典, 大大增加了识字量

雨箬在入学前, 识字量并不算很大, 但读简单的图画书不在话下, 拿起一、二年级的语文书, 也能读个八九不离十。那并不是因为她认了很多字, 而是因为她小时候听了很多的故事, 语感强, 很多字其实是在语境中猜测的。上了小学后, 第一学期, 女儿在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成语接龙》以及一些古诗文时, 就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后来, 我和老师一起分析原因, 发现实际上是识字量不大使得孩子在诵读中遇到了困难, 再加上周末家长没能很好地跟进复习, 漏洞就越来越大。找到原因之后, 周末的复习我就有的放矢了。我很好地运用这些韵文, 把每个汉字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让她通过拼音来诵读,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记录在小本本上, 反复认读, 直到能脱口而出为止。当然, 这样做的目的, 除了积累语言、接受熏陶之外, 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 就是她在趣味盎然的读背中, 不知不觉、聚沙成塔地增加了识字量, 即在指认式诵读中扩大了识字量, 为早期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基础。记得一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 女儿已经能独立阅读没有拼音的读物 (我自己所教的学生, 一般到了三年级我才会推荐无拼音的读物, 中等程度的学生, 甚至到了三年级还只能读带拼音的读物) , 阅读的速度明显高于同龄的孩子。带拼音的读物, 200多页的书, 两三个小时她差不多就能读完;无拼音的读物, 一般分两三次 (几天内) 也能读完, 而且经得住检验。我想这应该是识字量大起到的良好效果。

二、大量背诵, 提高了记忆力

陈琴老师在《经典即人生》一书中阐明:“现代科学已经证明, 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 尤其是语言。因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模仿, 正如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中所述:‘一方面熟能生巧, 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 书背熟了, 词汇自然有了, 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 则能自成格调, 不落前人窠臼, 神而明之, 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顿的功夫, 亦在背诵了。’可见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语言提升的进度。”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0耀13岁是孩子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这个时期, 他们的吸收能力像海绵一样强大。事实也证明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我女儿自己觉得, 她的背诵能力在班里不算是最好的。但是, 从周末和女儿一起复习所学的内容中我发现:第一, 纵向比, 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 在诗文长度、难度都增加的情况下, 背诵的量也大有增加, 说明她的记忆力越来越强了;第二, 横向比, 同年级的多数孩子在背诵较长的现代文还比较困难的时候, 女儿读个三四遍一般就能较为熟练地背诵了, 四句一首的古诗, 一次性背诵多首也不成问题。由此可见, 孩子在黄金记忆时期背诵积累大量经典完整的文本信息, 确实可以提高记忆力, 增强理解力及对语言的感受力。

三、大量阅读, 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 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打下印记, 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 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 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作品, 有种子的能量!

陈琴老师在《经典即人生》一书中也谈道:“要把‘素读’经典与大量阅读联系起来, 齐步走, 通过广泛的自主阅读培养, 为学生运用文字提供条件, 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 语文素养也越扎实。”“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母语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所以, 好文章背诵得多, 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 口诵心惟, 日长月久, 必将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 慎思笃行, 将古人的感受, 比照自处的情境, 便可印证永恒的人性世情, 于不经意处已是层楼更上。”孩子们在大量的诵读、阅读的同时,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女儿所在的班级, 看图写话比同年级的其他班晚了一个学期教学, 我原本还担心她这方面的能力会比较薄弱, 但是女儿本学期写的第一篇看图写话让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 写话教学真不用急于一时, 甚至, 我们目前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是拔苗助长了。请看实例:

雨箬的第一篇看图作文

一个太阳高照的周末, 乐乐到湖边去钓鱼。

草地青青, 柳树随风舞动, 美丽极了!乐乐把鱼饵穿在鱼钩上, 用力一甩, 轻轻放下鱼竿, 就坐下静静地等待着小鱼上钩。

湖水真清啊, 清得见底。乐乐看着小鱼们自由自在的样子, 自己也开心地笑了起来!乐乐还做了梦, 他梦见自己就是一条小鱼, 他也和刚才那两条小鱼一样在和家人做游戏。突然, 一个男孩把他钓了起来……乐乐感觉手一震, 他醒了!原来啊, 乐乐钓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小鱼使劲挣扎着, 乐乐心一软, 就把小鱼给放了!

这篇短文是雨箬独立完成的, 当中有几个错别字, 我和她一起进行了修改。短短几行文字中有环境描写, 有动作描写, 还有心理描写, 最妙的是还有她自己的联想———小男孩自己变成了一条鱼, 和池中的小鱼儿一起嬉戏。当鱼儿被钓起时, 如梦惊醒……同事说, 这不就是叶圣陶《荷花》中联想的片段吗?再看那结尾, 她并没有落入常规的写法“乐乐钓到了鱼, 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 而是“心一软, 就把小鱼给放了”。心存善念, 这不就是陈老师一直所崇尚的教育吗?

8.诵读经典活动总结 篇八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9.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九

在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系列活动中,同学们看着书、读着书、品味着书,书籍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收获。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灵魂高尚的人对话。”冬日,书籍为我们驱散寒冷;夏天,书籍给我们带来阴凉。当我们遇到困难,书籍可以为我们鼓起勇气;当我们彷徨无助,书籍可以指引我们前行。捧着书本阅读,就像在喝着一碗美味的心灵鸡汤。徜徉在书海,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这次读书节中,开展了近十项各种形式的活动,全校同学都参与了各项比赛。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大家分享着读书的乐趣,交流着读书的感悟,也飞溅着因读书而产生的思维和情感火花。教室里、书架前,图书管里到处可以看到同学们如饥似渴的身影。

在电子小报比赛中,同学们集思广益;在二年纪查字典比赛中,小朋友用工具书帮助自己更好地阅读;中高年级荣辱观演讲比赛中,同学们知荣明耻,讲得声情并茂;还有全校同学一起参加的课文朗读比赛,更是精彩纷呈。我们还举行了全校性的古诗文诵读大赛,涌现了一批古诗之星……这所有的收获、感动、成功来自何处?毫无疑问,那就是——阅读!

这次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得到了全校多数同学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全校涌现出了很多阅读小明星,不少同学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六(3)中队获得实际“书香班级”称号。我校的龚逸之、施吾金等同学被评为市级“阅读之星“。

10.红色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十

一、活动安排方案

为了使活动开展有条有理,制定了本次诵读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批定了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同时对活动形式及指导老师做了安排。

二、共同努力,促进活动顺利进行

﹝1﹞语文教师重视指导。接任务后,各班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选材,对学生进行辅导训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2﹞组织健全、责任明确。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全体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诵读小组。分工合作,责任明确,为活动成功打好了基础。

三、活动开展及时

依据实施方案规定时间2011年5月4日,我校开展了本次活动。活动以个人、集体不单位进行了比赛,其内容设计丰富,主题鲜明。由于学生平时训练积极,准备充分,在比赛中各班学生大放异彩,为下一步参加区级比赛作好了准备。

四、收获与体会

1、这次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激发了学

生的读书热情,形成了良好的“读好书,读红色经典”的氛围。

2、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存在问题

本次活动由于时间紧,安排急,导致训练不够扎实,参加人数少,对学生锻炼面不够宽,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总之,我校开展的以“诵读红色经典,励志当代少年”为主题的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书香校园”的构建,不断深化了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11.经典诵读 感悟成长 篇十一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举措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小学生经典诗文的诵读训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举措。古诗文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千锤百炼的美文,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全面认识的兴趣,又要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时刻在一种热情中学习、探索,也让我们在感动里不断发现、前进!和学生一起在经典诵读中成长!

一、学习古诗词,品读中受到启迪

阅读古典诗词,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可以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学生作文水平不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古诗词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诵读大量古典诗文,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既能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审美情趣,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在朗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学会凡事都要从多角度观察;通过经典诗词诵读,可以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不断更新观念,拓展视野,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从诗人的精妙语言中受到熏陶感染,欣赏能力、语言积累和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也必将有利于我们传承中华文化。

二、课内外结合,扩大诗词阅读量

常言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那如水的宋词,让人们徜徉在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中,留连而忘返。诗人用寥寥数语,把自己的思想,美妙的情境,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能耳闻目睹一般,刻骨铭心。从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来看,大都选用了经典名篇,不论是寓理于事的,还是意境优美的,或是含蓄隽永的,都堪称学生语言积累的典范。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自然不成问题,但数量太少,因此要收集一些相关的诗词,或是诗人(词人)的其他名篇,让学生熟读成诵。还要选取每学期年级配备的《古诗词背诵》,切实把扩大古诗词背诵量落到实处,真正达到课标所要求的背诵量。

然而光有老师的宣传教育,诵读诗词会显得较为力单势薄。 而学校这块育人乐土,为孩子们营造了书香校园的大环境,让他们融入浓郁的诵读氛围当中,每个人都会深受感染。在开学初,每个年级制定了适合本年级的经典诵读的大概范围,利用每周五的校本课时间开展各项诵读活动。在每学期临近结束时所举行的知识竞赛中,便会以此为考核内容,从而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信心,为学生诵读赢得了时间的保证。

三、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古诗词背诵,让学生会像老夫子那样,记忆起来非常干瘪,总显得枯燥无味。因此采用灵活的方法,会让学生兴趣大增。

(1)唱中学。我喜欢音乐,我会时刻留心,把音乐带进课堂,古诗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范围内五言诗比较多见,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旋律去唱诗,孩子们兴致很高。如果他们找不到恰当的,唱起来绕口的话,我会及时提醒他们,用哪一首更合适些。一节课下来,笑意全写在孩子们的脸上,我知道他们在开心中学到了,也理解了这首古诗。词就更不必说,因为它本身就是配乐吟唱的。

(2)“骗”中学。有专家称,教师实际上就是做好骗子。事实也正如此,采用故事“哄骗术”便是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每次周末,我会根据其他作业的多少,给孩子们布置一、两首精心挑选的詩或词,要他们保证,每个人都能背会,星期一就奖励他们一个动人的故事。我再次声明:我会言而有信的。孩子们听出了弦外之音,谁也不想做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况且还有故事吸引着他们呢。

(3)课上学。充分利用每周的校本课时间,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朗诵会或是赛诗会:如《读你》——宋词,《唐诗知多少》,让学生由课内所学得延伸到课外,认识了更多的词牌,了解了更多的诗词,感受到了更深刻的文化魅力。在课上,他们展示的有课内学习的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陆游的《卜算子》,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还有在课外积累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水龙吟》,李清照的《声声慢》、《如梦令》(2首),辛弃疾的《菩萨蛮》、欧阳修的《浪淘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等。这些颇受孩子们欢迎的诵读方式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背诵经典诗词的兴趣愈来愈浓,逐渐养成了习惯。

(4)课外学。每个假期来到之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经典诗词,在担心它们因为没有资料的情况下,精挑细选十首非常有名的诗词,印发到每个人手里,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六首进行背诵。这样的做法,既做到了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家长签字,老师开学抽查,他们没有理由也不会不完成,在假期里作为完成其他作业后的调味剂,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诗词佳作,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去感悟,慢慢领略其中蕴涵的哲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无书卷之气,自然难以厚积薄发,领悟学科之妙趣要义;自然难以游刃有余,体验语文教学之酣畅淋漓”。

12.诵读经典活动总结 篇十二

问题1:内容形式单一, 诵读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不少老师在给学生选择背诵内容时, 贪图省事方便, 只着眼于操作简单方便, 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接受能力, 或者从一学期的第一天开始每天一首古诗, 或者每天一首儿歌, 或者每天一句《弟子规》《道德经》, 从形式上说, 也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几遍, 背给组长听, 然后就算完事。这样的诵读只会让学生心生厌烦情绪, 久而久之还会产生见“读”就怕的心理。这样的诵读不要也罢。

问题2:简单效仿他人, 缺乏诵读热情的长效激励

也有一些老师, 内容上采取拿来主义, 把其他老师搜集整理的内容给自己的学生进行诵读, 却没有注重诵读过程中的激励手段。或许刚开始, 学生会因为内容的新奇有趣或形式的变化多样而让自己的诵读热情持续一段时间, 但是我们知道儿童毕竟是儿童, 他们的坚持更多要靠外部力量的激发, 所以一段时间过后, 即使诵读内容很丰富, 如果得不到老师、家长或同伴的关注和肯定, 学生的诵读热情也会大打折扣。

问题3:诵读时间不足, 严重影响诵读质量

当然还有一些老师在诵读方面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主要表现在老师放不下一本语文书, 更放不下两本练习册, 整天钻在作业堆里, 批改、讲解、订正, 于是诵读时间一再得不到保证, 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经典诵读的质量。

面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 我们必须开拓出新的路子, 给缓坡上升的经典诵读增加新的砝码,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热情, 以提高经典诵读的质量。笔者在实践中进行思考总结, 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突破:

砝码一:创新整合, 丰富诵读内容形式, 延长学生诵读“保鲜期”

笔者认为, 内容和形式是经典诵读中的最重要两部分内容, 内容离不开形式, 形式离不开内容, 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让诵读的内容和形式都丰富起来, 那么学生诵读的热情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激发。

1.配乐诵读, 吟唱乐无穷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说白了就是一部歌词总集, 它按照音乐的不同类型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可惜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的战乱, 到如今, 许许多多古代流传的曲谱早已失传, 只剩下那些优美的文字在纸上沉寂。如何在古典与新曲中架起一座桥梁呢?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小学的江映晖老师就想到了新曲装古诗的妙招。所谓新曲装古诗, 就是用当今比较流行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曲调, 然后配上内容与节奏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古诗唱出来。其实古诗新编曲有不少, 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岳飞的《满江红》, 李煜的《虞美人》, 李清照的《月满西楼》……这些诗词配上乐曲后 , 学生唱着唱着就不知不觉把这些经典诗词背出来了, 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而且学生喜唱、乐唱。

2.划分主题, 闯关乐无穷

一学期时间说长不长, 说短也不短, 一般要横跨四个多月, 我们不妨把整个一学期要诵读的内容划分成几个主题, 每个主题的诵读内容用一段时间来进行诵读, 并同时策划好闯关活动, 如果在规定的时段内把这一主题的诵读内容都能熟读成诵了, 那么就能顺利进入到下一关去。

3.周周展示, 表演乐无穷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把所积累的经典诗词在同伴面前进行展示, 得到同伴的赞扬, 也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促进的良好举措。

所以我把每周五中午的午读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诵读展示。展示的内容形式都可以自选, 可以是一个人单独展示, 也可以是两人合作, 当然还可以是小组齐上阵。我把全班50个学生分成10组, 每组5个人, 在开学初就安排好展示的顺序, 每节课由两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展示, 展示的时间不规定, 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展示, 就是有10个展示节目, 如果是自己分组进行合作表演的, 那么展示节目数量就不一定, 总之, 要在这个时间段内保证每个人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的创造力应该说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让诵读展示更具有艺术性, 他们有时会配着快板来一段晨读对韵, 有时会配着音乐来一段抒情诗朗诵, 有两人轮读, 也有一小组学生一起上台, 进行诵读接力……在一阵阵掌声中, 学生的诵读热情在一次又一次展示活动中得到激发。

4.模仿迁移, 创作乐无穷

经典诵读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诵诵、读读, 但是如果整天诵诵、读读, 时间一久, 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如果我们把诵读跟创作结合起来, 学生的新鲜感又会再度被唤起。上学期, 我在领着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 读到梁小斌写的《我住的房子像一块蛋糕》:我住的房子像一块蛋糕, /我在里面甜甜地睡觉。 /门口还拴着两只小羊羔, /像我写作业那样认真地吃青草。 /星期天白云慢慢地飘, /我不用上学, /所以也不用奔跑。 /太阳照耀着牛奶和蛋糕, /我对甜的早点有点腻了。 /当我爸爸训我的时候, / 我就希望客人快点来到。 /爸爸对客人一点也不凶, /永远忘不了他的微笑。 /我躲在像蛋糕一样的房间, /想了很多, /我什么时候才能长高……领着学生读过几遍之后, 我灵光一闪, 幻想是孩子的天性, 或许每个孩子都希望有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那是完完全全属于他的地方。何不让学生模仿这首诗, 也来幻想一下自己的房间呢? 其实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之后, 对诗一样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让他们进行模仿, 难度不是很高。此作业一布置下去, 大多数学生都欣然接受, 开始自己的创作。第二天, 交上来的作业真是养眼。其中有个学生这样写自己想象中的房间:我住的房间像一座小城堡/我在里面开心地当公主/门上挂着我漂亮的照片/我在里面甜甜地微笑/ 粉嫩粉嫩的那是我的小床/米色的书桌像一位绅士/悠闲地靠在墙上……/上面放着精致的小台灯/和那有趣的魔方/哦, 对了, /还有我那可爱的小流氓兔/我住的房间像一座城堡/我在里面开心地当公主……纵观整首诗, 无论是诗的结构还是诗的语言, 都是那么老道, 那么有味儿, 一点儿也不比诗人写得差呢! 模仿迁移, 将诵读跟创作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既提高了学生的诵读热情, 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真乃一举两得!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保鲜期, 诵读也是如此。在保鲜期内, 做事的效率总是比较高。如果我们能多想办法, 尽量延长诵读的保鲜期, 未必不是提高诵读效果的良策。

砝码二:多管齐下, 注重诵读的有效激励, 活跃学生诵读进行时

有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还远远不够, 学生的诵读热情还必须靠外部力量的推动, 这个外部力量来自哪里? 当然不外乎学生群体、教师、家长了。所以作为老师, 经典诵读的组织者就有必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能坚持每日诵读的热情因素。

1.教师舍得表扬, 让自信常伴学生

教师的表扬只是嘴巴动一动的事情, 所以, 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口水, 虽然老师只需嘴巴那么一动, 但是对学生来说, 可能就不是听一听的事情了。在学校集体生活中,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所以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把自己看到的好的情况及时在班内进行表扬。当然除了口头表扬, 老师还可以进行书面表扬, 可以在学生的诵读本上, 根据学生背诵的时间, 流利程度给学生画上相应的一些激励符号, 如一颗星、一个笑脸、一个苹果、一颗蝴蝶星, 每种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意思, 如一颗星表示已经背出来了, 笑脸表示老师听了学生熟练的背诵, 心情不错, 蝴蝶星说明背得非常熟练。更多的时候, 可以几种符号同时给学生画上, 别看这区区小符号,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我常常看见学生围在一起, 兴致勃勃地数啊, 比啊, 有时候为了得到老师的一颗蝴蝶星, 就会在下面反复诵读, 直到熟练了再上来背给老师听。

2.取得家长支持, 让诵读滴水不漏

家长的支持也是保证经典诵读能成功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让学生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一些活动, 二是如能得到他们的帮助, 老师能少费不少心思。在我们班上, 不要求人人都参与到经典诵读的活动中来, 原因当然有很多, 主要是不想让经典诵读这样一件美差成为一部分学生痛苦的负担, 这样是得不偿失的。所以, 开学之初我会通过《告家长书》的形式跟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 说明我们将要在全班开展的这个活动, 以及参与这个活动的好处。然后在班上找时间进行动员, 并请学生把《告家长书》带回家 , 跟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决定是不是要参加这个活动。如果需要的, 那么就在回执上郑重地签上家长和孩子的姓名。一旦签上大名的, 就是家长和学生都要尽力配合老师的工作, 老师负责给学生提供、布置诵读的内容, 学生负责按老师要求进行经典诵读, 家长要负责经常过问或者督促。家长要经常根据自己的过问和督促情况, 给予孩子一定的评价, 或表扬, 或鼓励, 或提醒。如此一来, 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都能感觉到老师或是家长也非常关心诵读活动, 从而自然地把它看成是自己学习中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习惯一旦养成, 一切都会越走越顺。

砝码三:争分夺秒, 给予诵读的时间保证, 避免诵读进入厌倦期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 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的话, 诵读的时间就很难从繁杂的作业堆里挤出来。如何找出恰当的时间段, 又不至于过重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呢? 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认为, 不妨把学生在校的有限时间进行时段的划分, 每个时段再进行争分夺秒地利用, 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 也能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1.早间晨读, 15分钟效果佳

早晨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间,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早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一般可以在当天就把要诵读的内容布置在黑板上, 第二天早上学生一进教室就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诵读。一般来说, 连续读15分钟, 无论是诗词还是优美片段, 都能大致背出来, 即使背不出的, 也能做到读得比较流利。自己计算好时间, 15分钟后, 就可以读其他内容。

2.课间赛读, 课余活动更丰富

一天当中, 仅仅靠晨间15分钟的诵读时间那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再利用零星时间进行诵读呢? 课间10分钟, 是个很好的机会。当然不是剥夺学生课间的休息时间, 而是让学生在休息或活动时, 安排学生进行赛读活动。如几个好友聚在走廊上, 休息闲聊之余, 抽一点时间出来, 进行一场小小的诵读比赛, 看看谁在晨间15分钟时间里, 记忆得最多、最牢。这样的赛读有一个好处, 手里不必捧书, 就是大家凭着记忆来比, 如背不出, 就结束, 然后听其他人背, 最后看谁背得多。第一个课间来一次, 第二个课间再来一次, 几个课间背下来、听下来, 大多数学生可能就牢牢记住了大部分诵读的内容。这样的微型赛读,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诵读热情, 更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

3.午间默读, 静思默想再巩固

经过了早间15分钟的初读, 又经历了几个课间的尝试背诵, 那么如果再利用午间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静思默想的话, 学生对经典诗词篇的诵读在理解和记忆上就会有新的突破。每个午间阅读时间前5分钟, 老师一声令下, 开始静思默记早晨的诵读内容, 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 只有时钟的滴答声陪伴脑子高速运转的学生。这时学生就会在特别难记处, 或者在课间赛读的出错处加强记忆, 这时候的记忆更多的是进行理解性记忆, 会记得更牢, 记得更快。5分钟结束后, 让全体学生齐诵一遍, 这时候, 每个学生都情绪高涨, 背得也很有节奏感, 因为此时的他们都希望老师能看到自己最出色的表现。短短5分钟, 却达到了高效巩固的目的。

4.傍晚路读, 朗朗乾坤诵中别

每天傍晚, 学生排着队伍离开校园, 从教室到校门口, 学生大概要走两分钟的路程, 这两分钟也是进行诵读的好机会。每天组织学生放学, 学生排好队伍后, 就有领队的学生起头, 其他学生紧跟而上, 诵读开始, 队伍也开始走动。真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整个一天累计起来, 真正用于诵读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半个小时, 把半个小时分散到一天中的各个时间段, 学生既感受不到很大的压力, 又提高了诵读的效率, 所以如此划分时段进行诵读, 还是可取的。

上一篇:暑假防溺水工作方案下一篇:于细微处见精神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