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建议书

2024-07-16

读书的建议书(精选12篇)

1.读书的建议书 篇一

老师们、同学们:

在内心深处,我们随时会涌动着一种生命体验,那就是幸福。这种幸福对于老师来讲不仅仅是教师职业的稳定、学生的尊重、社会的认同,同时还是教师自己的充实与成功;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幸福就是不断扩大的视野、陶冶的情操、增长的才智和充实的快乐。要达到这种幸福的境界就是读书,读好书。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地启迪我们,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们面对面地交谈。著名文学家冰心奶奶曾经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著名作家海伦凯勒也曾说过: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是的,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因此我们发出倡议,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好书伴我行”师生共读活动。

在新的学年里,学校呈献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应该是读一本好书。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读教育的经典著作,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明白: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作为学生,可以在新学年里,给自己一个放飞梦想的角落,捧一本好书,让自己真实体验金圣叹所说:“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之中的快乐。的确,书籍犹如染坊,而人生的白纸正需要它去着色谱彩。古人早就有“凿壁偷光”、“秉烛夜读”的美谈。所以,我们领悟:读书虽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能增加生命的厚度。

老师们、同学们:读书吧!在新学年里,让我们把全乡读书活动推向高潮,让它成为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全乡的各个校园,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家乡,更加自信、充实地走向美好,走向未来!

老师们、同学们: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是益己、益他、益国家、益未来的好事,希望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好书伴我行”的读书活动当中去,让我们以读书作为新的起点,一起来读书,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的校园书香四溢!

2.读书的建议书 篇二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读书活动

未成年人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对象, 开展未成年人读书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不专在学校, 学校之外, 还有许多机关, 第一是图书馆。”可见公共图书馆是未成年人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发展和发挥个人爱好及才能的重要场所。利用自身优势,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培养未成年人阅读兴趣, 指导、引导阅读, 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 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儿读者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以邢台市图书馆开展燕赵少年读书活动为例, 阐释公共图书馆如何成功打造未成年人读书活动品牌。

1 燕赵少年读书活动在邢台市开展情况及意义

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是由河北省图书馆发起组织, 各市县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 以推进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培养未成年人阅读兴趣, 引领读书方向为主要目的的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燕赵少年读书活动自2004年在邢台市开展以来, 至今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 邢台市图书馆及各县市图书馆组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近千次, 吸引全市少年儿童踊跃参加, 参与人数达到13万多人次。邢台市图书馆作为本地区活动组织机构, 7次荣获全省优秀组织奖, 全市500多名少年儿童荣获全省各单项活动一、二、三等奖, 40多名老师荣获全省优秀辅导老师奖及突出贡献奖, 12名少儿读书爱好者荣获全省“少年读书之星”称号, 1500多名少年儿童得到市级表彰。该活动已成为深受全市少年儿童喜爱的读书活动品牌, 成为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开展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成功典范。活动的成功开展, 对于充分发挥邢台市县各公共图书馆教育与读者服务职能, 促进馆、校、家三方合作, 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养成阅读习惯, 成功引导未成年人读书方向,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邢台,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成功策划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启示

2.1 活动主题要特色鲜明、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

活动主题要有现实意义, 确定读书活动主题要与时俱进, 紧密结合社会形势的发展状况,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弘扬时代主旋律。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主题, 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才能更有效激发少儿阅读兴趣。河北省图书馆每年策划的燕赵少年读书活动主题, 都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突出时代特色, 使广大未成年人在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中, 受到熏陶, 净化心灵。例如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2006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2008年“快乐阅读:与奥运同行”、2009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等活动, 主题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有效地加强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 激发了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节。

2.2 活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利用节假日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是6~15岁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是在校学生, 寒暑假是未成年人暂时脱离学校教育时期。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担负起未成年人节假日教育的重任, 引领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邢台市图书馆历年的燕赵少年读书活动一般自当年4月启动, 到10月底结束, 横跨整个暑假。在2013年度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中, 为活跃孩子们的暑假生活, 引导少年儿童读书方向, 邢台市图书馆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详细的“与经典同行———暑期阅读挑战赛活动方案。”在广泛宣传和奖励机制的作用下, 小读者参加活动的兴趣很高, 活动期间收到阅读笔记104篇, 把诵读经典活动推向了高潮。

2.3 多元合作是开展读书活动的有力保障

由于图书馆的职业特性和从业人员个性以及图书馆自身的局限性, 图书馆策划读书活动必须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开展多元合作, 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方能保证读书活动的有效开展。邢台市图书馆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自2004年开展以来, 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上下联动, 由市图书馆组织实施, 各县图书馆积极参与, 把全市的燕赵少年读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2010年以后, 又积极协调教育局和共青团市委一起合作, 加强了组织保障, 增强了活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全市各中小学校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空前高涨, 家长对活动开展及孩子获奖情况也倍加关注, 真正做到了馆、校、家三方共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引导孩子的阅读方向。

2.4 详细具体的方案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

活动方案要详细具体, 可操作性强, 这是有效开展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重要前提。不具有操作性的活动方案, 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因此图书馆在制定活动方案时, 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较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邢台市图书馆在制定“与经典同行———暑期阅读挑战赛活动方案”时, 不仅列出了荐读书目, 而且对阅读任务, 阅读考察办法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2.5 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儿童时代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时期, 读书活动应做到寓教于乐, 将未成年人的兴趣与读书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 活泼有趣的活动, 能更好激发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活动中来。2005年邢台市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中的“家乡抗战故事”主题绘画活动, 共收到300多幅主题绘画作品, 孩子们以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家乡抗战画卷。2006年至2013年, 邢台市图书馆先后组织的“雪山·草地”书法展、“城乡少年互动交流活动”、“珍藏奥运”书签设计比赛、“我可爱的家乡”主题绘画、“卡通画设计比赛”、“我和科学有个约会———科普剧展演”、“童音诵读, 爱心接力———文学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活动, 从内容到形式对少年儿童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抓住了小读者的眼球, 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3 公共图书馆组织开展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几点建议

3.1 活动实施过程中要以引导正确读书方向为根本出发点

培养未成年人的阅读兴趣、引导阅读方向是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主旨所在。阅读推广活动应该围绕阅读推荐图书为基础展开。为了使阅读活动更加贴近未成年人, 邢台市图书馆每年都要围绕活动主题, 根据河北省图书馆制定的推荐书目精选入藏相关图书, 并向未成年人印发《推荐图书目录》, 向荐读活动示范点赠送活动样书。建议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室根据推荐书目补充藏书, 指导少年儿童阅读, 引导读书方向。

3.2 引入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 使青少年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

成功感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和信心, 能够保持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将有助于带动孩子们学习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十年燕赵读书活动证明诸如朗诵竞赛、讲故事竞赛、知识竞赛、摄影比赛等带有竞赛和评选性质的活动对孩子们更有吸引力。奖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是相辅相成的, 邢台市图书馆每年都要对参与活动的县市区图书馆、学校、老师、学生进行评选奖励, 通过评价、奖励, 激励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激励孩子们积极阅读学习的目的。

3.3 活动开展要常规化、持续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水滴石穿的过程, 不懈的努力才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少年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一样。十年来, 燕赵少年读书活动在邢台市已经被常规化, 持续化。各县图书馆每年都积极参与组织活动, 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在这些县已经深入人心, 家喻户晓, 参与活动人数逐年增加, 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已基本养成, 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3.4 开展未成年人读书活动要加强宣传

宣传工作做得是否广泛、深入、扎实, 直接关系到整个活动能否真正取得实效。活动宣传手段主要包括印发宣传资料, 制作宣传海报, 媒体报道、网络宣传等。为了扩大燕赵少年读书活动的社会影响, 邢台市图书馆除高调举办活动启动仪式外, 还深入到城区、街道、学校, 发放活动通知及其他各类宣传资料, 邀请《邢台日报》、《牛城晚报》、邢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活动安排及亮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 利用邢台市图书馆网站平台、邢台市图书馆QQ群进行网络宣传并指导活动开展。2004年12月6日《牛城晚报》的一篇报道《市图书馆举办“燕赵少年读书活动”朗诵比赛———让更多的孩子读好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13年5月14日《经典浸润人生, 阅读成就梦想———2013年度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正式启动》的宣传报道, 使2013年度参与燕赵少年读书活动的人数达到历史最高。

4 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应肩负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能, 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 认真策划, 有效组织开展更多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相结合的未成年人读书活动, 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红.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衢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9 (2) :41-43.

[2]于群, 李国新.公共图书馆业务培训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47-248.

3.建议兴办“读书沙龙” 篇三

我是一名学航空工程的大学毕业生,偏爱社会科学,故《读书》成了我最偏爱的朋友之一。

我每次拜阅《读书》后,总有许多想法——就象它每次亦可融释我的许多想法一样——但这并非达成平衡。如读完《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一文后,解开了我读《人论》时的种种疑团,却又对当今世界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现象产生迷惘;《订“扬州鹤”》一文在使我懂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乃前人“既富且贵,又作神仙”的理想寻求之余,.又不免面对今日个人的追求如何与古今人类追求契合而惶惑……

所以,窃以为,贵刊倘出面组织“《读书》读者会”或是一“《读书》青年沙龙”,定期定地点聚集些《读书》爱好者,对《读书》中已评或未评过的书刊,对《读书》中的文章及对《读书》刊物本身等话题讨论座谈,实为明智之举。这对于培养《读书》新知,拓宽贵刊前途,也不无益处。组织“沙龙”的经费不必担心,可由会员自筹,每月花几元钱,买进些新思想是人所乐为的。

4.读书的建议书400字 篇四

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校的“好读书读好书”活动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活动口号是: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老师在这里发出倡议,希望所有的同学行动起来,加入到“好读书读好书”的活动中来。

同学们,我们坚信:读书是成长的基石,读书是精彩人生的开始!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把“好读书读好书”活动真正作为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值此我校特向全体老师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好读书。将读书变成一种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每天早读根据语文老师的安排认真读书,让琅琅书声感动我们的心灵。每天回家让爸爸妈妈听我们读书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总之每天要挤出30分钟来读书,持之以恒。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报拿到班级和同学共同交流和分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同学们,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2、会读书。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可以采用默读、朗读、浏览等方式相结合,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建立读书笔记本,做好读书摘记,写好心得体会。

3、读好书。学会和好书交朋友,有选择地读书。大家可以根据语文老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只有我们选择了好书,才能在阅读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5.有关读书日的建议书精选 篇五

早上好!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4月23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4月23日,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要求人人要读书,把图书作为生活的必需品,使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每年的4月23日,在世界的五大洲,在不同语言的国度里,人们不约而同地集会演讲,设坛对话,比赛作文,相互赠书。这是全世界读书人共同的节日!

同学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窄的地方,驶向广阔的生活海洋。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高尚。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个人不读书,他会变得无知,一个民族不读书,它会变得落后,读书的厚度正决定着人生的高度。火红的三月,已飘来了温馨的书香,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请跟着我响亮坚定地说:

1 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

2 与好书同行,畅游浩瀚书海。

与好书为伴,书香溢漫校园。

与经典为友,塑造文明素养。

与名著为伴,打好人生底色。

3 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4 让读书成为习惯,使书香充满校园。

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本,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更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体会其中的乐趣。同学们,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让我们点燃读书的激情,在书海中扬帆、成长!

建议人:XXX

6.读书的建议书 篇六

春暖花正开,人间四月天,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河南大学20XX年读书月活动拉开了帷幕。今年读书月的主题是“与经典同行,伴书香成长”。热爱读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读书能够增加人生的丰富性和厚重感;读书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读书更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诚挚地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

让我们读书吧。因为“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是无数先辈探索世界和人生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唯一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书籍是知识的海洋,信息的仓库,经验的总汇;书籍是我们远行的航线,也是我们心灵的灯塔和港口。“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就会进入一个高尚的领域,并与各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对话和交流,我们就能开阔视野,增长才智,丰富思想,让人生充满芬芳。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学府,优良的学风成就了大批的专家学者。河南大学图书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经过一个世纪的积累,文献资源总量超过600万册,数字资源覆盖各个学科,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河南大学读书月活动从20XX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十年,不仅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去年,还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阅读示范基地”,这是一批又一批学子们积极参与的结果。知识改变命运,阅读灿烂人生!我们真心希望通过这次读书月活动,掀起一个全校性的读书热潮,引导青年学子多读书,读好书,领略阅读的魅力,建设书香校园,繁荣校园文化。

7.浪漫主义的读书和现实主义的读书 篇七

口说无凭,还是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两位名家笔下的这家图书馆的独特风范吧。汪曾棋先生是这样写的:

这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

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

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儿,上面拽一

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

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

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

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

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

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

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

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

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

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

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

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

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

么看什么。

翠湖图书馆现在还有么?这位图

书馆管理员大概早巳作古了。不知道

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

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

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

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

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施蛰存先生笔下对这个图书馆是这样描写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昆明的

翠湖图书馆来了。那里的章程是每次

限借一册,每人可以更换三次。那就是

说每人在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可以

从那里借三册书看。然而,因为借一册

书所费的时间太久了,没有一个读者

能够在“时间巳届停止借书”的木牌挂

出来以前赶交第三册的。我曾经在那

里借看一部通海县志,全书四册,我就

在借书券上写了四册,但等了半点钟,

从楼上一个吊篮里颁发下来的却只有

第一册一本。天啊,你知道志书的第一

册里面有些什么文章?序文,序文,序

文,凡例,疆域,星野,好,完了。于是,

大略翻看一二篇序文之后,我就把它

掩拢来,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闭目凝

神了半点钟。我想,现在去换第二本出

来,大概不至于对不起那位忙碌的管

理先生了吧?于是我重填一张借书券。

这回是指定要第三册了,因为我从第

一册目录知道我所要的材料是在第三

册里。于是,照例又得等三十或四十分

钟,我的书发下来了。捧回到座位上去

一看,却是第二册。于是仍又捧到柜上

去交涉,管理员说:“刚才看了第一册,

现在不是应该看第二册吗?”我说:“不

错,先生,你的话也不错,但是这并不

是小学教科书,我不必一定要看第二

册的,况且,况且,我在借书券上写明

了要第三册的。”那管理员检出我的借

书券来一看,自言自语的道:“哦,我想

你是写错的,给你改了。你再填一张

罢。”于是我再填一张券,于是再等半

点钟。于是领到我的第三册通海县志,

于是在十余分钟之后,“停止阅览”的

木牌挂出来了。

两位作家说的确实是同一家图书馆应该无疑,而且说的也应该就是同一个图书管理员。然而,在二人的笔下,对于这同一个图书馆和同一个管理员却是一褒一贬,“爱憎”分明的。在汪先生的笔下,不但这个图书馆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佳”,而且这个有些怪僻的图书管理员也是一个“妙人”,像是从陈老莲的画上走下来的,以至汪先生表示要在适当的机会把他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施蛰存先生写文章一定是遵循“温柔敦厚”诗教的,他在这篇文章里,既没有怨,更没有怒,但是,我们却分明能感到他的不满,甚至反感。别的且不说,以上所引文字结尾部分的——连四个“于是”,就不难看出他是多么的无奈和愤慨。

我想,对于这两段文字我们至少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补充着读,因为汪先生所写的多是景物和独特作派的印象,而施先生写的却是具体的借阅制度、手续和一个实例,如果将两者互相弥补,则恰好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这家图书馆的真实情况。另一种读法是对比着读,汪先生笔下的这家图书馆简直像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图书馆里的那个管理员和汪先生这类读者一个个又都像是羲皇上人似的,叫人一见便终身难忘。而施先生笔下的图书馆却是一个死板的糊涂人主持着的效率低下的烂摊子,令人无可奈何,想起来就摇头。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以为,造成这种差别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作家气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包括对待读书在内的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全部生活态度的不同;一是由作家气质的不同,而影响到文章写作风格的不同。前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的读者的眼睛和心目中引起的感情、产生的印象本来便不同;后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的处理会不同。无需赘言,汪先生是浪漫主义派,施先生属现实主义。这不光说他们的写作风格,而是说他们的生活态度,包括读书态度。所以,施先生尽管早年也从事过文学创作,但显然他的学术研究成就更为突出;汪先生则终生主要是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的文章,但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而很难算是一个地道的学者。这是就人的气质而言。再具体到读书,二者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试看,施先生到这家图书馆去可真是去读书了,所以他斤斤于借书数量限制之类的制度,也为了不能高效快速读到他想读的书而苦恼。而汪先生呢,他“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他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一家图书馆和同一个管理员会在两位作家笔下出现那样大的差异了。

8.读书建议书 篇八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是社会进步、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正值开化20xx全民读书周开幕之际,我们特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阅读铸就未来和希望。我们倡议全体市民立即行动起来,多读书,读好书,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阅读一本书,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阅读中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感悟人生、提升修养。

让读书成为一种优良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倡议每一个家庭都要积极参与到全民读书活动中来,倡导亲子共读、夫妻共读,让家庭成员每天共享一小时阅读好时光,在书香里亲近多彩世界,在阅读中开阔视野,让浓郁的书香溢满每一个家庭,让家庭成员在阅读中享受文字的温暖,感悟思想的深度。

让读书成为一种永恒主题。全民阅读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群众性活动,我们倡议全县各行各业都要行动起来,通过举办书香沙龙、读书征文、图书漂流等活动,搭建更多的阅读平台,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提供更好的阅读资源与服务保障。加强舆论引导,努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氛围,让读书成为国家公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9.读书建议书 篇九

早上好!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济钢高中首届读书节隆重开幕了。我首先代表学校对读书节的开幕表示衷心的祝贺!

本届读书节是吕校长倡导,并由学校团委、政教处、语文教研组联合承办的。期间,得到了多个职能部门和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以及配合。教室里安装的每一个书架和壁报板,校园里更换的每一条标语和每一块展板,印发给家长的精美的宣传画册,即将播出的电视专题片以及筹划的每一项活动,都经历了无数次的策划、修改和完善,都凝结着老师们的汗水、智慧和拳拳心意。我希望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和领略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这一切后,能有所触动、有所感染、有所提升和改变。

书是祖先赋予我们的最大的一笔财富,是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的结晶,是文明传承不可替代的载体。19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20xx年来,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这项活动,这一天人们集会讲演、设坛对话、比赛作文、相互赠书,已经演变成一项国家级盛典。然而,我国民众的读书状况却令人堪忧。据统计,我国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仅为4。58本,一大批熠熠闪光的名字如莎士比亚、但丁、托尔斯泰、司汤达、塞万提斯、普希金、雨果、曹雪芹、鲁迅、巴金、老舍、丁玲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再看世界,全世界人均读书最多、藏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这个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民族,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人物,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是犹太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建国仅仅几十年,综合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0位。可见,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xx年推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学生评价方式——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这个组织从三个能力角度评估学生发展,第一个角度就是阅读能力,他们把阅读能力看成是衡量一个学生发展成长的第一标志。可见,阅读对于生命个体能力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生3年,为学生考虑30年,为国家民族考虑320xx年。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精心筹划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无疑是一种前瞻的思考、一种智慧的导向,一番苦心的敦促。

在读书节开幕之际,我向各位老师和同学提几点希望:

对同学们的希望是:通过读书节活动,使班级的读书氛围浓郁起来;把师长的知识和智慧充分调动和挖掘出来;把自己的读书习惯建立起来;把个人的读书品味提升起来;把家长的积极性促动起来。

对班主任的希望是:提高对读书以及读书节的认识,在学校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班级读书活动,通过开辟图书角、建立读书园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激发全班同学的读书热情,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对所有老师的希望是:真关注,真支持,真参与!用你的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引领风尚,让师生共读、共写、共成长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我想用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

——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请相信,无论是对于民族还是个人:改变,从阅读开始!

请记住,本次读书节活动的主题是:文化濡养书香校园,知识铸就爱国力量,阅读成就幸福人生。

建议人:

10.读书的建议书 篇十

因为经常出国的关系,于丹常常感慨于国人在阅读习惯方面的差距,“我每次坐飞机会发现,头等舱的休息室里,大声喧哗并且拿着一堆零食的一定是咱们的同胞。而欧美国家很多人都是一杯咖啡、一本书。我不敢说这是每个人,但这是一个集体现象。我曾经在爱丁堡回伦敦的列车上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广播里说动力设施坏了,需要全体乘客换另外一趟列车。我就想这得让乘客多愤怒啊,结果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默默地收起手里的书,起身让出一条通道,让老人孩子先行。说实话,我看到这样一幕非常受刺激,中国在经济E是有排名的,但是我们的国民素质怎么排名?”

人为什么要读书?

是的,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里,读书就是人生的台阶,读书就能出人头地,读书就能在这个社会上拥有话语权。于丹认为,这一切都是读书的结果,不是读书的终极目标。“我有一个同学,不到五十岁就走了,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记得去火化场的时候,他儿子在前面捧着遗像,爱人跟在后面捧着一摞书,最上面是他生前常戴的黑框眼镜。一路上,他太太也没有哭天抢地,我们同学就跟她开玩笑说,你也不怕累着他,去那边还带那么些书。她云淡风轻地说,只要那边有书陪着他,他就消停了。我忽然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想我的那个同学告诉我们的就是,读书是为了让生命不遗憾,读书可以安顿人的灵魂。”

所谓“知书达理”,即知书是达理的途径,达理是知书的目的。于丹说,她很遗憾,因为现在识文断字的人越来越多,明辨是非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现在有多少人知书而不达理?自己念成了一个精英,却不跟这个世界结缘了。中国最早的圣人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就是说读书是为了让人增长智慧,但如果一个人念书念得不知好歹了,那你能说真正有智慧吗?”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会反复问自己,告诉学生读书,就一定能读出生命的幸福吗?“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五年级的班长,因为春游时老师把他跟差生分到一组,他就毫不犹豫地冲出教室从四楼阳台跳了下去。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很揪心,因为我的孩子也是在读小学。我祝这个孩子健康起来,也许以后他会明白更多的东西,学习好不是一切,不是说读书就真的拥有世界了。”于丹说,人的前半辈子叫拿得起,后半辈子叫放得下。

电子阅读能否代替纸质阅读?

如今,阅读方式多元化,以“短平快”新媒体读物为主的便携的阅读终端,如电纸书、平板、手机、电脑提高了阅读的自由度。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存在随意性。在这样一个全民阅读时代,如何远离浮躁喧嚣的伪阅读的泡沫,如何提升有效阅读,正是于丹最近在思考的问题。“方便的电子阅读时代来临,但电子阅读带来的碎片信息就全都有效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你就在我面前但你在低头刷手机,这几乎成了中国人普遍的生活现象。如果家家户户都在低头刷朋友圈,这是好的阅读时代吗?这是我们要的阅读吗?读电子书比纸质阅读方便很多,但是再怎么方便,它也是一个外在的阅读器,什么时候能都成自己的呢?能不能明辨是非,把书读化了,让读书成为相伴一生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心灵成长的滋养,我们才能跟世界结缘。”

而我们的阅读榜里有多少是无效阅读?有多少是我们被老师被家长逼着一周要读完的书?学生心里想,等有一天你们不管我了,我要把这些书都撕了,再也不念书了。于丹认为,这就是一种无效的、失败的阅读。“我们要从阅读中找到乐趣,比如在年少时我们可以先读点自己感兴趣的书。我一直觉得人年轻的时候应该读点传记,让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站在你的面前,他将会是你生命的参考和坐标。因为他年少时的蹉跎困顿以及孤独与不安,跟孩子的心是想通的。我们不要光看他的圣贤时代,要看圣贤是怎么炼成的。”

武侠小说也能读出大道理?

纵观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更注重实用,一些热门的教辅图书由于太畅销甚至卖断货了。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在大学书店里,各种考证类图书往往是卖得最火热的。不光是在校园,职场人士等群体的阅读习惯也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偶尔在地铁里看到几个捧着书的,几乎都是投资理财、职场之道或者考公务员的教材。于丹把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阅读,一种是无用的阅读。为学知识的阅读,是记。为成长的阅读,走心。用头脑去学知识,用心灵去滋养情感,才叫真的会念书。“我们现在的阅读有个误区,就是有用的阅读太多了,无用的阅读太少了。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文凭而读书,比如爸爸妈妈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有那个工夫去背背单词练练琴,别老看闲书。我其实想说,什么叫闲书?中国人讲究开卷有益,在书里面,只有不会读书的人,没有读不懂的书。”

11.读书活动建议书 篇十一

国学经典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经过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是最具价值的国宝。其意韵之美、精炼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传。经典中包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和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为人原则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聪明智慧。这些至理名言对激发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进行经典文化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实途径。在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唯有读书可以开阔胸襟,观古达今,观人知己;唯有读书能养志安神,立君子之品,养浩然之气。诵读国学经典,让孩子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宝贵的书,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诵读国学经典,奠定孩子的人文底蕴,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儒雅纯净的气质,为孩子以后的“薄发”蓄积力量。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孩子的刚健人格,使他们成为内外兼修的中国少年、未来精英。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丰厚文化底蕴,使我校学子将来走向世界的时候承担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使命,我校德育处、宣传组、语文科组联合向全体师生、各位家长发出以下倡议:

一、读经典、诵经典,让诵读经典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悟经典、谈经典,坚持与家长、老师、同学分享交流诵读经典的快乐与心得。

三、学经典、践行经典,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让仁、孝、爱、礼、信等传统美德在校园、家庭、社区扎根、生长、开花、结果,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12.《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十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七: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感悟:学生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目的,而应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必须手段及工具。教学的最高技巧在于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即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一: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感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用强迫的方式逼着学生“就范”,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二:让学生们把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感悟: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的操作体验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在美国,东敲西打学校的口号是:想,做,修补(Think,Make,Tinker),因为相信儿童在动手操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会遇到设计的想法无法落实,碰到各种困难,但学校的氛围就是鼓励试错,以很积极的心态看待困境,允许孩子以“玩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顺利。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自有惊喜出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四: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感悟: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职业的幸福,拥有诗意的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八: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感悟: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三: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感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三十六:死记硬背的产儿,它的最不吉利的产物之一,就是书呆子气。他们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给教师看,得到一个分数。这种随意识记的“肥大症”,简直是要把人变成傻瓜。

感悟: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

以提升记忆力为出发点的教育传统,在今天面临极大的挑战,教育必须改变,从原本以记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以建立联系为主的教学,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网状式结构框架,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果一个儿童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作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的。

著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RobertE.Slavin)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中学老师把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用几秒钟的时间记忆这些信息。然后,这个老师向学生提问:“想象一下某个同学能在3秒钟时间内全部记忆住上面的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你们如何评价这个同学”。一个学生回答道:“这是一个天才”,另外一个同学反驳:“会发疯的”。这个老师同意第2个同学的观点:“如果你的头脑中塞满了这些无用的垃圾,你将变成一个头号的傻瓜。就学习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是一种主动加工过程,它关注重要信息,摒弃不重要的信息,并且利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决定其重要与否。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识,才可能永久存储在你的头脑里面”。

教育心理学不反对记忆,是反对完全不能理解的记忆;教育心理学也不反对作业,相反还应该做家庭作业。但是,按照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老师的观点,这些作业题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作业题目获得的知识,形成了知识“孤岛”,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的知识,就像计算机互联网一样彼此联系。这样的作业的效率和效果是高效的,这样的知识能协同,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四十六: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感悟: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读过此书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

学生因人而宜

关爱学生全体

先进理论指导

艺术教育成功

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学习困难学生

八类群体之一

教师特别关注

提升责无傍贷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我想,今后,读书将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飞速前进

知识更新换代

师不学习落伍

继续教育终生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教育为社会造就人才,教师助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3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书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强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的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4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首先,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其次,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例如: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关键。说什么?怎么说?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某节课上,有3个学生在底下作小动作。我没有正面批评他们,因为我试过无数次,对这几位学生都没有用。于是,我就让他们主动站起来。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以为我要批评他们了。我相信那几位学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来。30秒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没有批评他,相反,我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动作的坏习惯的话将来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话出乎学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没站起来的另两位学生的表情变化,一个脸已红得像红富士,另一个则低下了头。我的效果达到了,就继续上课。之后,这三位学生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了。

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同样是教育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怎么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我那样说没有效果呢?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思考和积累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有南师大组织孔起英主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系列丛书中的在这本书《美术教育》,这本书将给教师的建议:分成了基本理念、活动设计、实施操作、材料运用、领域渗透、家庭教育和发展评价七个篇来逐一向我们展现。这里面既有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还有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惑不解甚至还有如何帮助幼儿家长解决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疑惑。从这本书中,我有三点认识:

1、给教师的建议意味着一种理论的高度;

2、给教师的建议意味着一种实践的积淀;

3、给教师的建议意味着一种心灵的交融。

在基本理念篇中,我仿佛又一次回到大学,回到课堂,从新拿起我的理论课本,美术教育的的特点、美术活动的原则、绘画的特点还有绘画的目标原则等等。在日常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很多理论的知识时间一长就会有些模糊,而这次的读书又让我巩固眼了这些宝贵的知识。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面向时间的读物与理论关系不大,甚至与理论无关,但是实践都是以理论作为指导的,只有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解决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在这本书中,除了理论知道的再一次提高,对我影响颇深的是实践地积淀。关于美术教育中的实践问题,本书中也有很多地介绍比如不同年龄班的学生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要点,不但详细地予以介绍还附上举例分析,在看了书中的设计要点以后结合心中的那些不明白的地方,阅读后面的案例,就很清楚明白了。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在比如: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怎样让学生大胆地画画?还有如何让学生既习得技能有不影响创造性地发挥等等。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美术教育过程,常常会跳出来困扰我们年轻教师,而这本书就通过前人的经验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些棘手的问题。如同一位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我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找到捷径,通过这些实践的积淀,帮助我更快地成长起来。

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家长相处。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帮助家长不断地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面对孩子美术活动中的问题,很多家长会有不同的疑惑,作为家长大部分的时,他们会向教师寻求帮助。面对家长的疑惑,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很多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样,我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有所折扣。在这本书中,就在美术活动中家长可能存在的问题也给我们比较详细的建议。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上组织的绘画竞赛活动或绘画考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一般家庭中都会存在的,也是我们教师应该了解的,我们可以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更快地了解到这些知识,使我们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更加地自信。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省悟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在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这是李老师文章中的话。如今的我当然已经明白并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学生紧紧连在了一起,和教育脱离不了关系。可是我在20岁的时候就没想过30岁的样子,在做什么,到什么程度,和什么人在一起。更没有想过40、50岁甚至再往后的日子。今年我30岁,我会不由自主想一些东西:教学的,教育的等等,会想几天后的,几个月后的我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当然就会想今后更远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我想要什么,我该做什么,我正在做什么,开始了思考不就是一个好现象吗?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 是啊,人与人的区别就是脖子以上的区别,也就是想法决定活法,活法决定结果。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像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醒悟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理念不都是在极力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当学生正襟危坐,纹丝不动时,当学生千启而不发时,我们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学生愿意学吗?学生学得开心吗?

醒悟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

作者在楔子部分的第二句话用简单客观的事实和朴实明白的语言道明了教育的几个利好原则:长者的身教;民主的成长氛围,弥漫其间的真爱,宽容。他说“我的长辈亲友没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的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的生长。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尽管我们也曾喊过,教育要有爱心,但是我深深地被这个文本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爱”感动而且共鸣;我们也认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但我们可能会忽略为学生的体验创造轻松安全自由的环境,并用宽容错误的博大的爱心允许和用言传身教引导体验中的失误和偏差!短短的三句开篇语深深的打动我,也因为他让我想起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经历。“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是的,人性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阳的热,他会溶解人心中的冰点。而孩子们美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的教育,他们只需要接收周围成人们发射传递来的善良、宽容、仁爱等美好的信息。他们需要的是榜样与模仿,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长“土壤”的创造者与耕耘者。我们的人性如何?我们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过吗?相信我们曾经努力过,就是不知道坚持过多久?回想一下我们孩提时代,都是善良的,单纯的,勇敢的,仁爱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时候变的世故、狭小,自私起来。其实孩子们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息赞许,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拥抱。让我们平时对孩子们多些赞美与鼓励,少些批评与指责;多些尊重与理解,少些挖苦与抱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多,也不算难,就像李老师说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难的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快乐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感受颇深。作为从事近几十年教学工作的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现简单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一、引导学生记住基本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工作的30年里,我发现了一条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到了中、高年级就出现落后和成绩不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中没有把基础知识的基本真理牢牢的掌握在记忆里。”他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基础知识就是地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为孩子们梳理汇总基础知识,做到一目了然,便于孩子们携带和记忆;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将知识点进行分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规划到每一天当中,化整为零,帮助别人孩子们反复记忆,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教学中在即将学习新知识前,推荐学生看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科普书籍,接触相关的`事实或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将已经认识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提取与课本出现抽象知识相结合,从而总结出共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首次学习时就要贴近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导入课题,易于产生知识迁移。另外,设计练习要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吸引兴趣,更能体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那样的练习会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做教师要做关爱学生的老师,爱学生就要关心、了解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学生要做到言严而得当,严而有效,更应该像父母那样,用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引,做学生的大朋友,尽可能为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7

重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在这本以小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书中,我看到了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过程中的用心与热忱。在每一条建议中,都提出了切实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书中,我受益颇深。

一、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在第一页就映入眼帘的一句话。

作为老师,有些时候似乎过于急于求成,当孩子们达不到我们在心中为他们确立的目标时,就开始催促甚至责骂。更为严重的是,偶尔我们会说出类似于这样的话:你不适合学习。但实际上,学习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他们想急切做好的一件事,而由于我们偶尔的“出言不逊”,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此厌倦学习,厌倦学校,最终沦为教育之外的旁观者。

在苏的观点中,他提出了“学习上的成就”概念。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认真体会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的含义:学习上的成就,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定。而针对这样不同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冷嘲热讽。

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我们不能因为花期不同而轻易否定这朵花所具备的开放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异禀之处,我们身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合适的方法或者给予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的使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进而享受学习。而“学习成就”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找出学生擅长的地方,让其树立自信,进而拥有学习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是点燃孩子们梦想火种的最初的火苗,而我们必须努力地爱护这火苗。

记得郭文红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儿童,内心最真切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好人”,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们这小小的心愿,“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之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自己总是“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绽放!

二、获得进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

在书中的第二到第六章节,以及第十九章节,无论是说到教师劳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劳动。

说到终生备课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对教师备课提出了终生的要求:阅读,不断地阅读。如果教师想要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授课的过程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变得广博,我们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学生学习。

在苏的观点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极其强烈的功利心,考试考什么就看什么,课本上要求什么才看什么。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让他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获得学习思索的信心。阅读会打开思考的源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鼓励“后进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可谓教育的一些成就罢!

大量阅读,与教师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与学生,是培养兴趣,树立自信的绝佳方式。

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8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9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一篇中说到,他在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以及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儿童在学习上有困难,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原因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这里的早期教育和周围条件的衡量并非指家庭给儿童带来的物质条件水平,而是他的家庭是否给予他质疑、好奇、求知的机会。这也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缺乏的往往是求知和钻研的精神的原因。

那么对待这样的儿童,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做出转变呢?以下是我针对“转变差生”这一主题拜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几点想法。

一、发现他们求知或擅长的领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是适合走学好教科书这一条智力发展的道路的。班里有位男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就从未得到过好的考试成绩,甚至连良好都排不上号,但是他看起来很努力。每一次来订正作业,每一次上课回答问题,他都非常使劲地想要表现好,但并不能如意。他因为一直得不到进步而充满了挫败感,甚至在家里流露出一些想要放弃的情绪。我明白他是无法用求知和钻研的精神、方法来应对教科书上的学习,于是我不再强加给他其他学生的学习要求,只要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我就努力地夸奖他,对待他学习上的错误也是耐下心来讲解。好在这样下来,虽然学习上并没有多少提升,但他不再有放弃的念头了。

到了二年级,我关注到,他的体育成绩突显出来,于是我让他来担任体育委员一职,也仅仅希望他在班级队伍的管理上可以有所帮助。而在我意料之外的是,当他成为体育委员之后,他的体育成绩开始有了突飞猛进,尤其是跳绳,在二年级就可以跳到180甚至200个。我觉得,发现他体育这一领域的优秀让他担任体育委员这个决定,对他来说一定是意义重大的。

二、不要吝啬对他们的称赞

我们班里有位男生,兼具了学习困难和调皮捣蛋两个问题,这里暂且叫他小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课堂上让学生对生字进行组词的环节是再普遍不过的了。但是我发现,一到这个环节,小吴举手就特别积极。我几乎可以感觉到他对站起来回答组词的渴望。

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难得遇到能够回答的问题,非要起来表现一番,于是我给他机会站起来组词,并随口给他一点鼓励和称赞;后来我观察到,我随口给予的称赞,也带动了一小部分学生的掌声,并且他们还会向小吴投去“你真棒你在进步你真不容易”的鼓励性的目光,而小吴在同学们的“簇拥”下笑得特别开心。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多给予小吴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机会,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鼓励他、给他小小的掌声,而他也变得愿意在学习上多花一点心思了。令我感到意外的还有,课下他也收敛了许多,不再像从前一样是办公室的常客了。

三、不要放弃阅读

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阅读上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能理解、无法复述、找不到关键词句等等。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对比班内成绩优秀、学习比较得心应手的学生,可以发现,他们在阅读时可以在引导下甚至是自发地提出“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之类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并且能够说出自己从这篇阅读中得到的信息;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儿童无法思考老师的问题,更别说自己进行质疑了。

所以儿童要培养求知、质疑的精神与能力,阅读是不可放弃的重要方法。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会思考就能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就能激发出孩子活跃的思维。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0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1

当我手捧这本专著细细品读之时,就好像苏霍姆林斯基站在我的面前和我轻声交谈;当我放下书细细回味时,就好像看见他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师生中间。听着他柔和的话语,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我不禁被他杰出的业绩和高尚的人格所感动,更多的是收获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笔记,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2

那天说到:小学四年级左右有一个分水岭,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此时拉开。有些学生永远地落后了。

为什么?我所想到的一个重要因素:

1、事实上,从四五年级开始,才真正开始展开对知识的学习,此前进行的,都是为学习知识做准备的“前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拼音、识字、书写、阅读、思考力、专注力、纪律及自律……

苏霍姆林斯基用另一套语言表达了类似观点。他的表述是:到了中年级(前苏联的4~8年级)和高年级(9~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注:前苏联的小学指1~3年级),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比如,他举例:在语言里,有20xx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这些东西,是学生到了四年级以后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类“地基性知识”,他还举例了一些基本运算,比如千数以内的最常使用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等等。

关键是,对这些“前知识”,不仅仅是要求掌握,还要求牢牢掌握,不仅仅要求牢牢掌握,还要求无需运用“意识”地掌握——下意识,对,对它们的掌握要进入无需反应的下意识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无障碍进入下一个阶段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中。而很多学生所达到的,仅仅是“掌握”,距离“掌握到下意识状态”还差一段距离,正是这一段距离,造成了这些学生对下一个阶段学习的无能为力。

2、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心性。这一点,我暂时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提及。我相信他在后面的篇幅里会提及——以不同的语言方式。因为这个因素是如此重要。

老天赋予了人类儿童早期一个让人惊叹的能力:无需注意力、无需努力即可学习。儿童早期,具备一种全方位学习的能力,就像海绵一样,他可以一边玩这个,一边把那个也学了,他可以同时学习四五种甚至七八种语言,如果你同时在他耳边灌输它们。随着长大,这种能力逐步丧失,渐渐,人类需要运用注意力来学习了。这大概也是因为知识发生了,而知识是复杂的系统,需要甄别、整理和归类。

我猜测,这个改变发生的关键时间点便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这时候,一个孩子要再运用老天给他的本能、无需努力地去学习已经不可能。这时候,人的抽象运思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比较明确地发生。而这时候,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心性而只凭本能学习的儿童,便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3、思维力。这里的差别是无需回避的,是事实上存在的。这之间的差别可以有一个全网高速公路、铁路系统和一条乡间小路之间的差别那么大。这里给胎教早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这个领域过于神秘,我尚未深入研究,不敢多言。

对智力或思维力落后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一些经他实践觉得非常有效的方法。

他有一段话,值得思考:“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力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第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后者是前者的智力背景。

这时,对于那些落后的、智力尚未打开的儿童,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套教学大纲能让这些儿童的大脑产生一种惊奇。“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

我想起我的表姐、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对她那些来自贫困山区的、智力显得相当沉滞的高中学生所做的工作:她给他们看《蜡笔小新》之类的动画片。而她发现这十分有效:智力的沉滞,似乎松动了。她发现,这些来自信息闭塞的深山、头脑几乎没有经过像样训练的小孩,跟城里小孩所需要的,是十分不同的东西。

我不认为她找到了最好的办法,但她似乎做对了一些事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3

一口气读完李镇西老师写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这本书,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平常在教学、在与家长的相处、与孩子们的沟通、与同事们的共事中的种种疑惑与不解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浅见。

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孩子,正因为我们相处的对象不同,所以决定我们必须学会独特的沟通方式。面对这一群祖国的花朵,到底怎样与他们相处,怎样沟通、怎样合理处理他们中出现的矛盾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呢?李镇西老师说:“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是非凡的,人是有尊严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再说得深刻一些,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其核心便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尊重别人,就是一种民主生活方式的体现。所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或者在处理学生的各种“民事案件”时,一切以尊重为前提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当然要有班规,而且每个班都有班规,但从班规的制定到班规的实施中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往往处理得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班的班规约束班级个人的种种言行,同时引领班级积极、阳光地向上呢?李镇西老师的班级是这样的:

班规不仅管班上的孩子,还管班主任、管各科任老师,违反班规者都必须按班规处理。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在这,班规也是规矩,既然是一个班级,所以班级中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既然老师都能遵守了,那么班级中的学生也自然不会做违反班规的事儿。这个班级必然是一个阳光向上、带着积极灵魂的班级。

要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是一个有爱心并且民主的老师。爱心和民主是李老师的教育观念。爱心才是教育的真正真谛,要有怎样的爱心还必须学习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总之,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我的教育之路有了前行的方向,我也会向着这道光亮继续我的教育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4

《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知不觉,登上讲台已近二十年。教材越来越熟悉了,说话也越来越溜了,经常是打开课本就可以侃侃而谈,教育教学工作到了平淡带些许厌倦期。在工作室潘老师的推荐下,带着教而知困的疑惑,假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书卷,熟悉之感扑面而来。书中内容真实、质朴,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轰轰烈烈的案例,没有让人费解的说教。隔空隔世而来的苏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他讲的正是我们的故事,他描述的正是我们的学生,他拿起的就是我们的教材,他讨论的就是我们的课堂。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实在太多,现就教师个人成长方面谈一点儿我的体会。

体会一:“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记了32年。教学日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每日看似平凡、单调、琐碎、重复的工作中,就蕴藏着某些重要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规律。如果我们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善于积累和反思,那我们就能慢慢学会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倾注了教师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自己的个性,教学才最有效。

体会二: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当你读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千万种,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也是引起学生的共鸣的好方法。

体会三: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了一个老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的事。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写点记录,可是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有老师问上课的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他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而这节课的现场准备只有15分钟。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在当前如此头绪繁多的工作面前,我们又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在学校里课多、作业多、材料多;在家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不能读书的理由太多。更多的时候我就是逼迫自己坐下来读几页书。一是为了学习知识,二是为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

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多读书,我们老师更应该做榜样,在忙碌中挤时间捧起书本!试想,你只是单纯要求学生去看书,而自己却对书中内容一无所知,课堂上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和学生讨论?如何与学生并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个源头,它充满着善意、真诚与灵气,它记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

新学期开学,会有很多变化。孩子转进转出,老师调进调出。最近,因这些变化引起了一位家长的诉求,着实让我对我们家长无度的爱而感慨万千。

事例描述:因教育局人事调动,xx班两位带班老师均离开本园至外园工作,在即将开学的日子里,园长室对这一班级的孩子发了一个前期预告,告知家长这一变动,希望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在报名这一天,班中一家长还是以孩子不能接受两位新带班老师找到园方,反复针对园方的这一决定表示不满。这位家长如此的着急和处事的态度,不禁让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长工作的难做,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处理“家长投诉”。确实,现在的家长,在对待自己宝贝的独苗的教育中,往往因为知识的缺乏或过于溺爱,导致产生家园教养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站在科学教养、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上可以这样处理

1、正面应对:对于园方不能规避的情况,明确答复家长回到原来状态是不可能的。我们成人能做的就是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变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科学教导: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事件,并快速地适应,这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当然,首先,在做到这一点前,家长要学会运用这一技能。如果家长都不能适应这种必然的变化,谈何教育引导好孩子。

3、晓之以理:如果孩子确实因为这一变化而产生强烈的不适应,那么说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环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较弱、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较差,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与家长在今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以关注并多进行适应性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回避一些变化。

4、动之以情:从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并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的责任,多关心帮助孩子,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老师。

上一篇:读《曾国潘家书》有感作文下一篇:讲师助教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