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有感

2024-10-01

法制教育有感(12篇)

1.法制教育有感 篇一

听法制教育演讲有感

今天听过法制教育演讲,令我明白了许多法律知识,深有感触。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首先从稳定局势看,需要深入普法,进行法制教育。当前,我们全国各地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是稳定的,社会治安也是基本稳定的,这是主流,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目前,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包括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件频见报端,受害学生家长为此起诉至法院要求学校承担巨额赔偿责任的案件也日益增多。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与学校有关的案件。对中小学校应依何种原则承担法律责任看法不一;对中小学生校内人身伤害事件发生后判定学校责任时要涉及到的若干问题意见分歧;因而案情大致相同的案件,判决结果往往相差很远。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当事人利益的损害。且由于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为未成年人,其主体的特殊性,使得家长、社会对此类案件极为关注。妥善处理此类纠纷,不仅对案件当事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大有裨益。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五年级五班石晨宇

2.法制教育有感 篇二

卢家楣教授将情感的功能归为九大类, 即情感的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强化功能、疏导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协调功能和保健功能。这些情感功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发挥情感动力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发挥情感调节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 促进智力的发挥和发展;发挥情感强化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发挥情感疏导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内化;发挥情感信号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提高教学中认知信息传递的效果;发挥情感感染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情绪, 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情感迁移功能的作用, 有利于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学习倾向;发挥情感协调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改善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形成教学中良好的人际环境;发挥情感保健功能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情感功能具有两重性,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防止消极影响。

包天仁教授在“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理论架构”一文中提出以下理论:the learners’strategy of the English“four-in-one”teaching approach。这是这一理论的两个独立子系统中的一个:the humanistic aspects of the approach。

情感是“金字塔”的基石, 积极的情感能使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一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 便会产生一种学习动力, 支撑这种动力的是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就会使学习者充满信心。自信心增强了, 就会产生自学的持久性和自主性。长期坚持下去, 就可能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由于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习者就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由此形成自主学习过程。而自主学习是高中生所需要的一种学习策略, 也是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在其教学目的中所明确指出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情感投入策略即教师和学生彼此保持适度的焦虑, 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活动。人本主义论 (humanism)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 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 (whole-person education) 。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精神时常处于紧张状态,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 利用多媒体将世界名画或自然风光制成课件, 视觉欣赏和听觉欣赏的完美结合, 可以使学生放松身体和舒缓情绪。此种做法能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情绪对思维起着催化作用, 高昂的情绪能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教学中需要感情投入, 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教师运用这一策略时, 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性格内外型、焦虑程度等非智力因素,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让外向型学生在讲台上进行课件演示、角色扮演、口头报告等活动;让内向型学生深入思考, 进行理论分析、逻辑推理、笔头即时写作等活动。这样做可以顺应心理情感差异需求, 切实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现象学奠基人之一的德国哲学家舍勒指出:“不断发展着的研究人的种种专门科学, 与其说阐明了人的本质, 不如说使人的本质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了……因此我们可以说, 现在人的本质问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令人迷惑不解。”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的那样:“只有对人和人的本质有了彻底的和充分的认识, 从而得出教育人所得的一切知识, 才能使教育开花结果。相反, 任何一个没有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巧的人, 很难把人教育成为更好的人。他会完全是在做表面文章, 并且会错误地深信, 由于事物的外在方面已经发生改变, 他完成了某些有意义的事情。”

非人性的教育的缺失, 即情感的匮乏导致人性的缺失, 人性的缺失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今世界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 重物质、轻精神, 重物质、轻文化, 似乎已经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通病”。在社会日益现代化的进程中, 人们的物质财富有了惊人的增长, 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 人格现代化的目标正日益远去。如果这样发展下去, 现代人就真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或者是精神匮乏、人性丧失的“技术性动物”和“精神侏儒”, 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当是生命化的教育。如果把生命化的教育比拟为纳百川的海, 知识性的教育则是消融在其中的支流。教育通过“明明德”启迪人对价值的选择, 真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价值观正确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价值观正确的学生, 合情合理的教育需要知情合一, 成功的教学必须既有丰富的知识含量, 又有融洽的情感氛围。

学生是有情感的, 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反应等进行积极的评价, 尤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点点进步, 都要及时予以表扬, 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民主, 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 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和心声, 允许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多给学生一些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笑容,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赏识学生, 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使学生养成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品质和情感态度, 保护学生敢说敢想的积极性。有时候学生说错了, 教师不要直接说:“No, you’re wrong.”而要微笑着说:“Please think it over.Try it again.”争取不让任何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 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意识到一个班的学生是一组不相同的个体, 每个人对教师、教材和对教师的教法所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喜欢这个英语教师, 那自然而然就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课, 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大;反之不喜欢这位教师, 上课时就会心烦意乱, 学不进去, 学习效果则会降低。又譬如, 有的学生喜欢正式、对课堂控制很严的教师, 而有的学生更喜欢放松的、不拘谨的教师, 或者更喜欢变化较多、形式多样的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英语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 尤其是性格差异, 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鼓舞、吸引学生, 从而达到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互相补足, 创造健康的教学氛围,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针对学生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 我们在教学生时应正确认识和分析两种性格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内向的学生需要一种激励式的、不令人害怕的课堂气氛, 这样他们才乐于“冒险”, 愿意试着用所学的英语去说, 不必担心犯错误。在洞悉班级学生谁是外向谁是内向的情况下, 防止只让外向的学生发言, 并提醒外向的学生, 仅仅可以理解的流利讲话是不够的, 更应该用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和情感去沟通、交流, 否则就会导致失去学习英语的准确性;对于内向的学生应从能流利地读一段话、背一个句子、开口表达一次情感中使学生逐步产生自信, 不胆怯, 但性格内向的、书生气的、沉默寡言的学生, 由于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研究和练习英语语法、结构和形式, 因而会比性格外向的学生在对语言结构的理解中更加全面、准确。至今为止并没有充分证据说明哪一种性格的人是最好的语言学习者, 但在高考制度下, 我们的教学目的更多地是培养能够准确运用语言的考生, 因此, 比较细心的学生可能学得更好。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 我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袋。记录他们每一点进步及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而且自始至终坚持公正和鼓励性的原则, 这样有利于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兴趣, 保护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必须从心底接纳和欣赏每一个学生, 并持之以恒地帮助他, 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个性特质教育他, 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并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情感是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参与学生的英语学习的, 它复杂多变, 难于捉摸, 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各种明显的行为表现和细微的心理变化, 我们不难看出情感差异对学生整个英语学习的贯穿和影响。对于学生来说, 加强情感教育, 注重其情感差异尤为重要, 作为英语教师如果无视情感差异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影响, 学生的情绪会降低, 注意力易于涣散, 学习和记忆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并最终导致低效英语学习。

3.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三

关键词:书籍 历史 现代 融合

一、书籍的演化史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书籍起到记录、融合、生发的作用。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过程中,书又是媒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对于后来者而言,我们听“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教育名著给我启示,催我上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乘教育东风,以书籍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说基础.

[2]陶行知教育名篇.

4.参观省监狱法制教育有感 篇四

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纪委组织的到省监狱的教育活动,现将感受汇报如下:

一、到监狱进行参观,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他们的违法行为,他们犯罪事实,我们听到犯罪的过程以及他们的犯罪对他们家庭的伤害更是百味沉杂。一旦违法犯罪,我们不仅伤害了他人和国家,我们也伤害了我们自己,直接导致我们失去自由,以往的光环、事业、地位,统统一去不复返,甚至遭到亲人朋友的鄙夷,还会深深伤害到自己身边爱着自己,自己执着保护一生的人。

二、莫伸手,伸手必被抓。我们如今的工作来之不易。不要因为蝇头小利,为了金钱,用自己的自由去以身试法,而伤害到自己深爱的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可以用我们勤劳的双手挣取财富,而不是利用国家的权利牟取私利。人生一辈子,安贫乐道,金钱并不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创造财富,实现理想,照顾自己父母、子女、妻儿,与自己亲人朋友相互扶助才是我们快乐的根源!

5.听“法制安全教育课”有感 篇五

生命如花,灿烂而绚丽。决不能让花儿还未绽放,便早早凋零。

星期五下午,我校特地请来了县普法教育宣讲团为我们演讲。县交警队队长陈剑明伯伯给我们详细的讲述了许多安全事故与法制要求。他说:“自世界上有了第一辆汽车起,至今为止,共发生过3000多万起交通事故,共计60多万人死亡,我国仅2004年一年,就有1747人死亡与车祸。”这些数字让人心惊胆颤,在车轮下,碾碎了多少青春年华。

“我作为交警队队长,”他接着说:“自然见过不少起事故,其中不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我曾看过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因为放假了可以回家,不经欣喜异常,在过马路时,回了回头,导致司机判断错误,一下被汽车撞出了十几米远,当时,他已经到家门下了,这个孩子,后因抢救无效死亡。”陈伯伯虽说了乐呵呵的,但我仍然感觉到胆颤心惊,是鲜血和死亡太多,使他早已麻木了。

“还有一个十八岁左右的青年人,骑着车在小路上走着,突然被一辆大货车撞到了田里,然后爬起来,以为自己没事,便让司机走了,结果当晚死了。”他顿了顿,接着说:“很多时候被撞可能当时没事,可是,有时即使大脑被破坏,但是也感觉不上来。所以,还是要做个检查好。”陈伯伯接着又说了很多,最后演讲结束,回到班级,接着放学回家。

看着灰黑色的马路,我颇有感触。这马路上不知道逝去了多少纯真年少的灵魂,本该太真活泼,好好学习的年纪,却在无情的轮胎下丧失了光彩。

6.法制教育有感 篇六

渔塘小学:陈忠良

关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它关系到我国未来公民是否具有知法、守法、用法的素质,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学科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各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所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针对这一课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加强法制教育的渗透方面,加强法制学习,搞好自身建设,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首先自己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经常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自己认识到在加血过程中,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学生,保护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不懂法、不依法执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要做到工作积极、思想上进、语言文明、法律性强。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讲究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时,要用热心去温暖学生、用耐心去说服学生、用诚心和爱心去感化学生,将法制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时,不能为了法制教育而把学科课上成纯粹的法制课,也不能为了教学而漠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应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渗透法制教育。

7.有感幼儿的素质教育 篇七

一、重视诚实正直品德培养

诚实、正直是一种美德,也是绝大多数家长、老师祈求的。这是幼儿将来立足社会、走向成功的基础。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有种种疑虑,担心自己的孩子太正直、太实心眼,将来会吃亏,因而心里希望孩子将来能达到“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但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方面能随波逐流、圆滑世故。给幼教工作者提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在心理、品德上健康成长?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诚实的榜样,更要对他们进行诚实教育。既要做到言而有信,又要注重时时引导, 还要鼓励幼儿讲真话, 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尤其对幼儿的过失,不能采取粗暴态度与压抑方法解决,以免他们为逃避惩罚、掩饰错误而说谎。另外,教师还可采取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将品德教育寓于一日生活教育活动中,为幼儿选择有助于培养诚实正直品德的故事、儿歌等。对他们进行诚实教育,善于抓住一点一滴的小事,从入园开始培养他们这种品德。

二、重视幼儿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所有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学前期的幼儿由于各方面发展,对周围环境产生探索欲望,在他们世界里,一切都是新奇的,都想看个究竟、问个明白。好多东西在大人眼里习以为常, 而在孩子眼中却奇异无比。如何看待和回答孩子的提问和好奇,对激发和保持他们的求知欲有很大关系。如果老师对孩子们的提问不耐烦或搪塞,就会浇灭他们的好学幼苗。教育工作者应当点燃火苗,耐心解答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好奇的问题,并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多观察,激发他们多思考、多推理、多判断、多想象,这样可培养他们勤学好问、好动脑筋的习惯,使好学之火越烧越旺。其次还要让孩子们喜欢读书,对培养他们勤奋好学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让孩子们知道老师掌握的知识来源于书本外,还可以经常为他们读书,对着书本讲故事,让他们知道故事是文字写成的,书里面有很大的世界,使他们自觉读书、自觉识字,引导他们,激发幼儿读书兴趣,从而奠定勤奋好学的良好基础。

三、重视幼儿审美素质培养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游戏是始终贯穿其中的。游戏是对幼儿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可以有力促进幼儿身体、智力和情感发展,不但对幼儿 起到愉悦 身心、启迪 智慧、培养 品质、增强 体质的作 用,而且游戏中蕴含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可有效培养幼儿审美素质。

首先认清幼儿的审美特征, 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平常幼儿游戏是通过形象媒介和生动情境,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美化心灵这一目的。

其次认清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目标, 注重游戏主体活动的组织。可以为幼儿创造美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注意的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最后,认清幼儿认知规律,注重游戏活动总结与评价。幼儿认知规律应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相同, 都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教师对幼儿在 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要做理性分析,肯定、表扬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并针对存在的缺点, 提出改正意见,提出努力方向。用鼓励、希望的语言引导幼儿在下次游戏中表现得更美,绝不能横加指责,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教育的升华过程,通过总结评述, 达到增强游戏活动教育效果的目的。

四、重视幼儿坚强意志和承受挫折力培养

当今独生子女常常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使这些在阳光春风下成长的“小皇帝”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而人的一生是在风雨中搏击、在挫折中奋起的一生,人生旅途中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言。当幼儿走向社会、接触生活时便有数不清的问题困难等待着他们,要使孩子们正视困难,经得起失败和挫折,必须让他们接受这方面教育,否则有些孩子便会走向极端。在湖北武穴市石佛镇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有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小男孩在他长到1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父亲让他做家务活,他不干,他的父亲生气地说:“你不干,就打死你。”就这么一句话,小男孩一气之下喝下农药自杀了,一棵幼苗就这样消失了。足以让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的孩子为何这样脆弱?

正相反, 有一个才六岁的小女孩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坚韧意志。在一年特大洪灾中,湖北嘉鱼一个年仅六岁的小朋友江珊在水中浸泡了9个小时(其中包括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终于获救。之所以出现这一奇迹,是由于她奶奶在关键时刻把她推上了水中小树,并且告诉她不要怕,等人来救,武警官兵及时发现了她,把她救上了冲锋舟,这一结果缘于她自身承受能力强,生活的磨炼使她学到了一般孩子少有的本事,正是这些小小的本事在关键时刻救了她。

一个是自寻死路,一个是死里逃生,家长们、老师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给孩子锻炼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重视幼儿独立性培养

独立性反映一个人在行动中的自主程度。三岁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几乎完全直接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没有自己的目的性与独立性。三岁左右,幼儿的独立性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按照成人的直接命令行动,开始渴望像成人一样独立行动。这个阶段的幼儿常常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后果,也不知道失败的危险,表现出不听话、执拗、顶撞,经常说:“我自己来”、“我不要……不要……”“我偏要……”这一类话。在这个阶段, 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 培养幼儿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 学会生活自理能力。其次,培养幼儿参与周围生活的习惯。最后,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8.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有感 篇八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有六个步骤:1.观察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2.由学生讨论确定班级合作研究的问题;3.分工合作,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4.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5.报告方案,展示成果,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开展听证活动,将行动方案提交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6.总结(反思)活动过程。

公民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将眼光投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中,从社会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学生需要了解社会、采访相关部门人员,记录、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汇总后进行分析、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每一个步骤都在锻炼、教会学生怎样深入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这一切,单靠书本是无法给予学生的。

2009年4至5月份,我校开展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指导老师,我和学生一起投入了整个活动的研究、调查。在与学生合作、协调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收获,我们也得到了不少启示。

通过这次的活动学生学会了很多:1.增长各种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海州的历史文化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了解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保护意识。2.学会多渠道查询资料。学生为了完成课题,需要许许多多相关资料。因此为了得到资料,学生会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以前不曾用过的方法,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3.学会团结、分工协作。课题的完成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完成课题,全班同学分工协作,分成不同小组,完成不同任务,同学愿意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把自己任务完成好。而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本身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4.掌握基本与人交往的技巧。在活动中,学生避免不了与相关部门的领导、负责人、普通市民、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态度的人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得克服种种困难,从而提高了交往的能力。5.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一天的学习任务很重,他们要挤出时间,搭进周末,争分夺秒的收集、整理资料、制作展板、准备发言稿,经常是中午不能休息,晚上忙到深夜,非常辛苦。虽然很苦,但他们做每一件事都认真对待,因此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所提高。

9.读《守望教育》有感 篇九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等撰写的童话故事,一代代少年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德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信。”“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利用美丽动听故事把道德伦理贯穿到其中,循循善诱给孩子一个净化心灵途径。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里,那就是孩子们的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这进步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利,也带来的弊。一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目前一些领域中道德的示范,对道德期望与对道德行为要求和道德投入与产出效果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旋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二)教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

(三)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四)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二、启发:

(一)关注孩子的童年,多关心我们的学生,给学生以爱的教育,让他们留有美好的回忆,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给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让他们拥有健康、活泼、充实、明亮的自我。

(三)教师要成为永远的思考者,与学生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

(四)教师专业成长道德修养,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10.读山东教育有感 篇十

中至小学胡焕明

读了《山东教育》后,心中体会颇多体会,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这本书给了我许多这方面知识经验,更教我怎样才能作一名合格人民教师,怎样教书育人。

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核心,《放飞美国》作者别出心裁,把教师分为四类:以谋生为目,以自傲为动力;以教育为己任;以爱为根本,我想《山东教育》这本书就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吧!

《山东教育》给我最大感受,对教育工作热爱,对学生热爱,而这种爱源与心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辉煌,任何成功背后都需要艰辛付出,从该书中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有人将学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顾不周就不会开出令人满意花朵,如果对们多一些关爱与细心,就会开出又大又美的花朵来,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有一颗爱心,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继续着“教与学”这获得了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麽比这更幸福的呢?

要想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山东教育》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 水毕竟 “死水”,不更新它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的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角度、多思维思考问题,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 当学生有了进步时, 应予以肯定、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的可依赖。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应指导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一个教师的胜利青春不能保持,但是它可以保持职业青春。

11.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篇十一

关键词:我 真我 虔诚 爱 交往 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關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生命降临时,天地其实只是生了一个一个的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的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生物最高进化体的人,常被认为最具有灵性的。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源于汉人传统的占卜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2.本性,本原,自然;3.同“身”,4.真实。[5]

“我”字拆开“手”“戈”,即手持战戈的人。“手”“戈”(从侧面看出人都是自私的,而从根本上看其实都是本能)。古人释义“我”: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战士,这种解读其实从某中意义上揭示了“我”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某班级有一个自制的班级守则名叫《真我公约》,内容大概如下:“一、分清真我与彼我,战胜假我,表现真我。真我善良、勇敢、积极...假我邪恶、消极、虚伪……;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制止别人做自我伤害的事;三、对家庭、集体对国家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四、善待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6]据网上报道称该班级自实行这样一个《真我公约》后很多“坏学生”开始变好了,大多学生也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个《真我公约》里面的“真我”实质就是人性本善的我,既要内部为善也要外部为善.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人与天以及他人的一些关系是在实践中依靠完满的道德来实现的,而完满的道德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所谓的“成人”即成“真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真我”实现的着眼点便是“成德”。

二.于教育促“真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其言,教育的独特魅力即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独有而珍稀的“真我”。[7]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8]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凡是想促成学生发现并实现“真我”就必须具备这三点核心要素:虔诚与向往,爱与尊重,自由交往。

1.虔诚与向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而这份难能可贵的虔诚之心多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灵性和信仰。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被理解。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仿佛就是一种“劝学者”的角色,甚至很多老师以此为标杆,变成了一位让孩子反感的教师。家长也是如此,总希望对孩子严厉些,以为让孩子有个“怕”字,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而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9]教育促“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便是接受“真”教育。

2.爱与尊重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同时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从而阻碍了爱的交流。[10]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而这其中的桎梏都可以用爱与尊重来一一化解。[11]“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而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2]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活在爱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爱也带来了教育中必有的尊重。教育中的爱与尊重是师生走向彼此、实现成全的关键所在。

3.交往与自由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首先通过孤独与交往的关系说明“`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12]他认为,个人的孤独状况、个人的独特个性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的,孤独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以生成和消解,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孤独。另外,“自由”也是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从“可能生存”及其交往共同体中阐明自由,“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13]在此意义上,所谓“自由”,就是人通过真诚的相互交往实现其为真正的人。存在即与人共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本问题。而真正具有理想意义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即一个“爱的斗争”的过程, 是一场斗争中争取自己和别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人性的全部自私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并得到控制和消失。该斗争实际上是一个人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它认识到:“只有他人有意成为他自身我才能成为我自身;除非他自由我才能自由,在交往中我感到我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负责……”[13]由此,教育不过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知识的传授、生命的体悟、道德的行动、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自由地生成,教育的信仰是虔敬,教育的方式是开放而有爱,教育的评价是多元,这样,每一个被教育者便能获得自我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生下來的时候都是原创的人,可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盗版的人或者“伪我”,甚至从未实现或发现过“真我”,或许太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然而,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当个人怀着虔诚进入存有爱与尊重的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的时候,他狭小的存在也就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当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变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0][11][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3.1-3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

450/8142818.html

[7]申惠滨,于爱国.真我公约[J].当代教育科学,2008,20:54.

[8]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9]李思远.本真教育让学生成为真人[J].成功(教育),2013,01:242.

[12]樊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03:125-140+206.

12.法制教育有感 篇十二

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 陶先生讲了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那就是当时南京北国乡区立第一国民学校, 民间叫做燕子矶国民学校。这个学校当年虽然才创办半年, 却是一个花钱少成绩好的学校:整个学校连校长在内有四位老师, 学生共有一百二十四人, 但一年只花公家六百二十四元钱, 平均每个学生只花五元钱, 不收学费。这在当时的办学中是非常省钱的了。也许我们认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国家兵荒马乱的, 拿不出多少钱办学, 这么省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了不起的是, 燕子矶学校没有因为省钱而降低教学质量, 而是在半年时间内把学校办得风生水起, 美名远播。书中陶先生例举了燕子矶学校的普通进步:“去年校中只有学生七十八人, 今年已经加到一百二十四人;去年女学生寥寥无几, 今年因丁夫人 (即燕子矶学校校长夫人) 之教导, 已经有三十余人了;去年本地有私塾四所, 现在只有一所了。”

看到这里, 我不禁心生感慨, 看看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办学, 与当年的燕子矶学校相比, 办学经费是何其充足!陶先生说:“有钱办学不算稀奇, 我们要把没有钱的学堂办得有精彩, 才算本领。”在论《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中, 陶先生对用大量教育经费修建漂亮的校舍现象颇有看法。当时陶先生参观了有着皇宫式的校舍的珞珈武汉大学后, 有人问他作何感想。陶先生说, 他如果有几百万块钱的巨款, 他的用款步骤有一些不同。第一步, 用这笔款开办大众大学, 培养几百万大众去帮助收复东北;第二步, 收复东北后假如还有许多款子, 就发展一些适合国民经济的工业;第三步, 工业稍有发展, 积下许多款子, 还不能建造皇宫式学府, 而是盖些大众住宅, 让无家可归的人进去住;第四步, 所有人都安居乐业了, 如果大众一定要求盖几座皇宫式的学府, 大概才可以建。在陶行知先生的用款步骤的启发下, 我们的确应该思考:今天办学当拿到巨额教育经费的时候,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应该怎样合理使用它呢?难道还只是简单地拿钱修高楼吗?

在陶先生描述的这所燕子矶学校里, 我们不仅看到学校的普通进步, 还会发现教育的真谛之光。陶先生说:“这个学校不但教学生读书, 并且教学生做事。做什么?改造学校!改造环境!”燕子矶学校的丁校长运用身教和毅力成功教学生做事。比如, 起初的时候, 丁校长整天手里拿着钉锤和扫帚, 这里钉一下凳子, 那里扫一下地。学校里的师生背地里都叫他“钉锤校长”“扫帚校长”。但时间久了, 一些教员也手拿钉锤扫帚了, 再后来, 学生也跟着拿钉锤扫帚了。就这样, 校长、教员和学生合力改造学校、改造环境了。教学生做事给燕子矶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一个影响是全校无事不举:屋角上、桌缝里都可以看见精神的贯注。第二个影响就是学校没有佣人做事:打扫、泡茶, 以及一切常务都是大家分任。第三个影响就是学生获得了一些生活能力, 在学校里既肯做事, 也会做事, 回家也是这样, 由此家长很信仰学校。第四个影响就是给学校省了钱。燕子矶学校怀揣“不但教学生读书, 并且教学生做事”的办学理念, 在半年的时间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当的书本知识, 还获得了不少的生活能力, 以及积极改造生活经验的态度。由此, 才真正让家长心悦诚服地把孩子送到燕子矶学校。燕子矶学校也才在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的情况下, 在半年时间里招生人数由最初的七十八人增加到一百二十四人。陶先生说:“学校有死的有活的, 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 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如果以这句话来衡量今天那些只会培养会读书、考高分、而不具备生活能力的学生的学校的话, 那将是一个什么答案?

二、我们应做到师生同甘共苦

陶先生说:“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 为最好的教育。”在具体的办学中, 陶先生也是这样践行的。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中, 面对“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设在何处”“茅草屋没有造成住在何处”这两个问题时, 陶先生回答说:“这个学校设在南京神策门外边皋桥, 离燕子矶、尧化门都很近。我们准备了田园二百亩, 供师生耕种;荒山数座, 供师生造林;最少数经费, 供师生自造茅草屋居住。”“教师不但是教书, 学生不但是读书, 他们是到这里共同创造一个学校。从院长起以及到学生, 谁不造成茅草屋, 谁就永久住在帐篷里。”陶先生在各个学校去视察的时候, 也是要看这些学校是否做到师生同甘共苦, 比如, 有一次, 在一个不赞成他的“生活即教育”观点的学校, 吃饭的时候, 校方请他与先生一桌吃饭, 他却要求与学生同桌吃饭。陶先生发现这个学校师生的饭菜是有等级的, 教员的菜特别好, 学生的菜非常差。陶先生说, 这是师生不能共甘苦、共生活的表现, 学生桌上的好菜不多, 造成学生抢菜吃的局面, 这无形中在饭堂里就造成了许多“小军阀”。今天看来, 在陶行知先生所处的那个内忧外患、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时代, 一个学校师生都要吃得很好, 似乎不可能, 于是, 老师吃得好一些, 学生吃得差一些, 多多少少有些合乎常情。但是, 在今天这个物资丰富的时期, 要在生活中做到师生共甘苦应该是极其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在我们一些学校里, 在物质条件上还是没有做到师生共甘苦, 比如, 老师的教研室里安着空调, 而学生的教室里却只安着几把吊扇;带学生出去春游、秋游, 老师是十人或八人一桌的好饭好菜, 学生却在一边吃着难吃的盒饭。看来, 以陶先生提出的“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 为最好的教育”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今天的学校, 有许多学校的教育都不是最好的教育。

三、我们应做到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观。他认为,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也即是说, 生活即教育, 只要是生活那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具体说, 你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做合一则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生活中, 教学做合一对于事情来说是做, 对于自己有了进步则是学习, 做某件事对别人产生了影响则是教。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教学论的真谛。今天, 深入推进的课程改革也旗帜鲜明地提出让教学充满生活味, 主张让学生动起来。教学中, 老师们把一些生活现象引进课堂;课堂上不再只是老师讲书, 学生听书和读书了, 很多时候, 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动起手来, 在“做中学”。但是, 一些老师没有领悟到教学做是合一的, 而是把它们断然分开。

在“做”这一方面, 陶行知先生给予了详细的阐释。他说, “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 “做”含有三个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 一面想, 必然产生新价值。

上一篇:微生物学试卷带答案下一篇:小学三年级的童话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