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真》有感

2024-09-25

读《童真》有感(共10篇)

1.读《童真》有感 篇一

回味童真,是单纯的乐趣——读《大盗贼》有感

当我拿起《大盗贼》时,大盗贼霍琛布鲁茨的形象顿时令我捧腹大笑。他那长长的胡须、他的帽子以及他帽子上插着的羽毛都令人感觉到滑稽和有趣,这正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在故事发生后,这本书将卡斯佩尔和赛伯尔的默契描写得淋漓尽致,而且其他的人物也栩栩如生,比如它精细地描写了各种人物的性格、思想:奶奶是个非常警惕的人;卡斯佩尔绝顶聪明,可他的好朋友赛伯尔却是个糊涂虫;警察狄姆莫瑟尔气宇轩昂,但智商有限,老是受到捉弄。

除了这些,这本书的描写方式也比较新颖:奶奶的烹饪手艺是第一流的,看看文字就觉得香飘四溢;而大盗贼霍琛布鲁茨虽然做了很多坏事,本性中却不乏善良,即使在他最凶神恶煞的时候,也透着几分可爱,他甚至从未动过真枪实弹,顶多用他唯一的武器胡椒枪乱射一气。

除此之外,《大盗贼》的情节也相当紧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此起彼伏,但又不像侦探小说那样以恐怖、血腥吸引人,你可以饶有兴味地一路读下去,而不必过于紧张。

《大盗贼》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它让我知道了回味童真,是单纯的乐趣。现在,我要把这本充满着童趣的书推荐给你们大家!四川成都武侯区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西区)六年级:张浩然

2.读《童真》有感 篇二

思考一:基于课程的视野

“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是童真语文的基本宗旨, 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童真课程”的核心思想。站在儿童的立场, 开发“做最好的自己”的“童真课程”, 努力为儿童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童真课程”包括“启航———奠基———借力———添翼———飞翔”等内容, 分别指向的就是五大序列———我想做最好的自己, 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我在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都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其中“, 共读一本书, 同上一节课”便是童真课程的“添翼”环节, 指向的就是“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这一环节是在“启航、奠基、借力”的实施基础上深入展开的。“共读一本书”, 家校共读的首先就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同上一节课”, 就是我引领着自己班的孩子、家长和所有听课老师同上一课———“《窗边的小豆豆》家校共读交流会”。

思考二:体现统整的连动

以前, 我们的语文课程往往停留于读好一篇篇课文, 但如今只读好一篇篇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引领着孩子走进读整本书的课程, 为儿童的语文学习拓展空间, 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插上翅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 让极其有限的课内生活与学生广阔的课外语文生活相结合, 真正实现从课内到课外全生活的统整连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 家庭也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 “童真课程”特别重视从教师到家长的统整连动, 从学校到家庭的统整连动。比如在教师、家长、学生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校里和同伴一起读, 和教师一起读, 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读。重视课堂外的亲子交流, 有的家长还和孩子一起写阅读感受。同时加强课堂内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家长的感受、学生的感受、教师的感受在交流中得到了连动, 得到了提升。这种师生、家长共读课堂是对传统阅读课堂的一种突破, 实现了从对语文本体的实践到核心素养培育的统整连动, 学校教学因此有了更多的向家庭、向社会的辐射作用, 同时扩大了教学效果, 产生持续的教学影响。

思考三:彰显选择的意识

为什么选择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来开启家校共读之旅?《窗边的小豆豆》讲的是作者童年时期的真实故事, 淘气的小豆豆被退学后, 来到小林校长主持的“巴学园”。在那里, 小豆豆无拘无束地发展了阳光般灿烂的天性, 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窗边的小豆豆》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书。小学里, 孩子们看过的课外书有不少, 为什么这一本会给他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与孩子们聊书时, 他们的答案惊人的相似, 那就是喜欢巴学园, 喜欢小林校长。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上课?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家校共读交流会, 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堂里有孩子、有家长, 还有听课老师。课堂上, 大家一起聊巴学园、聊小豆豆、聊豆妈、聊小林校长……孩子或许更关注小豆豆在巴学园里那阳光灿烂的童年, 家长或许会更关注豆妈的那份耐心, 听课老师则更关注小林校长的学生观、教育观。在“聊书”的过程中, 大家一起回忆内容, 联系背景, 呼应前后, 链接内外, 发现自己……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赢得属于自己的获得感。这样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课内, 它在大家的心中播下的是一颗种子——— 一颗阅读的种子, 一颗“可以做最好的自己”的种子。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孩子可以, 家长可以, 教师也可以。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 会抽枝长叶, 会产生持续的影响。让每一个人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 去历练, 去成长!相信时间, 相信岁月, 相信变化总是在悄悄地发生, 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教学目标】

1.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 运用“统整”的语文课改经验, 融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亲子阅读为一体。通过教师、家长、孩子共同交流读书感受, 分享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收获和快乐, 整体地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2. 通过巧妙结合故事情节、链接人物语言等方法了解人物形象, 真实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展开有效的阅读实践。学习一定的阅读方法,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进一步激发共同阅读的兴趣。

3.在“做最好的自己”的童真课程视野下, 整合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和家庭教育为一体。通过共同交流, 不断深化“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的理解, 共同为儿童的成长添翼。

【教学准备】

教师 (包括听课的教师) 、家长、孩子“共读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学生完成“读书单”作业1 和作业2。 (读书单里有三项任务:1.让我们摘录小林校长说过的、让大家深受启发的话语。2.让我们把自己最重要的读书感受抄写在下面, 可以是儿童诗, 也可以是一段话。3.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共读交流会”的实践作业。)

【流程设计】

课前预热, 活跃气氛

今天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堂里有我们, 有爸爸妈妈, 还有后面的老师。今天, 爸爸妈妈以及听课的老师和我们一样, 都是这个课堂里的学生。对我们来说, 对老师来说, 上课是很普通的事情, 但对爸爸妈妈来说, 或许他们会有点紧张, 让我们先鼓励鼓励他们。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的课堂对孩子、家长、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因此, 课前预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原来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的小空间, 那么今天我们要通过预热, 拆除这个小空间四周的“围墙”。用“鼓励爸爸妈妈”的形式, 让学生和家长都放下紧张, 融入这个大课堂。这样, 开放的课堂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激趣导入, 了解概要

1.谈话, 出示概要。

最近一个月, 我们“共读一本书”, 读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今天同上一节课, 上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共读交流会。 (出示)

这本书讲的是

一所小学

和在那里上学的

一个女孩子的

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

2.交流, 了解概要。

这所小学叫———

这个小女孩叫———

爸爸还叫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者就是———

【设计意图:学生已习惯于读一篇课文, 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书, 这是一个跳跃, 因此在“共读交流会”开始之际, 了解整本书的概要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通过学生的交流, 让大家清楚地了解本书概要, 为深入展开“共读交流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亲近书本, 直击感受

话题1:说说巴学园的特别之处

1.围绕校门、教室、课程、活动等特别之处,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2.分享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

学生围绕“巴学园”写的儿童诗有不少, 选择其中几首儿童诗 (李泽瑜的《巴学园》, 孔陈芳的《我向往的巴学园》, 徐尔彤、吴佳慧的《奇怪的巴学园》等) 展示, 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同桌互相分享读书的真实感受。

【设计意图: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真实的阅读感受。在长达一个多月的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都兴冲冲地写下了有关“巴学园”的儿童诗, 这是学生真实的感受, 同时也是学生创造性的表达。在充分交流“巴学园特别之处”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来朗读自己创作的有关“巴学园”的儿童诗, 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也是意外的惊喜。同时这也是一次创新阅读成果的展示。同桌相互分享, 更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了表达的机会。这样的个性化分享充分建立在阅读、表达的基础上, 显得尤为重要。】

话题2:聊聊小豆豆这个孩子

1.请学生聊聊自己眼中的小豆豆, 然后再请家长聊聊小豆豆这个孩子。

边交流边请学生板书关键词, 家长交流时, 请学生帮忙板书关键词。

2. 面对小豆豆这样真实的孩子, 想想小豆豆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学生先交流, 接着请家长说说自己的感受。

3.利用封底, 了解长大以后的小豆豆。

小豆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非常耐心的妈妈, 所以她才成为最好的自己。

大家一起浏览书的封底, 了解长大后的小豆豆。

【设计意图:孩子眼中的小豆豆与家长眼中的小豆豆是不一样的, 孩子眼中的豆妈与家长眼中的豆妈也是有差异的, 因为孩子的眼中带有更多的爱。通过共同交流, 让家长们了解真实的小豆豆, 同时让家长们知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富有爱心、富有耐心的豆妈, 小豆豆才得以健康成长, 成为最好的自己。此情此景, 希望能够有那么一点力量去触动、去温暖每一位家长的心。】

话题3:谈谈巴学园的小林校长

1.跳读“后记”, 了解其他小豆豆长大后的情况, 口头填填表格。

2. 说说小林校长令人难忘的事情。

这些小豆豆们的成长, 与小林校长的教育密不可分。说一说, 小林校长的哪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先请学生说, 再请听课老师说。)

3. 回忆并品读小林校长的名言。

预设名言之一:“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或许正是这一句宝贵的话, 奠定了小豆豆一生的基础。所以, 请后面的老师们做好准备, 让我们也学着小林校长那样对孩子们经常能够说说这句话。

全体老师: (齐)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设计意图:小林校长是教师中的楷模, 他的很多语言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 甚至影响了孩子们一生的成长。“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这句话小林校长曾经反复对小豆豆说, 让小豆豆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让课堂里听课的老师学着小林校长那样一齐说这句话, 让这句话深入老师的骨髓, 温暖学生的心田。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 悄悄地拨动老师的心弦。】

预设名言之二:“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 大家都是一样的。”

转化名言, 把“你们”改成“我们”。

全体孩子齐读:“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 大家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把小林校长的名言改成学生自己的话语, 让学生满怀情感地朗读这样的话语: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无论做什么事, 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触动是温暖的, 更是充满力量的。我试着在学生的心间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预设名言之三:“无论哪个孩子, 当他出世的时候, 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 会受到很多影响, 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 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 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 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 并让它们发扬光大, 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引读:无论哪个孩子, 当他出世的时候, 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 会受到很多影响, 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 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 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

所以, 首先是我们的家长朋友———

全体家长: (齐) 所以, 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 并让它们发扬光大, 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引读:当每一位家长带着殷切的期望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的时候,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这样———

全体老师: (齐) 所以, 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 并让它们发扬光大, 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设计意图: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小林校长的教育思想, 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品读, 能够让我们的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品读, 让我们在场的全体老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价值所在。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的事情, 只有当双方的教育形成合力, 教育效果才可能最大化、最优化。这是小林校长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品读小林校长的教育名言, 触动大家的心灵, 促进共同的成长。】

4.阅读扉页, 体会情感。

作者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谨将此书献给已逝的小林宗作老师。小林校长对小豆豆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所以小豆豆把这本书献给了他。可以说每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实践深化, 拓展延伸

1. 学生当堂写“好书推荐语”。

每一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希望更多的人去读这本书, 让更多的人可以做最好的自己。请学生完成“读书单”上的第三项作业———为这本书写写“好书推荐语”。

2.家长当堂完成“心愿卡”。

请家长朋友们送给孩子一份鼓励, 可以借鉴小林校长的话, 也可以写自己想对孩子说的话。请把这份鼓励写在“心愿卡”上, 这份鼓励将一直陪伴孩子成长。

3.交流延伸, 激发继续阅读的兴趣。

学生交流“好书推荐语”, 引导学生课后和家长一起制作“好书推荐卡”。家长交流“鼓励话语”, 引导家长将“心愿卡”贴到“做最好的自己”的展板上, 陪伴孩子成长。

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书的海洋, 为自己添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设计意图:这是阅读实践的环节, 家长和孩子同时展开, 但完成不一样的实践作业。孩子写“好书推荐语”, 展示的就是孩子对整本书的阅读深度;家长完成“心愿卡”, 体现的就是这本书带给家长的阅读影响。特别好的是, 课堂上不是为写而写, 写完后还要继续实践, 比如要求学生利用写好的“好书推荐语”, 课后再和家长一起制作“好书推荐卡”, 并且要求赠送出去, 让更多的人一起来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这样的阅读实践, 会带给孩子、家长更为深刻的记忆, 留下美好的回忆。】

附:学生创作的儿童诗四首

巴学园

作者:李泽瑜

我向往

我向往巴学园的吃饭

山的味道, 海的味道

我向往

我向往巴学园的学习

可以随意挑选课程

我向往

我向往巴学园的游泳

光着身子也可以

我向往……

如果能成为那里的学生

该多好

我向往的巴学园

作者:孔陈芳

我向往———

巴学园的教室,

竟然是用电车做的,

多么独特!

我向往———

巴学园的课程,

可以选自己喜欢的,

多么自由!

我向往———

巴学园的午餐,

既有山的味道, 又有海的味道,

多么奇特!

我向往———

巴学园的运动会,

每个同学都可以参加,

多么有趣!

奇怪的巴学园

作者:徐尔彤

你看, 你看,

巴学园的大门,

是两棵活生生的树,

它会越长越高, 越长越壮。

你看, 你看,

巴学园的教室,

是一辆辆电车,

除了课桌, 别的都原封不动。

你看, 你看,

巴学园的运动会,

是不一样的项目, 不一样的奖品,

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

奇怪的巴学园

作者:吴佳慧

巴学园的校门

竟然是两棵小树

奇怪的校门

巴学园的教室

竟然是电车改装的

奇怪的教室

巴学园的上课

竟然能让学生自己选位置

奇怪的上课

巴学园的校长

竟然能听学生讲四个小时的话

3.读《菜汤》有感 篇三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4.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四

这本书是我在暑假看过感触最深的一本书,让我队大学的一些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本书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其实现在太多的大学生被一些看似传统却并非传统的观念牢牢地束缚着,走了一段又一段的弯路,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而这本书将我明白怎么主宰自己的大学生活。

这本书共分为自序: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绩技校

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第四部分‘

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第五部分;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第六部分;勤工俭学的辩证法

第七部分。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

第八部分;互联网:倚天剑与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九部分;花开堪折直须折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

作者通过从每个方面举一定的事实例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度。

自序-----作者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的一个片段来引入主题,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面临的现状。让大家通过书中的建议在以后能有底气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技校,其实这个部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确实,若不是从事那种专业的研究又会有多少人的专业和以后的工作会对口,又会有多少人会在工作十几年后还记得当初在大学里学的课本知识。。书中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几个学政治生物的大学生在房地产公司做着有关容积率的工作。但是因为通过大学期间系统的思维训练,已经学会了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当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用在上面这项工作上时自然游刃有余。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本部分主要讲了仕途—风光无限,如履薄冰。学术---孤独并快乐着。商场—一切皆有可能。作者从三方面给读者分析了利弊。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我觉得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很好请记住:你只是你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这里面讲了关于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不管你是学什么的只要你努力就会学到东西。

第四部分—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在这个部分一个问题贯穿其中那就是社会究竟需要的是专才还是通才。哪个将更受欢迎。作者的主要观点还是术业有专攻,但在这同时掌握其他的技术也是需要的,例如,在一个外企公司面试的时候公司面试的时候,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但其中有一个人英语过了8级而另一个只是四级而已,那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让专业之外的一门专长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部分则是指出了,与其在一些无用的课程上玩手机睡觉还不如去听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讲座,同时他还提出了逃课的方法,嘿嘿。。

第六部分指出了现在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兼职员工而完全沦为了兼职学生,完全分不清学习和兼职孰轻孰重。

第七部分则是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现在大学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其中就不乏那种人脉特别好,能在偌大地一个校园随处可见认识的人,但还有一种极端就是读了四年书连一个班的人都认不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大的可能会失败。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我们

在以后的社会上必不可少的的一项技能,在这方面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为人际交往不只是一味的提高交际技巧。

第八九部分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互联网-一把双刃剑,需要好好使用。而恋爱,则是大学普遍的现象,但有许多人都只是一时热血和寂寞才谈的,这样太不成熟。。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这个标题就有点矛盾,但对于考研确实如此。在当今的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得上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可能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在考虑考研的事情了。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贴满了大学的每一个角落,一些自称考研猜题大师的所谓著名教授像明星一样四处走穴,并受到了比明星更热烈的追捧。书中指出考研并不是赶集,并不是看他考我也去考。书中指出了是花时间在考研上还是寻求工作经验的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讨论,在作者看来还是不建议读研的。当然在我看来这种事还是取决个人的,若一两次就考上了,那还好,若死考都考不上就是在没有必要了。

5.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五

读大学,这是一个很大范围的话题。作为大一学生,我们应该都已经发现,大学的真实模样和我们曾经脑海里想象的有所出入。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很好的说出读大学读什么,假期阅读完《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后,心里颇有感触。下面就让我感触最深的几点谈谈我的感想。

大学不是技校

我们在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书中很多地方都强调了要培养思维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学识方面。书中有很多例子,如果没有提高到思维能力,只能用“教材或老师没有教过”来回答面试官问道的很多需要开拓思维的问题,无疑只能成为他人口中的笑话,而我们都不愿意成为这样的笑话。那么,读大学中学会灵活的思维方式则是必须的。思维方式也是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得到锻炼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在我们的学习、交流、实践等的过程中就能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还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

当然,书中有一句话我倒不是很认同。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我不完全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人独立思考过却坚持错误观点,最终是害己甚至害人,没有人敢保证能够让他的独立思考而坚持的观点会一直正确,但是相比下,起码不假思索的人,坚持的是正确的,只要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不去相信不去坚持,而非要搞得与众不同。正如一个有德的蠢人和一个无德的聪明人,有德的蠢人即使笨但他做的是有德的事,而无德的聪明人只会在做坏事的时候做的更加不露声色,把是做的更坏。所以人格独立是要有前提的,不能一概而论认为人格独立比一切都重要。我们固然是要学会人格独立,但是要适度,太过于独立了,恐怕只会脱离群体,成为与别人隔层纸的另类。

这样说来就提到书中所说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后面的人脉问题。天资好不如学问好,学问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做人一方面是指内在的人格和人品,另一方面指的就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就

是人际交往的能力。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他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每个人都在走向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不应该成为太过另类的人,我们更应该成为合群的人。回想起以前高中政治课本里谈到的联系的问题。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独自一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光从我们单纯的交往来看,只要你是用心在于他人交往,别人也是如此待你的,当然前提是你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不过方式也很重要,要多换位思考。每个人总是会存在缺点的,等我们试着去熟悉的他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发现他也是一个你值得交的朋友。待我们逐渐长大,出来工作,便会有作者提到的人脉。书中说人脉需要经营,更需要懂得利用。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就像不是那么纯的友谊了,更像是一种交易。但是这样的交易以后处处可见,一个人的事业很多就是需要这些人脉。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要是双方确实对对方有所帮助,那叫合作、互助,那是双赢,在此过程中你一样是可以用真心去交朋友的。那么要使自己的朋友多,人脉广,必是少不了自身的实力了。这又回归到我们必须好好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实力增强,成为一个别人需要的人。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作为一个全职学生,好好学习就是我们的工作。不论是学知识还是学思维方式,都是要认真学的。那么学习很重要的就是制定合理的学习安排,合理分配时间,恰当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事。大学自理很重要,如果没有合理的时间分配,大学生活会很混乱,学习也就不可能学好。我们学习是为了将来就业,大学是就业的准备教育,大学生一毕业绝大多数人都将走向工作岗位。我们应该为几年后的就业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等全方位的准备,珍惜大学时光抓好学业,为未来的就业、创业、成功立业开山铺路。古人云,天道酬勤。天道未必酬一切勤,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哪怕你的专业热得发红红得发紫紫得发黑,你也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后才能取得成功。那么其实成功与否就和专业只有很微弱的联系了,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愿意为此付出,有足够的胆识和努力,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你也一样可以很出色。当然,我们学习过程中还应该拓展自己的才能,人真的不能专攻一术的。专业外的特长,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是增加了我们手中的筹码。这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出色。

既然是读大学,那么学习到的东西很多都是从课堂上得来的,这就涉及到逃课问题。作者认为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而我是比较赞同不逃课的,因为即使老师有优劣之分,但是并不一定要用逃课来解决问题,或许你前几节课听过后觉得这个老师的课堂内容没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然后你就选择了逃这门课,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总是有那么一点是值得学习的,或许就在你逃掉的课上出现,这样不就让自己学少的一点东西么?要提升自己的方式还能是在一个平庸的老师身上不受平庸思想侵蚀,并能从中学习到不一样的精华。或许你也可以选择在这课上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该听的就认真听,自己认为掌握了的,你便可以做自己的事。这样既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又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大学四年没有安心在图书馆好好看过几本书,那就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大学。

其实很多人去图书馆都不是为了去那里看书,而是去那里静心写作业复习功课而已,我自己就是这样。因为自制力不强,所以必须有强烈的外在氛围使我潜心学习。但是说真的,图书馆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藏书,偌大的图书馆总是有许多值得我们潜心阅读细细咀嚼回味的书本,只是我们都还没认真去寻找这些书。大学四年,能安心在图书馆好好看看几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拓展知识充实生活,更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向前走,这或许会使我们受益一生。而且找到几本我们喜欢看的书,对自己有益的书,用心去看,这是一种享受,享受着每一句话在心底留下的芬芳,享受着阳光下纸张一页一页从指尖翻过的宁静。

回到全职学生这一说法,既然是全职学生,主业当然就是学习啊。兼职的话我想一两分兼职不影响到学习的话也是没问题的。作为大学生,很多人这四年就是最后的学生阶段了,这还是属于汲取知识能量的阶段,而出来工作了更多就是运用知识释放能量的时候。那既然我们还在汲取阶段,我们就应该充分汲取能量。如果大学四年不是最后的学生阶段,那么便是成为研究生。虽然我是觉得作者更偏向于不考研,不过我还是觉得那些被考研害的好惨的人是少数的,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理智的对是否考研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所以关于考研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父母老师朋友的建议,也是能更合理的选择。

最后要谈的就是爱情。虽然我也觉得大学这么美好的时光,前面读书的12年都是不允许谈恋爱的,到了大学总是该享受一下爱情的滋味。但是,感情这种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刻意去追求爱情,丢的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学业甚至更

多。书中有句话说得好,四年大学生活并不会因为没有恋爱而留下遗憾,反而可能会因为恋爱过而留下悔恨。当幸福的爱情被摔得支离破碎时,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一个错误的人一起犯了个美丽的错误。千万不要为了恋爱而恋爱,盲目的恋爱后果自负,甚至要负一辈子。这样的爱情要不得要不得。

此时,我对自己过去的大学第一个学期做了个总结。

学习方面,感觉自己成绩不够理想,很多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的不都合理,学习的效率不够高,读和听的时间还是少了点。好的呢是我觉得自己经过期末的努力有了一点进步,这说明平时的积累很重要,既然后期的努力也可以有进步,那平时的学习高效就更佳了。而且,在不停的接触英语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对英语的喜好。我觉得为了更好的提高成绩,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充分利用时间。生活方面,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规律了,和同学也相处的融洽。适当参加了一些课外活动充实了生活。不足之处就是觉得自己动作不够迅速,做事不够利索,这也是挺影响学习的。

6.读鲁迅《立论》有感 篇六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7.读《庄子心得》有感读 篇七

-----

于丹《庄子心得》体会颇多,最喜欢有两章,“境界有大小”和“顺应与坚持”

。纷繁芜杂得社会,如何去圆融通达的完成我们的人生,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好,这其实归

结在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目标,和内心坚持外在通达上。量有大小,内外有别,活在当

下,成就人生。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

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

伤,而世代漂洗为生;

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

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

“逍遥游”

里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这种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地眼光,我们真正了然于心

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今天我们经常提到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 的,是唯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一个葫芦如 果长得小,可以做瓢,一个树长得小,可以做桌子椅子,他们都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

到最大,不必破开,可以吧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

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避风避雨,它是有用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

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呢?在金正昆教授的培训课中听到一句话,发展自

己才是硬道理!面对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有顺境有逆境,面对这些,我们首先应该

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

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

坚持与顺应

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

《知北游》篇中说:

“仲尼曰:古之人外

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

“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

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与人交往,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

叫做外化的东西。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

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一

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

“不化”。

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新的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新的尺度和坐标,我们是要墨守成

规呢还是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呢?这和做企业一样,一个企业的理念是什么?经营者的

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有所坚持的,而坚持理念,实现这目标的同时,也会考虑市场的

需求,生存的需要,不断创新改进调整,这些调整同样是为了达成所秉持的理念和坚持的目标。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会在这个

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从遭遇内心的挑战,如何去做

到处变不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只要有几个人跟你说话,三人而成虎,就能够影响人的想法,如果再加上七八个人一起

鼓噪,那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很容易的了。

一个人的朋友和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的屋里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后,你

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于是他们打了这个赌,他真

在屋里挂了个鸟笼子。

第一天,有人来,见了空鸟笼子,问起,这人跟人解释。

第二天,又有人来,问起鸟笼里的鸟之去向。

此以后,不断的有人来,有以为鸟死了来安慰他的,有送养鸟书的,后来居然有人捧着鸟来了,让他不堪其扰。没到一星期,他说,算了,我还是养只鸟吧。

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曾经,我们心里有很多坚持,但是日常生活总在考验着我们,外部世界总是在试图改变我们,这和空鸟笼养上鸟是一个道理。

有人在上班的第一天开

始,决定不乘电梯,走楼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可不断有人碰见便问:今天怎么了?

怎么走楼梯啊?迟到了吧?没坐到电梯?于是终于有一天,这个也许就想: 要不今天坐

电梯吧?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因为我们

"

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

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

8.读.doc读《匆匆》有感 篇八

《匆匆》这篇文章是讲要人们珍惜时光,发奋向上,有所作为。字字句句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一寸光阴一寸金。”古往今来,人人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有了时间就可以学习、工作、劳动,可以增长知识,创造财富。工人需要时间,农民需要时间,作家需要时间。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发展都需要时间。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成就。你看,文章写得多么形象!时间从水盆、饭碗、双眼、身上、脚边过去了。像轻烟,如薄雾那样飞走了,就像俗话说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谁能留住它呢?

我刚过完十二岁生日,屈指一算,有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从我身边流过,还有三十多天就要小学毕业了。如果再过四千多个日日夜夜我就大学毕业走向社会了,来建设祖国了。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呢?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呢?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时间如果你利用得好,什么都有可能;如果利用得不好,那它就会从你身边溜走。

朋友,时间对人是公平的,我们要抓紧时间,发奋向上。朱自清的《匆匆》——这五百字左右的文章给我启迪,给我力量

读《匆匆》有感

近期,我从语文书里面学习了一篇新的文章,名字叫作《匆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朱自清,从这篇文章里面,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都深深得印在我的脑子里面。

文章讲述了作者描述时光流逝的痕迹,时间无时无刻在我们身边,但很快就会逝去,抒发了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惋惜。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明白了时间是宝贵的,是用金钱买不会来的,一旦你失去了它,就无法挽回。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时间,把我们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过的充实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千万不要虚度光阴。

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珍惜时间?我们有没有把握好我们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在已经生活的日子里是不是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没有。这几点,我们都没有做到。

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眼前过去;玩电脑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鼠标前划过;做游戏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欢笑声中飞去。时间过得多么快呀!我们的生命多么短暂呀!只有利用好时间,才能不会头涔涔而泪潸潸,才能对得起生命,对得起我们自己。

让我们觉悟起来吧!从现在开始,从下一秒开始,不要再浪费时间了,不要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了。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体现自己无限的价值,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

读《匆匆》有感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读了《匆匆》,我感受到了时光流逝的匆忙和时间的宝贵。这时,我想起了自己。

我也算个不珍惜时间的孩子,做事情有时磨磨蹭蹭,总爱说“等一会,等一会儿”,上课和写作业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发呆,让时光老人悄悄地溜走。为了体会时间的宝贵,我做了个“一分钟小实验。”在一分钟里,我可以抄20个字,做4道计算题,读一篇小短文„„ 啊!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呀!想起过去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我真是太惭愧了。

读了匆匆,我体会到只有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我决定改掉坏毛病,上课集中精力,写作业速度加快;做事情就争分夺秒,一气呵成,不再明日复明日。

9.读《示儿》有感 篇九

爱国诗人陆游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热切盼望着收复失地。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告诫自己的儿子:“我本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到来时,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读完这首诗,其他爱国诗词又在耳畔响起,深深地震撼着我: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林升的《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焦虑……

想着这些爱国诗词,我的脑海中又闪现出一个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苏武牧羊十九载不辱使命,郑成功带领军民浴血奋战收复台湾,王二小将日寇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这些诗词、人物激励着我们,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真本领,将来保卫我们的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10.读《如何读一本书》有感 篇十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的文盲越来越少。如果问一句,你会阅读吗?可能很多人会笑笑说,当然会啊,so easy!然而,能真正有资格做出这样回答的人,少之又少。几乎人人都识字,几乎人人都有阅读的经历,但是要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人以为自己识字,有阅读的经历,阅读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如果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却又没能在阅读中得到真正的收获,这样的自满与无知就未免太过于悲哀了。一经推敲,现实当中,真正会阅读的人其实是凤毛麟角,在学界,如何高效率真正读好不仅是读懂一本书,研究实验者们一直在为此作出努力。

我暗暗侥幸,我还没到达那种连自以为会读书而实际上却是不懂得读好一本书的悲哀境地。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阅读速度不够快,并且不能很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真理而感到困顿,并且自己也为自己尝试了很多新方法,但都是没有取到很大的成效。偶尔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书——《如何读一本书》,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抱多大的希望能从中收获到什么,但是读过后却发现,书中作者叙述详尽,指出了很多常人经常忽略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也指正了常人常犯的错误的阅读习惯。而且,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如此清晰的条理严谨的逻辑,以及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阅读这本书,你能从字里行间中感觉到好像一位你的长辈那样真切诚心地关心你,教育你,希望你能真正学有所长。书中作者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描述,同时又不断地为读者总结,每一章有总结,每一篇有总结,让人不免心生感概:这样的作者,为读者想得太周到了!书中会有很多重复的语言,或许会有人觉得作者太啰嗦,但是我觉得,这恰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一些精髓的东西,作者害怕读者会不以为意,便只好一再重复,这恰好是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所谓“烂桃半筐,不如鲜桃一颗”,或者就是这个道理。

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整理自己过去阅读时所犯的错以及所忽略的技巧,不禁感慨,阅读本身可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书中作者主要跟我们阐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

一边读这这本书,我一边心生感激,感激作者不遗余力地作出这么多得工作,为我们整理出这么好的一套读书方法,虽然不能说作者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或者所有的方法但都适用于每个人,但绝大多数都可以说是精辟实用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就指出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作者十分强调,阅读是一件多少可以主动的事,而且越是主动地阅读,所取得的效果就越好。是的,当我们读一些不仅仅还是消遣娱乐的书籍时,很多人常常觉得枯燥无味,往往坚持不下去。这样的状况,就是没有做到作者所说的“主动”。关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其实不管是怎样的学习方式,主动性都很重要,而主动性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心态,当我们以一种要驾驭知识而不是被强硬灌输知识的心态去学习,往往我们不再会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为这种挑战式的交流感到兴奋了。再者,明确阅读的目标也很重要,是为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提高理解力而读。在这里我发现我平时的阅读习惯与作者所说的截然相反了。若是为了提高理解力,作者提倡遇到不懂的时候,先不要去请教别人或者参考别的书本,就从这一本书中,自己从不解到完全弄懂,这个过程的脑力活动才能真正帮你提高理解力。我想到平时阅读《数学分析》或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时候,总要在图书馆借上好几本的参考书,一个知识点不懂了,就参考叙说地更详细的参考书,不但浪费了时间,有没能很好让自己真正提升。

作者说到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则效果越好。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阅读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是会觉得痛苦的,所以在以后遇到怎样的困难的时候都要坚持下去。作者层层递进,先是介绍了基础阅读。这是最阅读的最低层次,大多数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具备了这种能力进而是检视阅读,这是真正进入阅读的一个层次。所谓检视阅读,就是系统略读和粗浅阅读,通过这一步骤,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值得读下去。拿到一本书,我们不应该就翻开第一页,然后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而是应该通过看书名、研究目录页、阅读书中的检索和出版者介绍,然后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篇章略读一下。而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难读懂的地方不能停下。关于这一点,我也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一直以来的读书习惯都几乎做到了作者所说的检视阅读的步骤,但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没能做好,总是喜欢进入白日梦的状态,这样使阅读速度大大降了下来。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应该如何进行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从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体会到:阅读时我们要找出这本书在谈什么,这里我们可以按照书的主题来分类,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书的内容,把大纲列出来;同时我们还要诊视书的内容,诊视关键字,抓住作者的主旨、论述和找出坐着的解答;还要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去评判这本书,但是要注意其中的礼节。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却是不简单,而要从中培养成这种习惯更是不易。在以后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也要尽可能的去根据这些阅读的步骤,真正地辩证地把一本书读好,而不仅仅是读懂,把这本书的东西真正变成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人无完人,书无完书。作者不可能永远都对,做一个好读者,公正地评判一本书,亦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读到这里,我才发现,以前的我,是在是太浅陋,不仅读的书少,而且连读书的方式都没有掌握好,以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呢!

作者在提出阅读不同书籍的不同方法之后,提出了阅读的最终目标:阅读与心智的成长。这也就是主题阅读,是最不轻松的阅读方式,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方式。因为在阅读一本书时,还要阅读很多本书,列举出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构架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出过的主题分析。读到这里,我真想长叹一声:不容易啊!

上一篇:18年河南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政治考试题下一篇:党 委 会 纪 要 (十七) - 泉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