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课内练习题(精选4篇)
1.蜀道难课内练习题 篇一
《蜀道难》导学案及练习题
《蜀道难》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2.《蜀道难》课后习题及答案 篇二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蓝田日暖玉生烟
B.只是当时已惘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百年多病独登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解析:选C。C.均为介词,比。A.名词,对男子的尊称/名词,生成、出现;B.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名词,疾病/动词,担心、忧虑。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横绝峨眉颠 B.铁骑突出刀枪鸣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选D。D.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为“可能或能够;许可”。B.突出:古义为“突然冲出”,今义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老大:古义为“上了年纪”,今义为“排行第一的人;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对首领的称呼”。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转徙于江湖间 D.血色罗裙翻酒污
解析:选D。D项为被动句,其余均为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侧身西望长咨嗟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选D。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5.名句默写。
(1)尔来四万八千岁,________________。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
(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
(4)《锦瑟》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眉颠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猿猱欲度愁攀援
(3)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3.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 篇三
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B)。
A、感到辛苦B、如饥似渴C、很是无奈
3、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作者把比作,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孜孜不倦、振振有词、彬彬有礼
舒舒服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随随便便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支撑(chēnchēng)暂时(zànzhàn)智慧(zìzhì)
3、“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
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
三、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陌生)喜爱(厌恶)
2、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改为陈述句: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
(2)书是朋友。
扩句:丰富多彩的书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3、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和家。
4、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什么?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赞赏)忽略(忽视)思考(思索)
2、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让你不断进步的阶梯。
3、第7自然段中用了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最后…”,请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如果要种一棵树,我们首先要挖一个坑,然后把树放进去,最后把坑填上。
4、“我”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把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式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位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5、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读书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还)、(最后)。
6、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讲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五、阅读《梅花魂》2-3自然段(书本P25),回答问题。
1、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稀罕(珍稀)顿时(霎时)分外(格外)爱惜(珍惜)
2、从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祖父很珍爱墨梅图。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的。
(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缩句)
(3)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4、“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C)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图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梅花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祖国是不容玷污的。
5、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我把外祖父的墨梅图弄脏了怕外祖父责骂。我奇怪,是因为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珍爱那幅墨梅图。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其他两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第二自然段中运用的古诗都表达了的感情。
六、阅读课文p40《鲸》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鲸的大);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大肥猪)作比较,说明了鲸的(重)。
3、选择下面句子用的说明方法,填在括号里;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列数字、列数字、作比较
(1)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列数字)
(2)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举例子)
(3)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七、阅读阅读课文p47《新型玻璃》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珍贵(宝贵)企图(妄图)
反义词:坚硬(柔软)安全(危险)
2、这两段主要讲夹丝网防盗玻璃和夹丝玻璃两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和这两个词形象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4、请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写一句话。
“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锅的用途有很多,可以煮东西,可以炒东西,可以蒸东西,也可以焖东西。
5、读了这两段后你一定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震憾,请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吧。
学习,长大发明更先进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八、课内阅读《落花生》第10、11、12、13自然段。
1、我会按要求写词语。
反义词:爱慕(厌恶)有用(没用)好处(坏处)
近义词:可贵(珍贵)体面(气派)爱慕(喜爱)
2、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好看的外表),却具有(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3、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4、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5、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6、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九、阅读《钓鱼的启示》第3——10自然段。
1、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答:诱惑人的“鱼”指的是: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物或事。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是”“非”各是什么意思?答:“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
4、当“我”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什么?
答: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十、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0至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用“√”表示。
血(xuèxiě√)丝砸着(zháozhe√)
开辟(bìpì√)颤(chàn√zhàn)抖
2、把“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改为“他挖了36小时”好吗?为什么?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对父亲的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决不放弃。
4、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5、文段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的承诺。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他对父亲非常信赖,鼓励同学,让同学先出去。
6、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十一、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1、10、11、16、17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解释词语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2、从文中划出一处比喻句,用横线划出。
文中是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比喻成两股风。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B)
A、表示转折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递进D、表示声音的延长
3、文中说“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其中,“这种爱的力量”是指的什么?
4、文中说:“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一谈。
5、母亲对“我”的爱是父亲对我的爱是
6、请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7、“歧”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8、母亲和父亲的评价虽然相差太远,但还是有一个相同点,这个相同点就是爱。
9、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当母亲说“精彩极了”时,她可能在想:好,但我更应该鼓励他,让他进步。当父亲说“糟糕透了”时,他可能在想:儿子的作品虽然不差,但为了让他有更大的进步,应给与否定。
10、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当他取得成就后,他可能会对母亲说:“妈妈,感谢您对我一如既往的鼓励,没有你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也可能会对父亲说:“爸爸,感谢您对我一贯的批评,有了您的批评我才会这样出色”。
十二、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115页第3-4段,回答问题。
1、我能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剔”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8 画。
2、第4段第一句是 过渡句 句,在文中起 承上启下 作用。
3、我能把下列词组补充完整。
圆明园中,有 金碧辉煌 的殿堂,也有 玲珑剔透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 “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田园风光 的山乡村野。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这两段运用了 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我能仿写其中一种写一个句子。
球,还有的同学在打羽毛球。
5、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风景名胜(B):A、超过B、优美的地方C、能担任,能承受
(2)举世闻名(C):A、用鼻子嗅B、知道C、有名望
(3)武陵春色(A):A、情景,景象B、颜色C、脸上表现的神情
6、第4自然段的段落方式(结构、关系)是什么?
十三、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119页第4段,回答问题。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坠(zhuì)落山涧(jiàn)拧(nǐng)开盖子
2、“居高临下”的意思是:
“山涧”的意思是:山间流水的沟。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壮士们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5、按要求完成句子。
(1)“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缩句)
(2)山路上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改变句序,句意不变)
许多具敌人的尸体留在了山路上。
十四、阅读《开国大典》4-7自然段(书本P139),回答问题。
1、这段话写的是场面,作者按顺序,略写场的情况,详写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的情况。
2、文中“这庄严的宣告”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表现出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表达了大家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4.《荷塘月色》课内阅读练习答案 篇四
《荷塘月色》课内阅读练习答案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踪迹》(诗与散文)《背影》(散文集)《欧游杂记》(散文集)
(一)1.C4.D
2.极写荷塘四周树之茂密,用叠词起到了加强语意,增强音节和谐的作用。
3.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或鸟鸣山更幽等
5.表现了作者依然难以摆脱淡淡的哀愁,照应了文眼“不宁静”。
(二)1.作者用“泻”而不用“照”“射”等动词,充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
“浮”字显现出雾的轻飘之态而“升”字太硬,无法
突出雾的轻和柔;
“洗”字承接上文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蜀道难课内练习题】推荐阅读:
《蜀道难》讲课稿及练习10-09
《蜀道难》写作特点08-01
《蜀道难》的教学教案09-14
蜀道难 教师教案 定稿10-15
《蜀道难》教案及巩固训练11-08
李白蜀道难原文译文及赏析09-14
《蜀道难》人教版教学设计10-0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08-09
《蜀道难》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