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2024-09-25

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通用8篇)

1.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篇一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何炳荣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对强化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形象、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为对象,就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思路与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全市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条件

国外及上海、江苏等地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实践表明,其有效地发挥了对当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立足浙江发展实际,结合内外形势,针对服务业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我市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新条件。

1.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省市党委、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已经进入了人均GDP由近1万美元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正是我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这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为此,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是我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选择。

2.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的需要,也是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2010年,沪杭高铁的通车,嘉兴“与沪杭同城”已成为现实,这无疑使嘉兴在区位交通、商务成本、空间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价比显著提高,为我市更好地吸引和集聚各类高端要素,加快产业升级拓展了空间、创造了条件。为此,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我市深入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在服务业发展上接轨上海、竞合苏南、融入长三角的战略选择;也是促使我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综合实力整体性跃升,进而推进转型升级走在前列的关键之举。

3.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形势下,高起点、高水平地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可以直接推动嘉兴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能级。同时,服务业集聚区有别于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对城市的住房、交通以及环境、风貌、形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构建网络型田园城市的具体实践。与此同时,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了服务业集聚区的较好较快发展。

1.服务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高于同期GDP增速1.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27.58亿元,同比增长12.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服务业集聚态势日益显现。在数量上,目前,我市已培育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4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10个。在类型上,已向包括商务、会展、创意、物流、市场、文化、教育科研和生态旅游等多元化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3.服务业集聚区特色更加鲜明。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以嘉兴主城区和各个副中心为主导区域,以沿路、沿河、沿海为辐射带,以中央商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8类集聚区为重点的“一核三带八类”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格局。

4.政府扶持工作扎实推进。我市十分重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工作。我市明确提出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十二五”时期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倍增”计划。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在服务业市场准入、税费财政政策等6个方面提出了50条政策扶持意见。编制了《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这对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制度环境。

目前,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集聚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对资本、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等发展要素吸纳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集聚明显不足,服务业集聚区现有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层次偏低,严重影响了服务业集聚区的品质和档次提升。二是辐射功能不突出。我市服务业虽已呈现集聚发展趋势,但整体而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才刚刚起步,且各服务业集聚区以自发性为主,未能有效整合,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和辐射功能未有效发挥。三是要素保障不充分。土地制约严重,资金紧张突出,人才供给不能满足。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在规划统筹上,我市服务业集聚区由于开发主体多,各自均有规划,存在无序开发建设的现象;在政策支持上,截至目前我市尚未就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三、加快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须突出“五个先行”,提升“五个力”。

1.在转变思想观念上先行,提升带动力。一是要紧紧抓住机遇。始终坚持干在实处,敢于突破重点和难点,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二是要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坚持“非禁即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三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四是要发挥民间资本“主体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原则,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2.在经济转型升级上先行,提升新动力。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节约用地,为此,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特别注重存量调整与增量提升的联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存量的调整:应着重放在对现有产业的做强做大上,要切实把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等运用到传统服务业中去,要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对于增量的安排:侧重于产业引导,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导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努力构建“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开放”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一要坚持“招大引强”,把更多精力放在大项目、好项目上。二要实施产业链招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三要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形成人员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格局。

3.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提升吸纳力。一是创新组织体制。建立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有效纳入服务业考核范围。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积极落实省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市级层面针对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大对于总部经济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鼓励境内外企业以及其他组织来服务业集聚区设立总部,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三是破解土地要素制约。要全面衔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省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内的基本农田调整。根据上级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指标,优先安排一定数量指标用于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退二进三”。四是改善融资环境。要紧紧抓住上海、浙江、广东、深圳获准自行发债的契机,在省市的支持下发行地方债,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服务业集聚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五是完善价格政策。要切实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一般工业同价并轨政策。

4.在高端人才集聚上先行,提升支撑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本质上就是智慧经济、头脑经济、创意经济,为此,要认真研究服务业集聚区人才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业人才规划,做到“引进培育,留人留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教育育才。二是招才引智。三是平台聚才。四是环境留才。

5.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先行,提升持续力。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就必须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在首位,做到以环境促开放、以环境促发展。一是强化功能配套。特别是金融、法律、税务、会计等中介配套。二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特别是针对当前企业反映强烈的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等突出问题,要按照“能压则压、能减则减、能快则快”的原则,实现审批大提速,努力营造亲商、便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三是营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四是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篇二

一小城镇旧城区改造建设的制约因素

相比较新区开发, 旧城区经过长期的发展, 多重矛盾交织, 基本特征表现为“脏、乱、差、挤, 开发的难度大, 周期长, 投入大, 收效慢。因此, 历届政府都愿意在新区画最美的图, 见效快, 易出政绩。开发商愿意投入, 能够更快, 更多, 更易获得利润。归纳起来, 影响小城镇旧区改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历史累积的原因, 旧城区多种功能混杂, 局部的改建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旧区混乱的局面, 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对路网结构, 土地置换, 设施配套, 人口疏散和安置等方面进行考量。

2.社会网络复杂, 旧城区聚居的人员通常为长期定居的“原住民”, 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和谐稳定的邻里关系及社会交往网络, 一经改造, 这些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及邻里互助关系基本瓦解, 笔者曾经参与多项旧城改造规划时, 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居民均十分珍惜所处的环境, 比如在苏州市旧街坊调查时就非常明显, 中老年人基本愿意居住在老城区, 只有青年人比较倾向于条件设施好的新居住区。而且, 老城区更多地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非物质的城市要素和内涵。

3.老城区建筑的建造年代, 建筑结构及质量均呈现多样性, 城市建设呈现明显的有机生长更新特点, 不同于新城区表现出大规模建设, 整齐伐一, 建筑年代清晰, 建筑质量相近。因此为拆迁、补偿、安置等改造工作增添了巨大的困难。

4.相当部分的居民的生活就业均依赖老城区, 大规模的改造将使这些处于城市底层的家庭或居民失去赖以生活就业的环境, 岗位及机会, 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影响。

5.改造建设资金的短缺,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政府缺少资金投入, 外资引进也十分困难, 从目前所调查的情形看, 小城镇能够引进的资金绝大部分投向新区, 旧城即便有, 也大多在局部地段。政府和市民难以选择, 往往过分迁就开发商, 造成以牺牲政府、城镇居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 遗留问题颇多, 甚至许多后遗症还十分严重。

6.复杂的产权关系, 小城镇居民构成复杂, 甚至包含大量的农业人口, 用地中也包含遗留的集体土地以及祖辈留传的宅基地, 给改造过程中的拆迁安置补偿带来困难。

二旧城改造的实施对策

旧城改造对任何城市政府而言,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 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但同时对政府、市民、开发商而言均是难得的机遇。政府可以借此振兴城市经济, 提升城市形象, 盘活城市土地, 完善城市功能, 恢复老城生机等;市民可以借此改善居住条件, 提高生活品质, 美化生存环境等;对开发商而言, 旧城区大多处于城市的恒心位置,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 设施配套方便, 具有新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可谓开发的黄金地段。因此, 旧城改造必须结合政府、市民、开发商三者利益, 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实行多方联动, 综合统筹。鉴于此, 特提出如下对策:

1. 政府应该统筹规划, 方略先定

小城镇政府应首先进行城镇房屋普查, 摸清了城镇房屋状况、居民居住水平及总的需求趋势, 并作好两项评估, 制定两个规划。

(1) 应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做好旧城改造的专项规划。旧城改造规划应达到如下目标:第一, 在城市总体布局的基础上, 体现土地的区位优势及其所代表的某种特殊功能;第二, 将土地的承载量调整到适度范围内;第三,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分配的城市功能及人口容量, 测算出旧城区的平均容积率, 公建平均容积率, 住宅容积率等主要初步指标。这些指标通常会有一些幅度范围, 便于根据地段及区位条件弹性取值, 为投资开发进行谈判留有空间;第四, 完善和优化各项服务设施, 使旧城区特别是中心区更富于吸引力;第五, 保护和发展公共空间, 维护和创造良好的生活场所;第六, 制定不同地段的改造方式, 改造时序;第七, 达到土地适当的保值增值。

(2) 做好住房建设的专项规划。住房建设规划作为落实城镇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手段, 达到对规划范围内国有土地上住房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 并与其它相关规划共同承担对全城镇国有土地上住房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

(3) 开展地价评估。根据级差地租的原则对旧城区的不同功能用地, 不同地段用地进行初步估价, 便于政府做到总体平级, “肥”“瘦”搭配。

(4) 开展物业评估。组织调查各地块的建构筑物现状情况, 测算旧区的残值, 估算各种改造方式的成本。

只有把这些前期工作作好, 才能使城镇政府心中有谱, 避免当前小城镇的旧城改造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如: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要求过高的回报率, 片面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 重视第三产业的开发而忽视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旧城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 “逢街必市, 遍地皆商”;追求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被投资者价值取向所左右, 该改造的危旧房成片地段没有得到改造, 而能够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重点地段尽管其房屋质量尚可却全部推倒重建, 甚至历史文化各城也难以幸免。

2. 信息透明, 政策公平, 切实做好全过程的居民参与工作

旧城改造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 存在诸多的矛盾, 面临众多的利益主体, 取得居民的支持与配合至关重要, 也是“以人为本”, 强调社会公平和福利经济的现代规划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同时也是建设逐步深入的表现。旧城改造的各个环节, 各种政策的制订如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拆迁安置和补偿等阶段通过听证会、评议会、规划展示咨询等方式参与规划和政策的制订, 就安置和补偿争取利益, 或者就改造的方式, 时序, 安置方式及过程, 居民的承受意愿及能力均应得到充分诉求并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避免居民没有决策权力, 只有接受义务, 居民个人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的局面, 应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杜绝由于政策的不健全和操作不透明使得居民的既有和应得利益在改造过程中流向开发商和基层政府部门。信息透明政策公平, 做好全过程的居民参与能够很好地缓和解决矛盾, 促进旧城改造和谐有序推进。

3. 维护和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笔者曾经在湖南省的多个县城旧区调研发现, 旧区大多为传统街坊社区, 历史悠久, 人口密集, 职业构成复杂, 家庭成员普遍较多, 一般每户人家除了年轻的子女 (媳) 有稳定工作外, 其他成员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调查发现, 50~60%甚至更高的劳动力依赖旧居住区从事个体商业服务工作, 街巷的小商店, 搭建的早餐店, 拐角的理发店, 遮阳棚下的修理摊位等, 构成了旧城区的商业服务体系。而且每处商服摊店往往拥有固定和熟悉的服务人群, 长期以来已经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关系, 增加一处必然会导致同类店铺服务额的下降, 达不到起码的收入, 减少一处便会导致一定人群的生活不便。按照通常的大拆大建式的旧城改造方式, 虽然能使旧区旧貌换新颜, 但将迅建瓦解旧城区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的社会经济、生活网络和邻里关系, 众多没有能力脱离旧区生活或依赖旧城区社会经济网络生存的中低收入者失去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 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可以说, 小城镇的众多旧区改造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权, 甚至会危及少数家庭基本的生存权利。因此, 旧区改造不能简单的完全推倒重建, 采用新区开发的模式, 而应有所区分, 比如: (1) 、适度采用适应旧城社会经济网络和易于形成邻里关系密切的“街巷——胡同——院落”的传统居住空间组织方式与形态。 (2) 、保持旧区土地适度混合使用, 继续维持旧区居住、商服、小手工业适度混合模式。 (3) 、旧城改造重建中采用多户型, 多面积标准的住宅类型, 创造适应不同层次和经济条件, 需求的居民要求, 维持旧区居民的多样性。 (4) 、政府应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 为旧区的基础设施完善, 环境形象塑造, 经济文化魅力的提升给予帮助。 (5) 、制订政策法规, 建立和完善低收入居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切实保障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在改造拆迁中的正当权益, 并在综合统筹的基础上给予补助和优惠。

4. 探索新的开发建设模式, 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

目前, 小城镇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 的旧城改造已刻不容缓, 但由于其工作的复杂, 矛盾的交织, 资金的巨额, 小城镇政府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旧城改造通常只局限于某些黄金地段或者有利可图的某些临街面的改造, 街坊内部急待改造更新的大片旧城区除了少量居民的房屋翻修外,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居民无序的原地翻新住宅或见缝插针式新建搭建和已经形成恶性循环。面对这种局面, 政府与城镇管理部门希望制止这种个体的自发建设, 引入开发资金成片改造, 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程度及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参差不齐, 大型开发商不愿介入, 实力小的开发商无力承担大的风险, 而且中低收入家庭尽管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但又无力承受高昂的房价。因此探索不同的开发建设模式, 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无疑是一种选择。第一, 大力引进外资投入旧城改造, 为了增加吸引力, 可以考虑对难度大, 风险大, 利润少的旧城改造项目进行政策减免, 或者在新开发区或回报率高的地段给予补偿, “肥”“瘦”搭配, 统筹进行新旧城区建设。第二, 在一定的地段如边缘区允许居民自行建房, 但必须依据国家的房改政策及统一规划和管理, 并制订人均占地面积标准, 对原有宅基地进行重新调整, 保证居者有其屋。第三, 在符合国家房改政策的前提下, 允许集资建房, 目前, 房价高涨造成“有人没房子住, 有房子没人住”的矛盾日益尖锐, 尽管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廉租房的决策, 对住房紧张有一定的缓解, 但毕竟杯水车薪。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小城市来说, 特别是旧城区中低收入群体, 集资建房可以大大减少中间商的利润分成, 降低住房成本。但这种集资建房必须规范, 有组织协调, 比如设置集资建房户数最低限制, 保证集中成片改造的可能, 并依法在相关部门登记。目前众多网络上发起的集资建房倡议反映人们的这种愿望, 也有人大代表提交有关集资建房立法的建议。总之, 积极主动寻求各种建设模式, 充分调动各种力量进行旧城改造, 和谐有序加快小城镇旧城改造是切实可行的。

三结束语

新城开发是阶段性的, 而旧城改造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事关社会和谐发展, 事关千万老百姓的生活大计, 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有许多的实践经验教训。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已进行方方面面的探讨总结反思。笔者近年来参与了大量的小城镇旧城改造规划实践, 试图进行粗浅的探讨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少华, 庄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开发商的契机在哪里旧城改造在节约国土资源方面作用更优开发商在旧城改造中的作用独具特色.观察.2005 (2) :31-34

[2]李小敏.城市规划及旧城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城市问题.2005 (3) :46-50

[3]戴月.对中国当前旧城改造工作的几点认识.南方建筑.1997 (1) :19-20

3.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篇三

【关键词】数字矿山;信息化建设;现状;发展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都需要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理念作为商业发展的推动力量,现有的矿山生产经营理念与管理制度已经不能为矿山作业提供具体而准确的数据信息,所以当下矿山的发展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整合及革新,以此才能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预期的经济利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信息化建设,同时这也要求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紧跟社会发展脚步,才能够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1.数字矿山

数字化矿山可以理解为是由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以及智能集成化等模块构建而成的,由计算机技术作为主要管理制度的整体化科学系统。这一系统建立之初是以矿山系统实际情况为模型,参考其地理坐标特征,加以矿山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相关理论作为构建基础,同时将网络技术与高新矿山观测二者作为主要的技术基础,将信息数据中不同空间层次的各种模型集成之后通过模拟仿真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多维叙述,将多元数据、多种信息以高分辨率模式进行结合,用以形成具有空间、数字、智能以及网络特征的应用科学技术系统。由于系统中包含力学模型、物质模型、信息模型等多元化特征,所以数字矿山呈现出的是信息化的虚拟矿山模式,将矿山的构建和研究用数字和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体现出矿山地下作业过程中工程活动的整体信息与数据,这一过程完全由计算机网络化进行管理与操控。

2.数字矿山建设现状

纵观我国矿山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

2.1机电一体化信息交流应用普遍

当下,我国矿山机电一体化已经实现信息交流,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也得到普遍的应用,尤其是牵引电车以及直流矿井提升机这两种设备,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撑下已然成为我国矿山市场的主力产品。

2.2生产监测系统得到推广

矿山的利益与产出紧紧相连,而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已经制造并生产出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针对隐患与事故进行监测与预判,这一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

2.3信息系统由单项转变成集成

在《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十五规划情况调查报告》数据中显示出我国真正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矿山企业基本为零,在高投入的前提下竟然几乎不存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这是阻碍矿山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这种重投入、轻管理的的方式并不适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重硬件、轻软件的投入形式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矿山信息化建设,当下矿山企业自身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当下矿山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骨干人员,导致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

(2)目前矿山企业信息化发展步调不同意,单项投入或发展的情况居多,并没有实现全面化信息技术管理,缺乏集成建设与发展理念,致使各个企业之间发展距离不断加大。

(3)“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制约着矿山行业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实现。

(4)专业软件的开发并不能与矿山集成系统需求相匹配,同时软件开发力量非常薄弱,并不能有效满足矿山的技术需求。

从以上内容来看,我国现有的矿山软件技术支持供求情况已经不平衡,所以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并将从单项系统转变为集成系统。

3.矿山信息化发展对策

3.1自动化采矿易于建立在自然崩落法采矿基础上

通过对智利的特尼恩特铜矿、澳大利亚诺斯帕克斯矿第二中段、南非的帕拉保拉矿等矿山的调查发现,采用自然崩落法采矿方式的矿山比较适用于建设与开发自动化采矿技术,结合国际矿业的开发与发展情况来看,这种自然崩落法采矿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工程生产成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以及特大型矿山的采矿作业由露天改为地下作业,这是自然崩落法为硬岩矿山带来的采矿便利。

3.2复杂的采矿方法要选用合适的应用系统

山德维克公司新推出的Auto Mine-Lite系统,这一技术适合应用在小区域的远程遥控自动化采矿方式中,例如,分段空场法、分段崩落法以及充填法等。Auto Mine-Lite系统装置可以安装在移动作业车中,矿山采矿区需要以封闭的形式存在,车辆开到指定位置之后可以接通系统通信信号,接通之后就可以对现场进行工程遥控。

3.3引进国际先进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

国外信息化矿山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已经长达二十年,这种远程遥控与自动化采矿技术对于我国的矿山企业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所以,在能够协商引进国外先进与技术的基础上,国内科研人员可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做一定的创新,这是科研过程中最有效的捷径,同时要注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塑造与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支撑才是实现技术革新的重要手段。

3.4着重建设与发展前期示范采区

远程遥控与自动化采矿体系的建设初期资金投入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可以从建立示范采区开始宣传“不要尽管眼前利益,着重长远服务发展”理念,示范采区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矿山能够长期发展的重点技术支持之一,矿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我国社会的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采矿办公室化的基础步骤,是实现企业领导发展现代化企业的捷径之一,所以示范采区的建设势在必行,这是未来开展信息化矿山系统奠定的基石。

4.结论

社会科学不断进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数字矿山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将经历信息化建设的改革,我国先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采矿办公室化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点,这对于矿业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技术发展与革新的重要手段,实现数字化矿山管理不可缺少人才,高效率的采矿工程以及绿色的采矿环境无一不需要科学研究人员来实现,矿山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也要依靠人才与技术的力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宁选风,苏昌学.矿山数字化的探讨[J].现代矿业,2011,(02).

[2]吴立新,朱旺喜,张瑞新.数字矿山与我国矿山未来发展[J].科技导报,2011,(07).

4.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篇四

论文上传:

gzrj2006

论文作者:龙家实

您是本文第 228 位读者

摘要:“十五”期间,榕江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快速增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该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在总结“十五”以来该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农田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为发展榕江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田水利 建设成就 问题和困难 发展思路

1.“十五”农田水利建设成就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全县幅员面积3315.8平方公里。历来,榕江县自然灾害频繁,水利建设发展滞后,水利基础设施脆弱,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确保农田基本建设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该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动群众,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事业推向了新高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5770万元,累计完成水利工程建设3784处,投工680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量1081.4万立方米。完成渠道防渗加固248公里,疏浚河道14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2处,加高加固堤防31.8公里;新建提灌站6处186.5千瓦,水新增水池、水窖1429个;恢复水毁工程108处,完成山塘整修69座次,检修提灌站24处1250kw;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47处,恢复人畜饮水工程8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7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5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61.9万立方米,共解决了8.87万人,6.9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2.主要经验和做法

2.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

为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抓实,榕江县委、政府切实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水利局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采取上下结合、巡回检查的方式加强工作建设管理。该县水利局成立专门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所实施的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作。对工程规

模较大的工程,主要通过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

2.2明确冬修任务与各乡镇目标考核挂钩

每年,榕江县委政府明确冬修任务与各乡镇目标考核挂钩,将冬修列入各乡镇当年年终主要目标之一进行考核。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重

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分配任务,层层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把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2.3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开展

为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该县每年均组织召开全县冬修水利动员会,各乡镇分管水利工作的乡镇长、水利站负责人及相关部门参加会议。此外,为将该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通过广播、报纸及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冬修水利宣传。即时向广大群众报道榕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最新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和做法,宣传在农田水利工作中涌现出来出的优秀代表,使农田水利工

作深入民心,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全县农田水利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4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

榕江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在地方财政十分紧缺情况下,该县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州“两山扶贫”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契机,先后争取到国家及省、州补助资金共4658.72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县委政府也竭尽全力,先后挤出111万元的专款用于我县农田水利工作建设所需补助资金。为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动员、引导和鼓励受益农户参

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使得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据统计,“十五”期间,群众投工投劳680万个,完成土石方量1081.4万立方米。

3.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从依靠国家投入来讲,榕江县地形地貌复杂,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任务重、难度大、投入需求巨大。而该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思想观念比较守旧,相当部分地区和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依赖国家投资,自发性和主动性不高。

3.2榕江属山区半山区,小型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分布不均,再加上每年的山洪水毁,致使面上水利建设任务仍然艰巨,用于面上的水利建设资金十分紧缺。近年连续出现的旱情,均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财产造

成重大损失,很大程度暴露了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3.3长期以来,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而且人们形成的观念是重建设,轻管理,建管脱节,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是“大锅水”,利益不直接。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

者只是简单维修,致使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守着工程却浇不上地、用不上水。

3.4近年来,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剩余劳动力逐年减少,劳动力相对不足,给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

4.发展思路分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抓好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仍是该县水利工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内容。

4.1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补助,继续加大对定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由于榕江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困难,仍需要国家大量扶持,加之该县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分布不均,大多是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要解决这些矛盾,国家必须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

4.2针对近几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只投入在项目点上,水利工程面上资金和小型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建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除认真实施好上级定点补助项目外,更多地将建

设资金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同时,也希望省、州、县级每年继续下拨专项资金对水利面上设施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整修,以逐步支撑农业生产和满足农村生活的需要。

4.3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

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投资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4农田水利设施由于点多面广,管理光靠水利部门管是很难管好的,水利工程设施必须谁受益、谁管理,充分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组织受益农户成立相应的管水协会,应当征收水费。征收的水费取

之于水,用之于水,走以水养水之路。

4.5加强榕江县水利社会化体系建设,加大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组建“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的模式和体制,发挥农民自建、自管、自用的优势作用。大力推行合同制供水,完善监督管理机

制,确保该县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供稿时间:2006年6月30日

供稿人:贵州省榕江县水利局龙家实

联系地址: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兴隆街64号县水利局勘测设计队

5.新烟区发展存在问题与解决思路 篇五

随着贵州黔东南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烟叶产业已确定为该州八大产业之首,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天柱、三穗、剑河、锦屏、黎平等北纬27度区位的县市大力发展天柱特殊清香型烟叶,以上地区,多为新烟区,在发展烤烟生产中,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

(1)老百姓对发展烤烟生产缺乏信心,种烟积极性不高。新烟区的老百姓大多没有种植过烤烟,对烤烟生产的生产流程,扶持政策、市场前景缺乏认识,多数人报着试一试的思想和观望态度,因此,在落实土地和生产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计划任务的落实和生产进度。

(2)少数乡镇领导对发展烤烟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现在中央的惠民政策,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就是靠群众自觉自愿,群众不愿做的事,干部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所以在工作中只是轻描淡写的,蜻蜓点水式的,不做深入实际的宣传发动,不耐心细致的作群众工作,缺乏正确引导和典型引导工作,只求存在,不求发展。

2、劳动力缺乏

农民外出打工的优厚待遇极大的吸引了农村7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他们被眼前的利益所驱使,每年外出务工,月收入最低也可以赚1000元以上,一年可收入1-2万多元,他们看不上种烟的收入。大量劳力外出,家庭剩余劳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烤烟种植。

3、土地分散

二轮土地承包以后,好多农户土地已经相对固定,土地分散到各家各户,而现代烟叶生产要求以整村推进,规模发展为指导思想,重点培养职业烟农,户均种植面积8亩以上,所以,好多烟农想种植烤烟,苦于没有足够的土地,这样,导致一部分烟农放弃了种烟。因此,土地流转,集中使用,已成为现代烟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烟区发展烤烟生产急怠解决的问题。

4、烟农缺技术、缺发展资金

(1)烟农缺乏烤烟种植技术。新烟区大多数烟农对烤烟种植技术不甚了解,还存在起垄高度不够、盖膜不严、施肥不匀、栽植过浅、田烟开沟不深、垄向不合理、拉绳不直、病虫防治不及时等现象。也是新烟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烟农缺乏必要的生产资金。新烟区相对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老百姓较贫困,缺乏相应的生产资金,严重制约了老百姓种烟的积极性。

5、干部缺管理经验

烤烟生产是一项季节性强、技术环节多的工作,在新烟区怎么样发动群众,怎么样组织老百姓生产,怎么样落实生产技术措施等等,都是新烟区抓烟干部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

6、烤房建设难度大

新烟区烤房建设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工场化建设;二是烤房群建设;三是单座烤房建设。前两种形式由烟草公司全部投资,但存在征地难度大等问题;后一种形式一座烤房烟农需投入5000元,对于新烟区的烟农来讲,这无疑是一笔较大的投入。

7、技术标准实施难度大

现代烟叶产业是以“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指导思想,要求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实施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烟叶质量和烟农的效益。由于烟农对烤烟生产整个技术流程不熟悉,对贯彻烤烟生产的技术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轻视和怠慢思想,往往会对烤烟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8、部门服务有待改进

现代烟叶产业需要多部门合作,合作方式、合作程度对烤烟生产是否顺利发展有很大影响。目前,新烟区在发展烤烟生产过程中,少数部门对发展烤烟认识不足,认为烤烟生产是农业部门和烟草部门的事,因此积极性不高,制约了烤烟生产的健康发展。

9、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新烟区在烤烟发展过程中,虽然已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但如何提高组织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奖惩制度的有效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对策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抢抓发展机遇,特别是政策支持机遇、市场要求机遇。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把烤烟生产当作强县富民的朝阳生产抓紧抓好,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管理,并与经费挂钩。还要解决群众的认识问题,采取正确引导,算帐对比的方法,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种植烤烟的优势和面临的新机遇,让群众自觉地接受这一产业,让他们充分认识种植烤烟的实惠,用利益驱动来督促烟农种植烤烟。

2、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是制约发展烤烟生产的瓶颈,所以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土地政策,根据各烤烟基地乡镇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补偿标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土地宽余的农户、外出务工的农户,提供一定的补偿,将有限的零星土地资源有偿地向烟户和能人转移,并成为稳定的烟农,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让烟农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这样才能让烟农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烤烟,不因为缺少土地而发愁,成为收入稳定的固定烟农。

3、要加强政策促动。在发展烤烟生产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激励政策,从面积落实、烤房建设、物资供应、跟踪服务等方面对烟农给予倾斜,用政策调动群众种烟的积极性。同时要抓激励政策的落实。县烤烟生产管理部门要根据烤烟生产进度要求搞好阶段安排,定期不定期地搞好检查督促,通报情况。对发展烤烟生产工作力度大、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乡镇、村组和烟农实行重奖,以此来激励和促进烤烟生产的均衡发展。

4、加强部门合作、搞好技术服务和指导。首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群众利益为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搞好协调服务,认真负责地指导群众发展烤烟。其次要加强技术服务。烟草管理部门及烟叶技术人员要抓住农时,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技术指导,统一技术口径,促进烤烟生产达产达效,要将指导成效和工资挂钩,促使其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指导,帮助群众发展烤烟。再次要搞好物资供应。根据烤烟发展的任务要求,早计划、早购进化肥、农膜等专用物资,实行无偿服务,送货到村组,发放到农户,最大限度保证烟农发展生产的需要。

5、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普及技术知识,帮助烟农掌握各环节的生产技术。狠抓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培训,确保每个种烟户有一个明白人,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新思路,加大运用和推广新技术,在技术上要更新、管理上要创新、服务上要实际,把增产、提质、增效的措施落到实处。

6、正确处理好烟叶生产与烟叶收购的关系。一要切实加强对烟叶收购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指导,向群众宣传烟叶收购有关政策规定,协助收购部门按照“约时定点、干部带队,轮流交售”的原则,组织烟农有序交售。二要完善收购制度,强化收购管理。坚持以质论价原则,坚持杜绝压级压价、抬级抬价,坚决杜绝“人情烟,后门烟”,严格实行“四公开一监督”制度,即公开收购政策、公开等级标准、公开收购价格,收购人员亮证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全面推行收购预检制度,烟农交售烟叶前,必须经技术员初检,并发给初检合格证,增强自我监督力度,提高工作透明度。三要各方配合,规范收购市场。严厉打击烟贩、烟霸,强买强卖等扰乱烟叶收购市场的违法活动,切实维护烟农利益。

7、加强烤烟生产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烤烟生产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要把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的干部充实到烤烟生产管理干部队伍中来,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选送到老烟区进行挂职培训;二是在县内进行培训。二要加强烤烟生产技术队伍建设。与大专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烟叶生产学业班,学成后,充实到烤烟生产技术队伍中来,服务于烤烟生产。

8、早谋划、多协作、抓落实,确保烤房建设顺利完成。各级各部门要协助烟草部门对烤房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并落实烤房建设用地,保证烤房建设用地的要求;烟草部门要作好烤房建设计划,抓好质量监管和进度监管,确保烟叶正常烘烤。

6.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篇六

摘要:产业集群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实现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产业集聚区具有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效率等积极作用。近年来,洛阳市重点发挥产业集聚在拉动地方发展中作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洛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立时间不长,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产业选择与发展和预期的偏差,将制约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产业集聚的理论出发,结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经验,对洛阳市产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洛阳市产业集聚区;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特点;对策 产业集聚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融合,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这种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河南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实现“三化的”道路上,河南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作为中原腹地的洛阳市,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已初具规模,其高新产业集聚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集聚区存在大量问题的现实,比如明显的规划建设不配套、不完备、服务功能不同步等现象。因此,我们先把目光转向我们的省会郑州,了解其高新技术集聚区的发展经验。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围绕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生态型、独具特色的科技新城区目标,高新区提出 “三个坚定不移”的产业发展战略,即坚定不移地发展高端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在项目建设,提出“四个紧扣”,即“紧扣高端、紧扣产业、紧扣规模、紧扣园区”招商,围绕“前沿性、规模性”上项目。目前,集聚区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精密合金产业基地、国家智能仪器仪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集聚区内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和80%以上的动漫创意企业,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规模位居中部第一。其主要做法有:

一、抓项目,打造战略主导产业

坚持把项目的引进和推进作为首要任务,实施10大开工项目和10大创新项目,着力壮大前沿和规模产业。

二、抓园区,大力促进产业集聚

实施“一区多园”战略,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模式建设推进10大园区,努力形成具有高新区特色的规模产业和产业集群。

三、抓创新,着力激发产业活力

出台10大政策文件,对企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改制上市、设立重点试验室、实现高速增长、创国家和省级名牌的从多个方面予以支持。

四、抓上市,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出台支持政策,实行领导分包和“一对一”服务,努力实现企业的“零成本”上市。

五、抓平台,提升服务企业层次

近年来规划建设了五大公共技术平台,动漫公共技术平台及与IBM合作建设的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生物工程中试平台已基本建成,物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正在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的规划建设,使高新区在公共服务方面走在了中部前列。

郑州高新技术集聚区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是河南省目前第一个通过ISO14001.国际标准认证的环境管理运行区域。ISO环境管理目标示范区工程的启动,表明郑州高新区是投资者与创业者理想的生活、工作场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郑州的高新区搞得无疑是成功,洛阳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可以向其学习。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洛阳高新区)坐落于九朝古都洛阳城西南,成立于1992年11•月,是河南省经国务院批准的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规划控制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洛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北靠周山万亩森林公园,南望洛浦10公里滨河公园,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区内绿化面积达到31.1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6.3%,绿化覆盖率达到41.2%。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先后完成了一、二、三期共5.6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实现了“六通一平”和部分基础设施配套, 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等空间环境形象塑造工程。洛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交通便利,境内有西南环高速公路连接郑少洛、连霍、二广、洛界等高速公路网,形成了与铁路口岸、洛阳机场、新郑国际机场相连的快速物流通道。目前已经是洛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洛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时期洛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名片。其主导产业是以硅电子材料、新材料为主,重点发展钛、钼、钨类新材料及锂电池等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适度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制药。从当前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聚区聚而不合产业集群发展,要求一定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围绕某一明确的产业链自由分工协作,继而形成具体地域特色产业集群。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区域内的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主要以量取胜,简单粗放模仿的多,集约型自主创新的少。特别是由于缺乏行业领军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内的分工协作难以形成,表现出区域内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二)尚未认识到集群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

集群品牌是产业集聚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具有广泛社会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诚度的品牌。

洛阳市虽然逐步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聚区,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对集群品牌、集群文化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深,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没有建立起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集群品牌。

(三)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

国内外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表明,一个产业集群内多存在一两个明显的主导产业,围绕着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上下游产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所有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在这个产业链上,按照各自企业的特点,进行分工协作。这样的产业集聚区,由于主导产业明确,分工协作紧密,因此容易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为所有企业带来快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当前洛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没有鲜明的主导产业,即使在政府的主导下,确立了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离真正按市场规律形成鲜明的主导产业与完善的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缺乏产业配套,产业升级能力低下

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将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柱,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完善的创新网络,从而产生知识溢出与技术溢出效应,这样的产业集群不仅表现在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广泛传播,更体现为在主导产业上的技术领先特点,并逐步以产能向技术驱动的发展方式。而当前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却远没有形成这样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产业集聚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由于产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小,缺乏人才与资金的支撑,更多的企业只是以简单模仿为主,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较低。因为技术的缺乏,使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升级非常被动,而且往往由于资金有限,技术改造与升级非常缓慢。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年中,虽然政府加强了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引导,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定位与目标,政府更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而对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企业发展认识不足,导致资产评估、法律咨询、人才支撑、物流配送等众多企业产权流转、业务开展等所需的支撑能力严重滞后,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也使得这些产业集聚区难以迈上发展的快车道

根据国家科技部对我国高新区的总体要求,结合洛阳高新区及当地实际,洛阳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应确定为: 紧紧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给洛阳高新区带来的历史机遇,以实施信息化战 略为突破口,以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关键,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管理机制为保障,扬长避短,乘势而上,通过跳跃式发 展使洛阳高新区成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具体来讲,通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和发展,洛阳高新区要实现以下 四个目标: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高新技术具有高收益、高竞争、高投入、高风险、高智力、高势能等六大特征,在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劳 动生产率、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传统 产

业所无可比拟的。可以说,国家设立高新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 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 业,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无论是洛阳高新区的发展重点,还是洛阳高新区的发展方向,都只能是高新技术产 业,而不能是其他。具体来讲,洛阳高新区应坚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包括生物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环 保技术等在内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其实力和影响,使之成为中 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强化技术创新,发展知识经 济示范区。这里,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要求,也是高新 区长期来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科技与经济的相互统 一与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 化和国际化,从而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洛阳高新区应进一 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 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大幅度增强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发展 潜力,尽早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示范区。

(3)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高新区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本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崛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周边地区和产业 的辐射和带动上。而且,高新区也只有通过对周边地区和产业的辐射与带动,才能找到发展所需的巨大市场空间。洛阳高新区地处我国老工业基地,其改 造传统产业辐射源作用更是责无旁贷。洛阳高新区这几年的发展实践也充分 证明: 重视并实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仅展示了高新区的强大活力,而且 又反过来促进了 高新区的强劲发展。

(4)洛阳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兴建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 终目的是提高本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发展当地经济。洛阳高新区也不例外。不仅如此,洛阳高新区在这方面所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这是因为,作为我 1 9 国老工业基地的洛阳,始终面临着与全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 越大的严峻局面,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还是洛阳当地政府,都把重振洛阳 经济雄风的希望寄托在洛阳高新区身上。

7.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篇七

目前, 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具有多重意义。首先, 发展社区银行, 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个性化的社区银行服务;第三, 社区银行可以更好地满足在区域经济演化的促进下形成的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第四, 发展社区银行, 可以扩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 满足多样性的有效金融需求, 形成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商业银行合理分工, 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五, 发展社区银行是引导民间金融合理发展的需要;第六, 社区银行的建立是我国放松银行管制的突破口。可见, 在我国积极而有步骤地发展社区银行是一个必然趋势。具体思路与对策如下:

一、政府的支持——改善中小银行的外部环境

1. 放宽银行业市场进入条件, 设立灵活的准入门槛, 以便利社区银行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 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是10亿元人民币 (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是20亿元人民币) , 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是l亿元人民币, 农村合作银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是5000万元人民币。在我国地域差别很大的情况下, 固定的资本金限额势必影响社区银行作用的充分发挥。

2.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社区银行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

第一, 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有利于市场获得更多的银行财务与风险状况信息, 使得市场有更大余地对影响银行财务状况的发展措施做出反应。

第二, 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了董事会责任, 有助于确保银行建立识别和管理经营风险的系统, 并且保证这一系统随时处于正确运用之中, 进而推动董事会更加注重履行职责, 促进银行稳健经营。

第三, 信息披露制度的确立, 消除了监管者与银行的信息独占性, 使社会公众更深刻地认识到银行董事和管理者对银行事务的管理负有全部责任,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将来援助危机银行或补偿存款人损失的压力。

3. 建立信用体系, 完善信用环境

建立市场信用体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既为社区银行发展提供了安全经营的环境, 也有利于社区银行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业务, 不再受到信用和清偿力方面的无端猜疑。

首先, 政府推行“失信成本”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失信者得不偿失, 从而不敢冒失信的风险。

其次, 建立信用记录, 为个人和企业建立信用档案, 使诚实守信者受到社会的尊重与信任, 不讲信用者受到应有的惩处;建立对信用记录与评估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制定相关制度与法规确保信用记录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必备档案。

最后,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与政府信用有机结合的国民信用体系。

4. 推动银行卡联网, 完善支付体系

推动银行卡联网, 推广使用有“银联”统一标识的银行卡, 提高结算效率, 有助于降低社区银行的市场进入成本, 促进社区银行业务的开展。

5. 建立破产退出机制与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的传统所有制观念根深蒂固, 使社会大众偏好于国有商业银行。而服务更加贴近社区、经营机制更加灵活的社区银行却无法得到应有的信任。要真正解决这种信任危机, 需要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与适当的存款保险制度, 因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护中小存款者。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战略定位

1. 我国社区银行的模式定位

(1) 资本结构。社区银行的资本结构大体上有三种可能的类型: (1) 股权集中, 有绝对控股股东型; (2) 股权高度分散型; (3) 虽没有绝对控股股东, 但有多个持股量近似的大股东型。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应该选择第三种类型的资本结构。原因有三:一是能避免社区银行成为某些大股东操纵为其服务的工具, 使其更易于接受政府的指导, 这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对经营者的监督更为有效, 能够减少国有银行曾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使社区银行能够稳健经营, 减少风险;三是能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为社区银行的扩大融资提供便利。

(2) 公司治理结构。我国社区银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股份制的道路。建立、健全“小而精干”的董事会决策机构和议事程序;建立以董事会的授权为基础、严格的行长负责制;建立对高级管理人员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使社区银行的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3) 经营模式。我国社区银行应针对社区企业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区域分布特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注意加强同业合作, 以达到优势互补和规模经济的效果;各个地区还可以成立社区银行协会之类的行业自律组织, 进行行业管理, 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公平竞争。

2. 我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

所谓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 是指社区银行如何根据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 在充分考虑自身的规模实力和经营特点的情况下, 扬长避短, 确定自身的位置和应扮演的角色, 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使自己获得更快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大致有以下三种市场定位战略:

(1) 差别化战略。差别化战略是指社区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与大型国有银行和国有股份制银行不同。因为社区银行规模较小, 本身的资源和经营能力、精力都十分有限, 因而不可能在很广泛的范围内都提供最好的服务。因此, 必须有所侧重, 有所选择, 将自己的各种资源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上, 确定明确的业务发展取向及市场定位, 然后以此为基础, 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 地区化战略。地区化战略是指社区银行立足于本地区, 并以此为中心逐渐扩大经营范围。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社区银行在本地区一般都有着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市场基础, 并且具有地方政府背景。

(3) 阶段化战略。阶段化战略是指社区银行在发展起步时期, 不宜过分追求规模, 而应当定位于以当地经济特别是小型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随着自身营业规模、营运资金的不断扩大, 再逐渐选取一些中型的企业进行融资, 同时大胆开展金融创新, 逐步丰富可提供的金融服务形式。

三、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战略选择

1. 将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

将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已有的中小金融机构改造成为社区银行, 是间接成立社区银行的可行途径, 并且正好与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一致, 易于被决策层采纳。但这种途径的不利之处是现代企业产权规范化改造难, 民间资本由于对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的畏惧而入股的积极性可能不高。

(1) 逐步推动对信用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

我国目前可以对合作金融和社区银行的改革同时进行试点。现有的城市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既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社区银行的形式, 利用不同金融模式的优势, 形成层次鲜明、相互补充的金融组织形式,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我国的农村信用社, 存在的时间较长, 已经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和业务基础, 因此, 未来我国社区银行的建立应该首先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加以实现。对于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 资本金普遍不足, 业务范围被限制得过死, 业务开发成本过高,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违法、违规经营严重, 盈利能力下降, 风险日益增大等问题非常突出。未来可以考虑按照股份制的原则对其进行规范, 建立灵活的股权配置机制, 从根本上改造和完善股本结构,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机制, 从而为将其进一步改造成社区银行做好准备。

(2) 引进民间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为了进一步扩大股权的多元化, 促进股权结构的优化, 并通过经济利益引导企业和个人股东关心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扩大其在地方的影响力, 对于我国已经普遍存在的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可以考虑先行逐步降低其地方财政股所占的比重, 增加企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持股比重。更重要的是, 这样做还可以逐步消除政府办银行、行政干预银行经营运作的弊病, 使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2. 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

当前, 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民营银行的愿望非常强烈。通过这种方式组建的股份制社区银行没有历史包袱, 产权清晰, 市场定位目标明确。但防范民营企业资本受利益的驱动而过度扩张造成的金融风险, 以及防止民营企业股东控制社区银行从而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 可能导致监管当局在机构审批时十分谨慎, 市场准入较难。

3. 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

目前, 我国一些地方从事资金交易的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比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更高, 并且对当地小企业创业的贡献更大。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能改变以往只采用“堵”的抑制手段, 而辅以“疏”的发展方式, 积极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走上正规化、合法化道路, 通过组建社区银行将民间闲散资金组织和运营起来, 则更符合市场化发展规律。这种发展方式虽然短期内难以实现, 但从长远来看,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爱俭:《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8.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篇八

浙江省庆元县竹口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浙江 庆元 323807

【摘 要】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绿色化,而绿色蔬菜作为绿色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相关的种植技术,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对绿色蔬菜的基本种植技术进行探讨和分析,介绍在种植绿色蔬菜的过程中如何选择种植环境,如何施用肥料,如何控制杂草,如何选择种苗,以及如何防治虫害和病害,为绿色蔬菜种植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绿色蔬菜;种植技术;种植环境;杂草控制

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随着化肥、农药、激素等的大量使用,全国各地频繁出现一些因食用带有毒素的蔬菜而引起的中毒事故,这就导致了人们对农业产品的使用安全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而这一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也必须要解决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人们的食品消费中,营养、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已经成为了主题和主流,人们对于蔬菜的要求已经从原本的数量逐渐转变成了对质量的要求,高品质的、无有害物质的绿色蔬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 绿色蔬菜简述

没有受到对人体有害物质污染的蔬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绿色蔬菜。对于绿色蔬菜来说,目前不能也无法用绝对的标准进行衡量,只能用相对的标准进行衡量。所以,正确来说,所谓的绿色蔬菜是指不含有某一些被禁止的有毒物质的蔬菜,对于一些可以避免的有毒物质,则要对其进行控制,使其保证在标准的范围内,确保人们食用后不存在不良影响。在种植过程中,绿色蔬菜所使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和非化学物资,以内部的物质循环为基础对地力进行补充。

2 种植环境的选择

要想种植出真正合格的绿色蔬菜就必须要选择适合其生长的环境,比如说,种植土地应该远离公路的交通干线、人们密集的聚居地区、生活垃圾聚集场所以及严重污染的地区等。在选择进行绿色蔬菜种植的土地时,要选择具有较强的抗病虫性、丰富性高的优质土地,要确保土地的完整性,在蔬菜的生育期,要确保不可存在果实或者是病叶,要通过三年以上的常规生产系统,然后转向绿色蔬菜,这样多年生产的蔬菜才能够真正的成为绿色蔬菜,才能够真正地被称为绿色食品。

对于常规土地与绿色蔬菜种植土地的交界处,分割标记必须要明显。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使用山丘、河流等作为隔离带。为了避免土地受到常规的临近土地污染,可以采用物理障碍物或者是缓冲带对常规土地和绿色地块进行隔离,确保其不会受到常规土地的污染,同时为了确保害虫天敌的栖息场所,还应该提供天敌的产卵、活动、寄居等所需要的场所。

3 选择种苗

在选择绿色蔬菜的种苗和种子时,应该选择已经获得认证的,或者是没有经过禁用物质进行处理的常规种子,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药剂、晾晒、消毒等处理,要选择95%以上发芽率的种子,采用高温的方法去除种子病菌,确保种子无病虫害颗粒饱满,同时还要不含有转基因成分。除此之外,在确保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要尽量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品种进行种植。

4 栽培管理工作

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个品种的蔬菜除多年生作物外,其他的不应该连续种植超过两茬,要倒茬轮作。为了进一步降低病害的指数,在前茬蔬菜收获后应将蔬菜的病残体全部运走,要让其远离绿色蔬菜的种植土地,并对其进行深埋或者是销毁处理,做好苗床的消毒和种子处理工作,可以采用嫁接换根、适时播种以及覆盖地地膜等多种方法进行处理。为了达到高效高产的目的,要对热、水、光等自然条件进行充分利用。

5 耕作技术以及合理施肥

为了确保土壤的活性,使肥力得以维持和提高,就要重施腐熟无公害有机肥,同时可以适当的用其他无公害肥料进行辅助。在证实土地在养分方面有特殊需求或者是转换期的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有相关机构许可的肥料,比如说磷、氯化钙以及钾等有机专用肥或者是有机复合肥。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施肥技术上可以采用并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技术,在进行耕作时要精耕细作,应该深翻30~40cm,熟土层的厚度要逐渐增加。

6 对于杂草的控制

对于杂草,可以通过轮作、绿肥等对杂草的发育构成限制的技术制其生长。此外,黑色地膜覆盖、秸秆还田以及机械操作等也都可以起到良好的除草效果,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严格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或者是基因工程产品进行除草。

7 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在选择种植品种时,不仅要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种植的条件,同时还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特别是能够抗多种虫害和病害的蔬菜品种,或者也可以通过非化学药剂对种子和种苗进行处理,以增强抗性。当然,转基因品种不包括其中。此外,也可以通过轮作、间作、嫁接等相应技术来有效打乱病原菌以及虫卵等的生活规律,进一步减少其数量,降低病虫对蔬菜造成的危害,同时对于蔬菜自身的抵抗能力也有着一定的提高作用。

在门窗或者是通风口的位置布置防虫网或者是遮阳网等用以防止各种害虫侵入蔬菜种植区,或者是在限制其区域内产卵。此外,防虫网和遮阳网还有降温、防雨、遮阳、保湿等一系列有助于蔬菜生长的功能。可安装诱色纸、杀虫灯等,利用害蟲的趋味性和趋光性进行诱捕。同时,通过夏季暴晒、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高温灌水等科学措施 也可起到杀虫的作用,此外,确保适当的土壤和空气湿度,加快病残体的腐烂和分解速度,并对温湿度进行合理控制,消除适合虫害和病害生长的环境,对于有效防治病虫也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减少病虫害的众多方法中,药物防治也是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在病虫害数量较大时,可以采用在相应标准范围内的药物进行杀虫,比如说石灰、硫磺等,在对蔬菜的真菌性病害进行防治时,可以有限制的使用硫酸铜以及氢氧化铜等一些含铜材料,此外,发酵产品、微生物以及高锰酸钾也能够防治很多病害,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除了以上的几种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释放以及人工繁殖等多种方法。

8 总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保證蔬菜的“绿色”就要从种植抓起。本文主要对绿色蔬菜的相关种植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为绿色蔬菜的种植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革非.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09(2).

[2]刘清香.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1).

[3]王燕华.无公害蔬菜生产之应对污染[J].农民科技培训,2008(7).

浅析启海地区油菜全程机械化的推进思路与措施

徐 荣1 胡洪飞1 顾正涛1 翟甫云2

1.江苏省启东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江苏 启东 226200

2.江苏省海门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江苏 启东 226100

【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务农劳力锐减,农村劳动力的价格不断提高,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实施以省工、省力、高产、高效为特征的油菜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关键词】油菜;全程机械化;推进思路;推进措施

油菜是启东和海门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两市油菜种植总面积达到44 667hm2,其中启东种植面积近23 333hm2,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面积达14 867hm2,但是2013年启东的油菜机播、机收面积仅567hm2,只占适宜机械化作业面积的3.81%;海门种植面积21 333hm2,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面积10 000hm2,但是2012年海门的油菜机播、机收面积仅533hm2,只占适宜机械化作业面积的5.3%。由此不难看出,启海地区的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于适宜面积还很低。近年来,启海两地将在油菜机械化项目上重点推进、狠抓政策落实,力争各创建几个示范点,使油菜全程机械化能全面铺开。

1 启海目前油菜机械化作业情况

两地的油菜播种基本上都采用2BG-6A稻麦播种机进行直播,调节播种量及播种深度时由于油菜种子颗粒较细圆,播种质量(播种量和播种深度)较难控制,直接影响了出苗率及播种密度,进而影响油菜产量。

两地的油菜收割基本上都采用洛阳中收的东方红4L2Y-2.5、佳木斯3080等油菜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作业。由于两地目前油菜的种植品种枝展宽与棵型较大、成熟期不一,导致带青收割脱粒不净,成熟收割则菜籽荚易爆裂,损失较大,这使得机械化收割的总损失率偏高。启海地区的油菜种植大多是秦油10号、丰油737、宁油16号、史利佳等品种,据农机技术人员在启东近海镇团结村、海复镇垦木村等地的记录情况,油菜收割的损失率比较高,667㎡产量在200~300kg左右,而海门四甲乡头桥、二桥、余合等村实点统计的情况也与启东相似。

其他方面,如两地的油菜种植植保及施肥机械化程度较高,油菜秸秆机械化还田率已达到60%以上。但是从推广部门的统计数据及目前两地的油菜机械化作业情况看,其核心关键还是解决机播和机收问题。

2 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推进思路

(1)深入调查研究,同农委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引进、筛选适宜本地机直播1机收获并且稳定高产的油菜新品种。

(2)加强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提高耕整地作业质量,使土壤颗粒达到适应油菜机直播的需求。完善机直播和机收获技术,并对2BG-6A稻麦播种机的播种装置及开沟装置进行技术上的改进,有效地提高播种质量;

(3)引进并试验高效的油菜移栽机,并与上级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探讨推行油菜移栽种植机械化的可行性;

(4)加强示范方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油菜全程机械化率的进一步提高。

3 工作措施

3.1 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通过召开现场会、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油菜生产机械化的节本增效作用,发挥出项目或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引导好、调动好广大农民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加强示范点建设

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全托管与承包服务这个平台,集中油菜种植面积,扩大示范方的规模,并利用油菜播种和收获的时机,开好多层次的现场会。

3.3 加大对农机手的培训力度

在实施阳光工程、获证奖补等培训活动时,将实施油菜全程机械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培训内容列入培训课程,切实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能。

3.4 推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鼓励各乡镇组成农机和农艺技术指导小组,研究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选好适宜的栽培模式,指导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适宜的品种、机具。

4 结语

上一篇:中小企业高税负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下一篇:居室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