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2024-10-10

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精选9篇)

1.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篇一

重庆市农业局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重庆市农业局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渝农发〔2005〕367号 2005年5月12日)

一、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的管理,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按照国家和有关部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意见、《重庆市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渝委办发[2001]10号)和《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指导意见》(渝农发[2005]376号),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促进外向型、特色型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

益。

第三条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坚持“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特色型、外向型(三化两型)”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补助额度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受益农户数

和农户收益总额挂钩。

二、项目组织

第四条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资金由局统筹安排使用,具体安排由局经管处商财务处提出预算建议,编制专项资金计划和申报指南,对申报项目进行初步评价并提交入围公开评审项目名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动态信息监测,授权所在区县(市)农经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实施项目质量经济效益评价,以及按项目实施进度衔接拨付资金等。

第五条 项目实行招投标管理,根据已审定的项目投资方向、投资预算以及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区域规划,由我局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招标书,规定项目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支持额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招标书的要求,提交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所在区县(市)农业主管部门意见以及必要的证明性文件等内容的投标书,经初步评价和严格筛选后,按照1:2的比例确定进入公开招标会对象,公开招标会实行企业答辩,局专家小组评审,最后表决通过。

第六条 局专家评审小组由局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组成人员为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相关产业的专家,专家小组人数一般为5-9人,经审定的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局专家评审小组主要负责:审定项目投资方向和投资预算;召开公开评审会,对项目进行最终评审;审定项目质量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命名名单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结果等。

第七条 各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实行企业申报、区县(市)农业主管部门审核以及我局审批。市级有关企业可直接向我局申报。

第八条 专项资金合同执行期间,由局经管处负责具体管理和监督;区县(市)农业主管部门农业产业化管理机构负责本区域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管理工作。合同执行单位[包括项目企业和区县(市)农业主管部门]要按规定报送项目运行情况,合同执行结束后1个月内,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区县(市)农经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提交项目质量效益评价报告,2个月内,局经管处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第九条 项目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项目申报

第十条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要重点扶持有优势有特色、符合区域产业和农产品区规划布局的项目,重点扶持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和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项目,重点扶持按照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的项目,重点扶持外向型经济项目。

第十一条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组织形式。依法设立的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包括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中外合作经营、外商投资企业等。

(二)企业负债与信用。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50%,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

(三)企业规模。企业总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达300万元以上,近三年年平均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自有资金比例占项目总投入资金的30%以上。

(四)企业效益。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企业应不欠税,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不欠折旧,不亏损。

(五)企业经营的产品。企业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75%以上。

(六)项目技术含量。申报的项目技术含量高,在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对优化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七)项目示范带动性。项目带动作用大、示范性强,与农民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能够通过订立合同、入股及其他合作方式收购基地农户产品,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的数量一般应达到500户以上;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订立合同、入股和合作方式采购的原料或购进的货物占所需原料量或所销货物量的70%以上。

(八)企业产品竞争力。在同行业中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居领先水平,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重庆市“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环保政策以及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产销率达93%以上。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也可以纳入我局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的支持对象:一是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属于新技术产品或绿色有机食品,可以促进或带动相关产业的形成;二是主营产品优势明显,出口创汇潜力大或进口替代能力强;三是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带动面较大的特色产业。

四、项目补助

第十二条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以下方面:

(一)贷款利息补助;

(二)原料基地建设补助;

(三)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补助;

(四)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创立优质品牌补助;

(五)优质农产品展示、农业合作与交流补助;

(六)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

(七)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补助;

(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补助;

(九)质量经济效益评价补助;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维护、重庆市农业局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建设以及管理认定等有关工作。

第十三条 根据申报补助内容不同,应提交不同材料:

(一)申报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须提交有关科技立项证明、研发产品或技术的可行性论证以及产品或技术的市场前景分析等。

(二)申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补助,须提交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的农户清单(包括姓名、家庭人口、占地面积、种养品种等,应经所在村或社签署证明)、自有基地的有关占地协议以及所在区县(市)农业主管部门意见等。

(三)申报原料基地建设补助,须提交项目占地的有关协议、项目规划设计图、所在区县(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等。

(四)申报贷款利息补助,须提交项目金融机构贷款合同、支付贷款利息的凭证等。

(五)申报开展精深加工、创立优质品牌补助,须提交有关精深加工设备购置清单、产品优质证明以及产品市场销售前景分析等。

(六)申报促进农业合作与交流补助,须提交合作与交流的有关协议、合作与交流的实施情况以及开展合作与交流的财务支付凭证等。

(七)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补助,须提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章程、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关协议等;

(八)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补助,须提交有关部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文件等。

(九)申报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补助,须提交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等。第十四条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质量经济效益评价补助经费为各项目补助额度的3-5%,主要用于补助建立评价项目和对照项目分析系统,由评价部门负责安排使用。具体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维护、重庆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建设以及管理认定等有关工作经费控制在项目预算总额的3%以内。第十六条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资金拨付实行分期拨付,项目立项批复后拨付40%,项目建设中期拨付40%,建设完工期拨付20%。

第十七条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要按合同约定执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五、运行管理监测

第十八条 我局立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则上应加入重庆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对符合我局基本要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可申请加入。

第十九条 对加入重庆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动态监测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做好运行监测评价,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2.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篇二

(一) 品质经济的定义

品质经济是指适应人们食饮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 实现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中更健康、和谐、愉悦生活的经济形态。通过文化传媒、体育等渠道建立的人与人交流、健身强体等方式也是品质生活方式, 这种品质生活方式, 更偏向于心灵沟通和健康快乐。本文强调的品质经济, 偏重于从人与自然交流, 或基于自然的平台进行的人与人的交流及健康快乐的角度, 进行相关分析。

(二) 基本判断

发达国家已整体进入品质时代, 具体生活方式 (消费需求) :对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要求高;热爱体育, 群众体育普及;热爱各种形式户外旅行。供给方式:农业科技发达, 支撑物种开发、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食品;文体业发达、娱乐方式样化;互联网业发达;心理咨询业发达等。而中国城市不同程度走进品质生活时代且有各具特色。因此, 中国城乡经济中的农村经济发展应顺应品质经济时代潮流, 抓住时代机遇, 发展新型农村经济。这既有发展前景, 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 社会经济意义

品质经济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共同构成和谐完美的经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是从供给角度中的产业属性和产业链的环节角度看社会生产现象, 形成的提法。假设成都市未来实现微笑曲线, 从初次分配角度看, 受益的主要是高端科技与服务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和政府。而普通劳动者并不能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微笑经济”, 以获得微笑。因此, 只有大力发展品质经济才能通过服务分享微笑经济直接受益者带来的收益,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样, 在人力资源溢出的趋势下, 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品质生活的泛化而找到其发挥能量的市场。因此, 从社会福利广泛分享的社会诉求来看, 品质经济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

(四) 品质经济的特点

一是发展条件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 绿色生活的文化在大众中普及, 交通与信息网络发达, 有消费者认可的开发资源及配套的服务管理方式与水平, 有适合消费者自身消费水平的选择空间。二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经济, 也就是自然资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可被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的经济。三是通过文化发掘使自然资源增殖或通过创意投资、美化自然就可使资源点石成金的经济。四是普通劳动者可以迅速适应的经济。五是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及技能的经济。六是物种资源充分发挥潜能的经济。

二、成都市发展品质经济的条件

第一, 自然资源精华浓缩。即地貌与气候在小区域的多样性, 为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的全面展开,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 有发达的文化与产业支撑。成都市文化底蕴深厚, 成都及周边不但有历史积淀的深厚、独特的文化, 还有敢消费、会消费、爱消费的区域民俗文化, 并养壮了发达、有竞争优势的餐饮产业及文化。

第三, 城乡统筹改革先行, 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六年改革中, 进行的农村产权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 为新型经济发展、新市场繁荣、新城镇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超前的有效的制度基础, 同时, 也为成都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

成都市应根据品质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自身优势, 以农业科技优势和引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为责任, 在一区一主业的主导下, 把成都平原建设成为土特农产品、畜牧、家禽、鱼类产品的生产基地, 装点现代城市的花卉苗木的生产研发基地, 涉农旅游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区域, 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 (山区、部分自然条件好的农区的房地产业) 适度发展的区域, 高级稻米与油菜生产的基地。总之, 是满足城镇居民多种现代、绿色需求的经济发展区。

三、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不足之处

(一) 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应是生产与分配适当结合的规划

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而言, 此前, 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因此, 制订规划主要是“生产性”的规划。现阶段, 我国强调发展与和谐并重, 因此, 规划应是“生产性”、“分配性”内容都有所反映, 从而体现产业、经济发展是手段, 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对成都市总体规划及子规划学习考察中感受到, 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在总体规划的“十二字方针”中体现的比较明确, 但在展开中体现的不充分, 而相关的子规划中体现的更不明显。如果就业与收入仅仅被视为是社会指标, 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制订, 它最终也应分解到产业上来, 因此, 产业部门不直接定出这些指标, 落实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就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 成都市农委虽然在实践中广泛地实践着品质经济, 但没有理论抽象出品质经济内核

第一, 从子规划与总规划及其他子规划的关系看, 该规划如其他规划一样,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首先, “全域成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 “全域成都”规划的核心, 应该是人的社会发展规划。应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可能, 明确制订未来农村人口须转变社会身份的规划, 并制订城镇与新农村发展规划, 农业、非农业发展规划, 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投资等规划, 才能相互适应。其次, 该规划就是一个目标、方向、原则的制订与说明, 而对实现目标的投资、土地流转规模、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劳动者培训等没有配套规划, 内容不充分。

第二, 对品质时代的预见性不够, 对未来可能出现一些产业, 没有在规划中提出设想性内容, 或数据订的可能偏保守。就前者而言, 从规划的各类产业数据可见, 规划是对现实的延续, 这就把可能出现的新产业排除在外, 如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 未来的居民对“土”猪、“土”禽、竹笋等真正的绿色食品的需求可能会快速增长, 而成都的三圈层农区又具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 但在规划中有所述及, 但不系统, 如对生态养殖区及工业式规模养殖区缺乏规划;对土鸡提出了发展的鸡名与区域, 但对鸭、鹅、兔、野味等没有规划;对农业劳动者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培训的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人数、休闲观光实现接待人数、休闲农业旅游收入这三个指标分2015年、2020年提出的规划数据, 2015数据肯定更“准确”, 而2020年的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因为, 国家未来十年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 大幅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相应地, 品质生活将在更大的消费群体中展开, 以上三个指标都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期。

四、推动成都市品质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以品质经济的视角, 全面审视修订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要制订出能有效推动品质经济在成都全面、有序展开的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 由核心规划与子规划体系构成。核心规划是人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规划, 逻辑递推出成都市的功能区发展规划, 进而延伸出城镇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 (其中, 最重要且有新意的是体现品质经济的农业旅游服务业、资源服务增殖业等) 的发展规划, 终端就是政府与民间的投资规划、就业培训与社会保障规划、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规划等。联系成都自然与历史形成的资源优势, 笔者建议, 沿山、沿水、沿路, 充分发掘自然与文化的资源, 全力打造农业旅游服务区;同样, 依靠资源, 引入房地产等服务业, 促使资源增殖的品质生活休闲服务区在更广阔区域的分布。

(二) 以完善政策为保障, 推动品质产业与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

这一政策的取向就是鼓励农民进入城镇, 推动农村土地要素高效流转, 支撑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派生的观光业、休闲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全面联动;配套解决农民进城务工的廉租房问题, 保障劳动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善政府向农区公共投资及鼓励民间向农区品质产业投资政策, 刺激各类投资为品质经济的形成、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三) 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和投资应进行战略转移, 由城市转向农村

政府应紧紧围绕三、二圈层打造“品质生活休闲区———真正的生态土特产区、绿色生活区、乡村文化创意区”的大目标进行规划及加大投资。进而打通城市与农村互动的通道, 实现两个市场的无缝对接。在这里强调一点, 所谓战略转移是指, 政府投资的占比应有较大变化, 以引导社会投资向三、二圈层集中, 消化成都市过高的居民存款, 疏通富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 建立全新的品质经济。

(四) 政府应加快市场机制建设, 提高政府市场监管的效率, 维护品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鼓励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制, 吸引社会投资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政府把可商业化的大项目与有关公共设施的投入招标捆绑, 同时, 政府配套投入土地整理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及信贷担保等优惠, 吸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并加大政府投入, 推动市场化进程。如政府可以在农产品基地建立政府出资并管理的农民低缴费的多功能仓储设施, 同时, 在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中心, 慰平农业供求的季节冲击, 减少农民的现实损失, 增强农民创新的信心和对市场风险的控制能力。三是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 进而加强对行业的监管, 推动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区域产业、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 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渠道和空间。

(五) 政府应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

品质时代的生活需求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高度和谐的统一, 为未来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也为经济, 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永恒的动力, 特别是为高附加值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如对进一步美化成都山水, 以增加其旅游业及农业 (林业) 服务业资源品位及吸引力的具体措施中, 在品质经济理念的指导下, 就创意出“泼墨山河”的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能, 发挥人的文化创意能动性, 仅用不同颜色的树种, 就可生态重染山河。这使林农从种树的低附加值的瓶颈中跳出, 仅因文化助力, 就可让林产增殖。如何防范物种移植中的侵入问题, 又如何陪育出新树种等等问题, 就要求政府调查山水资源, 制定美化山水规划, 林业科研、畜牧业科研等等方面也应加大投入, 进一步提高品质经济所依托的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

(六) 政府应全方位为品质生活方式造势, 以消费需求的扩张刺激品质经济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有舆论宣传的制度优势,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工具, 调动全社会的科研与宣传的力量, 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的宣传推广活动, 是推广普及品质生活方式的必要行为。英国的宫廷生活方式从贵族流向民间, 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中, 时尚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推介品质生活的方式与资源, 扩大品质生活市场信息的范围和提高舆论导向的效率。这方面, 四川省的电视媒体已做得很好, 遗憾的是成都市真正的品质资源还不够。

五、对农委完善“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一, 旗帜鲜明, 以品质经济的理念为指导, 丰富、完善已编制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基本原则是“在资源开发与保护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一区一主业的选择中创核心竞争力;在规模中要效益, 在生态中找品质, 在复合中寻共赢。”

第二, 重在落实, 对自身配套与部门衔接的规划反复沟通、完善。

第三, 加强规划落实过程中的社会宣传。主要就是舆论导向、资源与市场信息发布, 推动品质经济早日落户成都。

摘要:文章提出品质经济概念, 总结其特点、意义及与微笑型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结合成都市资源优势, 提出成都市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径, 即发展品质经济;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 审视“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 并对完善规划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品质经济,规划,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3.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篇三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當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2] 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Z].2015-11-25.

4.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篇四

一、含义: 观光农业园是政府倡导、企业实施、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新型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农业开发方式。观光农业园是以绿色果品生产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农业园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了促进了农村农民的增收的目的。

二、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前景:2008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四、观光农业具有的优势: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五、龙泉驿区观光农业现状:龙泉驿区位于成都东部,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万亩,境内低山、丘陵、平坝兼有。现辖7个镇1乡4个街道办事处,87个行政村,47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14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0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7.0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24元。种植业粮经比调整优化为0.5:9.5。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水蜜桃之乡、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四川省早熟梨之乡、国家三高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四川省瘦肉型优质猪生产基地、成都市禽蛋生产基地、全国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县(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六、龙泉驿区观光农业发展前景:龙泉驿区自1987年以来近20年的农业综合开发,有力地带动了工业、旅游、市场开发和乡镇企业的突破性发展,以机械及汽车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为主的工业初步形成,以水果、蔬菜、畜禽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以都市近郊会务休闲基地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花果经济为主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驰名中外,238平方公里的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成为了成都市市级旅游度假区、四川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国十大桃花观赏景区之一。全区形成了“万亩观光果园”、“万亩梨园”、“桃花故里”、“枇杷沟”、“书房村”等精品观光果园12个。以农业旅游为主的农家乐达1500多家,每年接待游客350多万人,农业旅游收入达1.58亿元。“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成为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真实写照。每年3月份举办“国际桃花节”,龙泉山上群芳吐艳,婀娜多姿,漫山遍野成了花的山、花的海,游人纷纷陶醉其间,流连忘返,其中以“桃红李白”最为惹人心醉。5月份举办“枇杷节”,6-8月份举办“夏秋赏果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旅游收入直接贡献农民人均纯收入380多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蜀王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碑,以及川西第一丛林石经寺和洛带古镇等景区。有博瑞花园酒店、龙府饭店、航天宾馆、星光花苑、成都新闻宾馆(原晚报宾馆)、新光华大酒店、龙威、龙翔等一批档次高、接待能力强的旅游饭店。

七、龙泉驿区观光农业规划:

一是抓好农产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培育,从品种引进上下功夫,改善品质。从宣传、包装上下功夫,搞好商标注册,加快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早熟梨”、“水蜜桃”等现有农业品牌。

二是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扶持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自动喷淋设施、蔬菜保温棚、水产越冬棚等现代农业机械化设施。

三是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完善水果基地建设,争取上级支持,建设葡萄基地、枇杷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四是引导支持农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如成立水果协会、水产协会等,鼓励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农民种养技术水平,拓宽农产品信息渠道、销售渠道。

五是培育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壮大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形

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

六是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机耕路主路的硬底化工程;加快完善堤内排灌系统及排涝站的建设工作。

5.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篇五

(七)产业发展与布局

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成符合城市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

以城市的需求为导向,面向城市服务,充分利用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花卉苗木、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

主城主要职能及产业空间分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为补充,优化改造传统工业,限制、转移高消耗、重污染工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工业战略性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优化和提升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向第一、二产业的渗透,重点培育和发展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的商贸、物流、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服务业,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完善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个人消费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6.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篇六

(来源: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如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地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是集合农业产业、村镇体系、城乡统筹、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多学科的发展的规划。应从区域城乡统筹、村镇体系角度分析研究,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等情况,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体支撑条件,以农业科技、农业效益为目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协调村镇空间布局,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其他相关农业产业,在县域范围统筹合理安排各产业功能片区,合理承接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合理解决迁村并点或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合理配套产业发展设施等内容。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最终实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现代农业规划如何统筹美丽乡村建设?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美丽乡村要结合区位条件,统筹城乡要素,在对村庄居住环境、村庄配套设施、村庄产业发展、村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科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现代农业,挖掘村庄特色,重点布局农业产业,打造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休闲、现代为主线,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以大地景观格局的生态环境为脉络的总体发展格局,其核心是农业本身的发展,其次需统筹城乡,融入休闲旅游,大地风景园林等进行综合规划。

如何实现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核心是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将农业流出到工商业和城市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内部化,将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和消费环节的收益留在本地、留给农民。

促进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要以区域农业产业基础为依托,通过合理布局,确定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策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的经营方式。着力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如何一体化规划?

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满足其农产品供给功能外,还具有促进就业增收、休闲体验、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即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尤其是构建美丽乡村产业支撑体系时,要实现村庄总体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应该结合县、镇域、村域产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现状统一规划,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和支撑,以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特色,最终实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因此现代农业发展,要构建完善的保障措施,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现代农业规划中,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完善的产权改革制度,构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互联网+农业”信息化保障体系、现代农业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民培训体系等,创新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体系,构建农业专家智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营销模式。结合项目特点,配套农业水利、机械、土壤等系统工程,以保障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现代农业规划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中,确定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据多年的规划经验,认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要基于农业产业发展本身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行城乡区域的落地布局;统筹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否基于城乡统筹的基础上,优化城镇村空布局,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按生态、安全、效益相结合的统筹思想进行市、县、镇域的现代农业规划,相关专家也提到,现代农业规划不仅解决农业本身问题,更需要从宏观调控层面,中观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层面,微观的产品层面统筹考虑,一体化规划,这样才具有科学合理性。

因此,现代农业园区产业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分析区域产业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包括产业结构、生产水平、品种、土地资源,场地条件及劳动力资源等,同时结合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生态条件、文化资源等,在国家及省市农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结合区域市场需求,构建适合区域发展及需求的产业体系,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才能推进区域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温馨提示:请到“中国城乡规划网”“中国美丽乡村规划网”官网了解更多案例;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隶属中农富通,是国内首家以农为优势,统筹城乡,集城镇、乡村、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多专业多领域于一体的创新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核心业务: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农业农村统筹规划设计、现代农业城镇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田园小镇规划设计、生态村镇规划设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绿色经济产业带规划设计、国家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农村综改试验区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规划设计、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设计、乡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农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以及创新性专题研究等。科技服务:乡村投资开发、品牌运营服务及科技成果推广等。

7.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篇七

一、农业优势产业的选择

(一)可能性选择

以重庆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为例,在对优势产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共提出六条基本标准,具体如下:

(1)产业应该具备比较大的、比较稳定的市场发展需求;

(2)产业的发展应该有成熟的技术体系支持;

(3)在重庆农业发展中,产业应该具备基本的经济发展带动需求;

(4)在区域内或者是区域附近应该具备足够的资源供给;

(5)应该能够形成规模,形成产业性;

(6)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生产产品都应该具备比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优势性选择

在对农业产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所选择产业是否具有足够强的优势主要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成本是否足够低,因为只有成本低的产业才会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而产业成本是否足够低,又取决于在区域内,该产业的发展是否具备足够的自然、地理以及生产效率优势。因此,重庆在对农业产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优势性为原则对产业进行选择。除此之外,选择优势性产业不仅能够对区域自然以及地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还能够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一举两得。

(三)政策性产业的选择

在对农业产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应该秉承政策性选择原则,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政府的参与。对农业产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有的产业虽然既无法对区域的自然资源以及地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无法获得成熟的技术支持和具备足够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但是出于地方经济发展或者是某种战略性发展需求,政府也会主导某些特殊农业产业的发展。而这种基于政策性原则而选择的产业,虽然前期并不具备足够优势,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和政府大力支持下,也会发展成为优势性产业,并且有一定可能性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对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二、重庆农业优势产业布局

(一)转变观念、加强规划

对于当前的重庆而言,及时转变区域发展观念,重视起农业产业的发展,根据地区自然和地理优势选择优势性农业产业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对进一步刺激重庆经济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重庆一定要及时转变自身的经济发展观念,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认识,并通过加强领导、上行下效的方式来有效推动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同时,重庆市还应该对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在充分结合区域自然和地理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市区县各级的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进行详细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为了确保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还应该通过制定合理发展和布局方案的方式对各级的发展任务进行逐步分解,并严格规定区县将责任落实到位,以小带大,实现整个重庆市农业优势产业的合理布局,进而有效推动重庆农业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是没有任何后方优势的农业产业,如果单靠农民的经济力量来支撑农业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因此,重庆在对农业优势产业的进行布局和促进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为此,在发展过程中,重庆市政府应该每年分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在对各区县农业发展和需求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政府资金进行有效安排,为各区县的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供足够支持,并有意识引导其产业的发展。比如,为了能够对该政策进行有效落实,重庆市在实施农业优势产业自己补贴政策的过程中,就可以参考东北高油大豆的种子补贴政策,然后在参考自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和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对政策实施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同时,为了能够对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保障和支持,还应该加强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防控体系建设,以此来提升农业产业的抗灾能力,进而实现农业优势产业的良好发展。

(三)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除了提供足够强大的资金保障之外,还应该提供足够强的技术支持。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民自身,而绝大多数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都较为有效,只能做到守成而无法做到创新和提升,这明显不符合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在对农业优势产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首先,重庆市政府应该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从根本上加强农业源头技术的创新和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同时,在此过程中市政府还应该斥资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基地,以对优势产业的优良品种进行繁育和对新品种进行培育。其次,重庆市政府应该主动搭建网络技术交流平台,对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方面技术、设备以及方法等信息进行共享,实现共同提升、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区域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重庆市在对农业优势产业进行选择和布局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在充分借鉴其他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杭.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估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农业产业规划-(成都、重庆) 篇八

——编者

练福生:现任广州市天河区高塘石小学校长,天河区教育先进工作者,广州市天河区“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

邓晓颖:小学英语教师、校长助理。天河区小学英语科教学骨干、教研组中心组成员。天河区重点课题《基于天河部落的教育全球化区域推进策略的研究》课题组秘书组成员,广州市SAFEA(国家外专局)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学员。

微风净浣花,春雨润新芽。2013年3月25日至28日,我们天河区第一期校长学习考察团奔赴重庆、成都几所品牌特色小学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学习。

这次考察学习,让我真切地触摸到巴蜀地区品牌特色小学跳动的脉搏,领悟到巴蜀地区名校管理文化之精髓。重庆市四牌坊小学的融合教育特色彰显发展创新之本。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的“以人的发展为本,育未来人”的办学理念和民主管理模式让学校走上了洒满阳光的康庄大道。成都实验小学的“雅教育”以雅育雅、自主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优雅之境小而不凡,清雅之约管而有情,儒雅之师和而不同,文雅之生活而有常。四川大学附属小学的国学教育传响东山校园,理想播种儿童心中。成都市草堂小学的诗歌教育让孩子的生命在激情中飞扬。与此同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巴蜀师生崇尚的目标: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存在,教育的本质是对丰富存在的唤醒。而这丰富的存在不仅仅指那些天真活泼的学生,还有辛勤工作的教师们。成都市草堂小学的“执行校长”管理模式让每位教师都有被需要的感觉,让每位教师都有释放能量与展示能力的机会。因此,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不断引领广大教师“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不断推进“趋合时代、顺应潮流”的特色教育。

让思想落地,让文化生根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一种道德努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师资建设》编辑部黄明超主任的专题讲座《道德力与学校发展》告诉我们,校长的道德使命与责任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当代校长要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卓越的校长,以有效的行动策略引领学校的发展。川大附小校长余强作了题为《思想落地·文化生根——教师语言的沟通与发展》的专题讲座,他强调:作为教育管理者,要让思想落地,让文化生根,做有根的学校管理工作者。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就如同一根扁担,这根扁担一头挑的是教育思想,一头挑的是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乏思想引领的教育实践是莽撞的,没有方向的;没有实践支撑的教育思想是毫无底气,缺乏生命气息的。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要做有教育思想的人,要践行有魂的教育。在教育已走入科学发展的这个时代,我们要用教育规划这根扁担,做好顶层设计,挑起人性教育,做好品质教育。

搭建平台,师生共演绎精彩

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更要用心思考如何给学校定位。四牌坊小学的融和教育、珊瑚实验小学的亲和教育、成都实验小学的大雅堂、四川附属小学的国学教育、成都草堂小学的诗歌教育,无一不证明了校长办学用心,学校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有特色。

教育规划的目标是发展学校、成就师生。规划的前提是传承学校文化,要以学校的历史发展为背景。校长要成就一番事业,应该先成就教师,成就学生,坚守师生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教师去精彩;搭建平台,让学生去精彩。校长应该以阳光的心态,开阔的胸襟,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成长,也让教师幸福成长。最终在教师的身上达到这样的境界:学校给我提供多大的平台,我就还你多大的精彩。草堂学校的“执行校长”制度便是勇敢的实践,让每位老师都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发展的决策者。在“植养人文气韵,基奠诗化人生”办学理念下,老师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把学校变成了一个流淌着诗意与快乐的家园,浓浓的诗意和书香滋润着师生的心灵。

用细节润物无声,

用环境培养学生

每到一所学校,我们都被那优美的校园环境所感染,仿佛走进了一所绿色花园、孩子乐园。每所学校的环境文化不同,但都有共同的个性,匠心独运的围合式建筑设计,走廊中的盆景布置、美观人文,带有童趣的教室布置。润物无声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让墙说话是使教育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巧妙途径。

在成都实验小学,浓浓的雅味扑鼻而来。学校的大堂、队部室、图书室、阅览室、家长委员会专用室、教师办公室、校长室全部用统一木质材料装修,充分地体现了什么是幽雅。学生阅览室设计成像家一样的温馨场所,学生阅览桌合起来像朵朵含苞的花朵,连原来给人冷冰冰感觉的铁制图书架,加了木质的边框后,也产生了雅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走进草堂小学,最吸引眼球的是诗意校园环境:诗意甬路、诗意走廊、诗意教室、诗意楼梯、诗意厕所……墙上有诗,地上有诗;教室内有诗,教室外有诗;凳子上有诗,厕所里也有诗。古人诗歌,师生作品,随处可见,满目都是。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唯美,内涵之深刻,总有一种看不够、悟不够、赏不够的感觉。从这些很小的细节,体现了校长的办学智慧,也让校园的一切都成为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工具,“文雅的学生,儒雅的教师,和雅的家长,高雅的学校”的办学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用诚信办教育,

课堂成为锤炼个性的场所

成都草堂小学“教师校长”“年级校长” “学生执行校长”模式,很好地诠释了信任教师这一理念。教师执行校长的产生,是出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参与学校工作这一初衷,完善后现在成了草堂小学的特色。教师执行校长统筹学校的一月工作,开展的活动与学校的计划相结合,学校推行“执行校长”管理模式,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

川大附小认为,小学生的兴趣特长应建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稳定取向上,才能伸展、生长出个性化特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基是小学个性化教育的最终归宿。在校园里,图书、钢琴随意摆放在公共场所,都免费开放,让学生自习或练习。他们还建立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进行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年级课程建设,实现年级课程的更新、优化;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整合,实施学科生活化教学,把学生生活的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或改造,让教学材料全面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在尊重儿童生活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造,如让儿童在好奇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独立学习、在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课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用儿童学习的自身的经验作教学材料,提供30多种活动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相对集中和分层次的教学,社会反响很好。川大附小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品质、社会责任感、民主和法制意识,积极的继续学习的态度,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团结合作意识,面向世界的胸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高尚的审美情操,热爱生活,改造生活质量的勇气。

因此,一个学校要发展,应该先信任教师,信任学生,坚守师生的发展。校长应该以阳光的心态,开阔的胸襟,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成长,也让教师幸福成长。

领略了川渝的教育风采,我们思考:作为管理者,我们该想什么、做什么?怎样的引领,才能做到培养人、发展人?能带着空杯归零的思想, 放低心态吗?教育不是缺少点子,缺的是把每一件事做到位的精致;我们的教育不是缺少行动,缺的是对每一次行动的价值归一。教育的尊严,在思想;教育的幸福,在文化。中国人的教育,还得用自己的根去发芽、开花、结果。

9.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九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 精神,进一步加快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制定《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 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 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 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 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 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 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产业 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 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 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 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 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 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 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农 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 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 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 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 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 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 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 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 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 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和州第八次、县第十三次、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 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 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桂花特色 农业产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县内市场,积极开拓州内 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 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 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 带。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加速主导产业发展,兼顾发展一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乡域经济发展。统 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 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科技引领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紧盯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 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 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20112015 年)努力,全乡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累计新增 2.3 万亩,总规模稳定在 19 万亩以上,基本实现最佳 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 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中,牛存栏 6486 头、出栏达 1590 头,猪存栏 12794 头、出栏 13615 头,羊存栏 29580 只、出栏 11124 只,家禽存笼 35176 只,出笼 56666 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165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特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 1500 元以上。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核桃产业

核桃产业

1、发展现状:到 2010 年底,全乡适宜核桃种植地块已全 发展现状: 部种植有核桃,全乡核桃面积达 15.77 万亩,产量 1975 吨,人 均有核桃树 147 株,人均核桃收入达 4474 元。全乡 3131 户农 户中,核桃收入在 13 万元的有 1535 户,35 万元的有 437 户,5 万元以上的有 56 户。核桃已成为桂花群众增收致富的支 柱产业。

2、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到 2015 年全乡共争 发展目标:

取实施核桃中低产林改造 1.5 万亩,实施集约化管理 5000 亩以 上,实施核桃配水 5000 亩,新建核桃烘烤房 500 座,核桃总面 积达到 16.5 万亩以上,产量 264.3 万公斤,产值 6850 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 598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全乡 9 个村委会 64 个村民小组所有适宜种 优势区域: 植核桃的地块,新修村组公路道路两侧,通过实施中低产林改 造后坡台地内种植核桃。

4、主要任务:依托**县中国核桃之乡全国经济林 主要任务: 建设示范县****核桃的资源和市场品牌优势,倾全、乡之力,加快核桃产业化、规模化步伐,把桂花建设成为** 县的重点核桃产业区。一是 一是加强工程治理。对水土流失严重的 一是 核桃河箐,采取打拦砂坝、筑反坡台、实施坡改台、砌围埂等 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管理,强化保水保肥功能,维护核桃树生 长环境。二是 二是强化经营管理。加强经营管理,是改善土壤结构 二是 和土壤养分状况,确保核桃树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可通过 实施中耕管理(主要以松土、除草为主,每年耕翻土壤 2 次,分别在春季和晚秋进行)、科学施肥(如果缺少核桃所需的营养 素,将会影响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这就需要施肥补充)、适 时灌水和排水(如果雨季来得迟出现干旱,需要及时灌水,在 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每月灌水 2 次;同时为减少水份蒸发,可 以在冬春季浇水后盖上地膜和树干涂白,预防霜冻和干旱,保 水保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率)、林粮间作(可间作其它果树、各种农作物、药材等,适宜间作的作物主要是薯类、豆类、乔籽等矮杆作物,它们能增加土壤肥力和土质梳松,有利于核桃 树生长)、修剪和更新复状(可采用梳枝、缓放、回缩的方式培 养树体,对进入衰老期的老树采取主干更新、主枝更新、侧枝 更新的方式做好更新工作,促使幼树早挂果、老树常挂果)三。三 是加强病虫害防治。核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 响,经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危害,造成生长不良,树势衰弱,产量降低,甚至导致树体死亡。因此,必须积极进行核桃病虫 害的综合防治,才能保障核桃的正常生长及高产、稳产。在我 乡,危害核桃的主要虫害有金龟子、刺蛾、天牛、木蠹蛾(核 桃虫)等,主要病害有根腐、干腐病、炭疽病、褐斑病、霜冻 等,要加强虫害、病害监测防治,确保核桃树健康成长。四是 四是 提高核桃品质。引导农户成熟采收,约有 1/4~1/3 的青皮果在 树上自然开裂的为成熟,如采收过早种仁不饱满,出仁率低。采收后要及时脱皮、漂白、晾晒。对漂白后的核桃要充分干燥,以核桃烘烤房烘干为主,逐步消除烟熏火燎的传统方法烘干,加快水分散发和干燥速度。推行分级包装,将充分干燥后的核 桃按果大小及质量好坏分级包装,以级销售,提高销售单价,增加农户收入。(二)畜牧产业 畜牧产业

1、发展现状:2010 年全乡猪存栏 10580 头,出栏 13900 发展现状: 头,同比增 4250 头;牛存栏 5250 头,出栏 1400 头,同比增 150 头;羊存栏 26836 只,出栏 8240 只,同比增 110 只;家禽 存栏 35080 羽,出栏 78490 羽,同比增 32908 羽。猪、牛、羊出栏率分别为 131%、26%、32%。猪、牛、羊出栏率同比分别增 45.3%、3.3%、1.7%。完成猪种改良 2223 胎,其中人工受精 286。胎,本交 1846 胎。肉牛冻精改良 62 胎。其中黄牛 43 胎、水牛 19 胎。组织农户饲料套种 4150 亩,推广猪饲料熟改生喂 778 户,4016 头;推广青贮饲料 2500 吨、氨化饲料 1000 吨,全乡 种植黑麦草 270 亩;仔猪补饲 947 窝、8897 头,畜牧科技培训 36 期、1000 人次。2010 年内分别出栏猪 20 头,牛 3 头,羊 25 只,鸡 100 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农户达 22 户。

2、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 发展目标: 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 步增强,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达到 4874 万元,年均增长 15%;肉 类总产量达到 1925 吨,年均增长 8%;猪出栏 13615 头,年均增 长 5.0%;牛出栏 1590 头,年均增长 5.4%;羊出栏 11124 只,年 均增长 5.3%;禽出栏 56666 只,年均增长 1.9%。良种繁育、动 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 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 好型转变。

3、优势区域:在立新、马茨、皮左黑、大河等村委会重点 优势区域: 发展**羊养殖,在大村、小河、桂花等重点区域发展肉牛养 殖;在树皮厂、乌**等村委会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全乡辖 区内发动群众养殖土鸡;在十四林新建一个年出栏生猪 300 头 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

4、主要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转变 要任务:一是 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 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扶持 有条件的养殖户实施规模养殖,在养殖方式上逐步实现由个体 散养向养殖小区转变,并按两统两分的原则规范建设。抓 好现有的规模养殖户的跟踪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帮助规模养 殖户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其做大做强,在全乡范围 内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二是 二是着力推进良种化进程。推广畜禽标 二是 准化节能降耗养殖技术,扩大畜禽人工授精等杂交改良技术覆 盖面,对全乡种畜户要进行跟踪指导,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品 种,积极引进高性能、优质的品种。全面推广饲草饲料加工、农作物秸秆调制、畜禽养殖场环境控制和动物免疫程序等技术,以集成科技支撑现代畜牧业。依托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措施,认真搞好品种改良站(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着力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 三是 体系,完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致力形成 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抓、成员单位协助、技术人员把关、各 方联合行动,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工作机制。建立动物疫 病防控工作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工作和强制 免疫工作,做好补防和查漏补缺工作。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 急预案》,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随时掌握疫情动态,科

学指导防控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能把疫情控 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四是 四是着力抓好实用科 四是 技推广。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转化能力。针对新任的村级防疫员和规模养殖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 和造就一批技术硬、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 高畜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 料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畜牧业 生产管理水平,乡、村两级畜牧科技人员都要入户入场,对养 殖户进行科技示范指导。五是着力强化动物及其产品安全监管。五是 加强饲料、兽药行业监管,依法查处三无饲料和在养殖环 节添加违禁物品的非法行为。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整 顿和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市场,严格清查过期、假劣、违禁添加和兽药标签不规范产品。加强畜产品的监测,瘦 严查 肉精和注水肉等违法行为,防止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开展养殖场建档备案工作,大力倡导畜产品经营台帐制度,并以此为契机,以落实养殖档案、防疫档案为重点,通过标识 佩戴、生产和防疫信息录入、全力推进标识、档案信息化管理 进程,实现畜禽从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畜产品安 全可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苦荞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我乡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 发展现状: 乡农业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但

是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 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产业链条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仍处于爬坡上坎阶段。因此,着力优先发展苦荞产业,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的现 实作用。2010 年,到 全乡每年种植苦荞 7000 亩左右,产量 500 吨。目前,我乡已成立了 1 家小型苦荞加工厂,对荞籽、荞壳 进行了初加工。但由于乡内缺乏苦荞加工企业支撑消化,大部 分苦荞主要用于兑换大米、饲喂畜禽等,苦荞的食用意义和经 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2、发展目标:通过 5 年的努力,使桂花苦荞种植面积、产 发展目标: 量、产值等综合实力迈入全县之首。到 2015 年,全乡苦荞种植 面积达 12000 亩,产量达 1200 吨以上,实现 1000 万元以上,农民人均苦荞收入达 50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以立新、马茨、桂花、大河等高海拔区域为 优势区域: 重点,向大村、乌**等其它 5 个村委会推广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苦荞基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坡耕地、轮作地、退 耕还林地,建立规模化苦荞种植基地,以立新、马茨、桂花等 区域为重点,从2011年起每年发展苦荞8000亩以上,至2015年 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2000亩以上。二是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 二是 乡招商分团为主,适时借助县招商团的力量,通过招商引资等 途径,力争在2015年前引进1家苦荞精深加工企业在乡内或县城 安家落户,并在土地、用工、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全力做好

开工建设前的协调服务工作,使新建企业年加工苦荞能力达 1000吨以上,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三是 三是努力提高亩均产量。三是 以优质特色品种为核心,以高产高效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 技术水平为目的,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行良 种统供、技术统训、肥料统配,开展苦荞高产创建活动。同时,要加大与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的年间轮作力度,加强 病虫害防治。通过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有效推进苦荞种植和经 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升我乡苦荞麦的综合生产能 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乡苦荞亩产达100公斤以 上。四是 四是加快专合组织建设。由政府组织倡导,党员、干部领 四是 办创办,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诚合作、共 谋发展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把具有苦荞生产、加工、销售能 力的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形成统一领导、互相扶持、互利互 惠、共同发展的格局。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乡内组建1 个以上苦荞专业生产销售加工协会,成立9个苦荞专业合作社,发挥专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五是 加快乡村市场工程建设,确保以苦荞为主的农产品正常流通、交易。同时,要加强对流通过程的全程监督,确保总体价格基 本保持稳定,防止价格差异大而影响农民种植苦荞的积极性。(四)中药材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乡共推广种植中药材 200

1、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亩,目前所种药材长势良好,待采收后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林地、耕地套种中药材,进行林地、土地集约节约化 开发,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林地、土地增 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快彝药之乡建设对推动我乡农村 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围绕彝族药业之乡建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基地建设。建设 300 亩以上标准 化试验基地 1 个,建设 30 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 3 个,重点培植中药材种植专业户 20 户,发展专业村 3 个。到十二 五末,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5000 亩以上,产值 2000 万 以上。

3、优势区域:以大村、桂花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招商引 优势区域: 资等途径吸引规模企业试种示范,发挥基地规模效应,带动农 户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我乡山区面积 要任务:一是 大、适宜种植面积广的优势,按照海拔地区不同进行因地制宜 规划布局,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土地林地增值,在 适宜地区开展林下间作种植中药材,形成核桃产业与中药材产 业共同发展、以短养长的双赢格局。以重点发展我乡地道药材 为中心,重点种植喜荫凉、湿润、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高的 中药材,初步确定发展种植的药材有:黄芩、桔梗、重篓、当 归、茯苓、红花、牛蒡子等品种。二是 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按 二是 照 GAP 的要求,健全完善种苗繁育基地(含菌种的培育),实施 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中药

材,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名优地道中药材的选育与改良,加强对无公害中药材品种的培育。三是 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按 三是 照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 化服务的原则,实现大宗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产量和质量。建立中药材优良新品种种植试验基地,通过引 进、驯化、试验,培育适宜我乡种植的优良品种,为农户提供 优质中药材籽种、种苗。筛选一批有一定种植规模、发展潜力、品种特色的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成为中药材示范基地,利 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功能,大力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引导农户种植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四是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 四是 范(GAP)》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种植过程,保证药材质量安 全,充分发挥我乡地道药材如桔梗、木香、牛蒡子、黄芩等生 产历史久远、质量优良、产量较高、市场畅销的优势品种,采 取规范化种植为主,分散种植为辅,结合中药材生产现状,因 地制宜地推广种植,形成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 药材种植区和种植带,把 GAP 中药材生产基地变成中成药生产 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五是 五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基本形成以 五是 企业(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运作模式,采取市场带动 型、中介组织型、主导产业型、农科组织带动型等适应市场要 求、灵活多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各村要抓住实施 GAP 的 契机,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药材 种植和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有力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的集

约化、现代化进程和产业链的延伸。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 强与各产业化组织形式相适的订单农业的引导、指导和服务,推动中药材订单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农 民和企业等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连结机制。加大药材产 业专业协会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各专业 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机制与制度,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链接农户与大市场 的中间纽带作用。六是 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强与县内外 六是 生产企业、研发单位、销售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合作,在与大 企业集团的合作中发展壮大我乡中药材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围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招商。通 过招商引资引进、培育、发展、壮大 1-2 家中药材种植龙头企 业,有效带动农户种植,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

(五)魔芋产业

1、发展现状:2011 年我乡试点为引种种植魔芋 3 片 6 亩,发展现状: 全乡本地魔芋种植 210 亩。

2、发展目标:计划用 5 年时间,通过试点种植,在取得成 发展目标: 功的基础上,我乡将引导农户种植,力争到 2015 年种植面积达 2000 亩。到 2015 年,计划年产商品芋 1 万吨、魔芋系列产品 1000 吨,魔芋产业实现产值 2000 万元,完成增加值 500 万元。从事魔芋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 2500 元,魔芋产业的收入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 10%。

3、优势区域:以桂花、马茨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引进大 优势区域:

过口乡魔芋品种试种,待试种成功后向全乡 9 个村委会推广种 植。

4、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发展规划。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 要任务:一是 原则,在试点成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年扩大种植规模。根据魔芋生长对光照、土壤、温度、海拨、水分等外部环境及 耕作技术要求,魔芋种植重点区域是海拔 10002200 米的浅中 山区的旱坡地。将 9 个村委会适宜地块逐一规划纳入种植 计划。二是 二是建立服务体系。建立乡级魔芋技术服务机构,充实 二是 专业技术人才,配套相关设备,具体负责制订魔芋产业发展规 划、加强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 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 9 个村委会,配备 12 名技术 专干,主要从事魔芋技术指导工作;在 45 个重点村民小组每组 选定 35 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技术员或种植大户,充分发 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多户、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 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魔芋产业快速发展。三是 三是强化科技 三是支撑。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优质、丰产的魔芋品种为全乡 主推品种。开展科技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抓 好魔芋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让农户逐步掌握栽培技术要点。加 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采用现代组培快繁技术,破解 软腐病防治的技术难题。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标准化魔芋栽培 技术,提高魔芋规范化种植水平。采取合理轮作,选用健康种 芋,合理间作,加强田间管理,确保魔芋产业健康发展。四是 四是 建立产销关系。支持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建立稳定的生

产、收购合作关系,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促进企业 发展、农民增收,提升产业化水平。以魔芋基地村委会为重点,引导、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 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积极搭建信 息平台,乡党委、政府及各级各单位要从多方面、广渠道发布 商品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后及时反馈给广大农户,并推荐收购 商家,让农户选择价位高的商家出售,争取获得最高的经济效 益,促进农民增收。五是 五是实施项目带动。建立魔芋产业发展基 五是 金,主要用于优质抗病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宣传培训、专业合作社扶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优质种芋繁殖基地建 设、龙头企业扶持、基地建设和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整 合项目资金,加强魔芋产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符合产业政策、带动性强的重 大产业化促进项目。

(六)花椒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县林业部门 发展现状: 的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花椒产业发展,将花椒 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后续产 业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建设政策,大 力发展花产业椒。全乡已规模化种植花椒3618亩,其中挂果面 积为1010亩,主要分布在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2010 年全乡花椒产量达44.1吨,产值达150万元。

2、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新发展花椒 3000 亩以上,全乡 发展目标:

花椒种植面积达 7000 亩,把花椒产业培育成为继核桃、畜牧、苦荞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到 2015 年花椒产量达 100 吨,产 值达到 500 万元;花椒种植区农民人均增收 500 元左右。

3、优势区域:以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为重点,在 优势区域: 乌**、大河等其它村委会推广种植,并不断强化良种引进工 程。鼓励农户有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空地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花椒基地建设。本着适地适树、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以树皮厂、乌**、大河等片区为 重点,发展优质花椒3000亩以上。其中:2012年新植700亩,2013-2015年新植2300亩。二是 二是加快育苗基地建设。2012年,在 二是 乡内选择交通便利、水源方便的地方新建花椒育苗圃1个,育苗 面积5亩以上,每年繁育花椒苗5万株以上。三是 三是引进花椒精深 三是 加工企业。力争在2015年前,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引进花椒精 深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把加快集聚提升特色农业产 加强组织领导。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乡 党委、政府总体规划及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本村的特色 农业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 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以主产区为 主持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 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乡农业、畜牧、林业、17 财政、科技、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 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积极做 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形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 合力。各村要立足各自职责,认真制定各产业单项规划和实施 方案。乡党委、政府将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调整充实 考核内容,改进优化考核办法,认真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积极筛选、论证、申报一批争取 加大资金投入。州县投资的项目,特别要抢抓县委、政府加大对核桃、畜牧、中药材、花椒等产业专项扶持的机遇,加大争取力度。要用好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乡财政每年都要安排特色农业产业发 展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且确保逐年增加。要管好用好特色 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形成政府 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投资机制。要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 则,对财政支农、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向特色农 业产业聚集。

(三)提升产业化水平。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 提升产业化水平。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 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 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

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 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 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 服务。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 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强化科技支撑。引导、鼓励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到 强化科技支撑。基层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实体,并对其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关心,充分调动其积极 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对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充 分发挥乡内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联 系与合作,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我乡进行讲授,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培训,研发特色产品,借助外力提高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农政策。要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经合组 落实惠农政策。织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良种 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 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收取其 它费用。

(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深化农村改革。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 地流转步伐,促使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严格遵守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有效地解决林改过程中 的突出问题。围绕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技术支撑,健全基层

农技服务体系、畜牧兽医体制、农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 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

上一篇:小学生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作文400字下一篇:绝句的诗词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