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写景散文

2024-10-11

优秀写景散文(精选9篇)

1.优秀写景散文 篇一

那一年春归后,一路烟霞,莺飞草长花醒,柳絮纷飞回到故乡。与你相约桃花园,序人间喜悲,谈笑往来欢乐,抛洒缕缕烦恼,一起沉醉在家乡的桃园,一片属于我们的世界。

桃园属镇北,走过纤陌弯曲的小路,越过一片金灿耀眼的油菜田,漫过微风摇荷白鹭戏水的荷塘,打开篱笆古道的竹门,一路走来一路芬芳芳菲不尽。顺香书百步,梨白桃红交叉相映,一夜春风绿,一夜春风红。初开的花,淡妆粉红粉红,似花团,片片火烧云,如脂如雪,娇嫩水灵,晶莹剔透,迎风初绽,嫣然含笑,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白毛茸茸的微吐红点,极其光洁,一阵暖风吹过脸庞,红雨纷扬,如海如潮,近赏俏丽多姿,似少女初妆,微摆若衣香,艳静如笼月亭立,轻红翠纱,颜色逾红离披,可爱深红爱浅红,一片尽收眼底。

花开一次就成熟。我乘万里风,行万里路,未龙门得跃,衣锦还乡,迢迢年华老去,若浮萍飘浮不定,念去去,何枝可倚,千转万里,又回到原地。每夜梦回观泰山,渡黄河,摘星揽月的时候,心如鱼得水,畅然;梦回登楼台,舞春秋,观灯的时候,心如潮起,明媚;梦回采桑竹,碧溪钓,自由自在的时候,心如静水,平静。叹如今流不出当年的泪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悲欢离合,忧愁连绵细雨下去,前方万木又春归,心若晴好,喜与悲景同,自然得有乐趣。

每个人的生活中需要一个桃花园,每天沐浴阳光之中,当失路之时,擦去那些伤痕,找到没有发现过的美好。平静以后,重点生活的热情。我们不是陶渊明,但我们却可以添加那种恬静,淡然。快乐的天地是童年时代,无忧无虑,长大后快乐的天地依旧是那片天。回不去,梦的去,忆起来还是那么美丽。今天想的是明天,明天又是何时。天地之大,总有一方乐土,回到最初,找到你的桃园。

2.优秀写景散文 篇二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类散文,三篇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从专题教学上考虑,《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借景抒情类,《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类。因此,将《囚绿记》抽出来,另与其他托物言志类散文组成专题进行教学,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进行专题组构上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自己的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阅读此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可能会有多个。当一篇散文中出现多幅图景来展现情思时,文中描摹的几幅风景像展板一样,孤立地为读者奉献出几张旖旎风光,还是这一片片风景中“埋藏”着一条连续的“情脉”,“潜伏”着万千情思?毫无疑问是后者。然而对学生来说,解读一幅图景感悟作者情思都很难,把握多幅图景中寄寓的情思就更难。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教师在分析此类散文时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将散文中描写的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活生生地割裂开来,“单摆浮搁”地一幅一幅解读、赏析,这样就无情地斩断了贯穿于散文整体的“情脉”。故此,笔者试图通过专题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教给学生解读这类散文的一些方法。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教学《荷塘月色》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两段的赏析上。因为这两段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段落,修辞、写景角度、写景手法等等,有着不少可以赏析的地方。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就直接简化为对这两段的赏析上。如此阅读,缺乏文本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把文中的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于是,学过后学生脑中就只留下了优美的写景段落,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理解浮泛,仅停留在作者借景传达出对“荷塘”和“月色”的喜爱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整合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表达情感上均是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篇有个共同的特点—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等三幅图景,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来展现自己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它们代表着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类散文中景与情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可谓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类。荷塘散步,朱自清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他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不宁静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平复,“荷香月色图”就显示出作者暂时摆脱了白天的不自由后获得了片刻宁静的心里感受。然而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了不宁静的现实,但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说笑打闹。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江南采莲图”传达出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话把作者的情绪又重新拉回了不宁静。荷塘抬抬脚还可以去,且能让自己从不宁静中暂时抽出身,而欢乐热闹的六朝时代却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图景。其实,作者借之表达的也是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追寻自由而不得的他此时的灵魂是痛苦的,这份痛苦恰借《西洲曲》中的“采莲图”传达给了读者。总之,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出了情感的起伏波动,真可谓是“景异情移”。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类。五幅秋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之意,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即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郁达夫对故都的喜爱与眷恋,他的感伤与落寞,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想,会看出作者的情感非但不移,反而是借一幅幅秋景图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

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后,可再提供几篇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试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3.写景散文语言美训练 篇三

关键词:写景散文 词语 句子 篇章 训练 语言美

中国是一个诗文的国度,洗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富有神秘色彩的东方神韵。“得作文者,得中考”近几年随着中考对写作能力方面的考查,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偏向于记叙、议论技巧训练,写景散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視野。纵然我们身边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经典美文大有凤毛麟角般“绝迹江湖”,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是中考重点,教师也不会花精力去教授。

我教学的河大版教材180篇课文中,只九篇写景散文,数量上少得可怜,除了《春》、《济南的冬天》、《清塘荷韵》、《紫藤萝瀑布》是经典传统篇目外,其他五篇全属于学生自读内容。写景散文坐上了作文训练的“冷板凳”。可一篇优美的散文会使人如啜香茗,满口生香,所以我努力教学生写美写景散文。我把教学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词语训练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语言生动起来。优美的语言似一泓清泉,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指導学生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语言美。那什么样的词才有表现力呢?

例:1、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

2、春风吹着我的脸。

3、我看着他。

这三个句子中“走”“吹”“看着”是学生习作中的常用词语,读来平淡无味。为了使句子鲜活起来,我要求学生做更换词语训练。

改:走——漫步、徜徉、徘徊、飞奔;吹——亲吻、轻拂、抚摸;看着——凝望、注視。

显然学生换用的词语使句子生动形象。为什么换上的词语能够使句子变美?师引导探究:漫步、徜徉、徘徊、飞奔能反映出“走”的人的心情及精神状态;亲吻、轻拂、抚摸能描写出风的大少及人的感受;凝望、注視能表现出“看”的时间的长短。这些词语能描摹出人或物的状态,使读者能闻其声感其形,所以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能使句子华美。

二、句子训练

以宗璞《紫藤萝瀑布》为例,体会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活泼靓丽的效果。

例: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这两个句子之所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1写出了紫藤萝瀑布的动态美;句2写出了紫藤萝花的活泼可爱的情态。据此我设计了改句训练:

例:1.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秋风吹得树叶沙沙地响。

2.菊花伫立在风中,任风吹打。

成果展示:句1.我徜徉在林间幽静的小路上,秋风亲吻着树叶,飒飒摇响,像演奏着一曲华美的乐章。运用拟人、比喻描写出风的轻柔,叶的声响及我的心情;句2菊花瘦弱的身躯在风中左右摇曳,向人们绽放着她生命的坚强。运用拟人写出了菊的品质。

修辞使语言富有文采,字字珠玑,让人读来满口生香。比喻、拟人能写出语言的形象美;排比、对偶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富有节奏感,表现出语言的激情美;引用诗文会增加句子丰富的文化底蕴;夸张的运用强调出景物的主要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篇章训练

以“——最美”为题让学生描绘身边的美景,做片断训练,我把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自由评改:

原文:黄昏最美

①天空中太阳已经走到了偏西方。②太阳显得非常红,甚至把周围的云彩也染红了。③一排大雁从远方飞过,就像在红色的纸上勾勒出几道细线。④太阳就要下山了,看到农民们在田野里回来的身影。⑤黄昏也是母亲呼唤孩子的时候。⑥这就是我所看见的黄昏。

评:①③运用了修辞,但美感不足;④⑤⑥语句不流畅。

改:①秋未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选择了体现时间的词语,并点题;②太阳已经羞红了脸,她的腼腆也感染了周围的云彩。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描摹出夕阳的色彩;③一排大雁从天际划过,在红色的底稿上勾勒出一道“人”字形的细线。“天际”突出其远,“划过”由于远而看不清飞的动作,“底稿”比“纸”更生动,运用比喻增加了景物的形象性,增加了语言的美感。④太阳躲在山腰,归家的人儿加快匆忙的脚步。运用拟人写出太阳下山的速度;⑤夕阳下,母亲急切的呼唤。“急切”一词突出人物的情态;⑥多么温情的黄昏!以抒情结尾画龙点睛。

改文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还充分传递出作者情意。勾出一幅包含情韵的画面,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感人心魄,传达美感。

通过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的训练,定能激起涟漪点点,点燃学生们的思维火花。我相信他一定能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写出令人惊叹的丽句华章!

4.优秀的写景散文作文:雪 篇四

冷,哪也没去。一天坐家里品茶、看书。实际上家家都是锁门闭户躲被窝里看电视。冬天是藏匿的时刻,即便不属于冬眠的动物也是如此。

只有叽叽喳喳的麻雀、喜鹊、老鸹,不辞辛苦,不畏严寒在枝头上跳来跳去。

昨天我就知道是要下雨或者下雪的,没看天气预报,但仍旧知道。古话有说:天黄有雨、人黄有病。加上大自然表露出较平常要凝重的多的气氛也知一二。

对于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人,对雪有比较特殊的感情。因为它是冬天的标志。

早上,推开窗就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一片银装素裹,片片雍容华贵。雪还在尽力挥洒,苍莽的天地里,弥漫着夺人心魄的气息。

记得小时候的雪特别大,每晚睡觉的时候要把清理雪的工具带到屋里来,有铲子、木掀、笤帚,簸箕之类的。干嘛呢?

方便第二天早上清理堵在门口、院里的积雪呀。因为一夜北风,雪会把整个院子铺满。小小的四合院,从堂屋到灶房,根本无法下脚。那时候的雪真大,早上起来,雪有半桩门那么高。

小孩扔进雪窝里,都要扒拉半天才能找到。很多还住着草房的家,屋檐下有又长又粗的雪琉璃。调皮的小孩子会用竹棍或者雪疙瘩把它打下来,放嘴里化着吃,就像吃夏天时的雪糕一般。

快要下雪之前是最冷的。因为只有足够冷,这雪才可能下的过瘾。真正下雪的时候是很暖和的。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雪刚下的时候会像颗粒一样的,等把地面铺满一层,然后纷纷扬扬鹅毛一样的大雪就来了。你除了感叹它次序有秩又极端睿智外,还会联想到它的水火相济、刚柔并进。

如果鹅毛一样的雪先下来,很容易就化掉了,后来的就没了附着力。而雪斗儿一样的颗粒先下来,即便化却需要时间。

同样是雪,白天和晚上的又不一样。

一直觉着白天的雪下的太过浮躁、狼狈,不够晚上的笃实、沉稳。可能是气温,也可能是刺眼的白昼之光与雪形成了抵触。

而一夜北风吹醒的白雪,慵懒、娇媚,风情万种。

不管怎样,在它从千米高空落下的时刻都是最美丽、最温暖的。你不用去刻意想象,它就是天外飞来的精灵。皑皑的大地是它送来的最好的装饰、最艳丽又朴素的礼物。

当雪停了的时候,所有自然界的生物都争相窥视。鸟类生物们会在梳理完自己的羽毛后,竞相追逐。雪地里会忽然就有了野兔的脚印。还有人们用铁铲拍打堆起的雪人。这个时候也是不冷的,因为人们只觉知到了快乐。

再一天一夜之后,雪停稳了,气温逐渐转化的时候,就开始特别的冷。这时发现,手也冻了,脚也冻了,耳朵也冻了,而且温度越高,就越觉得痒。现在是一定不能用手去抓来止痒的。拍打,用雪去搓洗倒是可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嘛。

越是冷天越坚持用凉水洗手、洗脸,是不容易冻的。如果你用雪来洗手啊,洗脚啊,洗完会发烧的。一个冬天下来也是不容易长冻疮的。但你得克服洗时候那一刹那的刺冷。很多人不愿意去尝试,因为是真冷。

雪里的村庄也是极为美丽的。白雪掩映下,沉甸甸的树冠,仿佛结满了白色的果实。还有被压弯的了的竹、松,看似屈服下,却能听见柔韧骨节铮铮的声音。

这时候是不能去城里的。城里也有雪,却是硝烟的气味。

耸立的楼房,破去玲珑的气息。虽美,却无奇。路边上被汽车轮子碾压过的雪,成了污浊的雪渣。即便完好无损的地方也落满一层尘霾,一眼望去,清晰可辩。而这是最扫兴的。而乡间田野里的雪,却是可以吃的,没有一丝灰尘的沾染。

旷野的风是凉的,却清澈。深吸一口,芬芳馥郁之气,立刻在全身游散开来。雪地上行走,有簌簌的声音,脚底像是唱着欢快的歌儿。

其实雪天,做什么都是心不在焉的。你会想象它所有的不一样,是否一会儿就要即兴上演。而每一场雪都是一个童话。当然也可以是一首诗,一阙词,一曲小令。

它的美衍生了诸多的美。不尽相同却又与之有关。

雪喻之篇的诗人一定是伟大的。他们的情感是深彻饱满、满蓄凝练的。诗简洁却寓意广阔。是一篇散文也不能与之相比的,冗长的东西是美的硬伤。简练的歌咏是美的精魄。

馒头与金丹,区别了凡与仙。如此我只能以凡之眼睛窥天之华美。写不出美的诗篇,却愿意悉悉碎念,掠美之皮毛。

即便如此,我愿已足。

因为美在心里,收聚在瞳孔里。

5.优秀写景散文 篇五

如果你的幻想中有这么一个景象:一条宽阔的街道,路旁有两排粗壮高大的梧桐树,一阵风吹过,树叶飘零,一派诗意的景象,橙黄橘绿的色彩装扮着湛蓝的晴空,恰似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就是被树叶点缀的秋天。

走在南京的玄武湖,静静地观赏秋天的美景:一片片黄叶脱离了梧桐大树妈妈的怀抱,在空中打了几个旋儿,落在了树根旁边,也有的叶子迟迟不舍落地,像一只只蝴蝶在天空中飞舞,就如谢道韫笔下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一样,在天空中飘扬。

一片梧桐树叶飘到了我的肩头,我随手拿起仔细观察,这片叶子刚刚泛黄,从中心的绿色渐变成黄色,黄中透绿,绿中透黄,仿佛它向我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轻轻地摸了摸这片梧桐树叶,有的地方光滑,有的地方又很有质感。有质感的是因为它突起的脉络,像一条条高速公路通往东、南、西、北方。叶片呈手掌形,像孩子的小手,嫩嫩的手掌使人心生怜爱。叶子边缘是“V”字型,像奔腾不息的海浪。

我轻轻地凑过鼻子一闻,叶子有一股清香,淡淡的,却沁人心脾。

顺着粗壮的梧桐树干向上望去,树叶零零散散飘落,越落越多,如同下了一场树叶雨,街道两旁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色的地毯。不远处我看到环卫工人在卖力地清扫着这些落叶。听妈妈说环卫工人收入并不高,在这落叶的秋天,他们每天要扫掉几吨树叶呢!他们的职责就是清扫出一条条干净街道,为市民带来一座整洁漂亮的城市。树叶在夏天为人们庇荫挡雨,带来清凉,到了凉爽秋天它们的任务已经完成,脱掉一层层变色的外衣,它们默默地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正是和这些环卫叔叔阿姨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6.散文类写景作文-写景作文 篇六

早上的窗外,格外阴沉。地面水汪汪的,树上湿漉漉的。仿佛昨天的那场疾风骤雨没有走远,还在半空中待命。我以为,只有夏天的雨才算及时雨。这不,经它一夜的功夫,那炎热难耐的酷暑,转眼就消失殆尽了。凉风吹来,好不宜人。我想到了一个地方,到那儿去赏雨定会别有意境。

过了铁路,便是临江大道。翻过大堤就是绿化带江滩公园了。公园内,修建着两条笔直平坦的与江平行的大道。好似这景区的动脉。将大量的风景定格在两条动脉之间。

第一条是紧挨堤脚的黑色沥青道路,几净宽敞,沿江而行。再往开去约一百五十米远处,挨近长江的另一条道路,明亮而悠长,路面铺着菱形的麻面大理石。路旁(靠江),间或生长着柳树、樟树。此时,树木各自耷垂着,没有动静。左旁,那低矮硬轧植物,被修理的平平整整,杵在那里。仿佛刚刚经受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经精疲力尽、动弹不得了。那一地的黄叶来自柳树。樟树正值青春期,少有红叶落地。却也泼洒了一地的“豌豆米”。不时会被踩在脚下,发出啪嚓声,让人有“糟蹋食物”感觉,不忍下脚。引桥底下没有留下暴雨的痕迹,几位爹爹婆婆正在探讨舞步。引桥边下,一颗樟树的旁枝向右翻转,露出树叶灰白色的背面,仿佛诉说着昨天的遭遇。再右边下去是江滩,成片的柳树被江水淹没至腰身。浪花拍打着路基,枯枝败叶忽上忽下,漂浮其间。

抬头望去,乌云滚滚。有三只大雁一字型前飞,眨眼它们就消失在云层。树下的`杂草丛中,有几只灰褐色的小鸟在啄食。它们每向前啄一嘴,赶紧往后跳一步,处处谨慎提防。偶尔底空飞跃,显出几分笨拙。稍不留意,它们就钻进草丛、消失在视线里。片刻,我听到了几声“雨咕咕”的叫声,莫非是它们——刚才的笨鸟?

又下起了小雨。天空明亮多了。

柳树巅上,那细条高枝弯成了弧形。一只麻雀迎风冒雨站在弧线上,不停的振动翅膀。它反复变换角度振动不止。好像说:“下吧下吧,谁怕谁呀”。俨然一副“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英雄气慨。想必它身上不会留下一丁点的雨水。人家多有能耐啊,能不骄傲吗?

远处,我看见了戴着神秘面纱的合欢花。毛茸茸的,有几分羞涩。我向来以为,合欢花如同蒲公英一样,最是弱不禁风的了。却不知它如何躲过了一劫,傲然挺立,分外妖娆。看来,万物自由它生存的秘诀,用不着凡人担心。

曲径幽幽。一边的大叶植被高过人头。湿漉漉、颤巍巍的,恍若列队欢迎的人群,站在规定的安全线内,挤挤挨挨,意欲观探。倒是另一边的灌木松松散散,高高大大,茂密的枝叶将上空覆盖。一层阴云飘过,小径更显阴森,令人胆寒。好在荷塘边传来了赏花人的欢声笑语,我立马胆回于身,来到小桥。小桥边的凉亭里传来了悠悠琴声,凄清委婉,袅袅绵长。

啊,夏天的雨,想说不爱你也不容易!你给大地带来了甘露,你给植物带来了生机,你给城市带来了清凉,你给人们带来了舒爽……

散文类写景作文:这个的秋天

没有过多的缠绵的烟雨,没有过多的情愁,就这样平静的结束了原来的生活,当站在操场上看着绿色军装,心里明白了即将开始了新的征途,也迎来了这个的秋天!

人来人往终究会成为过客,云卷云舒终究会成为风景,这个秋天依然看着叶落鸟南飞,只不过是伏在另一个窗前,但是却乏了一些情感,呆滞的目光诠释了所有的心情!

流水无语,岁月无情,这个秋天依旧穿梭在灯红酒绿的城市,只不过是踱步在另个地方,无奈的是少了一些曾经熟悉的身影,失了一些温暖的话语,是亲人,是兄弟姐妹,是蓝颜!此时此刻你们都还好吗。笑容掩饰不了落寞,失落的表情又诉说了什么!

这个秋天,丢掉了天真,因为相信了这个世界没有童话,在这个赤裸裸的社会里,在一点点的失去,也在一点点的得到,得到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也无从得知!只是感觉美丽的夜很黑,黑的看不见心里的那份火热!更加不可能释放那份激情。

这个秋天,车站里离别的场面已经成为常事,看着兄弟朋友远去的身影,不知道他们的终点在哪里,不知道距离会不会变长?把回忆溶进血液,留在身边。把回忆放在某个地方存起来,在未来的一天在启封!

这个秋天,我们在天个一方或许奋斗着或许颓废着,这个秋天,我们在一天天空下望着,或许看着你的未来,或许想念着他们......只是到最后人去楼空的时候别在这里哭泣,在曲终人散的时候别在这里落寞,这个秋天希望你们安好。

这个秋天,天冷了。

散文类写景作文:漫步鹅卵石小径

雨后清晨,空气清爽, 柳枝柔美,临水照影,不染俗尘,清风徐徐,我又漫步在这片小树林。

日日走过这片树林,我的心底便有一份温情柔意油然而生。停下匆匆的脚步,驻足痴望,凝想清净本真。绿树风韵各异,但却有共同的模样,那就是苍翠逼人眼,一尘不染。凡间俗世,一路踏尘。这儿却是宁静清欢。

悠扬的乐曲响起,晨练的人们活动起来,领舞的女子,轻盈的舞姿柔美,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大爷大妈的模仿动作,虽有些滑稽可笑,却也叫人停下匆忙的脚步,将尘嚣抛却,享受片刻的淡然清欢。

漫步鹅卵石小径,曲径通幽,安静的心态,淡看枝叶静美,流云朝霞,清闲简约,善良温婉,小河边的空地上四位大妈手拿红折扇,在翩翩起舞,录音机里传来“叶底藏花”,“鹍鹏展翅”,“蛟龙戏水”,红折扇在乐曲声中,或展开,或折叠,舞姿,折扇,乐曲和谐的美妙无比。诗情画意的美丽,我动了情,醉了心。

这一刻,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领悟了人生的真谛。难怪有人说,人生是一朵花开的际遇,若是懂得,一生芳华。只要心里有阳光,人生的哪一程都是美丽的风景,美丽不仅仅属于青春。老年一样花开绽放!

我工作忙时,母亲便来帮我接送孩子,每个下午,便坐在这片小树林,静等孩子放学,三五同伴相约话家常,聊儿女,说她们的故事,谈她们历经的岁月。回家来总是一脸欣喜的模样,我知道,这片树林也给母亲带来许多的欢乐。(出国留学网为您精选)

树林里听一首悠扬乐曲,静幽我心,将浮华世界里的烦忧都化作凫凫尘烟,淡淡飘远。一片睡莲淀放在浅池中央,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喧哗,不争艳,独处一隅,静享素静光阴。

7.优秀写景散文 篇七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8.谈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 篇八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然而,纵观初中语文各级考试,课外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这反映了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解题能力都不太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在教材文本解读时过于功利性,紧扣教学参考书,细致琐碎,不注重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成为知识点的积累者,而非知识的运用者。当然,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考考查内容的变革上意识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已是教学首要任务。于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热门词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笔者结合九年级下册《雪》和2010年苏州市中考阅读《寂寞的月亮》谈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

一、认识写景状物散文特点

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描绘优美的景物,刻画感人的景物形象,并以此为抒情的依托物,进而达到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之目的。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中,无论是描写自然界的景和物,还是描写人文的景和物,它们都是基于刻画这些景与物的外在形象,并以此为依托,进而来抒发作者的情思。其中刻画景与物的形象是抒情的手段和途径,而抒情则是作者创作欲达到的目的。

就此而言,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有以下特征:突现景物鲜明的外在特征;蕴含景物人格化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作者高远的志趣,寄托作者美好的愿望。例如,鲁迅的《雪》,作者突现江南雪滋润美艳、朔方雪蓬勃纷飞的特点;蕴含江南雪的生机活力、朔方雪的旺盛执著的内在品质;抒发鲁迅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对朔方雪的敬佩之情;表达他以笔代枪、永不妥协,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也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再如,《寂寞的月亮》,作者突现月亮寂寞的特点;刻画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内在品质;抒发作者对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表达他希望自己也具有这样无私孤傲的高尚品格,能够在寂寞中不屑于自己的寂寞;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在功名利禄的社会中能拥有像月亮一样无私大度孤傲的高尚品格。

二、指导学生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根据对散文特点的分析,散文阅读的思路非常清楚,笔者在数十载散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找景物——析特征——悟情感”阅读简单三步法,并行之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找景物

这是最简单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明确写作对象,初步体味情感。

例如,《雪》一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在文中要勾画出描写对象: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通过第一步的阅读,学生可以初步体会两种雪的不同和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1至3节写江南的雪,4至6节写朔方的雪,由此激疑,作者为什么写两种雪呢?所以,第一步也是基础的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明确歌咏对象:月亮。

(二)析特征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主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语言,分析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深入体味情感。例如,《雪》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江南雪景“滋润美艳”“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血红、隐青、深黄、冷绿”“忙碌、闹”“洁白、明艳、闪闪、目光灼灼”“拍手、点头、嬉笑”“消释、褪尽”等;朔方雪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品读江南的雪主要是扣住“滋润美艳”,赏析景物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生机活力但同时又有软弱的特点,品读朔方的雪主要扣住“如粉如沙、蓬勃奋飞”,赏析景物外在的干燥纷飞和内在的旺盛执著。通过这一步的阅读,学生对景物的形神全面了解,对作者的情感体味会更加深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再如,指导学生迁移阅读《寂寞的月亮》,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句。“月亮是寂寞的”“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学生在勾画的基础上品读出月亮是寂寞但又不甘于寂寞的特点,赏析月亮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作者对月亮的那份赞美敬佩之情也蕴涵在景物特征的描写之中,学生在这一步的阅读中对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到位。通过对景物特征的赏析,也便于理清行文思路,学生将月亮特征圈点勾画之后,不难发现文章1至4节描写月亮寂寞的特点,5至7节描写月亮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特点,也明白月亮的寂寞是衬托月亮的无私大度。

(三)悟感情

这是散文最重要的一步,“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文中往往把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互相交融,达到山水有情,草木知意,散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品味作者的感情,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是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学生在中考课外大阅读中必须做到的,否则阅读题目很难准确把握。笔者将品悟情感分为两步,首先是品悟作者对景物的情感,鲁迅通过描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表达对江南雪的喜爱赞美之情,同时对江南雪的易融有着淡淡的哀愁和无奈;通过描写朔方雪的干燥纷飞,表达对朔方雪的敬佩赞美之情。《寂寞的月亮》作者描写月亮的无私、大度、高尚、孤傲的品质,表达对月亮这种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这一步是最容易的一步,学生在赏析景物特征的过程中就可以感悟出来。其次是品悟作者自我的情感。《周易》中说“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就是讲当作者无法用理性来阐释自身,就会借助物、景来表达、再现自身。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写景状物散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散文常用的方法:物我合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白“我”变为物,物亦变为“我”。如指导学生阅读《雪》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雪的象征意义,这里的雪是鲁迅的化身,江南的雪是童年时代的鲁迅,朔方的雪是现在的鲁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仿佛那雪地里堆雪罗汉的七八个孩子中有鲁迅、有闰土……冬花烂漫的百草园里,鲁迅在折梅花、踏绿草……这样,学生不难品悟出作者借江南的雪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读朔方的雪,想象北京四合院外大雪纷飞,惟余莽莽,四合院内鲁迅在奋笔疾书、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战斗檄文…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虽然身处孤独却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读到这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就能准确把握,鲁迅通过描写两种不同的雪,并进行对比,表达他不屈服黑暗、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改造旧世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愿望,正如朔方的雪“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初读课文时的疑问“为什么写两种不同的雪?”也就迎刃而解,作者用江南的雪衬托朔方的雪。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寂寞的月亮》,将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那轮月亮不仅是月亮,她是作者的化身。学生再读课文,透过文字背后,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寂寞的作者;他也许没有显赫的名声,也许没有过人的才华……但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希望将全部的才华献给社会,他不与世俗同流、心静如水,他希望保持着世人很难再拥有的那份孤傲、清高……“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志趣,批判世人身上无私大度孤傲品格的丧失,也呼吁世人能保持这些高尚的品格。

通过《雪》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技巧,再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快速读懂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写作意图。这样在分析考题时入手更容易,回答更全面。

综上所述,散文阅读三步法“找景物——析特征——悟感情”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对阅读有成效。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快速读懂课文,理清思路。当然散文的阅读不仅仅这么简单,作者精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巧妙的构思等需要学生一定的鉴赏能力。笔者所做的就是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写景状物散文的钥匙,让学生更好地在大门内丰富美妙的世界中畅游。

[参 考 文 献]

[1]巢宗祺.解读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冯晓丽.写景状物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2010(1).

[3]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9.秋写景抒情散文 篇九

篇一:秋写景抒情散文

或许是因为生在秋天,我对秋天总有一种莫名的喜爱与眷恋。哲人说。秋天是死亡与新生交替的季节。秋果和秋叶,似乎是秋的代表作,也是秋的象征。盛秋时节,气候宜人,是很受人喜爱的。

然而我最爱的还是深秋。孟浩然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王唯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许浑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都是寒秋佳作。读来不免有一层淡淡的凉意。那是秋特有的幽冷与寂静。也为凉秋蒙上了轻纱般朦胧的诗意。

天凉了,这时秋叶的枯黄逼退了翠绿,如果说盛秋的枯黄色还尤抱琵琶半遮面的话。这时它便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要是恰巧一阵风吹过,一经树梢,枯叶便如一只只黄蝶轻巧地悠悠落地,树下便如铺上了一幅百蝶图,倒给这萧瑟的气氛以一点凄美的慰藉。多美呀,叶儿象树的第二批果实,完整地奉献给了大地。

天凉了,晨起经常与秋雾打个照面。这秋雾可跟别的雾不一样,是秋姑娘在给大自然化妆呢。雾很清凉,恰到好处使人感受到深秋的寒冷意味。英美的诗人认为,雾很轻,附在小猫的足上。我还觉得,秋雾还总比别的雾湿润些,象牛奶的蒸气一样,雾中迷蒙的湿气钻进眼睛里,凉凉的象刚洗过眼一样。

江南的深秋是一半阴一半阳的。这是因为阴天总和晴天平分每个日子。晨暮的秋意,在正午热量稀薄的阳光映衬下。是更加明显了。

去翻翻古往今来的名家名篇,每一个都吟咏过这寒秋。也许寒秋本身就是一种意境,且先不管她各种各样冷艳的体态和谜一样的面容,单是她清冷的气质,就能醉了人的心,夺了人的魂。

现在的生活节奏可是越来越快了。热闹的春天,喧燥的夏天,冬天倒是不错,又总让人带着些许懒惰和倦意。秋无疑是最让人清醒而沉着的季节,而深秋则是其中最富于哲理的一段。我沉醉与这一段凄冷的日子。凉了,凉了,越来越富于凉意,给冬以一个完美的连接和过渡,给浮躁的心灵以冷静和沉思。无怪乎郁达夫先生要特特地赞一番秋景了。

篇二:秋写景抒情散文

春夏秋冬,尽显绝代风华。在尘世中流连的我们是否应该驻足,体味人生

——题记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夏末,荷花疏懒地进入梦乡,花田间似乎不再蝶影纷飞。一片枯黄的叶子无奈的随风而落,是的,秋天还是来了。

事物总是两极化,兴奋活跃的夏天过后必然是悲情千古的秋,并如千年冰封般永恒不变。而我们,也只能望叶哀叹。

秋天是伤,是岁月的割痕。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在秋天的压抑下躲躲藏藏;沧桑百年的枯枝上泪迹漫漫;已入暮年的老者唯有摇曳着蒲扇轻点茶几,回忆着年少的痴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亦是木,亦会经历叶落的残年,经历秋风的无情压迫,亦会心怀恐惧地面对严寒冬季。然,我们,是否如同随风飘曳的枯叶顺水长流?是否延续千古的惆怅?我不能作出回答,因为路在自己脚下。

逢秋悲寂寥。在厦门,春天不暖,夏天不热,冬天不寒。但是秋天却一如既往的令人伤感,空中的气息麻痹着每个人的思绪,天气萧索而令人不悦。独自漫步期间,带来的是令人彻骨的寒意,这种时候并不冷,是自己的心冷了。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豪情千丈的汉武大帝亦有感于斯。而最负深情的柳三变却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纵横古今,秋天的伤悲淹没了豪情亦掩盖了深情,为之换上了迷惘的外衣。

一叶知秋,陶潜榈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早已诠释。但叶落悲秋却已持续万年,这份伤感,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蔓延呢?

其实,人自多愁善感。闻秋之际,借景宣泄不也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自然而悲或许是秋天能给人的一种别样的享受,我们大可将一年的伤苦尽数抛弃。

这也是一种美,一种感伤的美。叶的飘落不会停止,我们也不会因悲秋而遗世。

篇三:秋写景抒情散文

因为矛盾,秋有了遐想,有了希望......——题记

萧瑟的秋风弹奏着一曲长恨歌,哀怨地长裙扫地,泪洒大地。无尽飘落的叶,旋转、飞舞,最后无奈地落地。

不知已几次这样品秋了。我似乎很欣赏文人墨客们的悲秋情怀,总是模仿着,一个人,走到楼梯口,用痴痴的双眸看鸿雁南飞,看秋风卷叶,心中也不免凄凉。尝试着,去感受所谓悲秋,让我对秋的认识有所不同。

秋在笔下似乎总是悲的,就像一条规律一样。我欣赏那不同的风骚,领略不同的秋韵。“银烛秋光冷画屏”的落寞,“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断肠人在天涯”的孤苦。历史的轮回,在秋风中回荡,曾经的哭泣,欢笑,呐喊,远古的马蹄声,黄尘中的战斗,叹息,在秋风中远去,被几度春秋淹没,销声匿迹。

回忆小时侯,同是写秋,当时不懂怎么写,老师列举了一大片写秋的“经典”,当然是什么丰收,什么吃水果。当时,我“聪明的”随大流写了“农民伯伯高高兴兴的丰收”,结果一个A+还被当范文。童年的我幼稚的认为,这就是秋吧!

经历了十几回秋的我,在陌生的初中,又一次迎来了这个矛盾的季节。风,依然凛冽,雨,依然斜飞,叶,依然飘落,雁,依然南飞。不同的,是我,我不再是那个幼稚的男孩,我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然而,花开花落,岁月流去,我所面对的,仍是那个矛盾的秋,是那把双刃剑,一刃悲,一刃喜。有人说,悲,有人说,喜。或许,两样都是。

我所面对的,仍是这样一个秋。那么别致精巧的秋月,那么别有情趣的秋雨,那么充满诗意的落叶,那么美丽如画的秋日风情。在秋风中,我思绪万千,以往的事,浮现,刻下一道道秋痕......篇四:秋写景抒情散文

落叶在空中盘旋飘舞,曼妙绝伦的舞姿,是在感恩滋养它的大地;鲜花褪尽芳华,花瓣枯黄殒落,化为明朝的春泥,清香犹存于秋风。没有春的繁花似锦,没有夏的火热激情,秋是安静的,宁谧的,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生命的点点滴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再美丽的团扇也终于要等到秋天,如霜似雪,形如满月的团扇,在秋这个落寞的季节里,要么被收起,要么被弃置,发黄的扇面早已不复初见时的皎洁团圆。若秋不来得这般匆匆,时光能驻留在初见时海棠花畔,团扇怀袖的美好时刻,那该有多好。然而,即便是销魂的芳华,经历过秋的洗礼,一切都只是曾经的昙花一现。

秋意渐浓,乍暖还寒,放眼四望,苍老的梧桐落寞地静立于绵绵秋雨中,满地堆积的黄花,憔悴损,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旖旎与芳华;古道西风下的瘦马,踽踽独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落寞的身影与漫天秋色融为一体。

秋,总能那么轻易地勾起人的哀思与愁情,让人为之伤怀。秋,就似毁灭梦幻的魔王,汲取芳华,仅留下失却生命气息的枯叶与凄清苍茫的芦苇,静静地叹息着秋的落寞。

然而,秋,并非总是单调的,凄清的,它也有明丽的色彩,豪迈的底蕴。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而上,飞过杨柳堆烟的庭院,飞过忧伤的雨丝与明媚的山河,将无限诗情引到九天碧霄。自古多少文人雅客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却独树一帜,偏言秋日远胜今朝。诚然,秋以其独特的色彩点染四季的画卷;秋风吹熟了累累硕果;淅淅沥沥的秋雨也为平淡无奇的生活添了几分韵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秋也是豪迈的,意气风发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也是简约中泛着明丽,绿意盎然的青叶固然惹人喜爱;而秋叶也是别具风情的,红艳似火的枫叶燃起如火如荼的激情,即便是满地堆积的枯叶,静静地踩过,也有一种舒心的感觉。秋天的颜色,火红的,金黄的,都会带给人沉甸甸的喜悦。

秋,没有春夏的灿烂,倒更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更有深沉韵味。秋,并不总是落寞单调的,怀着豁达的心境,我们就能尽情领略秋景的豪迈与内在底蕴。

上一篇:(2015—2016)维护和整治学校周边秩序工作措施.)下一篇:尼勒克镇第四社区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