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

2024-09-03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11篇)

1.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 篇一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P29例

10、做一做,P31练习五第7—9题。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重点:

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吗?

计算器有这么多好处,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③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引导学生说出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

请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找出积的规律。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

反馈:积的规律是第一个因数中有几个3,积就由几个2与几个1组成。根据规律很快写出后两题的结果,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课堂练习:P31第7-9题。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3问学生,通过以上学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③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前 刘 小 学

刘艳芝

2.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 篇二

在数字课堂上应用即时反馈技术的优势有:①及时地、科学化地诊断分析课堂中学生产生的数据, 通过统计学原理与云计算技术, 产生各种诊断分析报告, 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知识点的针对性练习按照百分比标出最容易出错的题目及相应知识点, 便于教师即时掌握教学情况, 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②帮助教师针对个别学生做个性化辅导, 也帮助教师找出异质试题, 作为后续命题参考。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能够深入挖掘数据, 实现教学、评量、诊断、补救的教学工作, 深化信息化效益。

以“商不变规律”为例设计数字课堂的应用模式

本文选取了小学四年级数学“商不变规律”为教学内容, 选择徐州市云龙区云兴小学四年级六班的45名学生为教学对象, 设计了一节基于即时反馈技术的数字课堂。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理解并掌握这条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体会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 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结论的严谨性, 感受成功的乐趣。

2.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观察题组并提出猜想—在给定的素材中观察并计算初步发现规律—自主举例进—步验证规律—在交流中完善规律。

3.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查看学生作业, 出示题组。提出问题:被除数和除数如何变化, 商不变。

学生观察算式结果, 交流想法。

媒体使用及分析:点击学习平台中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页面, 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和做题正确率。

(2) 小组协作探究1:出示观察题组, 提出猜想

教师出示:14/2=7、28/4=7、140/20=7、1400/200=7。随后启发学生先观察前两个算式被除数14到28, 除数2到4, 是怎么变化的;其余两组题目学生独立计算, 发现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规律;再找一个数乘一乘, 观察商变了没有;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发现, 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算一算”, 研究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并得出结论:通过计算发现商仍然不变。

媒体使用及分析:课件直观展示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

(3) 小组协作探究2:小组合作举例验证猜想

教师推送材料, 学生4人一组合作探索: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商有什么变化。自主举例, 进一步验证。

学生确定研究数据, 计算填表并做小结。任意写一个题组,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媒体使用及分析:展示学生作业, 便于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借鉴, 形成共识。

(4) 探究3:完善规律

教师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0, 行不行。补充完整商不变规律。随后, 演示生活中存在的商不变现象, 请学生思考: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学生发现0不能作为除数。感悟反思, 小结发现的规律, 并观看课件。

媒体使用及分析:计算机演示。

(5) 应用拓展

教师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推送至学生端。

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输入练习答案, 提高后根据答案查看解析, 自动纠错。答案提交后进行小型辩论。

媒体使用及分析:点击查看全班完成情况, 学生自评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根据柱形图显示的正确率, 集中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课件展示, 根据学生大体情况组织辩论。

(6) 作业

教师回到练习回顾, 整体查看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根据完成情况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进入练习回顾, 反思错题, 质疑。

媒体使用及分析:进入学习平台启动家庭作业, 根据全班学生的情况, 设置百分比, 推送基础题和提高题。

课堂应用的评价与反馈

1.即时反馈技术在数字课堂中的应用点

(1) 前置学习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检查

前置学习部分, 教师推送与每节课相关的学习任务式的导学案、基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微视频以及相关练习。每位学生的完成情况会即时反馈为一张 报表。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根据报表掌握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本节课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地方等。

(2) 探究讨论的结论总结

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协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主, 共包括三次探究:①小组协作探究;②小组合作举例验证猜想; ③完善规律。通过小组协作探究来提升学生团体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探究的结论, 系统根据每组提交的结果来分析、提供分析报告和小组展示。

(3) 应用拓展环节全班练习完成情况

课堂中学生的练习按照每一位学生、每一道题目来分析挖掘并形成报表。对于错误率超过70%的学生将会被推送为需要关注的学生, 错题率最高的三道题目会被推送为需要关注的题目, 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4) 作业环节的分组推送

课后的家庭作业根据课堂练习的情况进行分组推送, 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作业超市里挑选适合自己的作业。待作业完成后, 教师对家庭作业的提交数据进行分析。

2.应用评价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有课堂总结和教学反思两个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主要有学生的表现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学生的表现主要从学生的 课堂注意力、活动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作业完成等方面来评价。

3.应用中的注意点

(1) 不能忽视教师的评价作用

系统基于即时反馈技术, 5秒刷新一次, 不断挖掘, 直接形成可供评价的报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便捷, 然而学习过程是个性化、动态化的过程, 不能仅仅依据数字化的客观信息, 还需要教师的切实评价。因此, 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 不能忽视教师的评价作用。

(2) 即时反馈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数据来源

即时反馈的评价大多都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次练习、某一个课堂形成的, 只能作为形成性评价, 作为学生某一阶段性的学习依据。这些阶段性的数据最终汇聚成终结性评价的数据来源。

(3) 注意时间的即时性与有效性

评价的产生都是即时的, 是针对当前所学知识点、当前课堂的, 不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 在评价时需要注意时间的即时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J].云南教育 (小学教师) , 2011 (Z1) .

[2]李春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04) .

[3]吕世虎, 江懿, 李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从甘肃省教师视角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1 (05) .

3.关于数学规律教学的探索 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本文仅想通过空间图形中的有关问题,说一说如何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概括、运用规律的能力。

一、对于发现规律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发现规律是学好数学终身受用的灵丹妙药。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在其名著中阐述:“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有序。”著名数学家高斯对于规律在数学中的作用做了高度的概括,他指出:“规律是数学的灵魂。学会发现规律比多记住几条规律重要得多。”

数学中充满了规律,无处不在,“规律”被称为“灵魂”,笔者认为,规律表面上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捉摸,规律给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这是事实。例如数学中计算的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都存在着规律。

学会并善于寻找规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策略、增强技巧、提高能力几方面都有益,也是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说能否发现规律可能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但是规律是蕴藏在数学的数据或图形之中,不會直截了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要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各途径去探索、去发现、去猜测、去验证,才能把“规律”找出来给大家看。

二、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找规律。

例1、苏教版四上数学第21页有这样一道题:经过纸上的两个点可以画一条直线;经过3个点中的每两个点画直线,最多可以画3条;经过4个中的两个点呢?5个点、6个点呢?画一画,数一数,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

怎样既快又好地解决问题,仔细观察表格,点了数与直线条数的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用符号组成算式表达出来?

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前进,才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数学知识的积累不是平面直线递增,而应该是从少到多,从简到复杂逐步上升过程,也就是说从一维、二维、三维、四维(加时间先后,次序先后)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变得越聪明越能干。

(二)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来发现空间图形的规律。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我跟泰勒(杨振宇的导师)学了很多东西,他的直觉思维非常棒。”

什么是直觉思维?指在面临比较错综复杂的问题或事情时,快速再现获得的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分析,然后快速对问题或事情做出实质性的大胆判断(一般是没有得到严格证明的假设),以求一下子切入问题关键,快速地解决问题。

直觉思维不是天生的,它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宽广的知识基础,二是要善于联想,不善于联想的直觉思维或是巧合或者是低层次的。

所以直觉思维也需要从小培养与发展。

先让我从下面的例题讲起。我在六下数学总复习平面图形知识时,设计了如下问题。

例2、请你先画出大小两个正方形相连,然后按图三、图四画出阴影三角形。已知大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厘米与b厘米。思考求阴影三角形S1 、S2的面积。

分四人一组,分工合作解决下面的问题。

1、①已知:a=10,b=8,分别求阴影三角形面积S1 , S2。

②已知:a=12,b=9,分别求阴影三角形面积S1 , S2 。

2、提示:仔细观察,阴影三角形面积与什么图形面积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学范围的“空间与图形”的规律之一是运用“形变数量不变”(有的专著称为“等积变换”)。图形的形状在不断地千变万化,但是它的数量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问题时,牢牢记住这条“形变数量不变”的规律,如果不能直接求出结果,就迂回曲折寻找它的形状虽变化的相等的数量,就能迎刃而解。

三、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过:“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一个人只懂理论,不会运用理论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是“纸上谈兵”。我们应该发挥数学的力量,既机巧灵活又雄才远虑地搞好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既要善于发现规律,又要善于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六下数学总复习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例3、用一副两块不同的三角尺能画出小于180°的15°倍数的所有不同度数的角。(不能用量角器,允许画延长线。)

分组合作交流,出示思考题。

1、小于180°的15°倍数的不同度数的角究竟有多少种?(11种)

2、一副三角尺有几种不同度数的角?(4种)

3、用两块三角尺通过加与减进行拼搭,你能再搭出几种不同的角?(5种)

4、还有几种一时拼搭不出来,怎么解决?沿三角尺的边画延长线行吗?

众所周知,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应用的广泛性,这个广泛性主要表现在数学中充满了规律,运用规律能快速有效地解决一连串的数学实际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各种规律解决繁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人们的思维更发展,变得越来越聪明。

愿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教师都能聪明地灵活恰当地运用规律解决数学与日常生活、工作的有关问题。目前数学规律的教学这个宝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笔者仅以本文抛砖引玉,愿规律发挥应有的作用。

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 篇四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达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孩子们,今天几只可爱的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你们能够猜出它们是谁吗?

孩子们自由猜(小猫、小狗、小猪……)

师评:有可能也有可能说不定吆你可真敢想希望如你所愿一切皆有可能师:它们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让我们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小狗小猫小狗小猫……

师:猜猜看,接下来会是谁呢?

生:小狗小猫

师:孩子,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有规律

出示:规律

师评: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双会发现的眼睛去“找”规律。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地读一下课题,好吗?——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5.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五

找规律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布置联欢会场”──“填入场券” ──“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有规律的声音和课本中做一做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但在教学当中也有许多的不足,首先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主要以教师为主,没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说出想法,害怕掌控不了课堂,所以许多的结论都是老师自己给出的。而且在教学当中教师也未能及时规范学生们的语言,一直到最后,也没能让他们找规律时用以什么为一组进行重复排列来说规律。在观察情境图时,应引导孩子从左往右进行观察,形成学生这样一种意识。而且在观察小朋友跳舞的规律时,可以让孩子确定以谁为起点进行顺时针排列,并复习顺时针的概念,而且可以在作为起点的第一个小朋友的头上出现一个五角星,可以让孩子看的更清楚一点,确定是以他为起点。在后面做游戏“我是小小设计师”时,因为孩子的设计已经很丰富了,教师的设计如果跟孩子的重到了,就没有必要展示了。让孩子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发现了规律时,可以让孩子也做一做游戏,比如说同学们都是按照一列男生一列女生这样来坐的,可以让孩子们一组一组站起来,提高孩子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要努力改正自己在教学当中的不足。

6.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 篇六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认识新的数列即等差数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三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能初步运用规律。四 教具准备:课件五 教学过程:课前轻松,请同学们互相猜谜语。师:大家情绪这么活跃,能不能课堂上也这样。我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这节课就让同学们玩一玩,猜一猜,好不好?正式上课

一、谈话导入师:今天我们班还来了一位数学王国的小朋友,猜,他是谁?(课件出示 明明)明明觉的大家很聪明,想和大家来猜谜,你们愿意吗?(愿意)明明带来了一堆小旗子,第一组他贴出了一面。(课件出示)第二组他会贴出几面小旗子呢?你能猜出来吗?

二、初步探索

1、小组讨论,猜测明明第2组会贴出几面小旗子。2、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第二组摆出2面小旗子(二)第二组摆出3面小旗子(三)第二组摆出10面小旗子3、揭示谜底师:我们来看看明明是怎样想的吧。(课件出示)是几面小旗子?(2面)谁猜中了举一下手。其他同学虽然你们和明明的想法不一样,但是都很好,很有想法。仔细看图,你还能发现什么?(第2组比第1组多出1面旗子。)大家愿不愿意继续来猜猜明明是怎样想的?我们来听听明明是怎样说的吧。课件出示。(画外音:我想让小旗子有规律的摆放)

三、深入探讨

1、师明确要求:老师来提一个要求,请同学这次继续想出下面3组小旗子的摆放,如果同学们想和明明想的一样的几率大一些,可以多想几种情况。先自己利用小旗子代替学具摆一摆。

2、4人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想法画在纸上(播放音乐)。

3、汇报:(明确先说一说,每组摆了多少个小旗子,再说一说有什么摆放规律)第一种 1 2 3 4 5(课堂上生是指着所画小旗子来说的)规律:每次都比上一次多一面。师在纸上画出来,每组都比上一组多出一面。问:大家看明白了吗?是有规律的吗?谁和他们组想法一样?第二种 1 2 1 2 1生说出每组小旗的摆放数量,让大家共同找出其中的规律。师:谁和他们组想法一样请举手。第三种 1 2 4 7 11生说完之后,师:这么多的小旗子,大家能数的过来吗,你有更好的方法表示吗?生在黑板用数字上记录,横着记录。1 2 4 7 11+1 +2 +3 +4师引导生继续发现 1 2 3 4 都相差1。明确再继续汇报时,一人指着图说,一人在黑板上写。第四种:1 2 5 10 17(板书)第五种 1 2 4 8 16(板书)

4、汇报后,揭示谜底师:我们来看看明明是怎样想的吧.课件出示,先出示第3组,再出示4,5组。请一个学生说一说明明是按着怎样的规律去想的。师:谁和明明的想法一样,举一下手,你们真棒。如果明明能像大家一样再添上黑板上的表示方法,我想大家能看的更清楚,对吗?

5、明确课题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是又多又好。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些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6、基本练习(1)师:刚才有的同学猜的小旗的摆放是这样的出示1 10 100 1000最后一组,应是多少?(生齐答10000)师:为什么?提示:数量上是怎样有规律的变化的?几个1变成了10,几个10变成100指明答后,师总结:也就是说,每次增加10倍,就变成了下一个数。(2)师:老师也摆出了几组小旗,课件出示2 4 8 14 22 44 58师:你能不摆出图片,就猜出老师空中所要摆的数字是几吗?规律是什么,想好后,可以像黑板上的样子,写出来。指明订正,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发现。(即增加数字都相差5)

四、巩固练习师:明明从同学们的讨论中也得到了许多知识,现在他想带同学们到森林中走一走,坐一坐运动,你们想去吗?(想)不过,要去森林王国必须要闯过三关,你们能闯过去吗?(能)第一关 2 7 17 32 52第二关 100 90 70 40第三关 1 3 9每一关都让学生说一说答案,以及找出的规律。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三关都闯过了,我们就一起随着明明到达森林里去吧。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大森林里的动画美景。)师:大森林里这样美,明明做起了运动。你知道他是怎样运动的吗?出示练习十二第四、五题,学生完成。

五、拓展练习师:聪聪看大家玩的这样高兴,也来了。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拼摆游戏。课件出示,练习十二思考题。第四组该是几个圆片,是多少,应该怎样放呢?愿不愿意和聪聪一起想一想,分成4人小组,利用学具代替圆片,摆一摆想一想。

7.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 篇七

一、在实践活动中总结规律

数学找规律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教师应当充分把握住找规律教学的特点, 设计多样化的找规律题目, 调动学生探索与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拓展思维, 总结数学规律, 进而掌握基本的数学规律, 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在进行找规律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图片, 图片上画上一列圆圈, 并用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将圆圈填充满。按照红色圆圈、蓝色圆圈、红色圆圈、蓝色圆圈……这样的规律排列, 将图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到不同颜色圆圈的排列规律。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组不同颜色圆圈的排列顺序, 然后选两位学生用彩笔画在黑板上, 让其他学生一起找规律。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找规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设计一些多样化的活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 让学生自己想一下生活中类似的规律, 并与大家一同分享, 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找规律的方法。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找规律的小游戏, 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找到数学规律,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数学规律

在数学找规律教学中,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 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并理解数学规律, 通过一些找规律的练习题来进行反复比较和观察, 深入掌握找规律题目的解决方法, 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探索能力。

例如,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找规律练习题中, 要求学生按照下图所示规律在括号中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1) △○□△○□△○□…… () ……

(2) ○○○□○○○□…… () ……

(3) △△△○○△△△○○…… () ……

初步学习找规律题目, 学生会感受到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规律, 增强学生找规律的自信心。针对上述题目, 除了观察的方法之外, 还可以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找到规律, 解决问题。上图中每组图形的规律图数比较少, 再加上不能用来观察规律的省略号, 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从各个途径观察、比较图形, 发现每组中的图形排列规律。通过对上图的观察, 学生会发现第一组图形是由三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依次排列的, 那么到第31个恰好是新的一组, 进而得出第32个是圆形的答案。依次类推, 学生就能够得出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答案。通过这种深入探究、相互比较的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创造自主认知规律的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数学教师在找规律教学中, 同样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认知数学规律, 理解数学规律, 进而能够很好地运用数学规律。学生在自主认知规律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找规律的题目, 例如, 三个朋友要一起看电影, 他们需要在10个座位号中选择连着的三个座位, 有多少种选择。学生会通过自身的判断得出有8种选择的答案。思路是10减去3加上1等于8, 学生可以在练习纸上画出10个座位号, 先将第一种选法画出, 之后每个数字往后推两位, 推到数字10时正好是7次, 再加上之前的一次一共是8次, 这也就自然解决了问题。在解题的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的, 为学生创造自主认知规律的氛围,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不同类型的找规律题目, 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验数学规律, 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数学规律的本质,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其各学科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和规律性的学科, 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索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找规律教学, 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找规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艳杰.创造性使用教材, 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0 (09) :117-119.

[2]邵月芳.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05) :123-125.

8.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趣味性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97-01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提高美术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于美术课堂教学中趣味性规律进行探索,切实落实趣味性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兴趣

在探索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首先应该体现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我设计的自行车》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学生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对于自行车的理解还停留在两个轮子和一个架子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的理解水平的情况开展美术教学。这样学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强化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绘画功底比较好,想象能力比较丰富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其充分的自由和创作空间,使其脑中的新意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来。对于绘画功底一般,想象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直观的方式,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锻炼其基本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充满兴趣,学习的有效性可以保证。

二、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提高美术教学趣味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趣味性教学,教师应该注重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提高美术学习的有效性。小学生都比较喜欢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加入游戏的环节。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活动的同时,实现了很好的学习美术知识的目的。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保证,美术教学的效率会迅速提升。

例如,在学习《喜怒哀乐》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游戏,在小组内画出不同组员喜怒哀乐的表情。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出组员的表情,组成“表情包”。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到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认真玩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美术知识,提升美术能力的目的。

三、巧用信息技术,开展形象化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形象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形象化地展示美术作品,提高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

例如,在学习《我是汽车设计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術展示多种多样的汽车图片,让学生对于汽车有更加形象化的认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使学生可以以汽车模型为基础,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汽车。这个时候,学生会对于自己设计的汽车产生浓厚的兴趣,分析自己设计的汽车与多媒体屏幕上汽车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美术学习的趣味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四、拓展教学资源,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注重拓展美术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通过欣赏拓展的美术教学资源,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力和欣赏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以及人物,然后让学生画出人物的形象。通过设置这样的创作主题,学生美术创作的积极性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会具有浓厚的美术创作兴趣。

五、开展作品评比活动,推动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因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这个特点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评比活动,使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加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进行绘画。在绘画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比活动,在班级范围内对于作品进行评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好胜心的驱动下,对于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评比活动,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提升,获得成就感。还会激励一部分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美术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美术综合素养。在评比学生创作的作品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推动到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规律进行探索,对于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熏陶,对于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探索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要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相信通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能够使得小学美术趣味性越来越浓。

参考文献:

[1]黄虹.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2]万晓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9.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 篇九

田白玉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格物体。

2、通过涂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

教具:黄花6朵,红花3朵、透明胶等。

学具:学生摆的学具若干、作业纸,信封、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将有一位神秘嘉宾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为了欢迎他的到来,杨老师想用小花装饰一下教室,你们看!(出示两组不同排列的花)

2、可是哪串花更漂亮呢?你能帮老师选一选吗?

3、师:选择有规律的一串,你们都同意他的选择吗?

4、那既然大家都觉得第一串花更漂亮,现在杨老师把这串花粘到黑板上。下课后老师要把它们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得最好,回答问题声音最响亮小朋友!

二、新授:

1、问什么你们都觉得这串花更漂亮呢?谁能告诉老师理由吗?

2、生答师总结:一朵黄的一朵绿的一朵红的(用虚线划分),又是一朵黄的一朵绿的一朵红的(虚线),后面还是一朵黄的一朵绿的一朵红的。你们都是这样想得吗?

3、观察黑板上的花:老师把这些花分成了几组(3组),几朵花一组(3朵),板书:一组。(齐读)观察每组花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都是依照黄绿红这样的次序,这样我们称作依次。板书:依次。(齐读)这样一组一组不断的出现,我们叫做重复。板书:重复。(齐读)

4、小结:这些花每三朵一组按照黄绿红的颜色依次重复出现,我们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课题:规律。(齐读)

5、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齐读)

三、认识不同的规律

1、师:老师还想在教室里挂一些彩旗,谁能告诉老师下一面该是什么颜色了? 师:是黄色的吗?都猜是黄旗,(很惊讶)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2、生:因为彩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你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你真聪明!谁能说得简单一点!像老师这样说? 师:对,说得真好,它是两个为一组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依次重复的规律。强调:几个一组,依次,重复。

2、小结规律。

师:我们找到了彩旗、彩花的规律,在它们的规律中都是什么在变化?它们都是颜色变化的规律。(板书:颜色)。

3、我们的神秘嘉宾终于驾着他的筋斗云出现了,他是谁啊?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的,当他知道我们的小朋友们学会了找规律,就用他的金箍棒画了一些图形,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接受他的挑战吗?

4、出示:同颜色的三角形、圆和正方形。这些图形在颜色上有规律吗?那它们是什么有规律?

说说形状上的规律。板书:形状规律

5、师:那下面这些图形呢?(课件出示:同颜色形状的三角形)颜色形状都一样,那有什么规律呢?方向上的规律。板书:方向规律

6、师:现在你怎么想的?(出示一个小正方体、二个小正方体)

师:1个、2个、1个、2个、1个、2个,这里不仅有图形规律,还有数量规律。(板书:数量规律。)

7、从刚才的这些规律中,我们知道规律不但藏在图形的颜色中,还藏在图形的形状、方向和数量中。同学们,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呢?谁来说说?

8、小结:(对照板书)先从颜色、形状、方向和数量上观察变化,在看它们的变化是几个一组,依照什么样的次序重复出现的规律。

四、提高:

1、师:我们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法宝金箍棒都没能难道你们,于是他想知道你们是不是和他一样,有火眼金睛呢?比一比,看谁的眼力最好!这些图形的排列有规律吗?没有规律,怎样才能使它变得有规律呢?(调整图形位置)

师:现在,请你说说它的规律?这是什么变化的规律?图形和颜色都有规律。

3、出示第二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怎么改?现在图形中有几种规律?

(三个一组,两个红色的三角形一个黄色的正方形依次重复的规律。颜色、形状、数量的规律)

4、师:你们的眼力真棒。那老师要请你们再来看一看。出示一个兰色的正方形两个红色的爱心形(方向不一样)。你能看出这组图形的规律吗?只看一组,能找到规律吗?不能,那要怎么办?把这一组图形依次重复出现。

师:这些图形中包含了哪些规律?(老师引导学生把四种规律都说出来。)

五、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玩“拍手”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从一道题中找出四种规律,老师太佩服你们了,我情不自禁的想表扬一下你们!

拍手:× ×× × ×× × ××

你发现了什么?你谁能跟着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你知道杨老师想用掌声告诉你们什么吗?嘿 真棒 嘿 真棒 你们也想表扬自己吗?试试看!

2、师:除了用掌声表示规律,你们能不能用通过其它动作或者声音表示规律呢?试试看!学生汇报,上台表演。

3、你还能在教室里或生活中找到规律的呢?谁来说说?(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规律)

师:你们说得太棒了,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按规律排列的东西,规律无处不在。下面我们来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

4、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

师:自然中存在很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像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课件播放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学生欣赏,教师讲解)。

六、综合体验,创造规律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还知道了在图形的颜色、形状、方向和数量中都藏着的规律,我们还能用动作和声音创造规律。接下来你们想不想当小设计师用自己的双手通过画出规律呢?

2、出示12个没有颜色的圆形。

请用灵巧的小手按一定的规律涂一涂,比一比,看谁涂的最漂亮。

让学生自己画,老师巡查,选取画得最好的展示,全班小朋友说出他画的规律是什么。

3、你们用五颜六色的笔涂出了最美的图画,将来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设计师和画家。

七、总结

10.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 篇十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计算、观察、比较、分析中发现并总结商不变规律,会灵活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概括、总结等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探究方法,体验成功快乐,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商不变规律。教学的难点:理解商不变规律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教学准备:课件一套、自主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我们先口算几道题,大家看好了,大声说出得数,开始。4 ÷ 2 =2 8 ÷ 4 =2 32 ÷ 16 =2 24 ÷ 12 =2 20 ÷ 10 =2

200 ÷ 100 =2 24 ÷ 6 =4 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呢?(板书:被除数 除数 ? 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自主探索

以下面三题为例,研究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商会不变?

÷ 2 = 2 8 ÷ 4 = 2 32 ÷ 16 = 2 教师把三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2、汇报交流

(1)同桌交流 师:完成的同学与同桌交流一下。(2)全班交流

(3)明确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先从上往下观察······(4)小结 师:通过对这一组算式的研究,你们发现被除数和除数怎么变,商不变?生:······(3个--4人)

师: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观察,我们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2、乘

4、乘8或同时除以

2、除以

4、除以8,商不变。

3、提出猜想:通过对这一组算式的研究,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猜想?

4、举例验证 师:你认为应该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谁有办法?

看来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5、概括总结

师:谁能有一句话或一个式子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怎么变,商不变?

6、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请齐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师:读完了,想一想你有问题吗?

师:没问题了?真没问题了,那请看这里

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①(90×□)÷(30×2)=90÷30 ②(40÷5)÷(20〇5)=2 ③(1200×□)÷(400〇5)=3 师:这三道题有点简单,老师低估你们了,下面的两题有点难,有信心吗?

④(12〇□)÷(4〇□)=3 师: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谁有答案了?

师:中间填什么符号?后面填什么数呢?填3行吧?4呢?100呢?999呢?0行吧?为什么?要把这一条写上去?(板书:0除外)师:那填1.5行吧?三分之一行吧?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规律就学习这一次,老师告诉你们,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小数或同一个分数,商也不变,等你学习小数和分数乘除法时可以验证一下。

师:通过刚才的题目,你认为商不变的规律中哪几个词特别重要?

师根据学生回答,圈出重要的部分。相机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同时减同一个数,商变吧?看来被除数和除数只有同时乘或除以或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师:同学们对商不变的规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面一题看谁反应快。

2、判断

(1)480÷80=(480÷10)÷(80÷10)

(2)54÷6=(54×100)÷(6×10)

(3)2400÷80=(2400÷10)÷(80×10)

师:为什么错了?你的理由是?。

(4)30×4=(30÷2)×(4÷2)

师:你说,你说,意见不一致,谁的判断是正确的呢?老师建议大家仔细读一读算式,再读,有同学有了新的发现,你说,你说。

师:商不变的规律不能运用到了乘法算式中,只有除法算式才有商啊,看来读题很重要,包括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下面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了啊。

4、生活中有商不变的现象吗?

看来一下子想不出来,老师找了两个,一起看看。(1)小轿车2小时行100千米; 3小时行150千米; 4小时行200千米。

每小时50千米

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对,时间变了,路程变了,而每小时行驶的速度没有变。用的时间越来越多,行驶的路程也就越来越多。(用手比划)

(2)师:老师冲洗照片时收集了许多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制成了下面的图,你能看懂吗?

教师点击课件,学生观察。

师: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对,每张照片2元钱没有变。洗的照片越来越多,花的钱数也就越来越多。

(3)师:如果把单位去掉,谁还能根据这张图举出这样的例子? 师: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关键是同学们要有数学的眼光,和善于发现的眼光。

四、总结评价,提升认识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研究过程,通过口算,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变了,而商没变,于是提出了被除数和除数怎么变,商不变这个研究问题,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选择了一组算式,通过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有序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2、乘

4、乘8,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

2、除以

4、除以8,商也不变。于是我们提出了提出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的猜想,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又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验证,并且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只能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这个数不能为0,0除外,商不变。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都

11.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 篇十一

记者:您在一些著作中对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其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西方英语教学流派如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的学习和吸收,可谓兼收并蓄,请简要谈谈您的英语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章兼中:兼收并蓄是我一贯的做法。我的名字叫章兼中,曾用笔名章庸,一个“中”,一个“庸”,合起来就是中庸,取兼收并蓄的意思。我的英语教学思想主要有两方面:提倡积极有效教学法和直接拼音教学法体系。积极有效教学法中的“积极”是指师生积极动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学与教的活动;“有效”是指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化的效果。它主要由“情景、情意、结构、交际、方法”五个因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系,即在创设的英语情景中,教师指导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积极、独立和合作地学习、运用英语知识结构进行沟通;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自觉调控学习过程。直接拼音英语入门教学法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口语基础上,培养学生能根据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直接拼音和拼讀单词的能力,让学生在基本把握直接拼音、拼读能力的基础上再学字母,最后再学音标。

我的英语教育思想的发展建立在广泛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外语教学法体系和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和研究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外语教学法体系。1958年,鉴于我国中学生无法通过阅读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经实验验证,我提倡加强在情景中发展英语听说能力,这样有利于综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解决语法翻译法存在的问题,我提倡大力培养言语实践能力,使语言规则为言语实践服务;在言语实践的基础上归纳语法规则,再指导语言实践;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等原则。20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中小学生读不出、写不出单词的问题,我提出按字母、字母组合发音规律直接拼音、拼读单词的直接拼音法。20世纪70 年代后期至今,我开始对积极有效教学法和直接拼音法体系进行全面和深化的实验。20世纪80年代,外语界主流观点认为,听说读写不是我国外语教学的目标而仅仅是手段,实际目的是培养语言能力,我则认为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听说读写,而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在制订和讨论基础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目标时,我提倡发展能进行听说读写交际的能力,而不是社交能力,更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记者:您一生都坚持在中小学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请您谈谈各阶段实验研究的具体目的、内容和结论。

章兼中: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始终坚持通过外语教学实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上学期,我被派到无锡市第二中学,在那里进行了小范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目的是突破大纲规定的通过阅读培养单一的阅读能力,尝试在情景中发展听说能力,兼顾读写能力的培养。课文、语音、单词和语法等内容的教学大多在创设的情景中进行。为指导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向无锡市全体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展示,由外国教师在实验班上了一堂全英语的观摩课,并得出需要加强口语教学的结论。1958年下学期,我参与创办华东师大二附中并兼任外语教研组组长,开始了长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目的是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加强口语教学。实验的过程和结论都以文章形式发表在杂志上,如《当小老师》、《用外语上课》和《怎样组织和运用课堂用语》等。

第二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全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上海成立了中小学外语课程革新委员会,我担任课程编写组组长。我们根据当时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改革,提出九年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以听说为主,注意培养阅读和书写能力;中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中学四年级至五年级在听说读写基础上以提高读写能力为主。同时,我们还提出:建立从语言实践需要出发,语言理论为语言实践服务,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外语的新体系;根据学生语言实践需要,按一定题材安排语音、词汇、语法材料;教材内容适当集中安排,以便学生就一定题材内容有联系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语言实践基础上授予相应的语言理论知识,以便学生更自觉地掌握语言实践能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等。

第三阶段:“文革”期间,我们在二附中暗地进行了初一到高三的第一轮实验。鉴于当时政治口号式的教材很难发展日常口语和读写能力,我主张在实验中自编改革教材,探讨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方法。教材大致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革命而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锻炼身体、参加文艺活动和劳动,以及欢迎外国朋友等。第二部分:讲授10个革命英雄人物故事,并分别配有6~8幅图画,由学生用英语向全校学生宣讲。第三部分:把电影《闪闪的红星》编译成英语剧本,让学生学习。学生学完后将它搬上了学校舞台,向全校师生演出。第四部分:在学校里布置一个学生支援西藏事迹的宣传室。由学生把它翻译成英文并向全校师生宣讲。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尽管这些教材很不完善、很不系统,但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恢复高考制度后,这批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这次实验取得的成果发表在《人民教育》上。

此外,这一阶段还在小学进行了直接拼音法实验。在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革新教材进行反思之后,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会拼读单词,只会死记硬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次,我突然想到,可以不通过音标,直接根据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拼读单词。于是,我编写了《直接拼音英语入门》教材,并在小学里进行实验且效果良好。有关这一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我写入了《外语教学心理学》一书。

第四阶段:1978年~1982年,我在华师大二附中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第二轮实验。这次实验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首次采用引进教材《新概念英语》并尝试将其与本土教材相结合。在实验中,我们以引进教材为主,主要发展口语,兼顾培养读写能力;以统编教材为辅,主要发展读写能力,兼顾培养听说能力。1985年教育部全国英语教学质量调查显示,整个实验年级高三毕业高考总分93分,名列全国榜首。高三实验班学生还做了研究生的试卷,结果都合格,此外又与华东师大英语专业10位大四高材生座谈讨论,其口语水平受到组织座谈会的英语教授的欣赏。这轮实验的主要成果是形成了“情境、结构、规则、交际”教学方法体系,总结了一系列教学原则,除继续贯彻已归纳的教学原则外,增加了如初步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作为交际工具;引进教材和统编教材相结合;双基、能力和智力协调发展;各阶段严格要求,层层把关;情景、句型、语法三结合;在不增加负担的条件下适当提高程度;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教学40分钟的质量或层次;听说领先,读写逐步跟上,最后达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等等。实验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学校纷纷来实验班参观听课。根据实验结果,我发表了多篇文章并写成《外语教学心理学》一书。与此同时,我进一步总结了英语教学三段九步教学模式:“整体-部分-整体”三个阶段和“复习-导入-理解-记忆-表演-朗读-运用-书写-拓展”九个步骤,并在《小学外语教育学》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五阶段:1984年~1992年,华东师大和加拿大合作进行中小学英语积极学习的实验,旨在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面积提高薄弱学校英语教学的质量。我们选择了上海市闸北区非重点薄弱学校青云中学、闸北三小,普陀区的云岭中学和静安区的华东模范中学等同时进行实验,明确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针对薄弱学校存在的“12轻12重”的教学问题进行改革实验。小学实验从三年级开始,初中实验从初一开始。三年后,三所中学的中考成绩都超过区重点中学,甚至达到或超过了市重点中学。原先的“情景、结构、规则、交际”教学法体系提升并完善为“情景、情意、结构、交际、方法”的积极有效教学法体系,增加了“情意”和“方法”两个因素,而“结构”和“规则”合并成一个“结构”因素。实验中,我们又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特征;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情景中生动活泼、相互协调的交际活动;强化相互合作的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学会课堂学习的方法;扎实打好双基,提供足量的听、读理解输入,加强说写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层次;采用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勤运用的教学原则和情景、结构、启发、交际教学模式。后来这个方法在华东地区50多个学校进行实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六阶段:1996年~2001年,我在温州市郊区的南郊中学进行了五年实验,实验中采用直接拼音教材和通用教材(人教版)两套教材。一开始,那里的老师压力很大,甚至感到委屈。一年后,期末考试成绩却让教研员对参加实验的老师另眼相看。最后,实验班在温州市中考成绩中名列前茅。第二轮实验班的中考平均成绩居温州全市之首。此后,我们在上海市徐汇区一所薄弱学校(龙山中学)进行了初中四年直接拼音法和市编教材相结合的实验。结果,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得到扩展,听说读写能力水平大大增强,实验执教老师徐志萍后来被调任区教研员,并继续兼任实验班老师。此后她把这一方法推广到其他20几所薄弱学校,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记者:中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大学甚至硕士、博士都在为学好英语而努力。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学习英语,但效果不甚理想。您认为症结在哪里?

章兼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外语教育政策不稳定。1952年,政策规定初中和高中只教授一种外语,俄语或英语。在抗美援朝时,人们都认为英语是帝国主义语言,因此学校大多取消了英语课,开设俄语课。上世纪80年代初,政策规定没有条件的小学停开外语课,结果北京只剩下三所学校继续开设英语课。当时我就提出,可以将“没有条件的小学不开”理解成“有条件的小学可开”,于是上海的英语课得以保持。可见,政策不稳定是导致外语教学质量低下的首要因素。第二,教学方法摇摆不定,要么强调语法为纲,要么强调培养阅读能力,或者强调口语,强调任务型、强交际,这使得教师无从应对,外语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第三,英语师资质量欠佳,特别是小学,很多非外语学科的教师临时转行教英语。甚至一个教师同时教几所学校的英语课,教师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了。第四,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研究工作不重视。在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学科属于三、四级学科。在中小学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不被承认,只能转写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文章。由此造成基础外语教学法研究队伍数量不足,质量难以提高。第五,教材模式单一化,对于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研究也不够。另外,英语教学既要强调基础性,扎实打好学生双基,也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记者:我国现在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孩子在小学学习英语时开开心心,但到了中学阶段就开始感到困难,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章兼中:我认为两级分化问题的根本在小学英语教学。实际上,入门最重要,过去西方教学法流派研究的大多是入门教学。现在小学虽然开设英语课了,但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不够。小学英语教学表面上很热闹,课堂活动看起来很多,但一旦让学生用英语对话交流就不行,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学无兴趣。兴趣是靠学会英语得来的,是靠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运用英语培养出来的。只有听得懂、说得出、能读、会写,他们才有成功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仅依靠外在的激励是不会持久的。

另外就是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不解决小学、初中、高中三级分开管理的衔接问题,就很难消除两极分化现象。现在两极分化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了,而且还比较严重。小学老师说初中教学方法没衔接好,中学老师则说小学老师没教好发音,学生基础知识没掌握,高中老师又说初中英语基础不扎实,相互抱怨。现在有的地方搞一条龙实验,这种实验较适合外语学校,因为外语学校的管理制度就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统一管理的,但对于小学、初中、高中分级管理的一般学校来说,衔接就有很大难度。所以,我们还需从教学思想、目标、教材、方法等各方面整体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此外,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我还想谈几点感受。第一,在小学开设英语课问题上,我认为,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大面积开设英语课速度太快,师资跟不上,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我建议着重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和教学能力,特别是正确的语音语调的培训。在课时方面,小学英语每周2课时少了一些,学生前读后忘,效果不佳,建议适当增加1~2课时。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过多“为活动而活动、为兴趣而兴趣”的教学现象,建议教师设计蕴涵英语语言知识学习、英语技能训练和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英语活动。第二,语言教学目标定得过高和繁杂,不利于教师实施,需要务实一些。第三,教材内容脱离我国学生,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描述外国和城镇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建议重视教材联系我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实际。第四,教学方法单一化,过分强调任务型教学,以致教学过程的教学步骤1、2、3都改成任务1、2、3了。我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第五,学生自创的中国式英语太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固定结构、典型句型表情达义。最后,现在一本教材至少配3~4本练习册,校长、教师、家长迫不得已接受和实施题海战术,严重影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建议一本教材配一本练习册,加强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层次。

记者:过去10年来,我国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在部分学科里开展了双语教学实验。您如何看待我国中小学实施双语教学实验?

章兼中:对于双语教学,我自己有过这方面的学习和教学经历。我读高一时,物理教材是原版英文教材,老師用英语教授。我们一拿到新课本就急着先预习并赶快查字典,以免上课听不懂。在老师上了几个星期后,学生还是接受不了,老师只能换用中文教材,用中文教学。上世纪80年代初,我选编了一本英文代数教材,并做了中文注释,作为其他学科采用英语教学的一种补充或拓展材料,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其语言阅读能力,扩大其知识面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但这只是校本英文选读教材,不能称作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加拿大实施得比较好,其主要原因是它有比较好的双语环境。1984年以及随后几年,我参观了加拿大的几所双语学校,它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双语教学。目前我国缺乏这个环境,所以实行双语教学还比较困难。

记者:您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就组织和参与了上海外语教学大纲的制订及教材的编写工作,后来也参与了全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订。您是否同意当前《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些基本理念?

章兼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但我觉得有些问题还需探讨。比如,在指导思想上, 它以建构主义和语言习得论为指导。建构主义提倡主体性、个体性、建构性等,它们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师生之间的互为主体性;过分强调个人的自我建构往往会忽视英语知识和交际社会性的客观本质特征以及感知、学习和活用文本知识的重要性;过分强调知识被创造,忽视英语词语的社会规定性和发现英语知识内在的结构和规律性,这可能造成中国式英语的泛滥。我想外语教学还是要强调让学生发现一些基本规律,学习一些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使学习效果更好。语言习得论强调在自然的外语环境中获得语言能力,在目标上强调培养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用外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这样的目标规定得实在太高,很难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强交际的任务型教学方法,并要求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真实任务,这不但实施起来困难,还可能造成教师忽视双基训练。另外,《英语课程标准》过分强调体验性,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认知学习,这不利于我们研究学生学习掌握外语认知心理过程的规律。

记者:在英语教学研究领域,习得和学习这对概念经常被人提起。您认为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我国中小学能否实现英语习得?

章兼中:这个问题很好。现在中国很多师范院校对师范生都开设语言习得课,但没有教育实践课。我认为习得与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习得在自然情境中发生,与儿童习得母语过程相同,而学习是在课堂教学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第二,习得是在自然情境中获得的,不需要教语法知识,学习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语法结构和规则;第三,习得是无意识的,而学习是有意识的;第四,习得不需要语言示范和模仿,而语言示范和模仿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第五,习得强调在交际中实际体验,而学习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强调从理解、巩固到运用的认知过程。我国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要以学习为主,习得为辅,完全靠习得是不可能的。

记者:您早些时候在教学第一线时就开始做教学研究,现在很多领导要求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能否谈一下今后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以及对年轻一代英语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期望?

章兼中: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做科研,通过科研可以提升英语教学的理论水平,并指导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科研应该有所不同,中小学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立足自身的教学实践来研究。中小学教师应多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些。大学教师研究课题的理论性可能比较强,他们可能更多地从文献、资料等出发进行研究,但即使这样,如果他们要进行基础英语教育研究,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为中小学基础外语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今后,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重点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研究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外语教学体系。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交际本质出发来研究英语的教与学。至于方法,我还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到教学实践第一线去总结和提炼,进行实验探索和研究,解决实践问题,并上升为理论。我们还要多借鉴西方语言教育的理论与实踐经验,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这些方面,年轻一代英语教育科研工作者做出了很多成绩。此外,我觉得研究中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很重要,但人们往往认为其是小儿科而忽视,其实如果英语入门基础打不好,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俞红珍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上一篇:夏游百花谷美文下一篇:懒惰虫我们要用心看世界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