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1-14

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1.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电子商务条件下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一股浪潮迅速发展起来,而落后的物流业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本文就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物流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 现代物流 第三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 标准化

我国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催生了一大批专业性的物流企业。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的物流业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物流效益不高,与电子商务时代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落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配送基础尚不完善,技术还很落后。我国由于观念、体制和经济上的种种制约,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缓慢,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差距较大。当前,道路的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等问题亟需解决。

2.缺乏物流发展的统一规划。全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3.虽然各种形式的物流企业、配送中心发展地很迅速,但普遍信息化程度还较低。技术手段较落后,GPS、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运用得非常少;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的缺乏也造成配送体系不完整和管理体制的混乱。

4.专业人才还非常匮乏。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行业的发展涵盖了物流理论、电子商务理论、网络技术以及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对涉及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尚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框架下进行物流管理的人才要求。

二、我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

基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下物流行业发展的不足以及国外对于这一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对发展我国电子商务模式下物流行业提出几点建议:

1.正确把握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从长远发展看,均需要综合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中心的投资环境,推动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强集中管理,整合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加快物流企业的成长。

2.组建配送中心,合理规划布局。物流业是一个系统,应当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有着等级层次结构的物流企业体系。各个小区设一个综合配送中心,负责小区的供货送货;若干个小区联合起来,建立大的物流中心,负责向各个小区配送中心供货送货。还有更大的物流中心,例如港口码头、铁路站点,负责向全区甚至向国内转运物资。不同的物流企业承担不同的功能,彼此互相协作又互相支持,构成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物流企业体系。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采用了商流和物流分离的方式,由供需双方以外的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在这种模式下,生产企业专搞生产,把原材料进货供应、生产产品的销售送货等物流业务全交给物流企业去承担。物流企业是生产企业的大管家,既负责“后”勤,又负责“前”勤。这样做,物流企业才会充分有效地组织利用资源,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效益,又保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方物流是成熟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企业可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共同配送模式,削减物流企业间的不当竞争,从整体上提高供方取得价格优惠的能力,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强强联合,走规模经济之路。

4.建立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制造企业或分销企业的供应链进行监控,在客户和它的物流与信息供应商之间充当唯一“联系人”的角色。第四方物流是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同时也是发挥政府职能,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极好切入点。作为第四方物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不是物流的利益方、能实现信息共享、有能力整合所有的物流资源。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认为是我国业界和理论界所说的“第四方物流”,这是一个全新的物流理念。它是一种虚拟的物流网络平台,能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综合协同能力,促进我国物流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建立在Internet上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它作为客户间的联接点,通过合作或联盟提供快速、优质、高效、低耗的多样化服务,解决了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大大缩短了物流时间,可为企业带来利润的新增长点。目前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宏观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并且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也能提供网络化服务,我国应尽快建立这种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重点培育已经具有第四方物流雏形及有一定物流基础的物流信息平台,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

5.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发展所需要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主要进行协同电子商务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示范,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研究开发及互联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示范,多式联运条件下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包括条形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技术和电子资料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GPS)、快速反应(QR)、有效的客户反映(ECR)等现代物流设备和技术。

6.重视现代物流产业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物流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业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政府方面对这一新模式发展的关心程度和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行业内以及行业之间进行物流管理所需的网络平台和流通系统尚需进一步的完善。

总之,我国物流企业无论从自身的硬件系统还是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而言,距离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物流管理这一目标的各项要求还相距甚远。因此,发展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理论摸索并不断地摄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使之在今后的发展中尽快完善起来,以促进我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文.推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2.[2][意]M.Grazia Speranza,[瑞]Paul Stahly编.张耀平,王明志,黄艾舟,谢玉华,朱茵译:配送物流新趋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发展分析[J].经济师,2004年第5期.

2.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物流地产是物流业务的不动产载体, 是由房地产开发商、物流商、专业投资基金等主体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为其选择合适的地点, 投资建设的优质高效的物流仓储设施, 再将其出租给包括制造商、零售商、物流公司等在内的客户, 并为其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其本质是物流服务和地产服务一体化结合的产物。自2003年国际工业地产巨头普洛斯将物流地产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 我国物流地产市场飞速发展。国内对高标准物流地产的巨大需求和其稳定的收益吸引大量国内外资金涌入我国物流地产市场。据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 我国在建和运营的物流园区已有207个, 截止2007年底已达300多个, 并呈继续增加的趋势。

二、我国物流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物流地产市场在我国快速发展, 但其仍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尚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在用地过程中存在一些违规现象

由于工业用地的拿地成本大大小于商业项目的拿地成本, 在我国存在一些地产商利用对物流项目的优惠政策钻空子。许多省市规划出物流地产后, 一些企业便以低价进驻, 囤积土地, 然后转向房地产开发。某些物流园, 挂的牌子是物流园, 里面其实是各种商品的交易中心。同时存在一些做物流地产的企业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经营物流地产, 而是通过土地的一级开发, 然后通过招商把相应的地块出让给物流企业, 其目的在于土地升值而不是通过运营来获取利润。这些现象都不利于我国物流地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对风险认识不足, 存在盲目开发, 恶性竞争的现象

各类企业受廉价土地吸引, 纷纷进入物流地产业。潜在的巨大利益驱动了各地物流地产项目的快速上马, 而对如前期客源压力、运作模式压力、回收期比较长以及市场风险等风险估计不足, 缺乏前期的策划和论证, 导致了物流地产战略定位不准确、规划不充分, 造成了物流地产低水平重复建设。物流地产热, 在促进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的同时;也会形成恶性竞争, 造成设施的浪费。某些企业有时为了竞争, 建造的物流设施并不符合实际需要。据统计中国物流园区空置率已经高达6 0%左右, 其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提防泡沫的成分。

3. 物流地产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前瞻性不足

中国物流市场高度分散, 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存在, 从而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当前我国物流地产整体实力较弱, 企业规模过小专业化程度不高。与普洛斯相比, 国内物流地产开发呈现点状布局, 远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物流地产网络。物流地产是一个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 只有不断布点, 形成一定规模的仓储网络后, 才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收益率, 才能与外国物流地产大鳄抗衡。我国物流地产在规模效应和对市场的前瞻性方面仍需加强。

4. 部分物流园区政府行为浓厚, 对需求把握不准, 缺乏相关标准

为了迎合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各地政府一般会规划一些物流园区, 但是部分物流中心是领导说了算, 忽视市场导向, 对是否有需求看不准, 达不到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调研, 很多规划出来的物流园区虽然占地面积较大, 但科学度低, 在一定的程度上脱离市场的真实需要。同时, 物流地产尚未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 政府对于物流地产的开发还没有相关标准, 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究竟应该将其划入工业地产还是商业地产的意识混淆。

5. 外资企业发展迅速, 国内企业竞争压力大

目前, 国内物流地产投资正以每年2 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 而其中外资增长带动比例超过一半。外资的进入有助于推动物流地产向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目前我国物流地产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整体实力较弱, 加上体制制约、设施落后、服务滞后、管理不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发达国家物流地产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果国内企业还不赶快把握时机, 日后受制于人的现象将不可避免。

三、相关对策研究

1. 正确选择物流地产运作模式

目前我国物流地产运作模式有: (1) 地产商为投资主体, 将物业转租给物流商并代其管理; (2) 物流企业是投资建设主体, 建成后自己经营自己管理; (3) 物流商和地产商合作经营。 (4) 由第三方牵头, 联系物流商和地产商进行资源整合。第三方可以是政府或相关中介组织。物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目标, 选择合适的模式, 切忌“随大流, 一哄而上”。例如大型物流企业可以采用“普洛斯”模式与地产商合作的模式, 充分降低市场运作风险,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合作经营模式等。

2. 加强前期市场需求调研和可行性研究,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针对我国物流地产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定位不准确、规划不充分而导致的物流地产项目的失败。物流地产开发商应避免盲目乐观, 将物流地产、物流市场与物流运作紧密结合, 做好需求市场的调研与分析, 进行市场细分, 建立特色鲜明的专业物流地产;以市场为导向, 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应注重长期效应, 物流地产是长期投资和回报, 而不是利用项目套现。为减少风险可以引导物流企业加大与地产企业合作力度, 充分发挥双方优势。

3. 不断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和自身竞争力

物流地产企业应强调以客户为中心, 以信息网络做支持, 不断对企业信息化设施进行改造;提高企业的网络系统、电子单证管理、货物跟踪以及客户查询系统的管理, 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整合, 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品质;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 形成集仓储、配送、信息一体化的连锁物流配送网络, 并使得企业在各个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运营进入联网阶段;不拘泥于传统企业的既定模式, 结合实际, 勇于创新, 将物流地产、物流市场与物流运作紧密结合, 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之路。

4. 加强政府政策管理和指导, 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出台相应政策

从政策环境上, 政府应在市场导引下,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决定了政府应统筹和协调对存量资源土地的合理整合与利用, 使新建设施的土地占用政策明朗化, 出台相关政策, 设置和提高工业用地门槛, 从源头限制问题, 同时也进行事后违规查处, 对违规企业进行罚款和补交土地出让金。

(2) 对带有一定盲目性的物流地产热, 政府有责任指导企业规避并化解前期客源压力, 运作模式压力, 以及市场风险等。政府应及时召集有关专家, 制定相关的宏观规划和政策指导, 以利于物流地产的良性运转。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的同时也必须规范自身行为,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 合理规划物流园区的发展规模。

(3) 中国物流园区开发比较分散, 没有规模, 前瞻性不强, 更多是当地政府在履行这个职能。因此对于政府来说, 要学习国外物流园区的开发经验, 提高规划战略水平, 进行综合性地选点开发, 这种开发要更加接近物流产品的实际需求, 有向导地利用政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5. 引进先进管理理论, 扶持中介, 加强物流地产人才培养

培育适宜物流地产发展的软环境, 扶持国内中介组织, 提高中介行业的整体水平和自律水平,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加强物流地产人才培养, 培育出一批高级物流地产人才, 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物流地产理论研究应密切结合我国物流地产开发的主要特色展开, 应更多地关注政府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同时应重视引进国外物流地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翻译出版国外学者有关物流地产的论文集, 不仅有利于传播物流地产理论知识, 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物流地产理论的认识深度。

四、总结

物流地产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物流地产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在此过程中政府要作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计划, 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 规范物流地产的良性发展;物流地产的开发商也要作好需求市场的调研与分析, 将市场细分,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减少盲目性, 建立有特色的专业物流地产。物流地产的发展, 对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把握时机, 使得物流地产市场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物流地产旺盛的市场需求和稳定的收益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涌入。由于物流地产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成熟、不和谐的因素和问题, 如盲目投资, 违规用地, 相关标准缺乏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加强管理来加以纠正。

关键词:物流地产,问题,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陶倩:物流地产狂飙前进[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7, 8:25~29

[3]刘国庆:我国物流地产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J].商业时代, 2007, 36:21~22

3.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1.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现代物流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物流热持续升温,发展势头迅猛。广东、江苏、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行动迅速,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地政府纷纷对本地区的物流业发展作出规划,进行规范,制定政策,扶持重点项目,抓紧园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已经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占领了制高点。

1.1物流基础设施规模扩张迅速

以铁路、公路、内河水路、航空线路的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家交通建设中铁路形成了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铁路网。公路建设成效非常显著,全国公路年增里程、总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都呈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内河水路运输线路长度、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增长,数个港口都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之列。许多以交通枢纽为中心的物流基地,以及各个地方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都在加快进行。

1.2货物运输总量增加快速

宏观经济环境良好,有利于物流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部门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运输形势平稳发展,铁路、公路、水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沿海的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快以及对外贸易的增长,货物运输总量大幅度增长,各类运费方式的吞吐量都有明显增长的趋势。

1.3第三方物流服务方兴未艾

中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逐年增长,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的市场潜力很大。根据有关方面的市场调查分析:更多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在逐渐提高。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更强调物流总代理的形式,需要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同时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资料攫取等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方兴未艾。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在于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和更加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压力,而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1.4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

由于近年来我国企业生产规模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设备与物流设备的更新与现代化需求旺盛,汽车、烟草、药品、家电等行业都是物流技术装备的良好市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物流技术装备厂商也不断提高产品的水平并且开发出新产品。由于外国企业更广泛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高性能的技术装备;中国企业的产品也不断出现新品种,质量也不断提高。因此,物流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物流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2.我国现代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1)多年来一直沿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使原本是一个系统的物流业管理权限被划归若干部门,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整体物流发展战略。存在着诸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物流布局不尽合理,物流资源利用率较低;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发展缓慢,物流整体效益难以体现;物流实现方式过于单一,物流企业运用效率低下;各种运输方式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服务;行业和地方保护,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系统运作困难重重等问题。

(2)我国物流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客观要求。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大多数工商企业也缺乏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不强,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物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偏高。

(3)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很难提供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以及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服务方式和手段原始和单一,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4)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稀缺国外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的仅有十几所,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物流人才稀缺。

3.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

3.1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明显

在市场激烈竞争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和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几乎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在力图优化自己的专业供应链。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

3.2物流企业呈个性化趋势

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3.3物流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的趋势明显

各行业物流的规模、结构和要求不同,其物流需求的速度、成本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这就加速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化。中国的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关注的重点,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国内的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面临国际化竞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随着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

4.现代物流业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在新的形势下,物流产业的发展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1)现代物流是一个大跨度系统,具有大跨度性,主要表现在地域跨度大和时间跨度大。系统管理难度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高。

(2)物流系统稳定性差而动态性强,物流系统连接多个生产企业或用户,随着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难于长期稳定。

(3)现代物流系统属于中间层次范畴,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

(4)物流系统的要素十分复杂,它的运行货物遍及全部社会物资资源,将全部国民经济的复杂性最后集于一身,带来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4.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发布时间:2005-11-10 被浏览数:8150 来源:物流世界网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本文将主要谈论中国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以及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物流管理 现状 对策

1.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

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的经济活动过程。其构成要素为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信息。它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职能部门,但却涵盖了一系列相关活动,范围从制造过程的采购开始到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为止。物流活动的总体目的是实现高顾客满意度或者可感知的产品价值,必须由可接受的价格来提供服务而实现物流目标。物流一词从physical distribution发展到logistics的一个重要变革,是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职能系统整体加以管理和运行,也就是说物流本身的概念已经从对活动的概述和总结上升到管理学的层次。所谓物流管理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物流系统目标,提高向消费者和用户供应商品的效率,而对物流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的综合性活动。其特征表现为以实现顾客满意为首要目标;重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重视实现企业整体最优化;现代物流管理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以物流供应链管理为中心;他是对商品的一元化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有:

一、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二、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使企业真正围绕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理想的”服务。因此,我国应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我国国内物流业实现增加值为78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成为拉动GDP增长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国内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5594亿元,增长11.3%,占同期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13.1%,占同期第三产业投资的21.1%。进入2004年以来,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带动,我国物流业以更好的速度前进,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最近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社会物流货物总额达821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7%。总的来说,中国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方法都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2.1.企业对物流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厂商把经营重点都放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上,对物流管理比较粗放。为了寻求更多的效益,目前很多商家都十分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想方设法从这两个环节中找利润,却往往对物流中潜在的利润视而不见。除了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物流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不少地区和主管部门也未能意识到物流管理对市场流通、经济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导致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给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带来不利影响。买方市场的出现及加入WTO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物流管理。实践表明,加强物流管理是企业从内部找利润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增强外部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副局长邸建凯说,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专业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外跨国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其成熟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占有明显优势,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着手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已十分紧迫。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加强物流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开始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并已显现效益。如海尔集团通过实施物流重组,使物流能力成为海尔的核心竞争能力,空调事业部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现代物流中心库,库管人员从原来389名减少到49名,管理费用大大降低,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费用1200万元。广州市商业储运公司与全国130多个城市的储运企业结成运输中转网络,通过相互协作,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日平均商品储存量超过10万吨,商品运输和和配送量超过100万吨,形成高效的物流体系。

2.2.力量分散。许多企业很难同时在生产、采购、运输、仓储上同时达到规模经济,同时造成资源闲置。如仓库,一般按最大存储量设计,当没有达到最大存储量时,仓库有一部分闲置,企业经理们有没有主动去市场上找客源,利用这部分仓库存储别人的货物,即使想过但很少付于行动。而且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小,提供的物流服务档次低、利润率低。在对57家企业调查时发现,规模比较大的储运企业有8家(全国分公司有8家以上),占14%;中型储运企业有11家(分公司3家到7家),占19.3%;大型运输企业有6家,占10.5%;中型运输企业有11家,占19.3%,其余21家企业都是小型仓储运输企业。一些小企业很难提供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满足跨国集团、IT企业、医药企业及其它高科技产品企业的要求,低附加值服务也导致企业利润率极低。目前,在市场中的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都不大,有的甚至只是几个人和几台车。少数大型传统企业转化而来的物流企业和具有较强实力的新兴物流企业又还处在转变与整合之中或起步阶段,尚未出现实力雄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占有显著优势的领先物流企业,能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有效物流服务的企业极为有限,更不用说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有效物流服务了。再就是很多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与控制的经验和技术比较差,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也比较低,整体物流运作效率不高,专业优势不明显,有时甚至还比不上用户自营物流的效率。而且国内很多物流企业的经营属于短期行为,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期战略。如果企业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长远目标,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倒下。

2.3.信息化和标准化不高。当今世界,企业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物流职能是企业主要职能之一,因此被誉为“第三方利润源泉”,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一体化”过程,只有将三者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基本模式,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已大势所趋。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信息收集、处理的效率非常低,很多企业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配备了电脑,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信息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他是协调各部门的基础。信息技术被视为是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它在不断地提高速度和能力,同时又在降低成本,新技术日新月异,现在被广泛应用的有电子数据交换(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技术,这些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都很低。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历了20余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各主要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也已形成各自的一套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形成,并没有考虑到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现有技术标准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制约了物流的协调运作,突出表现在托盘、包装、信息技术等通用设备与技术上面。铁路、公路、海运、民航、工业部门物流系统,都有自己的或选择不同的物流标准,形式多样,版本不一。除了经济上的直接损失,还造成人力、时间、效率等方面无法估算的损失。物流标准化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直接影响到物流标准化的实施。国家标准《储运单元条码》颁布后,实际应用正确率不足15%,没有实现规范物流条码的预期目的。如我国集装箱运输仅占总货运量的20%,而世界

平均水平是65%。

2.4.人才方面。跨国物流公司在华业务的开展,对物流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跨国公司通过储备、垄断物流人才来为扩张在华市场做准备,显然已成为跨国物流巨头实现其“中国蓝图”的至关重要的一环。UPS为满足市场扩大、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在华的员工队伍。下一步在中国人才需求将覆盖市场营销、供应链解决方案、系统维护等物流相关领域。业内人士估计,考虑到去年UPS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同比增长45%,及今年第二季度出口量比去年同期飙升近70%的迅猛势头,其对人才的需求将相当大。联邦快递相关人士表示,今后几年,公司在中国的员工每年都将新增300人。但是,在跨国物流巨头人员需求即将大幅增加的同时,中国国内物流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短期内难以缓解。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一项调查,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60余万人。业内专家表示,未来7至10年,中国都将处于物流人才需求的高峰期,人才缺口会持续扩大。2003年底,全国有47所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在校生约5000人。而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大专以上院校达100多所。据预测,未来5年我国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达15万人左右。目前,物流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与市场需要之间严重脱节。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更无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2.5在物流管理体制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管理分工较细,各领域都分别设置道路若干个部,自成体系,多头领导,对物流这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来说,他涉及的部门也很多,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各物流企业或机构只服务于本部门或本地区,只对其上级管理机关负责,而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却很少。这种纵向集中、横向分散的物流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便显露出不适应性。表现在:物流体制的横向分散,既不利于国家对物流的统一规划,还造成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的落后以及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而物流体制的纵向集中,造成对物流经营管理的轻视。此外,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3.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对策

3.1要提高认识,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根据现代物流原理及供应链理论,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包括仓储、运输在内的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对于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具有重要

意义。

3.2培养具有资金雄厚、海外服务网络强大、行业知识和运作经验丰富、管理科学、信息系统为主的技术手段等方面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物流业属于寡头市场,其形成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但是,入世后国外物流巨头的加入必然会加速这一进程,中国物流业必须未雨绸缪,要通过资产重组、联合等途径,进行行业结构调整。中国的仓储、运输等物流设施数量较多,但功能与服务完善、拥有全国网络的大型物流企业很少,绝大多数设施由区域性的小企业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和网络,组织化程度很低,与生产企业的需要很不适应。利用现有物流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盘活存量资产,是大势所趋,也是避免重复建设和造成现有设施的浪费与闲置的重要途径。广大仓储运输等物流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改革、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增强市场辐射能力,提高物流管理组织化程度。推动中国物流业更快地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与国外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国内

市场,从而进军国际市场。

3.3大力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除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外,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大力推动也是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现代物流理念的广泛传播,强化了企业对物流现代化管理的认识,并推动了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各级政府的鼓励政策推动了各行各业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随着ERP等综合业务系统和专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IT企业的主动出击,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大跳跃。

3.4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次,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政府应当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让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政府应当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借鉴国际经验,在物流产业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即根据其受教育的程度、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确认其所能从事的物流工作。最后,要加强物流师资与教材建设。物流人才

培养要产、学、研相结合。3.5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建立物流行业管理体制,对物流行业的各方面进行统一管理。

再次,建立全国物流网络,加强横向联合。最后,政府规划的过程中,积极地研究和制定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但在交通专项规划中,对关系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种物流基础设施要进行统筹规划,并注意协调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物流设施发展规划,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从国外经验看,从物流管理中获取的效益相当可观,但由于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晚,观念、技术都有待提高,物流管理这个“第三利润源泉”能否喷涌而出,给国内企业带来滚滚财源,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加入WTO、电子商务的冲击、西部开发的影响,今后五年也就是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将是中国的物流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物流行业已进入了一个高需求、高发展的阶段,中国物流服务企业以及系统集成与设备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调整市场定位,学习或引进国外的先进物流技术,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与提高我国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物流管理现代化一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5.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现状与问题:

中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方面,中国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更何况面向的是更进一步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中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

发展与未来:

6.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蔬瓜、优质食用菌、养殖业等几大产业。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3.9亿元,比上年增2.2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51元,比上年增16.28%。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亮点纷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总体上农业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我县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对症下药,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我谈谈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制约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结构调整步子不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虽说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比较落后,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虽然我县的农业品牌有了一些,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打得响的品牌,能代表我县的形象。品种的多乱杂、产业的小而全,无疑影响了主打产业的规模发展。

2、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多,难以加快发展步伐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二是没有经费搞示范、推广工作;三是没有经费对病虫害的防控;四是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没有经费。这些都阻碍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我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员,参加了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工作,不说政府给予什么奖励,就连下乡补助都没有,甚至出现过因为没有经费而半途停止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农业局没有什么收费项目,靠的就只有财政拔款,财政没有投入,就直接影响到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度。再有就是病虫害的防控,据我了解八十年代我县的柑桔可以说是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就是因为这个柑桔的“黄龙病”,没有受到重视,也缺少经费来防治,几年时间就没有了,给了这个新兴产业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3、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键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出现脱节现象 由于体制原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部分流失,技术人员存在着非农业化、专业化,且严重缺乏推广经费;现有的技术人员推广手段和推广方法落后,在推广农业技术上,只限于举办一些季节性技术培训,发放一些技术资料,无法开展新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据我了解到,由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是政府直接来管理,大部分的技术人员从事的不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指导服务工作,而是政府抽来作其他工作,还有个别乡镇农技人员借口乡镇中心工作任务繁重,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如2006年晚稻水稻良种补贴是80万元,只使用了不到35万元,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现在的马铃薯、龙安的大蒜、葵阳的番茄、蘑菇等等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为什么发展不上规模,形成不了优势产业。这就说明了缺少引导和服务。

4、技术力量单薄,服务装备落后

一是农技推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技术人才少,服务设备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技术骨干老化,推广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象我们单位,现有初级技术人员20多个,中级的14个,高级的没有,农技推广队伍薄弱,既缺经费,又缺人员,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5、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带动型龙头企业

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全县3个省级、4个市级龙头企业中,没有一个是种植业企业,都是养殖业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25%,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资源多,适宜加工的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优势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6、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据统计2007年全县农业劳动力者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7%,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不足50%,而且广大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意识不强,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支农措施,构筑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

积极争取县财政、计划、农业综合开放等多方面的支持。整合资金,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县、乡、村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提高,才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对病虫害的防控、农民技能的提高。同时要提高专项追加经费的到位率。要加强资金的审计管理和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堵住漏洞,防止截留,确保经费按时到位。经费的到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力量,来充实技术推广队伍,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队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依靠。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二是要巩固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添臵必要的仪器设备;三是要妥善解决农技人员的工资补助等后顾之忧,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四是要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要尽快转变观念,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市场信息服务。六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

3、找准切入点,着重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找准切入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成败的关键,那个产业适合发展,那个不适合发展,要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习惯,选准产业、找准模式,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把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不能盲目套别人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随意发展,今年发展这个,明年又发展另一个。它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的任务。我记得前几年我县也发展过好几个产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发展这个,明年又发展另一个,到头来一个也上不了规模、一个也发展不起来,而且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现在我们县有几个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象沙塘的优质米、龙安的大蒜、葵阳的番茄、大平山的茄子、马铃薯、石南的大白菜、兴业黄金桔等等,就拿兴业黄金桔来说,要想发展起来,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我想把它与当地旅游资源、鹿峰山风景区结合起来,在风景区的附近种上我们的兴业黄金桔,这样形成了生态果园—旅游休闲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既可以供游客旅游观光、品尝游乐,又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知名度,从而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游的品牌。黄金桔将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

4、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我们县现在最缺的就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引进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5、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重发展沙塘优质米、龙安大蒜、葵阳番茄、大平山茄子、马铃薯等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狠抓标准化生产,打造我县拳头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提高订单农业的成功率和履约率。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夯实增粗农业产业链。

6、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7.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近年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扬州市的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3.29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3.4%,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其中,三产增加值558.11亿元,增长14.5%。2008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达1.38亿吨,增长10.2%;货物周转量94.72亿吨公里,增长14.5%;客运量1.04亿人次,增长9.8%,旅客周转量61.27亿人公里,增长10.5%;港口货物吞吐量5787万吨,增长9.3%,其中外贸吞吐量370万吨,增长11.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98万标箱,较上年增长5.6%。此外,扬州近年来积极抢抓国际和周边发达地区产业扩散、梯度转移以及沿江大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通过加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纺织、石化、汽车及船舶制造、电工电缆、电子信息、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高科技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群落,经济布局进一步向沿江、重点地区和产业园区集中。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迅速壮大的特色产业为扬州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扬州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扬州的现代物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改进和完善。本文在客观分析扬州现代物流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扬州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

1 扬州现代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1.1 对现代物流业发展认识不清

现代物流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复合型服务产业。随着经济市场化、竞争国际化趋势的加强,现代物流作为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影响众多领域发展的潜在大市场,开始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但是,扬州不少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物流业与物流园、物流园与工业园、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不清,有的甚至把物流仅仅等同于运输或仓储,致使实践中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认为扬州的物流已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引进现代物流理念,用现代物流替代传统物流缺乏紧迫感;二是过分夸大现代物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物流对现代制造业的配套服务的社会效益,过分夸大园区建设的作用,忽视物流业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必须要有物的有效需求。此外,扬州不少生产经营企业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也认识不足,在观念上存在着“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有关发展现代企业物流理论研讨的多,而实际推动落实的少。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扬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1.2 物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外地的成功经验表明,物流业是“引致产业”,又叫“跟进产业”,是指跟着产业发展而来的,有物才有流。比如张家港保税物流园、浙江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仪征上汽赛克物流、三笑物流和宝胜物流,无一不是依托优势产业发展起来的。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或有效的物流需求,就不可能有这些物流集聚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从目前扬州物流市场供求情况来看,扬州物流市场供求结构不尽合理,客观上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首先,扬州几个物流园区、港口物流园虽地处市开发区,但区内临港工业欠发达,缺乏大进大出的制造业企业。据了解,2007年实现吞吐量28万TEU商品箱中就有10万箱空箱,再去掉外地转运的,属本地企业用箱大约只有12万TEU,加上出口加工区尚处在成长期,导致集装箱物流业务发展迟缓。其次,扬州不少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不愿将物流部分剥离、独立运营或外包。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严重浪费资源,造成对物流有效需求的不足,抑制了专业化、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再次,扬州公铁水物流集聚区和商贸物流园由于对市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整合不够,集聚效应尚未形成。同时,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水平滞后、物流服务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物流消费者和工商企业对物流业务的需求。

1.3 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扬州现有物流企业隶属于不同部门,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水平差。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提供单项或分块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功能主要停留在运输、储存和城市配送上,而相关的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增值服务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扬州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不少物流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物流专业化操作程度不高,这直接导致了物流企业作业效率低下,物流成本较高,从而很难为生产经营企业提供综合优质的物流服务。据调查,扬州市现有一万多家物流企业中,70%以上属于传统的运输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仅拥有1.5辆车,这些企业不仅层次低、实力弱、装备设施差,而且分布零散,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再从工业企业看,扬州市仓储、运输等物流功能自有化程度较高,企业自有仓储占全社会仓储面积的70%以上,同时,新建项目基本上配有仓储物流用地,也不利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物流园区的发展。

1.4 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软硬环境亟待改善

近年来,尽管扬州市市委、市政府为引导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软硬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从领导体制看,目前,新近成立的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基本形成了畅顺的工作网络体系,但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在物流业的领导和组织方面还处于缺位状态。从政策支持看,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物流业发展政策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比较严重,行政效率低,发展门槛高。从基础设施看,由于投入不足,有关物流园区的港口和外环路等设施尚未成形,园区内部路网也不配套。此外,扬州现代物流发展中还存在“四个不对接”:一是物流规划不对接;市物流业和四大物流园区均编制了发展规划,但各县(市、区)却均无系统的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发展还处于无序状态。二是物流信息不对接;全市缺乏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标准,难以实现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各园区目前均未建成物流信息化服务系统;三是政策措施不对接;各园区执行的物流业发展政策不一致,尤其是土地价格高低悬殊较大。由于标准不一,导致物流市场无序竞争,为争夺投资,有的园区不按功能定位招商,来者不拒,扰乱了物流市场发展。四是各种运输方式不对接;特别是公水铁三种运输方式短时间内还难以无缝对接,交通跨江对接、铁路进港口目标仍很遥远。

1.5 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复杂而又庞大的工作,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土木工程学、信息学、外语、法律等众多专业领域。无论是宏观物流规划,还是物流园区管理、物流企业运作,都必须要有众多的专业型物流人才的支撑。目前,扬州物流企业大多数是从传统物流发展起来的,从事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的人员较多,物流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现有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专业训练,多为半路出道,严重缺乏现代先进物流理念,而真正能够从事专业物流规划、设计与能够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物流服务功能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 扬州现代物流发展对策

2.1 加大物流宣传力度,树立现代物流理念

要通过对物流的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理念,使全社会认识到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政府各有关部门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扬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使物流企业认识到现代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上的重要性。目前,国内现有的广告中已越来越多的看到国外物流企业的身影,而国内物流企业在宣传方面力度相当不够,通过互联网建立自己网站的国内物流企业为数还比较少,已有的也多以物流业务操作为主,且物流宣传还存在宣传创意不够、宣传营销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扬州的物流企业应逐步改变旧有的、落后的物流观念,树立现代物流理念。要通过在企业内部加强现代物流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物流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流程、新模式;要切实增强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意识,摒弃过去那种封闭经营的作风,以用户需求为己任,准确确立企业的市场定位,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要增强现代物流业的开放意识,既看到自己的特色,又看到存在的差距,积极与先进国家加强国际物流合作,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学习人家物流管理经验来提升扬州物流的发展层次。

2.2 规范物流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现代物流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性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必须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市场体制还不十分完善,不少企业对现代物流还存在模糊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供应、税收、人才和服务等方面给予物流企业发展制定更优惠的政策,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物流业的发展,推动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勇于挑战国内国际先进物流发展企业。其次,应逐步建立并完善与扬州物流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机制,规范和整顿扬州物流市场秩序,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通过建立市场准入机制,提高物流行政办事效率,规范行业收费行为,取消无证经营,打击垄断等不良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物流市场运营环境。第三,要加强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评定中介组织,使信用评定做到公平、公正、透明、真实。第四,要积极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制订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作用,促进行业自律,从而真正为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物流园区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其涉及部门多、影响范围广,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投资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如果不对物流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就盲目投资建设,其风险将是十分巨大的。做好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首先,要认真做好物流园区的地区总体规划。物流园区的建设,要在市政府物流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所辖县市应从全市物流园区规划布局一盘棋的大局出发,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对物流园区进行规划,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物流网络规划体系。在规划物流园区时,要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的原则,必要时可先从物流中心做起,走专业化、社会化、本土化的道路。切不可不顾地区客观实际情况,盲目照搬或相互攀比,造成物流园区重复建设。其次,要认真做好物流园区的科学选址。物流园区的选址要与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相协调,要考虑城市交通通信条件、城市工商产业分布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园区发展对于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以及与城市环境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等相协调。第三,要切实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战略原则,目前,需加快推进港口物流园、石化物流中心、公铁水物流集聚区、广陵商贸物流园等四大物流园启动区的建设,力争用一两年左右的时间,提高扬州市物流业的专业化、聚集化发展水平,逐步使其成为全市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区和中坚力量。

2.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培育规模物流企业

扬州的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推动。对此,政府应制订促进和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排忧解难。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担负起交通系统、信息系统、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等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尽快提高各种物流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其次,政府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积极运用财政、信贷等杠杠,引导资金增加现代物流发展投入,支持重点物流发展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现代物流,并在财税、投融资等政策方面享受优厚待遇。第三,进一步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在统一规划的物流园区内设立物流企业、建设物流项目。经批准项目占用耕地的,由国土部门统一平衡解决,用地价格及相关配套费用可以按收费标准下限征收。第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为条件,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政府可以按照不同的物流企业类型,分门别类采取措施来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对作为市重点培育的物流企业,可以制定“一企一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促使企业形成更有效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5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信息化是物流业现代化的龙头和纽带,是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的基础。现代物流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必须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撑,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资源。通过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实现物流资源信息共享,使每个单位都能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上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从而以最低的成本迅速建立自己的物流网络。目前,扬州要着重统筹规划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要尽快建立以EDI为基础的,将各个物流园区、中心、各物流企业联网,并且和长三角区域内各主要城市联网的地区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真正实现公路、水路、铁路、海关、商检、大中型骨干企业等单位的运输单证电子报文的数据交换,并在此基础上与市政府网络、各有关单位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的区域性EDI信息网络和数据交换平台。对此,扬州近期要尽快研究和规划设计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推进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做到与上海、南京等地的物流信息平台相衔接,以互通信息。与此同时,要积极推广应用物流先进技术,鼓励物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物流企业信息化,使更多物流企业能进行网上下单、网上签收、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并能实行对货物的全程监控。有条件的物流企业要率先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广泛开展对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

2.6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物流企业的发展、变革与壮大离开人才就无从谈起,熟悉并精通物流业务的专业人才是打造扬州现代物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而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尤其是物流高级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现代物流的崛起和快速发展。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中,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资等全面紧缺,而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掌握现代物流理论、懂经济、精管理、会外语的中高级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扬州物流与物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目前,扬州的物流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专门训练,多为半路出道,严重缺乏现代先进物流理念。因此,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当前发展扬州现代物流的当务之急。相比较而言,专业学历教育时间较长,人才培养周期较慢,很难满足扬州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缺口。为了尽快解决扬州物流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当前应着重强化物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推行物流从业人员资格证和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采购师、培训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尤其要重视对物流在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在职业培训教育方式上应形式多样,可采取在职短期进修、专题考察、挂职锻炼等方式,也可采取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学习与交流等形式。

摘要: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现代物流业正成为各地区、各企业乃至国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新型力量源泉。在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的今天,扬州如何抓住机遇,在现代物流业发展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是摆在扬州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文中结合扬州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客观分析了扬州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发展扬州现代物流进行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现代物流,城市物流,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扬州市统计局.2008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4-21]http://www.yzstats.gov.cn.

[2]吉爱平,朱华斌.借势长三角发展扬州物流业[J].长三角,2007,(2).

[3]扬州市经贸委交通运输处.扬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12).

8.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及“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步确立,第三方物流作为物流业中坚力量,在我国得到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国市场已有近51万家物流企业,但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加快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一、第三方物流概述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源于企业业务的外包。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中国国家标准GB/T18354 -2006《物流术语》中,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是“独立于供需双方为客户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或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第三方物流是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的连接纽带,它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

目前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处于发展积累阶段,其正在从成长期向成熟期逐步过渡。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构呈现多样化。大体分为四类: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形成的物流企业;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二是总体规模偏小。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注冊资本低于5万元的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多,大型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不多,高于一千万的大型物流企业占总比例小。三是第三方物流总体上实行粗放经营格局。主营业务集中在提供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少,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企业不多,尚未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四是物流企业发展形成了区域化格局。目前我国在东部地区形成了环渤海物流圈、长三角物流圈、珠三角物流圈和环台湾海峡物流圈,受经济发展和地域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南北方、城乡第三方物流发展均出现不平衡现象。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供需不平衡矛盾依然存在。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社会化程度依然不高,企业物流外包层次低,物流服务内部化特征明显。另外,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单一,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引发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便利程度差等问题,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很难适应现代物流追求动态运作、快速响应的要求。

二是缺乏专业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根据调查,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4%,硕士以上学历15%。虽然中国物流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但真正懂得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相对较少。职业教育人才贫瘠,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

三是发展环境需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国关于第三方物流的体制和政策陆续出台,但一些制约物流业发展的“顽症”仍然存在。比如,税负较重、重复纳税,过路、过桥费过高,公路“乱收费、乱罚款”,配送车辆进城难,物流业用地难、地价高等等。这些问题导致物流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货物流通不畅,物流企业不堪重负。

四是政策体制有待完善。政府部门要重视物流部分领域出现的外资垄断现象。总体来说,外资进入中国物流利大于弊。但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包括外资在部分领域出现的垄断现象。在物流业的三个领域中,外资已经占据了短期内难以打破的垄断地位。这三个领域分别是国际快递、航运物流。进入中国的国外制造企业。餐饮企业带来的物流业务,如汽车物流、特种钢材物流等。最为明显的是国际快递领域。政府要从生产链的角度,认识外资进入物流领域对我国整个产生链的影响,要清醒地认识到外资企业的潜在威胁性和真实威胁力。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不断创新经营理念,积极培育专业化、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集团。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一体化的物流理念,建立可持续的循环供应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物流系统优化为基础,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为手段,构筑完整的综合价值链,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专业化、全过程的物流服务。同时还要注重售后服务,巩固已有的客户关系,发掘新的潜在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是加大物流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物流设施科技的投入,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建立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运作网络,构建现代物流业体系发达的神经系统。真正做到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和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建立一个有效的客户信息反馈系统,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并有效地降级企业的营运成本。

三是开发智力资源,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理论研究。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通过高起点招聘、加强培训、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是推动企业间资源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整合。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应立足于物流功能整合和信息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造传统物流运作方式。引导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整合方式,提高企业集中度。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盟合作,应对竞争压力。

五是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国家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出台相关物流运作标准和相关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市场的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政府对现代物流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实现物流向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转变。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整合物流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减轻资源环境负担为主要目标;以改善管理、培养人才,完善行业管理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多业联动、有机融合、包容发展为依托;以信息化、标准化、科技创新为手段,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自然灾害情况报告范文下一篇:庆祝元旦跨年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