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05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五种地形的比例,知道我国地形的特点。

2、知道山区发展的优势和缺陷,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山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三、课前准备

1.教师为每一学生准备等高线地形图(教材中)

2.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逐一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2、讲授新课:

板书: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开发利用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录像,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两组共同讨论问题: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共同讨论问题: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2.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小草和大树》讲述的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逆境中奋发努力、脱颖而出的艰辛历程, 歌颂了逆境成才的奋斗精神, 展现了主人公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她用自己和两个妹妹的成功证明了无论是“小草”还是“大树”,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一样可以有自己的事业, 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样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只要努力奋斗, 在逆境中也能创造奇迹。这篇课文与本单元另两篇课文一起, 共同表达了“奋斗与生存”的教育主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 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等比喻句的含义。

2.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感悟夏洛蒂艰辛而又壮丽的逆境成才经历, 体会夏洛蒂的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

教学过程

一、由题生疑, 带疑读文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 题目叫《小草和大树》。

乍一看课题, 像是一篇童话或者寓言故事的题目, 但是这篇课文既不是童话, 也不是寓言, 而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 开门见山, 三言两语, 直奔课题, 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文本上。同时由题生疑,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看了这个题目, 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课文写的是谁的经历?课文实际上写了这个人的什么事情?为什么以“小草和大树”作为课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暗示、对比、启发等手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题, 开始在课堂上与“小草、大树”的精神交往, 由初步的感觉开始到后来深刻的质疑, 都是在带着自己的思考学习课文。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 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课文, 为与主人公展开心灵对话打下基础。

3.

同学们,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去了解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吧。

二、自学字词, 了解大意

1. 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 解决了什么问题?课文写的是谁?这个人是英国人, 名字不好读, 我们先来读一读。 (出示:夏洛蒂·勃朗特) 学生读。

课文写的是什么事情?学生讨论交流, 互相启发补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主人公夏洛蒂·勃朗特以及她的代表作《简·爱》。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生字新词。

(1) 出示生字, 指名学生朗读, 及时正音, 读正确。

堪称逆境撇下前辈

狭窄权衡铅笔钢铁

(2) 分组出示词语。

嗷嗷待哺节衣缩食惴惴不安寥寥无几 (夏洛蒂的逆境)

要强好胜孜孜不倦脱颖而出大名鼎鼎 (夏洛蒂的成功)

指名读词语, 提醒学生重点注意加点的字词要读正确,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齐读。

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交流加点字的含义, 然后理解和讨论词语的含义。

教师启发:你能看出这两组词语的区别吗?说说自己对这两组词语整体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小结:对, 成功前的夏洛蒂和成功后的夏洛蒂的区别, 当然, 我们也能从这些词语看出夏洛蒂的成功之路绝不平坦, 相反却非常坎坷, 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 因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 教学生字词时不必面面俱到, 重点在于教学生不会的和易错的。让学生比较这两组词语, 了解成功前的夏洛蒂和成功后的夏洛蒂的区别之大, 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 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3.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多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并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随时指导, 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 形成板书, 如下: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同时, 对整个事件有了一些了解, 了解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当学生明确事件的发展过程后, 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更加清楚。这就为学生深入发掘课文内涵、体味精彩细节、感受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5. 同学们, 我们已经读通了课文, 那么, 你现在能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吗?为什么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

文中几次提到“小草和大树”? (3处)

请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联系上下文, 仔细揣摩, 并在书上写下批注, 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指名学生读读刚才画出的句子, 交流自己的感受, 引导所有的学生认真听, 收集有效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阅读文本, 是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读完课文后, 他们一定有自己的见解, 教师组织学生写批注, 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课堂上, 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阅读感受, 也为教师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和内容提供了可能。

三、深入研读, 感悟精神

1. 默读圈画, 品读文字

课文用“小草和大树”为题, 是有深刻含义的。同学们, 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夏洛蒂的生活, 感受夏洛蒂的内心。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夏洛蒂逆境成才的故事, 就会明白题目的含义。

默读课文, 提出要求:用“___”画出夏洛蒂遭遇的困境, 用画出她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句子。边读边想, 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学生自由交流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下面四个方面交流。

(1) 夏洛蒂生活艰辛———不放弃学习;

(2) 夏洛蒂求助遭讽———不惧怕打击;

(3) 夏洛蒂写诗遇挫———不退缩叹息;

(4) 夏洛蒂创作艰难———不浪费时间。

3. 理解课题“小草和大树”的含义。

出示句子: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挑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

“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是什么? (回顾前面骚塞的话加以理解) 如果骚塞听到了她们的宣战, 会怎么想呢?

设计意图:只有充分了解主人公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 才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 才能真正被夏洛蒂的所作所为感动。此处的问题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关注事件的背景, 对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 你能读懂这句话吗?以“小草和大树”为题的妙处在哪里呢?

四、总结全文, 链接课外

1. 夏洛蒂姐妹的成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指导学生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

2. 课文只是夏洛蒂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

要想更多地了解课文中的故事, 了解夏洛蒂·勃朗特这个人, 大家课后可以阅读《简·爱》这部经典著作, 相信会给你很多启发。

五、识记生字, 指导写字

识记本课生字字形, 指导写字。

3.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4.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课题: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

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创设情境,教学教材

课型:新授课 检查预习:一,填空题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地区,属()带,少数地区位于()带,没有()。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的东部,()洋西岸.3、我国陆地面积约()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位.二,选择题

1、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我国位于()A亚洲东部、太平洋东岸 B欧洲东部、大西洋东岸 C亚洲南部、印度洋北岸 D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下列海洋中,属于我国内海的是()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我国领土最北端位于()

A黑龙江省黑龙江 B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C黑龙江省漠河 D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4、当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海南岛已经开始春耕,这是由于我国()A地势西高东低 B海陆位置不同 C东西跨经度大 D南北跨纬度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通过刚才的图片,谁能描述一下山地的特征。

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山的走向是指山脉的延伸方向。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问: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 探究合作

4.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1)我们来看一下新疆的地形。(2)指导学生填表

5.(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6.指导关于四大高原的活动。师总结。

7.(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深受地形的影响。

拓展提升

说一说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提升检查:

1.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区为()

B.丘陵、高原、平原 D.盆地、高原。平原 A.高山、高原、盆地

C.平原、丘陵、盆地

2.我国平原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A.1/10左右 B.1/20左右 C.1/5左右 D.1/3左右

3.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东北一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昆仑山

D.天山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阴山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B.天山是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 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D.大兴安岭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分界线 5.下列山脉既是东西走向山脉,义是阶梯界线的是()A.天山 B.昆仑山

C.祁连山

D.巫山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作业]

1,完成本节课的“填充图册”.2,完成本节课的“一课三练”.3,复习上过的课,预习下一节课

板书设计

富蕴县库尔特乡双语寄宿制中学

叶斯波力

5.《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内容有三点:一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二是“地形复杂多样”,三是“山区面积广大”。教学之后,结合“国培”学习的理论指导,反思如下:

一、处理教学重点方面:

1、学习《初中地理“地图”的有效教学策略》后,我注意帮助学生进行“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的思维转换,由地图入手,通过分析分层设色地图的指导阅读,学生对“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内容掌握较快,基本上能理解三级阶梯的高低不同,教学效果明显;

2、根据《初中地理“地图”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地形的特征,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不同地形的特征,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很快找出五种不同地形类型。

3、让学生制作小模型,注明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学生兴趣浓,热情高,掌握牢。

二、难点突破方面:

1、通过制作模型,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了山脉的地形分布中所起的“骨架”作用;

2、学生先掌握了我国地形总体特征后,理解我国五种地形比例,特别是山区面积广大就比较容易,费时较少;

3、在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时,抓住山区特征去分析“自然灾害”,抓住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对“交通”的影响去分析我国贫困县的分布,学生感受真切实在。

三、教学方法方面:

运用图导法,学生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学效果明显。

四、不足之处:

6.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案例 篇六

比较成功方面:

1、知识点衔接过渡处理较好,如由“大河向西流……”这句歌词引出为什么大河向西流,这与我国地势有什么关系,我国地势有什么特征。

2、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3、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 ,把知识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图象呈现出来,简化了知识点的难度,如三级阶梯的颁特征、中国地形图、地势对所候的影响等。

不足方面:

1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未很好的结合,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方面还不足,如何中国地势的优越性方面未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

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未很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对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阶梯过渡过水能资源丰富的知识难点未详细讲解,学生似懂非懂。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时间分配合理,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练习和思考的时间偏少。课程内容偏多,如讲了地势特征和地势优越性后,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主要地形区,超过了学生接受能力,易使学生产生疲劳。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由于内容安排过多,时间偏紧,教学方法变成以讲授法为主,读图找规律为辅,使教学活动变得有些单调。在语言组织上不够简练生动,一节课下都是老师在平铺直述,不够生动形象,缺少感染力。

5.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7.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选自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设计意图:

识记生字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第一课时。本课时设计,围绕识“字”于“文”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明字理”“识汉字”“促阅读”“知文意”。并通过写字指导,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有效落实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写4个字、1个词。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2.学习并积累词语,如“赔着笑脸”“眼珠一转”等。借助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识写生字。

教学难点:

多种渠道积累词语,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发期待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两位主人公。瞧,他来了!一位是(贴图:狐狸)谁来说说狐狸的样子?狐狸是一种小动物,所以“狐狸”两个字左边都是反犬旁,“狸”单独读第二声,在这个词里读轻声。(板书:“狐狸”,部首用红色笔书写)

2.我们再热情地请出另一位主人公(贴图:乌鸦),乌鸦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乌鸦,书空“乌”字)

3.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由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组合而成的。(齐读课题)

4.小朋友,结合画面,猜一猜他们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评析】学贵有疑。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过渡: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答案就在文中,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68页。

(一)读书小提示

1. 标自然段序号,在生词下面画横线。

2.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注意课文中带“一”字的词语。

(二)检查读书情况,把握教学起点

出示带“一”字的词语,指导读准“一”的变调。

一棵树 一开口 看了一眼 一溜烟

一片肉眼珠一转

“一”在第一行词语中,都读第四声;在第二行中,读第二声。“一”字在不同的词语中,读音会有变化哟!(提醒学生标上不同声调)

【评析】此处教学,只抓住带有“一”字的词语进行辨读、强化,突出重点。

(三)整体感知: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填空:狐狸看见乌鸦_________,就想_________,结果_________。

【评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低年级教学就要渗透,而不要等到高年级再培养。教师通过铺设语言的引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达,顺学而导,让学生自然地攀上了“概括内容”的桥身。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这个故事是怎样开始的?谁愿意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 相机出示:一棵大树

(1)“棵”字由哪两部分组成?

(2)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一颗星星的颗(果和页),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字形和意思的不同。

依次出示:一棵小草、一棵大树(词语和画面)

一颗星星、几颗珠子(词语和画面)

过渡:狐狸来到一棵大树下,他看见谁了?(乌鸦)乌鸦运气真好!嘴里叼着一片肉。

2. 相机出示:叼着一片肉

(1)这两个生字被老师请到田字格当中了。(出示:叼肉)

(2)指导识写“叼”“肉”“脸”。

叼:乌鸦“叼着肉”就是把肉怎么样?

看图讲解:看,食物一半在嘴里一半在外面,这就叫做“叼”。因为“叼”和嘴巴有关系,所以左边是什么旁?右边最后一笔是“提”。(让学生书空练习)

肉:你喜欢吃肉吗?(鸡肉、牛肉、猪肉……)古时候的肉是这样写的。(出示:)

仔细看看和肉像吗?经过人们的加工改造,最后“肉”字写成了现在的样子(出示“肉”),和古文字比一比,哪儿像?(出示:→肉)

原来“肉”字是我们的祖先照着肉的样子画下来的象形字哟。

脸: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里藏有“肉”的字。(出示:脸)

能找到哪部分表示“肉”吗?脸是人身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个字中,“月”字旁和肉有关系,是“肉月旁”。想一想,我们身体还有哪些部位的用字也是“肉月旁”?(肚、腿、脚……)

过渡: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的肉,馋得直流口水。

3. 相机出示:馋得直流口水

(1)口水流到哪里呢?在这个字上能找到吗?(把下面的两点描红了)

(2)肉红通通的,确实叫人眼馋啊!此时,狐狸会想些什么呢?猜猜看!

【评析】此环节教学,老师巧妙设境,依本溯源,将识字寓于故事、情境、意义之中,让每一个汉字都稳稳地扎根在民族智慧的土壤之中,彰显了汉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过渡:狐狸馋得直流口水,他为了吃到那片肉,会想些什么办法呢?

要求:请小朋友从二至四自然段中找到狐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并用“———”画出来。

1. 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3次)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词卡:眼珠一转

提醒:“转”是多音字,这儿读第四声,识写“转”。书空练习,注意右边的第三画是“竖折折”。

(2)谁来表演一下狐狸“眼珠一转”的样子?哟,真是一只()的狐狸!

(3)指导读出讨好语气的对话:亲爱的乌鸦,您好吗?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词卡:赔着笑脸

(1)(认识“贝”字旁):“贝”字旁和钱、财有关系。

(2)扩词练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要———赔钱;对别人犯了错,要———赔礼;你还知道赔什么?

(3)表演:赔着笑脸。

(4)理解:这种笑不是真笑而是皮笑肉不笑,假惺惺地笑。

(2)思考:什么情况下才要“赔”呢?狐狸为什么要向乌鸦赔着笑脸?

(3)教师范读: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4)学生朗读。

4. 学习第四自然段。

(1)问候之后,狐狸是怎么进一步夸他的?(夸羽毛漂亮),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出示图片比较:麻雀乌鸦)

(2)既然不好看,狐狸为什么还要夸他呢?

(3)是啊,一定要乌鸦开口!谁能读得让乌鸦动心。

(三)学习五至六自然段

1. 如果你是乌鸦,狐狸这样夸赞你,你会怎么样呢?

2. 那乌鸦这次的反应如何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3. 出示词卡:一溜烟

刚才我们见过这个词。“溜”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一声,“溜冰”的“溜”。

4. 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狐狸跑得怎么样?

【评析】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识字、学词、积累感悟、朗读融为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语言文字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也增强了课堂的容量与张力。

四、对照板书,梳理脉络

请小朋友们看黑板,我们一起讲讲故事的大概内容。

“狐狸在____看见____叼____,馋____,他____一转____赔着____摇摇尾巴,乌鸦____得意____,狐狸____”。

【评析】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板书,形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反馈性的梳理概括,使得学生对故事有了直观感知,再次体现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复现词语。

老师想和小朋友做个游戏,读词语,在心里默默地读,不出声音。如果你会读了,就朝老师点头微笑;如果不会读,可以到生字表中看一看。

2.开火车读词。

直流口水眼珠一转没有回答赔着笑脸摇摇尾巴唱了起来

3.指导写字:刚(左宽右窄)

(1)做写字操。(2)学生写字,强化正确的姿势。(3)反馈,欣赏评价。

【评析】识字写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头戏。此环节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在指导书写时,注意引导学生读帖、描红、临帖,习得写法,并付诸实践,促进了书写任务的扎实落实。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8.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中所起的骨架作用,并通过地形图了解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

2、通过课堂活动及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观察理解、动手动脑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观察探究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知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知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热爱地理知识。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3、通过地形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结合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并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㈡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山脉走向及分布

2、不同种类地形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㈢教学难点:我国主要山脉走向

㈣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 ㈤教学手段:活动、多媒体辅助 ㈥教学过程

(一)引入:播放图片及歌曲《彩色的中国》导入新课:轻轻打开地图册,第一眼看到的是彩色的中国,在这彩色的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原,平原是我国的主要地形之一,我国的地形有何特点,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展示教学目标,学生熟悉教学目标的内容。

(二)新授

1、五种基本地形及特点:

在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自主提出问题,中国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哪种地形分布最广?

(我国地形主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其中山地分布最广)

我国主要有哪些山地,山地的分布又有何特征呢?过渡到:我国主要山脉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⑴多媒体出示山脉走向示意图,结合课堂活动1,指图确定山脉走向,先从理论上帮助学生确定什么是南北、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而后教师结合挂图,与学生共同指出每类走向山脉的一二代表,在此基础上,小组间合作讨论确定我国其他主要山脉的走向是怎样的,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⑵在学生寻找,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的基础上,学生代表发言时,教师结合学生所说内容指挂图,帮助全体同学确认。而后,对于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难度上有一定的提高(诸如:东西走向的山脉中间的一列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属于阶梯分界线的是?等问题),并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回答问题或填充空白图,帮助学生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⑶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同桌之间自设问题,相互提问,回答,进一步熟悉我国山脉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完成教材26页活动2,为后面的学习准备

⑷学生按照要求连完了各条山脉,就会发现在每个格子里几乎都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地形区,也就是说山脉是整个地形的界线和支撑,如果没有了山脉也就无所谓地形区了,以此确定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并提及价值观的教育,后完成课堂活动3。

3、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在活动3的基础上,引入我国的主要地形区的教学。四大高原:教师指图使学生确定高原的位置,而后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高原景观图和书上的内容介绍、了解高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填充一定的内容,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过度放牧等,依此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环境,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把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等深植于学生的思想中。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的教学方法与四大高原基本相同,只是补充的内容减少,重位置和环境教育。在平原教学时提及我们却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这是我们中国人给世界创造的奇迹!,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应该为这一成绩的取得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教师提问:我国地形主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谁能据此概括我国的地形有何特征呢?(地形复杂多样)

4、展示我国主要地形分布比例图,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我国哪种地形比例最大,约占几分之几?其次呢?2.我国山地、高原、丘陵三种地形约占我国地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教师介绍:我国山地、高原、丘陵三种地形约占我国地形三分之二,通常我们把山地、高原、和崎岖的丘陵统称为山区,因此我国地形的又一特征应该是什么呢?(山区面积广布)山区面积广布,对经济发展有何利弊?了解山区在开发和利用中有利也有弊,认知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并就此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地形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发展,不同地形区人们的风俗习惯明显不同。谈谈你所了解的地形对民俗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讨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对你今后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9.地势和地形教案 篇九

教案示例1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 分析讨论 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学了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地势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 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 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第一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的?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第四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地理学习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教学要求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内容点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关键。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以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比照。图2.2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它的颜色不代表准确的高度。这幅图主要是便于学生分清阶梯的界线,而阶梯的内部特征和平均海拔等则要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

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图2.7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例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平坦地面的黄土高平原被称为塬;有长条脊线的是梁;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就获得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4。它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平缓。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形与民俗”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一段材料时应注意,地形可以对当地风俗习惯起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0.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具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发达国家的实际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平原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引入新课】

1.过渡引入: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4.图片、视频引入:课前准备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者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鼓励学生将这个练习深入下去,尝试多分析练习中所没有的山脉界线,教师也可补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线。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第二步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

对于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围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这个专题,课下去搜集材料,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交流,针对人类和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行讨论。

总之,在这段教学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应该让学生体会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零散的知识。

【山区面积广大】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知道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一项,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向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10.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一、“两学一归纳”教学模式的内涵

“两学一归纳”自主学习模式由“自学”、“互学”、“归纳”三个中心环节构成。即由学生的个人自主学习到小组或大组交流互学,最后由学生在同学或老师帮助下总结归纳、提炼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基于目标的问题、基于问题的解决和基于问题生成”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这种模式下的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智慧光芒,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和创新发展,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成为师生情感交融、精神对话的心灵乐园,成为助长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生命场。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继一次函数后的又一种基本初等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对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图像由“一条”到“两支”,形态由“直”到“曲”,由“连续”到“间断”,由与坐标轴“相交”到“渐近”,是知识与技能上的一次拓展、理解与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也是思维与方法上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后续学习各类函数的重要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核心,是函数“特性”、图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 :先结合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探究其图像的一些特征,构思函数图像的大致位置、轮廓、趋势,以数想形 ;再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进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概括,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初步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函数3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像法)的理解,此类知识与技能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2. 学情预测。从学生的知识起点方面来看,经过第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的学习后,他们已经能够判断什么是反比例函数,知道反比例函数的三种形式 ;而且经过前面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绘制,也基本掌握了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图像绘制能力。但是,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与前面的一次函数图像不同,学生在绘制过程中会“类比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 受到一些“负迁移”的干扰,可能会出现多种问题。因此,在运用“类比”的方法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过程中,还应注意关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一次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差异性”,加以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 :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以及本课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3.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估计其图形基本概貌的过程和运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过程,初步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感悟“数形结合”、“变化与对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数形结合和转化思想,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探究其性质。

(3)在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操作、探究、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获得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和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采用“两学一归纳”教学法,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操作探究、合作交流,再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绘制反比例函数图像,同时辅之以“点跟踪”等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观察相关数值的变化,研究图像的变化趋势,抽象概括当自变量变化时,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进而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特征。

5. 教学过程的设计。

(1)第一环节——自学。这一阶段包括师生共同确定自学目标、任务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设计问题串,把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过程渗透其中,以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学时,初通生疑,为下一环节的互学作足准备。

A.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 :请你回忆一次函数的图像的绘制过程和图像具有的性质(以一次函数y=-2x+1为例。)

问题2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它有哪些形式? 接下去应该学习什么?(板书课题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帮助学生构建研究函数图像的基本方法是列表、描点和连线,研究函数的图像一般是从形状、位置、变化趋势3个方面去研究,为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做好铺垫。

B. 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C. 由数想形,初探新知。

问题3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请你根据反比例函数表达式y=6/x,猜一猜这个函数的图像具有哪些特征。试结合下列问题来说明 :

a. x、y的值可以为0吗? 这个函数的图像与x轴、y轴有交点吗?

b. x、y所取值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这个函数的图像会在哪几个象限?

c. 当x>0时,随着x的增大,y怎样变化?当x<0时,随着x的增大,y怎样变化? 这个函数的图像与x轴、y轴的位置有什么特征?

d. 你能根据反比例的解析式,大胆猜想并画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轮廓吗?

设计意图 :由于反比函数y=—的图像是曲线型的,又分成两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由数想形”的思考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再进行小组或大组交流,初步估计图形的基本概貌,从而获得自主探究未知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又一种方法。x6

(2)第二环节——互学。这一阶段包括师生共同呈现问题、交流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检测问题。

A. 描点画图,再探新知。

问题4 :请你在助学稿上画出函数y=6/x的图像,比谁画得既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 :图像是直观地描述和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经历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基本步骤,可以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关注几个细节的引导、点拨和追问。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要注意在取值范围内(x≠0)、要有代表性(兼顾正、负数)和大小要适度(描点时好操作);描点时,一般情况下,所选的点越多图像越精确 ;连线时,引导学生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各点并延伸,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注意曲线的两支是分开的,延伸部分有逐渐靠近坐标轴的趋势,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B. 合作交流,三探新知。

(展示学生画图中常见的两种图形,抛出问题5,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和交流。)

问题5 :在用描点法画函数y=6/x的图像时,相邻两个点之间的部分图像是如图1所示的直线型,还是如图2所示的曲线型? 你是如何验证的?

设计意图 :“连线”时,由于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容易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负迁移,从而把双曲线画成折线型。因此,探究相邻两点之间的图像的形状既是反比例函数图像探究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展示学生的两类作品,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感受“曲线”的形状和延伸趋势,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6 :观察反比例函数函数y=6/x的图像,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类比一次函数,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形状、位置、变化趋势,感受“形”的特征,归纳说出反比例函数函数y=—图像的形状、位置、变化趋势及函数的增减性。感受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变化与对应的关系,使学生从形的角度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形成初步的印象,与问题3前后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研究函数图像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以数想形”和“以形助数”。x6

C. 对比探究,深化新知。

问题7 :是不是所有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请同学们根据反比例函数函数y=6/x的表达式,说出它的图像具有的特征,并在图中画出它的图像。

设计意图 :通过再次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巩固前面已获得的作图经验,提高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像的能力。同时,在总结、说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图像的观察、感知、分析、概括的能力。

问题8 :反比例函数y=-y=6/x与y=y=6/x的图像有哪些共同特征? 有哪些不同点? 是由什么决定的?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这两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征,关注反比例系数“k”的作用。在活动中,让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发现新知,为下一节课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做好铺垫。

(3)第三环节——归纳。这一阶段包括师生归纳小结、整理、反思、应用、拓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我归纳,完善自学、互学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形成方法体系,进行整理反思,内化升华。

A. 巩固提高,应用新知。

请你画出反比例函数y=y=4/x、y=-y=4/x的图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画出两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练习,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B. 归纳反思,完善新知。

问题9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掌握了哪些方法? 有哪些收获?(请在组内交流你的收获,每位同学至少说一条,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在书上标出来。)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概括、归纳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一个较为整体、全面的认识,体验从一次函数到反比例函数的类比的学习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具体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函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等,使学生对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总结融为一体,使思想方法有了载体,知识技能有了灵魂。

C. 拓展延伸,活化新知。

问题10 :课后,请同学们根据反比例函数函数y=6/(x-1)的表达式,说出它的图像具有的特征,并画出它的图像。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课后思考题,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深化理解数学知识,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探索的意识、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后反思

笔者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在这次选拔赛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节课的教学既关注了数学活动的结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画法和性质),也关注了数学结果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及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类比等),能使学生在“过程”中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本质特征,掌握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描点画图探究其图像特征的研究方法,体会以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获得数量分析(定量分析)和画图探究(定性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操作、猜想、学习和体验活动,让知识内化、让理解深入、让学习发生,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必要指导”的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的理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该注意在以下几点。

1. 学为中心是“两学一归纳”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笔者努力尝试问题让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讲,错误让学生析。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以出现的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以学定教 ;努力组织学生进行互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高度,培育创新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由数想形,初探新知”这一环节,学生的主要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去探究,不知道如何确定思考的方向。这时,笔者通过设计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数学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弄清前进的方向。针对不同的问题,学生采用不同的数学活动,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

二是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如在“描点画图,再探新知”这一环节,笔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用描点法画函数y=—的图像时,相邻两个点之间的部分图像是如图1所示的直线型,还是如图2所示的曲线型? 你是如何验证的?”引导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先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争先恐后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其中一个学生说 :“假设两点之间的部分是线段,取其中点,该点的坐标不满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所以两点之间的部分不是直线型,一定是曲线型。”另一个学生说 :“假设在描点(1,6)、(2,3)、(3,2)时,中间的点(2,3)没有描出,如果两点之间的部分是直线型,那么点(2,3)显然不在经过点(1,6)和(3,2)的直线上。”像这样,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去争论、去交流,激发灵感、催生灵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x6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几处不如人意的地方 :在开始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学习,成了“陪学生”;在合作交流时,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成了“陪听生”;最后,归纳提高时,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建构,成了“陪思生”,这些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

2. 科学建组是“两学一归纳”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基础。由于笔者是异地借班上课,课前又不允许接触学生,所以在上课前,笔者快速地以前后两排组成4人小组,但具体分工和评价制度未建立好,所以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不敢展示或者不会展示,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不强。因此,科学的学习小组,是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的保证。我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异质型合作小组”为主要合作方式,以5到6人为宜。同时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学生的特点考虑选用“同质型合作小组、异同混合型合作小组、自由组合型合作小组、随机组合型合作小组”作为补充。建立小组捆绑评价机制,使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紧密联系,培养良好的交互研讨习惯,有效保障学习小组的长效发展。

3. 问题驱动是“两学一归纳”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教学活动中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提升,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初中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还比较欠缺,因此可以设计问题串唤醒自主意识,引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自主度。引入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应当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追问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应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相关知识的核心,或者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 ;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可接受性”,也即应当善于将数学知识由原来的“学术形态”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育形态”。通过问题来驱动学习,往往是实现夯实知识基础、揭示本质特征、提炼数学方法、提升思维水平的有效手段。

4. “两学一归纳”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初期“扶着学”,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进行学习,即由教师提出探究目标、进行学习指导、组织自学、互学、归纳,学生按教师“指令”一步一步进行学习。中期“引着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彼此之间通过互动、研讨而进行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成功引领下,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合作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训练内容,最终按研讨确定的“指令”进行学习。后期“自主学”,学生个体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照“两学一归纳”的思想与实质进行的自由自在的学习。即学生个体根据已获得的知识与形成的能力,自定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训练内容,按自己确定的“指令”进行学习,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讲“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这是学生学习的高级阶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两学一归纳”课堂教学这一模式,遵循课堂时间以学生为主,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操作实践以学生为主,总结提炼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倡导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充分关注了课堂上学生的需求,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教会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提炼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归纳建构的意识,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宗旨。我们觉得,“两学一归纳”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没有终点,永远行走在路上,唯有依靠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才是最有智慧的学法 ;唯有生长于课堂、源于教师真实感悟的“教”,才是最有智慧的教法。

摘要:“两学一归纳”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没有终点,永远行走在路上,唯有依靠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才是最有智慧的学法;唯有生长于课堂、源于教师真实感悟的“教”,才是最有智慧的教法。

11.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篇十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 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方法——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二、教法设计: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学法指导: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 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和交通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特点

2、三级阶梯的特点及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影响:(1)气候

(2)河流

(3)交通

3、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4、作业布置

上一篇:word简历制作常犯的三个错误下一篇:读西游记感悟初二作文6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