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2024-07-24

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共8篇)

1.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篇一

中国动漫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探析

.吴利明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王蕾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张慧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在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下,2005 年我国动漫业获得了较快发展然而与美日韩相比我们在原创性、市场化、规模化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动漫人力资源培养滞后于其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动漫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的建议和措施。

〔 关健词l 动漫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近几年中国政府对动漫产业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各方资金对动漫业的投入逐渐增加.国内动漫业几经沉浮.不断开拓.终于在20 余年的积淀以后将要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2 以又年7 月.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在华东师范大学揭牌亦被视为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体制的尝试:2005 年各种动漫展览和主题会议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深圳.浙江等省市都在打造全国动漫产业基地等有利环境都为我国动漫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迄今为止大批国外动画形象和作品仍占据着我国BO 男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我国动漫产业硬件设备.制作技术落后于日本.美国这些动漫业发达的国家而是输在人才上而且如果不对动漫产业中的人才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很有可能对我国动漫产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一,中国动漫产业人力资源现状 1 人才缺口较大

动漫企业要完成一部好的动画.需要的人才非常广泛.不仅仅包括动漫制作人才.导演人才、企划创意人才.配音员,动画师等也是缺一不可二数据显示全国影视动漫人才总需求里达巧万人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也在10 万人左右‘而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重视发展高等动漫教育,所以我国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动漫专业人员比例很小,.我国2005 年7 月第一批动漫专业的本科生毕业生也仅有1500 人左右.Zco6 年毕业生有几千人.到了2007 年毕业生也不过万人。创作型的复合人才急剧缺乏

创意是撬起动漫产业的支点‘香港有黄玉郎,日本有手家治虫、美国有蜘蛛侠的创作者slanlee .可见只有有了大量的动画创作人才才有作品产生.有了人画漫画才有作品出版有了出版动漫业才有可能发展起来、截至2005 年3 月.我国已有近200 家高校设立了动漫类专业.而大部分院系大多在动漫制作技术方面着力较多‘过于注重中后期制作人才的培养.极少关注动漫创作市场营销、经济管理以及新兴数字技术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人才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3 动漫人才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 动漫业从本质来讲是一个文化产业.任何一部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动漫作品必然是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的。而当前我国的动漫人才教育体系以及知识结构主要是学习、效仿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生产创作的艺术风格技术商业操作.以及策划管理系统缺乏地域特色和深沉而持久的吸引力.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本应成为中国动漫的最大优势凭借这个特色.当年国内的动漫作品.如《 大闹天宫》 .《 铁扇公主》,《 黑猫警长》 也曾屡屡登临世界巅峰.然而现在浮躁功利和强调规模效率的风气使得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文化传

统的重视.没能继承和延续.使之成为今日中国动漫业复兴的动力;4 .动漫人才市场敏感度较低

据《 漫动作》 杂志的调查在内地儿童最喜爱的20 个动漫形象中.有19 个来自海外而国产动漫只有“孙悟空一孤独一人:我国动漫作品大都改编于神话.民间传说等.而这些故事内容更是家喻户晓.创新点较少.缺少反映青少年现实生活的题材。而且一直以来我们把动漫作为向儿童灌输五讲四美知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或者就是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途径。这样一方面设计出来的动漫产品选题过于局限.往往带有强烈的说教色彩.缺乏时代气息、鲜明风格和幽默感.失去了娱乐性.容易遭儿童、青少年排斥。

二.开发对策探析 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已经成了制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而且由于师资、资金等问题这个困境可能要等上八年左右才有望有所缓解所以当前动漫企业应利用自身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开展行业培训或前沿讲座或者针对本企业员工的不足聘请动漫精英做专题报告.或与政府合作选派人才去日本.美国、韩国进行深造构建多渠道的动漫人才培养体系,以解决眼下人才缺乏的窘境。2 重视原创型的复合人才培养

对动漫产品及动漫形象的自主开发.设计相当关键这是企业进行版权售卖和衍生产品开发的起点,是中国动漫品牌树立的基础.也是在国际上与对手竞争和谈判的最有力的筹码J 这就对当前的动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性的培养一方面要立足科学化的设计流程和依靠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更为重要的是给予足够宽阔的创作空间.以激发灵感。高等院校在坚持原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积极与动漫企业联合办学.让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去领悟和拓展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二 3 提高文化内涵

纵观日本动漫.美国动漫都有一个深厚的文化在背后支撑而当前我国的动漫作品模仿的较多.反而丧失了我们最宝贵的文化内涵。学校水平高的师资严重不足学生只为谋生没有更高的诉求所以动漫人应首先在‘专业漫画人’的意识和自觉性的前提下.提高其职业道德踏下心来打下坚实的创作精品的基础在文化内涵.艺术修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加强学习.这样其作品才会更加成熟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同.也才可能有持久的魅力. 同时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优秀的动漫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极地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收集紊材再加上合理的联想.或者再将其运用到作品所设计到的幻想空间里.而不是关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屋子里冥思苦想.杜撰故事,衣商场现代化》 2006 年。月《 上甸刊,总第478 期创4

2.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篇二

一、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 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 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

民俗旅游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也是最吸引游客目光的旅游资源之一。民俗旅游大致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三大类。通过民俗旅游, 可以使游客了解到旅游地的历史、体验旅游地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考察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等, 极大地丰富旅游者的文化知识, 提升文化品位, 使旅游者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可以说民俗文化既推动了旅游的发展, 又丰富了旅游资源, 如今民俗文化旅游和自然景观、人文古迹一并成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2. 旅游促进了民俗的传播和推广。

旅游者到旅游地采风问俗, 亲身体验旅游地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 尤其是当地的奇风异俗会激起游客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民俗旅游使游客在获得旅游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也收获了文化历史知识, 每一次旅游的过程也是知识传播的过程, 旅游者在一次次的旅游中自觉不自觉地传播和推广了民俗文化, 使得民俗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3. 旅游对民俗文化也有一定消极的影响。

由于利益的驱使会使民俗旅游经营者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 同时外来文化也在不断侵蚀着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俗, 使得一些地区的民俗完全变成了一种表演和娱乐, 而失去了其文化内涵。过度的经济利益追求使得一些民俗变得或庸俗或雷同, 失掉了独特色彩的民俗其生命力是不能持久的, 终将萎缩, 这不是我们所乐见的。

二、开发辽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1. 民俗风情旅游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辽宁省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这片沃土上生活着52个民族,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构成辽宁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辽宁独特的民俗风情让旅游者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 体验各种不同的习俗风情, 陶冶情操。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 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因而满族风情旅游是一大特色。如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 是以满族民俗风情、北方乡村田园风光和体育娱乐健身相结合的旅游区。这里有全国第一家满族民俗博物馆, 展示清朝入关前, 满族人民的历史、生产、生活、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有中国满族面具艺术展览, 展示今年在黑龙江宁安地区发现的100余面满族萨满面具;还有国内独此一家的满族图腾柱群落;这里有满族书法碑林, 展现了满族原始象形文字、满文、清代帝王、满族名人书法艺术珍品。这些可使旅游者真正体会到“满韵清风, 多彩辽宁”的风采。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世人了解辽宁的一个窗口, 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2. 民俗文化旅游能够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一是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不同的审美需求。辽宁省生活着52个民族, 各民族的民间建筑、民间工艺品、民间服饰, 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如满族的特色民居“口袋房”、特色饮食“白肉血肠”, 锡伯族的“喜利妈妈”、“抹黑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白节”等民俗, 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辽宁省民俗文化的良好机会, 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二是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娱乐需求。民俗文化是具有强烈的群众性、参与性与娱乐性的旅游文化资源。辽宁开展了许多旅游节庆活动, 诸如抚顺满族风情节、本溪关门山枫叶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沈阳清文化旅游节、皇寺庙会等等, 都极富有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旅游者通过亲身投入, 成为特定民俗环境中的一员, 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休闲、探奇、求知、审美等心理需求。

三是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 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在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 旅游者领略着旅游地的风土民情, 感受着祖国各民族的伟大文化, 增长着自己的知识见解, 提升着自己的文化审美品味, 会自然而然滋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愉悦。

三、辽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 独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辽宁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的聚居地, 各民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格式各异, 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满族的旗袍、马褂、花盆底鞋、旗头等服饰就吸引了八方游客的目光。与此同时还有许多颇具民族风格特色的饮食文化, 如满族的八大碗、萨其马、那家白肉血肠, 锡伯族的南瓜包子、哈特素混特吉, 朝鲜族的冷面、打糕等, 都让游客大饱口福。而满族民居的建筑风格更是独树一帜, “口袋房、万字炕, 烟囱竖在地面上”以及“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等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 也让游客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2. 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节庆。

这是辽宁民俗旅游的主体, 数量最多, 规模最大, 时间最长, 效益最好。其下又可分为传统节庆旅游、现代节庆旅游、新兴节庆旅游、假日旅游 (如双休日、黄金周等) 。辽宁主要的旅游节庆有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啤酒节、沈阳清文化旅游节、沈阳国际冰雪节、抚顺满族风情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盘锦国际湿地旅游节、本溪国际枫叶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铁岭民间艺术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同时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 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 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3. 渔家乐和农家乐。

辽宁地区近年来的“渔家乐”和“农家乐”民俗旅游活动以其原生态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游客可以吃住在渔家或农家, 参与劳作, 或出海打渔, 或下地干农活, 体会到一种浓浓的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 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暂时脱离城市喧嚣的愿望。

4. 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民俗博物馆旅游。

本类以民居建筑为基础, 包括古村落、民俗村、民俗主题园、民俗博物馆等形式。比如抚顺赫图阿拉城、沈阳满族风情园、沈阳中华饮食博物馆等地。这类民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四、辽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辽宁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各民族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而且各具特色。我们要积极开发辽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1.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历经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 是精神财富的历史沉淀, 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如果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因此, 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同时又能成功保护文化遗产, 这是辽宁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 深层次挖掘民俗旅游文化内涵, 突出民俗风情特色。

民族地域特色和古朴鲜活的个性, 是民俗文化赖以流传至今的生命之源。民俗文化贵在原生态, 它让人们在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时, 也感悟着人类祖先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生存意志的不屈与坚强, 从而留下深刻的审美印象。民俗一旦失去古朴自然, 失去原始个性, 也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因此, 在辽宁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 要挖掘文化内涵, 注意突出辽宁省民族特色, 创奇出新, 突出各民族的特色民居、民族节日、服饰饮食等特色习俗, 让“满韵清风, 多彩辽宁”的概念深入人心, 进而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3. 突出重点, 精心设计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

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表明, 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 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 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 强化精品意识, 把最能反映地方特色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如抚顺的满族风情旅游节上, 旅游者不仅可以饱览抚顺优美的自然风光, 还可以领略到满族的风土人情, 更可以了解到满族的历史文化知识;沈阳故宫的满清皇家礼仪表演更是让游客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三百年前的大清,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给旅游者的是震撼, 更有对满清文化的认知和探究, 从而实现旅游的教化作用。辽宁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应该设计更多具有文化内涵的精品项目, 如锡伯族深度文化游览、辽宁朝鲜族独特风情游览等等, 使辽宁的民俗旅游大放异彩。

4. 民俗活动要与商贸活动相结合。

众所周知, 旅游是一个食、住、行、游、购、娱的综合体,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 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 就可以做到一箭双雕。在辽宁省生活着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如阜新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沈阳锡伯族的“喜利妈妈”和“西迁节”、满族的“萨满教祭祀”等, 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们要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 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 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辽宁大连啤酒节当天, 啤酒的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数倍。所以, 必须把民俗活动与经贸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文艺搭台, 经济唱戏, 旅游开花, 贸易结果”。

5. 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 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重要需求之一, 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 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辽宁要以满族、锡伯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等民族具有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作为商品开发的主流, 如满族服饰、头饰以及粘食等均可加以开发。在民俗旅游商品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 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

6. 注意民俗旅游开发人才的培养。

要让游客理解到民俗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是民俗旅游的重要价值之一, 这就对旅游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博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业务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因而我们要注意积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 积极进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辽宁民俗旅游的魅力。因此, 我们要下大力度进行人才培养, 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着力加强软件建设, 这样才能使辽宁的民俗旅游大放异彩。

五、结语

3.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篇三

关键词:文博资源;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091-02

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产业属性,特别是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更多的传统的现代的文化精品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使更多的文化消费者通过市场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发展。文博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虽然不是产业,但文博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外延完全可以产业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吉林市博物馆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市级博物馆,应全面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发和挖掘文化资源,发展和拓宽文化旅游产业,夯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1开发利用文博资源,创新开发文化产业的总体设想

博物馆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在抓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抓住陨石特色品牌,合作开发利用各种文博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1注重展示品牌,将吉林市博物馆构建成吉林地区的文博展览中心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也是文化资源得以产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我们要着力发展展览业,打造陨石文化,建成精品展览,带动常规展览和各式各类临时展览。如今展览业发展势头迅猛,要抓住契机,研究市场,整合资源,精心策化,科学运作。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始终把吉林陨石作为吉林市的城市名片、旅游亮点,着力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各种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目前北京、哈尔滨、大连、长春、上海等地都进行了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利用一切宣传媒体,进行滚动式宣传,分别在《吉林市旅游指南》、《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等刊物、报纸进行图片和文字宣传报道,并在相关网站上建立网页,全面推出吉林陨石。今后我们要在改进和完善展览的形式上多下功夫,使游客对吉林陨石有一种全新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搞好综合性和各种主题性展览,引进和承揽国内外各种临时性展览和博览会,必要时将吉林陨石推出,搞好巡回出展,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1.2注重基础建设,将吉林市博物馆构建成吉林地区的收藏鉴定中心

一是加大藏品征集力度,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为吉林地区历史陈列,全面征集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新中国建立的各个历史时期文物,为展览做好基础上的准备。

二是扩大鉴定功能。近年来,随着人们投资意识的觉醒,一些企业和个人频频在收藏市场大显身手。例如中央电视台近几年热播的《鉴宝》节目,更使人们对鉴定收藏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因此,我们要介入收藏市场进行鉴定管理、评定文物价值、划分文物等级,既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又通过鉴定收取合理的鉴定费用,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注重文博理论,著书立说,将吉林市博物馆构建成吉林地区的学术研究咨询中心

利用博物馆特有的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其地上、地下、馆藏等最全面、最准确的文物资源资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发掘,全面推出反映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遗存,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永存的思想精髓等专著、研究成果和信息,通过优质、便捷的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供人们查询和游览,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凸现品位价值,形成格局,产生规模效应,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1.4开发相关的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要改变产业单一的格局,拓宽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发展具有文博特色和地方特点的个性化产品。比如,研制开发适合公众接受和需要的具有便利性、广泛性、实用性,并能利用新型材料,不断创新形式和样式,使更多公众群体买得起的馈赠礼品、文物复仿制品、旅游纪念品等文化产品。实践证明,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一定科技含量且携带方便并有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文化产品深受欢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5拓展旅游通道,搞好接待服务

人文旅游是文博产业的延伸,是相互关联的枢纽。既要利用行业优势,又要抓好接待服务,通过接待服务层次水平的提升和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文化品牌的层次,吸引游客来馆旅游参观,相应提高了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1.6开发商贸业务,增加经营项目

利用现有的文物店得天独厚的条件,向游客提供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保障服务,扩大经营品种,增加经营项目。利用开发经济实体,广开财路。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技能优势,为社会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文博系统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2.1思想观念落伍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文化事业单位管理的束缚,文博系统的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缺乏清醒和足够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一些观念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2.2政策措施滞后

我国目前尚缺乏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有些政策也是原则性意见多,可操作的办法少。所以现阶段特别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制定全面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提供优惠政策和宽松条件,比如工商管理、税收等方面。

2.3经营人才匮乏

经营人才匮乏表现极为突出,年龄偏大,思想老化,而对市场经济显得思想不开阔,点子缺乏创意,因此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2.4资金投入紧缺

由于财政资金紧张,对有限的文物抢救性征集征费都难以满足,对文化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更是无从谈起。2004年博物馆拟开办“文博旅行社”,因为没有能力交纳10万元质保金而放弃。

3开发文博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文博系统要摆脱文化产业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效益低、速度慢等困境,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有创新的工作方法,科学的战略决策,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加强开发文化资源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3.1解放思想,加强领导

要大胆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文化意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博工作的全局,构筑新平台,建设大文化,反对片面强调文博的公益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忽视文博的经济性和产业属性。要加强思想领导和政策引导以协调和宏观指导。

3.2创新机制,深化改革

要对文博事业单位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部分,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去,人员身份不变,退休待遇不变,在管理中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

3.3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各政府机关和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按“公平、公开、公正、有序竞争”的原则,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产业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健康的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3.4加大投入,强化基础

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允许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进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设施落后的局面。

3.5增强活力,培养人才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尽快培养一批既精通文博专业,又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让一批这样的人才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品和现代文明的精髓推向市场,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CIF

Wang Dan

Abstract:Museolog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although not of its own industry, but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Museology and extensive outreach can industrialization. Museum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spirit of the party’s 17 major reports,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reinforce the foundation.

4.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篇四

一、民俗旅游

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的生活环境到居住地以外,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重生”。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精神需求,以文化为载体,以体验为方式的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游客的精神诉求,现在民俗旅游也来越来越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方式,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很大一部分仍然处于待开发状态。云南、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当前的旅游发展中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民俗旅游之路。那么在发展民俗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开发?我认为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大品牌时代,只有精准定位才能建立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品牌形象。中央电视台广告中心副主任何海明如是说。“不要放过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任何特性,并从品牌中提炼出独特的特性,占据一个细分品类。”现代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也是旅游者深度旅游的开始,随着旅游的频率的增长,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旅游地表征的肤浅的认识,希望获得的是一次次震撼心灵的“心灵之旅”,谁能打动游客的放心,触动他们心底最深的期望,谁将在旅游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二、品牌---旅游符号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对某地的一种最初的印象,也就是某地在我们脑海中最突出的形象的树立,如西湖--杭州、漓江-桂林、丽江-云南,这就是一种旅游符号,有其“能指”和“所指”。江西旅游在中国旅游市场上,它的旅游符号可能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革命圣地、红色旅游。自2000年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将革命圣地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战略性开发。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品牌已经深入心。但是据国家旅游局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数据显示,江西的旅游在全国各省排名仍然处于中等以下水平。究其原因在于江西“红色旅游”象征符号已经深入人心,“红色旅游”资源符号客源群体比较单

一、旅游主要是以观光、教育为目的,产品的体验性、娱乐性不足,不能满足大众对于异质文化的高品质的旅游心理需求。现在对于江西旅游而言,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符号象征,打造更为丰富、更符合江西地区特质的,长远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

三、江西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江西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以断发纹身悬棺葬为代表的古越人风俗,以畲族文化艺术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为代表的畲族风情;以客家文艺客家饮食为代表的客家风情;还有景德镇瓷俗、樟树药俗、婺源茶俗、江西傩舞等。江西傩舞和永新盾牌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众多的民俗资源当中尤以客家风情、畲族文化、傩舞为代表的江西民俗文化独具地方特色,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但是就江西目前的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看来,除了赣州的各家文化,其他发展都特别滞后。位于赣县的客家文化园建筑风格既秉承了传统文化建筑理念 又结合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现在已发展成为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已成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除此之外江西富有地方特色、源远流长的傩文化,虽然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只是成为重要节日的表演项目,在民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傩庙损毁,傩舞、傩戏失传,并没有发展成为惯常的旅游项目。还有江西目前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畲族,是全省惟一成乡镇建制的少数民族 截止2006年9月江西省共建7个畲族乡,九个畲族村,由于长期以来的不重视,畲族民俗风情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前途令人堪忧。

四、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民俗旅游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发展民俗旅游要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文化特质,在开发的时候注重文化元素的挖掘、组合。

(一)以节庆带动的民俗旅游开发。

节庆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展演,在我们发展民俗旅游中,节庆的辐射效应非常大,节庆是一个民族民俗活动展演的浓缩和核心,通过特定的节日我们可以领略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现在的很多节日大都来源于古时的祭祀礼仪,是族群精神的凝聚、团结的重要载体,并且通过民俗节庆,可以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感受到当地最为多样化的民俗风情。在江西发展民俗旅游中,可以先开发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节日,以节日的效应,辐射影响其他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畲族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73万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 其中闽东、浙南占70%,江西位于第三,畲族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有着独特民族习俗、文化艺术、民族建筑及其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等, 形成了鲜明的畲族民俗文化旅游特色。

江西信丰自2009年参与全国畲族文化古籍整理,年至今已经连续两届举办了“三月三”畲族乌饭节,开创了全省民族地区自办大型民俗活动的先例。通过节日展示了畲族歌舞、畲族民俗文物、畲族服饰、畲族饮食等独具畲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乌饭节活动在全省民族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多人了解了畲族,村民看到了旅游带来的巨大效应,都纷纷主动挖掘当地特色,“三月三”乌饭节开创了江西省自办大型民俗活动的先例,利用节庆文化的这种效应,田垅畲族村打出畲乡牌,成立了畲民脐橙、西瓜两个专业合作社,脐橙、西瓜等特色产业也成为畲农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增强民俗旅游资源的娱乐性、世俗性

江西独特的傩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江西是傩文化的发源地,尤其以上栗、莲花、等地为主,江西丰富的傩文化资源,重点突出以傩祭、傩俗、傩舞、傩戏为特色的傩文化原生形态,以彰显赣傩在傩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目前在傩文化的开发中主要以展览这种静态的表现为主,以实物、图片,辅以声像播放、活态展览等手段给游客以视觉欣赏。江西南昌举办的傩文化画艺术节以及傩文化主题公园,都没有深入挖掘到傩文化的内涵,傩是古代的一种驱鬼的仪式,是人神交流,祈福免灾的一种民俗活动,它的源泉在民众,在生活,因此单纯的以一种静态的、展览的方式不足以领略傩文化的真谛,也不能感受到足够的文化震撼,吸引力大大减弱,目前在民俗旅游中应该增强傩文化的民俗性和体验性,旅游者亲自参与或者亲临观看傩祭、傩戏,了解傩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旅游认识,亲身制作傩面具,最终达到娱神、自娱的目的。

(三)民俗旅游主体---社区居民的主动性提升 民俗旅游开发中要注重旅游地居民的民族主体意识的提升,强化其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开发中注重开发产品的选择,不能一味的为了满足游客猎奇的需要而开发出一些与民族主体意识背离,消弱民族认同的项目,如现在很多民族地区开发的少数民族少女的低俗歌舞表演,还有开发出一些“奇风异俗”满足游客低俗的旅游需求,随着旅游的这种主客关系的错位,民族居民的民族意识会逐渐淡漠,会背离民族主题文化而逐渐被同化。因此一定要确立以民族地区居民为主体的民族开发方向,这样民俗才能得以保持,吸引力才能持续存在。

(三)民俗旅游与其他旅游的组合

江西民俗旅游中可以将其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同时也可将江西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增强旅游线路的吸引力,使江西旅游的品牌得以提升。如鹰潭要利用龙虎山悬棺表演这一品牌在龙虎山建立古越人民俗馆集中展示古越人悬棺葬习俗、断发纹身习俗、图腾崇拜习俗,干栏式建筑习俗等;可以把畲族民俗文化旅游与上饶、吉安、赣州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以畲族的乌饭节、中秋歌节、二月二会亲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为重点,集中展示畲族的文化艺术成果、婚俗、民族服饰、畲族礼仪把经典的参与性强的趣味性大的活动日常化。赣南客家文化是江西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赣南建成赣闽粤客家文化的中心在赣州市或赣县建客家文化城,将客家独特的建筑客家土楼和围屋客家文艺客家饮食等集中展示给游客。

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的生活环境到作为一种特有的经济方式,是通过游客在空间载体上的活动和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来实现的,是通过感受来实现的。它不像工业产品,工业产品在车间里生产,或者在商店里销售。那么,旅游营销的品牌价值如何才能实现呢?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一、江西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江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江西的红色旅游资源,自2000年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将革命圣地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战略性开发,到现在江西红色旅游的收入已经占到全国红色旅游收入的三分之一多。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品牌已经深入心。但是据国家旅游局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数据显示,江西的旅游排名仍然在全国的中等以下水平。

二、江西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江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江西 畲族

江西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人口、历史上

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三)在江西信丰举行了第二届“三月三”大型节庆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很多游客,畲族人民也穿上了自己的节日服装,融入到了歌的海洋,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人们擅长以歌曲来表达各自的心声,“三月三”不仅是畲族的祭祀节日,更是畲族男女寻找意中人的“情人节”。在轰轰烈烈的节庆文化的升温之下,我们不禁要问

二、江西畲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江西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红色旅游、绿色旅游 民俗旅游比较欠缺

2、畲族旅游的开发对树立畲族民族自豪感,保护民族遗产的重要性。

3、节庆旅游的辐射效应。

该村按照“一村一品”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脐橙、西瓜、生猪、养牛等特色产业,成立脐橙、西瓜两支党员带头的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在服务队的带领下,成立注册了畲民脐橙、精美西瓜两个专业合作社,拓宽了农产品的营销市场。目前,全村脐橙实现人平一亩果,总产量达到250万斤,西瓜种植面积1400亩,年产量达2800多吨,总产值300多万元,脐橙、西瓜等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该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做法在全省召开的民族地区“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

09年投资30多万元新建了34米长、以“和谐畲族”为主题的大型畲族文化墙,新建了一幢畲族民俗文化展览馆和一个具有浓厚畲族特色的歌舞戏台。并于2009年和2010年农历三月初三连续举办了两届“三月三”畲族乌饭节,开创了全省民族地区自办大型民俗活动的先例。通过节日展示了畲族歌舞、畲族民俗文物、畲族服饰、畲族饮食等独具畲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乌饭节活动在全省民族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在《人民网》、《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1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进行了报道。该村在挖掘和整理畲族文化工作方面走在了全省民族地区的前列。

畲族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分散、小聚居

2、江西的地理位置及文化积淀

3、畲族文化的意识

三、信丰畲族文化旅游的策划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73万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 其中闽东、浙南占

70%,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畲族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建筑及其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等, 形成了鲜明的畲族民俗文化旅游特色。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我省的畲族分布在7个乡80个村500多个村民小组,近15万人,是全国畲族分布的三大省份之一。我们欣喜地发现,近些年来,支撑这个民族结构的固态的东西,正渐渐地回到了畲民的生活中:

2009年,我省首次参与全国畲族文化古籍整理,并成功地承办了第三次全国畲族古籍整理工作会,在会上,我省1000多件古籍、契约等走进出版社。

经过挖掘、整理和建设,如今,全省拥有畲族特色村寨15个。2012年,畲族乡村更是以从未有过的火爆场面和热情,竞争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计划,会昌、崇义等县专门列支几百万元资金投入畲族特色村寨建设。代表畲族忠勇刚直精神的“铁书”、描绘畲族祖先神话历史的犬王图„„这些畲族文化的载体也在万安、贵溪、会昌等10多个县的民间被陆续发现。江西舍族的族群祭祀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舍族一样都与盘颤神话传说中的图腾礼仪 图腾标志图腾禁忌相联带盘饭是金族共同的祖先

在上个世纪,在江西宝山乡安长畲族自治村发现了一副保存完好的,清乾隆十五年所做的《犬王图》,这幅全网图为工笔画,叙述了

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好它们是让文化元素鲜活起来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因而,畲族山歌成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好它们,是让文化元素鲜活起来的必由之路。

《高皇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为著名,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盘古开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一朝江水一朝鱼„„”,在“三月三”乌饭节上,当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小的孩子们登上舞台,美妙的歌声四处飘扬时,一个民族的文化韵味也被发挥到了极致。五年级学生王一超自豪地说:“现在,他们学校每个学生都会唱这首山歌了。”

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定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对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来说,“三月三”乌饭节开创了全省民族地区自办大型民俗活动的先例,随着畲族歌舞、畲族民俗文物、畲族服饰、畲族饮食等一些独具畲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一一亮相,也让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声名远播,不远千里前来参加活动的大有人在。利用这种效应,田垅畲族村打出畲乡牌,成立了畲民脐橙、西瓜两个专业合作社,脐橙、西瓜等特色产业成为畲农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同样的现象接连出现在一些畲族乡村。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向政府争取、自筹资金、自主投劳,创办了一个畲族文化演艺厅,把本民族的祭祀、山歌、饮食、服饰等文化元素集中起来,同时与畲族村寨的旅游相结合,每年都有近万人来到这个村寨品尝畲族饮食,观赏畲族祭祀,与畲族歌舞相伴。五年间,畲族村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从中等收入步入“小康人家”。

江西民俗旅游开发

5.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篇五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探析

在新一轮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应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作 者:李莉 LI Li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社科系,山东,菏泽,274015刊 名: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2)分类号:F321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

6.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篇六

长春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是2006年8月24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开发区座落于长春市双阳区奢岭镇,位于长吉图开放先导区的核心区,幅员面积264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良好,北临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南接小天鹅湖,西抵新立城水库,自然风光秀丽,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这里交通十分便利,距长春仅18公里,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28公里。境内长清公路、双龙公路贯穿南北,奢新公路、奢鹿公路横跨东西,规划四期轻轨从此经过,形成长春半小时经济圈,开发区内设有长双烟铁路卸站口,开工建设的长白山旅游专线将成为拓展者外出观光旅游的首选路线。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开发区已经实现“七通一平”,有力地保证了开发区持续发展,入驻企业42户。全年共签订合同类项目28个,总投资410亿元。20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亿元,同比增加39%;实现利用内资25亿元,同比增加34%;合同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了200%及300%,全面完成了区里下达目标任务,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

建设呈现出历年来最好的局面,为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全镇固定资产投入实现55.6亿元,GDP达到42亿元,全口径财政税收实现2.06亿元,居民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2011年开发区GDP实现36亿元,同比增加41%;工业产值达26亿元,同比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38%;全口径财政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67%;主要经济指标的绝对量和增速在双阳区中继续保持前列位置。

7.文化产业资源开发 篇七

随着世界范围文化旅游高潮的到来, 全球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体验需求逐步增强, 旅游产业结构中文化旅游成为新的亮点。对中国来说, 文化性的旅游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也是国际上最有优势的资源。面对巨大的国际市场, 各 (省、区) 市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十分积极。登封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同时是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和服务业特色园区。2010年8月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在此背景下登封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 研究区概况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 中岳嵩山的南麓, 总面积为1220km2, 其中耕地3.73万hm2, 有24个民族,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市总人口61万人。登封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 其历史悠久, 风光秀丽,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发达的电力、交通、通讯事业。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世界文化遗产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 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 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及其联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原称“嵩山历史建筑群”) , 分布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周围, 包括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 (常住院、初祖庵、塔林) 、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8处11项历史建筑, 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 绵延不绝。

3.2 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

由于旅游活动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特点, 对旅游资源的界定, 学界至今还有争议。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 强调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和可利用价值, 即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作为旅游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旅游资源, 应是凡能吸引游客产生旅游动机、被旅游业或与旅游相关产业所利用并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 应包括有形的实体和无形的文化内涵[1]。

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内涵是将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要素, 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充分结合的经济活动, 进而催生新的文化旅游经济现象和旅游产业形态。产业化既是从资源到产业的动态化的形成“过程”, 又是资源转化为产业运行的“结果”。因此, 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作为过程, 首先要以文化旅游资源为基本经济发展要素, 通过挖掘、整合、创新等途径形成文化旅游产品, 然后进入市场, 成为文化旅游商品, 参与到文化旅游商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基本环节中, 在市场基本规律的作用下,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旅游产业标准, 进而形成现代文化生产和运行方式;另一方面, 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运行的结果是指文化旅游生产规模化, 以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群的兴起和形成为标志[2,3,4]。

4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优势

4.1 世界文化遗产的带动效应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事实证明,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 特别是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新资源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各个方面的综合比较结果来看, 利用遗产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 是实现世界遗产地经济良性增长, 与环境资源冲突最小、环境代价最小的途径[5,6]。在我国,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是当地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 世界文化遗产将是登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 是市场拓展的重要品牌, 也是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4.2 国内游客规模逐年上升

近些年,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旅游需求量持续上升,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者的构成发生了改变, 以文化性为凭借, 更具有文化和历史内涵性的产品成为旅游消费的重点。位于中原地区的登封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国内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从登封市旅游统计数字分析可见, 近5年登封市旅游发展迅猛, 尤其是2009年旅游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25.5%, 旅游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60.95% (表1) 。

4.3 文化旅游资源禀赋高

登封是古代中国封禅文化的肇始之地, 释、道、儒三教起源和融合之地, 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 处1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 项、各类文物古迹1127处, 在全国县和县级市中居第1位。以禅宗祖庭·功夫摇篮为代表的千年古刹——少林寺 (5A级景区) , 以道教北天师道发源地·道教第六小洞天为代表的中国礼制建筑的典范——中岳庙 (4A级景区) , 以程朱理学发源地·儒学中兴圣地为代表的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嵩阳书院 (4A级景区) , 更有汉三阙、元代观星台、夏都阳城等一大批国宝级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少林功夫”以其直观易懂的肢体语言优势超越了语言和国界, 备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我国中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4.4 地理区位优越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 中岳嵩山南麓。郑州、洛阳航空港和京广、陇海、焦枝三大铁路干线近在咫尺, 与陇海、焦枝线接轨的登封准轨矿区铁路即将铺通;207国道和豫03、豫3l线省道三干线公路贯穿全境。

4.5 优美的生态环境

登封地处山区, 石厚土薄, 气候干旱少雨, 发展传统农业没有优势, 但山区特有的森林资源, 使登封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 登封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 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 自然与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 (市) 等殊荣, 为登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5 制约登封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的主要因素

5.1 管理体制不科学

长期以来, 登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受体制束缚, 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完全部门化, 利益单位化, 科学的制度和产权设计严重阻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致使许多高级别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当, 保护不力, 惨淡经营。

5.2 缺少资本对接

加大资金投入已经成为登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紧迫问题。解决经费问题仅依靠政府增加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形成投资渠道的社会化, 进一步拓宽投入融资渠道, 形成全方位、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投入机制, 建立起资金支持体系。

5.3 市场主体急功近利

具体到某种文化类旅游资源的产业化, 通常都会有一个市场培育阶段。根据文化资源的性质不同, 这种市场培育阶段也有长有短。但目前的开发组织者和投资商常常不能容忍这个培育阶段, 于是或因周期过长而不愿投资, 或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长, 最终导致开发的失败, 从而使文化类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总是显得步履维艰。

6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路径

从国际上来看,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 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成熟产业。从国内来看, 我国地域辽阔, 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文化旅游产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不同的区域来看, 文化旅游产业要受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资源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开发状况[7]。结合登封的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我们认为登封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要在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建设高品质产业示范区、科学利用世界遗产资源等方面多下功夫。

6.1 确立主导产业地位, 树立大文化旅游理念

文化旅游业涉及几十个部门100多个行业。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 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酒店宾馆、餐饮娱乐、农副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并以此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 要进一步确立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登封主导产业的地位, 树立大文化旅游理念, 全市上下、城市乡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要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大做文章, 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 变单纯的门票经济为产业经济[8]。

在城市建设上, 要大力发展星级酒店群落、餐饮娱乐业、旅游购物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 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上, 要积极发展为旅游服务的特色种植、养殖业, 扶持核桃种植、核桃油加工等农特产品、林产品种植、加工产业, 大力发展“农家乐”等农村体验旅游项目, 促使更多的农民转行,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在工商业发展方面, 要鼓励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生产、经营企业和旅游服务行业发展, 促使更多市民通过直接或间接为旅游服务实现就业, 增加收入。

6.2 抓住发展机遇, 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园区是指从事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 是以一定区域为发展空间, 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 以促进文化资源、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企业进一步融合与集聚为特征, 多种文化产业形态并存, 形成专业生产和专业市场相结合, 生产、研发、销售一条龙的较完整产业链条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因此, 应抓住发展机遇, 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登封市文化产业园建设应重点发展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与港中旅集团的战略合作为契机, 开展禅武文化园建设。依托港中旅的旅游营销网络, 在开展嵩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营销的同时, 打造以少林景区为核心, 以功夫教育、禅功演艺、禅修体验和禅武创意产业为主体内容的禅武文化产业园区。二是以中岳文化苑建设为契机, 开展休闲养生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以中岳景区为核心, 以道教、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养生产业园区。三是以郑州大学嵩阳国学院为契机, 开展国学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以嵩阳景区为核心, 以儒家思想、禅宗哲学、道教文化为主题的国学文化产业园区。

6.3 适应市场需求, 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个地区最有效的发展模式、最合理的经济结构往往是由它的资源优势所决定的。随着文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资源为依托的开发模式正在逐渐弱化[9]。如今,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时代的新型产业, 是一个以文化创意为核心, 以知识资本的运作为手段, 统摄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复合概念, 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集群。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和延伸, 将创意元素有机地注入旅游领域, 将极大地延长旅游业的产业链, 促进其业态的多样化发展。旅游业与休闲娱乐业的融合, 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 即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是旅游业深度开发的一个基本趋向。在旅游活动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今天, 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特”, 注重体验参与的特点日趋增强, 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之下, 将智力因素和思想的火花与原有的资源完美结合, 通过重组、整合原有的静态旅游要素并加以模型化、动态活化来重新定位和推出, 可以进一步增强原有产品、服务的体验性和吸引力, 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并充分彰显旅游的魅力[8,9]。登封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以嵩山少林佛教禅宗文化为背景,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而创造出来的创意性文化旅游项目。

6.4 注重可持续发展, 科学利用世界遗产资源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关系到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国际形象[10]。“天地之中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 增加了登封市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我们必须加以珍视, 冷静地规划遗产的保护问题。保护不意味着将其封闭, 而应敞开大门, 使之成为人们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窗口;保护也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 通过开发旅游和相关产业, 使资源转化为财富, 达到保护和开发相协调的效果。只要能够成功地处理世界遗产的科学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的关系, 必将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实现登封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旅游与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美蓉.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 2005, (2) ∶55-57.

[3]马锐.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兰州学刊, 2005, (6) ∶78-81.

[4]张春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26-28.

[5]韩菁, 刘超, 颜娜.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3, 21 (3) ∶113-116.

[6]麻挺松.文化产业资源市场整合的障碍及其克服途径[J].北京社会科学, 2002, (2) ∶65-69.

[7]樊泳湄.以创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J].云南行政学院, 2004, (5) ∶118-122.

[8]刘辉煌, 李峰峰.优化我国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做功探讨[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 (2) ∶34-37.

[9]曾蓓.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旅游经济, 2004, (9) ∶28-30.

8.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关系辨析 篇八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产业

1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的相似性

1.1 产生根源相似

文化资源是一种柔性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活动所利用的,具有文化要素及品相的各类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以“创造性”思想为核心并与其他各种投入相结合而组成各类文化产品的经济活动所要利用的相关资源。二者皆属于“文化”范畴之内,是“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的构建与传达。虽然文化产业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达,但与其相关的产业活动都无法脱离“文化性”的内在核心,即存在于共同的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传承、发展和创新中。[1]此外,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可以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来凸显自身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例如,自1983年举办的洛阳牡丹花会,年年皆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景象,洛阳市政府也将牡丹栽培作为发展经济的旅游资源来开发,这一切源自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花鸟文化的热衷。总之,二者产生于“文化”,作用于“文化”,在以“文化”为核心的资源要素下,成为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

1.2 分类构成相似

从分类上看,二者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植被、湖泊、山川等可直接被利用的、富有特色生态景观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等人文资源等。从构成上看,二者不仅包含了有形文化资源。例如,绘画、书法、雕塑等物质性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包含了无形文化资源。例如,存在于观念、思想中的文化能力与文化制度。[2]人们在利用资源进行文化生产时,其结果既包含着静态的自然属性,也存在动态的社会属性,这亦是两者所具备的基本属性之一。

1.3 共享性与绿色性的特点相似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最大的共性在于其共享性。虽然二者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较,都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导致了文化资源附着的地域、国家、民族等差异特征的逐渐淡化。例如,日本动漫大师鸟山明、峰仓和也创作的《七龙珠》《最游记》等作品,部分人物形象与情节来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这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艺术人物现已成为了一种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成为文化艺术再创造的资源。此外,二者还同样具有“绿色性”。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的可再生性是无法比拟的,二者在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是以创意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为支撑,属于典型的“绿色产业”,只要开发利用方式合理、科学,其价值会越来越高。

2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的差异性

2.1 产生先后顺序不同

文化资源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时间价值、精神文明价值、资质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3]文化产业资源则是在文化资源形成之后,通过一系列产业化运作,使其具备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与前景所形成的资源。它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经济价值为核心,以资本输出为导向,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业资源,包括文化实物资源、文化服务及其衍生形态。

2.2 社会性质不同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虽都产生于“文化”,落脚于“资源”,但前者偏向于天然的、历史的资源。例如,山川、遗址、文物等,而后者强调的是经过加工的,经过产业化整合的资源。例如,技术、人力、市场等。

从社会性质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是人们在文化创造中形成了知识、信仰、文化艺术、道德、思想观念等不同層次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活动中,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产生重要影响。[4]文化产业资源则不单单执着于“构型”或“构神”的力量上,它蕴含着更为主观、更具有创造性的实质内涵,最重要的是,它与资本发生关联,是资源转化为产业运行的“结果”,[5]在遵循市场规律和合理开发与使用的前提下,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根本上说,“文化”是文化产业资源的“载体”,其背后蕴含的“资本特性”才是其真正存在的社会性质。例如,一幢古建筑早期设定的价值可能只是一般物品价值以及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如果能够结合本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行文化旅游项目的包装与打造,那么它的经济价值将因其文化价值而加码。

从另一方面说,文化资源可能是分散的,但是文化产业资源一定具有集群性,能够使文化生产规模化,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例如,我国文化资源大市黄山市,文化生态系统独特丰厚,具有“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址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和当代科技文化资源等七大文化维度”,[6]这些资源因具有一定的集群性,便于整合打造,在“文化黄山,梦回徽州”的新型城市战略理念下,逐步实现产业资源与文化资本的转化与积累。

3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同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然后进一步发展形成文化产业,这是文化产业形成的基本路径。从此过程来看,文化资源是基础,文化产业是结果,“一次转变”、“一次发展”是关键环节(见图1)。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规模化生产与开发决定了文化产业实践的最终成败。

图2表示的是宏观概念框架下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及文化产业关系。文化是一个大熔炉,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资源和产业存在的依托空间。其中,(1)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与文化产业三者之间并非绝对独立,它们在相互区别中有着必然联系,通过运作可以发生形式及规模上的转化,并在综合作用的过程中得到不同量的产出。(2)文化产业资源文化资源文化,它们之间是被包含的关系。文化产业资源是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交集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可以说任何文化资源都有成为文化产业资源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条件、因素的种种限制,最终只有一部分的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3)文化、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与文化产业的交叉关系无论是在横向的空间向度上还是纵向的时间向度上都是连续的,一旦文化产业离开了文化与资源,附加值就会被减少。例如,过去单纯强调经济资本的重要性,以“逐利”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顾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从而导致众多文化园区昙花一现,文化产品粗制滥造以及文化服务敷衍了事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 方董平.文化资本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14.

[2] 严荔.四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5.

[3] 牛淑萍.文化资源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77.

[4] 张胜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15.

[5] 严荔.四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7.

上一篇:检察院和法院和公安下一篇:因私出国申请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