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共9篇)
1.有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篇一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一)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怎么样的?前几节课采用的探索、讨论、验证的手段,是本节课继续学习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这节课我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现就几个方面做一下自我反思:
1.引入新课:学生在小学时已熟知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而且也熟悉“除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的运算”的法则,所以我对新课的引入就是结合小学以及初一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乘法,用乘法引出除法,这种设计既复习了前面有理数的乘法,又合理的引出有理数的除法,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回答计算结果,而且要说明理由,即叙述所依据的法则内容,另外因为题目简单,所以我应机会全部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并适当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这点我觉得是做得比较好。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之后让一些小组派个代表说出本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在前几节课对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的语言表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数学语言,这对本节课除法法则的表达也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基础.所以这个环节也顺便训练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感觉自己唯一做得有点不足的就是;当学生讲出自己的结果,我太急于去纠正,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我的思路走,这不利于学生的表达也极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2.在讲解例题的时候,我采用这种讲法,给出三个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步骤,这样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解题的时候犯错的概率比较小,有一位老师课后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可以先让学生练着解题,三个题目都解出来以后再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步骤,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总结的能力,这样通过自己的总结也可以印象更加深刻点。所以这种教学思想以后我将试着多用在教学过程中。而且还要注意道例题讲解时,要注意板书规范,体现除法法则的应用步骤。要一边板书,一边讲述法则的内容,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依据,但应做到心中有数。
3.在探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知识点上,我通过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个过程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激烈的,最后讨论结束后,我做得不大好的地方就是没让同学自己说出讨论的结果,没让学生自己分析两个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而是由我自己说出来,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性,这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4.对于多个数相除,在讲解时,一是讲清楚多个数相除时,可按顺序依次两个数相除进行;二是要讲清楚多个数相除时,也可以类比多个数相乘确定符号的方法进行,从而转化成非负数相除的情形。在这个问题上,我讲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在开始讲解前也给足学生时间去讨论:“多个有理数相除时有几种解法?”学生讨论的还是比较激烈的,而且学生也是比较积极的说出各自的讨论结果,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在做练习的时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显得太急促了。另外我还设计一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新知,并没有因为教科书中没有练习而忽略这个程序。
整节课的后半部分我感觉我是讲得比较快的,主要是把下课的时间看错了,所以显得后面部分讲解的节奏明显有点快,这样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没能很好的给予纠正,这是这节课明显不足的一个地方,以后对时间的把握还得再准确一点。
课后区教研员林日福老师提出的两个观点我觉得挺不错的,第一就是在上课之前告诉同学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并且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上课的时候有更明确的目标,第二就是在解题过程涉及到一些数学思想时可适当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逐步认识一些有用的数学思想,比如转化思想,这节课中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便是,可以适当的提一下。上面的两个做法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适当采纳一下。
总之,我认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本节课正是考虑和分析到了这一事实,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并在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做法已在最近几节课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有理数四则运算即将结束之时,有必要对这一段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另外,我觉得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展示自我,要坚持这一做法。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二)对于有理数的乘法这堂课实在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法则之后进行的,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所以在备课时我便决定不能在法则的引入上费太多时间,争取一节课将多个有理数的乘法以便讲完。因此这节课的知识点有:有理数的乘法引入与法则;倒数的定义及如何求任何有理数的倒数;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计算步骤。可见课容量不少,看样这节课的时间很紧张„„
走进教室,上课铃声还没响,我便在黑板上画出上课要用的数轴,还有几个例题,以便节省上课时间。上课铃响了,我便按预设思路讲了起来,没想到同学们跟我配合的非常默契,不一会就引导他们推导出了乘法的法则(仍然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接着学以致用解决例题,通过观察例题引出了倒数的定义并加以阐述和引用,最后通过利用顺序方法做一系列的多个有理数的乘法归纳出多个数相乘的法则(关键是定积的符号时跟负引数关系的问题的探讨),课堂顺利进行,当我们一块处理完最后一道练习题时,下课铃响了。
这节课在我看来是比较成功的也是比较顺利的一节课,成功的原因在于课前我对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透彻。可见,我们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才能高效率的完美的进行。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老师们遇到:像为什么我的课老是讲不完呢?为什么讲的知识点多学生总是掌握不了?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想想是不是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东西我又重复了,从而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设想倘若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又不知道什么,那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就轻松多了,从而效率也就提高上去了呢?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三)(1)学生的参与性可以更强,主体地位可以更突出。例如在学生总结法则时,有多名同学发言且每位同学各说出了法则的一部分,此时可以让同学将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提炼,总结归纳,进而让一位同学完整的叙述出整个法则,从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2)对学生的追问可以更深入,尽管我已经随机应变,但对学生的追问还可以更加深入一步。例如在引入有理数乘法算式时,要求学生观察(-3)×4这个算式与我们小学时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一个同学发言说“小学时学的都是正数乘以正数,但现在可能会有用一个负数乘上一个正数”。我当时的追问是“第一,你为什么要用‘可能’二字?是不确定的意思吗?还是个别的意思?”学生回答“不是不确定,而是除了负数乘以正数外,还有别的情况”。接下来我就追问了第二个问题:“第二,我们小学时只学过两个正数相乘吗?”学生略考虑回答:“应该是两个非负数相乘”。但实际上,当我在追问第一个问题时,如果能够让该生尽其所能得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并板书在黑板上,由此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既能体现语言的严谨与简洁性,效果也可能会更好。这就说明追问不仅要“追”,而且要追得恰当,追得深。
(4)语言不够简洁,该留白时没有留白,要努力做到“点到为止”。留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分析,我有主要两点>收获:一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是学生主动的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就会得到提高,思维也会非常的活跃,这样就更容易掌握相应的知识,收获就会更多。
2.有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篇二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 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在确定“积”的符号后, 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由于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 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 对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 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形成及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这对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 本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 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主动探索知识的学风已初步形成, 学生对探究式教学较感兴趣, 但由于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不深, 生活经验不足, 对有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 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合理性, 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教学, 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法则的推导,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复习旧课。投影显示以下练习:1.口答: (1) 3+2=%? (2) (-3) +2=%? (3) 3+ (-2) =%? (4) (-3) + (-2) =? (5) (-3) +0=%?2.试举例说明 (2) 、 (3) 两个式子的实际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复习, 引导学生去回忆和复习前面的有关知识, 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新课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引出课题。提出问题: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小学算术中数的加减法可以扩充到有理数的加减法, 那么乘除法是否也可以扩充呢?如果可以, 应如何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请同学们将练习1各小题中的“+”号改为“×”号, 试写出你认为比较合理的结果。即: (1) 3×2=?; (2) (-3) ×2=?; (3) 3× (-2) =?; (4) (-3) × (-2) =?; (5) (-3) ×0=?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由有理数加法自然地过渡到有理数的乘法, 揭示了本节课题, 并引起学生注意, 使学生处于一种疑惑、思考、猜想、探索新知的自主学习的状态。组织讨论:探索有理数乘法的意义。针对以上问题, 估计学生可能会写出下面的结果: (1) 3×2=6; (2) (-3) ×2=6或-6; (3) 3× (-2) =6或-6; (4) (-3) × (-2) =6或-6; (5) (-3) ×0=0。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比较 (1) 、 (2) 、 (3) 、 (4) 这四个式的积, 它们有何异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以上结果中, 积的绝对值都相等, 只有符号不同。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符号上面, 为后面的学习设下埋伏;请同学们举实际例子说明 (1) 、 (2) 式的实际意义, 探索自己所得结果的合理性,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一起合作。设计意图:创设合作、交流的环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为学生已在算术中学过数的乘法, 所以对式子 (1) 的结果很容易举例说明, 但对式子 (2) , 学生对被乘数为“-3”会感到困难, 这时, 教师巡视指导, 参与讨论, 启发、引导学生比较“3”与“-3”, 它们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进而鼓励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入手, 如行程问题、温度、水位、股票的升降问题, 营销问题等, 举出与其生活较为接近的实例, 最后, 由各小组指派一位代表, 交流讨论结果。
在同学们初步达到统一认识后, 教师小结讨论情况, 然后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同学们最为熟悉的行程问题的两个实例, 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实例: (1) 一辆玩具车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 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西运动2秒, 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一边?相距多少米? (2) 一辆玩具车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西运行2秒, 结果又如何呢?最后,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得出下面正确的结论:3×2=6; (-3) ×2=-6。 (3) 对于 (1) 、 (2) 两个式子的意义说明, 因两个因数所代表的量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困难。因此对 (1) 、 (2) 两式的合理性的验证, 不要求学生举实例说明, 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因数的符号与积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来获得。具体做法分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步, 引导学生观察式子 (1) 和 (2) , 比较两个式子中因数的符号和积的符号有何变化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两个有理数相乘, 当其中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时, 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相反数;第二步, 根据以上结论, 继续提问学生:你认为式子3× (-2) 应等于多少?式子 (-3) × (-2) 呢?引导学生将式子3× (-2) 、 (-3) × (-2) 分别与式 (1) 、 (2) 比较, 学生很快得出3× (-2) =-6; (-3) × (-2) =6。此外, 利用3×0=0和以上结论, 学生很容易得出: (-3) ×0=0。 (4) 在学生得出以上五个式子的结果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同含有负数的两个有理数乘法的合理性, 给出以下例子, 请学生列式计算:现在的温度为0℃, 若温度每小时上升3℃ (记作+3) , 问2小时后 (记作+2) 的温度是多少?2小时前的温度是多少?现在的温度为0℃, 若温度每小时下降3℃ (记作-3) , 问2小时后 (记作+2) 的温度是多少?2小时前的温度是多少?若现在的温度为0℃, 且温度每小时上升或下降0℃, 问3小时后 (记作+3) 的温度是多少?3小时前的温度是多少?设计意图: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 是通过举实例———直观演示——寻找规律———验证等环节, 让学生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 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旨在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 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 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情感、态度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分类归纳, 形成法则:在学生确认以上结果的合理性后, 用投影显示下列一组式子:3×2=6; (-3) ×2=-6;3× (-2) =-6; (-3) × (-2) =6; (-3) ×0=0。让学生观察这五个式子, 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然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试说说两个有理数是怎样相乘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的乘法可分为同号、异号和其中一个因数是零等三类, 并且通过分析比较, 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 都得零。”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法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能力。
分析法则, 掌握实质: (1) 在学生归纳出乘法法则后, 请学生阅读以下两个例子, 如: (-5) × (-3) =+ (5×3) =15, 同号两数相乘得正, 把绝对值相乘; (-6) ×4=- (6×4) =-24, 异号两数相乘得负, 把绝对值相乘。通过上例, 进一步启发和诱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 并总结出规律:两个有理数相乘, 在确定“积”的符号后, 有理数相乘实质上即转化为小学算术中数的乘法运算, 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 (2) 设计以下快速抢答练习题:练习看谁答得又快又准?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各式中两数积的符号: (1) 5× (-3) ; (2) (-4) × (+10) ; (3) (-100) × (-0.1) ; (4) 0.5×0.7; (6) (+150) × (-27)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 是想让学生熟悉法则, 掌握法则的实质, 加深对法则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另外, 以抢答题的形式完成练习, 比较符号七年级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小结
利用提问形式, 帮助学生回顾小结本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试谈谈你的感受;你知道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有何异同吗?在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时, 应注意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进行小结,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作业:1.温故本节知识, 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2.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乘法”的教学设计, 一般有两类:一是列举事例, 尽快给出法则, 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时间练习法则、背法则, 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则;另一类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索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及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前一类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 但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后者不仅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学案例设计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有理数的乘法”的教学, 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 看似容易, 但实际上却是难教又难学。教师采用的是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实践、合作探讨、发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学会如何归纳和总结。“有理数的乘法”的教学中, 必须解决的3个难点是:如何自然地引出带有负数的乘法;怎样体现负负得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怎样说明有理数与1和0相乘的结果。注重课堂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 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演示学生将“+”号改为“×”的变化状况, 同时分小组合作, 探索现实问题背景的解释, 为带负数乘法的出现创设现实的背景, 重视实际问题在知识发生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既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 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引入负数的必要性的认识, 很自然地引入了带负数的乘法, 有效地突破了第一个难点, 并为后面两个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注意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比赛和个人抢答, 既培养了合作精神, 又增强了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建立自信心, 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下课时几位同学拦住我说了他们听课的感受, 更使我感到非常振奋, 它已超越了预定目标的要求。作为教师已不必告诉他们应当学什么东西, 他们已有了希望学习更多知识和研究更深入的问题的强烈愿望, 我相信这种愿望将会永远激励我的学生们不断创新, 从成功走向成功。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建立自信心, 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有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改进;导入;教学设计;高效
笔者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乘法法则”这一课教学时,对情境引入环节产生了质疑:这样的情境导入有价值吗?这就是“数学生活化”的完美体现吗?以往的导入部分设计是这样的:
有一只蜗牛在一条笔直的路上爬行。(为了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为了区分时间,我们规定,几分钟后为正,几分钟前为负)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解:(+2)×(+3)=+6】(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解:(-2)×(+3)=-6】(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解:(+2)×(-3)=-6】(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解:(-2)×(-3)=+6】
教师希望在这样的情境中能使学生有所启发,从而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可是问题(4)的情境,将时间分为正负,比较牵强附会,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即使对这一情境接受了,也绝不是基于对生活情境的理解,而是对前三种情形的一种顺应,而且这样的导入也比较耗时。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教学这一课,教师几乎无不从类似的生活情境导入,不同的是把蜗牛爬行问题换为水位升降或者温度升降问题。我疑惑:难道数学新授课非实际情境不能入吗?难道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让学生轻松高效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吗?
今年再教七年级时,我大胆对这一课做了改进。改进后的导入设计: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几道算式,思考后小组交流,不仅要得出结果,并能说出理由。
(1)(+2)×(+3)= (2)(-2)×(+3)=
(3)(+2)×(-3)= (4)(-2)×(-3)=
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然后小组交流,六七分钟后,就已经有一大半学生举起了手。下面是小组代表的发言。
生A:第(2)题看成是3个(-2)相加,所以结果是(-6);生B:第(3)题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写成(-3)×(+2),看成是2个(-3)相加,所以结果是(-6);生C:我是这样理解的,既然第(1)题结果是6,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为相反数后,结果自然也改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第(2)题和第(3)题都应该等于(-6);生D:我同意C的意见,所以第(4)题和第(2)题相比较,因数(+3)换成了(-3),那结果就又从(-6)变回(+6);生E:第(4)题结果肯定是(+6),因为我们以前学习符号化简时,就已经知道“负负得正”了;生F: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两数(绝对值)相乘。
至此,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已经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了,而且事实证明,再后来的练习环节,学生的正确率特别高,说明这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改进后的这节课,至少节省了10分钟的情境引入时间,可以用在对法则的理解和运用上。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的目标,所以尽管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它也能高度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但我认为并非每节课都得找一个情境来引入,毕竟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眼光,有的时候,我们不要低估学生,十三四岁的孩子抽象概括类比理解等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再说,如果某个知识点学生不费力气就能够触及正题,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还要硬得把他们赶回头一步步去“发现”吗?那样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为“情境”而“情境”之嫌。就好像吃点话梅可以开胃,但如果每餐饭前都要求你吃上一碟话梅,就有点腻味且多余了。
我认为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都能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勇敢表达,无形中就已经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类比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思维品质的提高正是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理念更深入、更长远的体现。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的科学,数学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准”“简”二字,所以有时候我们开门见山,直入正题更符合数学的精神。
4.《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篇四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已经对符号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由此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教学策略:对于认知的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通过课件和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随时搜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节,查漏补缺,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5.《有理数乘法》教学反思 篇五
2、学生分组活动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进行简单的应用
3、由列举的例子得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及时地进行简单的应用。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
4、在例题、习题的选择上,兼顾不同层次的同学,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成功:
1、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认真钻研教材与大纲,掌握教材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出发,利用多媒体演示动画引出课题,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特里的归纳,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自己的预言家一描述。
3、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
4、在结果符号的确定上,教会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首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进行计算。让学生明确有关有理是乘法的问题,记得符号一旦确定,其他的运算与小学乘法相同。
5、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练习。各组展开评比,不仅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为每一位同学着想。
不足:
1、学生在灵活应用方面欠佳。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2、在分组活动中,学生互相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即采用“兵教兵”方法,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
6.《有理数的乘法》数学课堂反思 篇六
在学校,向学生学习,向同组教师和老前辈学习。学生学习愉快或困惑,是我们反思的最基本源泉,为什么学生学习会愉快、轻松或困难,怎样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愉快,怎样使学习解除困难,我该怎么做,可通过问卷或谈心让学生说说心里话。 同学校向老前辈学习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或请老教师听课评课,与他们一起讨论,可以让你增加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学理论修养。在不断的听、评与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走出校外多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同样能从别人的上课和评课中增加自己的反思力。
课余,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实践中的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把特殊的问题归纳到一般化,问题和经验经过提升和拓展,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不断提高反思的有效性。如写文章和搞课题研究其实也是一种很好反思行为。
二.记教学失败之处
7.有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篇七
在“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应答自如, 得出乘法分配律也很顺利自然, 于是, 教师认为学生作业不会有太大问题。但结果却并非如此, 学生的作业错误率仍然很高, 而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1) (80+4) ×25=80×25+4错误率36.3%
(2) 7×48+7×52=7× (48×52) 错误率16.5%
(3) 25× (4×8) =25×4+25×8错误率26.2%
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有教师说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太差, 这么简单的形式只要记住去套用就可以了, 但每届学生都会发生这种问题, 究其原因, 应该不在学生, 而在教师或教材。
笔者翻阅了几个版本的教材, 发现人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都强调从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入手, 得出两边的算式结果是相等的, 而且还能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 却举不出反例, 于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了乘法分配律 (a+b) ×c=a×b+a×c, 教师的一般教学程序也正好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但这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乘法分配律会成立, 没有从意义入手理解乘法分配律, 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 这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 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 必须从形式化理解走向意义建构。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热
通过七人分粥的故事 (略) , 让学生自由说想法, 从生活中的分配引入到数学中的分配。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听了生活中关于分配的故事。今天, 我们要来研究数学中有关分配的知识, 看看我们班谁是最能干的。
(二) 从乘法意义出发构建乘法分配律
1.出示格子图, 通过数形结合得出算式18×6, 结合图示让学生顺利得出算式表示的是18个6或6个18。
师: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计算18个6实际上是把10个6与8个6合并起来得到的:18×6= (10+8) ×6=10×6+8×6。让学生有意义地读一读:18个6等于10个6与8个6的和。
告诉学生, 实际上我们是把18分成了10与8的和, 还可以把18分解成另外两个数相加的和吗?引导学生把18分成1和17、2和16、3和15等, 从而展开, 得出形如 (1+17) ×6=1×6+17×6……的等式, 并告诉学生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2.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也这样展开、写出等式吗?
3.小结提升意义构架。
师:在上面的等式中, 我们先把一个因数分解然后再展开, 请你观察左边和右边的变化, 有没有发现相同的规律?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 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不过, 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偶然。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学生各自举例, 教师引导说明万一我们举的例子都只是碰巧怎么办?你能举出一个反例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三) 从练习中学会符号表示法
1.根据你的发现填空:
(12+18) ×4=12×□+18×□
(15+20) ×6=□×6+□×6
(☆+7) ×200=□×200+□×200
75×6=□×□+□×□
35×27=□×□+□×□
重点研讨第五题, 既可分解35也可分解27, 再进行展开填数。
2.教师再次出示三个算式, 引导学生也能展开来写出等式。
(15+26) ×○=?
(A+80) ×△=?
(a+b) ×c=?
学生作业, 指名汇报, 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从圆形、三角形到字母表示式, 从具体到抽象, 让学生逐步理解乘法分配律。)
师: (a+b) ×c=a×c+b×c这个字母表达式能代表所有算式吗?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对照书上的概括, 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谁能说说“分配”是什么意思, 它是怎么分配的? (让学生理解分配是表面, 实质是分解与合并)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文字或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 教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 反复进行严格准确和简明的表述, 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分拆计算去感知, 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只有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 学生才会真正有所体验, 才能构建有意义的知识, 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是思维的外化。)
(四) 在对比练习中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1.题组练习、判断对错。
(75+6) ×4=75×4+6
(75×6) ×4=75×4+6×4
(75×6) ×4=75×4×6×4
(75×6) ×4=75×4×6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 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2. (6-4) ×5=6×5-4×5
(设计意图:把乘法分配律拓展到减法, 帮助学生理解。)
3.拓展练习:25×44
(设计意图:用乘法分配律或结合律进行对比简便计算, 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用途。)
(五) 课堂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 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另一种规律———乘法分配律, 你觉得我们是怎样得出乘法分配律的?请说说你今天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忆获得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点破不完全归纳法, 从而提升认识。)
【课后反思】
8.“5的乘法口诀“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八
“5的乘法口诀”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必备的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根据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5个5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和乘法口诀的来源,编制5的乘法口诀,并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 ,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西游记》吗?
生:喜欢。
师: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今天啊,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实在是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生:可以找如来佛。
生:可以找八戒和沙僧帮忙。
生:可以拔猴毛变出小猴子。
师:同学们和孙悟空一样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5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5个。他连续拔了4根,每根都变出5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得落花流水。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孙悟空连续拔了4根毫毛,每根都变出5个猴子,一共变出几只猴子?
师:怎么解决呢?
生:用连加,5+5+5+5。
师:怎样计算呢?王老师想和你们比一比,看谁更快地计算出答案,你们敢受挑战吗?
生:敢。
师:请一名同学当裁判,看谁回答得快又准。
生:比赛开始。
…………
生:王老师回答得最快也最准。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那是因为我有一个神秘武器——乘法口诀。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1.数一数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盒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
(出示课件,呈现一盒福娃。)
师:一盒有多少个福娃呢?请你数一数。
学生数完汇报:5个。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生:点数法。
生:一个一个地数。
师:2盒有多少个福娃呢?请你数一数。
生:10个。
师:3盒呢?4盒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地数出一共多少个?可以几个几个地数?
生:5个5个地数。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5,10,15,20,25,一共有25个福娃。
2.同数连加,乘法表示
师:一盒有5个福娃,是1个5。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1:1×5=5。
生2:也可以写成5×l=5。
师:两盒有多少个福娃?3盒、4盒、5盒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数数的过程,把两个5、3个5、4个5、5个5相加的得数分别写在空格里。
(出示表格,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合作探究。)
教师在学生之间观察、指导并检查他们的探究学习活动。
汇报交流报告单的填写情况,并引导学生观察一下这些乘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这些算式一个比一个多5。
生2:我看这就是5个5个地数数。
师:你真的很会观察。的确如此,l个5是5,2个5就是5+5=10……
生齐:3个5就是5+5+5=15。4个5就是……
师:有什么方法能够计算乘法算式的积呢?
生1:点数法。一个一个数。
生2:5个5个数。
生3:用同数连加的方法也可以。
生4:还可以用点子图来代替福娃。endprint
师:这些方法还是太慢了,不够简单。实际上你们已经发现了乘法计算的秘密,现在你尝试着将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提出来放在一起,小数在前,“一五”。
生:二五、三五、四五、五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将积放在后。连起来说就是: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第三句口诀是什么?
生:三五十五。
师:表示什么?
生:这句口诀表示3个5是15。
师:谁能说说乘法算式?
生:3×5或5×3。
师:第四句呢?
生:四五二十。这句口诀表示4个5是20。
生:乘法算式4×5或5×4。
师:第五句呢?
生: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表示5个5是25,乘法算式5×5或5×5。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把5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学生书写,师提醒学生注意要用汉字写口诀,数字写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
生1:编口诀时要写汉字。
生2:小数写在大数的前面。
生3:怎么读就怎么写。
师: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一起读一读。乘法口诀是我国的国粹,二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了乘法口诀,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如今乘法口诀更加朗朗上口。
三、理解记忆,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请你认真地观察一下,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和特点?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跟孙悟空一样,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生:第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
生:第二个因数都是5。
生:积也一个比一个多5。
师:对。这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怎么样?
生:少5。
2.记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有没有信心?
(师生齐背口诀。)
师:在背的时候,感觉“5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生:“一五得五”好记。
生:“五五二十五”也好记。
生:我觉得哪句都好记!
师:你一定有什么窍门吧?愿意告诉给大家吗?
生:我是按单双数来记的。单数的得数后面都是5,双数得数后面都是0。
按照这个学生说的方法将乘法算式分成单双两列,果然如此。和学生一起读“一五得五、三五十五、五五二十五。”再读双数的。
师:现在提高要求,我们进行对口令比赛。(师生、生生之间。)
师:如果突然忘记四五是多少,怎么办?
生:从5开始,连续一直加四次,就知道了。
生:这样太麻烦,只要想三五十五,再加上l个5。就得到了四五二十。
生:也可以记住“五五二十五”,再减去5就行了。
师:太棒了!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来记忆5的乘法口诀。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记熟口诀。
四、巩固应用,深化口诀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太麻烦了,不记行吗?
生:不行的。
师:那口诀有什么用呢?
生:能帮我们更快地算乘法口算。
生:在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数人数的时候都要用到的。
师:好,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口诀记得怎么样了。(教师出示一道算式,学生说得数,并说应用的口诀。)
5×2 1×5 5×1 4×5
5×5 2×5 5×4 5×3
(师出示了0×5,学生迟疑了一下。)
生:零5得零。
师:5的口诀里有吗?
生:没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证明一下?
生:0×5表示5个0相加,那就是“0”嘛。
生:还表示0个5,就是一个5也没有。也就是“0”。
师:回答得精彩极了,老师真是佩服你们,又创造了一句新的口诀。
1.用数学解决问题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歌,《白龙马》,跟老师一起唱。听完歌曲,再想想我们的故事,讲了什么?谁来回答我们故事中的问题?
生:一根猴毛变5只猴子。
生:二根猴毛变10只猴子。
生:三根猴毛变15只猴子……
2.活学活用
师: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骄傲,为了测验你们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将进入闯关活动。
(出示课件: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乘法可以用乘法口决来解决。
生:我学会了5的乘法口决……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给予肯定。)
师:5,是个奇特的数字,古代许多事物都与5结下了难解之缘。
(屏幕上出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你能用哪一句口诀,马上就能算出这首诗共有多少字?
生:这首诗每行有5个字,二行就有10个字,“二五一十”;三行就有15个字,“三五十五”;四行就有20个字,“四五二十”。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5的乘法口诀有关?你还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生: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endprint
生:一星期我们要上5天的课,三个星期上15天。
师:同学们不但发现了那么多藏在我们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而且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的很高兴,因为你们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发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下课!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1×5=5 一五得五 5×1=5
10 2×5=10 二五一十 5×2=10
15 3×5=15 三五十五 5×3=15
20 4×5=20 四五二十 5×4=20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
反思:
现今的教学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为本。《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熟悉的环境、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语言和形象较容易接受,喜欢有趣的视觉画面,同时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合作、综合的能力。
在5的乘法口诀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遇困惑提问题——列算式编口诀——找规律记口诀——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先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将累加所得的数编写成乘法口诀,让学生轻松地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把解决问题和编制乘法口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我退居学生的后面加以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最后,我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给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9.《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九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初中
马
珂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该单元主要涉及了十二部分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作为第十部分内容,作为学生接触的一种新运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不但是“有理数加、减、乘、除的引申,而且是后面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如果这节没有把握好,就会给后面的教学造成障碍。教材这部分设计注意到了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在执教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能力和《课标》及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进行有理数盛放的运算;能够在实例中探索出正负数幂的特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难点:探索正负数冥的特点。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运用
根据《课标》及教材《说明》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我确定的教法是:情境创设法、激趣法、类比法、讲解法、引
导法。
学法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口头阐述、纠正补充、观察探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三、本课运用的教具:
教学挂图 小黑板 彩色粉笔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置邀请学生当生物学家和老师一起探讨生物学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解决 生物学问题,引出乘方概念。
(三)探究新知 讲练结合
1.讲解有关乘方的知识:(1)乘方是一种运算;(2)讲解各部分的名称;(3)写法;(4)读法;
2.根据乘方的概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
1、例2 3.小组讨论:
(1)正负数幂的特点;(2)10的n次方的特点。
(四)互助合作 巩固新知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随堂练习,新一步巩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五)总结全课,开拓延伸
引导学生口述“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布置作业,开拓延伸,使本节课余味萦绕,令人回味无穷。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生物学家,和老师一起探讨一个生物学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愿不愿意?
生:愿意!
(出示“细胞分裂图”和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每种细胞每过30分便有1个分裂成2个,经过5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
二、解决问题 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看这是“细胞分裂图”,我们来分析一下:
1个细胞30分后
→
2个
1小时后
→
1.5小时后→2×2×2个
……
一个细胞30分钟后分裂一次,分裂成2个,一个小时分裂两次成了2×2个;1.5小时分裂三次,成了2×2×2个;那么,5小时后分裂多少次?就是几个2相乘?
生:10次,10个2相乘。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为了简便其间,我们把2×2×2×2×2×2×2×2×2×2 记作:210.同理:(板书)
也就是说: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得运算叫做乘方。我们这节课就来专题研究:(板书)
有理数的乘方
三、探究新知,讲练结合:
(一)讲解有关乘方的知识:
1、乘方是一种运算。
师:乘方从概念上来看和加、减、乘、除一样也属于一种运算,它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同学们能不能理解?
生:能。
2、乘方各部分的名称与写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乘方各部分的名称:n个相同因数a相乘,记作:an ,相同因数a写在下面叫做底数,n写在a的右上角叫做指数,an 作为乘方运算的结果,如同加、减、乘、除运算的结果:和、差、积、商一样,叫做幂。(边讲解边板书)
师:底数为正数,比如:4个2相乘该怎么表示? 生:24 师:很好,那么底数为负数或者分数呢?比如:3个-3相乘,3个1/2相乘,分别该怎样表示?
生:-33,13/2 师:对吗?-33它表示-3×3×3,13/2它表示1×1×1/2和我们表示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3师:3个-3相乘应表示为:(-3);3个1/2相乘应表示为(1/2)3。请同学们注意负数和分数做底数时应带上括号。
3、读法
师:an读作:a的n次幂或者a的n次方,22可以怎样读?23可以怎样读?28可以怎么读?
生:22读作:2的2次幂或者2的2次方还可以读作2的平方;
生:23读作:2的3次幂或者2的3次方还可以读作2的立方;
生:28读作:2的8次幂或者2的8次方。
师:同学们回答得棒极了!会读了吗?会写了吗?下面我们来做几个有关乘方的计算题。
(二)根据乘方的概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
1、例2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例1:计算:
(1)53;
(2)(-3)4;
(3)(-1/2)3.解:(1)53=5×5×5=125;
(2)(-3)4=(-3)×(-3)×(-3)×(-3)=81;
(3)(-1/2)3=(-1/2)×(-1/2)×(-1/2)=-1/8 例2:计算:(1)10 2、103、104;
(2)(-10)
2、(-10)
3、(-10)4; 解:(1)10 2=10×10=100 103=10×10×10=1000 104=10×10×10×10=10000(2)(-10)2 =(-10)×(-10)=100
(-10)3 =(-10)×(-10)×(-10)=-1000
(-10)4 =(-10)×(-10)×(-10)×(-10)=10000
(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冥的特点: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方运算,那么请同学们回过头来仔细观察例2,小组讨论:底数为正数时幂的特点;
底数为负数时幂的特点;
可结合指数的奇偶考虑。(开始)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点拨】
师:讨论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来说。
生: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的;
生: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个算式(教师手指例2的第一小题)102等于给1的后面添两个0;103等于给1的后面添三个0;104等于给1的后面添四个0;10n呢?
生:10n等于给1的后面添n个0.师:说得很好!其实这就是“10n的特点”,现在我们已经总结了三条规律,请同学们一块口述,老师把他们写出来,行吗?
生:行!
(教师用彩色粉笔板书三条规律,学生集体口述)
四、互助合作 巩固知新
下面我们来做练习,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成随堂练习。
集体订正。
五、总结全课
开拓延伸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那么谁来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明白了什么是乘方;
生2:我学会了正数的幂的特点;
生3:我懂得了负数的幂的特点;
生4:我还知道了10n的特点。
……
师:很好!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的感慨,为什么不把它用到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呢?
【有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案设计09-22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关胜喜06-16
有理数乘法法则说课07-23
7上1.1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07-12
有理数的减法一07-14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08-11
有理数的加法习题09-03
《有理数的乘方》讨论结果06-24
有理数的运算整章教案09-07
有理数的定义除法复习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