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九年级说课稿

2024-08-16

初中美术九年级说课稿(精选4篇)

1.初中美术九年级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气时代”的到来》是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一课,课文主要讲了新能源电登上人类生活的舞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将人类带入了更新的“电气时代”,通过了解这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让学生明白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电及电力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的小字、史料、插图及人物肖像或其他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的贡献,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青年学生应当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

3、教学重点:电的运用及其影响和发明大王爱迪生。

4、教学难点:分析、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对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原因、过程及成果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主要涉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学生们有的陌生,有的熟悉,老师就是要在同学们熟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揭开“电气时代”的神秘面纱,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从科学家们发明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只有勤奋好学、坚忍不拔、勇敢创新、持之以恒才能成就一番伟业的道理。改变学生以往“平时不在乎,考试前突击,临时抱佛脚,背背过关题,就能得高分”的错误认识,真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

《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自主、探究、合作性比较强。但因为处于毕业年级,学业负担较重,几乎没有课余时间花在历史上,学习历史几乎完全来自于课堂,因此,我在课堂上采用“讲学稿+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自学导航―合作探究―集体质疑―巩固拓展,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课堂解决疑难,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小组合作的模式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一片沸腾的学习气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探索讲学稿模式,构建有效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激情,有收获,有提高,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引起共鸣。

同学们,正当我们在收看精彩的足球比赛,小罗纳尔多抬脚准备临空抽射的一刹那,突然停了电,你们有何感觉?当你的生日Party正在推向高潮时,突然停了电,你又有何感受呢?对,气得两脚直跺,气得七窍生烟,可见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神奇的“电”的世界,去撩开“电气时代”的神秘面纱,迎接“电气时代”的来临。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习了解的兴趣,形成感情上的共鸣。)

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了解内容,完成讲学稿的自主导航,做不到的小组合作)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相关内容:时间、核心、先行者、影响。

2、哪些科学家在电能源的发现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3、电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产生了什么影响?(举例说明)形成了哪些支柱产业?

4、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为“发明大王”?你对他有哪些了解?能受到哪些启发?

5、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新特点?

(本环节设计理念:问题由浅入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自己解决疑难,以议代讲,了解主要内容,培养养集体合作意识。)

三)展示自学成果。

根据题目的难易,分别指明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于答不全或答不到的合作完成,畅所欲言。

(设计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课堂上学习的喜悦。因为《新课标》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型和基础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同时老师也了解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四)合作探究。解决小组中不能完全解决的困难,老师也适时给予指导讲解,让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本质。

1、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新特点?(通过图表比较、分析,老师稍加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拓展迁移:电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今天我国的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能源供应仍然紧张,你有哪些合理的建议或办法?(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上得到认识和提高)

五)巩固练习。完成讲学稿中“当堂练习”部分,检查本课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

我认为使用讲学稿教学,改变了过去历史教学中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课堂上昏昏沉沉的局面,不论是集体答问、个别发言或小组讨论,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不过,通过讲学稿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真正让讲学稿发挥最大的功效,还是每个老师要研究的课题。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努力使之成为习惯,形成意识,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2.初中美术九年级说课稿 篇二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优美校园》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优美的校园》,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一章《优美的校园》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绘画应用领域。本节课内容有两个活动。

活动一:学习与研究——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

活动二: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学情分析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初中生两级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如在小学时学生主要以平面画为主,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立体画。刚开始接触时学生的空间思维可能难于转变,有部分学生思维会停留在平面里,通过实物观察后会有所转变。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和绘画工具。

六、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以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美术的兴趣。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透视学,透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理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活动,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反馈应用。

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通过一个提问——黑板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会觉得奇怪“黑板不是长方形的吗?老师怎么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接着进行活动一:

让几位学生通过对黑板正面和侧面的观察并讨论,了解到黑板会由于空间的变化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即原本相等的两条边会产生“近大远小”变化来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透视

(2)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活动二:

探究第1个问题“透视”现象。播放幻灯片:当我们站在宽阔的马路上,放眼往远处望的时候,马路两边的景物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观察很容易得出结论:马路越来越窄;两旁的树木越来越小,越来越密;行人、车辆越来越小,越来越密。看到物体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

探究第2个问题“平行透视”及其消失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什么是平行透视以及它的消失规律。

探究第3个问题“成角透视”及其消失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什么是成角透视以及它的消失规律。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活动三:

把学生分成三部分,坐在教室中间的小组运用平行透视法对讲台上的正方体实物进行描绘,两边两小组运用成角透视法对讲台上的正方体实物进行描绘。

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深化透视知识的学习。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也许可以根据透视规律来画出正方体,但许多学生画的正方体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把竖直线画得不垂直于视平线。此时可以启发学生:这与如何写字端正是一样的道理。

(4)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进行对比并进行点评。

(5)小结——拓展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课后同学们可以用透视法来描绘我们的校园,如教室、操场等。

3.九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三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5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我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在领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初三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营造氛围法: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赏析本文的美。

四、说学法

①一字以蔽之——“读”。〈〈岳阳楼记〉〉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②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三课时)

(一)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岳阳楼的文化资料(名联和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学习

1、齐读课文,为找寻本文美点做准备。

2、小组交流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赏析本文。

文章句式美、景美、情美、表达美、修辞美、思想美……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组内进行赏析交流,为展示做准备。

4、展示交流结果。

A、句式美

----本文骈散结合,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纵观全文,四字骈句占了文章的大半山河,尽铺张之能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等。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含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让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

B欣赏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这主要在于景物的选择和气势的渲染。-----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笔勾勒出登楼远眺的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幅图景大气磅礴,雄伟壮观,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波澜壮阔,无边无际,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被洞庭所吞噬,那早晚的阴晴变化,更是神秘莫测:或是阳光灿烂,或是暮色苍茫,或是暮霭朦胧,或是云霞满天。浩渺的水势,万千的气象,这就是作者登楼所见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美。

----作者用“若夫”开篇,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暗淡的图景,天阴沉,浪浑黄,山模糊,路渺茫,大地晦瞑,星月无光,多么暗淡,多么凄凉!更有甚者,阴风怒号,密雨潇潇,浊浪似万马奔空,樯楫如朽木断裂,傍晚时分,天色更加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一切,又多么恐怖,多么阴森!真是:骚人迁客下潇湘,霪雨连绵夜不光;浊浪排空风怒吼,猿声凄厉断人肠。

------同样工笔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艳的图景:碧空如洗,波平浪静,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堪销魂,天上鸟儿飞,水中鱼儿游,洲上草青青,恬适的景致多么静穆,多么宜人!夜幕降临,长烟散尽,随着夜色加深,天上一轮皓月,水里一块璧玉,人间天上相映成趣,最荡目,湖水粼粼,波光流金,最驰怀,渔舟唱晚,歌声流韵。这一切又多么惬意,多么怡神!真是:云散雾消天放晴,沙鸥去后夜来临;一轮玉镜落湖海,上下天光一样明。

C、修辞美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句话,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 “衔远山,吞长江”这个句子。“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5、拓展

其实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还有谁呢?

----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学生1:屈原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学生2: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学生3: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学生4: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三)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老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继承并发扬“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四)布置作业

请大家以“读范仲淹名言有感”为题,把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带给你的感受写下来。

岳阳楼记范仲淹

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

骈散结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忧)(不以物喜)

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不以己悲)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九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学情况

试卷讲评课是初四语文语文教学的常规课型之一,有效的试卷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查漏补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每一个同学发现自己的亮点、优点,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然而,在试卷讲评课中,有不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有些试卷讲评教学走进了以下一些误区:

1、注重面面俱到,忽略主次需要。习惯于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面面俱到。这种讲评方式信息量大,但是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耗时长,课堂气氛沉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注重结论呈现,忽略思维过程。只核对答案和结论,而不进行思维过程的呈现,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知道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注重单向传授,忽略学生参与。“教师一言堂”,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体验与思考的尊重,学生少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4、注重知识归纳,忽略拓展运用。注重知识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但是不能针对学生记忆过程中识记伴随着遗忘的特点及时安排拓展训练,缺乏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巩固。

二、说教学设计

我觉得以下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学走出误区,让试卷讲评课充分发挥作用。

1、锁定教学目标,重视学生需要。

总体原则是把备课的重点由“备试题”转向“备学生”,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对广而杂的知识点认真分析,要让试卷“为我所用”,敏锐地分清主次,锁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2、引导自主探究,总结规律方法。

试卷讲评课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在试卷讲评课中不能单纯告诉学生结论、事实等,而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拥有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才有利于强化正确思维方式,弥补自己思维方法的缺陷。

3、巧设试题链接,形成知识体系。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组织的条理性。试题受卷面、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在试卷讲评时应当从一“点”出发,调动原有知识积累,并适当地补充新知识,把“面”带出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此次考试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

1、分析字音、翻译、句子的完整连贯及图文转换四个题。

2、规范学生答题,使学生的答案规范化。

3、借这次考试复习旧有知识,进行巩固。

重点难点定为: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找出不足,知道失分在什么地方,从而强化自己规范答题的意识。目的让学生活动,调动其积极性。

四、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讨论与练习相巩固的方法进行教学,重在让学生思考、发现,再进行相关拓展练习,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将本课题安排为:出示原题及答案——出示学生答案示例——学生分析比较感悟——练习巩固四大板块。教师做到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一)导入:考试虽然已经过去,但考试对我们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这节课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出问题较多的四个题,相信对以后的学习会大有裨益。

(二)出示古诗题:

(三)教师分析:

拓展提高:

教师小总结:复习多音字,要专门强化记忆自己容易记错的字

(四)对字音来一个巩固小练习进行考查

(五)出示翻译的原题及参考答案

(六)教师说明踩分点:诣阙、讼、纵、穷、治。每个一分。

然后安排学生活动,给几个学生答案判分,从而促使学生注意答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答案

语言运用题:

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4分)

我们可以用找原因的方法来审这个材料作文题:是什么支撑探险队员走出沙漠?我们就会发现,是精神和希望。

答:在___加上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二个“我们”之前或之后通过分析

(七)课内文言文:

(八)安排学生活动,做练习:

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同一个连词,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凡事过犹不及,___,()变成明哲保身,()变成圆滑世故,()变成是非不分。

①超越了这个度

②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谬误

③值得赞许的成熟就可能走向反面

④成熟也是有度的

答案:2413或者(或)(要么)

(九)、教师进行课堂总结:

4.九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四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中的第6节“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苏课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第1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旋转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研究。这一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利用中心对对称变换,研究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通过中心对称变换向学生展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梯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本节内容虽然安排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但是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在今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将时有出现,有些问题我们用构造中位线的方法可以轻松解决。

2、课时安排和说明

“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这一节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探索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并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第二课时,在三角形中位线的基础上,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用此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本次说课内容为第1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难点:利用中心对称性质研究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如何构造中心对称图形以及中心对称的性质,这将成为本课学生研究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基础知识。

能力分析:学生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归纳、推理和论证能力,但在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要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操作、观察、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的研究,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联想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学法: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五、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我们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情趣、问题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四)合作交流、推理证明

(五)尝试运用,巩固性质

(六)小结反思,巩固提高

六、说课过程

(一)激发情趣、问题导入

(投影)先让学生看一个现实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图,A、B两地被建筑物阻隔,怎样测出A、B间的距离?说说你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可能回答用全等的知识,也可能回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来测量。

(问题导入,并配以题目,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的氛围,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数学来自生活的新课标理念。问题引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探究:

活动 操作——观察——探究

给你一个任意的三角形(不要用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能否只剪一刀,就能将剪开的图形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请大家按分好的小组一起动手操作一下,然后将结果告诉老师。

(分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良好习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将学生原来的三角形和拚好后的图形一起贴在黑板上)(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观察:大家观察图形的变化师:哪一组的代表在黑板上画出转化前后的图形(教学:指导学生在图形必要的地方标上字母,并将变化前后的字母都标在转化后的图上。)师:同学们剪的、画的都非常准确,可谁能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找到剪痕DE的呢?

生:我是通过做高AF,将点A与点F重合的折叠的方法找到的生:我是先通过用对折的方法分别找出AB与AC的中点,再沿着DE折叠找到的。

师:两种折法不同,那么哪一种的做法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归纳)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因为两种做法的折痕是重合的。

(构造中心对称为下面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做铺垫。)师:通过操作我们可以看到线段DE实质上就是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我们给这样特殊的线段起个名称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板书: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师:大家观察黑板上的拚图及所画的图,会发现DE与BC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生:DE是平行于BC 生:两个DE的长等于BC师: DE从位置上看是平行于BC的,而数量上看等于BC的一半。即DE∥BC,DE= BC.这也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板书: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师:你能用符号言语将它表示出来吗?

生:能 因为 AD=DB,AE=CD 所以 DE∥BC,DE= BC(通过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猜测、归纳能力。)(四)合作交流、推理证明师:三角形有中位线的性质只是我们通过直接的观察得到的,它一定是正确的吗?让人总感觉到有点不敢相信,能不能让我们通过推理的方式把它的正确性加以验证呢?生:能。

师:好,我相信大家的能力。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图形,写出已知的条件及所要说明的结论。就让我们勇敢的同学上来将过程展现给大家看一看,大家同时练习好不好?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强调注意点。

(用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态度,也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五)尝试运用,巩固性质1.性质运用师:下面我们通过习题尝试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出示: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鼓励学生回答:利用①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师:变式1:如果这个条件不变,改变结论:如EG与FH的关系等。

变式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呢?

变式3:四边形ABCD是矩形呢?

变式4:四边形ABCD是菱形呢?

(体会图形的构造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题意,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图形的动感,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例2.尝试解决本课开头的问题。

总结:可在地面上选一点C,连接CA、CB,分别取CA、CB的中点D、E,连接DE,量出DE的长,则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AB=2DE.(前后照应,学以致用。)(六)小结反思,巩固提高1、你是如何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的。

2、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体会?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得到相应的体验,在活动中做数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思维品质,对学生的小结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学习数学而获得的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板书设计(略)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引导自主、合作学习——观察发现得到概念——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与交流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与培养。由于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特征,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采用“多观察、多动脑、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上一篇:考证笔试和考编笔试教师资格证下一篇:美术活动教案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