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精神达到

2024-07-06

浙江精神达到(精选5篇)

1.浙江精神达到 篇一

第三章 宽宏大量会使你的精神达到新的境界

美国教育者威廉菲尔说:“真正的快乐,不是依附外在的事物上。池塘是由内向外满溢的,你的快乐也是由内在思想和情感中泉涌而出的。如果,你希望获得永恒的快乐,你必须培养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点子装满你的心,因为,用一个空虚的心灵寻找快乐,所找到的,也只是快乐的替代品。”

人生哲理028

时刻注意维护别人的面子,才能减少自己丢脸的机会。

宽容别人对自己的恶意伤害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人生哲理029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不带着怒气做任何事

欧玛尔是英国历史上唯一留名至今的剑手。他有一个与他势均力敌的敌手,他同他斗了三十年还不分胜负。在一次决斗中,敌手从马上摔下来,欧玛尔持剑跳到他身上,一秒钟内就可以杀死他。

但敌手这时做了一件事——向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欧玛尔停住了,对敌手说:“咱们明天再打。”敌手糊涂了。

欧玛尔说:“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所以我才能常胜不败。刚才你吐我的瞬间我动了怒气,这时杀死你,我就再也我不到胜利的感觉了。所以,我们只能明天重新开始。”

这场争斗永远也不会开始了,因为那个敌手从此变成了他的学生,他也想学会不带一点儿怒气作战。

人生哲理030

愤怒常常使我们失去理智,干出蠢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不带着怒气做任何事。

超越成败得失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成功

2000年12月17日,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城,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第18轮的一场比赛在埃弗顿队与西汉姆联队之间紧张地进行着。比赛只剩下最后一分钟时,场上的比分仍然是1∶1。这时,埃弗顿队的守门员杰拉德在扑球时扭伤了膝盖,球被传给了潜伏在禁区的西汉姆联队球员迪卡尼奥。

在几万双现场球迷的目光注视下,迪卡尼奥没有踢出“决胜的一脚”,而是弯下腰,把球稳稳抱到怀中……

全场因惊异而出现了片刻的沉寂,继而突然掌声雷动。

如潮水般滚动的掌声,把赞美之情献给了放弃打门的迪卡尼奥。

人生哲理0

31在生活的许多方面,争取胜利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需要发扬崇高品德的时候,能够超越成败得失,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成功。

最好的消息

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

有一次温森多赢得一场锦标赛。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走出来,到停车场准备回俱乐部。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不知如何才能支付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说:“这是这次比赛的资金。祝可怜的孩子早点康复。”

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乡村俱乐部进午餐,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官员走过来,问他前一周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

“是停车场的孩子们告诉我的。”官员说。

温森多点了点头,说有这么一回事,又问:“到底怎么啦?”

“哦,对你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官员说,“那个女子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哩!你让人给骗了!”

“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官员答道。

温森多长吁了一口气,然后说:“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人生哲理03

2美国教育者威廉・菲尔说:“真正的快乐,不是依附外在的事物上。池塘是由内向外满溢的,你的快乐也是由内在思想和情感中泉涌而出的。如果,你希望获得永恒的快乐,你必须培养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点子装满你的心,因为,用一个空虚的心灵寻找快乐,所找到的,也只是快乐的替代品。”

应有的品质和高尚的品质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富翁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富翁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三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回来之后看谁做到了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中,富翁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二儿子自信地说:“当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在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经历。”富翁听完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财产都是老三的了。”

人生哲理03

3恩将仇报的人和事是屡见不鲜的;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人和事并不多见。但只有这么宽容和豁达的人,才能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

宽宏大量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待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使你的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折射出高尚的光彩。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浙江精神达到 篇二

作为赫赫有名的浙籍作家,余华的名字是与中国先锋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牙医,到以关怀人的生存为己任的大作家,余华的飞跃颇令人惊讶。在关于“先锋”的诠释中,它被视为一种姿态,为不断质疑权威、具有前瞻性与超越性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显然,它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是启蒙思想的一个分支。由此,疑问油然而生:来自民间的余华,何以走上先锋之路并成为一流的大家?

一、朴素的功利观

余华在浙江海盐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海盐对于他来说,不仅是写作资源意义上的,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尽管后来余华离开了这里,但记忆却无法抹去。他说:“如今虽然我人离开了海盐,但我的写作不会离开那里。我在海盐生活了差不多有三十年,我熟悉那里的一切,在我成长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街道的成长,河流的成长。那里每个角落我都能在脑子里找到,那里的方言在我自言自语时会脱口而出。我过去的灵感都来自于那里,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这番话无形中验证了一个事实:关于海盐的记忆深刻地影响了余华的写作。

对于海盐,同样在浙江生活多年的洪治纲有这样的描述:“从地域风情上说,它与当时的杭州差别并不是很大,只是现代生活的气息稍显滞后罢了……该县地处浙江省北部富庶的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该县便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而著称……生活一直相对安逸富足。”海盐的地域文化显然具有浓郁的吴文化特色。因为历史与地理的原因,吴文化产生了诸如“思想活跃,敢作敢为”、“关注民生、追求富裕”、“务实致用、注重事功”等独特的“浙江精神”。

这一精神又可衍生出许多具体表现。其中,关注人文思想、朴素的功利观(道义与功利的统一)等地域文化特征较明显地体现在余华的身上。虽然生长在动乱的“文革”时期,余华对“革命”却没有多少兴趣,他迷恋的是文学,“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在读完了那些有限的文学作品之后,余华又开始把街道上的“大字报”当作自己的读物。这样的“文学熏陶”对于培养余华早期的文学素质以及对人性的朦胧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他高中毕业成为一名牙医后,对于走出单调无味的诊所的渴望又促使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实事求是地说,此时推动余华走上文学之路的不是空洞的理想,而仅仅是可以像县文化馆的专业作家一样,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成为文化馆的一名在编人员,他想到了写作。从这段经历可见余华最初的创作动机并不“高尚”,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的,但这只是一种朴素的功利观,他并没有因为功利目的而不择手段。为实现自己简单而伟大的梦想,他脚踏实地地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夫卡等大家学习,由模仿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从他在本土刊物《西湖》上发表处女作《第一宿舍》,到进军心中的文化圣地——北京,在《北京文学》上发表《星星》等文,他在阅读、模仿、创作、接受名刊编辑的指导下逐渐地走向成熟。而对于国外先锋作家的偏好,也使余华在一走上文坛时便具有了若干“先锋”的味道。

二、模拟先锋

可以说,初入文坛的余华不可能拥有太多关怀人类生存的哲学思想,他更多关心的还是“怎么写”的问题,因此,他的先锋写作还停留在对国外先锋作家的模仿上,这一点鲜明地体现于他的文本与卡夫卡等前辈作家文本的相似性上。尽管当时已有相当多的评论将他捧为先锋作家,但缺乏足够的特立独行的特色,此时的他还只是处于模拟先锋的阶段。模拟先锋与真正的先锋的区别在“精神”上。洪治纲认为:“真正的先锋,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超前性。人家体验不到的,他体验到了;人家没有思考到的,他思考到了;人家不能表达的,他能够成功地表达了。”可见先锋文学不能仅仅是文本形式上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精神的姿态,“先锋不是时髦,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很时髦的作家,但时髦是可以摹仿的,而先锋是不可以摹仿的,也是摹仿不到的。”

余华的先锋之路在言语实验的维度上展开。作家让想象、幻像、潜意识、梦境在文本中唱主角,运用变形、夸张、移置等手法,产生独特的言语秩序及意义。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1987年)开始,余华的叙述语言就在当时显示了明显的模拟先锋的色彩。他关注词语的陌生化效果;淡化人物性格;放弃情节段之间的递进连接关系,而采用移置、错位的手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字上注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如:“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当写到司机翘屁股修车的时候,作者一反传统地写道:“屁股上有晚霞。”“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在这里,无论是词语、句子结构,还是比喻的设计,都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在余华以后的创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深刻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力被进一步解放,人物的感觉变得异常细腻。在《现实一种》中,老太太可以常常听到身体里有“筷子被折断的声音”,孩子皮皮能听到四种雨滴声,“雨滴在屋顶上的声音让他感到是父亲用食指在敲打他的脑袋;而滴在树叶上时仿佛跳跃了几下。另两种声音来自屋前水泥地和屋后的池塘,和滴进池塘时清脆的声响相比,来自水泥地的声音显然沉闷了。”超乎常态的描写使人们逃离了庸常的生活,全面地开放感官,从而进入到生命(身体)的深处,接近了精神层面的真实。此外,余华也不再关注现实意义上的时间,因为时间“没有固定的顺序关系。它应该是纷繁复杂的过去世界的随意性很强的规律。”这样的观点显然受益于西方现代的文艺美学。伽达默尔就说,节日的艺术的时间是可以“停滞而延搁的”,这实际上就指出了另一种存在于人心灵上的无序的时间,而余华对这一观点的附和,展示了他所提倡的心灵世界的真实。于是。在他的《一九八六年》、《命中注定》等文中,人们都可以捕捉到作者对心理时间的介入。他随心所欲地排列客观时间,重新结构记忆,使文本的世界呈现出独特的含义。

在语言方面,其冷静的风格逐渐达到了冷酷的地步。这样的语言也影响到余华所设计的人物,他们大多是冷漠而具有暴力倾向的。如:《现实一种》中的兄弟俩,《一九八六年》中的历史老师等。人物的来历,他们之间的差别,仿佛都被加了括号悬置起来。读者只需关心“此刻”、“在场”的状态。这样,被贴上标签的人物齐心协力地把人们的阅读重心推移到文本的寓意上去,从而强化了作家与读者的精神探索。

当这些创作方法被演示了一番之后,人们逐渐地超越了本初的、记忆的乃至经验中的现实。余华拼贴着事件与感觉的碎片,在“现在”的基础上抽象出丰富的精神内质。叙述话语的叛逆之路必然指向不同于传统的意识。余华后来说:“我开始慢慢发现过去当我阅读卡夫卡的作品,阅读福克纳的作品,阅读马尔克斯的作品,阅读

莎士比亚的作品,阅读蒙田的作品,我发现他们不仅是在写作上、思想上影响了我,甚至还影响我的人生态度。”由技术上的模仿到意识上的被吸引、认同,暴力与死亡从被模仿的对象转而成为余华当时主动选择的主题,其中的标志是他对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刻认知。他说:“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让奴隶们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情景已被现代文明驱逐到历史中去了。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人类文明的递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的行为是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然而拳击运动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即便是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在他的文本中,野蛮的古代刑罚在现代得到了一丝不苟地再现,卖儿卖女、人吃人的人间惨剧触目惊心。人间如同地狱,充满了猜疑、嫉妒、争夺、隔阂。人必须体验恐惧、悲伤、痛苦,他们惴惴不安又相互践踏,所有人都在奔赴着荒诞的死亡之路。

三、融入先锋

和同时期的一些先锋作家强调文本的哲思而淡化世俗背景的做法不同,余华总不忘书写出“世俗气”,把对人性的拷问置于世俗背景的“在场”中。富有世俗气息的“小镇”系列成了深化冷漠、愚昧、残忍的“真实”场所。如在《一九八六年》中历史老师实施自戕行为的小镇,那是一片充满劫后余生的欢乐地:“女孩子往漂亮的提包里放进了化妆品,还放进了琼瑶小说。在宁静的夜晚来临后,她们坐到镜前打扮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后就捧起了琼瑶小说。她们嗅着自己身上的芬芳去和书中的主人公相爱。”字里行间的“世俗气”使文本的诠释免于绝对意义上的“无限衍义”。而余华长久以来对世俗的关注也为他的创作意识由模仿而转向真正具有先锋意义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余华写于1989年的中篇《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出现了转向的端倪。文本中的暴力已悄悄地退居二线,人们重温了久违了的亲情与爱情。到1992年他的长篇《活着》发表时,余华对世道人心的态度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在《活着》的《前言》中提到:“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说,写《活着》,就是要“写入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思想观念改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余华1988年9月至1990年底在北京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时候。“相对于自己以往的生活,北京是另一种现实,一种充满了活跃思维、新鲜气息和前沿文化的核心地带。”在与异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江南文化那种包容的心态再次对余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余华极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养分,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此时,余华为自己找到的人性关怀的切入口在“苦难”这个话题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直至2006年完成的《兄弟》,无不关心世俗人生的苦难。在这些文本中,语言的风格趋向温情化,那种早期以艰涩、冷静为追求目标的语言悄然隐退,通俗易懂的口语粉墨登场。尽管余华放弃了先锋的语言试验,但他对于人性的体察却更接近先锋意识的要求。

在《活着》中,作家铺设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民间故事。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后,老人福贵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与一头老牛为伴,乐观地活着。生活赋予人类许多苦难,但同时也锻炼了人们活下去的勇气。从人物身上,表现出的是善良与坚忍,这些品质不再指向单一的革命理想,而是具有了更广泛的人文内涵。从刻意地追求技巧到用朴素的手法直面人世冷暖,从绝对的愤怒到善与恶复杂纠缠的状态,不难看出,余华走向了平和与宽容,心智也更加成熟。他不仅把眼光放在西方学者所热衷的诸如孤独与荒诞、自由与必然、生存与死亡等话题上,还更多地思考着中国民间化解苦难的生存哲学。《活着》的成功标志着他以彻底的先锋精神融入了世界先锋作家的行列。

余华对多元生存哲学的挖掘离不开他对江南乡土文化的重视:“我的作品里所有的场景,我认为都是发生在我的地域里面,我无法想像它们会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哪怕是发生在另外地方的故事,我知道了以后,也会搬到我自己的故乡去,就像住在家里一样。”童年记忆是“脱离不了的”。“浙江精神”对世俗生活的关怀态度再次深刻地影响了余华的文学选择,他别出心裁地用江南文化支撑起先锋文学的一片天空。有人认为余华此时的转型意味着先锋文学的消退,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余华在《活着》等一系列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深切、主动的尊重和关怀,才使他的文本在哲学意味上真正走入了先锋文学的殿堂。

在余华笔下,世俗的场景与先锋意识被证明和谐的揉合在一起。如许三观(《许三观卖血记》)身上有不少中国国民的特征:纯朴、勤俭、忍耐知足、好面子,等等。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之后,他对自己的奖励是:到饭店去,拍着桌子对跑堂的喊:“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每逢此时,许三观总是得意洋洋的,能够令一家人度过困境,这是他的生存价值所在。因此,每一次卖血归来的“奢侈”,不仅是许三观对自己的奖赏,更是他化解苦难、获得人生幸福的仪式。许三观以他独特的方式化解苦难,同样,许玉兰也有自己的方式。她的方式是坐在门槛上,向周围的人哭诉,在眼泪和呼喊中。获得精神的解脱,超越苦难。余华在这里勾勒了世俗众生像,凸现了生存价值的多元性。你可以看不起许三观的卑微,看不起许玉兰的泼辣,但是你无法否认他们存在的意义,以及他们所获得的世俗幸福。那也许只是一碟碟炒猪肝,或是几片埋于白饭下的红烧肉,但毕竟是那样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余华并不嫌弃民间的庸俗,而是深入地去挖掘“俗”中的生命活力,宽容地认同每一种人生取向中的合理因素,从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先锋选择。

四、先锋的远行

在《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余华似乎与小说创作绝缘了。在此期间,由于名气日盛,余华不断地接到邀请,出国演讲。如果说以前他背井离乡来到北京,从而发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的话,那么,频繁的出国演讲经历又必然使他发现世界文化的斑驳,使他生命中江南文化的烙印染上更为复杂的色调。因此,在这一段相对平静的酝酿期内,余华身上的“浙江精神”处在更频繁地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之中。“余华的写作正在渐渐地走向世界,余华的作品也在渐渐地获得世界的认同。”除此之外。余华借助西方的眼睛反观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一点其实也是他的重要收获。笔者以为,他的《兄弟》便充分印证了他的这一“东方视角”。

《兄弟》中不乏“苦难”的情节,这是人们所熟悉的,但《兄弟》中的苦难叙事又有其独特性。其中对苦难以及后来狂欢的描写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这种夸张,甚至

到了过度而令一些读者产生不快的地步。而一旦苦难被当作一种传奇,它的深刻凝重也就被瓦解了。“由于小说采取的是‘亦庄亦谐的叙事,前半部分的过于‘诙谐甚至滑稽,也反过来抑制了小说总体上感人的一面。”“尽管从《兄弟》中看到余华试图将两者融合的意图,在叙事语调、谐谑风格、人物命运、悲情渲染,甚至人物对话等等方面与前两部作品的似曾相识之处,可试图呈现《活着》式的‘庄与《许三观卖血记》式的‘谐的统一,却造成了《兄弟》在风格和叙述上的某种由于‘捏合而导致的犹豫、杂质和不和谐。”无论对《兄弟》的评价引来了多少争议,此时笔者所关心的仅仅是余华坚决的先锋姿态,他对超越过去的大胆尝试。尽管尝试的结果很可能是失败,但恰恰是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的决绝,才使他有可能继续“先锋”下去而不至于固步自封。

这一次,作家思考的重心落在了对后殖民语境下当代国民劣根性细致的体察与尖锐的嘲讽上。

如通过李光头、宋钢兄弟的几次离家经历,从上海到全国各地,直至走出国门,作家似乎要传达出当下生活的开放性。无论小镇在地理位置上有多么封闭,它依然无法阻挡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一夜暴富改写了人们的人生,也改写了传统的价值理想。在强大的西方话语的面前,本土文化或者是萎缩了,或者是与之联姻,生产出怪胎来。

如所谓“处美人大赛”,这一文化副产品一方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后裔(“处女崇拜”),另一方面却又有着西方“性解放”的基因(暴露女性身体,以满足男性窥视的欲望)。各路“美人”在比赛过程中各出“奇招”,既标榜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处女”,以迎合男性评委的病态的癖好,一方面又向他们投怀送抱,满足他们的私欲。这种“中西合璧”的奇特文化景观也只有通过包容了中西文化的视角才能彰显其中的荒谬来。

因此,笔者更愿意用“东方视角”来概括余华先锋意识中的新质。它原指:“在西方话语中心者看来,东方的贫弱只是验证两方强大神话的工具,与西方对立的东方文化视角的没定,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产物,是对西方理性文化的补充,在西方话语看来,东方充满原始的神秘色彩,这正是西方人所没有、所感兴趣的。于是这种被扭曲被肢解的‘想象性东方,成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将一种‘虚构的东方形象反过来强加于东方,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东方视角”其实并不“东方”,它是西方殖民目光的曲折表现。在本文中,笔者所指的“东方视角”其实是余华对西方文化的一种借用和改造,并非殖民者意义上的强势话语的表现;对于余华来说,它并非文化犬儒主义的,而是一种检阅本土文化的工具。他站在西方人的立场角度来打量中国人生存的荒诞,将国人放在了后殖民话语的语境中,他们的癫狂可笑来自于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拙劣模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才是余华的“东方视角”所带来的结果。文化碰撞赋予余华更为敏锐、犀利的目光,不同文化对比留给他的是对于人的劣根性、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深入思考。此时,他对于人性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善与恶,美与丑,温情与暴力这样二元对立的层面,而是进一步对文化霸权提出了质疑。这种霸权,可能来自于改朝换代时的权力话语,也可能来自于经济强权的控制,从这里看余华的创作理念,确实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走向了世界。这种来自于“浙江精神”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开放性,在余华的先锋之路上一路伴随着他的远行:从他对国外先锋作家的模拟,到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个性化的哲思与写作,再到当下利用别人的镜子来窥视自身文化的不足,这其中不难摸索出“浙江精神”与余华先锋写作相纠结的脉络。前者决定了余华的先锋之路,而后者又通过不懈的努力大大地丰富了前者的内涵,使其在映照出鲁迅等文学先辈的人文精神之光后又向世人展示出余华的精神源泉。

综上所述,作家颠覆传统的动力来自于怀疑政权、超越传统的先锋意识。“先锋文学的反叛,从根源上说应该是出于作家对自我精神前瞻性的需要,是出于作家自身的审美思维、精神发现与现存的表达方式不协调的反抗,是出于作家对自己独立自治的审美理想的维护和确认,它的核心和本质,都是基于作家精神深处的反叛。”洪治纲的这番话道出了先锋文学的精神实质,显然,它的实现并非如1980年代许多中国作家所做的那样——仅仅从事一些语言的实验,当这“时髦”的玩意不再是潮流的焦点,他们也就偃旗息鼓了。真正的“先锋”作家,应该要求自己具有不断“反叛”的勇气和实践,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创作生命力难以枯竭。

3.浙江精神 篇三

摘 要:近年来浙江涌现了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范,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最美人物”。他们血液里流淌着“浙江精神”的精髓,这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新时代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激发着浙江精神的觉醒,唤醒了一批批坚守信念,向善向上,自强不息的最美浙江人。他们以实际行弘扬孕育自己的浙江精神,感动更多的人。

关键词:浙江精神;最美浙江人;感动

近年来,浙江涌现出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型,他们用爱心和善行,用勇敢和坚强,于危急时刻做出英雄壮举,于平凡生活中坚守信念与美德。他们的善行义举感动了浙江,也感动了全中国,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最美人物”。这些“最美人物“无疑是最美浙江人的典范,他们为千万浙江人民树立榜样,将饱含着“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正能量撒播在浙江大地上,滋润浙江人的心。而最美浙江人纯洁善良的心灵,则是在世代相传而又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孕育下,绽放绚烂的光芒。

“最美妈妈”吴菊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1 ]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太平村村民马福建设立“孝敬父母奖”、创办养老院,他帮扶济困,把孝心献给父母之外的更多老年人。小小农民,为树立敬老爱老的正气新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尽一点绵薄之力,他觉得很美很开心。他们在向善向上的浙江精神熏陶下,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许他们只是一名平凡的浙江人,但因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而变得不再平凡。他们在“浙江精神”的摇篮里孕育纯洁的心,也将这精神化作一缕清风,拂过千千万万人的心。

宁波慈溪市供电局职工钱海军14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恪守工作,为人民群众工作,哪怕他只是一名电工,却是一名无私奉献的“万能电工”;烈火熊熊的生死关头,台州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副班长叶凯靖他奋不顾身,救人在先。火灾扑救战斗中,他搜救被困群众的英雄壮举,让人们赞美他为“最美消防战士”。“最美司机”吴斌在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脏破裂后,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乘客安全疏散。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安全。他们坚守岗位,以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展现最美浙江人坚守信念、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正因有千千万万的他们,才描绘出了浙江美好未来的宏伟蓝图,撑起了浙江经济迅猛发展的一片天,逐渐实现流淌着浙江精神的沃土上每个浙江人的中国梦。

有人不免要问,是怎样的“浙江精神”孕育了众多平凡而又高尚的最美浙江人? 是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浙江精神。“浙江人民自古以来总是为理想执着最求,对真理和人生价值的锲而不舍,这是浙江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2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科研处长乐承耀在《略论浙江精神》中如是说。浙江人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信念与道德的坚守,体现在其百折不挠、临危不惧,保持心中最纯真的善意里。自古,这份浙江精神就以一股坚持信念的执着渗入浙江人民的心中。历史上出现了虞世南、史浩、方孝孺、张苍水等刚正不阿、以身殉义的清官。秋瑾、马宗汉为推翻清王朝,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古人的浩然正气充分体现了浙江人民坚持正义,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这般伟大的精神世代相传,在每个浙江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或在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体现不能感动众人,但在危险、困难来临之际,浙江精神支配着我们,不退缩,不放弃。由此涌现众多最美浙江人,感动浙江,乃至感动全国。

是与时俱进、向善向上的浙江精神。构筑当代浙江人的精神家园,必须凝炼出与之相匹配的共同价值观。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 3 ] 《从浙江精神到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一文中曾提到,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是由“浙江精神”凝练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顺应潮流,2000年7月,浙江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概括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十六字浙江精神。2006年又在继续“坚持和发展”基础上,概括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十二字精神。直至今日,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的今日,浙江精神中提炼出了“向善”、为人民服务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浙江人在向善向上的大旗的号召下,弘扬最美精神、争做最美浙江人。在浙江的道德沃土中,让一个个最美盆景连接成最美风景,于无形间激荡起浙江人的中国梦。

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浙江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 ]浙江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确证,每一家成功的企业,每一位富有成就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浙江企业家为了创业,求得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他们想尽千方百计,走过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在创业的过程中严酷的竞争环境迫使他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雅戈尔集团从2万元知青安置费的乡镇小厂,经过艰苦努力,成为拥有15亿元净资产、26家经济实体、销售23亿元、创利2.08亿元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衬衫和西服生产基地。飞翔集团的“方太之路”也靠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不轻言放弃,在夹缝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从原来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亿元资产、1200多名于昂、产值超3亿、创汇6500万元的“全国文明乡镇企业”。[ 5 ]他们也许没有“最美人物”的头衔,但他们确确实实是以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传承着浙江精神的最美浙江人。

只要用心观察,身边不乏感动人心的最美人物,他们血液里流淌着“浙江精神”的精髓,这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新时代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激发着浙江精神的觉醒,唤醒了一批批坚守信念,向善向上,自强不息的最美浙江人。他们以实际行弘扬孕育自己的浙江精神,感动更多的人。

附参考文献:

[ 1 ] 2010感动中国颁奖词之“最美妈妈”吴菊萍

[ 2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略论浙江精神》20页-32页 [ 3 ] 《观察与思考》作者段治文、王学川、钟学敏。[ 4 ] 《周易·乾象》

4.浙江文化精神 引领前行 篇四

浙江,从来不缺故事。从“钱塘自古繁华”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书写下一段段历史传奇,也在精进图强的历史步伐和开拓创新的创造活动中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涵育了能量充盈的文化精神。

“文化基因形成于长期的历史过程、内化于文化传统之中,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外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精神。有时某些基因会表现得特别明显。”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野研究员表示,特色鲜明的浙江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支撑、推动、引领着浙江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勇精进,书写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浙江故事。

内涵丰富的浙江文化

在陈野看来,浙江的文化传统内涵非常丰富。例如,于谦、张煌言、葛云飞、秋瑾等先贤谱写了浙江历史上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爱国主题和品格情操;被誉为中国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近代以来龚自珍的变革启蒙思想、鲁迅的社会批评精神,让浙江文化闪烁着“批判自觉、创新开拓”的理性智慧;面对大自然发出的一次次挑战,浙江人民在发展中改造自然、在改造中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彰显了“天人合一,人我共生”的人文情怀。

而兼具内陆与海洋文明则是浙江文化传统的另一大特色,由此孕育出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浙江人生活在山海并利的环境里,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熏陶,既具有“内陆文化中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点,又有海洋文化中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胆气”。

“我国古代早期对外交流以贸易为主,浙江生产的茶叶、丝绸、青瓷等物品成为中华文化向外输出的物质载体,从而带动了人与文化的交流。”陈野分析,这也成为外部世界认知中国文化以及浙江文化不断兼容并蓄、更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陈野认为,“求真务实、经世致用”“义利双行、达观通变”“澄怀观道、现实关切”和“知行合一、事上磨练”,是浙江文化中特色鲜明的几个方面。

陈野说,求真务实是浙江文化的本质内核。求真务实包括科学求真和思想求真。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东汉王充、南宋陈亮、晚清章太炎等人的主张,则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学术思想。这种筑基于“实”字之上的经世致用理念,是浙江思想界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义利双行现在常和浙商联结在一起。确实,这一商业伦理观念给浙江人带来了达观通变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市场行为。”陈野说,义利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课题,宋代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提出义利双行,“义”和“利”由此成为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也正是在这种文化观的熏陶下,浙江人的商业活动重视用“道义”规范经营生产行为,保持了悠久的“讲信修睦”传统,哺育出许多誉满海内外的老字号、老品牌。这些现象是对传统生产关系的变革,相对于我国长期处于封闭形态的传统自然经济而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

浙江是一块洋溢着文学才情、艺术灵性的土地,涌现出骆宾王、陆游、赵孟頫、徐渭、李渔、吴昌硕、郁达夫等文学艺术大家,彰显出浙江文学艺术的深厚内涵。陈野说,浙江的文学艺术创作既扎根生活沃土,直面人生、关照现实;又才情横溢,精研细作,为中国文艺传统奉献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

“而以上的文化传统内涵都和‘知行合一’的哲思关联密切。”陈野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强调知即是行、行即是知,正确认知的最终确立,须付诸实践的检验。同时,个体的“知”只有通过与社会事物的复杂关系展开,通过实践检验其“致良知”的进展与效果,也即“事上磨练”,才是真“良知”。由此,方能从道德范畴的“修身”出发,逐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陈野告诉记者,“知行合一”是浙江文化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因此也是最高、最抽象、最具有概括力的思考。

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全省上下共同参与,曾经于2000年、2005年两次提炼“浙江精神”,从深厚的地域传统和文化基因中探寻当代浙江发展走在前列的动力源泉。

陈野回忆,1978年到上世纪末,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省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处于全国前列,创造出“真富、民富、不露富”的“浙江现象”。无论是自然资源禀赋还是国家投入等方面都没有优势的浙江,能够取得如此发展成就的奥秘,就在于浙江的地域历史传统及其赋予浙江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

2000年,我省首次提炼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陈野说:“这16个字集中概括了浙江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时期迸发出来的集体创业精神。改革开放将人们从长期的计划经济束缚下解放出来,浙江民间和传统中蕴含的那种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创业、善于发展商机的特别适应于参与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文化基因,得到充分激活和释放,千家万户齐创业、千山万水闯市场,对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

2005年,我省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走在前列的良好态势,但在市场规范、产业结构、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劳动者素质和知识水平、贫富差距等方面出现了先发地区先行遇到的“成长烦恼”。“省委及时发现并重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战略主题,开始实施‘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项举措’,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八八战略’。为此,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主持,在原有浙江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遵循规律、崇尚科学的求真精神,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诚实立身、信誉兴业的诚信精神,和美与共、和睦有序的和谐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图强精神,以此规范和引领浙江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陈野说,这说明我省充分认识到并发挥了文化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导向性作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陈野认为,2000年版的“浙江精神”,具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语境,提炼时更多关注的是浙东学派倡导的“义利双行”“工商皆本”等要素;而2005年版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则更为客观、全面地综合了包括浙东、浙西在内的浙江文化传统的整体风貌,比如对遵循规律、和美与共等的关注和强调,是对浙江文化精神的准确传承。

“浙江精神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原动力。”陈野说,对浙江文化基因和浙江精神的这两次讨论、提炼,足以说明文化软实力之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浙江文化的传承弘扬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建设,浙江的文化建设一路前行。传承浙江优质文化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陈野眼里,是当代浙江文化发展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经验。

“我省当代文化建设中,无论是核心价值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务实’这个文化基因都体现得很充分。”陈野告诉记者,我省各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大众化工作上,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例如评选老百姓身边的“最美现象”、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在民俗礼仪节庆等乡土活动中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近年来,浙江首创的农村文化礼堂已在我省乡村“生根发芽”。文化礼堂旨在建设当代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当代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承地,乡村文明中蕴含着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秩序和规范、经验与智慧、品格和精神。其中的优秀元素,正是建设文化礼堂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礼堂的活动开展中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陈野说,目前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学术研究、理论宣传、社科普及、媒体传播、政府推动等方面。她认为,以2000年以来的省委、省政府的文件来看,我省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度化架构,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2005年实施的文化研究工程中的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名人研究、历史文献整理,则是社科理论界对浙江历史文化系统的深入研究。在研究成果的大众普及方面,省社科院近年撰写出版的八卷本《浙江历史人文读本》,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5.浙江精神达到 篇五

各市、县(市、区)物价局、卫生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减轻社会医药费负担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2190号)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3]39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工作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指导思想

本次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工作遵循“重在规范,加强监管,控制总量,分步实施”的原则,兼顾医药价格改革的力度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与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差别差率、顺加作价”的改革配套进行,旨在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行为,逐步扭转不合理的医药收入结构,推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主要内容

(一)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严格按照卫生部、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的规定,对我省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包括各地新增项目)进行规范,实行统一项目名称,统一项目内涵,统一编码管理。原各地申报试行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一律废止。

今后新增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实行技术认定和价格审批制度,严格按《浙江省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审批管理办法》(详见附件二)执行。

(二)规范检验、检查收费。除部分项目因病情需要按急诊或定量定价外,对检验项目原则上实行按检验指标统一计价,不再区分检验的方法、试剂、仪器、产地及速度快慢。对检查项目合理确定计价单位并限定计价数量。

(三)规范一次性卫生材料收费。除了可按规定收取特定的一次性材料费外,不得在价外另收其他材料费用;对一次性卫生材料费实行差率和差额“双控”的办法。

(四)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适当提高手术、治疗、护理、注射及中医推拿、针灸等技术劳务价格,同时对手术费实行“打包”计价,将原规定可外加的电刀等卫生材料费按统一标准计入手术费;降低各类检查、检验及大型仪器治疗价格。

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后,各等级的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暂行)》(详见附件一)规定的相应价格执行,允许适当下浮,不得上浮。

三、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实施要求

(一)各级价格、卫生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切实做好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和调整的各项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教育,并做好政策出台后执行情况的跟踪督查和有关情况的信息反馈。

(二)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价格政策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予以公开曝光。

(三)进一步做好明码标价工作。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明码标价的有关规定,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在门诊费用明细清单制的基础上,实施住院费用每日明细清单制(详见附件三),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增加医疗服务价格的透明度,便于患者监督。

(四)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安装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监管软件。医疗服务价格监管软件的安装工作最迟必须在2005年12月31日前完成。逾期未安装监管软件的,暂停医疗机构等级评审资格、“价格信得过单位”评审资格和新增医疗服务价格申报资格,并予通报批评,必要时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五)进一步落实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加大对乱收费行为的惩治力度。有关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将另行下达。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医疗机构的医德医风建设,切实落实好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各级医疗机构要制定本单位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对乱收费的部门、单位和责任人要严肃查处。

(六)根据省物价局、省卫生厅《关于公布第一批下放地方管理的医疗服务价格目录的通知》(浙价费[2001]164号)规定,由各市价格、卫生部门管理价格的“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康复理疗”等医疗服务项目,省已对省级医疗机构制定价格的,各市可按不高于省级医疗机构价格的原则制定本地医疗机构的价格;省未定价的,由各市自行制定。

四、执行范围和时间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均须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本通知自2005年7月1日起执行。以前有关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一: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暂行)

附件二:浙江省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审批管理办法

附件三:实施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制度的有关规定

抄: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纠风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

附件一:

《 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暂行)》总说明

一、《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暂行)》(以下简称《医疗服务价格》)是根据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的规范。

二、《医疗服务价格》所定医疗服务项目均为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不包括医疗机构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非医疗的经营性服务项目、用于医学科研目的的项目、技术尚不成熟的新技术服务项目和预防保健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医疗服务价格》共分“综合医疗服务类”、“医技诊疗类”、“临床诊疗类”和“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四个大类,所列服务项目采用五级分类法。

四、每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设“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除外内容”、“计价单位”、“价格”和“备注”七个栏目。

1、项目编码:以全国统一的9位编码为基础,采用9+1位编码管理,每一个编码对应一个项目。

2、项目名称:为中文标准名称,部分项目名称中在括号内列出通用的英文名称或缩写。

项目名称括号内注明“包括”的,“包括”后面所列的服务内容与本项目为并列关系,按本项目相应的价格计价。

3、项目内涵:用于规范项目的服务范围、内容、方式和手段。项目内涵中使用的“含”与“不含”表示以下意思:

“含”后面所列内容为本服务项目所需提供的服务内容,这些服务内容不得单独分解计价。确因患者病情需要,只提供其中部分服务内容的,可按本项目相应的价格计价。

“不含”后面所列的内容不属本服务项目的服务内容,确因患者病情需要,提供了该项服务,可按该服务项目相应的价格另行计价。

4、除外内容:指在本项目相应的价格外可另行计价的项目,主要是特殊材料和组织器官移植的供体等。

除已有明确规定不能另行计价的以外,医疗服务中发生的药品(诊断用试剂、显影剂和核素除外)、自制制剂、血液、氧气以及移植手术中的外供器官、永久植入性材料(或人工器官)、骨骼内(外)固定材料、提供给患者的胶片(图片)均为除外内容。

5、计价单位:指某项医疗服务计价的基本量度单位。其中:

“次”:以为达到某医疗项目所要求的目的而进行的整个操作过程为一次。

“人次”:以为每人每日提供某项医疗服务为一人次。

“疗程”:以为完成某医疗目的而进行的整个医疗过程为一疗程。

“日”:以24小时(每日0时至24时)为一日。

6、价格:指完成某项医疗服务可以计收的费用。《医疗服务价格》规定的价格为最高标准,各医疗机构可适当下浮。

价格的货币计量单位为人民币元。

7、备注:指本项目在计价时需要特别说明的相关事宜。

五、关于项目查找:

为精简项目数量,《医疗服务价格》对于一些服务性质相同且成本相近的项目进行了适当归并,因此在查找时要注意“项目名称”、“项目内涵”或“备注”的内容。

对多科室共同使用的项目,归入“综合医疗服务类”。

对于临床诊疗类中“临床各系统诊疗”和“手术治疗”两类不按临床科室列项,而是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法,按解剖部位排序,即从上至下,由近端到远端,由浅层到深层。因此,应按相应的解剖系统和部位查找。

六、其他有关事项:

1、根据《关于公布第一批下放地方管理的医疗服务价格目录的通知》(浙价费[2001]167号)规定由省、市分级管理价格的“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康复理疗”等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所规定的价格仅为省级医疗机构执行的价格,市、县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按市级价格权限部门规定的价格执行。

2、提供各项医疗服务必须严格按医嘱要求或护理记录进行,无医嘱要求或护理记录的服务项目不得收费。

监护(监测)收费必须提供监护(监测)记录、监护(监测)结论报告等依据。

收取各类片费、图文报告费,必须向患者提供胶片(图片)或图文报告,用于教学目的或医院存档目的的胶片(图片)和图文报告不得向患者收费。

3、按规定允许另收的材料费用以及胶片等费用,由医疗机构按实际购进价格加最高不超过5%的差率作价,单件材料的加价金额不得超过100元。

医疗机构在使用可吸收缝线、“除外内容”中列明的特殊缝线、植入性材料以及单价在200元以上的材料时,应事先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将所用产品的条码贴在相关诊疗记录单上备查,未贴条码的视同未使用,不得收费。

4、检验项目中明确按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分别计价的,对患者进行初筛检验时应按定性检验价格计价。

已有抗体(或抗原)检验价格的,今后新增同项抗原(或抗体)检验的,按已经制定的抗体(或抗原)检验价格执行。

5、因医务人员操作失误而增加的费用不得向患者收取。

附件二:

浙江省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积极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医疗技术进步,规范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管理,维护医疗单位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申报审批,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是指《浙江省医疗服务价格(暂行)》(以下简称《医疗服务价格》)中尚未列入、并确需单独制定价格的医疗服务项目。

第四条 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应体现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符合社会需求并有利于基本医疗服务开展的要求。

下列项目不属于新增医疗服务项目:

(一)对《医疗服务价格》所列项目进行分解的项目。

(二)《医疗服务价格》已有统一项目,虽使用不同的器械、仪器、设备、试剂等,或改变技术操作流程,但其诊疗目的一致,或名称不同、内容相同的项目。

(三)技术尚不成熟,未经省级及以上技术部门批准(鉴定)和临床验证,仍属于科研实验阶段的项目。

(四)落后的、已被淘汰或正在逐步淘汰的项目。

(五)疗效不确切,或主要起康复保健作用,或诊疗目的不明确、诊疗效果不明显,或不符合卫生经济学的要求、性价比不合理的项目。

(六)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规定的项目。

第五条 医疗机构申报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应提出正式书面报告,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表》;

(二)诊疗规范,内容包括:服务项目的规范名称(包括项目简称或英文缩写)、项目类别、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临床意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及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

(三)省级及以上专业学会的书面推荐证明;

(四)公开发表的临床应用资料;

(五)国内价格资料,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六条 对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实行技术认定和价格审批制度。

市、县级医疗机构的申请报告报送市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医疗机构的申请报告直接报省卫生厅和省物价局。

由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对市、县医疗机构申请的项目进行初审,对不属于新增项目的,将初审意见及理由告知申请单位;对属于新增项目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成本资料进行初审,并对价格水平提出建议,向省物价局和省卫生厅提交正式申请报告及医疗机构有关申报资料。

由省物价局和省卫生厅对各市及省级医院上报的有关资料进行审核。先由省卫生厅会同省物价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并根据专家论证的意见进行项目认定;经认定属于新增项目的,再由省物价局会同省卫生厅制定试行价格,并于每年6月和12月发文公布执行,同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批。未经公布的项目即非新增项目,不再逐一告知申请单位。

第七条 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试行期间,遇下列情况则撤销试行价格:

(一)相关职能部门撤销对该项目的批准。

(二)实际执行中在服务内容、服务规范方面难以明确界定、歧义较大,造成投诉、纠纷较多。

(三)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临床证明达不到预期的诊疗效果,或通过实践验证该项目已逐步被淘汰。

第八条 医疗机构开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必须遵守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码标价,规范服务,并接受价格监督检查。

第九条 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执行。

附件三:

实施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制度的有关规定

为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收费行为的公开和透明度,增强社会各方对医疗收费行为的监督管理,强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实施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制度。现就实施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制度的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实施住院费用明细清单的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均应按本规定向每位住院患者逐日提供住院费用明细清单。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应列明患者每日0时至24时的全部费用。

二、住院费用明细清单的内容

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药品费用明细情况:包括药品的品名、规格、计价单位、数量、单价和总额;

2、医疗服务费用明细情况:按每项医疗服务项目详细列出,包括项目序列号、名称、计价单位、数量、单价和总额;除外内容中所使用的材料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和总额;自主选择的服务和其它辅助医疗用品(包括各类医用材料)的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和总额;各类特需服务的明细内容。

3、其它费用情况:凡列入其它费用项目收取的各类费用,也应列明费用的具体内容和数量、单价等。

三、未列入住院费用明细清单的费用,患者或其亲属、工作单位有权拒付。

四、各有关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完善HIS系统(即医疗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根据本规定,修改相关打印模块,提高打印效率,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制度于2005年7月1日起实施,凡因医院HIS系统的原因,不能按期向患者提供住院费用明细清单的,应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推迟执行,经批准后可适当推迟执行,并向群众公开承诺执行时间。但最迟应于2005年9月30日前执行。

上一篇: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甲方下一篇:教师节表彰大会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