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2024-09-21

管理人才培养方向(8篇)

1.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篇一

1 物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兴起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国家投资和私人投资(包括海外投资)不再像以前一样受到约束,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自主进行选择投资机会,停滞了几十年的基本设施建设重新进入到大规模建设时期,因此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之下很多高等学校都开始设置建筑工程管理或者类似专业。

同时,为适应我国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国内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另外,与此同一时间设立的专业还有建筑经济、投资经济管理、投资造价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教育部在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前文所提到的专业和其他一些类似专业进行了整合,产生了如今的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下。

工程管理专业下设置的方向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个:项目管理、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曾经推荐的方向也是这几个。

①根据调查,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几个方向当中,项目管理、造价管理是高校选择最多的两个方向。

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迅速发展,在一些财经类专业相对较强的高校中开始逐渐设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

②虽然物业管理也是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内容之一,但是物业管理的出现因为缺少有效的指导使得方向设置较为纷繁复杂,有的在土木专业下延伸,有的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下拓展,有的在工程管理学科下挂靠,有的归入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发展。

③由此可见虽然物业管理逐渐为各高校和公众所熟知,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它的学科属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开始,教育部将“物业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编号为110212S)设置在工商管理类之下,开始在全国11所院校进行试点。

但是这一工作并没有能够解决“物业管理”学科属性的问题,因为物业管理涉及到工程、设备、管理、法律、经济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将其放在工商管理类中显然有失公允。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设置又有了两方面的变化:第一,物业管理(110804)不再作为目录外专业存在;第二,物业管理不再设置在工商管理类之下,而是在管理学这一学科门类中又单独设立了“服务业管理类”,物业管理作为一个专业设置在“服务业管理类”下。

但是同样,物业管理学科属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2.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篇二

然而,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教学尤其是文科类的教学活动, 仍然体现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轻学的特点, 把老师放在主导地位, 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认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要重现老师讲授的内容, 以适应有标准答案的书面考试形式。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常常相脱节, 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缺乏探索和创造的动机。这样造成的结果, 使学生往往只能在与上课相似的情景下 (如书面考试时) 回想起一些概念和理论, 而不能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的含义, 不能自主探索新的理论, 更不能在具体的事务中将这些理论用于解决无标准答案的新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 培养的是复合型的综合素质人才。1998年教育部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 明确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备的理论知识外, 也必须具备实际的管理能力。

实际上,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 导致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目标不明确, 开设的课程常常尽可能涵盖众多领域。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 似乎什么知识都拥有, 什么行业都能就业, 但实际上由于教学缺乏系统和层次, 学生的实际技能、能力不强, 实际工作质量不高。这种情况下, 不仅学生对专业学习前景感到困惑, 社会对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高。

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是增强本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关键。目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采取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 并且为了体现成绩的客观性, 常常附有标准答案作为评分标准。学生能在考试时回忆起教师曾经教授的内容, 并用接近标准答案的语句表达出来, 便可以获得高分, 并不能激励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实际技能。

这反映在学生在经过课堂讲授后普遍能理解讲授内容, 能对曾经讲授的内容作答, 但很少学生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独立思考, 并拥有自己的观点。大多数学生只要能听懂教师讲授的课堂内容, 便认为上课的目的已达到, 能根据课堂内容引发其他疑问并在课后与同学、教师交流的情况非常少, 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知识在考试中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 学生上课时的思考活动是比较浅层次的,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跟着教师走, 很少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疑问;当接受提问时, 所回答的内容也大多是教师曾经讲授的内容, 只有少数学生能形成自己新的观点, 即除了记忆课堂讲授内容外, 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观点的创新,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弄清楚实践能力究竟包括哪些方面, 达到什么目标才符合实践的要求。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两个方向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提出在教育中的认知目标,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知识, 即知识的识记和辨认, 即学生能以非常接近学习时的形式, 回想起一些观念或现象; (2) 理解, 即领会或领悟; (3) 应用, 指在特定和具体的情景中使用抽象概念, 把概念和原理运用于无特定解决方案的新情景中; (4) 分析, 即把信息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 (5) 综合, 指对各种信息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进行加工, 把它们改组成一个新的、更富有表现力的、更清晰合理的整体; (6) 评价, 这是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

实践能力, 指的是学生能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特定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在上述 (1) 和 (2) 的基础上, 达到 (3) 、 (4) 、 (5) 和 (6) 的目标。实践能力是理论学习能力的提高, 培养实践能力不能脱离理论学习, 但理论学习本身并不能自动形成实践能力。从可以在脑中重现理论概念到可以动手解决无特定解决办法的问题, 需要进行系统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包括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即在面对无特定解决办法或程序的问题时, 能够探究并形成自己的解决办法和思路。可以遵循前人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也可以产生自己的独创性方法。不管采取何种解决思路, 都必须是一个择优的结果。即学生能判断具体的问题“是什么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何处;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搜寻解决办法, 将前人的办法和自己的办法进行对比评估, 最终得出自己认为最优的结果。

在目前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 理论性的环节占大多数。在讲授时, 主要是进行知识的介绍, 即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单向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思考上的惰性, 不会主动思考问题、扩展知识。但任何知识的传授都要面临随时间推移而过时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知识更是如此, 它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与现实状况紧密联系。几年后, 公共事业管理的问题可能已与以前大不相同, 新状况、新问题涌现, 无法完全在课堂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因此,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实践能力的第二个方向, 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就是能在解题思路的指导下, 开展事务性工作, 在实际中将问题解决。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意味着有能力动手去解决问题, 最终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靠大量事务性工作的开展。大多数的事务性工作都是程序性工作, 繁琐且工作量大, 很多人认为不需要专门锻炼这种能力。事实上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 否则再好的思路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这种实际操作的能力并非人人天生具备, 尤其是高校文科类的教育缺乏相当数量的实验课程, 动手能力仍然需要通过训练逐渐获得经验并有所创新。

这两个方向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解题思维的形成是关键, 因为其优劣决定了问题的解决质量。缺乏解决思路的指导, 事务性的操作只能是盲目的操作, 那么资源的浪费就不可避免。而事务性的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任何想法都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在实践中检验原先的思路, 通过不同阶段的程序工作完成任务。忽视事务性的工作, 思维得不到发展, 主观和客观之间得不到统一, 只能纸上谈兵, 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提出解题方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包括两部分能力的培养。

第一, 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即学生能对老师所授内容产生怀疑, 甚至敢于挑战权威的观点。其目的是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主动质疑并习惯质疑呢?一般来说, 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模式,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地促使学生思考。更重要的, 是在“教”的方面, 不仅要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使学生思考问题, 而且要能让学生从质疑中得到乐趣, 得到一种正面的激励, 使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 这样的思考才是积极的、主动的, 并能延续的。这要求老师在授课时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鼓励学生的质疑, 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以利于学生不断质疑。

如果学生一开始不习惯对老师所授内容进行质疑, 可以从同学间的互相质疑开始。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增加同学间互相讨论的环节, 老师作为一个参与者也可以提出具有争议性的观点, 重点是提高讨论内容的有效性, 通过互相辩论, 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不断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第二, 培养学生构建新知识、新观点的能力。学生学会如何质疑现有的知识时, 下一步是培养学生构建新观点、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可以通过定向的探究学习活动进行, 也可以通过没有特定方向的探究学习活动进行。

定向的探究学习活动是具有特定探究问题的学习, 要求教师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 在某一适合探究性学习的章节讲授中设计探究性学习的环节, 即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特定问题进行没有特定答案的探索。教师首先设定某个问题情境, 制造悬念, 引发兴趣, 如在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一节的授课中, 为了说明如何评估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提出“如何评价校内穿梭巴的使用效率”的议题。由于这个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学生会有许多感性认识, 表达感受的欲望会转化为讨论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将感性认识提炼为理性的结论, 将混乱、分散的感受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说明。在完成如何用量化的指标体系去评估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任务后, 教师可以就此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和“怎么办”, 与课程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改革”内容结合起来。如果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新知识初期进行, 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体系;如果在学习完新知识之后展开, 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有所创新。

没有特定方向的探究学习活动是教师并不指定特定问题, 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议题,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选择的议题未必与课堂讲授内容密切相关, 这种探究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外进行。没有特定方向的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课堂上的探究学习受学时和研究议题的影响, 要通过课堂外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作为重要补充。公共事业是我国要大力发展的, 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育、文化事业、公共住房、环境保护等都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切, 要将没有特定方向的探究学习活动固定下来并形成议题探究的专业文化, 形成专业特色, 使学生在持续不断的探究氛围中更好地锻炼探究能力。

增加教师与学生课外的接触、密切两者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课外的探究性活动进行。高等教育强调自主学习,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发生改变, 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的接触仅限于课堂上。现代的通讯技术可以改善这种困境, 通过构建网络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相对网络论坛这种自由度较高的交流, 学院还可以建立定期的非正式研讨会或交流会作为强制性稍强的交流机制。教师应当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充当指导者和主要参与者的角色。作为大学生, 一般在开始时不知如何选择研究的议题, 教师可以在课外交流时先提出目前本专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总结并提出问题。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议题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新知识, 尽可能自己寻求答案, 进行系统的自学探究。对学生探究所得的一些优秀成果应予以奖励。可以通过内部刊物刊登学生探究成果的方式树立榜样作用。

四事务性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还要具备事务性操作能力。事务性的操作使学生思考所得转变为现实, 也促使学生不断继续思考、探究。操作能力包括两方面: (1) 能遵循既定程序进行操作, 这样的操作主要解决常规性问题; (2) 能解决意外事件, 无既定程序可遵循而必须进行创新。事务性的操作能力不能只靠坐在书斋里想来锻炼, 必须通过实际的事务操作来获得。

学生获得事务性操作的能力, 可以从间接的渠道获得事务操作的知识, 也可以从亲身的事务操作中获得。作为一般的大学生, 从事实际事务操作的机会远比工作中的人要少,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仅要讲授理论知识, 也要介绍事务性操作的经验。这样的渠道有参观、讲座等, 适当地寻找实地观察的机会, 以及邀请具备实务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讲授实际操作的问题, 都可以增加学生对事务操作的认识。

但更重要的渠道, 是学生通过真实的操作来获得直接的经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是学生的学习环节, 通过实习性的工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除了教学计划必须的实习环节外, 还应建立广泛的机会平台, 使学生有机会获得非强制性的实践机会。学校和学院应鼓励学生进行不列入学分计划的实践活动。除了教学计划规定实习的时间外, 尤其是寒暑假里, 可以实行非强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学校和学院将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官方名义的活动中, 给学生发放实践活动必需的文件资料, 如介绍信、下乡的科技信息等, 鼓励学生自愿参加、自主寻找实践机会。对于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 学校和学院给予其他形式的肯定, 如鉴定和评价等, 有利于学生就业所需。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事务性操作能力指的是在决策方案的指导下解决实际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能力。到社会进行实践和实习时, 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从事管理的锻炼, 学校和学院应就学生的管理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项目性的科技竞赛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渠道。目前, 学生能接触的项目竞赛数量较少, 而且由于竞争的存在, 只有少数的项目能获得经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可以设立一些常规性的、竞赛意味较弱的项目。这些科技项目的开展目的并非评优, 而是普及性的, 应尽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科技项目活动的举办可以是定期的, 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不论哪种形式都应体现项目活动的普及性和经常性原则, 有助于形成专业的科技创新氛围。由于这样的科技项目活动价值在于通过实际的操作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 所以项目主题宜小不宜大。公共事业管理本身有许多适合本科生研究水平的主题,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入手, 如校园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中教育管理的微观层次管理。其项目的设计、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刊物定期刊登这些项目的成果, 以资鼓励。为解决经费的问题, 可以鼓励学生的科技项目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程树铭.关于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3)

[2]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73~133

3.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篇三

【关键词】中职 旅游服务与管理 培养新方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74-02

第三产业中,旅游服务行业所占比重很大,需要大量中级人才,因而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看好。但随着新形势对旅游发展的不断推动,旅游人群将出现大幅度增长,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宾馆、酒店、饭店也将呈日益扩大趋势,旅游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意味着旅游服务行业不仅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且更加强调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够从知识层次、能力结构及服务质量等多方面满足时代需求。通过对旅游管理部门、餐饮行业、旅游相关服务单位、周边企事业单位及旅游服务类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的调研表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涉及两个职业方向,分别为旅游服务方向及酒店服务方向,并由此形成不同工种。因而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从职业领域出发,确立培养方向,以不同的职业方向为基础,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行准确定位,并根据其未来从事工种进行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做到以就业为培养导向,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紧跟时代及市场需求。

一、新形势下的旅游市场概述

(一)旅游新形势

自由行及私人订制旅游产品增多。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旅游信息与过去相比更加畅通,从而使游客规划自由行的难度大大降低。与过去组团出游相比,自由行人数有了大幅度增加。

互联网技术与旅游业的充分融合。由于大量移动互联网使用技术的涌现,大数据、云计算成为当下旅游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新形势下的旅游市场需求

通过调研得知,目前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基础素质。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处事心态积极向上,有着清晰而切实的自我认知和未来规划,能够自我约束管理,具备抗压抗挫能力、沉稳务实精神。学习态度端正、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遇事沉着冷静、待人接物诚恳有礼貌。

2.专业知识。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丰富的知识储备,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酒店服务从业方向应熟悉前厅、客房、餐饮等专业内容,旅游服务从业方面应熟悉景点导游讲解。尤其在新形势下,学生应当在传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例如,自驾游的兴起,要求学生具备交通知识及驾驶技能,亲子游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要求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互联网及各种移动网络工具的使用技能等。

3.职业素养。除专业知识外,学生应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紧急應变能力,能够面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遇到棘手问题能够灵活处理,同时应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学生还应掌握较高的语言表述及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旅游公文和表格的书写、制作及排版,及时而准确地完成工作总结、出团报告等文件的语言组织和口头汇报,能够与游客及相关部门顺畅沟通协调,及时调动气氛,并能够独立进行日常外语沟通等。

4.基本行业认知。大致掌握旅游市场概况,能够了解当前旅游发展态势、对旅游服务操作流程有一定的认知和实践经验,了解旅游相关企业等。

二、培养方向探讨

通过对上述市场需求的总结,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建立下列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旅游服务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永续学习力,建立健康人格,通过教学体系、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等措施,促使教学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密切对接。

(一)教学体系

1.引入行业标准。教学体系的设计,应紧扣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核等内容,直接引入行业培训体系及行业标准,帮助学生从入学起便实际接触旅游行业培训体系,明确行业特性,通过与行业及相关企业的对接为自己未来职业进行规划。为实现这一目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与旅游培训中心直接合作,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面试体系引入日常专业课程中,并选取导游人员职业资格标准、餐饮业服务人员职业资格标准等引入教学中。严格以职业技能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衡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行业从业实践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深入了解旅游市场。

2.引入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教学体系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原则,将职业资格考试科目及涉及内容均纳入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直观了解职业考试要求,明确学习目标,更好地制定学习规划。聘请相关行业及企业专家参与合作,成立教学体系规划指导委员会,并派出教学骨干就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的从业标准、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等方面进行调研考察,通过双方沟通协作,整合优化本专业的教学大纲。

3.引入企业文化。通过学生社团或实践小组的形式,邀请相关企业领导及资深人员采用业务实践、任务模拟等方式,将企业管理带入日常教学,并开展导游讲解、行程安排、紧急事件处理、企业运作管理等内容的技能竞赛。由企业专职人员担任评委,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为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

(二)课程安排

新形势下的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熟悉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的职业要求。在课程安排上,应注重时效性、实用性及科学性。

1.专业基础课程。为适应目前自由行等新旅游产品的兴起,应开设《旅游地理》《旅游历史》等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地图、快速规划路线、掌握旅游路线相关的历史知识、地理常识及当地风土人情,熟悉当地方言、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丰富知识面,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互联网使用技能培训,使学生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掌握软硬件工具。

2.实践课程。旅游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适应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可尝试增加导游才艺、脱口秀技巧、办公设施及交通工具使用技能、带团技能训练等多项实践项目,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办公操作能力及网络使用能力。

(三)教学方式

旅游专业教学应本着锻炼学生自我领悟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为主,教学方式应突出“学中实践”和“实践中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教学方法可将教学任务项目化,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促使学生换位思考,设计情景模拟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事件处理机会,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地操作的技能训练环境,组织学生进行企业、景区的实地考察使学生直观地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等。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酒店服务工作,在教师及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管理及运营工作,或自愿参与旅行社活动,体验带团过程。安排获得导游证的学生跟团实践,并完成导游日志及跟团心得体会报告等总结性作业,从而丰富旅游实践经验,以适应未来的旅游岗位。

在新形势的不断推动下,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当从职业领域出发,以不同的职业方向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培养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紧跟时代及市场需求,为旅游行业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一三.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及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42)

[2]纪丽萍.论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导游专业培养策略调整——以厦门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4(4)

[3]赵昱菁.基于“四个嵌入”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改革创新,2015(2)

4.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篇四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熟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一定的中西医学知识,拥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能力,能在卫生、文教、企事业等行政或科研单位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创新精神,终生学习的观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基本的法律观念等。

2、知识要求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知识,扎实的信息组织和管理的知识;有较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基础;基本的中西医知识,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

3、技能要求

具备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技能,信息组织和信息管理的能力;了解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具备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修业年限:4年

四、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

本计划分基础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与论文答辩四个步骤实施。

1、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1、主干学科:管理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计算机。

2、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SPSS统计软件、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与检索、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商务、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安全、医学信息学、医院管理学、医药物流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人解、生理、病理、西诊、西内、中医学基础。

六、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程(10门):

1、纲要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

2、基础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通过理论和直观教学,开展各种辅助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高尚的人格;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作为一个公民应懂得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权威的思想,明确有关权利和义务,正确认识法律的功能不仅是制裁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更多的是保护公民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用法。

3、军事理论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军事基础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军事思想、军事方法、军事理论。

4、概论 96学时 6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国实践与理论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5、原理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念,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6、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16学时 1学分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理论,明确大学生涯规划的与意义;让学生能够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自我认知和分析,利用职业倾向测试等工具了解性格、兴趣、价值观类型和职业发展倾向,初步培养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初步进行职业社会认知的探索,了解现代社会的职场状况;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并结合个人专业和职业发展倾向,制定和实施大学生涯发展规划。

7、大学生就业指导 24学时 1.5学分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使学生掌握求职材料准备的基本要求,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和渠道,懂得就业信息的整理和使用,自荐的方式和技巧;使学生了解面试的形式、一般程序和技巧,与主试人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法规,了解就业的一般程序,重点掌握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规定、就业的优惠政策、各地接收毕业生的有关规定等;使学生了解就业协议的内容,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作用,就业协议签订的原则、步骤、程序以及无效协议、就业协议解除等常识性知识。

8、英语 256学时 16学分

以国家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组织教学,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力,初步的写和说能力,使学生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四级英语所要求的读、听、写、说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学好专业英语。

9、体育 128学时 8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体育理论、发展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以及田径、篮球、排球、体操、健身操、武术等项目。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10、公共艺术 32学时 2学分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的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过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专业基础课(12门)

1、高等数学 96学时 6学分

掌握高等数学的微积分、微分方程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

2、线性代数 40学时 2.5学分

掌握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向量空间和它的线性变换、欧氏空间和它的线性变换、二次型及对称阵等知识。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8学时 3学分

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有关的统计学方法,正确制订试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结论,为学习有关专业课做准备。

4、离散数学 48学时 3学分

主要掌握集合论初步,关系与映射,无限集,代数系统,图论,数理逻辑等基础知识。

5、SPSS统计软件 48学时 3学分

以SPSS统计软件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SPSS简介,变量、数据文件、系统参数,统计描述,均值比较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非参数检验。

6、运筹学 48学时 3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7、计算机科学导论 48学时 3学分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二个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在高级科普的层面对整个学科进行认知和导学。

8、C语言程序设计 64学时 4学分

学习本课旨在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控制结构以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算法、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以及实践在本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9、VB语言程序设计 64学时 4学分

本课程基于VisualBasic语言,介绍面向对象的初步概念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内容包括:VB语言基础、数据输入输出、分支结构设计、循环结构设计、数组、过程、数据文件的存取等。

10、管理学基础 48学时 3学分

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管理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并通过案例学习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具备进行管理活动的能力。

11、经济学原理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实践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12、管理信息系统 48学时 3学分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内容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基本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模型及实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学科和技术,和系统的方法规划,组织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解决不同行业的信息化的实际问题.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三)、专业课(共14门)

1、数据库原理

64学时 4学分

围绕数据库的设计、编程与实现,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建模、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数据库语言SQL及其系统环境、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及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的对象定义语言和对象查询语言、以及查询优化和并发控制。

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48学时 3学分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有的专业课,是计算机和通信两种技术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在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信息传播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包括基本概念和术语、数据通信信道、数据传输技术、数据通信组网设备、计算机网络及其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局域网、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技术及其新进展等内容;初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3、UML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其应用。包括数据建模、业务建模、Web建模等UML具体应用的介绍;阐述了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思想,包含大量分析和设计的例子;涵盖了与UML相关的一些技术,如RUP、UML开发工具等的介绍。

4、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48学时 3学分

网络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数据库涉及的基础知识;SQL Server系统及SQL语句的语法规则与使用;HTML语言及VBScript脚本的使用;ASP程序设计及Web数据库的访问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完整设计过程,包括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数据模型的建立、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及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

5、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48学时 3学分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系统介绍数据仓库原理、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设计与开发、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应用,数据挖掘原理、信息论的决策树方法、集合论的粗糙集方法、关联规则、公式发现、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文本挖掘与web挖掘,以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发展。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6、电子商务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含义、基本架构、运行环境、所涉及的技术内容、交易手段与管理方法、以及电子商务应用实现的框架。

7、信息组织与检索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信息资源描述与组织的理论与方法;重点讨论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其次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信息检索学科基础、信息存取系统的结构检索机制、索引语言的概念与类型、国内外著名信息存取系统的性能与检索策略

8、数据结构 48学时 3学分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存储结构及相关算法。

9、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64学时 4学分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基于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介绍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结构、种类和评价标准,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的概念和方法,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经济分析、需求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及信息系统管理及安全性等内容,是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从事各项管理工作,尤其是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维护与管理所必备的理论知识。

10、信息安全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计算安全的各方面问题,内容涉及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和术语;密码学基础及应用;程序及软件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及可信任操作系统的设计;数据库及数据挖掘的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管理;计算机安全经济学;计算安全中的隐私问题;计算安全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最后对密码学进行深入研究。

11、医药物流管理 32学时 2 学分

医药产品的研发、临床、生产、质量、物流、仓储、运输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医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促使物流中分化出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它对深化中国当前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医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医院管理学 32学时 2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主要讲授中医院组织、质量、信息、经营管理以及中医院医疗、卫生、门急诊、住院管理、医疗安全、药房管理、病案管理等内容,实践性很强。其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密切结合医改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ERP企业资源管理 32学时 2学分

企业资源管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14、医学信息学 32学时 2学分

医学信息学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又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其领域医疗领域的诸多方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

(四)、指定选修课(7门)

1、正常人体解剖学 48学时 3学分

讲授正常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相互关系,重要脏器、主要神经、血管的体表投影及常有肌性、骨性标志,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相互位置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2、生理学 48学时 3学分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病理学

48学时 3学分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4、西医诊断学 64学时 4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讲授和教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常见症状、体征发生的规律和机理,了解体检诊断、实验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X线、心电图、超声波等基本检查方法,为学生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5、西医内科学

80学时 5学分

本课程是阐述西医内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各种病证的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

6、中医学基础 48学时 3学分

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该课程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病因病机与发病以及诊断辨证方法、养生康复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7、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分析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遵循教与学互动与结合,强调应用的原则,让学生在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教师的案例点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实践,真正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具备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8、信息管理专业英语

32学时 2学分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是综合信息管理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课程,注重介绍信息管理实用专业英语词汇、信息管理专业英语应用文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阅读、检索英文专业资料的工具及常用方法。

9、动态网站建设

48学时 3学分

ASP 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开放式的WEB 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本课程围绕ASP.NET和SQL Server技术,对动态网站的创建过程展开介绍。

10、Java程序设计

48学时 3学分

通过学习Java语言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编程实践,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Java语言基础,掌握一般应用程序和Applet程序的编制。

(五)公共选修课

每生必须完成8学分,128学时。

七、成绩考核与学位授予

所有课程(含实验课)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及格方可获得学分。成绩以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阶段测验、提问、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讨论、练习、实验、见习等。

毕业成绩包括毕业设计成绩和实习考评鉴定成绩。

5.外语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 篇五

外语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

当今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适应社会的需求的同时,还必须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影响外语市场价值诸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提高.为此,不仅需要广大的外语教育者对目前的.外语教育状况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作 者:左春雷 李威 孙金莲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063000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 MONTHLY年,卷(期):“”(11)分类号:H3关键词:外语人才 培养方向 外语教学

6.历史系研究生培养专业和方向 篇六

一、博士学位点:(2个专业,10个方向)

1、中国古代史专业∶

■中国古代经济史方向

重点研究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的经济史,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经济发展规律,并在中国古代货币研究中国古代灾荒研究方面有进一步开拓。

■秦汉史方向

研究的重点是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领域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及综合探讨,并注意利用秦汉简牍等出土文献材料结合史籍来考察。

■隋唐五代史方向

研究的重点是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史、社会史和宗教史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以及对这一时期的综合研究,并注意利用敦煌文献探讨唐后期至宋初的历史问题。

■魏晋南北朝史方向

主要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民族史,并进而探索该历史时期的特点、特征总结其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方向

以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重点,其特色是在对敦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将敦煌文献放到中古时期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清史方向

研究侧重于清代社会政治制度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具体范围包括清代州县,乡里制度研究,清代地方社会结构、社会变动的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清代女性文化、婚姻文化、家庭文化的地域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2、世界史专业∶

■西欧中世纪史方向

重点研究西欧中世纪政治制度史和社会生活史,包括等级君主制度、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等。■世界近代史方向

重点研究范围包括:

一、19和20世纪国际关系史;

二、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三、英国史,四、美国史,五、日本史。

■世界现代史方向

重点研究20世纪世界历史,揭示现代及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并进一步开拓与深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研究。

■现代国际关系史方向

重点研究20世纪的国际关系,揭示现代及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及趋势,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硕士学位点∶(7个专业、20个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史专业∶

■秦汉史方向

研究的重点是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领域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及综合探讨,并注意利用秦汉简牍等出土文献材料结合史籍来考察。

■魏晋南北朝史方向

主要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民族史并进而探索该历史时期的特点、特征总结其历史发展规律。

■隋唐五代史方向

研究的重点是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史、社会史和宗教史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以及对这一时期的综合研究,并注意利用敦煌文献探讨唐后期至宋初的历史问题。

2、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中国近代史方向

研究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以1840――1919年为重点。探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以及现代化的进展和中外关系。关注近代历史的变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中国现代史方向

研究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自1912至2000年。探索20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以及中外关系,并关注现实社会的变化以及现代历史的变革对现今中国的影响。

■北京史方向

重点研究远古至民国期间的北京历史,揭示北京地方历史的发展规律。目前侧重研究的专题为北京政治史及北京城市文化史。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史方向

是通过研究中国近代文化事象间共同的思想、心理、情感价值观念及其相互联系来探讨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特征。特别是通过研究不同阶层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来深入理解和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面貌。

3、世界史专业∶

■西欧中世纪史方向

重点研究西欧中世纪时期经济、政治、宗教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历史,揭示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世界近代史方向

主要研究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历史,揭示世界历史走向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并在国别史(英、美、法等国)的研究方面有进一步的拓展。

■近代国际关系史方向

主要研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并在英国外交政策和美国近代对外关系等方面作进一步开拓。

■世界现代史方向

重点研究20世纪世界历史,揭示现代及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并进一步开拓与深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研究。

■现代国际关系史方向

重点研究20世纪的国际关系,揭示现代及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及趋势,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

4、专门史专业∶

■中国古代经济史方向

重点研究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的经济史,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经济发展规律,并在中国古代货币研究,中国古代灾荒研究方面有进一步开拓。

■西欧经济史方向

研究西欧中世纪时期封建经济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规律,并着重阐述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5、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

■史学理论方向

重点考察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及历史价值论等主要理论范畴,并在西方历史哲学诸体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等方面有进一步研究。

■中国史学史方向

重点研究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史学发展和各种思潮,在当代中古历史研究古代历史观念和史学批判方面有进一步开拓。

■西方史学史方向

重点探讨西方古典中世纪近现代史学发展的趋势,并侧重对西方史学范式的转换,以及当代诸种史学思潮的批判有所研究。

6、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专业∶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方向

主要是对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及近代的历史典籍进行整理考订和深入系统的研究。

■敦煌学方向

以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重点。其特色是在对敦煌文献做细致整理的基础上,将敦煌文献放到中古时期的答背景下进行考察,结合相关材料对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7、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历史教育学方向

研究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系统指示其教育规律。本专业需要一定的实验理论做支撑,紧密联系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论教学论评价论及国外学科教育比较等重要领域本专业有相关的积累。

《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中国近代史》李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何沁主编;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世界史》(六卷本)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朱寰主编;《世界中古史》孔祥明主编;《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 《简明中国历史文献》张传玺;《史学概论》庞卓恒;《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

7.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篇七

高尔夫运动在我国发展虽然时间较短, 不过自从中国的第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在广东中山诞生之后, 直至今日国内已开业的球场达500多家。根据专家预测, 我国目前潜在的高尔夫球人口已有2000万, 到2020年将会达到5000万。高尔夫相关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之中, 然而相应的高尔夫人才却相对较少, 专业教育机构屈指可数。尽管我国现阶段高尔夫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并不存在, 但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已渐渐表现了设置高等教育高尔夫专业的必要性。加快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 高尔夫运动能不能在我国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相关产业能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 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研究对象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国际高尔夫专业培养模式

三、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逻辑分析法。

四、结果与分析

1.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国际高尔夫专业发展背景

当代经济的发展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主题。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的国家战略, 国家给体育产业的结构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和强劲的产业政策扶持。在这一大环境下, 作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服务与管理, 也要顺应历史的发展, 重新明确新世纪大学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方向针对社会对体育类人才新的需求方向, 从体育专业及其结构设置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新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2.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国际高尔夫专业教师师资结构分析

本专业的教学组织单位是体育部, 多年来我部门始终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放在首位。通过公开招聘、在职攻读研究生等方式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力量较强, 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经过体育部领导和同事的多年努力, 在国家和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 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并且体育部全体教师通过高尔夫的培训均已拿到高尔夫等级证书。完全能够胜任高尔夫专业的教学任务。

3.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国际高尔夫专业办学特色

(1) 强化英语口语课程, 面向国际化就业环境, 解决就业环境语言关。

(2) 高尔夫技能课程, 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 学历证书和能力证书相结合, 检验大学学习的成果。学生在校期间, 在完成大学规定课程之外, 学生还必须获取教练, 球员等相关证书, 使学生就业畅通无阻。

(4) 科学合理的专业团队:学院具有雄厚的英语师资队伍, 并将成立国际高尔夫专业,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

(5) 行业特色:高尔夫运动被称为直达顶尖人才层次的快速通道, 从业者跻身社会名流、富商巨贾圈内, 发展成功机率值得关注;中国高尔夫产业, 无论是教练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十分缺乏;高尔夫产业的专业人才大部分源于国外, 本土化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使得高尔夫球场的经营成本过高, 球场经营者十分需要降低成本获得更大收益, 因此, 培养具备较强英语知识的高尔夫专业人才对中国高尔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4.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国际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要为高尔夫产业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 又掌握扎实的高尔夫专业知识, 并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职业高尔夫管理人才。第一种培养途径是完全的职业教育性质, 主要针对在职人员, 包括高尔夫从业人员。第二种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修完各个大学所规定的学位课程, 包括理论课程, 实习与实践以及打球能力测试, 学生毕业后成为A级会员和职业高尔夫球教练。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不同需求进行“校企合作、阶段培养、教学、实训与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形成专业技能、企业需求、社会适应能力同期培养的教学模式, 最终实现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对接。第三种就是与国外大学合作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 将学生输送到国外学习管理类专业, 强化语言和服务管理的学习, 将学生培养成适合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论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国际高尔夫方向的特色:入学就业指导第一课 (开启就业意思的金钥匙) 、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 (感受就业实践的练习场) 、大二暑期的就业实习 (品味职场氛围的百味谷) 、毕业前期的就业指导 (领悟职场面试的震山石) 、订单企业的现场讲解 (深度领会企业的人才论) 。除以上五大就业保障外, 学院与国内、外几十家高尔夫球会建立了长期, 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行订单式培养, 凡被我院录取的学生, 入学即签订就业推荐协议、企业定向培养协议等。所以,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国际高尔夫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为高尔夫运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尔夫产业也迅速的发展壮大。然而我国的高尔夫专业教育起步较晚, 相关配套的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健全, 高尔夫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 对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与分析, 为高尔夫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尔夫产业,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华庭.高职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63-67.

8.现代家庭教育的培养方向 篇八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正向的,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孩子的学习才会主动、积极、热烈。反之,若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沉重的负担。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应从以下。①家校合作,我们家长应树立榜样,家长对学习要表现出兴趣来。如果孩子让家长读一个故事,家长表现出对书完全没兴趣的态度,甚至说:“我才没工夫看这些没用的东西呢!”这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沉重地打击。爱看书,爱问为什么的家长,往往也能带动孩子去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期都应该学习。②引导孩子学习。家长要通过话语引导孩子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比较、鼓励等方式正确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不要强加于他的思想。③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应该被多方面的培养,包括体育、唱歌、书法、钢琴以及绘画等。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就表现为对生活的积极性上,就有兴趣去发现生活有意义的东西。④其他提高孩子兴趣的方法。如用激将法促进孩子学习,利用危机意识促进学习效率,保持新鲜的学习内容,用不同的科目调节读书气氛等。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把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而不需要老师或者他人再三催促。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通过每天的点滴积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追求知识的资本,孩子通过每天不断的积累和巩固,使得这个资本不断地发生增值,于是孩子的学习就产生了“滚雪球”的效应,最终使得孩子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从以下入手。①?指导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孩子问我们问题时应多采用启发式,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②指导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③培养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及时吸收和积累所学的知识。④指导孩子养成多阅读的好习惯,不断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学习能力就比如是“渔”,是学习的本领,而学习成绩就比如是收获的“鱼”。对孩子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要掌握了打渔的本领,何尝捕不到鱼呢?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学能力培养最能体现孩子的主体作用。自学能力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需要老师及早培养。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呢?

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入手:①培养孩子学习钻研的兴趣。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②多用启发的方式来指导孩子,千万不要包办代替。③对孩子的每一點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享受到成功感。这一点相当重要,只有孩子有了成功的喜悦,才会对这种学习产生兴趣。④要教育孩子和同学互帮互学、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调动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促进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努力培养孩子知识的应用意识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家长布置孩子帮父母算算账、帮父母合理安排时间、以及跟亲朋好友说说心里话等活动,让孩子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改善与生活。培养孩子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新时代知识的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孩子长远的发展,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知识应用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而具有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上一篇: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评课下一篇:大二学年总结鉴定表_大二学生最新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