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蝉衣作文(通用7篇)
1.寻找蝉衣作文 篇一
一、观察,挖掘生活中的趣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透过生活进行观察,可以挖掘出许多的“趣”,而这些“趣”恰恰是行文创作的主要素材。如在指导学生写有关亲情的作文时,可以鼓励学生说出家中的趣事或难忘的事,由此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在指导学生写有关夏天的记叙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校园的操场或花坛等地,感受夏天的气息,欣赏夏天的美景,体会夏天的生命力,由此加强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又以海洋世界的主题为例,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视觉的影响下感受海洋世界的神秘和绚丽。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为学生普及相关的小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知识底蕴。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会更加优美、真实。另外,博物馆和动物园等地都可以成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场所。
二、总结,记录生活中的事
围绕生活素材进行总结,记录其中的“趣”和“事”,可以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可读性。但是,如何正确记录生活,这对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主题“假期的一天”为例,在写作中,假如学生只是单刀直入地描述“今天我遇到了什么事”,不但会让文章黯然失色,而且还会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但是,假如学生变换一个角度,先是提出一个“悬念点”,让读者对“经历的事件”产生好奇,便会成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想要一探究竟。所以,与其直接介绍“今天我遇到了什么事”,倒不如先描述事件的特点,比如“有趣”“幽默”“奇怪”等,这时,读者便会好奇“为什么奇怪”“为什么幽默”。在写作文时,学生可以创设悬念,接着再围绕一件具体的事件进行描述(具体事件便是对生活案例的描述与记录),这时,读者的好奇心将会被再一次激发出来。
三、润色,勾勒生活中的情
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是因为作者可以借助文字表达情感。但是,如何围绕生活元素勾勒出其中的“情”?这同样是学生所要掌握的技巧,也是作文教学的重点。还是以“假期的一天”为例,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不但要融入“悬念点”,更要对事件本身进行润色,让读者觉得这确实是有趣、神奇的一天,这样一来,文章便写得很有特点。如在记录“这一天的经历”时,学生可以描述成“今天经历的事件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大跌眼镜”,文章的悬念感立即得到了增强。又以“奇妙的宇宙”主题为例,在写作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现有资源充分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神秘、奇妙等词汇对宇宙进行渲染,由此突出主题。当然,成功的润色方法取决于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面,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必要手段。
总而言之,生活是引导学生写出优美作文的源头,是提高学生写作技巧与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深入地挖掘生活元素,探寻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要素,将其合理地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魅力和乐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也能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
2.寻找作文的生活之源 篇二
关键词:生活 观察 感悟 挖掘
学生不爱写作文或作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因为“无米下锅”,所以言之无物也无趣。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为何不从生活中撷取朵朵美丽的浪花呢?
一、细心观察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在一次以“母爱”为题的作文课上,我先让大家相互交流了一下,大多学生认为母亲早上给自己做饭、雨天送伞、给自己买衣服等就是母爱的表现,材料陈旧,内容狭隘。
我引导学生:当你获得进步时,妈妈是什么表情?会说什么?妈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难道你们没有从中感受到母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似乎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我知道,这些生活的精彩细节被他们忽略甚至遗忘了,一时间整理不出素材。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给了学生几天时间来完成习作。交上作文的时候,我看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剪影,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妈妈给我挑刺,眉头紧锁,使劲捏得手有些发烫,还一直用嘴轻轻地吹,想吹走我的疼痛。从习作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细心,并且学会了观察。
课堂上,我告诉学生: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就能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更加美丽。
二、真情感悟生活
如何让学生充满真情地感悟生活呢?我觉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对话”的习惯,和自己对话、和大自然对话、和亲人朋友对话、和社会对话,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悟。
正因为用心聆听了天籁之音,学生的文章才出现了“春姑娘抱起绿琵琶,弹出一支和谐之曲”“小草悄悄探出小脑袋,伸伸懒腰,好奇的望着神奇的世界”“春姑娘踏响了地垅的琴键”“弄着一路绿色的铃,蹬着一路绿色的车,驮着一路绿色的梦来了”的动人语句。
“5.12”汶川地震给学生震撼很大。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先是动情地朗读了“护花勇士”谭千秋教师的女儿谭君子的文章: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思念,还有悔恨。悔恨的是,地震前两天还和爸爸互发的短信,因为我一时大意而没能留存为最后的纪念……我庆幸自己还能凭着这条血脉延续父亲的生命,我要代他撑起这个家,这是我回报爸爸的方式。
还读了北川中学幸存学生刘倩的日记: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祈祷。我们已经和死亡握过了手,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我还没有读完,教室里已经有微微的啜泣声了。我告诉学生:逝者已去,生者如斯。人们常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当我们不再拥有,又谈何珍惜?如果现在还认识不到自然的威力、生命的脆弱、亲情的温暖,如果现在还体会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条件有多好,那么更大的灾难将会降临到我们身边。
学生们在情感的激发下,迫不及待地抒发对亲人的不同感情,完成了《我读懂了母爱》《爆米花香》《枕头里的秘密》《一枚纽扣》等优秀习作。
三、潜心挖掘生活
有一位学生写过这样一首小诗《纸》:“平凡的外表,广泛的运用。”我觉得没有写出“纸”独特的特点,于是我启发学生观察应该带着思想,能够透过生活中某个事物的表面深入挖掘。学生改过之后写到:“洁白一片的时候,一无所有,只有写上了思想的文字,才变得丰富。”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校园,大多数学生从观察校园的树木、花草入手,笔下的校园景色宜人,而有的学生却从观察师生的精神面貌入手,先写学生洋溢着春意的笑脸,再写校园整洁的环境、天空飘荡的柳絮以及暖和的春风,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可见这些学生做到了边观察边思考。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也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把生活中的精彩融于笔端,才能领略写作的乐趣,才能品尝生活的甜美,才能生动真实地表现生活。
3.寻找蝉衣作文 篇三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要写好文章, 写文体特征明晰的好文章, 应该先读好文章。为此, 除了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外, 我将目光投向课内经典文本, 试图寻求文体指导的出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制定了一些教学目标:在阅读鉴赏中,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由此, 我认为, 经典课文是明确文体特征的切入口, 通过阅读经典, 内化知识, 让学生的文体意识清晰化;通过撰写提纲, 培养学生树立谋篇布局的意识, 使作文的结构合理化;通过对片段的精读与仿写, 灵活运用写作技巧, 让学生的写作技巧多样化。
一、经典导读, 内化文体知识
从文体角度讲, 我认为“经典”就是具有典型语言特征、典型结构特征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普遍具有写作指导意义, 较容易让学习者领悟文体的基本特征。因此, 每当面对经典课文, 我总是将文体指导纳入我的教学目标体系。为了合理处理经典文本, 增强文体意识, 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结合经典知规律, 明确文体特征。
荀子的《劝学 (节选) 》虽是文言文, 但是议论文之经典。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和三要素, 我的教学将两个内容合二为一, 即将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主题的文本阅读教学和以明晰议论文文体为目的的文体指导融为一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 荀子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2) 阅读第二节, 思考朴素的文风、抽象的道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得如此生动、清晰的。
(3) 请以本文为例, 谈谈你对议论文的认识。
通过讨论, 学生明确了议论文三要素及语言特点。议论文观点必须正确且鲜明, 表述精练而明确。事例可以构成议论文的论据。事例应该准确、典型、概括, 语言表达应该精当、严密、通俗。事例不是故事, 前者简洁、理性, 后者具体、感性;例证不是唯一的论证武器, 论证方法多样。论证过程必须严密, 即材料与观点应保持一致, 说理合于逻辑, 避免片面性, 不能自相矛盾。在此基础上, 我补充两点:第一, 举例不等同于说理, 举例应为说理服务;第二, 要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 一篇议论文, 往往以一种论证方法为主兼用其他论证方法。
2.透过经典悟精髓, 领会文体要义。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堪称叙事散文的经典。为了让学生明确何为形散而神不散, 我在分析了归有光的乐与悲之后又增加了一个环节:
师:文章的后两节为十二年之后的补叙, 却与前文浑然一体, 为什么前后文读来如此和谐?生1:都写自己所悼念之人。生2:后两节所写的人和事都发生在项脊轩。生3:第四节写轩四遭火却没有毁, 妻子和作者感情很好, 这些都是可喜的事;妻子死了, 自己身体不好, 这些又都是可悲的事, 很契合“多可喜, 亦多可悲”这个句子。
在此基础上, 我和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 “形散神不散”的“神”可以是作者对人对事的情感、感悟、思考;而“形”则是可以抒发情感、传递出感悟与思考的人、事、物、景等。“形”应源于生活, 不能胡编乱造;“神”应真挚、自然, 不能矫揉造作。其二, 散文并不一定以重大的事件反映广阔的背景、深刻的主题, 它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或家庭琐事抒发对人对事的某种细腻情感、隽永感悟, 加之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朴素而流畅的语言, 同样让读者产生共鸣。
3.理论预热读经典, 明晰文体差异。
关乎文体的教学未必在文本阅读之后展开, 有时文体教学也可以为文本阅读服务, 进而转入写作环节。例如, 在上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之前, 我先让学生阅读并圈划课后知识短文“夹叙夹议, 枝繁叶茂”。检查预习作业时, 我发现,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划下了知识短文中的这个句子:从表达方式看, 这类散文有自己的特点:既不一味地记叙, 又没有单纯地议论, 而是记叙中有议论, 议论中有记叙, 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
为了让学生感悟叙和议的区别, 结合课文《我心归去》、歌词《故乡的云》、现代诗《就是那一只蟋蟀》、记叙文《溯源》, 我和学生一起比较了同一主题下不同文体的特征。这种感性而直观的比较很快得到理性结论:与诗歌、歌词相比, 散文中的叙更具体、更完整;与记叙文相比, 叙并不求从头至尾的完整性, 只求与议相关的片段即可, 叙是为了议。与议论文相比, 散文中的议未必需要由现象而直达本质的理性与抽象, 这里的议首先应该扣住记叙的内容, 理性分析当然可以, 但感性理解未尝不可;此外, 这种议更应追求表达的多样及语言的优美。
这种由知识短文到具体例文, 由文本探讨到知识演绎的过程, 帮助学生纠正不良写作习惯, 提升写作能力。通过这堂写作指导课, 一些学生在随笔中便开始有意识地在记叙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倾向和理性评价。在此, 展示两个学生随笔片段。
片段一:秋天在中国古代历来是悲凉没有生气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枯藤老树昏鸦”、“自古逢秋悲寂寥”等都是最好的明证, 但在杭州不是这样。小巧的桂花扎堆地藏在枝头, 沉甸甸的, 那香味老远就能闻到。老人们忙着做桂花糕, 热乎乎地被孩子们捧在手里。若是这时再在平湖秋月走上一圈, 那可真是说不出的惬意, 说不定还有那么点儿风雅。街边的梧桐尽管早已褪去夏日的盛装, 但枝头垂下的小果仍满怀希望地告诉人们, 明年, 它们将是更美的一道风景线。其实, 秋天并不意味着一轮生命的结束, 在周而复始的漫长岁月里, 万物正因为这秋日难得的休憩, 才能在下一个春天整装待发 (题目:一叶知秋) 。
片段二:往回走时, 又经恩波亭, 一切感觉有点似曾相识, 颇有纳兰与他的布衣朋友经常赏荷的绿水亭之风。虽无荷影, 却似有荷香阵阵。一看简介果然如此。漫步在长廊上, 看着满园的翠色, 什刹海引来的水从亭下汩汩地流过, 汇入前面那个盛满翠色的池子中, 池子前是宋庆龄生前住的一栋中西合璧的小楼。小楼前的秋千上有一个大学生模样的人在读书。一切都很宁静。我突然释怀了许多。历史在向前走, 一条痕迹覆盖上另一条痕迹, 层层叠叠, 让人看不清。纳兰的, 醇亲王的, 宋庆龄的, 你的, 我的, ……所幸他们是那么自然地留下, 至少还能让人邂逅什么 (题目:旧迹, 旧迹今在否) 。
二、提纲撰写, 学习谋篇布局
2010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载:“意思表达的条理不清当然是由于思路的混乱, 议论文的各部分讲究逻辑关系, 记叙文的各部分注重时间顺序,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结构方法。”故此, 教师在写作教学时, 应对文体结构进行指导, 并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在实际教学中, 我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1.抓住契机, 内外联动。
学生似乎最熟悉也最含糊的是议论文。因此, 我从《拿来主义》切入, 着手指导不同的议论文结构类型。文本内容分析不在此赘述, 通过分析试图达到目的有二:一是议论文写作可以先破后立。二是在驳论与立论内部,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分论点以达到条理的清晰化和论证的深刻性。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 这堂课不仅让学生见识了一种议论文的新结构 (在他们看来) , 而且让他们认识到, 常规的议论文写作亦是有章可循。
于是, 我趁热打铁, 分三个步骤进行议论文结构指导。步骤一, 以《劝学》《拿来主义》为例, 归纳议论文结构基本类型, 并展示结构变式。步骤二, 案例分析, 讨论结构合理性。
提纲呈现: (题目:在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时)
首段交代背景, 提出如何对待的问题。
第二段:我认为我们在时尚流行的社会下, 还是应把中国的文化视为基础。
第三、四段举例分析:材料、谦敬词的使用, 杨丞琳事件
第五段:作为社会一员, 了解社会, 社会的存在才使你在一个环境, 一个集体中立足。社会养育你, 培养你, 所以不管现在文化结合有多深, 都应清楚自己的祖国, 你生活的社会。
第六段解决问题:文化既是财富, 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 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 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所以需要吸收外国文化, 但绝不可以放弃学习祖国的文化。只有在祖国文化的通识基础上, 你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他文化。
第七段分析问题:现在需要推行全民提高素质,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使你知道你在一个怎样的社会中, 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
这个案例从学生作文中提炼而来, 由教师撰写而成。在文字编辑中, 我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注着重号, 以提醒学生注意逻辑关系。经过讨论, 学生意识到议论文除了要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如何正确外, 还要讨论坚持观点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实现其意义价值等问题。学生进一步发现, 案例中的首段和第六段是一种重复, 而第五段和第七段属于分析问题部分, 第六段属于解决问题部分。这导致文章结构混乱, 思路不清。由此, 学生明确, 议论文的三个部分板块需分明, 不可前后重复, 也不可颠三倒四。
步骤三:课外练兵, 拟写议论文提纲。
作文题:浙江的文化离不开西湖, 西湖的美丽离不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中的两句, 是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 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 西湖周围的群山, 迷迷茫茫, 若有若无, 非常奇妙。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事、物也是如此。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 以“我眼中的‘相对’”为标题, 写出开头、结尾及主体部分的提纲。
学生提纲呈现 (“【】”为教师讲评时修改的部分) 。
并列式提纲:
开头:事物存有相对性【添加:在我眼中, 有时, 相对的两面都有美。】, 我们不该用第一反应审视它的价值, 仔细品味, 你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的魅力。
(1)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拥有是一种幸福, 失去也未尝不是一种获得 (2) 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生是一种延续, 死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生。3.入仕为官, 心系天下,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崇尚无为, 超然淡泊, 老庄“穷则独善其身”。不同的行为作风, 不同的心境, 但殊途同归———同样的追求大同社会【修改:儒家教人执著, 道家教人超脱, 均给后世人以生命的启迪。】。
结尾:对不同情况, 换以不同的心境对待, 发现各自价值, 便会感受到一番别样的美丽。
递进式提纲:
开头:在我眼中, 看似相对的事物, 很多时候都有它独特的美。
语言文学研究
(1) 列举一些相对的事物及它的特点【改成“价值或美”】。 (太阳初升与夜幕降临;夏日与冬日;200字) (2) 小结:相对没有唯一的标准, 事物的好与坏取决于我们看它的角度。 (3) 怎样换角度看待事物。 (300字) 分写如何看待贫与富 (孔子的例子) 、如何看待美与丑 (卡西莫多的例子) 、如何看待生与死 (司马迁的例子) (4) 再小结:看待事物要相对地看, 辩证地看。 (5) 相对地看待事物有什么优点。 (1) 会发现不一样的美; (2) 能更理性地认识事物;【改成“能更理性地认识事物, 并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 (3) 生活会少些阴暗面【改成“人的内心会少些阴暗面”是否更好】200字左右 (结尾:略) 。
步骤一需要契机, 得其要领后需反复练习, 即重复步骤二、三。这种由具体文本上升到理性归纳, 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在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练习之后, 学生理解了思路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谋篇布局让他们不再盲目写作。
2.浓缩经典, 总结积累。
散文的结构似乎天马行空不可捉摸。因为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观察层面、专业特长, 所以他们的写作对象、写作技巧不同, 他们的生命体验、情感表达、思维方式不同。或许正因为如此, 我们总说散文无法教。可我认为, 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 便不能从自觉阅读中获取有关散文结构的知识。这样的现实告诉教师, 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结构指导。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采用的策略是撰写课文提纲, 及时归纳, 注重积累。
以下是学生撰写的两个散文写作札记。
由写景而生感悟的散文结构,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课文提纲:
景1:园子荒芜冷落, 被废弃, 但并不衰败。古柏、野草、蜂飞、蚁动、……园子生生不息。感悟1:“我”身体残废, 被社会遗弃, 但也可以如园子一般不颓废而活得有生气。
景2:园子被肆意雕琢, 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劫难。落日、雨燕、脚印、古柏、气味、……都并未因此改变, 依然充满着生命律动。感悟2:“我”也经历了一场浩劫, 但也可以如园子一般不改变, 依然顽强生活。
总结:“我”认识到, “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是无须辩论的事实”。
结构总结:写景散文, 可一景一感悟, 循环进行;也可多景一感悟, 循环进行。注意景与悟之间的连接处议论。若有多个感悟, 应统摄在同一主题下, 并处理好并列和递进关系。
由记事而生思考的散文结构, 以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为例。课文提纲:
记事部分: (1) 在异乡的生活状况及感受; (2) 回忆故乡情景。
思考部分:在物质生活与精神感受两条线的对比中思考“故乡”之于游子的文化内涵。
结构总结:叙事散文, 可先叙后悟;叙中可描写可议论, 议论应与后文的感悟相映成趣, 叙议结合处需注意过渡语句。
在长期积累中, 学生意识到, 散文的结构总在叙与议之间转换, 情感是线索。
三、范本仿写, 掌握表达技巧
练笔必不可少, 除课外随笔和课内完整作文练习外, 根据所上课文特点, 我适时地选择精彩片断, 精讲其技法, 强调其文体特征, 要求学生仿写, 以求技巧、语言与文体相得益彰。
下面是几个仿写范本。
1.论证可对比, 结论需相随。
以《师说》第二节为例, 课文对比内容略仿写论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要求: (1) 必须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并得出相应结果; (2) 论据与论点应吻合; (3) 不得出现大段记叙描写类语句。
2.运用色彩, 点染相宜之意境
(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 再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 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 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 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天垂暮了, 还可以加一味红黄, 在茅屋上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 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终至于得失俱忘, 死生不问了;…… (《江南的冬景》第七节)
仿写题目:深秋的山景。要求: (1) 运用色彩词汇; (2) 显出相宜意境; (3) 体现写作顺序。
3.“通感”, 描绘精彩场景:清晨是寒意料峭的, 宁静的。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 (视觉) 花揪树上的肥肥的鸫鸟 (视觉) 的鸣声、人语声 (听觉) , 以及把苹果倒进斗内和木桶里的咕噜噜的声音 (听觉) , 才打破了寂静。果园里由于树叶日稀, ……不但那条通往用麦秸作顶的大窝棚的林荫道, ……虽说到处都是香喷喷的苹果味 (嗅觉) , 可这儿却香得尤其馥郁。 (视觉) (空间转换) 窝棚里铺着几张铺, 放着一支单管猎枪、一只长了铜绿的茶炊, 窝棚的角落里搁着碗盏器皿。在窝棚旁边堆放着蒲席、木箱和用坏了的杂物。此外, 场地上还挖了个土灶。中午在土灶上熬美味的腌肥肉粥, ……树木后面不时闪过鲜红的衣裙。那些小家碧玉、独院小地主家的姑娘, 穿着发出扑鼻的染料味 (嗅觉) 的无袖长衣, 唧唧喳喳 (听觉) , 地聚集到这儿来, “公子哥儿”也都穿起他们的漂亮衣裳———做工粗糙、……连村长年轻的妻子也屈尊枉顾。 (视觉) (肖像特写) 她已有身孕, 大脸上睡意蒙眬, ……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 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打有铁掌的短统靴, ……身上穿着棉绒坎肩、…… (《安东诺夫卡苹果》第两节)
仿写题目:年前的候车室。要求: (1) 至少运用三种感官描写; (2) 凸显年前的特征; (3) 写作时要体现写作顺序。
这种仿写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 同时, 也让学生体会不同文体的语言之特点。在教师指导下的片段仿写可分两个步骤实施, 一为临摹, 二为活用。仿写需长期坚持, 以博采众长, 提升造诣;活用时, 应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求得片段中心, 切不可丢弃自我。
四、教学反思
关于文体指导、提纲撰写和仿写之间的关系。文体指导是理论准备, 不可被忽视;提纲撰写和仿写是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 可在实践中悟理论, 也可理论指导实践。
关于课文与课外同类文体之间的关系。教学时, 要注意结合课外具有典型结构的文本, 让学生意会文体之精髓、结构之丰富, 避免文章结构单一化。
关于片段仿写与独立完篇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不应生硬地认为二者有严格的先后顺序, 片段仿写可随阅读教学灵活穿插, 独立完篇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始末。
摘要:本文对文体指导的写作教学进行了探究, 重在探究经典文本的文体指导、提纲撰写和片段写作三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教师在深入分析解读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践案例, 具体阐述解决学生文体不清的问题的写作教学策略:通过阅读经典, 进行文体指导, 让学生的文体概念清晰化;通过剖析经典和撰写提纲, 引导学生树立谋篇布局的意识, 让作文的结构合理化;通过对片段的精读与仿写, 灵活运用写作技巧, 让学生的写作技巧多样化。
4.突破习作误区,寻找作文动力 篇四
关键词:误区;自由;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08
有幸听了兰州市东郊学校徐世赟教师的《作文那些事》和兰州大学职工子弟小学张玉栋教师的《小学习作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梳理》专题讲座后,本人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要在写作中启发学生,使学生乐学、爱学,对写作有兴趣。我想这些要求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写。这句话简单,却涵盖了全部的内涵,要做到何其之难。下面就结合本人十三年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谈谈我所认识到的以往语文教学在写作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及如何突破误区的看法。
一、习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传统的写作教学指的就是作文课,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写作,完全没有写作意识。这种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创新能力被遏制,学生的自我创作意识淡薄,甚至可以说就没认为写作文是一种创造。学生作文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而生搬硬套,这样一来,很难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也难以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这样的工作完全地异化了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定义,意义不大。
其次,写作教学中太过强调和重视写作技巧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悟其理法”“自求得之”。而我们的作文课,常常是教师在给学生传授写作文拿高分的“秘诀”,教师在朗读一两篇范文之后,就给学生讲解作文的一般套路,然后让所有的学生在一个主题下进行模仿。这样的作文课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话语,作文也就只是重复别人的意思,从而失去了习作者自我生命的活性和张力。
小学生作文成为了社会期待下的成人化写作。作为小学作文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并不成熟,他们在观察事物、语言表达方面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然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常常以成人的方式去影响孩子的思维。学生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察往往比较粗糙、片面、表面化,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对小学生提出观察要“细致、全面、深刻”的要求,甚至要能找出人、事、物的“特点”,这势必会造成拔苗助长的后果。
二、突破习作误区,寻找习作动力
结合这次以习作教学为主题的国培学习,我觉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尝试提供给学生开放的作文课堂,有的放矢地让他们自由写作,随时动笔,想写就写,养成习作的习惯。
(一)变小课堂为大课堂
一般作文课时安排是每周两节,其实这只是习作训练的小课堂。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应该是开放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我把这称为习作训练的大课堂。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创设一个课内外结合的习作课堂,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各学科,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处处是语文,时时是语文,事事是语文。如一次大扫除活动、一次演讲比赛、一场足球赛、一次手拉手活动,我都让学生留心观察,细心体会,把最真实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不再将写作视为“比登山还难”,他们更愿意提笔尝试表达,也常常能写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童趣。
(二)在思想上放手,不以成人的社会化道德规范束缚学生的思想
《新课标》中对写作做如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所以,习作中,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要用一切鼓励性的语言和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放开手,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有让学生敢动笔,爱动笔,才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显露出他们的创造才能。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挑剔章法,不苛求首尾,更不能以成人的思想道德束缚学生。
(三)形式上放手,展现出作文风格的新与美
在这次培训中,培黎小学的李翠琴校长的实践经验我觉得非常好。李校长在《习作教学的三本色》的专题讲座中,在对习作教学形式的自然本色的诠释中,向我们介绍了她们学校在习作形式上的创新做法。她们的日记采取小组内循环写法,每组四人或五人不等,每天每组指派一位学生写一篇日记,轮流写,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批阅的负担,也保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对于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她们取消了传统的厚厚的作文本,由学校统一印发作文纸,每次每生三页,多则不限,每次最后一页设计有自我评语、同学评语和教师评语。然后分工批阅,由班内的小电脑高手制作每次的封面。我们看了李校长带来的图片,设计很漂亮。最后把每次的作文装订成册,每学期八册,这既展现了学生的才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觉得这是个好办法,我一定会借鉴采用的。总之,实践出真知,要认识和掌握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对于这样难得的培训机会更要好好把握,注重从实践中学习,并且边实践边总结。我相信,对习作教学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以及在作文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寻找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篇五
一、从模仿入手,从小处落笔,掌握片段练习的技巧
作文入门模仿是必不可少的,这跟小孩子开始学说话是一个道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谓经典名篇,它也是模仿法国作家果戈理的作品写成的。名家都尚且如此,更何况初学写作的学生。所以,写作上的模仿不是一件不好的事,而是必不可少的。小学语文冀教版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不管是精读还是阅读的文章都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些精彩华章及时地进行片段训练,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最后达到积少成多、连缀成篇的目的。
二、抓住学生对课文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学习,只要有了兴趣,就不会再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语文教师常常感喟学生做起数学题来不舍昼夜,埋怨他们不愿写作文,这就是一个兴趣问题。如果教学中碰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千万不要错过,这正是让他们练笔的大好机会。如学习《快乐的足球赛》一文,学生对诗中表现出的快乐游戏很羡慕,就适时让学生写写自己生活中充满乐趣的游戏;学习《老人和鸟》、《小狮子爱尔莎》,就让学生写一些自己和小动物的故事,学习古诗,或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信息接受量
我们常感喟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第二起跑线》等电视节目,看《中国青年报》《语文报》《少年文艺》等报刊,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朗读会,听教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
四、教学生学会写自己的生活
课文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的内容却是无限的,作文最终还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有了课文的训练基础,再关注自己的生活就容易多了。关键是要抓住学生情感集聚的问题。学生的心充满童真童趣,他们常常因说起某件趣事而神采飞扬。教材上的一些课文常常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文章。于是,笔者召开了“故事开怀”叙事会,学生争相发言,讲述自己吃辣椒、捅蜂窝、抹墨水、往水里放盐、做饭、放上石子看蚂蚁“爬山”等趣事,半个小时的时间,班上充满了笑声。有一个平时不喜欢写作的学生写得很好,最后笔者让他在全班介绍写作经验时,他自己说:“没有经验,只因为这次作文的话题符合我的爱好,感到有话说。”因此,教师布置作文时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有话说,不要片面地追求分数。因为即使是作家也要创作自己熟悉的题材,也要体验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合适的写作情境。
五、消除思想内容的限制,拓宽作文内容范围
如果不是考场作文,大可不必限制学生的作文内容。在学生兴趣激发起来,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甚至形成一定的文风之后,再加以严格要求,逐步正规,也来得及。如果一开始就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作,这个毫无意义,那个不健康,學生的手脚就被束缚住了,仅有的一点兴趣也就被打击得消耗殆尽了。学生一旦怕了,再解放就困难了。如:一次以“我”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说自己非常羡慕富人的生活,想成为一位富翁。学生的思想毕竟是单纯的,笔者没有反驳他,而是说他写得很好,然后笔者就问他:“怎样才能成为富翁呢?你在作文本上写一写,看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措施。”他写了5张纸(这是他写得最多的一次),最后说:“羡慕是不行的,偷窃也是行不通的,等待别人的施舍更会沦为别人的笑料,所以只有靠自己奋斗,靠比尔·盖茨那样的智慧,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自此后,这个学生不但作文水平有了提高,就连学习态度也端正了。灵活多样的作文内容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倾诉的激情,他们把作文当成了自己生活中倾诉的对象和表演的舞台。他们不必担心惹怒教师,不必违心地写一些连自己都不知什么意思的假高尚的谎言,不必担心因立意不高、篇幅太短受到教师的指责,也不必担心暴露了心中的稚嫩而被别人耻笑。总之,嬉笑怒骂,畅所欲言,皆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最真实的感受。
6.寻找高中作文教学的突破点 篇六
一、下定决心,树立信心
学生因为畏惧而失去了坚持写作的毅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打消写作的畏惧感,让学生知道写作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只不过是把自己与人交流想说的话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而已。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项必备的能力,从而下定决心打好基础,写好作文;还要尽可能地通过一定的写作活动,给学生以成就感。学生写作时不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对学生的文章不吹毛求疵,责备求全,在不跑题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发挥,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树立信心。要认真研究每位学生的文章,找出各自的特色,評讲作文时尽可能将学生的作品公开给全班同学阅读,多给予肯定。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或针对优点处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许,可以是教师的批语肯定,也可以举行学生作文交流、朗诵会。
二、科学规划,细致计划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无止境的学习过程。要在高考的考场上写出优秀作文,三年时间里需要科学规划、细致计划,科学规划主要指对学生的写作范围进行规划,使其接近生活的面尽可能广,作文时有话可说,即确定内容,即感受什么体验什么。具体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感受家庭,体验亲情美;感受交往,体验友情美;感受交际,体验人情美;感受风俗,体验风情美;感受自然,体验风物美;感受时代,体验崇高美;感受历史,体验悲壮美;感受艺术,体验形象美;感受科学,体验理性美;感受人生,体验人性美。
另外还要落实规划,这就需要细致地做好计划。第一,感受体验如何落实的计划,就是围绕“写作与生活、人生”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螺旋上升,以求水到渠成。具体步骤分解为:高一年级,指导学生感受家庭、交往、交际、自然与社会,体验亲情、友情、人情、风物、风情;高二年级,指导学生感受时代历史与科学自然,体验崇高与悲壮、形象与理性;高三年级,指导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性。但这种分解不是平行分离的,而是旋回层进,交融升腾。
这样就可以结合感受体验内容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体裁的作文训练,即计划的第二点:高一年级着重进行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写好叙事散文、写景散文与一般议论文;高二年级着重进行议论性散文与文学体裁的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写好说理性散文、随笔札记,尝试诗歌小说戏剧创作及消息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高三年级着重进行高考作文综合训练,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记叙文与议论文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特点,写出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形式完美、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的高质量作文。
三、耐心引导,逐步提高
有了决心和信心,也有了规划和计划,操作中还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逐步提高。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也有很高的写作积极性,但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其中包括一些基础不错的学生叹息“江郎才尽。”这些学生努力完成作文但写出来的文章仍显得矫揉造作,表达上苍白无力,字里行间缺乏真挚的情感,没有感染力,一度失去写作的耐心。这时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投入相当的时间、精力和感情来参与、引导,针对学生的作文细致剖析,从作文的方方面面进行批阅和修改,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找到闪光点,逐步逐层修改自己的作文,完成二次、三次作文,教师对学生每次修改都要耐心细致评价,提出可行性意见,让学生发现自己距离成功并不遥远。保证学生在每一次修改中都有切实的提高,整体水平的提高就会很快。
高考制度让学生必须具备在考场写出优秀作文的能力,高中教学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寻找高中作文教学的突破点。希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更多关注这一点,找到更多的突破点,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邳州市新城中学)
7.寻找蝉衣作文 篇七
【关键词】 话题作文 师生共评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50-01
课前准备
1.遴选评阅组长。将全班同学分为七个小组,每组八人。语文课代表与教者一起商量,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与前两次的写作水平,选出每组的组长。1407班组长:熊珊姗、朱雅丽、伍勇、梁杰茹、罗轶闻、王慧敏、陈薪宇。1408班组长:徐颖、杨穆、王易军、金佩娅、张远来、许洲敏、周扬。
2. 抽查了解情况。教师随机抽查每班一组(每组八本)作文,结合本次训练的要求,发现优点与不足,做好小结。优点:1、大部分同学都知道直接写出中心论点。2、有一部分学生拟写了分论点。缺点1、很多同学引出寻找的对象以后,就不再涉及到寻找,而是就这个对象大谈特谈,有偷换主题之嫌。2、有一些学生没有拟写分论点3、有些学生的分论点过于简单粗暴,例如“亲情是需要寻找的;友情是需要寻找的;爱情是需要寻找的”之类。
教学现场
一、重温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寻找快乐,寻找友情,寻找财富,寻找知识,寻找幸福……相信你也有这方面的体验,感想和认识。
请你寻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文体特征鲜明,有分论点。
二、反馈抽查情况
本次作文,在所抽查的16篇作文中,14篇为议论文,2篇文体特征不鲜明,就审题而言,基本上都能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有一些的立意还比较新颖,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去构筑分论点,但是还有一部分对于分论点还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
三、讲清评改要求
1. 文体特征是否鲜明,有没有写成其它的文体。
2. 是否明确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有没有偷换主题的情况。
3. 是否有并列或者层递式的分论点,分论点是否通顺。
4. 是否有相关的论据来证明观点。实例后是否有分析。
5. 是否达到字数要求。
四、指导学生互评
师:本次作文评改我们采取师生共评的方式。我们本次话题作文训练的重点在于分论点的确立,所以在审题方面没有设立难度,那么分论点可以从哪些方向上确立呢?
生:最直观的可以从寻找的具体对象上确立,如寻找光明;寻找信仰;寻找方向等等。
师:这种做法确实是一种很可取的做法,其实它就是从“寻找”什么这个角度进行展开的。还有没有其它的角度可以拟写分论点呢?
生:还可以从“如何寻找,通过什么方式寻找”的角度来拟写,如“用不屈的意志来寻找光明”。
生:还可以从“在什么情况下寻找”的角度来拟写,如“当你孤独迷茫时,道路是要慢慢寻找的。”
师:同学们拟写分论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 分论点要围绕中心论点,要突出“寻找”这一主题。2. 分论点拟写时语言尽量优美且逻辑清晰3. 分论点要呈现并列或递进的趋势,不要出现重复赘余。4. 分论点不要太多笼统,简单粗暴。
五、组长组织三评,推荐习作互评
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雄鹰青云展翅,翱翔千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轮船乘风破浪,扬帆万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海洋,世界很大,而人的内心世界更大,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活得快乐潇洒。
乱世中,寻找远离污秽重获自由的隐逸世界。我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看透官场的黑暗之后,毅然在41岁时弃官归田,选择退隐和躬耕,寻找到了属于他的世界……
国难中,寻找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忠诚世界。战国时的屈原,致力于改革政治,却因小人谗言不被君王重用,屡遭放逐,却不改初心,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人民,……
政坛上,寻找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世界。一代女皇武则天,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却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不断谋取权力,一步步寻找自己的世界,成为我国唯一的女皇……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只要努力去寻找,哪怕过程再艰难,我们也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生:我们这组推荐这篇文章的理由:1. 从审题上来看,这篇文章的中心很突出,论点的提出也很直接2. 这篇文章有三个分论点,分论点没有忘记点题。3. 文章分论点后有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五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二三四段设三个分论,最后一段重申自己的观点,框架立得不错。而在文段中适当的运用排比增加了文章的文采。摆论据时引用了诗句,这是这篇文章的亮点,那大家觉得文章是否有不足呢?
生:分论点较为机械,不够自然。
生:文章显得比较单薄,字数不够。
六、找到作者交流
学生可以下位将作文本还给它的主人,还就此次作文情况进行交流。本环节侧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重视作者与阅者的思想碰撞。
教学反思:
1. 本次作文训练重点针对议论文分论点的确立,采取师生共评的方式,能够集思广益,在分析别人作文的得失时找出自己写作的问题,拓展自己拟写分论点的思路。
【寻找蝉衣作文】推荐阅读:
寻找话题作文08-18
寻找昨天作文10-05
寻找年味的作文07-31
寻找最美对联作文10-13
寻找秋天作文350字08-15
寻找春天优秀作文08-19
寻找春天350字作文09-10
寻找快乐作文800字09-30
寻找什么作文600字10-04
作文:寻找童年的记忆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