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共8篇)
1.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篇一
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是做好全社会档案工作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何培养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是每个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期社会档案意识的培养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法规宣传。酒好也怕巷子深,档案是一坛酿造多年又陈封许久的好酒,连闻名遐迩的国酒茅台都做广告,何况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档案呢?
一是把开展宣传贯穿到工作的始终。档案工作开展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使工作与宣传同步进行。二是抓住重点时间、重点内容掀起宣传高潮。例如在《档案法》颂布重点纪念日前后,开展规模较大的宣传活动,内容上要集中宣传档案法规,并配合一些违法案例宣传,使人对法律的理解更深刻,效果更佳。三是抓时机,把主管领导作为主要宣传对象。各级主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主动、抢抓时机,向主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取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即勤请示、勤汇报、勤动脑,不失时机、千方百计地争取领导的关注与支持;重要工作和活动,要争取主管领导参与,以便领导全面地了解档案工作。四是高瞻远瞩,把在校学生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档案意识应从学生抓起,且学生量大面广,也是档案宣传的一个薄弱环节,应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教育青少年学生;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档案专题讲座,普及档案知识;让学生完整保存成长足迹,通过整理、制作个人成长档案,学生们重温自己的成长历程,增强档案意识。
2、加强执法力度。档案法规是档案工作的指南针,依法治档,用强制力强化档案意识的培养。营造以法促规范,以法促发展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动态管理,完善执法机制,重拳强化档案意识。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有其特殊性,应将普遍存在的同时危害很大的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出现的拒绝归档、拒绝档案安全保管等进馆之前的违法行为作为档案法规调整的重点。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专项执法,使执法工作的影响面日益扩大,努力推进档案工作法治化。
3、加强制度建设。其中关键的是开展年检制度和与之配套的将档案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制度,这两项制度对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档案工作及意识的全面提高尤为重要,且见效迅速,各地应全面建立。加强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对扩大档案的知名度与提高档案意识也大有裨益。
4、要重视新农村档案工作。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长期以来,农村档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较为薄弱,所以应格外关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形势下,各地应制定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村级档案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居建设档案、农村基础设施档案、土地承包档案、村民档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农村文化档案。主动加强服务,以规范化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有力地促进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
5、促进家庭档案观的树立。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农民,家庭建档都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应积极开展家庭档案宣讲活动,通过建立示范家庭档案,举办家庭档案展览、讲座、经验交流会等,让百姓通过自己的档案感受生活的变化和祖国的进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档案应成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家庭档案的建立会使百姓充分体会到家庭档案与社会文明的密切联系,更多地感悟修身齐家的中华古训,这样社会档案意识也随之提高。
6、全面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遍地开花,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一支强大力量,民营企业档案意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积极探索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主动服务。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讲解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时提供有关档案工作业务标准、规范及制度汇编等适用的工作参考材料,引导档案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通过挖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企业发展创造效益,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认识到档案的重要作用,将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体系,促进民营企业档案意识的全面提高。
2.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篇二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工作,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殊能力
自社会工作逐步被大众接受为一种职业以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职业能力是人们对职业实践的经验累积,是人们在职业过程中解决问题所体现的实际知识能力的运用,是对已有知识的变革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就业者具有从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的热点,理应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现代社会的职业能力是渗透职业价值理念和伦理,通过高等教育与职业训练形成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变革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丛。本文将这个职业能力丛分为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特殊能力两个层面来研究。参照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界定,职业核心能力是完成某一职业必备的可迁移的能力。职业特殊能力是由职业特定的相关知识体系和技能密切相连的突出的能力。
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体现
社会工作是一种采用科学方法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机构、家庭、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1)。对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民政部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中指出:“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应当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平等的沟通关系,维护服务对象权益,倾听服务对象诉求,尊重服务对象选择,保守服务对象隐私……助理社会工作师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1)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管理规定,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2)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服务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和服务协议,独立接案、结案并提供跟进服务;(3)能够根据服务计划,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这规定既阐明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同时也圈定了社会工作职业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常规的助人服务中,而且专业性很强,其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特殊能力需齐头并进。
(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现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核心能力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见表1)。
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知识、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方法能力通常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独立思考”等能力。
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能力(2)。
(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特殊能力体现
社会工作要求工作者必须将平等、尊重、民主、接纳、助人自助、案主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内化,并综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挖掘潜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服务过程中,应能够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作出预估,制定服务计划或协议,独立接案、结案和提供跟进服务,并提供专业服务质量和效果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整合、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影响社会政策(3)。社会工作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工作者必须锤炼各种特殊的专业性能力(见表2),如专业价值观与伦理的坚守力、社会调查能力、感悟力、组织管理能力、角色适应能力、反思能力以及公关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是集理念与实务技巧为一身的职业者。高职院校对于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双管齐下”,既要强调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实务的训练,而目前培养的困境是明显的。
(一)能力主体的自我效能感较弱,主观能动性差
自我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或期待。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和愿意冒的风险。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情感等)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职院校学生在被培养时间、职业准入资格、社会认可度上都存在瓶颈。相对本科生培养,高职类社工的培养时间缩短了一年,在理论和实务强化上处于时间的劣势。继而在职业准入过程中,由于职业资格证书报考的条件限制,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就业岗位,需待岗至少一年,而各社工机构目前在购买社工方面受到考核制度和经费的影响,不愿招收未持证专科生,因此专科生社工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实窘境。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社工培养处于成长初期,职业特色并不鲜明,就业的途径受到很大影响。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较强的“无权感”,对专业的学习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大,继而影响就业,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专科社工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
(二)施教主体的角色失调,影响教学效果
角色失调是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首先教师面临角色冲突。对于绝大多数半路转行的教师而言,自我提升非常重要。在扮演学习者吸收社会工作先进理念时,又必须在本土化探索中扮演宣传者、转化者、传播者、教育者。众多的角色让社工教师“分身乏术”。同时,角色内冲突表现明显。作为社会工作者的培养者,要求他既有深厚的社工理论背景,又具有强大的实务经验,从而落实“能力本位”的教育宗旨,这对转型中甚至已经转型的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再者各高职院校未能给教师协调角色冲突创建良好的机制,在教学管理和财政上都未有足够的保障,导致部分教师出现角色中断甚至角色失败。
(三)施教资源缺乏,实习功能不到位
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既是职业学生核心能力外化,又是职业特殊能力清晰化的过程,是专业学习的核心环节。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自主,形成专业自我、内化专业价值,最终实现自我增权(empowerment)。增权指个人或群体获得能力,包括个人权力、人际权力和政治权力。个人权力是获得所需要东西的能力;人际权力是影响其他人思考、感受、行动或信念的能力;政治权力是影响资源在诸如家庭、组织、社区或社会等社会系统中分配的能力。社工的助人和学习过程是很好的增权途径,如助人过程中“确认与加强案主长处”,便于社工“自我优势认识”;“动用资源或为案主进行倡导”,便于社工“进行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宣传实践”等(4)。然现实中,社工实习有诸多问题,如专业性实习机构缺乏;专业督导人员匮乏;案主资源难获得;在校教师督导实务能力与指导时间有限等,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增权,实习未达到理想效果。
三、高职院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思考
(一)拓宽职业渠道,激发需求动机
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需求满足如阶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增。当前拓宽专科生的就业渠道乃当务之急。只有保障了高职院校的社工毕业生的生存安全、职业安全以及职业归属感,才能培养优秀社工,留住社工人才。目前,专科社工毕业生可在社区服务中心、各种非盈利组织以及一些社工新领域(如家政社工、企业社工)等探索大量新的就业点。
(二)强化优势视角,提升专业认同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它寻求、识别、利用、建立和强化人们已有的优点和能力。激发高职院校社工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利用增加学分、实践成绩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校社团平台、兴趣比赛等,提升其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革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成效
1. 寻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契合点
在培养学生中,厘清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设计合理的教学手段既完成实践又消化理论。如将概念(如常用概念、核心概念)与理论(如分析理论、方法理论)分类化,缩短讲授时间,将资料分发给学生,便于专业实践中参照,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 探寻教学新方法
情景式教学是社会工作学生培养的重要方法。它强调SMART学习原则(5),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通过参与、扮演、感悟、讨论从而获得知识,内化价值观。互动式教学是教生共建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它强调师生互为活动主体,在交流与协作中完成教学,如游戏法、头脑风暴法、案例补充法等。运用新方法,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感悟力、反思能力等都富有成效。
(四)构筑实践新平台,保障实习成效
1. 创建导生制和助教制
为新生配备专业导师,要求在校期间独立主持一个专业项目,包括选题、项目书撰写、项目开展以及项目评估等,也可跟从导师完成大的项目,其间优秀项目可作为毕业作品。选拔优秀学生充当助教,在专业选修课上协助甚至主持实践型教学,课程结束后给予学分。
2. 建设综合性实习基地
改变过往学生实习散落在城市各大角落的做法,与某个街道签订长期协议,以街道已有的社会机构和社工为依托,在街道内的社会福利院、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协会、企业等组织安插学生实习,协助社工开展工作。学生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去社区服务。学生既可得到专业社工指导,也可保障实习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点、个案资源缺乏等难题,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公关能力、角色适应能力等都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黄健.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拓宽职教就业空间[J].科技信息,2009(26).
[2]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3]人教网.自我效能感[N/OL].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shuku18/ll/dj/201008/t20100827_816871.htm.
3.浅谈学生的培养工作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的困惑;学生培养;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阶段是人生旅途中发生重要转折的重要时期之一。新生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心理和生活,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人生快速增长期出现停滞或转向负面,大学生的心理还比较脆弱,承受能力较小,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者,要及时的发现问题,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解决他们的困惑,使大学生及早的做好人生规划,全面的健康发展,愉悦的度过大学生活,成为国家的有用栋梁之才。
一、大学生困惑的体现
1.大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产生的困惑
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从小没有远离过家乡,在家生活全部依靠父母,往日的家庭生活结束了。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一时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开支没有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只会学习,沿用原来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学习事倍功半,渐渐走入死胡同。有的学生不会与人交往,不愿意过集体生活,总嫌弃别人干扰自己,同学关系紧张,矛盾丛生;还有的学生不适应当地的水土、饮食习惯、气候环境和语言环境等。大学新生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措,苦闷烦恼,出现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
2.新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困惑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社会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自然就会有分歧,对事、对物、对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新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与人沟通能力有限,看问题的角度较单一,自然就会产生比较绝对的看法和说法。包容性小,融合能力差。这些问题在新生之间有时很难调和,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感到知音难觅,产生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情绪。
3.内心与现实的不同产生的困惑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都是班级的优等生,养尊处优,自我感觉良好;但进入大学后,这种平衡被无情的打破,以前的优越感消失了,由于大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的不同,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使得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以前鹤立鸡群的感觉荡然不存。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自我评价失调,自信变为自卑。以前对大学的想象风景如画、诗情画意、激情勃发,如今变得灰头土脸。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的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而进入大学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天壤之别,使一些學生感到忧心忡忡,情绪低落。
4.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转换引起的困惑
在高考的激烈竞争很多同学感到精疲力竭,进入大学后本想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可是进入大学后,仍然要面临繁重的功课。不少学生以前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考取大学,一旦这一目标实现,许多同学便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被动学习的心理暴露的一览无遗,出现了徘徊和迷茫,浪费了许多大好时光。
二、根据困惑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及早规划好人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进入大学的初期,大学生产生许多困惑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若一味的困惑下去,就会阻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的成长,并可能延续影响到毕业后的社会生活。所以,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期所产生的各种困惑,教育引导他们尽早摆脱困惑,找出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针对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和研究。指导学生规划好人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度过阳光灿烂的大学时代。
1.学会思考,建立主动学习、生活的习惯
教育实践证明,从中学到大学,角色的转换让很多大学生内心产生许多困惑。中学时代,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都是家长、老师和学校安排好的,学生大多都是被动的接受,按部就班的学习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顺其自然的学会了被动生活和学习,按学校、家长的要求完成任务,就是好学生。自己独立性差,主动思考的余地小。可是,到了大学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化,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前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如果不及早的改变,就会一步错,步步错,后果不堪设想。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关键问题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基层党组织工作就是要指导学生及早的建立主动思维的意识,尽管目前学校的有些条件还不完善,我们要积极主动的挖掘潜力、创造条件,不能等靠要。学会积极的主动生活、学习,将是你受益终生。
2.学会做人做事——提高学生自我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进入职场所必须的素养包括思想力、责任感、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我们要紧扣主题,从大学生的视角,分别从学会思维、学会沟通、懂得礼仪、善用时间、积极学习和担当责任等六个方面,从理论上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个人素养。在大学时代,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个人素养的提高更重要。一个具有高素养的人,具有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对于人生的发展,不论近期还是远期都有巨大的潜力。这也是在大学时代大学生应该学的核心内容。我们不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人格健全、身体健壮、善于学习、敢于担当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3.个性化辅导——使学生的培养事半功倍
4.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篇四
摘要: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开展的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提出了商贸类专业的改革思路,在学习现代高职理念、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课程体系构建、校企紧密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的职业化人才,但在高职教育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凸显其弊端,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其培养目标。
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1.1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距离,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企业需求接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有本科压缩型的痕迹,学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了解不深,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岗位对接有较大距离,导致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1.2 人才培养缺乏企业行业全过程参与,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学工结合,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一般只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讲座、推荐见习实习,建立一般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缺乏企业行业的全过程参与,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仍然是“两张皮”。
1.3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实践,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讲授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本位现象普遍存在;许多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内容要求不相符,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企业需求脱节,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企业行业的工作结构不适应。
1.4 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实践教学师资比较缺乏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学科型教师转行而来,或者是引进应届硕士毕业生,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缺乏了解,教师难以系统了解经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难以较好掌握实践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实践教学师资比较缺乏。
1.5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度大,与专业教学需要有差距
对高职商贸类专业来说,受到专业、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以“电脑+软件”为主,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一般只是企业的附带,缺乏专业的教学平台,与专业教学要求有较大差距。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的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和变化以及就学对象的有效要求。
2.2 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走校企紧密合作道路
走校企紧密合作道路,是培养现代高职教育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要紧密合作,合作企业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要相一致,要做到依托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
2.3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与职业能力相对应
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和分解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要考虑高职自身的教育规律,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以及行业企业发展要求,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工作体系、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促进早日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
2.4 专业教学模式必须走工学结合途径
专业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根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设计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工学结合。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3.1 改革措施
3.1.1 进一步学习实践现代高职教育理念
对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想,通过动员大会,聘请专家讲座,立项研究重点难点改革项目等措施全面推进,同时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调研,提高改革的认识。
3.1.2 确定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根据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的第一步是:专业相关岗位调研—岗位工作过程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以此为基本依据,来整合和构建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1.3 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与整合改革的第二步是: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项目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编写项目课程教材)。就是根据经过第一步工作确定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
3.1.4 校企紧密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进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在校内联合建设外贸物流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学院加大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使人才培养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任务。
3.1.5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职业技能训练三者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通过专业教师“说课”,完成工作任务和课程教学要求设计情景;二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三是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进行真实的业务操作。
3.2 实践成效
3.2.1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注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强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培养目标更加贴合企业需求。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3.2.2 促进了专业内涵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关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和优化,构建了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成为校级重点专业,外贸英语函电成功申报成为省级精品课程,6门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项目课程,与科学出版社等合作出版教材。
3.2.3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同时100%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已经接受了一定的职业训练,也有了一定工作经历,提高了学生就业成功率,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升。
3.2.4 强化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强化了校企紧密合作,客观上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力度加大,非常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资格证书的取得。据统计,90%以上专业教师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明显提高。
3.2.5 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由于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参加相关学科技能竞赛中成绩突出。2009年外贸物流类专业学生在省市及台湾相关专业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2]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Z].2008
[3]徐国庆.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J].职教论坛,2009,18
5.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篇五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性工程。对于我市而言,既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全面落实省市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下面,结合****情况,谈一谈当前我市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概括为“不高、不多、不大、不全”:
一是年轻干部在干部整体队伍中占比不高。以****县为例,目前****县党政机关现有干部1 020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34.6%;乡科级正职领导干部119人,35岁以下的占6.7%;乡科级副职领导干部176人,35岁以下的占22.2%。年轻干部偏少,任正职的年轻干部更少,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
二是少数民族年轻干部人数不多。近年来,随着大批少数民族人口外出求学、务工、就业,我地区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机关单位更是缺少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目前,****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共有5 989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 198人,35岁以下少数民族干部243人,仅占机关单位干部总人数的4.1%。长此下去,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将会出现“青黄不接”、1
后继无人。
三是选拔任用年轻干部力度不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改革,为打破常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供了一定空间。但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实践中,大都还是采用“常规提拔”,几乎很少启动《干部任用条例》中的“破格”程序。同时,作为改革重要举措之一的公选机制,从目前来看效果不够明显,1个县市每次仅拿出4到5个职位,且存在不定期性,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后备干部制度体系不全。虽然我市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上的力度逐年加大,但对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不够,后备干部队伍的民族比例、性别比例、非党比例、年龄结构比例等随意性比较大,后备干部的培训教育、培养锻炼、监督管理、选拔任用等还没有步入制度化轨道,后备干部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新老干部交替的需要。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影响年轻干部成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性”:
一是思想观念的封闭性。个别单位强调“先来后到”,导致年轻干部处在金字塔的最底层,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途,从而不思进取;个别单位认为年轻干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不敢起用破格程序,不敢大胆提拔年轻干部;个别单位用人视野不宽,局限在熟悉的地方、部门和人员中选干部;对于领导班子中年轻干部,不敢放在重要岗位上考验,影响了年轻干部的工作热情,不利于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和成长。
二是培养教育的随意性。一些部门和单位缺乏培养教育的具 2
体措施和实际行动,平时不注意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人才的储备,不注意建立一支各方面结构比较合理、数量比较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遇到在年龄、学历、党派、专业上有特殊的空缺职位时,便只能是按条件画圈,以致出现“矬子里拔大个”、“在少数人中选人”现象。
三是部分年轻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个别年轻干部进取心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工作中开拓性、主动性不够,点子不多,思路不新,办法不活,放不开手脚;有的年轻干部存在“船到桥头车到站”心态,短期内没有被提拔,片面认为已不符合干部选拔条件,尤其是看到比自己年轻的干部被提拔重用,就失去工作激情,降低工作标准。
四是政策机制的滞后性。虽然我们不断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逐步完善培养选拔机制,但“硬度”还不够,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还没有真正纳入到党政班子考核内容,尚未形成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基层部门领导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建议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长期抓、抓长期”的方针,主要做到四个“有”。
一是氛围上做到“有增无减”。坚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推广竞争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坚持“不凭资历凭能力、不凭关系凭实绩、不凭活动凭实干”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真正形成“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 3 的人”的良好氛围。
二是机制上实现“有所突破”。认真分析领导班子结构状况,制定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快干部年轻化工作规划,列出时间表,并严格按目标任务选配干部。进一步完善组织推荐、领导干部推荐、群众推荐和干部自荐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面的举能荐贤制度,适时引入竞职演讲,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动员和督促部门主要领导实施“传、帮、带”培养机制,安排班子成员进行结对帮扶。同时,进一步加大后备干部的管理力度,对表现差、不符合条件的进行调整,对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德才表现突出、专业基础较好的年轻干部,及时列入后备干部重点名单。
三是培养上坚持“有的放矢”。探索建立“菜单补短式”培养模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各部门制定实施适合年轻干部的培训计划,并定期开展集中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探索建立“参观调研式”培养模式,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和要求,制定调研计划,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进行学习。探索建立“多岗交流式”培养模式,按照年轻干部特长,通过多地区、多部门、多岗位的锻炼,迅速提高年轻干部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和积累全面领导经验,尽快达到提拔条件。
6.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篇六
树立科学人才观、强化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大批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这一新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突出了“知识、能力、创造、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完全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大规模、多层次、多领域、多样性人才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导向性和针对性。按照这个科学的人才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尤其需要加强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要着力抓好对党政领导干部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政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履行执政职责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这项工作离不开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去宣传、去组织和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坚持群众观点。要着力培养选拔一大批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深受群众拥护的党政人才。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善于把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群众建立互信互动平等的关系,才会妥善处理好各项纷繁复杂的矛盾、才能带领群众一道建设和谐社会。
树立尊重人才思想、为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7.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篇七
由于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国家, 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因此学术界对社会工作有许多不同的定义, 仅在我国学术界, 就有普通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分类, 并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但是, 在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社会工作应该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 遵循专业伦理规范, 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 整合社会资源, 协调社会关系, 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因此,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工作, 不仅仅局限于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的专业社会工作, 还应包括现实生活中除专业社会工作外的其他社会工作, 例如, 家庭服务、老人服务、学校工作、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乡村社区发展、军队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领域的社会工作, 以及基层自治组织根据村民或居民的意愿要求, 组织开展的以自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工作, 及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做的社会工作。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工作包括专业社会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 因此, 从事这些社会工作的主体, 既包括社会工作人才, 也包括一般社会工作人员。所谓一般社会工作人员, 是指从事社会工作的一般工作人员, 而社会工作人才,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精神, 是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并列的职业化、专业化人才, 是以助人为宗旨, 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 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精神, 只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知识或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 都属于社会工作人才, 因此,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工作人才, 除了社会工作者外, 还包括实际社会工作人员。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 能够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 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所谓社会工作者, 根据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和《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的规定, 是指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 包括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为了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 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民政部、原人事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规定, 必须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者从事过社会工作职业工作。换言之, 没有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者从事过社会工作职业工作的人员, 是不能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 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当然, 这种选择性条件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规定的并列性条件相比, 是有一定距离的。例如, 在美国, 社会工作者必须取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或者学士学位, 同时取得硕士社会工作者执照或者学士社会工作者执照。
基于我国现阶段实际社会工作人员大量存在的现状, 为了确保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方向, 在承认实际社会工作人员的存在和积极作用的前提下, 必须明确社会工作者应当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其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本身体现了这种精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要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 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这无疑为建设以社会工作者为中坚力量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 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同时, 对于大量的实际社会工作人员,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就是要实际社会工作人员通过参加不同学历层次教育、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成为社会工作者。
其二, 与实际社会工作人员相比, 社会工作者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和职业优势。我国现阶段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不但应该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还应该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从事过社会工作职业工作, 具备社会工作职业能力, 例如, 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职业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社会工作师的职业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督导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此外, 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同时负有以下职业义务:遵纪守法, 恪守职业道德, 遵守社会工作职业守则;接受继续教育;平等和接纳;维权和增能;倾听;尊重;保密。这些要求, 确保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确保他们能够按照专业要求开展工作, 也更有利于他们实现工作目标, 确立职业地位, 维护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形象, 提高社会认同。
8.浅谈贫困地区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篇八
关键词:人才 人才工作机制 贫困山区人才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05-01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工作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贫困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新机制。
1 创新培养机制,提升存量人才素质。
按照大教育、大培训要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眼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在提高全体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一是发挥党校、行政学校、人才培训基地和成校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全员培训和学历教育活动;二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组建专家服务团和科技帮带小组,普及科技知识;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工作,加大紧缺人才和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四是选拔本地优秀人才通过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送科研院校培训等形式进行强化培养,努力造就各行业的学术带头人。
2 创新用人机制,大胆选拔和使用人才。
(1)不拘一格用人才,营造良好地用人环境。一是要打破各种陈规旧习和论资排辈等习惯的束缚,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二是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全面深化事业单位聘用制,不唯学历和资历,以工作实绩论英雄;三是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律实行公开考录,杜绝“条子进人”、“关系进人”的现象;四是创造良好的人才竞争环境,形成竞争有序、人才辈出的滚动发展局势;五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所长;六是创新人才使用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为,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2)科学评价人才。按照“有用即人才”的观念,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以业绩为重点,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要素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地评价、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依据。
(3)促进有序流动,盘活现有人才。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影响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积极探索柔性流动办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完善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吸引人才流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缓解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人才相对匮乏和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过剩的矛盾,保证各个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平衡。
(4)落实激励机制,稳定现有人才。“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因此,要着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努力稳定现有人才队伍。一是建立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重奖;二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三是改革现行的分配机制,真正把绩效工资与工作业绩挂起钩来,提倡智力入股,技术分红,重智酬勤,优劳优酬;四是下大力气提高各类人才的待遇,努力实现人才的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基本统一;五是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制度,打消人才的后顾之忧。
3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引进高素质人才
建立以生产需求为导向,以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保障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一是引进人才必须实事求是,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二是严格兑现相关待遇;三是对引进后绩效显著的人才,实行重奖;四是引进的高级人才,不受单位性质、编制和职称结构比例的限制,并为他们提供住房、办公设备和科研经费;五是建立高级人才活动站、实习基地及优秀人员创业园区;六是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确保人才引进工作顺利开展;七是“刚性”与“柔性”并用,刚性引进即采取直接办理调入手续和转入行政、户粮等关系的传统方式引进人才。柔性引进就是不转行政、户粮关系,变户籍管理为身份管理,变人员流动为智力流动,取消人才流动中的部门、身份、地域界限。
4 优化人才创业机制,搭建干事创业的有形平台
大凡人才,均以建功立业作为最高追求。贫困山区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建功立业的环境,致使人才无法施展才华。为此,要着力在优化创业机制上下功夫,通过“营造一个环境,推进三个结合,搭建三个平台”的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
(1)营造优质优良的创业环境。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调控经济、管理社会、提供服务上来,在“越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在“错位”的地方“纠位”,形成政府管环境、部门抓服务的局面。二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尤其是要彻底改变一些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雁过拔毛、竭泽而渔的恶习,大力倡导“一来就办、由我来办、马上就办、特事特办、好事快办、办就办好”的好风气。三是要注重人文关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引和鼓励人们创业,必须有开放的市场、宽松的政策、良好的民风。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全民的人文环境教育,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形成“人人都是创业主体、个个都是创业环境”的共识,对创业者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让其安心创业、放心经营、称心办事、开心赚钱。
(2)推进智力与资源相结合,为各类科技和管理人才搭建创业平台。贫困山区一般都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要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扩大创业的自由度,鼓励农业技术人才承包和租赁土地、水域、荒山,创办、领办农业加工、销售企业;鼓励各类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在工商业领域创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政策咨询、管理诊断、信息服务、投资指导、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3)引进高科技项目与吸引人才相结合,为高科技人才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引进和发展高科技项目不仅可以促进贫困山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吸引和凝聚大批高科技人才。所以,贫困山区要更新观念,突破常规,充分利用优势,通过建立科研基地、项目协作、科技共建等方式,大胆引进生物制药、生物肥料、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保健食品、环保产业、电子电力、能源工程等高科技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引人”、“引智”的目的;通过“引人”、“引智”,又可以带动更多项目的发展,从而形成“项目吸引人才,人才带来项目”的良性循环。
【浅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推荐阅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监督审计工作浅谈06-24
校企联合培养社会药房08-14
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方法10-26
浅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07-21
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09-06
浅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1-03
以人才优先引领经济社会发展09-11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08-31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07-18
浅谈防空警报器的社会化管理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