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

2024-07-28

谈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共5篇)

1.谈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 篇一

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

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确保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

“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文章标题一词以蔽之,就是“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提出——主动的战略选择

回头看,治国理政的壶奥,在最初就已经呈现。这篇评论起笔,就罗列了之后一个月中,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可见,运筹帷幄,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

从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四个全面”的意义——立足现实的战略抓手

“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这篇评论员文章指出,“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并用四个短句总结了其意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而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正如文章引用的原话,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的哲学——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文章用自己的一句话加以总结——“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而从人类发展的公约数来看,“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文章是这么总结的: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2.谈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 篇二

郭庆平表小,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要把理论学习放任头等重要位置。在党校期间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深刻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和创新思维,增强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理论意义、时代内涵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认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通过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着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白信、理论白信和制度自信。

郭庆平指出,党性锻炼是党员自我教育、自我励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长期过程,是党员以《党章》为准绳,用党员标准不断检查对照自己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思想品德、作风言行,克服白身弱点、缺点,从而自觉地用党性原则、党的纪律、党的规矩来修正自己思想、行为的过程。全体学员要按照“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的标准要求白己,把自觉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廉政纪律”作为根本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党校要把党性教育贯穿在党校教学的并个环节,发挥好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的教育示范作用,推动学员加强党性锻炼,坚守政治信仰,抵御各大种诱惑,秉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郭庆平强调,要坚持学以致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党校的学以致用体现在把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会处理复杂问题和开拓创新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党校的学习,把掌握的理论转化为牢固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力量,把党对领导干部的党性要求转化为追求高尚品德和发扬优良作风的自觉性,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执政的党性、做人的品格、做事的智慧和能力的储备,不断提升科学判断形势和把握全局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廉洁从政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

郭庆平希望学员们珍惜学习机会,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认真端正态度,培养学习的白觉性。通过党校的学习在理论水平、道德品行、执政为民、清止廉洁、工作作风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切实掌握方法,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围绕人民银行重要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建议,为人民银行各项工作提供参考,发挥好“智库”作用。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

郭庆平要求党校要坚持从严治校,严肃教学秩序。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确保数学质量。总行相关部门要努力为学员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3.对四个坚持的感悟 篇三

于 红

这段时间以来,我校采用不同方式对于《准则》与《条例》进行系统的学习,让我们广大的党员教师有搜索感悟,有所收获。

实际上,《准则》对全体党员提出廉洁自律规范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看,敬廉爱廉的文化传统,人人都应自觉传承,共产党员更不能例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耻事大,死生事小”„„这些脍炙人口的古代名言,都说明“廉”不只是官员的遵循,而是每个人的事情。王岐山同志指出:“廉洁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这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底色、本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从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看,管全党、治全党是应有之义,在对象与范围上,就是要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普通党员无职无权,也许不会收礼、贪污、受贿、索贿,但不能排除有送礼、行贿的可能,因此同样需要廉洁自律。党员干部无一不是从普通党员逐步成长,没有一蹴而就的领导干部。只有从普通党员开始抓廉洁自律,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才能从根本上造就廉洁自律的党员领导干部。

具体而言,“四个坚持”都有具体要求体现,依次要求党员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实际上依次划出了党员廉洁自律基准线、下线、中线、上线,是党员廉洁自律的“路线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绝非拼凑。

第一,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这是党员廉洁自律的首要标尺、基准线。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衡量廉洁与否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腐败问题的“命门”也是公私关系没有摆正,集中体现在以公权谋私利、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等方面。廉洁自律规范首先强调处理好公私关系,纪律处分条例中廉洁纪律部分首先针对以权谋私行为,道理就在此。

党章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广大党员只有始终秉持公心,首先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才能处理好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班级管理和教书育人上,我们要做到公私分明,一心为公。

第二,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这是党员廉洁自律的最低要求(下线)。这里的“廉”,与“腐”相对,意指不腐败,是狭义的、最低限度意义上的“廉”。从古到今,“廉”有多种含义,其中,“清廉”与“廉洁”广为人知、深入人心,集中揭示了“廉”的最低要求——不腐败。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总书记指出:“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就是过了个手,最后还要还财于民、还财于公。不要做这些事情。”党员一定要清楚,廉洁是福、腐败是祸;一定要在价值观上以廉洁为荣、以腐败为耻,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做好表率,不取一分一厘的不义之财,拒绝腐败贿赂。在本职岗位上自己的工作,廉洁从教。

第三,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这是党员廉洁自律的中线,是远离腐败温床的必由之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王岐山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公民不能都踩到法律底线上;依规治党,党员也绝不能全站在纪律的边缘。”同样的道理,廉洁自律不能只停留于不腐败的最低要求。立足不腐败谈廉洁自律,是“取乎其下”,难以走出腐败泥潭。提高要求与标准于是成为必然,“尚俭戒奢”就是其一。“俭能养廉,廉从俭生”。古语精辟地揭示了俭与廉的关系,即俭生廉、俭养廉,俭是因、廉是果,俭是源、廉是流。俭的对立面是奢。“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靡之所以成为败因,是因为奢靡需要高昂成本,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自身钱财不够奢靡所需、又陷入奢靡不能自拔时,就容易滋生腐败。党员教师应做到两袖清风,特别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戒躁戒奢,还一个清新纯洁的校园。

第四,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这是党员廉洁自律的上线(高线),有助于党员更加彻底地远离腐败。党员廉洁自律,除崇廉尚俭外,还要甘于奉献,这是更高的标准。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古人说“廉者不求非其有”,意即廉洁的人不追求非自己所有的东西。腐败的要害是取了不该取、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深层次的根源是有贪欲,重“取”轻“予”,重“得”轻“舍”,或者说,重获得、轻付出,重索取、轻奉献。

4.谈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 篇四

hriyang

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于北京召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该内容作了初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体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的不断改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富裕起来了,知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朝着小康社会发展了。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

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再者,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

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5.谈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 篇五

——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协调推进”是动词、进行时态,又是名词、战略概念,体现统领全局、整体发展观念。在社会主义学说创立500年、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近百年、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多年之际,习近平同志站在21世纪新的历史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现在与未来诸关系,深入思考并回答新形势下党如何治国理政、社会主义怎样深入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们在新时期奏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曲和交响曲定调、谱曲,为我们在新起点上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提供指引、遵循,升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飞跃。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协调推进”有明确的本质属性、内涵外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彰显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有机统一,推动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辩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总钥匙”,也是对执政党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党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把解放生产力放在突出位臵,不断调整两者关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作为最根本最紧要的任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的着力点和目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动一些部门的利益、一些人的“奶酪”,变革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清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理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看到,实现这三个“进一步解放”,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更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后提出来的,相对于过去,面对和要解决的是发展起来后的发展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由大到强的问题。“往高处走”不易,“往更高处走”更难。现在,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有人见到困难就唉声叹气,有人看到成绩就头脑发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促进生产力诸要素合理配臵和优化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同时,进一步完善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同时发力,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强劲发展。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社会活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是检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协调的一把尺子。社会主义社会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互相联系、同步同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解放思想作为前提,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作为解放思想的成果。尽管有人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理解“解放”的涵义,有人更多从生产力方面解释“增强”的价值,然而,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体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迎头赶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利益关系掣肘,从制度层面为增强社会活力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激发人民的激情和活力,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深刻领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协调推进”属于整体推进、统领统合推进,就是总揽全局、统率各部、协调各方的推进,既推进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协调,又推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在推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上,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让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原理发挥更大现实作用。辩证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总开关”。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这既是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揭示治国理政规律的科学论断,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乃至“诀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据的就是这个科学论断,揭示的就是这个客观规律,展示的就是这个“诀窍”,着墨处在于进一步理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更大发展。其最大亮点在于全面依法治国,运用法治这个生产关系特别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要素来推动生产力发展,运用法治这个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集合体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夯实并完善经济基础,让法治这个上层建筑的“杠杆”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沿着法治轨道运行,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良性互动。应当看到,“江山代有才人出”。6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规律尤其是对抗性矛盾运动规律取得革命成功;60多年来尤其是今天,随着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成功转变,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规律取得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也必将取得执政兴国的成功,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滚滚向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法治建设是现代上层建筑建设的集中体现。“法网”健全,法治才能健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习近平同志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要在法治建设上着力建立健全“五大法治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大法治体系”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队伍建设、党的领导各方面,涉及政党、国家、政府、社会各层面,是法治诸要素、结构、功能、过程内在统一的有机体,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有效。这“五大法治体系”,局部看,过去不是没有提过;整体看,就是集大成者,就是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法治体系,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完整完备地整合在一起并付诸实施。这就实现了我们党运用法治体系治国理政的新飞跃。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是现代国家的一个特征、一个标志。习近平同志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实现“一个共同推进”“一个一体建设”及其有机结合。所谓“一个共同推进”,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因为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成效的相关性,需要彼此协调、共同推进、形成合力。所谓“一个一体建设”,就是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三大支柱进行一体建设,因为它们相互联系、内在统一,需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一体建设。应该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幅宏伟蓝图、一个浩大工程,“仍在路上”,不可能“立拍立得”、马到成功。我们不能以西方宪政之法为法,因为那会走向邪路、犯下颠覆性错误;也不能因为有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丧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依法治国是谁也抗拒不了的时代潮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真谛。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精髓要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协调推进”包括目的和过程,追求的是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开拓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平正义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我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时候提出来的,顺应了人民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的法宝,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优势、道义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原则标准。为此,我们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增强人民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保证人民享有各方面权益;运用法治手段,通过完整、系统的实体和程序规则平衡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消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公平正义的光辉。

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全面”。就是说,这个小康社会是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的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充分体现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一句话,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小康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防止两极分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现劳动平等和分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的阳光普照。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报社实习)下一篇:中班社会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