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

2024-11-11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共8篇)

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 篇一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2011年6月3日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

http:// 发表日期:2011-06-13 09:30:17 来源:北京日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

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首都社会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网络和政策体系框架;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民生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广泛参与赢得世人瞩目,奥运志愿服务积累成功经验,群防群治取得显著效果;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建共享局面初步形成;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市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市社会建设工作距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意义深远。

(二)把握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以动员社会参与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环境为保障,以构建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开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遵循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完善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促进普惠公平,让社会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第二,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把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作为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立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社会服务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运用民主方式、群众工作方式、说服教育方式研究解决问题,努力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把体制创新、制度建设作为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基础性、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不断推动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第四,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把综合协调、全面推进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坚持综合施策,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第五,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为基本着力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动员和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明确发展目标。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五年提供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增长8%,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接近82岁,文化教育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突出人文关怀,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基本形成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基本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强化各类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健全社会协同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使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形成文明有礼、守法诚信、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营造服务优质、秩序优良、环境优美的社会氛围,创建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劳动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和谐,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紧密结合本市实际,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五)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社会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经常分析社会建设形势,科学制定社会服务管理政策,支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进一步发挥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六)强化政府职责。各级政府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职责体系,完善工作职能,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加强社会管理,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政策法规,依法高效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运转协调、运行高效。不断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街道(乡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七)推动社会协同。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经济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协同作用,共同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职能,做好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业务龙头、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有效承接政府转移和委托的社会服务管理项目;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实现基层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单位优势,着力研究社会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八)动员公众参与。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支持、推动居(村)民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一步巩固发展北京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志愿服务、群防群治成果,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法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努力形成社会服务管理人人参与、社会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市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力度。

(九)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扶持社会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面。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十)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导向,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充分就业格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别,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逐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界限,构建“职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面覆盖、水平不断提高。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

(十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注重发展特殊教育,结合产业需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推进首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广“体育生活化”理念,完善基层体育设施,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倡导市民做“健康北京人”。

(十二)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树立“大民政”理念,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建立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等多元保障机制。以养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市民福利水平,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培育慈善组织,拓展慈善募捐渠道,逐步形成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慈善捐助体系。

四、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不断提高各类人群服务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努力做到社会服务管理城乡一体、各类人群全面覆盖。

(十三)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坚持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努力形成与首都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和管理格局。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从依靠劳动力数量增加向更多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转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新城和周边区域合理分布。严格户籍准入政策和指标调控,优先引进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人口评估机制,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确保首都人口发展符合调控目标要求。落实人口总量调控区县属地责任,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分管、属地负责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十四)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逐步完善居住证、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市联网、部门联动、覆盖城乡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协作机制,做好流动人口双向服务管理。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核销的要求,加强流动人口、人户分离基础信息采集,完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和改进来京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努力解决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推广“新居民互助服务站”经验,建立健全青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出租房屋集中管理等模式。通过建设国际化社区等方式,做好长期在京居住的外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十五)完善各类人群服务管理。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不同宗教信仰群众和谐相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居家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社会闲散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做好教育、帮扶、矫治等工作;充分发挥区县“阳光中途之家”作用,完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制度,使之及时得到救助、治疗和康复;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使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十六)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工作,科学划分网格,合理配备力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畅通信息发现报告渠道,健全监督考评体系,搭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完善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制定并试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构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五、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切实打牢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根基,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

(十七)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职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功能,发挥社区服务站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组织协同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和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十八)深入推进居(村)民自治。认真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断完善社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制度。深化社区(村)民主自治,规范社区(村)重大事务民主议事规则,健全社区居(村)民会议及居(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民主听证、居(村)务公开制度。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模式,逐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加强业主大会建设,强化社区居委会对业主大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引导业主大会依法规范运行。

(十九)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管理职能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健全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以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依托,规范基层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和引导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其内部服务设施,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管理。不断加强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二十)扎实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和村庄社区化管理。围绕社区服务站建设、社区工作职能、社区运行机制、社区工作者管理、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基础设施配置和社区经费投入等内容,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十二五”时期,城市社区建设基本实现规范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向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和农村社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总结推广村庄社区化管理经验,加快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步伐,健全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系。

六、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不断加强和创新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积极动员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二十一)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网络,基本实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全覆盖,把各类社会组织纳入党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按照有领导责任制、有职能部门、有工作制度、有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广泛覆盖、有管理和服务体系广泛覆盖、有业务和活动品牌项目的要求,完善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十二)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民生的公益组织、符合产业导向的行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建设的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型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努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打造一批示范性强的公益服务项目和便民服务品牌。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人才引进、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制度,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业务培训,加快推进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和完善社会组织自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加强与全国性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国际社会组织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依法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京活动的管理。

(二十三)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完善备案管理制度,逐步扩大社会组织备案管理范围。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推进各类社会组织与行政主管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第三方独立运作的社会组织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依法监管,完善社会组织退出机制。

(二十四)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企业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平等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积极稳妥解决劳动争议,逐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牵头、多方联动、重在调解、促进和谐的劳动争议社会化调解格局。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建立各类经济组织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劳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和企业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十五)强化企业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各类经济组织加快发展,指导和帮助各类经济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着力强化企业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切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提高员工素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推动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组织、群众组织,探索党组织、群众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七、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服务管理体系,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传统媒体管理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互联网等新媒体服务管理。

(二十六)促进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推动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和“三网融合”。积极为中央媒体网站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市属媒体网站建设,在新闻发布、信息采集、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推动千龙网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闻网站。加强首都之窗等政府网站建设,鼓励街道、社区开辟服务型网站,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发挥地区商业网站积极作用,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二十七)完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对网民心理和需求研究,利用博客、微博、论坛等开办功能实用、服务便捷的专业频道,丰富网上文化内容,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公益性上网向社区和农村延伸,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资助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网络文化单位开展网上公共服务。推进社区工作者上网服务工程,充分运用网络开展社区工作。

(二十八)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积极开展网上舆论引导,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以建立全市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为契机,完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运用新媒体与公众沟通的能力,准确掌握网上舆情,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有效掌握主动权,努力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二十九)依法加强互联网新媒体管理。健全党委政府加强领导、专业部门担当主力、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落实谁经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责任制。研究制订试行办法,逐步推进网站实名制、手机实名制,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流动。加强网络诚信体系建设,落实电信运营企业和用户法律责任,促进互联网业界行业自律,引导网民诚信守法。加强举报热线、网站自律专员等机制建设,构建文明办网、文明上网长效机制。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治理网络虚假、色情、诈骗等不良信息,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八、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三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完善动态监测和处置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迅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置食品药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格局。

(三十一)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预警预测、应急处置和救援、社会监督、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改善安全生产设施和装备,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属地监管责任体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充分发挥工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加强居家安全宣传、教育、服务和管理,努力防止居家安全事故发生。

(三十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为重点,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综治维稳力量建设,发挥街道(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平台作用。深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十三)完善应急防灾管理机制。健全各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机构,形成科学完善的公共突发事件和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以各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主管部门为主导,健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应急联动机制。统筹全市资源,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和灾害预警能力。普及应急管理、防灾减灾、预防避险等知识,加强各级干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灾培训,组织开展群众性应急演练,加大城市防灾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全社会处置公共突发事件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危机管理能力。

九、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把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努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三十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党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北京奥运精神”成果,总结提炼“北京精神”,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推进公共文明引导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公共传媒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正面引导作用。

(三十五)营造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深入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继续开展“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实践活动。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不断提升全社会法律意识,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三十六)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不断完善符合国情和市情的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规范建设的指导,推进行业规范、社团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完善,发挥社会规范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加强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加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力度,坚决打击制假贩假、造谣诈骗等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社会诚信的违法行为。

(三十七)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建立健全社会心态引导机制,加强社会心态监测、评估、预警和疏导,及时发现、积极疏导社会不良心态,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加强人文关怀,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发展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健全心理服务机制,完善心理援助服务。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建立高危人群心理干预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

十、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坚持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形成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十八)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注重倾听群众呼声,全面了解各类群体利益需求,通过坚持实施政府办实事工程等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员工切身利益,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完善公益法律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征地拆迁、劳动用工等矛盾多发领域,依托政府相关部门、群众组织、行业协会等搭建平等协商平台,建立和完善利益平等协商机制,保障各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平等对话权。

(三十九)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重要作用,拓宽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诉求,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健全公共政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论证制度,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完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市(区、县)长信箱等诉求表达方式,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全方位、立体式的群众诉求表达和合法权益保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信访责任,推进领导干部接访、走访和包案督导,积极化解突出信访问题。推广“连民心恳谈室”、“信访代理制”、“一单式”工作法等经验,健全基层信访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诉求表达反馈机制,及时反馈群众诉求办理情况。

(四十)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强化源头预防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作用,构建全面覆盖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切实把绝大部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完善政策,创新思路,做好矛盾积案化解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完善街道(乡镇)调解、区(县)仲裁、市协调的“三级互动”机制,健全工会、人力社保、司法行政、信访、法院和企业联合组织“六方联动”机制,有效调解、仲裁劳动争议纠纷,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广人民调解进派出所、人民调解进立案庭、社会组织参与商事纠纷调解等经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四十一)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城市建设、企事业改革改制、公共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涉农等领域,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面广、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按照属地管理、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在重大事项及相关政策出台前,从合法性、合理性、可控性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应对措施,有效化解和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不稳定因素,促进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因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依法严肃追究主管部门、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

十一、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充分发挥社会领域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以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四十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区党建工作成果,推动社区党组织工作创新,加大新建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党组织建设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确保社区党组织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活动经费,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规范街道社会工作党委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并不断向乡镇扩大延伸,逐步实现街道、乡镇社会工作党组织全覆盖。

(四十三)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在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全部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社会组织联合党组织及工作职能部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大在行业协会、社会工作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四十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加快推进商务楼宇社会服务站、党建工作站、工会工作站、共青团工作站、妇联工作站“五站合一”建设,实现全市商务楼宇“五站合一”全覆盖。继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五个好”创建活动,加大“五个好”示范点创建和宣传力度。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推进工程,探索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大在产业园区、商业街、综合市场等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商管协会、社区门店联建等模式,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四十五)推动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深入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领航工程”、“聚力工程”、“先锋工程”,总结宣传树立一批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先进典型。不断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体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全面覆盖的工作网络。不断创新活动方式,进一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社会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扩大党的各项工作在社会领域的覆盖面。着力加强社会领域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建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党员承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十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不断加强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努力提高社会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

(四十六)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加强对社会建设总体规划、重大方案、重要决策的研究,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社会建设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统筹研究、统一部署,日常工作调度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各项任务由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尽其职。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驻京部队和高校、科研单位的优势,充分调动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参与自觉性,切实增强社会建设的整体合力。

(四十七)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出台社会工作者培养评价管理使用激励政策,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和职业化。加强志愿者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联合会“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加快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互动机制,切实提高社会工作水平和志愿服务成效。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社会建设工作队伍,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十八)进一步健全法制保障体系。紧密结合社会服务管理实际,在不断推进政策创新、完善社会建设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地方立法工作,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法制化进程,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法规、规章体系,规范、引导和推动各项工作依法运行,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四十九)进一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适应社会服务管理发展形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社会建设资金需求。整合存量资金,优化增量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优化资金管理使用。加强资金监管和审计监督,促进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推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建设。

(五十)进一步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编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落实今后五年全市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制定“折子工程”,分解任务,明确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制。完善检查考评机制,每年实施检查考评并形成督查报告,将社会建设考评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研究制定社会建设指标体系,推动社会建设科学发展。

2.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 篇二

据悉,河南大学党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履行党建主体责任,科学谋划事业发展,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为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围绕创建国家一流大学发展目标,学校党委坚持“一条主线、两大突破、五大战略”的工作思路,确立“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奖在河南省高校首次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370多项,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获批、引进或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中原学者”等省级以上人选20多人,人才师资队伍奠定厚实基础。学校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信心更加坚定。

学校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维护了校园和谐稳定。切实加强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贡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思想政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党委不断强化党建主体责任,抓班子带队伍做表率。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遵循《河南大学党政工作规则》,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党政班子和班子成员相互尊重、密切配合、和谐共事,班子整体效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学校党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借鉴科研立项的经验和做法,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开展基层党建创新立项工作,先后有75个项目被遴选、确定为校级重点资助项目。学校提交的“以学习读书活动建设‘三型’党组织”和“微博问党,争当新媒体时代党建先锋”两个优秀案例,成功进入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评选复评环节,成为河南省高校仅有的两个优秀案例。

学校党委组织师生开通共产党员微信、易信,充分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了党员学习教育平台。学校党校组织开发了入党积极分子在线学习测试系统,学员可以随时在有网络的环境下上网学习,并能自动累积学习时间、开展网上测试,为入党积极分子自主学习提供了新渠道。

在教学方面,学校党委不断加强师生学术诚信、职业道德、理想信念教育,切实解决校风、教风和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良好办学传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学校党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听取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师生办学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办学兴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党委在2012年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2011年、2015年学校两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3.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 篇三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和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促进创新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

加强政策集成。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完善股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强化开放共享。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构建开放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更多创业者加入和集聚。加强跨区域、跨国技术转移,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提供全链条增值服务。强化创业辅导,培育企业家精神,发挥资本推力作用,提高创新创业效率。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创业群体高度活跃,以创业促进就业,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众创空间

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二)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针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等特点,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简化住所登记手续,采取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给予适当财政补贴,鼓励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免费高带宽互联网接入服务。

(三)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

加快推进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支持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为创新创业搭建高效便利的服务平台,提高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完善专利审查快速通道,对小微企业亟需获得授权的核心专利申请予以优先审查。

(五)加强财政资金引导

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综合运用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绩效奖励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推动大众创新创业。

(六)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规范和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促进科技初创企业融资,完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退出和流转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作为从事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或特色分(支)行,提供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方式的金融服务。

(七)丰富创新创业活动

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积极支持参与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为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者提供对接平台。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创业辅导师,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鼓励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创新平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

(八)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加强各类媒体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报道一批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积极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各地要加强对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力度。

(二)加强示范引导

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创业示范工程。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机制、新政策,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加强协调推进

科技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研究完善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发展众创空间的指导和支持。各地要做好大众创新创业政策落实情况调研、发展情况统计汇总等工作,及时报告有关进展情况。

4.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 篇四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发挥工业对拉动农民就业的积极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北京市提出了率先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这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领域,针对工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农民工培训,使他们具备工业就业所必备的技能,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市工业战线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工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无论从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还是解决农民就业的现实来看,都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认识不到位、培训与使用脱节、资金来源不足、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及有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首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统筹协调,加大力度,脚踏实地,抓好落实。

二、切实加强对工业用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并落实到科室和具体人员,明确工作任务。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制定政策措施,共同推进工作。

三、结合区域产业定位,抓好培训计划的制定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结合本区县区域功能定位,根据现有产业结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重点,在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及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民工培训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

四、实施定向培养,将培训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农民工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实施有明确方向的“订单式”培训。包括以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求职须知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以及以提高农民岗位工作能力为重点的定向技能培训。

五、整合培训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农民工培训工作要注重整合全市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要充分依托我市现有的技工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其师资力量雄厚、实际操作设施完备、专业设置齐全、办学经验丰富等特点。采取统分结合、流动课堂、虚拟办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农民工培训,避免盲目建校舍、上设施的重复建设。

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培育示范基地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联合区县各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农民工培训、并作出突出成绩的各类培训机构,要加大宣传和扶植的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示范基地,以此带动面上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市工业促进局将在全市范围内优选若干个示范基地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 利用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和其他大众媒体,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要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好的各类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个人通过勤奋学习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推进重视农民工培训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将本地区在推进农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方面的动态、进展、效果和经验,及时报送市工业促进局,以便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和推广。

5.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 篇五

粤组通〔2011〕84号

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委组织部、团市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省国资委党委,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广东钢铁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党组):

现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2011年9月28日 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

意见》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10〕76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我省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切实提高对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认识。党建带团建是党加强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一条基本经验。省委历来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始终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格局,坚持从思想、组织、干部、作风和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带团建的有效途径,取得明显成效。

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发生深刻变化,对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青年身上呈现出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新特点,青年的思维更加活跃、诉求更加多样,给青年工作和团的建设带来了新情况、新课题,这对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强基层党建 带团建工作,为党的队伍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是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努力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

2.准确把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带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带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推动建立广泛覆盖、富有活力的团的基层组织,切实履行团的根本职责,造就一支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团干部队伍,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带头坚定信念、带头勤奋学习、带头争创佳绩、带头弘扬新风,为我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带团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 3.从优选拔配备团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原则,把政治过硬、作风扎实、自律严格、善于做青年工作的优秀青年充实到团干部队伍,把团干部配备和党组织优化班子结构、储备后备干部及选拔年轻干部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竞争性选拔团干部的力度,各级团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原则上都要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地级以上市团委、省直有关单位团委、高校团委正、副书记在职最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班子成员中30周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名,女干部要有1名;县级团委书记在职最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3周岁,班子成员中25周岁左右的干部要有1名,女干部要有1名;广州、深圳市辖区团委新任职班子成员不超过33周岁,28周岁左右的至少有1名;省、市、县级团委机关中层干部最高任职年龄分别为37、34和32周岁。市级以上团委新进干部、县级团委新任职班子成员须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健全团干部协管机制,完善同级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双重管理制度,各级党委在任免同级团委正、副书记时,须征求上级团组织意见,并邀请上一级团组织参加考察。乡镇、街道要配备专职团委书记,具备条件的要参加同级党委领导班子,在职期间享受相应待遇。村、社区团组织书记要按程序进入两委班子。注重从大学生村官、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志愿者、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创业致富人才等优秀青年中选拔基层团干部,特别要选好配强基层团委书记。落实团干部相关待遇,机关、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团委书记享受同级党政中层待遇。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回避和监督等制度。

4.加强团干部的教育管理。党组织要按照中央关于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强团干部的群众观、幸福观教育,指导推动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干部扎实开展“两进三同”(走进基层、走进青年,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帮助团的领导干部养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作风,查实情、说实话、干实事的作风,不求名、不计利、不争官的作风。建立健全党组织负责人和团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大力加强团干部培训,把团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省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团委负责培训市、县(市、区)、省直有关单位和高校团委书记,地市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团委负责培训市直机关、“两新”组织、乡镇、街道和中等学校团委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团委每年至少举办1期村、社区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培训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倡导开展团员读书等活动,深化“学习型”团组织建设。加大对团支部书记的培训、指导、评优、宣传和推荐使用力度,发挥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5.强化团干部的培养锻炼。党组织要根据青年干部成长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交流轮岗、任职挂职等方式,把团干部放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加强锻炼和考验,原则上县(市、区)级以上团委班子成员至少一半以上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有计划安排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团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重视做好团干部转岗工作,对于接近或达到最高任职年龄的专职团干部,团组织要主动向党组织举荐,党组织要适时安排转岗。

三、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6.强化基层基础。在农村,党组织要指导团组织按照规定换届,要把健全乡镇、村级团组织作为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的重要内容。创新农村团组织建设模式,加强农村行业协会团建,以建设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为平台,打造服务青年的有效载体,承接政府、市场资源,强化农村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在城市,重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建,实现党团同步共建,推行党团工作一体化模式。已建立党组织的要尽快把团组织建立起来,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可先建立团组织,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实现团组织的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不能撤并团组织,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设臵和独立运作,加强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中职中专学校团的建设,探索楼宇建团、网络建团、社团建团等覆盖模式,实现团的组织全覆盖。要巩固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联合建团、跨部门、跨区域建团不断创新团建模式。注重对网络虚拟青年社团的服务管理,积极探索网络建团的有效载体。

7.创新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推动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促进乡镇、街道团组织增强工作力量,拓宽联系青年的渠道,丰富工作资源、载体和内容,鼓励和支持基层团组织创新设臵方式和运作模式。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专兼职结合、编制内外结合原则,吸收优 秀党团员进入乡镇、街道团委,选配编制外团委副书记,调整、充实、优化乡镇、街道团委的力量和结构。其中,乡镇团委成员重点从乡镇公职人员、大学生村官、优秀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民营企业负责人中的优秀青年党团员中选拔;街道团委成员重点从街道公职人员、优秀青年工人、非公有制企业或社会组织负责人、青年社团负责人中的优秀青年党团员中选拔。乡镇、街道团委成员总人数一般为9-21人,原则上非公职人员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一。

8.实现资源共享。党组织要为团组织开展工作给予最大支持,共享师资、场地、教材、资金等资源。社区党员工作室等党的工作和活动阵地要加挂团组织的牌子,向团员青年开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要为团组织开展活动开设窗口、提供支持,满足团员青年学习需求。各级党组织要指导和支持团组织加强网络等新媒体阵地建设,帮助拓展团组织工作和活动空间。

9.强化作用发挥。党组织要经常给团组织交任务、压担子、搭平台,为团组织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团组织要动员广大团员青年投身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第一线建功立业,在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特别是在危急时刻、重大任务中,组织青年突击队、抢险队、志愿者等,冲锋在前、拼搏奉献。

四、带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基层党建带团建良好局面 10.强化思想引领。各级党组织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对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切实指导和帮助,支持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青年公务员、青年企业家和农村青年等群体中培养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原则上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要经过团组织推荐。党委负责同志每年要为团员青年和团干部至少上一次党课或作一次形势报告,参加一次团的思想性、政治性活动。各级团组织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机、微博、视频等新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要充分发挥“青年五四奖章”、“十大杰出青年”、“青年文明号”、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组织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更广大的青年群体争当先进。

11.创新活动载体。各级党团组织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做到争创目标相一致、活动载体相衔接、推进节奏相协调。各级团组织要积极打造创先争优的新路径、新载体,特别是要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骨干培养发展计划、投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专项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等“八大幸福行动”上积极作为。重视发挥表彰和宣传的鼓励引导作用,与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同宣传、同推广、同表彰,促进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社会氛围。

12.服务社会建设。各级党团组织要在激发党团员在社 会建设中创先争优的热情,强化社会建设重点领域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团组织要通过积极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强化流动青年人口的服务管理。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区,探索建立以地籍乡情为纽带的党(团)组织,依托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关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扎实推进驻粤团组织建设,强化对流动青年的组织化梳理,积极引导外来青年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注重发挥“两新”组织中团组织服务青年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各级党团组织要加强社会建设知识培训,重点培训社会民生、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群众工作、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和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基层党团员干部的社会建设能力。

五、强化工作保障,建立完善基层党建带团建的长效机制

13.完善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应吸纳团组织负责人参加,并把基层党建带团建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党委负责同志每年要定期专题研究共青团工作,听取共青团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党委领导干部党建带团建工作联系点。要树立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14.落实团组织书记列席党的领导班子会议制度。县级和县级以下团委书记,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团委书记,是党 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

15.建立保障和考核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对团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安排一定额度的党费,由共青团组织用于开展“推优”工作、青年骨干教育培训和基层团组织建设。地方财政要根据工作实际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支持党建带团建工作。建立考核制度,把党建带团建工作纳入地方党委领导班子党建工作考核内容,由上一级党组织牵头团组织定期组织党建带团建工作考核。团建工作考核不达标的,该级党组织原则上不能评为党建先进单位。

主题词:基层组织建设

党建带团建

实施意见

通知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办公室

2011年9月28日印发

6.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 篇六

(第九稿)

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层级、提高政府透明度、服务和管理质量,是加强政府内部协调性和为民服务互动性的重要工具。电子政务建设要以政务为龙头,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服务为出发点,稳步实施,务求实效,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近年来,本市电子政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电子政务专网初步建成,信息资源建设有了一定基础,全面完成了政府上网工程,政府网站群“首都之窗”不仅提供政务公开而且开展面向公众的在线服务,一批应用系统已相继建成。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本市电子政务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差,政务公开远不能满足群众要求,部门间资源共享的矛盾日益突出,业务流程充分优化的系统尚未成功,信息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电子政务带动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不明显,特别是在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下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方面尚存在思想认识和体制性障碍,本市电子政务建设进入攻坚阶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文件精神和“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新路子”的要求,实现 “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保障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全力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大力整合信息资源,不断优化政务流程,推动政府体制创新,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建设原则,加强电子政务建设,2004年全面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政务公开;2005年使网上办公成为公众和企业办事的重要手段;2008年初步实现政府全天候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坚持以公众为本、服务为本,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加快政务公开和为民服务建设,建立公开信息和服务内容的整合机制和监督机制。

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基于网络的面向公众的服务平台。完善“首都之窗”、整合呼叫中心,重点建设紧急救助服务、非紧急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城市导航服务、网上办公(审批)、就业服务、投资服务平台、英语网站等重要信息系统。发挥好“数字北京信息亭”、移动通信服务系统、社区信息服务等的渠道作用。

从公众需求出发,按照“电子分组(e-group)”理念,加大政府内部资源整合、重组,解决部门条块设置与市民获得统一、便捷服务需求的矛盾。各部门所有网上服务整合到统一的一个面向公众的城市门户“首都之窗”。

2004年,政策法规、发展规划、机构设置、职能定位、重大事项办理结果、办事流程和相关表格网上百分之百公开和获取,探索政府重大决策网上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模式;2005年全面开展网上互动办公,公众网上广泛参与重大事项决策;2008年,80%需到政府办理的事项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办理,初步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无缝结合。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政府管理流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的要求,建设面向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的全市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各业务分系统,包括: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安全信息系统(“金盾工程”)、智能交通系统(ITS)、水资源与防汛抗旱管理信息系统、消防抗震等防灾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土地与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垃圾与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绿化与绿地管理信息系统等。

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及各分系统要使用统一的人口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各分系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应来源于信息产生部门,产生信息的部门应无偿提供共享信息。

各区县的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分系统应与市级系统平台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互通互联。

2004年实现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设计并初步整合视频监控、电子地图、集群指挥调度等和一批已有的城市管理分系统,全面完成分系统的设计;2007年前基本建成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

三、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能力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政府收入支出管理和资产管理。重点建设:社会保障(含医保、失业、养老、工伤、低保等)信息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金财”工程)、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同时继续推动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进出口领域企业信息交换、银税共享工程。2004年,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方案,优化业务,进一步完善现有系统建设;2005年,基本建成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社保、财政、税收等重要经济管理系统。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管能力,改革获取经济数据的方式,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建设面向企业的网上联合年检信息报送系统,统一网上报送窗口,整合一份年检表单,企业一次网上报送,多家政府部门按职能自动共享。2004年基本实现网上信息报送系统。

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建设,以统一平台为基础,建设联合征信信息系统,促进信用服务业和信用消费的发展,推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2004年,促进联合征信方式,完成联合征信平台方案设计,整合分散信用信息系统;2005年建成联合征信平台,信用信息开始比较广泛应用。

改革数据采集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市统计信息系统,为宏观决策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平台。统一采集企业信息,各经济类信息系统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形成不同的数据仓库为各类宏观决策服务。2004年,完成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平台建设方案设计;2006年,基本建成面向全市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平台。

四、加快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各部门建设、维护的信息资源是全市共有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政府信息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法定例外。全市实施政府信息资源分级共享制度,政府信息资源分为社会公开类、部门共享类和依法专用类。社会公开类信息向全社会公开;部门共享类信息应依法统一采集,根据部门职能划分,实现共享;依法专用类信息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个部门专用的信息。信息资源分级目录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政府信息的采集、整合、更新、维护和管理实行统一预算。

加大全市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预算、统一标准、统一目录体系、统一元数据、集中建设、共享使用、防止重复建设的原则,加快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四大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信息资源库建设。各部门采集信息,开发、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必须符合全市信息资源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各业务系统应用数据库要在基础信息资源库基础上建设,并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2004年,形成全市信息资源分级目录,并建立、完善信息资源更新、交换、共享机制;2005年,建成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基本建成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2006年,基本建成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

根据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和应用需求,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总体规划、技术体制,加快市有线政务专网、无线政务专网建设,规范和完善区县电子政务专网基础网络规划和建设,实现有线电子政务专网的全程全网的技术保障和管理;确保与公用网络的安全连接;政府各部门的应用应建立在全市统一网络之上;建立全市政务网络监控管理系统;以电子政务应用促进“三网融合”。2004年,完成市有线政务专网基础网络建设,完成无线政务专网一期工程建设;2005年,建成全市政务网络监控管理系统。2006年完成无线政务专网二期工程建设。

建设并不断完善面向政府办公、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统一支撑平台和统一的专网门户。该平台统一支撑公务员身份认证、目录服务、资源交换共享以及跨部门的协同办公。2004年,基本建成电子政务统一支撑平台和门户;2005年,各区县按照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原则建成各自电子政务支撑平台。

充分利用首都现有数据存储备份资源,实施同城容灾备份。2004年,对重要信息系统按照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实现同城备份;建设统一的、为全市重要信息系统服务的异地容灾备份基础设施。

利用IC卡技术建设以为市民服务为目的的市民卡工程,支撑各部门为民服务的应用系统。(目标等市长专题会议后定)

五、发挥科技优势,推进电子政务,促进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人才和信息产业优势,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同时,带动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加大政府采购规模,优先采购国产产品和服务,定期将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通过规范招投标,选择有实力企业参与电子政务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增殖开发政府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信息服务,壮大信息服务业。继续支持网络计算机、终端器具、IC卡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实施专项示范工程,支持和鼓励具有开放性、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在电子政务中推广应用。

加大对电子政务相关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攻关,继续实施好“数字北京”科技专项工程,重点支持信息安全核心技术、新型网络与网格计算、无线平台下政务应用、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网络计算机等关键技术以及目录服务、信息交换等标准的研究。

六、不断完善法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为保障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应尽快构建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法规体系,重点加快政府信息公开共享、信息安全、市民卡、政府网站、电子政务专网、数字证书应用、网上办公等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对与电子政务发展不适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加强执法与宣传工作。2006年基本构建起本市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

为全面推进《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意见通知〉的实施计划》的实施,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保障重点的原则,重点做好:推行党政机关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完善密码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覆盖全市的信息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信息安全容灾备份中心、信息安全服务中心、网络安全监控中心等面向全市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的应急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4年,全面实施信息安全等级制度;全面启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改造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2006年,基本构建起本市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七、按统一技术标准,规范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工程必须坚持标准统一原则。全市制定统一的《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必须贯彻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各业务系统均要按照《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执行。同时,制定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政府网站、网上办公、政府业务信息和市民基础信息交换等标准和技术指导性文件。

承载政务业务的网络有公众网(互联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机要网(政务内网)。公众网承载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交互业务;政务专网承载政府间业务;机要网承载涉密业务。在保障安全、满足应用要求下,公众网、政务专网、机要网分别采取适合的、有效的安全隔离措施。

组建电子政务建设总体组,电子政务建设总体组由信息化专家、公共管理专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组成。总体组全面负责制定《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组织对全市电子政务项目方案进行审查;对重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

八、创新信息化管理体制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全市电子政务规划、重点实施计划、全市信息化专项预算。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全市建立统一的信息化专项预算,统一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统一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先采取市场化融资、企业投资的方式建设;对不能采用市场机制的项目建设纳入全市基本建设计划;信息资源库建设和整合、重大系统运行维护经费列入财政专项资金。

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审查机制。全市电子政务项目由电子政务总体组审查,审查通过后,列入相关资金计划。建立适合电子政务项目特点的招投标制度,实施“阳光IT工程”,完善政府采购目录,在目录中的网络、信息安全产品、产品化的软硬件产品、服务必须进行统一政府采购;实行项目监理和审计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在项目验收前,进行信息安全测评;在项目运行一年后进行绩效评价。

大力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信息中心改革。各部门的信息化主管领导应统筹负责本部门、本系统信息化工作和业务流程优化工作,并同时对本部门和全市信息化负责。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要求,加大力度推动部门信息中心的改革,引导他们逐步走向市场,同时积极推行技术工作的服务外包;对确需保留的重要的信息中心,推动按照类型进行整合,实现一个信息中心为多个政府部门服务。2008年前,形成全市面向未来的、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体制。

九、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全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既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又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作用,既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电子政务投资应逐步过渡到以市场化融资企业投资为主。对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政府制定标准,通过招投标确定出资企业,政府赋予特许经营权或支付使用费,并进行监管和审计。系统集成方、运行维护方、监理方通过招标确定。对政府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项目,一律采用市场机制运作模式。对今后新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企业出资方式。

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原有的职能和业务流程数字化和网络化,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目的是推动政府管理水平的跨越,是未来政府的运行模式。电子政务实施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与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电子政务要统一思想,加强创新,不断优化政务流程,坚决反对“政府职能部门化、部门职能利益化、部门利益最大化”;要切实加强领导,创新信息化领导体制;要坚持“一把手”原则,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是本地区、本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其办事机构要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立项审核、监理、审计、验收、绩效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确保电子政务项目发挥实效。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切实做好电子政务培训和宣传工作。

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数字北京”“数字奥运”各项目标的实现,带动北京加快信息化现代化步伐,为建设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民政府而奋斗。

7.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 篇七

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无规划、建设无序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56万多个行政村和260多万个自然村,已经编制过规划的村庄不到60%,还有22万多个行政村和100多万个自然村还没有编制规划。即使已经编过的村庄规划中,规划质量较好并且真正有效实施的仅仅不到10%,也就是说90%的村庄还处于无规划和建设无序、无管理的状态。为扭转这一局面,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11月24日印发《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村庄规划,《意见》提出要改革创新村庄规划编制的机制和内容,使村庄规划真正做到实用有效,能够真正起到指导村庄的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一、创新村庄规划的编制机制

坚持以村委会为主体的规划编制方式,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农村与城市不同,村庄的建设主体是村民,以往村庄规划的编制往往是组织城市的规划设计院简单从规划技术出发进行规划编制,往往忽视村民的参与和需求,村民不知情或者规划未经村民同意,是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新村庄规划的编制机制,首先要组织动员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作用,通过村民大会、小组会议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和吸收村民对村庄建设的需求和对村庄发展的建议,编制单位要将这些需求和建议吸纳到村庄规划中形成规划内容。编制单位还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规划的内容从技术图纸转化成农民看得懂的图纸,并在村内立牌展示规划成果,确保村民看得见、看得懂。在规划报批之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规划编制单位可以协助村民委员会将审批通过的村庄规划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保障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

乡、镇人民政府作为村庄规划编制的组织者,不仅要负责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动员村委会成为村庄规划编制的主体,同时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审批的组织工作。

规划设计单位要改变过去套用城市规划方法,以城市规划技术为主导的规划编制方式,变成以村委会为主体的规划编制机制的辅助者和服务者,引导组织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彻底改变村庄规划脱离实际的问题。

二、创新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

农村不同于城市,城市规划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有一整套相对固定的体系和内容,而村庄规划往往要从宏观到微观,以解决村庄实际问题、满足村庄实际需求为目标,需要指导落地实施。由于村庄情况千差万别,很难形成固定套路的内容。而以往的村庄规划内容大多参考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内容大而全,虽然有些规划辅以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但更多体现在总体规划层次,难以有效解决村庄的实际问题,更无法指导实施。《意见》中提出村庄规划内容应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落实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

首先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庄只以文字规定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也可以作为村庄规划。一般村庄在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还应提出村庄整治项目。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特色村庄应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内容。

农房建设规划要求的内容包括规定建筑层数或高度、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等,有需要的也可以规定地块位置、用地范围、建筑安全等。如重庆市关塘村的村庄规划,该村是典型的山地分散型村庄,聚落格局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特征,规划将农房建设规划要求简化为若干文字口诀:近路近田、用地良好;院落围合、簇状集聚;五间以内、适当增减;二层为宜、檐高六米;悬山青瓦、土墙石柱。北京市延庆县四海镇的村庄民居建筑风格相近,特征相似,镇域内的十几个村庄共同编制农房建设规划要求:一至两层、硬山坡顶、红墙灰瓦、山地民居、院落围合。这些村庄规划案例编制的农房建设规划要求采用朗朗上口的口诀形式,既方便村民建房参考,又便于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农房建设管理。

一般村庄也是全国村庄类型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些村庄往往存在人居环境差、建设杂乱等特征,急需进行整治。此类村庄要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村庄整治项目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建村〔2013〕188号)制定,但并不是面面俱到,一方面要落实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整治内容,更要在规划调查时详细调查了解村庄的需求,抓住村庄的主要问题,根据问题和需求确定村庄整治的内容,并明确村庄整治的项目表、资金来源和建设时序。如河北省黄北坪村的村庄规划,除了编制农房建设规划要求外,还编制了村庄整治项目,村庄整治项目的确定是由村委会组织、规划编制代为参加的村民小组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得出的,整治项目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针对村民急需解决的供水水压不稳、村庄支路硬化、文化活动设施、村庄环境绿化等问题进行整治,可实施性强。

特色村庄是指那些在产业发展、景观资源、文化传统等方面有特色的村庄,比如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此类村庄规划应依据需求增加相应内容。美丽宜居村庄规划应在原有基础上面向“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提出更高规划标准。传统村落应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建村〔2013〕130号)编制。特色景观旅游村庄和其他特色产业村庄应根据各自特点和需求编制相应内容,切忌贪大求全,脱离村庄实际编制规划。

8.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 篇八

网络平台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童 莹 顾文英

网络带来的信息化革命给新时期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年轻党员对互联网生活的需求也普遍提高。本文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建网为范本,研究网络平台对开拓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构建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新机制的重要作用,探讨在建设党建网站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党建网;网络建设;党建工作创新

网络党建,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信息传播、信息沟通等领域对传统党建所进行的一种创新、拓展和延伸。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这是新形势下加快党建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和新举措。

一、推进网络党建平台的是加强党建的重要途径

我国网络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截至2011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4.77亿,互联网普及率31.8%,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党建工作的内容、机制、形式、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年轻人对互联网生活的需求普遍提高,对网络依赖度强,平时接受信息和感情交流都通过网络。年轻党员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党建教育工作传达上级精神大多依靠文件、报纸等媒介的单向的被动式灌输方式。信息化手段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将党建工作从实体交流拓展到虚拟网络,有效地推动了党建工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网络便捷的环境也有效地简化了如党员信息管理、党员教育等日常党务工作。通过网络平台,能有效整合党建信息资源,从而提高党务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学习成本。同时,网络互动、平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为党员提供了更具亲和力的平台,在扩大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的参与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网络党建的特色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为指导思想,以党务公开为切入点,建设肿瘤医院党建网,努力打造实时动态信息的新平台,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宽党员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为医院党的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一)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一个信息全面的创新型党务公开平台。肿瘤医院党建网设有党建新闻、通知公告、时事政治、视频新闻等板块。每天有专职信息员针对性地添加最新的时事快报,宣传和发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第一时间让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最新的动态,与时俱进,紧跟党和国家政策的步伐。医院党委也将最新的医院咨询发布在党建网通知公告栏中,让全院党员了解医院党建工作的发展情况,使党建网成为宣传党的思想理论的网上阵地。

(二)突出信息交流的特点,探索组织生活的新方式。由于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日益提高的门诊量、手术量,使临床医务党员白天忙工作晚上忙科研,很难有时间进行理论学习。为此,医院党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在线会议系统集成于党建网上、让医务党员能够在线上开展组织生活的建议。只需要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在家就能参加支部生活会,突破了传统支部生活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实时的在线交流与互动,营造出轻松、平等的网络交流环境,使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更高涨,党员能讲真话,敢讲心里话,使院领导的各项决策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医务党员的工作特殊性,医院党委运用党建网的硬件空间发布党员网上视频、音频教育课件,结合在线题库等多媒体学习方式,替代以往传统、单一的上党课、学文件的理论学习模式。原本需要层层下发的学习资料,都可以在网上共享,为广大党员建造起了一所足不出户的网络学习课堂,在方便党员学习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教育资金投入成本,倡导了“低碳”的学习新理念。

(四)建造互动社区,给党员在网上安个“家”。肿瘤患者是一个遭受疾病和药物治疗副作用双重折磨的特殊群体,每天面对这样的病人对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心理冲击。面对越来越大的工作量和越来越严格的考核指标,有些医护人员也会在工作中出现焦虑、沮丧等不良心理状况。为了更好地倾听党员心声,尊重职工的合理诉求,医院党委在党建网上增加了党员论坛、党员博客、留言信箱等板块,给党员营造一个记录心情、抒发想法、广开言路的互动空间。医院领导定期通过党员信箱和博客了解党员的心声和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过谈心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中,真正让党员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家”。

三、网络党建平台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信息员队伍。调查显示,至2010年底,在全市36家三甲医院中,已有32家建成自己的党建网站或网页,但大多数网站存在技术水平不高、内容更新不及时、功能延展性差等问题,很多党建网站因此而成为“死站”。为此,肿瘤医院党委重视抓好“网管”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挑选各支部内网络水平较高的党员作为管理员,通过轮班的形式对网站新闻、论坛及博客内容进行发布、维护,保证网站内容的时效性。此外,医院党委也高度重视党建网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网站舆论的正确引导方向,及时发现网站论坛、博客、留言和评论中的问题,防止产生不良影响。

(二)注重人文关怀,提高网站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党建网作为广大党员的互动社区,一方面是讲政治、讲党务的重要思想阵地,同时也是党员提高文化品位、明确价值取向、“学会做人”的虚拟课堂。肿瘤医院党委在建设党建网的过程中,注重对党员的人文关怀,强调每个党员在党建网社区的主人翁地位:每当党员生日时,就会收到一条简单的生日祝福;每当有党员写下微博时,其他党员又会发起评论与跟帖;进行优秀党员、优秀员工海选,需要用自己手中的鼠标选出等,一系列时下流行的SNS网络社区的互动元素渗透于党建网中,提高了广大党员参与网络讨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党建网真正属于全院党员。

(三)利用信息平台,拓展党建网络平台的管理功能。肿瘤医院党建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更是一个党务综合管理平台。医院党委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量大的特点,设计党员管理系统,将支部基本信息、党员个人信息等电子档案录入系统,并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模块,对支部完成医院各项工作、党员参加支部各类活动进行量化统计,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总测评,通过权限设置向不同层面的用户提供检索和统计功能,并将测评结果作为支部及党员考核的重要考评依据,较好地拓展了党建网的功能。

(四)建立特色品牌,注重党建网络对医院品牌的宣传作用。肿瘤医院党建网于2010年4月完成,至今共发表文章639篇、博客448篇,总点击率超过10.6万次,运营一年多来,先后被评为复旦大学创先争优基层党建特色项目、上海市卫生系统党建研究重点课题、上海市教卫党委党建创新典型案例。自正式上线以来,以其实时、高效、充满活力的风貌,在医院职工、上级领导及兄弟单位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同和赞许。在注重医院品牌价值营销的今天,党建网作为互联网时代展示医院品牌的窗口,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为了有效开展党史教育,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肿瘤医院党建网开设“党史上的今天”网上展览馆版块,以图文动画的形式,生动介绍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辉煌历程。充分拓展“读书漂流”栏目的功能,建立党员书库,将党员推荐的好书实体化,让用户能够在党建网上查阅图书目录,进行图书预约登记等。作为党建网的延伸,医院还将借鉴“手机党校”的形式,在党建网上发布党的政策、最新时事、医院重大活动等各种信息,通过手机平台及时传输给每个党员,真正实现党员教育工作的无缝对接和全覆盖,并将党建网建设成为集党务管理、信息发布、在线组织生活、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博客、党员社区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党务综合网络平台。

[1]郭海宏,卢宁.我国党建网站的现状与优化[J].唯实,2003,(05).

[2]徐德成.对党建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探索,2001,(06).

[3]莫孙冶.在高校建立党建网站的几点思考[J].前沿,2003,(11).

[4]刘大秀.走近网络谈党建网站[J].党政干部论坛,2003,(01).

[5]蔡国英,赖荣欣.关于因特网对党的建设影响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D267

B

1009-928X(2011)08-0040-02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一篇:学骑自行车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下一篇:东寨小学现代化提升专项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