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2024-10-18

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共15篇)

1.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4月23日,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专家讲座活动,今天我们的主讲教师是心理学专家张#教授。张教授通过讲解“沙盘”与“绘图”两种方法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的帮助。在教学中她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大量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当好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相应的一些做法。

张#老师讲座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对学生的爱。她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就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心”为本。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其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怎样呵护学生,用爱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教育学生的心灵。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关注学生要认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成长变化,他们的身心总是在不断变化,而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反应,所以心理的教育无处不在,心灵的关怀应无时不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不厌其烦的与学生交流,用真诚的心带着微笑、带着赞美的语言和宽容的心走近学生,至而走进学生的心灵。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教育专家,他们用的是心,是爱,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当好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除了充满对学生的爱,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心里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上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接触长达六、七个小时,教师的一个皱眉或是一次漫骂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反之,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反而导致学生害怕说谎、违抗等不良表现。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不仅学到了宝贵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方法,还让我认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我会将这次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反盛总结、创新,力争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育上称职的老师,也要做一个有爱心、快乐、健康的老师!

2.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我国中小学处于教龄阶段的学生主要为6~18岁, 该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相差甚远, 却又存在紧密联系。儿童时期是个体认知、行为等方面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该阶段儿童在心灵受到创伤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 将来可能会导致其自卑、怯懦、恐惧、多疑等消极心理的形成;生理上的变化往往使学生过多关注自己, 过于在乎他人对自身的看法, 加之社会经验不足, 极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其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而设计的, 在校接受专业知识人员以理论授课、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进行的有效教学方法, 有效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一条顺畅的道路, 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就开始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而这些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 但在边远的农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 鉴于此, 更多教育工作者倾向于“以点带面”的方式, 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带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均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 从事本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4名教师当中, 只有一名教师是该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 18.9%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 其他均不从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多为该校的政治老师、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其中, 一人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 一人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43.2%的被试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以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 而54%的被试从来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37.8%的被试只参加过1~3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情况:广西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用于教育的经费也严重不足, 而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更是微不足道。在本次问卷调查中, 有56.8%的被试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目前没有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29.7%被试所在学校年均有2000元以下的投入, 5.4%被试所在学校有2000元至5000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 然而, 接受调查的44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经费超过5000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教学内容情况:在44所学校当中, 仅有少部分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多因缺乏心理专业教师而无法向学生正常开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 初步涉及学习效率、自信心的建立、人际交往、感恩等, 内容较为粗浅, 授课形式单一。 (3)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 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模式, 均以学校领导引导为主, 具体表现为:班会 (86.5%) 、学科渗透 (64.9%) 、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均为45.9%) , 其次为心理健康教育课 (18.9%) 和其他 (16.2%) , 较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宣传 (13.5%)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13.5%) 、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10.8%) 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8%)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调查数据显示,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以集体理论授课的方式开展, 形式单一, 授课时间与班级有限, 多为“问题班级”教学, 以政治教导为主, 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较浅, 学校均未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具体表现为, 仅40.5%的被试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各个年级, 但均以班会课的方式进行, 13.5%面对部分年级, 10.8%面对部分班级, 35.1%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按照正规标准, 每5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心理老师。在广西农村地区, 大部分小学由于受教育人数少, 均无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而在人数超出500甚至上千的中学, 也因无招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计划而由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兼职任教。

(2)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 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虽然推出了认可度较高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 但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差异甚远。 (4) 多数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或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 得不到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 其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具备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及设备, 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教育部门没有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标准与硬性的要求。

(4) 心理健康教育考核体制不规范。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家教育部门未能出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硬性要求措施与明确的评价标准, 导致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均衡, 教学内容笼统、可有可无。

(5) 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服务效果差。广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或者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 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案, 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 缺少专门介绍心理健康的书籍以及专业课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上仅处于初级水平, 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形式不熟练, 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甚至有时滥用心理测量工具以及混乱的心理咨询操作技术, 适得其反。

(6)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将更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使家长以及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更清楚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遇到的问题, 并予以解决。 (5) 广西农村地区多留守儿童, 其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多离家外出打工, 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无暇顾及, 孩子身心、学习的发展均交由学校全权负责, 学校教学压力大。

3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交流平台。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匮乏这一现状表明, 教师在遇到学生心理或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 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及时进行交流探讨, 没有互动平台, 从而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 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对此现象予以改正, 如设立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与评估标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学习或培训等, 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化水平,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事业运转的状态很大程度受到教育基金投入多少的影响, 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放松室、沙盘治疗室等硬件设施。

(3)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加强心理教育行政立法。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教育工作较为闲散, 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完善的上层建筑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常规, 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管理工作做到极致, 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果。

(4) 寻求适合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较多, 如辅导模式、四结合模式、系统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等。 (6) 教育模式的选择, 必须得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校园环境、师生特点等具体情况, 在旧模式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规律、需求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 建立符合事实、有明确目标、任务、方法、内容、原则、策略和途径等的模式, 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参与个体的全面性和多环节授课渗透的深度。

(5)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的教育者决定了专业教育的水平, 唯有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才能更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准入条件, 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爱心、懂得师生心理发展规律。 (7) 然而,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匮乏, 在聘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应通过在岗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参观学习、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台、设立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方法加强在职或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力争做到“一专多能, 更超一专”。 (8)

(6) 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待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只有当其岗位得到认可、付出取得硕果时, 工作才会更有动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与其他教师一样具有职称评定的权利以及与付出相适应的薪酬待遇。

摘要: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愈受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本次调查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 提高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采用问卷、访谈等调研方式, 依托“国培”项目, 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广西农村中小学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教师以及相应机制, 各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资金以及心理教师岗位的匮乏成为制约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西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化

注释

1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1) .

22 韦俊卿.广西推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33 陈雪, 余欣欣.广西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

44 石建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心理论坛, 2012 (3) .

55 上官崇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师资管理, 2008.

66 刘建瑛, 曹文涛, 刘秀琴, 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 2010 (10) .

77 杨晓霞, 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3.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 班主任 培训 热爱 爱心 树立 完善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由涪陵教育局组织、涪陵电视大学承办的班主任培训,这一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聆听郭吉芳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生动形象的告诉了我们班级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寻找到了快乐,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听了八位老师的精彩讲解,他们那朴素真挚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生动感人的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阐述了班主任工作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理念、技巧和素质。下面我简单的说一说我参加了这次培训后的一点感受。

一、热爱班主任工作,用心做好班主任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你喜欢班主任工作,你才会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去做。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特殊而神圣的职业,既艰巨又长远,既琐碎又细小。只用用心去做,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担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它通过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班级的学风,班风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和评价。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得热爱这份工作,用心去体会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做好这份工作。

二、用爱心感染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人类的美德,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所谓班主任应当充满仁爱之心,爱自己、爱学生、爱社会,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用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去爱他们。

通过学习,我明白做为一名教师,只要爱学生,就一定会创造出奇迹。对学生付出爱、奉献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情感的升华。人生漫漫,岁月悠悠,尽管我们不断被生活溶解,被阳光加热,被寒月冷却,但我们依然执着地用粉笔谱写着我们平凡的人生,用爱心托护着我们心中神圣的太阳。十几年的教学历程,给我一个最深的体会: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更需要爱心的呵护,“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深深地知道,一名好班主任、一名好教师,既是知识的塑像,更是爱的化身,只有接近学生,用爱去感召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因此,教师只有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以学生的要求作为爱的起点,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出爱的感情,并使之升华。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人们常说:“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懂得班主任的良好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为"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我在学生中要注重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我在学生中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关系到以后班级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在工作之初就要注重自身的形象。教师平常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使他们做个真正的人。

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这样的班级是优秀的班级,这样班级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

四、树立终身学习观,提高自身基本素质

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决定班集体建设的质量,一个好班主任就有一个好班。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必须在学习和工作中反思,在反思和合作中发展。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在学习中求发展。树立终身学习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要永葆教育青春与活力,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班主任实现终身学习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又是做好班级工作的需要。

班主任要善于创新。做到以德育德,以个性育个性,以创新育创新。要想做到这些,班主任还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实实在在的影响。

五、抓常规促习惯,健全完善班级规章制度

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特别是每年的新生入学,必须进行三天的入学教育,将新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氛围及方法、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等进行大力的宣传。然后,在后面的学习时间里要持之以恒,班主任要坚持不懈的抓常规,要有耐心。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4.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蒲江县复兴九年制学校简爱华

7月1日——4日,我参加了蒲江县2011年“成都市学校心理辅导员”C级资格证培训班的集体理论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期间,承办单位成都通四通应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请来了成都市几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为我们授课,聆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特别是期间的案例分析之后,让我对自己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总体来说,这次的培训对我的意义重大,也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好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维护。有人说教育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心理抵抗能力并不一定比学生强,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比学生更需要心理咨询。培训期间,严光玉老师就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专题讲座。为什么教师的心理健康如此重要呢?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一名教师首先要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他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好了,我们才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我现任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是单亲家庭子女,有的是留守儿童,从他们出生起就拥有了太多的爱,或者不能享受到一份完整的爱,若教育不得法,容很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差,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在家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

戏的集体活动,没有互助合作的精神,又缺少竞争性,在班级中不懂得尊重他人。有时,我们在报纸或新闻中也看到有学生自杀的事例,我想主要是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不能及时、正确的自我调解、释放压力。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倾向,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症下药”,及时、正确给予学生鼓励、帮助。我们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那么,我们究竟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炽热的母爱之心、满腔的热情、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教育他们;以母爱的温情去感化他们;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们的心灵。有爱心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们要勤于观察留心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发现他们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给予疏导教育。当一些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到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我们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和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困惑,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学生在成长中出错、失败、走弯路的时候,我们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谈心活动,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给孩子们一个释放心理的平台,让他们把心里积郁的情绪都宣泄出来,从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或者利用班级阵地,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进来,把不良的情绪释放到活动中去。

5.心理健康教育及培训的心得体 篇五

大亚湾澳头光亚小学张银花

2013年11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宣教局组织的中小学心里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受益匪浅, 感受颇多。对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

1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使自己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 2

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体实施者。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还要针对学生关键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6.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和学校特别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社会大踏步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资源持续扩展与丰富。如今的青少年正处在最幸福的时代,不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学校学习中都享受着良好的条件。就在这样一个家庭与学校都能给予学生最好资源的时代,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社会中关于学生抑郁、自杀的新闻不断涌现,究竟现在的学生心理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把握时机,对其进行适时的心理危机干预?这次培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两位专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人受益良多。

首先,每个年级,每个班都会存在一些比较令人头疼的学生,那么,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班主任应该怎么做?

河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鉴定委员会专家组专家陈红霞提到一个点:避免选择性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先有主见施加到学生身上,也就是不要紧紧盯着学生身上的缺点,排斥他,埋怨他,而是想办法帮助他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解决办法,但是在与学生沟通实践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偏差。作为老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带入对某人的已有偏见,而是站在帮助他,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关注学生,与其沟通。

其次,面对我们班级里的学生,扪心自问一句:我真的了解他们吗?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有时候因为比较忙,经常会忽视一些孩子的诉求。即便有些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已经很明显,也仅仅是皱起眉头呵斥几句,甚至有时候都没有眼神上的交流,以为我训斥过他,他就会改正,哪怕就老实一会儿。其实,了解学生是很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他的需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才真正有效,老师才有精准的办法去实施。因此,老师们,学会聆听吧!不要再一味的用“说”替代了“听”,好的沟通往往是聆听。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管他是什么样,我们都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控制他,评价他。我们从不会去评价落日是什么样的,我们又何必去评价一个几岁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倾听需要老师发自内心的关注学生,给学生以尊重感。倾听需要技术,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去引导他们说出更多有效的信息。倾听需要共情,需要换位思考,让学生感知到你理解他。

最后,青少年抑郁,压力,自杀等问题虽然在小学生中不如中学生中普遍,但也确实存在。老师应该如何预防?

郑州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刘慧瀛提到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点。当你发现班级里个别学生情绪一直低沉,尤其是内心敏感自卑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增加他“被需要”“被惦记”的频率,让他们发现生活有意义的一面。老师面对问题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忽略了他们身上的优点,找张纸,拿个笔,写出他的几条优点,以爱呵护,坚持发扬他的优点。教师的工作繁琐复杂,但是,爱是不变的准则。

7.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患者, 男34例, 女24例, 年龄22~71岁。慢性肾炎30例, 糖尿病14例, 高血压病4例, 药物肾损害5例, 痛风肾病2例, 梗阻性肾病3例。

2 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健康宣教及促使内瘘成熟等护理, 动静脉瘘管只有1例堵塞, 其余均通畅, 每周血液透析2~3次都能顺利完成。

3 护理及健康教育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 解除思想顾虑, 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长期斗争的信心。详细告知患者内瘘的目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告知患者一些基本的手术方法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积极配合, 坦然面对手术[2,3]。

3.1.2 术前准备

保护好准备造瘘侧手臂的血管, 切勿在此手臂做动静脉穿刺, 并保护好皮肤清洁, 以防术后感染。

3.2 手术后护理

3.2.1 术后观察

密切观察内瘘是否通畅, 可触摸内瘘静脉端血管有无震颤并用听诊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同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内瘘侧手臂肢端血供情况, 吻合口处有无血肿、渗血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4]。

3.2.2 术后早期护理

术后抬高内瘘侧肢至水平以上30°, 卧位, 以利静脉血回流, 减轻肢体肿胀, 敷料包扎不宜过紧。为避免寒冷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 室温保持在20℃~25℃为宜。尽量穿宽袖口内衣, 造瘘侧手臂不能负重、受压, 并严禁在造瘘侧手臂测血压、输液、抽血, 以免内瘘闭塞或出血。

3.2.3 促使内瘘成熟的护理

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尽快使静脉动脉化, 术后1~2周, 如伤口愈合良好, 可用术侧手捏橡皮健身球, 每次10min, 或在动静脉吻合口上方轻轻按压, 间断放开, 也可于拆线后在吻合口以上近心端行湿热敷, 每次20~30min, 促进内瘘扩张, 血液流畅。

3.3 健康宣教

教会患者保持内瘘侧手臂的皮肤清洁、干燥, 以防感染, 并教会患者定时检测内瘘通畅的方法。每日触摸内瘘静脉处有无震颤, 如扪及震颤则表示内瘘通畅, 反之则应马上就医进行处理[5,6]。随着医改力度的加大, 需要血透的患者逐渐增多, 为减少住院费用, 减轻患者痛苦, 加快内瘘成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我们对以往的护理宣教工作进行改革, 重视了患者的健康教育, 形成了指导-合作-共同参与的模式。定期为患者发送宣教手册, 进行小讲课, 出板报, 让老患者为新患者现身说法, 进行健康教育。既为新患者增长了知识, 也提升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通过我们护理宣教模式的改变, 大大减少了内瘘的闭塞及感染。

4 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7]。建立高质量的内瘘与自我护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护理工作者应重视宣教工作。因为患者对内瘘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了解不够, 以及未能按医护人员的健康指导去做, 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说明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环节, 我们在护理工作中, 做到不断将健康宣教内容告知给患者, 让患者了解内瘘对其生命的重要性, 明确如何自我保护可有效延长内瘘的使用期限, 确保血流量和透析质量,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叶朝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294.

[2]李超.心理护理在动静脉内瘘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血压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11, 23 (10) :1982-1983.

[3]何习霞, 章良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0;7 (29) :113-114.

[4]蒋西霞.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的建立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0) :136.

[5]邓雪.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0) :2575-2576.

[6]赵燕.动静脉内瘘术患者术后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4 (2) :1028-1029.

8.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徐成芳

班主任是对学生管理、教育、指导、帮助、爱护的一支特殊队伍。在学校的教育实践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接触,使得班主任有别于一般任课教师的角色,他们负有教育培养好每个学生的责任,他们具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这些是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和优势。在工作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中建立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和睦融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情绪,影响着学生的学业。良好的师生关系会鼓舞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艰苦的学习活动中去,使思维大大活跃起来;消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灰意懒、不思进取,大大降低记忆效率及其学习质量,对学习失去信心。

当然,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是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素养与品质,它是任何大道理都不能代替的。所以班主任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核心力量,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对班干部的培养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实就是培养班级凝聚力和良好学习氛围的过程。班主任通过与班干部的沟通,帮助班干部做好班级工作,在指导的同时,又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调节不良情绪,以支持和信任的态度使班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成为人格健全的学生。

我校一位班主任,采用了“班长信箱”的方式培养班长,通过文字交流的形式,使班长在沟通中不断获得进步,最终成为有号召力的、学生信得过的干部。

当这位班长最初在“信箱”里表现出面对一盘散沙的班级感到无能为力时,班主任及时指导她思考班级凝聚力的对策;当班长面对班中一些不良风气显得手足无措时,班主任鼓励她坚持原则、敢于管理;当班长自感工作不到家而深感愧疚时,班主任立即给予她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她在班级中的威信;当班长对班主任提出中肯意见和真诚关心时,班主任又虚心接受,勇于自省,为学生干部树立了一个榜样;当班长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时,班主任也真心地为她高兴……就这样,既有了一个班长的成长,又有了一个班级的进步。

三、主题班会中的心理辅导

当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共同的认识和相似的情绪反应时,班主任的几句大道理很难改变班级心理场的特别氛围,在班集体中形成的无形心理力量也只有在班级的活动中去改变它的方向和性质,才能使它产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的心理力量。班级主题班会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辅导工作的需要。

主题班会是一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它可以运用游戏式主题活动、问题式主题活动、实践式主题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体验中得到自省。

一位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头一次带高三年级,她的开朗爽直却遭遇了难缠难解的高三情绪,学生们处在文科班,面对一直上不去的数学成绩和其他班教师和同学的议论,信心受挫、自尊受损,被轻视、被抛弃的负面情绪弥漫在班级的心理空间,许多人自怨自艾、自卑自怜,学习热情一落千丈。为此班主任设计了一个颇具匠心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的大部分时间里,她让学生演小品,在小品中演他们自己,在感受自己的同时,体验教师、家长和其他同学的感受。在笑声中他们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们在这种充分的自我体验中敞开了理性的大门,使得班主任在最后一分钟里的总结声声入耳、句句在心:鹰有时会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不会飞得比鹰高。要做一个志存高远的自强者,首先必须要相信自己,站直了,别趴下!她的旁征博引和鼓励的话语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掌声。

四、对个别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和转介

班主任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个别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偏差的学生。班主任在工作中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后,首先应以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然后再对学生的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如果情况复杂,可请心理教师协助诊断,而后,与家长一起制订对学生的干预方案,在干预实施中不断调节干预方案,直至学生出现明显的行为改变。如果学生不愿班主任干预或学生的问题已超出了教师的辅导范围,可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医生或相关心理咨询机构。

9.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材料 篇九

班主任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技巧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渐强调全程性、全员性。班主任要看到自己在心理辅导中的优势,消除畏难情绪,勇敢地担任起学生的心育工作。同时,班主任如果在学生心理辅导中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尽管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越来越讲求生命品质,全面的健康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还仍有许多人对于心理上的健康不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讳疾忌医的情况。我们讲正确的意识是正确行为的前提。做班主任更是应该主动消除错误观念,树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意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名人都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心理疾病。

2、要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成天与天性调皮的学生在一起,如果缺少职业热情,那就很难想象能把教育工作做好。现在有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后的5-7年,不可避免会出现所谓的职业倦忌。原先对工作的那份热情与喜爱逐渐消退。如何始终保持高涨的职业热情,这不仅是学校领导要考虑的事,而且也是教师本人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其中根本的一条,还是要不断学习钻研,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取得专业成长,增强职业效能感。有了对学生的一颗爱心,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会显得自然而生动,其效果也会事半而功倍。心理辅导就是爱的慈善事业。伟大的文学家冰心讲:“有爱就有一切。”缺少爱的力量,工作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痛苦,对学生而言可能就是一种折磨。

3、要克服角色冲突。

心理学对角色的定义是指不同的角色所蕴含的行为规范与要求。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辅导老师等都有自己的行为要求与角色定位。当要求一个人同时扮演好几种不同的角色,就不可避免会存在角色冲突,也就是所谓的行为规范矛盾。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就往往会出现冲突,“职业病”一词也由此而来。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老师角色定位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容易造成角色冲突。班主任要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自我意识强烈、个性突出的学生,少一些指责命令,多一些沟通交流;少一些批评教育,多一些民主平等;少一些上纲上线,多一点温情理解。

4、要正确把握好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人与人是有一定安全的心理距离的。心理学家常常用人与人之间的身体距离来衡量心理的距离。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往往是高高在上。如果班上的学生看到你就远远地避开,那么就可以认为你与学生心理相距甚远。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就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缩小师生的心理距离。

5、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咨询技术 要注意倾听。心理咨询基本的技术之一就是要学会倾听。真正的心理辅导应该是以倾听为其基本特征的,可分成“外在表现上的倾听”和“心理上的倾听”两种。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心理健康的客观保证。学生的心理困扰如果能得到社会系统的及时支持,那么心理问题就能得到宣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不分青红皂白,猛灌大道理的做法。当与学生的咨询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班主任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心里话。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谈话内容,更不要动不动就进行是非评价。有时候学生仅仅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不需要你给他提出什么具体的建议。你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听,让来访学生感受到你的理解支持,从你的理解和支持中他会激发前进的力量。

要学会共情。共情即同感,又称“同理心”。它是指辅导教师要放下主观的态度和认识,设身处地去感受来访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当事人的是非得失。辅导目的:要让对方走出情绪的阴影,启发他学会自己思考分析问题,寻找自我解脱的良策。这也是我们平时讲的心理换位。使用“同感”,即“自他相换”,“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这有利于学生表达出更真实的内在感受,有利于发现学生更内在更全面的矛盾。班主任的“同感”,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觉。很多时候,仅凭建立起良好的“同感”基础,不少心理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要接纳学生。班主任教师要无条件地接受你的学生。要具备有教无类的思想,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是可教育好的,要相信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与空间的,要对教育充满无限的信心与希望。使用接纳技巧,其目的在于使来访学生感到双方谈话无所顾忌,因而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心底里的话。辅导教师要让学生能充分表达并接纳其表达,包含了以下三项基本技巧: ⑴姿态亲和;⑵语调变化; ⑶适当回应。

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与平衡。班主任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七情六欲。当我们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那么又有谁来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讲助人自助。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咨询最终的目的是要帮助来访者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二是心理辅导教师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得到维护,自已的专业也应该得到成长,自己的生活品质也应该得到提升。因为我们在接受学生的咨询时,接受的大多是负面的信息。这些负面的信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威胁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学会自我摆脱心理烦恼与心理平衡,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建议班主任在自己咨询工作结束之后,要从事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如听听音乐、参加文体活动、写咨询笔记等,让负面情绪心理充分宣泄释放出来,而后再迈着轻松的步伐回家或投入新的工作之中。

6、班主任教师应当学习并掌握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它可以为健康正常的人提供一种促进自身人格成长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因为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独特之处和突出的效果,在国外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已经得到普及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企业管理、军队训练、心理治疗等领域。

10.班主任心理培训心得 篇十

一、把最大的烦恼变成最大的乐趣。

张久祥教授以“把最大的烦恼变成最大的乐趣”的主题报告,结合了自己多年心理健康咨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典型案例分别从“什么是烦恼”“烦恼一定是还的吗?”,几个方面分析,如何把烦恼变成乐趣。

二、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

郑学志老师的“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专题报告,详细的介绍了班主任应如何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必需条件。就班主任如何与家长联系沟通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服务意识

2、有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识

3、与家长联系沟通要有理性的意识

4、与学生交往时应多考虑家长所处的困难,多提管理孩子的建通过专题报告,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想法。

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感受之三: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感受之五:这次培训帮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学习,不及时充电,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就将被时代所淘汰。

11.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一

一、要洞悉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经过长期观察,我认为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傲心理

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父母宠爱,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往往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自己是周围人的主宰,所以操纵欲、支配欲极强,喜欢发号施令。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要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

(二) 好胜心理

现阶段的学生往往好胜心极强,听不得反对意见,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凡事总要比个低,论个输赢,从不让人、容人。

(三)嫉妒心理

现阶段的学生往往嫉妒心理强,他们或把抱怨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别人,或千方百计把跑在前面的人拉下来,以保持与自己同步,或甩在自己的后面。过分的嫉妒心常使学生的性格变得古怪起来,如抑郁多疑、神经过敏、自暴自弃、推卸责任等。

(四)依赖心理

现阶段的学生依赖心理也很强。因为父母的宠爱,教师的过分关心,往往导致学生缺乏锻炼,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差,凡事都依赖父母和教师,有的学生甚至还不会洗衣服。

(五)脆弱心理

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和压力,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不知如何迎接困难和挫折的挑战,因而变得萎靡不振。

(六)青春期综合症

表现为:某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从某个时候起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打不起精神上课;此外还有青春期的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的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要学会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具体做法如下:

(1)工作中要多问,特别是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打算不能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等。

(2)要经常询问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情况,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和家庭等。

(3)要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每位同学各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思动态和存在问题。

(4)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一些会伤害学生情感的话题,例如家庭的变故,学生的一些缺陷等,触及时应慎之又慎。

(5)要接受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的,而是正常的表现。学生在青春期间出现的很多问题,不能也不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暴光”。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三、要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迈进。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时,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爱不是溺爱,爱护学生是老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所以关心爱护学生是我们做老师的天职。溺爱是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轻易放手。溺爱会使学生产生高傲、依赖等不良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应是爱护而不是溺爱。

四、要学会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喜欢他,也不能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讨厌他,而因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在你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学生也会发生变化。即使我们不能把他们培养成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另外我们作为教师的还要学会面带微笑地去面对学生,不管是谁,哪怕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也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是愤怒或冲动的学生的表达。学生在自由表达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还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引起班主任的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另外教师在与差生的交往中,脸上常三分笑,就能使学生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

12.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二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8年6月~2010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产妇102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7.4±5.3)岁;孕周36.8~41.3周,平均(38.5±1.7)周;初产妇84例,经产妇18例;自然分娩57例,剖宫产45例。选择既往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且只接受传统的健康教育的产妇85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7±4.8)岁;孕周37.1~40.8周,平均(38.4±1.7)周。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次、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1.2健康教育及护理对策

1.2.1心理护理产后增加巡视频率,指导督促患者排尿,避免因膀胱膨胀过度丧失收缩功能,从而引起尿潴留的发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生活便会出现严重不便,医护人员需耐心说明,及时安慰。并采用诱导排尿法,在适宜的周围环境中,采取合理的体位,创造条件反射以诱导排尿,同时可应用物理疗法促进排尿。(1)指压排尿法:指压“利尿穴”,此法甚至能够有助于顽固性尿潴留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的缓慢恢复;(2)热敷下腹,并每隔10 min后按摩膀胱;(3)低压灌肠。

1.2.2药物疗法(1)肌注新斯的明或氨甲酰胆碱,发挥药物抗胆碱酯酶效能,促进膀胱平滑肌收缩功能恢复;(2)经尿道口注入2%利卡因,促进神经反射调节功能的恢复,缓解消除尿潴留;(3)肛门注入开塞露2支,消除功能性尿潴留。

1.2.3引流尿液引流导尿并发症较多,易造成尿路感染或组织损伤,在经上述治疗及护理方法无效时,则需行导尿术引流尿液,以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并加用抗生素,30 min内快速滴注后,拔除尿管,出现尿意即排尿。

1.2.4术后个体化训练和护理产后第6 h开始,卧位状态行尿道、肛门括约肌舒张及收缩训练,≥5 min/次,依患者实际情况,逐渐适当增加训练次数及训练时间。术后一个星期即夹尿管,有尿意即打开尿管,如无尿意则放尿频率为2~3 h/次,拔管前与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并予NaHC03约250 ml,青霉素16万单位膀胱灌洗,温度维持36℃~39℃。1.3观察指标第一次排尿出现在产后6 h,认为出现尿潴留,统计两组产妇尿潴留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统计,产妇排尿出现的时间按照时间段分<2、2~4、4~6、>6 h,观察组的排尿出现情况与对应时间段分别为11例(10.8%)、63例(61.8%)、24例(23.5%)、4例(3.9%),均较对照组的产后排尿时间有所缩短(P<0.05),对照组尿潴留的发生率15.3%,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妇在产后出现的一过性排尿功能障碍,导致部分尿液或者全部不能自主的从尿道排出体外,这种情况在临床中非常多见,尤其好发于初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不利于产妇的恢复,可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3]。健康教育能够为产后尿潴留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而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综合患者的每一诊断进行对应的常规护理,可指导当班护理或责任护士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完成护理工作,有效缩短尿潴留发生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本组研究中,通过对产后妇女实施健康教育,降低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同时对于早期合并尿潴留症状的产妇积极进行护理干预,使产妇对产后及时排尿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消除了产前、产后的各种顾虑和紧张情绪,使产妇能主动的参与到恢复过程,使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尿潴留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产后尿潴留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02例,均实施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并与既往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传统的健康教育的85例分娩孕妇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2 h、2~4 h、4~6 h、>6 h排尿比例情况分别为11例(10.8%)、63例(61.8%)、24例(23.5%)、4例(3.9%),较对照组显著缩短,观察组的尿潴留的发生率3.9%,明显低于对照组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尿潴留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可有效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率。

关键词:产后尿潴留,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张正华,高居中.实施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意义和方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513-515.

[2]覃桂荣,雪丽霜,刘素娥,等.情景教学模式在母婴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10,7:581-582.

13.班主任心理培训学习心得 篇十三

学习

邢 电 岩 2011-4-17

为期五天的金乡学习结束了,首先是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应该说,对于学校每次给予我的学习机会,我都是带着一种感激而又略带负担的一种心情去学习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而所谓的负担就是考虑着如何把每次学习的经验有效的去指导我今后的工作,并见成效。这次培训是面向济宁市中小学教师就心理咨询方面进行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学生工作,仅仅依靠满腔的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讲究学生工作的艺术,原先的的对于所提出的讲究工作的艺术,仅仅是感性的认识,确切的说仅仅只是一种认识而已,而现在,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这种管理的艺术可以具体附载到研究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上。较上次济宁培训,在这次学习中,我感受的最大区别是,这次培训我有了自己的教学经历,专家老师提到的案例感到非常的熟悉,近,因此,我的学习兴趣是很高的,感受也是很深刻的,具体为:

一、不要过多的、过早的给孩子贴标签。

某个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不认真、差生……”家长、老师往往就给孩子贴上某种印象标签,学生长期就认同了,达不到转化教育学生的目的,相反的,我们应该是去赞赏他,激励他,正面引导,塑造孩子的积极观念,消除消极观念,在孩子来说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不能恶语批评嘲笑孩子。孩子是夸大的,表扬大的。对于问题学生,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

二、老师、家长要学会倾听,处理学生问题不能简单粗暴。

1、全神贯注地听;

2、不仅用耳听,也要用心听;

3、要有所分析的去听。

教育孩子要善于等待,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百千次的呵斥责骂,不如一丝的情感触动。

三、“早恋”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专家指出,就这个问题,对初中生、高中生的教育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初中生的教育,还是不要过早的介入“早恋”的概念,可以说不要交往过密。这里的交往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交往。一般采用疏导、淡化,冷处理的方法:出现苗头后,在教育过程中,除了道理说服外,可引导他们去找对方的缺点,这一点也往往是最奏效的。与家长交流此问题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就会全推给你。且大部分家长在得知孩子有这方面的倾向后,往往不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懂得语言的迂回,而是直接质问孩子,所以说,作为老师不能捕风捉影,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要和家长去说,否则,将会人为地与学生之间制造鸿沟,这样的的话,孩子对老师的反感是加倍的,另外,不要在班会上说这个问题,要私下交流。

四、网瘾

家长要控制孩子看电视,上网时间,要让孩子不玩、少玩电脑,首先家长不能玩,至少不应该让孩子看见,这让我想到我班李明聪,一个迷恋于网络的孩子,正是得益于他有一位“以身示范”的爸爸(迷恋于网络游戏)。

要更好的做好育人工作,一方面要求我们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我们更高的要求是及早发现苗头,预防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了解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以便对症下药。专家就此对我们支招: 如何辨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普通方法

(一)现在与过去精神状态比;

(二)本人与他人比;(三)是否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

(四)是否符合客观现实;(五)是否有不可理喻的行为;(六)他的精神活动是否协调统一。专业识别方法: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的原则

作了以下阐释:

处理学生问题不能偏听(幻听、幻嗅、幻视)

学生提出“换位”要具体了解原因,不能偏听。联系到我工作中类似的“kd换位事件”,作了反思。

(二)心理活动(认知、情感、意志、品质)内在统一性的原则。

(三)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核心家庭”培养孩子(即爸妈亲自培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家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孩子要学着理解父母,要有方法,用具体的事例去感化孩子。为期五天的培训,几位专家老师的精彩报告,在传授我们做好工作的真经的同时,透漏着对于我们教师自己的人性化的关怀,要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家庭。老师要学会生活,学会料理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方面:

如何经营婚姻,教育孩子(具体到对孩子的一言一行)

家庭中婚姻是双方共同经营的(双方都要下厨房,都要有油烟味)家庭幸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孩子有好的表现是否就要奖赏(偶尔奖赏,让优秀变成习惯)尊重孩子的性别(男孩要当男孩养,女孩要当女孩养)

婆媳关系(学会“演戏”,女士更重感情,一旦没有感情,就特别没感情)

“育儿秘诀”——每天熄灯后做心理暗示 入幼儿园——“渐进法”,从亲和力方面入手。教育孩子——在吃饭时讲别人孩子的故事。亲人无理可讲,只有情。

最后,济宁医学院杨秀英主任给我们老师提出了几点忠告:

1、一定要把自己定好位,自己就是老师,不是家长。譬如有的家长说,把学生交给您,打也行,骂也行,作为老师,千万不能这样认为,千万不能越权,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2、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少批评。

3、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不要在其他人面前批评孩子,给家长说话要注意,要婉转,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人为地与学生制造鸿沟。

4、教育要用语言,不要用肢体语言,更不能暴力及暴力语言(讽刺、挖苦),对异性学生不要用肢体语言,孩子们都很敏感。

5、要一视同仁,不要偏心,自找麻烦。

6、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去,要学会恰当的发泄。

7、注意老师的仪表,为人师表。

8、注重学生中榜样的作用,他们的感染力、影响力超过我们。

9、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化为素质教育。

14.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20xx年10月26—27日,于xx市xx宾馆参加xx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这是我加入心理健康教师这支队伍后第一次参加的省组织的专业培训。抱着向各位前辈和专家学习的态度,我认真地参与了这次培训。

在26日上午的专题报告中,符x老师提到:教育就是把孩子培养更像他们的人,而不是更像我们的人。这让身兼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我茅塞顿开。符老师在培训中提到的雷夫的教育方法,更值得让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去尝试和实践,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种成长。下午是在海经院参加箱庭体验,我们也犹如学生一样,怀着激动和欢喜的心情参与其中,无论是对箱庭室内的布置,还是对沙具,我们充满好奇。箱庭的体验,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成长。为了顾全大局,我们有所舍弃;虽然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为了顾及他人,为大家着想,我们学会了忍痛割爱……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间互相包容、尊重、配合,最终完成了我们共同的家园。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我们无法改变生活,要学会适应生活。”也像另一位老师说的:“箱庭体验,我们痛并快乐着。”

27日,李xx教授给我们分享了表达性艺术疗法的后现代运用的案例。李教授开场给我们的四句话让我本人受益颇深:一个人做任何工作都是利己的;咨询师本身的魅力就是最好的咨询技术;再好的技术都比不上情感;说话者的本意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话者的感受。这四句话对于刚刚走上工作的岗位的我来说就好像是灯塔,这是以后道路上的方向。在一天的分享中,李教授跟我们一起分享了许多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方法,比如,音乐疗法、歌舞疗法、绘画疗法、沙盘疗法等。在分享的过程也给我们展现了绘画疗法的魅力,在绘画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显性信息,还可以了解到隐形信息,这引起了我们每个人极大的兴趣。经验丰富的李教授还提醒我们心理健康老师应该注意: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就是陪伴者,倾听者;心理咨询师不可以为来访者做诊断。这些对于我们这些不够专业又经验不足的人来说是一种提醒。

15.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糖尿病的患者78例, 男40例, 女38例, 年龄在62~86岁, 平均年龄 (72.6±3.2) 岁, 体质量指数BMI在 (21.6±1.6) kg/m², 均符合1999年WHO所颁布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 查血Hb A1c在8.5%或以上, 空腹血糖在8.0mmol/L或以上, 皆排除合并有急慢性病并发症及其应激的状态,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有39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关于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出院后随访一年内按时服药率、有氧运动坚持率、饮食控制率;并对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及出院后12个月空腹血糖监测值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各方面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 (1) 糖尿病基础知识的教育: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 针对性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包括形象教育、文字教育、口头教育、面对面示教及电教化教育等, 还可以借助电视集中患者上课共同学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学习, 并与其他患者进行知识交流, 介绍关于流行病学病因、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并发症的治疗等内容。 (2) 糖尿病饮食教育:为患者介绍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 治疗目的等, 其饮食原则应为尽量使用植物油, 多食粗米、蔬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控制主食量, 少食含糖量高的水果及食物;同时指导患者学会自行依据自身的体质量、运动量、性别及身高数据, 进行饮食量的计算, 三餐的热量分配可依据1/3、1/3、1/3或者1/5、2/5、2/5进行饮食习惯的选择[1], 但具体需要按照血糖水平的变化进行调整。 (3) 运动指导教育:指导患者合理、科学地选择运动的种类、方法、运动量、时间等, 以运动后无感觉劳累作为原则, 一般建议在餐后进行运动, 此时血糖水平较高, 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 若运动中有不适, 应立即停止。 (4) 用药指导教育:糖尿病患者用药应首选为不良反应轻的药物, 使用无效时再改用其它降糖药物治疗,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 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进行药量的调整, 待治疗满意后继续进行维持治疗, 患者必须严格遵照医师的指导用药, 不可随意滥用。 (5) 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的教育:指导患者实行自我血糖监测,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可使用血糖仪, 随时随地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一般1天内进行4次, 3次餐后2h血糖和1次空腹血糖的检测。 (6) 出院健康教育:嘱咐患者出院后应注意生活规律、严格执行饮食治疗方案、坚持运动锻炼、戒烟酒、注意个人卫生等, 并指导预防各种感染, 定期回院复诊并监测血压、心率、体质量、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水平, 合理调整饮食及治疗方案, 必要时随时回院就诊。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 出院后随访一年内按时服药率, 有氧运动坚持率、饮食控制率的数据使用卡方软件V1.61版本进行统计, 期间数据使用X²检验进行比较, 计量单位以%表示;本组空腹血糖监测值的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统计, 期间数据使用t检验, 计量单位以表示,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关于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出院后随访一年内按时服药率、有氧运动坚持率、饮食控制率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及出院后12个月空腹血糖监测值明显对比入院时降低, 且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下降的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中统计发现,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护理后患者关于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出院后随访一年内按时服药率、有氧运动坚持率、饮食控制率均与常规护理组明显得到改善, 且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及出院后12个月空腹血糖监测值明显对比常规护理组要降低, 控制良好。护理体会如下: (1) 糖尿病基础知识的教育:通过对患者进行扫盲式和针对性的糖尿病知识宣教, 加强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 了解坚持治疗的重要性, 并通过相互交流及家属的支持, 为患者树立起治愈的信心, 有利于医护行为的进行; (2) 糖尿病饮食教育:鼓励患者以合理的饮食使体质量减轻, 预防低血糖, 控制血糖, 从而改善高血压与脂代谢紊乱, 了解到实施饮食控制是治疗及控制糖尿病的基础, 直接与糖尿病的病程进展有密切关系,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控制血糖, 使胰岛细胞的负担减轻, 有研究中指出[2], 部分患者可通过良好的饮食治疗后, 血糖水平能够基本或者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 (3) 运动指导教育:通过指导患者适当的运动能够有助于使自体的胰岛素分泌增加, 促全身代谢, 协助控制血糖;但需要注意的是维持好固定的运动量、降糖药量、饮食量, 预防发生低血糖, 临床实践表明[3], 通过严格的体育锻炼及饮食控制能够有效降血糖维持在正常的范围, 同时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与压力。 (4) 用药指导及血糖自我监测教育:有助于患者掌握病情, 医师进行药物调整, 和实时进行饮食控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出院指导:引起患者对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运动习惯等重视, 同时提高患者对于各种并发症及不适症状的警惕, 及时回院复诊, 对于控制病情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能够显著能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并良好控制血糖水平, 提高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知, 促使患者坚持运动, 提高服药依从性,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和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糖尿病的患者78例, 按照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有39例, 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关于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出院后随访一年内按时服药率、有氧运动坚持率、饮食控制率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能够显著能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并良好控制血糖水平。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护理,空腹血糖,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郭春玲.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7B) :157-158.

[2]余香梅.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研究, 2008, 18 (3B) :490.

上一篇:课题成果鉴定下一篇:餐饮部安全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