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白鲸的宗教意义

2024-09-20

解读白鲸的宗教意义(精选3篇)

1.解读白鲸的宗教意义 篇一

关键词:海洋文学,生态批评,白鲸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来说, 海洋文学相对于陆地文学而产生, 它通常以海洋为题材, 主题与海洋密切相关, 并受海洋特征支撑 (龙夫, 2004) 。海洋文学从起源至今先后经历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三个阶段 (杨中举, 2004) 。即海洋文学作品内容由早期对海洋原生态景观的描写转到海洋象征寓意和生态思想的表现;作者在作品中对海洋的态度也由对立, 征服转为朋友, 伙伴, 赋予海洋更多的人性品格和象征寓意;海洋文学的体裁也由最初的冒险故事, 游记和小说, 发展到诗歌, 散文, 影视文学作品等多样的表现形式。生态伦理批评的概念起源于美国, 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讨论的热潮, 生态伦理批评成为文学批评的新课题 (杨中举, 2004) 。而海洋作为生命的起源地, 与文化, 文学的生成密切相关。20世纪中期, 海洋生态危机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 生态理论批评的视野因而拓宽。因而现代海洋文学肩负的另一个课题是重新认识围绕海洋的生态问题。

麦尔维尔的《白鲸》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海上史诗”, 向人们展示了人和鲸在海洋上的追逐和较量, 探讨和诠释了当时生态背景下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问题。麦尔维尔笔下既将捕鲸业推崇到最为高尚的职业, 又把鲸鱼作为大自然的奇迹而礼赞备至。从中可以看出麦尔维尔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享受征服自然的乐趣, 另一方面又向往回归自然。

在《白鲸》中海洋被赋予无限的生机, 无穷的活力以及无尽的魅力。平静的海面引人遐想, 汹涌的海面又别有一番情趣:“海上的波涛像银轴般滚滚而过, 弥漫着一种不是凄凉而是银白色的静穆;而搅浊了的青白色的海面……使周遭的天空也突然沸腾骚动起来, 仿佛天空搁在一块炽热的烙铁上 (赫尔曼·麦尔维尔, 1982:325) 。”无论是静穆平和的白天, 还是狂风暴雨的夜晚, 海洋一样令人神往、着迷。在这里, 海天融为一体。海洋不再是纯粹的自然, 它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蕴。海洋为思想者提供了沉思的契机。作者开篇通过以实玛利指出“沉思和水是始终结合在一起的 (赫尔曼。麦尔维尔, 1982:3) 。”以实玛利眼中的海洋, 是一种近乎野性的海洋, 在这种令人激情昂扬的海洋上航行, 可以摆脱陆地的束缚, 获得无拘无束的自由, 重新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白鲸》作为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 以以实玛利的口吻讲述了亚哈船长带领“裴廓德号”上的所有船员捕杀白鲸“莫比迪克”的故事。

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 国力日趋强盛的时期, 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人类活动的版图也从陆地进一步扩展到了海洋。捕鲸业正是当时的一大支柱产业。鲸油用途广泛, 在照明, 制索, 炼钢等行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 面对无边无际的荒蛮土地, 必须依靠自我的力量, 应对可能遇到的任何麻烦, 并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所以, 自我在美国人心目是神圣的, 强烈的自我意识便是美国人的特征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亚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他在一次征程中不幸被莫比迪克咬断了一条腿, 从此怀着狂热的复仇心理, 一心要抓捕白鲸。白鲸在他的眼里不仅仅是肉体的敌人, 也是精神的宿敌。偏执的复仇心理使亚哈踏上了为期三年的捕鲸之旅, 也开始了对自然的破坏之旅。而他对“裴廓德号”所有船员思想和意志的控制, 也体现他强烈的个人中心主义伦理观 (周海燕, 杨正和, 2006) 。亚哈的全部思想和行动都以捕获白鲸为目标, 其他人只是他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然而当他与白鲸进行最后的生死搏斗时, 最终两败俱伤。白鲸的盛怒, 是自然对人类自负和贪婪的回应。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从生态批评的观点看, “裴廓德号”的悲剧是生态伦理的悲剧, 人类无视自然生命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

如果说亚哈的行动带有戏剧般的疯狂性, 那么以实玛利的冥想则具备温和的亲和力。亚哈将自然视为人的对立面, 与此展开殊死搏斗;以实马利则将这种关系视为和谐统一的境界。以实玛利作为故事的讲述者, 又是故事的参与者。他讲述了在经历海上探险过程中认识大海, 认识人生, 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 最终成熟起来的故事。“裴廓德号”倾覆之后, 只有他一人幸存, 可以视为作者刻意的安排。也因为他和自然的关系最为亲密。在文中的第一章节, 以实玛利认为大海是他“消愁解闷, 调节血液循环的一种方式” (赫尔曼·麦尔维尔, 1982:1) 。而在鲸类学这一章节, 他又详细的说明了鲸鱼的主要种类, 表达了对鲸鱼的喜爱之情。鲸鱼和大海都是自然的象征, 以实玛利对鲸鱼的接受、欣赏表明了他对自然的理解和宽容。正是以实玛利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使他逃脱了厄运。而他驾驶小舟渐渐靠岸也表明人类的文明给自然带来危机的同时, 人们又渴望回归自然, 重新走向大海的理想。

作为亚哈的对立面白鲸莫比迪克一出现便被赋予神秘色彩。在麦尔维尔眼里, 白鲸属于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自然奇迹。白鲸不仅是神圣的, 而且是不朽的。“那团乳白体, 被水平线上那个闪耀的太阳一照, 直像是一片亮晶晶的乳色玻璃, 在早晨的湛蓝的海里闪闪发光” (赫尔曼·麦尔维尔, 1982:362) 。白鲸的白色, 白鲸的身姿, 白鲸的力量都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魔力, 一如自然本身。麦尔维尔在赞美白鲸的神秘、威严、纯洁的时候同时又给捕鲸业披上高尚的面纱。他在《白鲸》中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 不是流露出自我冲突和困惑的态度。一方面他向往回归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又陶醉在征服自然的快感中。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 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王诺, 2003:11) 。在地球的生态环境中人类并非中心, 白鲸同样拥有生存的权利, 因为海洋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源泉。在亚哈的身上我们看到人类征服自然的一面, 同时又告诫我们对自然的破环必然导致毁灭。而在以实玛利和白鲸的情感中, 我们又体会到了“敬畏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只有当人认为生命, 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 他才是伦理的 (钟燕, 2005) 。亚哈的悲剧给人类一个深刻的教训: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不是自然的中心;人必须承认自然的权利, 尊重自然规律, 必须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尺度来衡量自己和万物。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获得永生。

参考文献

[1]程虹.2006.自然是精神之象征.《文景》, 第2期

[2]赫尔曼·麦尔维尔.1982.《白鲸—莫比迪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龙夫.2004.回归大海的倾诉:海明威文集日本学者论海洋文学的发展.海洋世界, 第7期.

[4]王诺.2003.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杨中举.2004.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和生态主义---美国海洋文学述略.《译林》, 第6期.

[6]钟燕.2005.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J].国外文学, 第三期.

2.《白鲸》中的“亲密恐惧症”解读 篇二

关键词:精神分析;亲密恐惧症;梦境;精神病患者;感情倾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白鲸》被称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散文体史诗”。笔者将用精神批判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伊斯梅尔和亚哈。笔者认为,两者是梅尔维尔的心里映射。

小说伊始,伊斯梅尔说道:每当他在岸上情绪低落时,就希望去大海闯荡,这是“驱除肝火,调剂血液循环的最好办法。”他呈现出的是一种“对生活冷漠处之、游遍八方”的游子形象。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会变得忧郁,所以必须四处游走。

此时的伊斯梅尔是受到了“亲密恐惧症”的困扰。作为一防御机制,“亲密恐惧症”通过让人与可能想起创伤的人或物保持情感上的距离,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伊斯梅尔说道 “每当我变得忧郁,每当我发现自己的灵魂被潮湿、阴雨的十一月占据”。显然,此时他的防御体制已暂时垮掉了,而焦虑向我们透露了困扰他的核心问题-亲密恐惧,一些他压制在无意识里的痛苦回忆正在渐渐被唤醒。为了避免重温过去,就必须逃离当前的环境,而“驱除肝火,调剂血液”的最好办法是换一个环境。但可以预见,在大海漂泊之后的伊斯梅尔也会焦虑,抱怨海上生活的枯燥。并希望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适时浮现的焦虑使他能及时地转换生活方式,防止对某事物过分亲近。

伊斯梅尔和魁魁格的关系也印证了其亲密恐惧症的存在。魁魁格象征了伊斯梅尔所追求的目标——情感的与世隔绝。小说对魁魁格的描述和伊斯梅尔对其偶像化是很好的证明。

魁魁格的出场描述就给予了读者一种与众不同、异国风情的味道。房东描述道:“一般来说,他早睡早起,但今天晚上他出去卖——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晚了还没回来,除非他还没有售掉他的脑袋。”他的外形也是与众不同。伊斯梅尔写道:“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紫黑中带着一丝黄,脸上还印着一块块的黑色方格。”他的来历则更加异国风情。“他来自罗克伍克岛,一个在西南方十分遥远的岛屿,在地图上找不到它的位置……他的父亲是一个高等长官,一个国王;他的叔叔是一个高级传教士;在母亲那边,他有一个姨媽是一个无敌武士的妻子;他的身体里流淌着皇家的血液,虽然被骨子里的食人倾向给玷污了。”

此外小说中多次正面提及了他的真诚厚实,他的无与伦比的叉鱼技术,他的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在不惜言辞地赞美的同时,伊斯梅尔也向读者透露出他偶像化魁魁格的事实。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伊斯梅尔看到的只是来自虚无缥缈的国度的无瑕偶像。

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亚哈也深受“亲密恐惧症”影响。

亚哈的名字来源于《旧约.列主记》中的以色列王亚哈。以君是一位傲慢、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国王。亚哈在小说中一出场,就给人一种神秘莫测、高高在上的感觉。梅尔维尔为了亚哈的出场可谓是做足了铺垫,将亚哈描述成“老雷电”的“预言家”,以及许多关于亚哈的谣言,都加深了亚哈的神秘感。直到小说的都二十八章亚哈才真正地完成了他的小说首秀。随后读者了解了亚哈的更多特点。他时常将自己一个人关在船舱里,不喜欢与船员交流,对船员表现出了绝对的控制欲,就连吃饭时,也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事实上, 他这样刻意地突出与他人的距离感恰恰说明了他对亲密的恐惧。

此外,小说中提到,亚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他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航海。换言之,他牺牲了家庭幸福,换来了事业的成功。这也恰恰透露了他的亲密恐惧症。亚哈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使自己无法与家人有更多时间在一起。正好就能使自己与家人保持一定距离,产生亲密感,从而也就避免了会重温心灵旧伤的可能性。

亚哈受亲密恐惧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对人与人的交流达到了深恶痛绝的态度。但可悲的是他却又不得不接受自己同类的帮助。当亚哈羞愧地发现自己竟要依赖一个木匠给他重做假肢时,抱怨道:“啊,生命啊!看我.——一个如神般骄傲的人却要依靠一个傻子为我制作的假肢站立。”

弗洛伊德在《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中说道:“作家在创作中,会把情感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他还会将情感倾注到为数众多的不同人物身上。”a

笔者认为,小说中伊斯梅尔和亚哈,恰恰是梅尔维尔的心理映射。

梅尔维尔,1819——1891,出生贵族家庭,其家境在祖父那一代都十分良好。但其父阿兰在商场失意,到梅尔维尔时,家境已十分贫穷,甚至连房租都无法支付,因此,梅尔维尔一家疲于奔波。由于房东时常会因为他们欠账太久失去耐心,因此搬家时常十分匆忙。有一次,“梅尔维尔和他的父亲在深夜从曼哈顿的租房中逃跑去了位于奥尔班尼祖父的家中。”

这一童年的不快经历影响了梅尔维尔的创作。伊斯梅尔的名字,在圣经中表示“被遗弃者”。作者的这一命名,显然暗示幼年的无归属感。而伊斯梅尔和亚哈在小说中的举动,也透露着作者的童年阴影。亲密恐惧症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压制着梅尔维尔的创伤。而作者也借助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无意识中也倾泻了自己的痛苦经历。而正是这一点,使得小说具有了超越艺术之外的心理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赫尔曼.梅尔维尔: 《白鲸》,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大卫.洛奇.20世纪文学批判,纽约:郎曼出版社,1972。

[3]约翰.费林:《剑桥伴侣系列—赫尔曼.梅尔维尔》 ,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

3.志愿填报之宗教学专业解读 篇三

宗教学

开设课程:

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宗教学导论、佛教史、道教史、基督教史、伊斯兰教史、民间宗教研究、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问题社会调查与方法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宗教问题社会调查,一般安排6周左右。

 专业介绍:

本专业属于国家教育部2012年9月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基本专业,同时也属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专业代码为010103K。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较全面的宗教学知识,了解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熟悉我国宗教法规和政策,能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宗教事务管理、理论宣传、政策调研等工作的宗教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宗教学的基本理论,较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我国的宗教法规和政策,接受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社会调研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宗教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关于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知识;

2、掌握现代宗教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了解世界宗教的发展动态和宗教研究的前沿问题;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4、了解我国的宗教法规和政策;

5、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哲学。

核心课程: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宗教学导论、佛教史、道教史、基督教史、伊斯兰教史、民间宗教研究、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问题社会调查与方法、宗教学原著选读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宗教问题社会调查,一般安排6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哲学学士。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学友评论:

1.很历史古韵的一门学科

2.宗教局,统战部研究所,或者当老师。本科不行就读研。如果开悟了,就成仙成佛吧。哈哈哈哈!考研的话,学校的平台效应很重要,自由的学术氛围也很重要。

3.宗教学使历史文化的产物,我很喜欢这门学科.4.如果学的好,是人才,佛学院直接留用。如果是佛教的话,进修佛学院。佛学院分为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佛学院和佛学研究院,一般佛学院毕业后都会分配到各个寺院或留在本地的寺院,佛学研究院则是研究佛教经典一类的东西,培养可以讲经说法类的人才。

5.就业前景嘛,其实学什么专业都一样,混得好的都好,混得差的一辈子找工作,谁敢保证哪个专业好,哪个专业差呢?

6.留校任教、考研、考公务员

7.记住,你毕业后千万别去讲经布道,那样会被打死的。那时候你可以是个学者,但不可能是任何教的教徒,因为你每个教都学过,谁都难以肯定你。

8.就业方向一般都是宗教局公务员、研究院、各学府等等。

就业情况:

上一篇:职工文体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活跃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