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科普知识

2024-08-07

污水处理科普知识(共9篇)

1.污水处理科普知识 篇一

律师 找律步

劳动争议处理知识有哪些劳动争议处理知识包括什么

对于劳动争议处理知识大家懂吗?今天小编主要通过几个案例来给大家讲讲关于劳动争议处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劳动争议处理知识1发生劳动争议怎么办?

发生劳动争议的主要解决方式有:自行和解、各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如: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等)和劳动争议仲裁。

(一)与用人单位进行和解: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请工会或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二)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2、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我市所有乡镇、街道均有成立)。

(三)向有管辖权的市级或区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合同履

律师 找律步

行地在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的,请至所在地的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合同履行地在思明、湖里的,用人单位属于本地企业且注册资金低于500万元的,请至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涉及其余用人单位的,请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10人以上集体欠薪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处理知识2劳动保障监察

(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举报。

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有权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投诉应当由投诉人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递交投诉文书。投诉人可通过直接到市、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厦门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网站“网上投诉举报”等方式进行投诉。

律师 找律步

劳动争议处理知识3劳动争议仲裁

(一)仲裁须知:

一、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或其它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当事人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范围: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三、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四、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五、仲裁申请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自

律师 找律步

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一年的限制,但应自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六、仲裁申请和举证: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人申请仲裁,应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要求填写和提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和第三人人数提交申请书副本,且应一并提交劳动者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或单位成立证照有效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证明书,及仲裁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

仲裁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对其提出的主张依法承担举证责任提供相应的证据,并按照被申请人和第三人人数提交证据副本。申请人提供证据应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要求制作证据清单。

七、仲裁申请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将予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将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提交虚假身份证件或成立证照、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证明书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不予受理仲裁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后查明上述情况的,将撤销案件。

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仲裁代理人或代表: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推举代表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

当事人应当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其签名或者盖章的劳动争议仲裁委托书或者劳动争议仲裁代表推举书,该委托书或者推举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代理人和代表参加仲裁活动应提交有效身份证件,若提交虚假身份证件的,所进行的仲裁活动无效。

以上的内容便是劳动争议处理知识的相关介绍。

2.污水处理科普知识 篇二

一、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是指在已有知识 (基础知识) 的基础上不断从专家及测试结果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是指相应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许多人觉得地理难学, 也难记。的确, 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数据、物产、原理等, 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 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 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 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的。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 我们就可以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一) 及时巩固, 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 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 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 就是重复, 这也是由人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 当天学过的内容应当天复习, 1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 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 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这也正好与学校安排的周练、月考、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基本吻合。

(二) 调动感官, 促成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讲, 由多种感官 (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 参与的学习活动, 其记忆效果最好,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手脑并用。在学习中, 应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 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 在读图时, 不仅仅是观察地图, 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在“澳大利亚气候带分布图”上, 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 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 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 将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用蓝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将>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 那么关于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就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三) 发挥联想, 趣味记忆

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 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比如, 在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 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形象记忆, 把黑龙江省形象地看成一只天鹅, 山东省像骆驼, 山西省是个平行四边形, 而台湾省像一条小船……在记忆国家轮廓时, 把澳大利亚形象地看成一顶兔耳儿童帽、英国像坐地的人、意大利像一只长筒靴……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 在学习地理时, 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 加强记忆。例如, 像全球气候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某些资源短缺所带来的问题等内容, 我们不要去死记, 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去理解地记忆。

(四) 注重联系, 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 并把握住这些联系, 纵然知识千头万绪, 我们也会记忆得一清二楚。相反, 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 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落四, 只会记不会用。所以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才是有效的记忆法。

针对该记的知识, 先分析其原理,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如在学习地形雨时, 可先分析降雨的形成过程, 然后才得出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的知识。同时, 还可从降水形成的共同条件入手, 分析降水形成的两大条件, 即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 然后总结出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对流雨共同的动力条件都是有上升气流。由此, 它们的雨区分布就不言自明。

(五) 找出异同, 对比记忆

找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记忆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 英国和日本都是发达国家, 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记忆关于英国和日本的知识是比较合适的, 可以设计一张表格进行比较, 肯定会有助于记忆。

积累地理知识的方法是多样的。关键在于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 把握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才能不断积累相关的地理知识。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 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知识的整合

知识的整合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 即采用分类、排列、比较、推理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处理, 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系统化、网络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时, 需要整理知识, 需要开展积极的思维, 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整合知识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 知识重组法

对知识的重组, 是指变换角度, 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 如按各种地理要素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重组知识的方法很多, 比如以某条线如经纬线、海岸线、分界线等将有关地理知识串联起来, 或是采用图文互换的方法, 将某图式变换成文字进行叙述, 或是将某部分知识内容改用图式表现出来, 等等。在地理复习中采用重组法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 将区域地理分片讲述的内容以气候、地形、植被等地理要素为专题, 把几个大洲或全世界在这方面的情况重新进行编组, 这种重组可以达到使知识“横成片, 竖成线”的目的, 有利于融会贯通地掌握地理知识。

(二) 图表显示法

利用地图或示意图、表格整理知识称为图表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 对地理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 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 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 将各种地理事物在脑海中进行准确“定位”, 构建“脑图”, 逐步在大脑中形成“经纬网”, 以便于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整体把握地理知识、整体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使用示意图概括整理知识, 用符号将重点知识之间的关系用图像表现出来, 这种方法不但能提纲挈领地表现知识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视觉记忆力和联想能力。比如在美、日、德等国的国家轮廓图上, 用箭头分别表示这几个国家工业布局、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向, 就能达到用图像概括知识的目的。采用图示法便于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庞杂知识概要化。

(三) 结构网络法

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个体认知结构的构建与重组的过程。认知结构主要是由教学知识体系结构转化而来。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必须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根据知识结构的内涵,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理加工教材知识。

1. 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新教材注重学习材料的呈现, 但缺乏知识的体系。所以在复习中首先要理清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 而且要确定各章节知识在这条主线中所处的地位, 它是高中地理学习全过程中一个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纲目。掌握这个知识框架, 对于学习高中地理, 把握全书的整体脉络大有好处。

2. 组构零散的知识结构。

地理知识头绪多, 离散性强, 这给学习地理造成一定的困难。为克服这个困难, 应对零散知识进行组合建构, 形成某种联系, 使其意义化。如将中国、美国在位置、气候、经济等方面进行对比, 将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等, 都能起到对知识进行归类, 以便于达到记忆和分析的目的。

3. 总结规律性的知识网络。在地理复习中要善

于发现和总结规律性的知识, 形成知识的逻辑结构。比如, 依据大洋洋流与大气环流高低气压活动中心在分布上的位置关系判定洋流流向和类型的方法, 依据棉花生长条件揭示世界优质棉花生长区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依据气温与降水的数据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 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

三、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启发我们进行新旧知识对照, 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 学会学习, 培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这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 发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 通过提供社会热点实情或模拟情景, 注重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实质是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所以, 明确知识和能力的联系,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

(一) 把握高考的方向和信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 要利用各种媒体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高考信息。经常上网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 并用地理原理去分析。课后, 经常观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杂志, 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 并及时收集整理;经常与同学探讨、交流, 运用知识进行探究。如: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及环境问题。

其次, 要有针对性地精选试题, 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专门训练。从知识点的选择, 到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联系等, 都应突出知识的迁移。特别是要研究历年高考试卷, 有选择性地精选和设计试题, 不断培养知识的运用能力。

同时, 处理好听课与练习的关系, 听课的目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练习的目的是提高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按时保质完成作业,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二) 培养解题思路和技巧, 提升综合能力

建立了完整的主干知识体系结构, 并不等于会解答试题, 而是通过分析知识迁移过程, 把解题的步骤、技巧、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进行认真研究, 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解题的思路和技巧。特别是培养读图、析图、用图技能, 及图文互变、空间想象和推理演绎的能力, 并用来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解决实际问题、热点问题等, 使书本知识得以活学活用, 从而提高能力。

(三) 注重知识类化, 促进知识迁移

所谓知识类化, 就是要概括、归纳出同类知识的共同要素和共同特征, 掌握同类知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再进行类比推理的过程。知识类化是产生学习正迁移的过程。因此, 欲促进地理学习的正迁移, 就必须注意教学中地理知识的类化。知识迁移类化分为纵向迁移类化和横向迁移类化两种。

纵向迁移又称为垂直迁移, 迁移的方向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自下而上”是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线索, 使学习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迁移方向。地理教学中的知识类化方式之一, 是按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向进行的。如学习“地形雨”中, 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何故?应分析它们成因上的共同因素:即上升气流处多雨, 下沉气流处少雨。用此规律进行类推, 可以得出结论:凡低气压带处为多雨、高气压带处少雨;中心气流为上升气流的气旋肯定多雨, 而中心气流为下沉气流的反气旋则少雨。这样, 有意识地把这些分散在教材中的零碎知识, 由个别地理现象的成因概括, 找出共同因素, 加以类推, 使知识类化, 从而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横向迁移又称为水平迁移, 是指前后学习都处于同一难度层次, 采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向外延伸扩张的迁移。横向迁移, 一般多指各学科间知识的迁移, 如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来促进地理学科的学习正迁移。像利用几何方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等, 所引用的知识与地理相关知识都属于同一难度层次, 容易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产生联想。

在地理学科内, 如果两种类似的概念处于同一难度层次, 理解了其中一个概念, 也会促进对另一概念的理解。如等值线的学习, 在归纳出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后, 再提出等压线、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时, 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也是一种横向迁移。

3.浅谈学生知识错误的处理策略 篇三

一、引导规范,减少粗略错误

学生在学习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因粗心引起的粗略性错误。面对这样的错误,学生往往具有自我更正能力,教师看待这一类错误的时候,不能以一股怒气,一味地用批评甚至惩罚来对待学生,而是应当用耐心包容错误,转化学生的解题观念,引导学生规范地解题,减少此类错误的出现。教学中不但要会做“减法”,更要善于做“加法”,让学生珍惜遇到的每一道题,清晰认识到将简单的题目做错非常可惜,这样将学生的心态调整好,在方法上规范化,错误自然而然会减少。

比如在一次期末检测中,分析试卷时统计全班的计算错误,平均失分达到4分多,在总失分中比重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形,我在试卷讲评时先要学生自己审视试卷,将自己能够订正的错题先订正,再自己统计能够不经过讲评就订正出来的错误占总错题的比例,让学生认识到在测试时因为粗心大意所付出的代价。讲评时,不点名地出示几道典型的错题,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错误产生的原因,学生将问题归结于态度和方法上。由此,教师采用演示的方法带领学生规范解题,提出严谨作业的理念,为学生所接受,在接下来的作业中,这样的粗略性错误得到明显改观。

二、究根溯源,避免原理错误

有的错误是学生的无心所致,而有的错误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原理理解不够深刻所致。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弄清道理,避免进行重复错误的出现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负面印象。

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经常会列出36-x=22、180÷x=5这样的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根据之前解方程的经验,用x=36+22、x=180×5来解决,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不清,对于解方程的原理还不十分明了,机械地将这样的方程与x-36=22和x÷180=5这样的方程混淆起来了。虽然教材要求尽量避免形如这样的方程,但是遇到了不能听之任之,教师应当从算理上帮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委,让学生知道在这样的方程中,如果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只能在两边同时加上x或者乘以x来将未知数转移到等式的另一边来求解,或者因为未知数作为减数和除数,直接根据所在算式中的数量关系来求解。经过这样的解析,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会思路清晰、印象深刻,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成功率。

三、建立机制,减少顽固错误

一些特殊的内容,考查时可能会反复出现,这些问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解决,不能让学生在一次次错误中形成固有的印象。一是打击学生今后解决相关问题的自信心,使学生认为自己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二是让错误每次都加深一次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成为“思想顽疾”。在此类错误发生时,教师应当运用合理手段,形成固有机制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书架有上下两层,如果从上一层拿8本到下一层,两个书架上的书的本数相同,已知两层共有80本书,问上一层原有多少本?”这样的题型从整数部分到小数部分,再到分数部分,在很多考查时都会变化成不同形式出发,所以教师在发现学生搞不清两层书架上到底相差多少本书的时候,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精讲,用多种手段,或画图,或假设;二是要学生当堂订正,订正时写上错误分析,将关键点做好记录;三是重视错题集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累积错误,从少到多,再在适当的时机反刍,让问题由厚到薄。学生在运用错题集学习的过程中,踏实地经过这样的两个变化,学生的顽固错误就会一个个减少,直至最终消失。

四、引导创新,合理利用错误

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还要注意分析学生的思路。对于学生因为有想法但是不完善的“创意”,教师要及时捕捉,让它在大家面前放大,使大家以此为出发点,群策群力,共同在错误的基础上推进学习的进步。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容错教学”,在他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的教学,这样的“容错”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得到教师的点拨,迅速将经验上升为知识,建构出深层次的意义。比如他的画圆的教学,让学生在未经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经验来画圆,在学生多样化的画法中,学生画圆的方法得到了拓宽,在拓展中更是清晰地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画圆。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这样“容错”的胸怀,有“融错”的能力,有“荣错”的气魄,让错误给学习带来别样的精彩。

总之,在对学生知识错误的处理上,教师要有针对、有方法、有措施,让学生在不同的强化和体验下因错误而收获,因错误而进步。

4.中暑处理办法培训知识 篇四

中暑:

中暑(heatstroke)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中暑-临床表现

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 :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活动停止后常发生肌肉痉挛,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续约数分钟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热衰竭: 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可有明显脱水征: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体温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 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诊断及分级标准

中暑先兆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一、热射病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二、热痉挛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三、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处理措施:

1、当发现有中暑现象,立即汇报上级领导。

2、轻度中暑马上安排人员搀扶中暑者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适当休息,如果因热而感到头痛、乏力、口渴等时,应饮用冷盐开水,冷水洗脸或吹电风扇等。

3、中度中暑立即组织人员将其移到阴凉通风处平卧,解开衣服,用冷毛巾敷头部,冷水擦身体,吹电风扇等方法降温。

4、如果是严重中暑,就要用冷水冲淋或在头、颈、腋下、大腿放置冰袋等迅速降温。

5、如果中暑者能饮水。则让他喝冷盐水或其他清凉饮料,以补充水分和盐分。

6、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并迅速转送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预防措施:

1、出行躲避烈日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3、饮食夏天的食的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4、保持充足睡眠

5.处理小伤口急救知识 篇五

小伤口的处理并不难,然而处理不当就很容易留下伤疤,更严重的还会因此交叉感染,导致感冒发烧,因此,伤口虽小,也要认真对待。下面,健康百科网为大家介绍家庭简易处理伤口步骤:

1、清洁伤口:流动的生理盐水下冲洗伤口。用干净的布蘸着肥皂擦洗伤口周围的皮肤。注意别把肥皂弄到伤口里,会刺痛皮肤。然后再使用纱布或是镊子把伤口里脏东西清洁干净。

2、止血:不要认为流血是坏事,它可以帮助清洁伤口。小一点的伤口很快会自动止血。如果想要快速止血,最好用一块干净的布附在一个硬一些的物体上压迫创口。如果伤口在四肢上,把受伤的部位抬高,使它相对高于心脏,血会慢慢止住。

3、止血困难,使用绷带:用硬物压迫超过10分钟,仍未止血的话,就应该使用绷带。绷带可以帮助没有闭合的伤口复原。如果伤口处容易被弄脏,或随时容易被摩擦,可以使用医用绷带和胶布包扎伤口。但切记要每天更换纱布,并保持干燥、清洁。如果伤口很深,无法将边缘复原,需要缝合,以免感染。

4、处理血痂:对于血痂,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要做。伤口结痂可以防止脏东西的污染,尽力让孩子不要把血痂扣下来。伤口痊愈的时候血痂会自动剥落的。

健康百科网提醒您:不经意损伤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隐患,了解好处理小伤口的急救知识,家里准备充分,就能轻松应对各种意外,呵护家人健康。

本文内容转载自健康百科网

6.磷化处理技术基础知识 篇六

基本原理

磷化过程包括化学与电化学反应。不同磷化体系的磷化反应机理比较复杂。虽然科学家在这方面已做过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未完全弄清楚。在很早以前,曾以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简单表述磷化成膜机理:

8Fe 5Me(H2PO4)2 8H2O H3PO4=Me2Fe(PO4)2?4H2O(膜) Me3(PO4)?4H2O(膜) 7FeHPO4(沉渣) 8H2↑

Me为Mn、Zn等,Machu等认为,钢铁在含有磷酸及磷酸二氢盐的高温溶液中浸泡,将形成以磷酸盐沉淀物组成的晶粒状磷化膜,并产生磷酸一氢铁沉渣和氢气。这个机理解释比较粗糙,不能完整地解释成膜过程。随着对磷化研究逐步深入,当今,各学者比较赞同的观点是磷化成膜过程主要是由如下4个步聚组成:

①酸的浸蚀使基体金属表面H 浓度降低

Fe–2e→Fe2

2H2- 2e→H2(1)

②促进剂(氧化剂)加速

[O] [H]→[R] H2O

Fe2 [O]→Fe3 [R]

式中[O]为促进剂(氧化剂),[R]为还原产物,由于促进剂氧化掉第一步反应所产生的氢原子,加快了反应(1)的速度,进一步导致金属表面H 浓度急剧下降,

同时也将溶液中的Fe2 氧化成为Fe3 。

③磷酸根的多级离解

H3PO4→H2PO4- H →HPO42- 2H →PO43- 3H-(3)

由于金属表面的H 浓度急剧下降,导致磷酸根各级离解平衡向右移动,最终为PO43-。

④磷酸盐沉淀结晶成为磷化膜

当金属表面离解出的PO43-与溶液中(金属界面)的金属离子(如Zn2 、Mn2 、Ca2 、Fe2 )达到溶度积常数Ksp时,就会形成磷酸盐沉淀

Zn2 Fe2 PO43- H2O→Zn2Fe(PO4)2?4H2O↓(4)

3Zn2 2PO43- 4H2O=Zn3(PO4)2?4H2O↓(5)

磷酸盐沉淀与水分子一起形成磷化晶核,晶核继续长大成为磷化晶粒,无数个晶粒紧密堆集形而上学成磷化膜。

磷酸盐沉淀的副反应将形成磷化沉渣

Fe3 PO43-=FePO4(6)

7.高等数学知识点的简约式处理 篇七

在同济大学第六版《高等数学》[1]中,有一部分内容讲到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的一般解法.该解法的基本想法是,将有理函数:(1)化为真分式;(2)将真分式拆解成部分分式和;(3)利用不定积分的加法运算性质逐一求积分.这三步中,将有理函数部分式分解是关键的一步,而这部分内容在高等数学体系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3][4][5][6].之所以说它是重点,是因为一方面它提供了求有理函数积分的一种通法,进而说明尽管有些看似简单的函数无法求不定积分,然而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问题已完全解决.另一方面,它在求有理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问题中也提供一种有效的变形手段.总之,有理函数是高等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类初等函数,作为它的变形化简技术———部分分式分解是基本而且重要的.然而,这个知识点并非像二次多项式函数的因式分解一样那么容易理解和掌握.特别是,有部分学生在中学连多项式除法都未曾学习过,因此,学生在学习有理函数不定积分时候会感觉比较困难.

一般教材在处理解这个知识点时,通常首先将相关的知识点作一个介绍,然后直接给出部分分式分解的步骤.根据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部分分式分解的严格理论证明在教学中没有要求,因此证明一般省略直接陈述结果.然而,部分分式分解的形式比较复杂,如果没有证明过程的讲解一般难以理解;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解,在识记和应用时就会出现种种问题.因此,部分分解公式教学的关键点不在应用,也不在证明,而在于理解.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具体的内容形象化是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课教学中有必要对这个知识点做简化处理.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处理方法.

先给出一个简单的分解定理:

有理函数分解定理:设有理函数P(x)/Q(x)为真分式,且Q(x)=Q1(x)Q2(x)其中Q1与Q2没有除1以外的公因式,则

其中P1(x)/Q1(x)和P2(x)/Q2(x)均为真分式.

这个定理的证明可见[2].该定理意思是,对有理函数来说,分母的因式分解可导致整个分式的部分分式分解.尽管这个定理与教材中一般的分解定理相比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却包含部分分式分解的相关概念和思想.这个定理在教学中可以不给证明,我们只要用简单例子说明即可.

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由浅入深地思考一系列问题.

具体做法:根据分解定理,

由分解定理知A和B就是次数小于1为0的多项式即常数.这两个常数是不是任意常数呢?如何确定这两个常数呢?方法比较多[2][3],最直接的一种是化成多项式比较同次项系数.该例虽然简单,但比较重要,因为它涉及待定系数法的由来.从此例及其他很多例子知道,将有理函数拆解,最后都归结为确定这些待定常数.

具体做法:根据分解定理,

在此处,设一问:g(x)是什么函数?按照分解定理,它应该是次数小于2的多项式函数,即一次多项式或零次多项式.因此,可以设g(x)=Cx+D.代入上式可得

具体做法是:类似于问题2可得

这样做是否正确?其实不对,错误在于最后一个式子的第一项分母是二次多项式,因此,它的分子有可能是一次多项式.类似于上一例g(x)的确定方法,可令其分子f(x)=Ax+B.

注意到,上式右端的第一个分式还可以拆解,但不是用分解定理(此时也不能用).具体做法是:利用多项式除法,将x-1去除Ax+B,则得到Ax+B=A(x-1)+(A+B).当然这个等式也容易观察出来,不过,使用多项式除法变形是出于一般考虑.这样一来,这个较复杂的有理函数也可以拆解成三个简单的分式之和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将等式(1)化为等式(2),其实是出于计算的考虑.当求该函数不定积分时,对(1)中第一个式子的不定积分,还是要通过(2)式求解.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更一般的情况.

问题4:将真分式

分解,其中分母中出现的二次三项式都为质因式,即△i=pi2-4qi<0

这种情况应属于最一般的情况.利用前面几个问题,特别是问题3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关于问题4的结果,这也教材中的一般结果[1].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处理方法.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归结起来,至少有三点:一是融合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参与进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二是提供一种不用一般公式也能解决较复杂有理函数分解问题的途径,同时也满足高等数学的基本要求;三是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从“有理函数的部分分式分解”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的简约处理,好处很多.从实际情况来看,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比单纯的讲授然后分情况大量例题讲解节省时间,符合精讲多练的要求.总之,简约式教学就是在保持知识点内容与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将复杂的知识点还原来简单或较初等的形式,然后环环推进到较复杂的情况,它对于高等数学的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6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3-218.

[2]傅莺莺.有理真分式部分分式分解的证明及系数公式[J].大学数学,2014(30)2:82-87.

[3]冯天祥.一种求有理函数积分的方法[J].高等数学研究,2002,5(4):28-29.

[4]刘玉玲.留数法在有理函数积分中的应用[J].高等数学研究,2008,11(1):113-115.

[5]张俊涛,于海勋.有理分式展开为部分分式的逐项分离算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23(3):321-323.

8.引进版科普图书审稿中的问题处理 篇八

恰当处理不同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对宗教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些欧美国家在涉及宗教流派时,随意性较大,个人好恶倾向较重。如《彩图世界科技史》在谈到古代医学时,就配了一张插图,图中,女病人裸体躺在手术台上。终审人员提出要核查一下。据我们所知,该文所介绍的国家信奉的伊斯兰教,是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这幅图应该是后人凭自己的想像创作的。西方国家提倡创作自由,但却忽视了对信教群众的尊重。我们当即请版权谈判专家与作者沟通,最终作者同意,对该幅图片作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再出版中文版。

正确把握图片的思想内涵

在《书本科技馆·认识能源:风能》原文第30页,有一张天安门广场的远景照片,街道一片灰蒙蒙,看上去一片雾霾。这张图片的潜台词是在指责中国的环境状况堪忧。当时正值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如果在我们出版的图书中有这样一张照片,说不定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我们向原书作者明确地表达了我们的意见,认为这张照片不能代表天安门广场的日常情况,作者抱歉地说明当时因自己缺少中国的图片,没有太多的挑选余地,请我们出版译著时予以更换。

不盲从原文的权威性

不迷信权威出版机构,不盲目相信原著,这在出版引进版图书时尤为重要。多年来我们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借助多种工具书对照,对原文中的知识性严格把关。

1 科学家生卒年月出错

在编辑加工《彩图世界科技史》时,全书中文版8万字,有几处科学家的生卒年月与我国的一些工具书上的不同,比如:英国史学之父比德的生卒年月,文中为672-735,大事年表中是673-735。我们反复核查,找多种工具书对照,提出了修改意见。经与作者沟通,证实了我们提出的是正确的修改意见。作者非常惊讶于中国编辑对学问如此认真,因为该书已被其他国家引进,但是指出这些硬伤的,这还是第一次。

2 科学性错误

在《有趣的科学法庭·物理法庭14:失败圆柱秀》原稿第68页:“但在摩擦力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能量就会守恒。”但我们认为,无论摩擦力影响大不大,能量都是守恒的,摩擦发热,会使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故应改为:“但在摩擦力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势能与动能之和就会守恒。”

在《有趣的科学法庭·生物法庭12:神秘水果店》中原稿34页图中有一段文字:“这两个杯子装了同样多的水,两个杯子的底面积之比是1:2,那么两个杯子装的水高之比是多少?是1:2。”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底面积与高是呈反比的,水高之比应改为2:1。

3 图片反了

在《书本科技馆·环境危机:干涸的世界》第25页,有一张图片上有一面旗帜,上有几个汉字,仔细一看,这几个汉字印反了。这可能是外国同行不认识汉字,图片反了也未被发现。我们做了技术处理,把图片反转过来,清晰可见的几个字是“防洪抢险突击队”。

4 数据滞后

引进版图书多是在原书出版后,经过版权谈判,然后翻译、录入排版、编辑加工,最终出版时与原著的出版时间相差几年是很正常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相当落后。在《书本科技馆·认识能源:风能》中有一张照片,在中国北京的大街上,自行车大军浩浩荡荡,而这种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了,当年的“自行车大国”已变成小汽车的世界了,尽管这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情,但是考虑到生活在其中的中国小读者,看到有照片与生活场景差异太大,是会引起质疑的。我们也请原作者换掉了这幅照片。

译文追求“信达雅”

1 英译中时,不能一一对应的单词,要视语境修改

两种语言的习惯不同,也会造成翻译者不经意的错误。比如中文有“他们”“她们”“它们”,而英文只是“They”。这类问题是每本译稿多多少少都会碰到的。在《POPs科普知识教师读本》中译稿第11页:“……流产率……正常人是8.5%,而他们则高达16%”,应改为:“……流产率……正常人是8.5%,而她们则高达16%”。

2 英文常用动词不能译得千人一面

在英文中有些常用动词,如do,go,Want等等,往往一词多意,要视具体的语境翻译。有些译者不仔细斟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也是造成译文缺乏文采的原因。如《炫动科技·动物的身体》译稿155页两处“进行交配”,可径直译为“交配”。

3 缩句练习可帮助快速锁定病句的“病因”

有时,英文句子很长,译文一时也看不出错,对付这种长句子,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不妨做做缩句练习。《炫动科技》《动物的身体》译稿173页图注:“蚰蜒细长的腿能够使它们快速爬行,常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居室内。”如果把句子压缩一下,去掉定语、状语等,留下主语和谓语,就成了“腿爬行”,“腿出现”,显然是病句。应改为“蚰蜒用细长的腿快速爬行,常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居室内”,这样主语都是蚰蜒,两句是不是顺溜了?

4 词语搭配要贴切

书面用语如果使用不当,也有不合时宜的。《炫动科技·动物的身体》译稿152页:“它刚出生时是一条毛毛虫,在接下来的4周时间内它会一直贪婪地进食树叶。”我在读到“毛毛虫”“进食树叶”时,忍不住要笑,这可真是一条“文明”的毛毛虫!改为“它刚出生时是一条毛毛虫,在接下来的4周时间内它会一直贪吃树叶。”是不是好一点?

词语搭配不当,是译文的常见病。在《POPs科普知识教师读本》中译稿第3页;“为了防治蚂蚁侵蚀家具”,应改为:“为了防止蚂蚁咬蚀家具”。

在《POPs科普知识教师读本》中译稿第52页:“POPs进入人体后,通常会积蓄在皮下脂肪、腹腔内脂肪、肝脏等部位而很难去除”,积蓄常作名词,如“有点儿积蓄”,此处将“积蓄”改为“蓄积”更妥贴点。

5 精炼让译文更精彩

在英文中,人称物主代词做定语比较常见,而汉语只要上下文意思明确,不引起歧义,一般都省略了,这从一方面反映出汉语的精炼。《炫动科技-动物的身体》译稿170页,“宝贝会伸展它们的外套膜,将椭圆形的光滑外壳包裹起来”。删去“它们的”三个字,中文读者是不难理解的。

英语中的状语从句,往往在主句中会使用指示代词来代替,这也是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异。《炫动科技·动物的身体》译稿171页图注,“牡蛎生活在河口及泻湖区域,在那里它们可以永久地生长在淤泥中的牡蛎床上”。应改为“在河口及泻湖区域,牡蛎可以永久地生长在淤泥中的牡蛎床上”。

6 排版细节不可忽视

9.数据处理知识点总结 篇九

试验考察指标依据试验目的而选定的衡量或考察试验效果的特征值.试验实际考虑采用的(某一)因素变化的状态或条件的种类数称为因素水平,简称水平误差控制的三原则,费歇三原则

1)重复原则2)随机化原则3)局部控制原则:

试验设计的步骤

1)问题的识别和问题的正确提出,2)因素和水平的合理选取;

3)响应变量的选择4)试验设计方法的比较、研究和选择;

5)进行试验操作采集试验数据;6)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试验数据;

7)写出有关试验结果的结论或工作建议.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应满足以下三点:

(1)试验次数尽可能少;

(2)便于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3)试验结果可信度高

按试验中处理因子的多少试验设计方法一般可以分为:

(1)单因素试验(2)多因素试验

实验考察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可以通过实验直接获得,便于计算和进行数据处理。

定性指标:不易确定具体的数值,为便于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必须是将其数字化后进行计算和处理。

因素:凡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或原因,统称为实验因素(简称为因素)

水平:因素变化的各种状态和条件称为因素的水平

总体:我们所研究对象的某特性值的全体,又叫母体;其中的每个单元叫做个体。总体根据个体的有限和无限性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自总体中随机抽出的一组测量值,称为样本,又叫子样。样本中所含个体(测量值)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即样本的大小。

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个个体观测其某种数量指标的取值过程称为抽样。

样本空间:就样本而言,一次抽取、观测的结果是n个具体数据x1,x2,„,xn,称为样本(X1,X2,„Xn)的一个观测值,而样本观测值所有可能取值的全体称为样本空间。重复性——由一个分析者,在一个给定的实验室中,用一套给定的仪器,在短时期内,对某物理量进行反复定量测量所得的结果。也称为室内精密度。

再现性——由不同实验室的不同分析者和仪器,共同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定量测量的结果。也称为室间精密度。

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叫极差。又叫全距、量距或范围。

误差——测量值和真值的差数

偏差——测量值和平均值的差数。也叫离差。

偏差平方和:测量值对平均值的偏差的平方的加和。

方差:是测量值在其总体均值周围分布状况的一种量度,方差表征随机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总体方差的定义是:测量值对总体均值的误差的平方的统计平均,记作:

2 =1(xini1n)2(n→∞)

标准偏差(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的正值

自由度:是指可以自由取值的数据的个数。

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是样本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表示偏差值与平均值的相对大小。

测量次数n、样本平均值 和样本标准偏差s,是表达测量结果的三个要素。

标准参考物质通常指的是由公认的权威机构发售的,带有证书的物质,它的一种或多种特性已被确定,可以用来校准测量装置或验证测量方法。在我国,通常把标准物质叫作标准试样或标样。

有效数字就是在测量中所能得到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只作定位用的”0”除外)。1 在记录一个测量所得的数量时,数据中只应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

有效数字是包括全部可靠数字以及一位不确定数字在内的有意义的数字的位数。在运算中弃去多余数字时,一律以“四舍六入五留双”为原则,而不要“四舍五入”。3 几个数相加减时,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决定于绝对误差最大的一个数据。几个数相乘除时,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为标准,即以相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标准,弃去过多的位数。在作乘、除、开方、乘方运算时,若第一位有效数字等于或大于8,则有效数字可多计一位(例如:8.03毫升的有效数字可视作四位)。在所有计算式中,常数π,e的数值,以及,1/2等系数的有效数字位数,可以认为无限制,需要几位就可以取几位。在对数计算中,所取对数位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等。例如,pH12.25和[H+]=5.6×10-13M;Ka=5.8×10-10, logKa=-9.24等,都是两位有效数字。换言之,对数的有效数字位数,只计小数点以后的数字的位数,不计对数的整数部分。如果要舍去的不止一位数,而是几位数字,则应该一次完成,而不应该连续修约。在修约标准偏差的值或其它表示不确定度的值时,修约的结果通常是使准确度的估计值变得更差一些。例如,标准偏差s=0.213单位,取两位有效数字时,要入为0.22单位,而取一位有效数字时,就要入为0.3单位。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位数,通常和测量值相同。当样本容量较大,在运算过程中,为减少舍入误差,平均值可比单次测量值多保留一位数。

对于异常数据的取舍一定要慎重,一般处理原则如下:

在试验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数据,应停止试验,分析原因,及时纠正错误;

试验结束后,在分析试验结果时,如发现异常数据,则应先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再对其进行取舍;

在分析试验结果时,如不清楚产生异常值的确切原因,则应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再做取舍; 对于舍去的数据,在试验报告中应注明舍去的原因或所选用的统计方法。

检验可疑数据,常用的统计方法有拉依达(Pauta)准则、格拉布斯(Grubbs)准则、狄克逊(Dixon)准则、肖维勒(Chauvenet)准则、t检验法、F检验法等;

对随机现象的观察、记录、试验统称为随机试验。

样本空间 定义:随机试验E的所有结果构成的集合称为E的样本空间,记为S={e},称S中的元素e为基本事件或样本点.

一般我们称S的子集A为E的随机事件A,当且仅当A所包含的一个样本点发生称事件A发生。随机事件: 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出现的现象称为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某一事件一定不发生,则称为不可能事件。

随机变量取得不同值的概率是不同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就是讨论随机变量的总体分布情况,即某一随机变量可以取哪些值以及取这些值的可能性概率有多大。

概率密度函数对于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F(x),存在非负函数f(x),使对于任意实数x有

f(x)dF(x)

dx则称f(x)为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

抽样又分为复置抽样和不复置抽样。

复置抽样 → 将抽得的个体放回总体继续参加抽样。

不复置抽样 → 抽得的个体不放回总体参加后续的抽样。

中心极限定理。若随机变量x有数学期望E(x)=μ,方差D(x)=σ2,且样本观测值为x1,x2,„ xn,则样本平均值随样本数n的增大,逐渐接近正态分布,即

中心极限定理说明,只要数学期望和方差为有限值,不论X遵从什么分布,其样本平均值的分布将是正态的。

置信度就是表示人们所作判断的可靠把握的程度。置信度有两重含义,一是置信水平,一是置信区间。

约定真值:世界各国公认的几何量和物理量的最高基准的量值

理论真值:设计时给定或用数学、物理公式计算出的给定值

相对真值:标准仪器的测得值或用来作为测量标准用的标准器的值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因素造成的,使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偏低;当造成误差的因素不存在时,系统误差自然会消失。当进行重复测量时,它会重复出现。

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它是由一些随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精密度:表示各次分析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第一类错误如果H0成立,但统计量的实测值落入否定域,从而作出否定H0的结论,那就犯了“以真为假”的错误.第二类错误如果H0不成立,但统计量的实测值未落入否定域,从而没有作出否定H0的结论,即接受了错误的H0,那就犯了“以假为真”的错误.为衡量试验结果的好坏或处理效应的高低,在试验中具体测定的性状或观测的项目称为试验指标试验

试验中所研究的影响试验指标的因素叫试验因素

因素所处的某种特定状态或数量等级称为因素水平,简称水平

事先设计好的实施在试验单位上的具体项目叫试验处理,简称处理。

在试验中能接受不同试验处理的独立的试验载体叫试验单位。

在试验中,将一个处理实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试验单位上,称为处理有重复;一处理实施的试验单位数称为处理的重复数。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指仅分析一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显著的问题。

试验设计是指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为理论基础,为获得可靠试验结果和有用信息,科学安排试验的一种方法论,亦是研究如何高效而经济地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与信息的分析处理方法。

用来衡量试验效果的质量指标(如产量、成活率、废品率、转化率等),称为试验指标。试验设计的目的:找出影响试验指标值的诸因素,或者说是寻找最佳工况.

试验设计的任务: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信息。

试验设计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工况选择——因素与水平的选取;

(2)误差控制——试验方案的制定; i1limnlimn1nnxi~N(,2)

(3)数据处理——分析试验结果.

交互作用,是指这些因素在同时改变水平时,其效果会超过单独改变某一因素水平时的效果 因素的含义:在一个试验过程中,影响试验指标的因素通常是很多的,通常

固定的试验因素在试验方案中并不称为因

素,只有变化的因素才称为因素;

试验误差控制原则:随机化,重复测量,局部控制

全面试验法:将三因素三水平组合搭配而成的各种试验条件全面进行试验而进行比较选优的方法。

优点:能全面剖析出事物内部规律性。

缺点:试验次数太多,当水平较多时试验量是惊人的。

正交表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正交性;代表性;综合可比性

正交表的三个基本性质中,正交性是核心,是基础,代表性和综合可比性是正交性的必然结果

利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时,一般原则如下:

1.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评价指标

2.挑选因素

3.确定各因素的水平

4.制定因素水平表

5.选择合适的正交表

多指标的分析方法

综合平衡法

综合评分法

回归分析——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法。

均匀设计

是一种适用于多水平的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具有如下特点:试验点分布均匀分散在处理设计中各个因素每个水平只出现一次适用于多水平多因素模型拟合及优化试验试验结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

上一篇:实习生简历表下一篇:关于推进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审批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