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2024-08-03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共8篇)

1.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篇一

关于成立裕西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可行性报告

一、总论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暧人心的民主工程、夕阳工程,爱心工程,是一项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居家养老不同于机构养老,也不同于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二是从提供养老的服务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区的照顾。社区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供一条探索性道路,为构建和谐社区找到了现实出路。

1、项目名称:吴忠市颐天乐社区居家养老中心

2、承办单位:吴忠市金星镇政府裕西社区

3、拟建地点:裕西小区院内

4、建设规模:300平米平房,拟建成吴忠最大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试点)

5、建设年限: 半年

6、概算投资50万元。其中,个人投资20万元,集体投资30万元

二、吴忠地区老龄化现状及其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问题已成为我市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对养老设施和养老方式的需求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了切实了解老龄化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从2008年5月8日到5月18日,裕西社区组织分配5个小组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老龄普查活动,共用10天

时间走访登记出508名,占小区全部总人口的13.78%。其中女258名,男250名,60-64岁154人;65-70岁132人;70-74岁127人;75-80岁57人;80-85岁28人;84-90岁6人;90岁2人;独居老人47人;生活困难56人。通过这次老年人生活状况普查登记,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老年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有的老年人没有工资收入,儿女都下岗,他们的生活比较困难,有的因有病没有纳入医保,有的儿女不在身边,生活不能自理等。对此我们分不同情况的群体对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心里访谈,调查他们的现实生活状况,有无意愿和经济能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以及对社区居家养老有何建议和希望。

通过一系列调查活动我们不难发现老年人由于社会能力和生活能力存在大量养老的问题。虽然这几年政府也从组织领导、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加大了对社区建设和老龄的工作力度。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应该倡导全社会为老服务;可以成立“老年互助组”,以自愿、无偿原则,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也可以推行“家庭养老院”,组织社区内大龄失业女性与需要居家看护的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并由社区各服务机构通过入户服务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优质且相对价廉的服务。这些有益的探索都有利地促进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将老龄基础工作与开展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形成了抓好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推进了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以现行良好发展态势引导社区居家养老探索进程。

7、效益分析:社会福利、综合服务收益促进社区老龄事业的发展。现分析现状如下:

(一)、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预计到2010年年底,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8万,占总人口的18.6%,利通区社区内老年人口已占全市老年人总人口的21.5%。据预测,全市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猛增至65万,占总人口的24.3%。届时,每四人中将有一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中高龄老人甚至是百岁

老人日益增多,因此,对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更加突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家庭结构向“四、二、一”(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一个孩子)方向发展,加上住房条件改善,老年人与子女分住增多,使得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由于子女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加之外出经商人员增加,又使空巢家庭大量出现。要求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迫切需要。

(二)、养老设施和活动场所存在的问题

我市养老设施和活动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比较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现有设施和场地无论在数量、分布、收费、功能及服务项目上,都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相对“年轻”老人身体比较健康,目前不需要或没有条件入住养老机构,都希望在居所附近找到适合于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但由于活动场所少、娱乐设施不完善,有些地区的老年人常年在墙根下、马路边、广场内活动,既影响自身健康,又影响社区环境、交通安全。

(三)、我市养老场所设施和运行状况

(1)养老设施状况

针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各级政府注重加快养老设施的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投入和扶持。截止到2008年9月底,全市已有2种类型(包括中心敬老院、敬老院等)养老设施所,床位120张。但目前还无社会(居委会、单位、个人)兴建的养老设施所。

(2)养老设施收费偏高,老年人入住困难

现有养老机构分地区不同,收取入住费用也有差别:城市养老机构入住费用每人每月平均为650元,老年人总体的平均收入为每月458元。可见,大部分老年人没有经济条件入住养老机构。

(3)多数养老设施类型单一

不同身体状况、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对不同类型养老设施有不同需求。体弱多

病、生活自理困难的老年人提出了对老年护理的需求。但大都老年人体较健康而不愿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或者子女工作较忙无法提供照料的老年人,提出了对日间照料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的需求,约有

1.1万人表示现在需要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约有2.4万人表示将来需要这种服务,老年人可以在不离开社区的同时,以较少的费用获得较便利的服务。

三、建设条件分析

1、场址建设条件:我们选定的场址在吴忠城区裕西小区院内是一个绿树成荫、交通便利、闹中取静、老年人聚集的理想场所,非常适合建设居家养老中心。

2、其它条件分析:国家在居家养老上有了很好的政策,民政部门的“星光计划”、体彩基金中有项目支持,社区还可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扶持。

四、前景预测

1、当前社会现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自60年代中期起步,70年代以来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在加速。199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是个正在步入老年化社会的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同时在法律上也给予保障。

五、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1、组织机构设置:社区与社会力量合办。在社区领导下,民间组织进行承包和合营方式或进行其它灵活方式经营。

2、人员配置:部分利用政府提供4050公益性岗位人员,和部分从社会上招聘的有一定技术特长的人员。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计划总投资50万元,建筑工程费40万元、设备购置安装费10万元。

2、流动资金估算:计划10万元。

(二)资金筹措

1、自筹资金:自筹资金10万元。

2、其它来源:金星镇投资10万元,争取民政资金20万元,向各级政府争取资金20万元。

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我们本着为社会服务、为大多数老年人服务的宗旨。按照市物价局的规定价格收费,保证入住老人的生活好,伙食好,心情好。同时经营这种养老机构可以附设开办居民早点摊卖、中午中、小学生餐桌和居家养老老人的午餐派送,可以弥补盈利能力不足。

(二)社会效益: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别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把老龄事业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及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以此养老中心为样板和中心将带动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午餐、理发、代购物品、上门料理家务、家庭护理等服务,并通过吸引更多的下岗职工进入这一服务领域,建立一支稳定的家庭服务产业队伍,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还将针对当前老年人口高龄化,丧偶、独居老人增多,“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在推进社区养老建设中,应建立高龄、空巢老人情况信息库,有条件的地方要为高龄、空巢老人安装应急门铃或应急呼救装置。同时要求各社区利用“社区邻居节”等活动平台在居民中广泛提倡邻里互助、相互照应。在社区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老人。

八、结论

针对本市目前城区养老设施运行的状况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情况,2013年前在吴忠地区恐怕不再新建养老院,结合实际应把资金转向投入到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上,以吸引一部分社区提供老年人居家养老。养老居家以尽可能提

供吃、娱乐为主,以上门照料服务为重心,以适应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支付能力。同时还应加强我市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为老年人居家养老积极创造条件,在社区中大量建设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提供模式和样板,尽可能多的满足不愿离开家门的老人的养老需要。

金星镇王军(撰稿)

二00八年十一月五日

2.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篇二

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发展, 竞争越来越激烈, 传统“养儿防老”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严重的老龄化形势, 家庭养老的作用不断在减弱。一方面, 现代社会家庭规模逐渐在小型化, 家庭结构以“四二一”为主的情况越来越多, 年轻人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而且工作比较繁忙, 所以照顾父母的时间很少。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家庭养老必然要向社会养老转化。

社会机构养老是由社会机构提供的养老方式。但目前许多机构养老所提供的服务和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提供服务和设施数量有限。最主要的是机构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机构养老使老年人离开家人的照顾, 心理上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 经常在养老机构看到同伴们死去, 心理上会产生恐惧和精神压力[1]。另外, 机构养老存在缺乏规范, 无序竞争, 城乡不均, 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 硬件规模和设施, 软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2]。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一种养老方式。然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等因素的影响, 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资金有限, 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区的经费主要是由民政局和当地居委会即政府提供以及老年人自身和社会捐赠三方面构成。对于个别有困难的老年人, 需要提出申请, 居委会认定后, 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 但是这种资金的支付是有限的。随着社区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服务对象增多、社区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加以及管理费用和物价上涨, 资金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 在提供他们自己的养老费时往往捉襟见肘, 无力支付。以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大街街道办事处为例, 其辖区空巢老人很多, 其中60岁以上的有1688人, 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少, 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目前仅有3位老人请了养护员[3]。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 专业服务水平层次较低

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由于受目前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思想观念的影响, 老年人养老主要还是考虑家庭养老方式, 而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在各个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地方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给予的支持力度是有限的。由于工资待遇比较低, 社区服务人员很难招到, 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即使从事这种工作, 在工作中积极性也不高。一些下岗工人成为护理人员之后, 因为报酬低, 工作累, 社会地位低, 他们中大多数不愿意继续留在该领域内工作[4]。

另外, 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中, 具有相关专业且训练有素的人员很少。我们目前社区服务人员的现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多数都不具备相关护理、心理专业知识, 有些工作人员甚至就是一些初、高中毕业的中年妇女, 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办事效率也比较低下, 至于专业化的相关知识, 如心理咨询、伦理学等知识几乎都不具备。

3.老年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 社区服务人员由于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护理技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欠缺, 不能及时、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需求, 因此老年人在为他们应该享受到的服务付费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 这样老年人在参与居家养老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人员缺乏热情, 办事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人员与老年人互动性不强, 导致老年人有问题不向机构反映, 甚至遇到困难也不愿向机构求助。这反映了老年人对管理人员缺乏信心, 甚至不愿相信他们会真正给予帮助[5]。再次, 社区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的基础娱乐设施和活动中心往往过于简陋和残缺不全, 没有像样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老年人认为这样的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还不如在家养老, 不用付费。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建议

1.居家养老在资金来源上应该由个人、社区和国家付费及社会捐赠构成

中国这种“未富先老”的国情, 使得政府无法对老年人的养老完全通过以福利的形式向人们提供。因此, 鉴于这种情况, 政府必须要出面借助市场、社会、家庭、志愿者、民营机构、社区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来解决这种困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居家养老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提供的服务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在付费方式上应该由个人、社区、国家共同承担, 这种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 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渠道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而非由政府或者个人单方面提供。

2.加强社区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 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志愿人士参与其中

由政府出资, 居委会组织社区服务人员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岗位培训, 只有拿到上岗证的人员才有资格从事社区居家服务工作。在培训内容方面可根据老年人需求来进行, 例如:专业化的医疗护理知识、基本的医学知识、心理咨询及老年人关怀等。并且这种培训必须经常进行, 利用社区卫生所或卫生院便利条件, 或者也可聘请相关志愿人士来给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知识讲座。这样逐渐形成一支在老年人护理方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队伍, 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费用及队伍稳定方面, 一方面通过政府出资, 不断增加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 使他们安心、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他们爱岗敬业的意识, 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人员数量方面, 可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志愿人士参与到老龄化事业当中, 使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形成“专志”结合, 共同为老年人服务。

3.加大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优越性、便利性,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

要积极在社区进行大力宣传, 让老年人以及家庭成员充分认识到这种养老方式的必要性, 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家庭养老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据在天津市南开区老年生活保障调查显示, 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 在社区提供的初级医疗保健, 包括健康咨询和社区就近医疗方面, 在丰富和调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在为老年人提供家庭调解和法律保障方面, 社区服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6]。

另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管理, 以社区服务人员提供良好服务的实际行动作为对外宣传内容。如果服务人员态度较好、服务热情、处理事情效率高, 在服务过程中积极主动与老年人及其家人进行互动, 详细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 细心、热心、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就会让老年人相信社区服务人员能够真正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1:30-31.

[2]杨宜勇, 杨亚哲.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58 (总第2402期) :23.

[3]王刚义, 赵晶磊.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创新, 2008, 3:87.

[4]吴蓓, 徐勤.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 2007, 5 (第31卷第3期) :65.

[5]包青年, 赵海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以S社区为例的个案研究[J].学理论, 2011, 2:89.

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篇三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服务平台

2011年4月13日,省老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过去五年间,全省老人净增136.36万,2010年末老年人口总数为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年,少子老龄化初步呈现,随之而来的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独居老人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迫切、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养老面临的具体困难

1.1 丧偶老人数量大、比例不断上升。根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9.3%的人丧偶。随着年龄的增加,没老伴的老年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高达60.99%。在丧偶的老人中,女性又占了多数,与生理结构不同等多种原因有关。女性寿命大都要比男性长3年,再加上男女在结婚时基本选择“男大女小”的模式,导致目前老年人中独居女性占了大多数,80岁以上有八成女性是独居的。丧偶独居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尤其突出。

1.2 少子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户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浙江进入一个新时代——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空巢率提升。调查显示,虽然有37.74%的城镇老年人和61.06%的农村老年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24.31%和39%。1代户是城乡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类型,其次是3代户,居第三位的是2代户,4代户不到1%。

1.3 子女“忠孝”难两全,合理照料老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中,实际生活照料人是配偶,其次是女儿,保姆或钟点工位列第三,甚至比儿子、儿媳更多。而农村老年人的配偶同样作为首要照料者。

1.4 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是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所下降,城镇老年人中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0%,农村老年人占8.95%。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特别是城乡“上门护理”、城镇“陪同看病”和“帮助购物”、农村“上门做家务”需求率翻倍增长。

2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种类及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应用包括正在建设的各种服务平台,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站建设为中心,由专人维护一个资料齐全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公布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商业咨询电话。这类的服务平台,其缺点就是信息量太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普通用户即便是登陆到网站,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接下来还要确认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然后再想办法使用这些信息,此番周折,令一般用户苦不堪言,更加谈不上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年用户。因此这样的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就是呼叫中心为特色。如杭州电信参与杭州市社区共建,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推出“96345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居民通过播打电话就可以获得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等。通过这类服务平台,用户虽然可以相对较为直接的获取到信息,但是接下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沟通,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处理。再者由于呼叫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居民,坐席数直接影响到同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随着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必须通过扩大坐席数才能够保证及时、迅速的接入呼叫请求。

在充分认识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的,分布式的以社区为中心,通过超级服务器监管的网络服务平台,更显得有必要。它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建立起来网络服务平台以后,用户只要通过家庭网络终端,点击需要的服务内容,该项请求就被送往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安排上门服务,用户只要安坐家中,尽享一站式管家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服务需求、安全需求。

3 社区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思路

3.1 平台技术分析。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通过“点击”家中的触摸屏,在网络上寻求服务的桥梁。该平台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配合以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服务体系。透过该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小区业主、小区物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有机整合,打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应用该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管家服务。平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采用ARM920T内核的硬件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一套完整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简称平台)。该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编织服务网络,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现方案如图1:

其中,服务请求接入模块,负责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连接请求,确定优先级,排队,提供连接端口;服务管理与分发单元,负责建立社区服务,管理链接,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服务转发策略,负责制定各种请求的分发路径,如紧急求助信号,服务请求信号等;服务信息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各种服务供应单元的信息,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用户资料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社区家庭用户的必备资料,包括应急电话,保健情况,定制的服务类型等;平台分三级结构,根节点是超级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作为分支,家庭网络终端是末端节点。其中社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运作的关键,相当于人的大脑;家庭网络终端就是系统的手足,感知用户的需求,完成系统的指令;超级服务器就像打印机,只是监管和记录整个平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社区服务器要求能够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求助信号,能够生成和保存本社区网络系统的维护记录,能够统计各种服务请求,并分门别类的保存和转发,还要能够查询系统内的每个家庭终端的运行状态,并完成与超级服务器的通讯任务。组态化的超级服务器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自动巡检和定点查询的方式,记录社区服务器的运行参数,家庭网络终端的报警记录以及服务请求,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能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查询。

3.2 平台特色。①操作简单。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电子管家式服务,家庭网络终端的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较好的满足家居老人的操作需求。②紧急求助按钮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家居范围内报警求助信号的无线接入,而且能够满足室外社区公共场所的信号接入。可视对讲终端是智能化小区的必备装置,但是传统的实现方式中,没有办法做到物业的集中监管。在该平台中,网络化的可视对讲终端也是系统的一个独立节点,通过按键操作,除了可以呼叫业主以外,还可以直接呼叫物业值班室需求帮助。③社区资源互动。老年关注除以上功能外,与社区医疗挂钩,在触屏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饮食关照,组织活动,提供护理、送药等个性化的服务。

4 结语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2]伊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15(3).

[3]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4]彭丽丽.日本养老福利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endprint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养老已经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养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而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如何开展社区养老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服务平台

2011年4月13日,省老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过去五年间,全省老人净增136.36万,2010年末老年人口总数为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年,少子老龄化初步呈现,随之而来的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独居老人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迫切、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养老面临的具体困难

1.1 丧偶老人数量大、比例不断上升。根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9.3%的人丧偶。随着年龄的增加,没老伴的老年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高达60.99%。在丧偶的老人中,女性又占了多数,与生理结构不同等多种原因有关。女性寿命大都要比男性长3年,再加上男女在结婚时基本选择“男大女小”的模式,导致目前老年人中独居女性占了大多数,80岁以上有八成女性是独居的。丧偶独居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尤其突出。

1.2 少子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户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浙江进入一个新时代——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空巢率提升。调查显示,虽然有37.74%的城镇老年人和61.06%的农村老年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24.31%和39%。1代户是城乡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类型,其次是3代户,居第三位的是2代户,4代户不到1%。

1.3 子女“忠孝”难两全,合理照料老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中,实际生活照料人是配偶,其次是女儿,保姆或钟点工位列第三,甚至比儿子、儿媳更多。而农村老年人的配偶同样作为首要照料者。

1.4 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是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所下降,城镇老年人中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0%,农村老年人占8.95%。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特别是城乡“上门护理”、城镇“陪同看病”和“帮助购物”、农村“上门做家务”需求率翻倍增长。

2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种类及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应用包括正在建设的各种服务平台,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站建设为中心,由专人维护一个资料齐全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公布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商业咨询电话。这类的服务平台,其缺点就是信息量太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普通用户即便是登陆到网站,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接下来还要确认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然后再想办法使用这些信息,此番周折,令一般用户苦不堪言,更加谈不上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年用户。因此这样的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就是呼叫中心为特色。如杭州电信参与杭州市社区共建,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推出“96345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居民通过播打电话就可以获得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等。通过这类服务平台,用户虽然可以相对较为直接的获取到信息,但是接下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沟通,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处理。再者由于呼叫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居民,坐席数直接影响到同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随着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必须通过扩大坐席数才能够保证及时、迅速的接入呼叫请求。

在充分认识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的,分布式的以社区为中心,通过超级服务器监管的网络服务平台,更显得有必要。它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建立起来网络服务平台以后,用户只要通过家庭网络终端,点击需要的服务内容,该项请求就被送往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安排上门服务,用户只要安坐家中,尽享一站式管家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服务需求、安全需求。

3 社区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思路

3.1 平台技术分析。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通过“点击”家中的触摸屏,在网络上寻求服务的桥梁。该平台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配合以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服务体系。透过该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小区业主、小区物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有机整合,打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应用该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管家服务。平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采用ARM920T内核的硬件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一套完整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简称平台)。该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编织服务网络,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现方案如图1:

其中,服务请求接入模块,负责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连接请求,确定优先级,排队,提供连接端口;服务管理与分发单元,负责建立社区服务,管理链接,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服务转发策略,负责制定各种请求的分发路径,如紧急求助信号,服务请求信号等;服务信息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各种服务供应单元的信息,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用户资料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社区家庭用户的必备资料,包括应急电话,保健情况,定制的服务类型等;平台分三级结构,根节点是超级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作为分支,家庭网络终端是末端节点。其中社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运作的关键,相当于人的大脑;家庭网络终端就是系统的手足,感知用户的需求,完成系统的指令;超级服务器就像打印机,只是监管和记录整个平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社区服务器要求能够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求助信号,能够生成和保存本社区网络系统的维护记录,能够统计各种服务请求,并分门别类的保存和转发,还要能够查询系统内的每个家庭终端的运行状态,并完成与超级服务器的通讯任务。组态化的超级服务器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自动巡检和定点查询的方式,记录社区服务器的运行参数,家庭网络终端的报警记录以及服务请求,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能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查询。

3.2 平台特色。①操作简单。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电子管家式服务,家庭网络终端的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较好的满足家居老人的操作需求。②紧急求助按钮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家居范围内报警求助信号的无线接入,而且能够满足室外社区公共场所的信号接入。可视对讲终端是智能化小区的必备装置,但是传统的实现方式中,没有办法做到物业的集中监管。在该平台中,网络化的可视对讲终端也是系统的一个独立节点,通过按键操作,除了可以呼叫业主以外,还可以直接呼叫物业值班室需求帮助。③社区资源互动。老年关注除以上功能外,与社区医疗挂钩,在触屏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饮食关照,组织活动,提供护理、送药等个性化的服务。

4 结语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2]伊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15(3).

[3]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4]彭丽丽.日本养老福利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endprint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养老已经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养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而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如何开展社区养老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服务平台

2011年4月13日,省老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过去五年间,全省老人净增136.36万,2010年末老年人口总数为789.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年,少子老龄化初步呈现,随之而来的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独居老人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很迫切、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养老面临的具体困难

1.1 丧偶老人数量大、比例不断上升。根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9.3%的人丧偶。随着年龄的增加,没老伴的老年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高达60.99%。在丧偶的老人中,女性又占了多数,与生理结构不同等多种原因有关。女性寿命大都要比男性长3年,再加上男女在结婚时基本选择“男大女小”的模式,导致目前老年人中独居女性占了大多数,80岁以上有八成女性是独居的。丧偶独居老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尤其突出。

1.2 少子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户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浙江进入一个新时代——少子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空巢率提升。调查显示,虽然有37.74%的城镇老年人和61.06%的农村老年人愿意和子女同住,但实际上这一比例只有24.31%和39%。1代户是城乡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类型,其次是3代户,居第三位的是2代户,4代户不到1%。

1.3 子女“忠孝”难两全,合理照料老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城镇老年人中,实际生活照料人是配偶,其次是女儿,保姆或钟点工位列第三,甚至比儿子、儿媳更多。而农村老年人的配偶同样作为首要照料者。

1.4 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是需要社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有所下降,城镇老年人中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0%,农村老年人占8.95%。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但希望社区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如社区办老年饭桌、送餐、家庭病床、料理家务等。特别是城乡“上门护理”、城镇“陪同看病”和“帮助购物”、农村“上门做家务”需求率翻倍增长。

2 国内现有服务平台种类及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应用包括正在建设的各种服务平台,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站建设为中心,由专人维护一个资料齐全的服务器,在网站上公布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商业咨询电话。这类的服务平台,其缺点就是信息量太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普通用户即便是登陆到网站,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接下来还要确认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然后再想办法使用这些信息,此番周折,令一般用户苦不堪言,更加谈不上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悉的老年用户。因此这样的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就是呼叫中心为特色。如杭州电信参与杭州市社区共建,形成了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数据中心和全市便民服务中心平台,推出“96345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居民通过播打电话就可以获得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等。通过这类服务平台,用户虽然可以相对较为直接的获取到信息,但是接下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沟通,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处理。再者由于呼叫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城市居民,坐席数直接影响到同时提供服务的有效性,随着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必须通过扩大坐席数才能够保证及时、迅速的接入呼叫请求。

在充分认识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的,分布式的以社区为中心,通过超级服务器监管的网络服务平台,更显得有必要。它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区建立起来网络服务平台以后,用户只要通过家庭网络终端,点击需要的服务内容,该项请求就被送往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安排上门服务,用户只要安坐家中,尽享一站式管家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老人服务需求、安全需求。

3 社区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思路

3.1 平台技术分析。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通过“点击”家中的触摸屏,在网络上寻求服务的桥梁。该平台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配合以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服务体系。透过该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实现小区业主、小区物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有机整合,打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应用该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管家服务。平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采用ARM920T内核的硬件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外围接口电路,实现一套完整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简称平台)。该平台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编织服务网络,为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实现方案如图1:

其中,服务请求接入模块,负责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连接请求,确定优先级,排队,提供连接端口;服务管理与分发单元,负责建立社区服务,管理链接,提供数据库访问服务;服务转发策略,负责制定各种请求的分发路径,如紧急求助信号,服务请求信号等;服务信息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各种服务供应单元的信息,以及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用户资料数据库,负责记录和保存社区家庭用户的必备资料,包括应急电话,保健情况,定制的服务类型等;平台分三级结构,根节点是超级服务器,社区服务器作为分支,家庭网络终端是末端节点。其中社区服务器是整个系统运作的关键,相当于人的大脑;家庭网络终端就是系统的手足,感知用户的需求,完成系统的指令;超级服务器就像打印机,只是监管和记录整个平台每天发生的各种事件。社区服务器要求能够接收家庭网络终端的求助信号,能够生成和保存本社区网络系统的维护记录,能够统计各种服务请求,并分门别类的保存和转发,还要能够查询系统内的每个家庭终端的运行状态,并完成与超级服务器的通讯任务。组态化的超级服务器能够实时监控整个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自动巡检和定点查询的方式,记录社区服务器的运行参数,家庭网络终端的报警记录以及服务请求,并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能够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查询。

3.2 平台特色。①操作简单。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家庭成员、特别是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电子管家式服务,家庭网络终端的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能较好的满足家居老人的操作需求。②紧急求助按钮是该平台的一大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家居范围内报警求助信号的无线接入,而且能够满足室外社区公共场所的信号接入。可视对讲终端是智能化小区的必备装置,但是传统的实现方式中,没有办法做到物业的集中监管。在该平台中,网络化的可视对讲终端也是系统的一个独立节点,通过按键操作,除了可以呼叫业主以外,还可以直接呼叫物业值班室需求帮助。③社区资源互动。老年关注除以上功能外,与社区医疗挂钩,在触屏上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饮食关照,组织活动,提供护理、送药等个性化的服务。

4 结语

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依托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

[2]伊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J].人口与发展,2009,15(3).

[3]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

[4]彭丽丽.日本养老福利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4.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篇四

一键康通

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系统集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人照护照料提供健康养老服务。

“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帮助、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及社会支持服务等功能的新模式,将彻底改变社区老人生活。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传统的养老模式无法全面适应当前的养老需求,寻求新型的多元复合治理手段解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成为趋势。因此,要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需要“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引进,将现有养老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根据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全方位、每时每刻的养老服务。

通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收录社区内所有60岁以上老人的评估走访建档,其中包含老人的基本情况、家庭、亲属、健康、经济、住房、医疗、社会活动等全方位信息,并实时更新。老人照护服务,主要通过家政服务专职工作人员和义工的结对帮助,以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服务基地,开办集中寄养与分散服务等项目,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

刘奶奶,87岁 家住北京海淀紫竹院,身体一直不好,患有膝关节炎、高血压及并发症,近期突发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不能正常活动。后由一键康通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平台医护中心进行康复检测,应急支援,并制定每周3次的康复计划,康复师一对一康复训练,定期寻访,指导家属使用正确的方法督促。

5.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报告 篇五

项 目

可 行 性 报 告

二0一五年二月

目录

一、项目提出的依据

二、目标客户需求及应对分析

三、基本情况

四、项目风险分析

五、项目实施

六、结论

一、项目提出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文件)

2、《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文件)

3、卫生部关于印发《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21号文件)

4、《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黔府办发[2008]29号)

5、《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黔府办发〔2011〕99号文件)

6、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贵州省资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暂行办法>的通知》(黔民发[2012]58号文件)。

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二)市场机遇

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 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时,即为老龄化社会。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为1.4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1%,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以3%的速度增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将占全国总人口19.34%;到2040年,老年人将占全国总人口的27.8%,届时每三个半人口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口。

老年人养老逐步向集中养老转移 3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那些所谓的养老院是些没儿、没女的孤寡老人的安身之地),国内老年人养老讲究“三代同堂”,老死不离儿孙。但随着近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观念的改变;核心家庭趋于普及,传统家庭逐渐减少,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家庭结构演变又表现为老少两代在居住上“分而不离,离而不远”的特点,因此老年人不堪忍受“空巢”的孤单寂寞之苦,从过去不肯到养老院开始向往养老院,养老观念和居住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 家庭因素催生老年住宅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国七十年代中期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以来,“三口之家”现已成为社会的主力家庭结构。许多独生子女成家之后,所面临的是每对中青年夫妇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生存发展竞争条件下要照料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再加之老年人多愁善感及实际上的“代沟”,由此引起了一系列没完没了的家庭烦恼及社会问题,老年护理院呼声高涨,呼之欲出。

总结:

如果说1.43亿的老年人口基数是老年住宅建设的必要条件、家庭因素和老年人社会问题是催生老年人公寓产生的重要原由,那么国家鼓励京、沪两地老年公寓热宠应该能使我们看到的老年公寓建设的希望。从今天老年人口基数、老年人社会问题及老年人养老观念重大转变的趋势看,实施老年公寓建设应该说是一种机遇,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等建设恰逢其时,水到渠成。可以预见,老年公寓必将逐步被老年人极其子女所接受。

(三)老年护理院发展趋势

纵观赤水老年人住宅市场的发展现状,各养老院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都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老年人既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孤单又恐在养老公寓无法满足宁静、舒适生活的要求,同时达到“养、治、乐”并举的方针。并为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慢性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

老年人进入老年护理院的目的就是安享晚年和健康长寿,因此对环境质量要求较多,而现有的养老院、福利院因历史原因,大多选址于市中心,噪音和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相信随着老年人对养老质量要求的提高,其老年住宅从主城区向城郊转移将成必然之势,且唯有城郊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二、老年护理院目标客户需求及应对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80年代以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经超过1.3 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10%以上,中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行列。专家预计我国到21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36%,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3%。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三口之家、单亲家庭甚至单人家庭日益增多,“4 2 1”家庭结构将大量出现,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外出

经商、留学人员增加,城市“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

我国的人口现状,成为了老年住宅需求增大的内在宏观因素,为老年住宅产品提供的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已是不言而喻,而随着现阶段高收入人群的增加,未来具有高消费能力的老年群体将会凸现,另外,随着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未来老年人的收入将不再是过去单一的退休补贴,投资、保险等收益也将纳入老年人收入构成中去。未来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为老年住宅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消费支持。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实施和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未来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在解除了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后,老年人手中的积蓄就可解放出来,寻求更优质的生活环境,为老年住宅市场的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基本情况

(一)基本条件

项目以老年人护理为主,集休闲、娱乐、医疗、康复为一体。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我们分析认为:应满足老年人的养身、养心、养性、养情,安度晚年。

(二)项目投资规模

选址:赤水市人民南路(原泰安公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

(三)主要功能

产品主要功能:老年人疗养、医疗、康复为主。

四、项目风险分析

老年人及其子女对老年护理院、公寓这种居住养老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认知、认可需要一段时间

赤水市属于县级城市,有31万人口,人均收入较低,市场潜力不大,但就老年人护理院市场而言,会得到老年人及其子女认知、认可。但因现在一个老年人住院,如果完全由子女护理,至少需要1-2个才能完成,聘请专业人护理人员,每天服务费至少80元以上,危重老年人和身体肥胖的老年人,还需聘请2个护理人员,每天就要花费160-200元的护理费,每月就近4800-6000元,还不包括老年人的住院治疗费。因此,老年护理院“为社会解忧,替儿女尽孝”为服务宗旨,会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五、项目实施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发起单位:赤水市正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原赤水市温馨家园托养院)

2、养老服务机构名称:赤水正康老年护理院

3、项目名称:赤水正康老年护理院项目

(二)项目发起单位简介:

赤水市正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7月经赤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的社会服务企业单位,公司经营项目为:残疾人托养、老年护理医院、老年公寓。现公司正在经营的赤水市温馨家园托养院(残疾人托养中心),已营业3年多。赤水市社会福利院已于2010年10月委托我公司管理,现入住老年人,智力、精神以及重度残疾疾人已达80余人。

(三)项目投资预算

1、总投资:500万元,资金来源:公司股东集资200万元,贷款:300万元。

2、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支出情况(见附件8)

六、结论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的寿命普遍延长。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有1.43亿,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口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将超过2亿。发展老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现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的社会养老模式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服务,与老人的尊严不匹配,与子女的孝心不匹配。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借鉴了一些国内外的养老经验,结合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拟在赤水市城郊结合部建设赤水市正康老年护理院,旨在“为社会解忧,替儿女尽孝”为服务宗旨,大力倡导社会爱老、敬老,实行“医、养”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为我市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该项目采用的是“民办公助”的形式,政府省民政厅、财政厅按设置床位给予一定建设补助经费,市民政局按入住老年人情况,给予运行补助经费。

赤水正康老年护理院的建设,必将会替政府分忧,为老人解难,给社会造福,促福利事业的发展。是一荣俱荣,多方共赢的好项目。

我们会抱着对社会负责,对家庭关爱的态度,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努力建造低成本老年护理院,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要。

附件: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文件)

2、《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文件)

3、卫生部关于印发《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21号文件)

4、《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黔府办发〔2011〕99号文件)

5、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贵州省资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暂行办法>的通知》(黔民发[2012]58号文件)。

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赤水市正康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6.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篇六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加快城乡区域统筹,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重大决定,是“十二五”期间**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增进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以行政村内失能半失能、空巢、独居、孤寡、困难老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服务场所,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精品亮点工程,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效应。

为了让老年人更好的欢度晚年,结合上级要求增进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保障和改善民生。琅坑源村于2012年开始创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利用原有村办公楼旧址进行改建,将原有占地面积224平方米、建筑面672平方米、使用面积1182平方米的原琅川小学改建为琅坑源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改建工程自2012年3月开始,至2012年10月初结束,总投资元。照料中心根据老年人日间照料的需要设置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及辅助用房。其中:老年人生活服务用房包括休息室,分男宿舍和女宿舍各设置床位11张,供老年人日间休息所用;沐浴间及理发室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洗浴及理发服务及衣物清洗工作;餐厅、厨房及储藏室,为老年人提供用餐;老年人康复用房包括医疗室、谈心室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及日常健康看护;老年人娱乐用房包括棋牌室、阅览室及老年大学教室,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学习及日常休闲之所;辅助用房包括办公室及公共卫生间。同时还配备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脑等生活办公用品。同时有室外活动场所,配备一整套健身器材。

琅坑源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是由政府主导的非盈利性项目,由琅坑源村负责该中心的日常运营,依托琅坑源村星光老年之家进行日常管理,配备7名经过培训的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洗浴、理发、娱乐、学习、休闲等日间照料服务工作。琅坑源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组织机构明确、人员配置齐整、场地便利、设施完备。

琅坑源村基本情况

琅坑源村地处**县西北部。2007年在村级规模调整中,由原瑶山乡琅坑村、四联村、**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人口1648人,户数445户,党员63人,村民代表56人,村经济主要以山核桃,红枣皮,茶叶为主。2011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43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500元。

截止目前,琅坑源村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56人(男性有114人,女性有142人),占全村人口的15.5%,80岁以上高龄37人。其中享受低保4人,生活困难4人,重度残疾5人;生活可以自理(健康)101人,介助(轻度依赖)135人,介护(依赖他人)20人。有15人有日托照料意愿。

7.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篇七

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最早提出智慧养老,提倡以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为介质,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2015年1月,我国首家智慧养老研究所成立;同年5月,首个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获批。智慧居家养老在上海、北京、江苏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发展迅速,多个城市在已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上,整合养老资源,充分利用养老智能终端系统,基本实现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化养老模式。截至2015年底,辽宁全省人口总数为4246.1万,辽宁省户籍老年人口(60周岁以上)达到879万,同比增长5.0%,辽宁老年人口占比达20.6%,与全国相比高4.5个百分点。创新阶段需要全体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它是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突破口,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工程,是创新形势下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改善民生也有重要意义。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来说,在“十二五”期间传统居家养老初见成效,但智慧养老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成为“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新课题。

二、辽宁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

1. 银发数字鸿沟的屏障。

年龄是衡量老年群体的关键性指标,辽宁省目前进入老年群体的分别为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人群,他们集中年龄为60-80岁之间,文化水平不高,多数是企业退休或下岗群体。他们对现代科技比较抵触,形成信息数字认知障碍,他们疏离智慧养老媒介——即网络和网络终端设备,导致最终获取信息能力较差,这种情况被称为银色数字鸿沟。如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多为老年机,以拨打和接听功能为主,处于非智能化阶段,他们不会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网络订餐、网络购物、网络旅游、网络交友、网络学习、网络求救等多样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使用。

2. 智慧养老服务认知模糊。

智慧养老服务可以让老年人足不出户,通过智能化科技平台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它可以根据低龄老人、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提供人性化的快捷服务模式,并非全部是网络产品的普及。目前,辽宁省在前十年的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中已经建立针对空巢和高龄老人的养老服务一键通呼叫平台,但老年人认为只是一种形式,中看不中用,缺乏有效的使用和后期监督,使服务使用者与服务产品有认知差距,结果没有促进平台的普及,还误导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的认知。

3. 购买服务的需求和能力有限。

“十三五”开年阶段,由于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处于低迷发展阶段,特别是对于以退休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群,微薄的养老金只能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保健,每月可支配收入有限,形成几类养老需求群体:一是只想维持基本老年生活,有钱只想存在银行,不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有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群,但支付水平有限。三是有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愿意支付,但找不到适合的产品。养老服务需求层次低不能有效促进智慧养老产品的全面开发。

4. 居家养老服务员缺乏专业综合服务能力。

智慧养老服务需要专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服务员,他们除了具有老年人医疗护理、心理疏导、营养学等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信息数据处理的复合型人才。辽宁省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从业人员多数是非专业人员,不符合智慧养老服务的用人标准。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员与居家老人配比不足,居家养老服务员匮乏,大部分以家庭雇佣的生活保姆为主,使居家养老服务失去提供服务主体。按照这种情况,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时缺乏人力保障,降低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

5. 智慧平台落后,第三方尚未介入。

辽宁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已经基本实现老年人在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用”的常态,针对孤寡、低保和高龄独居老人建立一键通服务平台,实现有效监控,但针对群体和需求有限。社区无法掌控社区全部居家养老老年人的档案、日常生活需求和养老意愿,信息处理能力较差及智能化手段落后,缺乏第三方的有效介入,导致智慧平台研制开发、利用反馈、服务能力都达不到智能化养老的需求。

6. 政府缺乏对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

目前辽宁省也在全面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养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但都是政策语言性描述为主,缺乏政策的倾斜和实践,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未建立起智慧养老实践的标准制度。由于政策滞后导致在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养老服务社会力量投入不足,缺乏对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的研制和重视,第三方只注重眼前效益,追求保健品利润,和产品开发与销售,忽视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代老年人生活提升的重要意义,政府投入智慧巨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力量薄弱,导致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停止不前。

三、辽宁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 实现智慧居家养老的产品简易化,开发多样化智能产品。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产品设计首先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真实需求,设计时要突出产品的方便性、简单性、可操作性,如智能化服务平台、智能家居设备。同时,针对现代老人精神慰藉缺乏问题设计交流性软件和产品,例如智能机器娃娃、旅游交友平台等。对于引发数字鸿沟,社区应积极开办老年人信息技术讲堂和短期老年大学信息培训班,通过培训能更充分地利用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产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2. 普及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养老资源与需求智能化对接。

以社区为宣传主体,普及现代智慧养老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交流了解老年人的智慧化养老需求,建立社区内老年人“大数据库”的信息档案,建立智慧居家养老资源库,利用计算机系统有效分析老年需求和养老资源,主动并有的放矢提供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居家养老资源统筹规划的智能管理。

3. 政府投入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设立专项基金。

养老产业属于政府公共福利建设的工作重点,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初期,为了更好地扶持和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整合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智慧居家服务终端平台技术开发、维护和宣传,鼓励信息惠民工程进社区。当服务体系步入正轨后,形成政府、家庭和老年人共同配合出资建设和发展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

4. 培养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技能人才。

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招聘人才进入社区,对懂得保健照护、心理疏导的老年人进行信息培训,短期内快速提升社区内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实现老年事业老年管的互助形式;结合高校资源,征集智慧养老服务志愿者,实现灵活管理;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第三方专业队伍加入,实现智慧居家养老市场化。

5. 政府设定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标准和监督。

8.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篇八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弊端的显现,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相继出台,如何更好地发展居家养老已成为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热点。以最早步入老龄化城市之一的南京市为例,通过对鼓楼区、秦淮区和建邺区政府工作人员和老年人的走访调查,探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现状和需求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当前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时,则该国家或地区就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13年末我国人口总数达136 02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 16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增高到9.7%,远超过老龄化临界标准[1]。就南京而言,其老龄化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成为全国第四,比全国进入老龄化早了近十年。2013年末,南京市65岁及以上人口达81.28万人,占总人口13.64%,且年增长4%~5%,预计到2015年全市老人将近130万人。

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机构养老弊端显现等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我国养老形式严峻。面对上述挑战,南京市政府已在部分地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为主要模式,在缓解养老压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好了解南京特色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把握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现状,本文以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探求其最新供需现状,从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后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指政府与加盟企业或非营利组织之间就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问题签订合同,作为契约双方,由政府出资,加盟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管理并提供服务,同时,政府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购买的服务进行评估并进行付费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2]。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果,鼓楼区“居家养老服务网”被称为“中国式城市养老的南京鼓楼样本”[3]。

(一)服务对象

《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中规定具有南京户籍且常住的五类老年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低保及低保边缘的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70周岁及以上的计生特扶老人、百岁老人可以申请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经民政部专业评估员按照能力评估指标对老年人进行能力等级划分后,确定其享受养老服务的资格条件及养老服务的等级,方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二)养老服务社会组织

据有关统计,2012年南京市政府埋单的居家养老覆盖情况如下:全市共培育了726个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全市60%以上的老人;为全市近6 000名困难独居高龄老人提供政府买单生活照料服务[4]。2013年南京市共建成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 248个。

以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为例,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运作流程(见下页图1)。由服务对象向社区委员会提交申请,经社区委员会核实情况后,初审上报街道老龄办、区老龄办,最终确定资格条件。区老龄办与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达成协议,确定援助任务,服务中心再直接安排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或者安排距离服务对象最近的养老服务站为其提供日托、送饭等居家养老服务。

(三)服务内容

当前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基本的“五助”服务,即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5]。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为老服务站还提供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年人需求,及时掌握老年人心理的变化,对普遍性问题和极端的个人问题应给予适度干预,以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据为老服务站主任透露,由于资金及专业人员的缺乏,该项服务当前并未得到普及,仍需进一步的发展。

(四)服务人员

当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人员由专业服务者和志愿者两大团体构成。专业服务者数量较少,约占整体服务人员的20%,以30~50岁的女性为主,男女比例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他们中既有大专及以上涉老专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也有培训再上岗的下岗职工及农民,文化程度差异也较大。专业服务人员需要经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培训,考取不同等级的护理员证书才能上岗,工作期间仍需要定期接受组织内部及当地民政部门安排的培训,以保证工作质量。据有关调查,每位养老服务人员平均服务8~10位老人,为每位老人提供每月20小时的服务,按政府以10元/小时的标准发放补贴,其平均工资在1 500元~2 500元左右,待遇处于较低水平[6]。

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大多数是来自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及其他社会招募人员,在接受培训后,不定期地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在整体养老服务队伍中所占比重较高,他们的加入缓解了专业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为养老服务带来新气息和新思路。但由于其流动性大、不稳定、专业素质较差等特点,也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带来了众多不便。

(五)服务监督与评价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工作由多级共同协作完成。首先,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及各为老服务站自身对所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进行监督、评价,作为提供养老服务及核算服务人员薪酬的重要依据。其次,政府在掌握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整体发展方向,提供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对养老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进行监督评价,是明确社会组织准入资格,协助社会组织履行职责的重要过程[7]。此外,监督工作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从而为政府调整政策和改善服务质量提供更为公正的建议,使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水平。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老年人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服务人员两个方面,此外还包括其他需求。

(一)服务内容

当前老年人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及精神服务三个方面。对照以往调查结果,生活照料方面的各项服务长久以来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内容,老年人对其需求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健康意识的提高,老年人开始更多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故对定期上门检查身体、上门看病、提供健康保健指导、陪同聊天及文体娱乐等服务产生较高的需求。从总体来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大有提高,对服务内容的多样性要求提高。本次调查中老年人对各项养老服务的具体需求情况(见下页表1)。

(二)服务人员

通过调查,老年人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养老服务人员同样有一定期望。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表示更希望获得30~50岁女性服务人员的服务,主要原因在于女性细心、耐心等品质。其次,多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的偏好不明显。总体而言,老年人对其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但并不高。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为老服务站中服务人员反映:“当前服务人员数目有限,每个人平均所需照顾的老人在10人左右,工作十分紧凑,同时还要照顾到老人的情绪,有些事情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某为老服务站主任表示:“发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仅仅需要公益的热情、敬老爱老的激情,同时还是需要物质的保障。当前提高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是急需解决的,服务人员数目有限且流动性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份工作的收入很难满足其自身的发展资金。”养老服务人员对待遇水平的需求应随社会发展得到相应满足,以保证居家养老服务持续长久改善和开展。

(三)其他需求

首先,调查中的老人们普遍表示希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时间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调整,破除统一标准的局面。一些生活需求较多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多被照顾的时间。其次,多数老年人的子女表现出参与服务监督的热情和渴望,希望能够参与到养老服务的监督评价中,从而协助社会组织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服务,确保服务人员按时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养老服务。另外,当前存在大量不满足享受服务条件的边缘老人,他们处于社会的“夹心层”,工资水平较低,子女不能及时提供照顾或无法承受养老院等机构的消费水平,这些老人迫切希望政府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解决自身养老需求。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的分析及服务质量的评价,发现当前其存在的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覆盖面小,供不应求

根据调查显示,众多老人对居家养老有需求,尤其是低收入的“夹心层老人”,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同时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进入养老机构。但是,当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极其狭小,南京某社区仅有不足十人符合申请条件,并成功享受服务。目前,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资金的缺乏、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工作的强度和密度、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等都为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8],居家养老服务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情况。

(二)服务内容有限,缺少个性化服务

根据调查显示,由于资金短缺、人力物力缺乏等,南京市开展的居家养老项目很多都是“名存实亡”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方面,工作人员为符合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定期为老人进行上门送餐、打扫卫生、洗衣、洗澡等服务,尚缺少医疗护理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9]。此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帮助,仍然缺少对老人精神方面的呵护,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同时,基层组织及社会组织缺少对老年人需求的了解,对老年人实施统一服务标准,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同样的服务,同样的服务时间。这不仅不利于满足老年人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影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造成社会养老资源的浪费。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队伍有待扩大,待遇有待改善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严重不足不仅会影响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供需对比发现,目前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中正式的工作人员只占很小的比例,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志愿者。居家养老从业人员的待遇比较低,职业认可度低,人员流动性大。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属于临时工性质,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险等福利,很多从业人员也是迫于无奈从事服务,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会放弃服务转投他行,人员稳定性差。此外,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志愿者来源中最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也因与课业时间冲突而受到影响。

四、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丰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

上一篇:小学作文崇明游记下一篇:着眼现在,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