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法的新发展

2024-09-26

论合同法的新发展(精选10篇)

1.论合同法的新发展 篇一

论改革红利与中国经济新发展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受益于人口、进出口、土地和改革四大红利,但人口红利即将迎来拐点,进出口红利正在消失,土地红利趋近尾声,只有改革红利需要进一步释放。人口、进出口和土地红利不会迅速消失,经过改革后还能继续为我国经济增长服务。未来5-10年,改革红利将是我国最大的红利,我国潜在的改革红利在于内需红利、城镇化红利和制度红利,这些红利的释放需要一系列的变革,并且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需要统筹兼顾。

关键词:四大红利

改革

经济发展

内需

城镇化

制度 正文:

1.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大红利及现状

(1)人口红利

近年来年来,我国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在国际竞争中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由于我国处在产业层级较低阶段,劳动人口不需要过多的教育便可进入市场,所以无需提供较高工资,且无需提供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劳动力成本被压低,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和房地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是,受计划生育国策等影响,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明显减缓。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将于2015 年出现由正到负的“拐点”。“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将过,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会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2)进出口红利

进出口作为近十多年来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盟地区的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中国进出口面临着增速平台下移的压力,而且可以肯定这在今后几年也将是一种常态。在短时期内,中国进出口增速的持续下滑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进出口红利对经济的驱动效应可能逐渐消逝。(3)土地红利

所谓“土地红利”,是指把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回报。土地红利在过去30 年中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土地红利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以低成本方式运行,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第二,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收收入切实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弥补了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第三,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互相带动的双赢局面,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地方政府利益的驱动下,土地红利已呈现出日益衰竭的趋势,中央政府将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三大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本的价格,土地红利对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趋近尾声。(4)改革红利

研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脉络和逻辑框架,不难看出持续不断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最大红利,尤其关键时期的改革,对于国民经济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效果。改革红利的释放是通过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实现的。30多年来,我国主要进行了所有制改革和市场机制改革。然而改革进程远未完成,其中,包括市场经济各要素比重、企业制度、对外经济结构、金融市场利率在内的诸多环节,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种状况也为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改革与其他三大红利的关系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几年之内逐步消逝,进出口红利难以为继,土地红利已经衰竭,而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已经迫在眉睫。改革能破除人口、进出口、土地三大红利的瓶颈,或者引导其转型为新的红利,而这同时也是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的一部分。虽然我国人口红利已近拐点,但及时的改革可以延长红利拐点,并促进新的红利产生。首先,要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要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目前劳动力素质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巨大,高端劳动力的成本水平尚处低位,正确处理好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实现劳动力内部结构调整与经济升级转型之间的有机搭配,将成为人口红利变迁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外贸易曾经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受外部因素影响,短时期内我国进出口红利可能逐渐消逝,导致传统产业的终端需求大大降低,倒逼新一轮产业改革。如果发挥改革作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未来进出口红利可能会再生。土地资源具有供给弹性低的特点,我国土地资源本身有限,土地出让的无节制增长和粗放利用已使我国土地红利日益衰竭。

3.未来我国的三大改革红利

我国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其效用基本发挥完毕,我国需要继续改革,深化改革。未来5-10年,我国潜在的改革红利在于内需红利、城镇化红利和制度红利,本文对此进行详细分析。(1)内需红利

国外资本和产品对中国市场一直非常青睐,说明中国内需消费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消费有望成为下一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其次,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这很受人瞩目,但更要完善分配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在初次分配时兼顾公平,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转移支付,增加刚性需求者的消费能力。再次,完善我国福利体系。通过制度设计,完善我国公民的四种最基本权利(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体系,这不仅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基础,更是将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需求转化为长期内需的保障。

(2)城镇化红利

城镇化红利很可能成为我国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我国当前需要加速城镇化建设,释放城镇化的巨大红利,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比较迫切的改革有三点:一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有进行土地改革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经济,解决由于土地产权制度而对农村进行的“剪刀差”式掠夺,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可能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和消费潜能。二是户籍制度改革。这是推进城镇化、释放经济潜能的关键。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大批进城的农民工没能享受到市民待遇,消费需求无法释放。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必须同步进行,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3)制度红利

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另外,内需红利和城镇化红利的释放都有赖于制度红利保障,所以中国改革红利释放严重依赖于制度性红利再造。首先,要做好制度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制度红利释放的战略路径。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其次,要加速推进市场化改革相关制度出台。再次,要用制度创造机会公平。导致贫富不均的重要原因是机会不均,这需要向利益集团开刀,会遇到阻力,但是势在必行。要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其在行业进入、资源使用、信贷支持、产品定价等方面的特权,调高其利润上缴比例,公平分配利润,规范国企高管薪酬制度,逐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总体来看,三大改革红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需要做好规划,统筹兼顾,以最大化地释放改革红利。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改革创造新红利[J].观察家,2013(2)2.张飞.释放改革红利需要突破口与路线图[J].上海证券报,2012(12)3.孙长学.借“制度红利”越过“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稳中求进”推进改革的政策取向探讨[J].中国经济导报,2012(2)

2.论合同法的新发展 篇二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其性质是由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各国劳动力技术差异、自然资源禀赋以及需求和供给结构变化等方面因素都会导致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新发展1国际分工依据

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最初的国际分工就是以不同国家在不同行业中具有的相对成本优势为根本依据的。随后,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资源禀赋理论, 使得国际分工依据的决定性因素转变为各国自然资源的多寡。二者都强调自然条件优势对国际分工格局的决定性作用。进入新世纪, 国际分工的依据正由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必须在发挥自然优势的前提下, 以培养本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为基础, 寻找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国际分工方式

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过程中, 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的崭新格局产业间分工, 此外国际分工的形式正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

(1) 产业间分工

国际分工首先在不同产业间进行, 主要特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 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发达国家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种分工格局中的产业边界是清晰的, 是垂直型的国际分工。

(2) 产业内分工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化, 形成了产业内国际分工, 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

(3) 产品内分工

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量进行, 就是产品内分工。技能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一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 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 或者是主要部件依靠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

(4) 要素分工

国际分工的细化必然产生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产品价值链被分解成若干独立环节而处于不同企业的控制之下;二是尽管这些不同的环节仍处于同一企业的控制之下, 跨国公司也必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将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必然导致国际分工的界限由产品转变为要素, 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也将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 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

3国际分工主导因素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知识的竞争。科技知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而且是能够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 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将成为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导因素。

4国际分工主体

国际分工自产生以来, 其主体一直是各国政府。但是在如今的国际分工体系中, 大型跨国公司将国际分工的范围加以扩展, 将国际分工的模式加以改进, 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企业内部分工也成为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的对策

1积极地、有选择地引进外资, 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改善国际分工体系

我国可以抓住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 向国外转移其部分产业或零部件企业的机会, 将它们吸收进来, 既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力的就业和生计问题, 又可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产业升级, 进而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改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地位。

2加强合作, 推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改革和调整

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与区域化活动, 以获得区域性规则的制定权, 同时在多边协作领域就金融、贸易和债务问题不断加强协调和合作, 在制定涉及有关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谈判中, 要充分协调立场, 共同提出一些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主张, 对不合理的、需要改革和完善的游戏规则进行重新谈判, 推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改革和调整。

3强化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 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基础上, 我国应努力提高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水平, 由下游生产商向上游生产商推进, 并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渗透, 推动外贸由效益低下的粗放型增长向效益较高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从而逐步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加工增值能力。

4利用外资由出口加工型为主向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将加工贸易中的高技术环节放在我国境内, 推动加工贸易更多的进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等新兴制造业领域和高技术产业, 使加工贸易迅速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价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资金技术密集环节。

参考文献

[1]欧定余:《知识经济下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J].商业研究, 2002, (12) [1]欧定余:《知识经济下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J].商业研究, 2002, (12)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3.论合同法的新发展 篇三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理论升华;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69-2

0 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构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线,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本发展方向及着力点。科学全面地阐释了新形势下我国的发展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1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经济理论体系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理念科学阐释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体现了党中央领导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创新力度不够是阻碍发展的最重要问题。新发展理念首次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位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最大限度地解放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发展动力。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速度读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等问题,正在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向效率质量型增长方面发展,创新成为新时期发展国家经济的主要手段,从“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政放权等全方位挖掘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强调了要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重点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例如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协调发展理念的重点。在协调发展的同时,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并通过协调,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的各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领域、各部门、各地区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实现整体效益,并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基本目标。总体而言,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中部门和部类之间协调发展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在积极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生产生活理念绿色转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等举措的同时,发展“美丽经济”、实现“从绿掘金”、打造“宜居家园”。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探索的凝练,是对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自觉遵循,更加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

开放发展理念,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了开放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重申了开放发展的重要地位,并强调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开放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民族的进步更是要借助开放交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才能进一步推动民族的发展,这是民族进步的基本规律。开放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理论的重要发展,也是中国关于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升华。

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强调共建共享相统一。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发展。

2 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实践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理念就是指挥棒,是行动的先导,指明了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指明了发展动力的转变方向,协调指明了发展不平衡的解决方向,绿色指明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相融合的发展方向,开放指明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空间方向,共享指明了发展成功人民共享的价值方向。新发展理念把引领中国新发展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融会贯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新发展理念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同时指导着中国发展实践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同时,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的新成果,是党中央针对我国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了如何转换发展动力,对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保护发展环境等进行了解答,并创造性地提出实践指导,是一场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在工作中要做到创新理论、创新制度,让创新工作能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中,释放企业创新企业潜能,在社会上营造创新的氛围,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统筹补齐短板与厚植优势,着力推进领域、人口、区域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增长点;突出发展的开放性和内外联动性,创新开放新体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双向开放”、自贸区战略、“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等,主动顺应、积极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突出发展的人民性、普惠性,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缩小收入差距、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凝聚和激发国家发展最深厚的伟力。新发展理念中的五大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聚焦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主动回应发展困境,积极关切群众诉求,既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路径,又体现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提升,也是实践创新。

3 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

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靠领导干部有大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工作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在确保决策科学性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改革和法制推动落实。同时,党员领导干部既要为官有为又要守住底线,要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又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提高抵御和处理各种风险的能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实践中,新发展理念必定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普遍实践,也必将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参 考 文 献

[1] 刘靖北.理论创新是创新发展的灵魂[J].冶金企业文化,2016,01:17-18.

[2] 胡祖凤,谢嘉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若干理论问题再探讨——谨以此文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J].党政干部学刊,2016,03:33-36.

[3] 祝黄河,吴瑾青.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2:17-22.

4.论合同法的新发展 篇四

坚持新发展理念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新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原则和组成部分。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点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时代语境,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的发展之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说过:“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新发展理念既有中国特色,也有世界属性,它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治本之策,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新发展理念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这一时代课题的深刻洞悉,是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重大变革,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中国在一系列发展问题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这些成就,源于坚持了新发展理念,蹚出了发展的新道路。我们掌握了“认识世界”的真理,才能获得“改造世界”的力量,新发展理念,既是人们头脑中的一场革命,更开拓了泱泱大国发展的新境界。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的历史方位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际地位已上升至举足轻重的大国,看待发展问题当从“长程历史”想问题,以“世界视野”谋对策。当代的中国,既创造了发展速度的奇迹,同时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既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同时要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既要应对国内转方式、调结构的内生问题,同时要承担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责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牢牢掌握新发展理念,从容应对前行途中遇到的重重风险与挑战,让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加气壮山河的远方。

5.燃气应用的新发展 篇五

近几年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建了许多高楼,绝大多数采用电力驱动的空调,以燃气为能源的吸收式空调虽已开始发展,但所占比例甚小。

从国外情况来看,美、日等国十分重视燃气空调的研究与开发,在大型高层建筑中燃气空调所占比例正在不断地增加。采用燃气空调不仅可以缓和夏季的用电高峰、填补夏季的用气低谷,还可以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我国发展燃气空调也已经具备有利的条件:

(1)燃气资源丰富 天然气

正从西北、西南向东输送。

液化天然气从国外引进的第一个项目已经确定,第二个项目也开始论证。

代天然气的数量不断增加。液化气和空气按各占50%比例混合后,用管道输送,今后可直接转换成天然气供应。 (2)电力负荷高峰和燃气负荷低谷有待平衡

S市电力负荷、燃气负荷的三年统计资料列于图4

(3)环境保护已成为政府和百姓的共同要求

能源消费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按得到单位热量消耗一次能源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比较,各种能源使用时的排放系数见表5。可以看到,燃煤所排放的污染物最多,使用天然气排放的污染物最少。而使用电能时,由于火力发电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仅为0.33,其污染物排放系数高达燃煤、燃油时的三倍。因此,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必须改变目前以燃煤和电力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燃气空调是今后的一个方向。

以上三种系统中,吸收式系统已为人们所熟悉,具有设备投资较少、运行工质对环境无害以及维护方便、无噪声等优点。国内产品质量也不错,因而使用较多。其缺点是制冷性能系统COP较低,一般为0.8―1.2。

热――电联产系统是一种全能系统,发电效率为15―35%,综合效率为80%,发电规模可从20kw的小容量到kw中容量。用燃气轮机时可大到10万kw,但初投资较大。

压缩式系统能量利用率较高,装机容量适合于一般高层建筑,韧投资不大,对于天然气即将来临的地区是一种比较节能的冷、热源方案值得推荐。

各种制冷机组的一次能耗比较。

以单台机组的冷量为1163kw(100万kcal/h),根据常用产品样本的额定工况下的数据,可以进行冷水机组的能耗比较。

从图6中可以看出,离心式制冷机的一次能耗为97.3kg/h(标煤耗),螺杆式机组的能耗与离心式的基本相当,热泵能耗为1.49倍,蒸汽吸收式为1.8―2.2倍,直燃式则分别为其1.56倍(燃气)和1.46倍(油)。

离心式和螺杆式制冷机因为压缩机的转速高,压缩比大,理论COP值大,相同制冷量下,所需的轴功率小;而吸收式制冷机组的COP值较小,所需的一次能源量较大;蒸汽双效吸收式机组由于存在锅炉房供热损失的问题,因此其能耗比直燃式机组还要大,不过吸收式机组的用电负荷很小;对于热泵机组,虽然同样采用螺杆式压缩机,空气热源泵的COP仅3.7,单位冷量耗功为0.2kw/kw.

与其它方式相比,天然气发动机驱动的压缩式制冷机的一次能耗最少。其初投资比一般电空调有所增加,但因其运行费用低,在2―3年内便可回收多付的设备费。

燃气发动机驱动的制冷机具有以下优点:

(1)能源利用率高,发动机废热可加以利用,特别是直接驱动热泵时,输入100%,其出力可达150―170%。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燃气直接驱动的螺杆式风冷热泵(GKHP),一般容量为20―200RT。

(2)设计紧凑、设备成熟、使用寿命长,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原有的冷却塔、泵及管线系统等。

(3)可进行余热回收,对需要热水的场所经济性更佳。

(4)组合式装置具有隔音外壳,运行噪声低。

(5)减少石化燃料消耗量,使用天然气又可减少煤灰、S02和C0,排放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6.后现代主义的新发展 篇六

后现代主义的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激烈争论.究竟何谓现代?何谓后现代?它们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它们与现代化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些都是研究后现代的热点问题,也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现代与后现代的划界问题、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问题以及现代、后现代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现代与后现代问题再作新论.

作 者:王琳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承德民族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年,卷(期):22(4)分类号:B505关键词:现代 后现代 现代性 现代化

7.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 篇七

一、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 维护当前社会稳定。

不同人之间可能存在摩擦与分岐, 为避免激化矛盾, 减少负面影响, 维护员工情绪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宣讲必不可少。这些小的过失酿成的结果不可预计。要对每个人都进行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心存宽容, 时刻保持正确的思想, 大大减少不和谐事件的发生几率。

2. 稳定企业职工思想。科学有序的管理、领导的决策和创新的生产力技术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三要素。改革开发的深入, 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文化和经济变化巨大。人们的思想也不断改变, 在利益的诱惑下人们原来坚守的道德底线变得脆弱不堪。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冲突时, 个人利益往往占绝对优势。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对企业员工的宣讲教育必不可少, 这有利于稳定员工思想。领导要经常的和员工谈心, 平等沟通, 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在和员工交谈的过程中依据不同人的不同性格, 进行渗入式的思想教育。让员工体会到组织的关心,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稳定企业职工的思想意义重大。

3. 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

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乐观向上积极努力的员工, 将为企业投入更多热情与努力, 将高效高品质完成自身工作, 并积极帮助同事共同提高。员工之间相互影响, 形成良好的生产气氛, 会大幅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 为企业创造更高收益。因此, 企业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 就是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服务能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企业职工能够在一个充满工作动力的环境下努力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让企业职工的思想不断适应企业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 能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使其看清形势, 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获得更多收益。因此, 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1. 认清当前社会形势。

经济的蓬勃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全球经济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我国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一旦产生经济危机, 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 共度难关。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会员工认清社会形势。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必须从政治思想工作着手, 将正确的理念潜移默化到职工的头脑中, 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增强说服力和战斗力, 增加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创新就业环境, 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近年来, 企业数量显著上升。市场经济不断发发展的同时, 国家贫富差距也被不断的拉大。很多企业员工生活压力都很大。在此背景下, 企业更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要积极引导员工树立集体观念, 保证员工的思想阵地和道德防线不动摇。思想素质过硬的团队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另外, 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不断创新, 以切实增强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改进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如果按照原有形式进行生产, 就很可能被淘汰。在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今天, 人们面临很多外界环境影响。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观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 原有的思想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不断创新方法。只有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才能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思想工作人员要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 扩充自己的信息资源量。要深入员工内部, 关心员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准确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员工排忧解难。另外,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以稳定企业职工的思想。

四、结语

人的行动可以被控制, 但思想却无法控制。在新形势下, 要切实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 创新思想, 使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好, 稳定职工思想, 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良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4) .

[2]刘清明.谈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4) .

[3]蒋广庭.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1 (4) .

[4]石伶.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障措施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3) .

[5]李颖.会计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3) .

[6]索芳萍.浅谈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J].财会研究, 2010 (3) .

[7]李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运行机制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

[8]赵一名.浅谈如何发挥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J].财经界, 2013 (20) .

[9]张列.浅析如何发挥房地产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0) .

8.论合同法的新发展 篇八

关键词:人权保障 非法证据排除 强制措施 辩护制度

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人权保障方面取得新的发展。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施行。这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完善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这次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程序设置和具体规定中都贯彻了这一宪法原则,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刑事诉讼法,既有利于更加充分地体现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利于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更好地遵循和贯彻这一宪法原则。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贯彻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是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制度作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新发展。

强化证人出庭作证和保护制度。证人出庭作证和保护,对于核实证据、查明案情、正确判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被告人来说,在对控方证人的证言有异议的情况下,要求证人出庭作证是其一项重要的程序性权利。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作证的,证人应当作证。”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同时还规定了对证人的保护,第61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证人以及鉴定人、被害人的保护,刑事诉讼法还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作证面临危险的,可以请求予以保护。

强制措施对于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这次刑事诉讼法完善了强制措施制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任意剥夺限制人身自由。刑事诉讼法第79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害性的,应当予以逮捕:(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这就把原来将逮捕条件中“发生社会危害性,而有逮捕必要”细化为现实诉讼法第79条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逮捕的适用条件。为了保证人民检察院正确行使批准逮捕权,防止错误逮捕,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是讯问犯罪嫌疑人或听取辩护律师意见程序,以及在逮捕后对羁押必要性继续进行审查的程序。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可以询问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进一步完善了逮捕的审查批准程序。

原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被逮捕人的家属。其中对“有碍侦查”情形的界限比较模糊。这次新刑事诉讼法第83条规定,“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24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第91条规定,“逮捕后,应当立即将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羁押。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该规定综合考虑惩治犯罪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需要。

这次刑事诉讼法进一步保障了辩护律师正确履行法定程序的权利,以保障其能够正常地履行辩护职责。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第37条规定,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48小时。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而且这次刑事诉讼法还将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阅卷范围扩展到本案的全部案卷材料。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卷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由此律师的阅卷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调查取证方面,原来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只有在案卷到了审查起诉阶段后才可以进行调查取证,这次刑事诉讼法将律师调查取证的时间提前到了侦查阶段,使得律师拥有充分的辩护权利。

这次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法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点,对办案方针、原则、诉讼环节的特别程序作出规定。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第170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刑事诉讼法还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此外,这次刑事诉讼法还规定,适当定位监视居住措施,明确规定适用条件;完善侦查措施,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调整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完善第一审程序;明确第二审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范围,对发回重审作出限制规定;完善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一步贯彻上诉不加刑原则;完善死刑复核程序,落实“少杀、慎杀”原则,对审判监督程序进行补充完善,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对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裁定予以纠正,有利于确保案件质量,维护司法公正,充分体现了刑事诉讼法中人权保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3) 李君如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人权知识干部读本》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 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9.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新发展 篇九

为了提高独立审计师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2004年12月28日发布了新修订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ISA),以下简称“新准则”;修订前的准则简称“原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并将自2006年12月31日起执行。

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经过对新、旧审计报告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新审计报告至少有如下变化:

1.在标题中增加了“独立”一词。

原准则的标题为“审计师报告”,新准则将标题明确为“独立审计师报告”,强调了审计师的“独立性”。

2.增加了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新准则将审计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和关于其他法律和法规要求的报告。第一部分处理财务报表事项,在按照ISA实施的所有审计中保持相同;第二部分处理地方法律所要求的其他所有事项。这样,使编制的审计报告既符合国家法律要求又满足ISA要求,从而更具有灵活性。

3.增加了关于财务报表报告的基本要素。

原准则关于财务报表报告正文的要素由引言段、范围段和意见段构成,新准则由引言段、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审计师的责任、审计师的意见等构成。由于基本要素和表述内容的变化,使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正文由原来的三个自然段增加到六个自然段,报告的篇幅增加了。

4.改写了审计报告的引言段。

原准则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包括标明已审计财务报表和陈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和审计师的责任。新准则将管理当局的责任和审计师的责任分别以单独的自然段来表述,从而使引言段仅表述已审计的财务报表。

5.对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描述更具体。

原准则在描述已审计财务报表时,只说明了财务报表的名称、反映的日期或期间。新准则还同时说明已审计财务报表的范围包括了重大会计政策和其他解释性附注的摘要。

6.充分描述了管理当局的责任。

原准则在陈述管理当局的责任时,只是说这些财务报表由管理当局负责,较为概括、抽象。新准则不仅描述了管理当局责任的具体要求: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编制并公允反映财务报表,而且还具体说明了管理当局责任的三大内容:设计、执行和维护与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公允反映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论错报是舞弊还是错误所引起的;选择并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在该特定环境下合理的会计估计。这样,新准则对管理当局责任的描述更加详细、具体,更易于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理解。

7.改写了审计范围段和对审计师责任的表述。

新准则将原准则关于审计师的责任和审计范围合并为一部分,并以“审计师的责任”为标题分三个自然段来表述:第一自然段描述了审计师的责任、实施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准则、那些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的主要要求;第二自然段陈述所实施的主要审计程序及其应实现的目标;第三自然段陈述所实施审计工作的充分性,即审计工作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恰当的,并为我们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依据。

8.改进了对所完成审计工作的表述。

原准则在描述审计师所完成的审计工作时,仅说明实施了哪些审计程序,而新准则还陈述了实施这些审计程序的主要目的。如在陈述审计师执行的审计程序时,不仅说明所选择实施程序的主要依据,而且说明了所实施审计程序的目标。又如在陈述评价管理当局所使用的会计政策和做出的会计估计时,分别增加了“恰当性”、“合理性”,补充了评价的目的,改进了对所完成审计工作的表述,使新准则更好地反映自2004年12月15日起生效的新的IAASB审计准则。

9.强化了审计师的责任。

主要表现在:(1)突出遵循审计职业道德的要求;(2)强调了审计师审计舞弊的责任,即执行审计程序,以便获得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不论错报是因舞弊还是因错误所引起的;(3)强调审计师所获得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恰当性。

10.强调了遵循审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10.日本会计的新发展及其启示论文 篇十

一、日本会计的新发展

近年来,日本会计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发展。

1.改组准则制订机构

7月,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FASF)宣告成立,它是一个民间组织,由它资助日本会计准则委员会(ASBJ)制订会计准则。它的组织架构和其它国际性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基本一致,它的成立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使日本能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提高会计准则的可信度和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ASBJ力求比它的前身——企业评议会(BADC)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透明度,BADC因易于受到利益团体的影响而备受批评。

2.公允价值会计

207月,BADC发表《资产减值的暂行报告》,报告规定,企业所持有的非交易性证券如果使股东权益下降超过50%,就要采用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但老牌企业还是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土地和固定资产,他们辩解说这些土地是二战后期购置的,而新兴企业的土地是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购买的,经济学论文《日本会计的新发展及其启示论文》。在存货方面,日本会计准则仍然允许企业采用成本法,而国际会计准则采取成本和市价孰低法,公允价值会计还遭到银行业的抵制,它们认为公允价值会造成银行资产和业绩的`较大波动。

3.合并报表会计

从财政年度开始,要求集团公司编制合并报表,这就抑制了大公司隐藏子公司业绩的行为,但日本会计准则制订者很难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所要求的购买法,它们辩解说这是文化的原因。在日本,一家企业被另一家企业接管(takeover)被认为是没有面子的事,它们倾向于把企业合并视为经济资源的整合而不是接管,从而采用权益法。拒绝采用购买法的实质是出于对公允价值深深的恐惧,如果采用公允价值,为数不少的企业将会面临技术性破产。

4.养老金会计

,BADC发布养老金会计准则,准则规定,企业必须将养老金计划列作一项对雇员的负债,养老金计划由于近期股市的低迷而受到重创。以日立公司为例,确认养老金负债将在财政年度注销37亿日元的储备金。所幸的是,准则规定摊销期可以超过,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为5年,这就避免了企业业绩的大幅下挫。

二、两点启示

1.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我国已经加入WTO,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按照国际惯例——尤其是国际会计惯例运作,这就呼唤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反观我国,会计准则只有制订、发布机构,没有咨询机构、培训机构和检查机构,会计准则的制订缺乏透明度,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缺乏实证研究。

2.会计准则的国家化

上一篇:上半年机关妇联工作总结下一篇:猫咪逃生记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