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024-08-28

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精选8篇)

1.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一

各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告别儿童时代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无法摆脱对父母心理上的依赖,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自己在心理上的独立,因此个体此时处于强烈的心理冲突和焦虑中。而家庭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分别从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情绪氛围和阶层地位入手,讨论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关键词: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氛围,阶层地位,青少年心理

一、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也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父母身上的优点,如勤劳、善良、进取心、宽容,对子女的理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重要因素。实际上,许多学生之所以敬重父母,其根源也在于父母有良好的人格,而父母良好的人格品质又容易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成为子女模仿的主要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效果,更有利于父母言传身教,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良好的亲子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团队精神,而学会合作首先从亲子关系开始,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走向人生的基础。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更亲近父母,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给孩子安全感、幸福感,使孩子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 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子女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 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她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鲍姆林特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而中国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放纵、溺爱、专制、民主四种类型。

溺爱型的父母容易使子女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有较为偏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受到外界刺激的应对措施也比较消极。这种教养方式使青少年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子女的不信任感和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缺乏安全感,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为了发泄紧张的情绪,会学会粗鲁地对待他人,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父母的逆反,对父母的专制行为产生抵抗,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也就是纵容型的父母,容易使子女感觉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无关紧要,青少年一旦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就会自暴自弃,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与社会脱离和抵抗。

民主型的父母是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被推崇的,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感觉到爱和被爱,也懂得尊重他人,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到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这类青少年所受到的心理发展的冲击较小,因为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逆反心理得到调适。

三、家庭情绪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情绪氛围,是由每位家庭成员共同创造。温暖、和睦、互助,或者冷漠、疏远、拒绝,都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研究证明,父母如果存在抑郁、反社会人格障碍等行为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和谐温暖的家庭情绪氛围,从而会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时无法获得关爱,并因此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处理问题时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家庭阶层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的阶层地位往往与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挂钩。而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可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青少年发展。有研究表明,高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显著高于低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好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父母的职业类别则预示着不同的工作条件、社会地位和家庭的物质生活等,这些都是与他们的自尊抱负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转而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许多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即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家庭亲和度、孩子学业成绩等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吴念阳, 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4(4).[2] 刘海鹰.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D].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 王中会, 罗慧兰, 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 2006(3).[4] 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管理观察, 2009(6).[5] 郑月清.亲子关系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校园心理, 2013(1).

2.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二

青少年的道德从整体上讲是好的, 绝大多数青少年对优秀的品质都有认同感, 并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 不断地提高道德水平。但目前的青少年在思想品德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 在公德方面存在着知行错位的现象, 这些都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 而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是社会的影响造成的。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不能在经济大潮中把握自己, 失去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其次, 教育机构对于“灌输”式道德教育方法的绝对化理解, 严重地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削弱了道德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形成上的重要作用。最后, 成年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 成年人行为的偏离, 成年人评价的自相矛盾, 或是自身行为的表现不一致, 也影响了青少年一代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的急功近利等错误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子女教育的投入是很大的一笔开销, 需要一个家庭积极地筹划才能供给孩子的教育费用, 这在现在的农村表现得很突出。有的家长把钱挪作他用, 或是舍不得投入孩子读书中, 这样的家长在乡村并不少见。孩子缺乏接收教育的机会, 在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格之前即进入社会, 容易接收不良思想而成为不良少年。我国的义务教育年限短, 只有30%左右的学生能升上高一级学校学习, 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 而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并不多, 健康的活动场所更少, 在这种环境影响下, 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在社会中, 消费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普及的影视, 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 给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铺天盖地的广告, 促进了商品的销售, 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左右了人们的生活。为了商业利润, 商家竭尽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对某种物品的消费, 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地夸张了, 吸引一些人注重享受而不爱劳动。近几年出现的逼母卖肾买苹果手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坏的影响。

因此, 在社会大环境下, 要合理引导,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全社会都要来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要努力消除社会生活中导致青少年各种各样负面评价的因素, 着力解决好那些青少年关注的问题, 如反腐倡廉、社会治安, 以切切实实的努力来引导青少年的评价, 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 凸显正确主流的社会价值观, 使青少年在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

3.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家庭;青少年;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更多地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也是目前社会所忽视的也是日益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培养。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下面重点谈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主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对于孩子最初心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家庭成员对青少年的态度和要求、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等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家庭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可是破损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不正常的变故,没有父爱或母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更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比较孤僻、冷漠,有的比较粗暴、冲动,有的比较自卑或自暴自弃……小而言之,给学校教育带来了特殊性,往往给班集体的形成、管理、教育带来意料不到的困难。大而言之,将来这些孩子走上社会,他们的心理状态将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破损家庭的子女与其他子女不同,他们需要爱,而有的孩子是拥有了太多的爱。家庭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温暖的家庭给孩子的感觉也是温暖的,他就会回报社会以温暖。在社会上很多离异家庭的子女心理不健康,很多不和睦的家庭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不快乐,俗话说,人活得就是一个心情,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快乐的家庭中,可以想象出这个孩子内心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那他会把这种心情反映到他的生活中,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人的心情不好,做事情也就不能积极向上,据调查90%以上的不和睦家庭的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对于这一点应引起我们家长的重视。无论何种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

2.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封建家长制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至今还有所表现。在许多家庭里,家长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没有什么民主可言。家长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的意志行事,子女不从,轻则骂,重则打,使子女形成逆反、敌对的心理,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孩子有了逆反的心理,家长总是怪孩子,其实我们可以采取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这种封建的家庭教育、封闭的家庭教育模式,必然造就思想僵化保守、心理封闭、性格拘谨的人。

因此,建议各位家长能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一些帮助,多给孩子一些尊重。批评可以解决问题,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们还有爱,我们要用爱去解决孩子在成长中的问题。同时,孩子将来要属于社会,在社会中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也要融入社会,在我们用爱包围孩子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爱是相互的,关心是相互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我们要为孩子将来进入学校,接受学校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四

摘 要: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弱化其消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普及电脑,鼓励学生在信息时代占据有利地位,许多家长给孩子购置电脑,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让孩子到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与此同时,与网络相关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非常担心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弱化其消极作用,如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一大新课题。

一、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性质

网络的实质是资源共享,是零距离,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一种新型的工具。而互联网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Internet,从某种意义上讲,Internet 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它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当时主要用于美国国防部搞军事指挥,90 年代初,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参与,并于 1991 年组成了“商业 Internet协会”。随着商业机构的加入,人们很快发现互联网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多方面的巨大潜力,继而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加入到了这个行列。网络是信息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新空间。从某种程度看,网络使用扩展了人的大脑,同时也延伸了人的感觉机能。网络与其他媒体相比,提供给使用者更多的感官刺激,很多信息通过视频与图片形式呈现。从另外一个层面看,网络使用需要使用者自己组织信息,如果使用者没有很好的知识结构,他们可能就会沉迷于浏览或收集网上的各种信息。总之,从网络的功用性来看,网络使用可能会带给使用者两种影响,一种是正面的,一种是负面的。

二、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网络具有丰富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隐秘性等特性,对处于发展期,求新求奇心理极强的青少年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从心理发展来说,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对其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2.1 有助于发展青少年沟通交友能力,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

各种为青少年服务的资讯网站的建立和谈心室的开放,给青少年提供了结交新网友的机会,他们可以在网上吐露心声、交流信息、相互帮助,营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进行心理调节,清除心理障碍,发展健康心理。现在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为多,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而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2.2为青少年宣泄情感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现代社会青少年各方面压力较大,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而且青少年情感体验丰富,波动较大。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宣泄总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无拘无束地表露,网络的匿名性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释放提供了新渠道。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这对他们的心理是有利的。

2.3 有助于拓展青少年学习的视野和领域,激发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

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青少年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不断开发创造性思维,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网上各电子网站的个人主页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天地,网上创造的成功可以激发青少年创作的兴趣,提高自信心。2.4有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教育渠道。

目前互联网上有许许多多的心理健康网站,尽管它们的侧重点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但它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教育的责任,这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存在消极影响

现代网络资讯的迅猛发展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有积极意义,但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往往会形成 “网上娱乐综合症”,加之网络文化的误导,传播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诱发着不道德和犯罪行为,网络的神秘性“培养”了一批电脑“黑客”等。因此,正确认识其负面影响,净化网络环境,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3.1引发青少年网络依赖,恋网成瘾。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依赖与赌瘾和酒瘾是相似的: 一上网就异常兴奋,上不了网就心烦手痒,严重者日日夜夜沉溺于电脑网络,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可见青少年一旦上网成瘾,身心健康将受到极大影响。

3.2 弱化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引发人际信任危机。

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性特点使许多人抱着游戏心态参与网上交友,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相互不信任,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现实中来,使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怀疑现实人际交往中的人的真诚,进而影响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影响社会化和心理健康。3.3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弱化,引发人格障碍。

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的灰色信息,这些信息防不胜防,时刻侵蚀着涉世未深、好奇心强、自制力弱、辨别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青少年,逐渐使一些青少年心灵扭曲,道德意识弱化。一些青少年还时常盗用他人域名、利用终端电脑搞恶作剧。这种行为会引发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在现代信息社会,对于网络我们不应当一味地反对,就上网本身而言并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教育,正确地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与网络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网络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丰富教育资源,使学生免遭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限度地扩大网络的积极影响。

四、积极应对引导网络带来的负面影晌

4.1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网站建设,采取有利措施 加强网吧的管理,应努力建一大批健康、文明,尤其是对青少年能够起正确引 导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同时应加强对网站建设的监管力度,严厉监控和打击非法经营的、利用网站传播消极、黄色、谬误,甚至是反内容和信息的网站。网络正在迅速的进人现代化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正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极大。我们只有充分肯定其积极的主流方面,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并探索方法,不断总结新的经验,解决新问题,积极行动起来、将其负面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使青少年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茁壮成长。

4.2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和道德规范的教育。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络文明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网络。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鉴赏事物、分析问题,识别网络中的有害信息,提高免疫力以及道德自律能力。合理利用电脑游戏,发挥益智作用。加强对青少 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用“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使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抵制网络的不文明内容的浸害。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多组织 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娱、体育、科技方面的爱好,拓宽他们的兴趣爱好,拓宽他们的兴趣范围。做好学生的署假及节假日活动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如游山玩水、春游远足等,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大自然的 熏陶,想方设法减少和杜绝孩子沉腼上网带来的种种弊端。4.3建设好校园网站,使其成为学生的“网络家园”。

校园网站要针对学生身心规律和特点,突出新奇性、趣味性,精心设计网页 界面,力求生动、新颖、有趣。网站内容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愿看、乐看,并能从中收益。同时,建立师生聊天室和电子信箱,利用网络解答学生的各种疑惑,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面对学生逃避现实的倾向,教育学生分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同,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有欠完美的必然性,使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生明白,经常上网对扩大学生视野、增进知识以及熟悉电脑和网络技术是十分有益的,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其 对学生的副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

4.4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上网成了孩子上网的重要渠道。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应用网络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首先,要求家长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对孩子健康的巨大影响力,让其自觉配合学校搞好应用网络教育。其次,使家长认识到孩子在家上网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废食,简单地禁止孩子上网,而应做好疏导工作,应为其分析上网的利弊,向孩子 推荐健康、文明、有益的网站,经常注意孩子上网的内容,对孩子参与的不健康、不文明网上活动应及时指出其危害,并坚决加以制止。合理安排孩子的上网时间.避免学生长时间上网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宋耀武.李宏利.基于积极心理学观点的青少年网络使用研究[J].教育研究,2013,(3):120-125.[2]秦付军.浅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71):220-221 [3]李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对策[N].中共郑州市党委校学报,2004-6-10(4).[4]邓如陵.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N].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25(25).[5] 陆桂芝, 李勇.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9).[6] 谢志芳.利用网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J].江苏高教, 2002,(2).[7] 张志刚, 刘连峰.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 J].教育探索, 2002,(2).[8] 邹嘉忠, 杨海娟, 徐大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 J].教育探索, 2002,(3).[9] 乐国林.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 J].心理世界 ,2001,(3).[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2003.[11] 昝玉林.互联网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2,(4).Talking about Internet use on Mental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and for Guidance

5.网络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 篇五

刘 森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网络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并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了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和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儿童;影响; [正文]: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的更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硬件、软件的更新时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常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是探讨问题,这对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作用。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及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世界,不仅要求青少年自己动手操作,而且相互沟通交流,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病、身份和地位。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乐此不疲。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1、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易使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升高。这种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病态赌博狂”有关。它令人呈现短时间的亢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会给人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

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青少年儿童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2、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行为感弱化。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谩骂、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的隐蔽性也使网上犯罪如网上诈骗、网上诽谤、盗用信用卡、色情诱骗层出不穷,黑客入侵、制造病毒等案件逐年增加,而网络犯罪的行为主体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影响了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有12.3%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浏览过色情网站,有2.4%的人承认经常去看,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而不可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的基本想法 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必须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普及力度。

1、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 “三驾马车”的作用,全面规划,统一建设标准,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网络由单点应用向“相互共享、共同应用、互联互动”多点应用的根本转变。

2、加强大中小学校园网建设。青少年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摄取知识、学习做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在校园里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为此,要保证大中小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数量;解决好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问题;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立足于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在“用”字上下功夫;认真实施“校校通”,“班班通”工程。

(二)、尽快建立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网上活动。

互联网上的网站浩如烟海,各式各样的网站都在努力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形形色色的网站都有他们忠实的“网虫”。有人曾经把互联网的竞争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

1、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为此,要坚持以网站提高青少年素质、让青少年参与建设网站的整体思路,把网络特征和青少年特点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架构青少年网站,并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建造丰富多彩的网络阵地。

2、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是支撑青少年网站的重要支柱。如果一个网站缺少青少年参与的网上活动,就像人没有眼睛一样,没有“神”。我们要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比如,我们可

以开展网上作文大擂台,让广大青少年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上论坛,对近期跟青少年有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开展网上活动建设方案征集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建设网站;等等。

三、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消极影响的一点建议 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毋庸质疑,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为此,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宣传教育和技术监控并举、德治和法治并举、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一)、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

1、要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3W”(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么时候上网(when))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2、要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家长和教师应当与青少年一起制定上网规则(比如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等),分析上网的利弊,并以身作则,坚决不做有违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同时,也要做好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疏导工作,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及格才能上网等要求,限定他们的上网时间,向他们推荐健康、文明、有益

有趣的网站,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设置密码)使他们只能上指定的网站等,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当他们参与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活动时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制止。大众传播媒体应在普及网络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在传授网络知识的同时,告诉青少年如何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和娱乐资源。政府应巧妙运用行政、经济、市场、法律等手段和自身调用资源的优势,强化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管理和调控。

3、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二)、重视学校和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提供网络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政治理想教育,使青少年在思想上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在普及网络知识上下功夫,加大信息技术硬件投入,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课程。三是开设有关网络德育课。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设相应的网络信息欣赏选修课,一方面可以促使青少年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更好地利用网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准。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最大,网络文化给家庭教育也带来

新的问题,所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已迫在眉捷,这些都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监管者,面对飞速发展的与青少年学习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网络,要有所意识,及早行动,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家长不但在知识方面要随时与孩子沟通,在情感方面也要不断地与孩子交流。

总之,网络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我国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这个方针,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积极预防和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就一定能够应对信息时代给青少年儿童教育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培育优秀人才。[参考文献]:

[1]赵北平、易重则《为青少年优良的创造优良环境》。武汉大学出版社

[2]曾坚朋、杨长征 《青少年“网络文化”现象调查报告》[R].中国青年研究,2003.2 [3]饶景军 《青少年心理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

网 络 对 少 年 儿 童 成 长 的 影 响

太和县大庙中心校 刘 森

6.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如今,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日益趋增,网络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业,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教育干预,有可能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发展为人格障碍、精神障碍或违法、犯罪、吸毒。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

1.此研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自制力较弱,很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浏览不健康的内容等。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2.是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很多家庭购置了电脑,可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对网络游戏等特别着迷,于是家长对网络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忧。担心孩子受到网上有害东西的影响,怕孩子交友不慎,上当受骗,心灵受到伤害。有的父母为了在家办公方便,不得不使用电脑---当今社会的必需品。可是面对种种问题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把电脑锁起来,有的甚至干脆不买电脑。可是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的需要。现在国内外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可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青少年对网络的痴迷与喜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困境。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学校想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必须了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4.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就未来人才的重要因素,而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诸多不利的影响,未来人才的素质的提高必须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

二、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

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一种社会环境,指的是互联网的影响下的社会环境,与互联网有关的一切因素。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局域网以及与此互联网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人文环境是指:通过网络,校内外、课内外、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都实现无缝链接,它可以使教师、家长与学生或更多人交流,能实现同步、异步的民主、平等交流对话,进行发展性评价。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即赛伯空间。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而心理是否健康收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网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我们以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关于人的研究不同水平的划分(生理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维果茨基关于心理机能的理论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为理论依据,并对教育心理学专家、大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学生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认知维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操作,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个性维度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对待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和监控调节作用,是心理素质的动力成分。适应性因素是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改变环境,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他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我们借鉴美国心理学家格兰特追踪研究个性适应的结构成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为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身心协调、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挫折耐受力等因素。目前,我国公民信息素养普遍偏低,网络与信息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尚未形成,网络中充斥的色情、暴利、游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和谐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研究目标,内容及其难点

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影响。

1、利用网络技术创设生动、形象、可感的思想教育环境,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2、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网络教育模式,净化网络环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的主要特点。

2、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的问题的研究;

4、研究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5、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因素的研究。

难点:

1、青少年多处叛逆期,心理素质基础并不良好;

2、我国网络心理教育机制极其落后。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研究思路:

1、了解网络环境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测量法和实验法;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交流平台的建设,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资料整理法;

3、研究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探索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采用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创新之处:

1、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2、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3、启动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4、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五、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主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加强对文化传播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学习,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及标准,这是我们亟待加强的理论知识。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核心小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网络知识培训

2、研究阶段(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通过方式方法调查分析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对调查所取得的一手资料精心梳理、统计,排查规律性的、深层次的原因,研究网络环境、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的机理,寻找克服不良影响的方法,也就是消除不良影响的对策。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收集各方面、各阶段信息,进行认真综合分析,边实践边总结,将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编辑文集,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组鉴定和验收。及时发现不足,完善总结。

六、参考文献

1、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2、李萍、沈浩、涂雄悦著,《网络与孩子教育——献给中国所有的父母与孩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3、吴增强、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5、《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6、姜智编著:《教育心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版;

7、朱智贤主编:《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8、施良方著:《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

9、冈林桂生等编著,何宗传译:《教育原理和心理》,辽宁教科所,1979;

7.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七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求知空间, 极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需求。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 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能在网上迅速搜索得来, 其便捷性和广泛性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企及的。而且, 网络知识的丰富性、生动性更容易受到青少年学生的亲睐, 其图文并茂, 动静结合的方式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

2. 网络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青少年了解社会。

青少年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聊天、交友、玩游戏等轻松愉悦的活动, 更可以在网络新闻中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实例, 这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 也有利于青少年了解不同特征的文化, 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和认识现实社会。

3. 可以宣泄不良情绪, 缓解青少年的精神压力。

当代青少年随时会受到来自学习、就业或家庭等不同方面的心理压力而导致情绪不良, 网络的虚拟性、无限性及现实模仿性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释放与宣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游戏、聊天来排解内心的苦闷, 释放心理的压力, 甚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疏导自己, 这非常有利于青少年生活的丰富及学习压力的舒缓。

4. 可以激发青少年的进取精神, 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

网络生活和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网络中处处充斥着新鲜的刺激, 这对于好奇心较强的青少年来讲, 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与模仿的积极性, 有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开发和进取精神的培育, 也有利于青少年自信心的增强。

(二) 消极影响

1. 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易受网络影响。

首先, 由于虚拟的网络相对是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 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掩饰起来自由交流, 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不受他人监督。但是, 这也极易使青少年置身其中而缺乏道德约束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 甚至触犯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 网上信息的多元化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模糊, 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色情的和暴力的内容, 它们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

2. 对青少年的性格发展易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网络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会使其人际交往心理淡化, 甚至与现实世界脱节。久而久之, 如果不加以正确疏导, 就会造成网络成瘾, 影响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 不利于形成乐观、开朗、阳光的性格。青少年一旦沉迷网络生活, 还会造成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缺失, 表现为漠视亲人, 不懂得感恩, 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对生活缺乏热情。

3. 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很大危害和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时期, 对性的认识比较模糊, 互联网上一些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网站, 往往会吸引青少年浏览, 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很容易造成青少年错误的认识, 产生性心理障碍, 甚至犯罪。

二、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一) 通过教育手段,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1. 从家庭教育来说, 家长应该努力关心孩子, 避免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

具体来说, 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轻松民主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和睦, 和谐融洽的家庭中, 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较活泼开朗, 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 解决的途径也就比较多, 这就避免了过分依赖网络寻求精神寄托的可能性。第二, 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 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随时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与疑惑, 为孩子排忧解难, 做称职的父母。第三, 引导孩子用正确的、积极的方式思考问题。家长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待孩子, 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 总能得到关怀与帮助, 这样也可以避免青少年在遇到困惑时消极逃避。第四, 适当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青少年毕竟是不成熟的和缺乏理智的, 所以, 家长平时应该关怀他们, 注意他们平时浏览的内容是否健康, 上网的时间是否合适, 如有不当, 就要用合适的方法说服他们, 不要使青少年过分沉迷在网络之中。

2. 从学校教育来说, 关心学生心理教育, 营造绿色网络平台,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首先, 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心理辅导。上网聊天、打游戏的学生很多是因在校学习压力太大, 多次受挫, 同时又没有知心的人可倾诉, 不被人理解和接纳。所以, 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与学生加强沟通,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将心理辅导寓于教学之中, 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化解。其次, 校方可以凭借其优势, 建设一批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站, 开辟学生喜欢的栏目, 从而营造绿色网络平台, 有效地避免学生访问一些不健康的网站, 从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3. 从社会教育来说, 加强道德修养, 普及科学知识, 使青少年能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扰。

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使其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和行为的侵蚀, 做合格网民是社会的普遍责任。所以, 一定要普及科学知识, 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公益宣传, 改变青少年上网主要倾向于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不良习惯, 培养广大青少年科学、健康的上网行为, 从多方面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通过社会干预, 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1. 完善国家、省、学校三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建立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的组织保障体系。

目前,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停留在学校级别, 且良莠不齐, 许多网站有名无实, 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只有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 共同关心青少年的上网环境,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才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2. 加强法制建设, 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青少年心智不够成熟, 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识别判断能力很弱, 国家规定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 各地文化部门要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监督与管理, 这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有积极作用。国家还应通过立法加强对网站的内容进行监管。目前我国在打击网络犯罪, 净化网络环境方面投入很多, 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利, 依然在想方设法地进行活动, 甚至屡禁不止, 这就要求国家加大立法处置, 加强法制管理, 保障青少年的健康上网环境。

3. 利用先进技术, 采取必要的措施, 保障网络的“纯洁性”。

首先, 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过滤。使用先进的手段, 真正对所有涉嫌黄、赌、毒的内容进行清理, 加大对所有网络用户尤其是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 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对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直接屏蔽或删除。其次, 建立广泛的认证制度, 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 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 一旦发现问题, 就能够迅速解决和处理。

综上所述, 网络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把双刃剑, 要想趋利避害, 必须调动多方面的力量, 加强管理, 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使其真正服务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岳嵩, 霍晓红.浅析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J].南方论刊, 2010 (6) .

8.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体育运动 智力发育 心理健康 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1

体育锻炼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许多家长把儿童的智力理解为识多少字,背多少诗,会多少位的加减法。其实,这是一种对儿童智力的误区,智力不仅包括认知反应的特征,还包括有效的处理问题,快速而成功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有目的地让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不仅是对人进行身体的影响教育,也是对人进行智力影响的教育,人的智力主要由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构成,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体育能增强体质,促使大脑健康灵活,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智力活动的机能状态。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在心理学方面,体育能促进感,智,觉的敏锐和完善,注意力的稳定和集中,能使记忆力良好,思维敏捷,想象力和记忆力丰富,这些智力水平的高涨,就是智力发展的表现。本研究尝试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角度,简单讨论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事实上,作为一种运动方式,体育锻炼与智力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活动都是受其思想,即智力与意志力控制与支配的。智力确定目的,体育活动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进行着智慧的运动,促进着智力的发展。可以说,体育锻炼是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智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锻炼与智力发展相互促进

一个人智力发展最迅速得时期是在6-1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经常运动,对于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人在运动时候会产生一种叫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微量蛋白,这些微量蛋白可以奇迹般的促进大脑的发育,所以可以说,运动促进大脑的发育。研究认为,如果体育活动涉及到思考,选择,计划和解决问题等思维活动,那么锻炼就可以提高智力。体育教育家伊斯梅尔和格鲁伯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有几种特定的体育和运动素质与儿童智力有关,如:速度,力量素质和准确性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智力和学习成绩与协调,平衡,动觉感的运动能力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女孩身上比在男孩身上更明显,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运动类型,协调和平衡能力最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英国青少年体育基金会最新发表的成果表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会遇到“瓶颈”效应,所谓“瓶颈”效应就是许多孩子都会遇到的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就再也难以提高的现象,英国青少年体育基金会首席执行官约翰·斯蒂尔说:“如果我们不开发身体机能,智力容易产生天花板效应。体育不应该成为学习的附属品,它是學生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提供好的体育锻炼的机会,将来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那些不重视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的学校,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把学习成绩提到最好。

二、儿童体育运动应以趣味游戏为主

儿童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应以游戏为主,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在游戏过程中掌握走,跑,跳,游泳,翻滚,抓握,投掷等基本技能,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跳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由于儿童肌肉,骨质,韧带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因此,不宜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另外,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在青春期就完全成熟了,过了这个时期,通过运动促进智力的效果就不明显了。之外,美国赫瑟灵顿研究表明,一天适宜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小学生4-5小时,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前苏联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每天至少参加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需要,因此,前苏联,日本和我国等先后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应参加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前苏联学者研究认为,中小学生的上午第二节文化课以后,参加20分钟左右的课间活动,能明显提高第三节第四节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下午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感到精神轻松愉快,头脑清醒,有利于晚上的学习等。

三、体育运动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体育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点许多人都能达到共识。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必须与客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发挥自己得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是让每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赛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成功和失败,荣誉和耻辱,竞争和退让,个人与团队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对培养个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人的自豪感,树立自强的意识,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的满足,进而改变整个人的精神面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包括智力素质的提升也都是极具震撼性意义的。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坚持终身体育,进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这应该成为新一代的自觉行动,体育终归是智者游戏活动。

四、结束语

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体育活动用于开发智力的手段,是极重要的,它不仅对人的精神,对人的体质有促进作用,是体智和智能的发展互为补充,综合塑造出一个完善的人,在体育活动中,很难找到一个与体育媲美,即体验人的精神,检验人的体质和智力的形式,因此我们就必须让体育同智育,美育,德育一起从各个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手段和形式去挖掘儿童的潜力,开发青少年儿童的智力。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马里舒克(俄),杨守廉(运动心理诊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钟添发.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上一篇:关于大瀑布的葬礼的测试题下一篇:扬长避短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