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共12篇)
1.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一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认识新朋友乐乐, 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 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 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 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 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 再选2固定在个位, 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 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 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 碰见两个新朋友, 想跟他们 握手表示友好, 每两个人握一次, 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 来给大家送点心了, 面包、包子、饼干, 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 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 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 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 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 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 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 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 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 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 直接导入, 进入密码门, 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 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 又为了方便做课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 (变成排列问题, 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 吃, 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 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 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 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 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 (课本中) 用 红、黄、蓝 3 种颜色给地图上 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2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3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2.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篇二
1.1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2.一个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直角有( )个。
3.2+2+2+2=( )*祝ā。? 6+6=( )*祝ā。?
4.课桌高70( ),一根跳绳长约2( ),语文书的长度大约是23( ),一条跑道长400( ),爸爸身高1( )75( ),一支铅笔长18( )。
5.每朵花上有( )个花瓣,一共有( )个花瓣。
6.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所以一个正方体的表面一共有( )个直角。
7.数学课本的封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8.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 )上的( )角去比一比。
9.右图一共有( )个角。
二、我能比。(8分)
96-988 33+1565 4823+22
8+3240 60-1535 1443-29
300厘米3米 100厘米5米+50厘米
三、我会判。(10分)
1.一座楼高20厘米。 ( )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12。 ( )
3.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 )
4. 5+5=5*? ( )
5.计算6*?要用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 )
四、我会算。(17分)
1.我能快速算。
60-20= 74-9= 80+20-70=
36+5= 89+10= 56-9+40=
95-70= 94-40= 35+50-25=
2.我能细心算。
36+27+19= 74-39-26=
41-27+38= 64-27+38=
五、我能行。(8分)
1.我会画。
(1)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个钝角。
(3)画一个直角。
2.我会量各边的长度是多少。
六、我能解。(32分)
1.衣服原价80元,现价65元。这套衣服便宜了多少元?
2.小丽有故事书36本,小明比小丽多12本,小明有故事书多少本?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3.小华走一步大约40厘米,她从教室门口到花坛走了5步 。教室门口到花坛有多少厘米?等于多少米?
4. 如下图,林林跳了25下,比方方多跳17下,红红比林林多跳了19下。算一算,红红跳了多少下?三人一共跳了多少下?
方方 红红 林林
5. 成人票价:5元
学生票价:3元。
他们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元?
6.按要求将下面的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该怎样剪?请画出来。
3.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三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
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④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进位(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
④注意计算十位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没有小括号的,就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注意: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再算小括号外面的算式。列竖式时一定要用(分步式)来列。
3、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都要用(减法)来计算。
如:70比23多多少?23比70少多少?都用(70-23=47)
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如:比23多47的数是多少?用(23+47=70)
③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如:比70少23的数是多少?用(70-23=47)
4、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①读题,弄清题意。②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③计算并解答,写上单位名称。④检验和口答。
5、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求出的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二、表内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洁)。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乘法和加法的区别:几个加数不一样,不能表示几个几,所以不能用乘法计算。只有加数相同,才能表示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
如:5+5+5+5
表示:(4)个(5)相加得20,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计算:
5×4=20
或
4×5=20
×
=
读作:5乘4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
×
=
读作:4乘5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
口诀都一样,但读法不一样。
乘数
×
乘数
=
积
其中4和5都是乘数,积是203、反之,乘法也可以改写成加法。如8×4=32.8
×
=
32读作:8乘4等于32.口诀:四八三十二
它既可以表示8个4相加(4+4+4+4+4+4+4+4=32),又可以表示4个8相加(8+8+8+8=32)。
4、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一共有多少个?
例:
加法算式:3+3+3+3+2=14
乘加算式:3×4+2=14
乘减算式:3×5-1=14
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
二六十二
三四十二
一六得六
二三得六
一八得八
二四得八
一九得九
三三得九
二九十八
三六十八
二八十六
四四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六二十四
四九三十六
六六三十六
5、得数相同,口诀不同
6、只能写一道乘法的口诀:(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七,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7、几个几相加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8、“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求4和3相加是多少?
用加法(4+3=7)
4个
求4个3相加是多少?
(3+3+3+3=12或3×4=12或4×3=12)
9、几和几相乘,求积是多少?
用
几×几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是多少?
用
几×几。
如:4和6相乘是多少,用(4×6=24)
2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用(6×6=36)
10、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2个几相乘的积就是几乘几。
例如:2个6相乘的积就是6×6=36.11、熟记45句乘法口诀。
三、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食指宽约1厘米,田字格宽约1厘米,图钉的长约1厘米,一拃大约10厘米,一庹大约1米)
3、用直尺测量长度时,应做到:一放正,二对“0”,三看数。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如果物体的左端不是对着刻度0,就用右端的刻度减左端的刻度,得数就是物体的长度。)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0)刻度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4)刻度画起,画到(8)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可以量出长度。③线段有两个端点。
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有时要先算出线段的长度再画。比如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要先算好(4+2=6厘米),再从0刻度画到6刻度。
6、课桌长约60厘米
黑板长约4米
教室长约8米
操场一圈长约200米
铅笔长约20厘米
跳绳长约2米
数学书长约26厘米
灯管长约50厘米
房间高约3厘米
字典厚约4厘米
大树高约8米
旗杆高约15米
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
四、角的初步认识
1.角各部分的名称
边
顶点
边
角的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
2.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锐角〈直角〈钝角
3.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大,角越大。)
4.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5.①直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②锐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③钝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只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6、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
7、生活中的角:①一个三角板上有1个直角,2个锐角。一副三角板上有2个直角,4个锐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锐角可拼出钝角。②红领巾上有1个钝角,2个锐角。③3时整和9时整,分针和时针呈直角。
五、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我们应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圆柱或圆锥。
六、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一大格里有5小格。
2、时针短而粗,走1大格是1时,分针细而长,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3、.时针走1大格是1时。比如: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大格,所以是6时
分钟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比如:分钟从12走到6,走了6大格也就是30小格,所以是30分。分针走1圈,是60小格,所以是60分。
4、时针走1个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1时=60分。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1大格,60分=1时。
5、.1时=60分
半时=30分
一刻=15分
60分=1时
30分=半时
15分=一刻
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多。
分针指着1表示05分,分针指着2表示10分,分针指着3表示15分,分针指着4表示20分,分针指着5表示25分,分针指着6表示30分(半时),分针指着7表示35分,分针指着8表示40分,分针指着9表示45分,分针指着10表示50分,分针指着11表示55分,分针指着12表示整时(00分)
7、画分针与时针时,一定要注意时针的画法。时针只有在分针指着12时,才会正好指着数字几,不然其余不是整时的时间,时针都是指在两个数字之间。
七、数学广角(搭配)
1、排列:与顺序有关。常见类型:组数、涂色,拍照排队。
如:1、2、3组成两位数:12、13、21、23、31、32,一共6个。0、4、7组成两位数:40、47、70、74,一共4个。
2、组合:与顺序无关。常见类型:握手、打球、求和求积。
如:有5、7、9三个数字,任意选取其中的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5+7=12,5+9=14,7+9=16.三种可能。
又如:有3个人,每两个人之间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甲
乙
丙
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一共握三次。
4.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四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厘米
()厘米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
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
跑道长400米
铅笔长20厘米
跳绳长2米
数学书长26厘米
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米
字典厚4厘米
大树高8米
旗杆高15米
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
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
()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4、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角)
4、三角尺上有3个角,其中最大的那1个是直角,其余2个都是锐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直角
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6、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
三角尺的直角边,沿着一画是直角(一点、二线、三标记。)
7、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把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8、所有的直角大小都一样。
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数学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红领巾上有3个角,2个锐角和1个钝角。
9、数角的个数时,可以先数单个的角,再数由两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再数由三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依次这样数下去,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个角。
10、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11、拼角:一直(角)一锐(角)拼钝角
第四、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洁。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
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4个5相加得20,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计算:
5×4=20
或
4×5=20
×
=
读作:5乘4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
×
=
读作:4乘5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
乘数
×
乘数
=
积
其中4和5都是乘数,积是20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减法: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数
=
差
+
减数
减数
=
被减数
—
差
加法:
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加数
=
加数
5、乘法:
乘数
×
乘数
=
积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一共有多少个?
例:
加法算式:3+3+3+3+2=14
乘加算式:3×4+2=14
乘减算式:3×5-1=14
4×9=36
6×6=36
2×6=12
3×4=12
3×8=24
4×6=24
2×9=18
3×6=18
2×8=16
4×4=16
1×8=8
2×4=8
1×9=9
3×3=9
1×6=6
2×3=6
1×4=4
2×2=48、相同得数,不同口诀
只能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有9句: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9、几个几相加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求4和3相加是多少?
用加法(4+3=7)
4个
求4个3相加是多少?
(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
用
几×几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
用
几×几。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2个几相乘的积就是几乘几。
例如:2个6相乘的积就是6×6=36.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会是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圆柱从正面、侧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球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都是圆。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分针细长跑的快,时针粗短跑的慢。
分针指12,就是几时整(:00)
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一圈),所以
1时
=
60分。
比大小:3时()300分
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
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时,分针从12走到1,走了(5)分。
时针从12走到3,走了(3)时,分针从12走到3,走了(15)分。
时针从
走到4,走了(3)时,分针从
走到4,走了(15)分。
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12)时。
分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60)分或(1)时。
写时间:两种
几时几分和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
【补充】分针从1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到1,走了(60)分或(1)时。
时间: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
例:
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这个时刻是(8)时(35)分。
8时少5分是(7:55)
7时过10分是(7:10)
时间的顺序:1时,1时多,2时,2时多,3时,2时多,4时,4时多,5时,5时多,6时,6时多,7时,7时多,8时,8时多,9时,9时多,10时,10时多,11时,11时多,12时,12时多。
画分针时针需要注意:
①分针时针用一长一短(长短区分要明显)的直线表示即可,不用加箭头;
②时针的位置,不是整时钟面,在时针指在相邻两个数的中间,当小于半时时,指针指向接近较小的数,当大于半时时,时针指向接近较大的数。以7:35为例,因为35分大于半时,所以时针指向更接近数字8,分针指向数字7.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
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
1、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6
个两位数。
分别是12、13、21、23、31、32。
2、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4
个两位数。
分别是40、47、70、74。
3、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
(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
4、3个人握手,每两个握一次,一共握3次。4个人就要握6次手。可以用连线法。
5、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也可以连线。
分别是5+7=12、5+9=14、7+9=16。
6、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
附:
乘法口诀表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20以内进位加法表
9+2=11
8+3=11
7+4=11
6+5=11
9+3=12
8+4=12
7+5=12
6+6=12
9+4=13
8+5=13
7+6=13
9+5=14
8+6=14
7+7=14
9+6=15
8+7=15
9+7=16
8+8=16
9+8=17
9+9=18
20以内退位减法表
11-9=2
11-8=3
11-7=4
11-6=5
11-5=6
11-4=7
11-3=8
11-2=9
12-9=3
12-8=4
12-7=5
12-6=6
12-5=7
12-4=8
12-3=9
13-9=4
13-8=5
13-7=6
13-6=7
13-5=8
13-4=9
14-9=5
14-8=6
14-7=7
14-6=8
14-5=9
15-9=6
15-8=7
15-7=8
15-6=9
16-9=7
16-8=8
16-7=9
17-9=8
17-8=9
18-9=9
每天读一页,牢记并理解本册知识点。熟背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数一数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
位
置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
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
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
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其中用数的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
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8=8
9-0=9
4-4=0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1、长方体的特征: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如图:
2、长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如图:
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如图:
4、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的立体图形中,有一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小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6—10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
(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如:10由9和1组成。
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大括号
”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
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2、数的顺序:11—20各数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如:10+5=15
17-7=10
18-10=8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有时针和分针。
分针:钟面上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时针:钟面上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
2、钟表的种类: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一般分两种,一种:挂钟,钟面上有12个数,分针和时针。另一种: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的左边和右边都有数。
3、认识整时: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电子表上,“:”的右边是“00”时表示整时,“:”的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写法:
整时的写法有两种:写成几时或电子表数字的形式。如:8时或8:00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9加几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凑十法”比较简便。
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
二、8、7、6加几的计算方法:(1)点数;
(2)接着数;(3)凑十法。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三、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1)“拆大数、凑小数”。(2)“拆小数、凑大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5.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篇五
1、数格法;2、重叠法;3、分割平移法;4、公式计算面积法;5、借助参照物比较法。
二、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1、 数格法;2、分割法;3、大面积减小面积法;4、综合计算法
2、 注:数格子时,先数完整的格子,再数能拼接的格子,如果几个格子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格子,就可以算作一个整格;不能拼接的格子,如果接近半格,按半格算;如果只多一点点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超过半格,接近一格的,按一格计算。
三、底和高
1、 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垂线段。(画高时,用虚线画高)
2、 画垂线时用实线画。
四、面积公式
1、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高 (s平= ah)
底 =平行四边形面积÷高 (a = s平÷h )
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 (h = s平÷a)
2、 三角形面积 = 底×高÷2 (s三 = ah÷2)
底 = 三角形面积×2÷高 (a = s三×2÷h)
高 = 三角形面积×2÷底 (h = s三×2÷a)
3、 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高÷2 (s梯 =(a+b)h÷2)
上底 = 梯形面积×2÷高-下底 (a = s梯×2÷h - b)
下底 = 梯形面积×2÷高-上底 (b = s梯×2÷h - a)
6.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六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7.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七
第一部分:全册知识点
一、数与代数(1、2、4、6、7、8单元)1.掌握至少两种相同加数连续相加的方法 体会乘法的意义
掌握乘法的书写、认读、运用的方法
2.编制和识记2~9的乘法口诀 知道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
能用一句口诀写两道有关乘法的算式
熟练运用口诀及乘法口诀的变形计算乘法或解决实际问题 会归纳整理乘法口诀表
3.了解估算的意义 培养估算意识 会简单的估算
4.体会平均分和等分的过程 了解平均分和等分的含义 会用除法表示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会用口诀准确计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5.理解乘除法之间互逆的关系 了解倍数关系
“倍”的含义及“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6.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运算顺序并准确计算
7.正确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 正确读写时钟表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理解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会计算时间差
二、空间与图形(3、5单元)1.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 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了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正确含义
会观察简单的组合图形并根据图形想象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3.确立“东”的方位
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在给定一个方向的情况下会别人其它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能够运用简单的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三、统计与概率(9单元)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 了解统计的意义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简单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3.初步体验猜测活动中事情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实践活动(具体知识点在各节中)第二部分:单元与课时知识点
第一单元 数一数与乘法 单元知识点:
1.掌握至少两种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方法;体会与乘法关系 根据加法列出乘法算式
2.乘法的意义、书写、读法
3.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数一数
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 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数连加比较简便 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第二节:儿童乐园 1.结合解决问题
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
2.能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理解意义、掌握各部分名称及读法 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第三节:有几块积木
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排列的物体个数 列出同一个乘法算式
第四节:动物聚会
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会乘法运算意义
第二单元 乘法口诀
(一)单元知识点:
1.编制和识记2-5的乘法口诀 知道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
2.运用2-5的乘法口诀 能用一句乘法口诀
正确计算两到有关的乘法算式
3.综合运用2-5的乘法口诀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五环旗
编制、掌握5的乘法口诀
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 :摘桃子 巩固5的乘法口诀 熟练进行乘法口算
第三节:做家务
编制、掌握2的乘法口诀
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第四节:需要几个轮子 编制、掌握3的乘法口诀
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第五节:可爱的小青蛙 巩固2、3、5的乘法口诀
能正确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第六节:小熊请客
编制、掌握4的乘法口诀
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第七节:回家路上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2至5的乘法口诀 能较熟练地口算
第八节:练习一
巩固、应用2至5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知识点:
1.体会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观察并识别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简单物体
3.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 看一看(一)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正面、侧面和上面)
第二节 看一看(二)用正方体搭建简单的物体
并在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活动中 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
第三节 节日广场 这一节实践活动
是对本册前三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
第四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单元知识点:
1.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2.通过几个步骤完成数量较多的“分一分”活动
3.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4.了解乘、除法之间互逆的关系
5.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6.了解“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7.掌握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 分桃子
经历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过程 体会意义
能用图示方法解决平均分问题
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和有剩余
第二节 分苹果
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第三节 分糖果
体验大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第四节 分香蕉 认识除法的意义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过程
第五节 飞行表演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第六节 练习二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实际生活中平均分问题
第七节 小熊开店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体会乘除法的区别与联系
第八节 运动会
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节 快乐的动物 体会“倍”的意义
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第十节 文具店 结合具体问题
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除法意义的联系
第十一节 花园 结合具体情境
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
第十二节 练习三
表内乘除法的综合练习
第十三节 整理与复习
(一)第五单元 方向与位置 单元知识点:
1.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
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具体情境中 给定一个方向 会辨认其余的方向
3.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 东南西北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辨认方向
2.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相反的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 会辨认另一个方向
第二节 练习四
1.练习辨认图中的方向 发展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有关方向的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生活能力
第三节 看望老人
1.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
2.会描述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具体路线 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第六单元 时、分、秒 单元知识点:
1.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钟面
2.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单位换算
3. 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会用两种方式表示时间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 我们赢了
结合情境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一分能干什么 通过具体活动
初步感受1分的长短
第三节 作息时间表
1.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作息时间表
2.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第四节 月球旅行 让学生通过看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书中提出的数学问题 并提出问题
第七单元 乘法口诀
(二)单元知识点:
1. 编制和熟记6~9的乘法口诀
2. 能运用口诀正确计算表内乘法
3.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 在具体情境中简单估算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 方格有多少
1.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 重点在后4句
2.体验估计的策略 培养估计意识
3.掌握6的乘法口诀
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 一个星期有几天
1.独立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 重点在后3句
2.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节 买球
1.探索、编制并掌握 8、9的乘法口诀
2.理解、掌握口诀间的联系 会计算表内乘法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节 整理与复习
(二)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第八单元 除法 单元知识点:
1. 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
2. 较熟练地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3. 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除法问题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 长颈鹿和小鸟
1.结合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并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第二节 小兔安家 1.结合具体情境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复习除法的两类问题
2.体会除法的意义
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3.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第三节 游乐场 1.结合具体情境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第四节 练习五
1.利用乘法口诀求商时 要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商是几
2.已知要分的总数和要平均分成的份数 求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3.已知要分的总数和平均每份的数 求能分几份 用除法计算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
第九单元 统计与猜测 单元知识点: 1. 在具体情境中
用适当方法收集、整理有用信息
2. 能根据统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并能与同伴交流
3. 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猜测活动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 生日 1.统计数据时
先要调查、收集数据
2.再把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整理
用不同的颜色涂成直条或填入统计表的相应栏目里 便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作出决策
3.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并进行简单推测
第二节 买书 进行统计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问题 进行简单推断
第三节 抛硬币 1.在具体情境中
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 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也就是说
有些事情一定发生 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有些事情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的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节 人类的好朋友
根据信息提出有关乘、除法的问题
8.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八
1、长方形周长=(长+宽)×2 C = 2 ( a + b )
2、长方形面积=长×宽 S = a b
3、正方形周长=边长×4 C = 4 a
4、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 = a 2
5、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 = a h
6、平行四边形底=面积÷高 a = S ÷ h
7、平行四边形高=面积÷底 h = S ÷ a
8、三角形面积=底×高÷2 S = a h ÷ 2
9、三角形底=面积×2÷高 a = 2 S ÷ h
10、三角形高=面积×2÷底 h = 2 S ÷ a
1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 ( a + b ) h ÷ 2
12、梯形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 h = 2 S ÷( a + b )
13、梯形上底=梯形面积×2÷高-下底 a = 2 S ÷ h - b
14、梯形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 b = 2 S ÷ h - a
15、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6、1公顷=10000平方米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 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试题
★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试题
★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
★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
★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复习试卷
★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9.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九
常见物品名称:schoolbag书包maths book数学书English book英语书Chinese book语文书storybook故事书candy糖果notebook笔记本toy玩具key钥匙
二、了解词汇
1.其他:wow哇;呀lost丢失cute可爱的
2.副词短语:so much非常地
三、核心句型
1.Ihaveanewschoolbag.我有一个新书包。
解读:Ihave意为“我有……”用来表达自己拥有某物。
拓展:此句中主语为第一人称单数形式,如果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则have应改为has。
2.—What’sinyourschoolbag?你书包里有什么?
—AnEnglishbook,aChinesebook,amathsbookandthreestorybooks.一本英语书,一本语文书,一本数学书和三本故事书。
解读:“What’sin…?”意为“……里面有什么?”用来询问某处有什么东西。
拓展:你想知道书桌里有什么,可以说“What’sinthedesk?”
3.—Whatcolourisit?什么颜色的?
—It’sgreen.是绿色的。
解读:这是用来询问物体颜色的句型。
拓展:如果提问的物体是复数形式,则可以说“Whatcolourarethey?”。
四、了解句型
1.PutyourChinesebookinyourdesk.把你的语文书放到你的书桌里。
解读:“put+名词+介词短语”表示把某物放到某处。
2.Ilostmyschoolbag.我弄丢了我的书包。
解读:lost是lose的过去式形式,表示此动作是过去的某个时间发生的。
3.It’sblueandwhite.是蓝白色的。
4.Thankyouverymuch!非常感谢!
5.Mybagisheavy!我的书包重!
6.Putawayyourbooks.把你的书收起来。
解读:putaway…意为“把……收起;放好”
7.Iseverythinginyourschoolbag?所有的东西都在你的书包里了吗?
8.Takeoutyourbooks,please.请拿出你们的书。
10.二年级上册数学总结 篇十
谢友静
期末考试已结束,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将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一、对学生的分析
本班学生数学总体水平比较整齐,约有半数学生基础较好,少数学生成绩很差,有的学生理解能力不行,读题速度慢,书写慢;有的同学书写不认真,作业脏乱者有之。
二、具体工作
(一)制定教学计划
开学初,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适度使用学具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花片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
《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应该生活化,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学习的知识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红做了23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8朵,还剩下多少朵?这道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应用题,如果要二年级的学生做出来,有的同学们可以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但有一些同学连题意都不明白。这时,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这道题的实际意思,再根据结果和减法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结果,只不过不会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罢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3、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量身高,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我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意的信息和知识。如统计班内同学喜欢的小动物名字,学生在收集、比较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加深了印象。
11.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总结 篇十一
这一学期我继续任教本班数学,担任本班二年级的数学老师。
二年级是孩子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因此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兴趣的培养。所以这一年的主要目标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
1.注重习惯的培养
读题习惯的培养
二年级开始,学生的识字量增大,基本的数学题目中所包含的文字,学生都以掌握,因此教师基本不再为学生读题分析。那么,学生就要学会自己把握理解题目的含义以及要求。
但是,学生认识字,并不代表就完全理解字的含义。少了老师的提醒,学生也经常看漏、看错或者理解错误题目。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可能只看到前面,记住了要再提出一个问题,却经常遗漏后面“并解答”的要求。)
下面算式中,能用4×6表示的是()
+6 +6+6+6 +4+4+4+4+4+4
(因为加数重叠,学生在数数时没有仔细分辨,容易把C选项中的7个4也看成答案。)
请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根据对“3厘米长”理解,经常误认为是要画一条比3厘米长的线段。)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读题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在读题时,用笔划一划的习惯,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读题时,用眼、用手多维度关注。减少错误。
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发生理解错误的语句,经常采用对比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在对比中明晰。
仍以上题为例,让题目对比出现: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画一条比3厘米长的线段。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在比较中理解题意。
发言习惯的培养
如今的数学课堂强调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并不是能说就好了,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应该更高。
在积极提倡学生发表看法的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的发言更加简洁、精确,更加数学化。我在课堂上就要发挥好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学生能自己表达就自己表达,当无法做到精确、简洁时,需要语言引导、甚至亲身示范。
二年级的数学内容不再像一年级那样,基本上从问题到答案只有一条直通道,而是更加复杂,从问题到答案需要有好几步的思考过程。因此二年级的书写习惯,除了强调把字写漂亮之外,还要要求能把过程书写清晰明了。因为书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表达思路的过程。
二一班男生有8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二一班一共有多少人?
思考过程应该是:第一步:算出女生人数;第二步:算出二一班一共有多少人。
那么书写顺序应该是:8×3=24(人)
24+8=32(人)
答:一共32人。
可有学生会写成:24+8=32(人)8×3=24(人)
虽然答案正确,但是思考的过程不够缜密,书写也不够规范。这对于将来的数学学习是具有极大危害的。
因此在书写时,我强调: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意思是:在书写算式时,一定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一步一步的书写。
虽是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更希望的借此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有条理和缜密。
2.基础知识的把握
我们这一届是使用新版教材,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增删。把握起来稍有难度。我主要是仔细阅读教参,力求把握住教材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的设计。
3.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兴趣很重要。我主要是采用了两个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方面,在这个学期我在本班推出了《每日一题》,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每日一题》来增强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绘本课和数学绘本分享阅读,让学生领略不一样的数学。
1.强调过程,淡化结果。
在辅导孩子时,少问几句做对了吗?多问几句你是怎么想的?无论对错,找出孩子的思考模式,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2.独立思考,合理引导。
当孩子碰到不会的题目时,可以让他再读一遍题目,找出有联系的信息。若是文字信息过多,或者过于抽象,还可以引导孩子画图,让文字转化为图形,直观理解。
3.严格要求,规范书写。
在假期中的作业,也应该严格要求,千万不能只求答对,不求规范。出现一道题目只有一个答案的情况。一定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的书写格式完成。
带着学生到了二年级后,我越来越感觉到,由于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常常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引领学生继续学习。尤其是经过这次组内团队赛课的洗礼,更是将问题完全的暴露出来,成为限制我成长的最大障碍。
阅读小学教材,初步在脑中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白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半个学期感觉一晃而过,时间不知不觉中就没有了,平时在课后的时间中,很少有意识的关注学习程度弱的学生。造成期中复习时,发现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12.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十二
一、生活 数学
1、生活中的数学
观察、积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符号,了解它们表达的意义
如: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
2、生活中的图形
观察、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感知它们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如:城市建筑群、超市的商品……
二、活动 思考
1、数学活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数学活动包括观察、试验、操作、猜想、归纳等。
2、数学思考——规律探索
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图形规律、数字规律
三、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建模思想、归纳思想、从特殊到一般……
四、常见题型
探究数字、图形规律题
实践操作题
图案设计题
简单的数字推理题
第二章 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1、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1)负数:比0小的数。
(2)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注意:
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1)0表示“ 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2)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2)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3)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2、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
(1)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
(2)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3、注意:
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三、数轴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注意:
①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
②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③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
④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1)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1)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1)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
(2)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
(3)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
(1)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
(2)a<0表示a是负数;反之,a是负数,则a<0;
(3)a=0表示a是0;反之,a是0,,则a=0。
6.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
根据点的移动,向左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减去几,向右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加上几,从而得到所需的点的位置。
四、相反数
1、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注意:
(1)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2)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若一个为正,则另一个为负;
(3)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相反数为本身的数是0。
2.相反数的性质与判定
(1)任何数都有相反数,且只有一个;
(2)0的相反数是0;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和为0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即a,b互为相反数,则a+b=0。
3.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0的相反数对应原点;原点表示0的相反数。
说明: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4.相反数的求法
(1)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它的前面添上负号“-”即可求得(如:5的相反数是-5);
(2)求多个数的和或差的相反数是,要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a+b的相反数是-(5a+b)。化简得-5a-b);
(3)求前面带“-”的单个数,也应先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的相反数是-(-5),化简得5)
5.相反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数a 的相反数是-a ,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①当a>0时,-a<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②当a<0时,-a>0(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③当a=0时,-a=0,(0的相反数是0)
6.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重符号的化简规律:“+”号的个数不影响化简的结果,可以直接省略;“-”号的个数决定最后化简结果;即:“-”的个数是奇数时,结果为负,“-”的个数是偶数时,结果为正。
五、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定义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a|。
2、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0的绝对值是0。
3、可用字母表示为
(1)如果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a;
(3)如果a=0,那么|a|=0。
4、可归纳为
(1)a≥0,<═>|a|=a (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2)a≤0,<═>|a|=-a (非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是非正数。)
5、绝对值的性质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就是说绝对值具有非负性。所以,a取任何有理数,都有|a|≥0。即
(1)0的绝对值是0;绝对值是0的数是0.即:a=0 <═>|a|=0;
(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即:|a|≥0;
(3)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小于原数。即:|a|≥a;
(4)绝对值是相同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即:若|x|=a(a>0),则x=±a;
(5)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
(6)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7)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
6、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数轴上的两个数相比较,左边的总比右边的小;
(2)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负数。
7、绝对值的化简
(1)当a≥0时, |a|=a ;
(2)当a≤0时, |a|=-a。
8、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0的数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
六、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和为零;
(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在运用运算律时,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化简的目的,通常有下列规律: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3.加法性质
一个数加正数后的和比原数大;加负数后的和比原数小;加0后的和等于原数。即:
(1)当b>0时,a+b>a
(2)当b<0时,a+b
(3)当b=0时,a+b=a
4.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a-b=a+(-b)。
5.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
(1)在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可以将减法转化成加法后,再按照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2)在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如:(-8)+(-7)+(-6)+(+5)=-8-7-6+5.
(3)和式的读法:
①按这个式子表示的意义读作“负8、负7、负6、正5的和”;
②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减7减6加5”。
七、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法则一: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专指“两数相乘”的情况,如果因数超过两个,就必须运用法则三)
法则二: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法则三: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法则四: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则积等于0.
2.倒数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用式子表示为a·图片(a≠0),就是说a和图片互为倒数,即a是图片的倒数,图片是a的倒数。
(2)注意:
①0没有倒数;
②求假分数或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点颠倒位置即可;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求一个数的倒数,不改变这个数的性质);
④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或-1,不包括0。
3.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
(3)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即a(b+c)=ab+ac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指出先做什么运算,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八、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的概念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九、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十、科学记数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0-05
二年级数学测量知识点总结06-23
北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08-1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0-15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8-18
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10-17
二年级数学上册免费06-18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08-24
[学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二年级上册期末08-31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知识点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