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题研究

2024-07-05

小学体育课题研究(精选9篇)

1.小学体育课题研究 篇一

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工作计划安排,本学期我们整个课题组严格按照计划安排,有条不紊的精心组织安排各项课题研究活动。现将具体活动总结如下:

由于我们的课题成功申报了市级课题,并于 20XX 年 2 月举行了开题报告会。通过专家组指导点评,我们课题组又重新制定了研究目标,重新划分责任,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研发校本教材促发展 校本教材是最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最能够让学生接受;更好的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更好的体现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实现。因此我们把课题组成员分成两小组,一组由范宿负责,研究常规教学的校本教材;一组有张芸负责,研究排球特色项目的校本教材。目前两个研究小组已经制定出了初稿,进一步细化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之中。

二、以竞赛、活动促发展 活动是学生体育发展的有效载体,那么开展学生喜爱体育活动,就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开展常规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训练更加有针对性锻炼。目前我校每年开展常规的活动,第一学期有体育节(眼保健操、广播操、跳绳、达标运动会)、象棋比赛,第二学期有排球联赛、体育擂台赛等比赛,基本上做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人人都有,活动人人参与的活动都定期开展。此外我校组建了田径队、排球、射箭三个长训队,参训的学生达到 60 多人,有效地保证

了对外展示与交流,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激发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热潮。

三、加大宣传促发展 加大宣传是为了更好的让家长、老师对我们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价值更全面认识和了解。也是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目前我们通过致家长一封信,提高家长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开辟光荣榜专栏,有效宣传为我校体育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宣传,也为其他学生树立标榜作用,也促进了广大学生努力方向。

本学期以来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每两周一次研讨活动,积极参与课题组的每项活动的组织开展,积极谋划课题研究的策略。本着求真务实、科学高效的工作理念,继续将课题与研究的进程推向深入。

体育课题组

2.小学体育课题研究 篇二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长期以来, 小学生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很多学生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 综合技能得不到全方位发展。许多小学生的家长也只是关心小学生的考试成绩, 认为只有文化成绩提高了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才会给父母争光。如何通过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来提升体育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进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谈谈小学体育创新教学策略的有关问题。

一、应用趣味教学法, 增强体育氛围

为了让小学生在体育课上更加活跃, 更加积极, 我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了趣味教学法。通过采用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等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活泼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这一特点, 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让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真正活跃起来。比如, 小学生短跑教学, 传统的教学就是先做热身运动, 然后讲解要领, 最后短跑锻炼就结束了, 这样的教学无法激发小学生的体育热情,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来辅助短跑教学, 首先让学生进行接力比赛, 第一个学生跑到第二个学生面前时, 要与第二个学生击掌, 第二个学生再向第三个学生跑, 以此类推。因为抓住了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接力比赛受到了小学生的喜爱,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短跑教学的积极性。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小学生不断创新和拼搏的精神, 也会使体育课更有吸引力。我在教学中利用教学情境把自己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 我在教立定跳远时, 先给学生讲解要领:两脚自然平行分开, 上身稍前倾, 两腿屈膝, 两臂后举, 迅速向前方跳起, 跳出后在空中保持身体向前倾, 落地时小腿前伸, 两脚跟着地, 屈膝缓冲, 保持身体平衡。然后我在操场上画两条线, 两条线的中间代表河流, 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组, 分别扮演小青蛙, 所有的小青蛙要跳过小河, 到河对岸去玩。然后让小学生都统一站在线的一边, 一起立定跳远, 跳的最近的学生要被淘汰, 跟着体育教师一起找跳的最近的, 以此类推, 直到最后剩下一名学生获胜。其实, 可以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多种多样, 只要是对学习体育有好处, 都值得推广, 并没有固定的体育教学情境模式。

三、体育与健康相结合, 优化学生的体育精神

小学体育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 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收获快乐和健康。新课改以后要求小学体育教学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常识和体育技能, 还要让小学生在心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了创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我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让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都得到优化, 小学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引导小学生懂得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我有时安排一定的课时在教室内进行, 给学生讲一些体育小故事或者关于运动员的故事, 丰富小学生对体育的了解, 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他们心中的体育梦想。

四、教学方式要创新, 课堂评价具有针对性

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比如, 对于身体素质好, 热爱体育的学生, 我会给他们安排一些新的学习内容, 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对于身体素质差, 不爱锻炼的学生, 我会尽量让他们加入集体活动中, 使其融入体育课堂。同时, 体育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的时候, 还要注重课堂评价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当学生课堂表现较好, 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项目时,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小学生鼓励, 让他们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也可以成为其他小学生的榜样。当学生在课堂嬉戏打闹, 不服从教师的安排时,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言辞, 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但是还得让学生知道遵守课堂纪律要从自身做起, 自己不注意听讲会影响到其他同学, 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

五、组织体育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体育实践活动和体育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余可以组织体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体育和身体素质技能。其实, 体育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教学的创新, 能促进小学生更加喜爱体育。我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到公园里进行户外运动, 比如登山, 慢跑, 放风筝等等, 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另外, 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体育专家给学生做讲座, 鼓励小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总之, 小学体育教学要想发展就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 才能够谋求体育课新的未来。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 我会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 用最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促进全体小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卫国.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1) .

3.小学体育课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理;基本内涵;具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16-01

体育是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也是唯一的户外活动课程,是锻炼孩子身体的重要手段,应该主要以娱乐为主。但是,随着近年来体育成绩的考核要求严格,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加以修正。

一、快乐体育理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內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加运动的自觉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它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有吸引力的乐事,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快乐体育”强调追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教学目标的核心,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在“快乐体育”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创造性等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第二,“快乐体育”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快乐体育”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

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快乐体育”认为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体育”思想认为,积极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育”。

二、快乐教育在实际运用中遵守的原则

(一)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毕竟有其独特特征,这方面心理学和生物学已经告诉我们了。其中,小学生在生理上的典型特征是神经容易兴奋,好动活泼,容易扩散,动作准确性及协调性弱;而在心理上则感觉及知觉已得到充分发展。尽管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有稍微的区别,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其感知觉的系统性及准确性都不断增强。甚至,对于小学低、中、高年纪学生,其身心特征也有所不同。这就是说,运用快乐体育理论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譬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当尽量选择运动负荷量小的运动,在教学上要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

(二)提高学生的兴趣。所谓的趣味性就是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要活泼、有趣,既能调动小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较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这里的趣味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方式要尽量生动有趣,如选择游戏法、合作学习法、阳光体育教学法、建构主义法等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法,二是具体的教学形态,包括语言、教姿教态、教具的展示等,如在语言的选择上,要尽量绘声绘色,达到“矫情”的效果,这是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姿教态要栩栩如生、贴切,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要与生动的语言协调起来;选择的教具类型也要选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集中学生注意力的。

(三)加强学生的互动性。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意识已充分建立,其自我意识十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其自我意识尚不够全面、客观,主观色彩较浓。因此,内心极其希望得到他人肯定认可。快乐体育理论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这种情感体验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体育教师的正面评价上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转换角色,怀有一颗“幼稚”的童心,实现与小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使得教师融入小学生的内心,使其获得成功的感受。

(四)实现以人文本的教育方式。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虽然还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行为,但主张要将儿童当成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特性格特征的社会成员来看。快乐体育理论就是要将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通过创造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领悟各类体育项目的技巧,学中乐,乐中学。

三、快乐体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游戏实现教学目的。鲁迅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因此有教育家指出,儿童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获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获得的。游戏之所以是小学体育教学不可忽略的手段是源于其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游戏具备一定的比赛与情节,使得小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肢体的表现力、观察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游戏还能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合作、机智、果断等品质。

(二)利用学生的感官系统。这里提出的视觉、听觉、触觉交融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绘声绘色的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要进入一定的教学情境,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设施。小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所带来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的特征,栩栩如生的卡通动漫以及图像、艳丽显眼的颜色、激动人心的声音都可较好地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三)通过竞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比赛法,主要是利用竞争的精神,它能最大地激发小学生个人和集体的潜力,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起到活跃课堂情绪,使得小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体育运动,发现运动的乐趣。在小学生熟悉一定的运动技巧后,就可采用比赛法,可起到提高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雅芳. 对小学体育教学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的探索[J]. 学周刊,2014,04:213.

[2]郑丽娟. 谈小学快乐体育的运用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2:94-96.

[3]郑丽娟. “快乐体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J]. 当代体育科技,2013,27:53+55.

[4]王爱兵. “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分析及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171.

[5]车志宏,柴凤鸣.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03:69-71.

4.小学体育课题研究 篇四

一、主要目标:

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 三亚 市 教育 局有关会议精神为指向,进一步探索自主教学的本质、内在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多种练习方法和手段,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的习惯,为“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自主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二、实施时间: 2011 年 9~2012.7

三、实施目标:

1、认真 借鉴兄弟学校 的研究成果,并适时在 我 校小推广。

2、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体育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以及基础知识。

3、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自练方法的指导,形成以教师为龙头,以体育委员和体育骨干为帮手的传、帮、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获得成功感,在竞争的练习中获得优越感,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我会学”。

4、充分发挥特长生的作用,认真抓好特长生的课余辅导和训练工作,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以提高来促进普及。

5、认真抓好学生的体育达标工作,做好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评价和统计工作。

6、改革体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有效的完整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

四、采取措施:

1、组织全校的体育教师学习,根据市局的会议精神和我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任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认真执行。

2、明确研究内容,教师分工到位,认真学习和做到全体体育教师的研讨工作,并适时在全校举行研讨课、展示课以及成果汇报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一定质量的论文。

3、适时组织全校体育教师学习和研讨,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对研究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共同进行探讨,找出解决的办法,作为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五、具体工作安排:

二 0 一一年九月: 1、制定好课题研究工作计划。2、全校体育教师进行理论学习。3、对特长生进行业余训练。4、举行阶段体育研讨课。、对学生进行个别练习方法的指导。十月: 1、特长生进行业余训练。

2、做好个别练习方法指导的普及工作。

3、参加三亚市小学体育优质课教学评比 并总结。

十一月: 1、参加 海南省第八届小学体育优质课调教评比。、观摩教研课并讨论总结。

十二月: 1、搞好学期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举行冬季三项比赛。3、举办全校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举行全校性学生田径运动会。

二 0 一二年一月: 1、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工作。、学期体育 教学 工作总结。

二月: 1、制定好开学体育 教学 工作计划。、组织全校体育教师理论学习。、特长生培训。

三月: 1、个别自练方法的指导。、全校体育展示课。

四月: 全校体育教师研讨工作

五月: 1、学生达标测试工作。2、阶段性展示课。

5.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反思 篇五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正在转变为教学行为

1、教案的规范化

教师们的教案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思路清晰、指导思想明确、书写格式符合要求、课后小记等内容比较完整。有些教案设计也较为美观,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目标明确,难、重点突出,版面图文并貌,简洁流畅。让我们有种拿到教案就能上出好课的感觉。

2、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的良好体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些已经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而体育教育则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是什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靠什么?那就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这是一名高素质体育教师的真本事。课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针对教学实际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最为合适的,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选用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通过“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完成教学,先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逐个掌握动作技能,再组合所学动作技能综合练习,学以致用;有的教师将学生“放—学”,放而有序、有法、有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终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又通过教师的“收—教”周密组织和启发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教学效果较为显著;有的教师结合“青奥”为背景教学,利用头饰分组增添学生练习兴趣……无不体现教师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和合理的运用,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在进步,在自我发展。

二、前进路上的几点思考

我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型教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提出几点看法:

1、教学常规不到位,如:1.口令不够规范,如预令、动令不明确;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站位不够到位;3.上课时学生的课堂纪律等;

2、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教材内容的把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的突出教学内容,创新不够; 2.教师的教学动作示范过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3.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够,不能够及时发现课堂中学生的突发事件。

三.教学中的安全隐患:

6.小学体育教育研究的论文 篇六

【摘要】我国体育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体育教育的重点、目的、模式和其他很多方面都依然存在较大的区别,而且还有很多方面不到位,虽然我国相应的标准已经颁布,但是实施还有很多没有具体到各个阶段的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体育教学

一、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的的对比研究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张宏成教授,对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曾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得出:目前教师对体育新课标认识不够,首先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够,其次教师对我国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了解不够,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感觉到教学难度加大的情况,但是从新课标本身讲,新课标总体是促进学校教学的。

总结其原因就是我们体育教师对我国体育课标改革的目的不清楚,要想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神,真正了解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并且要了解不同的学习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以哪个方向为主体,小学体育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校体育,给他们以正确的体育学习思想和方向意义重大。我们小学体育的教学要充分认识小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段,要充分从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

1。小学生的生理方面,它们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旺季,身体柔韧素质比较好,相反他们的力量、耐力和爆发力等都处于初期发育段,所以我们的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它们良好的身体形态和良好的体育活动、参与习惯上。

2。小学生的心理方面,体育教育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尽快适应从家庭迈向学校的第一步。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家的地位,造成了他们在心理上优势感。由于很多体育项目其本身的特点就是强调的合作精神,所以通过体育课积极地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他们将来跨入社会成为真正的人才做好第一步的铺垫。

中学体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育的继续和延伸,从生理角度来说,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顶峰,也是接受新事物最强的阶段,在中学阶段,学生最容易掌握新鲜事物,掌握体育动作和健身方法的能力也处于高峰,正确积极地传授健身方式和方法,能对学生将来的终身体育和我国的全民健身工程做出积极的贡献,正确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对中学体育课的正常开展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的重点阶段,也是实现我国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从生理角度讲,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结束,身体形态基本定型,身体素质处于最佳状态。从心理方面讲,大学生心理趋近成熟,接触新鲜事物越来越复杂,处于人生的转折点,通过体育课正确的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实现大学生由学生时代向社会迈步的重大转折打好基础。

二、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

根据我国不同阶段体育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小学体育要把自由还给学生,由“传授”转向“发展”,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小学体育教育是学生初步接触正规体育教育的阶段小学生,接受新事物和自控的能力比较差,加上小学生本身掌握得健身方法和知识的有限性,可以说放任自由的体育课会让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小学体育教育必须要以教师的积极组织作为前提。同时要注重,在以教师组织为主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创新模式,我们可以称这个阶段为“保姆式”教学,我们要手把手的给他们介绍和传授体育知识,同时要充分的发挥他们积极的创造性。所以小学体育教育要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置上课内容还存在分歧,还存在着实施上的困难。

中学体育则是处在小学体育教育结束后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健身活动方式和方法,并且中学生的自制能力等都已经得到了提高,所以中学体育课的“放”与“收”应该是相对好调整,加上中学生的身体特点是接触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中学采取的教学模式要义“传授式”为主。大学生体育课的开展相对于中小学更具有开放性,大学体育面对的是具有相当自主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观。在学生的体育课堂上我们要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上要采取“朋友式”的互动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终身体育观”,同时注意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创新,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全面的素质,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最好一步准备。

三、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对比研究

小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生理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要注重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身体形态的发展,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对应我们的.教学目的的要求,我们要安排柔韧性、娱乐性的体育舞蹈、健美操、韵律操等为主,同时要注意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上的积极作用。小学生是伴随着体育游戏长大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而且它通常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这种人际交流的开放性构成了对竞争、协同合作和团队精神培养的独特功能。

中学生由于他们接受能力比较强,我们要积极的、及时地向他们传授体育技术和技能,为将来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同时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为保证健康的身体打好基础,也为他们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体育活动,这对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做了铺垫,同时大学内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创造了机会。所以在大学体育课中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积极的体育参与观,大学体育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大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大学教师是大学生人生转折点的导师。体育是我们现在在社会当中加强交流的中介,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活动,能为学生在刚迈入社会的阶段更快的适应他。大学的体育教育思想更能在学生踏入社会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大、中、小学体育教育衔接的研究

随着我国体育终身化和体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化,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从内容、形式到考核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育来说改变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学生身体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情况。体育作为贯穿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如何来适应这三个阶段的需求,并实现完美的衔接呢?小学是打基础阶段,中学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阶段,而大学是保持运动状态积极提高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世界观和终身体育观。做好各个阶段的良好衔接对实现我国全民健身工程和终身体育计划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宏成,魏磊.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

[4]王蓓.大学体育对学生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影响[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2).

7.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研究 篇七

从文化的角度讲,一个性别角色代表着与性别相关的动机、态度和行为。性别角色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也影响着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学校体育活动是为学生提供自我认识、自我实现;掌握知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体现情商、愉悦身心、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等机会的一种载体。由于生理、心理特质和特殊的社会角色的影响,男女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种种性别差异,我们必须注意这些性别差异,因为若把女生当男生一样来对待,其结果必然会妨碍女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女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重视学生的体育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经验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针对目前女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际状况差于男生的现实,有必要重视对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反映出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女生体育实践活动,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积极性,从而为女生创造全方位、多角色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促进女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健康成长。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深圳市部分小学校的450名在校男女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名为学生体育动机与行为的问卷调查。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方法等。其中,问卷调查所涉及的调查内容有:选择参与动机、参与方式、运动能力等九个方面(见表1)。

运用的统计方法有以下本研究运用的统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平均数:比较男女生的体育动机因素和体育行为水平。按平均分值分为高(3.6~4.0)、中(2.6~3.0)、低(1.5~2.5)三个等级水平。

2、百分比:比较分析男女生的体育动机和体育行为。

3、U型和X2检验男女生在体育动机和体育行为的差异状况。

本研究为了提高问卷的可信度,除了考察抽查者的代表性(小学在校学生)、抽测时间(两周内完成)以及抽测方式(当场抽测,当场收回)外,并做了两次信度检验(预测问卷的Crobacha值为0.782;正式问卷的Crobacha值为0.893)以确保本研究的问卷是在可接受的信度范围之内。

3 研究结果

3.1 小学生体育动机因素和体育行为水平调查结果

3.1.1 女生体育认知水平一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男生普遍高于女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女生出现显著差异。

3.1.2 男女生的体育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女生的体育能力水平一般低于男生,男女生存在差异。

3.1.3 男女生的体育兴趣水平处于高等偏下水平

无差异。

3.1.4 女生的体育喜爱水平一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男生处于高等水平;但男女生无差异。

3.1.5 男女生的体育需要水平处于高等水平

无差异。

3.1.6 男女生的体育情绪体验水平均处于高等偏下水平

无差异。

3.1.7 男生的体育氛围水平略高于女生,处于中等水平

男女生无差异。

3.1.8 男女生的体育行为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

无差异。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2 小学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结果

3.2.1 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的选择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前五位的选择依次为(按选择的人数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定):为了健康、爱好运动、为了身材更好、令自身有活力、令自身开心。

3.2.2 对同一原因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从排序上看,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前五位主要原因是相同,其中,排名第一、二、四位的均为:为了健康、爱运动、令自身有活力。女生将为了身材好列为第三位,将令自身开心列为第五位;而男生这两项上的排序选择与女生相反。对同一原因的选择上,男女生在爱运动、令自身开心、令自身有活力、丰富自己生活上有显著性差异。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3 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3.1 女生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的选择

女生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前五位的选择依次为:没有时间、没有人组织或缺乏设施、运动能力太差、找不到适合的运动项目、怕吃苦没恒心或缺乏运动知识。

3.3.2 对同一动机因素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没时间的原因选择上出现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基本无差异。我们认为男女生在没时间的选择上出现显著性差异这个结果并不代表实际差异性,因为两个样本均数的差数实际较小,但他们的标准差接近,加上样本含量较大,所以造成虽然两个样本均数的差数实际较小,但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男女生在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排前三位的均为:没时间、没有人组织或没有设施、运动能力太差,不定期表明男女生不参加运动的原因上无差异。

3.4 女生上体育课的动机调查结果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4.1 女生上体育课原因的选择情况

女生上体育课的大兵团选择前三位的是:希望学习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希望增强体质、喜欢运动。

3.4.2 对同一动机因素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喜欢运动、希望学习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原因的选择上出现显著性差异,男生占优,而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无差异。

3.5 体育行为现状调查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1 活动方式

3.5.1. 1 男女生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前三位排序上明显不同:女生为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比赛;男生是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课、参加体育比赛。其中,女生选择体育课的比例大于男生,而选择参加体育比赛的比例低于男生。总体看,女生体育活动方式较男生单一,仍以体育课为主。

3.5.1. 2 对同一体育活动方式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体育课、收听收看体育节目的选项上出现存在差异,而在参加体育比赛方面出现显著性差异,男生更喜爱选择运动竞赛。其他活动方式男女生无差异。

3.5.2 参与体育组织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2. 1 男女生对参与体育组织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的选择排序上基本相同,为:班级性、年级性的和校级性的。

3.5.2. 2 对同一体育组织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这三项体育组织的选择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女生除在班级性的体育组织选择上占优外,在年级性的和校级性的体育组织次于男生。

3.5.3 运动伙伴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3. 1 男女生运动伙伴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的运动伙伴类型排列顺序基本无差异,女生选择的运动伙伴最多是同班同学,其余依次为同年级同学,邻居和不同年级同学。

3.5.3. 2 对同一体育活动伙伴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同年级同学和邻居两类选择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但我们认为要邻居选择上出现的显著差异并不代表实际差异性,因为两个样本均数的差数实际较小,而他们的标准接近加上样本含量较大,所以两个样本均数的差数实际较小,但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男女生在邻居的选择上是无差异的。男生在同年级同学的选择上占优。

3.5.4 运动指导者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4. 1 男女生体育活动指导者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的运动指导者类型排列顺序基本无差异,女生选择的体育活动指导者最多的是体育老师,其次分别为同伴、无人指导和学生体育干部。

3.5.4. 2 对同一体育活动指导者男女生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体育教师和同伴的选择上出现了差异,女生占优。

3.5.5 体育活动场地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5.5. 1 男女生体育活动场地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的体育活动场地的选择排列顺序基本无差异,女生体育活动选用的场所最多是学校的体育场地,其次为学校校园空地,家居附近和公园。

3.5.5. 2 同一体育活动地男女生选择情况

男女生在学校体育场地和学校校园空地的选用上出现明显的选择差异,男生在学校体育场地选用上占优,而女生在校园空地的选择上占优。这表明女生在专用体育场地的使用上较男生处于劣势。

3.6 小学女生所希望的体育活动志向类型和体育活动模式选择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6.1 体育活动模式类型选择

3.6.1. 1 男女生希望的体育活动模式基本相同。女生对体育

模式的选择趋向是:活动有同伴参与;运动量适当;活动属于消遣娱乐性;活动要有指导者;按自己的兴趣、时间来安排活动;亲身参与活动;活动的目的为自我磨炼。

3.6.1. 2 男女生对同一内容项的选择情况:男女生在运动量、

自我磨炼、社交性、活动的娱乐和惊险刺激性的选择上出现显著差异,女生更愿意选择运动量适中,运动有指导的体育活动模式;男女更注重活动的自我磨炼和娱乐性。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0.4459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6.2 体育活动志向类型选择

3.6.2. 1 男女生对体育志向类型的选择趋向集中在健康型和竞技型两种类型上。

3.6.2. 2 同一体育志向类型男女生选择情况:在健康型的选择无显著差异,而在消遣娱乐型和竞技型间表现出选择差异,其中在竞技型上差异极显著,男生在这两项上占优。

3.7 喜爱的运动项目调查

注:后注有#差异显著(0.4459P﹤0.01),有*为存在差异(P﹤0.05),无注解号的为无差异(P﹥0.05)。

3.7.1 女生最喜爱的五类项目依次是

羽毛球、游泳、游戏和舞蹈;男女为乒乓球、足球、游戏或羽毛球、篮球。

3.7.2 男女生对同一体育项目的选择情况

男女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以球类为主,其中在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戏和游泳上有了明显的选择差异。女生喜爱的球类项目以隔网、小球类为主;男生喜爱的球类项目呈现出多样性。在非球类项目的选择上,男生均喜爱游戏和游泳项目,其中女生占优。从项目的选择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男女生带有性别角色的特点。

4 结论与建议

1.体育动机和行为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小学阶段男女生的体育动机和体育行为基本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体育志向和希望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选择趋向基本相同。其原因主要在于: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理论,一个人的性机能从11—15岁开始成熟并出现第二性征,身体发生显著变化,性生理的成熟引起性心理的变化,男女的性别差异开始由生物取向社会取向以及心理取向阶段转变而变得日益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小学阶段(6—12岁),男女生在生理、心理发育方面虽然有了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仅是处于生物取向阶段,即男女机体的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差异,它们未对男女生的体育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2.虽然小学阶段男女生体育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性并不十分显著,但在一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方面已带有性别差异特点,而且对女生的体育参与行为产生了影响。这主要反映在对参与项目类型、方式、强度和运动伙伴选择等方面。

3.小学女生体育现状不佳集中表现为:体育活动能力弱于男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较男生更为单一;体育活动环境不佳,女生对学校体育资源的拥有率和使用相对男生处于劣势。

4.综上所述,要切实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女生体育素质,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中必须注意男女生在体育活动中反映出的性别差异现象和规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及在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方面应采取多种方法手段培养女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和初步兴趣爱好,加强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在实践中不断为女生建造更佳的体育活动环境,促使体育运动进入她们的日常生活范围,增加小学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为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4.Gudmund R.Lversen.吴喜之译.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孙永明.差异心理学发展历史及对我们研究的启示[J].镇江师专学报,1997,(1).

8.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分层教学;目标;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应用分层教学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低效现象。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同行交流、观摩公开课等形式,结合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对课堂分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低效表现进行分析。

一、低效成因

1.学情不了解,课前预设落空

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前,对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考虑不周到,凭着经验或者想当然进行课前预设,实际的课堂教学与预设的情况相差甚远。

2.难度不适宜,学生操练不积极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难度设置和完成情况综合反映出来。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教学目标过易,绝大部分学生不努力就能掌握,难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练习层次僵化,学习动力难提升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体能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学生的进步。一节课中,学生固定在同一层次反复操练,基本上实现了该层次的目标,教师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如此单调乏味的练习,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4.缺乏有效指导,学生进步不明显

教师能在课前预设学生的多种易犯错误,同时也有相应的改进方法,但学生共性化问题、个性化问题以及课堂生成的问题出乎意料,若方法不当,会制约学生技能的提高。

二、分层教学中低效现象的解决对策

1.深入了解,课前充分预设

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运动技术基础,是教师课前预设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如何深入,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教师要有负责的态度,要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如,认真落实体育课堂常规,用心来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情,为课前预设分层打好基础,同时促使教师观念和思维改变。

(2)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必要时可做记录,以更好地发现学生已有的技术基础。根据他们的能力,分层次找共性。课前预设提炼对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策略,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实施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2.目标明确,学生练习有目标

(1)了解学情,预设目标有梯度。在课堂教学前,了解学生的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与评估学生练习的情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预设;根据学生所呈现的层次差异,制订各层适合的学习目标。

案例:在排球自垫球复习课时,首先让学生集体体验一次连续自垫球的练习,失误者停下来有目的地观察其他同学的垫球动作;然后回归到技术,教师进一步强调垫球动作要领;紧跟着进行分层练习,连续垫球达到20次—在直径为3米的圆圈内连续垫球达到20次—在直径为3米的圆圈内,达到一定的高度连续垫球达到20次。

通过自主没有限制垫球20次—限场地垫球20次—限场地有高度垫球20次三个梯度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去挑战下一个目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分析教材,各层目标适宜衔接。在设置分层教学目标之前,全面分析教材之间的衔接性,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设置出具有适宜性的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如,技术之间的有效衔接(技术+先备技术)运球与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可以衔接,运球+传接球+单手肩上投篮也可以衔接。学生在分层练习时,可以按照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运用性练习三层来逐步提高。

3.方法多样,指导学生效果显著

为了提高分层练习的效果,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教材中运动技术的特点、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天气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特长与爱好诸多要素中稍有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就要发生变化,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众多的方法中提炼鲜活的方法。

4.动态分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态分层能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相互渗透,使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相互支撑。如,在篮球运球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三层:能够走一步运一次或走、停结合的学生分为一组(C层);能够跑动中运球、运球中可以变向的学生分为一组(B层);能够做出跑动中运球—投篮或者运球—行进间上篮的学生分为一组(A层)。练习一段时间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最终C层逐渐解体,B层、A层的队伍逐渐壮大。

面对当前分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期待各位教师认真领会分层教学的内涵,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提高育人本领,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能有进步,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庞耀琴,陈明.小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智慧[J].新课程:综合版,2011(04).

9.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篇九

通俗地说就是激发鼓励,充分利用手段与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个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体育行为,以及思想上的变化,经过自己的处理与加工,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实施的一种带有激励性信息的举措。

2激励相关的几种理论

2.1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指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最大程度地激起人们的动机。主要内容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阿尔得夫的生存、关系、成长论、以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等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主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个层次。”一个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阿尔德弗尔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阿尔德弗尔认为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们渴望与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越是获得满足,对高层次的渴望与追求越大;较高层需要越是不能满足或者缺乏则对低层次需要的追求越多。”

2.2过程型激励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研究由需要引起的动机,然后是动机引起的行为,并且最终由行为导向目标的理论过程。主要代表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2.3行为改造型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的行为是怎样调节和改造,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行为使人的消极心理与行为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主要内容有自我效能理论、归因理论、以及主观能力理论等。

3当前体育教学与激励理论运用的现状与问题

3.1基本没有运用激励理论

由于受到地域或其他原因的限制,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资源短缺,在中国很多小学,缺乏大量的体育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教师缺乏,导致一师多职,很常见的就是体育课由其他老师代理,这表面上没有多大影响,实则不然,因为体育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他专业的教师几乎没有接触过运动心理学等体育专业课程,对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出现了所谓的“一个老师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课堂的现象。

3.2体育差生缺乏激励的现象

体育差生是体育课上比较特殊的一类人群,他们恰恰与体育特长生相反,因为体育差生对自己往往不自信,缺乏常人应有的自信乐观的心态。而这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体育老师如果对此类现象不够重视,任其自由发展,必定会影响学生的人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日常的体育课上,此类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体育差生得不到老师的鼓励与赞扬,最终导致不喜欢体育课的结果。

3.3教师运用激励手段单一

激励手段单一,会导致学生将老师的激励语言或是其他行为视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失去了激励的本意。对于体育课堂来说,不同的体育项目或不同的体育课堂应有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以此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这些都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正的现象。

4激励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全面了解学生,全面把握学生的需要,根据其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可以得知,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满足学生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参与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能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对于小学生来说,只需要让他明白,体育运动能让他跑的更快,或是跳的更远等。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例如,排球运动,以及田径中的接力赛跑等。课堂上运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制定相应的体育目标,将激励理论在体育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到极限。第二,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同学,因为不同原因的限制,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失败对于相对的弱者是不可避免的。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这就需要体育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不能只注意那些体育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相反,老师在关心体育技能较好的同学时,更应该关心那些技能掌握不好的学生。为这类学生制定相对容易完成的目标,并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既定的目标,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重新树立信心,这不仅仅是对体育的信心,甚至是对人生观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响。第三,从体育心理学上讲,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对自己的运动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归因理论认为:先前结果的归因部分地决定着个体对未来的期望、情绪反应和成就行为。把成功归于能力和努力会产生自豪,增强将来的信心;把失败归于没有能力或不努力,则会感到缺乏信心或惭愧与内疚,成绩优良的学生常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对这类学生来说,失败不会降低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待,反而能促使他们加倍努力,争取好成绩。在学习中经常失败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低。这类学生由于看不到自己的潜力,常对学习丧失信心,放弃努力。甚至造成“习得性无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表明,正确的归因方法的运用是体育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运动的重要因素。

5激励理论在体育课堂上的作用

5.1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学校体育课堂上,学生是激励的主要对象,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平等,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变得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与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老师则是给出认可或赞同,良好的关系下,课堂气氛很容易就融洽了,在和谐的环境中,体育课的开展变得更加有意义,体育课堂变为体育运动的享受课堂,学生会爱上体育课,而不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现象。

5.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简单地讲,动机就是驱动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的动力。激励理论可以有效激发人的积极性。在激励理论的驱动下,会引起学生潜能的爆发。人的潜能是取得运动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同学间相互的对比,会引起巨大的赶超现象,这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说是良性循环,对体育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6体育课堂上激励理论的实施措施

6.1对体育弱势群体要优先重点激励

体育差生往往表现出,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慢,反应慢等现象。对于这类体育方面的弱势群体,体育教师应该重点且优先激励,为他们制定相对容易的目标,要求降低,一旦达到既定的目标,要给予鼓励,使他们逐步增强自信心。

6.2激励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激励手段的运用,体育老师要把握好时机,既不能运用太多,也不能运用太少,这样一来,可以把握住学生的期盼心理,使其对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自我监督,努力朝着自己期待的结果努力。老师运用激励的时机要把握好,过少会导致学生失去耐心,运用次数太多会使学生失去期盼,失去了运用激励理论的理想效果。

6.3激励理论要因人而定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组成课堂的主要对象,因为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老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个体差异性是体育老师绝对不能忽略的关键点。如果教师所运用的激励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或是不能让学生感兴趣,那就不会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激励理论的运用不能一概而论,把握好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激励理论,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想要上好体育课,对激励理论的了解是必须的,激励理论作为一个理论,同时又是在教学中的一门艺术,能否运用好这门艺术,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细心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把握课堂的动态,清楚地掌握学生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上一篇:他笑了600字_五年级作文_小学作文下一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